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2024-06-12

项目教学模式改革(共6篇)

篇1: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2013—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

实施项目制教学改革工作情况总结

——教育教学研讨会汇报材料

一、专业基本情况及实施项目制教学改革现状分析

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是本学期由计算机、电子技术、数控合并组建。但由于各方面原因,目前还是分三个方向进行招生办学。

(一)专业基本情况

1、教师队伍情况。

现有专业专任教师33(含兼职3人)人,实际参与一线项目制教学人员26人。其中本科学历27人;专科学历6人;中学高级教师3人;中级教师7人;初级教师22人;双师型教师12人,整体职称结构层次偏低,双师型教师比例偏少。

2、专业实训设备情况。

现有电子电工实训室8个;计算机房6个(其中2号机房由于损坏较多且大部分无法修复,基本不用)约280台计算机,1个硬件实训室,1个网络综合布线实训室;1个数控(4台普车、6台数车、6台钳工)实训室。基本能满足现有项目实训要求。

3、专业规模。本学期共有16个班级,其中电子技术8个、计算机6个、数控2个。

(二)实施项目制教学改革现状及问题分析

由于专业合并后本人对计算机、数控方向的项目研究不是很熟悉,本学期这两个方向的教学主要按照原来拟定的项目制方案进行实施。本学期项目制教学在本专业16个班级有序开展,改革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诸多问题。现将本专业三个方向实施项目制教学改革现状分析如下:

1、实施项目制教学改革开展情况:数控方向。实施项目制班级2个,涉及教师4人,共7个项目,因项目理论太多,学期考核自组安排。计算机方向。实施项目制班级6个,涉及教师13人,共27个项目,学期考核实行考教分离,抽考项目14个,考核过关率均达到要求。电子技术方向。实施项目班级8个,涉及教师8人,共25个项目,学期考核实行考教分离,抽考项目11个,考核过关率均达到要求。

2、项目设置存在的问题:数控方向。由于该专业原来属于联办专业和设备未安装好,所拟定的项目只有一年级的教学项目且大部分项目由于理论太多或因设备的原因可操作性不强,项目制教学实施效果不佳。现正根据实训设备修改项目制方案和新制定二年级项目制方案。计算机方向。该专业按两个方向(办公自动化和硬件维护)确定项目制教学内容,由于后期学生少并班后使项目制教学计划不能正常进行;有些项目范围过宽;有些项目由于缺乏设备没有完成。现该专业的项目制方案修改将在本月底完成。电子技术方向。有些项目偏难需修改,涉及企业文化的项目没有很好开展。

二、措施与成效

(一)主要工作措施

1、明确分工 强化责任意识

项目内容及考核标准的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在专委会的统筹下根据教师的专业特长及任教学科进行明确分工,保证任务落到实处,保证工作高效运作。

2、实行考教分离 将考核落到实处

改革考核方式、实行考教分离。本学期项目过关考核采取平时由任课教师自行考核,期末由专委会抽考、完全实行考教分离的方式进行,真正体现了学生的实际成绩及过关情况并对科任教师进行公开排名,增强了教师的忧患意识。

3、推行教师过关考核 提高教师教学能力

以教师教学过关考核为项目制教学改革之突破口。分期分批对本专业所有科任教师进行教学过关考核,评定等级并及时开展评课活动,对教学提出整改意见,提高教学效果。

4、实行补考制度。改变过去学生考核过不过关(甚至不参加考核)都无所为的思想意识,反正最后老师都给过关的不良做法,本学期开始实行对学生考核不过关或未参加考核的一定要进行补考(可以多次补考)直到过关为此,否则不给予办理毕业证书。

5、定期举办校内技能大赛,展示学生专业技能和教师的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和教师的热情。

(二)取得的初步成效

1、自实施项目制过关教学改革以来,大部分学生的学习自觉性提高了,项目制一一过关考核的方式,鞭策了学习懒散的学生,激发了优等生追求新知识的热情。增强了学生自信心与优越感。

2、从教学过程与考核结果上来看,学生对学习积极性有一定提高。在学期考核项目中一次性过关率均超过70%,有些项目甚至达到100%。

3、增强了教师责任意识。由于学生考核的过关情况与教师的教学实绩进行挂钩并进行公开排名,使教师具有了紧迫感。实行项目人人过关制,教师的压力增大了。

4、技能大赛取得一定成绩。本专业在参加省级技能大赛中学生组获得一个二等奖、五个三等奖,教师组获得二个二等奖。

5、完成了15门校本教材的编写。

三、主要存在问题

根据本专业实施项目制教学改革现状分析,项目制教学改革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离预期效果相差很远,在实践过程中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由于项目制教学改革本身是一个新课题,因本人能力有限,特别是专业合并后自己有很多不熟悉的地方,对项目制教学在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不合理地方本人不能独当一面进行整改,使整改滞后。

2、教师的创新能力、教科研能力不强,特别是项目制教师自身的动手能力不强,给教学改革带来一定难度。

3、近年来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不断涌现的情况下,我们在教学中因经验和创新能力不够碰到困难和问题较多。

4、教师在教学中对大部分基础差、知识残缺、学习动机模糊、学习习惯散漫、学习无兴趣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学习的兴趣而留住他们还缺乏行之有效的办法。

5、缺少教学的竞争机制,目前学校对教师的考核(量化)还不能充分调动在项目制教学改革中优秀教师的积极性。个别教师的责任意识、质量意识、竞争意识不强,对工作有应付的现象。

6、校本教材质量不高。由于项目制教师自身的能力和经验不足,加上时间紧,目前大部分校本教材相当于教材的缩写,针对性不强。更有少部分是直接将教材复印作为校本教材,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又没有很好地进行总结修改。只有极少教师根据在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修订了校本教材。

7、专业项目制教师不足,教师课时过多,使项目制教科研计划还没有实实在在得到落实。

8、由于本专业的特殊性,很多项目的实施都需要大量的实训耗材(特别是数控),实训耗材有时由于经费的原因不能及时到位,给有些项目的执行带来了困难。比如说,上学期所购耗材虽然领导都签好字,但学期已经结束了很多都还未到位。

9、由于实行的是项目人人过关制,而我们的学生基础差、不学习的太多,加上我们学校的特殊原因,组织企业锻炼往往一个班去一部分还剩一部分给教学带来了诸多不便,造成项目制未能很好地按教学计划得到落实。

四、下一步工作

1、整改项目制教学内容。组织教师根据教学实践情况认真研究现有项目制教学内容,对教学实践中不合理的、操作性不强的、不适用的项目认真修改,并大力开展项目校本研究,从学生实际出发,立足专业和行业需要,努力开发出一些能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的新项目。

2、抓实校本教材的修订工作。组织教师根据一年来的教学情况修订校本教材,提高校本教材的质量。

3、提高教研活动效率。今后要加强项目制的课题研究,针对教学中存在的新问题,及时组织研究,提出解决方案。

4、抓好培养目标的具体落实。

5、根据项目制教学内容拟定急需、合理的教学设备添置方案

五、几点建议

1、项目制教学改革成败关键在于师资队伍。建议学校要创造条件大力培养一批思想开放、素质高、动手能力强的适应项目制教学的真正的“双师型”教师。

2、建议学校制定切实可行的评价机制,充分调动优秀教师的积极性。

3、建议今后的实训耗材采购,学校需预算专门的经费。使所需耗材不因经费的原因能及时到位。

篇2: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21世纪是信息经济时代,在此背景下,网络综合布线等领域不断发展。随着综合布线技术在多个行业中的普及与应用,市场对综合布线人才的需求急剧上升,对人才综合能力也提出更高要求。为了满足市场需求,各技工院校都致力于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保障人才培养的质量。同时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市场经济不断发展,也成为《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改革的重要推力。

1《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改革目标与思路

1.1改革目标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这一课程是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或是相关专业的中心,在实际教学的过程中,这一课程主要包括基础理论、实践技能以及专业素质[1]。按照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工作岗位的实际需求,要求综合布线人才务必要具备布线技术的知识架构。在《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改革目标的基础上,以提升设计、测试以及实践水平为方向,使学生能够在实际实践的当中掌握团队合作与创新的能力,从而具备职业道德素养。

1.2课程改革思路

《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相比发达国家,无论是教学模式还是布线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差异。因此,《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改革需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模式,走出校门到企业中进行调研,并将企业人员引入到校园中,与企业人员共同探究《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改革方向,明确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相关的岗位需求,确定该岗位的培养目标,确定岗位需求标准等[2]。在此基础上,学校与企业人员要分析当前综合布线岗位需求,结合当今布线工程师的认证要求,并以此为基准制定相应的课程标准,实施配套教学资源开发,包括教材资源、经典工作案例、指导培训书、素材库等内容,以提高课程质量。改革传统教学理念和模式,采用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手段,在学校内部模拟企业实践项目,将“教—学—做,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教育学生。

1.3合理运用教学方法

以《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为基础,对其特征、要求、岗位需求等因素进行分析。应用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的教学方法有驱动教学法、角色扮演法、小组合作法、“教—学—做”法,并创设实践情境来辅助教学,具体内容如下。

(1)驱动教学。该教学方法主要是教师下达任务书,之后让学生根据任务书中的内容展开实践学习,让学生通过完成一系列任务完成教学流程。

(2)角色扮演。在教学中,模拟实际工作环境,包括客户、工作人员、设计人员、施工人员、测试人员等。学生担任不同角色,能够帮助学生熟悉工作环境,为后续去企业实习奠定基础。

(3)小组合作。将学生进行分组,如果学生对某一问题产生疑问,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表达自身的想法。

(4)“教—学—做”。主要是将课堂搬到实训室或企业中。

2教学理念的整合运用与安排

2.1构建学习情境,组织教学内容

在进行《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中,要在课堂中创设相应的学习情境,给学生营造出一种工作情境,再根据所模拟的项目进行设计、施工、测试、验收等一系列流程,主要分析学生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进而整合、优化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内容有: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中的设计、布线施工、布线测试、布线维护四项学习情境,这四项内容细分为系统认知、布线图纸设计、建筑图纸等多个学习项目,每个项目中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

2.2加强校企合作,实现校内、校外双向教学

人才培养必须要以课程目标和教学要求作为基础,遵循网络综合布线技术综合能力培养基本规律,根据网络综合布线技术工作流程实施教学。《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教学安排可以从以下两大阶段实施。

2.2.1第一阶段

在课堂教学中,要以项目内容为载体,培养学生布线、测试等各个环节的技术能力与职业素养。由于第一阶段为基础知识、基础实践内容,因此,为了扎牢根基,要占据总课时的2/5,第一阶段学习内容包括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认知、学会分析布线系统方案设计书、模拟施工、布线系统测试、布线系统维护等,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学习任务,例如在模式施工中,要以铺设网络线路、安装信息点、安装配线架等作为学习任务。与此同时,各个不同的学习项目均要采取项目驱动以及“教—学—做”合一的教学模式,教师需要将学生进行分组,采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教学。主要流程为:

(1)教师根据项目内容下达任务书;

(2)学习小组分析项目书,通过查询有关资料、相互讨论分析项目内容;

(3)学习小组制定实施计划,确定初步计划方案,并将方案交给教师审核,根据教师审核意见来优化设计方案;

(4)每个学习小组实施计划书内容;

⑤小组成员检查项目情况,如果存在问题要及时修正;

(6)每个学生展示实践成果,通过分析比较作出最终评价与结论[3]。通过第一阶段学习,能够让学生熟悉网络布线的基本流程,初步掌握各个工作环节的操作技能与方法,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

2.2.2第二阶段

待完成第一阶段的基础知识教学后,教学人员必须要将校企合作形式作为主要教学模式,以此提升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而学生则需要在企业工作人员、教学人员的指导下参与到项目施工中,提升学生专业水平与职业道德素养,进而将校内与校外课程进行无缝对接。一般学生在校外学习的时间占据总课时的3/5,其中学习的基本内容包括项目需求分析、网络综合布线系统设计、布线施工等。第二阶段在实训基地或企业中完成,并且需要企业人员、教师进行针对性指导,其流程为:

(1)企业人员下达工作任务;

(2)学生根据任务内容设计方案,经企业人员批准后实施方案;

(3)项目测试;

(4)建立项目工程档案为后续验收做准备;

(5)展示项目实际成果;

(6)企业人员与教师评价与总结[4]。经过第二阶段的学习之后,学生可以进入社会以及企业中,参与实践操作,从而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在实践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以此也为学生之后进入社会提供支持。

3考核与评价

基于《网络综合布线技术》人才培养目标及课程实践性特点,应认真做好最终环节,即考核与评价环节。《网络综合布线技术》整体课程主要是在企业人员、教师共同帮助下完成,因此,要企业人员、教师联合对学生进行考核及评价,主要内容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习态度、实习态度的考察;课堂、实践的考察;团队协作、项目展示以及专业技能的考察等。

4结语

综上所述,《网络综合布线技术》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与专业性,通过教学方法、内容以及观念方面的改革,实现学生主动性与实践性的提升,为学生日后步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篇3:浅谈教学改革项目

一、教改立项内涵

1. 教改概念界定。

教改, 广义上指教育改革, 包括一个国家教育制度等方面的改革;狭义上指学校的教学改革, 包括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模式等方面的改革。教改项目全称“教育教学改革项目”, 实行以项目建设为管理对象, 由项目负责人负责, 强调项目中期检查、淘汰和期终验收的项目制管理模式。

2. 教改制度沿革。

1994年初正式提出制定并实施《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计划》, 1995年3、4月份在北京举办了两次“高等教育面向21世纪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报告会”, 标志着这项改革计划的全面启动实施。教育部《关于实施“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的通知》 (教高[2001]1号) 文件是上一计划的扩展与延伸。该工程以培养适应新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高素质人才为宗旨, 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课程体系、教学方法等进行综合的改革研究与实践, 推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该工程突出教学改革的整体性、综合化和实践运用。教育部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5]1号) 明确指出, 教学质量是高校的生命线, 教学是高校的中心工作, 在高等教育新形势下, 为稳定和提高高校教育质量, 必须坚持“教育以育人为本, 以学生为主体”, 实现“以人为本”的高校教学。《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 (教高[2007]2号) 文件就今后一段时期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提出六类20条意见。同时, 在《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07]1号) 和《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十二五”期间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教高[2011]6号) 文件也对教学改革精神与任务进行了全面系统地阐述。

二、教改立项现存问题

1. 教改研究内容存在缺陷。

(1) 教改名未“改”, 实为“变”。很多教学项目内容名为“改革”, 实际上并没有给教学质量带来多大突破, 而是仅仅在教学改革的名义下进行一些变化, 如联合几个老师即为打造专业团队, 开几个会议就演变成实践基地等, 没有秉着科学的态度, 踏实地钻研, 认真地改革。 (2) 教改内容平庸, 未与时俱进。教改应摒弃过时的教育观念, 优化各项教育载体 (教育理念、教学计划、教学大纲、专业设置、课程设置、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 , 不该停留在固有的思维中, 应时刻保持学习心态, 洞察教育前沿思想, 跟随现代教育步伐, 开展先进教改研究。 (3) 教改偏于理论论证, 实践和推广效果不理想。虽然各高校教学改革如火如荼地开展, 但真正改革的内容或项目却屈指可数, 多数项目只执着于理论研究, 不愿深入教学一线进行调查思考, 脱离教学改革发展的实际需要, 研究的成果可行性不强, 难以真正实践和推广, 违背教改的立项宗旨。 (4) 脱离实际申报课题, 难以胜任研究要求。有的教师贪“大”求“全”, 而鉴于能力所限, 整体层面上缺乏有效的宏观指导与协调, 不能对“大”而“全”的改革项目进行系统设计和实施, 使得课题的研究难以深入、具体, 停留在表层, 难以胜任改革研究内容。

2. 教改实践和推广缺乏有效性。

(1) 教改立项成果转化滞后阻碍实践和推广。教学改革是一项由量变到质变的长期而艰巨的工程, 通过教学水平的提高及教学所培养出来的高质量人才间接体现出来, 成果效益需要经过一段时间后才能显现出来, 且教学劳动成果的很多方面亦不直接表现为量化指标的增长, 这是实践与推广困难的根本原因。 (2) 教改立项成果缺陷制约实践与推广。一些教改课题研究热衷于囿于斗室坐而论道, 从概念引申内涵、从原理演绎推理, 善于从理论层面进行逻辑论证, 脱离教改发展的实际需要, 内容空泛、平庸, 缺少创新和改革思想, 不能为教学改革实践、高教事业发展提供有效的服务。研究成果实践价值不大, 难以推广应用。 (3) 教改立项管理激励机制不完善影响实践与推广。部分教师申请教改课题是为了晋级需要或各类评选, 缺少成果推广应用的意识和主动性。而当前教改立项课题成果评价标准主要反映在量化指标上, 偏重于论文等成果的完成数量或等级, 缺少实践与推广的考核指标, 可见, 管理与激励机制的不完善影响着教学立项的实践与推广。

三、深入开展教改研究需把握的关键环节

1. 教改研究重要环节之一———选题。

高校的教育教学改革选题应侧重于与教学密切相关的、具备实用价值的课题, 课题的提出和研究要树立精品意识, 要以现代教育思想为指导, 有文献意识, 做到起点高、立意新、有突破, 避免低水平低层次重复, 教育工作者能否切实把握教学实践中出现的矛盾, 敏锐地洞察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 抓住教学的实质, 关键在于平时教学实践的积累, 教学改革的持之以恒, 需要不断增强教改课题培育意识[2]。只有在教育实践中发现教学规律, 总结教学经验, 才能确保课题界定更为准确, 研究目标更加明确, 研究重点更为突出, 研究方法更显科学, 预期成果切实可行。

2. 教改研究重要环节之二———实践与推广。

在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管理上, 不但要重视课题立项的数量和完成的质量, 还要重视研究成果对教学的促进作用。学校需制定相关政策, 为成果推广创造条件, 促使广大教师积极地参与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良好的政策和运行机制能够激励教改立项课题成果的转化, 保障成果的推广、应用。学校应争取建立网络服务平台和政策服务平台, 形成一个信息交流的网络, 增强学院之间、校际之间的相互交流与合作, 为教师的咨询和推广提供信息支持, 加快成果转化的速度, 使教改立项课题成果在教学改革中发挥作用。

综上, 教改立项将成为高校各项工作的基础和载体, 充分发挥教改立项的永恒性、与时俱进性和优化性, 积极探索高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临的新课题、新情况和新要求, 着力研究和解决当前及今后一个阶段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 为高校办学思想、人才培养摸式, 教育教学管理, 教学内容与方法的更新以及专业建设与发展等, 提供理论依据和实施, 探索教育质量内涵建设的新亮点, 发挥优秀研究与实践成果的引领示范作用, 不断提升高等教育改革与创新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张和仕.教改立项课题成果推广应用中的问题与对策[J].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2006, (2) .

篇4: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关键词】项目教学 ; 项目教学特性 ; 项目教学改革 ; 双师型教师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2-0023-02

一、项目教学的概念

项目教学是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一个个具体的工程或事件,设计出一个个项目教学方案,按行动回路设计教学思路,不仅传授给学生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他们的职业能力。

实施时,首先由教师对项目进行分解,形成若干相关任务,并作必要的示范性指导;然后让学生分成若干项目小组,进行项目讨论、协作实践;最后以项目完成的情况来评价学习效果。综合了传统探究教学、任务驱动教学和案例教学的特点,旨在把学生的学习训练有效融入到工程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项目教学最显著的特点是:以项目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改变了以往“教师讲,学生听”被动的教学模式,创造了学生主动参与、自主协作、探索创新的新型教学模式。

二、项目教学特性

1.教学特性一 教学内容以项目实施过程来组织的

在项目教学中,通常对教学内容以教学项目形式进行整合,按照项目开发过程来建构的。而教学项目一般以解决现实问题为项目内容,围绕某个专题涉及多学科知识,不受传统的学科界限。

其次,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可以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有机結合,解决了传统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的弊端。

另外,教学项目取材于实际的工作任务。通过教学项目的实施,学生可以大概了解所学职业的主要工作内容是什么,以及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在整个项目活动中所起的作用,使他们自己能够胜任有价值的工作。

2.教学特性二 教学活动是教师主导之下开展的

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必须具备“双师型”教学素质。即:教师应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外,还应熟悉职业实践,具有职业经验。只有这样,教师吃透教学项目,知道如何开展教学活动。

其次,由于项目教学会涉及多学科内容,这就要求教师除自身要熟知本学科知识与技能、了解相邻相关学科及跨学科知识与技能之外,还要求教师具有团队合作的能力,必要时要与不同专业领域的教师联合进行项目教学。最为重要的是,在项目教学中,教师地位发生了变化,不再以知识传授为主,而是随着教学活动开展,在不同的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

(1)准备阶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指导者。要向学生提供与完成教学项目相关的知识、信息与材料,指导学生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2)实施阶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与引导者。要营造学习氛围、创设学习情景,组织和引导教学过程,当学生碰到困难时要给予具体的帮助。

(3)评价阶段——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评价者。在学生自我评价的基础上,帮助学生反思项目完成效果如何、自身是否积极参与、总结自身体验,评价学生独立操作能力,以及协同合作、互帮互助的精神。

3.教学特性三 教学活动以学生为主体进行的

在项目教学中,学生置身真实或模拟的职业环境中,从信息的收集、计划的制定、方案的选择、目标的实施、信息的反馈到成果的评价,学生参与整个过程的每个环节,成为活动中的主人。换句话说,学生了解项目开发的总体状况以及实施项目的具体环节和步骤。

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心里就会有创造欲,希望自己动手把它做出来。想做就要学,学生就会激发学习热情,由过去的被动受教育,转变成主动要求学习。在不断的学和做的过程中,学生就可以体验到学习的快乐,以及自身的进步,培养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项目教学的实践过程看,靠单个学生的力量去完成项目效果不是很好,不利于问题的解决、不容易经受挫折,学生的学习热情很容易消沉。而通过项目工作小组形式,可以发挥不同学生的特长,有助于问题的解决,有助于每个学生的责任感和协作精神的形成,体验到个人与集体共同成长的快乐。

三、高职项目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简单把高职项目教学理解为案例教学

虽然突破了传统以理论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弱化了知识点的讲解,采用案例教学法。但是案例过于分散,各案例没有内在联系,没有按项目规划案例群,同时,课堂上缺乏内容丰富的教学形式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与学生的互动性不足,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样既占用了大量的教学时间,又达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课程改革开发的项目缺乏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有力支撑项目

教学改革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实践性教学组织的支撑。如果学生缺少体验与操作过程的机会,很难全面系统规范的掌握操作技能和操作方法,导致学生不能将理论知识用于实际业务中。而目前高职项目教学的实践教学环节由于教学组织的复杂性与实践教学基地不足等条件的限制,使得改革课程开发的项目要么脱离实际,要么难以组织而无法实现。

3.教学计划缺乏弹性考试形式单一

目前高职教育在教学计划的编制、教学目标的制定方面,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计划过于教条,缺乏弹性是制约项目教学改革的瓶颈,同时传统的闭卷考试形式很难使职业能力与其考分匹配,不能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水平和职业能力,更无法真实展示学生的创新意识。

4.“双师型”教师严重匮乏

整个项目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队伍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指导学生完成项目教学方案设计、协同操作与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项目教学要求教师不仅要精通专业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十分熟练的业务操作能力。而目前大多数的高职教育的教师都是采用传统教学的教学方法,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教师少有甚至没有动手实践过,熟练的操作技能更是谈不上,“双师型”教师严重缺乏。endprint

四、高职项目教学改革对策探讨

1.编排富有弹性的教学计划

高职进行项目教学改革首先要打破传统的观念束缚,以市场需要为导向、完善机制,编排弹性教学计划。在教学目标不变的情况下,教学计划可以根据学生参与企业各类项目实际情况的需要进行适当变更。教学计划要充分体现职业意识,符合行业特点。在教学计划中充分考虑学生到企业进行专项实习实训的实践教学课时。尤其是当改革的课程在学生参与的项目与现行的教学计划相冲突时,应该通过一定程序调整教学计划来实现这类重要教学实训项目课程。这样做虽然在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2.依托校外实训基地群强化实践教学环节

实践教学环节是高职教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达到岗位合格的目标,贴近工作实际,强化能力培养的重要途径是高职学生与职业技术岗位“零距离”接触,巩固理论知识、训练职业技能、全面提高综合素质的实践性学习与训练平台。校外实训基地集群的开发与建设促进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与提升,实现学校、企业、教师、学生多方共赢。在教学组织上,学生分成项目团队,由基地技术人员带领参与实际项目运作,部分课程通过结合项目实际,改造成项目课程并在基地开展教学,充分体现学中干、干中学,有效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在运作模式上要充分发挥校企双方的优势,联合建立能为区域支柱产业提供服务的校外公共研发平台,开展课题研究。

3.引入创新机制,实施“双师工程”

“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是高职项目教学改革的根本,为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必须引入创新机制,实施“双师工程”。建立一整套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机制,加强教师分析和专业分析,制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规划,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激励制度,通过多种形式的教育,进一步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充分利用职教师资培训基地,进一步强化教师的“双师”素质等等。同时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与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4.组建专家组,进行课程项目教学设计与开发

高职项目教学改革的关键是项目设计与开发。因此,在进行项目教学设计之前,应该组建由双师型教师和企业等各类专家组成的专家组联合开发与课程相匹配的各类项目。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校、企业和学生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在教学方式上应该机动灵活性,切合教师与学生自身特点。既要保证教学效果又要兼顾教学成果能够在实际中应用,并将成果进行因地制宜的转化推广应用。课程项目开发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

高职项目教学改革是造就高职师资队伍的需要也是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需要,更是高职教育服务当地社会经济的需要。通过高职项目教学改革不仅使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大幅度地提高,同时也提高了教学质量,通过改革使学校拥有大量的专业人才与丰富的人力资源服务于企业和行业,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实现多方共赢的目标。

五、结束语

在项目教学及项目教学改革中,教师是一名向导和顾问,帮助和引导学生如何在实践中发现新知识,掌握新内容。而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独立完成项目,提高了理论水平和实操技能,培养了合作、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而教师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也开阔了视野,提高了专业水平。可以说,项目教学及项目教学改革是师生共同完成项目,共同取得进步的教学方法,应当在高职教育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潘懋元,《高等学校教学原理与方法》[M].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年

[2]路海萍,《课程项目化:高职院校课程改革走向的选择》,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

[3]陈旭辉,《項目教学的项目开发、教学设计及其应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9年

[4]姚丽梅,王玉生,《实训基地建设的思考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年

篇5: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项目总结

院级项目结题总结

项 目 名 称:《汽车机械基础》专业课程教学

改革与实践项 目 编 号:2012013项目主持人:项目主持部门:工矿建筑系

《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改革总结

从国外先进国家发展高等职业教育的历史看,高等职业教育无一例外,都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而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一定的文化素质,而且还具有更广泛的技术知识和操作能力。高职教育的核心培养的目标应该,是在专业上要培养学生具有在生产,建设与管理第一线发现问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同时具有一技之长,在非专业素质上要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与健康的心理素质。

《汽车机械基础》是汽车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基础课,它在汽车专业学生培养中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它既是学好发动机机械系统检修、底盘机械系统检修、汽车使用与维护等后续专业课的前提和保证,也是做好汽车维修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基于培养目标和教学原则,同时兼顾高职教学特点及高职学生学习特点,对《汽车机械基础》这门课程进行教学过程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与实践是有很大和必要性的。

《汽车机械基础》实际上是一门“大杂烩”课程,课程内容涵盖了《机械原理》、《金属材料与热处理》、《液压液力传动》、《工程力学》四门课程的学科知识,知识面宽、概念复杂抽象、理论性强。传统的高职教学以“学科型”模式进行,较多地注重了知识的传授,教学过程中侧重于原理的论述、复杂公式的推导和计算,这些对于文化基础差的高职学生来讲太困难,也没有必要。且实训环节太少,忽视了职业能力的培养,学生实践技能较差,工程综合应用能力不强。基于能力本位的课程改革,不论是理论教学还是技能训练,改革后的内容均要体现汽车专业特色和职业特点,它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机械基础。全面改革教学安排、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使教学适应学生现状,适应职业教育的规律。教学内容上,以汽车构造为主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实用、够用”为原则,以培养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为主;教学方式上,讲课与实训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教学要求上,知识和能力并重,以能力为主。

过去,我院开设的汽车类专业,实验条件相对落后,学生动手机会较少;并且教学组织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分开的方式;教学条件较为落后,理论教学基本上是在教室进行,辅以简单的教具、挂图,底盘结构图则采用幻灯片进行投影,教学手段较为单一。但是自今年9月,进行大量的准备我院开始招收三年制的高职大专层次的学生,由于高职教育与中职教育在培养目标、人才规格、课程设置等方面有诸多不同,因此该课程的教学内容的设置、教学方式上要进行调整和改进。

本课程研究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方法:

1.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课堂教学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被动听讲,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比较单一,学生学习兴趣不浓,教学效果不佳。而且《汽车机械基础》课程是高职汽车专业的一门重要基础课,在长期以来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局限性、教师教学能力的差异及学生知识水平的参差不齐,使课堂教学显得缺乏生气,教与学难以达到共鸣,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随着现代化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与各学科的整合已经是我们教育教学发展的趋势,多媒体辅助《汽车机械基础》教学是当代教学的主要趋势。

多媒体辅助《汽车机械基础》教学的特点

(1)弥补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能将机构的运动形像的表现出来,利于增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调动学生积极性,提高了教学效果。

(2)加大了教学密度,节约老师板书时间,提高学习效率。

(3)有利于突破教学重点难点,对教学过程进行最优化。

2.采用实践教学一体化

将课程安排在汽车机械基础相对应的实训室进行,采取多媒体课件讲解、模型演示和实验操作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在实训室教学,能增强学生对机械、机构、零件、部件的认识,使深奥的知识、难以看懂的图与图纸与实物联系起来变得通俗易懂,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讲授时使用电子教案、演示系统相结合,能充分利用教学资源。

3.加强实践环节训练

在实践教学中,重点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是理论教学不可替代的。以前的实践教学大多以验证理论和培养动手能力为重点,在培养创新能力方面明显不足。我们在实践教学改革中,通过对实验对像的研究和制作两条主线来构建具有创新特征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验实训过程中,进一步培养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动手能力。

本研究取得的成果

1.采用多媒体教学课件后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的不足,有效实现直观教学,将一些难以想象和无法用语言表达的教学内容,如机构运动的形式,机械的组成结构等制成多媒体课件,用来丰富课堂教学,从而使课堂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采用多媒体教学可在计算机上模拟实验或视频演示,这样增强了学生的感性认识,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采用多媒体教学的辅助方式灵活快捷,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

3.得用多媒体效果,通过改变字体大小、颜色等方法,能够很好的突出重点,便于学生突出记忆。

4.多媒体教学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主动性,这就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要求,促使教师不断学习现代教育技术制作更加适用的教学课件,这个过程有效地提高了教师备课水平、教学水平。

5.对教材讲授内容的顺序进行调整后,并力图采用最典型的图例、最简洁扼要的文字和高度的概括性使学生能够更好的学习和掌握。

篇6:项目教学模式改革

我校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有近八年的发展历史,自始至终重视实践教学研究与探索,在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取得了比较丰硕的成果。

我们专业为了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积极探索教学的新模式,根据专业特点强化课程实训与专业综合实训,重点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立结构完整的、可操作性强的实训体系。结合人才需求实际、行业特点,针对岗位和岗位群的具体需要,采用新的教学方式与方法、形式多样的组织形式,以调动学生参与实训的积极性为重点,在课程实训的基础上,分阶段的强化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使学生在上岗前就具备从事任何职业都需要的核心能力和从事某种特定职业所需的主要技能。

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模式的构成: 我们在专业实践教学中将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实训分为四类: ⑴ 课内实训(包括专项实训课程和骨干课的实训部分);⑵ 课外校内实训(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实训活动);⑶ 校外实训(包括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⑷ 综合实训(在实习前或实习后毕业前进行的针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

创新与总结的实训方式主要有: 案例模式、情景模式、项目(任务)模式、交流模式、调研模式、实战模式。

各种实训形式融合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各阶段的实训类型中,充分锻炼了学生的核心能力与职业综合能力。

㈠ 课内实训(包括专项实训课程和骨干课的实训部分): 课程实训是指在各门课程内,按照业务活动的特点建设的教学大纲要求,对设置的实训环节具体训练模式方案。他贯穿于两个学年,是专项实践与专业综合实践的基础。课程实训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实训的主体部分之一。其内容必须严格按照人才培养方案的进程及课程实训指导大纲中实践环节的要求进行;学期进程与时数以教学计划规定的学期与时数为准,并在课程总数内单独排课;每两个学时为一个单元;根据实训内容的需要和班型的特点分组组织实施。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课内实训阶段采取“阶段实践+综合实践”的模式。根据管理类课程的一般特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各核心课按照旅游业务活动的特点,与旅游业务流程对应设计实训单元,学生以活动小组形式,按照业务环节进行相应实践,再将业务环节进行组合,分成几个相对独立的阶段,每完成一个阶段进行一次多环节结合的模拟实践或实战实践安排,以消化所学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再开始下一个阶段。待所有阶段进行完毕,安排整个课程的整体实践,无论模拟环境还是真实情景下,实现对全部流程的综合实践。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确定的八门核心课程和三门专项实训课,均有独 5 立的实训大纲,同时建设有详细的实训方案,且保证实现大纲、方案和教学日历实训内容的一体化。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核心课程实训时数比例在课程总计划学时的40%以上。在两年的实训文件建设中,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各核心课建立了规范的实训文件,具体文件包括实训指导性大纲、实训方案和实训报告单。在实践中,安排专门的实训指导教师或为主讲教师配备助教,加强实训的指导,完善实训成绩的考核规则与方法。并对实训计划进行单独排课,充分保证实训的学时与实训质量。

㈡ 课外校内实训(学生社团组织的各项实训活动): 学生社团是课外校内实训的载体,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阳光社团”、“阳光旅游服务公司”是学生自发建立,学生自主管理的社团性组织,每年定期举办导游大赛、读书报告会、调酒大赛、饭店专业技能大赛、社团周年晚会等活动。学生对此有极高的参与积极性,形成以锻炼学生各项能力为目的且丰富多彩的“第二课堂”,“阳光社团”是我校三大优秀社团之一。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在学生社团活动的基础上,创建多种“实战”或“准实战”实训模式。已达到充分锻炼学生组织能力、实践技能操作能力的目的。

课外校内实训是实现课程环节实训综合与单一技能综合的最佳途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一直营造学生在真实情景下,用旅游企业的实际活动内容训练学生阶段性实践能力,达到会做某一个工作岗位上的一两件事。在此基础上创造条件完成企业的正式项目。

㈢ 校外实训(包括认知实训和顶岗实习): 校外实训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的主战场,是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也是理论应用于实践的飞跃。因此加强校外实训教学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进行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

1.认知实训: 每年定期组织学生到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等企事业单位参观,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从浅层次上了解了各种企业运营和管理的状况,提高了旅游业的认知度。

2.顶岗实习: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从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出发,把市场的短周期性与人 8 才培养的长远性有效结合起来。构建校企深度合作模式与长效互惠机制、中介机构介绍实习的市场机制、顶岗实习与预就业等机制,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通过多条渠道与途径组织实训与实习,并注重实效。

⑴ 将实习环节纳入人才培养体系。

作为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一门必修课程,学院对整个实习过程进行严格考核,并制定了各项实习管理规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在校期间必须进行为期 10 个月或一年的顶岗实习,实习成绩合格者准予毕业,不合格者不能取得毕业资格。

⑵ 建立一套服务于实习实训的组织机构。

成立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就业领导小组,负责制订各种相关方案、制度及政策,校领导高度重视,亲自组织安排工作,协调解决实习过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建立实习指导教师队伍,定期到各实践基地实地指导,检查学生实习情况,及时上报学院有关部门。选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参加经营实践。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担任酒店前厅主管,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应用到自身的教学管理中来。

⑶制定《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习管理规定》等相关规定,使实习工作“有章可循,有法可依”。

加强实习过程中的信息控制,对集中实习的实践基地,由学校派驻实习指导教师;对人数较少的实践基地,实施学生负责人定期汇报制度,学校派遣实习指导教师定期到单位走访、调研。

为加强对实习的考核与评估,实行“实习任务书--实习日志--教师巡回指导--实习报告--实习总结与成绩评定”的“五环节管理法”。

⑷ 实习环节的组织方式

① 按组织形式划分:分为学校组织集中实习和学生自行联系分散实习。

集中实习。我校本着“开放、协作、互利”的原则,实行学校组织集中实习与学生自行分散实习相结合的方式,并在积极探索与落实预就业、顶岗实习、创业实践等新的方式。把课堂放在企业,做到理论讲授和实践学习的紧密结合。从 2005 年7 月到现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以专业班级为单位集中组织实习,即整建制实习,并派驻实习指导教师进行跟班指导。

分散实习。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社会交往能力,增强其主动性,减少其依赖性,学院允许某些专业的学生进行“开放式、个性化”实习,即允许学生自己联系实习单位,到相应的岗位实习。

② 按实习性质划分:分为顶岗实习、预就业实习和创业实习。由学校集中组织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进行实习的方式,一般为顶岗实习。学生实习结束后,由企业与学生进行双向选择,最终决定毕业生的去留问题;由学生自行联系实习单位,在实习结束后,单位可视其表现决定其是否被留用的实习方式,通常为预就业实习;同时,学校还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实习。

⑸ 通过建立校企之间深层次长效合作机制来促进校外实训的顺利实施

学校采用与社会企事业单位联合办学模式,充分利用社会教育资源,减少实验经费投入,降低办学成本,有针对性的为企业培养所需人才,解决学生就业困难。企业职工定期由学校提供在职培训,学校所需的实践性教师由企业高层管理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来承担,真正达到校、企、生三赢的局面。

①校企双方共同组成专业教学改革委员会。我校聘请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负责人来校提出宝贵的意见与建议,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参与学校的课程改革与建设。

②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参加社会实践。在与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等单位合作的过程中,学校与其签订了校企深度合作协议,选派专业教师李英辉、张春霞等到企业参加经营实践。在进行学生日常管理的同时,担任酒店部门主管,积累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应用到自身的教学管理中来。

(四)综合实训(在实习前或实习后毕业前进行的针对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的实训)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综合实训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安排学学生实习前,一部分安排在实习结束后。训练内容不仅要考虑不受旅游行业和岗位限制的通用能力(也称核心能力)的训练,还要考虑旅游行业与岗位的专用能力的训练。

在实习前,对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所具备的公共技能(外语、计算机等)、专业技能(饭店服务、管理技巧等)、知识储备(专业所需的知识体系)、核心能力(心理素质、创新与应变能力、交际与沟通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信息收集与处理能力等)进行再次强化,由专门的训练小组组织实施训练计划。实习结束的综合实训可分两种情况,凡是在原实习单位表现优秀留在原实习单位并与实习单位签订正式就业协议或劳动合同而达到就业目的的同学,可以免此阶段的综合实训,凡是实习结束后没有留在原实习单位而返回学校的,必须参加此阶段的综合实训,以保证学生管理的有效性和灵活性。

旅游服务与管理的综合实训包括: ① 专业外语口语强化;② 计算机操作能力强化;③ 饭店服务技能强化;④ 导游技能强化;⑤ 管理技巧强化;⑥ 表达与沟通能力 12 强化;⑦ 团队合作能力强化;⑧ 面试训练;⑨ 创业能力培养等模块等。

对已经具备某种能力的学生可以直接参加考核,考核合格者课免修某模块,未合格者必修接受再培训。专业综合训练设独立学分。

二、实训基地的开发与建设是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物质保障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主要分为三类: ① 综合类实训室(形体训练室、旅游英语多媒体实训室、旅游电子商务实训室);② 专业类实训室(前厅客房实训室、餐饮服务实训室、中西餐操作实训室、导游模拟实训室、调酒实验室、茶艺实验室);③ 合作共用类实训基地(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

⑴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校内实训基地建设

经过建设的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训基地具备如下功能:成为提供知识向能力转化的场所;创造了职业岗位的实践环境;提高旅游专业学生职业素质和综合能力;成为旅游类应用课题的研究基地;还变成了供其它兄弟院校共同使用的实训基地。

⑵ 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

校外实训基地的开发对于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的建设尤为重要,因为旅游业的发展日新月异,软硬设施、设备的更新极其迅速。校内基地建的再好,更新再快,也赶不上行业和企业的更新速度。因此,充分利用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取长补短,合作共赢,大力开发校外实训基地是实践教学得以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① 确立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标准

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直接关系到实践教学质量,对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实训基地的建设上我们遵循的原则是:组织的规模性、管理的先进性、就业的链接性与地理的就近性。

② 校外实训基地建设的途径

在确定实训基地的地域和数量以及质量上,我们充分考虑专业设置、就业需求和毕业生流向等问题,整体上形成一个合理的布局,以满足教学和学生就业的需求。其途径为: ◆充分利用毕业生资源,通过在北京、深圳预就业的学生,收集各行业相关企业资料反馈学校,由学校出面联系,建立了一批稳固的实训基地。

◆引入中介机构。中介机构掌握大量的企业信息,学校通过他们的推荐在优秀的企业建立实训基地。

◆与各地行业组织建立联系,加大学校宣传力度,向他们传递学校发展的相关信息,与他们建立良好的关系,使他们为实训基地的建设提供方便。

◆利用社会资源。主动出击与企业接触,介绍学校的发展状况,宣传校企合作的优势等。

目前,我校与永乐宫、芮城大酒店、丽都大酒店、黄河大酒店、建设大厦、眉州餐饮集团等签订深度合作协议,使这些企业成为我院的实训教学场所。

三、在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过程中,我们充分利用校企合作单位的资源优势,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实践教学模式: 旅游服务与管理专业“企业实践与学校教学紧密结合,校企双向介入人才培养”校企深度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

上一篇:校园广播站工作纪律下一篇:一年级写人作文我的小邻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