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2024-05-25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精选十篇)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篇1

本研究向苏北地区的兴洪中学、睢宁中学、宁海外国语学校、驼峰中学、茅村中学等5所中学的学生发出问卷300份, 回收266份, 问卷调查表中对情绪现象、特征等作了解释, 要求学生对中学体育学习中的情绪状态进行自我评价;向苏北中学体育教师发出问卷110份, 回收104份, 调查中学体育教学开展情况。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

1、从种类上看, 体育教学中学生的情绪特征繁多且复杂。

学生对自己在体育课学习中体验的情绪进行自评、选择 (多选) , 经统计按种类多少依次为兴奋、欢欣、愉快、渴望、焦虑、厌烦、紧张、害怕等。

2、从倾向上看, 正情绪较为突出, 而负情绪比例也较大。

经统计, 焦虑、紧张、害怕、厌烦等属于负情绪的选项人次为123, 兴奋、愉快、渴望、欢欣等属于正情绪的选项人次为541, 正情绪与负情绪之比仅达到4.4:1。

3、从性质上看, 积极情绪明显, 而消极情绪也占了很大比例。

体育课中学生自评学习情绪积极和非常积极的占62.8%, 而消极和非常消极的占20.3%。

4、从强度上看, 60.

9% (162人)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体育课学习中有着比其他学科更加强烈的情绪, 感到强度小的54人, 占了20.3%;认为无差别的有50人, 占18.8%。

5、从动态上看, 70.

3% (187人) 的学生认为自己在体育课学习中的情绪并不是单一的, 始终的, 而是不断变化的, 起伏的;波动不大的37人, 占13.9%;无差别42人, 占15.8%。

二、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成因

1、由基础、能力与学习预期引发的情绪。

不能否认竞技体育内容的教学是体育课教学的重点, 而现代教学新模式从“健康第一”出发, 不但为了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而且注重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由于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以“快乐体育”为基础, 从学生的兴趣出发, 相比较中学阶段学生的身体素质要求偏低, 技术、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水平也比较低。中学阶段低年级学生的运动基础、能力普遍薄弱, 一方面造成学生的学习吃力, 学生自评认为跟上教学进度有困难 (问卷调查统计, 占87.4%) ;另一方面, 由于课程学习对柔韧、协调、灵敏等素质要求较高, 而高年级学生已错过发展此类素质的最佳时机, 身高体重增长等因素又往往不利于技术的学习提高。多种制约因素使学生难以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 从而引发学生对体育课产生两极分化的情绪体验和较大的情绪波动, 如不能解决学生的实际困难就容易导致情绪状态的出现。

2、有对教学环境的评价引发的情绪。

体育课中技术教学环境容易引发学生学习的负情绪。运动场 (馆) 是教学的场所, 据调查, 苏北地区大部分学校运动场 (馆) 的环境, 设施都不甚理想, 场地简陋, 风沙灰尘大等, 学生对体育教学环境的评价引发的心情更多是压抑、不快, 认为远不如在宽敞、整洁的室内教学环境下引发的心情舒畅、开朗 (从问卷调查统计, 占86%) 。不良的教学环境容易引发负情绪与消极情绪的出现。

三、新课程改革下体育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控

学生在体育课的学习中引发多种情绪, 产生较大的情绪波动, 处理不当容易导致消极情绪的出现。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体育教学中如何有针对性地、积极地调控学生的情绪, 是提高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 是推行新课程的重要举措。

1、采用先进教学方法是重要途径。

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提出“学校教学方法要以启发式和研讨式为主”, 这为先进教学方法的采用指明了方向。体育课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体育课教学的特点, 根据学生思想、心理、基础、技术能力等实际, 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 如启发式教学、研讨式教学、多媒体教学、自评互评法教学、跟踪式教学、开放式教学、以竞赛为载体的教学等等, 进一步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 针对不同的学生、不同的学习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使基础好、能力强的学生保持稳定的积极情绪, 并激发基础差、能力弱的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情绪, 从而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和提高需要的层次, 引发学生良好的情绪状态。

2、优化教学内容是根本落脚点。

体育教学内容的优化既要根据体育运动的学科性和知识、技术、技能形成的规律性, 更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学生的需要、精选教学内容, 形成高效的体育教学内容体系。随着社会的发展, 传统的体育教学内容呈现出滞后现象, 竞技体育内容仍占绝对比例, 而适应社会需求的、终身体育等内容太少。中学体育教学, 应从学生的实际出发, 积极调控学生的学习情绪, 使其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 才是提高中学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摘要:对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学生所表现出的学习情绪进行研究, 认为其具有种类多样, 极性明显, 波动极大等特征, 有复杂的成因。而不良情绪对学习效果影响至深。教师在教学中通过有效的对策加强对学生学习情绪进行积极的调控, 使学生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和得到必要的情绪体验, 是提高中学生体育教学质量的关键, 是推行课程改革的重要举措。

关键词:中学体育,课程改革,学习情绪

参考文献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篇2

关键词:快乐体育 中学 教学思想

【中图分类号】 g623.8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引言

快乐体育是着眼于未来,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体育需求着手,通过课程设计来逐渐培养学生自发自主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理解体育锻炼的必要性,养成科学健身的良好习惯。促使学生身心和谐发展,形成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实现全面育人和科学育人的教育思想。

2、快乐体育的实质

快乐体育是以情感教学为导向,对学生进行以健全的身体教育和人格教育为目标的一种体育思想,是深层的心理快感或成功感,是让学生在体育运动中体验到参与、理解、掌握以及创新运动的乐趣,从而激发学生参加运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快乐体育不仅是一种新的教学理念,或是一种教学方法,它还是一种先进的教育思想,是

在此思想指导下的、富有人文特点的全面教育。

3、快乐体育的目标

快乐体育实施的最终目标是将死板的、固定模式的体育教学转变到全面培养人的素质上来,作为一种现代全新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式,它的产生和流行是体育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学校体育发展的需要,从长远来看,快乐体育将成为学校体育与终身体育的一个巧妙结合点。

4、快乐体育的特点

4.1教学思想:

主张以“以生为本”、贯彻“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而面向终身体育,从兴趣入手,抓住学生得体育情感,促进乐教、乐学、会学、勤学,将育体和育心相结合,实现终身体育目标。

4.2教学结构:主张教学活动是认知、情感、行为的高度统一。

4.3教学教法:主张采用启发式的创新教学方法,强调法的多样性和学法的实效性。

4.4教学组织:主张严密的课堂纪律与生动活波的教学氛围相结合,强调信息的多向交流与教学环境的优化。

4.5教学关系:主张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尊重并强调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5、快乐体育与传统体育的区别

快乐体育从方法论角度讲,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充分调动教和学的.积极性,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全体学生在师生融洽、合作的

气氛中生动活泼地发展,并在学习过程的始终充分体验运动的乐趣、体验克服困难后取得“发现”或“成功”的快乐的一种体育教育思想。

以下分别列出传统教学方法模式与快乐体育教学方法模式的对比。

5.1传统体育的教学方法模式

(1) .教学任务:“三基”教学传授体育知识、技术、技能;

(2) .教学特征:系统性、规范性、全面性、程式性;

(3) .教学目标:以体为本、追求健身、掌握技能;

(4) .教学方法:直观法、灌输法、填鸭式等;

(5).课堂纪律:强调集体性、纪律性、划一性;

(6).师生关系:教师为主、师道尊严;

5.2快乐体育的教学方法模式

(1).教学任务:发展个性,培养特长,树立终身体育思想观念;

(2).教学特征:兴趣先导、参与体育、体验体育、享受体育;

(3).教学目标:以人为本、追求身心健康、个性发展、特长挖掘、情感交流;

(4).教学方法:启发式、游戏法、情景法、竞赛法等;

(5).课堂纪律:变化让你学为我要学、变被动学为主动学;

(6).师生关系:师生感情融洽、主导、主体同等重要;

6、快乐教育的意义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新课程标准的推广,以“人”为本的

素质教育被提到了更高的要求。而快乐体育的核心是把全面的育人视为体育教育的目标,强化情感、兴趣、创造,个性能力的培养,教师在课堂上营造一个愉快的课堂气氛,从而达到体育教学的目的,使学生在体育教学中能主动学习。

6.1有利于提高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6.2有利于体育教学中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6.3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6.4有利于体育教学方法的双向性;

6.5有利于全面实现学校体育的目标;

7、结束语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篇3

一、新课标下的城镇阳光体育运动

阳光体育运动是国家在体育方面的大政策,要让阳光体育在课堂上得到充分的体现。城镇体育教学的难点是人数多,体育设备教材又没有大城市那么齐全,想做到人人有运动项目、班班有运动团队、校园有运动氛围,就要开足体育课,严格按照课程标准各班级每周安排2-3节体育课或者体育活动课。

二、阳光体育运动与体育课程改革相融合

1.把新课标与阳光体育运动的内容相结合。因材施教,在教学中选取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的课程内容,尽量能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把阳光体育运动的实施内容运用到学校体育课程教学中,营造明显不同于智育的、生动活泼的教学气氛;缓解体育考试的心理压力和行为束缚,为学生提供宽松无忧的学习环境,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2.根据城镇中学自身实际条件,发展特色,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笔者校的学生有许多来自农村,小时候的游戏及环境让他们多在跳绳方面有经验,因此笔者在体育课中专门设计了跳绳课,举行花样跳绳比赛。从最基本的跳法开始跳起,每一项跳3个,在规定的时间里,看谁跳得花样多。单摇、双摇、单摇编花、双摇编花、单人特短、蹲双摇、绕八字。每个学生都在用心地学,用心地跳。

3.培养体育特长生与阳光体育运动相结合。本县的教育行政部门对体育教师进行专门培训,并建议利用新网络形式,如微信公众号组织搭建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经验交流平台。以前在体育活动时间上,近一半学生活动时间少于30分钟,活动时间在30-60分钟的不到一半,掌握2项及以上体育技能的人数也比较少。最近通过专门培训与经验交流,我们利用学校的乒乓球专业教师和现有乒乓球桌,开展全校性阳光体育运动,举行乒乓球技能大奖赛。即培养了体育特长生,又把“每天锻炼一小时,健康工作50年,幸福生活一辈子”真正的做了起来。

阳光体育运动推动了中小学大课间体育活动,丰富了学生的体育生活,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身体素质。不仅各社区在积极地组织参与锻炼,许多农村学校也在积极地把阳光运动和教学融合创新,交流体育活动经验,把体育工作开展得更加有声有色。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的理性思考 篇4

关键词:体育课程,健康第一,课程资源

中学教育是基础教育, 其任务是为国家培养劳动后备力量, 并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的新生。

1、中学体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1.1、正确理解教学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

在我国学校教育, “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体现的相当充分, 同时也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提高学习的能动性。为此, 作为学校体育教育者应努力领会贯彻实施新《纲要》的精神, 正确理解教育理念, 转变教学观念, 彻底冲破旧的教育枷锁, 从中解放出来, 做到一切为了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从学生的全面发展出发。

1.2、课程内容的泛华, 教学形式多样化

新的基础教育体育课程改革以确立体育课程的目标管理体系为主体, 国家有统一、具体的目标, 没有规定具体的体育课程内容。但由于对“健康第一”的体育教学目标的误导;学校对学生运动安全的过分考虑等原因, 导致在实施上也就不可避免地出现了问题, 从而使学校体育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学校、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不断降低难度、降低运动量。

1.3、创新教学方法, 组织管理不能混乱

教育工作者特别是体育教育工作者发现, 教学的组织与管理好坏是决定教学质量高低的一个重要方面。教学的组织与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然而我们的体育教师在教学组织与管理方面还存有很多的不足, 体育教学过程中的各个环节, 都存在着创新的契机。因此, 体育教学不仅需要创新而且还要管理好每一个细节。

1.4、教师主导地位淡化, 学生运动技能学习弱化

学校体育改革中, 就应从教材、教学到评价过程中对运动技术、技能的淡化。学习和掌握体育知识和运动技能既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 也是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重要目标之一, 同时也是实现体育课程学习其他目标的重要载体。对运动技术、技能的弱化无疑等于自毁体育作为一门学科的基础, 无疑等同于进一步降低体育教师的期望地位

1.5、体育教学资源开发形式化

体育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一时成了体育课改研究热点。依据体育校本课程教材资源开发的价值界说和理念, 把体育教材资源教材化的开发方向大体上划分为生活化、游戏化、简易化、项目化、综合化和运动处方。

1.6、创建评估机制, 不能过于单一教学评价

用统一标准的体能和运动技能的竞技体育评价体系来评价学生体育课的成绩。过分强调运动技术、技能的重要性, 忽略体育教育评价目标的多维性、评价内容多元性、评价方法综合性、评价主体多源性等特征。影响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影响了体育课程学习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2、体育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2.1、正确理解“健康”概念, 做到终身体育

在全面实现课程目标的同时, 更要根据教育对象“体能素质持续下降”的客观事实, 突出重点, 实现“发展体能”的首要目标。学校体育的功能不仅限于在学校期间身体健康状态得到改善, 更重要的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 终身体育观念将逐步得到认同, 学生在未来发展中将处在何种环境和条件、进行何种类型的运动, 都取决于创新意识的良好培养。学生将来不能总是机械地再现教师所教的动作, 也不可能按照教师所传授的有限的几个运动技术去解决将来可能遇到的各种运动问题。

2.2、合理借鉴、结合实际, 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在“借鉴”的关系上应该以“鉴”为主以“借”为辅, 用中国的办法解决中国的问题。只有通过批判性的吸收, 与国内的传统和实践基础相结合, 以本土化的方式理清这一范畴的各种概念, 并赋予新的内涵后, 才能形成本土化的体育课程理论, 以指导本国的体育课程实践。改革并非是对“原有”的完全否定, 而应是对原有中合理的、正确的东西进行保持, 做到扬长避短。体育课改一定要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 创新要以继承为基础, 继承应以创新为方向, 只有创新才能摆正新体育课程与传统体育课程的关系。

2.3、加强教师培训工作, 树立真确的学校体育观念

加强教师培训工作是推行体育课程改革的关键, 政府部门应该多举行一些有关课改的培训进修, 让广大体育教师关注自己知识的更新和文化品位的提升, 主动学习新课程标准, 认真理解新课程标准的精髓, 把理论付之于实践。需要全社会齐心协力, 树立科学发展体育教育观, 加快传统的应试教育向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教育观念转变。

3、结论

体育新课程的改革一定做好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改革, 要发挥人的能动性, 教学方法上创新的同时, 课程结构具有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革课程不仅注重知识传授的影响,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 同时要成为学会学习、学习健体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深化学校体育课程改革要正确对待运动技能教学[J].中国学校体育, 2004, 6 (3) :8.

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 篇5

中学体育新课程实施方案进入新课程,我校作为江苏省新课程改革全样本实验学校,学校严格按照体育与健康新课程的实验要求,全面贯彻落实新课程理念,在高中阶段实行选项教学,特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这一课改核心理念,认真执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牢固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在课改实验中正确把握好三维健康教育观,把学生的发展视为课程改革的最高利益,将课程改革看作师生共建的历程,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开发教师的潜能,创造性地实验。

“积健为雄”是着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对我校体育工作的勉励,现在已经成为我校的教育理念,把学校的教育理念与新课程理念相结合,构建江苏省南通中学高中体育课程的特色和文化。因此,我们以“积健为雄”为指导,全面促进学生在身体与人格两方面共同发展,以实现健康第一的教育思想。

二、目标定位

学生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是根据大多数学生的基本要求而确定的,具体如下:

1、爱好运动,积极参与各种体育运动,基本形成终身体育的意识和习惯,能测试和评价自身体质健康状况,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欣赏能力。

2、熟练掌握2~3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能科学地进行体育锻炼。提高自己的运动能力;掌握常见运动创伤的处置方法。

3、全面发展与健康有关的各种体能,提高运动能力;熟练掌握一、两种我国传统的养生保健方法,能选择人体需要的健康营养食品,形成健康的行为习惯。

4、根据自己的能力设置体育学习目标,自觉通过体育活动改善心理状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养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运用适宜的方法调节自己的情绪;在运动中体验运动的乐趣和成功的感觉,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表现出良好的体育道德和体育精神。

学科建设目标

当然对传统体育课程进行改革,采用选项学习的方式进行体育教学,来达成学生的学习目标,这对于学科建设、教师自身也有着一定的要求。

1、倡导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以运动技能传授为载体,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2、建立新的课程结构。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内容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体育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3、体现课程内容的现代化,改变现行体育课程内容“难、繁、偏、旧”的现状,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注重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和能力。

4、促进学习方式的变革。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机械训练的现状,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勇于实践,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5、形成正确的评价观念。改变现行体育课程的评价过分强调运动成绩的现象和过于注重甄别的功能,发挥体育课程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三、学校的基本情况

1、学生基本情况。我校学生较多,高中部有48个班级。由于是城市学校,学生的体育兴趣比较广泛,学生对自身喜欢的运动项目有着一定的专项基础。只是人数和班级较多,进行选项教学,需要合理的安排课务,涉及到主课为体育选修让路。

2、体育师资配备。我校体育老师在编人员较多,有二十一个,但实际情况是有两个担任后勤主任兼职体育教学,课务较少;还有一部分教师要承担初中部的体育教学,进行选项教学,体育老师课务相应增多,工作量变大,开设选项教学有一定困难。

3、场地器材设施。由于我校位于南通市市中心,商业区黄金地段,学校在活动场地上相对于同类学校,比较匮乏。我校现在有300米塑胶场地;完整篮球场有4片;半片篮球场20片;室内排球场2片,可供排球、羽毛球练习;乒乓球馆1座;专用韵律操、健美操室内场地2片。在器材上,在当前的教学中,我们是较为充足的,完全可以满足选项教学的需要。

4、选项教学基础。我校于开始在高中实行选项教学,内涵和新课标精神相符合,基本教学形式也相差无几,只是在成绩的评定上有着不同,我们原来采用传统的成绩评定,以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为主要的评价依据,而新课标以学分制来评定学生学习的五个领域的综合成绩。

四、选项教学具体操作程序

新的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最为显着的区别之一就是不再统一规定具体的教学内容,而是根据课程目标体系构建了五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可以说,这是一个根本性突破,教学内容的选择空间达到了最大化,课程的灵活性和约束力得到了充分体现。各地、各校和教师在为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身、心、社”全面发展的前提下,因地制宜,可以选择多种不同的内容,采取多种不同的形式和方法去进行教学。这就要求学校在确定学习内容上要注重学生的运动兴趣与专长的形成。一方面充分利用学校体育资源尽可能多开设学习项目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针对学生学力状况,开设一些有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项目。

确定选项学习内容的流程

在暑期学生返校日,我们发放了体育选项学习学生基本状况调查表并回收,将学生的兴趣爱好和选项的意愿进行全面的调查和分析,并结合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以及学校的体育资源状况,以“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我们在高中三个年级分别开设了以下学习内容供学生选择。

注:为必修,分别为一个学分。其中排球为我校传统体育项目。

学生选项的程序

1。学生先行了解学校开设的选项学习的内容以及各项内容开课教师的基本情况。为达到体育目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学校实行“完全开放式”教学。学生有自主选择教师、上课内容。

2。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与学力,每学年进行一次选项,高一、高二每次选4个模块,高三选3个模块。如分学习水平层次的内容,必须先修基础水平层次,然后才能修高级层次学习。两个水平修完后,选修其他项目。

3。教师根据学生的选择情况进行教学班的编制,确定学生选项学习的时间。

课堂教学实施

1。根据学校教育的总体要求和体育课程的自身规律,在高一年级面向全体学生开设不同项目的初级班,在高二、高三年级开设初级班、提高班,以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学生的需要。

2。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在运动实践中注意渗透相关理论知识,运用多种形式和现代教学技术手段,安排约10%的理论教学内容(每学期约3学时),扩大体育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

3。建立专项备课组制度。建立跨年级的,以选项内容为依据的专项备课组,教师按自己的专长任课积极探究选项教学的特点,各专项组的老师根据我校实际情况,选择或编写具有学校特色的教材。并对教材进行分析,确定重点、难点,并根据教材内容,探索新的教学方法、新的突破口,努力实践新课改。

4。选项教学实行学生走班制。即年级内打破班级制,几个平行班安排在同一课时授课。实施以学生所选择的体育学习内容组织基本教学班。这种基本形式对于这种选项教学非常必要。其益处主要体现在可以发挥每个体育老师的专长,使资源得到最大合理化的利用。每个老师都有自己最为擅长的专项,在以学习内容组织基本教学班的教学中,这种特长可以充分得以展示,随着教学的深入,对老师进一步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也有较大的促进。选修一结束,班级也随之解散,因此这种是阶段性的编班。

教学评估

学生评价实行学分制,在学分制的管理上,我们做了以下几项工作:

l、学生在三个学年内通过对必学和选学模块的学习得到11个学分,为了注重学生爱好和专长的形成,各个模块都以连续学习的形式集中编排。(健康教育除外)排球作为国家级体育传统项目,我校也把它作为必学的模块之一,把它和田径安排在高一年级,并采用18学时连续教学的形式来完成。

2、学生获得体育课程学分并达到基本要求是学生毕业的必要条件之一。

3、健康教育分散安排在三年中,以讲座、参观或结合专项内容进行学习。评价的主要内容

(1)学生体质健康情况──执行《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

(2)体能──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体能项目。

(3)知识与技能──对体育与健康的认识,科学锻炼的方法,体育技战术知识与运用能力,有关健康知识的掌握与运用。与不同学习水平相关的运动技能水平及运用情况。

(4)学习态度──学生对待学习与练习的态度,以及在学习和锻炼活动中的行为表现。

(5)情意表现与合作精神──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

评价的基本方法

1、评定标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评定应采用绝对标准与相对标准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如在《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得分和等级评定中采用绝对标准。运动技能成绩和体能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定方法进行。也就是说有些内容的考核在定量评价的基础上,可结合每一位学生的基础及提高的幅度进行最终的定性评定。在有关知识的考核中,可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方法进行。

2、评定方法

(1)《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试行方案)》的实施,可采用每学期测试的方式进行,学年成绩以两学期中的每一项最好成绩计入总成绩。(详见学生体质健康表)

(2)运动参与、心理健康、社会适应三个方面主要是观察记录学生对学习与练习的态度和行为表现,以及学生在体育学习和锻炼中的情绪、自信心和意志表现,对他人的理解与尊重,交往与合作精神。可采用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等形式,记录学生在每一单元学习过程中的情况进行,期终综合这些情况进行总评。具体的单元评价的有关内容,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各年级自行设置评定的具体内容。

(3)运动技能和体能的评价是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动态评价,既要看学生的成绩等级,又要看学生提高幅度的等级,进行评价。评价按等第制,采用自评、互评、教师评的形式进行。

①测试内容一般测试三次,为鼓励和保护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可根据学生的要求再给一次测试机会。

②测试内容可根据课程教学进度和学生实际情况有选择地进行测试(即学生可采用选项的方法进行)。

③每一考核项目的决定成绩,可根据学生成绩提高的幅度因人而宜决定。观察学生成绩提高幅度的初试成绩可以是本学期的,也可以是跨学期的。如果本学期只进行了一次测试,可以参照上学期的最后一次测试成绩,但是不同项目的成绩不能相互参照。

④体育与健康知识掌握情况的评定可结合单元评定,以理论考核、课外作业、专题答辩等形式,采用等第制和自评、小组评、教师评的方法进行。

⑤期末可根据各项单元评定,结合学生自评、互评、教师评对学生的知识、体能和运动能力、情感态度等方面采用合格、不合格的等第制或评语进行综合评价。

3。教学效果评价

通过学生体质监测来获取数据,并进行对比分析。建立学生体质管理系统(数据库查询系统)

模块学习评价表(以篮球学习l模块为例):

五、排课的方法

我校第一个安排的科目为体育,具体如何排课,如表所示:其一,通过积极争取,体育课从上午第二节开始排课,实施选项学习的高中三个年级全部实现交叉上课,避免了场地与器材的冲突:其二:每一位任课老师基本保证每周14课时,(部分教师兼任初中的体育教学)达到满工作量。

六、选修模块的设计(以田径必修模块为例)

单元教学计划设想

七、实行选项学习应注意的问题

满足学生兴趣选项学习的前提是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特长。学生应该享有选择学习模块的主要或最大权利,离开了这一点,选项学习就是失败的。因此在学生选项报名人数不均等的情况下,尽量不要进行行政干预,调整学生的选项志愿,可以考虑增加开设教学班,来保证学生的学习兴趣。

打造教师群体开设体育选项教学,促进学生运动能力、身体素质的提高,需要一支观念新,素质高,善思考,勤努力的教师群体,打造一支适应新课程实施的教师群体,是实施新课程的关键。因此体育教师自身要不断学习,深入研究,通过自学、校本培训,学术交流等不同形式,不断提升自身的业务水平。

加强教学管理建立专项教学备课组制度;加强备课组的教研活动,在牢固树立新课程观的前提下,全力改革课堂教学,以选项学习为主要特点,以自主活动和体验、探索为主要形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提高实践能力、形成健康体魄、完善健全人格为主要目标,建立现代的课堂教学体系。同时由于选项人数的不均等,特别是某些模块学生数太多,加强与班主任的沟通,发挥体育骨干的力量,做好学生管理工作。

改革教学评价评价制度改革既是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体育选项教学得以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同时又是实施课改的重点和难点。因此需要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学校课程有效实施。

加大场地设施建设由于选项学习采用专项分班,班级人数较少,但同时上课的老师的人数较多,对于场地设施的需求增加,需要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投入适度增加,以保证选项教学的顺利进行。

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 篇6

关键词:新课标;体育教师;影响;新要求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3-0213-03

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教师素质的高低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要实施素质教育,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教师自身素质的提高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体育教师作为学校全体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中面临着诸多挑战。广大体育教师只有勇于迎接挑战,积极地寻求发展,不断地提高自身素质,才能更好地适应新一代课程改革的要求。

一、新课程改革对中学体育教师的新要求中应具备的能力还包括

1.教学能力。教学能力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培养新时期人才的重要保证,也是开发学生智力的关键性因素。要充分理解新程标,充分发挥体育教师发散思维和创造精神,结合时代的特点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观念,科学合理地制订初、高中体育课程的计划和进度。根据对学生体能、运动知识以及技能难度等多方面的综合分析,科学合理地设置体育课堂中学生应达到的学习目标。这样一来,编写出的教案就显得实用多了。体育教师通过标准、正确、优美的示范动作展示给学生,通过宏亮果断明确、哨音雄厚有力的口令,灵活全面地指挥队伍。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合理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绪表现活跃,自主学习的机会多,师生互动的情况充分,学生达成学习目标的情况好。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练习方法和裁判法,普通话正确流利,语言清晰、简练;音量适中,语速适当;场地器材布置,利用安全、卫生合理。能够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选择制订合理的体育运动,布置课外练习内容数量适当。此外,要尽可能多地掌握一些娱乐体育和休闲体育的项目,指导学生科学掌握知识和技能的方法,才能搞好本职工作。

2.课余运动队的训练能力。课余体育训练在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也为国家体育事业储备了坚实的后备力量。在学校中,开展体育活动、推广体育文化,一方面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另一方面也激发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体育教师需针对不同学生的特长进行科学培养、合理训练。使每位队员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并妥善利用。

3.应变能力。相对于其他学科来讲,体育教学在内容和时间上都有很大的弹性与随机性。作为体育教师必须具有处变不惊、临危不乱的应变能力。教师只有灵活安排,巧妙处理,才能保证教学工作按照计划顺利进行。但应变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培养出来的,要经过多实践、多观察、经常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来实现的。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量与时代接轨,以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要求。

4.创新能力。体育教师的创新能力是说教师为解决体育教学课题,运用一切已有信息,开发出某些新颖、独特、有价值的成果的能力。它一般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学能力。重视创新能力的体育教师会不断地开发富有特色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在有限的时间空间范围内,把教学调整到最佳状态,使其对学生更具吸引力,营造出愉快的学习气氛。二是科研能力。教师在系统地学习现代教育理论、探讨教学思想的同时,能够立足于实际情况,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经验,主动自觉地投入到教学科研中,通过探索发现新的教育模式和方法来提高教学质量。

5.计算机应用能力。上网搜集信息是体育教师提高个人水平、拓宽知识面、完善知识结构、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途径。因此,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能力对于每位体育教师来讲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计算机获得大量信息、制订教学计划、体现科研成果、规范管理工作等等。因此,合格的体育教师必须懂得如何使用计算机,并熟练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让幻灯投影、电视录像、电子计算机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参与教学,提高教学效果。

6.组织能力。教学的成功与否,与体育教师的引导和安排紧密相连,组织能力强的老师组织的教学,前后之间井然有序,环节与环节之间能平稳连接。它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学习运动技能与学生身体发展为主线,讲求45分钟的效益;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身心特点与发展需要,具有比较鲜明的体育文化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步骤清晰、组织严密,分段合理,使其充分体现新课改的各项要求。

7.竞赛组织能力。竞赛是对教学和训练效果的检测,既能提高竞技水平,又能促进全民健身的展开。体育教师通常是竞赛的组织者,要对整体竞赛的内容进行编排,同时,还要准备充足的场地和器材等诸多方面。这不仅需要体育教师具有良好的理论知识,还要有较强的实际操作能力。

8.操作能力。在教学过程中,通常会用到诸多运动器材和现代的电化手段,作为体育教师,除了会正确的的使用它们,还要懂得如何保养和维修。通过对学生的身体和技能情况进行准确判断,对课程进行合理安排。对紧急伤害事件做到及时正确的判断并妥当处理。

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体育教师需具备的素质

1.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质。教师的道德品质包括人格、品行、作风等,教师的道德品质对学生具有导向功能。从体育教师本身来说,应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充分认识自己的工作重要性,着眼于未来,献身于体育事业,甘于清苦,乐于奉献,以实际行动给学生正确的人生导向。教师在引导学生认识世界的时候,其本身作为周围世界的一个重要成分出现在学生面前,参与学生的认识过程,体育教师必须加强自我思想、性格、品质的修养,热爱教育,献身体育事业,做到学高身正。具有高尚道德品质的教师是胜任新课改的首要条件,而对学生来说就是一种积极进取、开拓创新的教育力量。

2.要有厚实的知识素养。首先,知识要渊博。教师知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水平。体育教师必须站在时代的高度,以先进的思想、科学的手段、丰富全面系统的知识来高质量地完成教学工作。体育教师以扎实的知识功底为基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辅助教学,如利用网络技术,设计出ppt或flash课件,让学生观看跨栏的一系列动作,让学生通过学习,自行去更改、辨析、学习。在这种和谐的氛围中,学生学到了知识,学习的热情也极大地调动了起来。其次,知识要专业。体育教师如有过硬的专业知识,不仅能赢得学生的喜爱,还能使学生将这种情感迁移到教师教的学科中,表现为愿意为他们喜爱的教师努力学习、乐意接受他们所讲授的课程,热爱他们教的那门学科。因此,教师专业知识的强弱将直接影响到学生。学校组织的业余运动队,需要的是一技多能的教师,为保证训练指导的顺利进行,体育教师应当也必须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只有具备较强的能力才能顺利完成教学任务。

3.良好的身体素质。体育教师要有充沛的精力,健壮的体魄。体育教学工作一年四季多数是在室外进行的,如果没有很强的适应力,就不能胜任这种工作。有一个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更好的应对素质教育改革中不断更新的教育方法和手段,使教育改革顺利进行,使学生身体素质得到提高。用教师的感召力去影响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实现素质教育的最终目标。因此,良好的身体素质对体育老师来说是很重要的。

4.心理素质。体育教师保持一个积极乐观、健康稳定的心理素质,对体育教学的正常开展尤为重要。宽松愉悦的心情,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尽的乐趣和满足感。催人奋进的激情,可促进学生的全身心投入,从而发挥出学生的潜能。沉着冷静的头脑可对突发事件迅速及时作出正确的应对方案,把危险降到最低。坚韧不拔的毅力帮助体育教师在逆境中坚定不移的向着目标迈进。

学生是未来社会建设的主力军,他们应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接班人,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对我国将来的社会风貌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体育教师作为体育工作的学习者、研究者、合作者和创造者,把握新课改赋予教师的内涵,更新观念,转变角色,强理论学习并提高自己的素质和能力,以能在平时更好地开展教育教学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傅道春,齐晓东.新课程中教学技能的变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2]周云,周志雄.论新课标下体育教学指导思想的转变[J].体育教学,2005,(5).

[3]李祥.学校体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4]杨良兵.对《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实施问题的探讨[J].体育教学,2005,(3).

作者简介:潘家志,男,广西钦州灵山人,讲师,广西师范大学本科毕业,从事体育教育与训练学。现就职于钦州学院。

中学体育课程设计探索 篇7

1 课程设计特点

体育课程设计是按照新课程的要求, 对体育课实施的构想, 并把这种构想以最简洁的形式记载下来, 为课的实施提供依据, 为课后进行总结和修正提供必要依据, 对课程进行全面设计, 突出了体育课的精细, 杜绝了随意化, 提高教学质量。那么, 体育课程设计和过去的教案有什么特点呢?首先, 课程设计内涵较教案更为丰富, 把新课标的理念贯彻到设计之中, 学习领域宽了, 学习层次较为明确。其次, 课程设计形式比教案简单了, 设计以图示、柜架形式出现, 避免教案中繁琐的模式, 实施中操作性较强, 便于教师操作。第三, 课程设计比较教案更为灵活。设计是一个总体框架, 理念至上。在掌握新课程理念的基础上, 面对体育课动态教学中出现的各种变化, 即时对应实施, 贴切实际进行教学, 避免教学僵化的现象。

体育课程设计比较体育课教案占有较大的优势。这样, 以课程设计取代教案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把教学中的各种因素如教学引导者、教学主体、教学媒介、教学场地、设备、教学方式、方法, 合理地、科学地进行设计, 为设想与实施之间架起一座桥梁——这就是体育课的设计。

2 课程设计依据

中学体育课程设计的一句是其形成的初衷, 亦是其期望实现的目标。

中学体育课程标准是教育改革课程建设的基本框架, 代表新的教育思想, 体现新的教育理念。这正是科学的、先进的、现代素质教育的实施蓝图, 是党的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所以, 新课标理所当然的成为课程设计的依据。

学生的身心状况为课程设计提供了度的依据。教育主体是学生, 教育的一切都是为了学生。体育教育是为学生健康所进行的最生动、最直接的教育。所以, 必须了解学生的情况并以此为据设计课堂教学。只有这样才可能保证"为了学生"。

教学过程离不开教学环境。教学中自然的和人为的环境对教学起到重要的、甚至会产生决定性的作用。脱离环境而设计的教学, 只能是主观的臆想。所以, 教学环境 (当然包括教学设施和场地器材) , 是教学设计中的重要依据。

3 课程设计的基本形态

中学体育课是相对独立的教学单位。每一节体育课在设计上基本是由三个工作状态来涵盖, 即引入态、进行态和调整态。

引入态:体育课是典型的动态教学, 教学中学生身体、心理都处在较高水平的运作中, 其中较大强度的运动也是损伤的发因。把学生由一般状态引导至较高水平代谢状态, 提高专注力避免损伤是设计要考虑的问题。教师设计课时采用语言、音乐、图画、场地、器材布置等教学情境、环境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迅速引入教学主题所需的状态。

进行态:设计主题根据不同学习层次, 让学生在进行主题活动中满足他们的需求。完善进入五个学习领域, 享受教育, 享受运动, 享受学习、享受协作。设计应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活动为主要内容。所以在进行态的设计中要给学生一定得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以便满足学生的合理欲望。进行态的设计中, 重点考虑教学主体-------学生活动, 为学生活动而进行流程设计。

调整态:体育教学情况变化明显, 教学效果反映呈现即时性特征。在课程设计中应考虑到在教学过程中可能发生地情况, 预计进行调整的手段与方法的设计, 便于学生运动力度的调节, 心理情绪的调整, 特别是运动技能的调整, 教师应给予注重。运动技能是学生享受运动的中介, 技能是个体与运动产生关系的桥梁, 是运动的乐趣所在。教师的设计使学生与运动沟通, 把学生由"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的渠道。比如篮球, 教师在设计时要考虑到篮球可以给学生带来什么 (其价值所在) , 学生如何享用篮球。包括个人享用和集体享用, 协作性享用和对抗游戏性享用。这其中就有一个技能掌握的设计问题, 在考虑这个问题时应以学生为本, 以篮球运动满足学生的需求, 如场地的大小、蓝架的多少、高低、球的多少和大小等等, 而不要让学生去满足篮球运动的需求 (那是篮球运动员的事业) 。

设计课程调整是为教师教学行为而进行的构思, 在实施中机动性应变化是比较大的, 这可据课堂中学生的即时反馈而动。

4 课程设计的实施流程

相似的、或不相似的体育课均可以出现不同的课程设计。在贯彻新教改理念的基础上, 采用方便、简练的设计以便于施用, 便于教师尽快贯通设计的内涵, 灵活地在实践中展现。中学体育课程设计是将教学中的不同状态合理、有序地规划出来, 作为教学的基本文件, 其表示可以框架式、立体形象的形式出现。

设计中, 引入态内含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和教学媒介三个因素的合理布局。进行态是以学生活动为主, 活动主题可以设计1个或多个。按客观规律设计学生的内容、程序、活动形式、活动布局。调整态是由教师引导学生进行, 内容有控制运动力度, 协调掌握提高运动技能, 调整运动场面, 调整运动布局, 增、减运动内容, 激励运动热情等等。

中学体育竞赛改革设想 篇8

一、中学体育竞赛存在的问题

1. 项目设置过于竞技化。

受奥运会和全运会的影响, 现在中学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多以传统的田径竞技项目为主, 项目的设置与学生的实际水平相差太大。比如说铅球, 这个项目在中学体育教学中已经取消了, 但在中学运动会中仍然存在。还有跳远, 对于初一学生尤其是女生来说, 部分学生从踏板起跳根本就跳不到沙坑里, 这直接影响了学生的体育兴趣和参赛积极性。

2. 竞赛办法限制了学生的参与。

作为运动会的主体, 学生不仅是运动会的参与者, 更是运动会的巨大受益者。运动会不仅具有增强学生身体素质的作用, 还对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但现在中学学校运动会每一项只允许两个人参加, 参赛人数受到限制, 形成了只有少数人参与多数人观看的局面。

3. 项目设置缺乏趣味性和互动性。

现在中学学校运动会项目设置多以传统的田径竞技项目为主。这些项目对学生的身体素质和运动技术要求较高, 但是趣味性较低。由于参赛人数较少, 大部分学生只能扮演观众的角色或是充当拉拉队成员, 降低了学生参与运动会的兴趣和积极性。

4. 运行模式单一, 运行机制古板。

中学学校运动会运行模式的一成不变, 运行机制的古板, 使得学生对参与运动会也变得相当麻木, 每年参加运动会的人总是那些自身素质较好、有一定表现欲的学生。在有些学校, 班级为了集体荣誉甚至是由教师或体育委员强行指定部分学生参加运动会, 从而导致了学校运动会的参与者今年是这些学生, 明年仍然是这些学生, 能够感受到运动会所带来的价值的始终是这么一部分较为固定的人群, 大部分学生都只能充当拉拉队或是宣传人员的角色, 有的学生甚者认为运动会是一项与己无关的活动, 可有可无。

二、新课程标准下的学校体育竞赛

1. 体现新课标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学校运动会应当贯彻“健康第一、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 充分体现广大学生的运动、健康和人文等综合素质, 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身心健康, 推动改革的进一步深化。

2. 体现“以人为本”、“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

中学学校运动会应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大胆转变观念, 在注意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 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以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和潜能, 提高学生的体育学习能力, 并通过这个良好的契机, 引导学生在运动会中培养自主、合作、创新的精神, 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3. 体现创新意识, 内容新颖。

中学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要大胆革新, 淡化“竞技体育”的观念, 打破以体育特长生为主角的竞赛局面, 减少竞技性强的项目和技术性强的项目, 增加娱乐性、趣味性、合作性的项目, 体现时代性、新颖性、多样性和趣味性。笔者所在学校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 在学校运动会中引入了绑腿跑、集体绳、迎面接力跑和班级团体跑等集体项目, 从而保证学生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项目, 通过参与运动会体验到体育成功的乐趣, 以满足自我发展的需要, 使学生热爱体育运动, 进而使学生对体育学习的兴趣提高。

三、中学体育竞赛的改革方向

1. 改变传统运动会的内容与形式。

开展学校运动会对运动会内容的选择非常重要, 既应该考虑到大多数学生的兴趣爱好、身心发展特点, 又要考虑到对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检测。首先, 可以编排在学生中有一定基础的体育项目, 如篮球、排球等。这些项目不仅可以以比赛的形式出现, 还可以以球类游戏的形式出现。其次, 可以编排一些趣味性强的项目, 如绑腿跑、集体绳等, 还可以编排一些传统的项目, 如跳绳、踢毽子、武术表演等。第三, 学校运动会内容的改革不是不要田径类、竞技类项目了, 这些项目还要有选择性的传承。可以对它们进行改革, 比如跳远类项目可以设置踏跳板, 降低难度, 让学生体验到体育的快乐。概括来说, 学校运动会内容组成和项目设置应从以下几方面考虑:体育竞赛类, 如原来的田径比赛、球类比赛等;健身类, 如健身操、校园集体舞等;体育游戏娱乐类, 如跳绳、踢毽等;创造性体育文化活动, 如体育征文、会徽和秩序册封面设计、口号征集、校园集体舞编排等;体育与健康知识类, 如体育知识竞赛、讲座、宣传栏等。在这里, 值得注意的有两个方面:一是学校运动会的项目设置要结合本校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体育基础情况、身体条件、知识层次和学校客观条件, 否则, 不仅会给整个运动会组织带来困难, 甚至会出现安全事故等情况。二是要避免从淡化“竞技比赛”走向另一个极端, 学校运动会不宜完全抛弃“竞技”, 丢掉一些锻炼价值高的运动项目。运动会要像运动会, 不能为了迎合学生的“兴趣”而一味追求娱乐, 使体育运动变得像电视娱乐节目一样, 把运动会变成了“游戏会”。

2. 运动会要面向全体学生。

中学学校运动会要面向全体学生, 要由面向少数体育尖子生转变为面向全体学生, 要由高运动能力要求的项目转变为以竞技性低、趣味性强、集体项目为主的活动, 使全体学生在运动会中得到快乐的运动体验。

3. 改变原有的奖励方法。

改变过去学校运动会名次与奖品直接挂钩的奖励办法, 增设参与奖、创造奖、特色奖、组织奖, 增强体育道德风尚奖与精神文明奖的力度, 充分体现既鼓励竞争, 又强调全校学生参与的运动会宗旨, 如果只奖励前几名, 那可能使更多学生的参与积极性受挫。可以每个项目不设冠、亚军, 只设一、二、三等奖。一般是每组的前两名为一等奖, 第三、第四名为二等奖, 第五、六、七、八名均为三等奖。这样既体现了竞技性又体现了群体性, 既鼓励了强者又没有损伤弱者, 充分培养了集体主义观念, 淡化了奖励意识, 强调了贵在参与。

4. 扩展运动会的职能范畴。

学校运动会应打破原有的单一的一年中仅有2~3天的运动会组织形式, 可以开展“体育节”活动, 通过规范的制度、合理的程序进行管理和控制, 学校可以利用“体育节”组织开展各种带有广泛参与性和娱乐性的竞技体育活动, 还可以邀请高水平运动队进行表演, 把“体育节”搞得丰富多彩, 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另外, 各学校可根据季节气候、场地器材等条件因素, 开展各种单项体育运动竞赛, 提高体育运动的普及性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中美中学体育课程比较探讨 篇9

本文选取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普通中学《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7~12年级) 和美国《迈向未来的国家身体教育标准一一内容和评价之指导》为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对比分析法和归纳综合法。通过查阅有关中美体育课程标准研究的书籍和学术论文以了解研究的现状与成果, 对研究重点及问题进行整体把握;将《美国身体教育标准》和我国《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进行比较, 在分析文献资料以及撰写论文的过程中, 综合运用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等逻辑方法, 找出其共同特征和具体差异, 分析原因, 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建议。

3 结果分析

3.1 课程标准出台背景分析

在素质教育改革浪潮下, 为充分发挥体育课程育人的功能, 2 0 0 3年, 教育部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的精神, 结合中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制订了《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 并在全国推广施行。对于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它都做了详细的规定, 并对体育教学及评价给出了建议;为不同阶段学生制定了相关的基本要求, 可以作为编写体育教材、进行体育教学和评估教学质量的依据, 也是国家管理与评估体育课程的基础。

自1983年以来, 以“优秀教育”为口号的教育改革序幕在美国拉开了, 进入2 0世纪9 0年, 它的改革政策就更加鲜明。在学校体育被忽视的情况下, 面对学校教育中的体育缺乏对其价值认可的信赖性, 美国国家运动与体育协会 (NASPE) 经过三年的悉心钻研, 于1995年编写并正式颁布了《国家体育标准》, 并于2 0 0 5年在此基础上进行了修订。

3.2 课程标准内容比较

我国《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一门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中小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是学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重要途径。《美国身体教育标准》中没有对其课程性质作具体明确的定义, 而是描述了体育教育的结果、目标。主体是“受过体育教育的人”, 通过身体教育后, 主体必须达到如下标准: (1) 能够示范多种运动方式并精通几项运动; (2) 在动作技能的学习和发展中, 能够应用运动概念和原理; (3) 形成积极运动的生活方式; (4) 达到并保持健康的体质; (5) 在身体活动环境中, 能够表现出负责的个人和社会行为; (6) 能够理解和尊重人们在身体活动环境中的不同之处; (7) 懂得身体活动能够提供快乐、挑战、自我展现和社交的机会。从“美国身体教育标准”对体育教育结果、目标的表述上不难看出, 其实质是通过体育促进学生在身体、认知、社会以及情感4个方面的发展。

中美两国中学体育课程标准中都包含一套完整的目标体系, 课程目标具有多元化的特点。在实施、贯彻课程目标过程中, 两者都重视学生在“运动技能、运动参与、身体健康、心理健康、思想品德、团结协作、情感体验、社会适应和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发展。

3.3 中国新课标突出“健康主线”, 美国新课标突出“发展主线”

通过对比分析不难发现, 中美两国新课程标准对体育课程性质及课程目标的定位存在较大的差异。我国《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将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性质定位为“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以增进学生健康为主要目的的必修课程”, 其主要目标是促进学生的健康成长;课程标准中突出了“健康主线”和“运动主线”, 其中以“健康主线”为主。而《美国身体教育标准》中课程目标则非常明确而具体地围绕身体活动来阐释, 它突出了“发展主线”和“运动主线”, 强调学生在身体运动知识, 运动能力和生活方式方面应该达到的水平, 指出了个体在社会性的身体教育活动中应具有的行为和认识水平。

3.4 中国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划分不够严密

在美国, “身体教育标准”和“国家健康教育标准”是两类不同的标准, 两者的侧重点不同, 有着严格的区分, 分别反映了学校体育教育和学校健康教育所追求的不同价值取向。而我国没有颁布专门的健康课程标准, 而是将两者统称为“体育与健康”课程, 其内容由体育课程的内容加部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构成, 其目的主要是实现学生身心和社会适应方面的健康发展。

3.5 中国体育课程标准过于泛化, 不利于量化和具体操作

要对事物的发展进行定向、测量和评价就要制定目标。知识、行为、运动能力、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生活方式, 是美国七条目标主要包含的内容, 都主要是围绕身体活动来阐释, 它描述了运动能力、体质健康、体育知识和生活方式在接受了体育教育后所要达到的水平;并指出了个体在社会性的身体教育活动中应具有的行为和认识水平。

3.6 美国体育课程标准过于注重“个人发展”与“自我发展”

以学生为主体进行表述是美国体育课程的标准, 它使“以人为主”的民主国家注重人权和个人发展的特点得到突出, 并始终将“人”具体化。但片面强调学生个性, 过于主张“以学生直接活动为中心”, “以兴趣为中心”, 容易导致体育教学自由化和自流化。

4 美国体育课程标准对完善我国体育课程标准的启示

4.1 明确价值取向, 彰显本质功能

在“素质教育”、“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等时尚教育理念的背景下, 我国新课标对体育课程价值的阐释日渐丰富, 体育课程俨然成为了一门“全能型”的课程, 承载了促进人社会化发展的神圣责任。然而, 泛化的体育课程价值观, 必然会导致体育课程本源价值的淡化。体育课程的存在, 具有其他学科课程对人的社会化发展所不具有的特殊教育意义, 这就是体育课程的本源价值、内在价值, 即体育的生物改造价值和运动技能价值。美国的《国家体育标准》始终以运动为主线, 身体锻炼贯彻始终, 这是值得我们借鉴和反思的。我们在制定体育课程标准时, 当然应当涉及部分心理健康、社会适应方面的目标, 这是体育课程不可或缺的重要职责, 但我们应该把握各目标价值的度, 做到重点突出, 不能把体育课程的目标过于泛化, 给人一种喧宾夺主的感觉。在制定体育课程标准时, 应当把体育课程的生物改造价值和运动技能价值等本质价值目标放在重点位置, 在彰显体育课程本质功能的同时, 兼顾体育课程的社会价值目标、情感价值目标和文化价值目标。

4.2 理顺内容关系, 规范文字表述

首先, 在《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中所划分的五个领域目标和学习内容有重复的地方, 这就会造成学习者对目标和内容不清晰, 甚至混淆。虽然这个现象已经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但还没有一个好的解决办法, 这个问题值得我们继续探索。其次, 要规范语言的表达。标准中提出可以对一些竞技运动项目进行适当的改造,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有利于适应学生不断变化的发展需要。同时可以根据实际情况, 开展一些新兴的项目。但是, 关于项目的改造, 如何简化规则、降低难度, 标准中并没有提出适当的操作方法, 也没有说明最低或最高限度的要求。这就容易让学习者陷入误区, 也不能更好的实践标准的目标。《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作为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的指导性文件, 应该具有科学性、严谨性, 用词要准确规范, 不能用有可能产生歧义的言词。最后, 应该从理论上界定体育和健康知识。在两者的表现方式、应用比例、和其他学科的关系等方面, 进行明确的说明, 注意相关内容要避免重复。

4.3 进一步细化课程目标

针对我国《体育 (与健康) 课程标准》中目标表述泛化, 有将体育课程性质泛化和作用夸大的弊端。在新课程标准的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过程中, 应当理论联系实际, 针对我国中学生的基本情况, 结合体育课程在整个教育中的地位和性质, 充分利用体育课程的独特功能和作用, 制定出更加明确、具体、便于实践操作, 能够凸显体育课程特色的课程目标。以有效协调统一体育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功能作用, 彰显体育课程在整个教育教学中的价值。

摘要:采用对比分析和归纳综合等方法, 对中美两国中学体育课程标准进行了比较研究。结论显示, 两国课程标准的相似点包括:课程理念先进、课程目标内容多元化、强调体育课程整体育人功能;不同点包括:中国体育课程标准对体育课与健康课的划分不够严密、过于突出“健康主线”, 内容标准过于泛化, 不利于量化和实践操作;美国教育标准主要突出“发展主线”, 但过于注重“个人发展”与“自我发展”。

关键词:体育课程标准,中学,中国,美国,比较

参考文献

[1]梁国立, 等.中、美体育课程之比较一一关于课程性质和设计思路的比较[J].课程·教材·教法, 2004, 24 (6) :91~94.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体育 (1~6年级) 、体育与健康 (7~12年级) 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3 (6) .

中学体育课程改革 篇10

一、关于学生体质下降与体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体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就是制止并扭转青少年体质持续下降的趋势。但到目前为止, 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好像并无多大改观, 反而有恶化之迹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主要原因是营养过剩和运动不足。但是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从贫困进入温饱、小康的社会发展过程中都曾经出现过。在把各年龄组各地区的测试数据与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地区和进程进行关联分析之前, 既不能根据这些数据说明体育课程改革已经失败, 也不能据此证明课程改革已经取得了预期进展。

此外, 对学生体质的影响还有其他一些因素不容忽视。如遗传、营养、环境、医疗等。所以体育课程对健康的影响是有限的, 不应该过分夸大其对健康的贡献。从另一角度讲, 学生的体质健康应该是社会各个部门及学校的共同责任。当然, 从学校体育自身分析, 也存在很多的问题。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外的很多学校把其作为学生全面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强调通过体育锻炼培养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和其他学科的地位是同等的重要。而国内学校仅仅把体育课作为强身健体的手段, 是为学生学习其他课程服务的。所以就目前的情况看把学校体育和其他科目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此外, 相关规章制度的不健全也影响着学生的体育锻炼。如, 学生发生运动损伤后的责任划分问题。制度的不健全导致有些学校将所有可能引发学生受伤的体育场地、器材、内容、练习方法等都被取消或限制。体育场地被限时锻炼, 体育课上运动量的安排也明显缩水。以上方面对学生的体质发展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 学生的体质状况是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单从体育课程改革方面分析难免有失偏颇。

二、关于运动技能教学

关于体育课程改革是否要强化运动技能的问题, 曾引起了较大的争论, 被理解为“淡化运动技能”、“不要运动技能”等, 甚至有学者认为体育课程改革是企图“把竞技运动从学校体育中开除出去”。这都是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误解。《课程标准》规定:运动技能学习领域体现了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以身体练习为主的基本特征, 学习运动技能也是实现其他领域学习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季浏老师在《<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中强调:《课程标准》只是反对单纯追求运动技术的学习, 反对体育教学的竞技化倾向。实际上, 运动技能的学习依然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重要内容和形式, 竞赛依然被看作是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的教学手段。实践证明, 终身体育者都是对某些运动项目感兴趣的人, 而运动兴趣与运动技能的水平成高度的正相关。也就是说, 运动技能的高低, 直接影响运动参与的兴趣和程度。可见, 运动技能学习的重要性。而体育课程改革不是淡化运动技能教学, 而是根据学生不同年龄段的生理特点合理地选择运动项目, 培养他们的运动参与兴趣, 有层次地、有重点地去学习运动技能。

三、关于体育课教学与学生体能的培养

面对体育课程的改革, 部分体育教师变得非常茫然。过去, 体育课是以教师为中心、以技术练习为主, 而现在的体育课变成了以学生为本、以健康为终极和最高目标的课程体系。过去, 体育教师都明确该教什么、考什么, 现在却不知道“如何上课”了, 不知道学生要学什么?怎么学?如何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要求在高中实施选项教学, 受到了高中师生的普遍欢迎, 实践中也显示了良好的效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运动技能、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体育氛围、师生关系等都有明显的积极变化。但是也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很多学生在选课时并不是考虑到哪些项目适合自己, 而是考虑到哪些项目不用太辛苦, 考试容易获取学分, 结果造成吃苦受累的项目无人选了, 而不需风吹日晒又能拿到学分的项目的人数大大超员, 造成了学校资源的使用不合理, 也使很多学生在无奈之下改选其他项目。同时, 由于每个运动项目都有自身的特点, 在体能发展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局限。例如一些学校反映选项教学对于学生耐力素质的发展有一定的负面影响, 这就要求教师每堂课都要结合选项拿出适当时间进行专项体能练习或一般性体能练习。不可否认的是, 在体育课堂教学方法如自主、探究与合作学习方法的实践运用中确实出现了很多的问题, 这是由于对新的教学方法理解不深、运用不熟练而出现的暂时性的现象。相信在广大体育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这些问题会得到很好的解决。

四、关于继承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之前七次体育课程改革, 都取得巨大的历史性的成果。但这次课程改革不同于以往。它不单纯是课程目标的调整、课程体系的完善、教学方法的丰富, 而是一次带有全局性的整体改革, 是教育思想和理念的重大变革, 是在世界教育和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从以教师本位、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向以学生本位、能力本位的课程体系的变革。有人认为:课程改革应该在强调继承的基础上进行, 否则就是否定了体育课程建设的成就, 就是“完全抛弃了传统的体育教学方法”。但是新的提法是:在创新、变革指导下的继承而不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当前的课程改革不是、也不可能是原有体育课程自然发展的产物。

五、关于兴趣的培养

体育课程的改革倡导以学生为中心, 强调尊重每一个学生, 充分体现“人性化”。而学生的“兴趣”也就成为了体育课程安排的重要内容之一。在高中的选项课中就充分尊重了学生的兴趣。但尊重学生的兴趣并不意味着顺从学生的兴趣, 特别是对于将来涉及生存发展的必须技能, 即使学生们没有兴趣, 也要想方设法地培养出兴趣。在必要的时候甚至采用必要的强制措施。在这方面绝不能一味顺应他们的兴趣, 这是一个负责任的家长和教师应尽的职责。所以, 兴趣除了尊重外, 更需要培养, 特别是对于涉世未深的少年儿童更是如此。有研究显示:学生体育兴趣随着年龄增长而渐趋稳定, 不同年龄阶段学生感兴趣的运动项目类型也表现出很大的不同且因体育项目的不同而不同, 影响他们体育兴趣的外部因素也不同。所以, 广大体育教师要为学生们的将来做好储备, 不能过分迁就, 而是应该善于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 在这方面, 学校体育的主管领导和广大的体育教师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六、关于中招体育考试

为了改善和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 国家在2007年颁布了《中国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指出, 要认真贯彻《学校体育工作条例》, 推行《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这是国家为了解和提高学生的体质而制订的重要举措。但是《标准》中过细的评分标准和考试项目却使大力倡导素质教育的体育课程改革又进入了应试教育的老路。我们看到的田径项目依然是跑、跳、投, 而篮球仅剩下了运球, 足球仅保留了绕杆。很多适合学生锻炼且有健身价值的项目因为不是“考试内容”而无人问津, 不得不退出了中学体育的课堂。看来, 如何在素质教育的背景下增强学生的体质, 实行“人性化”的锻炼和测试?是需要广大体育工作者认真考虑的问题, 体育作为教育的重要组成, 必须跟上教育改革的时代潮流。

七、关于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倡导了多年的“快乐体育、成功体育”, 不仅仅是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让学生得到简单的“成功与快乐”的体验, 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们“克服困难、战胜自我、承受挫折”等的能力, 因此, 学校体育课程改革为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创造了一个很好的环境:使学生们在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体验到经过努力拼搏后带来的成功与快乐, 让他们在困难与挫折中学会总结;在磨难后享受成功;在痛苦后体验快乐;在拼搏中掌握技能;在竞争中体验合作;在注重自我的同时看重集体;学会尊重队友和对手;在尊重规则的同时学会利用规则;客观看待比赛胜负等等。所有这些, 都将对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培养作用。良好的心理基础是将来实现个人事业成功的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快乐体育、成功体育”的深刻含义更在于此。

以上是作者对学校体育课程改革的一些看法, 将其写出来一是为增强自身对体育课程改革的进一步认识;二是希望通过大家的探讨为体育课程改革的推进献计献策, 更好地为学校的教育改革服务。

参考文献

[1]段健芝.中国学校体育改革路向思考——卢元镇教授访谈录.体育学刊, 2007 (8) .

[2]黄全愈.素质教育在美国.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 2001.

[3]季浏等.高中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解读.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4.

[4]曲宗湖, 杨文轩.学校体育教学探索.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2000.1.

上一篇:做好班主任工作的尝试下一篇:电源侧故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