电影告白的影评

2024-05-25

电影告白的影评(精选8篇)

篇1:电影告白的影评

每个人都处在一种说不出的苦的以前叫委屈现在叫苦逼的生活中每个人都有一块希望被治愈的伤痕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存在感要消失时出头一次降临于这个世界时,纵然家庭给了自己很多的关怀和温暖,也有些事情是父母仍然无法理解的,只有相似的成长阴影的人才会懂.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及时找到归宿的.有的极端了,选择了报复社会,也有的选择了报复自己的出生家庭,前者认为,如果世界上没有接受其的地方,那么其目睹的一切也没必要再存在,后者认为,如果其无法被这个世界所接受,那么其是被其家庭的教育所害,只有把祸害自己的根源清除自己才会获得新生但,世界是有法律的,也有比自己更强大的存在,无法对付比自己更强大的人,就会去对付比自己弱小的人,总而言之目的就是要把报复的心态完完全全的发泄出去于是出现了很多人们无法理解的虐猫,虐童的事情每个人都经历过痛苦的时候,但很多过了痛苦有了自己幸福的人就会在看见没过来的人在自己解脱痛苦是去指责对方怨天尤人仿佛这些是成功者的权利一样,这时候,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就产生了在没人关怀的情况下,第一个悲剧就产生在了悠子老师的女儿身上少年A(渡边修哉 14岁)这个犯人的心理比谁都痛苦,没人关怀,最终他为了证明自己而对自己的班主任的老师的女儿下手纯真年龄的学生选择这种方法证明自己的价值,电影里有一段就是修哉(学生A)给自己开了一个个人主页,一开始做了很多有意思的小发明可是网页点击率为零,但他后来有次泄愤时把虐猫的照片贴上去后,点击率一下猛增他再如何早熟,但他毕竟是孩子,这种社会的回应给了他很大的肯定的暗示而他又被家庭冷落,连每天看见的应该说有管理责任的班主任却没多少沟通,他开始用恶作剧小发明用在班主任身上,直到有天他对班主任的女儿下手证明了他的发明是有很大用途的班主任为何不更多的关注下他们的内心呢?仿佛和自己无关一样的心态也是导致女儿之死的原因面对舆论,可以说绝大多数人都认为修哉的复仇和其女儿无关可修哉就是修哉,因为这个世界是他看到的,他感觉到的,仿佛耳朵旁那个吹来的泡泡只要他再也没了感知,比如死了,那么这个世界也跟着死了,因为纵其世界仍然客观存在,但他已经感觉不到了,他眼中的我们也随之散去,也就是说在他眼中,我们眼中的他仅仅是我们眼中的感受而已,既然我们从不关心他眼中的我们的感受,那么他眼中的我们对他的指责也无关痛痒你对我好一点,我也对你好一点少女A(北原美月)如果有那样的家庭,或许现在也不会现在这个样子,比如软弱,比如依赖性太强,比如无法做主,比如很多时候迁就于别人反而自己一直在受伤,这个家庭一直在困扰着我。所以。露纳西那种用氯化钠把家人毒死的做法深受美月的崇拜,也有说法是美月就是露娜西,相似的家庭环境,两种看待世界的眼光,他们后来走到了一起,因为那心灵最深处的共鸣你的生命..很重践踏过生命的人是否还有资格获得重生?和美月一起在火堆旁打闹着,烧着自己的病例报告的修哉并未意识到自己的新生活已经悄然开始,而其父母带给他的痛苦却仍然还在缠绕着他只要牵着美月的手走出这个阴暗的带有母亲残留记忆的房间,就能进入天堂,两个人互相支持着在地狱生活般的校园内变得勇敢,大家也渐渐不敢欺负他们了。地狱的生活已经走到尽头,门口就是天堂对于14岁的孩子来说,独立是很难得,社会的发展人心的剧变婚姻的稳定导致很多家庭的小孩不得不面对早熟,而然他们毕竟是孩子,催生的做法孩子只会自我毁灭这就是女教师悠子掌握的方法,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的弱点就是其母亲/家庭,只要让其越来越觉得家庭无助,那么他们自己便会摧毁自己的出生的痕迹复仇是美好的,甜美的,一切的方向都朝着悠子的计划发展,虽然说着要给这两个小孩重生的教训,但美月的出现显然打乱了悠子的计划,美月给了修哉母亲般的关怀,可以说美月对修哉的付出是很多的,明明遭遇是一样的两个人,美月因修哉给她的一时的美好愿意为其付出一生。而让修哉杀死美月的动机,就是悠子再次将其母亲的记忆提出来:悠子老师在修哉的博客里用其母亲的身份留了言你害死了我最爱的人,我也害死你最爱的人悠子老师变成了和修哉一样的怪物,在大街上痛苦的哭泣成人,小孩,男,女,老师,学生,恋人,朋友,在这短短的1个多小时内,向他们眼中的社会摊牌了

日本遇到海啸了,人们吵成了一片。有的表示同情,一把鼻涕一把泪,有的破口大骂,活该,说钓鱼岛是他们的,海都“笑”了吧。

姐妹薇薇被小琳嫉妒了。薇薇很委屈,不知道哪里做错了。而小琳说,凭什么都是女生,她就那么好看,我就这么丑,必须让她吃些我没吃过的苦头,这才公平。

我于是迷惑了,到底什么是正确?什么是慈悲?什么是公平?

森口老师给了我答案。

无辜幼女被害死,作为老师的森口虽然怀疑是班上学生所为,但却无能为力,因为法律不会惩处未成年人。但是,请所有的人记住,道德会。森口老师的报复,出于恨,出于道德,出于明智,最重要的,是出于爱。对幼女的爱,对社会的爱,甚至对她所报复的学生的爱。任何作品,因为爱而有生命。

这些犯错的未成年人,是无辜的,他们只是不懂事。但是被杀害的可爱小女孩不是无辜的吗?诚然,报复很残忍,但是杀害不残忍吗?这报复的本质,是爱。是惩罚的爱。没有刻骨铭心的惩罚,这些未成年人无法理解生命的含义,无法理解爱的含义,结果就是,他们生而为人,却无法理解人的意义,无法体会人的感情,心里只有阴暗,没有安全感,没有道德感,这种对他们生存意义的剥夺,比杀害残忍,比报复也残忍。

而报复,让孩子懂得,这个世界,做错了事是要受到惩罚的,伤害了别人的人是会难过的。由此,他们将更加相信世界,相信人性的温暖,相信在这个社会,不会有无所顾忌的伤害向他们袭来。这不是一次复仇,这是一次教育。

所以我说,森口老师是一个强者。尤其是她复仇成功后难过地蹲在地上的时候,反而让她在我心里站立得更高。善良,在任何时代都是闪光的。

在这个价值观世界观疯狂多元化的时代,我们迷失了,很多明明是对的东西,却被说成胡说八道,要命的是,那些诋毁这个正确观点的人所说的话,我居然觉得,其实也蛮有道理的。有人说,很多东西都是没有对错之分的,不必非分辨出是非。我却不甘心,因为我明确地知道,是非的界限是确定的东西,不应该因为我们的思考能力达不到它要求的高度而模糊而消失。如果我们只用一句“世事无绝对”来搪塞它,来应付它,这未免太妥协了吧,这是思维对困难的妥协,我无法接受。

条条大路通罗马,是的,但是请记住,罗马只有一个。在我们的心里,它的名字叫爱。

话说关于腹黑女的片子总能让我在暗爽的同时倒吸冷气。总说摩羯是个腹黑的星座,律师是个腹黑的职业,我两样占齐照理说应该是黑得一塌糊涂。但事实上,我空有一个腹黑的架子却长了一颗单纯明媚的心,有鉴于此,对于那种腹黑得很有美感和造诣的人,我总是心驰神往,同时又很想远离——因为实在不是一个段位的,怕正面碰上被搞死——如果我真的也算一个“腹黑”的话。

扯远了。刚跟时光网上大概扫了一眼,争论大多集中在女教师最后一句“开玩笑的”到底是针对什么上。以我婴幼级别的“腹黑”段位来看,我个人认为,这个女教师对于那两个倒霉孩子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教育之心,她只是在复仇,而且是在心理已经变态情况下的复仇。一般的激情杀人,我们会称这个人是“凶手”;但是有组织有预谋慢慢的层层深入的杀人,我们则多半会说这个人是“变态”,而这样的杀人,显然不会是因为一时激情,他们一般会出于某种在凶手看来正当无比但在正常看来却已经扭曲了的目的——在这个片子当中,就是所谓的“生命教育”。如果不是已经变态了,请问大家见过这么教育人的么?排除看着电影本身很爽这一点之外,这事要发生在现实的生活当中,谁都会说这女老师疯了。因此,最后一句“开玩笑的”在我看来也只是一个单纯的变态之举,用途在于更进一步的展现女老师的精神已经明显异于常人了(如果这个时候她双手抠发,仰天长啸:“女儿啊!为娘的终于替你报仇了!”那么她还正常着~)。有鉴于此,我个人认为导

篇2:电影告白的影评

影片和凑佳苗的同名原著一样有着强烈的现实意义,在思考的纵深度和广阔度方面,也和原著结合得较紧密。原著分六章,分别以神职者、殉教者、慈爱者、求道者、信奉者、传道者为第一讲述人,逐渐将发生在校园的杀人事件的起因延续和复仇展开来,并不断敲打着读者的观感。当其光影再现时,一种压抑又冷酷的气息便被直接表现了出来,随着剧情的推移,杀人者与复仇者的内心激变也轮番上演,不断撞击着观众的道德底线,如果还有底线的话。

此番,中岛再次施展了他的光影技法,且愈发纯熟,紧绷的剧情、阴郁的氛围,精准的镜头,凌厉的剪辑,张弛有度的节奏、恰如其分的配乐……在片中,中岛再次使用了暗喻隐喻的手法,如多次出现的天空景象,片中的天空常常是阴霾氤氲的,即使偶尔露出一点光,那也是被四周的云气所包围着的,仿佛预示着人物内心的阴抑和事件的纠缠。再如,中岛常常通过立于路旁或店内的凸面镜来演示事件的发生发展,片中人物镜像地出现在凸面镜中,形体有所变形,部分被夸大,部分被缩小,仿佛暗示着他们看待事物的视角,因为无法正确而全面的审视,当美好的事物消失后,心理畸变产生了。

中岛依旧擅用色彩,虽然《告白》中充斥着压抑寂寥的冷色调,不似中岛其他作品如《下妻物语》、《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帕高与魔法绘本》那般色彩鲜丽花团锦簇,却在如此冷寂的衬托下,让鲜血的颜色愈发刺目,让爆炸的场面更加浓烈。如少年B下村直树的刀刃划过母亲的咽喉时,那鲜血四溢的画面有了片刻的停滞,木村佳乃甩起的头部,仿佛一道短暂而凄绝的弧线,继而血滴溅落……再如,让少年A渡边修哉以他自己制作的逆向时钟的走向来回放他母亲遭遇爆炸时的画面,仿佛每一分每一秒的逆向都带着股子悲怆和凄厉,继而正向演绎时,让这种悲怆和凄厉翻倍,且令片中爆炸的画面很有层次感。

松隆子奉献了一次优秀的演技,《告白》中的森口老师于影片伊始的平静内敛中隐着莫可名状的心碎和愤怒,她冷静的告白,平和的告诫,继而疯狂的“修复”,当她最后说出是这让修哉重生的第一步时,又带着一抹痛悟惨烈的气息。较之成年演员,饰演小杀手渡边修哉的西井幸人和下村直树的藤原薰,更让人眼前一亮,无论头脑聪明的还是运动神经好的,片中这两个不满14岁的孩子心理都是扭曲的,成长环境都不适宜,一个母爱缺席,一个被过分溺爱,“错把邪恶当成了所追逐的幸福”,为了这种幸福,不惜代价。西井幸人和藤原薰演出了这种人格的错位,特别是西井幸人,他癫狂肆虐的笑声,不稳定的情绪,时而冷漠时而狂热的眼神,无不塑造出渡边修哉所具有的那种异变,却又异变得令人悲叹。

篇3:电影告白的影评

一、多方位的叙事视角

当代电影叙事学十分关注叙事角度问题, 即关心“谁在叙述?”“谁在看?”叙事视角就是指叙述者观察与展开叙述事物的角度, 即是指叙述者对故事叙述的切入点。这是因为任何一件事件的开展与描述, 都离不开一定的叙述视角。通俗点讲, 就是说任何一件事情都需要以一定的方式或从某一个角度来具体展开。叙事角度问题也被称为视点问题。

而《告白》的视点主要采用的是第一人称的限制视点, 而且他的叙述者视点不止一个人, 这是这部影片的一大特色。采用五个人的视点对同一个事件及其切身的发展进行讲述。这五个人分别是被害者的母亲森口悠子、学生北村美月 (露娜希) 、渡边修哉 (少年A) 、下村直树 (少年B) 以及其母亲下村优子。五个人分别从自己的角度去讲述自己所经历过的整个事件。

通过不同的人以不同的形式向大家讲述, 类似于《罗生门》但又不完全等同, 虽然同为多视角讲述同一件事, 但《罗生门》的每一位讲述者为了能够获得利益而都所隐瞒和欺骗。但是这部影片的讲述者所讲述的不单单是这个事件还包括这个事件对之后自己生活的影响, 采用这样的方式, 建构起观众期盼的心理机制, 而多个“我”者的叙述形成了叙事差异, 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悬念, 使得情节展开更有张力。多重的叙事角度不仅扩大的故事的叙述空间, 并且将故事的未知因素提升至一个新的高度。

(一) 森口悠子

森口悠子的告白, 从影片开始的时候便已经开始, 作为教师的她在第一学年的结业式上从发放牛奶开始给大家讲述自己的故事, 在讲述女儿被班上的学生杀害之前, 班上的所有同学都在和牛奶, 而这场复仇计划就是从这个地方开始的, 她讲述自己的生活, 作为单身母亲和自己的女儿相依为命, 却在有一天发现自己的女儿死于非命, 然而真正的嫌疑犯却是自己的两名学生, 但有少年法保护的学生却可以逍遥法外, 所以在她告白的最后说到在这两位同学的牛奶里放入了患有艾滋病的樱宫正义 (爱美的亲生父亲) 的血液。至此, 她的告白全部结束。她也是五个告白者中唯一一个采用声画同步进行讲述的“我”, 也是唯一一个进行完整讲述的“我”, 整个事件的起因都与她密切相关。在这部影片中, 她的身份也是多重的。她是最初的受害者, 同时也是被逼迫的嫌疑犯。可以看见在影片最后, 她的形象已经被扭曲, 她已经从一个被害者蜕变成了一个一心想要报仇的复仇者。

(二) 北村美月

北村美月的告白开始于第二学年伊始, 她作为爱美死亡事件的旁观者, 她的作用在于连接其他四个人。新学期开始, 她是班上唯一一个没有对渡边修哉进行制裁的人, 反倒和他走得很近, 进而了解到他内心的寂寞和对母爱的渴望。她又作为班长, 被迫与新来的热血老师一同去下村直树家看望待在家的直树, 眼见着直树被一步步逼近绝望, 最后弑母。从她的眼里看到的是整个班级同学们的麻木和软弱, 不愿去正视上学期所面临的一些问题, 选择的是逃避和遗忘, 甚至转化为对同学的欺凌。不难发现的是, 她在作为第一人称进行讲述的时候, 她所讲述的对象是森口悠子。在她无意中遇到森口悠子的时候, 她才发现班上的欺凌事件以及直树被逼近绝望所有的东西都是这位老师一手筹划, 包括她无意的讲述使得老师抓住了渡边修哉的软肋, 进一步实施复仇计划。她还有另外一重身份, 就是森口悠子告白中所讲述到的露娜希事件的主要人物, 以试用各种化学药品为由, 毒害死全家的问题少女。她在与渡边修哉的交往过程中, 透露出自己的身份, 但却因此而被渡边修哉残忍杀害。

(三) 下村优子

下村优子的告白主要是作为一个母亲的告白, 她的告白与北村美月相互交替出现。她的告白主要体现出一个母亲对孩子的溺爱, 她从头至尾从未认为自己的儿子有错, 在讲述的开始部分, 她的第一句话就是“都怪那个女人”, 对外人说的都是“我们家小直是个做什么都会的孩子”。面对自己儿子的错误, 都认为只是帮一个坏朋友破坏犯罪证据而已。从她的视点来看, 她还向我们讲述了她的儿子经过那次事件之后, 休学在家, 弄脏的东西从不让别人帮忙擦干净, 会拼命自己去做。在寺田良辉 (接替森口的班主任) 开始进行家访的时候, 她认为这个热血老师或许会改变自己儿子现在的状态, 可经过一学期, 她却发现儿子的状态越来越坏, 她对这位老师的印象越来越坏在内心称其为“笨蛋老师”。无意中发现在老师带来的同学们的勉励信上, 却写着“杀人犯, 去死吧”的字样。她每天面对儿子的担惊受怕, 所能做的只能是通过记载日记, 最终想到同归于尽, 但却被儿子给误杀。

(四) 下村直树

下村直树的告白很简短, 对于他自己的描述同时依托的是自己和自己的母亲。从母亲的告白中我们可以了解到, 受事件影响后的直树在家的一种生活状态, 而从他自己的口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他整个的心路历程。在家的他, 任由自己变脏变乱, 那样才会寻找到自己的存在感。而且从他的告白中, 我们不难发现这个人物胆小而卑怯, 他想实现自己的价值的念头促使他下手杀害爱美, 最终在渡边修哉讽刺的幻觉中又杀害了自己的母亲。

(五) 渡边修哉

渡边修哉的告白是最后一部分, 从他开始在网上留有视频开始讲述自己想要通过做坏事, 以博取众人眼球的计划。通过他的告白, 可以发现, 他母爱的缺失, 从小被母亲逼迫着学习各种复杂的机器结构, 后母亲离家, 他一直希望通过自己努力, 获得母亲的重新注目, 但是却发现母亲已经再婚, 之后又因为自己的缘故误杀母亲。他作为整个事件的主谋, 通过他自己的心理描述, 可以发现所作所为是多么幼稚和可笑, 但这与他的生活经历有着密切的联系, 他的心理因为母爱的缺失而出现扭曲, 他以杀戮为乐, 杀害了自己的同班同学北村美月, 甚至分尸。他的内心是孤独的, 因为寂寞与空虚, 获得母亲的认可成为他生活的唯一精神支柱。最终母亲因为自己的制造的炸弹而死去。所以他是可悲的。

电影的多重角度, 使得整部影片始终处于悬念之中, 每一个“我”的叙述都是有局限性的, 都只能展开叙事的一部分。北村美月的讲述会让我们误认为森口悠子只是在牛奶里放入了艾滋病血液来吓唬少年A和B, 但是在结尾的时候, 我们会发现森口悠子利用新来的热血教师让A和B陷入绝境, 最后达到复仇的目的。所以只有所有的告白者的讲述拼凑在一起, 才能完整的讲述整个故事。这部电影采用多个叙述角度, 包括后面四人之间的告白相互穿插, 使得整个影片更为立体深入, 细腻到每个人的内心, 发现每个人最软弱的地方, 反射出事件发生的多个棱角, 展现人物性格的多种层面。

二、多层复杂的叙事结构

由于多重的叙事角度, 使得整个故事的叙事结构显得更为复杂。叙述者“我”的不同层次的变化, 形成时间的畸变和空间的频繁切换, 最终形成回环式套层的叙事结构。叙事结构即影片的基本框架, 是电影中的视听、时空等元素的排列组合, 关系到影片的基本风貌和风格特征。《告白》的结构主要呈现为回环套层式的。李显杰对回环式套层结构的阐释为“以叙事主题统一下的‘多层叙述’为动力, 事件本身的进程退于次要地位, 对时间的不同‘讲述’则成为本文结构的重心。以叙述层次上的精巧编织和时间回环所造成的不确定性来引发思考”。

《告白》的叙事结构是多个人物对同一件事情进行叙述, 而且并不是按照事件自然发展顺序来进行, 而是认为打乱事件本身发生的时间顺序, 比如说在最初的森口悠子的告白中就倒叙有自己女儿被杀的事件, 同时在这当中还穿插了露娜希事件。导演按照自己的创作意图把事件拆分加以变形, 造成差异和不确定性, 使得事件的真相隐藏在话语背后。

《告白》开始于森口悠子向全班同学们的告白, 在这大约26 分钟的告白中, 森口悠子的女儿爱美死去, 由此反推出杀死爱美的凶手以及杀人原因, 最令人感觉到讽刺的是, 想要杀人以博得世人眼球的渡边修哉没有杀人, 而本没杀人之意的下村直树却成了真凶。同时, 老师告诉所有人, 这两位同学喝光了掺有艾滋病血液的牛奶。老师的复仇计划由此开始。同时事件的发生也展开两个方向, 一个方向是仍然面不改色上学的渡边修哉, 另一个方向是胆小怯弱待在家的下村直树。这两条线索相互交织, 由北村美月和寺田良辉两个人物将这两条线索联系起来。

下村直树这条线则反映的是母爱的过剩和家庭对人的影响, 而渡边修哉的这条线主要反映的是母爱的缺失和学校环境对人的影响。而这两条线的幕后操纵者在片尾才真正呈现出来, 也就是森口悠子, 她用看似温婉的方式, 抓住两位学生的弱点, 给他们铺就了一条通往绝望和煎熬的道路。最终两位都错杀自己的母亲, 这就是森口老师的复仇。

影片的结构就在这种相互交织, 环环相扣中, 使事件本身退居次要位置, 而不同的人物对同一事件的讲述和心理过程成为影片的重心。在这种结构中, 主要以事件的不同层面、不同视角上的反复叙述来凸现“叙述”本身的深层意蕴。它不以故事的曲折复杂、扑朔迷离俘获人心, 而以叙述层次上的精巧编织和时间的倒错等造成的不确定性来引发思考。所以, 这部电影的重点在于反应青少年教育问题, 敦促人们对生命的价值以及人性等更深层次的问题进行拷问。

三、结语

日本电影《告白》运用多重角度, 套层结构等叙事方式, 深刻而细腻的刻画每一个人物的心理变化历程, 从而反映出日本现代教育中出现的青少年问题, 引发人们更深层次的反思。

摘要:《告白》是根据凑佳苗的小说改编, 由中岛哲也导演的关于描绘青少年犯罪题材的影片。整部影片营造着一种黑暗、静谧、压抑的氛围, 从主要人物的心理告白出发, 来构造出一个完整的故事。影片讲述的是女教师森口悠子四岁的女儿被自己的两个学生谋杀, 因为学生未成年而法律不制裁, 森口悠子便通过自己的方式来复仇。由于家庭环境的不健全而造成的片中人物的孤独、乖戾、猜忌、自我等扭曲的情感, 充满了对人性负面性的谴责与不安。本文旨在从电影叙事学的角度来对影片《告白》进行剖析, 以窥探这部影片所包含的深刻含义。

关键词:叙事学,叙事角度,叙事结构

参考文献

[1]李显杰.电影叙事学:理论和实例[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 1999.

篇4:电影《告白》的声音分析

一、人声

电影声音中的人声分为独白、对白和旁白三种。而《告白》中的人声主要以大量的独白为主。这些独白贯穿始终,并且构成了电影的叙事主线。

同许多推理电影一样,《告白》对台词、话语有很强的依赖性。因此,与原著小说的叙事相契合,且信息量庞大的独白就成了影片十分关键的声音元素。在叙事上,电影《告白》运用人物独白的形式,还原了小说中多角度第一人称的叙事结构。从森口老师到北原美月、下村优子、下村直树,最后到渡边修哉,他们每个人的独白都按序贯穿始终,构成了叙事的主线。

同时,他们的独白又是非平行时空的,即不同人物的每一段独白都是层层递进,循序渐进的,真相和人物的深层内心也是一步一步地得到揭露。从每一段全新的独白中,新的悬念和信息不停地涌现,强烈地吸引着观众的好奇心。观众以窥视者的旁观身份观影,窥探着电影如何一步步抽丝剥茧地揭示人物的内心。当你以为你已经知道真相时,剧情又适时地反转一下,将你置于真相之外却又让你感觉自己无比接近真相。观影的快感由此迸发。

影片《告白》中的独白除了构成叙事,推进剧情发展,揭示人物内心和主题之外,更与画面、剧情碰撞出了奇妙的火花。例如,影片中,森口老师的独白沉着平静、波澜不惊,甚至有些冷漠,仿佛在述说一件毫不相关的事情。与之相称的是同样冰冷灰暗的色调画面,而与之形成强烈反差的则是影片中发生的故事和剧情中一片慌乱的学生。这三者共同作用形成鲜明的反差和对比,体现了森口老师的立场、态度和内心,营造出一种诡异、森冷的氛围。这说明,独白在影片《告白》中并没有夺走画面的表现力和叙事力,而是与画面、剧情共同作用,扩展了画面的表现范围,构成一股巨大的张力。

二、音响

相比起人声,音响在这部电影中的分量并不那么足。但作为电影的一种声音元素,音响在《告白》中的功能与前者同样重要。它有着强大的听觉感染力,在提高观赏效果和增强环境的真实性上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告白》中有不少被刻意处理过的音响。这些音响不仅音量被特意放大,而且还有回声,其音色也十分独特。经过了这些处理,人物的情绪和我们对其的感受得到了加强。

在影片前30分钟时森口老师的告白中,当她透露自己在少年A、B的牛奶里滴了丈夫的血时,渡边立马捂着嘴跑了出去。在视觉上,这段画面依旧用慢镜头捕捉。在听觉上,A的跑步声被处理成放大和回声的效果,与淡淡的背景配乐形成鲜明对比,显得突兀而夸张,同时又营造出了渡边惶恐焦迫的假象。

因为整部影片都是以慢镜头的影像风格为主,所以这些音响经常伴随着慢镜头而出现。类似的情况还有很多。

例如,影片结尾时,逆向时钟的秒针倒走的音响,听来格外的清晰,配合着风起云涌的画面,显得紧迫而理性。再如,泡沫在耳边破碎的慢镜头画面及其声音,同样被导演加以放大。这样的场景和音响从影片中间起就开始反复地出现,直至电影的结束。也正是影片结尾最后一个泡沫的破碎,才真正暗示了永远的“消失”和“逝去”。

三、音乐

对于MV导演出身的中岛哲也来说,将各式各样的音乐融入大量的慢镜头抒情画面正是他的专长。他历来的作品《下妻物语》、《被松子嫌弃的一生》也无不体现了对电影音乐的巧妙运用。同样,在《告白》中,中岛加入了大量的音乐,又一次彰显了他对电影音乐熟练的驾驭能力。这使得音乐在这部影片中的作用丝毫不亚于独白,在画面转换,辅助推进节奏,营造氛围上,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音乐与画面:节奏一致,急转直下

电影作为一种视听语言,其节奏的呈现少不了视觉节奏与听觉节奏的相互作用。而《告白》中张弛有度的节奏,也是由音乐与画面的相互配合产生的。

《告白》中有不少音乐与画面同步,节奏一致、急转直下的场景:

当下村优子在写日记时,她充满母爱的独白伴着轻松悠闲的配乐,娓娓道来。而当画外音的独白戛然而止时,轻松的配乐逐渐减弱,变为激烈的电吉他演奏《断片-bit-》。金属乐的冰冷与疏离,营造出压抑而恐怖的氛围,强烈地预示着事情发展的突变。果不其然,画面中的下村优子盯着墙上的画,渐渐变得面目惊恐,因为她发现了画中隐藏的字“杀人犯去死吧”。

(二)音乐与画面:节奏对比,形成反差

有时候,导演会刻意使音乐和画面形成对比和反差。那么此时,音乐与影像在节奏上就可能会不一致。

例如,电影开头以轻快愉悦、天真烂漫的童谣式歌曲《milk》作为引入,而画面却是学生嬉闹的缓慢动作,以及牛奶洒落、液体四溅的高速慢镜头。一快一慢的组合渲染了诡异的气氛。在这段画面中,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牛奶这个意象。牛奶的洒落象征着破坏和消失,在慢镜头的放大下,营造出夸张的奇观效果;牛奶液体是白色的,而在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许多处白色——学生的上衣制服,下村家的房屋墙壁,下村母亲的着装,这些事物都透露着一股天真无知的意味。而这段慢镜头画面与欢快雀跃的音乐相对比,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给人以疏离,不真实,荒诞之感。

四、结语

黑泽明曾说过:“给影片加入声音时是我最兴奋的时候……在这一时候,我不禁颤抖。”[2]这足以证明声音对于电影及其创作者的重要性,也揭示了电影声音给创作者和观众带来的丰富体验。

而好的电影声音,正如《告白》中的声音,在观影完后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无论是那句略带笑意的“开玩笑的”,还是那首悲伤的《last flowers》,都让人记忆深刻,回味无穷。从微观的角度看,人声、音响、音乐这三个声音元素在《告白》中各司其职,所发挥的作用类似却又不尽相同。而从整体出发,这三者同时又是一体的。它们构成了声音这个听觉体系,共同产生了更为强大的作用和效果,并牢牢地根植于《告白》的电影生命中。

注释

[1]俞洁:《视听语言》,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96页。

篇5:电影里的告白台词

1、I wish I know how to quit you。———《断背山》

2、I see you。———《阿凡达》

3、我这辈子最不后悔的事就是走进你的`店买下第一块三明治。——《速度与jiqing7》

4、不如我们从头来过。———《春光乍泄》

5、我不管你是男是女,我只知道我好中意你。———《金枝玉叶》

6、如果,我多一张船票,你会不会跟我一起走?———《花样年华》

7、有些事情不用一个晚上做完,我们又不赶时间。———《志明与春娇》

8、我爱过你,就再也没有爱过别人。我永远也不,那是千真万确的。——《魂断蓝桥》

9、如果我们不能在一起,生活还有什么意义?——《成为简奥斯汀》

10、你走到什麼地方,我都跟著你。———《东方不败》

11、我手上的爱情线、生命线和事业线,都是你的名字拼成的。——《玻璃之城》

12、除了喜欢你,我什么都做不好。———《假如爱有天意》

篇6:关于电影告白的观后感

(告白)这部电影一直听人说蛮好看的,今天下午终于看了看,果然很不错,看了开头就不舍得放下。

这是一部由小说翻拍而成的电影,如果光看小说的话,我完全有理由那会是本一旦翻开就让读者舍不得阖上书页,拥有高度评价的小说。所以,我决定去找来拜读一下!据说,它不仅占据了周刊文春「杰出推理小说排行排)的龙头宝座,在该年各推理小说的排行榜中也都是名列前茅,它更在获得了书店大赏的殊荣,成为了这本小说大放异彩的一年。尽管如此,由于小说是采用各个主角们的独白与证词作为主要的叙事架构,很多人认为要将这样的一部小说翻拍成电影可以说是不可能的任务。

故事发生在一群未成年的中学生之中,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一开始让我想到我那当中学老师的同学,面对着同样混乱的这群孩子们。想想我们以前的学校中,班级中也有许多混乱的学生,现在不知道又都长成怎么样了呢?我们总说一代不如一代,面对现在的这些孩子,想想是不是真的越来越不对头了……家长们啊~自己过去就这个样子,怎么来管自己的孩子呢?有些家长也许就想了,自己以前就这个样子,现在不是也蛮好嘛~就不用多管孩子什么了?那就给老师找麻烦,添负担?

哎呀,好像又点扯远了,言归正传,当天即将辞去教师职位的女老师,于其担任班导师的1年b班的全体学生面前,开始诉说起一段漫长的告白――故事也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故事反映出的日本校园暴力和少年犯心理问题,在不少真实的社会案件中早有体现,松隆子扮演的森口坚持用自己的方式来控诉教育和体制的无能,其冰冷让人恐惧,其悲伤也让人同情。导演一开始就层层剥开犯罪的过程,然后再摧毁整个伦理世界,连最原始的情感也不放过,都成了肮脏的动机。突出了非常状态下的心理畸变,片中小演员的出色表现足以震撼成年人的既定思维。热情单纯的男老师成了双方行动中的无知工具,森口的报复得以完善和升级。在前半部影片中的混血牛奶,轻易毁掉了一个自卑男孩和他的母亲,但仍需要自负女孩的帮助才能找到对手的“软肋”,剧情这才真正进入高潮。关于生命价值的拷问在影片中随处可见,可几乎所有人的独白都是出于自私的动机,殃及他人也毫不在意。“玩笑啊”,影片中最后出现的台词,其实是否定了所有人的虚伪。压抑和冷酷足以震撼观众,但电影提出的问题并没有解决――未成年的杀人犯被高明者反击,仍有可能继续报复社会。

一直很佩服日本勇于面对现实的勇气,中国会让这样的片子通过审核吗?更不用说会有导演会拍出这样的片子给我们看吗?会让一个个孩子去演出这样血腥的角色吗?

整部电影由生命和爱这两个主题贯穿始终,故事开始,松隆子扮演的森口老师就在黑板上写了一个大大的“命”字。生命――“啪”的一声就消逝了吗?还是“轰”的一声消逝的?最后,也许你会有自己的答案。爱,我在整个故事里看到的是母爱。作为妈妈的松隆子对于被她2个学生a和b残忍杀害之后,而实施的报复之母爱。而且,未成年人杀了人都还能被法律保护着,可想而知这个做母亲的心里有多难受,看了故事之后,就会感受到她的母爱是怎样的,能让那两个学生让他们生不如死,并且亲手杀了自己的母亲,也听听生命“啪”的一声消逝的声音。但我想老师的最终目的并不是复仇啊~他们始终还是自己的学生,是想把他们引向光明的正途的,是想让他们明白,什么是“生命”吧!如果这两个孩子在下手之前想明白了的话,自己的母亲又怎么会消逝在自己的手中呢?只可惜,许多时候不管老师,不管家长做多少努力,这些孩子始终就是明白不了……森口老师的母爱不仅是对自己孩子的,还有对这两个学生的!

其实,影片的一开始,看到教室里这些欢舞肆虐的孩子,就仿佛看到了一群杯具一般,真的什么都不懂!不懂就好好听呢!可是……又有多少孩子那个年纪是乖乖听话的。人啊~真的是要经历过了才会学会成长,但是又有许多时候,许多的人经历了之后也许所剩也就已经不多了。那,就是生命!什么是生命?什么是爱?当你经历了那么些之后,也许你也才会发现自己活着的意义,你也才会发现自己的爱缺失到了哪里?

这部电影确实是很特别的一部电影。看着里面一个个生命的消逝,多少有点血腥,但更多的是悲哀与灵魂的震撼。。。原版小说被誉为触及禁忌的争议作品,只要你能撑过片头松隆子那几分钟稍嫌沉闷的独白,你一定会发现这部作品其实一点也不简单。

那么有深刻内涵的小说、电影,试问我国不知是无人能写出,还是无法写,不能拍?

篇7:电影告白观后感

经同学介绍,看了《告白》,抱着很大的期待去看的,刚看的时候只见一女老师在那里独白,很诧异为什么同学会觉得这部片子好看,后来再静下心继续看完时,呵呵,觉得挺不错的,有些小感触,尤其在教育方面。它的剧情不是像现在很多中国电影那么肤浅,情结的跌宕起伏令人在看的过程中很好奇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最重要的是剧情,曾经听影评家说过,好的剧情,电影也就成功了一半,很明显《告白》就做到了这一点,情结的离奇曲折激发观众的好奇心,会很渴望能知道接下来会发生什么,一部电影总共才一个多小时,当观众对未来故事的渴望多了,就会集中精神看下去,决不会觉得无聊,从而就留下了好评。

下面是我对剧中主要角色的分析:

1悠子老师:是《告白》中绝对的主角,她的告白贯穿着电影绝大部分,她是剧中的核心人物,推动着故事的发展,她的一次一次的告白,让人一次一次对她很惊讶,对她的性格迷惑不解,她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我在看电影时,由对她的同情、可怜变成恐怖、可怕,确实,她的这种报仇方式实在是有点过激了,自己身为一个老师,口口声声说着生命很重要,教育学生要珍惜生命,但是为了他所谓报仇,却在无形之中伤害了很多人,美月、小直妈妈、、、这让我更加不相信孟子所倡导的“性本善”了。

2修哉:很典型的一个因为父母冷漠而走入歧途的孩子,他所犯的错父母亲教子无方的“杰作”,生下他,却把他抛弃,无情替代了本该对孩子的关怀,在故事的母亲被炸死也算是对自己所犯的错的一种惩罚吧,不过最可怜的还是修哉,虽然冷漠,但是一直还是很崇拜的母亲永远离自己而去了,再也见不到了,活在这个世界更寂寞了。当然,有人可能会说悠子老师在故事结尾时说的一句“开玩笑的”,这隐喻着修哉母亲没死,但是我还是确信修哉的母亲是已经被炸死了,因为在修哉演讲完作文后要按下炸弹是也说了一句“我开玩笑的”,况且悠子老师连美月和小直妈妈这些无辜的生命都不会在乎,更何况是杀她女儿的妈妈-----间接凶手呢?总之,修哉的人生是可怜的,其实他也不想过这样的人生,他也很想得到父母亲的爱,但是年幼的他,又能怎么办呢?只能让黑暗的火苗在他内心渐渐滋生,愈长愈旺。。

3小直:小直的人生也是悲哀的,从小到大一直被同学骂他笨,从来没有得到肯定,当第一次被修哉肯定时,修哉成了他内心的英雄,于是他决心要帮助修哉,最后犯下大错,杀死了悠子老师的小孩,以致当老师在同学面前揭穿他时,他不敢面对同学,得了心病,终日忏悔中度过,内心的阴影是他受尽折磨。。

4美月:悠子老师离开班级后,期间有很多部分一直是美月的独白,本以为她是老师心中善良的乖女孩,当知道她是露西娜事件的制造者时,让我大吃一惊,这无疑增加了故事的戏剧性,不过,当看到她知道修哉的事情并不排斥,而且还很理解,并想要用自己的力量去给修哉走出黑暗,她又是很善良的。但是上天最终没有因为她的善良而怜悯她,女孩命运是不幸的,死在了阴谋之下,最可恨的是这个阴谋还是她最尊敬的悠子老师制造的。

4小直妈妈:当悠子老师拜访她家,指出小直的是杀人凶手,她义无反顾的说,不是小直的错,看着备受内心折磨的小直,身为母亲的她也很痛苦,于是选择带着儿子去天国,帮他解除痛苦。为了儿子不惜牺牲自己自己的宝贵生

命,表现出了母爱的伟大,当然这种方式过于极端,最后也使她落的不幸的下场,惨死在自己儿子的刀下。。

对于拍摄技巧的一些愚见:

1一开场时,女老师的很大一短独白来的有点突兀,观众在刚看电影时,精神不死很集中,还要很费力的去听懂老师的独白,尤其是语言不通,还要费力地去理解文字,容易使人走神,但是慢慢地,看懂之后,会消除这种乏味感,尤其是故事发生的结果一次一次的出乎我们的意料。。

2剧中的灯光一直是阴暗、黑白的。在我的印象中,这是日剧所惯用的手法,整个画面就一直笼照在压抑、沉闷之中,以前看过的一些日本拍的偶像剧也都是用这种灯光。这种方法有好有坏,我个人是不太喜欢这种氛围的,尤其是整部剧看下来都是阴森森、比较沉闷。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剧的轻松、清新的画面。当然对于这部剧来说,这种技法配合其剧情也是有其合理性的3剧中有很多慢动作的部分,但是显得有点多了,尤其在开场时,教室的混乱的慢动作让人看得时候会觉得很不舒服,有点假,感触:

篇8:“肿瘤君”的告白

此外, 很多癌症都有癌前病变, 如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病变等, 人类应抓住“逆转机会”, 一方面, 尽早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减少癌症危险因素对人体的持续伤害;另一方面, 发现有癌前病变, 一定要积极治疗, 遏制病变, 这样我就无法长大成“瘤”了。

每个人一生中有21%患肿瘤的概率。癌症是个与年龄相关的疾病, 年龄越大, 被缠上的风险就越高。专家们通过科学计算发现, 如果将一个人每年患上肿瘤的风险累计起来, 按人均期望寿命74岁算, 每个中国人一生中, 患上肿瘤的概率是21%。目前, 中国人均期望寿命有所升高, 你患上肿瘤的概率会更高。因此, 千万不要觉得我离你很遥远。如果在预防上掉以轻心, 我可能就会“盯”上你。

若能尽早确诊, 癌症10年生存率达90%。一项最新研究发现, 癌症如果能早期确诊治疗, 10年生存率可达90%。坦率地说, 这个数据有点保守, 生存率可能和正常人相差无几。在癌症早期时, 我十分弱小, 人类一个手术便能将我打败;到了中、晚期, 我的“杀伤力”就越来越强了, 此时想要除掉我就难很多, 治愈率可能从早期的90%骤降到20%-30%。因此, 一定要重视定期体检, 有不舒服要尽早就医, 才能第一时间发现我。

肿瘤可以“气”出来。从性格上讲, 我爱找那些总是闷闷不乐、爱发脾气、焦虑抑郁不开心的人。调查发现, 81.2%的癌症病人患癌前遭受过不良事件的打击。在心理学上, 压抑自我、爱生闷气被称为“C型性格”, 它甚至被叫作“癌症性格”。因此, 如果大家不开心了, 一定要及时清理自己的垃圾情绪。

上一篇:环境周总结报告下一篇:社情分析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