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开发每周工作计划

2024-06-18

工程开发每周工作计划(精选6篇)

篇1:工程开发每周工作计划

对于希望长久使用敏捷的团队来说,“以可持续的开发速度前进”是一个广为人知的XP实践,该实践建议团队应该努力工作,但是要以可持续的、能够维持下去的开发速度。它可以帮助人们保持新鲜感,这样就能更有创造力。

然而,在可持续的开发速度与每周工作的小时数之间,是否存在某些联系呢?

Henrik Jernevad在他的博客试图解释可持续的开发速度与每周工作的小时数之间可能存在的联系。Henrik认为,每个程序员基于其才能都有个“最大生产力值”。还存在一个所谓的“当前工作能力”,表示在不降低质量的情况下能够完成的最大工作量。“可持续的开发速度”必须依托于此二者的值。他提出如果可以将每周工作的小时数提升至比40更高的数值,那结果可能会让人大吃一惊。采取貌似安全的40小时工作制听起来像是浪费。

如果我们可以把开发速度提升,比如每周45而不是40个小时,那么在一年的时间里,我们就可以得到多于一个月的额外开发时间了!特别是对于像我目前工作的创业公司来说,每周只工作40个小时过于奢侈了。

那么额外交付一个月所能完成的业务价值是否值得再花费一个月的努力呢?

讨论在Scrum Development组上继续,人们对此理念展开辩论。很多成员提出,增加每周工作小时数不会线性提升生产效率。其他人补充认为,工作小时数并不等同于业务价值。当到达某个临界点后,团队会变得更具破坏性而不是更有生产力。Laurent Bossavit在讨论中这样说 :要想在每个迭代中都产生同样的业务价值,那工作小时数肯定是会有很大差异的。

直觉告诉我,对于一个有可持续开发速度和良好流程的团队,如果去看它“创建业务价值”的数值,可以发现各个迭代之间差异很大。如果将这些数字以图形表示,你会得到一个幂函数曲线。你会看到:创建同等数值的业务价值,所需要的“开发小时数”差异巨大。

在IGDA上一篇类似的文章总结出了类似的发现:

在保持每周五天共约40小时工作时间的情况下,工人可以维持生产率,

管理资料

工作更长时间,生产率开始下降。在四天和两个月之间某个时间点上,从加班工作中得到的收益会被小时生产率下降所抵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当工人无法保证每晚至少7到8小时睡眠的状况下,一到两天之内),效率会直线下降。

Henrik试图用Google和Microsoft的例子来证明应每周工作多于40小时的观点。他说:

根据《财富》杂志,Google已经连续两年被评为“工作者最爱公司”!而且他们当然不会将自己每周的工作时间限制在40个小时。

Dan Rawsthorne提出“可持续的开发速度”不仅仅是由工作小时数决定的,它还与承诺和技术欠账相关。如果团队在工作时不会欠技术账,那他们就可以以固定的开发速度前进,而不必去考虑工作了多少个小时。George Dinwiddie进一步补充道,应该在回顾时与团队讨论可持续的开发速度。他引用了Alistair Cockburn的观点:应该忽略可持续的开发速度与工作小时数之间的关系。

以我的经验来看,在软件开发领域中,要想完成工作,增加工作时间是最没有成效的一种方式。就像H.L. Mencken所说的,这种选择是“简单、明确而且错误”的。Alistair Cockburn已经明确指出,人是一种非线性系统。期望在输入(更多工作时间)和输出(更快完成任务)之间有线性关系是错误的。

Joseph Little力图总结陈词,他说:维持可持续开发速度的重要因素,不是工作小时数,而是有创意的思考与以更少时间完成人物。他提到,可持续的开发速度需要很多因素,包括工作文化、技术欠账、激励因素等等。工作时间也许会产生一些影响,但这并不是最佳的切入点。

查看英文原文:Does Sustainable Pace mean a 40 hour week?

来自:www.infoq.com/cn/news//05/sustainable-pace

篇2:工程开发每周工作计划

一、每天组织早会,检查员工仪容仪表,汇总并点评前一天工作情况,布置当天工作和要求,指导员工工作。

二、每天检查管理处前台户内及公共部位报修、维修整改情况。做好维修整改和协调工作。

三、每天检查公共部位处理存在问题,指导、监督、安排维修工作,重点问题专项跟踪。(周报汇报维修进度)

四、根据实施设备维护保养计划,开展维护保养工作。

五、每周不少于3次巡视检查重要设施设备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处理,确保设备正常运行。

六、每周掌控小区能耗情况,对异常情况进行分析和处理,拒绝能耗浪费,控制好能耗成本。

七、每周抽查户内报修处理情况,了解员工工作状态和业主意见,做好人员培训。(周报汇报报修及处理量和满意率)

八、组织人员召开周会,传达学习上级工作安排和要求,确定下一周工作计划和目标,做好员工教育引导。

九、每周检查工具、材料、库房管理情况,对存在问题进行处理。

篇3:工程开发每周工作计划

我是今年春节过后应聘到某制衣厂工作的新人,与单位签订了3年劳动合同。我所在的制衣车间应客户加工成衣需要,时常加班加点工作。在计算加班费时,厂老板总是按每周44小时为基数,超过部分算加班。而我认为,每天8小时工作、每周工作40小时。只要每天超过8小时、每周超过40小时部分,就应算加班时间。可我的姐妹们都说我是初来乍到的新工人,说的不对。请问:普通企业职工的标准工作时间究竟是每周40小时还是44小时?

王小妹

王小妹:

《劳动法》第三十六条规定:“国家实行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八小时、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不超过44小时的工时制度。”但该规定明确的是每周“不超过”44小时。《国务院关于修改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第三条明确规定:“职工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工作40小时。”这说明,国务院已经在《劳动法》“不超过44小时”的基础上,对职工标准工作时间作出了“每日工作8小时、每周40小时”之规定。那么,应以每周40小时工作时间为分界线,超过每周40小时时间的,应当视为加班时间,必须执行“劳动者延长工作时间的,支付不低于工资的百分之一百五十的工资报酬”之规定。

篇4:每周工作四小时

一、作息

1886年5月1日,美国芝加哥工人唱响“八小时之歌”:“我们要把世界变个样,我们厌倦了白白的辛劳,光得到仅能糊口的工饷,从没有时间让我们去思考。我们要闻闻花香,我们要晒晒太阳,我们相信:上帝只允许八小时工作日。我们从船坞、车间和工场召集了我们的队伍,争取八小时工作,八小时休息,八小时归自己!”这首歌已飘逝在历史的深处,传承下来的,是每天八小时工时制度和五一国际劳动节。在劳动节休息,这是人类的聪明。把八小时工时制度和“上帝”扯在一起,则是西方人的聪明。

西方人的这种聪明有其宗教传统。《旧约·出埃及记》所载十诫之四:“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六日要劳碌作你一切的工,但第七日……无论何工都不可作,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最初,犹太人把安息日设在星期六。后来,基督教把安息日设在星期日,因为这一天是耶稣复活的日子;而且,《新约·马可福音》记载了耶稣的话:“安息日是为人设立的,人不是为安息日设立的。所以,人子也是安息日的主。”从上帝创世到基督复活,加上宗教与星期的结合,现在的每周五天工时制度可谓早已有“约”。

中国人没有西方式的宗教之“约”,所以一首古老的“击壤歌”这样唱道:“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不论这“帝”是上苍之帝还是人世之帝,中国人只管自然而然地玩着“击壤”的游戏。

“击壤歌”是中国农业社会的歌,“八小时之歌”是美国工业社会的歌,现在是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将产生怎样的歌呢?

二、全球化

世界是平的,这句话是对“全球化”的形象表述。自《世界是平的》中文版畅销以来,这句话已在中国口耳相传,其震撼力也许不亚于地理大发现的时代“地球是圆的”对欧洲人的震撼。而按照托马斯·弗里德曼的叙述,全球化正是从“地球是圆的”开始的。

在《世界是平的》一书中,托马斯·弗里德曼将全球化划分为三个时期,或者说三个版本。全球化1.0肇始于1492年:哥伦布远航,开启新、旧世界间的贸易。这一时期,国家和政府利用暴力推倒壁垒,将世界的各个部分合并为一。全球化2.0从1800年左右持续到2000年:工业革命给交通和通讯带来了便利,跨国公司到海外寻找资源、市场和劳动力。全球化3.0开始于2000年左右:电脑、光缆、软件使世界缩小到了微型,个人成为主角,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合作与竞争。托马斯·弗里德曼进而指出:全球化3.0将深刻地影响我们的经济、社会、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改变每个人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

世界是平的,意味着在今天这样一个全球化的信息社会,全球的资源、市场、产品和劳动力都可以被整个世界共享,一切都有可能以最高效率和最低成本的方式实现。

这是不是新的乌托邦?

三、乌托邦

地球是圆的,这已是五百年的常识。在地理大发现的时代,新的航路、新的陆地、新的人种使欧洲人眼界大开,观念大变。在这样的氛围中,1516年,英国杰出的人文主义者托马斯·莫尔写成《乌托邦》一书,借一位航海家之口杜撰出一个“乌有之乡”。

自从托马斯·莫尔生造出“乌托邦”(U-topia)一词以来,乌托邦就成为人类理想社会的代名词。很长一段时间,它只停留在作家和诗人的笔下,以逃避现实的形式对现实社会进行反衬和批判。在全球化2.0时代,伴随着工业革命引发的一系列问题如资本剥削、贫富分化、农民失地、环境污染等等,乌托邦开始由梦想变为尝试,无数理想主义者在欧文、傅立叶等人率领下背井离乡,去远方寻找美好家园。在欧洲和美洲,他们的乌托邦实验昙花一现,因为这种实验在追求完美的同时,很快受到了人性缺陷的制约。

烏托邦的实验和失败是人类的赞歌和悲歌。设计者跟追随者一样,同样囿于人性的缺陷和认识的局限。即便首创者托马斯·莫尔,他对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的认识便有明显的盲区。但是他坚信,只要人人劳动,乌托邦人只需每天工作六小时,就能够按需分配。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因为他完全忽视了人类工时制度缩短的两大前提:生产力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

四、伊托邦

技术的进步也使人类五百年的乌托邦梦想有了新的实验场地。1999年,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媒体艺术教授威廉·J.米切尔出版了《伊托邦》(E-topia)一书,六年后,该书中文版面世。

从字面上看,“伊托邦”(E-topia)对应于“乌托邦”(U-topia),难道“乌有之乡”要落实为“电子(electronic)之乡”了吗?在这本描述“数字时代的城市生活”的书中,威廉·J.米切尔肯定地说:“这是由新演员在重演一部老戏。硅是新的钢材,而因特网是新的铁路。”“我们必须学会建立伊托邦——提供电子化服务、全球互联的城市。”

威廉·J.米切尔在书中首先讲了一个水井的故事。从前,有一个村庄,村庄中央有一口水井,为了取水方便,居民的房屋都建在距水井不远的地方。每天傍晚,人们来到井边,汲取第二天所需的水,并在那儿呆一会儿聊聊天,也进行一点交易。这样,井边就成了村庄的信息中心和交易中心。后来,供水管道出现了,居民的房屋不必再集中在老的中心地带,人们也不再聚首井边,广场和市场出现了,人们有了新的社交场所和交易场所,村庄扩展为乡镇,乡镇又扩展为城市。

人类城市化的过程就是背井离乡的过程。十九世纪,那些在欧文、傅立叶等人率领下背井离乡的人,最终尝到的是失败的苦果。那么,以电子化进行全球互联的城市,就是人类曾经的乌托邦梦想演变而成的现实吗?

五、网络

供水管道是最早的网络。关于供水管道,也有一个故事,这就是贝克·哈吉斯讲述的《管道的故事》。从前,有两个年轻人,他们的工作是把附近河里的水运到村子里。在运水的方式上,他们很快产生了分歧。一个坚持用桶提水,被人称为“提桶者”;一个则用一半的时间提水,用另一半的时间修建前所未有的管道,他被人称为“管道人”。终于有一天,管道完工了!现在村子源源不断地有水供应了。管道一完工,“提桶者”失业了。“管道人”则开始自动赚钱,因为无论他是否工作,水都在流。他吃饭时水在流,他睡觉时水在流,当他周末去玩时水在流。流入村子的水越多,流入他口袋里的钱也就越多。

“管道人”的名气大了,人们称他为奇迹创造者。但是,更大的奇迹还在后头。一天,“管道人”去见从前的“提桶者”:“我不是来向你夸耀的。我想做的是教你和其他人建造管道,然后你教其他人,然后他们再教其他人,直到管道铺满本地区的每一个村落,最后全世界的每一个村子都有管道!”

“管道人”的梦想正在变成现实。他没有想到的是,他首创的供水管道只是原始管道,现在,人类创造的最神奇的管道正在全世界“修建”——这就是互联网,贝克·哈吉斯称之为“电子管道”。贝克·哈吉斯还创造了一个“电子复合”的概念,它实际上是互联网与“关系网”的叠加,因为今天的人们需要寻求更多与人接触的温暖,以平衡数字时代的人际冷漠,电子商务公司则在寻找忠诚的顾客,而“关系”能够带来“忠诚”。贝克·哈吉斯很看重“电子复合”,甚至称它为终极管道,有了这个管道,人人都可以在网上赚钱。

然而,按照《管道的故事》一书的设计,“终极管道”的建立是以足够的本钱、充裕的时间、广泛的人脉为前提的。如果没有这些,那如何建造自己的赚钱管道呢?换句话说,怎样借助“电子管道”修建水管式的原始管道,让收入像水一样源源不断?

六、缪斯

跟贝克·哈吉斯的“电子复合”管道不一样,另一个昵称为Tim的美国人创建了他命名为“缪斯”的网上商务模式,并且进行了成功的实践,从一个每天工作十四小时年薪四万美元的上班族,变成了每周工作四小时月薪四万美元的“新贵”(New Rich)。

基于自己的传奇经历和其他成功案例,Tim破天荒地提出了“每周工作四小时”的观念。在全球普遍实行“每周工作四十小时”工时制度的今天,“每周工作四小时”听上去难以置信,带有浓厚的乌托邦味道,但是且慢——Tim不只是梦想家,他更是行动派;《每周工作四小时》一书也并不只是一本观念书,更准确地定性,它实际上是一本教你马上行动的实用书。全书以四个步骤来结构,就像交响乐四个坚实的乐章,而在相当于第三乐章“再现部”的“第三步——自控”中,Tim用“行为”再现了“第一步——定位”的“观念”。这一部分详细解释了Tim自创的“缪斯”模式,尽管“缪斯”模式借名于希腊神话中的灵感女神,使人产生“第六感”的联想,但Tim以分解动作般的精准,用实例展示了对“缪斯”进行寻找、测试和管理的全部过程。所有的细节显示,“缪斯”模式一点也不神秘,跟贝克·哈吉斯的“电子复合”一样,“缪斯”也是一种管道,一种基于灵感和创意的电子管道。在Tim看来,寻找、测试和管理“缪斯”的过程,就是“收入自控”的過程,也就是自动赚钱的过程。在全球化3.0的背景下,在印度已成为“世界办公室”和中国已成为“世界工厂”的今天,Tim利用“地域差价/汇率差异”将大部分工作“外包”,自己则快活地周游世界——在安第斯山滑雪,在巴拿马潜水,在布宜诺斯艾利斯跳探戈,只偶尔上网进行远程工作,即便对“缪斯”的管理,他也是“缺席管理”。

至少在Tim本人和书中所述成功案例的主人公的身上,人类的乌托邦梦想在全球化3.0时代,以一种个人化的方式,通过伊托邦的形式实现了。Tim用了五年时间研究这些“新贵”——全球化3.0时代的亚文化群落,最终写成了这本英文全名为The 4-Hour Workweek:Escape 9-5, Live Anywhere, and Join the New Rich的书。告别朝九晚五,迈入新贵阶层,恐怕是大多数职场中人的梦想,而Live Anywhere,不仅是旅居世界各地,更是“住”在伊托邦——通过移动通信和网络而互联起来的“电子之乡”。

伊托邦是瞬息万变的,有人为了抓住万变的瞬息,每周七天每天二十四小时连轴转,这种永远“在线”的生存方式是Tim们摒弃的,他们最多只在伊托邦“暂住”,更多的时候他们是一个个“失踪”的人。

七、惰性

以个人主义为基础,以一种个性化的方式,Tim设计并实现了又一个“美国梦”。Tim所描述的新贵阶层,目前只是全球化3.0时代的亚文化群落,中产阶级仍旧是主流文化人群——在纺锤型的社会阶级/阶层结构中,中产阶级居于纺锤的中间,稳定和保守是他们的最大特征。在Tim笔下,相比于“中产”,新贵是“漂泊者”。新贵并非新贵族,他们不是那些住在城堡里的旧贵族的再生,与上流社会也没什么关系。《每周工作四小时》台湾版将New Rich译为“新富族”,以区别于“新贵族”,但无论是“富”是“贵”,传统的“富贵”已不能定义New Rich?Tim在书中说:“评判标准正在发生变化。固守在一个地方的生活方式将成为中产阶级的定义新标准。而新贵正由一种看不见的力量——并非简单的金钱——下定义:自由的移动。”因为全球化背景下新的工作原则是:想在什么时候,想在什么地点工作都可以,只要完成工作就行。

然而传统有巨大的惯性,也有巨大的惰性。新的工作方式、生活方式甚至生存方式,与人们已经养成的惯性和惰性必然有激烈的冲突。在《每周工作四小时》的“引子”部分,Tim首先就写了一节“给心存疑虑的读者”,以便打消读者对“每周工作四小时”这一惊世骇俗观念的疑虑。在“我的一段故事&你需要这本书的原因”一节中,Tim又说:“如果你已经选中本书,极有可能你是不愿意在办公桌后坐到六十岁的人。”

《每周工作四小时》开宗明义,号称是一本为你度身定做“生活方式设计”的书,其个人主义的思想基础和书中所述“新贵”的亚文化性质,决定了Tim不会从制度层面挑战现行的“工时”,但他对制度给人带来的惰性进行了尖锐的批判:因为有八小时的时间要填满,我们才有满满八小时的工作。如果有一件紧急的事情需要我们两小时后停止手头工作,而工作又不能拖延,神奇的是,我们往往会在两小时之内完成所有这些工作。

制度带来惰性,这一点在中国也许表现得更为明显:磨洋工、混日子、等退休、人浮于事、因循守旧、丧失创造力,等等。尤其突出的是光荣的“工作狂”,但“工作狂”真的“光荣”吗?除了极少数把工作等同于生活的真正的“工作狂”,又有多少“工作狂”是为了自身利益假扮出来的呢?即便不是假扮,“工作狂”在工作方式上是不是存在问题呢?

在全书的第二乐章“展开部”——“第二步——精简”中,Tim将意大利经济学家帕雷托的“80/20法则”发挥和利用到了极致:百分之八十的成果来自百分之二十的时间和精力。针对全球化3.0时代的信息污染,他提出了“低信息食谱”的概念,主张培养选择性忽视的能力,在工作关系和人际交往方面,他传授了“拒绝的艺术”。

八、交易

贝克·哈吉斯在《管道的故事》中让我们正视事实——世界上的“提桶者”比“管道人”多得多。因为提桶是我们父母跟随的、也是他们教导我们跟随的模式。提桶的模式告诉我们,在这个提桶的世界里,以下这些是我们一生所要做的:去学校学习如何提桶。非常努力地工作,争取提最大水桶的权力。从水桶公司A跳槽去水桶公司B,以便可以提更大的桶。从提金属桶转换提塑料桶、再转为提数字桶。梦想着有一天你可以退休,不再提桶。

《每周工作四小时》将彻底颠覆我们的提桶人生。像《管道的故事》中的“管道人”一样,Tim也有教会其他人修建管道的冲动。在“引子”部分“我的‘劣迹’年表”一节的结尾,Tim以先行者的身份说:“我已经见到了梦想中的乐土,而且带来了好消息——那就是,你也能拥有这一切。”在创建好自己的“缪斯”管道、实现收入自控以后,你不用每天工作八小时,你也不用在办公桌后坐到六十岁了。

《每周工作四小时》的第四乐章“尾声”——“第四步——解放”,教你彻底克服现行的工时制度和退休制度带来的惯性和惰性。怎样“失踪”,进行远程工作?怎样在无可救药的情况下辞职?Tim都毫无保留地传授了秘诀。在这一部分,Tim还针对现行退休制度给人生带来的“延期生活计划”,提出了“迷你(mini)退休”的概念。所谓“迷你退休”,就是把小型退休分配到整个一生,而不是愚蠢地把休息和享乐一再延期,统统放到终身退休以后。那么,在“迷你退休”的时候,在“每周工作四小时”之外,你会不会因为惯性和惰性陷入“产后抑郁症”呢?你拥有了自由的时间,乘虚而入的不正是空虚吗?Tim教你填补空虚的招术之一是旅行,拥抱“移动生活”,也就是说,用时间的自由创造空间的自由。招术之二是:持续地学习和服务。学习一项新的运动和新的语言,给你的身体和眼界带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而服务是对待世界的一种态度:挽救生命,保护环境,或者像Tim似的当当人生导师。

“人生不是一场竞赛,请一定放慢脚步”。在《每周工作四小时》的最后一章,Tim摘录了一个走到生命尽头的患病女孩的电子邮件。那实际上是一首诗,“时间很短暂,音乐不会持续”这两句在诗中不断重复,提醒着所有活着的人思考如何活着。

《每周工作四小时》以“定位”(Definition)、“精简”(Elimination)、“自控”(Automation)、“解放”(Liberation)四个步骤,谱写了一部二十一世纪的“新世界”(新大陆)交响曲。与捷克人德沃夏克的那部e小调不同,这一回是在e时代,由美国人Tim用文字谱写的E大调——电子(electronic)大调。Tim三十而立,在全球范围分身为企业家、旅行家、作家、大学教师、武者和舞者。如果利用他的昵称Tim与时间(Time)一词在形上的巧似,真可以称他为在e时代掌握了时间炼金术的人。

“每周工作四小时”四个步骤的英文首写字母连起来,DEAL正好是“交易”。人生最大的交易,是和时间的交易。歌德《浮士德》所述浮士德与魔鬼打赌的故事,实际上是和时间做交易的故事。“你真美呀,请停留一下!”浮士德说完倒地而死,灵魂升天,你说他是赢是输呢?

篇5:每周工作计划

工作项目

具体计划

45结果说明

xxxxxxxxxxxxx

填写人: 填表日期: 年 月 日

1、使用流程:填写计划 上级主管汇总 填写人暂存 本周实施结果 说明 人事部门留存,每周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范文《每周工作计划》。

2、适用范围:

1).每个员工均须填写每周工作计划表;

2).作为部门每周工作计划表。

3、填写说明:

工作项目,指本周主要计划做的几件大事,列一、二、三、……之标题; 具体计划,指同工作项目下的上体行动方案,列1、2、3……之标题; 表中1、2、3、4、5为周一至周五,下面空格填日期; 在日期下面空白处划线为:…………为计划线,棗为实施线(事后填写);

4、如为部门计划,在工作项目具体计划栏注明执行人(员工)。

篇6:每周工作计划

1、使用流程:填写计划 上级主管汇总 填写人暂存 本周实施结果 说明 人事部门留存,每周工作计划,工作计划范文《每周工作计划》。

2、适用范围:

上一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知识点下一篇:公务员遵纪守法演讲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