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大年夜小学作文

2024-06-18

难忘的大年夜小学作文(精选16篇)

篇1:难忘的大年夜小学作文

明天就是大年夜了,我和爸爸妈妈准备了给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年货。后天,是我的生日,2。初一。妈妈还没准备好我的生日礼物,商店都要关门了。今我问妈妈我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妈妈不知道该送我我什么,我告诉妈妈我想要Elsa变身以后的裙子和高跟鞋,但是,快递已经停运了,只能晚送我几天了。

在年初一到十四期间生日的同学你们想要的生日礼物是什么呢?

篇2:难忘的大年夜小学作文

今天,我要去杨园过年,我看见已经有很多人都来了。 上午,我表弟的妈妈来了,她陪我打了许多牌, 象“5,7,鬼,2,3”, “抽乌龟”, “争上游” 等等。 到了晚上,我表弟和他的爸爸也来了。我表弟周正家吵着要玩斗地主。第一次,我和周正家一组, 他爸爸做地主,我们两个都输了。第二次,我和他爸爸一组,周正家又熟了,他还不认输,还哭了起来。

吃完年业饭,放焰火的时候,我和弟弟都害怕得跑到了二楼,在搂上看焰火,焰火就象孔雀开屏一样,可漂亮了。放完焰火,我们就送弟弟他们回家了。

过完春节,我就十岁了。我以后要更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做一个更加懂礼貌的人。

篇3:难忘的小学时光

“小鸟长大了,飞出鸟巢;我们毕业了,告别母校。”在这临别之际,你也许在回忆那难忘的小学时光:篮球架下飞扬的童年,活动室里对弈的酣畅;同学间的深情厚谊,老师亲切慈爱的脸庞……快拿起手中的笔,写下那些难忘的人或事吧!

技巧点拨

要想出色地完成小学语文最后的一篇课堂作文,需注意以下几点:

一、筛选材料,突出“难忘”。

这次习作要求紧扣“小学生活”来写,可以写人,也可以写事。写人包括老师、同学、门卫、校园清洁工等等;所写之事包括高兴事、伤心事、遗憾事以及令你感动的事等。动笔之前,将小学生活中尚有印象的人或事像放电影一样,在大脑里“过一遍”,然后选一个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人或事来认真构思,想一想这个人或这件事为什么让你难忘。

二、详略得当,中心突出。

写作内容确定下来了,还要想想如何合理安排这些材料,使习作详略得当,中心突出。如记事的文章,就必须把事情写完整,即把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以及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交代清楚,让读者明白你写的是什么事。同时要注意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写具体。最好是能够设置一些困难、波折,让文章的情节起伏,吸引读者的眼球。

三、描写细腻,抒发真情。

无论是写人还是写事,都要力求做到描写细腻,从而表达出真情实感,引起读者的共鸣。如:细致刻画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和心理等;还可以在事情发展的过程中,适当加入景物和场面的描写,以此来烘托人物心情,突出文章中心。这样一来,习作就有了感染力和生命力。某同学在《难忘的跳绳比赛》中这样写道:

我真恨自己为什么老跳不好,拖我们班级的后腿,心不由得紧张起来,脚下的动作也就更乱了。就在这时,我耳边响起了同学们的加油声:“522,加油!522,加油!”听到同学们的鼓励声,我感动极了,暗暗告诉自己:要沉着不要紧张,坚持住,坚持住!坚持就是胜利,我们一定要将成绩追上去。

作者寥寥数语,就将紧张的心情写得淋漓尽致;同学们的加油声无疑给了作者自信和力量。这样的描写很细腻、真实,自然也能打动读者。

小学生活即将结束,但我永远忘不了我们的“怪老师”——毕老师。说起我们毕老师的“怪”,那可是三天三夜都讲不完。(开篇点题,言简意赅)

毕老师总是“杯不离手”,此一怪也。(这一段的中心句,条理清楚)毕老师有一个“身材苗条”的茶杯,据说这个茶杯还有些来历,那是他的一位好友在“天子脚下”北京城精挑细选,送给他的生日礼物。毕老师可喜欢这个茶杯了,上课时,他常常双手端着茶杯在教室里来回走动,就是节假日去家访,他也要带着那个心爱的杯子,不知道晚上他是不是也要抱着茶杯进入梦乡,嘿嘿。(语言幽默俏皮)

毕老师不仅举止“怪”,说话也很“怪”。(过渡自然)毕老师常有“惊人之语”,因此,他的课堂总是充满着惊喜与欢乐。那天,毕老师主讲作文公开课《写一写毕老师》,当他问道“老师的相貌有哪些与众不同之处”时,“快嘴婆”李林站起来大声说:“你长得跟别人不一样,肥头大耳像头猪!”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听课席上的老师们个个都挺直腰杆,伸长脖子,目光齐唰唰地投向了毕老师。(场面描写极为精彩)“真是个‘快嘴婆’,说话就不用脑子吗……”我不禁在心里抱怨起李林来,并且暗暗地替毕老师捏了一把汗。(心理描写真实可信)再看看毕老师,他依旧面带微笑。只见他冲李林竖起了大拇指,不急不缓地说:“你真有眼力!我属猪,发扬了猪的特点,再说肥头大耳的人聪明,有福气。”(对毕老师神态的刻画和语言的描写很成功,突出了毕老师的“胸有成竹”和“睿智可爱”)此话一出,教室里先是满堂哄笑,继而掌声雷动,大家都被毕老师的幽默和智慧折服了。

毕老师的书法水平实在不敢恭维,但是他教出的学生,几乎人人都写得一手好字,还有几个学生在全省书法比赛中得过大奖呢。毕老师要求我们每天晚上练一页字帖,每周还拿出两节课来让我们练字。但他很少给我们示范,而是让我们对照名家字帖,用心揣摩,自练自悟。时间一长,同学们的字都写得有模有样了。不会写字的老师教出了会写字的学生,你说怪不怪?(运用反问,发人深思)

毕老师的“怪”远不止这些。你见过不上课的“懒老师”吗?你见过对学生的提问置之不理的老师吗?我们的毕老师就是。语文课上他总是让我们自学,甚至让我们自己当“小老师”,对于我们自己能够弄懂的问题,他从来不讲,用他的话说就是“从不在简单问题上浪费口舌”。我们自学的时候,毕老师要么去帮助成绩差的同学,要么就坐到后面的角落里,写他的“锦绣文章”。我们班的语文成绩怎么样?那可了不得,每次期末考试,在全镇都是顶呱呱的,每年还有不少同学的作文在报刊上发表呢!我一直不明白,为什么毕老师的“懒法子”会有这么好的效果,你能告诉我其中的原因吗?(又一个问句,启发读者思考)

这就是我们的毕老师,一个“怪怪”的老师。但是他“怪”得可爱,“怪”得有“档次”,我们都很喜欢这个“怪老师”。(结尾再次点题,使得全文结构紧凑,首尾呼应)

教师点评

篇4:一顿难忘的年夜饭(外一篇)

不久前,我的一位已退休在家的老乡,觉得心情落寞郁闷,因我在医院工作,他向我讨教药方,我笑着向他建议:每天去公园走一趟,不要急匆匆地赶路,要漫步逍遥地去品尝那花草树木、山水景致,最好能带一本书,在那绿阴丛中寻一静处咀嚼回味。近日,老乡特意打电话向我致谢,说是疗效颇佳。

我对逛公园情有独钟,公园不同于景点,三山五岳、湖光水色是一种抽象的写意,是自然景观,而公园则是一种细腻的文化浓缩,是微观盆景。如果说走名山大川是为了抒情展志的话,逛公园则只是放松娱乐,是广大老百姓的一种廉价的休闲方式。

凡是出差外地,别人在意什么商场、景点,我却在意此地的公园。我在苏州的留园、拙政园、北京的颐和园、上海的西郊公园、广州的越秀公园……这些地方都曾留下过足迹,而逛得最多印象较深的还是家乡江城武汉和山城十堰的这几个公园。

记得孩提时代,住在汉口上海路的我,每逢周末都要随父母从家中穿行江汉路过铁道至循新门,再沿解放大道到中山公园,在那里呆上一整天时间。大概成天陷入意识形态领域无休止“斗争”的父亲需要让自己思想有一个放松的机会,所以到公园后,一般他都是择一个水榭树阴之处,一壶清茶、一本闲书自得其乐去了。我们几个兄弟则是满园疯玩,或到动物园中与狮子老虎为伴,或到湖面泛舟划船、或到游艺场中下滑梯、荡秋千……尽情地享受着“社会主义”美好生活。后来,发生“文化大革命”,运动后期父亲被发配至中山公园任“宣传股长”,这倒使得我们全家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能够迁进中山公园内的住宅区,度过一段难忘的时光。至今我的老同学、老同事们还津津乐道当年到中山公园去时只须直呼是找我们家便可径直免费入园的“便宜”事。我则是更难忘记每天清晨在湖边练琴、练声的感觉,而正是当年省城的这点“才艺”积累,伴随我一生的受用,也为自己将来的晚年生活积累不少乐趣。

在当年“停课闹革命”期间,我就读于武汉第二十中学,无书可读的我们更多的时间是在离学校500米远的滨江公园里度过的。如今的滨江公园早已成为美丽的武汉市江滩公园的核心景点。当年的滨江公园则是比较偏僻,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景观。唯一的优势是滨临浩荡的长江滚滚东逝的那种气势美!在这里,还矗立着毛主席亲笔手书的庆贺武汉人民1954年战胜百年不遇特大洪水的纪念碑。武汉市历年来横渡长江的纪念活动,所有参加者都是武昌司门口下水,然后经抢渡在滨江公园上岸。当年滨江公园还有一个隐含的贬义,那就是许多“非常男女”在这里“速配恋爱”,这在当今可作为“亮点”的举止,在那个年代科是要受到家长厉言阻止的非常“有伤风化”的行为。我在滨江公园学会了游泳,学会了踢足球、骑自行车,可就是没有单独和异性朋友到那里交往的经历,相比之下今天青年朋友的生活环境真是令我们羡慕。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父亲离休后,组织上照顾他迁入新居,地点是在武汉市惠济路,相邻于汉口解放公园。如果把中山公园比喻为美丽的少女,滨江公园比喻为调皮的少年的话,那么,解放公园则应该是成熟的少妇了。解放公园的面积大概有中山公园的两倍,园内树大草盛,很有点原始野生的味道。父母亲很是满意这里休闲养生的环境。那些亭台楼阁,花草鸟石每天陪伴着老人家们过着诗一样的夕阳晚年。在解放公园内还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前苏联空军烈士墓。在1938年,“八三”空战中,前苏联空军与日本法西斯在武汉上空进行殊死拼搏。其中十五名前苏联优秀儿女牺牲后长眠于解放公园烈士墓。中国人民世代铭记着这段用鲜血和生命凝聚的国际友情。每逢清明节,政府和人民都要来此祭奠英灵!即便是在中苏“冷战”时期,这里都从来没有间断过鲜花!

我在车城十堰成家以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搬到公园路,与市人民公园隔墙而居。在儿子从上小学起到上大学离开十堰前,逛人民公园是我们重要的休闲项目,里面的滑梯、秋千、飞旋荡椅、高架车以及爬山、划船,我们几乎是每周到此一游,动物园里那几只动物大概都认识我们了。尽管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才筹建起来的市人民公园地窄水浅、花草不繁,但还是为那个年代我们枯涩的业余生活提供了一个周末娱乐的去处。近些年添设的仿古长城、山坡滑道,以及正在不断新建的景点设施,使这里越来越成为老少皆宜的乐园,也为日益发展的十堰车城增色不少。

前不久,在武汉工作的儿子迁入新居,我们以及我们的父母都被邀去观光,地址居然是相邻汉阳动物园的丽水花园。我们在这里仍是与花鸟草木作伴,与湖光山色为邻。白天小桥流水尽收眼底,夜晚猿鸣虎啸不绝入耳。儿子特意在此给我们留下迁入的空间,并笑问有否在此赋闲养老的意愿。我们还有什么可说的呢?也许是冥冥上天的既定安排,注定我们此生都要与公园结缘了。

一顿难忘的年夜饭

又是到了该要吃年夜饭的时候了。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人们的生活条件不断的改善,每天的生活都似“过年”一样,以致很多人抱怨这“年味”变淡了,这“年夜饭”也不知吃什么好了,有在餐馆包席的;有到郊外农家去作体验的;还有干脆到异乡景点去浪漫的。近期因国际金融海啸波及和国内经济增速滞缓的影响,我那八十年代出生的儿子有些沉不住气地从武汉打来电话,说是经济有些吃紧,今年过年“年夜饭”考虑从简了,要我们做好过“紧日子”的思想准备,我不禁笑出声来。

我笑得有故。

大概不同年代的人都不同程度地有自己曾经历过的“紧日子”。而在我印象中的“紧日子”,还是上个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的国家“三年困难时期”。那时家居汉口的我刚刚上小学,记得每天上学时都要带上一个小板凳,从我们家到学校不过1500米左右路程,但期间我却要坐下来歇两三次才能走到,因为肚子饿,走不动。那时候定量的粮食只是每月人平二十来斤黑大麦面粉,加上父母设法用高价弄来的一些萝卜、菜叶之类。早餐是从来没有东西吃的,中餐和晚餐是母亲用大麦粉和着萝卜菜叶搅成的糊糊,一家人胡乱几口把这缺油少味的“主食”吞下去就算吃过饭了。月复一月,这样缺乏营养的生活,全家人或多或少都起了些浮肿,日子过得和碗里的黑面糊一样没有滋味。那个时候我们对过年的企盼格外强烈。因为过年时政府会凭票证供应一点米面鱼肉之类,家家户户也只有在吃年夜饭时,稍微改善一下生活,补充一些营养,从而也树立起对生活的信心。

记得是1962年的春节,国家经济形势稍有好转,父亲也在这一年摘掉了“右派”的帽子。家中因此增添了些喜气。看着满脸菜色两眼绿光的我们几个弟兄,父母咬了咬牙说:“今年过年咱们一家人一定要好好吃顿年夜饭!”就为父母这句承诺,我提前个把月就开始扳着指头数日子,想象着大碗盛饭、大口吃肉的美景,连上学都有劲多了,感觉生活中充满了阳光。

临过年前的一个星期,家里把所有供应的年货都采购回来了,大约有两斤多带皮猪肉,一条斤把重的小鱼,五六斤大米和三斤白面。这些现如今没有人会看得上眼的东西,在当时长年靠大麦糊糊充饥的我们眼里,简直堪比天下美味了。父母经过精心计划安排,将猪肉切分为肉皮、肥肉和瘦肉这三个部分。肉皮用来熬汤、不到三两的肉皮熬了满满一大铫子(武汉人习惯用来煨汤的沙陶罐子)汤,就冲那漂起的几片油腥,一猛气加进去一大堆白萝卜,也就号称是“肉汤”了。几块肥肉更是可怜,先是在锅里一阵狠榨,这榨出的猪油可是我们往后相当长一段日子里的“荤腥”。然后将榨剩下的猪油渣仍是掺入大量红、白萝卜一起剁碎,再调入少许面粉捏成实在只能称作是萝卜丸子的“肉丸子”。家中没有油来炸丸子,母亲只能将这些“丸子”外面滚一层大米(那时是没有糯米供应的),架在笼屉上蒸熟就成为了年夜饭桌上一道大菜——“蓑衣丸子”。

父亲则是在所剩无几的几片瘦肉上“大显身手”无非也就是白萝卜炒肉、胡萝卜炒肉、菜叶子炒肉、菜埂子炒肉之类。父母还不甘心,又将煨在铫子里那块已熬得不成形的肉皮打捞上来,配上几片瘦肉,还是垫上一碗底的萝卜,竟做成一大碗香气扑鼻的“粉蒸肉”。至今我还能记起当年我一面唱着歌一面用小榔头将用报纸包着的大米一点点砸成粉状后交给父母拌入蒸肉的情景。

忙了一个星期,家中的鱼肉香气也浸透了一个星期,家中大人小孩或吟或唱的欢乐气氛也弥漫了一个星期。只是所做的每一道菜,父母都是用一个大木盆牢牢扣着,不准我们几个“馋猫”去碰的,我们每天也就只能就着满屋的飘香,仍是喝那中午一碗,晚上一碗的黑面糊糊。

终于熬到了年夜时分,一家人开始围坐享受这顿大餐。因为再没有了包饺子的“材料”,父母用那三斤白面做了几个包子,而这所谓的包子是父母用当时那种一分钱一粒的“水果糖”塞进去做的馅,也就算是“糖包子”了。记得在做这几个包子的时候,因面粉实在太少,我的两个哥哥把面口袋刮了又刮,抖了又抖,恨不得将面口袋都掺到面里去。父亲狠狠心,硬是将最后一团“老面”(发面用的酵子)也掺揉到面里算是凑够每人一个大糖包子。父亲这个举动已经成了我们家庭年年都会提及的经久不衰的一桩笑谈。在吃这顿年夜饭之前,母亲一再叮嘱桌上那条鱼是“看鱼”不能动的,以取“年年有余”之彩头。无奈长期缺油少腥又正处生长发育的我们,哪里管得住嘴呢?结果是一场“风卷残云”下来,满桌吃了个盘光碟尽,连鱼刺都不见踪影了。尽管这样,父母却没有半点责怪我们,还一个劲地劝我们慢点吃,别噎着。并且承诺明年过年还会做出更好的菜来。只是透过父母偶尔掠过脸上的一丝忧郁,能感受到他们心中那“明天怎么过?”的压力。

篇5:难忘的大年夜小学作文

走的那一天,我几乎没有说过一句话,一直游走在家里诺大的房子,我从一楼走到三楼,从后院晃到门口那棵见证我成长的樟树下,我居然会如此的不舍,一想到接下来的一年只有爷爷和老太太盼望着儿孙回家的目光,我一阵心酸。

“最后一道菜了,各位请慢用!小的入座了!”我这次客串成店小二,忙得不亦乐乎。“来来来,过年了,都是家里人,快坐下哈!”爷爷看我上完菜,示意让我们都坐下,布满皱纹的脸笑的都皱在一块了。我不会喝酒,举着果汁对爷爷说:“祝英俊潇洒帅气无比爷爷新年快乐!”只有把他灌醉才可以拿到更多的压岁钱,嘿嘿!爷爷把杯中的酒一饮而尽,注视着边上的两把空椅子。二叔和二娘今年没回来,没有真真正正的团圆,我想爷爷会很难过。不过没事,还有我们几个兄弟回来了!

饭后,我们一起放烟花,所有人似乎都回到了儿时,快乐的笑容占据了所有人的心。不知不觉都快十一点了,大家都围在电视机前看节目,等待着20xx年的美好回忆和20xx年的崭新开始而倒计时。3——2——1—随着那声结束,不光我们家沸腾起来,还有整个世界的家庭也沸腾了起来。接下来就是守夜了,这并非是漫漫长夜,通宵的鞭炮声迎接来了第一个黎明。我突然惊醒,今天要拜年啊,我可是和某人商量好要第一个给田老(师)拜年的哦!

篇6:难忘的大年三十作文

今天是我们中国人值得高兴的日子,因为今天是农历的大年三十,也就是除夕,呵呵,今天过年……

很巧啊,我的生日正是大年三十的,今天我18岁了,总以为自己已经长大,对父母的唠叨置之不理,甚至有时顶撞他们说:“我已经长大了,我的事我自己来决定,不用你们管。”但直到有一天我明白了两个字‘责任’,我要用信心对自己负责,用热心对社会负责,用赤心对国家负责……

今天我18岁、成年了、却有些不舍………

祝我生日快乐、看了本日志的你们也要快乐哦!

终于18岁了,有些开心,有些不爽。总觉得比同学都老好多哦。18岁,意味着我是成年人了,意味着可以取消防沉迷了,意味着可以进网吧了,意味着更多更多。

18岁是个很奇妙的`年龄,才跨入成年,但又不能成为一个成年人。回顾,也过得很快,幼儿园,小学,初中和现在的高中,就像电视连续剧一样历历在目。

很怀念,曾经的事情…。曾经经历过的瞬间…。曾经在一起的朋友…现在都已成为尘封在脑中的记忆了…

Happy new year……

篇7:难忘的大年三十作文

远处的山像一堆堆青色的波浪,层层叠叠、苍翠欲滴。山下面是茂密的树木,哇!桃枝上已经有花骨朵儿了!有的已展开两三片花瓣儿;有的花瓣全打开了,露出淡黄色的小花蕊,引来了几只勤劳的小蜜蜂。湖面上波光粼粼,有几只白鹭在上空飞翔,蓝天成了它们的舞台。草地上也很热闹,有的游客铺着地毯;有的搭着帐篷,他们带来的小狗也在汪汪地唱歌呢!好像和人们一起欢度年三十,迎接新春哩!

我们在湘湖玩得忘记时间了,要不是太阳下班,我们恐怕还会在湘湖游赏呢!

回到家后,奶奶忙了一阵子,一大桌菜就摆好了:湘湖鱼穿上了银白色的绸衣服,还缀上了红辣绿葱,仿佛要出远游。我才不让它去呢!我一筷子就夹住了它,哦!鱼肉又鲜又嫩;螃蟹又大又红像穿上了橘红色的袍子,张着八只长脚,像个大将军。爸爸拿来了剪刀,一刀就把它的大脚剪下来了,啊!它逃不了。嘿嘿,我还是喜欢吃甜豆炒虾仁。这盆菜,颜色味道都很美,玉白色的虾仁嵌在碧玉的豆豆中间,引得我口水三千尺……奶奶烧得菜太好吃了,吃得我肚子都要撑破了。

篇8:吃年夜饭要关门的传说

相传, 这种做法是为了哄骗铁拐李。据说到了每年的最后一天, 玉皇大帝都要了解民间的生活状况, 于是就派铁拐李下凡查看民情。铁拐李为八仙之一, 是个跛脚叫化仙, 因此便在人间吃年夜饭的时候, 提着要饭的篮子跛着脚沿街到各处各家乞讨。

讨完饭后, 铁拐李把讨来的东西带给玉帝老爷子看, 谁家穷。谁家富, 一看就知道了。据此, 玉帝老爷子就让富人一年遭几次灾, 不要太富;穷的则让他发几次财, 不要太穷了。

这事儿慢慢传到了人世间, 一个精明的商人知道了这个情况后, 很快就想到了应对办法。到吃年夜饭的时候, 这户人家把大门关的严严紧紧, 家人谁也不许大声说话。等铁拐李来讨饭时, 打开门, 桌上什么也没有。铁拐李一看, 认为这户人家穷得连年夜饭都吃不起, 于是就大发慈悲, 悄悄在这户人家的门口放上几个金元宝就走了。就这样, 这家人越来越有钱了。

篇9:难忘的大年三十作文

我最喜欢的要数与家人一起贴春联、窗花和对联了。我们先备齐了工具,有双面胶、透明胶还有美工刀以及美丽的对联。然后,我们用美工刀把双面胶对半切开,其次把胶贴在对联背面的四角上,将它贴在了门的左右侧和正上方。整整齐齐的,好看极了!最后爸爸给我和弟弟在门口拍了一张照片。贴完了对联,我与弟弟有一起去贴窗花。弟弟和我先用湿毛巾在玻璃上擦成一个圈,然后把窗花慢慢贴上去,最后轻轻地拍了拍。就这样我和弟弟跑上跑下的,终于把窗花都贴好了。虽然有点儿累,但是我心里却很开心。

包饺子是我学会的第一门厨艺。有时候可好玩了,可以把饺子包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比如说:花、包子、元宝、三角形等等。普通的饺子也是非常容易包的,先备用品:一张皮、一点水、一堆馅。然后把馅夹出一小点放入面皮中,最后用手蘸点水,滴在皮的外圈,再以双手合拢面皮往外一压,包起来就完成啦。相比包饺子我还是更爱做鱼一些,你得先把姜葱蒜等佐料备齐,把姜去皮,然后把料用刀切成小薄片,分撒在多宝鱼的身体上面,倒上酱醋料酒腌制15分钟。最后把它放入微波炉烤上10分钟,就完成了!

篇10:难忘的年夜饭作文

今年我们的年夜饭安排在大伯家,一进门就香气扑鼻。只见客厅中间摆起了八仙桌,桌子上摆满了各种佳肴有盐水鸡、梅干菜扣肉、酱鸭、葱油鱼、各种海鲜等等。我看的口水都要流出来了。等到我们大大小小的人都到齐了围着八仙桌坐下来,爷爷才高高举起酒杯祝福我们大家龙年快乐,祝我和姐姐学习进步!我和姐姐也回敬了爷爷奶奶,祝他们:身体健康!接下来大人们边吃着边相互敬酒,相互祝福。我们的年夜饭在鞭炮声中结束了。它既是结束的饭,又是新一年开始的饭。代表着希望与吉祥!

篇11:难忘的年夜饭作文

年夜饭我是在姥姥家吃的。金灿灿的春联抢先露面,大红灯笼高高挂起,人们都穿上了新衣服,到处洋溢着喜庆的气氛。

年夜饭是我和姥姥、姐姐一起做的。为此,我们准备了一个下午。为了团圆,为了喜庆,而且春节这天是哥哥的生日,他又恰好属马,所以蛋糕可是最重要的了。因为要做蛋糕,所以我们邀请妈妈给我们指导。

我和姐姐负责做蛋糕,()妈妈、大姨、大妗、姥姥一起做鱼、饺子和各种美味佳肴。

蛋糕对大人们来说有些难度,可是对熟知蛋糕材料、做法的我们来说就可是小菜一碟了。首先,打几个生鸡蛋到盆里,倒入一些面粉,把它们拌均匀,放入烤箱里烘熟。用蛋糕刀把它切成两片,中间涂上各种各样的奶油,再把两层盖在一起,一个蛋糕胚子就做好了。用白色原味奶油均匀地涂满整个蛋糕。做一些奶油花―放倒蛋糕上面,因为我们不是专业蛋糕师,所以没有雕马,用果酱写了四个大字“生日快乐”。

当我们把蛋糕做好时,两个人的脸上露出了开心地微笑。姥姥她们也一边做饭,一边谈着一些开心事。

下午六点,一顿色香味美的美食呈现在大家面前,每个人都洋溢这幸福的笑容,大家围坐在一起,有说有笑,你给我夹菜,他给你盛汤,场面真是温馨而惬意,在这里我才真正体会到亲情的可贵,过年就是团团圆圆、热热闹闹。

这桌饭菜特别丰盛,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鱼和饺子。鱼,表示全家年年有余。饺子里包有硬币,谁吃到硬币,谁第二年会发大财。除了鱼和饺子,还有各种精美凉菜、热菜。我们红红火火、热热闹闹地度过了甲午年的春节。

篇12:难忘的大年夜小学作文

我“初识”邱先生, 在1980年代后期。其时, 有心的师大学人把邱先生写于“文化大革命”前的晚年遗稿编辑出版, 取名《中国古代教育思想论丛》 (分上、中、下三册,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5年) 。他所写朱熹教育思想的那一部分, 我读得尤其仔细, 因为我的博士论文也写朱熹。他广博的学识、深邃的理论和精湛的文字, 与“党八股”时代众多的应景文章判然有别, 不能不使我顿生崇敬之感。2001年, 我来到了师大, 来到邱先生工作和生活过的地方。从王炳照先生的零星讲述中, 知道了那部书的一点儿来龙去脉。原来, 邱先生晚年不断遭到思想批判, 特别是来自他所关爱着的学生们。他似乎一开口就错, 一讲课就被视为“宣传资产阶级反动学术思想”。作为对这种批判的回应, 他拒绝收徒, 也拒绝上课;可又不能白吃“党和人民的饭”, 遂把每学期完成一篇论文作为自己的工作任务。成稿后, 按时上缴教研室、上呈党组织。那部书, 就是从教研室保存下来的文稿中整理出来的。据说, 文稿多有散失, 并不完整。邱先生的这一写作, 中止于“文化大革命”开始的1966年——在一次全校规模的批斗大会上, 在西西楼前, 年老体衰的邱先生作为被批斗者, 由于长时间立于桌子撂椅子的批斗台上, 支撑不住, 一头从高处栽下, 永远地离开了人世。那一年, 他整整70周岁。这些事, 让我对邱先生那表情, 多少有所理解。

这几年, 我特别留意教育学术史, 刻意搜罗清末以来教育学人和教育著述的资料, 邱先生的名字遂一再闪现。首先映入眼帘的, 是他在《独立评论》第1卷第11号 (1932年) 上, 就“教育崩溃的一个责任问题”对傅斯年进行的批驳。此前两个星期, 傅氏在《独立评论》第9号上发表了《教育崩溃之原因》一文, 把“哥伦比亚大学的教员学院 (即我们现在通常所说的哥大师范学院) 毕业生给中国教育界一个最不好的贡献”, 视为当时中国“教育崩溃”的总原因之一。傅文向以“雄奇”著称, 傅先生本人也早被时人目为学界奇才。两文相较, 邱先生思维之明晰、析理之深入、文才之奇隽, 当不在傅氏之下。后来, 又陆续搜罗来他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关于西洋教育史、教育哲学、学制与教育行政制度研究等方面的著述, 益觉其才学非凡。

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纪庸, 在1930年前后就读于北师大国文系。其作品《琉璃窑》 (写于1940年代初, 正值他毕业后10年重回母校之时) 就是回忆自己在师大做学生时的见闻与感触的, 文章很美, 对师大一往情深。若想了解那个时代北师大的风景人物, 此文不可不读。其中, 写到唯一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教育系教授, 就是邱椿先生。文中说:“教育系邱大年先生博学深思, 滔滔雄辩。”而中国当代著名教育学家、以教育哲学研究见长的黄济先生, 在其所著《教育哲学》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1984年第1版) 中, 也把“邱椿的新唯物史观教育哲学”, 与“姜琦以三民主义为根据的教育哲学和张怀以宗教为内容的教育哲学”, 并称为民国时期“另树一帜”的教育哲学著述。看来, 英雄所见略同, 中国 (特别是北师大) 的现代教育学术史若忽略了邱先生, 似乎有点儿说不过去。于是, 在我的建议下, 几位在读的中国教育史博士研究生, 以“北京师大的教育学传统”为题, 把早期北师大的三位重要学者 (陈宝泉、李建勋、邱椿) 作为个案, 做了一点儿研究。当然, 这仅仅是一个开始。

2009年, 为进一步了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北师大教育学术 (特别是教育史学科) 的发展历程, 我和学生早在3月份就开始编写访谈提纲, 准备暑期中对见证北师大50余年历史的王炳照先生进行深度访谈。不意王先生突然罹病, 只得暂停。我因之又回到了浩瀚的文字材料之中, 把五六十年代以来的《北京师大学报》《人民教育》《新华月报》《文史哲》《学术研究》等报刊翻检一通。一篇《邱椿教授反动的资产阶级思想必须彻底改造》的文章, 引起了我的注意。文章发表在《人民教育》1952年4月号上, 正值1951年开始的“思想改造”运动如火如荼之时, 作者署名为“秋赤” (估计是笔名) 。邱先生那“愤懑的沉默”, 也是秋赤最先发现的:

对于教师思想改造的学习, 邱先生一直是采取对抗态度的……开小组会时是照例保持愤懑的沉默, 一言不发;偶然发言, 也是提出反动问题;本来是自己的话, 却说是“有人说”;譬如, 当讨论到旧知识分子是为反动派服务的问题时, 他就很阴毒地说:“有人问:旧知识分子是为反动派服务, 兵工厂的工人是否为反动派服务呢?”

看得出来, 除了批判的立场和观点出奇的荒谬, 作者对邱先生观察得很仔细, 描写很传神, 所引用的邱先生言论可信度也很高。真得“感谢”秋赤, 若不是他的批判, 我们何以看到一个“活着的”邱先生呢?比起几十年后的口述记忆, 这样的记录显然更加具体、细致, 也更为精确。

言及邱先生“与人民政府对立”, 文章说:

讥讽扭秧歌;开会不发言, 认为自己是局外人;报纸上的黄色新闻没有了, 认为没有什么可看了;看到自己书架上的反动书籍和文稿都被否定了, 旧有的社会地位被取消了, 心里是非常痛惜和不满的……他说他不但 (是) 在师大是做客, 就是在新中国也是做客, 而且, 就是在世界上也是在做客……邱先生不但没有批判这种反动的“做客”思想, 而且似乎还要继续“做客”下去。[述胜谨案:“做客”一语乃相当深刻而沉痛的体验, 表达了当时中国知识人的普遍感受——漂泊、彷徨、无助复无奈]

当中央教育部决定北大教育系合并到师大教育系去时, 北大教育系的一部分教师和学生曾公开组织起来反对合并的决定, 而邱先生便是其中之一。他对于这个决定是非常不满的, 他认为是“一个好的教育系被取消, 一个坏的教育系被保留”, 他私自叫学生不要到师大去, 而叫学生转学到浙江大学教育系去 (因为那里有俞子夷) 。[述胜谨案:看来两校教育系合并之时, 曾有公开抵制。邱先生的话虽存有门户之见, 但北大和师大的教育学确有其不同教育传统。记得早在1930年代, 以杜威和教育哲学研究闻名的吴俊升先生就认为北大教育学以“学理”见长, 而师大教育系以“方法”见长。]

对教育部的领导人是瞧不起的, 他说:教育部没有专家 (实际上是没有像他那样的反动资产阶级的教育专家) 。后来他又讥讽地说:“教育部的专家太多了!”

人民政府的外交政策是一边倒的, 他则是反对一边倒, 他主张用双方的物质来建设中国……

言及邱先生对思想改造采取对抗的态度, 文章说:

后来看到非学习不可, 就采取了消极应付的态度:“叫我读文件我就读文件;叫我听报告, 我就听报告;叫我联系实际, 我就联系实际;叫我找材料, 我就拼命找材料来充实我的教学内容。”最近又说:“我体会到所谓群众观点, 就是群众的意见都是对的。”意思是说:你们说怎么样, 我就怎么样……

他认为看文件, 联系思想, 进行批评自我批评, 就是“看看别人, 骂骂自己”。“批评同仁正如骂小孩子一样, 要是骂得过火了, 就会骂得不怕羞, 就改不了了, 所以必须要留点余地”……[述胜谨案:据说, 论及“自我批评”的必要性及其神奇作用, 斯大林同志于1928年这样谆谆教诲苏联的党和人民:“不可将自我批评的口号认为是新的口号。它是布尔什维克党的基础。它是无产阶级专政制度的基础。假如我们的国家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 而领导专政的是一个政党, 即共产党, 它不是并且不能是和其他政党瓜分政权的, 那末我们要前进, 我们自己就应该揭发并改造我们的错误, 这难道还不明白吗?自我批评应该是推动我们向前发展的最重要的力量之一, 同志们, 这难道还不明白吗?”斯大林同志说话的口吻与他所讲的道理是多么的一致!1950年, 苏联曾展开过对H.K.冈察洛夫《教育学原理》的思想批判, 盛况空前。冈察洛夫在进行自我检讨时引用了斯大林同志那段话。尽管都面临着严峻的批判形势, 但与冈氏相比, 邱先生显然幽默得多, 也沉痛得多。]

上学期邱先生在课堂上散布反动思想时, 教二的同学们曾经一次两次提意见, 他是感到非常不满的, 有一次他用讥讽的口吻对学习股长严正说:“严先生!你还有什么意见?”后来同学们就在人民日报上对他提出了公开的批评, 然而, 他又抓住其中把“埃及”写成“雅典”这一点, 说不合乎事实……问他对同学们提的意见有什么感想, 他就嘲笑地说:“要是没有你们教训我, 我怎么能进步……”[述胜谨案:邱先生是当时“思想改造”的重点困难户, 自然也就有专门的学生小组进行重点帮扶, 正好与当时教师中的教研组相对应也相配合——一为学生教老师, 一为老师教学生;一司“思想”, 一司“业务”。论学问, 老师比学生高;论思想, 老师比学生坏。]

至于邱先生在教学内容上的资产阶级“反动谬论”, 更是多得不得了:

在教育史方面, 他说:世界教育史是什么呢?就是雅典教育和斯巴达教育相互消长的历史, 中国教育史就是殷周二代教育相互消长的历史。

在讲教育心理, 解释感情与潜意识的作用时, 他说:“革命领袖一怒, 而天下穷人翻身。”……他教同学们教育学生时, 要适应他们的个性与人格, 他把人格分成:“生物型人格——最高理想为健康;政治型人格——最高理想为权威;理智型人格, 最高理想为真理……”, 并且推断, “小资产阶级如此, 无产阶级乃至将来共产主义青年均会有如此类型”。……他把心理学分为六派, 前五派都是资产阶级的, 第六派是辩证唯物论的心理学, 把马列主义与资产阶级的学说平列起来, 并且列为第六派……

在讲“教育爱”时说:“教师对学生应有纯洁而深厚的爱, 有教育爱的人, 才能作一个良好的教师, 才会有专业精神;因为这样他们才能受儿童欢迎, 才能不因利诱而改行……

邱先生说:“我解放前的教学态度是在小胡同里摆杂货摊, 你们爱买什么就买什么。现在不是了。”但他又说:“我讲的东西, 你们可以批判的接受, 也可以批判的不接受。”……

他对同学说:“材料难找, 观点是容易的。解放三年, 观点没有什么问题了。或者说, ‘将来学好了, 用马列主义一综合, 就行了’”。鼓励同学们抄书, 抄资料……

据说, 到这篇文章发表时, 邱先生已经作了四次检讨, 可是一次比一次反动, “不愿认真地检讨自己”。于是, 秋赤就写了这篇文章, 把他作为典型的顽固分子, 向全国公开进行批判, 以促进“同一类型人的思想改造”。

看了这篇文章, 我不由自主地要把邱先生与庄子那沉痛的游世精神联成一体:处境艰难, 精神痛苦, 却以智慧和诙谐处之, 既自嘲自解, 又以之抗拒荒谬的现实——在众人纷纷缴械之际, 倔强不屈, 维护着独立思考和人格尊严。邱先生一定熟读过《庄子》, 与之有深深的精神共鸣。他的名字, 就典出《庄子》:“上古有大椿者, 以八千岁为春, 八千岁为秋。此大年也。”而他把那些针对自己的荒唐批评, 都毫不拒绝地“包揽下来” (也是秋赤之文的用语) , 大有庄子“子呼我牛也, 而谓之牛;呼我马也, 而谓之马”之气象。事实上, 邱先生还真的用过这个典故。在批驳傅斯年先生那篇文章的最后, 他这样说:

责备我们的不仅孟真 (傅斯年字孟真) 先生一个人, 我们为诤友所讪笑也不止这一次, 但我们从未敢以恶言相报。“呼我为牛则应之为牛, 呼我为低能则应之为低能”。有什么关系?因为处境如此窘困, 所以学教育的朋友们时常以“敬畏”二字相勉励。“如居烧屋之下, 如坐漏船之中”, 这是我们的态度。“笑骂由人, 学问我自为之”, 这是我们的“座右铭”。

有人说, 智者常有自我预言能力, 他们自己说过的某些话, 竟能出奇地应验于己身, 而成为谶语。邱先生的座右铭, 仿佛就是一个谶语, 预示着真正的“烧屋”“漏船”时代的到来。而以“大年”自期的他, 终未能享其天年, 更不要说千岁之久远了。好在要消灭他“资产阶级思想”的那篇文字, 反倒把他的思想和人格活灵活现地保存下来, 使之永享精神上的“大年”。

篇13:难忘的年夜饭作文

去年我们家开了一个家族聚会。家族里来的人有几十个,全都是妈妈那边的亲戚,我想如果爸爸和别人的亲戚都来的话,那可能有几百个人吧,没有几百个至少也有一百多个吧。

这个年夜饭,我可是破例喝了五小杯的雪花啤酒,然后我爸还让我给各位长辈敬酒说祝福语。让我想一会儿,唉!我想到了,于是我举起了盛满酒的酒杯,然后站起来,对着大家说:“祝各位长辈们猪年事事顺利,好运连连;工作一帆风顺,升职加薪;长命百岁,寿比南山。”大家说:“好!鼓掌!鼓掌!”大家一说完我便抬起酒杯一饮而下。

然后就可以吃年夜饭了,首先我率领着筷子向粉丝进攻,可是奈何粉丝太滑了,粉丝滑下去溅起了汤汁,还溅得我一身。唉!我只好举手投降。

篇14:难忘的年夜饭作文

那天,姨婆给奶奶送来了一盒海参。我跑过去一看,看到了一只只黑乎乎、圆滚滚、满身都是“豆豆”的怪家伙。这还是我第一次看到完整的海参。奶奶走过来,笑着说:“诺宝,你知道海参从这个样子到做成一碗海参汤,需要多长时间吗?”我眼珠一转,张口就来,“大概需要半个小时?”奶奶学着我的口气说:“想得美!海参从盒子里到下锅可需要好几天的时间呢。”我大吃一惊,“这么麻烦啊,那我要好好学一学。”

在我的提议下,我们开始为年夜饭的海参汤做准备。妈妈先挑好海参,然后挨个清洗。

我边看边笑:“原来海参还有一张大嘴,吃了一肚子的坏东西。”一旁的奶奶把高压锅洗了又洗,准备烧水。

我问奶奶:“为什么要洗好几遍啊,这个锅不是天天都在用吗?”

奶奶说:“海参怕油,所以我们的锅要洗干净点。”

热水烧好以后,妈妈就把洗好的海参倒进去。奶奶走过来说:“接下来,我们要等热水变凉,然后换成冷水,把它们放进冰箱,每天还要换一次水。这些你都会做,就交给你了。”

“好嘞!”我很认真地答应。

等水变凉以后,我就给它们换水,盖上盖子,放进冰箱。我还专门设了闹钟,每天给它们换水。几天下来,每只海参都变得胖乎乎的。奶奶用手捏一捏,说:“嗯,泡得不错。”

除夕那天傍晚,我的海参要下锅了!我跟着妈妈一起,把海参又洗了一遍,还准备了香菇、冬笋、胡萝卜,看着妈妈把它们一样样放进锅里,煮成一碗香气扑鼻的海参汤。

篇15:难忘的年夜饭作文

除夕早上我们回到了爷爷奶奶家,一会儿,哥哥嫂嫂带着我小侄子也回来了,姑妈一家也回来,到中午,大伯二伯也会回来了,我三个姐姐也回来了,一家人在一起真热闹啊。

下午我们围在餐桌旁,一起包饺子、包汤圆,我也学会包宁波汤圆了。

晚上,大家都做在一起吃饭,爷爷家饭菜真丰盛、真好吃。吃晚饭,我们一起还看了春晚,很多节目都很好看。

篇16:难忘的年夜饭作文

今天是大年三十,我非常高兴,因为我又长大了一岁。

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了外婆家吃年夜饭,我们早早地点上了红蜡烛,吃起了年夜饭。吃完年夜饭,我给大家拜年,祝外公外婆身体健康、长命百岁;祝叔叔阿姨工作顺利、万事如意;祝爸爸妈妈工作进步、猴年吉祥。拜完年,我们看了春晚。我特别喜欢小品《快乐老爸》,看得我咯咯直笑。

上一篇:8月棉纺企业调查报告下一篇:苏轼之人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