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2024-06-19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精选10篇)

篇1: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这篇文章从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入手,从以专业色彩为主、突出语法知识、巩固综合能力三个方面的.论述为主,着重讨论了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路,最后着重阐述了笔者在专业英语教学改革中的积极探索和思考.

作 者:贾文芳 JIA Wen-fang 作者单位:河北武安职教中心,河北,武安,056300刊 名:电脑知识与技术英文刊名:COMPUTER KNOWLEDGE AND TECHNOLOGY年,卷(期):5(5)分类号:G642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 时效性 趣味性 实用性

篇2: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唐琴香杜绍奎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重庆 万州404001)

摘要:教育要以就业为导向,实行多样、灵活、开放的人才培养模式,把教育教学与生产实践、社会服务、技术推广结合起来,加强实践教学和就业能力的培训。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和改革教学模式,现在,工学结合在职业技术学院运用很普遍。本文就计算机专业在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方面进行一些探讨。

关键词:计算机工学结合网页设计组装

工学结合是职业技术学院的一种常见的培养模式,一般把它理解为学校学习和生产岗位做工交替进行的培养模式,即把整个学习过程分解为学校学习和企业工作两个过程并交替进行。

工学结合是在学校和企业双方联合办学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其实质是产学合作、联合育人,利用学校与社会两种教育资源和教育环境,使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起来。我们要不断的改进我们的教学模式,提高我们的教学水平,充分利用校内外的教育资源,让学生把理论知识和实践动手能力相结合起来,让学生到企业去参加相关专业的生产实践。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计算机硬件、软件技术不断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的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社会需求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实际动手能力的高技能型计算机人才越来越多,如应用软件的开发,企业网站的建设,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维护和网络工程师等方面。对计算机专业来说,我们可以很好的利用计算机专业本身的一些特性,通过工学结合,来培养计算机方面的高技能人才。每个学校有很多计算机,许多计算机专业的学生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并且许多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也有计算机,周边的企业和许多家庭也有计算机,校内外资源相当丰富。可参与工学结合的形式有很多,如学校或企业网站的建设、校园或企业网络的构建和维护、应用软件的开发、校内外计算机硬件软件的维护维修等形式。

因此,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能够得到很好的实践。通过近几年的不断探索,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我们利用学校内部的一些资源和学校周围的一些资源,让学生在学习中实践,在实践中学习,可以把工学结合很好的融合到课程学习中来。我具体举两个例子来谈谈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

《网页设计》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主要讲解网页三剑客(Dreamweaver、Flash、Fireworks),学生学习后能够为个人、学校和企业制作网站并对网站进行维护。可采用“多媒体讲解”—“上机实训”—“岗位实践”多种教学形式。可采用“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法”和“项目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从而实现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具体过程如下:

1、对《网页设计》课程内容进行理论讲解和上机实习。通过“教、学、练”,让学生能够熟练运用Fireworks进行图片处理;用Flash制作网页动画;用Dreamweaver进行网站设计和网页编辑。

2、在完成该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和实习后,根据专业教学计划的要求,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的网页制作专业技能训练,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理论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现由理论知识向操作技能的转化,这是对理论与实践教学效果的检验,也是对学生综合分析能力与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例如,可以为周边的企、事业单位制作网站。下面以制作公司网站为例来说明。

3、一个企业的网站,代表一个企业的形象。一个网站必须要有一个明确的主题。是宣传企业理念还是着重宣传企业产品或者其他?这就要求教师要和学生一起分析企业的需求,确定网站目的及风格。网站目的确定后,再围绕着这个目的来收集相关材料。要引导学

生学会从不同渠道收集材料,比如可以从图书、报纸、杂志、光盘、多媒体、互联网上搜集,然后把搜集的材料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作为自己制作网页的素材。

4、接下来规划网站结构和页面版式。一个网站设计得是否成功,是否吸引人,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设计者的规划水平。规划网站就像服装设计师设计服装一样,图纸设计好了,才能制作出一件漂亮的服装,设计出一件成功的作品。网站规划包含网站的结构、网站的风格、栏目的设置、版面布局、颜色搭配、文字图片的运用等。只有在制作网页之前把这些都考虑到了,才能在制作网页时胸有成竹。也只有这样制作出来的网页才能有特色,具有吸引力。

5、下面该具体制作网页了,在制作网页时,一定要按照先大后小、先简单后复杂的顺序来进行制作。要灵活运用模板,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制作效率。教师把任务进行分解,把学生分成五个小组,分别设计制作“公司简介”、“公司动态”、“产品中心”、“营销网络”和“服务专区”五个栏目。每个小组再根据栏目的具体内容确定子网页的数目及内容。每个小组确定一名负责人。小组成员之间,既要分工明确,又要密切合作,培养良好的互助、协作精神。

6、网页制作完后,每个学生对自己负责的任务进行检查,再由每个小组负责人检查小组承担的任务。最后再由教师参与网站总体评定与检查,确定最后结果。再用专门的上传工具将网站上传,然后在浏览器中打开网站,逐页逐项地进行测试,发现问题,及时修改,然后再上传测试。全部测试完毕后再让公司提出反馈意见,再进行调试和维护。

7、组织学生参加全国计算机信息高新技术考试中的高级网页制作员考试,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也可以组织学生参加由国家信息产业部组织的CEAC认证考试。这样可以以考促学,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

这门课程,也可以让学生做学校的网站,参考和利用本学校网站的一些资源。分组让学生完成学校各系部的网页,最后进行综合。通过以上的工学结合,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网页设计》这门课程,掌握网站设计的基本技能。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

《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也是计算机专业的一门基础课程,主要讲解计算机硬件的组装、软件的安装、计算机硬件的维护、常见外部设备的维护与维修。要学好这课,必须进行工学结合,在工学交替中,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维护计算机,在维护计算机过程中学习知识。在讲这门课时,我是这样进行工学结合的。

1、在学校的多媒体教室和硬件维修室,对课程知识进行讲解和实际操作。让学生掌握一定的理论知识和维护维修技巧,能解决常见的软件、硬件故障。

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基本上都有自己的计算机,可以充分利用学生自己的计算机。比如在讲硬件组装时,让学生把自己的计算机的各个设备(硬盘、内存、CPU、显卡、主板、电源)拆下来,彻底做一个清洁卫生,然后再自己动手安装好整个计算机。再进行各种软件的安装和网络设置。

2、充分 利用学院现有的资源。在我们的实验室,有的设备是坏的,或者不齐全,或者有的实验设备没有,而这些设备在学校的某些办公室有。这时,我们可以充分利用这些设备。比如讲解打印机时,可以把针式打印机、喷墨打印机和激光打印机借出来,给学生讲打印机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故障维修。可以把扫描仪、传真机借到教室给学生讲解。与文印室联系,讲解文印室各种设备的工作原理、使用方法和常见故障及排除方法,比如一体机的工作原理及常见故障的解决办法。

3、通过联系,把学生分到泰兴电脑城和颐高数码城不同的公司中,进行计算机的销售、安装、维修、售后服务等工作。学生投入到具体的工作岗位上,利用所学的知识来为公司服务。通过这种工学交替,学生可以学得许多方面的知识。

4、成立计算机维修小分队,由老师负总责,可分设置维修组、咨询组、宣传组。对学生和教师,对校外的企业和个人,进行宣传。带动学生一起维护维修校内外计算机及外部设备。当代的大学生,自己拥有计算机的人占了很大的比例,他们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如果拿到电脑城去修,费时费钱。而我们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可以上门维修,而且只收取少量的材料费。在具体的维修过程中,一般由二人或三人组成1小组,接到维修任务后,派出1小组,前往维修。通过这样,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到了不少的知识和经验。

5、组织学生参加计算机硬件维修工程师的职业资格证书的考试。

通过以上的工学结合,学生不仅学到了《计算机组装与维护》这门课的知识,并且增强了实际动手能力,丰富了维修经验,增加了社会工作经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为学生能够很好的就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计算机专业还有许多课程,如程序设计、图形图像、网络工程等课程,都可以根据专业课程的一些特点,大力推行工学结合,突出实践能力培养,改革人才培养模式,为用人单位培养急需的计算机高技能人才。

作者简介:

唐琴香,(1974—),女,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自动化信息工程系教师,研究方向:网页设计、电子商务,通讯地址:重庆万州区科龙路8号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电话:023—58800163,E—mail:littletqx@126.com。

杜绍奎,(1971—),男,重庆万州人,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自动化信息工程系教师、高级讲师,理学学士,研究方向:数据库技术、信息技术、计算机硬件,重庆万州区科龙路8号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电话:023—58800096,E—mail:dsk555@126.com。

参考文献:

[1]俞克新主编.高等职业教育理论探索与教改实践[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中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研究会.迈向21世纪的中国高等职业教育[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9。

[3]陈承欢编著.网页设计与制作案例教程.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8。

篇3: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探讨

在全球化的发展背景下, 新技术不断涌现, 高校学生必须具备通过查阅英文文献, 及时把握学科前沿, 快速获取专业信息的能力。目前, 大部份高校都开设了专业英语课程, 但在课程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导致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主要基于以下原因:

1.学生往往对专业英语的学习目的不明确, 认为只要学好基础英语, 没有必要再去学习专业英语课程, 从而在学习阶段缺乏主观能动性, 极大地影响了教学效果, 造成学生感觉学完整门课程收获不大的负面印象。

2.教学模式单一, 教学内容比较枯燥, 教师不能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 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段, 大都采取教师在上面讲解, 学生被动听的填鸭式教学模式, 课堂学习氛围沉闷, 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缺乏复合型的专业英语教师队伍, 计算机专业英语课程往往由计算机专业的教师讲授, 尽管其有很强的专业素养, 但在语言教学经验方面不及英语专业教师, 难将以专业课和语言课的教学方法很好地融合在一起, 不利于学生对于语言知识的系统把握。

二、精心选取教学内容, 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计算机专业英语的特点是专业词汇多, 内容涵盖计算机技术各个领域, 发展更新快, 因此, 教学内容的选择十分重要。当前, 相关的专业英语教材种类繁多, 但是由于计算机专业的发展日新月异, 有些教材往往内容陈旧, 体裁单一。因此我们在教材的选择上, 既要注重将英语与专业融会贯通, 又要选择与计算机发展同步的新教材。为了兼顾计算机专业各个领域的相关内容, 同时要求语言规范流畅, 用语地道, 可以使用国外原版的计算机类专业基础教程作为教材, 因为这类教材往往内容涵盖基础理论、学科应用等各个方面, 有利于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而在教材的使用上, 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对于所有内容不必面面俱到, 可根据学生实际水平和教学现状, 有选择地予以讲授。此外, 还应有针对性地补充一些相关领域、不同体裁的学科前沿专业文献, 以反映计算机学科各领域最新研究成果, 来扩大学生视野和调动学习积极性。

三、采用启发式、任务驱动的教学手段

树立创新意识, 拓宽教学思路, 改变传统教学手段中教师“教”为主, 学生被动参与的教学模式, 采用传统教学方式和任务驱动相结合, 营造以学生为主体, 学生自主学习的教学氛围。

首先,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认真进行教学设计, 不是单纯的将课堂内容灌输给学生, 而是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手段, 循序渐进, 因势利导, 采用多种途径, 引导和激励学生的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独立思维和探究能力。例如, 在讲授常用英汉互译技巧时, 先让学生思考英汉两种语言有哪些不同的思维方式、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 从而引出各种翻译技巧, 以加强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比如对于增译法, 汉语的特点是无主句较多, 而英语句子一般都要有主语, 所以在翻译汉语无主句的时候, 学生就可以联想到除了少数可用英语无主句、被动语态或“There be…”结构来翻译以外, 一般都要根据语境补出主语, 使句子完整;英汉两种语言在名词、代词、连词、介词和冠词的使用方法上也存在很大差别, 英语中代词使用频率较高, 凡说到人的器官和归某人所有的或与某人有关的事物时, 必须在前面加上物主代词, 因此, 在汉译英时需要增补物主代词, 而在英译汉时又需要根据情况适当地删减;英语词与词、词组与词组以及句子与句子的逻辑关系一般用连词来表示, 而汉语则往往通过上下文和语序来表示这种关系, 因此, 在汉译英时常常需要增补连词。以上这些均可以先通过比较英汉语言的表达差异, 然后引导学生, 让学生自己去得出某些规律性的翻译技巧。

其次, 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理念。任务驱动是以具体任务为学习目标, 强调通过完成任务来进行自主学习。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选定题材, 要求学生以分组形式, 课外去查找相关主题的专业文献, 加以总结, 然后在课堂上组织学生用英语进行阐述, 以此活跃课堂气氛,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达到对学生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和训练。例如, 在讲到人工智能中机器人这部份内容时, 让学生去查找相关文献, 然后用英语进行表述, 学生通过查阅各个领域机器人的成功应用案例、实现机理等, 提升了对专业英语课程的学习热情, 同时, 通过完成该项学习任务, 对如何获取学科前沿专业文献进行了实践, 既培养了自主学习技能和严谨的科学作风, 又提高了合作交流的能力。此外, 通过课堂阐述这一语言实践环节, 还可帮助学生建立英语思维模式, 提高用英语表达专业问题的能力, 从而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素养。

四、多元化的教学方式

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多媒体的视听效果, 通过直观的教学辅助课件, 对课堂内容予以补充, 为学生提供一个生动感性的认识空间。对科技英语中一些难以理解的内容以直观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 既可以锻炼学生的听力, 又便于内容的理解,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从而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充分重视学生的课外学习和实践, 通过教师创建的网络教学平台, 提供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通过模块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 如网络教学课件、网上答疑、展示相关领域的最新学科前沿英文文献、补充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听力材料等, 学生可不受时间和地域限制, 方便灵活地获取教学内容, 以补充课堂教学, 扩充学生视野。同时, 还可以与教师进行课外的互动交流, 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结束语

专业英语由于兼具了专业和语言两方面的教学内容, 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方面都有其特殊性。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采取多元化的教学模式和手段, 同时要不断摸索和总结教学经验, 注重提高学生学习英语和专业知识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并将创新意识与实践能力的培养融合到各个教学环节去, 以此为契机, 才能培养出具有坚实专业基础知识、良好的外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摘要:计算机专业英语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基础课程, 本文从教学实践出发, 针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现状及专业英语的特点, 从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式等方面提出了探索和思考。

关键词: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内容,教学手段

参考文献

[1]李莹.《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中计算机支持的协同实践[J].高等教育, 2011, (4) :36-37.

篇4: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高职 计算机专业 教学模式

[作者简介]晏争农,男,江西南昌人,江西旅游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据库应用。(江西 南昌 330100)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7)32-0079-02

一、高职计算机专业教育的现状

由于计算机对各行业以极快的速度进行渗透和发展,各种专业化、行业化的应用软件不断诞生和变化,人们已经难以对计算机在各行业中的应用有一个全面的了解,更无法对无数计算机应用软件都进行系统的学习和应用,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的设置应改变过去单一的结构,即不再沿袭大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模式,而是朝专业化和行业化的方向发展,按社会行业需求和计算机应用软件、硬件的发展情况,设置相关的、实用的专业。在计算机开始普及的今天,一般的应用操作、文字处理,已经是一种基本技能,一般学习过计算机的人都能掌握。但许多行业化、专业化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就相对不足。普通的计算机应用人才(电脑录入员、电脑等级操作员等)的社会需求已逐渐趋于饱和,而行业性质或专业性质较强的计算机应用人才却相对短缺,如计算机软件开发与维护、计算机软硬件维护、计算机网络管理、计算机网络网页设计、计算机网站规划建设、计算机图形图像、计算机广告设计制作、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所以,高职计算机专业应打破原有专业设置的格局,充分考虑目前市场的需求,进行专业细分。

在我国,随着计算机进一步普及,计算机教育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但由于计算机发展速度很快,与之相应的计算机专业教育显得相对滞后,特别是高职的计算机专业教育,与社会的需求有相当的差距。我国的计算机应用教育,在基础知识、基本应用方面,是比较成功的,如计算机等级考试等,使许多人初步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但计算机技术较高层次的应用教育,特别是各种专业化的计算机技术教育,其专业课程设置就明显不足。目前大多高职院校虽然开设了计算机的各种专业,如计算机软件、计算机网络、计算机及应用等,但其专业内涵还是太大、太廣,不能适应计算机专业行业细化的需求。如机关企业中计算机网络的管理、信息处理的多媒体设计制作、广告影像行业的图形图像处理、设计行业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办公自动化中的设备应用和公文处理等,都缺少具有熟练技术水平的人才。现有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学生,要达到上述行业中计算机应用人才的要求,还要经过一定的岗前学习和培训。高职的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应该是社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需求比例中较大的一部分,但现在我们计算机专业的专业设置和专业课程内容以及教学方法还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实习实训场所的欠缺,造成了教育和社会需求的脱节。因此,根据市场及行业特点,设置面向社会的更为专业、更为细化的计算机专业,成为当务之急。

二、高职院校学生素质的现状

随着高新技术的兴起和发展,世界经济呈现出全球化、知识化的发展趋势,知识已成为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面对这样一个趋势,江泽民同志曾深刻地指出:“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知识经济已见端倪,国际竞争日趋激烈。”这段话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崭新的时代——知识经济时代已经出现。21世纪,知识经济将占主导地位,国家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将取决于教育发展、科学技术和知识创新水平,取决于人才的素质。未来社会需要较高素质的复合型、开拓型人才。

目前,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学生主要来自普通高中的学生以及三校生(职业高中、技工学校、中专学校),年龄一般都在18岁左右,与普通大学生相比,高职学生心理素质存在明显差异;高职学生以考场上的失败者居多,多数学习成绩一般或较差,自卑感较强,一些学生是出于无奈进入高职的校门。因此,与普通大学的学生相比,高职学生缺乏明确的奋斗目标,学习上动力不足。他们从小学到中学(或中专、技校)到高职,一直都在学校度过,对社会知识了解较少,生活经验不丰富,性格活泼但波动性大,政治热情高但比较盲目和狂热,有远大理想又缺乏吃苦和务实精神,自立意识强但自控能力弱,有较强的求知愿望但文化基础知识不扎实等。因此,这个时期,他们具有较大的可塑性。

高等职业教育虽区别于其他教育方式,但它始终是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那么,其学生素质培养目标理应与素质教育整体目标保持一致,必须坚决克服用“一个模式”来培养人才的倾向。没有区别就意味着否认层次和类型,强求统一只会造成“千校一样,万人一面”,使素质教育的意义和效果消弭于无形。

高等职业教育就是要突出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在品质素质方面,学校可通过社会实践和课程教育,修正学生的不良品质、行为,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让学生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做人,实现个体的社会化。在智力素质方面,对高职层次的学生来说,只要其掌握所学专业必需的知识,具备该专业对应职业的技能及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即学会做事就可。不必面面俱到,其发展的“后劲”应留待继续教育中去解决,而不是在专科层次就“一揽子包到底”。应重视其专业基本知识和动手能力素质的培养,让其学会发展。在学习素质方面,在高职学习的学生,更应培养训练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善于从课程和网络中汲取有用的信息,不为大量的无关信息所惑,在有限的时间里,获取更多的知识和技能。在能力素质方面,在学习和工作中,应要求学生自觉地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将知识和智力转化为实际的创新能力、实际能力、审美能力和创业精神。在心理素质方面,应培养学生顽强的毅力和必胜的信心,要求他们学会克服困难,不断地调适自己的心态,去争取学习的不断进步。

三、高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探讨

面对国内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与产业需求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我们亟须培养计算机实用型人才。我们要根据高职计算机专业的定位,确定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和服务层次,力求办出自己的特色。课程设置应紧跟时代发展和企业需要,注意学科交叉,重视现代教育课,以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适应能力。教师应将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开发新的课程,改革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参与,设置讨论课,强调教育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只有设置灵活的课程体系,才能够培养出具有创造性思维的高素质人才。

1.改变教师观念,改革教学模式。在计算机教学中,可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大屏幕投影、网络等先进的教育技术手段代替传统的粉笔和黑板。在课堂上,教师应着重问题的创设,提供氛围,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着手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老师则应成为学生的“协作者”。例如,在学习DOS命令时,把先由老师讲解理论,改为在老师的指导下边实践、边学习;在学习Windows时,更是每堂课都离不了计算机。例如,在讲解Word软件时,我们可以首先把学生带到计算机旁,使每一名学生都面对Word软件的界面。老师先让学生熟悉Word界面,再帮助学生学会阅读“帮助”,然后观看老师编写文档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文档。学生在刚开始操作时,感到困难重重,每进行一步操作都会遇到新问题,此时教师要亲切和蔼地耐心指点,鼓励学生去发现新问题,大胆地让学生去试验,并提供可行的处理办法,使学生在操作中,总结出有规律性的方法。在文档设计中,学生倾注了自己的心血,使得版面非常美观、精致,很多老师看后都赞叹不已。在Word软件学习中,学生们不断进行着自我评价、自我完善,最终不但能全部掌握要求的内容,而且对学生来说,最大的收获就是学会了一种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为学生今后独立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了基础。当然,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在诸多种教育模式中,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采用哪种教学模式,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当然,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改革教学模式不是目的,而是要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

2.积极开展第二课堂。课堂教学在形式上虽是集体授课,而实际上则是学生的个别化学习。课外活动小组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既可以有自己的学习进度,也可以互相探讨、交流,使每个人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当引导,学生们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计算机课外活动的内容,应紧扣专业特色。如计算机软件专业,有编程训练和软件设计,其活动宗旨是: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开阔学生的视野;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独立地学习知识、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创造性思维品质。在小组活动中,老师可根据学生的志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利用课堂所学的知识,编写软件,服务于学校的各个部门。在编写软件的过程中,老师不控制每个组的进度,而是在学生遇到问题时,与学生共同探讨或指点。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你做”,变成了“我要做”。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最大的发挥。如江西旅游商贸职业学院02级计算机软件专业徐华等同学给学院学生会编写了学生干部管理系统,给学校的学生会管理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还有一些学生利用工具软件为很多学科的老师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软件。在小组活动中,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因为有了自学本领,就等于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启发学生找出解决办法。为了把学生培养成21世纪的合格人才,教师要努力掌握教育理论和技术,以此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质量,达到在传授知识的基础上,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抓好课堂教学中学生能力的培养。如在给计算机软件专业学生上课时,可经常进行编程训练。可以利用程序设计及算法自身的科學思维方法进行教学,通过分析试题,建立数学模型、确立算法、上机实践、调试程序、优化算法,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精神。

4.采用项目案例教学法。例如,“软件工程与项目开发”课程的教学,以往这种课程的教学仅仅在课堂上讲,脱离实际,学生不容易理解。我们可通过请具有丰富软件开发经验的软件工程师参与课程教学。以一个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为例,我们可根据用户需求,从收集用户需求入手,让学生参与,深入用户单位进行现场问卷调查,将调查的资料进行需求分析,确定项目的目标,进行数据库设计、软件功能设计,构架数据库模型、软件模型,编写软件代码,并对软件进行测试。在每一个过程中要求学生书写文档,分组进行认证分析讨论。这样一种教学模式,能使学生在教学中直接参与实际的软件开发项目,缩短了学生学习理论知识与实际软件开发之间的距离。

篇5: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4.1 添加创新元素、设置新颖课程体系在教学期间,要遵循教育的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知识、能力与素质的`全面发展。计算机课程体系设计分为两条主线:一条是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的学习;另一条是理论知识--- 实验课程 --- 校内实践 --- 校外实践的综合学习。第一条是传统的计算机学习过程,在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学习时加以少量的实验课程巩固和完善理论知识;而第二条顺应目前的社会发展需要,在前两学年适当增加理论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保持学习的劲头,在第三学年便进行校外实习,以达到学生与企业的早期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将重点放在学生的自由发展上,全面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进行多模式的培养方案。通过完善课程体系,使学生毕业就能找到工作,并能在工作中解决各种问题。

4.2 调整教学计划、注重实践教学传统中职教育的计算机教学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忽视实践教学在工作中的重要程度,使得学生很少有时间进行专业技能训练。此外,计算机课程的教学涉及多个方面,无法做到专业课程的专一化,因而无法满足市场对技能型人才的需求。因此,学校需进行大量的市场调研,在此基础上针对学生的职业能力提高问题进行教学内容的调整规划,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1)根据市场和企业的需求状况,研究并确定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应具备的技能目标和职业能力。2)围绕确定的技能目标对课程内容进行整合,并设置课程模块,如“平面设计”、“网络系统维护”等模块,开发出适应要求的校本课程。对于课程的广度和难度而言,应遵循“实用为先,够用为度”原则,根据市场和企业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3)在课程教学中,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适当加大实践课程训练量,进行“任务驱动教学法”、“项目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还可进行模拟教学。

篇6: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探讨

本文论述了我院通过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实践,解决当前职业技术院校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普遍存在的三种现象:重视理论课程的`学习、忽视专业基本能力培养;重视传统课程的学习、忽视应用型课程的学习;重视理论体系的完整、忽视了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需求.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我院逐步形成了理论够用为度,面向职业岗位需求、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计算机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作 者:吴振国 作者单位:潍坊教育学院,山东,青州,262500刊 名:计算机教育英文刊名:COMPUTER EDUCATION年,卷(期):“”(22)分类号:G642关键词:职业教育 能力培养 项目教学 课程体系 培养目标

篇7: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安徽理工学校(原安徽省安庆商业学校)计算机专业创建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30多年的发展,形成一定的规模和特色。尤其是近几年,学校坚持教学改革创新,培养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教学实践与探索,收到了显著成效。2002年,计算机专业被省教育厅授予中职学校省级示范专业,2004年被教育部、信息产业部等七部委确定为计算机及软件领域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学校,2005年获得中央财政支持的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职业教育实训基地建设专项资金。

一、理念与时代零距离

进入新世纪,中专教育理念发生根本改变,已由传统的专业教育转变为职业教育,由学历教育转变为就业教育,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是中职教育的定位与取向。如何适应时代的要求,促进职业教育发展与社会经济建设的紧密结合,学校以更新教育理念为切入点,确保教育理念与时代要求零距离对接,适应职业教育发展需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观。坚持以能力为本位的质量观。坚持以就业为目标的办学观。

二、专业与市场零距离

人才市场需求决定专业设置取向。学校树立以特色和就业为战略高地的专业设置方向,根据社会用工需求,灵活应变适时调整与细化专业设置,形成特色和优势,满足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市场需求。

进入21世纪,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网络在国民经济中作用愈加突出,学校本着满足社会需求,发挥自身优势的基本原则,于2001年增设了计算机网络技术专业,满足了社会经济发展对计算机网络技能型紧缺人才的需要。

加入WTO后,随着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接轨,尤其是世界500强在我国投资力度加大,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兴起,急需大量技能型紧缺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针对电视广告、动漫制作等大众传媒行业计算机美术设计制作技能型人才馈贬现状,学校经过充分调查研究,科学分析论证,开设了“电脑美术设计”专业,为社会培养了一批软件美工、广告 设计、网页制作、三维动画等技能型紧缺人才。

专业与市场零距离钦接,形成特色和优势,适应了社会的需求,增强了学校抵御中职教育改革风险能力,拓宽了专业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与职业零距离

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其根本要落实到教学上,构建一个适合职业教育要求的教学平台是培养技能型人才的根本保证。多年来,学校坚持三个面向,进行改革创新,构建课程体系、改革教学内容,力求做到教学内容与职业需求距离贴近。

按照社会对计算机技能型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提出的要求,本着简化理论、强化技能的课程改革原则,废除传统三段式课程设置结构,构建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一体二翼”模式职教课程体系,即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需求为目标的三位一体为“主体”,以“中专学历文化知识结构和技能岗位职业资格标准为“两翼”构建课程体系,实行“职业化、模块化、技能化”教学模式。

四、实训与岗位零距离

实践教学是职业教育的核心内容,本着硬件做强,软件做优的改革思路,着眼于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学校重视在高层次上加强有职业特色的实验实训设施建设,创建培养与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才相适应的实践教学条件。

近几年学校加大计算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力度,同时坚持校企联合,重视校外实训基地建设。2004年学校在全国率先实现“2+1”教学模式(两年校内学习,一年顶岗实训),与苏州友达光电、绿原科技、温州人本集团等高科技企业和民营企业签订学生顶岗实训协议,实现教学实训与职业岗位零距离接轨。

学校积极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和岗位技能证书制,重视学生职业技能鉴定站的建设,计算机专业现有“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考点”、计算机维修、计算机网络等10多个职业技能鉴定站。学生的双证率达到近100%。

五、学生与就业零距离

学校坚持走校企联合办学之路,开展“订单式”培养,为社会培养计算机技能型紧缺人 才,真正做到学生就业与工作岗位零距离融合。

订单式培养,实现了学生就业直通车,使学校、学生、企业在校企结合中找到了共同点,真正实现了学生满意,企业满意,学校满意的共赢格局。

篇8: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1“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

基于工作过程向导的教学改革已经在各个院校普遍展开,这种课程改革对促进学生的学习动力、训练学生的技能、培养学生的能力具有积极作用。其本质是将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贯穿于教学实践当中,但是在强调实践环节的同时,并不是要削弱理论教学,而是要将基本理论知识重新构建,对知识进行有机筛选和组合。需要重点理解的是,学科本身的知识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在贯穿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思想时,需要按照讲授知识的内在逻辑重新进行组织,不能抛弃知识的内在逻辑进行教学,不然知识和工作过程就难以有机结合。教师应当注意面向过程的教学方法、项目任务的设计、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学习途径以及课程综合设计等方面的多样变化。

2 Photoshop教学过程中的共性问题

高等院校绝大多数开设有关Photoshop的课程,对于计算机专业来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会涉及到实际应用的多重方面。要想使学生的能力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仅仅讲授各种工具和滤镜的使用方法显然是不够的,还需增加针对某个工作岗位特种知识的补充。结合当前的教学环境,Photoshop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学生不能熟练使用软件:平面设计的前提是软件的灵活使用,如果对软件的功能仅仅停留在会使用软件的表面层次,再好的创意也不知该怎么去实现,这对今后在行业内与他人竞争时十分不利。学生对软件不能熟练使用的原因一部分是学生自身造成,另一部分是教师教学初期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效果不好而造成的。

2)在项目教学时教师容易忽略某些环节:项目教学、实例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诸多教学方法确实能够带来很好的教学效果,但是教师容易停留在计算机最终设计的效果图上面,而忽视将电脑中的设计转变为实物的环节。因为许多设计作品,如海报、宣传页都需要涉及到后期的印刷工艺,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此环节,最终使学生在从事平面设计行业时与实际脱节,处于竞争中劣势地位。

3)设计与审美技能有待提高:高等院校计算机系的学生毕竟不是学艺术出身,发散性思维和审美技能比起艺术系学生整体能力相对较低。

3 面向工作过程的Photoshop教学模式探讨

1)项目教学需突出循序渐进和多样性的特点:将整个课程的知识重点重构到平面设计行业的工作过程中,软件的基础知识使用简单易懂的小项目教学,重点难点知识结合相对较大的项目进行教学,突出循序渐进和多样性的特点。与此同时,教师需要注意教学前期的准备工作,在实施过程中注重教师和学生的互动,尽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和眼界,鼓励技术创新,并且实时控制指导和监督的力度,使学生能从工作任务中直观体会到软件各功能的用途。

2)补充丢失的重要环节:在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中需要补充以往丢失的重要环节。一般的,教师在讲解有关Photoshop的课程时往往注重软件的使用方法而忽视后期印刷的重要环节。由于在电脑中显示的色彩与印刷出的色彩有一定的差别,如果不加注意印刷出来的成品经常会出现偏色现象,常常导致印刷事故,造成经济损失,这对从事平面设计工作的人员来说十分致命。为了规避类似情况的出现,教师可以将整个教学内容作为一项综合的工作流程,将应该掌握的印刷知识和印前技术等内容补充到教学环节中,并将Photoshop图像处理的知识点贯穿在工作过程中(设计→制作→排版→输出→印刷→印后工艺→装订成册)。如此以来,学生既掌握了技能的运用方法,又了解了整个工作流程和课外知识,学生学习效果有大幅提高。

3)着重培养审美观念:设计师的审美能力在设计类行业中十分重要,假如对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专门开设《色彩构成》、《平面构成》和《色彩基础》等课程又显得格格不入。这就需要教师在选择教学项目的时候将上述课程中的精华融入到项目实施过程中,使得学生在点滴学习中审美能力得到提升。

4)实训环节教学设计:基于工作过程的教学模式离不开实训环节,那么如何对实训环节中的项目教学进行设计呢?根据课程安排,可以设计出随堂即可完成的小项目和需要一定时间才能完成的综合知识大项目。小项目和大项目的关系我们这样处理,大项目随小项目同步布置,穿插进行。学生积累每次课堂中掌握小项目中的知识,在一章学习完后即可具有完成大项目的能力。在此期间,教师要实时给予指导、监督过程和评价作品,并创造学生互评的融洽氛围。系统实训后,学生对课程知识点的认识以及工作方法都有系统的掌握,无形中提高了知识向能力转化的效率。此外,还可以通过“兴趣小组”或“第二课堂”组织学生承接校园内的海报、展板、横幅和宣传栏布置等实际工作,使实训环节得到有益补充。

5)评价体系:笔者认为将理论知识与作品成果相结合的评价体系最为贴切。这里学生的作品成果不一定是具有很高的设计创意,但成果规格必须是符合行业标准。考核时聘请企业专家和本校教师作为评价小组,客观评价学生作品是否符合生产要求,最后再对理论知识进行考核,这样就完全能够正确评价一名学生的综合能力。

4 结束语

教学过程中引入“面向工作过程”的职业教学理念,要求教师的个人技能水平必须提高,不仅需要教师熟悉行业流程,了解当前行业发展现状,而且还要能够合理选择教学项目,重构知识,使学生不出校门就能体验到工作岗位的职业氛围,掌握行业技术标准,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才能与岗位的实际要求更加贴切。

摘要:从面向工作过程的教学理念出发,总结了有关Photoshop课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从项目教学的特点、补充丢失环节、提高审美能力、实训环节教学设计和评价体系五方面对该课程的教学模式加以探讨。

关键词:面向工作过程,教学模式,Photoshop,教学设计,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吴进.高职学生Photoshop课程教学模式初探[J].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学报,2008,21(2):98-99.

[2]李强,张建强.Photoshop课程行动导向教学探析[J].江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4):75-76.

[3]李春霞.Photoshop课程教学方法研究[J].科技资讯,2008(8):139.

篇9: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关键词: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改革;技能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1422(2015)05-0120-02

计算机学科是一门注重实践性与应用性的学科,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培养目标为:面向基层岗位,培养掌握计算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初中级应用型人才。实践表明,“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培养应用技能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一、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意义

工学结合是指在一定的环境下,为实现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充分合理利用校内外教育环境和实训资源,以培养职业技能为目标,以实践过程为导向,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课堂学习和实践工作动态结合起来的教学模式。

(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助于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为学生提供实际工作环境和适应环境的机会,让学生接受职业指导和参与实训,了解到与自己今后职业有关的各种信息,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学生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经验相结合,从而加深对所学专业的认识,提高他们理论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生在实践中提升实战技能并获取工作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

(二)工学结合模式有助于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

中职学校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增进学校和企业在生产研发、经营管理方面的合作与交流,从而推动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模式的改革。学校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理念、新方法引进课堂,为学生实践教学提供实训机会,促进就业,为企业输送应用型技能人才。

(三)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有助于教师提高教学技能

在校企合作过程中,教师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大大加深,教师能更及时地了解企业的新技术、新技能、新趋势等内容。只有教师与当前现代化技术要求同步之后,才可以给学生传授先进的技术知识,并指导实践,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能有效促进教师理论及实践能力的提升,进而加快教师专业成长的步伐。

(四)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学生、企业的三方互惠

通过“工学结合,校企合作”、学校借助企业为学生提供的实践平台,培养出高素质、精技能的毕业生,使学校得到可持续的科学发展;学生得到了工作实践的宝贵机会,提升了自己的专业技能;企业得到了宝贵的人才资源来完成日常工作,有效促进了企业的效益提升,故“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实现了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多赢结果。

二、目前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一)流于形式

目前很多中职学校由于受到机制、企业、观念的制约,“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仅仅停留在宣传上,并未真正实施,有的学校往往是每学期安排一两天时间,带学生到企业走马观花地参观一下,以此作为学生到企业实习的教学安排。

(二)疏于管理

为了确保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顺利完成,学校、企业必须要制订严谨的制度,明确学校、企业、学生的相关责任,加强管理,但往往在实施的过程中,由于学校、企业缺乏沟通,疏于管理,造成学生的纪律观念淡薄,在企业工作期间,作风涣散,不但严重影响了实习效果,还存在诸多隐患。

(三)工学失衡,违背教育宗旨

有的学校为实施“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将学生送到企业实习,完全将学生交给企业管理,而企业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安排学生做一些与本专业毫无相关的普通工作,这样学校就变成了企业的廉价用工输出单位,学校的教学计划无法得到实施,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三、我校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做法

近年来,我校计算机专业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多模式、多层次、多渠道地引进企业的相关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通过整合相互资源,构建了基于校企合作的多维度、多层次的计算机专业实践学习平台,并在该平台下,开展了“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

对中职计算机专业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探讨

(一)建立严谨的规章制度

为了使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顺利进行,学校通过走访企业和兄弟学校,深入调研,制订了学生实习管理制度、实习带班教师工作责任等制度,在与企业友好沟通的基础上,签订了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为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二)大力推进专业教学改革

1.改革课程设置

学校经过深入调研,明确了我校计算机专业的培养以平面设计师、室内装潢设计师为主的专业方向。我们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要求,紧密结合行业特点,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为主,专业理论课以实际实用为原则,开展课程体系建设,重点开设了《PhotoShop》、《CorelDraw》、《AutoCAD》、《建筑绘图》、《3DMAX》等主干课程,并对现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良和补充,组织专业教师与企业有关技术人员合作编写教案,及时将企业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引进课堂。

2.改革教学组织模式

试行多学期、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计算机专业实行“2+1”工学交替制度,根据任务驱动和项目导向的教学模式,试行分段式的教学组织模式。第一学期主要进行专业基本理论介绍,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意识、了解企业文化;第二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主要进行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第三学期利用校内实训基地和校外实训基地,通过理实一体的教学模式,掌握专业操作技能;第四学期主要依托校内实训基地,通过参与项目生产实现生产和学习的有机结合;第五、六学期为顶岗实习,依托合作企业结合具体岗位分散式进行专业综合知识学习。这样既完成了教学任务,又让学生参加了生产实践,真正实现校企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3.改革考核方式

改革学生考核方式,完善学生评价体系。根据计算机技术发展趋势及职业岗位人才需求,以学生的职业态度、专业技术服务与应用技能水平、实习实训成绩和就业质量为核心指标,建立和完善由学校、学生、家长、社会、企业多元参与的学生质量评价体系,采用过程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综合评价。

4.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

我校依托校企合作企业,按照开放性和职业性的内在要求,通过继续教育、顶岗实践、技术交流、技能培训和课题调研等途径,培养出一支教学科研能力强、职业素质高、技艺精湛的双师型专业教师队伍。

(三)精心挑选合作企业

学校经过深入的调研,精心挑选了艺苑装饰设计有限公司、和庭装饰设计公司、粤好装饰设计公司、典格装饰设计有限公司、浪源广告设计公司、非凡广告设计有限公司、豪艺广告设计公司等当地信誉度高、口碑好、规模较大的公司作为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合作企业,并与这些企业签订了友好合作协议,明确双方的义务和责任,共同制订了培训计划,确保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得以顺利实施。

(四)强化管理

加强日常管理是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重点,为了确保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取得完满效果,学校为每个合作企业均安排一名带班教师,负责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日常监管,建立学生的管理台账,对学生的考勤、每门课程的考试成绩、在实习期间的表现状况作详实的记录,实现对校企合作的学生的管理与学校的日常管理相结合。

作为当地较早开展“工学结合、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的学校,我校经过不懈努力,在教学实施中不断检讨、完善,努力使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把提高职业技能和培养职业精神高度融合,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目前该模式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培养了一大批具有较高素质的技能人才,很好地实现了毕业生与社会就业的无缝对接,自2009年起,本校计算机专业每年毕业生的专业对口就业率均达到96%以上,并有一批毕业生走上了创业致富之路,从而使计算机专业成为了学校的名牌专业,学校也成为本地计算机中等职业技术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

参考文献:

[1]方小娟.中职计算机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究[J].科技与企业,2013(9).

[2]高佩岩.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科学导刊,2010(3).

[3]顾荣.基于校企合作的计算机应用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福建电脑,2010(4).

[4]冯文田.改革传统教学方法,让计算机教学焕发活力[J]. 硅谷, 2009(9).

篇10:计算机专业英语教学模式的探讨

张省东(Q877570503)

广州大学

摘要:目前各类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普遍推崇理论实践一体化的项目教学模式,以适应IT行业对人才提出的层次多、分工细、素质高的要求。但是毕竟一体化教学模式是新生事物,辩证唯物主义告诉我们,凡事物都有两面性,一体化教学模式在实际教学实践中在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一些问题,笔者就自身的教学经验对这些问题做出了一些分析和探讨。

关键词:学校计算机专业项目教学一体化教学模式

一、引言

理论和实践都告诉我们:只有从理论到实践,实践再到理论,不断循序渐进地将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学习,才能扎实地掌握知识和技能,专业学习也是如此。传统计算机专业理论与实践教学泾渭分明的教学模式,实在无助于专业教学质量的提高。淡化它们的界限,采用两者紧密融合的、边讲边练、讲练结合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对提高计算机专业教学质量和效果大有裨益。

但是,要将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顺利地推广,形成理论与实践的不断的良性循环,要克服以下实际问题,下文做一一列举并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1.教学过程中理论和实践的内容难以取舍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主要围绕着项目教学来进行,通过教师引导学生完成一个个项目来达到掌握知识技能的教学目的。但是单单通过项目把所有的知识点囊括在实际操作中有相当大难度,体现在项目操作涉及的知识点有限,这容易导致学生知识结构不牢固。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是能熟练做出一些项目作品,但是为什么要以这种形式进行项目开发不知所以,这样会严重限制学生在计算机行业的上升空间。

反之,如果过度的强调知识基础性在教学过程中的地位,教学中讲授理论知识求多求全,又会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低下,只会“纸上谈兵”。这样一来,理论与实践就形成了一对矛盾:理论内容过多,实践内容过少,就会导致动手能力有欠缺;理论内容少,实践内容多,又会导致理论边缘化,破坏学生的可塑性,影响学生的将来的发展。

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点在于制定完善的、符合一体化教学模式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1

教学计划、培养目标,构建以专业岗位群所需要的职业技能为主要内容的课程体系。根据职业能力要求,将项目实践内容融入各门课程,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同步进行,以达到认知与实践行为的一致。另外,在制定这些纲领性的教学文件的时候,必须要以职业标准要求为培养目标,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确定学生需要掌握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这样才能根据课程内容需要,决定学生实践操作的项目。

2.一体化教学模式所使用的教材和课件资源比较缺乏

教材是教师讲课、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和信息来源,没有好的一体化教材就很难取得良好的一体化教学效果。编写理论教学内容与实践教学内容有机结合的一体化校本教材和配套课件是实施一体化教学的基础。目前市面上比较难找到符合一体化教学需要的教材,这些教材要么是偏重理论,纯粹介绍知识的学术型书籍;要么是变相的“操作说明书”,只 是简单地将操作步骤一一列举,缺乏知识的深度和广度。

各校可以依据自身情况,根据调整后的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以现有理论教材和实践教材为基础进行必要的取舍与整合,编写校本教材。编写时应注意以下要点:第一、要严格按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和模块化的教学进程的要求编排课程内容,以任务为驱动;第二、教材应围绕技能训练,注重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强调学生的实践技能、技巧的培训;第三、教材涉及的理论知识应服从实践教学的需要,要求理论浅显易懂,简洁明了,使教材成为实践性、实用性教材。

教学课件在一体化教学中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教师制作课件时应注意两点:首先,应紧扣一体化教学内容,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通过动态演示直观、形象地表现出来,突出课件的实用性和启发性;其次,要根据一体化教学模式的特点,课件制作要体现出与学生的互动性,可以考虑使用Flash、Authorwear等多媒体编辑软件进行课件制作。

3.能适应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师资较缺乏

与传统的理论实操分离式教学模式相比,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备很强的项目实践能力。目前很多职业院校面临的师资情况是:一方面计算机教师普遍缺乏IT行业从业背景;就算有一定行业开发经验的计算机专业教师由于在教育战线上奋战数年后,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飞快,不可避免地与当前业界主流的计算机技术有一定的脱节;另一方面来自企业的兼职教师往往缺乏授课经验,学生可能难以接受其讲授的新知识,这使外聘的授课人员处于“肚子有货倒不出的”尴尬境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师资的影响,就很容易造成培养出来的学生与市场实际需求之间存在差距。

要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学校重视教师队伍的建设,定期派遣教师去企业顶岗实习;或

者邀请行业专家来校进行师资培训,使专业教师能较容易地接触行业的新动向,更新专业教师的知识体系,以此保障能顺利推行一体化教学模式的师资力量。

4.一体化教学模式下教学效果的评估问题

与传统教学模式下考核采用笔试单一形式不同,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的考核方式比较灵活多样,既有理论考试也可以有实操上机考试,或者可以采用课程设计的形式考核。

但是,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发现很多实操考试或者上交的课程设计项目,同质化现象非常严重,除开部分学生不自觉互相抄袭项目作业的情况外,也侧面反映出学生作品缺乏创新精神。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学生缺乏实际工作经验,导致项目考核的课题选择面窄。这种情况给准确的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造成困难。

以笔者的教学实践为例,可以根据模块或单元划分,分段进行应知、应会专项内容的考核;实行过程控制,将平时成绩、期末笔试成绩及综合项目设计成绩按一定比例组成综合成绩来进行考核评价。这样既可以检验学生的专业理论水平, 又可以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

这样一来,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全程参与和辅导学生的项目开发过程,跟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过程考核模式,才能比较准确的评估学生的真实知识技能水平。

5.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转化环节存在障碍

在一体化教学过程中,学生的角色是经常变化的。当学生从教师处学习新技能时,他们是知识的接收者;当学生自主学习技能时,他们是知识的探索者;当学生尝试运用已学技能时,他们是知识的应用者;甚至在分组的项目教学环境下,学生还要模拟实际工作情景来扮演项目经理和下属的角色。受传统单向填鸭式教学的负面影响,学生普遍比较适应被动知识接受者的角色,对应其他角色的适应程度普遍较低,导致在教学过程中角色转换存在障碍。

为解决这一问题,教师应当充分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手段给学生提供多种学习的资源,创设学生学习的资源和协作学习的环境,让学生有多种的机会在不同的情景下来应用所学习的知识;教师应当发挥好协助作用,让学生根据自身行为的信息来实现自我反馈,并且能够协商解决各个难关,从而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完成项目的目标。因此教师应当做好对各项目的评估总结,评估中应当遵循一定的原则,首先要指出问题的所在及解决的方向,使学生做出正确的反馈;其次要总结比较各组的特点,引导他们学习别人的长处来改进和提高自己的设计,使学生的各种角色适应能力在评估中得到提高。

6.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的素质要求较高

一体化教学模式下学生扮演的多重角色的特性决定了学生需要具备多种核心能力,如自我学习能力、信息处理能力、与人交流能力、与人合作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受学生入学前的教育生活经历所限,很多能力学生都不具备或者较为缺乏,对这部分学生而言,在一体化教学模式下的学习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所以,在一体化教学实际操作过程中,除了要注意学生知识技能培养外,还要关注学生个人核心能力的培养。尽可能地丰富学生学习的平台和途径,在专业教师指导下,组织学习兴趣小组或开展第二课堂活动,进行中小型课题或专题项目的研究或实践学习,提升学生的动手能力、自学能力、提高技术综合运用能力。

还可以尝试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创造有别与课堂的学习环境,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提升学生的素质,培养学生的信心,唤醒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某校每年一度的科技艺术节就是一个比较好的尝试,以课外科技创作大赛等形式,为学生的开拓、创新增添动力;举行IT专门的技术和名人讲座,向学生灌输崇尚科学、追求新知的精神和开拓创新的勇气与魄力,鼓励学生在实践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创新性地解决实际问题。

三、结语

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不断的探索和尝试。应该看到,计算机专业一体化教学模式是符合当前我国计算机人才培养需求的主流模式,虽然在实践过程中会碰到这样那样的困难,但相信经过广大计算机教育工作者的不断摸索和总结,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会得到更长远的发展,为我国的信息产业化培养更多优秀的计算机人才。

参考文献:

[1] 李世满,计算机专业课堂教学中一体化教学的实践与反思,《大众科学·科学研究与实践》 2008年第8期

上一篇:“十三五”重点项目-工装配件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下一篇:《城市文明程度指数测评模拟调查问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