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

2024-06-17

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精选6篇)

篇1: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

人才引进服务指南(外地人才户口调入审批)

申报对象:

(1)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或硕士及以上学位的人员;

(2)在国外、境外取得学位的留学人员;

(3)具有中级职称或本科学历,且年龄男性40周岁以下、女性35周岁以下的专业技术和管理人员;

(4)被单位合法聘用(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备案并办理特聘工作证),连续工作满2年以上,同时段交纳社保、医保、公积金,具有大专或中专学历且年龄在30周岁以下,并拥有合法固定住所的人员;

(5)因家庭实际困难需要照顾父母、配偶而调动的在职干部及符合随迁条件的配偶和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

苏府[2007]124号文件规定(1)至(3)类引进人才允许其配偶及未成年或待业未婚子女随迁。

申报材料:

1.拟调人员的人事档案。

2.《引进人才登记表》。

3.《学历证书》、《职称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4.《户籍证明》。

5.婚姻证明材料:

(1)未婚人员提供户籍地民政部门出具《婚姻状况证明》。

(2)已婚或离异人员提供民政部门相关法定证件。

6.生育证明材料(迁移户口中有已婚育龄妇女的提供独生子女证或《全国流动人员婚育证明》原户籍地计生部门出具)。

7.《三个月以上苏州市区社保缴费凭证》原件。

8.符合随迁的还须需提供的材料:

①配偶随迁提供配偶的《户籍证明》和失业证明(户籍地)。配偶不随迁的,提供不随迁声明,其工作单位盖章核实。

②十八周岁以下子女随迁须提供《出生医学证明》及子女《户籍证明》。

③待业未婚子女随迁的提供《户籍证明》及待业证明(户籍地)。

9.属夫妻分居调动的,还需要提供:

(1)《结婚证书》原件和复印件;

(2)配偶的《苏州市居民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集体户口则提供集体户口登记卡片并加盖所在地派出所公章;

(3)配偶所在的工作单位的证明。

10.属父母身边无子女照顾引进的,还需要提供:

(1)父母亲《苏州市居民户口簿》原件和复印件;

(2)户口所在地派出所、街道、居委会和父母工作单位提供的证明。

11.属引进的特聘对象,还需提供特聘期材料:

(1)经劳动部门备案的《劳动合同》原件和复印件。

(2)特聘同时段缴纳社保的证明原件。

(3)特聘同时段缴纳公积金的证明原件。

(4)房屋产权证、土地证、产权共有权证原件及复印件。

12.本市的房屋产权证、土地证、产权共有权证原件及复印件,集体户口则提供集体户口登记卡片并加盖所在地派出所公章。

办理程序:

1.调入单位向上级主管部门(县、处级单位)提出申请,主管部门初审后发商调函,进行商调函调档。无主管部门的直接向苏州市吴中区人才服务中心提出申请,填写《人事关系与档案保管承办表》和《人才引进登记表》。

2.主管部门将拟调人员全部材料报苏州市吴中区人才服务中心会审。

3.审定通过后,开出调令,办理调动手续。调动人员进行人事关系、户口、养老保险等转移。

注意:调入单位必须提供调动人员的身份证号码、迁出和迁入详细地址及辖区派出所全称。户口迁移时,调动人员必须按规定先持《调动人员情况登记表》到迁入地公安局或行政服务中心换发《准予迁入证明》,然后持《准迁证》到迁出地派出所办理户籍迁出手续。

服务窗口:毕业生就业、人才引进

联系电话:66056835

篇2: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

简报

第1期

苏州市吴中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2006年12 月6 日

【工作动态】

区志编纂协作组第一次活动情况

按照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的部署要求,经与有关单位协商,区方志办发文成立方志编纂工作协作组,将全区131个《吴中区志》承编单位划分为11个编纂工作协作组。11月份,围绕贯彻落实全区地方志编纂工作会议情况、分志纲目调整细化和资料收集等问题,各协作组先后开展了第一次交流活动,全区有122个承编单位的修志分管领导或主笔参加了活动,出席率超过93%。

从交流的情况看,我区新一轮修志工作已经全面展开,并得到绝大多数单位的重视,形成了各方面关心支持修志工作的良好局面,向高质量完成《吴中区志》编纂任务的目标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多数承编单位成立了修志领导小组,120家单位明确了修志工作分管领导,117家单位组建了编写人员队伍,97家单位落实了分志主笔。97名主笔中,系本单位老领导老同志的29名,聘请的7名。承编基础工作扎实、进展情况较好的单位有:水利局、卫生局、经贸局、劳动社保局、教育局、人大办、政协办、贸易

1局、财政局、发改局、环保局、房管局、建设局、交通局、农办、民进和西山镇等,他们的一些做法值得大家借鉴。但是,还有13个单位动作缓慢,承编工作没有实质性进展。

与会人员普遍感到,这次交流活动,使大家开阔了视野,理清了思路,增强了高标准做好修志工作的信心,明确了下一步工作的重点:在深入研究、把握特点的基础上,调整细化纲目,广泛收集并考证入志资料。另外,少数进展较慢的单位,还须抓紧落实分管领导和编写人员,尽快开展编纂业务工作。

【交流反馈】

通过交流协商,取得了广泛共识,现摘要整理如下:

一、对部分单位承编的个别章节的分工进行调整。第五卷第一章经济概貌由发改局编写,统计局等单位提供资料;第十一卷第三章集市贸易由工商局承编;第十七卷第三章第二节中的福利企业由民政局承编;第二十二卷第二章中的第一节时令习俗、第二节人生习俗、第三节生产习俗由文体局承编。

二、加强资料协作,请各单位对前来查阅修志资料的同志提供必要的支持和方便;由几家合作编写的章节,合作单位请主动向主纂单位提供所需资料。

三、各单位起草分志初稿之前,详细拟出写作提纲,并同区志编辑小组相关人员商定提纲后再动笔撰写。

【经验借鉴】

注重发挥老同志的作用

老领导老同志是各单位历史的亲历者和当事人,他们了解具体情况,熟悉历史变迁,是修志工作的宝贵资源。前一阶段,不少单位都十分注重

发挥老同志的这一优势作用,纷纷上门请老领导老同志出山,或担任主笔,或参与编写,或帮助回忆历史提供资料,有力推进了区志编纂工作。

如:水利局聘请一位老局长和一位老办公室主任,具体负责资料征集和撰稿任务。目前他们已完成纲目调整、细化的第一步工作,进入浩繁的资料收集整理阶段,修志工作扎实有序。经贸局聘请原《吴县工业志》主编担任主笔,与原经贸局、乡镇工业局三位老同志组成编写班子,明确在局长、分管局长的领导下,开展编纂工作,办公室负责具体协调和保障工作。他们经多次研究,制定了自己的修志计划,调整、细化了编写纲目,把资料征集的任务分解到各相关科室,并落实到人,修志工作有声有色。房管局聘请原《吴县房产开发志》主编担任顾问,指导编纂工作,并帮助把关。老干部局安排一名刚退二线的副局长担任主笔,以确保志稿质量。

报:苏州市地方志办公室,区委石钟琪部长、区政府周晓敏副区长,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成员

送:全区各修志单位

篇3:苏州市吴中区杂交水稻发展探析

杂交水稻在吴中区推广种植已有30多年历史。1976年,吴县开始引种杂交籼稻,如南优、汕优等品种。获取成功后,1978年冬,从湖南醴陵、浏阳等县调引杂交籼稻种子,当年调引种子67.5t,杂交稻种植面积达8 333hm2,一般产量在7 500kg/hm2左右,高产田块产量可达8 250kg/hm2,高于当时种植的单季稻产量。之后逐步引种了南优2号、汕优3号、汕优6号、威优、泗优等品种,无论产量、米质都明显提高。1976~1980年,当时种植的杂交籼稻主要品种是二九南一号、汕优3号,产量高于当时的单季稻和双季前作稻。但由于制种麻烦复杂、风险较大,白叶枯病一年比一年严重等问题,这些籼杂交稻仅种植了4~5年时间,农户就自行淘汰不种。从1990年起,开始引种杂交粳稻寒优1027,经1年的引种试验、示范种植,获较高产量8 355kg/hm2,第1年扩大示范种植,产量8 250kg/hm2左右,高产田块产量达9 000kg/hm2,其米质优于原来的单季稻品种,更优于杂交籼稻米质。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杂交粳稻的新组合、新品种逐步选育成功。开始引种了寒优湘晴、泗优422、八优161、86优及申优一号等高产杂粳良种。其种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从原来的8 250kg/hm2,逐步上升到9 000kg/hm2,丰产方产量可达9 750kg/hm2,高产田块可突破10 500kg/hm2。1998年常熟市农科所在吴县农科所的协作下,经多年的努力,选育成功了常优一号、常优二号、常优三号等高产良种,很快地在苏州、浙江、上海等地推广种植,加上近年来引种的甬优8号,杂交粳稻的种植面积在逐年扩大、种植面积达到了2万多公顷。由此杂交粳稻已成为苏州水稻的主栽品种,深受广大农户欢迎和消费者青睐。

2 发展杂交水稻的技术探索

2.1 改调种为自已制种

种植和推广杂交粳稻,年年需要大量的种子。最初只能向上海市农科院调种,价格昂贵,增加了农户负担;同时制种产量难以预计,供方种源难以保证。为了切实解决这个问题,苏州市吴中区决定自己制种。从1992年开始,向上海市农科院引进亲本,试行寒优1027制种,当年制种产量达1 879.5kg/hm2,首获成功。为了扩大制种面积,从1993年开始,委托乡镇农业大户代县制种,多年来虽然制种数量有所增加,但出现了诸多问题:种子成本高,与向上海调种价格相仿;单产总产都不能保证;制种户截留种子等。从2000年起,在浦庄、越溪两地,试行自已租田制种。父母本种子都归种子站收获。实施申优一号制种22.7hm2,平均产量达2 212.5kg/hm2,种子成本仅6.4元/kg,较委托大农户代制,种子降本4.0~5.6元/kg。较向上海求购种子,省本3~4元/kg。累计2001~2002年38.7hm2制种田,共收获种子76t,平均制种成本6.8元/kg,较委托农业大户代制种子,降本3.6~5.2元/kg,仅制种增效33.44万元。7年来累计制种面积156.7hm2,共生产种子293.75t,可种植大田1.7万公顷,可增产稻谷1.25万吨,可增社会经济效益1 625万元,种子站自己制种可增效235万元。

2.2 探索杂交粳稻高产栽培技术

杂交粳稻种植后表现“高产、稳产、质优多抗、省工省肥节本、适应性强”等优点。因此,在种植杂交粳稻时,收到了不少成效,但也碰到了不少问题。1993~1994年在枫桥的建林、开山种植的杂交粳稻丰产方,品种是8优161,开始长势长相很好,不施穗肥长粗肥的后期表现清秀活熟、秆青籽黄,丰产丰收,产量平均在9 000kg/hm2以上,而其中一部分施用穗肥长粗肥的丰产方,表现生长过旺,油青迟熟,青谷秕谷增多,一部分田块还发生了倒伏,最后产量不足6 000kg/hm2,减产减收。渭塘镇渭南村33.3hm2丰产方、通安镇18.7hm2丰产方,同样种的是8优161,由于总肥量偏多,渭南方施标肥超过1350kg/hm2,通安方施标肥高达1 785kg/hm2,部分田块还施用穗肥和长粗肥。10月初,杂交稻长势一片兴旺,10月下旬,凡施肥过量、施用穗肥和长粗肥的田块,大部分发生了倒伏。渭南方用穗肥和长粗肥的田块,青谷秕谷比例占到了40%左右,产量不到7 500kg/hm2。而不施穗肥和长粗肥的,产量平均在9 000kg/hm2以上,其中3.5hm2高产田,产量高达9 859.5kg/hm2,较施穗肥和长粗肥的产量增加了2 250kg/hm2。通安方不倒伏田块,产量仅收7 950kg/hm2,倒伏严重的田块产量还不足6 000kg/hm2。而邻边的东渚镇,由于坚持了杂交粳稻的因种栽培,坚持不施穗肥和长粗肥创新技术,因此杂交粳稻在东渚年年喜获丰收。从2003年起,开始向县种子站购买杂粳种子,并推广不施穗肥和长粗肥的栽培技术,从而也获取了杂交粳稻的增产增收。上述事例证实,要提高杂交粳稻产量、品质,实现农民增收。必须遵循科学,实行科学种田,全面实践科学发展观,在了解该品种的性状特点的基础上,实施因种栽培,坚持不施穗肥、长粗肥等创新技术,才能实现杂交粳稻增产增收和提高稻米品质。

2.3 搞好杂交粳稻高产制种

经7~8年的杂交籼稻制种,近20年的杂交粳稻制种,充分证明,要获取制种高产优质,必须牢牢把握十大关键制种技术:一是严格选田,认真安排好制种田隔离区。制种田必须选择地势平坦、地力中等偏上、能灌能排、隔离区距离在100m以上的地块。二是合理安排播种期、播差期。制种田播期播差期,必须因品种而定。申优一号制种田一期父本5月10日播种,二期父本5月17日播种,母本5月20日播种,父母播差期为7~10d。三是合理施肥。制种田总肥量一般施标肥1 200~1 275kg/hm2,重施早施基肥及分蘖肥,7月20日前结束全田施肥。坚决不施穗肥长粗肥。四是合理安排好行比,插足父母本密度。父母本行比为2∶8,父本插足7.5万穴/hm2,母本插足30万穴/hm2。五是抓好秧大田病虫草害防治。播种前抓好药剂浸种;秧田期抓好灰飞虱、叶蝉、蓟马、二化螟防治;大田期抓好纹枯病、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褐飞虱、稻曲病和蚜虫等防治。六是抓好灌水搁田。大田期适时抓好2次搁田,一轻一重,但搁田不宜过重。七是定期预测花期,调节好父母本花期。抽穗前1个月开始剥查幼穗发育进度,预测好花期。如发现幼穗分化父母本花期不遇,必须在穗分化前期(穗分化三期前)以肥、水、激素调控好花期。八是适时割叶,打好九二○激素。父母本见穗5%左右,开始割叶。割叶要割到洞口,割叶后第2天立即喷九二○。九二○喷120~150g/hm2(父本一般30g/hm2、母本一般90g/hm2)。九是拉赶好花粉。拉赶好花粉是提高异交结实率的关键因子。申优一号一般父本在上午10∶30开花,阴天可能要到11∶00以后开花,父本开花后15~30min,母本才开始开花,当母本开花达70%~80%时,开始拉赶花粉,拉花粉必须两人步子走齐走紧,来回拉赶花粉必须像抛物线一样飞落花粉,才能确保拉赶花粉质量。全天拉赶花粉一般在3~4个来回,关键是每天拉赶的第1次花粉。十是去杂去劣,抢晴天收藏好种子。收获前的去杂去劣,是确保种子纯度的关键,必须认真抓好。收获前先行全田去杂,来回多次,父本收割后,对母本区进行复查,再次去净杂株。收种子必须抢晴天机收、抢晴天出晒,有条件地方,可将收获的母本种子直接进入低温烘干。对收割、脱粒、运输、出晒、精选等各项工作,必须认真做好防杂保纯工作。

参考文献

[1]肖体海.永川区优质杂交水稻宜香9号高产栽培技术[J].南方农业, 2008 (5) :41-43.

[2]任子文, 陈亚平, 扬建平, 等.杂交水稻汕优63制种技术经验[J].河南农业科学, 1990 (5) :9-10.

[3]张胜, 夏照明, 蒋建为, 等.优质杂交晚稻岳优9113高产制种技术[J].杂交水稻, 2008 (3) :31-33.

[4]苏晓萌.杂交水稻优良品种及其栽培技术[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5) :164, 168.

篇4: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

关键词:土地流转;吴中区湖桥村;合作抱团模式

中图分类号:D66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26-0043-02

一、土地流转与规模经营的现状

土地流转指的是土地使用权流转,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含义,是指拥有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户将土地经营权(使用权)转让给其他农户或经济组织,即保留承包权,转让使用权[1]。

规模经营是指由于土地利用规模的扩大而产生的单位土地面积收益的增加,或是指在此情况下而产生的单位土地产品收益的增加或成本的下降。

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农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而土地流转则是推进适度规模经营的必要条件。

吴中区农村土地流转,经历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的自发流转、90年代的引导流转和2000年以来的规范流转等阶段的实践与探索。初步建立了“政府与市场结合,合理调节并配合着农民自愿耕种、依法有偿”的土地流转机制,近年来呈现出流转市场日趋活跃,流转金逐步提高,流转程序完善规范,规模经营面积增多的良好态势[2]。主要表现为:土地流转比重较大,流转年限较长;规模经营面积较多,果蔬水产为主;流转租金逐步提高,农户受益增多。

二、具体形式与经验启示

土地流转的最终目的是“抱团”,解决家庭分散经营下土地割裂、规模狭小、机械化程度低、耕地闲置等问题,而实现“抱团”的一有效形式便是土地股份合作社。目前在吴中,已建各类农村合作经济组织244家,受益农民30万人,85%的农民成了股民。用苏州的土话讲,村级集体经济好比农民的“贴肉布衫”,强村与富民,相辅相成。合作社通过把农民的土地、闲散资金等资源,以股份合作、资金互助等方式集中起来,发挥“聚合效应”,解决了大量农业生产中政府包不了、一家一户办不了或办起来不合算的事情;同时,采取盈余分配、股金分红、二次返利、保底分红等形式,使农民投入产出能力不断增强。

吴中区以深化农村合作改革为工作重点,创新体制机制,优化资源配置,不断拓展农村发展空间和农民增收渠道,农村合作改革受益面得到较大突破。近年来,吴中区随着“五大合作”改革不断深化,农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最新统计数据显示,该区年稳定收入超千万元的村(社区)达23个,约占全区涉农行政村(社区)总数的18%,占全市年收入超千万元村(社区)总数的四分之一。

就土地合作社所取得的成就,可将其提供的经验启示归结为六小点:一是资产量化,农民成为股民;二是土地入股,承包经营权成为股权;三是资金参股,增加农民投资性收入;四是整合资源,提高了农业合作水平;五是因地制宜,发展旅游合作经济;六是抱团发展,推进合作经济转型升级。

三、湖桥村合作社的发展之路

这里不得不提到吴中区第一村——湖桥村,2010年11月,湖桥村依托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物业股份合作社而成立的苏州湖桥集团公司领取了营业执照。其中,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出资3 000万元,物业股份合作社出资1 600万元,社区股份合作社出资1 000万元,公司总注册资本5 600万元。收益分配实行“四六”分成,即60%的部分按出资方比例返回“三大股份合作社”用作农民股金分红,40%的部分留作公司积累用于再生产经营[3]。

湖桥村采取了所有土地全部流转,进行规模经营,并公开对外招商的方式,在合作社组建了湖桥集团的背景下,引资5亿元,正朝着旅游、高科技种植、园林建设的多方向多角度的新型农村迈进。

四、湖桥村抱团发展模式的动因

1.进一步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总量的需要

根据村级经济三年发展规划和目标:2011年村级集体总资产要突破5亿元,比上年净增1亿元;村级经济总收入要突破8 000万元,比上年净增4 000万元;户均股红分配达到10 000元。为进一步做大做强村级经济总量,确保三年规划目标如期实现,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推进农村经济向集团化发展。

2.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

目前村级经济的实现方式主要靠土地租赁和集体资产发包。2011年村级经济收入来自资产发包的创收占70%以上,其余收入来自第三产业的创收。经过“苏州鱼米之乡生态农业产业区”初步形成规模,8 000多亩土地通过流转已租赁给“苏州嫁泰丰高科技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并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苏州嫁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

3.搭建招商引资和项目孵化“平台”的需要

组建集团和建立公司制组织结构,有利于招商引资和项目开发。目前已建立的苏州嫁泰高科技农业示范园、苏州餐饮协会食品基地,都将成为今后湖桥村招商引资和项目孵化的“平台”。另外,为使股份合作社真正按照“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利益均占、风险共担”的经济实体运作,彻底改变原来村级股份合作组织与村党委、村委会三头难以兼顾,效率低下以致限制合作经济发展壮大的情况,因而抱团发展是最佳选择。

五、湖桥村抱团发展的成功突破

笔者经过实地走访和调查,把湖桥村对合作社未来发展的探索的成功之处归结为以下几点。

1.大胆创新,以合作社抱团形式实现农民增收

湖桥村在原有的三个合作社的基础上实现了湖桥集团的成立,在吴中区农村合作社的发展探索之路上实属一种创新,在新的一批领导班子的意识中,靠土地流转进行规模化农业种植或者建造厂房出租,农民获得了比原来高的收益,但这还远远不够,通过大胆的实践和探索,湖桥村开辟了一条创新的抱团之路,在原先的土地股份合作社、社区股份合作社和物业股份合作社成立了苏州湖桥集团,并为湖桥集体经济发展注入了全新的活力。

通过改革创新,最大受益者就是农民,短短几年中,村级年收入从100多万元增至4 078万元;农民年人均收入从8 000多元增至16 800元。湖桥村能实现这一转变和提高,与其大胆实行合作社抱团模式的举动是分不开的。

2.完善机制,规模运营自上而下一鼓作气创经济新高

面对初步成长起来的合作社,湖桥村首先从内部领导班子抓起,通过领导任命、外部聘请等形式,很好地抓住了人才的资源利用,同时通过三大股份合作社和集团公司实行“双向”发展模式和三定分配机制,一方面保证了合作社的正常规模经营,一方面又为农民的收入分配和分红做好了基本的保障。

湖桥村在近几年的迅速崛起,合作社发展的探索道路上不可或缺的另一因素就是广大村民的支持,在发展的同时湖桥村不忘经济发展的同时反哺农业,得到了广大村民积极入股的支持,一鼓作气,保证了农民增收的同时又使农民得到了分红,进一步实现了共同富裕。

3.多向发展,以合作社为基点,多角度寻求增收点

湖桥村的合作社发展方向并不是单一的,从合作社到湖桥集团,湖桥村始终坚持着第一产业不放弃,第二产业稳步发展,优先发展第三产业的方针,三大合作社抱团成立湖桥集团的同时,在下设的子公司中湖桥村的多向发展的意图在其中明显的体现,旅游、园林、房地产等新兴第三产业成为增收地一个新的增收点,并且有持续发展的态势,“鱼米之乡”、十万亩水稻、嫁泰丰高科技公司等项目同时也稳住了第一产业的基础,使得合作社的未来发展有了初步的探索。

六、合作社的未来发展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和服务,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允许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股份合作等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这无疑为合作社的未来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了契机。

纵观吴中区近些年农村合作社的发展,其模式多样不一,成效不一。农村专业合作社作为最普遍的一种形式,已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其优势在于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增强农民市场经济地位,增加农民收入,帮助农民走出一家一户搞农业的困境。

而湖桥村的抱团模式,其发展前景争论不一。我们在看到其优势和成果的同时,我们也提出了些许质疑。

1.管理机制上的政社分离的界限模糊

对于其管理机制,我们在实地考察的过程中,更多地发现了政府对其干预性较强,而对合作社本身的独立性有所削弱。政社分离这一问题是许多合作社发展过程中需要处理的一个问题,对于其界限,是需要合作社在不断发展中逐步探索明确的。

2.资金投入过大,概念化过多,对于未来收益的不确定性增大

对于湖桥集团的高科技生态园、鱼米之乡等产业,均处于设想之中,而其大量的资金投入对于一个农村的科技水平以及农民自有的水平是否匹配是未来收益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

3.集团下设公司的专业性分工与农村现状分析的不匹配

湖桥集团的分工与政府分工紧密联系,但实地走访中我们发现村民的职能发挥并不能体现良好的反映,驻足农村整体情况,其专业性分工中的一些高端产业需要引入外援。

“多米诺骨牌效应”的原理告诉我们,很多企业往往因为产业链条中的一个环节断裂,导致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崩溃。为了防止“多米诺骨牌效应”带来满盘皆输的局面,“抱团”模式应运而生。

在这个竞相革新,农村合作社改革一波比一波高涨的情况下,对于合作社的发展,我们要持理性的态度对待,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抱团做大了,就是馅饼;忙种寡收了,就是陷阱。当然,“抱团”模式作为一种农村经济第三条路的代表模式,会随着实践的积累不断完善和优化。同时我们相信,各地农村都能找到适应本地最优合作社发展模式,寻求其自身存在的价值与意义,推进新农村建设,更好地实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战略。

参考文献:

[1]丁关良,等.农村集体土地产权“三权分离”论驳析——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中“保留(土地)承包权、转移土地经营权(土地使用权)”观点为例[J].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4).

[2]朱菊妹,等.积极拓展农村土地流转的新思维[J].江南论坛,2010,(3).

篇5: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

高中音乐、美术课程标准于2003年出台,新的课程标准将音乐、美术各分为六个模块。这个改革与之前的单一的高中艺术欣赏有了很大的区别,新的课程规定,高中艺术课时6学分(音乐、美术各3分)18个课时1学分。从高一至高三下学期,学生必须在每个学科各拿3个学分才能高中毕业。根据上级教育部门的统一部署,2005年吴中区高中艺术进入新课程改革,音乐、美术全面使用新的教材。下面将分四个方面来谈谈。

一、对新课程的认识

1、这是与国际接轨的一套全新的课程,这套教材教学理念新,分为六个模块,能充分张扬学生的个性,给学生自主选择。这套教材对教学的要求也非常明确。从我们苏州使用音乐、美术合并这套教材后,教师对综合理解加强了,对音乐、美术本学科的学习淡化了,一段时间在教学观念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思路。而高中模块教学,充分明确了要关注学科,要重视学生的参与体验。这是新课程带来的进步,是观念的转变。其次是在学科的教学上,从只注重学生学习的轻松愉快,到关注学习情感的同时,关注知识技能,注重对作品的理解,注重艺术要素分析,是从感性进入理性的理解。例如原来的音乐、美术“欣赏”,改为音乐、美术“鉴赏”,“欣赏”仅仅是感官的了解、知道;“鉴赏”是理 1

性的理解、是评价与判断。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特点,引导学生去发现、探索,从而强化学生对作品的表达、分析、评价能力。这种教学能提高学生的艺术整体素养。

2、这套教材虽然理念新,但理想与现实脱节。①排课做不到,六个模块让学生来选择,这种选科打破了教学班级管理制度,变成教学课程管理,由教导处重新组织课时排课表,很难操作,不现实。②教师的学科知识能力做不到,六个模块中音乐涉及到鉴赏、歌唱、演奏、创作、音乐与舞蹈、音乐与戏剧表演,现有教师知识结构是无法完成这些教学内容,因此也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选科。

二、实施新课程的一些做法

1、加强新课程培训。

①进入新课程的教师首先参加了在扬州进行的省级培训,由南师大、省教育厅领导作讲座,了解新课程改革背景、教学目标、教学实施,在观念上产生共鸣。

②市级培训,通过一线教师对上一级培训的理解,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联系自身的教学体会作教学讲座,比较贴近教师,引领教师进入新课程。

③区级培训,通过学科带头人的示范课、教学研讨、座谈、交流等多种活动,帮助教师将教学观念转化为教学行为。

2、指导对教材的选用。

新的教材音乐、美术各有六个模块,而我们的师资条件是不能满足学生的自主选择的要求,考虑到教学的条件、考虑到师资、考虑到学生必须完成54个学时才能拿到3个学分,我们经过调查与沟通,将这六个模块中“鉴赏”作为音乐、美术的必修学科,学生学习完成36个学时获得各2分,另外的一个学分,音乐学科选择了歌唱(也就是鉴赏2分+歌唱1分)。美术学科选择了绘画(也就是鉴赏2分+绘画1分)。这样学生可以完成高中阶段规定的艺术学习课时量。

3、加强学科的整合由于六个模块的教材,学科内容相对专业,学生只涉及到两个模块。原来音乐欣赏中学生比较喜欢的音乐剧在鉴赏中没有了,而放在了音乐与戏剧中,原来美术欣赏中的设计单独立开了,学生需要的这些内容,我们在教学培训时要求对学科进行整合,将相关模块中的一些优秀作品且学生熟悉并且比较喜欢的部分整合到鉴赏课上来学习。提供学生相对面广的艺术营养,并且要求结合时代性的优秀作品,加入鉴赏中,例如,优秀电影电视中的主题曲,学生渴望得到指导。

三、存在的问题与困难

1、学校没能开齐开足艺术课程。目前吴中区高中艺术开课学生获得最多学分是4分(缺2分)最少的是1分。开课形式有高一音乐、高二美术、高三不开。有高一一个学期音乐、一个学期

美术,高

二、高三不开,也有高一隔周音乐,高二隔周美术。

2、高中师资不足。高中段的教师普遍不足,有些学校没能开足的原因师资是主要问题。

3、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不够。

4、有些学校的开课方式不利学生系统的学习。例如,隔周上一节课。

总的感觉,课的开设不平衡,不到位;师资力量不平衡,不到位;领导重视程度不平衡,不到位。

四、困惑与建议

1、困惑:根据目前开设艺术课的情况,吴中区的学生是不能完成六个学分的学习,学生学分不够学校会给吗?拿不到六个学分,高中毕业会成问题吗?如果成问题校长会有责任吗?

2、建议:

①比较合理的开课方式:高一音乐每周一节,高二美术每周一节,高三上学期音乐、美术各一节。高

一、高二这种开课方式有利于知识的系统学习。高三只学五门课,加上音乐、美术可以调节学生的学习,也能完成学分。

②师资力量不足的要充实。

篇6:苏州市吴中区人才网

评审意见

2009年1月10日,苏州市水利局在吴中区主持召开了《苏州市吴中区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以下简称《规划》)评审会。参加会议的有:江苏省水利厅,苏州市规划局吴中分局,吴中区水利局、发改局、财政局、农林局领导和专家以及编制单位共18人,会议成立了专家组(名单附后)。与会人员听取了规划编制单位的汇报,经充分讨论,形成评审意见如下:

一、为统筹吴中区城乡协调发展,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根据《江苏省农村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编制提纲》要求,编制吴中区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十分及时和必要。

二、《规划》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明确,资料详实,内容全面,达到了编制提纲的要求。

三、根据吴中区农村小型泵站实际情况,编制的小型泵站更新改造规划符合实际,可操作性强。

四、建议:

1、进一步与城乡协调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现代农业发展等相关规划衔接,优化项目安排次序,突出重点,加快推进;

2、进一步完善小型泵站管理体制和机制方面有关内容;

3、进一步细化泵站更新改造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相关内容以及典型分析。

规划编制单位应根据专家和与会代表提出的意见,对《规划》进行修改完善,并报当地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上一篇:保险保单自查报告下一篇:曾国藩家书原文及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