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2024-06-14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精选9篇)

篇1: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教学目标】

1、会认“延、昔”7个生字。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教学难点】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2、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

【教学课时】

1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本课的字词。(重点)

2、摘抄你喜欢的诗句。(重点)

3、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重点)

4、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诗歌,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性。(重点)

5、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写诗的兴趣。(难点)

【教具准备】

课件(笔顺动态演示朗读音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入类型:背景导入。

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板书:延安,我把你追寻)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二、作者介绍

祁念曾,出生于1946年12月,民族,汉族,河南洛阳人,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共党员。曾任《红旗》杂志社记者,陕西某高校中文系副教授,《惠州晚报》总编辑,现任深圳商报社新闻研究室主任、高级编辑、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在学生时代,曾以《大学生进行曲》、《校园的路》等诗歌作品传诵一时。近年来,出版诗集《人生之恋》、《春天的歌》、《站立的河流》,散文集《红烛之歌》、《艺术家的脚步》。

三、初读感知

1、学生初读。要求: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同桌互读,纠正字音,整体感知诗歌大意。

3、检查初读情况

(1)认读生字

练读词语,读生字,再组词。

①出示带生字的新词,让学生认读。

延安、昔日、春笋、茅屋、土炕、一旦、明媚

(重点指导生字:

笋:是平舌音“sǔn”,避免读成“shǔn”;

延:“延”和“廷”是同音字,不能读“tíng”;

媚:不要读一半,不能读“méi”;

炕:“炕”和“抗”是形近字,都读“kàng”;

茅:“茅”和“矛”是形近字,都读“máo”)

②你认为哪些词语易读错或难读,再反复读。

韵母易读错:笋(sǔn)、

声母易读错:炕(kàng)。

(2)理解词语

练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满目琳琅以前,往日。

昔日为满眼都是珍贵的东西,形容美好的事物很多。

灿烂辉煌头顶云天,脚踏大地。形容形象高大,气慨豪迈。

明媚形容光彩四射,鲜明耀眼。也比喻成绩卓著,十分引人注目。

顶天立地鲜明可爱;明亮美好。

(3)指名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看字音是否正确,句子是否通顺。

四、自读课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诗歌,思考:我追寻的到底是什么?诗歌主要讲了哪几点意思?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我追寻的是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的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我们的传家宝。我们要继承发扬它。)

4、主要讲了三点意思:第一、二节写人们对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三、四节写实现四个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五、六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性。

五、品读诗文,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像翩翩归来的燕子,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燕子和春光”、“小树和雨露阳光”是什么关系?

(南方归来的燕子离不开明媚的春光,小树的成长离不开雨露阳光。)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第一小节通过两个比喻句,把我对延安的追寻比作是燕子对春光的追寻和小树对雨露和太阳的追寻。从而表现了我对延安追寻的急迫和必要。)

2、学习第二节。

追寻你,延河叮咚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镢头,

追寻你,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1)自读第二节,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板书: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

(2)分组讨论、交流。

(3)师点拨。

(第二小节连用四个“追寻你”,分别是“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四样事物。“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上漫步,讨论革命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著作《为人民服务》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开荒的镢头”实际是指军民大生产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杨家岭”在延安西北部,党中央许多重要的会议就在这里召开。作者选取的事物都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当年的人们印象深刻的,具有代表性的事物,这些事物连在一起,构成了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引起读者的追忆,引发人们的感怀。)

3、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

六、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b、“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永远告别”与“忘不了”,“毫不犹豫丢掉”与“不能丢掉”形成鲜明对比,意在反复说明落后的生活生产条件要改变,而延安的革命精神一点不能变,要继承和发扬。)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板书: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力求上进……)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七、扩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设计意图:在阅读实践中,引伸到课外,联系实际谈谈,教育学生懂得延安精神。】

八、课堂小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九、当堂检测(选做)

1、诗歌中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

2、这首诗中追寻延安的四个事物,分别是。

板书设计

沿河

延安,我把你追寻枣园延安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勇于献身南泥湾力求上进……)

杨家岭

课后反思

成功之处:

1、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这节课则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2、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个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不足之处: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这首诗写的是延安时期的事,距今已半个多世纪,且语意含蓄,小学生学起来确实有的难度。

篇2: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

课型

精读课文

授课时间

1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延、昔、笋、茅”等7个生字,能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3.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4.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点

1.认识本课生字,会写本课生字,正确理解本课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

教学难点

1.了解全诗的结构,理解诗句内容。

2.了解、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具准备

1.师生收集关于延安的资料图片。

2.南泥湾的歌曲。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分钟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十分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衣,点的是小油灯。尤其是1939年至1943年期间,日军大举“扫荡”,国民党顽固派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自然灾害的侵袭,使解放区面临着严重的困难局面。但是,全国人民把希望寄托在延安,各地进步青年纷纷奔向延安。当时延安的生活很艰苦,为什么会有那么大的吸引力呢?因为延安集中体现了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这节课我们自学一首新体诗《延安,我把你追寻》,作者是祁念曾。读了这首诗,同学们就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课件出示2)

师:齐读课题。(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介绍背景引入本课,让学生有时代感,走进文本,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新课教学()分钟

二、初读全诗,读通读顺。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交流自学字词的情况。

(1)教师用生字卡片检查“延、昔、笋、茅、炕、煌、旦”的读音,并组词语。(课件出示3)

字音难点:“延”在本课读(yán),避免读成

(tínɡ),“笋”为平舌音,注意读准确。

(2)用着重号画出诗的韵脚来,并说说全诗押的是什么韵。

(全诗押的是ang韵,每节诗二、四句末尾的一个字都有ang,韵脚是:光、阳、香、场、琅、炕、响、梁、煌、翔、想、阳。)(课件出示4)

3.再读全诗,想想诗中所说的追寻延安是什么意思?(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

三、指导自学,理解诗意。

1.学习第一节。

自读,思考:作者用什么方法写出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1)自读第二节。(板书:延河叮咚的流水;枣园梨花的清香;南泥湾开荒的镢头;杨家岭讲话的会场)

思考: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课件出示5)

分组讨论、交流。

老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课件出示6)

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老师小结。

什么是延安精神?学生讨论后回答。

(延安精神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革命队伍内互相爱护、互相关心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四、教师点拨,解决疑点。

1.自学三、四两节。

(1)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课件出示7)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

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

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课件出示8)

(2)学生交流、教师点拨:(课件出示9)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

“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

“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课件出示10)

(3)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2.自学五、六两节。(课件出示11)

(1)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板书: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

【设计意图:学习诗歌老师做到范读,给学生提供读的范本,读起来不难,易于接受。】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为学生的预习提出了要求,明确了接下来的目标。】

【设计意图:带着问题思考,明确学习目标,巧妙地融合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

【设计意图:总结,渗透德育教育。】

【设计意图:教给学生学习诗歌的方法:抓住重点词句来理解课文。】

课堂小结及拓展延伸()分钟

五、拓展运用

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课件出示12)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六、布置作业(课件出示13)

1.形近字组词

2.根据意思写成语。

(1)形容形象高大,气概豪迈。(顶天立地)

(2)比喻眼前充满了好物品、好文章或有用的人材。(琳琅满目)

(3)比喻新事物蓬勃涌现。(雨后春笋)

3.朗读诗的第六节,回答问题。

(1)第一句是(点明题目)的句子。

(2)第二、三、四句,每句都有两个“追寻”,后面一个“追寻”是对前面一个“追寻”的(说明)。具体说来,就是用(“金色的理想”)说明(“信念”),用(“明媚的春光”)说明(“温暧”),用(“火红的太阳”)说明(“光明”)。追寻延安,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七、总结全课

师: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篇3:《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生字,理解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大体了解延安精神的内涵及发扬延安精神的意义。

教学重点:

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难点:

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课前准备:

搜集有关延安的背景资料(文字介绍、图片、音像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了解背景

1.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了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学习《延安,我把你追寻》这篇课文,要知道什么是延安精神,为什么要发扬延安精神。

2.展示资料,了解背景。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师生共同了解有关延安的内容。

3.作者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延安?我们共同来学习课文。

[自评:学生通过展示课前所搜集的有关延安的资料,达到交流、共享,增加了对延安的感性认识。]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全诗(也可以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初读全诗。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生字新词,扫除朗读障碍,把诗句读准、读通。

3.教师播放课前准备的录像资料,让学生了解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有纪念意义的地方,为理解全诗作铺垫。

4.再读全诗,质疑。

5.自由朗读,整体感知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自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学生比较陌生,但这些地方又最能代表延安精神,运用录像帮助了解,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画面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和对延安的认识。]

三、理解诗句,突破难点

1.师生共同对初读课文时提出的问题进行整理,及时解答简单的问题,明确共性的或有价值的问题,以便下一步有针对性地解决。

2.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记下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重点汇报。

3.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活和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自立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

[自评: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自己解决问题,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师是组织者、参与者,同时发挥好指导作用。]

四、指导朗读,引起共鸣

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

(1)指名读诗的第二小节,体会诗中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组内互读第三小节,讨论:“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

(3)班内朗读比赛读第四小节,讨论:“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4)全班齐读全文,指导学生理解整首诗,并说说:作者到底“追寻延安”的什么?

[自评: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与讨论,使学生进一步了解诗的内容,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感悟全诗的思想感情。通过合作学习,对诗中所写一些具体事物的含义加深理解、突破难点。由此与作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五、教师小结,扩展巩固

1.教师小结: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只有发扬这些精神,革命才能取得胜利。今天,我们继续发扬延安精神,我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才有正确的方向,才有精神动力。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3.全班感情朗读课文。

作者单位

云南省楚雄师范学院附属小学

篇4:《延安,我把你追寻!》教案

於潜二小

王召召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受到革命传统思想的教育。

2.指导学生掌握学习诗歌的方法,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3.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并注意把诗的韵脚读出来。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整体感知(5’)

师: 延安,一座北国边塞之城,一方热烈而又神秘的土地,一幅壮丽而又俊美的画卷,她更是被称为“中国的革命圣地”。1935年到1948年,13年间,那场翻天覆地的红色革命,从这里开始席卷全国,王家坪,杨家岭,枣园,南泥湾,一处处革命遗址,依旧历历在目。看着这一切,诗人祁念曾写下了这首荡气回肠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在这里,追寻就是——

2、诗歌,作为一种写作体裁,与别的体裁有很明显的区别,谁说一说?(都分小节)诗歌常让人听起来悦耳,读起来琅琅上口。诗歌都押韵,而且都有自己的韵脚,诗句末尾押韵的字叫诗的韵脚。一般来说,诗的双句句末用韵脚。现在请你找一找这首诗歌的韵脚是什么?这首诗歌押的是“ang”韵。我们在朗读诗歌的时候,对诗的韵脚要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让我们自己试一试。师检查读全诗。【同学们真棒,会动脑筋,会倾听,老师稍微点一点就通。】

二、寻找延安,品读精神(20’)

1、要想读好诗歌啊,首先要读懂诗歌所写的内容,然后体会它所要表达的情感。让我们再读一读这题目,那么诗人在寻找什么?诗歌中写到了两个时期的延安,一个是现在的延安,一个是过去的延安。你能找到吗?再读一读诗歌,画一画相应的句子。

2、现在的延安

谁先来说一说现在的延安。雨后春笋?高楼大厦像雨后春笋?满目琳琅?家用电器?你读懂了?过着这样的生活,你会是怎样的心情?激动地,高兴地,自豪地读一读这两句话。(5’)

3、过去的延安

看到了今日的延安,回看过去,又是怎样的延安呢?找一找。(破旧的茅屋,窑洞,土炕,老牛破车)引入旧延安的资料。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延安曾经是党中央的所在地,物质生活上却很艰苦,住的是土窑洞,吃的是小米饭,穿的是粗布,点的是煤油灯。)

4、分析变之因

过去是破旧的茅屋,老牛破车,而现在是高楼大厦,琳琅满目的家用电器,为什么有这样的变化啊?当年革命一辈在延安都做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去看一看这一些革命旧址——资料:延河边,枣园里,南泥湾,杨家岭。所以,改变延安的是什么?这就是一种延安精神。让我们一边看着这些革命遗址,一边吟诵这一小节。(7’)

5、这种精神改变了延安,还改变了?(中国大地,整个中国)你哪里读出了这一点?是呀,现代的中国是贫穷落后的,总是被人家欺负,可是现在却是 “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除了这些,我们还看见,交通更发达了,有了高速公路,有了动力火车,有了手提电脑,有了——科技飞速发展,百姓生活越来越富裕了。这一切,都是因为——(延安精神是执着地追求理想并为之献身的精神。延安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延安精神是力求上进、永不满足的精神。)

6、在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能不能丢掉延安精神呢?为什么?

是的,社会上慢慢的就出现了这么一些人:有的取得一些成绩就沾沾自喜,不求提高,自我满足。有的,生活条件好了,就开始浪费,浪费粮食,浪费金钱,过着无比奢侈的生活。有的,物质上很优越,就不求精神上的充实,不看书,整天打打麻将。这样下去,行不行?

引读——所以,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

7、是呀,延安,你的精神灿烂辉煌,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这是一句反问句,谁能把它改成陈述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能不能失去,不能。带着这种坚定的信念再读。(9’)

三、追寻精神,情感升华

1、所以,我们要追寻,追寻延河——追寻枣园——追寻——南泥湾——追寻杨家岭——追寻的还仅仅是延安吗?更是延安精神。

2、诗人正是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他在迫切地追寻着。你体会到了吗?哪儿?他把自己比作了——你怎么读出了他迫切地心情了呢?能读好这一小节吗?

3、在这里,延安精神俨然已是一种信念,是一种——理想,一种温暖,一种春光,一种光明,就是火红的太阳。

4、只有心中保存着这一份信念,让这一份信念点燃并支撑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才能够创造美好的未来。

5、现在你能读好这首诗歌了吗?谁来? 全班起立配乐读一读。

板书:

延安,我把你追寻

信念

延河

追寻

枣园

温暖

南泥湾

杨家岭

篇5: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1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3、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4、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初步理解诗歌内容,理清诗歌层次。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教学难点:

能正确给诗歌分层。

一、读课题,激趣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延安这个地方吗?这个地方不同于别的地方,在中国有着独特的位置。你们想知道这是为什么吗?(板书课题,读课题)下面请同学们随着作者一同去把延安追寻。

二、尝试读,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把字音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我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读得正确、流利,愿意试一试吗?谁想读哪段就读哪段。

3、默读,想一想为什么要把延安追寻呢?试着说一说,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4、诗歌分几层来写的?每层写了什么?

5、读生字,练习书写生字,教师指导。

三、思考读,体会感悟

1、边读书边思考边批注。

(1)批注读书感受、读书心得。教师引导学生想到什么就写什么,提示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2)批注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和不懂的问题。

2、小组交流。

四、集体交流,梳理问题

1、提出本课应重点研究的问题及不明白的问题,全班讨论。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

(1)“满目琳琅、雨后春笋、脊梁”等词语。(可由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2)作者仅仅是在写延安,追寻延安吗?

2、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进行梳理,确定重点研究的问题。

五、课堂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4、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这首诗,领会延安精神,使学生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难点:

理解诗中重点语句,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含义。

一、复习读,回忆内容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分几层来写的?

二、探究读,品味赏析

1、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

(组内交流时,要求组长把组内解决不了的问题作上记号。)

2、集体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

“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延安精神。“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意思是说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伟大的延安精神。

3、揭示课题,感悟中心。

用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讨论交流:

(1)诗的第二小节中所讲到的几个地方分别代表了当年延安的哪些精神?

(2)第三小节中“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指什么?第四小节中“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又指什么?

(3)“如果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引导学生思考:灵魂指什么?“展翅飞翔”指什么?然后让学生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3)你怎样理解“追寻延安”?

三、指导读,引起共鸣

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

四、总结

1、教师小结:

2、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五、布置作业

l、抄写这首诗。

2、课后查找关于延安的资料。

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

急切追寻延安精神

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继承革命传统、发扬革命精神

不能失去延安精神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2

教学设想

1、《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通过研读探究,让学生在学习中发展能力,陶冶情趣。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利用40分钟时间,让学生多读,并且积累词句,减轻学生负担。

设计理念

语文是人的主观感受的表达,是内心情感的流露,是个人见解和智慧的展现。在语文课堂上,引领学生主动地获取这种感受,积极地去体验这种情感,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自己搜集的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2、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背诵课文。

4、仿照诗句的表达方式,写句子。

教学过程:

(课前板书好课题)

一、介绍背景、口述目标。

1、延安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它记载中国革命的历史,是一本真实的教科书。它凝聚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写了中国革命闪光的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课文,《延安,我把你追寻》。

2、学生交流收集的延安的资料。

这节课,我们要通过学习,了解课文的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同时还要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整体感知。理解文中重点词语。

1、听录音,范读,指导朗读,读通,读顺。

2、让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3、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理解词语,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语言环境理解。

4、集体讨论重点词语。

教师可将学生小组讨论后仍不理解的词语投影出来,指导全班同学共同理解。

三、理清全诗结构。

1、让学生自由读全文,边读边思考:每一节各讲了什么?全诗可以分为几部分?用笔标出来。

2、学生通过认真朗读,可以说出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1、2节),讲了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第二部分(3、4节),讲了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第三部分(5、6节),讲了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板书:追寻)

3、分三部分指名朗读全诗,加深学生对全诗整体结构的认识。

四、学习第一部分。

1、自由读第一部分,边读边思考,诗人追寻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是在追寻什么?

2、接着可以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分小组讨论,相机出示课前收集的图片。教师可引导学生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进行理解。(板书:枣园、延河、南泥湾、杨家岭)

3、学生能够说出诗人实际上是在追寻延安精神,那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精神,是蓬勃向上的精神。(板书:延安精神)

4、在理解了诗句之后,教师可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体会诗人追寻延安精神迫切之情。

五、学习第二部分。

1、让学生自由读第二部分,边读边思考“我们毫不犹豫地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诗的意思是什么?

2、接着,教师可以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这两句诗。

学生结合前两句“宇宙飞船探索太空的奥秘,电子计算机奏出美妙的交响”。可以说出“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这种落后的生产条件没有什么可留恋的,应该“毫不犹豫地丢掉”。“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字面上看是说延安的宝塔山高耸入云,恰如脊梁一般。从深一层看,宝塔山代表延安,也代表延安精神,它是我们民族的支柱、精神脊梁,是我们绝对“不能丢”的,出示宝塔山图片。

3、理解了这两句话,教师可进一步提问这一部分中还有哪些诗句也表达了这样的意思?学生可以很快找出另外一句话:“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

4、教师可进一步引导:“破旧的茅屋”指什么?“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又指什么?

学生可以理解出“破旧的茅屋”是过去贫穷的生活条件,今天,生活富裕了,经济发展了,这种贫穷的生活也一去不复返了。当年在“温热的土炕”上,共产党人、革命战士同老百姓同吃同住,聊家常,那种在革命战争中亲密的军民关系,火热的斗争生活,是我们忘不了,也是我们不应该忘记的。

5、教师在指导学生理解这两句话的同时,还应该通过自己的范读和导读来指导学生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体会文章所表达的情感。

六、学习第三部分。

1、让学生自由朗读第三部分

2、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学生通过刚才的朗读,可以找到这句话:“一旦失去了你啊,那就仿佛没有了灵魂,怎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学生可以说出,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就如同一个人没有了思想,于是便不能去创造光明美好的未来,以此来领会延安精神的重要。

七、总结全文。

教师可让学生自由朗读全文,思考:延安精神指的是什么精神?

学生可以说出延安精神指的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八、指导朗读。

这首诗节奏明快,格律严谨,韵律清晰,是练习朗读的好材料。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此来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提高朗读能力。

九。板书设计。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3

教材分析:

本文是一首现代诗。全诗以“追寻”为线索,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警示人们在现代化建设的今天,“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为崇高理想而献身、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延安精神仍旧是我们重要的精神支柱,需要继承和发扬。

教学目标:

1、认识“延、昔”等7个生字。

2、借助资料,理解全诗的内容,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全诗结构,理解诗中的重点词语、句子的含义。

难点:通过学习这首诗,联系相关资料,领会延安精神,懂得发扬延安精神的重要。

教学课时: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明确要求。

1、出示一组“延安”图片。

2、教师提问: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板书:延安)谁来结合查找的资料给大家介绍一下延安?

3、完善课题,齐读课题。

4、默读“阅读提示”,明确阅读要求。

5、梳理阅读要求后课件呈现:

(1)运用资料理解诗句。

(2)想一想,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什么。

(3)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学生自读诗歌,标出小节号,借助音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做到不错,不加,不漏,不断。

2、检查自读情况。

三、协作学习,读懂诗意。

1、出示自学提示:

(1)标一标:默读诗歌,在不懂的句子旁标上序号。

(2)想一想:结合资料、联系生活、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的句子。

(3)说一说:四人小组内交流自己的理解。

(4)做一做:合作完成学习单,进一步读懂诗歌。

①读第一节,我读懂了作者用“翩翩归来的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和“茁壮成长的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两个比喻,表达了心情。

②读第二节,我发现诗人选择了……这四个最具有代表性的`地点来追溯延安的光荣历史,由此我体会到了诗人是在追寻。

③读第三、第四节,我发现“高楼大厦”“家用电器”“航天飞机”“电子计算机”写的是的延安;“茅屋”“土炕”“老牛破车”写的是的延安。从对比中,我体会到了。

④读第五节,我明白了如果失去延安精神,就;有了延安精神,就。由此我体会到了。

(5)议一议:你怎么理解“延安精神”?

(6)读一读: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2、根据自学提示展开学习,先独立思考,再组内交流。

3、检查自学,全班交流,教师点拨。

4、小结:诗中多次提到“追寻”,是在追寻延安精神,追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与老百姓同甘共苦的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

篇6: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同学们,今天老师的兴致非常好,给大家朗诵一首诗,请你听完之后说说自己的感受。(配乐)

二、初步整知诗歌

同学们,你们想学习这首诗吗?今天我们就来共同研读祈念曾的诗歌《延安,我把你追寻》

齐读课题。你知道延安是什么地方吗?(介绍延安的资料)(延安是中国共产党和军队的根据地,勤劳勇敢的老区人民用生命和鲜血哺育了中国革命;延安是中国抗日战争的总后方,在极其残酷的条件下,广大军民开展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特大生产运动,为夺取革命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延安是毛泽东思想从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圣地。)

请你打开书,朗读课文,看看作者到底在追寻什么,为什么要追寻。

指读。

要想读好诗歌,必须知道诗的韵脚,才能朗朗上口,铿锵有力。韵脚就是韵文(诗、词、歌、赋等)句末押韵的字。一篇(首)韵文的一些(或全部)句子的最后一个字,采用韵腹和韵尾相同的字,这就叫做押韵。因为押韵的字一般都放在一句的`最后,故称“韵脚”。这些字的韵母要相似或相同。请你画出本诗的韵脚。全诗押的是ang韵,读的时候要很自然地适当加以突出,这样,听起来才声韵铿锵。同时要想读好一首诗也要读出正确的节奏,请你根据老师给你划分的节奏再来读一读这首诗。

三、深入感悟诗歌

(1)学习第一小节:运用了什么方法?体现了作者什么心情?你能读出这种心情吗?

(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作者对延安精神的追寻。作者追寻延安精神,就像燕子追寻昔日的春光,小树追寻雨露和太阳。)

(2)学习第二节。

自读第二节,思考、分组讨论、交流: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作者是在追寻什么?(生回答后师点拨)

(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是延安最具有代表性的地方。延河是黄河的一条支流,它流经延安。当年人们常在延河边上漫步,讨论革命的道理。枣园在延安西北,距市中心约七公里,曾是党中央所在地,毛主席的《为人民服务》等著作就是在这里写的。南泥湾在延安南部。当年八路军120师359旅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这里垦荒种粮,开展大生产运动。著名的歌曲《南泥湾》就是歌颂359旅的,教师唱给学生听,加深理解诗句内涵。杨家岭在延安西北,距离市中心约三公里,那里有中央礼堂和中央办公楼,许多重要的会议曾在这里召开。作者追寻的是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革命精神。)

(3)自学三、四两节。

①有感情地朗读三、四节,思考并分组讨论:

出示灯片:

a.“我们毫不犹豫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这两句的意思是什么?把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找出来。说说作者运用了什么方法来写的?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什么?

b.我们已住进了“高楼大厦”进入了电子时代,为什么还不能丢掉延安精神?

②学生交流、教师点拨:

a.“老牛破车”代表过去落后的生产条件,效率很低,速度很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代表伟大的延安精神。“毫不犹豫”是非常坚决的意思。“毫不犹豫丢掉了”与“不能丢”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我们非常坚决地丢掉了贫穷和落后,却不能丢掉延安精神。诗中表达同样意思的诗句有:“我们永远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作者运用了对比、比喻等方法描写现代化建设的飞速发展。作者忘不了、丢不掉的是艰苦奋斗的伟大民族精神。

b.我们每取得的一点成绩,都是延安精神发扬光大的结果,我们的国家还需要再发展,就必须发扬延安精神,艰苦奋斗,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

③有感情地朗读,加强理解。

(4)自学五、六两节。

①指名朗读这两节诗,思考、讨论、交流。

a.如果失去了延安精神会怎么样?(如果我们丧失了延安精神,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人,也就是活死人。这样的人当然不可能向美好的未来展翅飞翔。)

b.为什么要追寻延安精神?(因为追寻延安精神就是追寻信念、温暖、光明。)

②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两节诗。

3.依据板书,归纳中心。

诗歌通过对延安精神的歌颂,抒发了作者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

4.指导感情朗读,体会思感,深化理解。

(三)总结、扩展

1.总结:

作者追寻延安,追寻的是延安精神。延安精神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是为崇高理想献身的精神,是革命队伍中互相关心、互相爱护的精神,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艰苦奋斗是我们的传家宝。即使将来我们经济发达了,生活富裕了,也还要提倡艰苦奋斗。因为无论什么时候,人们总要征服自然,改造自然。为了把社会推向前进,总要开辟新领域,探索新事物,这就必须发扬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

篇7:延安,我把你追寻

在追寻昔日的春光;

像茁壮成长的小树,

在追寻雨露和太阳。

追寻你,延河丁冬的流水,

追寻你,枣园梨花的清香,

追寻你,南泥湾开荒的头,

篇8:《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优秀的人民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写教学反思可以快速提升我们的教学能力,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1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因为本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距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要想让孩子读懂诗歌、理解感情仅靠教材是无法做到的,所以需要借助有利的信息技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感悟文本。

一、信息技术做基础,拉近距离。

首先通过网络搜索课文朗读视频,通过播放范读视频,既理解了诗歌的内容,也为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接着交流“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等地方的资料,因为提前让学生查阅了相关的背景,交流的环节时,由于学生手头资料丰富,因此交流得很激烈也很全面,而且加上课件中相关资料的补充,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

二、学习品词析句,升华主题。

看着课件中南泥湾的环境巨变,人们生活、生产条件的改变,使让学生不得不思考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借助课文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等,课件展示,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真正明白作者不是追寻“延安”,而是追寻“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最后通过展示我们在科学技术等方面取得的信息,使学生真正理解了诗歌内涵,将延安精神内化于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为塑造新时代少年奠定良好基础。

三、感悟主题,内化品质。

最后请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无形中将“延安精神”真正内化于心,将优秀品质潜移默化地影响自己,为“塑造新时代少年”夯筑坚实的基础。

(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

在学生的畅所欲言中,达到了“文本育人”的真正目的。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2

《延安,我把你追寻》读起来朗朗上口,课文用生动的语言,向我们介绍了延安精神。诗歌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诗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以及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多种形式让学生感知并思考。

我在引导学生从初读进入细读的过程中,采取多种形式,突破难点。可以饱蘸着情感,用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去描绘;可以通过课件的图片展示,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从而将学生的思维由单纯的看图引申到深层次的思考。

二、由扶到放,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本诗中有很多形式相同的句式,如“追寻你……”“像……”,学习这些句式时可以采用由扶到放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然后小组汇报,培养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

把解答第一个问题“追寻什么”作为“扶”的重点,恰当地运用课件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这些地方通过图片的形式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加深了学生对诗句的理解,同时学生对“延安精神”也有了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基本弄清第一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在接下来的学习中,就可以采用“放”的方式,然后按照学习前一部分的方法自主学习。

三、不足之处。

教学中对于“南泥湾开荒”的解释过多,没有抓住重点,让学生反而无所适从,失去目标。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3

本文课题清晰地点明了全文内容,透露了全诗的旨意,特别是“追寻”一词是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容,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

一、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

二、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

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小高潮。但是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疑问。

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的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在今后教学中我要重视这一点。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4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掀起了小高潮。

1、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名词解释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直接结合名词解释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学生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有关延安的内容。简介背景,揭示课题。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它什么?接着理解诗句,突破难点。小组合作交流,理解诗句内容。然后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来理解、感悟这首诗所抒发的追寻延安的迫切心情。再在学生理解了诗的内容、感悟到全诗思想感情的基础上,采用指读、组内互读、班内朗读比赛等形式,在读中培养学生的想象力。使学生与诗人的感情产生共鸣,受到感染。最后联系自己的生活、学习实际,谈一谈怎样把延安精神发扬光大。(在学习、生活中,要团结同学,助人为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党和国家需要我们的时候,挺身而出;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节约一张纸、一粒米、一滴水、一度电……不求索取,只讲奉献。)学生可以畅所欲言。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5

教授这篇课文,因考虑到是诗歌体裁,所以从早上晨读时就引导孩子们对诗歌进行多种形式的充分的朗读。当孩子们把握不好语速、语调和语气时,我便组织师生配合诵读。老师一行学生一行,带着他们读,直到熟读成诵为止。

小组合作自主讨论学习时,同学们对文章的结构、重点词语的理解、仿写句子都有较好的学习效果,但对问题“诗人为什么要追寻延安,追寻延安的什么”讨论不出什么结果来,主要原因有:意识课前资料(关于延安的)搜集不够;二是当时的时代背景离现在时间太久,孩子们没有这方面的积累;三十诗歌的语言本来就是高度凝练的,不好理解。

对这些情况,我尽量引导学生理解,补充相关资料,结合文本,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从几个方面给孩子们诠释延安精神的内涵。当然,孩子们能理解多少就理解多少,不能强求,诗歌嘛,总是可以意会而难以言传,我们不必把一些老师的成人化的思想、理念、理解“灌”给同学们。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6

《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抒发了追寻延安精神的迫切心情。诗的一、二两节写对于延安精神的追寻;三、四两节写实现现代化需要延安精神;五、六两节写追寻延安精神的重要意义。用形象说话,用一系列事物构成鲜明的意境,是本课主要表达特点。了解诗中所说的具体事物的意义和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律是教学重点。选编这首诗,一是引导学生接受延安精神的陶冶;二是感性认识新体诗,接受语言美的熏陶。

一、教学效果

依据本课的教材特点、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设计的教学流程取得了一定的效果,现总结如下:

1、简介背景,激发兴趣。

本文具有很强的时代性,距离孩子们的生活比较遥远。所以,可提前让学生查阅相关的背景,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上课一开始便设计了交流的环节,由于学生手头资料丰富,因此交流得很激烈也很全面,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为理解文本奠定了情感基础。然后播放录音,为很好地培养学生语感做好准备。最后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初步定准情感基调。

2、自读自悟,感受内容。

课件出示自学要求: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想一想:作者在诗中多次提到“追寻”,在追寻什么?在旁白处作批注,和同学交流你的想法。学生快速走近文本,从字里行间去寻找有用的信息,并及时标画作出批注。老师巡视中及时发现思维的动向,准确地给予表扬,竖大拇指。不到位或有错误的及时引导抓住句子再次进行思考写出批注。在充分的自学基础上创设小组交流的氛围,在思维的碰撞中加深对文本的感受。

3、品词析句,升华主题。

首先出示几组不易理解的词语:“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让学生展开讨论,一定要结合查阅的资料,准确把握背后含着的意思,为准确理解文本作好铺垫。然后在聚焦几组句子:让学生思考为什么“告别了破旧的茅屋”“却忘不了延安窑洞温热的土炕”?为什么“丢掉了老牛破车”“却不能丢宝塔山顶天立地的脊梁”?借助课文延安窑洞、延河的插图等,同时,通过课件将延安的风貌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逐步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引出延安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为崇高理想而献身的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等。

4、拓展积累,丰富语感。

听着老一辈们的故事你有什么想法?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呢?小练笔之后知道背诵诗歌,有感情地吟诵诗歌,进一步丰富语言材料,培养语感。

二、成功之处

虽然年代感很强,但是通过查阅资料理解得很到位,吟诵得也是有滋有味。

三、不足之处

独立阅读的特点不明显,教师还是引导太多,学生有时放不开。

四、教改措施

如果再教这篇课文,我会把所有的时间放给学生,真正让学生自读自悟。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7

第二单元的课文以“革命情怀”为话题,第一篇课文是《延安,我把你追寻》是一首新体诗,诗歌读起来琅琅上口,但要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的内涵,对学生来说,还是存在很大的难度。毕竟那段历史我只是从书中了解一点,对学生还说就更陌生了,加之学生搜集资料的途径较少,所以,在教学这一课时,难度很大。我只有凭自己对教材的理解,采用讲授、灌输式的学习方式。

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英才教程》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结合《英才》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这也是学习这课的小小收获吧。

《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8

这节课在“正本清源”教好诗歌上下了一番功夫,在三个。

一、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

诗歌教学常常以教师为中心,教师讲作者生平、时代背景、写作特点、修辞手法,不厌其烦,但学生听得糊里糊涂。一节课下来,收效微乎其微。

这节课则了让学生“问题(勇于质疑问难)——解决问题(敢于释疑解难)——归纳总结(善于总结获取知识的方法)”,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体。

例如,“我”到延安追寻?为何要追寻?课文中这两个关键问题让学生找出,并在教师启发下解决的。整堂课既有学生个人的读、思活动,又有的、交流;既有学生代表的发言,也有教师画龙点睛的小结。学生了学习上的和乐趣,了“自学,靠学”的思想。

二、抓住,教出特点,交给学生一片自学的金钥匙。

这节课从二类教材的特点,“有扶有放,半扶半放;扶得自如,放得洒脱”,着力让学生“在游泳中学会游泳”,交给学生的是一片打开自学诗歌大门的金钥匙。

如,这节课把解答学生的问题“追寻”“扶”的,恰当地运用录像化解难点,让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地方的画面生动地展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了对诗句的理解,学生对“延安精神”深切的体会。在学生弄清个问题后,教师不失时机地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学生获得了一片自学的金钥匙。对个问题“为追寻”,学生学得。

三、着眼于练习,一练到底,把课后的“思考·练习”融于教学之中。

教师的教学,常常讲练脱节,讲是课堂上的事,练是回家的事,不理想。

篇9:《延安,我把你追寻》教学反思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在教学中我首先破题目明背景。为了更好地理解诗的内容,有必要让学生明确当时的时代背景。于是,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作者追寻延安的什么?(2)作者为什么要追寻延安?在理解每节诗的意思时,我扣住“追寻”二字来理解。其次,在教学中让学生仿照第一节的写法,自己也做一回诗人来写诗。诗的第一节是这样的:像翩翩归来的燕子,在追寻夕日的春光;像茁壮成长的小树,在追寻雨露和太阳。这一环节设计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使课堂教学掀起了小高潮。

1、诗的第一、二小节,是理解的难点,因为诗中的比喻的本体没有显现,大多数学生不知道把什么比作燕子追寻春光,我告诉学生结合题目来理解。在学生知道后,再让学生体会“我”追寻延安的心情是急切的。文中的“延河、枣园、南泥湾、杨家岭”的含义直接让学生结合名词解释来理解。但效果不好。学得较轻松的是二、三小节。第五、六小节也是直接结合名词解释让学生来理解。花了两节课的.时间才把课文学完。不过,在课堂上给学生读的时间较多,大部分学生在学完课文后,能把课文背诵下来。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之处是:教学中,教师积极地为学生创设一种情趣盎然的学习气氛,使学生受到陶冶、感染和激励,从而主动学习。在课堂上教师应大胆地让学生进行自由讨论、交流,赞扬学生一些独特看法,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这样自主学习的劲头就更足了。

三、不足之处

由于课前,我没有重视检查学生收集资料,有些学生没有去收集资料,教师在介绍课文的时代背景时,有些学生不明白,提出了很多问题。因此,这一环节用去了很多时间,而引导学生理解诗意,由于时间不够,就有些仓促。从本课教学中,我感受到,有些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的课文,课前收集资料,对课堂上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四、改进措施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延安,我把你追寻优秀教案】相关文章:

延安我把你追寻的教案05-26

雾我把你追寻作文600字04-13

《延安我追寻你》教学反思04-11

追寻李白教案06-16

教案追寻守恒量05-22

优秀散文追寻简单06-02

《回延安》教案06-02

2回延安表格式教案04-15

追寻梦想作文04-13

追寻红色足05-04

上一篇:月考后总结与反思下一篇:轨道交通课程培训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