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2024-06-19

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精选8篇)

篇1: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鞍山市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意见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新课程理念大力倡导学生素质综合评价,尤其倡导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发展。它能客观地反映学生的全面素质水平,提高了评价办法的科学性、合理性,加强了学校与社会、家庭的广泛联系。我们每一位教师怀着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无限的爱去评价。因此,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切实可行的最好评价。

大屯镇育英学校

篇2: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指导思想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要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核心,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发展为目的,以基础性发展目标为内容,以教师和学生评价为主体,以制度建设为保障,采取发展性和多元化的评价方法,力求全面、客观反映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和个人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基本原则

1.全面性原则。在注重对学生科学文化素质评价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学生基础性发展目标的评价,改变单纯以文化课考试成绩评价、选拔学生的评价机制。

2.发展性原则。评价要用发展的观点,以激励学生健康、主动、全面发展为目标,关注学生成长发展的过程,将终结性和形成性评价有机结合,使发展变化的过程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

3.科学性原则。建立符合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素质教育要求的评价标准和指标体系,严格评价程序,坚持公开、公平、公正,健全诚信制度和监控机制,全面客观地反映评价对象的真实情况。

4.多样化原则。评价要探索科学有效的评价方法,做到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等级评定与描述性评语相结合,使评价成为学校、教师、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三、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与方法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六个方面。

要建立学生成长记录册,记录能够反映学生学习过程和成长经历的各种信息。成长记录要始终体现诚信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定、听取家长意见相结合的办法进行,在评价过程中要坚持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注重定性分析。

每学期结束时学校要对每个学生进行阶段性评价,毕业前要根据每学期、每学年评价结果作出总评。学生每学年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毕业前的总评结果存入学生档案并及时上报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存档备案。

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报告与运用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采用等级和综合评语相结合的办法,分为优秀、良好、合格、待合格四个等级,待合格者可在一定期限内复评。

五、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相关制度,完善长效管理机制。

1.公示制度。在公开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组织机构人员组成的基础上,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每学期的阶段性评价结果和毕业前的总评结果,都要在学校内部公示,并以适当方式通知家长,接受各方面的监督。

2.申诉、复议制度。学生或家长对学生评价过程和评价结果若存在异议,自公示或通知之日起一定期限内可向学校提出申诉,学校应对所反映的情况进行认真调查,对评价结果进行审核,并在一定期限内对所提出的要求予以正式答复。学生、家长对学校处理结果有异议,可按程序向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提出复议,学校主管教育行政部门要在一定期限内妥善处理。

3.质量监控制度。学校要对本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监督和指导,要随时抽查年级或班级评价工作的进行情况,充分了解有关信息,及时解决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改进的意见。每学期评价工作结束后,学校要形成评价工作报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

教育行政部门要对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进行经常性监督检查,对评价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进行核查。对弄虚作假、违规操作等违纪行为,要按照有关规定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4.档案管理制度。学校要建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文本档案或电子档案,并将评价结果上报主管教育行政部门,形成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两级档案管理系统,确保评价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肃性。对转学的学生应由原转出学校向转入学校提供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档案,经当地教育行政部门审定后,由学生带到转入学校,进入转入学校综合素质评价档案。

本方案从2008年9月1日开始实施。

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指导意见

篇3: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现就加强和改进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提出如下意见。

一、重要意义

综合素质评价是对学生全面发展状况的观察、记录、分析,是发现和培育学生良好个性的重要手段,是深入推进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制度。全面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有利于促进学生认识自我、规划人生,积极主动地发展;有利于促进学校把握学生成长规律,切实转变人才培养模式;有利于促进评价方式改革,转变以考试成绩为唯一标准评价学生的做法,为高校招生录取提供重要参考。

二、基本原则

坚持方向性,引导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热爱中国共产党,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持指导性,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关注成长过程,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优势,鼓励学生不断进步。坚持客观性,如实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突出表现,真实反映学生的发展状况,以事实为依据进行评价。坚持公正性,严格规范评价程序,强化有效监督,确保评价过程公开透明。

三、评价内容

依据党的教育方针,反映学生全面发展情况和个性特长,注重考察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 思想品德。主要考察学生在爱党爱国、理想信念、诚实守信、仁爱友善、责任义务、遵纪守法等方面的表现。重点是学生参与党团活动、有关社团活动、公益劳动、志愿服务等的次数、持续时间,如为孤寡老人、留守儿童、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提供无偿帮助,到福利院、医院、社会救助机构等公共场所、社会组织做无偿服务,为赛会保障、环境保护等活动做志愿者。

2. 学业水平。主要考察学生各门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情况以及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等。重点是学业水平考试成绩、选修课程内容和学习成绩、研究性学习与创新成果等,特别是具有优势的学科学习情况。

3. 身心健康。主要考察学生的健康生活方式、体育锻炼习惯、身体机能、运动技能和心理素质等。重点是《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测试主要结果,体育运动特长项目,参加体育运动的效果,应对困难和挫折的表现等。

4. 艺术素养。主要考察学生对艺术的审美感受、理解、鉴赏和表现的能力。重点是在音乐、美术、舞蹈、戏剧、戏曲、影视、书法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兴趣特长,参加艺术活动的成果等。

5. 社会实践。主要考察学生在社会生活中动手操作、体验经历等情况。重点是学生参加实践活动的次数、持续时间,形成的作品、调查报告等,如与技术课程等有关的实习,生产劳动、勤工俭学、军训,参观学习与社会调查等。

高中学校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

四、评价程序

1. 写实记录。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在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一般性的活动不必记录。活动记录、事实材料要真实、有据可查。

2. 整理遴选。每学期末,教师指导学生整理、遴选具有代表性的重要活动记录和典型事实材料以及其他有关材料。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生要签字确认。

3. 公示审核。遴选出来、用于招生使用的活动记录和事实材料必须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有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

4. 形成档案。各省(区、市)要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格式提出基本要求。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档案主要内容:1主要的成长记录,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2学生毕业时的简要自我陈述报告和教师在学生毕业时撰写的简要评语;3典型事实材料以及相关证明。

档案材料要突出重点,避免面面俱到、千人一面。有些活动项目学生没有参加或事迹不突出,可以空缺。规范和减少高考加分项目后,学生的相关特长、突出事迹、优秀表现等情况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教师评语要客观、准确揭示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校要对学生的档案材料进行审核。

5. 材料使用。高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写实记录材料,对学生成长过程进行科学分析,引导学生发现自我,建立自信,指导学生发扬优点,克服不足,明确努力方向。

高中学校要将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提供给高校招生使用。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五、组织管理

1. 加强组织领导。综合素质评价是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考试评价改革的重要举措,各省(区、市)要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要加强指导,协调各方面专业力量,为学校开展综合素质评价提供支持和帮助。要加强培训,提升校长和教师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的能力。要加强管理,可以全国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为基础,以省(区、市)为单位建立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电子化管理平台,为招生录取工作和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要加强督导,把综合素质评价工作作为评估地方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工作的重要内容。

2. 坚持常态化实施。综合素质评价由学校组织实施。学校要建立健全学生成长记录规章制度,明确本校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要求。要注重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指导学生及时收集整理有关材料,避免集中突击。要充分发挥学校党团、学生组织的作用。

3.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建立公示制度,畅通举报渠道。建立检查制度,对档案材料真实性进行抽查。建立申诉与复议制度,对有争议的结果重新进行审核确认。建立诚信责任追究制度,对弄虚作假者按照《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违规行为处理暂行办法》等有关规定给予严肃处理。

篇4: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高中要基于学生发展的年龄特征,结合当地教育教学实际,科学确定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教师要指导学生客观记录在成长过程中集中反映综合素质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收集相关事实材料,及时填写活动记录单。用于招生使用的材料,学生要签字确认,并于每学期末在教室、公示栏、校园网等显著位置公示,班主任及相关教师要对公示后的材料进行审核并签字。

各省(区、市)要对学生综合素质档案格式提出基本要求。学校要对相关材料进行汇总,为每位学生建立综合素质档案。档案主要内容:主要的成长记录,包括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五个方面的突出表现;学生毕业时的简要自我陈述报告和教师在学生毕业时撰写的简要评语;典型事实材料以及相关证明。

意见还指出高等学校在招生时要根据学校办学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制定科学规范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和办法,组织教师等专业人员对档案材料进行研究分析,采取集体评议等方式做出客观评价,作为招生录取的参考。

篇5: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发布文号】湘教发〔2007〕43号 【发布日期】2007-10-12 【生效日期】2007-10-1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湖南省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暂行)

(湘教发〔2007〕43号)

各市州教育局:

为促进我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的顺利推进,确保综合素质评价科学合理地开展,实现学生全面而富有个性的发展,现将《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暂行)》印发你们。请尽快传达到辖区内各普通高中学校,并组织广大教师认真学习,按照本意见精神,结合本地实际,创造性地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和办法。各地在实施过程中要及时总结经验,有什么问题和建议,请及时报我厅基础教育处。

湖南省教育厅

二○○七年十月十二日

湖南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意见(暂 行)

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教基〔2005〕6号)以及《湖南省关于实施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意见》(湘教发〔2007〕11号)、《湖南省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湘教发〔2007〕12号)等文件的有关要求,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目标

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是贯彻党和国家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在对普通高中学生实施综合素质评价时,应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普通高中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为宗旨,以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为导向,努力实现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二、评价的基本原则

(一)全面性原则。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既反映学生德、智、体、美等方面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特长和发展潜能。

(二)发展性原则。评价要以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三)可操作性原则。评价指标体系应合理、适用、具体可评,避免过于形式化和繁琐,应为普通高中、高等学校和社会各界所理解和接受。过程应简便、直观、易操作,实现评价操作与管理的信息化。

(四)客观性原则。对学生进行评价时要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确保对学生的评价客观、具体、真实,增强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的实效性。

三、评价的主要内容与要求

(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等六个方面。

1、道德品质。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遵纪守法、诚实守信、维护公德、关心集体、保护环境。

2、公民素养。自信、自美、自强、自律、勤奋;对个人行为负责;积极参加公益活动;具有社会责任感。

3、学习能力。有学习的愿望与兴趣,能运用各种学习方式来提高学习水平,有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的习惯;能够完成各学科课程标准列出的本学科学习的目标和各个学段学生应该达到的标准;能够结合所学不同学科的知识,独立分析解决问题;具有初步的研究与创新能力。

4、交流与合作。能与他人一起确立目标并努力实现目标,尊重并理解他人的观点与处境,能评价和约束自己的行为;能综合运用各种交流和沟通的方法进行有效合作。

5、运动与健康。热爱体育运动,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能科学的掌握体育锻炼的方法;具备强健的体魄;形成卫生、健康的生活方式。

6、审美与表现。能感受并欣赏生活、自然、艺术和科学中的美,具有健康的审美情趣;积极参加艺术活动,用多种方式进行艺术表现。

(二)评价结果的表述

根据综合素质的不同内容和表现特点,对评价结果采用不同的等级呈现方式:“道德品质”、“公民素养”的评价结果以合格、不合格两个等级呈现;“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的评价结果以A、B、C、D四个等级呈现,相当于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层次。对不合格等级的评价要慎重。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结果的呈现分电子文本和纸质文本两种;以电子文本为主,使其实现网络化和简约化。

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形成性评价结果以“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记录袋”的形式呈现。

四、评价的组织实施

(一)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由学校具体组织实施。

学校成立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教师和学生、家长代表组成。校长任领导小组组长。学校领导小组负责制定本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具体组织实施评价工作,审定评价结果,受理咨询、申诉和复议申请。

(二)每个学生每学期一张素质评价表,在学生完成六个学期学习目标的基础上形成学生毕业时的素质评价总表。各学校要将每一位学生每学期的综合素质评价结果形成电子表和纸制表格。同时,各学校也要制定配套的评价表格,如学生自评表、教师评价表、学生互评表、学生学分统计表、学生成果统计表等,这些表格将是形成期末综合素质评价表的重要依据,也是家长、学生申请复议时的重要依据。

学校应为每个学生建立成长记录袋。成长记录袋中包括每学期的评价表、毕业时的总表,思想道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个性发展等六个方面有突出表现的材料。成长记录袋进入学生档案。

(三)在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过程中,既重视观察、访谈等定性评价方法的使用,又不能忽视纸笔测验、评价量表等定量评价方法的使用;既重视以等级表示评价结果的方式,也不能忽视用数量表示评价结果的方式;既注重书面评价、口头评价方式的使用,也不能忽视情感的、行为动作评价的方式。注意多种评价方式的使用,以取得最佳评价效果。

(四)学校在组织实施综合评价过程中,要根据评价主体对评价对象的了解程度,充分发扬民主,使教育评价主体多元化,采取学生自评、学生互评、任课教师评价、班主任评价、学校评价和社区单位对学生评价等方式进行评定。

(五)在学期末和毕业前,学校应以书面形式将评价结果通知学生本人及家长。

若学生及其家长对评价结果有异议,应以书面形式在公示期间向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诉或复议,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应在收到申诉之日起15日内给予书面答复。如学生及其家长对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工作领导小组的复议仍有异议,可以通过正常的途径和程序向当地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反映。

五、评价的保障机制

(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评定者进行专项培训,规范评价过程的操作。教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以保证评定工作科学、有效和公正地进行。

(二)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评价管理。综合素质评价是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学校要建立公示制度,向学生及其家长解释并公示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定结果的使用。严格评价档案管理,任何人不得擅自更改评价结果。

建立申诉、举报和监控制度。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应组织人员对评定工作进行过程监控和质量评估,充分了解评定工作的有关信息,及时纠正评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

(三)学校应保证学生能够随时查询评价结果。对学生家长及有关方面的合理查询或质询,要根据原始记录、原始实证给予耐心、详细的答复。

篇6:甘肃省关于印发综合素质评价意见

(试行)》的通知

甘教基[2010] 68号

各市(州)教育局,有关高等师范学校,有关办学单位:

为了加强对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的指导,在广泛征求各方意见的基础上,省教育厅组织专家制定了《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试行)》,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在实施过程中,如发现问题或有好的改进建议,请及时反馈到省课改办。

二○一○年七月十五日

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指导意见

(试行)

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贯彻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精神,建立健全与普通高中新课程改革相适应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根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及《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工作方案》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指导意见(试行)》等文件规定,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指导意见。

一、指导思想

建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使评价适应普通高中新课程的要求,符合普通高中教育的培养目标,能够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实施素质教育提供保障,为学生全面并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通过实施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校树立科学的学生发展观,推动素质教育和高中新课程改革工作,完善高中学生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二)全面性原则。要着眼于学生的成长过程和整体表现,实施动态的、综合的、完整的、全面的评价。评价既要关注基础性发展目标,又要关注学科学习目标;既要重视学生的学业成绩,又要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以及多方面素质的协调发展;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又彰显学生的个性和发展潜能。

(三)公正性原则。健全评价管理制度,完善评价方法,确保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全面、客观、真实。要关注信息的真实性与可靠性,关注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实效性。

(四)发展性原则。坚持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注重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将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有机结合,有效发挥评价的激励、发展功能,突出评价对学生全面发展的促进作用,使评价过程成为学生不断认识自我、发展自我和完善自我的过程。

(五)可操作原则。评价操作要简便易行,评价的指标体系要合理全面,有较强的可操作性。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管理评价过程。

(六)延续性原则。评价内容、评价方式等力求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机衔接。

三、评价内容

依据《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教基[2002]26号)中的基础性发展目标,我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包括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运动与健康、审美与表现6个维度,涉及20个要素。各评价要素的指标体系见《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要素及主要观测点》(附件1)。

四、评价结果

综合素质评价结果以优秀(A)、良好(B)、合格(C)、尚待改进(D)四个等级呈现。

五、评价方法

(一)制定实施细则。根据本指导意见,各地各学校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细化评价方案,制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使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符合本地实际。

(二)实施多元评价。综合素质评价采取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与班主任评语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自评主要应用于形成性评价,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作为终结性评价的主要依据。

(三)促进学生发展。教师要通过平时观察及实证材料评价学生在发展中存在的优势和不足,为学生提供有针对性的建议和指导。要引导学生对照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不断反思和改进自己的行为;要引导学生通过建立个人成长记录袋,收集学生个体发展中的有代表性的资料,客观反映学生的成长情况;要引导学生在互评中学会反思与提高、合作与分享。

(四)建立成长记录袋。学生成长记录要收集能够反映学生学习

过程和结果、表明学生发展状况的关键资料,包括学生的自我评价、个性介绍、成绩记录、各种作品、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记录、体育和艺术活动及科技活动等成长历程的记录、教师与同学的评价、来自家长的信息、考试及竞赛的信息等,倡导建立电子成长记录。

(五)以实证为依据。综合素质评价要在充分参考学生成长记录及实证性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学生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价及班主任评语等方式,采取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做到客观公正,避免以偏概全。

(六)结果认定。针对综合素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各要素,符合标准并有突出表现者评为优秀;基本符合标准者可评为良好或合格;有突出问题,不符合基本标准者可评为尚待改进并报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审定。凡道德品质、公民素养、审美与表现、运动与健康、学习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等要素的最终评定结果为“优秀”或 “尚待改进”的,必须提供充分的实证性材料。

(七)等级评定。综合素质评价中,每一个维度各要素的评价结果中若同等级的个数达到半数及半数以上,则该维度的最终评价结果以该等级呈现;若两个不同等级的个数相同,则评价结果取较高等级。例如,某学生的“道德品质”中的“是非观念”、“集体观念”、“诚实守信”的评价结果分别为“合格”、“合格”、“优秀”,则该学生这一维度的最终评价结果为“合格”;“公民素养”中的“社会责任”、“热爱祖国”、“自尊自律”、“文明尚礼”的评价结果分别为“优秀”、“优秀”、“合格”、“合格”,则该学生这一维度的最终评价结果为“优秀”。

如果“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结果不一致,以班级评价小组

讨论后形成的评价结果为最终结果。特殊情况则应提交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评定。

(八)建立档案。《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学期评价表》(附件2)和《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总评表》(附件3)是学生在高中阶段的档案材料。《甘肃省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学期评价表》(附件2)是对学生学期内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全面记录,含课程修习模块与学分、基础素质评价等级、获奖情况记录和班主任评语等。《甘肃省普通高中毕业生综合素质总评表》(附件3)是对学生高中三年综合素质评价情况的汇总,包含学生高中阶段课程修习及学分获得情况和基础素质评价结果记录等,此结果是是否准予学生毕业的依据,也是高考录取的依据。

六、评价管理

(一)各地各学校要成立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及班级评价小组。学校学生综合素质评价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教师、学生及家长代表组成,主要负责学校综合素质评价实施细则的制定、组织实施、监督指导等工作。班级评价小组由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负责对班级学生综合素质的具体评价工作。领导小组及评价小组的人数不得少于5人。

(二)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对评价者进行专项培训,规范评价过程。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保证评价工作科学、有效、公正。

(三)加强制度建设,严格评价管理。要建立诚信保障制度和公示制度,向学生及其家长公示并解释普通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内容、方法、程序及评价结果。评价结果应及时通知学生本人及其家长。

对评价结果为优秀的学生要进行公示。要严格档案管理,不得擅自更改评价结果。

(四)受理有关方面的合理查询或质询。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要根据原始记录就学生、家长等的合理质询给予耐心、明确的答复。

(五)建立申诉、举报和监督制度。学生对评价结果存在异议时,可向学校评价领导小组提出申诉或举报。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评价领导小组要组织人员对评价过程进行监督和质量评估,要充分了解评价工作的相关信息,及时纠正评价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建议,评价工作结束后要认真总结与反馈。

(六)各学校要采用计算机管理,建立电子档案。学校要采用计算机管理,建立电子档案,使评价操作简便易行,评价结果易于查询。

篇7:大学生综合素质意见

平工党[2004]41号

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和教育部《关于深化教学改革,培养适应21世纪需要的高质量人才的意见》、《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精神,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构建一个充满生机的有特色的素质教育体系,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奠定坚实的人才和知识基础。现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坚持学习科学文化与加强思想修养的统一,坚持学习书本知识与投身社会实践的统一,坚持实现自身价值与服务祖国人民的统一,坚持树立远大理想与进行艰苦奋斗的统一。立足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全面提高,把我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与提高工作抓紧、抓细、抓实、抓好,使我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目标要求

我校的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必须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地统一在教育教学活动的各个环节中。要认真贯彻落实“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方针,抓好专业教育教学的同时,还要加强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和社会实践,使诸方面教育相互渗透、协调发展,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础,以开设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课程,构建人文课程体系为依托,以思想文化系列讲座为载体,以组织高品位的文化活动为手段,以社会实践为渠道,以提高教师文化素质为保障,营造文化氛围,优化知识结构,加强人文熏陶,使大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情趣、有品位的人。

三、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切实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确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观。加强素质教育,是建立在新的人才观基础上的一种教育思想和观念,它不是一种教育模式。因此,各部门和广大教师,要从转变教育思想和教育观念入手,确立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共同提高的人才观,明确素质教育是高校培养高质量人才的需要,必须贯穿高校教育教学的全过程,进而实现教育的整体优化,最终达到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环境育人的目的。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全校人人有责,要充分发挥教师的“教书育人”、干部的“管理育人”、其他职工的“服务育人”作用,尤其要重视发挥具有专长、特长的教职工的文化资源优势,真正实现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

(二)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提高学生思想政治素质。通过深化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改革和建设,积极推进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进课堂、进教材、进头脑”工作,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为思想道德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作用。要以学生为中心,以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力度,明确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向,努力探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新途径;在教学中要努力做到把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结合起来,把系统教学与专题教育结合起来,把理论武装与实践育人结合起来,切实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

(三)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加强对学生自学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因材施教。改革“灌输式”以及在教学中过分偏重讲授的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等生动活泼的教学方法。高度重视实践性教学环节。教学方法的改革要有利于加强学生自学能力、独立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加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学生个性和才能的全面发展。

(四)不断加强学生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的内容和方式。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是提高学生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是满足学生成才和发展愿望的有效途径,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各系部、团学组织以及全体教师都要利用各种途径,在各门课程中,在日常学生管理工作中,组织各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和教学实践活动。

(五)加强教学基本建设,为开展素质教育提供有力的支持。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要在更高的起点上,加大教学基本条件的建设力度。在抓好专业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的同时,还要加强课程建设,要从人才培养模式整体优化入手进行课程改革,主要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是课程建设的重点;加强实验室建设,根据学科发展和教学改革的需要,改革实验教学的组织、内容和方法,增加设计性、综合性实验比重,更新实验教学设备,使实验课真正发挥培养实验、实践和创新能力以及严谨求实科研作风的作用;加强教材和图书建设,要求全体教师根据教学实际需要选用或编写高水平高质量的教材;加强学风建设,要在继续严格考风考纪的基础上,进一步建设优良学风集体,建设优良校园文化氛围;加强校内外实践基地建设,巩固现有的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密切同假期见习和毕业实习单位的联系与合作。

(六)深化教学管理改革,建立富有特色的教学评价体系。教务处等教学管理部门要积极推动教学管理工作向着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坚持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既依法管理、依法治教,又要在学校自主权范围内努力办出特色,形成有利于调动和发挥广大师生教学积极性,有利于推动教学改革的教学管理制度。要继续探索加强教学质量检查监督的措施和方法,并使之逐步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评价工作要贯彻“以评促改、以评促建、评建结合、重在建设”的原则,建立起富有特色的教学工作评价体系。

(七)坚持开展丰富多彩、健康积极的校园文化活动。坚持开展大学生“一树、二争、三爱、四禁、五讲、六不”工程和“七个一”、“五个十”活动,开

办好“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节”、“社团文化节”等活动,充分发挥这些活动在进行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激励和示范作用。

四、组织实施

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分工协作。

(一)宣传部、社科部、学生处组织实施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学习、辅导、考核等工作。

(二)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及各系(部)要改进专业课教学,加强文化、艺术、体育课教学,开设各种类型的选修课,举办各种素质教育讲座,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三)学生处、团委与图书馆制定大学生必读书目,由学校向大学生推荐。并组织全校大学生论文、调查报告及读后感评比颁奖活动。

(四)团委加强对社团的管理和引导,使之切实发挥作用。

(五)学生处和团委要认真组织好“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的开展工作,充分发挥其在大学生综合素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六)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体育教学部及各系评定学生的文化艺术技能、体育技能及普通话水平。

(七)学校要加大综合素质教育的投入,保证各项素质活动顺利开展。

(八)学校各部门都要通过管理、服务育人或其他形式为综合素质教育工作创造条件。

五、加强领导

学校成立由校领导任组长,宣传部、社科部、教务处、科研处、学生处、团委等有关部(处)室及各系负责人任组员的学校综合素质教育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全校综合素质教育的计划、实施、检查、总结及综合素质考评等各项工作。各系与要成立由党总支书记牵头的综合素质教育领导小组,加强对本系综合素质教育的组织和管理,以保证综合素质教育的顺利开展。

篇8:大学生综合素质研究

现代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主要包括思想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思想素质, 主要指思想政治素质, 包括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方向、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锐性。广义的思想政治素质包含着思想道德素质, 它是合格大学生的最重要的素质。知识素质, 主要包括科技知识素质和人文知识素质。能力素质, 主要包括认识能力和实践能力。其中认识能力不仅包括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也包括我们所提倡的理论创新和科技创新的能力, 它是大学生的首要能力。实践能力主要指实践操作能力和知识运用能力, 它是从事各类社会工作和专业技术工作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现代高等教育能力培养的重点。身心素质, 包括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这些素质, 既各具一定的独立性和特色, 又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制约, 共处于现代大学生这一整体之中。诚然, 现代社会最需要的是具有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才, 然而, 创造性的前提是基础性、全面性。现代大学生要真正承担起社会和历史赋予的重任, 必须做到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或者说德才兼备, 一专多能。

2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2.1 专业知识的缺乏和非本专业知识的忽视

由于受到传统的思维方式和教育观念、教育模式的影响, 当前部分大学生形成了在单一专业基础上的单向、线型、平面、封闭、低功能的知识结构。具体表现在:看重专业知识, 基础知识薄弱, 知识面狭窄, 文理科分割严重, 局限于某一专业领域, 缺少必要的基础理论、知识修养;片面重视外语、计算机等实用技能性知识。热衷于考证过级, 忽视了其它专业知识的学习和打好基础。这种知识结构状况明显缺乏创新活力, 也难以适应时代的发展, 影响了大学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水平。

2.2 社会实践动手能力不强

部分大学生在知识的学习过程中, 唯书本论或只是死记硬背, 造成专业知识不过硬, 实践经验不足, 动手能力差, 这使得他们适应社会能力不强, 向职场过渡需要的时间加长, 短期内难以实现“人职匹配”, 同时也会增加企业培训成本。

2.3 集体感缺乏, 工作团队协作意识不强

高等教育的扩招以及高校合并使得学生来源地更加复杂, 学生间的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地区差异显著;加之学生自我意识、私人空间意识强化等原因, 自我保护意识较强, 同学间交往通常小心翼翼;对集体的归属感和团结意识较为薄弱, 在思想层面上社会适应能力不强, 反映在行动上欠缺团结协作能力, 这些大学生一旦进入工作单位后, 也难以与他人相处, 缺乏和谐的人际关系, 影响团队团结协作。

2.4 人际交往能力的弱化

中小学时, 几乎所有的学生、学生家长为了实现上大学、上重点大学的愿望, 几乎耗尽全部精力专注在高考的分数上, 这势必严重影响中小学生其它方面能力的培养和发展, 尤其是交际能力的发展。许多中学生没有养成与别人进行良好交际的习惯, 加上许多大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惟我独尊的思想相对比较严重, 而且当前的大学教育没有专门的针对学生交际能力培养的课程设置及活动安排, 他们进入大学后, 由于受到中学教育教学方式、方法等习惯思维的影响, 他们在大学时的交际行为相当程度上沿袭了以前交际习惯。因此当他们真正走上社会, 被社会进行挑选, 与用人单位进行交流时, 他们中有一部分人不能在短时间内把自己的优势、才华等完全恰当地推介给用人单位, 从而失去了用人单位的挑选机会。

3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法与途径

3.1 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思想素质制约着人对社会的作用以及自身价值实现的大小, 对大学生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对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显得尤为重要。在这个过程中, 不应该仅仅注重对大学生进行道德规范、道德理想等知识的灌输, 而应该以培养学生的道德行为能力和道德人格为主要内容, 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融会贯通, 并以此为核心, 从根本上扭转某些大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上发生的偏差, 使学生增强社会责任感, 为其实现顺利就业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

3.2 培养多维性的知识体系

首先, 在知识追求上, 应朝多个方向伸展、广延, 即讲求知识的广度、厚度、高度和深度;其次, 在学习途径上, 应是“立交桥”式, 即有课内与课外的结合, 自学和辅导的结合, 加上产、学、研的结合, 进而达到学有所长、学以致用、学有创新的良好效果。为此, 现代大学生对自己的素质要求, 不能急于求成, 一步登天, 而要从本身的实际出发, 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地作出努力, 以实现自身的、有限的阶段性目标;同时, 又不能自满自足、固步自封, 应着眼长远, 戒骄戒躁, 继续努力, 不断地超越自己, 超越别人, 超越昨天, 向更高的目标前进。

3.3 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和文化氛围

学校是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要场所, 校园文化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大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潜移默化的熏陶作用。所以高校要积极举办有利于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讲座, 使学生开阔视野、启迪思维、激发激情。同时, 高校还要大力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加强社团文化建设, 使同学们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受到陶冶, 培养高尚的情操, 博大的胸怀, 增强团队意识, 使学生个性和社会相协调, 更好地发展个人的特长和兴趣, 多渠道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3.4 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种类型的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参加计算机基础培训、网络知识培训、英语口语培训、公关礼仪培训等。要积极创造条件, 通过多种途径设立各类奖学金, 对参加各类活动获奖的学生给予较大幅度奖励。同时, 积极组织掌握各类技能和过级获证的特长生与广大学生进行经验交流, 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5 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一是聘请有关专家讲授学生人际交往的技巧和相关知识, 树立尊重并热爱他人的理念, 树立正确的处事观。二是要给学生干部、党员交任务、压担子, 有意识地培养他们与学校各部门的交往和协调的能力, 放手让他们组织开展一些活动, 完成一些工作任务, 在实际工作中增长才干, 提高能力。三是开展一些社会活动, 增加学生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锻炼适应社会的能力。组织学生参加各种面向社会、社区或个人的志愿服务、社区援助活动。同时, 大学生应该增强人际交往在个人发展中重要性的意识, 并配合学校、老师积极主动的采取措施锻炼自己, 来提高自己这方面的能力。

3.6 增强内因和外因的默契配合

从内因上讲, 要求每位大学生都要树立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对自己高标准、严要求。具体应做到“三有”、“三会”、“三不怕”。“三有”, 即有目标, 有信心, 有毅力;“三会”, 即会做人, 会做事, 会创造;“三不怕”, 即不怕苦, 不怕难, 不怕失败。从外因上讲, 高校在教育思想和观念上, 应实现“四个转变”:即由注重专业对口教育向注重综合素质教育转变;由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创造能力培养转变;由单一培养模式向因材施教、注重基础之上的个性发展转变;由注重书本知识向注重实践能力培养转变。

总之, 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需要我们不断努力与实践, 不断摸索与创新, 从而开辟更多的途径, 动员更多的力量, 为大学生的成长和全面成才创造良好的环境, 提供更好的服务。

摘要: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 社会各行各业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大学生的就业问题和高校的发展。所以大学生在提高专业技能的同时, 必须注意综合素质的培养, 提高自身能力, 增强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建政.加强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提高就业竞争力[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07, (9) .

[2]王凤仙等.加强素质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研究[J].河南农业, 2007.

[3]马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思考[J].安徽农学通报, 2007.

[4]朱春福等.适应现代人才市场需求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9, (4) .

上一篇:家乡白杨树的美下一篇:如何去区分阀门的优缺点及使用场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