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作文用思维导图

2024-06-16

初中作文用思维导图(精选8篇)

篇1:初中作文用思维导图

巧用思维导图,完善写作过程

如一位小学生所画的“一只小猪”的思维导图,这幅思维导图就是这位小学生围绕“一只小猪”进行放射性思维的一个具体体现。

二、作文教学中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工 具

绘制思维导图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复杂,正如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困难一样。

你只需准备好下面提到的东西,就可以开始画了。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你的大脑;

4、你的想象!一是要围绕主题让学生充分联想,使导图的分枝尽可能多些,这样才不会漏掉好的素材; 二是让学生作更深入的信息搜索,繁殖出相关的次主题、次次主题、次次次主题等,这样素材写作起来会具体、生动,有深度。步 骤

在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认为绘制思维导图有如下步骤:

(1)准备一张空白纸,横放在桌前。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周围要留出空白。这样会让你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以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

(2)准备彩色水笔。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它能让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此外,自由地使用颜色,使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

(3)提炼作文题目的中心词(主题词)。如“时间不能使记忆风化”,中心词就是“记忆”,“你我走过的日子”中心词就可以用题目“你我走过的日子”。

(4)把主题词写在白纸的中心并圈画起来。一幅代表中心思想的图画越生动有趣,就越能使你集中注意力,集中思想,让你的大脑更加兴奋!

(5)由中心出发,围绕主题,写出3—7个次主题,把次主题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由中心发散出来的线条上。让各分支线条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也具有更多美的因素。

(6)再以每一个次主题为中心,写出3—7个次次主题。也把次次主题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由次主题发散出来的线条上。一个关键词会使你的思维导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

篇2:初中作文用思维导图

标签:

分类: 学科作文研究 巴赞

英国

思维导图

学科作文

大脑

教育

思维导图,又叫心智图,是表达发射性思维的有效的图形思维工具。思维导图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把各级主题的关系用相互隶属与相关的层级图表现出来,把主题关键词与图像、颜色等建立记忆链接,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协助人们在科学与艺术、逻辑与想象之间平衡发展,从而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科学研究已经充分证明:人类的思维特征是呈放射性的,进入大脑的每一条信息、每一种感觉、记忆或思想(包括每一个词汇、数字、代码、食物、香味、线条、色彩、图像、节拍、音符和纹路),都可作为一个思维分支表现出来,它呈现出来的就是放射性立体结构。英国教育学家托尼·巴赞(Tony Buzan)就是根据大脑的这一特点,形成了发射性思考(Radiant Thinking)和思维导图法(Mind Mapping)的概念。并开始训练一群被称为“学习障碍者”、“阅读能力丧失”的族群,这些被称为失败者或曾被放弃的学生,很快的变成好学生,其中更有一部份成为同年纪中的佼佼者。托尼·巴赞因此被称为“智力魔法师”、“世界大脑先生”。

目前,思维导图广泛应用于生活和工作的各个方面,包括学习、写作、沟通、演讲、管理、会议等。

下面,我们从学习和写作两个角度来分析思维导图的意义,并探讨思维导图在学科作文教学中的运用。

思维导图在学习上的作用最大体现就是及笔记。我们在阅读或学习过程中,为记住学习内容,养成了按顺序做常规笔记的习惯。然而我们很少意识到:此种传统的笔记方法存在着非常致命的弱点!托尼·巴赞在经过长期的研究和实践后,发现传统笔记的弊端:

1.埋没了关键词:重要的内容要由关键词来表达,然而常规标准笔记中,这些关键词却埋没在一大堆相对不重要的词汇之中,阻碍了大脑对各关键概念之间作出合适的联想。

2.不易记忆:单调的笔记看起来很枯燥,要点也很相似,会使大脑处于一种关催眠状态,让大脑拒绝和抵触吸收信息。

3.浪费时间:要求记些不必要的内容;读些不需要的材料;复习不需要的材料;再次寻找关键词。

4.不能有效刺激大脑:标准笔记的线性表达阻碍大脑作出联想,因此对创造性和记忆造成消解效果,抑制思维过程。

利用思维导图作笔记,可以对我们的记忆和学习产生关键作用: 1.只记忆相关的词可以节省时间:50%到95%; 2.只读相关的词可节省时时间:90%多; 3.复习思维导图笔记可节省时间:90%多;

4.不必在不需要的词汇中寻找关键词可省时间:90%; 5.集中精力于真正的问题; 6.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

7.关键词并列在时空之中,可灵活组合,改善创造力和记忆力; 8.易于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9.做思维导图的时候,人会处在不断有新发现和新关系的边缘,鼓励思想不间断和无穷尽地流动;

10.大脑不断地利用其皮层技巧,起来越清醒,越来越愿意接受新事物。思维导图能够清晰的体现一个问题的多个层面,以及每一个层面的不同表达形式,以丰富多彩表达方式,体现了线性、面型、立体式各元素之间的关系,重点突出,内容全面,有特色。利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具有以下优势:

1.可以成倍提高学习效率,增进了理解和记忆能力。如通过使用关键字强迫我们在做笔记的时候就要思考句子的要点到底是什么,这使我们可以积极地倾听讲课者。而且思维导图还极大地激发我们的右脑,因为我们在创作导图的时候还使用颜色、形状和想象力。

2.利用关键词学习,让学习者把主要精力集中在关键的知识点上,节省了宝贵的学习时间。帮助学生做积极的倾听者,引导学生学会关键知识点之间的连接线,以便积极主动思考;快速系统的整合知识,融会贯通;发展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思维导图具有极大的可伸缩性,它顺应了我们大脑的自然思维模式。能够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把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相结合,改变原有认知结构,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分清主次,理清彼此关联,同时提供平台,让学生在画思维导图时从学习内容到表达思想,从课堂笔记到学科作文平稳过渡。当学生利用思维导图完成课堂记录,整理出关键词语,理清相互的关系,这本身的思考过程就是思想的组织和深化提炼,并形成了清晰的结构,促进写作更容易,更快捷,更快乐。思维是作文过程的核心,只有抓住思维这一条主轴,作文才能有深度、有广度。用思维导图指导作文教学,尤其是学科作文的写作,让学生画思维导图不断进行发散性思维,通过联想,由一事物作为触发点,向四面八方想象熟悉的生活和知识领域,从而写出更丰富、更有深度的文章。

如何运用思维导图进行学科作文教学?

一、学会画作文地图。

利用思维导图进行作文教学,思维导图可以称作为作文地图。要画好作文地图: 1.确定“中心句”

一开始把表达作文中心意思的句子或关键词,一般为文章题目,写在纸的中央位置。以此为中心,发散思维,多角度多层次地寻找和确认作文的主题,这是动笔画作文地图的起点。从中心开始,让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自然地表达。注意要做到“中心句”简明扼要,围绕中心句的副标题要和中心句有联系,仿佛一颗树,有主干也有细枝。2.使用“关键词”

画作文地图的目的是为了把握整体内容的精髓,方便作文时,能回响起具体内容。因此,使用关键词,提醒写作者清晰、完整、准确表达相关内容。每条线上注明一个关键词。它更多地是强调融图像与文字的功能于一体。一个关键词会使你的作文导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就组合关系来讲,单个词汇具有无限的一定性时,每一个词都是自由的,这有利于新创意的产生。3.向外扩张,注意连接

画作文地图主要从“中心句”向外扩张,主要分支一般写5-7个。连接中心图像和主要分枝,然后再连接主要分枝和二级分枝,接着再连二级分枝和三级分枝,依次类推。把分枝连接起来,你会很容易地理解和记住更多的东西。这就像一棵茁壮生长的大树,树杈从主干生出,向四面八方发散。假如主干和主要分枝、或是主要分枝和更小的分枝以及分枝末梢之间有断裂,那么整幅图就无法气韵流畅!记住,连接起来非常重要!用美丽的曲线连接,永远不要使用直线连接。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要知道,曲线更符合自然,具有更多的美的因素。4.使用符号、颜色、文字、图画和其他形象

颜色和图像能让大脑兴奋,能让作文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创造性思维增添能量,而且,自由地使用颜色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使用多种表现方式,会使作文地图更形象,更容易记忆,更触发写作思维。因此,使用的文字可以变化大小、颜色、字体,重要的字句可用较粗得笔来描写。尽量保持文字的简要。使用容易辨识的符号——打叉、画勾、感叹号、问号、及各种图形。每一个图像,就像中心图形一样,相当于一千个词汇。所以,假如你的思维导图里仅有10个图形,就相当于记了一万字的笔记!范例:作文和学科关系的思维导图

二,根据作文地图,快速作文:

下面以全国高考卷二的作文题《海龟与老鹰》,为例进行说明。(案例选自李晓鹏学习方法博客http://blog.sina.com.cn/xiaopengjiaoyu,选入时作了部分修改。)第一步,阅读作文题目:

2008年高考全国卷2作文题: 南太平洋的小岛上,有很多绿海龟孵化小龟的沙穴。一天黄昏,一只幼龟探头探脑地爬出来。一只老鹰直冲下来要叼走它。一位好心的游客发现了它,连忙跑过去赶走老鹰,护着小龟爬进大海。可是,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沙穴里成群的幼龟鱼贯而出——原来,先出来的那幼龟是个“侦察兵”,一旦遇到危险,它便缩回去,现在它安全到达大海,错误的信息使幼龟们争先恐后地爬到毫无遮挡的海滩。好心的游客走了,原先那只等待实际的老鹰又再回来的,其他老鹰也跟过来了。

要求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自主确定立意,确定文体,确定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做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第二步:用作文地图理出思路

看完题目,我就开始在纸上用思维导图来整理写作思路。表示如下:

从这个作文题目和故事,我们展开联想,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我首先想到的是“不要对弱者过分帮助”,这种帮助可能会害了他们。从这个点出发,可以想到很多事例,比如家长对孩子的溺爱等等。此外我还想到了中国经济的发展,正是引入了竞争机制,让弱者在市场的竞争中生存,通过竞争变得更加强大。如果只是国家一味的保护,最后这些企业都不会变得强大。我还联想到了中国的股市,这个很热门。关于政府“救市”还是“不救市”的争议也很大,也有很多可以写的东西。

但是首先我感觉这个思路有点太普通。此外关于中国经济和股市可能不是很多高中生能够想得出来、写得明白的,我不想用大学阶段的知识来写高考作文。

此外,我又想到,可以用“好心办坏事”这个点来展开。从这个点出发,又想到两个方向,一个是中国长期以来的“君子小人之辩”的反思。有很多灾难往往都是君子造成的,一些人自以为道德高尚,就可以无所不为,做了很多给国家民族带来危害的事情。比如王莽的改革,他的理想是好的,但是脱离实际,最后国灭身死。这个点完全可以写。此外我还想到的是一些历史和现实中的小事,我觉得王莽的事情可能用800字左右很不容易说清楚,所以还是选择一些小事情来写。我想到了两件事情,一件是辽宋时期的一个事情,这个例子是我在高二的时候课外阅读柏杨的《中国人史纲》就知道的,属于我高中积累的知识范围。一个是生活中帮助贫困同学的事情,这两个事情正好做到了历史和现实的结合。于是我决定按照这个思路开始写。

篇3:用思维导图分析初中物理探究题

科学探究的过程主要包括七个要素: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评估、交流与合作。探究性试题就是根据探究的要素设计的富有创造、重视实验和体现科学思维方法的新颖题。有的包含科学探究的全过程, 有的侧重于科学探究的部分过程。无论以哪种形式出现, 都力求把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考查结合在一起。因此, 探究题是近年来各地中考的重点, 也是以后中考命题的热点。

探究题考查的是学生知识点迁移能力, 强调培养学生的适应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 故而对学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学生往往最惧怕此类题。学生的困难主要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 信息量大, 不易获取

中考专题探究题, 一般以一个或多个材料或新闻事件作为题材, 通过设问带动探究。有的单列板块, 有的融入综合实践或阅读板块。所以, 如何从一大堆文字或者图表中提取有用信息甚为关键。这需要学生认真审读题干, 理清题意, 选准角度, 进而确定信息筛选标准, 淘汰非相关信息, 挑选出合乎要求的有关信息, 即根据题目要求, 区分信息的有无、轻重、主次, 把针对专题的信息筛选出来。

2. 知识点不明

学生提取、鉴别完信息后, 会遇到第二个坎儿——整合信息。根据试题要求, 比较、辨别, 综合、归纳、概括相关信息。显性信息可直接摘录;隐性信息则要思考提炼。对于隐性信息, 教师应启发学生同已有知识挂钩, 帮助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 从信息提取相应考查的知识点。这一步对大部分初学的学生来说要求较高。

3.对于知识之间联系, 关键词把握不到位

知识点之间迁移的能力也是探究题考查项目之一。知识点梳理出来后, 各知识点不会独立, 往往是相互印证联系的。如何找准知识点之间联系的桥梁, 寻找关键词是捷径。在物理中, 学生经常忽略的“相同”、“同时”、“稍”等实际上就是关键词。在这一点上, 学生普遍觉得有困难。

思维导图的特点

思维导图充分运用左右脑的机能, 利用记忆、阅读、思维的规律, 开启人类潜能。在提升思考技巧的同时, 大幅增进记忆力、组织力与创造力。其最主要特点有两个。

1.图形结构化

与其他图形化方法不同, 思维导图类似于人类大脑神经元网络分布的结构, 其知识点像蜘蛛网一样广泛联系, 构成了一幅立体化的结构图。这对于问题的解决和创新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依托作用。

2. 过程记忆化

思维导图是通过分支上的关键词来实现记忆的。准备绘制思维导图时, 把所绘内容整体浏览, 逐渐放射状延伸, 这是总分式记忆;绘制完成后, 把一条条分支形成一个整体, 又变成了分总式。这“总—分—总”的绘制过程体现的是聚合思维、递进思维, 是和人类的思维记忆过程完全一致的, 学生容易牢牢记住。通过对初二年级18个平行班抽样测试, 利用思维导图记忆初二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内容, 9个班级平均78.4%的学生能对这章重要内容较顺利地复述或写出来。而剩余9个未使用思维导图的班级, 平均只有53.2%的学生能做到这一点。可见, 绘制思维导图能够大大提高记忆的效率。

图1是学生对第一章所绘制的思维导图。这章的概念相当零碎, 不易记忆。尽管所绘图形并不是特别标准, 但已经给学生以很大的触动, 助记效果明显。

用思维导图分析探究题

对于理科习题来说, 一般的解题思路无非是理解全部的已知条件, 之后根据定理、公式推论得到一个新的关系, 再向要达到的结果演绎。但是有些学生在做物理习题时往往思路不够清晰, 尤其是物理探究题。针对这种情况, 要求学生在解题时, 画出其思维导图, 不仅有利于学生分析题目条件, 理清自己的思路, 而且使学生对解题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哪儿、什么程度一目了然。

下面, 运用简化版思维导图分析一道探究题。

例:2008年南方雪灾, 给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带来很多困难, 小亮看到抢险队员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大量的盐, 他产生了这样的疑问:含盐浓度不同的冰, 熔化特点有无区别?为此, 他进行了下列探究过程:

【设计实验】

他用同样多的纯水、淡盐水、浓盐水, 制得纯冰、淡盐冰、浓盐冰, 然后将这些冰捣碎放入试管中, 在冰块中插入温度计, 记下此时温度计的示数。每隔0.5分钟记录一次温度计的示数, 同时观察试管中冰块状态的变化。在选择冰块吸热方式时, 他遇到了一个难题, 现有如图2所示的三种方法, 请你为他选择一种最佳的方法。你选择的方法是 (选填“A”/“B”/“C”, 当时的室温大约是10℃) 。

如图3, 在相同条件下测量三者的温度变化, 得到三条温度变化曲线 (纯冰对应曲线①、淡盐冰对应曲线②、浓盐冰对应曲线③) 。

【分析】根据图3可知:

(1) 利用盐水制成的冰 (是/不是) 晶体。

(2) 浓盐冰的熔点是℃。

【归纳】根据分析可以得到:在冰雪覆盖的道路上洒盐, 可以 (提高/降低) 冰的熔点, 并且含盐浓度越高的冰, 能在更 (高/低) 的温度熔化。

【拓展】小亮通过分析实验数据和图线, 又有了新发现:含盐浓度越高的冰, 熔化前升温越 (快/慢) 。小亮想起一件事, 他们在学习熔化时, 也用冰块做了这样的实验, 但那次做实验时, 测量冰熔化时的温度不是0℃, 请你分析其原因。

1.使用思维导图解题的大致过程

第一步:大致浏览整题, 把握对题目的感觉和考查方向。从中可看出, 本题考查的是热学中的熔点问题。

第二步:再次浏览题目, 进一步确立研究方向是盐冰的熔点与盐浓度的关系。根据题中信息, 初步建立三个第一级分支——实验目的、实验过程、实验拓展。

第三步:把各个分支细化, 在最为复杂的实验过程分支中, 根据题意对“加热方式”建立实验现象、数据图线、实验结论三个次分支。这是一个实验探究题最基本的三个环节。把前两个次分支相应的信息填充完整, 尤其注意一些容易忽略的条件, 如“当时的室温”。

第四步:在第三分支列出要达到题目要求需要实现的条件, 列出相关的基本定理, 然后把所需知识点晶体熔化条件和考查内容联系起来。

第五步:最后把各个分支补充完整, 建立自己的风格。至此, 该题的思维导图绘制完成 (如图4) , 对该题的信息条件、考查知识点等的分析过程也全部完成。思维导图并不是艺术品, 是为我所用的。尽管每个人所绘的图各不相同, 只要所绘的能帮助他分析记忆, 就是最有意义的图。

2. 思维导图解题的优点

信息图像化。此题信息较多, 解题的关键是对信息的梳理和甄别, 摘录重要信息, 去除无效信息。普通的解题过程是圈出关键词, 但这样做容易漏掉信息, 且信息之间的联系很难直观看出。用思维导图表示后, 含盐量、室温、熔化时温度-时间图线等信息展示在同一张图上, 一目了然。

关系可视化。此题的核心问题是含盐量多少决定晶体熔点的高低。它们之间是何关系, 从数据图线的分支直观展示出不同浓度盐冰熔点读数。各盐冰浓度如何, 对应的熔点如何, 可以直接标在图中。这样就把隐藏在题中的关系展示在明处, 并建立一定的联系, 使其可视化, 核心问题迎刃而解。

知识集中化。每道物理题的考查都是围绕相应知识点进行的, 探究题也是如此。此题的知识点是围绕着晶体熔化的两个条件展开的。三条不同浓度盐冰熔化图线和晶体熔化图线比较, 可以读出盐冰的熔点, 这是熔化的一个条件;接着从继续吸热这个条件中根据信息, 选择合适的加热条件。这两个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集中呈现在一张图中。

过程框定化。探究题千差万别, 学生往往感到无从下手。通过绘制思维导图, 鲜活地展示了解题的三步:梳、理、解。尽管不同题目的图差别很大, 同样题目不同人绘制的图也各不相同, 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其解题的过程是比较恒定的。如上述第一、二步是梳理题目信息的过程;第三、四步是理清题意, 是把题目信息和知识点相连接的过程, 这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第五步是根据刚才所获, 完善解题的各个过程。这样, 就把探究题的解题过程框定为一个模式。

思维拓展化。建立思维导图的过程是模仿大脑思维, 建立系统完整的知识框架体系的过程。它一方面解决现有信息下知识的构造问题, 另一方面利用放射性、发散性, 把思维拓展开。在绘制导图的过程中, 把分支进一步细化, 经常可以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例如, 此题的最后, 把实验得出的结论又拓展到两个生活中常见的现象, 解释道路撒盐的目的和冰的熔点为什么不等于0℃, 体现出了物理取材于生活又回到生活的思想。

综上所述, 用思维导图解决物理探究题, 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有效的策略, 更快、更有效地梳理和分解知识, 提高解题的效率和质量。同时, 会促使学生对知识形成整体的观念并在头脑中创造全景图, 进一步加强对所解内容的整体把握, 事半功倍。思维导图, 不愧是一个高效思维的武器!

参考文献

[1]托尼·博赞.思维导图——大脑使用说明书[M].上海: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12:1-20.

篇4:巧用思维导图设计初中英语作业

【关键词】思维导图;初中英语;作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22-0046-02

【作者简介】1.陈岳庆,江苏省常熟市外国语初级中学(江苏常熟,215500)教师;2.王静芝,常熟理工学院(江苏常熟,215500)外国语学院讲师。

一、思维导图作业设计的理论依据

人的左右大脑分工不同。通常左边大脑皮质负责逻辑、语言、列表、数字和分析功能,右边大脑皮质负责节奏、想象、色彩、梦幻、空间感等。人们学习时,往往只用左脑,右脑处于放松或休息状态,造成了一定的浪费。研究表明,当人们去开发那些原本并不擅长的思维领域时,不但不会损害其他的思维领域,反而会产生一种协同效应,即所有领域的思维能力都会得到相应提高。

作为一种先进的思维方法和工具,思维导图赋予人的思维以最大的开放性和灵活性。由于思维导图利用自然结构,根据脑细胞的动态形状和形式绘制,其可以促使大脑快速、高效、自然地运作。思维导图作业的合理使用能够增加学生实现目标的信心,有助于其高级思维能力和知识建构能力的培养。如果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情况,运用思维导图进行作业设计,将其应用到英语知识学习的预习、整理、记忆、复习等作业中,能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同时提升学生探索新知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传统作业的设计缺乏思维的背景

当前中学英语作业的布置存在诸多问题:(1)布置随意,缺乏目的。很多教师布置的作业来自于课本或课外辅导,缺乏原创性,导致作业布置随意,没有针对性,仅流于形式,学生完成作业的积极性不高。(2)形式有限,趣味不足。传统作业仅限于知识的重现和机械记忆,大部分采用抄写、背诵以及听写的形式,内容枯燥,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学生没有积极思考的机会,毫无趣味性。(3)忽视个性,缺乏层次。传统作业采用“一刀切”的方式布置作业,未充分考虑到不同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学业水平,作业缺乏层次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作业的无效性。以思维导图形式设计的作业目的明确,结构清晰,重点突出,图文并茂,形式多样,可以按照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运用,为改良传统作业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新途径。

三、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作业设计中的三种应用形式

1.全图思维导图作业。

其画面活泼、色彩丰富,是三种形式中最吸引眼球的一种,也是最符合大脑记忆原则的一种思维导图作业。但需要注意的是,因为“一图胜过千言万语”,图像多元而且开放,在无人解说的情况下,容易造成误解,所以对于全图思维导图形式的作业,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进行一定的说明。下面以《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54为例。教师可以利用视频中的截图做一张几乎全是由图像构成的导图,目的是给学生辅助背诵和复述课文内容。此外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学业水平,进行分层作业,做出不同的复述要求。对学困生而言,可以仅要求其能够运用本课的大部分单词、词组和句型复述故事的主要内容;对普通学生而言,则可规定其需要利用本课全部的重点单词、词组和句型来精确完成内容复述;对优等生而言,除了达到对普通学生的要求外,还可要求其进行适当的延伸和拓展。

图1 新概念英语第二册Lesson 54 Sticky fingers

2.全文字思维导图作业。

由文字和线条设计组成的思维导图作业,其特点是内容清晰,重点突出。初中英语作业中最常采用该种形式的就是语法知识导图。图2是初三语法复习冠词内容的导图,全部由文字构成,分a,an, the以及需要区别的词组四个分支。注意点和例句在图中都有显示,即使没有教师讲解,学生自己思考也是蛮有乐趣和收获的。该导图去除部分信息进行修改后,既可以作为课前预习作业,也可以成为学生课后的巩固复习作业。作为课前预习作业时,教师可以提供一级分支的信息,以明确作业方向,而二级分支则可通过标注填空要求的方式让学生自己总结和探索三类冠词的功能以及本课需区别的重点词组,相应的三级分支则可以要求学生通过自学或小组合作的形式进行举例。同样作为课后作业,该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理清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有效地帮助学生巩固本课所学内容。可见以思维导图形式设计的作业能够充分体现新课标的探索、合作和自主学习的理念。

3.图文并茂思维导图作业。

由图、文字和线条组成,融合了前两种思维导图作业的优点,可谓既形象生动,又重点突出、内容清晰。是日常教学中最常见、最实用的一种思维导图。在这种思维导图中,要加载重中之重的图片。因为图像比文字更能吸引大脑的注意力,可以让大脑第一时间吸收。图3 关于7A Unit 6 The Fashion Show的导图是典型的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课文中有一半的篇幅是描述时装秀中各名学生的衣着。同时课文配套光盘中有四位模特着装的图片,可以把它们截取下来,学生在复述或背诵的时候只要描述所看到图像中人物的衣着就可以了。对于无法在图中表达的抽象概念,适当加些文字描述,可以很快地让学生掌握要点,尤其适合应用于当堂复述或背诵的作业。

图3 牛津初中英语7A Unit 6 The Fashion Show

把思维导图应用于初中英语作业的设计对师生来说是双赢的举措。对教师而言,能够通过思维导图作业将课文中的重、难点以直观、清晰、立体化的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学生导图作业的完成情况能够帮助教师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及时改进教学设计,做到因材施教,同时有利于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实现高效课堂。对学生而言,完成思维导图作业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他们学会自主学习和思考,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最终帮助他们有效地提高记忆效果,系统地掌握知识结构,形成用英语思考和做事的能力。

篇5:巧用思维导图,完善写作过程

一、什么是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是由英国心理学家托尼·巴赞博士开发出来的一种全新思维方法。托尼·巴赞博士在研究大脑的力量和潜能过程中,发现伟大的艺术家达·芬奇在他的笔记中使用了许多图画、代号和连线。他意识到,这正是达芬奇拥有超级头脑的秘密所在。在此基础上,巴赞于19世纪60年代发明了思维导图这一风靡世界的思维工具。

简单地讲,“思维导图”实际上是我们众多思维工具的一种。它通过画图的形式,将放射性思考的内容具体化,是放射性思维的的表达。

如一位小学生所画的“一只小猪”的思维导图:

这幅思维导图就是这位小学生围绕“一只小猪”进行放射性思维的一个具体体现。

二、作文教学中如何绘制思维导图

 工 具

绘制思维导图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复杂,正如成功并不像你想象的那样困难一样。你只需准备好下面提到的东西,就可以开始画了。

1、A4白纸一张;

2、彩色水笔和铅笔;

3、你的大脑;

4、你的想象! 步 骤

在作文教学的探索中,我们认为绘制思维导图有如下步骤:

(1)准备一张空白纸,横放在桌前。从白纸的中心开始画,周围要留出空白。这样会让你大脑的思维能够向任意方向发散出去,自由地、以自然的方式表达自己。

(2)准备彩色水笔。颜色和图像一样能让你的大脑兴奋。它能让你的思维导图增添跳跃感和生命力,为你的创造性思维增添巨大的能量,此外,自由地使用颜色,使绘画本身也非常有趣!

(3)提炼作文题目的中心词(主题词)。如“时间不能使记忆风化”,中心词就是“记忆”,“你我走过的日子”中心词就可以用题目“你我走过的日子”。

(4)把主题词写在白纸的中心并圈画起来。一幅代表中心思想的图画越生动有趣,就越能使你集中注意力,集中思想,让你的大脑更加兴奋!

(5)由中心出发,围绕主题,写出3—7个次主题,把次主题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由中 1 心发散出来的线条上。让各分支线条自然弯曲而不是像一条直线。你的大脑会对直线感到厌烦。曲线和分枝,就像大树的枝杈一样,更能吸引你的眼球,也具有更多美的因素。

(6)再以每一个次主题为中心,写出3—7个次次主题。也把次次主题用关键词的形式写在由次主题发散出来的线条上。一个关键词会使你的思维导图更加醒目,更为清晰。每一个词汇和图形都像一个母体,繁殖出与它自己相关的、互相联系的一系列“子代”。

三、关于“过程写作教学法”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始运用新型的“过程写作教学法”理论来指导写作教学实践,展开了广泛的教学实践活动。

“过程写作教学法”强调写作过程的重要性,将写作视为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注重写作的全过程。

我区的作文教学,在倪老师和吴名庚老师的带领下,在写作的过程教学方面已经进行了一系列有效的尝试,如:

1、倪岗老师提出的“六阶段写作过程“。倪岗老师博览群书、综合各种教学模式、结合实践、深入思考,认为写作的操作过程大致分为六个阶段,即:构思、提纲、初稿、修改、定稿及分享。

2、正在进行的作文修改。在倪岗老师和吴名庚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通过在作文修改方面进行的多次专题研讨与实践,最终统一思想,明确了修改的程序应该是先宏观,后微观,最后校正。

宏观修改:就是要从大处着眼,重新审视文稿的内容和结构,并做相应的改动。宏观修改从这几个方面考虑:改换角度、改换目的、改换焦点、改换结构、改换风格、改换读者、改换文体。

微观修改:是在段落和句子两个层面对文章进行修改,在具体段落、词句上进行精细加工或修润,使人物描写更臻于完善。

校正:注重于矫正词语和标点符号等技术方面的错误。各校按照以上三个程序进行的作文修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3、巧用“思维导图”,快速构思,快速列出提纲。

我们现在所要进行的运用思维导图进行的作文教学,正是期望对作文教学过程中的“构思”与“提纲”这两个环节进行有效探索。达到快速构思、快速列出提纲的目的。

我们这里举几个例子。(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解读。)从以上例子中,我们看到:

第一,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快速搜索到了与作文主题有关的大量信息,也就是说搜索到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从而使作文不再内容干瘪、言之无物,这就是一个好的构思的开始。

第二,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在分析出多个立意后,选择其中一个立意作为自己写作的主题,据此再选择有效素材,我们发现,学生的素材多种多样,新颖,有自己的生活体验。

第三,确定了主题,选择了有自己生活体验的素材,学生当然可以快速列出提纲,形成写作思路了。通过绘制思维导图,学生有了素材,列了提纲,再动笔写作,这时写出来的作文就真的是大不一样了。上周我任教的两个班在思维导图的基础上写了作文《陶醉》,给同备课组的几位老师传阅了一下,大家一致认为,导图让学生作文内容充实,学生写作时连文笔都自然细腻起来了。因为是初稿,没来得及修改,就没有拿来给大家看看,有些遗憾。

不怕大家笑话,接到倪老师任务时清楚记得是一个周末,本月13号,当时真不敢答应啊,只是我这人工作上不善于拒绝别人,特别是不善于拒绝倪老师,所以至今不到半个月时间只好召集同事们马上研讨。现在,我们只是给学生进生了两次这样方法的讲解,两次这样列提纲的尝试,就收到了远远超出想象的效果,一方面我们佩服两位教研员慧眼识珠,另一方面,作为教育工作者,真的是有种喜悦、有种冲动,就迫不及待拿来与大家分享了。虽然有些突兀,但我们想,如果我们能深入下去,一定能发现其更为科学合理的地方,一定能寻找到其深处更为奇特瑰丽的风景。

所以在这里,我们希望有更多的同行来尝试这种教学法,让我们的作文教学过程更为完善。也许就能度过作文教学的难关了。

关于思维导图,再啰嗦几点:

一是要围绕主题让学生充分联想,使导图的分枝尽可能多些,这样才不会漏掉好的素材; 二是让学生作更深入的信息搜索,繁殖出相关的次主题、次次主题、次次次主题等,这样素材写作起来会具体、生动,有深度。

三是绘制思维导图时既重形式,更重内容,不可本末倒置。由于学生绘制导图时有种愉悦感,喜欢画,另外大家互相欣赏时带来攀比心理,你画的漂亮,我画的比你更漂亮,于是画图用了大量时间,这是不妥当的,也是有限的作文时间所不允许的。不过我想,随着导图的熟练运用,学生会逐渐趋于理性,这种情况定会改变。

下面我用一个小故事来结束今天的发言:

篇6:用思维导图来帮助记忆

人类的思维技能:语言(词汇、符号),数字,逻辑(顺序、列表、线性感、分析、时间、联想),节奏,色彩,形象(白日梦、视觉化),空间感(维度、完整倾向)

人类大脑的功能:接收(任何感觉器官所感觉到的任何东西),保持(包括记忆和回忆,即信息的存储和调取),分析(模式辨认和信息处理),输出(任何形式的联系或者创造性行为,包括思维在内),控制(指所有的精神和身体功能)

回忆的两大主要因素是联想和强调

大脑倾向于寻找模式及完整 人脑这台令人惊异的机器,它有五大功能——接受、保持、分析、输出和控制 这五大功能都是彼此强化的。例如,产生了兴趣或受到激励,并且接受过程与大脑功能互不冲突,接收数据就比较容易一点。有效地接收到信息之后,你会发现保持和分析信息也很容易。反过来,有效的保持和分析会增强接受信息的能力。大脑的主要语言不是口头的话语,不是书面的文字,而是想象和联想(包括图像、颜色、关键词、思想等)”,根据大脑的组织结构和性质更加科学进行知识的总结、辨识和记忆。

记忆力是以激发的方式进行的,通过这些连接,记忆力就从一个词汇扩展到其他的相关联的词汇。列表与大脑的联想本质形成直接的对抗。当一个概念确定下来时,它就停下来了,与前后的概念彼此分开。思维导图相对于线性方法制作笔记:只记只读相关的词可以节约时间,复习笔记可以节省时间,集中精力于真正的主题,重要的关键词更为显眼,可以在关键词之间产生清晰合适的联想。

编码会让你在思维导图的各个部分之间快速建立联系,不管这几个部分在纸上看起来有多远。把要记得的事情与大脑里面已经有的长期记忆联系起来。你的思维再根据随意的外形构造图像,因而也就让外形更易记住。同样的,在思维导图中创造外形,会帮你在一个更为容易回忆的形式里组织许多的数据。

思维导图的实质其实就是顺着大脑工作的习惯,然后达到人和图之间的自然转换,同时没有任何强制性的输出和输入;就像计算机将所有的程序语言变成0和1的机器语言一样,人在进化的过程中,其实更愿意接受的是图案,没有文字之前,也都是用图记事,早期的中国字也是象型文字,而且人在和自然交互的过程中更多的是眼睛作为窗口,看到和印近大脑的也是图案。思维导图就是在这样事实的基础上进行整理的一个工具。

首先是基于大脑的自然反射,然后形成速射反应,因为我们大脑也有自己的路径和习惯,几乎每次的反应都会很类似,而且采取的办法也是短时间的穷举,所以这样的方法就保证了大脑内容的全面和输入输出的一致性。

其次就是尽可能的图形化,人对图形的识别不仅信息量大,而且准确率高,这样就方便记忆和储存大量的信息,也给进一步的联想打下了基础,回想一下,我们往往记得清楚的是我们脑子里面的场景,是一幕幕的,而不是一段段文字,即使我们回忆文字也是在脑子里成片的图案。

在应用的过程中,基本上运用的无所不包,而且无论是学起来还是使用起来基本上毫不费力,关键是效果惊人,只要掌握上面的两个根本性的实质就算理解了,而不能是单纯的陷入到使用工具而使用工具。

篇7:怎么用思维导图学习语文

在三大主科中,地位最尴尬的当属语文了。说起来,语数外都是主科,通常人们还把语文放在最前面。可是实际上,三大主科中最不受重视的便是语文。看看现在社会上的补习班吧:选择补数学外语的一大把,而选择补习语文的则寥寥无几。即便和物理化学这样的理综合科目比起来,语文都不占什么优势。但这并不意味着学生们的语文成绩都好得不得了,不需要补习。而是大家普遍认为语文成绩的高低与补习与否没有太大关系。即便勉强补习了,成绩也未必有多大变化。

首先,我们要承认这些观点之中的合理性。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具有知识点分散、考试范围宽泛、考查方式灵活等特点。这些特点一方面导致语文的教材与考试之间关联的松散;另一方面也导致了语文成绩的不确定性。对于最顶尖的学生来说,数学保证次次接近满分应该是不成问题的。但语文就不好把话说得那么满了。仅仅一个见仁见智的作文就足可以大大降低出现满分的几率。

因此,有些人用“墙里开花墙外香”来形容语文:认真学习的学生未必能在语文考试中拿高分。而那些平时不怎么听课的学生反倒有可能在语文成绩榜上名列前茅。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事实上,上述说法是普遍存在于家长和学生中的对语文的一种误解。语文的考查范围尽管十分宽泛,但并不是完全没有考查范围。其知识点虽然松散,却并不是没有规律可循。我们的策略是,尽可能将语文考试中最具确定性的考查内容牢牢掌握好,并尽可能降低其他考查内容的不确定性。在打牢基础的前提下总结做题技巧,然后拿高分。

语文考查内容确定性较强的部分

首先是古诗文的背诵。传统的古诗文背诵没有任何技巧可言,多读几遍,熟了就可以背了,背得多了就记住了。虽然效果还可以,但效率太低。使用思维导图来记忆古诗文可以大大提高我们记忆的效率和效果。比如我们想记住“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这句诗,怎么办呢?可能你已经发现了,这首诗使用到的所有词汇都是名词,而且它们都是可以顺利转化成图像的。你能想到怎么画枯藤吗?小桥和流水呢?用思维导图把它们画出来应该不是很难吧?

总的来说,用思维导图记忆古诗文的要领就是:找出这些诗文中最核心的关键词,然后把这些关键词转化成图形。尽量把这些古文当成故事,你的任务就是把这些故事画出来,然后对照着这些导图故事去记忆,效率会大大提高,而且不容易忘却。

接下来就是字词了。这些知识点都比较零碎,不过还是有规律可循。我们可以把字词分成现代文字词和文言文字词。其中,文言文中的字词数量有限,用法也是比较有规律可循的。而凡是可以归类或者呈现出规律性的知识点,都是思维导图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我们可以根据词性或者作用的不同对这些文言文中的字词进行分类。至于现代文中的字词,也可以用思维导图进行整理,不过需要多花一些力气就是了。

最后是语法。语法也可以分为现代文语法和文言文语法两部分。和英语一样,语法部分是最适合用思维导图去归纳和整理的部分。一旦把整个语法都画成思维导图,你便可以领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快感了。

接下来我们可以谈谈语文中比较不确定的部分。和所有的语言学科一样,语文的学习也需要语感。培养汉语语感的方法和培养英语语感的方式差不多,最重要的是四个字:“多读多写”。

这四个字可谓是语文学习的四字真言。所有遵循这四个字去做的人,语文成绩不可能很低。很多后现代著名作家理科学得都不怎么样,但是语文成绩却非常好。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们巨大的阅读量和写作量。对于这些热爱文学,并打算以文学作为职业的人来说,把大部分精力倾注在语文的阅读和写作上是必需的。但是,对于无意于在文学领域获得专业发展的同学来说,这么做就有些得不偿失了。我们必须要寻找一条捷径,尽可能在短时间内阅读最多的读物,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之内写作最多的文章。思维导图就是这样一条捷径。

通过画思维导图,我们可以把一篇文章,甚至是一本书都可以画成思维导图。在有了导图作为引领框架的基础上再去阅读,效率可想而知。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取其中的一部分精读,还可以对某些部分略读,个别地方甚至还可以越过不读。这些都取决于对文章和书本的整体把握。而完成这项任务,没有比思维导图更胜任的了。

在考试中,现代文阅读和文言文阅读都是必考的题型,而且占了很大的比例。很多同学都是像看小说一样把试题中的文章从头看到尾,结果看过了之后仍然是一头雾水,摸不出要领。我们完全可以先用几分钟的时间针对这些试题画一张小型思维导图,先理清文章的脉络,在整体上和各部分的关联上对这篇文章形成整体印象。这种印象恰恰是最常考查的重点。之后再按照试题的要求仔细阅读相对应的段落。这样做题看似比常规做题多出一个环节——画导图,但实际上却节约了不少时间,因为在以导图为引领地图的前提下,你无需反复阅读同一个段落,思考问题的时间也会少很多。更重要的是,有思维导图的帮助,可以大大提高你做题的命中率。

以上是对语文基本功中“多读”二字的注解。剩下的自然是“多写”了。还记得如何用思维导图写作文吗?忘记的话请重新翻看前面的章节。先用导图搭好文章的骨架,接下来的工作就是填充血肉了。有思维导图帮忙,就永远不会下笔千言,离题万里。而且思维导图也是控制写作字数的一个绝佳工具。你可以根据导图随时调整各部分的文字比例。我平时写文章都是用思维导图画出框架,然后再动笔的,其中也包括你们正在阅读的这本书。用思维导图写作的好处,只有亲自尝试过的人才会知道。

5个语文学习过程中的技巧

语文学习技巧——循序渐进

语文学习应注重基础,不能急于求成。每天制定好计划,哪怕只做一点儿但只要坚持语文水平就会大有长进。每天可以认真的练几个字,每周背几首诗能认真的练几十个字,每周能熟练的背几首诗,看几篇文章,每学期读一本名著。

语文学习技巧——熟读精思

把记忆和理解紧密结合起来,两者不可偏废。“熟读”,要做到“三到”:心到、眼到、口到。“精思”,要善于质疑问难,最终解决问题。

语文学习技巧——自求自得

端正读书的态度,就是不要为读书而读书,应当把所学的知识加以吸收,变成自己的东西,做到读写结合。

语文学习技巧——博研结合

一是要广泛阅读,二是精读,二者不能缺一,又要有机结合。

语文学习技巧——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篇8:初中作文用思维导图

一、利用思维导图, 激发评改兴趣

思维导图是放射性思维的自然表达形式。 它把注意的焦点设置在图的中心———中央图形上, 并由此开始, 把联想和想象所产生的思维结果 (文字或图形) , 作为与中心图形相关的一级子中心用随意的线条将其与中心相连, 作为一个分支。 一级子中心可以成为下一级联想和想象的起点。 我们可以简单地把它看做是一种放射型的图形化的思维工具, 它运用图文并重的技巧, 全面调动左脑的逻辑、顺序、条例、文字、数字及右脑的图像、想象、颜色、空间、整体思维, 以一种与众不同的独特的有效的方法驾驭整个范围的皮层技巧———词汇、图形、数字、逻辑、节奏、色彩空间感, 开启人类大脑的无限潜能。 思维导图正是利用图像、色彩、空间等要素并与文字结合来刺激大脑, 以此把零散、繁多的知识结构化, 快速建构在人的认知、记忆系统中[1]。 因此, 思维导图能够用文字和图形将看不见、摸不着的作文想法以直观形象的方式呈现出来。 这种直观形象的“画画”方式利于思考、便于探究和联想, 十分适合以形象思维为主的小学生, 能够很好地激起他们的兴趣。 如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作文《写自己喜欢的一种动物》, 我这样引导学生评改:同学们,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本单元的几篇课文, 看看作者围绕着动物分别写了哪些内容? 接着, 我边引导边在黑板上勾画。学生一看, 立即来了兴致。 我立刻趁热打铁, 让学生像老师一样先勾画出自己描写的动物, 再运用简单的线条和文字为自己的作文画一幅思维导图。

学生画完后, 再让学生两人一组, 对照黑板上的思维导图, 修改原来的思维导图, 教师参与小组讨论。 等学生修改后, 教师有针对性地选择几幅改后的思维导图进行讲评。 接着让学生根据修改后的思维导图, 修改自己的作文。 这样, 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 因为有了改后的思维导图, 就好像登山有了路线图一样, 学生修改作文就变得轻松了。 其实, 只要激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便不是一件难事。 “要我改”和“我要改”修改出来的作文效果是有天壤之别的。 因此, 教师可以借助思维导图, 降低评改难度, 有效激发学生作文评改的兴趣。

二、运用思维导图, 拓宽评改思路

作为辅助师生在作文评改教学活动中进行反思的工具, 思维导图的作用绝不仅仅是用来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它更有助于拓宽评改的思路。 画一幅思维导图好比经历一次头脑风暴, 当一个人在作文修改之前把自己的想法顺利地写出来时, 思路会变得更加清晰, 头脑也会接受新想法[2]。 有些孩子好不容易完成了作文, 你再让他进行修改, 他往往无从下手, 不知从何改起。 因此, 教师可以先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评改的要求, 再让学生根据老师的评改要求画一幅自己的修改导图或修改作文前的思维导图。 在写写画画的过程中, 学生的思维就像涂鸦一样不再受约束, 容易发现问题, 灵感也会随时闪现, 也不再有无从下手之感。 经过思维导图的梳理, 学生的思维也会随之逐渐清晰起来, 哪里需要删掉, 哪里需要修改, 哪里需要增加内容, 等等, 都会有清晰的轮廓。 有了导图的清晰展现, 修改也更有目的性与科学性, 效果自然更好。 直到学生动笔修改, 作文其实已经经历了不止一次的修改了。 这样不知不觉中便提高了修改质量, 也加快修改速度, 促进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发展[3]。 如五年级上册第八单元的作文《场面描写》的讲评课上, 我先出示了有关修改文章的名人名言, 又让学生回顾了本次作文的要求, 概括了优点和不足后进入作文讲评。先和学生一起寻找作文中的亮点, 并运用思维导图加以呈现。然后让学生欣赏整篇的美文, 接着让学生对照思维导图对一篇中等作文进行集体会诊。 此时, 学生的思维已经完全打开了。 这时候, 再让学生对照老师的评改思维导图, 绘出自己的修改思维导图或修改原来的思维导图, 并互相评改。 不管是老师的评改思维导图, 还是学生自己的修改思维导图, 都较好地拓宽了作文评改思路, 让学生在作文修改前, 对全文所需要的修改有了一张“全景图”。 这张“全景图”能够帮助学生明确“写什么”、“怎么写”、“怎么改”, 这样一来, 学生修改的思路就更清晰了, 修改起来就更容易了[4]。

三、妙用思维导图, 教给评改方法。

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研究表明, 在学生作文评改时, 教师运用思维导图, 以块状的形式, 使学生进行可视化学习———通过直观图表达信息, 通过直观图将思维过程显现化, 借助直观图管理、鉴别各种信息, 借助直观图提出创意———有利于学生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5]。

让学生参与作文评改首先要有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魏书生老师订出学生评改的八条要求, 我将其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以中年级为例, 总结起来就是“八看”。 这样的思维导图, 直观形象, 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 再如把好作文标准编成三字歌, 并以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 有助于学生记忆。

这样, 学生作文评文便有所依傍, 简便实用。 文无定法, 修改也无定法, 但要得法。 让学生评改作文, 虽然列出一定的标准和要求, 但若没有教师的示范和指导, 则学生刚开始往往不得要领。

因此, 教师要进行示范评改。 一要帮助学生会用修改符号。 为便于理解评改意图, 要统一增、删、调、换、改的各种符号 (如图) 。 二要帮助学生掌握修改步骤。 做到一忆 (忆作文要求) , 二查 (查习作, 对照要求找问题) , 三划 (用统一符号划出毛病所在) , 四改 (问题逐个落实动笔修改) , 五誊 (将改后的作文抄写在本子上) [6]。 如:

四、巧用思维导图, 提高评改能力

思维导图不仅可以将人脑的思维过程呈现序列化、直观化, 还可以用色彩、图画、代码等多种形式加以修饰;不仅可以提高思维的广度与深度, 而且可以提高思维的精度与新度[6]。巧用思维导图, 不仅能激发学生的评改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评改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 当学生掌握了评改的标准和方法后, 教师就要让学生“下水游泳”, 才能真正提高评改能力。 学生运用思维导图进行评改实践, 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自主修改, 重在改。 学生对照教师的评改要求, 重新修改自己的思维导图。 例如作文不够具体语句不够生动时, 学生可以运用思维导图, 写下可能用到的一些修辞手法, 如:比喻、拟人、想象、夸张等补充在原有的导图上, 并做合理调配, 这样能够使文章显得更生动。 还可以把想到的好词好句、名人名言、古诗佳句、歇后语等记录在旁, 修改时便可运用到作文中去。 思维导图能将新旧知识有机结合, 让学生在修改前能全盘考虑, 什么地方怎么修改, 一目了然[7]。在学生自改结束之后, 教师最好选一两篇自改得好的作文对照其思维导图在班上进行评析, 这对学生今后运用思维导图修改作文会有更大的帮助。 二是互评互改, 重在评。 相互评改可以是同桌交换评改, 可以是四人为一个小组进行评改, 还可以是随机交换评改。 学生根据思维导图讨论, 交流, 评价, 给同伴的文章提出自己的意见, 帮助同伴重新建构思维导图或一起修改思维导图。 尽管学生之间的互评不一定能找出习作中的所有错误, 但让他们合作互评, 可以使集体智慧得到充分发挥, 学生的思维导图也会更丰富, 更有利于作文的修改。

参考文献

[1][3]托尼·巴赞, 李斯, 译.思维导图---放射性思维[M].北京:作家出版社, 1998:56.

[2]车伟坚, 徐晓东.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及其应用中的异同辨析[C].教育技术的创新、发展与服务, 2006:357-358.

[4]老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导航工具.http://www.chi nanews.com/edu/2012/09-20/4200002.shtml.

[5]概念图与思维导图导论.http://www.360doc.com content/11/0621/11/1324621_128423465.shtml.

[6]戴欢庆.学习如何指导学生进行课堂练笔.http://www jxteacher.com/zjm1981/column21477/d13793f1-e470-4fd8-8375-588a23f7cb35.html.

上一篇:家政服务员培训标准下一篇:三合小学“争当四好少年”活动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