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2024-06-17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精选十篇)

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1

一、培养现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必要性

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工作, 提高他们为党、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自觉学习的动机是提高大学生培养质量的基础。随着知识革命的快速推进, 学习越来越成为推动社会发展, 提升个人社会地步的重要途径。学会学习成为大学生自主学习与研究的主要动力。现在, 有的大学生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不足, 导致他们学习不认真、不刻苦, 出现混文凭的现象。由此看来,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当前各大高校工作的重中之重。大学生调整自我, 规范自己的行为, 拥有良好的学习和生活方式, 学会做人, 学会学习, 学会生活, 利用各种途径全面构筑自身的综合素质, 无疑是十分迫切和重要的。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 道德文化素质;第二, 专业素质;第三, 心理素质;第四, 身体素质。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的现状

当前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水平不容乐观, 前段时间掀起了一股八零后的热潮, 其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等各个方面与前辈人存在着不可小觑的差异。现在随着九零后逐渐踏进高等学府的大门, 一股全新的精神风貌重新呈现在大学的校园。整体来看, 大学生的道德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研究结果大体如下:

在市场经济崇尚个性发展大潮的影响下, 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与以前所倡导的已大有不同。一方面, 当代大学生的个性已相当鲜明, 有了创新意识;另一方面, 也说明大学生对事业献身精神和对集体奉献精神有所减弱。另外, 多数大学生认为应持“工作为主, 兼顾生活享受”的态度, 少数认为“人活着就是为了享乐”;对一些专业性很强的文化艺术, 比如话剧、歌剧等并不欣赏, 认为很不现实;八、九十年代的偶像崇拜热潮已逐渐降温, 个性化意识逐渐增强;受社会上所谓“实惠”观念和“个人功利”因素的影响, 部分大学生的人生价值尺度渐渐向“功利化”偏移。部分大学生的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也在发生变化, 其中包括西方的政治观点、人生哲学和腐朽生活方式, 通过各种渠道渗透进来, 对现代大学生产生了诸多不良影响。有的大学生对于我们的近邻韩国、日本的崇拜几乎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身上挂着日韩饰物, 耳朵听着日韩音乐, 眼睛看着日韩剧集……哈韩、哈日成了追崇时尚的代名词。

三、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措施

科学发展观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的科学理论, 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 也是新时期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指导方针。科学发展观要求以人为本, 要求以实现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 要求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全面发展, 把其培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一) 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出发

首先大学生必须认清当前社会需求和经济发展趋势, 深刻认识提高综合素质和提升人格魅力的意义和长远利益, 养成积极主动的习惯。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应不断完善自己, 做到与时俱进, 培养良好的情绪调控能力, 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在心理素质方面, 大学生应该从小就培养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能够承受挫折和失败的打击, 具有较强的意志力和坚忍不拔的精神, 对事情有积极乐观的态度, 能够不断的发现自己心理上存在的问题, 不断提高自我教育的能力, 同时大胆探索创新, 认真学习实践, 注重形成自己的特色。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项体育活动, 保持自身的精力和体力充沛, 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二) 从学校的角度出发

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 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同时学校应加大资金投入, 美化校园环境, 提供高质量且有意义的讲座, 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 同时加强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方面的教育, 帮助他们分清崇高与卑微, 逐步提升他们的人格, 促进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大学生的健康状况近年来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各大高校应注重培养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能力, 使其掌握科学的锻炼方法和技能, 从而在大学生的身心发展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当代大学生承担着继往开来、迎接挑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 他们综合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祖国前途和命运的盛衰。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是全国高校教育培养目标的重要内容, 也是面向未来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目标。在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 我国更加需要大量能够在祖国建设中担当重任的高级人才, 以加速与世界接轨的步伐。在新世纪新形势下, 培养出具有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的任务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大学生思想及综合素质的调查报告.大连民族学院学报, 2002.

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培养 篇2

摘要:当前经济危机蔓延全球,处于国际环境中的中国不能独善其身,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就业压力大。广大在校大学生如何在这种情况下占得先机,为今后更好的就业以及获得更好的前途打下基础,这就需要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关键词:综合素质、综合能力、综合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正文: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人文素质、身心素质、专业素质和创新素质。

1、思想道德素质

思想道德素质主要指人的政治观点、理想信念、思想意识、价值观念、行为准则和规范等内容。思想道德素质是人的素质中最重要的方面,它是灵魂,是根本,在人的成长发展过程中起着导向支配的作用。要具备这一素质,大学生需要注意并改正个人行为,培养良好的道德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2、文化素质

文化素质主要指人在接受了一定的教育、学习,掌握了一定科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而形成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英国哲学家培根说过,知识塑造人的性格。因此,大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求知欲和思考能力,要有自己的理想并为实现只而努力。

3、人文素质

人文素质要求具有一定历史、文学、艺术等人文知识和高雅的文化艺术品味,有一定的审美知识和欣赏美、鉴别美、创造美的能力,特别要加强对中华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和家乡的区域文化的学习、发掘和研究。要具备这一素质,大学生需要培养并形成自己的文化艺术品位,塑造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4、身心素质

身心素质是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的合称。身体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的健康的体格,全面发展的身体耐力与适应性,合理的卫生习惯与生活规律等。心理素质是指大学生应具备稳定向上的情感力量,坚强恒久的意志力量,鲜明独特的人格力量。要具备良好的身心素质,这就需要大学生进行长期的体育锻炼,塑造良好的体魄;学会自我调节,进行自我意识的训练,构建过硬的心理素质。

5、专业性素质

专业性素质需要学生掌握本专业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具有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具有独立获取知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为此,大学生应该在自己的大学生涯中习得本专业的相关知识,并能够进行思索创新。

6、创新素质

创新素质是一个人以知识为基础的、在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等方面表现出来的品质与特性。创新素质要求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创新能力,对事物保持较强的探究心和敏感性。创新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灵魂。要具备这一素质,大学生需要具有一定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创新能力,对事物保持较强的探究心和敏感性,这就要求大学生注意这方面的加强练习。

二、大学生综合能力

大学生综合能力包括社会适应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开拓创新能力、动手实践能力、竞争生存能力。

1、社会适应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是指根据客观情况变化能随机应变地适时调节自身行为的能力,是一个人综合数值的反映,它与个人的思想品德,创造能力,知识技能等密切相关。现代社会是复杂多变的,要适应这种状况,保证自己从学校到社会顺利过渡就应该提高自己社会适应能力。只有这样,即使是在比较艰苦的环境下,也能够变不利的因素为有利的因素,从而为自己以后的事业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2、人际交往能力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妥善处理组织内外关系的能力,妥善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与他人和谐共处、共同发展。而且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它存在于社会的任何角落,它是人们实践经验的结晶,在课本上是学不到的。作为一名大学生,只有具备人际交往能力善于处理各种人际关系才能在工作中充分施展自己的才能,要具备很好的社会交往能力,大学生就要大胆地把握各种交流机会,培养自己与他人在心理方面的相通。同时,要做到诚实守信,人格平等。

3、语言表达能力

语言表达能力是指以语言或其他方式展示自己思想感情的能力,它是交流思想、交流感情的基础性素质,故又称为语言文字沟通能力。学习、工作和社会人际交往等需要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社会竞争是人才的竞争,而一个人,就必须要有很强的语言表达能力,只有这样,才能在市场竞争中处于不败之地。若要具备这一能力,当代大学生必须做到三点:要敢于说、有话可说、善于说话,这三点是练好口才的前提、基础、关键。为此,大学生应该抽出时间阅读有关的文学著作和口才范文,多做练习,以便使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锻炼和提高。

4、组织管理能力

组织管理能力是指为了有效地实现目标,灵活地运用各种方法,把各种力量合理地组织和有效地协调起来的能力,还包括协调关系的能力和善于用人的能力等等。用人单位对具有一定交往能力的大学生越来越重视,许多单位挑选大学生时不仅注重学业成绩同时对在校是否担任学生干部、担任过社会工作很感兴趣。因此,大学生在校期间应积极参加社会活动,尽量做一些社会工作,不断增强自己的组织工作能力,以利于今后工作。

5、开拓创新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是指用已积累的知识通过不断探索研究在脑中创造出新的思维,提出新的见解和做出新选择的能力。大学生培养开拓创新能力要注意以下几点:(1)积累知识,增加才干。开拓创新需要胆识,也需要知识和才干。没有知识的积累,缺乏必要的才干,开拓创新就无从谈起。(2)培养想象力。想象力并不只是文学家、艺术家的专利,它是从事任何职业的人都需要的。狄德罗就说过,想象是人的一种特质。对需要具备开拓创新能力的当代大学生而言,进一步培养自己的想象力就变得更为重要。3)培

养发散性思维能力。发散思维又称创造性思维、求异思维,是沿着不同方向、不同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寻找解决问题答案的一种思维方式。具备这一思维能力,对培养自己的开拓创新能力无疑如虎添翼。

6、动手实践能力

动手实践能力是指把创造思维变成实际的物质成果或是用生动形象的实践过程呈现创造性思维的转化能力。对于大学生来说,毕业之后是从事教育

教学研究、自然科学研究,还是在生产第一线从事技术管理工作。动手能力的强弱,都会影响着一个大学生的发展前途。为此,大学生充分利用实习和勤工俭学机会提高自己的动手能力。

7、竞争生存能力

竞争生存能力是人们顺利完成某项活动或者谋生时多必备的一种心理特征,也是大学生及至人类都在追求的一种能力品质。由于当前社会是一个激烈竞争的社会,再加上当前经济危机蔓延全球,市场竞争更趋激烈就业压力大,从而竞争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与能力之间的关系

综合素质与能力分别是素质与能力的综合运用。

很多人会素质与能力混淆起来,其实素质与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它们的联系就在于,能力和素质的形成与发展的道路很相似,它们都是在人的活动(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过程中形成与发展的;它们的区别就在于,素质的特点是“内凝”,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所塑造成的内在升华,而能力则是“外显”,是人在其活动过程中实在的呈现。人的素质是指构成人的基本要素的内在规定性,即人的各种属性在现实的人(个体、群体和类)身上的具体实现以及它们所达到的质量和水准,是人们从事各种社会活动所具备的主体条件。人的素质的规定根源于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与界定。素质的形成与发展是一个长期内化的过程,其中主要是知识的升华与内化。人的能力通常是指完成一定活动的本领。包括完成一定活动的具体方式,以及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需的心理特征。一个人的能力是指他驾驭自身知识以及为社会所能贡献的力量的综合作用。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看来,人的能力的形成与发展是受着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制约的,一定历史条件下社会实践的需要、社会实践的深度与广度规定着人的能力的发展状况。

在一定角度来看,素质与能力是可以进行转换的,并且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能力和素质相比,素质更根本。素质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素质的表现,能力的大小是由素质的高低决定的。一般来说,素质高对应能力强,素质全面对应能力全面,智力素质高对应认知能力强,等等。但是,这种对应关系并不是绝对的,如果不具备适当的条件,素质高并不意味着一定会能力强,某一方面能力强也并不意味着综合素质高。此外,某一种能力也不能说一定就和某一种素质相对应,一种能力可以在多种素质的基础上形成,一种素质也可以形成多种能力。综上所述,素质与能力两者息息相关,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如何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篇3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3-013-01

一、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性

当代社会关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是人的素质及其教育问题。因为人的素质决定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而人的素质是通过教育和培养不断提高和完善的。所以做好21世纪的教育事业,就能在未来世纪的国际竞争中夺得战略主动地位。刚迈入大学校园的学生,虽然生理上发育已经成熟,但心理发展尚未完全成熟,正确的思想意识观念尚未完全成形,正处于一种即将独立而又不能完全独立的成长阶段,需要给予正确的引导。否则,学生很可能在这种相对宽松的管理环境下偏离正确的发展轨道而误入歧途。作为老师,应了解把握青年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开展工作时围绕这些特点,注意思想教育引导,切记性情急躁,要使青年学生尽快适应大学生活。

二、当代大学生综合素质中存在的问题

1、动力不足,缺乏恒心。当代大学生价值取向呈多元化,部分学生政治观念模糊,没有远大的理想和抱负,趋向于实用主义,重功利讲实惠,缺乏长远打算、远大理想、抱负和社会责任感,因而没有强大的动力。

2、缺乏奉献精神。在父母身边生活惯了的学生们,容易形成“小皇帝”脾气,因而养成了只讲索取、不懂奉献的习惯。必定导致成年后的敬业精神匮乏、社会诚信形象不佳的情形,背离了职业人才的最基本、最核心的要求,难以适应社会发展要求。

3、缺乏正确开展社会交往的能力。有的学生霸气十足,举止不雅,破坏公共秩序、语言粗俗,容易被宿舍排斥;有的学生性格孤僻,自制能力差,不善于交往,缺乏宽容与合作精神。

4、缺乏自理、自立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专业基本功不扎实,专业素质不高,实干能力欠缺,被动应付现象突出,主动参与能力较差,缺乏解决问题的能力。

5、身体、心理上的问题。许多学生身体状况不佳,身体瘦弱,近视眼较多,有许多学生体育成绩一般或勉强过关,心理比较脆弱,一旦受到挫折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方式

1、学校应提供更有利的教育条件和更好的教育方法

从学校的角度来讲,学校应更新教育观念、教育思想,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学校应不断的完善学分制和教育制度改革,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把握住教育的大方向。同时学校应该加大资金投入,美化校园,增加各类图书尤其是人文社科类的图书,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多搞一些有意义的活动,给学生们提供更加广阔的生活空间和活动舞台。

2、校园文化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作用

学校的教书育人工作分为两个部分,即教学育人和环境育人,环境育人就体现在校园文化建设上。校园文化是以社会主义为主导,以校园精神文明为底蕴,由师生员工共同创造和享有的群体文化,是一所学校的传统、作风和理想追求的综合体现。校园文化能塑造良好的性格和高尚的品格,校园文化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品质、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选择,具有极强的导向作用。

3、采取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据有关部门统计,目前大学生中存在心理问题的人数正在不断增加,其中心理上存在障碍的大约有10%以上,这个数字应该说是很高的。心理素质的提高一方面是要靠学校的教育,学校应该开设心理教育方面的课程,成立心理协会对大学生提供咨询;另一方面要靠大学生自我教育的方式,使每个大学生学习必要的心理知识,增强自我心理调适能力。自我教育不仅在心理素质的培养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而且在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中同样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自我教育早在几千年前就引起了古人的重视,孔子说:“为人由己而由人乎哉?”无论是在道德教育还是在心理素质培养当中都起到了主体的的决定性作用,这充分的肯定了人的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4、培养大学生专业素质

知识是形成素质的基础,高素质人才必然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这里所说的专业基础是全面的,全面的专业基础应是指融自然学科和人文学科于一体的广博的学科基础知识,一个人只有具备了融会贯通的综合知识结构,才能透彻地研究高深学问,这本身就是一种素质。精神是素质的内在本质。大学生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必须遵循政治和道德的规范,没有政治和道德的专业理想和生活理想是社会和人所处的群体不能容许的。崇高的理想和信念是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基础,坚定的政治目标可以激发人无穷的奋斗精神,无私奉献是精神的最高形式。能力是综合素质的表现。素质高必能力强,在一定意义上讲,能力是衡量素质的一项重要指标。一个人的才能与从事的活动的关系表现在,如果人的才能与活动要求相符,并具有较高水平的,从事某种活动时就可以得心应手、游刃有余、事半功倍;反之,才疏学浅、能力较差的人,做事就会感到力不从心,事倍功半。能力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的吸收,但决不是知识的堆砌,而在于知识的运用。

参考文献:

[1] 俞克新 李飞鸿.高等职业教育的教学改革与素质教育[J].教育与职业,2004(17)

[2] 徐涛.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J].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科版),2005(3)

[3] 张蓬群 周军.关于加强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思考[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3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及培养 篇4

一、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现状

目前各高校也开始探索适当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 在综合素质评价的操作层面有了新的变化, 由原来的单纯考虑成绩, 变为综合考虑德智体等方面。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 主要表现为:

1. 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不够全面, 过于粗放。

很多学校评价时, 简单地分为思想分和学习分。不能真正全面地考察学生的团队合作、创新意识等。2.评价主体单一, 主要是辅导员老师和班主任等根据班级选票情况进行评价, 学生的人缘情况很大程度决定了评价的结果, 因而不能真实地反映同学的素质。3.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存在偏差:综合素质评价目前主要作用是给学生评定奖学金, 变成了一个给学生划分等级的工具, 因而不能真正发觉每个学生的特点, 给学生很好地指导, 为学生素质的发展提供指南。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原则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主要的目的是能够指导学生素质的发展, 同时能够真正反馈学校的教学情况。因而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应该遵循以下的原则。

1. 一致性:

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真实反映出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而使得评价是有效的。2.全面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能够全方位的体现学生的进步和能力特点, 从思想、学习、能力、心理等多方面考察。3.多元性:综合素质评价的目标不是划分等级, 应该发现每个学生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个性, 体现出多元的特点, 可以采用模块化的方式。4.动态性:综合素质评价不仅是学生活动或成绩的表象的记录, 更应该能反映出学生性格、学习和创新能力、特长、兴趣等内在的特点, 从而能够指导学生的发展和职业选择。5.引导性:综合素质的考核评价, 不应该是简单的每年例行的考核, 更多地应该是能够反映出学生努力方向, 能够深入到学生的生活中, 确实作为学生成长进步的参考和指南。6.可操作性:综合素质评价的指标一定能够方便地衡量, 有可行性。7.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可以评价学生的学习能力, 学生所在的团队可以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交往组织能力等。学生自己可以设定大学的目标。8.普遍和特殊相结合:评价可以分为统一标准和自身特点的特殊标准。统一标准用于奖项的评定。软性的标准用于学生个人的发展指导, 例如学生的性格、心理承受能力、团队意识等, 这样更能真实地评价同学, 帮助他们进步。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培养, 有着紧密的联系。素质评价为素质培养提供了方向, 但是综合素质的实际培养过程是评价的根基, 因而各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并应遵循素质培养的原则:

1. 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体性。

大学生大都处在青春期, 身体渐趋成熟, 能力提高, 有自己的独立意识和想法, 不希望被人束缚。同时很希望自己的做法能得到别人的认可。所以大学教育要发挥大学生自己的主体性, 给他们以鼓励, 发挥他们的潜力。2.更加注重实践性, 包括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和专业教育, 都能够把教育放到实践中。通过学生自身的体会, 更好地提升自身的素质。3.更加细化地考察学生的能力, 目前学生的学习状况不能很好及时地得到反馈。教学过程中, 主要是知识的教授, 缺少必要的考核,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慢慢消退。学生团学活动环节, 学生的表现没有给予及时的回馈, 因而学生能力比较难提高。4.加强高校各部门共同的配合, 教务部门、学工部门、团学部门等共同合作, 共同协商。交流存在的问题, 共同解决学生的素质发展问题。

总体来讲, 我们高校目前由于在师资力量、科目设置、教学管理等方面还没有跟上, 因而很难给学生细致的指导。师资比例太低, 并且教师的科研、教学各方面的压力较大, 在和学生的交流上不能投入较多的时间, 因而学生的学习能力得不到指导。教学管理上比较机械, 学生的兴趣不能得到尊重, 学生想转换专业发展自己的兴趣受到阻碍。教学科目的设置有时远远落后于社会的需要。因而综合素质的评价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所以高校需要整体的思维, 加大教育的投入, 增加教师数量, 并且改变评价老师的指标, 管理上更以学生为本, 学生的综合素质才会有发展。

摘要:高等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基地和摇篮, 必须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本文从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入手, 分析当前高校对大学生素质评价的现状, 指出评价体系存在的问题, 进而提出评价体系应遵循的原则。然后围绕综合素质的评价体系, 进一步提出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途径, 使大学生的评价体系和培养体系能够有机的结合, 对大学生能力发展有导航的作用, 真正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培养

参考文献

[1]陈文娟.大学生综合素质状况分析及评价研究[D].江苏大学高教硕士学位论文, 2010.

[2]陈海燕.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途径研究[D].河海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2005.

公关礼仪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5

公关礼仪课程论文

题 目: 公关礼仪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院(系): 人文学院 专 业: 公共事业管理 姓 名: 王 迅 年 级: 0 6 级 指导教师: 蔡小慎

完成时间:2008年07月02日

公关礼仪与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王 迅

(大连理工大学 人文学院)

摘要: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对于我们新时期的在校大学生拥有积极而富有建设性的指导意义。我们理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在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和不断的研习。

关键词:公关礼仪;大学生;素质培养;

中国是一个拥有悠远文化历史的礼仪之邦。历史的上许多人物都对礼仪的作用有过精辟的论述:我国伟大的教育家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说明了礼仪是治国安邦的基础;而伟大思想家荀子也曾说过“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更是把礼与法的观点结合来看,说明了礼仪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这个时代的精英,也代表着社会未来的发展方向。让大学生理解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社会意义,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的培养,进而造就适应社会需要的综合素质人才,是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历史意义的时代问题。

1.公关礼仪对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时代意义

1.1公关礼仪的含义

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礼”和“仪”两个字是分开说的。“礼”的内涵非常丰富,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礼”首要的是指道德规范、社会行为准则,《礼记·曲礼》云:“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1] 其他的还包括礼节仪式、国家典制、通“理”、礼物等概念。而“仪”内容也很丰富,一方面它可以代表法度、准则,同时也有容貌、气度的含义。而如今将两个字结合来看,主要就是指礼貌、礼节、仪表和仪式。

具体的看公关礼仪,就是指社会组织在与公众交往过程中必须遵循的礼仪规范,是现代社会人与人之间、人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用以沟通思想,联络感情,促进了解,达成共识,构造和谐环境,最终塑造良好组织形象的一种行为准则。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塑造组织成员的个体形象,表现所在组织的知名度与美誉度、体现组织的总体特征与风格。[2] 因此,它成为组织成员获得自尊与自信、社会组织获得承认与支持,以及内强素质,外塑形象的重要手段。1.2推进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

第一、公关礼仪是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要求

社会的前进与发展伴随着不断的人际关系变化。而且社会发展的速度越快,这种变化就越复杂,公关礼仪正是解决和调和这种问题的关键所在。就大学生而言,他们离开家庭,走进新的学校接受进一步高层次的教育。相对独立的生活环境,相对广阔的交际群体都是大学生张扬个性,体现自我的全新方式。公关礼仪无疑正是那为大学生打开交往之门的钥匙,收获友谊,收获知识,收获经验等等,都需要公关礼仪的相关技能帮助实现。

第二、公关礼仪是大学生成人的客观需要 公关礼仪是一个道德范畴内的行为准则,这也就直接说明了公关礼仪对于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价值观、道德观和人生观的重要作用。如今的大学生群体中确实存在着高学历教育和低素质表现相矛盾的现象,对此,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特别强调了把“明礼诚信、团结友善”作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也正说明了加强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必要性和迫切性。

第三、公关礼仪是大学生成功的必备条件

公关礼仪是一种潜在的资本,而在这一点上很多成功者都有比较切真的体会。美国Syracuse大学管理学院的研究人员对《幸福》杂志所列的100家大公司的高级执行经理和人事主管进行了一次全面调查,其结果显示,英国有93%、美国有96%的公司经理一致认为公关礼仪素质对于个人获得成功非常重要,因为,在现代企业和组织的活动中,团队协作是重要的表现之一,公关礼仪不仅有助于大学生造就独立的个性,保持身心健康,树立积极心态,还可以增强团队意识,培养高度的自治力和组织才能,提高做人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这些都是成功者必备的条件和要求。

2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途径及要求

伴随我国高等教育在公共关系等内容的日益完善,公共礼仪作为一门更为新鲜也更受欢迎的科目走进了我们的大学校园。从最初的讲座式普及到如今深受“80后”一代大学生喜爱,这门课程已经被学校、老师乃至教育家们进行了重新的审视,作为大学生基本的素质培养课程,它在课程指导思想、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上也进行了全新的改革。从进一步实践的角度来说,我认为以下几个方面是提高和改进的要点:

2.1完善整个大学校园的公关礼仪环境系统

第一、开展丰富的校园文化活动

校园文化活动可以说是大学生在校日常生活中提高能力、锻炼自我的广阔平台。各种丰富的知识竞赛、体育活动和文艺表演等都蕴含着对公共关系和礼仪规范的相关内容、习惯、能力和要求的培养及学习。这种潜移默化、陶冶情操的方式造就了提高公关礼仪技能的良好外部系统。

第二、促进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的核心意义

为人师表,这是千百年来传承下来的一种榜样规范意识。教职工队伍的公关礼仪素质要求有着对于大学生公关礼仪素质培养的核心决定价值,注重仪表、规范言行、尊重彼此等都是这种核心价值的体现。高校,作为培养社会未来接班人的重要基地,对内对外都面临着一个组织形象和社会责任的问题,因此,切实加强高校教职工队伍公关礼仪素质修养是提升组织形象的重要措施。

第三、建立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

高校每年都有相关的对大学生进行全方位素质测评的测评体系。在当前的背景环境下,我认为应当加大德育素质的比重,同时应更加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类别、标准和要求。这种明确公关礼仪素质的考核机制的做法,将有助于激励大学生提高自我修养和自我教育,把他律转化为自律,把强制转化为自制,从而形成个人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和品质。2.2完善大学生公关礼仪教学体系

第一、根据需要,客观制定公关礼仪课程安排 公关礼仪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教学计划的职能部门首先应当明确公关礼仪课开设的必要性,无论是文科院校还是理工科院校,都应将公关礼仪素质教育纳入正规的教学计划中;其课时量和时间的安排应当根据大学生培养的需求、社会的需求、专业的需求,就业的需求,综合进行考虑;同时,应将公关礼仪的内容与专业技能培育进行有机的结合;最后,作为素质能力的培养,从大学生入学开始,无论是课堂教学还是课外培训,都应有意识地将集体主义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纳入系统的学生教育过程当中。

第二、把握内容,丰富教学公关礼仪课程手段 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关礼仪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学科体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也理应当用全面丰富的教学手段和方式,如:利用多媒体教学,从视觉和形象上,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快的公关礼仪资讯和信息;利用案例教学,增强学生辨别失误和提高做事的才能;利用小品演示和模拟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公关礼仪的作用和其带来的快乐与和谐;利用专业培训,将公关礼仪知识与专业技能密切结合,由课堂走向课外,由学校向社会延伸,让学生在就业历程和职业生涯中去领略公关礼仪修养给自己带来的成功和喜悦等等。[3] 第三、树立标准,改革考核公关礼仪课程方式

公关礼仪课程应当要根据教学计划的安排和课程的特点进行考试或考察,学生的成绩可由三个部分组成,即:卷面成绩、实践成绩和平时考勤表现与作业成绩。一方面应该注重作业成绩,其所占比重应该超过30%;卷面考试作为使同学再次学习和完善提高的一种方式应该成为学生实际应用和加强应变的有效形式。

俗话说,礼形于外,而德诚于中。公关礼仪素质的培训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基础,也是最为实用的形式手段。这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作为大学生,我们必须明确目标,敢于实践,积极探索,努力学好这门技能。为我们以后在日常的工作中带来更大更多的收益!

论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6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于桂萍(1963- ),女,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素质教育;邵晓虹(1966- ),女,黑龙江宁安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4)12-0061-03

[摘要]实现高质量的就业要求劳动者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高职院校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构建以知识传授、能力训练与人文素养提升三位一体相互融合发展为原则,以专业技能训练、培养社会责任感、提高就业能力、提升人文素养为主要任务,以“职业人”行为教育、校企合作育人、校园文化育人、课程教育四模式为实现形式的高职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模式。

[关键词]综合素质 就业能力 人文素养

[作者简介]于桂萍(1963- ),女,黑龙江双城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基础部,教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素质教育;邵晓虹(1966- ),女,黑龙江宁安人,黑龙江农业经济职业学院思政部,教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黑龙江 牡丹江 157041)

[课题项目]本文系2011年黑龙江省教育厅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高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研究与实践”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18)

浅议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篇7

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并努力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 是对最根本的社会动力的激发, 是对社会最关键的社会发展主体的塑造, 既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 也是践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基础。

二、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内涵

大学生的综合素质由基本素质和发展素质两部分组成。

(一) 基本素质的具体内涵包括思想道德素质、专业知识素质、艺术审美素质、心理生理素质等几个方面。思想道德素质:为了进一步发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大学生必须具有较高的思想政治素质、道德品质素质和文化修养素质。思想政治素质包活树立正确的政治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品质素质包括真诚、勤奋、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等, 文化素养包活历史知识、社会知识、文学底蕴等。专业知识素质:随着社会主义经济化市场, 工作的多样化、复杂化和竞争性对人才的适应能力、应变能力、学习能力等综合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大学生更要具有深入钻研、攻克技术难点的专业素质。艺术审美素质:是大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具备艺术范畴内的内在知识水平和外在表现相协调统一的一种综合水平和能力。心理生理素质:大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心理素质, 才能够在沉重的社会压力下不断地调节自我, 以积极、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和解决问题。

(二) 发展素质是反映大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水平以及大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生活、科学技术等方面问题的能力与水平。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能力是个体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某种独特、新颖、有社会或个人价值的产品的能力, 它包括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技能三个部分。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意思, 将直接决定大学生能否成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性

21世纪是加速发展和急剧变革的世纪。21世纪高等教育将更加关注教育质量和人素质的提高。“质量就是生命”, 提高教学质量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话题。社会发展的节奏在不断加快,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 这个世纪要求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道德修养和政治素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能一职多能, 必须具备广博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要想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 大学生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全面提高自身的素质。才能不被这个竞争的社会所淘汰。只有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大学生才能使祖国的明天更加美好。

四、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现状

(一) 我国大学生综合素质的主流是好的, 是不断进取、积极向上的趋势

随着政治的不断稳定, 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持续发展, 人民的生活也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大学生的素质也得到了不少提高, 大学生的主流是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的。对我们党我们国家充满了信心和希望。学理论、学知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前几年都有了大大的提高。社会责任感不断增强, 求知、求新、学习的自觉性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

(二) 综合素质还存在的许多问题

1.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当前, 社会处在经济转型时期, 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对于思维敏捷、思想活跃的大学生来说, 心理上经历了一切价值矛盾和价值冲突的洗礼。社会上出现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让部分大学生出现了思想信念的迷茫和失落, 道德观念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比如社会的责任感、正义感、诚信度都受到了怀疑和淡泊。尤其是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现代大学生, 团结协作的能力较差, 自私自利的价值取向日渐明显。有些大学生对物质利益狂热追求, 上课迟到, 早退, 成绩弄虚作假, 纯洁的社会风气和诚信的道德品质受到了严重的歪曲, 社会主义国家的许多传统美德受到了严重的打击。

2. 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有待提高

创新思维是创新能力的前提和核心, 要具备创新能力, 必须学会运用创新思维。可现实生活中, 部分大学生对自己感兴趣的专业和有对自己有利用价值的东西才刻苦学习, 努力钻研。而对于有些课程, 参与意识非常淡薄, 缺乏创新观念, 创新毅力, 大学生的这种实用主义思想对教学改革产生了很大的不良影响。他们习惯性地听从老师的讲解, 而难以独立进行思考, 只看到事物的表面现象, 不愿抓住事物的本质, 难以真正的解决问题。

3. 大学生存在实用主义倾向

目前, 不少高校普遍存在重理工, 轻人文, 重专业;轻基础, 重书本;轻实践的现实, 缺乏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在长期的专才教育体制下, 高校对专业的重视远远重于对人文的重视。不少大学生外语好、专业好、经济头脑好。但不了解黄河、长城, 不了解《史记》《论语》等。大部分学生在就业规划、知识的学习、专业的选择方面, 只看到眼前利益, 存在着明显的急功近利的倾向。思想上以自我为中心, 不会感恩, 不愿感恩, 缺少远大目标, 丧失对理想信念的追求。

4. 大学生的心理生理素质存在下降的趋势

由于当代大学生面临的社会竞争压力、学业就业压力等各方面的压力增大, 遇到挫折时心理承受能力比较弱。近年来大学生因为心理承受能力问题而导致的不理智行为时常发生。有的学生因为自我否定, 自我拒绝而几乎失去从事一切行动的信心。有的因考试失败, 爱情受挫而产生轻生或自毁行为, 有的学生因为压抑, 空虚, 苦恼, 不同程度存在着心理问题或心理障碍。如何增强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已经成为各大院校普遍需要解决的问题。

五、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途径

(一) 提高教师队伍建设, 为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师资保障

俗话说的好:身教重于言教。要想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首先要提升教师队伍的综合素质建设。不断提升教师的政治素质、思想建设及业务素质, 使每个教师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树立良好的育人形象, 用自己的言行去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 教育学生, 让每个大学生感染上正能量, 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

(二) 加强大学生德育课的教学

采用多种教学模式, 提升德育课的教学质量。努力提升德育课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加强对思想政治工作的理论研究, 不断从理论和实践中改进德育工作的方式和方法。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思想品质, 树立崇高的理想和信仰。

(三) 大力开展科技创新活动

科技创新是未来社会所需人才的必须具备的素质之一。作为每个大学生, 都要具备大胆创新的意识。高等院校应该不断开展综合性的素质拓展活动, 比如:不定期的组织“校园艺术节”“社团活动节”“科技创新节”“读书节”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文化活动, 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 拓展学生的综合素质, 大胆创新科技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四) 切实强化社会实践活动

社会服务是当前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的主要形式之一。社会服务不仅是付出, 也是提升自身综合素质的有效过程。牢固树立实践育人的思想理念, 深入社会化实践, 增强身心素质。比如组织学生深入开展社会实践调查、志愿者服务, 社会公益活动等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 使每一个学生都学会做人, 学会做事。

(五) 充分利用互联网, 加强学生的综合素质教育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 互联网已经深入到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 互联网在校园内的广泛应用, 使思想文化的传播方式由传统的灌输传播, 转变为立体交叉式的文汇传播, 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思想带来了不可忽视的重大作用。帮助大学生接触丰富多彩的的文化知识, 极大地拓展了大学生的思想范畴和交际空间, 培养大学生的全球意念和现代观念。但是互联网有先进文化的传播, 也有腐败文化的侵入。大学阶段正是大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性阶段。所以要合理地利用互联网, 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六) 充分利用大学图书馆, 全面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

高校图书馆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 那里有大量的优秀的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方面的书籍, 藏有大量的专业书籍和电子期刊, 通过查阅不仅可以掌握本专业及其相关专业最新的研究动态, 还能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学习热情。为大学生素质教育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手段和物质条件的支持。对于净化大学生的心灵, 陶冶高尚的道德情操, 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树立崇高理想和信仰, 规范行为举止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六、结束语

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如何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也是高等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

摘要: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是时代发展对高校提出的必然要求, 全面提升大学生综合素质, 是高校人才培养的根本任务, 也是高等教育面对的重大课题.针对目前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关键词:培养,大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苏芝, 刘俊, 杨桂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河南职工医学院学报, 2013, (02) :102-105.

[2]廖桂芳, 徐园媛.大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构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13, 1.

[3]乔海曙, 李远航.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综述[J].大学教育科学, 2008, (01) :15-18.

[4]张秀琴, 候万福.大学生素质现状与教育之管见[J].教育研究, 2006, (09) :70-71.

中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探讨 篇8

职业教育负担着培养生产服务一线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职能。办好中等职业教育, 培养学生良好的综合素质, 使学生能够以饱满的热情走向工作岗位, 适应工作岗位, 甚至走向创业之路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急需解决的问题。

一、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1.渴望被肯定却因为应试教育阶段成绩欠佳成为被否定的一族, 是单一教育评价体系的“失败者”。中职学校的生源主要来自应、往届未升入高中的初中毕业生。各初级中学为提高升学率, 忽略了一部分学生的学习成绩和健康成长。导致一部分学生感觉自己不被重视, 出现性格叛逆, 成绩一落千丈的现象。久而久之, 这类学生对生活和学习感到迷茫, 家长、老师没有积极正确的引导, 学生从此缺乏自信, 长时间影响学生的学习激情和动力。究其原因, 除了社会对职业教育的作用认识不够, 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甚至扭曲, 最重要的是目前应试教育体制下单一的教育评价体系所导致的, 当前的教育评价体系用考试分数评价学生, 初级中学各方面工作往往以分数衡量学生的“好”与“坏”。使学生出现两种倾向:一部分学生放弃综合素质的提高, 沉浸在题海战术, 迫使自己考上高中, 实现上大学的愿望,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被肯定;另一部分学生放弃学习, 甚至逃课, 自觉或不自觉地离开学习的主流。后者中有相当大部分就读中等职业学校, 他们的学习目标不明确, 学习动机不充分, 学习精神不饱满;敏感而自卑;自以为是却不自信;表面自主内心却缺乏独立能力, 仅有雄心和抱负, 却显得懒惰。

2.家庭因素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一方面, 家庭经济压力大, 父母外出打工, 很多学生跟随爷爷奶奶一起生活, 父母无暇照顾孩子, 导致学生缺乏父爱、母爱。另一方面, 父母经济宽裕, 但文化水平较低, 没有采用科学正确的方法对孩子进行正确的教育, 使孩子养成不良的生活和学习的习惯。据调查分析, 学生的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受社会、学校、家庭三方面因素的影响。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孩子的言行举止, 在很大程度上受家庭和父母的影响。当然, 一些影视作品、网络游戏、社会不良现象对孩子的成长也不利。由此看出, 父母的榜样作用以及正确的引导孩子面对社会、面对诱惑是孩子健康、全面发展的关键。如果疏于管理和引导, 孩子很容易养成抽烟、喝酒、打架、早恋等不良习惯。

3.由于教育由普通教育向职业教育转变, 发展方向由升学为主向就业为主转变而使中职学生直面社会和职业的选择而带来了种种困扰问题和心理矛盾问题。中等职业教育是一种技能教育, 职业教育, 中职学生将面临职业竞争日趋激烈和就业压力日益加大的环境变化、自我意识的变化、人际交往的紧张、求职择业的困惑, 他们产生强烈的心理矛盾, 一方面以往学生生活受挫, “自我实现的需要”被压抑受阻;另一方面他们之所以接受职业教育, 是因为抱新的期待和希望, “自我实现的需要处于萌动待发状态”。所以中职学生往往是一会充满希望, 一会垂头丧气, 一会信誓旦旦, 一会原形毕露, 一会激情满怀, 一会全面崩溃、世界末日, 一会温顺如羊, 一会暴跳如雷……

4.中职学生能力结构缺乏实践基础。合理的能力结构是从事职业、适应社会、寻求发展的基本而关键的条件。通过职业教育课程的学习, 本应使学生有能力适应其未来所从事的职业。而目前的中等职业教育, 课程没有根据市场需求设置, 理论课程和实践课程比例失调, 理论课程数要远远超过实践课程数。造成了职业教育课堂轻应用, 重知识传授, 轻能力和素质培养。使学生缺乏相应的实践, 缺乏社会经验, 无法处理人际交往出现的种种问题, 导致走向工作岗位后没有归属感, 企业荣誉感, 工作起来不能得心应手。

5.中职学生普遍缺乏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 没有集体荣誉感, 在集体活动中表现不积极, 甚至拖后腿, 起消极作用。

二、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策略

1.构建全员德育, 全面德育的教育体系

1.1全员德育:从校领导到中层干部到普通职工;从共产党员到一般教师;从任课教师到班主任;从学生科到学科, 实行领导干部、党员、教师联系班级 (学生) 制度, 开设试点班级, 全员参与学生管理工作。真正实现“齐抓共管, 教书育人”的教育工作目标。

1.2全面德育:职业技术教育阶段是学生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规律和职业技术教育的培养目标, 教会学生自主地生活, 安全健康地生活, 文明地生活, 负责任地生活, 有尊严地生活, 富有爱心地生活, 有创意地生活, 优雅地生活。

1.2.1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素质,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德”与“才”之间的关系, 使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成绩不能代表一切, 德才兼备才是一个合格的职业人, 其次, 要让学生从身边做起, 从小事做起。中职学生大多未成年, 可塑性很强。教育学生要有强烈的责任感, 具有奉献精神。其次, 要把书本中的人生哲理、文化融合到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 才能让学生健康踏入社会, 实现自己完美的人生梦想。

1.2.2培养学生健康心理素质。

在新生入学之际先进行心理状况普查, 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重点登记备案, 坚持追踪调查。帮助新生了解学校的方方面面, 尽快适应新环境, 根据新的环境特点使其快速地调整个人行为, 以便使他们以良好的心态投入到新学期的学习之中。同时, 开展人际交往教育、青春期心理教育。教会学生克服交往障碍, 提高交往艺术, 正确处理与异性之间的关系, 让学生了解一些青春发育中的性心理卫生问题, 正确对待性角色, 帮助他们清楚男女的生理差异和心理差异, 学会保护自己。毕业生进行岗前心里导向教育。大多数学生随着毕业的临近会出现心理焦虑和心理危机, 应加强毕业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导向工作, 引导学生求职时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从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 摆正自己的位置, 调整好自己的期望值。

1.2.3培养学生扎实的文化素质。

着眼于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培养, 重视文化理论基础知识的教学, 重视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 使学生具备再学习的基础和能力, 针对中职学校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 学校通过演讲、征文、播音主持、绘画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同时, 充分挖掘学生潜能, 让学生参与宣传栏、校内刊物、教室、宿舍楼宇文化、校徽制作等校园文化建设, 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1.2.4培养学生过硬的专业素质。

专业素质是职业素质的核心。职业教育的核心就是对学生进行职业技能的培训。技能, 是通过练习获得的能够完成一定任务的动作系统。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以技能为核心, 以能力为本位”, 把技能实训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来抓, 加大实习实训课时, 鼓励学生在“一技之长”的基础上练就“一专多能”。可以根据岗位职业群的要求, 大力推行项目教学和一体化教学, 专业课教学实现“教、学、做”合一。此外, 可以充分利用技能竞赛平台, 以竞赛促进教学水平, 以教学夯实竞赛基础, 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特长。

1.2.5培养学生敏锐的创新素质。

开展创新教育是时代的要求, 社会的呼唤。中职学生要走向创业, 就必须具备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首先要树立创新教育的理念:改变过去传授知识为主的教育模式, 构建新型教育体系, 将创新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 落实到每个教学环节。其次, 制定新的人才培养方案, 大胆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 具体做法是:学校自编适应社会需求和市场发展的教材, 鼓励老师进行精品课程的研发工作。同时为满足学生实践需要, 自编实验实训教材, 为创新人才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及条件。最后, 调整教学内容, 改革教学的方式方法, 积极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通过声音、图像等多种表现形式, 使学生对知识掌握得更加透彻、形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激情。

1.2.6改革学生学业评价办法。

学生学业评价办法关系到学生素质的评定, 也指导着学生的学习目标和方向。目前, 我校采取课堂评价、实验实训评价、期中考试评价、作业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一学期的学习给予客观正确的评价, 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和实践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同时对进入学校的每位学生建立“思想道德档案”, 根据个人在学习生活中的考核成绩, 给予毕业时评定, 引导学生重视其综合素质的提高。

总之, 提高中职学生综合素质在实际工作中还有许多需要研究、探讨和改进的地方。只要我们充分认识中职学生的特点, 与时俱进, 不断改革教学内容, 创新教育方法, 就能促使学生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 以适应社会和企业的需要, 适应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孔庆苏.浅谈中等职业教育现状与发展.《中国校外教育》, 2012 (13)

论情绪智力与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 篇9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跟智商的开发一样, 实际上是一项系统工程, 涉及的面非常广泛, 但情绪智力教育跟智商教育又不同, 因为情绪智力主要跟人的情绪的驾驭和环境的适应相关, 培养的是学生的某些特质, 如耐心、爱心、宽容、分享、自信、团结、协作、抗挫折能力、适应性、自控能力、责任心等。正是因为情绪智力教育不像智商开发那样便于操作, 所以很多大学只是在情绪智力教育的某些点上做了一些工作, 不具有系统性。

非系统的情绪智力教育的缺陷是, 无法使学生感受到这种教育的重要意义, 因为大学生个体之间的差异非常大, 可能在不同的学生身上具有不同的情绪智力特质, 零散的情绪智力教育未必能触动学生的内心世界, 只有把这些点连成线, 再把这些线连成网, 最后把这些网组成面时, 才能让每一个学生体会出其中的真正内涵, 也才能真正唤起学生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改变自己的内在动力。本文试图从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意义、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构成、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一、培养大学生开展情绪智力教育的重要性

在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的今天, 我们应加强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 并将此作为办学理念之一, 注入到当代人才发展教育的观念之中。因为人的发展教育必然是人的整体素质培养, 以自强自立、适应社会为准则, 根据青少年成长中心理、情感变化的普遍规律和特殊规律, 研究导致其生理、心理环境变化的诸多要素产生的根源, 把教育从灌输转化为怎样让青少年幸福、健康成长上来。教育部在有关文件中规定, 要求进一步加强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建立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加强心理健康教师队伍建设, 开展心理健康普测, 建立心理健康档案, 这是全面了解掌握学生真实的思想动态和心理状况、发现可能存在心理障碍的学生的基础性工作。良好的情绪智力能给大学生带来健康的身心、和谐的人际关系, 能使他们正确地认识自我, 适应社会的竞争。情绪智力是一个人有效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保障, 因此,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无论是对大学生的学习, 还是对他们未来的工作与生活, 其意义都是很重大的。

二、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构成

(一) 大学生的自我感知力。

大学生已具备情绪的自我感知力, 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 大多具有移情的能力, 不仅能看到他人的情感, 而且能用心灵去感受, 但也存在一些自我情绪认识不足和自我评价有失客观的情况。如今, 许多学生都是独生子女, 平时在家是被宠爱的对象, 到了学校后, 没有了父母的照顾, 难免会手足无措, 对他人和环境持漠视态度, 心理的包容性差, 缺乏爱的能力。因此, 大学生应随着自我认识的深化而调整和改变自我, 以适应环境的变化。

(二) 大学生的情绪控制。

大学生能够妥善处理自己的情绪, 及时摆脱不良情绪的困扰。但面对压力产生负面的情绪, 甚至产生各种心理问题。大学生普遍具有较高的智力水平和知识素养, 对于情绪情感体验深刻, 加上社会和自我的高要求和高期望, 因而在日常生活和活动中, 具有一定自我控制情绪的能力、情绪心理获得健康发展的大学生, 总以积极乐观的情绪为基调, 能克服生活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但由于大学生的心理发展还不成熟, 情绪心理未获得健康发展的大学生, 情绪波动性较大, 容易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尤其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 更容易由于对情绪情感缺乏妥善处理的能力而跌至失望的谷底, 进而产生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

(三) 大学生的自我激励。

大学生能积极地进行自我激励, 正确对待竞争, 能够整顿情绪, 让自己朝着正确的目标努力;但也有一些学生思想不集中, 没有明确的目标, 缺乏主动性和积极性。大多数的大学生乐于从事学习、工作和其他实践活动, 能胜任一定的角色, 完成一定的任务, 并逐步提高效率。也有一些大学生缺乏积极参与各项活动的热情, 缺乏自我激励或抑制冲动, 难以集中注意力。他们的学习、工作效率低, 往往容易半途而废, 经常表现出对工作学习的厌倦情绪。在面对竞争时, 他们也不能以积极的心态对待, 常常以消极情绪逃避现实, 一遇到困难和挫折就难以控制自己的惰性。

三、开展情绪智力教育注意的问题

(一) 强化学生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大学生良好的认知发展和社会化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学校应当加强学生处理人际关系方面的教育。大学生正处于人生的重要发展时期, 其主要活动都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与实现的。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有着强烈的渴望和要求, 人际交往及人际关系如何, 不仅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学习效率、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 而且直接影响其能否主动适应现代社会和取得事业的成功。

(二) 增强自我激励和心理承受的能力。

当代大学生是感受敏锐、情感丰富的青年群体。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不仅给他们带来了物质文明上的实惠, 而且由于社会利益的调整、竞争压力的剧增, 也给他们的心理产生了相当大的冲击和影响。通过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崇高的人生目标, 以促进学生拥有积极健康的情绪, 进而增强学生的耐挫力, 不仅是情绪智力教育的重要内容, 还有利于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三) 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普及教育, 面向全体大学生通过思想政治教育的开展积极引导大学生保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把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思想政治教育之中, 开展深入细致的思想教育活动, 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向。

(四) 开展情绪智力教育, 发挥好互联网的作用。

大学生受社会信息、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加直接和强烈。互联网的高速发展使网络生活成为大学生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给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方式的影响也日益普遍和深入。因此, 主动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 是新时期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 也是高校开展情绪智力教育的有效途径。

(五) 加强校园社团引导。

社团是大学生中一种自发的具有很强吸引力和凝聚力的组织形式, 是大学生基于共同兴趣、爱好, 为实现共同发展目标而组成的学生群众组织。它也是推动情绪智力教育、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载体。在社团活动中, 学生充分自由沟通、广泛交流, 拓宽了交往的渠道, 促进了良性人际关系的形成, 增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技能, 提高了学生的身心素质、承受挫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方法, 学生社团活动能使大学生的情绪智力得到全面提高, 在学生成长、成才的过程中具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六) 充分发挥社会实践的育人功能。

社会实践活动在一定意义上已成为目前大学生一种能动的主观愿望。情绪智力是大学生社会化的必要条件, 而社会化又反过来促进情绪智力的健康发展。因此, 开展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是情绪智力教育的重要途径。大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通过各种形式逐渐提高自我认识的能力, 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挖掘自己的潜能, 开发自我、展示自我、激励自我;通过社会调查、社会公益等活动了解社会, 理解他人, 学会乐于助人, 互相关心帮助, 提高自身的移情能力, 从而在实施活动的过程中增强社会交往的能力。

总之, 大学生的情绪智力教育应该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 从新生入学的第一天起到他们毕业离开学校为止, 学校都应该随时进行情绪智力培育。今天在校的大学生都是跨世纪人才, 他们的文化素质特别是情绪智力素质状况, 都将决定着中国的明天。因此, 学校不仅应培养学生的高智商, 更应培养学生的情绪智力, 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

摘要:在校大学生正处在人格完善和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 情绪智力教育与其综合素质培养之间具有紧密的联系。情绪智力的培养对大学生就业、身心健康、社会适应、领导能力、学习成绩等方面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试图从大学生情绪智力培养的意义、大学生情绪智力的构成、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培养等三方面进行论述。

关键词:大学生,情绪智力,素质教育

参考文献

[1]徐小燕, 张进辅.情绪智力理论的发展综述.西南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2, 28, (6) :77-82.

[2]祝雪虎.新时期高校学生社团活动的特点和作用[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1, (3) :91-92.

[4]陈伟伟.大学生情绪智力的初步探究[J].浙江教育学院学报.2005, (1) :107-112.

[5][美]丹尼尔·戈尔曼.情感智商 (EQ) [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7:16-48.

[6]白静.关于当代大学生情商问题的思考[J].中州大学学报, 2002, 22, (4) :61-69.

[7]郭德俊, 赵丽琴.情绪智力探析[J].首都师范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1998, (01) :22-25.

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与实践 篇10

一、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形成中存在的问题

从目前各个高校在实际工作中所接触到的情况和用人单位对文科类毕业生的评价中可以看出, 文科类的学生群体中存在一些共性的问题, 值得大家共同关注与思考。

(一) 现代文科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某些文科大学生尤其是“90后”的一代, 由于长期处于娇生惯养的家庭环境以及“两耳不闻窗外事”的应试教育背景下, 缺乏文科生理应具有的较高的人文素养, 其道德水平不高, 缺乏基本的礼貌和感恩之心。对于学校的教育存在抵触心理, 很多问题的理解未能从全局、大局考虑, 而是从利己、狭隘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很多的学生在优越的物质环境和肤浅的流行文化抚育下成长, 缺乏必要的社会责任感。高等教育应该加强大学生思想教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研究, 引导当代大学生正确地认识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理解社会主导的价值观, 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二) 由于文科生长期受到感性教育居多, 心理承受能力较脆弱, 对于一些事情比较敏感。

在一些实际问题的处理上, 通常是用消极的态度去面对, 缺乏必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高等教育要引导学生在面对就业压力、人际关系、个人情感等问题上应该如何去面对, 有哪些处理压力的技巧可供参考。要特别关注专业满意度低、家庭成员关系异常、性格抑郁内向和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的成长。

(三) 对于课程的学习, 由于受到外部就业形势的影响往往偏好于与“考证考级”相关科目的学习。

有的文科生对于中外名著知之甚少、对于中华文化的鉴赏品味低、对于优美的古汉语诗词的学习更是提不起精神, 认为没有多大实际用处。这些现象的出现令人担忧, 也促使教育工作者要进一步优优化化教教育育方方式式、、方方法法, , 使使学学生生饶饶有有兴兴趣地接受专业教育。

(四) 很多文科学生的自然科学素养不高。

他们对于诸如“高等数学”、“计算机程序设计”、“普通物理”等理工科课程的学习存在“畏难”和“抵触”情绪。由于文科学生的理工科学习基础较弱加上自身的学习热情不高, 这对高校培养新时期所需要的文理交融的复合型人才是十分不利的。由于理工科专业的工作其技术切入点较高、技术壁垒较厚, 加上理科生在逻辑思维、动手能力等方面的优势使得很多理科生在毕业后从事文科类的工作反而更有优势。

二、文科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思路探寻

文科大学生是我国大学生队伍中一支重要的力量, 他们担负着传承中华文化与价值、塑造时代精神、为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运转提供知识资源和人力资源的责任。他们的素质也决定了一个国家的发展、一个民族的希望, 其作用不容忽视。

(一) 理工类高校的文科专业生存境遇尴尬。

在理工类高校中文科专业的建设发展往往与学校的主流发展方向融合的并不是十分紧密, 这也造成文科专业在这类学校的发展空间狭窄, 学院间学术水平、综合实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这种差距也直接影响到这类学校文科专业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信心的培养。要将包括文科专业在内的建设采用一种宽口径、强基础、重实践的办学思路真正贯彻下去, 在特色专业和非特色专业中找到结合点使得学科间交叉融合促进学科建设发展、促进学生“T型”综合能力体系的培育, 增强文科生综合素质使得其在与特色专业相关的行业中找到适合自身发展的空间, 扩大就业渠道。

(二) 由于文科学生以女生居多, 其心理承受能力也相对较弱, 对于外界支持的依赖性也较大。

针对这一现实情况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显得尤为重要。这种互尊互信的师生关系能够良性循环下去对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促进学生在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建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标准是十分有利的。笔者认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首先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要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精神,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重视人文情感的渗透。当今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要与时俱进, 应该改变昔日的教条式说教和空洞式灌输, 要正确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传承与发展、理性与感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发展, 重视学生主体的差异性, 有针对性地对每一位学生注入教师新鲜的情感血液。

(三) 提高文科大学生科学素养和实践创新能力迫在眉睫。

科学素养是现代人的一项必备的素养, 但作为国家发展中坚力量的文科生的科学素养状况是不容乐观的。这其中有学生个体的原因当然也有我国教育体制上存在的问题, 这里就不再赘述。高校对文科生进行科学教育是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一件大事, 也是增加文科生就业“砝码”的重要举措。高校教学体系和学生社会实践创新体系要积极开展科普活动、社会热点问题调研、课外兴趣小组活动等让文科生参与到科学探究的过程中, 训练文科生的科研能力使之自发地接受科学思想的熏陶, 有助于文科生创新思维和应用能力的提高。这种能力的融会贯通对于任何专业的学生都是终生受用的。另外在社会实践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中可以培养学生一种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以及承受挫折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这对于文科生以后的职业发展尤为重要。高校要注重建设适合文科生的社会实践基地。实践基地体系要具有针对性、多样性和应用性, 能够激发文科生的创新热情使学生毕业后能够与所从事的工作零距离对接。各高校要加大对学生社会实践的资金投入、智力支持, 建立健全学生社会实践的激励机制。

(四) 加强文科大学生的人文教育。

人文教育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对于真、善、美各个方面的追求起到精神上的助推作用。人文教育要转变传统的教育方式就要将做人与做事结合起来, 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充分挖掘学生的内在潜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品格修养、精神面貌与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能力。人文教育要将知识的传播、文化的熏陶以及社会实践的锻炼内化为学生做人的基本态度与做事的创新源泉, 要做到知、情、意并重。高校要通过课程体系建设开设各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人文知识的传播中传播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有利于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有利于帮助大学生整体性地考虑和处理科学与社会问题, 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和人文素质提供条件。作为人文教育课堂的延伸和补充, 要鼓励学生多参加有益的适合自身发展的第二课堂活动。通过举行各类形式的活动可以培养学生勇于面对困难、吃苦耐劳的精神, 塑造学生良好的个人品格, 开阔学生的视野和胸襟, 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艺术修养和公关能力等。

参考文献

上一篇:城市桥梁道路供电下一篇:血常规的临床检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