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2024-06-12

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精选6篇)

篇1: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新课程体育论文体育新课程改革论文

略论新课程理念下初中体育教学改革

摘要: 体育课程改革的新的理念、措施最终要靠教师去落实,因此,广大体育教师必须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为了在竞争激烈的教育中不被淘汰,体育教师必须走向终身学习之路。本文从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和方法来谈谈对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建议。

关键词:初中体育 新课程 教学改革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学校体育教学所具有的多功能、多目标已被不断拓展,在学校教育中,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让我们的学生在全面教育的氛围中生动、活泼、主动和谐的发展已成为体育教育工作者的一种共识。多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在理论研究上各持己见各种说法层出不穷,而实际操作又是依然如故,理论和实践之间出现了尴尬的局面。新课程标准的出台,为我们提供了前瞻性的理论依据。作为教改具体实施者的一线教师,不能再沉迷于过去的教育和教学行为,及早地洗涤我们头脑中残存的旧思想,旧习惯,留出最大的内存空间来安装最新的版本。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在新形势下加强初中体育教学改革的认识:

一、明白体育教学的目标

学校体育主要由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活动构成。体育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是进行健体知识和运动技能知识的传授,课外体育活动的目标是巩固课堂体育教学的内容并通过丰富多彩的活动来练习及活跃学生的生活。所以学校体育的目标宏观上来讲应该是促进学生体格体能的形成和发展,培养学生的体育情趣,锻炼学生坚强的意志,塑造学生优秀的社会情感,以至于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及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对于任一学生来说,是通过体育要达到以下四个目标:1.身体的发展,要有好的身体和心理。2.正确的运动技能。3.科学的养身知识,为终身体育打下基础。4.好的社会情感。总而言之:全面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掌握体育卫生基本知识和技能,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形成良好个性是初中体育教学的目标。

二、改进教学方法,提升师生互动教学成效

在以往的初中体育教学中,部分教师以讲解与示范为主,很少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学要求“一刀切”,教学评价老一套,师生双边活动成效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这些现象在今后的教育教学中都应该尽量避免。

1.强化探究指导,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教师在体育教学中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变“教师为主”为“学生为主”,强化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启发引导作用,以探究式教学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对训练动

作进行体悟,对照教师示范或是标准图解进行对照,然后以小组训练、观摩、纠正的方式进行训练学习,让学生在自主训练、互相观察、探究指导、纠正反馈等环节教学活动中提高对动作的领悟能力,以及对错误的辨别和改正能力。

2.开展分层教学,兼顾学生发展差异

学生的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等方面是存在一定差异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要正视学生的这种客观差异性,采取与之相适应的分层教学方法,满足各个层面学生的学习需求,促进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域之内得到充分发展。分层教学具体体现在教学目标的差异性上,教师要结合学生的身心发展实际,将学生分为几个不同的能力层面,分别制定相应的能力考核目标,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够通过一定程度的努力而实现学习目标。在分层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对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之外,还要在教学进度安排方面有所区分。

3.注重集体合作,增强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体育课的教学内容中,最容易通过发挥个人的体育才能增强集体的感召力和凝聚力。因此,在体育课教学中,如能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与发展学生个性的教育结合起来,就可有效地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正如学科学习的特点一样,体育技能的两极分化在每个班级中都有体现,对于因身体肥胖、瘦弱、胆小或对体育缺乏兴趣等身体、心理原因而导致的体育技能落后者,要积极创造教师个别辅导、同学

帮教练习、分组激发斗志、创设比赛情境等条件,让这部分同学时时能感受到集体对自己的关心以及自己对的行为和形象对集体的影响等等。坚持不懈,将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作为体育教学的长期任务,一定能不断提高学生的进取意识和集体荣誉感,养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

三、拓展体育教学空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体育教学活动,重课内也要关注课外,教师应当构建“课内+课外”的有效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设良好条件。教师一方面要注重优秀苗子的选拔,将一些在体育方面具有良好基础与一定特长,并且有志于在此方面发展的学生,进行单独培养,为他们制定专门的培养计划,强化针对性训练,提高学生的体育发展能力。另一方面,教师也应该运用体育教学特点,对学生进行强化思想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与健康人格,如通过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强化合作项目教学提高学生团结协作意识等,此外,教师还应当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奠定良好基础。

四、提升教师素质和综合能力

体育教学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管理者和实施者。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手段,也无论采取何种练习形式,这一切都需要一节体育课的主导

者“体育教师”去操纵、去组织、去安排。因此,作为一名体育教师应不断加强自身素养,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我们也只有提高自身的素质和各种综合能力,才能通过才艺展示吸引学生,才能通过各种“绝活”打动学生,激发他们的体育兴趣,从而更好地提高体育教学的质量。

总之,实施素质教育应强调让每一个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均有发展,具有个性特长,实施游戏法教学则能很好地吸引学生,使他们感到因为学校里有自己的游戏伙伴,有游戏场所和游戏组织者及参与者,在共同的活动中可以不断了解自己,评价自己,提高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能够在快乐中锻炼身体,培养良好的思想品德。所以,学校体育中应大力推广游戏法教学,尤其是义务教育中,在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形成时期,在体质锻炼的黄金时期,用多种有效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雷志灶.《中学体育教材教法》.湖南体育科学出版社.2008.[2]方中进,徐瑾.对中学生体育兴趣及相关因素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学校体育,2003,(3).[3]钟玉明.新课程标准下学生体育的培养[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4.[4]体育学院通用教材.运动心理学.人民出版社.2006.

篇2: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众所周知,课程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是20 世纪初的事情,但课程实践则是与人类社会的教育活动同步进行的,因为教育活动总会涉及一定的教育内容。在科学世界的教育中,虽然普遍的理念即课程涉及的是“教什么”的问题早已被广大学者所接受,但时至今日仍然缺乏一个普遍认同的关于课程的定义。

无论人们对于课程如何定义,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每一种有代表性的课程定义都有一定的指向性,即都是指向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课程所出现的问题……每一种课程定义都隐含着作者的一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我们认为这些哲学假设和价值取向的不同也即是反映了课程观的不同。课程观是课程的灵魂,所以不同的课程观最终也必然会导致不同的课程实践。传统的课程理论学者把课程观归结为我们熟悉的三类,即社会本位课程观、知识本位课程观、个人本位课程观。在学校体育课程领域,体育课程观被划分成重视体育人文教化作用的人文主义体育课程观和重视体育强身健体作用的科学主义体育课程观,随着这两种体育课程观的融合从而逐渐形成全新的以理解为基础的体育课程观。

我认为,体育课程论的研究的层面:一是基础理论方面,体育课程理论领域,有体育课程概论、体育课程原理和体育课程发展;二是交叉理论方面,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和哲学的角度研究当代体育课程;三是应用理论方面,体育课程设计、体育教材编制、体育课程评价等。

随着对体育课程论的本质和结构、课程设计、课程编制、课程门类的划分等研究任务的认识,今天的体育课程论已具雏形,作为学校体育学内一门独立的分支学科得到了重视;已逐渐走向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多层次方面技术方法体系的独立学科,初步展现了体育课程论的指导力。

虽然,今天的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已获得认可,也已经逐渐发展成为学校体育学中的既有基本原理、又有多层次方面技术方法体系的学科。但“两论”自我独立的学科体系和研究视角,及各自研究的子学科群,至今尚未有研究见到足够的明确规定,以显豁其内涵富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学科性和应用性,成熟性与独立性的存在。那么,对于体育课程论与教学论这样一个指称非常广泛的、复杂的领域范畴,对其作出系统分类与界定以减少盲目性,就尤为重要了。

篇3: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1 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现状

1.1 开设的课程内容多样化, 健身效果参差不齐

阳光体育活动项目种类繁多、新意浓厚、趣味性强。因此, 各高校纷纷挖掘地方和学校自身资源, 开设多种多样的体育课程教学内容。江苏省2012年公布的《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要求本科院校面向全校学生开设选项课15门以上、选修课8门以上 (选项课为学生必选内容、选修课学生根据自身情况可选可不选, 属于素质课程) 。各高校根据学校特点开设了内容丰富的选项课, 传统的有篮球、排球、足球、田径、健美操、羽毛球、乒乓球、武术等;时兴的有跆拳道、户外运动、啦啦操、女子防身术、散打、体育舞蹈、橄榄球、健美等, 项目繁多。多样化的课程并没有带来多样化的选课结果。从学生的选课情况来看, 一些项目如健美操、篮球、武术等选课人数众多, 每项开班达四个以上;羽毛球、乒乓球也大受欢迎, 因场地限制, 每项限报两个班, 选课系统一经开放, 选课人数即满。有些项目听起来耳目一新, 但所选的学生却寥寥无几, 还达不到学校规定的开班最低人数要求。如田径、橄榄球、户外运动、健美等因选课人数极少而没有开班。难道运动之母———田径没有学习价值了吗?学生面对众多的选项“满园挑瓜”, 不知道选哪个。大学生在校期间必须掌握一项或一项以上实用的体育技术技能, 为终身体育奠定技术基础。学生选择什么项目学习不仅要从兴趣爱好方面考虑, 更要考虑这些项目的健身效果, 即该项目的健身实用性。众多项目的授课内容都是依照此项目的基本技术和基本技能来制定的, 照本宣科, 竞技性较强, 缺乏趣味性。

1.2 开课对象重新生, 轻老生

公共体育课程有选项课和选修课二类, 选项课的开课对象是全日制的大一、大二在校生, 学生必须在开课的项目里选择其一进行学习, 大一、大二两年里必须取得相应的体育学分方可毕业, 不及格的学生要补考或重修。选修课的开课对象是全日制的所有在校生, 选与不选没有硬性规定,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 选修一些体育项目, 所得学分只增加学业的绩点, 不影响毕业。低年级学生因有体育选项课和选项课对身体素质的要求, 他们每天参加体育活动还有足够的动力。而高年级学生虽有一些体育选修课程, 但这主要靠学生自主选择, 没有强迫性, 绝大部分学生因专业课、考研及就业的压力而放弃选修。阳光体育的“每天锻炼一小时”的口号难以实现。体质健康测试结果表明高年级大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其本人大一、大二时的成绩相比有明显的差异。

1.3 学生成绩评定重客观轻主观、内容单一

学生体育成绩的评定内容和所占比例一般为体育项目技术考核 (60%) 、体质健康测试 (30%) 、平时表现 (10%) 。成绩主要体现在身体健康方面, 好坏90%由客观的测试考核决定, 体现不出学生其他方面的进步。体育课程教学从身体、心理、社会适应和道德等多方面来培养学生, 而不是身体健康这一个方面。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运动习惯也应成为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评价既要有客观测量的手段, 也应尊重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心理感受, 把师生的主观评价、学生的进步幅度纳入到成绩评定中来。

1.4 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脱节

新的教育理念强调“以人为本”,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中心。体育教学改革要力求“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终身体育”, 把应试的体育教学转变成为阳光体育活动要求的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的实质和“以生为本”是一脉相承的。“健康第一”就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的健康水平, “以生为本”要求一切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根本, 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思想和“终身体育”能力。把学生选课实行“三自主”模式理解为就是“以生为本”;实际教学中, 教师以技术教学为主认真地教, 学生以达标、获取高分、获得学分来刻苦地练就是“健康第一”, 这些都是对教育新理念的误解, 阳光体育提倡的“素质教育”变成纸上谈兵。学生体质的增强还依靠传统的、单一的田径手段来实现, 所学的体育项目没有用到平时的锻炼中来。真正的创新学习、技能锻炼不多。离开体育课, 也就宣告了该项目的练习终止, 所学的体育技术“终身化”将化为乌有。

1.5 业务进修机会少, 师资力量不足

近几年来, 高校办学规模不断扩大, 招生人数急剧增加。学校从长远考虑, 没有及时增加体育教师的数量, 导致体育教师人手严重不足。《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考核标准与办法》规定高校体育教师师生比为300∶1, 专家评委在我校评估交流会上直言, 江苏省无一所高校达到此标准。体育教师在教学这一工作量中就达到了每周二十多节课, 另外还有课外体育活动、科研等工作。教师体脑疲乏, 与外界交流, 出去进修学习的机会少之又少。阳光体育的实现需要教师全身心投入, 教师对阳光体育的理解程度和执行力度是阳光体育得以实现的关键。

2 阳光体育运动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措施

2.1 精选课程, 提高项目的健身实效

阳光体育活动内容丰富, 易于普及, 体育课程开设的项目也要向多样化发展。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开设体育选项课, 是必修课程, 学生人数众多, 所以, 在选项课中应精选那些学生增强体质效果显著的、师资力量充足的、场地器材学校能够达到教学要求的项目, 高科技的、新兴的、增强体质效果不明显的运动项目在选修课程中开设。体育课程项目虽然要多样化, 但在教学中不能简单地按照这些项目的技术、技能去授课, 应根据学生的能力和阳光体育活动的要求去改造教材, 淡化竞技, 增加健身的实用技能, 增强体育项目的趣味性, 让学生易学、乐学。

2.2 课内课外相结合, 体育资源惠及全校学生

课内学技术, 课外练技能。大学生仅凭一周两节体育课是不能有效增强体质体能的。体育课上因时间有限, 学生只能粗略练习所学技术, 聆听教师讲授的理论知识和这些项目的锻炼方法, 真正的锻炼在课外进行。高校普遍成立了体育社团、单项体育协会等民间组织, 教师应适当加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干预力度[1],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设置门槛较低的赛事, 吸引大学生加入到体育锻炼的活动中去[1], 并要求学生记录活动心得。在课外活动的大环境里进行体育熏陶, 形成锻炼的意识和习惯。大学高年级学生一般开设体育选修课, 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部分体育课程, 增加自己的体育知识、技能储备。高校的体育场馆、器材在保证体育课堂教学的情况下应对所有学生开放, 节假日体育器材对学生外借, 就像图书一样, 到期归还, 不影响正常的体育教学, 让有限的体育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功用。

2.3 主客观结合, 综合评价学生的体育学习

体育教学是一个教和学的双边活动, 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体育学习, 给学生的体育锻炼提供技术支持。“以生为本”, 教师教的成果在学生身上体现, 学生学的效果也应有尊重学生们的自身感受, 即学生的成绩评定也应包括学生间的互评和自评, 既要进行学生间的横向比较, 也要看同一学生的过去和现在, 纵向考查学生的进步幅度, 用统一的测量考核标准去评价学生的学习有失公平。体育课程教学目标包括技术学习、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和道德健康等多个方面, 学生的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能力以及运动习惯等也应成为学生体育成绩评定的内容。

2.4 坚持“健康第一”、“以生为本”的指导思想, 把“终身体育”落到实处

2006年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共青团中央联合下发教体艺[2006]6号文件《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通知》, 提出通过阳光体育运动, 力争用3—5年的时间, 使85%以上的学校能全面实施《学生体质健康标准》, 85%以上的学生能做到每天锻炼一小时, 达到《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格等级以上, 掌握至少两项日常锻炼的体育技能, 形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2]。《通知》还要求将“健康第一”、“每天锻炼一小时, 健康工作五十年, 幸福生活一辈子”的口号深入宣传到每一个学生。教育服务大众并影响人的一生, 大学生是我国民族发展的主力军, “少年富则国富, 少年强则国强”。高校体育教学肩负着服务并引领全民健身科学化发展的重任[3], 高校体育教学要为大学生自我锻炼储备体育技能, 加强体育基本技术和健身技能的教学。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各种媒体获取信息, 加强体育健身理论和理念的指导, 把体育理论知识融入到课堂教学中, 使健身的理念在日常生活中得以体现。教师要更新观念, 用自身的体育素养影响学生的体育价值观, 在学生的生活日程里安排健身活动的内容, 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把“终身体育”真正落到实处。

2.5 加强业务学习, 合理引进人才, 加强师资力量

教师是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者, 其业务素养直接影响着课程改革的成功与否, 以及改革深入程度[4]。高校学生扩招、体育师资力量的增长跟不上学生的要求, 教师在繁重的教学、科研压力下体脑疲乏, 大面积教师离岗进修不太现实。学校可与相关专家联系, 把专家请进学校, 集中教师来交流学习。学校根据本校的发展情况适度引进那些教学急需的专业人才, 充实师资队伍。

3 总结

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是个逐步深化的过程, 阳光体育运动的出台加大了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力度, 我们要从教学内容、评价方法、课外体育、教学理念和师资力量等方面加快改革步伐, 做实施阳光体育的先锋。

摘要:高校是阳光体育运动的主战场之一, 阳光体育运动推动着高校体育课程改革。基于此, 分析阳光体育下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 以期进一步深化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培养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关键词:阳光体育,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王胜超.从体育的角度分析影响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因素[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 2011, (4) :108.

[2]教育部, 国家体育总局, 共青团中央.关于开展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的决定 (教体艺[2006]6号) [EB/OL].教育部网站, 2006-12-26.

[3]朱从德.高校体育教学对全民健身运动科学化发展的影响[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 2009, (5) :140-141.

篇4: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关键词】体育课程 改革 课程资源

新一轮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出了一个重要概念,课程资源。它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课程改革。今后,国家不再制定统一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取而代之的是课程标准。

一、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现状及分析

1.课程资源与体育课程内涵

课程资源是因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而提出的一个新的概念。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体育与健康课程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要达到新一轮课改的目标,当然也需要有一定的课程资源作为前提。体育与健康课程资源即是指形成体育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体育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2.体育课程改革与体育课程资源现状

新一轮体育课程改革,根据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要求,不再制定全国统一的体育教学大纲,而对课程目标、学习领域目标和水平目标提出具体的要求,但对完成课程目标所需要的内容与方法只提出了一个大体的范围,各地区、学校和体育教师都有相当大的选择余地。由于课标没有规定教学内容的时数,根据学生达到学习目标的状况,教师可随时对不同内容的教学时数进行调整

(1)体育课程的内容资源。教学内容是体育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学内容如果不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实际需要,就难于达到良好的教学和锻炼效果。当前的体育课程资源对教学内容的开发过于集中在竞技体育,而那些非竞技的、新兴的娱乐项目以及与之相配套的健身理念、科学健身方法,由于体育课程资源的匮乏,难以在学生中开展和传播,这极大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

(2)体育课程的实施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手段忽视了学生的感受,学生被动地接受,被动地被评价,缺少参与意识,造成学生对体育课失去兴趣和积极性,感到体育学习和锻炼枯燥无味。因此,在培养体育兴趣的体育课程资源上还要进一步深入挖掘。

(3)体育课程的人力资源。体育教师是课程实施的组织者和促进者,也是课程开发和研究者之一。体育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通过教学活动传递到学生中。体育教师师资水平的高低、学校师资力量的强弱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进程,作为课程资源本身的体育教师,如何开发和利用,深度挖掘教师的潜能,已经是教育改革急需解决的问题。

(4)体育课程的物力资源。长期以来,由于受“竞技体育”观念的影响,学校体育设施严格按照竞技体育的规格来配置的问题普遍存在。致使体育设施基本上是为有一定运动基础的学生服务的。而许多身体条件较差的学生、特别是女生难于体验到体育设施为他们服务的感受。这也是学校体育课程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上难于突破,以及许多学生不喜欢上体育课的重要原因之一。

(5)体育课程的时空资源。拓展体育课程空间,将校外体育活动场所、自然环境等等纳入体育课程空间,通过学生参与社会体育活动、体育竞赛培养学生体育参与能力和终身体育锻炼意识。但目前多数学校还未意识到其重要性,忽视对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因此,加快课外、校外体育课程资源的拓展,对课程改革的进程将起到极大的促进作用。

二、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对策建议

1.提升教育观念

新《纲要》对体育课程的性质、结构及内容取向提出了新的要求,明确指出了体育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以健康为主线,寓教于动的综合性课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确立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在开发和利用体育课程资源中始终要以此为契机。

2.拓展教学内容

丰富和拓展体育课程教学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利用多种多样的体育活动使学生充分感受到体育的乐趣。在拓展过程中,应当根据本学校的具体情况,一切從实际出发,选择那些符合学生兴趣、爱好、需要和认知特点的资源进行开发。在开发课程资源时应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照顾到不同学生的不同水平,利用多种形式开发课程资源。更应将那些娱乐、休闲、新兴和传统等体育锻炼内容纳入进来。

3.发挥教师的作用

体育教师既是课程的主要实施者,又是体育课程资源的开发者和素材资源的载体。因此,充分挖掘体育教师的潜力,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体育教师自身也应当加强学习,积极思考,参与教学研究,在改革的实践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以适应课程改革形势的发展。

4.挖掘课程资源

潜在课程资源隐含在历史与现实的维度上,以及有形和无形的教育资源、社会资源中,它不具备直接的显性的课程价值,需要主体在开发利用中进行合理有效地赋予,才可能进入显在课程资源领域,再经过开发利用转化为实现课程的组成部分和实施条件。

5.建立开发评价体系

通过建立体育课程资源评价体系,使评价指标具体化,能够给学校在开发过程中提供及时的反馈信息,为学校行政主管部门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持,根据评价结果找出存在问题或不足,从而加以改正;同时,利用评价体系增加各学校之间的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取长补短,为更好的开发体育课程资源提供捷径,更好的为体育课程改革服务。

6.共享校内外资源机制

体育课程资源除了应加强校内的开发和利用之外,还应向校外拓展。课程资源开发具有原创性的特点,建立学校体育课程资源交流平台,以拓展校内外课程资源及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加强学校与学校、学校与社会之间的交流,互相借鉴,互相学习,建立良好的共享机制,必然促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快速发展。

在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体育课程的地位进一步得到提高。要实施新的体育课程标准与三级课程管理体制,地方、学校和体育教师必须积极开发本课程的资源。在开发和利用过程中,应该本着科学有序、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对体育资源进行科学的筛选,从而促进体育课程改革更加深入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贺 对学校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探讨 [J]浙江体育科学,2004 26(3)

[2]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14.

[3]刘旭东,张宁娟,马丽.校本课程与课程资源开发[M].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2002.8.

作者简介:

篇5:体育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生存拓展训练作为中学体育课的一个延伸,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坚强意志品质,充分挖掘学习潜能,提高其体能、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突破中学体育课程封闭式的格局,满足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丰富中学体育课程体系,满足中学体育课程“多元化”、“选择性”发展的需要;对于促进中学学生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生存拓展训练;课程资源;身心健康;地域资源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1、课题研究的缘起

在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中,中学体育课程的目标要求学生形成运动爱好和专长,培养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发展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人际交往技能和团队意识,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社会责任感,逐步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进取、充满活力的人生态度。而现在的学生都生活在象牙塔里,生活在父母和老师的“爱心怀抱”中,经不起一点挫折,吃不了一点苦,而生存拓展训练其内容项目新颖刺激,神秘莫测,符合青年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对培养学生的抗挫折能力、拼搏精神、团队意识、创新意识、发展学生个性等方面都会有帮助。我们开展的生存拓展训练不仅在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竞技运动,还拓展到学生喜欢的各种项目,不仅是一周两节课,还要拓展到节假日;既强调健身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又注重让学生在增长知识、锻炼身体、陶冶情操之余,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学会做人,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2、课题研究的原则

(1)教育性和发展性原则:确定教学内容,要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为指导,切实反映现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思想,优选最佳内容和途径。促进学生的学习,充实生活,锻炼体魄。

(2)课堂内外相结合的原则:不局限于课堂内、校园内,还拓展到社会和自然中去,不仅是正常教学时间内,还拓展到节假日。

(3)健身性和文化性原则:教学内容的选择,既保护和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不竞技化,又充分发挥运动项目对锻炼身体,提高能力,培养竞争意识和意志品质的作用。

(4)统一性和选择性的原则:对教学内容既有最基本的要求。又有根据学生自身发展和兴趣的选择性和灵活性内容,既有统一尺度的教学评价又有针对发展个性的动态评价。

3、我们的探索与实践

3.1明确教学目标

为了更好的实施中学生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我们根据学生实际和学校所处的地域情况制订了教学的总目标。即①挖掘体育的潜能,使学生学会生存的基本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及危险环境中的自我保护和自救方法;②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③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培养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④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人生态度。与此同时,结合新课程标准,我们也提出了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五个方面具体的学习目标。

(1)运动参与。[目标一]经常参与体育锻炼。[目标二]在坚持参与体育锻炼的基础上带动同伴进行体育锻炼。

(2)运动技能。[目标一]了解各项拓展运动的基本技能,认识多种运动项目的价值;关注国内外的重大体育赛事;掌握运动创伤时和紧急情况下的简易处理方法。[目标二]掌握和运用运动方法,展现自身运动能力,自觉关注社会中与体育活动有关的安全问题。

(3)身体健康。[目标一]增强体能。[目标二]在不断增强体能的基础上帮助同伴改善体能状况。

(4)心理健康。[目标一]在拓展活动中努力获得成功感;发展学习能力;表现出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目标二]逐步形成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具有帮助同伴调控情绪的意愿与行为;在具有挑战性的活动中表现出坚强的意志品质。

(5)社会适应。[目标一]具有和谐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合作精神;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认识个人参与体育与健康活动的权利和义务;表现出有责任感的社会行为。[目标二]表现出团队意识和行为。关心社会的体育与健康问题。

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主要是在身体练习的过程中实现的,不应将这五个方面的具体目标割裂开来进行教学。拓展训练教学中的每一项活动都应注意围绕多个目标来开展。在我们的课程中,要注意将运动技能的学习与健康教育专题的学习有机地结合起来,相互渗透。要求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不仅掌握野外生存生活的知识和技能,培养对这一内容学习的积极态度,而且使自己的整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本着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不仅对所有的参与训练的学生都提出了必须要达到的基本目标要求(目标一),还对少数学有余力且对自己有更高要求的学生提出了发展性的学习目标(目标二)。

3.2精选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我们根据学校教学设备施实际和周边地理环境情况主要选择了如下三类教学内容:体能类:山水游泳、登山攀岩、百步云梯、胜利墙、划木船、轮胎足球、四足蜈蚣、捆绑行动;技能技巧类:野外烧烤、野外定向、竹筏急渡、云中漫步、群英飞跃、肢体语言、应答自如、走方块、梅花桩、南辕北辙、做迷藏、碰碰车、搭帐篷;心理拓展类:信任背摔、天梯、水上漂速跑、水上独木桥、第六感、抽象网、团队沟通、空中抓杠。并根据每项内容的特点制订出具体的游戏活动规则和训练目标。配备好活动器材。

3.3设计课程方案

在确定教学目标和精选教学内容之后,我们即着手设计教学方案。考虑到本校的教学条件和资源,我们把生存拓展训练的教学过程分为“校内常规教学”和“校外综合实践”。校内常规教学以理论课的形式在教室或操场上进行,主要讲解该项内容的活动规则、注意事项以及安全问题等等。校外综合实践则是提高学生生存能力的训练课,又是对学生野外生存能力的实践考核。根据以上确定的三个教学模块十多个项目的教学内容,分别设计课程方案。

3.3.1设计教学流程

一般把握五个基本环节:

首先要根据学生主体,进行一定的调查分析,找出他们问题所在,这要求教师在平常的教学中积极发现问题,多留心学生的心理表现,注意学生在平时的细节。再对症下药设计开发出适合的拓展项目,设置好场地,讲解好活动规则、要求、注意事项,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学生作好身体和心理上的准备,在教师组织、指导下学生全身心的投入到活动体验中,通过活动体验,在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广泛举例,用大量的实例引证所学的道理,导出超越自我、管理、团队协作等理论,启发学生回味感受,进行情感激发与理性启迪。学生讨论交流,共同分享活动体验带来的各种感受。最后还要对学生的参与体验进行评价,并且要课后追踪学生是不是有所收获。对症下药有没有效果。

体验环节中学生的亲身参与是重中之重,在此五环节中分享交流环节则是必不可少的,必须留出部分时间用于交流、讨论和思索,以促进拓展运动效果的形成。这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体育新课程中以学生为主,体验式、探究式的教学理念。

3.3.2探索具体活动方案(以野外定向越野为例)

(1)《野外定向越野》课程的性质、目的和任务。

课程性质:定向越野是一项非常健康的智慧型体育项目,爱好者在无限生机的大自然中,去锻炼体魄,培养意志,提高识别地图和使用地图的能力,挑战自我身心极限,是为推进学校体育教育改革而新开设的体育选修课。

课程目的:通过定向越野的教学与实践过程。使学生掌握定向基础知识和专业技术知识,并在实践中不断巩固和提高,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体育锻炼的兴趣,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提高学生自我生存能力,促进学生体力与智力的一并发展,使学生终身受益。

课程任务:①全面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心血管系统的耐久能力,增进学生健康;②使学生尝试从未尝试过的东西,经历人生的刺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解决所遇困难的能力及在体力和智力受到压力下做出迅速反应、果断决定的能力;⑧基本教会学生如何在大自然中挑战自我和把握自己的行为,提高生存能力,强化爱护自然的意识。

(2)《野外定向越野》课程教学内容:

地形图基本知识;了解地形图的概念、分类,比例尺、地形图的符号、注记颜色及识别,地貌判别;指北针基础知识和实地使用地形图;定向越野的基本知识(定义、特点、器材、场地、竞赛);定向越野的组织与比赛:野外生存知识(野外判定方向、行走,野外动、植物的食用、野外露营、伤病防治、求救信号):

(3)课程教学基本要求:

课堂讲授:教学方法上要采用启发式、交流式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用抽象逻辑思维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和鼓励学生通过实践和自学获取知识,增加讨论课、现场课以及答疑质疑等教学环节。教学手段上,在教学中采用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教学辅助资料:教学课件。

实验环节:①实践课:我们引进了拓展训练的基本模式:将一个班级的学生――分成几个小队――破冰游戏――授旗――取队名――开展竞赛活动――总结。②答疑和质疑。

(4)制定《野外定向越野》考核内容、方法和标准。

3.4革新教学评价

创新性的教学改革需要具有创新性的教学评价与之配套。中学体育新课程指出: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评价中,体育教师应积极指导、鼓励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相互评价,并加大学生自我评价与相互评价在成绩评价中的比重。按照这个指导思想,我们也改变以往单一的成绩评判方式,采用三维评价模式,采取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价三者相结合的方式。我们设计了评价量表,每次实践活动结束后,每位同学都要对自己作一次评价,同时对同一个组内的其他同学也要作一评价。

3.5完善安全措施

在开展拓展训练时,可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安全问题。我们一方面通过设计缜密完整的训练方案和路线等方式来保证拓展活动的安全,从组织工作上做到有惊无险。另一方面,我们在教学中非常注重指导学生如何应对各种险情,如何对昆虫蛰伤、蛇咬、出血、骨折及扭伤进行急救,如何发放与识别各种求救信号等,通过提高学生自身应对紧急情况的能力来加强拓展训练的安全性。同时在教学中采取各种保护措施来确保学生安全。

4、课题研究的成效

(1)丰富、充实和拓展了中学体育课的内容,吸引学生热情参与。实践表明:开展拓展运动,丰富了体育课程的内容,拓展了体育课程的时间与空间,树立了大课程观的思想,增强了体育课程的实用性、趣味性和挑战性,体现了体育课程的多种功能和价值,不仅为丰富和完善中学体育课程跨出了具有开拓性的一步,而且对转变人才培养的观念和模式也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

(2)培养了学生野外生存生活的基本技能,促进了学生身心素质健康发展。参与拓展训练的学生普遍反映通过“生存拓展训练”的学习,获益匪浅。学生不仅在老师的指导下学会了许多野外生存生活技能,还在与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发展了体能,在挑战极限的过程中提高了身心素质,在协同战胜困难中增强了社会适应能力,在陶冶情操的同时培养了审美情趣和环保意识。

(3)通过拓展练习,我们带回了青山,带回了绿水,带回了欢笑,带回了友谊,带回了真情:带回了信心,勇气,希望,信任,还带回了我们所想要的,所缺乏的,所珍惜的„„

5、我们的思考和展望

对于本研究课题,我们也认真总结成败得失,对于把拓展训练引入中学的体育课程里,完全有必要也有效果,当然也存在许多困难与不足。主要是校外实践课中学生的管理给我们体育教师造成很大的困难。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反思和展望:

(1)开展拓展运动应与体育与健康教学的目标保持一致性。在拓展运动中通过创设各种情景,让学员亲身参与体验,交流总结,从而提高学员们的综合素质,实现超越自我,战胜自我,熔炼团队的目的。拓展运动中的综合素质是中学体育所追求的。两者的目标要保持一致性。

(2)要注意练习方法和手段的相互渗透性。拓展运动重在学员体验,从学员在面临挑战和危机时入手,通过体验式学习的过程从中形成新的品质,这其实在我们体育新课程中的情景教学中已有渗透,我们体育教学中通过学生发现问题,教师引导,学生的不断重复练习,改进技术动作,再去体验,收获成功。两者都是采用对身心的不断刺激来形成稳定的心理品质,建立动作定型。

(3)要力求场地器材的简洁性。拓展运动教学其所需的场地很容易达到,有些项目甚至可以在非常狭小的场地开展,而且器材简洁,在场地方面任何一所学校都能满足,有许多项目不需要器材,许多器材完全可以自制,不需要购买专业的训练器材。

(4)一定要注意安全问题。安全问题是重中之重,拓展运动很多项目对学生的心理上有较大的挑战性,但同时也有一定的危险性,实验教学和调查问卷中76.4%的学生在练习前很紧张,只有7.8%的学生心理上比较放松。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组织时要以高度负责的态度,注重每个细节,讲清规则、要求,加强安全措施。

(5)对组织者和参与者都需要有很高的要求。拓展运动活动内容要求教师应具有很好的统领学生认知、情感、技能发展的能力,不仅要有良好的技术技能,还要有良好的人格。练习者在活动参与前必须做好充分的思想、心理和体能准备,了解活动的目的、作用和方法。活动中参与者的注意力要高度集中,同时参与者应量力而行,若暂时心理状态没有调整好,不要贸然行事。

(6)在中学体育课中引进拓展训练,我们认为内容还可以更丰富,但这取决与场地以及训练师资力量。

(7)一个人的成功不是真正的成功,一个团队的成功才是完美的成功。

参考文献:

[1]张亚琪,关于将拓展运动引入大学体育课的思考,辽宁体育科技,2003(4)

[2]姜全林,谈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如何开展心理拓展训练[J],体育教学,2005(3)

[3]洪峰,辛世昌,试论野外生存训练对大学生的影响[J],安徽体育科技,2003(1)

篇6:体育与健康新课程教学改革

摘要:面对21世纪激烈的竞争,我国的基础教育面临新的挑战,如何在基础教育中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真正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方针,以便在未来的世界激烈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必须对现行的基础教育课程进行改革。自 2001 年 7 月出版并在当年新学期开始实验的《课标》以来,7 年的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和进步但是也存在一些不足和问题,所以教育部已经组织专家对《课标》进行修改。《课标》是学校体育课程与教学改革要参照的标准,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在《课标》的指引下对体育课程进行了广泛深入的改革,与过去的体育课程改革相比具有历史性突破,尤其是体育教学观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观念的转变决定行为的转变,体育教师的教学观念决定着他们的教学行为,体育教师的教学行为将决定着体育课程改革的成败。以此为起点探讨如何理解新课标理念、建立起与新课程相适应的教学观念、在新的教学观念下如何开展体育教学以及纠正课程改革与教学偏差的措施

一、新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 1.1 坚持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体育与健康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但它们之间又有内在的必然联系。体育一词在学校体育学中从广义和狭义两方面都有明确解释,都有通过身体练习即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促进健康的含义。关于健康一词,世界卫生组织已提出健康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身体不虚弱,而且是保持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方面的良好状态。众所周知,影响健康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诸如遗传、自然环境、教育、生活习惯、个性心理、营养、体育锻炼及社会文化环境等。在众多的影响因素中,体育锻炼是最能积极促进身体健康的。科学的体育锻炼不仅能增强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免疫功能,全面促进机体新陈代谢和身体的正常发育,而且能磨炼人的意志,培养自信心,培养抗挫折能力,陶冶美的性情,增强社会适应能力。1.2 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

体育课如果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就不会在体育课上投入地去学、去练,在课外更不会去练。因为体育课既不会对学生的高考升学产生直接影响,也不会对他们今后的就业和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所以,只有激发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他们经常参与体育锻炼,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1.3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只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各种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才能使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因而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应始终将学生的个体发展放在首要位置,应始终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1.4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

体育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即使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体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存在差异,他们也不应该因某一方面欠缺而受到不平等的对待。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他们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信心,促进师生间的合作与互动。1.5 注重对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创新和实践是体育的主要特征之一,因而体育课是一门实践性和创造性很强的课程。如何以体育课程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切入点或突破口,来加强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体育课程和体育教学应着重解决的问题。

二、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观: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教学改革是在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行的,与课程改革相呼应。在课程与教学关系中,课程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课程观是主导因素,它决定着教学观,并因此决定教学改革的深度、广度。但课程究竟是教学的“枷锁”、“控制者”,还是教学的“跳板”和“促进者”,这一问题,在不同的教学观里会得到截然不同的答案。在传统教学论的概念中,“课程”被理解为规范性的教学

内容,而这种规范性的教学内容是按学科编制的,故“课程”又被界定为学科或各门学科的总和。这就意味着,“课程”只是政府和学科专家关注的事,教师无权也无须思考课程问题,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课程和教学成为两个彼此分离的领域,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实体或内容,它规定学校“教什么”,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学校“怎么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目标或计划,是在教学过程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设定的,教学的过程就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而不应对课程做出任何调整和变革。教师只是既定课程的阐述者和传递者,学生只是既定课程的接受者和吸收者这就是传统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在这种教学观的指导下, 课程是“专制”的一方,课程成为一种指令、规定,教材成为圣经,而教学则成为被控制、被支配的一方,课程与教学走向二元对立,两者机械地、单向地发生关系。这样,课程不断走向孤立,走向封闭,走向萎缩,走向难、繁、偏、旧,而教学也不断变得死板、机械、沉闷,这种背景下的所谓教学改革只能是打外围战,“戴着镣铐跳舞”,师生的生命力、主体性不可能得到充分发挥。总之,这种改革最多只能在方法上、形式上做文章,而不可能有实质性的突破。当课程由“专制”走向“民主”,由封闭走向开放,由专家研制走向教师开发,由学科内容走向学生经验的时候,课程就不只是“文本课程”(教学计划、教学大纲、教科书等文件),而更是“体验课程”(被教师与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感受到、领悟到、思考到的课程)。因此,教师和学生不再是处于课程之处,而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课程的创造者和主体,是共同参与课程开发的过程。这是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观。教学过程因此成为课程内容持续生成与转化、课程意义不断建构与提升的过程。这样,教学与课程相互转化、相互促进,彼此有机融为一体。课程也由此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这意味着课程观的重大变

化,在这种背景下,教学改革才能真正进人教育的内核,成为课程改革与发展的动力,成为教师与学生追寻主体,获得解放与自由的过程。这正是新一轮课程改革所呼唤的教学改革。

三、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积极改革教学方法

新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许多新的要求,各地各校应结合自己的实际,积极探索有利于全面完成教学任务的、高效益的教学方法,以适应现代健康教育的需要。

3.1更新教学观念,变教为诱。在教学中要改变过去教师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教学方法,广泛运用发现法、诱导法、问题法等现代教学方法。

3.2结合本校实际,大力提倡简化教学法。各地各校应从实际出发,优化教学过程。在技术教学的过程中,应突出关键技术环节教学,简化教学过程,降低对技术细节以及动作规范性的教学要求。强调通过体育教学,使绝大多数学生能够基本达到教学要求,运动能力得以提高。3.3创造学生互教互学,互帮互助的学习气氛,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教学中应大力提倡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并经常对学生进行助人为乐、虚心好学等方面的思想教育。3.4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创造轻松、活泼、愉快的教学环境。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相比,具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命令式的口气比较多,这样就在师生双方之间形成了一定的隔阂。体育教学中的命令式口气,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学生必须按照教师的意志和口令来完成教师的要求,学生完全成了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既然师生同是影响教学过程的基本要素,双方的目标是一致的,就应该形成一种平等合作和相互促进的关系,形成一种和谐、自然、默契的氛围。通过广泛运用游戏法、情感法等教学方法,在快乐的体育活动中纠正课程改革与教学偏差的措施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

四、纠正课程改革与教学偏差的措施

为了保证体育与健康课程改革的可持续发展, 必须端正思想, 消解认识偏差, 采取相应措施。4.1 在实践中加大对教师的培训力度, 改变 “岸上人教水里人”的做法, 使课程改革培训学以致用。

4.2 各省、市教研人员要做好课程改革方面的工作。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与偏差, 及时组织反思活动, 交流意见, 为提高实施效果服务。

4.3 体育教学研究人员和体育教师要着力提高自己的自身素养, 随时更新自己的观念, 及时地适应时代的变化。特别是教学研究人员应先行一步, 研究要具有前瞻性。4.4 进一步完善《体育与健康标准课程》, 使之既体现时代特征, 又易理解、易操作。

四、结论与建议

综上,我认为在新课程标准的贯彻下,我们进行体育课程教学与改革,必须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注重学生的身体锻炼;选择实用性强的教学内容和运动技能,为学生终身体育服务;侧重对教学方法的创新,尤其是对学理的研究。由于各地区个学校的条件和实际情况各不相同,体育课程在各地区各学校实施有差异。自2002年“自主教学”在高校体育课程实施以来,得到了很好的效果。“自主教学”是学生在上课时间、教师、教学内容三个方面自主选择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学生在教师的知道下可根据自身的特长、兴趣、运动水平等自主选择上课内容、上课教师、上课时间,它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方法,体现了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精神。那么中小学体育课程改革,是否可以模仿或采用“三自主教学”模式,是体育课程教学改革发展研究的一个启示。

参考文献

上一篇:忠诚理想,敬业奉献下一篇:喜迎十八大征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