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2024-06-19

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通用14篇)

篇1: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在求职中介第一要有正规的营业执照(不要忘记扫描执照上的二维码)、劳务派遣证,第二要问从哪里看到“我的简历”,第三招聘上的联系电话是手机还是座机(手机骗局可能性大),第四招聘信息上有没有招聘企业的官方主页网址。第五收费是否在入取之后,有没有开具收款收据

1、不要轻信路边的招聘信息(广告),而应该通过合法的、正当的、信誉好的信息渠道来掌握和了解招聘信息。

路边的招贴广告多是非法中介机构用来骗取求职者钱财的幌子,其许诺的职位、薪水多是海市蜃楼、空中楼阁,只有骗取求职者的求职费才是货真价实的。

2、要尽可能直接到用人单位求职,不要把求职的希望全部寄托在人才中介公司上。

有些求职者天真地以为自己交了 求职费 ,对方就一定会给自己找到工作。

事实上,有些 黑心 人才中介公司的主要工作任务就是收取求职者的各项费用,对是否找到合适的工作不闻不问。

3、求职者不要轻信对方收取报名费、介绍费之类的言语,更不要交押金。

求职者有权拒绝各种不合理的收费。

4、拒绝高薪诱惑。

天上不会掉馅饼,天下也没有免费的午餐,高薪虽然诱人,但首先要斟酌清楚自己的条件和特长,看自己是否能为用人单位创造良好的效益,是否能对得起 高薪 。

若答案是否定的,则要在心里多打几个问号:为什么他们会录用我?多长个心眼便少一份受骗的可能。

5、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

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

招聘单位培训本单位的职工,也不准收取培训费。

求职者遇到此类情况,要坚持拒交,并向招但地政府劳动监察大队直接举报,事态严重紧急时直接报警110,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同时可以向媒体曝光等。

6、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

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7、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

求职者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8、多种途径了解公司背景。

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单位之前,想方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

比如: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招聘一般会将招聘地点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

9、谨慎签定劳动合同。

与用人企业签合同时,求职者要 三看 :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合同无效;

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内容,

包括劳动合同期限、工作内容、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和福利、劳动纪律、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等。

必须签书面合同,试用期内也要签合同。

10、发觉被骗,及时报案,并在媒体曝光。

求职者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劳动局监察大队或公安局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

但由于劳务诈骗往往涉及公安、工商、劳动、人事等部门,求职者应该根据情况选择最有效的投诉部门,若被投诉对象为合法机构,

求职者可以找劳动部门;若求职受骗情况特别严重、诈骗金额大,可以到公安部门进行报案。

篇2: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1.薪资过高,谨慎小心

正常情况下初入职场的新人薪资都不会太高。可是如果你应聘的这份工作薪资方面高的过于离谱的话,那么你就得小心一点,以防这其中存在欺骗。

2.条件突然变松,可能有隐情

招聘信息上面的条件写的很是严格,可是在面试的过程中却突然对你放松条件,但是在一些工作内容上总是遮遮掩掩的,那么此时你就需要留心一点,以防应聘公司干的都是一些违反的勾当。

3.修饰工种

明明就是一名操作工,可是招聘信息上面却写着某某工程师,再者就是相对应的工资也不符合。对于这种工种修饰的行为是最能够欺骗一些初入职场的新人。

4.收取各种费用

正规的企业招聘,员工的相关费用,公司都应当统一报销。如果以各种原由向你收取费用的话,那么你只要果断走人就好了。

5.详细过问家庭情况

篇3: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关键词:高职校,毕业生,就业陷阱

1 高职校毕业生就业陷阱的表现特征

毕业生就业陷阱通常是由一些招聘单位、机构或个人利用毕业生的弱势地位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 采用不正当手段, 与毕业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 ( 协议) 。当前毕业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4 个典型特征。 (1) 欺骗性, 表现为招聘单位以强劲的虚假宣传、不实现承诺的伪善行为取得毕业生的信任, 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 隐藏各种不当目的。 (2) 诱惑性, 表现为招聘单位着力包装, 夸大事实, 并以各种荣誉、待遇和发展前景迷惑毕业生。 (3) 隐蔽性, 用人单位运用各种诱人说辞, 听起来入情入理, 令人心动, 实质布下陷阱, 使单纯的毕业生难辨真伪, 成为骗取对象。 (4) 违法性, 一类是违法违规留人才, 有些为留住人才而扣留毕业生证件, 有些用人单位给毕业生设置协议陷阱、合同陷阱或试用期陷阱, 使毕业生求助无门。

2 毕业生就业陷阱的类型

2. 1 招聘陷阱

有些招聘未经有关主管部门审批, 打着招工名义召开双选会, 获取一些毕业生信息; 有的单位招工时变相收费, 不当场签约, 要求通过收费网络或电话继续洽谈, 有的收取应聘者报名费、资料费或培训费等。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 严禁招聘单位在毕业生就业中收取费用。

2. 2 中介陷阱

中介收取高额费用, 招工时列出一大堆收费项目; 有些中介机构虽然介绍了单位, 但用人单位的状况与求职要求不符, 工作数月后再被炒鱿鱼, 理由是试用不合格; 有些中介机构相互串通, 以大城市高薪就业、落户等名义介绍工作, 收取不菲的中介费后, 介绍给外地中介, 外地中介找不法用人单位或私营企业让毕业生打零工, 而户口、档案被长期违法滞留。

2. 3 协议陷阱

招工时常以口头形式承诺, 在协议书中不予体现, 使之没有法律约束力。一旦协议主体间发生矛盾, 吃亏的一般都是学生。由于毕业生维权意识缺乏, 在求职中处于弱势地位, 对不平等条款要么不知, 要么不敢提出异议; 有的以就业协议代替劳动合同, 在就业协议中出现不符合劳动法的约定, 达到违法用工的目的。

2. 4 试用期陷阱

试用期是劳动合同的约定条款, 对毕业生和招工单位都有约束力, 试用期长短或有无由双方依法在劳动合同中约定。某些用人单位规定毕业生报到就签订劳动合同, 马上上岗工作, 当毕业生感到单位不符合自己意愿想要调换工作时, 才发现自己“无意”中放弃了试用期, 如果要解除合同, 要承担沉重的损失; 有的试用期或见习期过长, 以在见习期为名不签合同, 或借故延长见习期, 使毕业生就业后的应得收益减少。

2. 5 培训陷阱

在毕业生就业中, 常有一些培训机构混杂其中, 以“高薪就业”“保证就业”对毕业生进行培训, 但收了培训费却不安排工作; 有些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连手欺骗毕业生, 毕业生交了昂贵的培训费后, 被推荐到一些地理位置偏远、单位效益不好的低薪岗位, 甚至在试用期就被借故辞退; 有些用人单位要求新进毕业生必须经过某种机构培训, 考核合格才能录用, 不少毕业生化费了较多培训费但考核过关者很少。

2. 6 安全陷阱

毕业生就业中常给一些不法之徒提供可乘之机。毕业生稍不留神常会落入安全陷阱, 如被索要各种证件、签名、盖章, 这些在招聘中留下重要证据有可能成为欠费、欠税、担保人等各种形式的债务人或成为敲诈勒索的对象。

3 避免毕业生落入就业陷阱的措施

解决毕业生就业是政府和社会应有的责任, 在当前毕业生就业出现困难的情况下, 政府和社会应加强就业改革和管理, 保障毕业生的就业权益。

3. 1 改革和完善毕业生就业机制

现行的就业协议对用人单位约束力不强, 造成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充分保护。因此, 对现行就业协议制度进行改革势在必行。首先, 学校应退出三方就业协议的签订。高职校不应是就业协议的主体, 更不具有社会用工管理的职能, 把高职校作为协议主体一方常将处于尴尬境地, 易造成扯皮, 侵害学生权益。其次, 要将就业协议向劳动合同方向发展, 目前有的毕业生就业协议文本不够规范、内容欠全面, 常成为用人单位规避责任或侵害毕业生合法权利的借口; 就业协议内容由双方约定, 无强制性规定, 造成协议与劳动法冲突, 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矛盾, 处于弱势地位的毕业生权益常得不到保障, 将毕业生就业协议朝附有生效条件的劳动合同方向发展, 就能做到有法可依, 有效约束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

3. 2 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管理

毕业生就业市场是政府、社会与学校促进毕业生就业、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的主要方式。政府、社会和学校应积极开拓渠道, 创造就业的有利条件, 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特别是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应加强制度建设, 严格审批制度, 加大监督力度, 严厉打击违法违规现象。

3. 3 加强用人单位的用人管理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用人单位的用工管理与检查, 严厉处罚不法用工单位, 同时加强对毕业生宣传劳动法, 鼓励毕业生检举揭发用人单位的违法现象, 以规范用人单位依法用工, 有效解决毕业生就业问题。

3. 4 提高毕业生自我保护意识

篇4:如何避免二手房交易陷阱

这里我们将对二手房交易中存在的陷阱和如何防范进行分析,以帮助广大读者参与二手房市场的交易时回避陷阱,避免上当。二手房交易陷阱主要是指售房者推出的二手房本身不具备出售的各种资格,有少数人为了骗取钱财而对这一情况进行隐瞒,使购房者造成损失。特别是在“灰市交易”、“黑市交易”、“地下交易”中,最容易让购房者上当受骗,造成无穷后患。

陷阱一:产权状况

根据我国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司法机关或行政机关依法裁定、决定查封或者以其他形式限制房地产权利的房屋不得转让。另外,根据北京市各区(县)房地产交易中心的实践,若房屋仍设定有抵押,房地产交易中心也不会办理此种房屋的产权过户手续。上述两种情况常常会被购房者所忽略,而房屋业主通常又不会主动提及。如此一来,可能造成买卖合同已签订、买方首期款也已支付给业主后,在办理产权过户的过程中,发现房屋不能转让,由此可能给买方造成很大的损失。 规避方法:在签订买卖合同前,购房者应到房屋所在地的房地产交易中心进行产权状况调查,以确定该房屋是否存在限制或禁止转让的情形。

陷阱二:房屋类型

现在二手房市场上的房屋大部分为商品房,但也存在部分未转为产权的使用权房。如果这类使用权房未取得产权,根据有关规定是不能转让的。另外,若求购的是非居住用房,则该房屋的类型必须为商业用房,因为商业用房才可办理营业执照,否则,若购买住宅房,购房人将无法从事预期的用途。

规避方法:在签订买卖合同前,应查看业主是否已取得房屋产权证,并确定其房屋所属类型。

陷阱三:合同签订

众所周知,房屋买卖合同应由购房人与房屋产权人签订。如果购房人忽略验证合同签订人是否是产权人,及该房屋是否还有其他产权人,则产权人或其他共有权人若以合同签订人未取得其委托为由,主张该合同无效,那么,购房人仅能向合同签订人追究非常有限的缔约过失责任,即由于合同未成立而给其造成的直接损失,且举证责任在于购房人。发生这种情形,对购房人非常不利。

规避方法:根据产权证或其他法律文件(如预售合同等)确定产权人。若签订合同的并非产权人,购房人应要求其提供产权人出具的书面委托证明。

陷阱四:模糊付款方式

很多买卖双方通常只关注房屋价款达成一致,对于具体的付款方式却未给予应有的重视,结果在其后履行过程中,常常由于某笔款项的支付时间不明而产生纠纷,受损失的一方因为当初与对方未订有明确条款而只能自认倒霉。

规避方法:双方签订买卖合同时,应对付款流程和时间作出明确、具体的约定。

陷阱五:交房模糊约定

有时,买卖双方对于付款方式已有明确的约定,但却疏忽了交房这一重要环节。在此可能会涉及到交房的具体时,交房时相关费用的结算。若无具体约定,则可能出现逾期交房,却无法追究业主违约责任的被动局面,及相关费用无人结算的尴尬情况。规避方法:在买卖合同中明确约定交房日期,及应由哪方于交房前结清包括水、电、煤、物业管理费、维修基金等相关费用。

陷阱六:非居住用房税费购买

篇5: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常见陷阱

日前正值求职高峰期,很多大学毕业生纷纷开始寻找工作,对于刚刚出道或者工作经验欠缺的求职者来说,他们往往面临着人才市场供需不平衡的严峻考验,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据调查,有6—7成求职者曾落入过“求职陷阱”。初涉职场,一定要多加注意。

大学生求职:小心试用陷阱

陷阱名称:试用陷阱有些企业在招聘时,并不明确告知试用期,试用期的工资往往很低,企业承诺转正后工资会大幅度上涨。 但是,试用期即将结束时,企业便以各种理由炒求职者的“鱿鱼”。

危害:如果长期耗在某个企业的试用期内,不仅会让求职者蒙受很大经济损失,同时也对求职者的职业发展不利。

如何规避:在确定去这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的员工打听消息,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如果已经去了该公司,更应该主动多和同事交流这些情况,及时采取措施避免做“冤大头”。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的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的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大学生求职:小心岗位陷阱

陷阱名称:粉饰招聘岗位招聘单位在招聘广告上把职位写成是“市场总监”、“保险事业部经理”,结果到了岗位,应聘者却发现其实是去做“业务员”、“保险代理员”等,

有的单位也会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使他们继续工作下去。

危害:粉饰招聘岗位使得求职者就职后往往大失所望,心理落差很大。但是有些求职者由于种种原因,可能选择了安于现状,继续这份工作,从而对自己的职业生涯产生很大负面影响。

如何规避:求职的时候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仔细分析,询问工作细节。某些用人单位提供的虚而不实的.职位,常常冠以好听的头衔,但是却强调无需经验,这里面肯定大有文章。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是没有底薪的业务。

大学生求职:小心短信陷阱

陷阱名称:短信招聘陷阱通过发送类似于“某单位因业务发展诚聘业务公关,月薪1万元以上,可兼职”之类的手机短信找到可能上钩的求职者,要求求职者在上岗前将一定数额的“押金”或者“培训费”存到某账户。

危害:求职者如果轻信这些短信,会白白浪费了钱财或者透露了个人信息。

如何规避:要相信天上不会掉馅饼,回个短信或者交点不明不白的钱就可以获得好的职位是不可能的。

大学生求职:小心噱头陷阱

陷阱名称:招聘只为获取创意或方案由于聘请专家或者专业人才的费用较高,有些设计公司或者营销公司为了节约成本,通过大规模招聘的方式来获取好的创意或者方案。这类招聘往往要求应聘者做案例,进行创意反馈。

危害:这些公司并无实际岗位,求职者会因此失去了别的工作机会。

篇6:如何避免陷入求职陷阱

求职过程中的常见陷阱

陷阱

1、不通过正规的渠道招聘。人员招聘是单位的一项重要工作,是企业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单位对该项工作是非常重视的,会派专人通过正规的局道招聘。不要毫不防备的就把自己的简历等材料交给单位。陷阱

2、要求应聘者交纳“保证金”等费用 刚参加工作,薪酬不高是正常的。相反,如果出现一个不熟悉的单位提供高薪酬时,毕业生就应该引起注意,因为不少不法人员企图利用高新待遇的幌子,骗取毕业生所谓的押金,培训费,服装费等。在当前的就业形势下,毕业生千万不要相信在工作的初期就很容易的获得高收入,对有些单位提出的所谓押金,培训费,服装费要敢于说不。

陷阱

3、要求应聘者介绍他人加盟 有些大学生因被骗而涉足非法传销,到头来后悔不已。因此,毕业生在求职的过程中如遇到非类似单位对你非常主动,把加盟后的前景说的异常振奋人心,并要你介绍朋友和同学一起加入时,就要想想这句老话:天上时不会掉馅饼的。

陷阱

4、不签订就业协议书 就业协议书是传递毕业生人事关系的依据,如不签订就业协议,毕业生的人事档案,户籍等人事关系就无法转入工作单位及所在的城市。而这些关系的办理涉及毕业生的切身利益,如办理社会保险,购买经济使用房,评审职称等。因此,单位不予毕业生签订就业协议书,对毕业生的工作,生活,职业发展是不利的。毕业生应主动要求用人单位解决这些问题,并通过当地的人才交流中心协助办理人事档案,户口等关系的接收。

陷阱

5、不将承诺写入合同 用人单位对招聘中的内容并非必须承担履行义务。作为毕业生,如想要招聘的那位兑现招聘广告中的承诺,最好将这些承诺写入双方的劳动合同条款中,由劳动法的约束力来督促用人单位向毕业生履行承诺。

陷阱

6、窃取应聘者的私人资料或作品 企业以选人为名,在笔试、业务考察等环节中让求职者撰写策划案、翻译文章,而这些都应是公司员工的本职工作。除了把求职学生当免费劳力外,学生在简历中把自己的毕业设计和研究理念写得一清二楚,也让不少企业坐享其成。

陷阱

7、招聘单位“无限期试用”

依据有关规定,试用期人员底薪通常是正式员工的1/4,劳保用品、物质奖励、各种保险和其他福利等又不与正式职工享受同等待遇。因此一些用人单位为降低人力资本,大量招募短期员工,且不签订劳动合同,待三个月试用期满,就以各种各样的借口予以解雇。这样一来,求职者总是辛辛苦苦给单位低薪干了几个月,然后被扫地出门。就这样,一群又一群学生被单位榨取劳动果实。实习期过长,以有问题为名予以辞退,这是大学生以往找工作的普遍遭遇。如何防范求职过程中的陷阱?

1.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要求求职者收取抵押金,服装费,产品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收费行为,都属于违法行为。

2.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对外地企业或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办事处的高薪招聘,无论其待遇多好,求职者千万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高度的警惕,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是不去,二是到劳动保障部咨询,并办理的手续否则会吃大亏,被骗工,骗钱,甚至被人贩子骗卖,悔之晚矣。

3.不要将重要的证件作抵押不要将自己的身份证,学生证,毕业证等相关重要证件作抵押。有的用人单位以保证学生实习时间等为由扣住学生的证件,根据相关的规定,任何单位都不能扣押证件。

4.掌握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5.多种途径了解公司的背景在求职者正式进入公司之前,想法设法加强对企业的了解以免误入骗子设下的陷阱。比如:上网查找该招聘单位的相关资料,注意招聘单位的营业执照等相关证件;正规单位的招聘单位一般会将设在单位的办公室,会议室,一些以租用房间作为应聘地点的单位,要警惕。工商部门咨询电话:12315

6.谨慎签订劳动合同与用人企业签订合同是要注意“三看”:一看企业是否经过工商部门的登记以及企业注册的有效期限,否则所签的合同无效;二看合同字句是否准确,清楚,完整,不能使用缩写,替代或含糊的文字表达;三看劳动合同是否有一些必备的内容。劳动合同的一般内容包括:

(1)合同期限;(2)工作内容;(3)劳动条件和劳动保护;(4)劳动报酬;(5)劳动纪律;(6)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7)社会保险和福利待遇;(8)违反劳动合同者应承担的责任;(9)双方认为需要规定的其他事项。其中前8项为法定条款,必须具备;第9项为协商条款。

7.发觉被骗应及时报案,通知辅导员(班主任),应拨打110与公安局取得联系,以保护自己的人身和财产安全。

网上虚假招聘信息案例

1.网赚、日赚:发布的信息多为招聘网络推广员,调查问卷,打字员,信息回复员,文字录入员,资料收集员 如:急招兼职(家里网吧均可)日结80元/时,地区不限;做网络推广员,日赚100元,轻松在家赚钱。

骗钱手法:骗子发布这类信息通常都不会留电话,只留一个邮箱,内容中说明如果想要活的这份工作就给指定的邮箱发邮件过来,系统会自动回复。然后被骗者收到的邮件中又说明邮寄资料需要一定的费用,让被骗者往指定的帐户汇款。

特点:发布信息的时候说明不需要任何费用,不需要任何投入,只需要每天拥有2到3小时上网时间即可月赚3000。

2.药厂,制药公司:大量招聘员工,大量用户投诉是传销组织。

如:我公司是一家控股制药研究开发有限公司,有自己的高科技技术,拥有自主生产研发销售管理能力,现因市场需求要扩大生产规模,特面向社会诚聘以下员工:车间操作工,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年龄18-40岁,月薪1500-2500元;库房管理员,初中以上文化,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年龄18-35岁,月薪1500+奖金;办公室文员,高中以上文化,工作认真细致,爱岗敬业,男女不限,年龄18-35岁,月薪1500+奖金;销售员;初中以上文化,月薪1800有奖金提成;业务员,初中以上文化,月薪2000有奖金提成分红。骗钱手法:骗子会在全国各地都发布信息,真的到发布信息的城市求职后才发现是传销组织。特点:待遇好,应聘者不需要太高的学历

网上虚假二手物品信息案例

信息1:

学生急转英特尔奔四电脑3.99G 内存2G 硬盘160G高速 512M显卡 DVD刻录 17寸彩显 能上网玩大型游戏 网络游戏 做图 办公 都可以 键盘 光电鼠标 XP系统 可带测试软件随意测试 满意交易 不诚勿扰 有意要的快快联系我吧 联系电话:1326 9330 674 联系人:陶非

骗人手法:修改了注册表,使电脑开起来配置很高,但是买回家重装系统后,发现电脑根本不能使用。

特点:信息中的邮箱、电话乱写,发布的信息内容中有电话。

信息2:

发布的信息批量出售二手电脑、笔记本、家用电器、手机、数码、母婴用品。

例:本集团公司特价出售一批笔记本电脑如 IBM ThinkPad T61p(6457RU1)CPU类型:Intel 酷睿2双核 T7700(2.4GHz)标称频率:2.4GHz 内存大小:2048MB 硬盘大小:160GB 光驱类型:DVD刻录机 屏幕尺寸:15.4英寸 笔记本重量:2800g 1200元

骗钱手法:发货前需要缴纳一定的定金。

特点:价格与配置同实际情况相比有较大差异且内容中涉及“全国各地均可送货上门”“货到付款”。

网友求职过程中的被骗案例

1、防不胜防的网络传销

大四的下半学期,小聂接到一个面试通知,对方自称A公司,在招聘网站上看了小聂的简历,而他们正好要招聘销售人员。“那时候求职正是旺季,大家差不多每天都会接到几个电话”,小聂没有怀疑。而且后来他上网查看公司信息也是很正规的外企,虽然地点在深圳,要进行语音面试,小聂觉得还是合情合理。在第一轮语音面试考察了个人基本信息,诸如姓名、年龄、身高、体重、血型、毕业院校、所学专业以及性格特长后,第二轮面试一位号称姓孙的“主管”又询问了小聂的为人处事,性格特点,以及自身的优缺点和专业方面的一些知识,还征求了他对公司加班、出差的看法,最后考了两道性格测试题。这些在求职过程中频繁经历的面试方式也让小聂更加放心,而对方表现出来的和善以及对他的认可更是让他对这份工作越来越多地期待。

等他得到被A公司录取的正式通知,要求他携带身份证及两份复印件、学历及奖励证明、一寸免冠照片5张、一个月的生活费到深圳报到的时候,小聂还觉得很欣慰,觉得可以到南方开创一番新的事业。没想到的是,列车到站后噩梦就开始了。面试过小聂的孙主管很快告诉他,他的工作是“网络销售”,这里也不是他在网上查找到的A公司,他们只是借用了同在深圳的A公

司的名义。没办法完全死心的小聂尽管觉得事实的真相很难接受,还是硬着头皮留了下来,结果在此后的几天里他发现差不多每个人都是被骗来的,上当的人中也是大学生居多。和同学取得联系后,小聂才终于明白自己已经身陷传销陷阱,而且是大学生传销。第二天他就强烈要求离开公司,而公司看到小聂20多天没有任何业务进展,就语带讥讽地说小聂和面试时候差距太大,不是他们需要的“真正的人才”,小聂才得以顺利脱身。虽然损失的路费生活费也不是小数目,但是终于逃出了传销陷阱没有失去更多,小聂已经觉得是万幸了。今年考入海大的几名男生因为家庭经济较困难,几人便商量一起去打短期工,国庆节期间,正巧看到学校南门外一家包子店旁边有一则启事,指明专招学生假期工和钟点工,有保安、司机和服务员等12个工种约58个岗位,报酬为每天30至50元。几人照着启事上的地址来到解放西路海城大厦,一上楼便被人引到一间办公室,填了份简历后,便被要求交80元钱,交了钱后才被告知他们是职业介绍所,80元钱是介绍费,保证在一年内为他们介绍满意的工作,如果超过一年,需再交100元。

几名学生说,过了两天,职介所给他们某搬家公司“曾总”的手机,做了一天搬家工,事后搬家公司却没有支付任何报酬,他们打电话要钱,对方总是推托,前两天当他们再次询问时,对方竟然称那天是试用期,没有报酬。几个人找到职介所要求退回中介费,职介所却称中介费收了就不退。采访中,几名大二学生反映,他们上大一时,这种职介所就用相同方式骗了不少同学。一到那里,就被要求填一份简历,交50至80元钱,介绍一份月收入700元的工作时,要求他们再交200元钱,有些同学交了钱,到介绍的公司没干几天便被找借口辞退了。而交给职介所的钱没有任何收据或发票,多半都要不回来。对此,海南大学学生处自助管理中心相关人员告诉记者,每年新生入校时,学院都会针对新生开展安全防范方面的教育,而且学校也在尽力给学生提供助学岗位,但由于学生太多,不能一下子安排完,有些学生就自己到校外找工,却因防范意识不强而受骗,学校将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宣传。该负责人提醒学生,如果自己出外打工,一定要提高防范意识,由于刚入校的新生对很多社会现象不了解,极易上当受骗,因此大一新生最好不要急于出外打工。如果需要勤工俭学岗位,最好通过学校为其联系。

2、大学生打工屡被骗

近日,两位刚毕业的女大学生报案称,今年6月底,她们到北京某教育集团在宁的“招聘地点”了解招聘事宜。7月11日,两名女生按事先的约定,到达北京某教育集团应聘“柬埔寨国际航空公司”的空乘,“招聘方”要求每人先交纳30550元的培训费,7月25日前把16万元的上岗费全部交齐,并承诺在今年圣诞节前首航上机。

招聘方吹嘘,他们是“柬埔寨国际航空公司中方唯一授权人”,还拿出“合同书授权书”来,让她们深信不疑。她们每人先交了30550元的培训费,并与招聘方签了合同。当她们正准备回宁办护照、筹钱之际,一份北京法制晚报击碎了她们的国际航空梦。她们上网及到中国民航总局咨询,均获得没有开通柬埔寨到北京的航线的信息。警方告诉记者,此类案件中,骗子往往开出诱人条件,以国外的国际航空公司招聘空乘,能获得优厚待遇为诱饵,收取高额的培训费及上岗费。案件的另一特点是异地诈骗。如该案中,北

篇7:应届毕业生如何避免求职陷阱

应届毕业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在找工作的过程中经常会碰到求职陷阱,比如虚假的招聘岗位,变相的培训圈钱等等,应届毕业生如何才能有效的避免上当受骗?下面就针对常见的求职陷阱给广大应届毕业生朋友讲解一下,以免大家上当受骗。

陷阱一:只试用不录用

应届毕业生小贾:我进入一家企业做助理,和人事经理谈好试用期3个月,表现好就可以转正。结果努力工作三个月后,人事经理说我工作完成的`不好,让我走人……

支招:用人单位业务特别繁忙的时候大量招聘低成本的应届毕业生,等试用期一过,就以各种理由解聘。这个暂时没有好的办法甄别,入职时一定要仔细阅读劳动合同,尤其是其中关于工作内容、合同期限等方面的细节。

陷阱二:储备经理变业务员

应届毕业生小赵:在招聘网站找到一个储备经理职位,面试两次后告知被录取了。签订合同后,经过两周的培训,才被告知,主要职责是做保险业务员,

支招:一些业务型的招聘单位在发布招聘信息时,通常以储备经理、总裁助理等名义进行招聘,然后把招来的人员安排到跑业务、销售的岗位上。这就要求应届毕业生求职时一定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以免掉入陷阱。

陷阱三:不交培训费不录用

应届毕业生小王:去一家公司面试,入职后没有向我索要任何费用,说要试用一段时间,才能考虑是否录取。我工作了一个月,他们却要我参加公司内部培训,培训费500元。我不同意,对方就要挟我,不交培训费就不能录取,一个月工资也不给。

支招:这种陷阱很不好防范,所以在入职之前一定要向单位询问好试用期的工资情况,而且对于这种打着招聘旗号,收费培训的行为一定要慎重对待,切勿盲目交钱上当受骗。

陷阱四:工资税前税后差距大

应届毕业生小丽:和人事谈好基本工资3000元,然后就签合同了。等到了发工资那天,才发现自己刚刚拿到元。咨询人事部门,被告知扣了各种保险、各种费用……

篇8:求职者如何规避五大就业陷阱

某软件公司招聘一些程序员、美工等岗位,公司经营状况良好,工作环境整洁,招聘流程正常,岗位提供的薪酬符合市场价位,一切看似都在常理。应届毕业生小张,初试合格后进入笔试阶段。笔试内容:上机编写一段程序,使用规定的编程语言,时间不限,可以上网查询相关资料,但不能相互交流,只要能完成目标。一个教室里,八个求职者,每个人的试题不同,几个年轻人无意中发现,看似八段程序,其实恰巧能合整合成一个项目……结果可想而知,八人无一被该公司录用。

专家提醒

现在正值应届生求职旺季,求职者和用人单位都在擦亮眼睛挑选自己中意的另一方。然而,就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招聘会上,有些用人单位却以招聘为幌子,收取简历、组织面试,窃取着应聘者殚精竭虑做出的一份份计划书、策划创意和科研成果。求职者丢了无形资产――思路,却没得到工作,而用人单位却乐得吃上一顿营养丰富的“免费午餐”。类似遭遇“智力陷阱”,也就是劳动成果被招聘方以招聘为由而窃取的情况最近屡见报端。专家指出,“智力陷阱”是指以招聘为名无偿占有应聘者程序设计、广告设计、策划方案、文章翻译等创意,甚至知识产权。这种堂而皇之地占有他人的劳动成果,性质极为恶劣。

专家提醒求职者,在不能判断招聘单位真实意图,又想取得工作的情况下,需要对自己的劳动成果进行保护。主要方式有:

1、提交策划案等劳动成果时要准备两份,一份提交,一份自己留存,在留存份上要求招聘单位签字确认,以便将来能够证明劳动成果内容。

2、

提交策划案时附上《版权申明》,并要求招聘单位签收。最好申明:“任何收存和保管本策划案各种版本的单位和个人,未经作者同意,不得使用本策划案或者将本

策划案转借他人,亦不得随意复制、抄录、拍照或以任何方式传播。否则,引起有碍作者著作权之问题,将可能承担法律责任。

陷阱三:切莫被“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双眼

部分人力资源有限公司、商务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发布的工作地点为“境外”的招聘信息后,向劳动保障部门求证这些招聘信息的真实性。专家提醒求职者,要小心被一些中介机构利用“境外就业”的美丽谎言蒙蔽了双眼,应聘这类招聘信息时应当格外留心,要确定信息发布机构是否具有“境外就业中介经营”的相关资质,加强自我保护意识。

案例

今年 8 月,轰动上海的南汇女工被困南非事件就是黑心中介惹的祸。受害者之一 方小姐说,她出国前向中介交了 3.7 万元人民币的“劳务费”,可回来时,厂主只还给她 1.17 万兰特 ( 约合 1.5 万元人民币 ) ,加上警民中心资助的 1000 兰特,总共也只有 1.65 万元人民币,损失了一大半。其他女工的情况也是一样。而在她打工的 8 个月里,只出去过两次,其他时间都在厂里打工。每天早上 7 点起来,一直做到晚上 10 点,几乎天天如此。 方小姐说:“那里简直就是一个监狱。虽然警民中心一直督促厂主,可这个老板太黑心,总有借口不还我们钱。”

专家建议

目前非法境外就业中介主要有以下类型:一是以出境旅游和商务签证代替务工签证,出境就业者没有工作许可证,相当于“打黑工”;二是无照经营的境外就业中介;三是无视任何限制收取高额中介费;四是非法中介机构无视广告法和有关劳动保障法规, 乱发假 广告,吹嘘境外就业能挣到高额报酬;五是非法境外就业中介机构为谋取经济利益什么单子都接。求职者在应聘工作地点为境外的招聘信息时,要避免上当受骗。主要方法有:一是要看中介机构是否持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颁发的《境外就业中介经营许可证》,这些中介机构的名称、住所和联系方式可在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及其国际交流服务中心网站上查询(目前上海仅有 24 家中介机构有此资质),并且应出示出境 就业国 劳工部门批准的招用外籍工人的证书文件;二是中介费一般不高于月工资;三是出境就业人员从事劳动合同之外的任何工作都是非法的,因此与国外雇主签订劳动合同时要对劳动合同的内容进行确认,劳动合同内容应当包括合同期限、工作地点、工作内容、劳动条件、劳动报酬、社会保险、食宿条件、变更或者解除合同的条件,以及劳动争议处理、违约责任等条款。

陷阱四:利用“见习”使用廉价劳动力

用人单位发布工作性质为”合同制”的招聘信息,却与求职者签订的不是劳动合同,而是见习协议,并将招聘信息中承诺的千元薪资改为420元/月的见习补贴,由于这些单位非劳动部门核批的见习基地,原则上不允许招收见习学员,一旦录用求职者,就必须与劳动者建立正式劳动关系。上海公共招聘网提醒广大求职者,如果不慎应聘了这些所谓的“见习”岗位,要先核实该单位是否为见习基地,若不是,应及时设法脱身,以免被不法企业侵害个人利益。

案例:姜先生,刚于某高校计算机系毕业,近日应聘了某某广告有限公司的网络管理员岗位。该岗位的招聘信息中明确表示月薪800元C1500元,且工作性质为合同制, 姜先生便欣然前往应聘。 姜先生被录用后与单位签订了一份见习协议,在之后的两个月的时间内,该单位每个月均仅支付给他420元的见习补贴, 姜先生察觉到可能其中有所问题,立即到劳动部门进行核实,原来该广告公司并非见习基地,原则上不允许招收见习学员,它仅仅是想利用见习名义使用廉价劳动力。

专家建议:

求职者在应聘“见习”岗位前必须要理解“见习”的真正涵义。所谓 职业见习是指组织学员进入企业在实际工作岗位上进行一段时间的实践性见习,以提高其动手能力,丰富其工作经验,增强上岗适应性尽快实现就业。见习期内,见习学员与见习单位不建立劳动关系。发布“见习”岗位的用人单位必须具有见习基地资质,其他任何单位发布所谓“见习”岗位都不合法。同样,这类单位以“合同制”为诱饵,骗取求职者廉价劳动力后,以“见习”推脱则更为恶劣。求职者与用人单位签订工作合同时要搞清楚“合同”与“见习协议”的区别,不要被用人单位的一面之词所误导。求职者在签订“见习协议”时要留心这家用人单位是不是具有见习基地资质。如果出现案例中的情况,可及时向劳动保障部门咨询或反映。

陷阱五:招聘信息做广告,莫入中介陷阱

极少数中介公司,利用网络免费发布招聘信息的平台,集中发布招聘信息,并且跨过网站审查和监督,要求求职者直接将个人简历发送至该中介公司邮箱,以达到大量收集人力资源信息的目的。有些中介公司甚至在招聘信息中做起了广告。因为求职者一旦脱离问工网进行应聘,中介公司即可以向求职人员实施收费。希望求职者一旦发现招聘单位有此类以收集人力资源或借招聘名义宣传公司之嫌的行为,可拨打劳动保障服务热线: 12333 或向各职业介绍机构举报。

案例:

某人才信息公司,一周时间内在网上发布招聘信息近千条,均为中介信息,并在每条信息的岗位描述中留下了邮箱和公司自己的网址,要求求职者将个人简历直接发送公司邮箱或登录公司网站应聘。求职者方小姐,前不久在网上查询到了该公司的此类招聘信息,记下了该公司的邮箱和网站地址,没有在网上进行应聘,而是将个人简历通过 E-mail 发送到了该公司,公司约见了方小姐,为其推荐了不少岗位,但要求方小姐每个岗位支付一定的介绍费用,并且如果面试成功,要支付给该公司首月工资的 50% 作为中介费用。

专家建议:

篇9:大学生求职如何避免就业陷阱

陷阱一:落脚心理

随着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很多毕业生在担负着如何找到工作的压力的同时,也面临着档案存放、户口迁移等具体问题,因此在多重压力下产生了“落脚心理”。

表面上看,这种心理使学生降低了就业姿态,但其中隐含着两种风险:一是减少了认真寻找工作的动力,易丧失更合适的工作机会;二是过于重视“进入”用人单位,缺乏对自己的准确定位,造成用人单位的疑虑,并增加适应工作的困难。其实,用人单位更加看重的是那些懂得自己价值的毕业生。如果毕业生抱着“只要你让我进来,做什么都可以”的心态,单位多半是不乐意接受的。即便单位给怀有“落脚心理”的学生提供了职位,也不会提供良好的薪水待遇以及进修机会。

陷阱二:一步到位

一些大学毕业生期望第一份工作便能达到理想状态。从表面上看,这些毕业生非常重视职业生涯中的第一次选择,但由此带来了潜在问题:一是在选择工作的过程中过于挑剔,容易错过一些好机会;二是选择工作的标准过于严格,缺乏决策弹性,更易造成患得患失的心理。

毕业生在进行职业选择时,由于阅历、年龄的限制,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律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所以,他们的挑剔往往缺乏客观依据,比较片面。比如一个学技术的学生只想从事管理工作,于是他在不断寻找的过程中彻底迷失了自己。其实,稍有职场经验的人都知道,用人单位通常会提拔有工作经验及管理能力的人承担管理职责,很少给毕业生提供管理岗位,

所以,大学毕业生除了应多向有职场经验的人请教外,还应不断调整自己的求职心态,既不要过于浮躁,也不可固执己见。

陷阱三:追求名气

希望工作单位有名气及影响力是大学毕业生中存在的最为普遍的求职心理。无疑,名气大、有影响力的单位有更健全的工作与人才培养机制,个人发展空间比较大,毕业生心向往之乃人之常情。但问题是:一些毕业生只瞄准这种定位并不切实,要么出现期望和能力的矛盾,引起用人单位的排斥;要么出现同学之间的攀比和竞争,对职业产生急功近利的思想,不利于个人长远的职业规划与发展。

任何单位都希望求职者能更多地从能否胜任该单位工作、认同单位文化的角度出发,而不仅仅是冲着名气和待遇而来。名气大、有影响力的单位往往会经过好几轮的筛选,对毕业生各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如果毕业生求职时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只认准这类单位,激烈的竞争只会让他们尝到失败的苦果。

陷阱四:增长见识

在工作中增长见识是大学毕业生较为普遍的期待,这种主动性和强烈的求知欲,有利于获得用人单位的好感,但同时也存在着两大风险:一是此种心理会导致毕业生更多强调获得而不是给予,从而使用人单位对其工作的稳定性产生怀疑;二是过于看重用人单位所能提供的学习和培训机会,而忽视了长期的职业生涯规划。

非常优秀的毕业生小满在面试时告诉聘任方,他之所以没有选择另一家单位的原因是可以学习的东西太少了,不足以增长见识。结果该单位未选择他,聘任方认为像小满这样目的性很强的求职者在增长了一定的见识后会很容易跳槽,给企业带来巨大的损失。

其实在工作中更需重视的是提高素质――思考问题的方式、解决问题的能力、心理承受力、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等等。这些才是个人职业生涯发展中更为核心的内容。

篇10:教你四招,避免掉进求职陷阱

在应聘求职过程中,很多不法企业充分利用求职者急于找工作的迫切心情而缺乏应有的防范意识,设置了各式各样的就业陷阱,给社会和就业人员带来了巨大的危害,刚刚毕业的大学生,由于缺乏一定的社会阅历与经验,同时,又受到多方面的压力--社会、家庭、自我、理想等,特别是缺乏相应的防范心理,更容易受此困扰。在遭遇陷阱后,如何调整心态、如何重新建立信心,从而以更好的姿态来准备新的起点。上海向阳生涯管理咨询有限公司的职业规划专家们提醒求职者,要慎重求职,防范欺诈和陷阱,学会重视现实,理智分析,以清醒的头脑冷静、客观的应对职场中的各种纷繁现象。

据调查,求职“陷阱”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1、应聘职位与实际不符,工作岗位和工作内容与实际表述的不相符。

具体现象:有单位在刊登招聘广告时在具体职位及岗位职责描述时含混不清,对用人要求的标准不明确,没有严格的界限。还有的则直接把其它公司的招聘内容照搬过来,换成自己公司的名称,应聘者在录取后才发现实际工作内容与招聘岗位并不一致,

解决办法:

1)在这种情况下,沟通是主要的,一定要了解清楚对方的想法和意图,是否是因为公司一时的不得已或其它苦衷,然后决定去留。

2)对自己的职业目标明确的情况下,告诉自己这个岗位是否适合自己,自己是为什么而要获取这份工作,是为生存、还是职业需要发展。但是,向阳生涯职业咨询专家的.指出,如果一个企业连岗位都不能具体的描述,其发展前景,可想而知。

3)向企业阐明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如果确是公司刻意隐瞒欺骗,那就通过交涉来解决,尽量减少自己的损失,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2、面试时收取费用。

具体现象:用人单位变相收取各种费用,如报名费、培训费等等,其实是一些企业变相敛财的手段和方法。

解决办法: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向应聘者收取任何费用,包括报名费或保证金。招聘面试是一种双向选择的机会,无论是求职者还是招聘单位,并没有为对方提供任何具体的服务,所以根本不应涉及费用,如有单位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等,很可能是想骗取求职者口袋里的金钱,此时,一定要拒绝交纳。可以想象,这样的公司连考虑也不用考虑的,还是多花点时间来寻找更合适的吧。

3、薪酬模糊,浮动幅度大或不按时发放。

篇11:大学生如何防止求职陷阱

又到新一届的大学生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了,由于大学生没有求职经验,缺乏社会阅历,容易轻信别人,所以每年都有一部分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受到种种迷惑而上当受骗。有的在街头、桥下陷入私招的陷阱,工作数月,加班加点却领不到工资;有的在试用期内苦干实干,实习期结束却被单位以不合格为由辞退而白干数月。那么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应该怎样避免上当受骗呢?

一,要选择正规的中介

求职时尽量到大的、正规的人才市场或人才机构,不要求职心切,一见招聘的字样就去应聘。求职时千万要小心那些无营业执照,无职业介绍许可证或人才交流许可证的非法中介,他们常常以找不到工作不收费为幌子,诱惑求职者入套,乘机向求职者敲诈勒索。

二、拒交各种名义的费用

求职的大学生应该知道:任何招聘单位,以任何名义向求职者收取抵押金、风险金、报名费、培训费等行为,都属非法行为。如果在求职中遇到此类情况,一定要坚持拒交,并向招聘单位所在区、县举报,以确保自己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三、不轻信许诺到外地上岗

面对非法中介或私招滥雇者声称的承接外地企业或北京总公司某某外地分公司、分厂的高薪招聘,不论其待遇多么好,千万不要轻信他的口头许诺,一定要到劳动保障部门咨询,并办理相关的手续。

四、发觉被骗,及时报案

大学生一旦发觉上当受骗,要及时向招聘单位所在地的人事局人才市场管理办公室、劳动保障监察大队或公安派出所报案,寻求法律保护。

另外,大学生在求职前或求职过程中,应主动学习一些劳动法规和相关政策,提高自己的求职素质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链接:招聘陷阱大揭底

针对以往大学生常常遇到的招聘陷阱,省人才市场的专家总结了招聘陷阱的一些特点,希望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应聘时注意。

陷阱一:直接诈骗

有一些非法的中介机构,看准了大学生缺少社会经验同时又挣钱心切的心理,收取高额的中介费却不履行合同,不能够及时为同学们找到合适的工作。更有甚者竟然打一枪换一个地方,交钱后就找不到人了。

陷阱二:预交押金

这类骗局通常在招工广告上称有文秘、打印、公关等轻松体面的工作,求职者只需交一定的保证金即可马上上班,但往往是求职者交钱以后,招聘单位又推托说目前职位暂时已满,让学生回家听信儿,接下来便石沉大海。

陷阱三:骗培训费

篇12:大学生找工作如何避开求职陷阱

大学生就业陷阱是指招聘单位,其它机构或个人,利用大学生的弱势地位(如社会经验不足、自我保护意识差、就业竞争激烈等),

以提供就业机会为诱因,采用违法悖德等手段,与大学生达成权利与义务不对等的各类就业意向(协议),以期侵害大学生合法权益的现象。

当前大学生就业陷阱主要表现出四个典型的特征。

第一,欺骗性。

主要表现为招聘单位以攻势强劲的虚假宣传,信誓旦旦的不实承诺,热情有加的伪善行为来取得大学生的信任和很高期望,然后在协议中提出苛刻条件,隐藏各种不法目的。

第二,诱惑性。

主要表现为招聘单位着力包装,夸大事实,并以单位各种招牌、荣誉、待遇和发展前景蛊惑大学生,一旦大学生被其所诱骗上钩,则脸色突变,一幅我是流氓我怕谁的架势。

第三,隐蔽性。

违法用人单位的各种伎俩都有十分华丽的诱人说辞,听起来入情入理,面面俱到,句句都令人心动,其实处处布下陷阱。

涉世不深的大学生十分单纯,难辨真伪,很快成为猎取的对象。

第四,违法性。

就业中的.违法目的各有不同。

一类是违法违规留人才。

有些为留住人才而扣留大学生的户口、证件等使大学生欲走难行。

有些迫使大学生签下 卖身契 ,使大学生 生为单位的人,死为单位的鬼 。

有些软软硬兼施,一方面大开空头支票,另一方面强迫工作,迫使大学生逐渐接受不公正,不合理的现实。

另一类就是坑蒙拐骗,使大学生掉进自己挖下的高薪陷阱,培训陷阱、中介陷阱,甚至诱骗大学生入股,推销、传销等,

篇13:大学生如何规避就业陷阱?

刚刚走出校门、踏上社会的大学毕业生,在求职就业时面对招聘广告,签订劳动合同,洽谈就业岗位和工资福利待遇等事项,往往感到力不从心,而某些企业和单位正是利用大学毕业生没有社会经验,在这些环节设置陷阱,损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下面我就举一些关于就业陷阱的实例来谈谈我们应该如何规避这些陷阱。

一大学应届毕业生张某在一家职业中介的信息栏上看到招聘文员的启事,便前去咨询。该中介所“电话联系”了公司后,告诉他职位空缺,可以去试一试,但要交纳100元中介费用,并承诺如果这家不合适,可另外推荐,直到找到工作为止。面试后,公司让他回去等消息。等了两个星期,被告知未被录取。张某只好找到那家中介所重找一家公司。经过面试,又经过长达半个月的等待,仍然得知没有被录取。当张某第三次折回中介所时,中介所告诉他没有新的空缺职位,让他再等等。

这个案例就是我们经常能遇到的非法中介陷阱,部分非法职介机构通常采取拖延时间、与用人单位共同欺骗等手段,骗取求职者信息费、介绍费等。所以求职者碰到那些“一间门面、一张桌子、一部电话”的职介所或者“人才市场”要格外当心。正规的职介机构应有营业执照和招工许可证原件;明码标价;公示劳动监察机关举报受理电话;收费时出具由税务部门监制的发票;服务人员持有职业资格证等。

在众多的就业陷阱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大学生就业中,常常会看到一些培训机构混迹其中,不断给大学生介绍“高薪就业”、“保证就业”之类的机遇,殊不知其中陷阱重重。其一,收了培训费仍然没有工作;其二,培训机构与用人单位联手坑害大学生;其三,用人单位也有培训陷阱,更有因为培训失去自由的事例。所以我们大学生必须具备用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的意识,同时,在求职时要先清楚用人单位的背景、规模、工作的具体内容等等,保证不被非法单位所欺骗。

篇14: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应如何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有六个原则和三个对策。六个原则包括:在低成本和创新的关系上更依赖创新;在市场与政府关系上更依赖市场;在消费和投资关系上更依赖消费;在内需与外需关系上更多依赖内需;在增长与分配的关系上更加兼顾增长与分配;在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上更加兼顾发展和环境。三个对策包括:一是要超越低成本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推动知识型济的发展;二是要深化企业、要素市场和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三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包括稳定的宏观经济、健全的金融系统、社会和谐与包容、环境的可持续性、稳定的外部经济环境。

关于如何推动创新和产业升级,一些具体措施如下。第一是要深化企业改革。图4显示国企利润率远远低于私营企业。国有企业改革主要是进一步弱化行政干预,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使企业完全以商业化运行。同时加强对国企监督与绩效评估,防止腐败现象。对于民企主要是创造民企与国企公平竞争的环境,特别在市场准入、融资和税收方面,此外鼓励企业通过合并与收购扩大企业规模。对外企主要是给予国民待遇,鼓励公平竞争,并保护其知识产权。二是要营造一个鼓励支持产业升级的环境。图5显示,与世界各国相比中国目前R&D支出比例处于较低水平。产业升级需要鼓励市场竞争、增加公共基础科学研发、有效的产业政策、风险投资机制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第三是要增加人力资本投资。把政府教育支出从目前不到GDP 4%增加到5%,把成人平均受教育年数从目前的8年增加到11-,即韩国和日本的水平,同时继续推进教育体制改革。

在要素市场改革与财政体制改革、推动城市化与服务业发展方面,主要提出以下几个方面。劳动力市场改革主要是改革户籍制度、降低劳动

力流动阻力,同时健全劳动力市场机制,比如劳动保护、最低工资、集体协商和失业保险等建设,兼顾就业保障与劳动力市场的流动性。金融体制改革是进一步推动金融市场化,包括利率市场化、鼓励民营资本、国有银行商业化、资本市场发展和金融包容性,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并进一步增加汇率的弹性,并根据国内金融改革进程逐步推进资本项目开放。土地市场改革主要促进土地流通与土地市场的发展,使土地定价机制更加合理。财政体制改革包括优化支出结构和增加对公共服务的支出,如教育、医疗、社会保障。同时改革税制,加速增值税、房地产税和个人所得税改革,增加个人所得税的税收份额,增加国企利润上交力度,理顺地方政府收支关系,完善预算系统。

服务业将成为中国重要经济增长来源,且是创造就业的主要途径。中国服务业占GDP不到44%,低于马来西亚的46%,菲律宾与印度的55%。且中国服务业就业占总就业比例更加低,只有35%,而韩国为77%、日本为80%。要着重推动生产性和高附加值服务业的发展,如金融、电信、交通、医疗卫生、教育、咨询中介、科研、传媒法律等等。同时消除宏观政策对制造业的倾斜,使人民币汇率更加富有弹性。在税收信贷方面做到服务企业和制造企业一视同仁,并把服务企业营业税改为增值税。

提高增长的包容性主要是要缩小城乡和地区差异,增加公共服务投入,保证机会平等,建立公平合理的税收制度,增强法制建设,确保社会公平,预防与杜绝腐败。中国收入差距50%源于城乡差距与地区差距。缩小城乡收入差距需要推进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以进一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为他们提供足够的就业机会。缩小地区差距需要继续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推动产业向内地转移,消除劳动力流动的障碍。

此处要强调中国个人所得税的改革。如表1所示,目前中国个税占GDP比例只有1.3%左右,OECD国家平均是8.7%,中国个税调节力有限。从税率上比较,中国个税税率和其他国家相比不低,如中国工资税最高税率是45%,OECD国家平均大概是42%,日本是50%,其他大多数亚洲国家都在40%以下。主要问题是中国个税税基小,45%的个税率要到很高的收入才开始征税。如图6所示,中国45%的个税起征点是人均国民收入的二十几倍,而OECD国家、日本和韩国都在5倍以下。另外个税实施不力,该交税的不交税。在中国提倡包容性增长,增加个税对收入的调节作用应是重要的一方面。为此中国应扩大税基,降低最高税率起征点,并且逐步实现综合征税,提高税制的渐进性。收入高的人要多交税,这是中国走向高收入国家必须要走的一步。

在进一步市场化过程中,保持宏观经济与金融系统稳定非常重要。资本帐户开放要根据国内金融体制改革进程来推进。同时要加强国际与地区经济合作,提倡共同发展。中国在制定经济政策需要充分考虑外溢因素。积极参加G20、AEPC、ASEAN+3这种多边合作机制,增加对国际经济政策与治理结构的影响力。

四、展望中国经济

最后,将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做情景分析。如果报告提出的改革思路能得到有效实施,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具体来说,中国有潜力在-达到年均8%左右的增长率,-2030年保持6%左右。按20不变价计算,中国人均国民收入在2030年将可达到16500美元。而根据世行目前的划分标准,中国在2025年将可成为高收入国家。以市场汇率计算,中国在2026年将可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以购买力评价计算,中国将在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根据东亚的经验,这样的增长速度是有可能的。日本在成为高收入国家的前10年年均增长率是10%左右,韩国是8.5%,中国台湾是7.7%,而报告预测的中国大陆是7%,是一个可能达到的目标。

中国过去三十几年的高增长相当程度上依赖于低成本优势,但是未来几年因为接近刘易斯拐点及人口老龄化引起劳动力成本上升,低成本优势对增长的贡献将逐步减少,经济增长将要更多依赖创新和产业升级。由于改革没有到位,经济高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如增长来源失衡、收入差距扩大、资源利用效率低下、供给制约和环境恶化。此外,中国也面临日渐复杂的国际经济环境。以上问题可能制约中国产业升级。为避免落入中等收入陷阱,中国需要三方面对策。一是超越低成本优势,通过科技创新实现产业升级;二是深化改革并推动城市化与服务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三是保持一个稳定的经济与社会环境。如果能有效实施以上对策,中国有望在2030年前成为高收入国家。

参考文献:

[1] 林毅夫,庄巨忠,汤敏,林暾.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2]林毅夫, 庄巨忠, 汤敏, 林暾 .以共享式增长促进社会和谐[J].中国投资,,(1).

[3] 庄巨忠.包容性增长的政策含义及对中国构建和谐社会的启示[J].金融博览,2010,(11).

[4]庄巨忠.亚洲国家通胀问题突出宜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J].中国城乡金融报,-09-23

[5]亚洲开发银行与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课题组.超越低成本优势的增长:中国如何避免中等收入陷阱?[R].-10-27.

上一篇:村级财务开支联签会审制度下一篇:班委会记录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