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经济学论文

2024-06-11

法律经济学论文(精选10篇)

篇1:法律经济学论文

在国外,经济学大举“入侵”法学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经济学家从自己观察世界的独特视角出发,对法律作出深刻的经济分析,法律经济学由此诞生。

法律经济学提供了一套与传统法学

迥然不同的分析方法

法律经济学的产生基于两个前提条件:第一,法学与经济学在研究主题和价值观上有相当的共通性;第二,在分析方法上,经济学提供了一套分析人类行为完整的架构,而这套架构是传统法学所缺少的。传统主流的法学理论一直是法律的哲学,它的技术基础是对语言的分析。绝大多数法学家把实证研究想象成是对案件的分析,目的是力求法律解释的一致性。法律的经济分析是一个与传统法学思维不同的方向。

法律经济学讲什么?法律经济学是用经济学的方法和理论分析法律的形成、结构、效果、效率及发展的学科。从理论上讲,凡是理性的东西都是可以用经济分析的方法来加以分析和解释的。经济分析通过收益、成本的差额比较来确定最有效率的行为方式或制度模式。经济分析中的数量分析和行为理论的量化完全实现了理性的确定性要求。

归纳整个法律经济学理论,其核心在于,所有法律活动,包括一切立法和司法以及整个法律制度事实上是在发挥着分配稀缺资源的作用,因此,所有法律活动都要以资源的有效配置和利用——即效率最大化为目的,所有的法律活动都可以用经济的方法来分析和指导。

法律经济学还运用福利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博弈论及其他有关实证和规范方法,这些方法都以自己鲜明的特色使法律经济学充满生机。

均衡是法律经济学和中国法律改革的共同要求

均衡是个数学概念,借自于微积分理论。均衡指因为每一方都同时达到最大目标而趋于持久存在的相互作用形式。

有效率的法律制度是努力使法律供求趋向均衡。中国法律改革的目标就是要使法律制度和市场经济的供求之间从不均衡过渡到均衡,即我们要充分保证避免市场经济中法律服务严重短缺。这种均衡应当体现在立法、司法、执法、守法各个方面。

法律改革的实质是重新配置公权力和私权利资源,是一种制度的重新安排。当前,中国法律存在着的不均衡状态直接影响法治进程。从民商法看,民商法长期以来处于供给不足的状态,表现为民商法在质量、数量、体系化方面都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不能满足司法实践的需要,民商法体系不完善,基本法过于疏简,司法解释压过条文,立法内容有缺漏,落后于社会实践;从行政法看,行政法规过于泛化,强调涉及领域广、干预力度大,有些进入了它不应介入的领域,构成市场经济和法治的障碍,成为法律不均衡的主要根源。从当前市场经济需要的基本法律框架看,财产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自由企业制度所要求的有关企业法律、适应市场经济对政府要求的行政程序法、以及迁徙自由、结社自由等与市场经济相应的法律法规都亟待完善。法律经济学的应用和发展,将推进这种适应市场经济的法律体系的建立。

效率是法律经济学和中国法律改革的共同目标

效率是经济学所要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法律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是“效率”。效率应当是中国法律改革的主要目标。它的价值不仅仅因为它为我们认识和评价法律提供了新的观念、新的视角,更重要的是它使法律成为一种活生生的社会工程,把法律和当代社会发展所面临的某些最基本方面联系在一起,并提供了一把新的打开法律社会工程之门的钥匙。

从司法实践看,同国外的法官办案效率相比,我们的法院办案效率是相对较低的,有相当比例的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间内审结。

根据微观经济学理论,最佳效率是边际成本与边际效益处在相等的均衡点上。所以,效率目标的实现不能一味追求节省法律改革成本,导致成本投入不足,也不能一味加大投入法律改革成本,导致成本浪费。

法律经济学在我国的发展趋势

法律经济学已成为一个重要流派,一种国际法思潮的事实将改变中国传统法学的固有结构。法律经济学的发展将促进中国法律改革。

法律经济学原理和实证研究告诉我们,法律方法和经济方法虽有差异,但常常会得出相同的结论。就同一个法律规则而言,法学家维护的是公正,经济学家维护的是效率。在绝大多数情况下,经济方法和法律方法常常是殊途同归。我们过去将公正作为法律的价值标准,今后,我们在坚持公正标准的同时,效率将成为法律改革的目标。

从法律经济学看我国法律改革一文由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篇2:法律经济学论文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 效益 资源配置 法律现实运动 法学泛经济化 法律的经济价值 定量分析 事前分析

本世纪70年代以来,一门新兴的边缘性、交叉性学科“法律经济学”,作为一门新的法学流派,开始跻身于传统法学流派之林,并因其视角之新颖,方法之独特和实际的运用价值,越来越引人注目,影响不断扩大,在法学界尤其在西方法理学界地位日益提高。法律经济学的研究已发展成为一门新兴的学科,成为许多高等院校的重要课程,并且拥有自己的专门的学术刊物和有关的学术研究机构。本文试图从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发展轨迹和当前研究状况方面对其作一个简单介绍,并予简略评析。

一、法律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所谓法律经济学,即用经济学的概念与方法去研究法律问题的一门学科。在西方尤其在美国,一般将其称为“法学与经济学”。例如,该理论研究领域中最具权威性、代表性的刊物就冠名为“法学与经济学杂志”(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著名的法律经济学家波斯纳称其为“法律的经济分析”;此外,该学科还有一些类似的称呼,如“法律的经济学研究”、“经济分析法学”等。概括而言之,它是一门由法学和经济学相互滲透相互融合而成的新兴学科。

法律经济学是以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法律的成长、结构、效益及创新的学说,其核心思想是“效益”。即要求任何法律的制定和执行都要有利于资源配置的效益并促使其最大化,以最有效地利用资源,最大限度地增加社会财富。它几乎涉及到所有的部门法领域,既包括民法、经济法,又包括宪法、刑法、行政法等。其研究目的在于建立解释法律现象与现实的全新的方法论结构体系,提供从法律的价值等基本理论到具体法律制度的分析工具,它可用来服务于整个法律制度,也包括经济法制的变革和完善。[1]

二、法律经济学的发展轨迹和研究现状:

对法律进行经济分析的思想自始就有。古希腊柏拉图的《理想国》中的《法律篇》,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就有了用经济观念分析法律规则的思想。到十九世纪中叶,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马认为,“无论是政治的立法或市民的立法,都只是表明和记载经济关系而已。”[2]

“法的关系正像国家的形式一样,既不能从它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谓人类精神的一般发展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的生活关系。”[3]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更是广泛地论及了法律与经济的辩证关系。因此,有人称马克思主义的法学理论为“经济学研究的法理学”。

而经济学与法学的真正结合肇始于本世纪二十年代末三十年代初。由于当时严重的经济危机所造成的对社会经济秩序的剧烈冲击使法律在此时显得苍白、无力与无能,促使人们寻求新的法律模式。这就必然要求改变传统的法学研究内容,改变纯粹的逻辑推理式的法律演绎和归纳法,于是在美国兴起了法律现实运动。人们开始将法律与包括经济在内的相关学科结合起来进行研究,以便能对已经出现的社会现象进行合理的解释。在此背景下,美国芝加哥大学法学院率先酝酿课程设置的改革,经济学开始成为法学院的正式课程,芝大也由此获得“法律经济学发祥地”的美誉。1958年,芝大法学院经济学教授阿隆•迪莱克特(Aron

Director)创办了法律经济学方面的最具权威性、代表性并对该学派的发展产生了巨大促进作用的学术刊物——《法学和经济学杂志》,该杂志对推动法律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但直到本世纪六十年代初之前,法律经济学仅局限于分析反托拉斯法等少数政府管制经济的成文法规,被人称为“旧的”法学与经济学。[4]到六十年代初,芝大法学院高级研究员科斯(199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的《社会成本问题》和卡莱布雷斯的《关于风险分配和侵权行为法的若干思考》这两篇论文的发表才改变了这一局面,被认为是开辟了“新的”法学与经济学的广阔领域。到了七十年代,是经济学的进一步发展并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其主要标志是芝大法学院理查德••A•波斯纳(Richard•A•posner)的《法律的经济分析》一书的发表。该书后来多次再版,成为法律经济学史上的经典性著作。在该书中,波对法律经济学的有关理论进行了深入系统的阐述,并且几乎对所有的部门法领域进行了经济分析。至此,法律经济学作为一个新的法学流派,终于以其完整的理论体系和独特的研究方法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而臻于成熟,并为人们所接受。

篇3:法律经济学论文

一、耗竭性自然资源利用与保护的经济学分析

1. 耗竭性资源的成本

耗竭性资源的成本 (包括钻探, 开采等过程) 不同于普通产品生产, 因为不同时期的普通产品生产, 不存在“此消彼长”的关系。耗竭性资源的生产则不然, 今天多生产一个单位, 未来就得少生产一个单位, 这是由耗竭性资源的有限性或稀缺性所决定的。在当前生产决策过程中, 耗竭性资源的生产者除生产成本之外, 还必须考虑由于当前生产所放弃的未来生产机会成本。耗竭性资源的这种机会成本, 被称为资源的“稀缺成本 (scarcity cost) ”, 或“资源补偿费”。强调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成本, 并不是说要把有限的资源永远原封不动的储藏下去, 而是说应该根据稀缺成本, 来进行有关资源开发和使用的长远决策。

图 (1) 说明的是耗竭性资源的稀缺成本情况。其中D为耗竭性资源的需求曲线, S0为不存在稀缺成本的情况下, 耗竭性资源的市场供给曲线, 它只反映了实际生产 (包括钻探、开采等过程) 的边际成本。引入稀缺成本后, 行业内各企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向上移动, 形成为S1的新市场供给曲线。这两条供给曲线之间的垂直距离, 代表放弃未来生产的机会成本或稀缺成本, 资源的生产是 (同时也是需求量) 由于稀缺成本的存在而从Q0降至Q1, 这一点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即引入稀缺成本后, 耗竭性资源价格上升会减少资源的当前耗用量。

2. 耗竭性资源的价格

估算耗竭性资源稀缺成本, 须了解未来的资源价格。换言之, 要想准确地计算资源在当前耗用的机会成本, 必须设法了解资源的未来价格。这里以一个简单的例子, 说明稀缺成本怎样影响资源的价格。设一家银矿的所有者了解20年后每盎司银可卖1美元, 由于银矿的储量是有限的, 今天卖出一盎司就意味着20年后少卖1盎司, 如果实际利率为5%, 则根据贴现值计算法, 这种机会成本的贴现值为1*0.377≈0.38 (美元) 。它是假如银矿所有者对今天卖出还是20年后卖出无所偏好, 那么当前的市场价格也应使0.38美元, 它是一种实际现在出售还是20年后出售这两种选择的均衡价格。如果限价低于0.38美元, 当其他条件不变时, 银矿所有者就宁愿将资源储于地下。因为考虑到利息因素, 留待以后开采更为有利。

在这里需要比较当同时银价与其实际生产成本, 才能得知银矿的稀缺成本。如果生产每盎司银的边际成本为0.2美元, 则其稀缺成本为0.18美元, 即现价减去边际成本 (0.38-0.2) 。值得强调的是, 不同于一般的经济学规则, 这里的现价高于边际成本并不说明价格偏高, 从而造成资源的低效率配置, 而是说, 对于耗竭性资源来说, 价格应反映全部成本 (即生产边际成本加上资源的稀缺成本) 才是合理的价格。

3. 用图示分析相关问题

在图 (2) (a) 图中, 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资源价格和边际成本。 (b) 图中横轴表示时间, 纵轴表示数量, D为耗竭性资源的需求线。在 (a) 图中, 资源的初始价格为P0, 稀缺成本或资源补偿费为P0-MC, 即初始价格减边际成本 (这里假定边际成本为常数MC) 。随着时间变化, 稀缺成本将以实际收益, 或市场利率的速度R上升。与此同时, 资源的价格P也随之上升, 最后达到时间t时, 资源全部开采完毕, 此时的终止价格为Pt。

从图 (b) 可以看出, 当资源的初始价格为P0时, 市场对资源的需求量为Q0, 而后随着资源的价格逐渐上升, 资源需求量逐渐减少, 直至最后达到终止价格Pt时, 需求量同资源的持有量一起趋近于零, 即资源在达到终止价格Pt时开采完毕, 由替代资源代替。

从以上对于耗竭性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看出, 我们对于资源利用成本和收益有时当时就可以精确计算, 有些则不能预先考虑周详, 其成本可能由一代人承担, 而收益却由以后的几代人分享;反过来讲, 资源利用的本代人可以更多地获取收益, 却把巨大的成本留给后人。这要求立法机关在立法时更多地考虑, “历时资源利用的收益”, 他们必须对不同代人之间的福利进行关心, 即当代人多取少留还是少留多取做出回答。这样未雨绸缪也叫做收入或福利的跨代分配。权力机构和政府考虑和调节收入跨代分配越成功, 则国家的后续发展就越有潜力, 未来社会关系就越协调。

二、耗竭性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的法律制度创新

从以上对耗竭性自然资源经济学的分析中可以看出, 耗竭性自然资源有其独特的特征及价格决定机制, 因此我们应对耗竭性自然资源采取特殊的利用和保护措施。因此反映在法律制度创新上, 也应有与其他类型自然资源有不同的体现。

1. 继续明确并加强国家在此类自然资源利用和保护中的所有者角色

与可再生生物资源相比, 耗竭性资源具有鲜明的耗竭特征。对于这类特殊的资源, 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确认其作为社会财富归国家所有。我国在《民法通则》《土地管理法》《水法》《矿产资源法》中均规定了耗竭性资源归全民或集体所有。在现代市场经济发达国家, 一向存在着两种土地、水资源的所有制模式, 一是以私有制为支柱的完全自由模式, 为美、日等国采用;二是以国有制为支柱的有效控制下的市场模式, 为许多英联邦国家, 以及我国香港采用。实践证明, 后一种制度的效率并不亚于前一种。因此我国的立法规定在物权制度上是有效率的。但在现实实践中政府代表国家行使这类资源的所有权制度方面仍应加强。

在资源管理方面, 政府的地位和作用都比以前加强了, 不仅被赋予更多的职能, 而且角色比以前更多样, 既作为特定区域自然资源管理的主体, 又作为所辖区域自然资源耗竭的责任主体以及公共自然资源、后代自然资源的代表。为了适应新增角色, 对政府的责任问题在立法上也应有进一步的发展, 其趋势是政府越来越成为一个实质性的法律主体。这是基于其既为资源的管理主体, 又是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决定的, 虽然政府责任更加明确, 但与之相对应的权利和权力尚未完善, 当政府作为自然资源的管理主体出现时, 它应拥有相应的行政权力, 当它作为自然资源所有权主体时, 它应享有相应的民事权利。而目前政府作为特定自然资源的所有权主体只是名义的, 并无具体的措施加以保障, 特别在这些资源遭到毁灭性开采或破坏时, 政府有无民事求偿权, 如有, 由谁来行使这一权利等问题, 至今尚未明确。易导致“所有权缺位”, 这会导致权利和义务的不对等, 从而无法实际履行对资源保护负责的义务。

2. 要建立和完善耗竭性资源消耗补偿制度

前面对此类自然资源的经济学分析中引入了稀缺成本这一重要概念, 应用到法律中便是资源补偿费, 它是有效调节代际之间资源使用平衡的杠杆。我国已经从1986年开始建立环境资源补偿费制度, 现在已规定了矿产资源补偿费、土地使用费和资源费等, 但其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建立的制度往往拘于形式, 由于体制设计不合理, 收费渠道不顺通, 监管力度不够等原因, 使得资源补偿费或者收不上来, 使法律规定流于形式, 或者只能部分收取, 造成苦乐不均的现象。二是收费标准的确定亦不够合理。不仅没能和资源耗用成本挂钩, 使得收取的费用远远低于资源本身的价值, 无法通过供求关系反映出稀缺性。为此, 一方面要完善收费体制, 另一方面, 必须确立科学的资源成本收益分析方法, 使资源补偿费确定接近资源耗用的未来机会成本, 使得经济手段确定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以充分发挥矿产资源的经济效用, 形成贫富矿开采均衡状态。

3. 构筑耗竭性资源的节约利用机制

从前述此类自然资源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看出, 此类自然资源在现实储量中只有下降, 而不可能增长。因此节约利用也是该类资源利用的重点, 目前应使节约资源成为一种制度上的设计。第一, 借鉴发达国家的立法经验, 完善我国的能源节约制度。如英国等西欧国家及日本构筑了低能耗的经济运行体系:英国创造1000美元的总产量仅需0.4桶油, 日本为0.42桶, 俄罗斯相当于西欧、美国平均值的4倍;中国则是10倍。日本颁布了《节约能源法》对能源消耗标准作出规定, 根据能源消耗数量对能源使用单位进行分类管理, 明确节能指标;奖赏分明, 政府对节能达标的单位给予减免税收优惠, 对未达标者处以100万日元以下罚款并向社会公布名单;与主要发达国家相比, 日本经济的能源效率明显提高。因此, 我们应该参照日本等发达国家做法, 制定《节约能源法》及配套规定, 使节约真正上升为法律制度的层次。第二, 恢复回收利用激励制度。已被某一经济活动利用过的不可再生资源。可能仍饱含有用的资源成份, 将其作为废物抛弃, 是对资源的浪费。1994年实行新税制后, 我国取消了对综合回收利用废弃物的税收付费政策和财政补给政策。政府也逐步放弃了对生活垃圾的回收、再生的管理, 使得这个曾经对我国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做过重要贡献的行业难以为继,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政策失误。第三, 提高现有资源的开采利用率。据陕西省煤炭工业局副局长白宏介绍, 按《煤炭工业技术规范》要求, 矿井采区回采率最低不应小于75%, 但陕西没有一家煤炭企业达到规定要求, 矿井采区的回采率平均还不到30%, 除了煤炭领域, 石油开采中的浪费现象同样惊人。新疆一般油井的采收率能达到40%, 而在陕北, 一些油井的采收率20%都难以达到。也就是说, 埋藏于地下的原油每吨仅能开采出100公斤而其余800多公斤的原油被白白浪费了。

我们对于耗竭性自然资源的开发既要满足当前工业发展的需要, 又要考虑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要考虑后代人的利益。因此我们必须转变观念, 变以往的禁采与滥采为科学开采, 这就需要加强政府的资源所有者地位, 不断完善我国的耗竭性资源消耗补偿制度, 构筑耗竭性资源的节约利用机制, 同时还要大力发展和利用可再生能源, 以缓解我国对于耗竭性资源的需求压力。

摘要:耗竭性资源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也是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用成本—收益方法对耗竭性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进行经济学分析, 并对耗竭性自然资源的利用提出法律制度创新。

关键词:耗竭性自然资源,经济分析,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贾引狮宋志国:环境资源法学的法经济学研究[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 2008

[2]周林彬:物权法新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

[3]徐培培谭章禄:耗竭性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与对策研究[J].煤炭经济研究, 2008 (5) :26~27

[4]曲格平:我们需要一场变革[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1997

篇4:法律背后的经济学

法律经济学家熊秉元的新书《正义的成本——当法律遇上经济学》的序中,引用了罗马百科全书编纂者塞尔苏斯的名言:“法律是公正与善良的艺术。”相比之下,后起的经济学更像一门现代科学。

早在2007年,熊秉元在台湾开设《法律经济学》课程时,就曾经公开表示:“抽象来看,传统法学思维和经济分析之间,有一个明确具体的差别。传统法学思维,以公平正义为标杆……相形之下,经济分析的特色,是吾道一以贯之——追根究底,只有‘成本’二字而已!” 换句话说,公平正义,或许不过是成本收益的别称罢了。他后来发表文章写道:“追求公平正义或其他任何价值,必须坦然面对所涉及的成本。要得到鲜美的果实,必须先有辛勤的浇水灌溉。同样的道理,要提升公平正义的刻度,必须以充分的资源为后盾,而一旦涉及资源的运用,当然就是成本的问题。” 在熊秉元看来,无论原始社会、传统社会还是现代工商社会,正义都可以表述为经济效率和成本收益。

原始社会的正义,首先是生存问题。资源匮乏,人的能力渺小脆弱,对环境的掌握力有限,因此在发生纠纷时,难以精细地明断是非,而只能以严格责任的方式,确定下了“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粗糙规则;当进入以农牧为主的传统社会后,正义就是对“稳定”的要求。固定下来的社会分工具有近乎神圣的正当性,不能随便破坏。有效率的资源分配,成为正义的重要甚至是唯一标准;而当进入现代工商社会之后,“效率不断填充并改变正义的内涵”,人们开始能够预计制度的短期成本和长远价值。契约的神圣与规则的可期就成了这个时代的正义。用法学家的话说,或许可以表达为私产保护和法治社会。

因此,当法学家们还在纠结是否应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时,经济学家已经开始用效率来界定公平和正义。“在公平和效率之间进行取舍”,也成了一句不科学的空话。从表面看来,为了提高效率可能会在短期内侵害公平。但是在长期的博弈中,任何一种制度的安排,只要市场交易成本较低,就可能通过当事各方的交易,形成有效的补偿方案,从而实现另一种公平正义。

这就是科斯定理在法律领域的呈现:制度无论将正当性界定给谁,只要交易成本为零,就可能达到“帕累托最优”,从而实现最佳的社会安排。著名的例证之一,是工厂与居民之间的环境污染诉讼:当法律将正当性界定给居民时,工厂为了进行生产获得利润,就会不断试图进行交易,以治理环境、创造就业、增加社会财富等筹码,来获得自己污染的权利。因此,各方能够通过一种替代性的安排方案,实现具体的正义。

然而,这种看似科学的逻辑,或许将导致法律虚无和立法草率主义。既然产权界定给谁都不重要,那么立法大可马马虎虎,反正无论如何立法,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的偏好。而且,立法大可以在纠纷解决之后,对交易后果进行确认。

在美国,这种惯性或许并不可怕,因为完善的司法判决体系能够对于立法的草率和不完善进行弥补;而且,强大的律师阶层会不断利用诉讼来修正法律体系的漏洞。而在欧陆传统下,虽然没有“司法造法”传统,却有着长久以来的议会政治和社会协商传统。即使初始规则不够完备,各方也有充分的途径来表达意愿,形成新的妥协和共识。

但是,假如在某一个社会里,各个阶层的话语权和谈判力已差距悬殊,司法判决还缺乏主动和权威,那么立法的草率就很可能生产出大量的不公正和无效率,并且累积许多不可逆转的社会矛盾——它们无法通过交易和博弈得以解决,反而会导致现存社会规则的混乱。用熊秉元的话说:“主流经济学所描述的经济人,像是一个跨越时空、没有文化束缚、不受意识形态羁绊的‘黑盒子’。只要输入某些价格、所得数量的信息,黑盒子就会打印出一个标准答辩——经济学者朗朗上口的‘最佳选择’。”

然而,这样的理想形态,是排除了许多“杂质”之后的完美结果。法律处理的却是人与人之间的难题。只要是人,就会有难以割舍的感情与偏见,就会有无法进行成本收益核算的“失控”时刻。即便再复杂的经济学模型,也只能大致重现人的困境与选择,而不可能替人做判断。因此,这也是为何经济学家的分析,更像是“事后诸葛亮”的解释,而在预计人的举动时显得比较吃力。

同样是处理“事后”的工作,法律则显得更有意义——不论是根据立法规则,还是遵循先例,不论是由长老般的大法官作出决断,还是交由“邻人”组成的陪审团来定夺,都大致总能履行定纷止争的功能。 当然,法律也总有不公正的时候。但是不用担心,用经济学的视角来分析,人们一定会通过再次博弈,来完善司法体系的功能,提升法律作为公共产品的价值。当然,在进行纠纷解决时,很多法官也喜欢用经济学方法来进行论证,证明自己的观点能够符合“理性人”假设或是“整体社会利益最优”的逻辑。但是,这或许不能称为“经济学”征服法律领域的表现。或许说,不过是法律人掌握了更多的分析工具和手段,来证明自己早已确凿的判断和结论罢了。

推荐者:任超

任超,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副教授、法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商法、法理学。著有《法治的追求:理念、路径和模式的比较》等书。

《呼唤法治的市场经济》 吴敬琏著 三联书店

本书是吴敬琏自2000年以来的文章结集,有正经八百的论文,有会议讲稿,也有给党和国家领导人提供的策论。吴敬琏在不同场合的发言和诸多文章都讲到了市场经济的两个种类,即坏的市场经济和好的市场经济。按照他的观点,坏的市场经济也可以称之为权贵资本主义,后者是他经常强调要警惕的社会形态。从法治的角度看,目前我们出现的问题是,在利益分配的过程中,不是谁能够分多少的问题,而是通过什么样的游戏规则来分配的问题。显然,这个过程还缺少公共参与的法治意识,读这本书,能建立一些这样的意识,就不虚一读了。

《法治的细节》 周大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本书的作者周大伟,长期从事法治专栏的写作。正如一些人评价,从貌似琐碎的细节出发,寻求制度建设的原理与途径,是作者比较独到的论证方式。从细节出发,是一个好的视角,细节折射法治内涵,细节也决定一个国家的法治水准。不过,细节纵然重要,但终不过是法律内容的应有表现。好的法律往往可以体现出好的细节,但好的细节要想促进法治的进步,离不开法律理想者的兢兢业业,更离不开法治对人类文明发展趋势的积极顺应。

《证据》 科林·埃文斯著 三联书店

篇5:法律经济学理论困境和挑战论文

摘要:

法律经济学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学流派,由独特的经济学视角进行法律的解读,成为跨经济学和法学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尽管法律经济学已经得到理论领域和实践领域的普遍认可,其在方法论、社会财富最大化、道德质疑等层面仍然面临着亟待解决的理论困境,以及不同新兴流派的不断挑战。

关键词:

篇6:经济法律多选

2.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是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B.创造性C.实用性D.新颖性

3.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定,对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监督检查的专门机构是(CE)C.县级以上各级人民政府工商行政管理部门 E.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的其他部门’

4.税收法律责任的形式包括(A.经济责任C.行政责任D.刑事责任

5.劳动争议解决方式主要有A.和解B.调解C.仲裁D.诉讼 1.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包括(ABCDE)。A.国家机关B.社会组织C.内部组织D.个体工商户、承包户和公民(自然人)E.国家

2.个人独资企业具有下列特征(ACDE)。A.投资者是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和投资权利的自然人C.投资者对企业的债务承担无限连带责任D.个人独资企业是非法人企业 E.个人独资企业的组织机构简单,经营管理方式灵活

3.上市公司终止通常有两类(AB)A.自动终止B.法定事由终止

4.政府及其所属部门,不得滥用行政权力(ABCE)。A.限定他人购买其指定经营者的商品B.限制其他经营者正当的经营活动C.限制外地商品进入本地市场E.禁止本地商品流向外地市场

5.税收具有下列特征(ACD)。A.强制性C.无偿性D.固定性

1.法人成立应当具备的条件是(BCDE)B.依法成立C.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D.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E.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设立合伙企业应当具备的条件是(ABCDE)A.有两个以上合伙人,并且都是依法承担无限连带责任者B.有书面合伙协议(企业章程)C.有各合伙人实际缴付的出资D.有合伙企业的名称E.有经营场所和从事合伙经营的必要条件

3.公司最一般的特征包括(ABE)A.法定性B.法人性E.组织性 4.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即(ABCD)A.国家制定有关消费者权益的法律、法规时,应当听取消费者的意见和要求B.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C.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人民法院必须受理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5.税收的特征包括(ABC)A.强制性B.无偿性C.普遍性

1.法的结构形式,一般来说有以下层次构成(ABC)A.法律规范B.法律部门C.法律体系

2.根据发行价格和票面面额的关系,证券发行分为(ABC)。A.溢价发行B.平价发行C.折价发行

3.授予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的条件是该项发明或实用新型具有(BCD B.创造性C实用性D.新颖性

5.统计的基本任务是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进行(ABCDE)A.统计调查 B.统计分析C提供统计资料D实行统计监督E提供统计咨询意见

1.法律规范的构成要素包括(ABE)A.假定 B.处理E.制裁 2.发生债的根据有(ABCDE)。A.侵权行为B.不当得利C.无因管理D.合同E.其他根据

22.《破产法》规定的企业破产条件是(BD)。B.企业已经不能清偿到期债务D.经营管理不善造成严重亏损

23.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特征包括(ABCDE)。A.募股集资的公开性B.股东数额的广泛性C.股份的等额性D.股份可自由转让性E.设立要求相对严格

24.国家对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主要体现在(BCDE)。B.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制止危害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行为的发生 C.对符合法定起诉条件的消费者权益争议,人民法院必须受理 D.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依法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篇7:经济责任审计有关法律

三项主要文件(逐条阅览,重点掌握):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 2004年 ☆☆☆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

2006年

☆☆☆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

2008年

☆☆ 一项辅助文件

2007年 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业绩考核人气薪酬管理的意见

☆ 以上四项拟稿均为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备注:☆为应掌握的程度(建议)

关于加强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提纲如下)

1.进一步提高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认识 2.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制度建设 3.加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组织领导 4.全面开展主要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5.积极开展企业副职和主要业务部门负责人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6.认真开展专项经济责任审计工作 7.切实提高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

8.进一步推动经济责任审计结果的应用和落实 9.加强对各级子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监督和指导 10.积极开拓和研究经济责任审计的新领域和新方法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管理暂行办法(提纲如下)1.总则 经济责任审计的概念、企业负责人的概念 2.审计工作组织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原则、经济责任审计的三种形式、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范围、国资委、企业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中履行的职责

3.审计工作内容

六方面:经营成果真实性、财务收支核算合规性、资产质量变动状况、经营活动和重大经营决策企业负责人的责任、企业执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情况、企业负责人任职期间的经营绩效变动情况 4.审计机构委托

委托国家有关审计机关、聘请有关社会审计组织 5.审计工作程序

十步骤:编制计划、确定审计机构、下达通知、拟定方案、成立项目组、组织实施审计、交换审计意见、出具报告、下达决定或意见

6.审计工作结果

企业负责人应当负有两种责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跟踪审计的负责机构、延伸审计的前提 7.罚则

被审计企业负责人视情节严重程度的三种惩罚、审计人员违规审计的惩罚、社会审计组织违规审计过程违规的惩罚 8.附则 各级国资监管机构根据本办法,制定相应的工作规范 中央企业经济责任审计实施细则(提纲如下)1.总则

开展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目的、企业经济责任审计的主要任务(财务基础审计、企业绩效评价、经济责任评价)、财务基础审计范围和遵循原则、审计过程需注意的问题 2.工作组织

审计工作的原则(统一要求、分级负责)、合并重组、托管等企业的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方式、审计项目组的组成(财务审计组、绩效评价组)和职责 3.工作程序

具体实施审计工作的三个阶段(准备、实施、报告)及不同阶段应进行的主要工作和流程、具体审计工作结束后的审计档案移交 4.财务基础审计

财务收支状况真实性审计、资产质量审计、经营成果审计、企业重大经营活动和经营决策审计、经营合法合规性审计的内容及特别关注点 5.企业绩效评价

企业绩效评价运用国资委制定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两种评价模式(财务绩效定量评价和管理绩效定性评价)的工作流程及评价结果

6.经济责任评价 经济责任评价应遵循的原则(全面性、客观性、公正性、发展性)、经济责任的分类(直接责任、主管责任、领导责任)、经济责任评价的期间(会计年度、实际任期)7.工作报告

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报告的构成(财务审计报告、绩效评价报告、经济责任审计报告)及基本要素构成;经济责任报告基本撰写要求

8.质量控制

审计项目组质量控制内容、审计程序质量控制内容(审计计划、审计项目实施过程、审计结论和报告)9.审计责任与工作纪律

委托方和被审计企业应当配合审计项目组完成的工作、审计人员和评价人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审计过程需遵守的工作要求和纪律,建议了解即可 10.附则

适用的范围(国资委直接组织开展经济责任审计的企业)关于加强中央企业负责人第二业绩考核任期薪酬管理的意见(内容简介)

篇8:法律经济学效率理念缺陷分析

关键词:法律经济学,缺陷,法治

法律经济学 (Economics of Law) , 亦称经济分析法学 (Economic Analysis of Law) 为我们带来了一种新的分析法律问题的思维方式。它主张将经济学特别是微观经济学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引入法律领域, 把“效率” (efficiency) 作为法律的基本价值目标。这样的理念非常符合正在寻求经济效益提高, 谋求经济快速增长的中国现实的需要, 实属可取, 但就其在法律领域中专断地贯彻效率价值独尊的意图, 我们认为值得商榷。

经济分析法学的目的就是追求法律制度的效率价值, 把效率作为衡量法律制度的首要标准, 提出法律中的权利义务的分配也应遵守此标准, 把权利分配给能创造出更多财富、出钱最多的人, 而其他的一些传统的价值标准往往就被有意无意的忽略和侵吞。这是我们不可以接受的。因为这样做的结果可以得出出钱多的人有权利不信守承诺而去违约, 为了提高效率可以去开车随便撞人, 只要能实现财富的最大化就可以去抢拿别人的东西或者去从事一些背离社会公德、有伤风化的行为等这样一些违背常理和道德的结论。我们姑且不论财富最大化它的真实含义及外延是否可以确定, 因为财富最大化究竟是指“帕雷托最适” (Pareto Optimam) 中的财富最大化, 还是指不问个别而仅管整体福利的最大化?财富或效益除了关心法律关系中当事人以外是否也要计算社会或相关的其他人?我认为这些都是不能确定的。如果为了追求财富最大化和效率的提高出现违背社会正义、公平甚至践踏最基本人权的情形我们如何解释其正当性。前几年一些地方出台了一些“撞了白撞的”的地方交通法规, 经济分析法学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这种规定认为这种法规符合效率要求是合理的。但我们认为不尽合理, 光是考虑效率的提高就轻易地把撞人的权利赋予了机动车驾驶员明显有违人权保护的价值理念, 是不合乎传统的道德取向的, 因此是行不通的。事实也证明确实如此, 新的《道路交通安全法》确立了生命权高于路权的原则, 在权利和责任的分配上它并没有把交通效率放在首要考虑的位置, 而采用了倾斜于行人的分配方式, 以此来提高驾驶员的注意程度, 保护行人的生命安全。这也说明人们不能接受不考虑对人权价值保护而光是去追求效益最大化这样的法律的, 在法律中贯彻经济分析法学中倡导的效率至上的价值理念是行不通的。

法律与政策同为执行社会调控的两种重要的手段和工具, 在现代民主法治国家里一般要遵守“法高于政策”的原则。法律讲求稳定, 而政策适时灵活多变, 经济分析指导实践就会引起政策地位的上升, 法律地位的下降, 从而动摇法治的原则和基础。因为执行政策最容易满足效率价值的需要, 政策的出台不需要像立法那样“繁琐、冗长”及非常严格的程序, 实施过程也不像法律那样需要一个适应和准备的过程, 并且政策的执行往往没有像法律那样严格、固定的程序性的要求, 可以说政策在运行过程中比法律更加方便, 也更有效率。但是, 一旦政策在调整人们行为时占主导的地位, 极易形成个人或少数人的权威和专断, 会对公民的权利带来极大的危害。以乱收费为例, 为了提高财政收入、增加经济效益, 有些地方政府和职能部门大型动用“政策武器”, 颁布各种政策性的文件向公民收取名目繁多的费用, 给公民的合法权益带来极大的冲击和危害。据报道, 某地工商局、文化局、公安局、物价局及街道办事处等1 4个部门和单位, 一年仅向一个娱乐场所所收取的费用达2 6项, 累计收费1 9 8 8 5.5元, 给纳税人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和损失。这种情形发展下去, 甚至僵死的人治可能再次回到的人间, 历史的经验和教训不止一次的告诉我们人治的危害, 此其一。

其二, 经济分析法学的理念中缺少一种民主的蕴味, 它只关心效率的提高和财富的最大化, 忽视对多数人利益的保护。法律权利的分配在必须兼顾公平、正义的要求而不仅仅是效率或经济分析。这不仅是个司法问题, 更重要的是个立法问题。经济分析指导设计法律制度和规定, 很可能会得出这样的结论, 那就是因为一个人获益大于其他多数人的损失, 就应当认可这种情形存在。这实际上会形成一种所谓的“财阀意识形态”, 与我们众人之治保护大多数人的利益的法治理念格格不入。民主法治的国家立法权属于人民, 并且法律应当是为保护人民的利益而创设的, 否则那就是“恶法”, 不会被人们所接受的。经济分析法学中恰恰缺失对大多数人的利益保护的考虑, 最终会演变为专制、专权服务的工具。

参考文献

[1]钱弘道:经济分析法学的几个基本概念阐释[J].同济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5, (2)

[2] (美) 理查德·A·波斯纳蒋兆康译.法律的经济分析[M].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97, 221

[3]李树:经济学帝国主义下的法律经济学运动[J].社会科学, 2004, (1)

[4]Hens Peter Schwintowski.An Economic Theory of Law.The Journal of Interdisciplinary Economics, 2000, Vol.12, Pp1~6

[5]R.H.COASE.The Problem of Social Costs[J].The Journal of Law and Economics, 1960, (3)

[6]RICHARD·A·POSNER.Economic Analysis of Law[M].New York: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1986

[7]田明君:对法律经济学基本假设的反思[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 2004, (4)

[8]波斯纳苏力译:法理学问题.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2

[9] (美) 麦乐怡孙潮译:法与经济学.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9

篇9:法律经济学和权利观

这其中的逻辑链条是:她感冒了,因为这段时间开摩托车上下班,风吹受冻;平日是开车的,如今弟媳正在待产,借她车备用;弟弟家本来有车的,亚运会期间实行按单双号车牌出行的政策,要准备两辆车,因此便借了她的双号牌车⋯⋯按此逻辑,“不是亚运会就不会感冒”的推理并不过分,以至于同事半开玩笑有了“因此向亚运会索偿权利”一说。索赔这里搁置不谈,先谈谈“权利”。

许多人会振振有词地说,权利界定了就没问题了。他们认为权利是固定的、先验的,定下来就不会变,实际上权利是动态的、世俗的。问题是权利如何界定而非权利界定了就没问题了。

权利的界定并不如想想中那么显而易见。最近有些执着奥派经济学的朋友,是权利先验论、“权利是发现而非界定的”说法的信奉者,他们就不断批评法律经济学损害了权利二字的光辉形象。这是偏见,也是短见。我们不妨设置这样一个案例。

你买了一袋苹果,你会说苹果的权利当然属于我,这是属于先验的、绝对的权利。然而抛弃固定思维,设置这样一个场景:你走在路上,刚好旁边有一歹徒抢劫路人,匕首要刺将下去,紧急关头路人张三拎起你的苹果,照着歹徒的头砸了过去,歹徒受伤落荒而逃,路人得救。你认为张三侵害了你拥有苹果的权利,而要告上法庭去索赔。但这种情况很可能得不到法律的支持。法官很大可能会判定张三不需要赔偿你的苹果。

对这个场景,不少人会抱以同情,虽然是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你用市价购买的一样物品,被人占用了,索赔一般能得到法律的支持,这是因为人类很早就意识到保护产权的好处。然而,权利是利之权,是界定你和众人的利益的,场合和环境在变,有些权利并非那么容易辨析。噪音干扰、采光权等是经济学界喜欢采用的例子,法律经济学这门交叉学科正因此诞生,是法官、经济学家对现实案例研究的智慧总结。

譬如有条著名的汉德公式B

被告是一家在纽约港从事拖船作业的拖船公司,一次正在拖航Connors公司的驳船Anna C。驳船上平时一般有船工在上面的,而刚好这次船工离开了驳船,潮水冲撞,驳船Anna C发生了脱离,最后撞上一艘油轮,被油轮推进器刺穿了船体,结果是船沉货没。

拖船公司和操作拖船的都有责任,这个无异议。问题在于connors公司应不应该为无人职守而负部分责任,因为当时如果有船工在驳船上,会提早发现问题,事故可能因此避免。也就是说,通过对比预防损害的费用(B)和损害严重性(L)乘以损害可能性(P)判定法律责任,如果B

篇10:经济法律法规重点

<1>、丁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将机器设备赠送给戊的行为?并说明理由。

(1)丁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的行为。根据规定,因债务人无偿转让财产,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在本题中,甲公司将机器设备赠送给戊,属于无偿转让财产的行为,对债权人丁造成损害,因此,丁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的行为。

<2>、丁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将商业用房转让给己公司的行为?并说明理由。

(2)丁无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甲公司的行为。根据规定,因债务人以明显不合理的低价转让财产(受让人知道该情形的),对债权人造成损害的,债权人可以请求人民法院撤销债务人的行为。在本题中,己公司属于善意第三人,债权人不能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3>、丁是否有权代位行使甲对乙的债权?并说明理由。(3)丁有权代位行使甲对乙的债权。根据规定,债务人怠于行使其对第三人(次债务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危及债权人债权实现时,债权人为保障自己的债权,可以自己的名义代位行使债务人对次债务人的债权。在本题中,甲公司对乙未采取其他法律措施,属于怠于行使其对次债务人享有的到期债权,因此,债权人丁有权代位行使甲对乙的(1)①首次出资总额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在本题中,三个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为110万元,未达到注册资本的20%。②货币出资总额符合规定。根据规定,全体股东的货币出资金额不得低于有限责任公司注册资本的30%。在本题中,三个股东的货币出资额为340万元,超过了注册资本的30%。③甲以计算机软件出资符合规定。根据规定,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权、土地使用权等可以用货币估价并可以依法转让的非货币财产作价出资。在本题中,甲以知识产权(计算机软件)出资符合规定。乙以特许经营权出资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股东不得以劳务、信用、自然人姓名、商誉、特许经营权或者设定担保的财产等作价出资。④甲、乙的出资期限符合规定,丙的出资期限不符合规定。根据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首次出资额不得低于注册资本的20%,也不得低于法定的注册资本最低限额,其余部分由股东自公司成立之日起两年内缴足。在本题中,丙的出资期限超过了2年。

<2>、丙以第三人代垫资金的方式后再归还的形式进行出资是否符合规定?A公司拒绝承担任何责任的说法是否合法?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丙以第三人代垫资金的方式后再归还的形式进行出资符合规定,A公司拒绝承担连带责任的说法不合法。根据《公司法司法解释

(三)》的规定,第三人代垫资金协助发起人设立公司,双方明确约定在公司验资后或者在公司成立后将该发起人的出资抽回以偿还该第三人,发起人依照前述约定抽回出资偿还第三人后又不能补足出资,相关权利人可以请求第三人连带承担发起人因抽回出资而产生的相应责任。

<3>、乙拒绝补足出资的理由是否正确?该部分出资应该由谁来补足?简要说明理由。

<5>、哪些属于破产费用?哪些属于共益债务?如何清

偿?说明理由。

[答案]①破产费用包括:诉讼费80万元、管理人报酬60万元、注册会计师清算算费用50万元、评估费20万元,共计210万元。②共益债务包括:为继续营业应支付的职工工资28万元、债务人不当得利22万元,共计50万元。以上破产费用和共益债务应当先以甲公司资产的变现财产清偿。甲公司的财产不足以清偿所有破产财产和共益费用的,应当先清偿破产费用。

<6>、说明本案的破产清偿顺序? [答案]本案的破产清偿顺序为:

①甲公司股东补足的出资作为甲公司的财产,则甲公司破产财产共计5310万元(5200-90+200)。

②以办公楼变现所得740万元,优先清偿所欠工行贷款;以厂房变现所得550万元,清偿欠A公司货款。工行贷款未能清偿的60万元和A公司的未能清偿货款150万元,作为普通破产债权参加分配。

③剩余破产财产共4020万元(5310-740-550),先用于支付破产费用210万元和共益债务50万元。

④剩余破产财产共3760万元(4020-210-50)按下列顺序清偿:所欠职工工资及劳动保险费用470万元;所欠税款220万元;支付其他所欠的普通破产债权。

<7>、丁公司可以获得的清偿金额为多少(列出计算过程)?

[答案]通过以上程序,普通破产债权为:15800-740-550-470-220=13820万元;丁公司可获的清偿额=(3070÷13820)×230=51.09万元。

债权。<4>、甲是否有权向丙主张就50万元的债权债务予以抵销?并说明理由。

(4)甲有权向丙主张抵销。根据规定,当事人互负到期债务,债务标的物种类、品质相同的,任何一方均可主张抵销。标的物种类、品质不相同的,经双方协商一致,也可以抵销。在本题中,甲欠丙的账款50万元和丙欠甲的账款70万元在3月15日时均已到期,甲有权向丙主张就50万元的债权债务予以抵销。

<5>、甲庚之间的债权转让何时生效?何时对丙产生效力?并分别说明理由。

(5)①甲庚之间的债权转让于4月10日生效。根据规定,依法成立的合同,原则上自成立时生效。债权转让不以债务人的同意为生效条件,但是要对债务人发生效力,则必须通知债务人。②丙接到债权转让通知后对丙产生效力。根据规定,债权人转让权利,不需要经债务人同意,但应当通知债务人。未经通知,该转让对债务人不发生效力。【知 识 点】代位权, 撤销权

二、甲公司拟购买一台大型生产设备,于2011年6月1日与乙公司签订一份价值为80万元的生产设备买卖合同。合同约定:

<1>、甲公司是否有权解除合同?说明理由。

(1)甲公司有权解除合同。根据规定,当事人一方迟延履行主要债务,经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仍未履行的,另外一方当事人可以解除合同。本题中,甲公司催告后在合理期限内,丙机械厂仍未履行,此时甲公司可以解除合同。<2>、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2)乙公司主张违约责任应由丙机械厂承担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规定,由第三人履行的合同,以债权人、债务人为合同双方当事人,第三人不是合同的当事人。第三人只负担向债权人履行,不承担合同责任。本题中,甲公司和乙公司是买卖双方的基本当事人,而丙机械厂为第三人,因此是不承担买卖合同的违约责任的。

<3>、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是否仍然有效?说明理由。

(3)甲公司与乙公司之间的买卖合同解除后,合同中的仲裁协议仍然有效。根据规定,仲裁协议具有独立性,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本题中,甲公司与乙公司的买卖合同虽然解除,但不影响其中的仲裁协议的效力。

<4>、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说明理由。

(4)甲公司与乙公司约定的定金条款符合法律规定。根据规定,定金的数额由当事人约定,但不得超过主合同标的额的20%。本题中,主合同标的额为80万元,其20%为16万元,约定的定金未超过该标准,因此是符合规定的。<5>、法院是否有权审理该合同纠纷?说明理由。

(5)法院不能审理该合同纠纷。根据规定,当事人达成仲裁协议,一方向人民法院起诉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但仲裁协议无效的除外。题目中仲裁协议合法有效,排除法院的司法管辖权,所以法院不能审理该纠纷。

三、某市甲、乙、丙三国有企业与市投资公司丁经协商决定共同投资设立一从事生产经营的有限责任公司。甲、乙、丙、丁四方订立了发起人协议。协议中的部分内容如下:要求:根据本题所述内容,分别回答以下问题:

<1>、根据本题要点(1)所述内容,甲、乙、丙、丁对公司的出资比例是否符合法律的规定?为什么?

(1)现金出资不符合法律规定。根据《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全体股东的现金出资不得低于30%。本案中的现金出资应不少于60万元。

<2>、本题要点(2)所述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并说明理由。(2)第二期出资在公司成立后的3年内缴纳不符合法律规定。《公司法》规定公司股东分期缴纳出资的,应在公司成立之日起2年内缴足,投资公司可以在5年内缴足。本案应在两年内缴足。乙所出资的机器设备在公司成立后仍由乙取回供其使用不符合规定。《公司法》规定公司成立后股东不得抽回其出资,乙的行为实际就是抽回出资。

<3>、本题要点(3)所述内容是否符合法律规定?为什么?(3)不符合规定。公司成立后发现所出资的非货币财产的实际价额显著低于公司章程所定价额的,由甲、乙、丙三方各自负责补足其差额,公司成立时的其他股东对此承担连带责任。

<4>、根据本题要点(4)所述内容,甲、乙、丙、丁对公司利润分配及公司增加资本时各方优先认缴比例的约定是否符合规定?并说明理由。(4)符合规定。《公司法》规定有限责任公司的全体股东可以约定不按照出资比例分取红利或者不按照出资比例优先认缴出资。

四、甲、乙、丙拟共同出资设立一家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公司),并共同制定了发起人草案。该草案中拟订的公司注册资本总额为600万元。各方出资数额、出资方式以及缴付出资的时间分别为如下:要求: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公司出资人的首次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公司出资人的货币出资总额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说明理由。甲以计算机软件和乙以特许经营权出资的方式是否符合有关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甲、乙分期缴纳出资的时间是否符合公司法的有关规定?并分别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乙拒绝补足出资的理由不正确。根据题目情况,乙出资时明显为二手旧设备,而且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评估报告上的价值与实际价值不符,应该属于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的情况,而非因为市场变化的原因导致出资财产贬值。该部分出资应由乙补足,其他发起人甲和乙承担连带责任,根据规定,股东在公司设立时未履行或者未全面履行出资义务,公司的发起人与被告股东承担连带责任;公司的发起人承担责任后,可以向被告股东追偿

<4>、B会计师事务所提出的两个理由是否正确?简要说明理由。

【正确答案】B会计师事务所拒绝承担赔偿责任的第一个理由错误,根据规定,会计师明知出资不实而出具验资报告的情况下,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承担连带赔偿责任。本题中,参与验资的会计师明知机器设备出资不实仍然出具了验资报告,会计师事务所应当承担赔偿责任。会计师事务所第二个理由错误,根据规定,会计师事务所在报告中注明“本报告仅供年检使用”、“本报告仅供工商登记使用”等类似内容的,不能作为其免责的事由。

五、07年7月30日,人民法院受理了甲公司的破产申请,并同时指定了管理人。管理人接管甲公司后,在清理其债权债务过程中,有如下事项:要求:根据上述内容,分别回答下列问题:

<1>、管理人是否有权请求人民法院对甲公司将厂房抵押给乙公司的行为予以撤销?并说明理由。

【答案】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根据规定,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债务人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的,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在本题中,2007年3月甲公司将厂房抵押给乙公司的行为发生在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1年内,因此,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予以撤销

<2>、A银行能否将尚未得到清偿的20万元欠款向管理人申报普通债权,由甲公司继续偿还?并说明理由。

【答案】A银行不能将尚未得到清偿的20万元欠款向管理人申报普通债权。根据规定,如破产人仅作为担保人为他人债务提供物权担保,担保债权人的债权虽然在破产程序中可以构成别除权,但因破产人不是主债务人,在担保物价款不足以清偿担保债额时,余债不得作为破产债权向破产人要求清偿,只能向原主债务人求偿。

<3>、如果管理人决定解除甲公司与丁公司之间的广告代理合同,并由此给丁公司造成实际损失5万元,则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报的债权额应为多少?并说明理由。

【答案】丁公司可以向管理人申报的债权额为5万元。根据规定,管理人依照《企业破产法》规定解除合同的,对方当事人以因合同解除所产生的损害赔偿请求权申报债权。可申报的债权以实际损失为限,违约金不作为破产债权。<4>、戊公司向管理人提出以19万元债权抵销其所欠甲公司相应债务的主张是否成立?并说明理由。

【答案】戊公司的主张不成立。根据规定,债务人的债务人在破产申请受理后取得他人对债务人的债权的,不得抵销。

<5>、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共计37.9万元应当如何受偿?

答案甲公司所欠本公司职工工资和应当划入职工个人账户的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费用,只有在《企业破产法》公布之日前的20万元可以得到清偿。

六、甲股份有限公司因经营管理不善,无力偿还到期债务,该公司的债权人A公司于某年6月12日向甲公司所在地法院提出破产申请。法院于6月15日通知甲公司,甲公司认为《企业破产法》不适用于股份有限公司,提出异议。法院于6月23日裁定受理该破产申请,同时指定B律师事务所作为管理人。管理人对甲公司的财产和债务情况整理如下:

要求:根据企业破产法律制度的规定,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甲公司的破产申请人、法院受理时间、甲公司提出异议的理由、管理人的产生是否合法?说明理由。

[答案]①甲公司破产申请人合法。根据规定,债务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时,债权人可以向法院提出对债务人进行重整或破产清偿申请。②法院受理时间合法。根据规定,债权人提出破产申请的,法院自收到申请之日起5日内通知债务人,债务人有异议的,应于7日内提出,法院自异议期满之日起10日裁定是否受理。③甲公司提出异议的理由不合法。根据规定,企业法人不能清偿到期债务,并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者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依照《破产法》清理债务。股份公司属于企业法人。④管理人的产生合法。根据规定,法院受理破产申请的,应同时指定管理人。管理人可以由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担任。<2>、甲公司破产前租用乙公司的设备,是否属于破产财产?应如何处理?说明理由。

上一篇:家纺报告下一篇:感谢学校的助学金的感谢信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