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文化建设总结

2024-06-13

五年文化建设总结(精选6篇)

篇1:五年文化建设总结

泸州医学院附属医院文化建设小结

近五年来,我院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和谐社会”重要理念,一切以病人为中心,着力建设医院先进文化,努力实现“让病人放心就医,满意康复,延年益寿;让员工成就事业,享受工作,幸福生活”的愿景,以解决川南人民的健康问题为使命,有力推进了医院精神文明建设,促进了医院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

一、加强组织领导,狠抓计划的落实。

医院文化建设是提升医院综合实力的重要方面,医院文化实力是医院综合实力的表现之一。医院文化实力既包括知识、人才、技术、教育等内在智力因素,也包括理想、信念、道德、价值观、审美观等精神力量。医院充分认识到医院文化建设在医院发展中的重要性,2000年成立了医院文化建设工作室,经过几年的发展,2005年又成立了由党委书记、院长任组长、各位院领导、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参与的医院文化建设领导小组,加强对医院文化建设的领导。党办、院办具体协同落实医院文化建设的各项工作。制定了医院文化建设“十一五”规划和执行计划,将医院文化建设与医院业务工作同计划、同部署、同检查、同落实。

二、提高职工的综合素质,促进职工的全面发展。

医院坚持先进文化方向,用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胡锦涛同志“和谐社会”理念教育武装全体职工,认真落实依法治院、科技兴院、人才强院、质量立院战略,注重针对性,讲求实效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提高了广大职工的思想文化素质,在全省医疗卫生系统发挥了较好的示范作用。

我院在医院文化建设中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先后开展了 “诚信为民,优质服务”、“践行宗旨,优质服务,构建和谐”、“创先争优比奉献 义诊服务为人民”等主题文化活动,高扬先进文化旗帜,努力提升全院职工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医院文化建设围绕医院中心工作,将医院文化建设与党建、党风廉政建设相结合,建立坚持社会主义办院方向的先进行业廉政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形成“院兴我荣,院衰我耻”的目标价值文化和集体主义文化;与落实科学发展观有机结合,凝聚成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与以人为本的人文文化;与干部、人事制度等改革相结合,建立起竞争择优、透明公开的选人用人机制;与加强管理、提高医疗质量相结合,打造技术品牌、服务品牌、文化品牌。同时,医院文化建设与促进职工自身的发展相结合。积极推进学习型医院建设,强化学习意识,建立学习制度、学习奖励制度,加强数字化医院建设,营造尊重知识、尊重劳动、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人人可以成才,人人都是人才的和谐氛围和环境。附医人自学、提升学历学习、进修学习蔚然成风,医院人才队伍结构日趋合理,一大批中青年学术骨干脱颖而出,打造出了以心血管内科、感染病科、血管外科、内分泌科、呼吸内科、心脏外科等为拳头的一批重点学科。

三、塑造医院精神,培育医院核心价值观。

医院文化建设为医院思想政治工作开辟创新了一条新途径,使泸医附院职工在实现终身学习理念、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加强民主法制观念、追求学科专业发展等方面形成了共识,提炼出“让病人放心就医,满意康复,延年益寿;让员工成就事业,享受工作,幸福生活”的医院愿景和和“技术国际化、服务人性化、管理科科学化、环境园林化、设备现代化”的五化目标,筑牢了一切以病员为中心,全心全意为病员服务的观念,形成了无私奉献,廉洁行医的价值取向,树立和强化了热爱医院、奉献医院、振兴医院的主人翁意识。

四、优化医院就诊环境作为建设先进医院文化的重要体现。一是优化了就医环境。投巨资新建医院新外科大楼,改造内科大楼、装修老外科大楼等,一定程度地缓解了看病难问题。绿化美化洁化院容院貌,营造了整洁优美、温馨舒适的自然生态环境;坚持实行完善门诊一站式、无假日、微笑、温馨、细节等便民利民服务,推进“一日清单”、“放心药房”明白放心服务,简化服务流程,方便病人就医。严格收费价格,降低药品价格,缓解了看病贵问题。二是强化质量意识,优化制度环境。认真开展医院管理年活动,成立了医疗护理质量管理委员会及医疗质量督查组、护理质量督查组等检查机构,形成严密的质量管理组织体系。修订完善了多项医疗质量相关管理制度,积极开展优质护理质量示范工程。加强法制教育,不断提高医务人员法律法规意识,规范行医行为。加强“三基”训练,积极开展学术讲座、业务培训、疑难病例讨论,确保医疗安全。三是建立了医院宣传工作网络,通过电视台、泸州晚报、日报、医院网站、《忠山医苑》院报及义诊服务队等载体,向社会广泛宣传党的卫生方针政策、“三个代表”、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在我院贯彻落实的成效、医院的改革发展重大成果、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取得的重大成绩,身边的先进典型、好人好事,树立了良好的医院形象。四是强化廉洁意识,优化道德环境。积极开展学习先进人物、先进事迹活动,倡导奉献精神,弘扬了正气;实行党风廉政、行风建设目标管理,建立完善了医德医风各项规章制度,加强了思想教育,筑牢思想道德防线,使党风廉政、医德医风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五、医院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医院广泛发动职工参与、实践、培育医院精神,按计划,有步骤地积极开展医院文化建设活动,取得了以下可喜的成绩:

一是医院狠抓医院廉政文化建设,出版《医院廉政手册》、定期召开社会监督员座谈会,坚持干部任前廉政谈话,这些措施和活动不仅仅使医院勤政廉政、廉洁行医、优质服务蔚然成风,同时,还大大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益;二是医院将每年的思想政治工作要求根据医院的中心工作,具体化到医院文化建设每年要实施的“五个一”工程中去,近五年来,已经落实20余项专项任务;“十佳医生、护士的评选”、“党员先锋工程的开展”、“创先争优工作的落实”、“《医院文化手册》及《医院文化新论》、《分享分离》等专著的出版”、“一批全国、省市青年文明号的建立”、“护理优质服务工程的推广”等等;三是新建了职工活动中心、医院院史陈列室,组建了医院合唱团、医院舞蹈队、医院礼仪队、羽毛球队,长期举办太极拳、拉丁舞、交谊舞等培训班,经常开展围棋、象棋、篮球、足球等活动,积极组织职工参加省卫生厅、泸州市、学院文艺表演及体育比赛,均获得较好成绩,特别是今年参加四川省卫生厅组织的厅直机关第三届运动会获得团体第二名,充分展示了泸医附院不断上升的职工整体素质和不断浓郁的文化氛围。对外投送30余篇文化建设方面论文;四是近年来,医院先后被评为卫生部:“全国卫生系统思想政治工作先进单位”;全国总工会:“全国抗震救灾工人先锋号”;中国残联:“全国扶残助残先进集体”;中国妇联:“全国三八红旗集体”;全国老龄委:“老年工作先进单位”;省教育厅:“全省高等学校先进基层党组织”,并先后3次获得“全国省级医院文化建设先进单位”称号,等等。同时,医院也涌现出了“全 国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五一劳动奖章”、“全省三八红旗手“、“创先争优示范岗”、“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创新能手”等省市先进个人医院重点加强了对重大专项工作的宣传,创造良好舆论氛围。

篇2:五年文化建设总结

(2007年—2011年)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定,提出实施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 ”为内容的新农村建设战略。2007年3月,***乡迎来首批新农村建设工作队。5年来,在*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及各位指导员的辛勤工作下,***乡新农村建设成果显著,现将***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5年来的工作总结如下:

一、基本情况 略

二、主要做法

(一)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

***乡党委、政府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纳入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进一步建立健全“三抓”工作机制:一是乡党委、政府重点抓。***乡党委、政府不断建立健全了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工作人员专门抓的工作机制。根据***乡的实际情况制定下发了新农村实施方案、新农村建设指导员管理办法和新农村建设工作宣传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工作任务和工作目标,认真做好试点村建设规划,采取目标化管理的方式推进新农村 建设,在具体工作中要把各项工作任务细化为每一个具体指标,逐一进行落实。二是新农村建设工作队指导抓。***乡党委、政府要求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负责新农村建设的指导、协调、服务工作,指导员与原单位彻底脱钩,坚持常年深入基层、深入农户督促指导新农村建设工作,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协调解决,按照“六大员”的职责要求,立足所驻村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创造性地开展工作,努力在宣传党的方针政策、推动科学发展、多办实事、促进社会和谐、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发挥作用;三是乡机关、站所结对抓。在结对共建活动中,乡机关、站所认真开展调研,帮助结对村制定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新农村总体规划,组织开展了“四进农村”活动,即科技培训进农村、政策法律进农村、文明新风进农村、致富项目进农村。乡机关、站所的共建活动,充分发挥了它们的职能作用、服务作用和模范带头作用,帮助被包扶村解决了一定的实际困难,为民办实事、办好事,真正体现了文明共建。

(二)突出重点,稳步推进,坚持把握“四项”原则 ***乡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推进工作中始终牢牢把握“四项”原则:一是政府引导,以农民为主体的原则。各村两委班子充分发挥导向作用,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通过资金支持、项目扶持等形式,引导农民积极参与新农村建设。切实尊重农民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不误导,领办不包办,真正把农民 2 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二是科学规划,统筹安排的原则。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民主商议、注重实效”的原则,结合我乡实际,围绕产业发展,明确工作思路,提出建设任务,搞好建设布局,突出建设重点,强化建设措施,健全建设机制,积极稳妥有序地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三是突出产业、全面发展的原则。按照“生态立乡、文化兴乡、产业强乡”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进一步加大支柱产业培育力度,积极探索符合***乡自身实际的发展道路,以科学发展统领全局。四是多元投资,齐抓共建的原则。采取“政府拿一点、部门帮一点、社会各界捐一点、村集体经济筹一点、农民群众出一点”、项目资金捆绑使用并给予重点倾斜的办法,加强各村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建立健全投资主体多元化、资金来源多渠道、投资方式多样化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投入机制。

(三)基础先行、务求实效,突出抓好“五基”建设 工作队在新农村建设中从农村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入手,突出抓了“五基”建设。即:农村基础产业发展,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基本素质提高,农民基本生活改善,农村基层民主完善。把农村产业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落脚点,下大力量抓好新农村建设试点村规划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在农村基础产业发展方面,推动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二是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新进展。三是逐步提高农民素质,培育新型农民。四是农民基本生活得到了改善。五是农村基层民主完善。

(四)发动群众,强化宣传,努力营造新农村建设工作的良好氛围

农民群众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生力军,做好农民群众宣传发动工作是关键。一是通过召开动员会、座谈会、村组干部、全体党员会、村民代表会等形式广泛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的、意义、目标、任务、政策等,积极动员广大农民参与建设;二是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广泛征求群众意见,找准工作的切入点和着力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新农村建设工程建设成群众满意工程;三是举办各类培训班。四是在乡、村主要街道、主要路口设立宣传牌、悬挂宣传横幅、张贴宣传标语,开设“建设新农村”宣传专栏,集中宣传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工作目标、工作措施、建设标准和建设模式等,及时向社会公布新农村试点工作的情况。

三、主要成效

(一)工作队进驻后农村的显著变化 略

(二)当地干部群众对工作队或指导员的评价 五年来,每位新农村建设指导员凭着对新农村建设工作的热爱和执着,用一桩桩小事,认真履行着指导员工作职责,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以一名共产党员对农村工作的无限忠诚进行着新农村建设实践,用真情和汗水谱写出了一曲曲动人的敬业之歌。一件件实事,让***乡的百姓笑逐颜开,点点滴滴的小事,使当地群众逐渐把新农村建设指导员 4 当成了他们中的一员。每到一处,他们就力所能及地帮助群众解决最需要解决的实际困难,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乡人民带来了更多的希望。

(三)队长重要作用的显现情况

队长实地指导指导员*人次;牵头组织培训指导员* 人次;与指导员交心谈心*人次;开展调查研究*次,撰写调研报告*篇,访谈干部职工*人次;提出合理化建议*条,被采纳*条;为基层讲党课*次,参加人数*人次。

(四)指导员发挥重要作用情况

指导员开展调查研究*次,撰写调研报告*篇;提出合理化建议*条,被采纳*条;为基层讲党课*次,参加人数*人次。

四、基本经验和特点

(一)把握基本点,将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新农村建设的全过程

按照中央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决策部署,坚持基本原则,正确处理各方面重大关系,始终保持工作的正确方向。主要是坚持强化四个方面的作用:一是强化科学发展观的统领作用。要始终坚持用科学发展观统领新农村建设全部工作。按照自然规律、经济规律和社会发展规律办事,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从实际出发,充分考虑自身资源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农民群众的承受能力;二是强化特色产业发展的支撑作用。把发展特色产业放在首位,加快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做强做大特色产业,促进农民群众持续增产增收,不断增强新农村建设的经济基础;三是强化农民群众的主体 5 作用。切实尊重农民的意愿,主要依靠农民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引导不误导,领办不包办,真正把农民愿意不愿意、高兴不高兴作为衡量新农村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四是强化体制机制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快改革步伐,推进农村体制机制创新。

(二)突出着力点,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重点工作

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努力在重点领域尽快取得积极进展。一是以制定科学规划为先导,通过规划引导新农村建设。更加注重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基层和农民群众的意见与建议,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既制定中长期规划,又制定分阶段实施方案、制定年度建设安排;二是始终坚持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千方百计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不断夯实新农村建设的物质基础;三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坚持不懈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争取加大投入,加快农村小型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农村生产力和农业劳动生产率水平。动员组织农民积极参与农田水利等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灾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步伐,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加强动物疫病特别是禽流感等重大疫病防控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四是以加强农民培训为载体,全面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多渠道、多层次开展农民培训,加快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大力实施新型农民科技培训工程,特别是要以农业科技和经营管理知识为重点,加强对农村青年的示范性培训,提高农 6 民的务农技能和素质;五要以为农民群众办实事为抓手,大力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从农田水利、改水、改厕、改灶、改电、改路等农民最关心、最期盼的事情做起,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抓住切入点,进一步明确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思路,转移工作重心,找准能够直接作用到基层、落实到农户的工作突破口

在新农村建设中,一是坚定不移抓深化促发展;二是坚定不移抓思路促发展;三是坚定不移抓项目促发展;四是坚定不移抓产业促发展;五是坚定不移抓基础促发展;六是坚定不移抓民生促发展;七是坚定不移抓党建促发展。

(四)统筹关节点,努力形成新农村建设工作新格局 实施新农村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需要各职能部门明确职责、上下联动、内外结合。一是注重与培植产业促农增收相结合;二是注重与精神文明建设相结合;三是注重与建立责任机制和长效管理机制相结合。对新农村建设各项工作任务进行分解落实到人,明确工作时限、工作责任,并实行责任奖惩制。

五、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一)普遍性的共性问题和本乡特有的问题 共性问题:

1.指导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够。指导员能力参差不齐,作用发挥不平衡;指导员的日常管理还待进一步完善;一些派出单位对指导员工作上支持不够有力、生活上还不够 7 关心,后盾和依托作用发挥不明显。

2.指导员“六员”作用发挥不够明显。过去的5年,有极少数派出单位向组织推荐指导员时,有应付交差的情况,指导员到村后找不到工作着力点和突破口,真正成为新农村建设工作的宣传员、联络员、信息员、协调员、指导员、督察员的作用发挥不够好。

3.部分指导员在原单位的工作末全脱钩。不论抽出的是领导干部、还是一般职工,都有在原单位工作未脱钩、未全脱钩的情况,分散了这部分指导员的工作精力,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指导工作。

4.村干部、群众对指导员在争取项目资金这方面的期望值过高。农民群众对无形的支持和帮助不易看到,只着重你给他办几件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事,对指导员争取项目资金办实事的期望值过高,这与项目资金有限形成反差,不利于提高群众对指导员的信任度。

5.群众观念落后,缺乏对新农村建设的深刻认识。在农村普遍存在这样一个现象,群众都知道“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这个词,但问其涵义,知道者寥寥无几,更不用说新农村建设的标准是什么。由于农民群众知识普遍较低,对新事物、新技术缺乏认识,从而阻碍了接受新事物、学习使用新科技的能力。

6.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缺乏群众参与。近几年新农村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在民主管理方面仍存在些许问题,新农村建设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但是在某些重大事项 8 的建设上,村“两委”没有广泛的征求群众意见,民主管理与民主决策缺乏群众参与。

本乡特有的问题:

1.***乡是把迪庆州建设成为全国藏区跨越发展和长治久安示范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维稳工作任重道远。***乡民族成分复杂,宗教信仰多样,扶贫攻坚任务重,维稳工作任务重。

2.***乡地处边远,基础设施滞后。特别是瓶颈式的交通,每年的雨雪天,各村交通基本处于瘫痪状态,严重制约***乡新农村建设工作正常开展。

3.***乡经济结构不够合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难度较大,建设资金严重匮乏,新农村建设缺乏经济基础。

4.村、组环境卫生整治长效机制有待加强。村、组环境卫生的整治存在临时性、任务性现象,大部分村、组在环境卫生整治上尚未制定相关村规民约,没有形成长效机制,缺乏科学管理。

(二)对策建议或具体解决措施 对策建议

1.强化选拨,把优秀人才派往农村一线锤炼

要坚持标准,确保指导员选派质量。因为要履行好指导员的职责,就必须要有同指导员岗位相适应的能力和水平,必须按照“德才兼备,选强派能” 的原则,真正把政治素质好,年富力强,德才兼备,有一定组织协调能力的优秀干部选派为新农村建设工作指导员,保证选派质量。

2.加强培训,提高整体素质和工作能力

通过先训后派,提高指导员农村工作的水平。组织培训如何做好“三农” 工作、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如何履行工作职责、怎样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自身建设进行培训。通过培训使指导员熟悉“三农” 工作的基本内容,掌握农村工作的基本方法,明确指导工作的目标任务,使指导员进入角色快,工作效率高,作用发挥好。

3.加强激励和宣传,营造浓厚氛围

要大力宣传指导员在指导新农村建设上的好做法和涌现出来的先进典型、为指导员工作开展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4.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在“新” 字上下功夫 农村建设规划的实施是一项长期任务,既要着眼于改善村容村貌,又要从当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的意愿,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立足实际,因地制宜,着力打造产业主导型、资源开发型和生态经济型等多种新农村建设模式,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5.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增强基层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指导员要关心爱护基层党员干部,充分调动工作积极性。基层党员干部处在农村改革发展的风口浪尖上,处在各种矛盾的交织点上,工作十分辛苦,要真正重视、理解、关心和爱护基层村级干部,多看他们的长处和优点,多倾听他们的心声,多体谅他们的难处,多总结他们创造的好经验,满腔热忱地支持和帮助他们做好工作,让他们心情舒畅地与 10 民相处,满怀信心地为民谋利,从而逐步建设形成一个和谐的班子、小康的村子、城乡一体化的新农村。

具体解决措施:

1.抓宣传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利用宣传栏、标语、宣传单及广播等有效宣传媒体,广泛深入地进行宣传,使全体村民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一个深刻的认识;二是组织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会议和全体村民大会,组织学习有关文件精神,提高群众认识,使广大村民了解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意义,增强村民建设新农村的积极性,使村民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主要角色、主体作用。

2.抓制度建设,不断完善民主管理机制

建设新农村为了群众,新农村建设要依靠群众,新农村建设的成果由群众共享。建设新农村,就是要从群众最需要解决,最关注的问题入手,充分听取、采纳群众的建议和意见,让群众的主人翁精神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迸发出来。一是要从加强村“两委”班子建设入手,对村“两委”班子成员的职责进行细化分解,逐项落实;二是落实村民自治,要进一步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工作制度,让村民广泛享有村务管理的知情权、参与权、管理权和监督权。

3.抓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全乡特色支柱产业,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一是要严格按照***乡十二五规划的发展思路,加大产业结构调整工作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全面推进全乡经济发展的基础,实现全乡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充分发挥 11 资源优势,构建合理的产业布局,创新经济增长方式,做大做强全乡特色支柱产业,带动农民增收;二是要积极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推动全乡的大发展。

3.抓村容村貌整治,建立长效机制。

一是制定村庄规划方案,实现村庄建设科学管理;二是制定村、组环境卫生村规民约,使环境卫生整治工作有章可依,事有人管、事有人干;三是经常性组织村民开展房前屋后卫生大清理、大扫除活动,改善村民的人居环境;四是把好报建关,对有问题的不予报建;五是积极与相关部门联系,免费为农民群众提供一些建设项目的设计图纸,保证乡村建设的设计规范;六是把村建设管理同开展创建“文明村”、“文明家庭”等活动有机结合起来。

4.抓精神文明建设,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一是要村、组干部带好头,节俭办理农村红白喜事,努力减少铺张浪费;二是要加强农村文化娱乐氛围,全方位挖掘整理最能体现***乡风土人情的歌曲、舞蹈等自娱自乐曲调,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树文明新风,构建和谐村民关系。

5.抓基层党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夯实组织保证 新农村建设要与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相结合,用创新化解困难,用发展解决问题,要着力加强以党支部为核心的基层组织建设,坚定不移抓党建促发展,强基固本,优化保障机制,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夯实组织保证。一是要加强基层 12 组织建设。增强基层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组织保证;二是要切实加强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大力推行“四议两公开”制度,不断完善议事制度和民主生活会制度,实行村务公开,建立村规民约;三是要以开展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和创先争优活动为契机,充分发挥广大农村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建立党员帮扶制度,充分调动广大群众参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积极性。

篇3:五年文化建设总结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提出:“2020 年, 形成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要求、体现终身教育理念、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满足人民群众接受职业教育的需求, 满足经济社会对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需要。”根据《纲要》我们认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征:

(一)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围绕产业发展方向, 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 实现职业教育专业体系与产业体系的对接。比起普通高等教育, 职业教育更直接地针对社会分工需求, 服务产业发展需要, 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同时, 各地都加强了职业教育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的对接, 以更好地彰显办学特色, 服务地方经济。

(二) 体现终身教育理念, 以人的终身发展为本

职业教育的根本目的是面向整个社会, 让人学会技能、掌握本领, 实现就业, 摆脱贫困, 从而过上有尊严的生活, 并能够不断学习, 成为社会有用之才;它是促进社会公平、实现社会和谐的有效途径。

(三) 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

教育部出台了《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 明确了中高职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以及发展重点, 着重提出要做好十个方面的衔接工作;中高职协调发展作为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础性工程, 已经成为共识, 并积极予以探索。

二、发展五年制高职教育是完善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重要路径

五年制高职可使分属于中、高职两个层次的教学内容、课程和专业等得到统筹安排, 有助于解决目前较为突出的中高职衔接损耗问题, 能够较好地满足现代职教体系建设的要求。

(一) 五年制高职教育概述

1.五年制高职的概念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是指招收初中毕业生, 实行五年一贯制的高等职业教育, 是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重要形式, 它涵盖高中阶段和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两个层次的课程学习, 兼顾基础理论教学和专业实践教学两个部分。

2.我国五年制高职教育的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 五年制高职教育经历了试行、快速发展、调整、稳定发展等几个不同时期。1983 年, 教育部首次在福建省集美航海专科学校等极少数工科学校尝试举办五年制教育。2002 年, 教育部在对五年制高职进行整改时, 又强调了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的招生对象、本质和它的重要性,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开始进入稳步发展时期。

(二) 五年制高职教育促进经济社会发展

1.五年制高职教育能够适应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能够促进中高职一体化人才的培养, 促进形成合理的教育结构, 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五年制高职主要为社会培养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 学生动手能力强, 毕业后即可以直接顶岗工作, 特别是在国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背景下, 五年制高职培养的学生极大地解决了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2.五年制高职教育能够适应产业结构调整要求

我国正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的发展, 靠传统低技能、数量型的人口红利来促进经济增长显然已难以为继。

五年制高职教育为企业培养一线技术工人, 可以促进工业转型升级。没有一流的技工就没有一流的制造。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技术创新过程中, 都离不开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参与和推动。

五年制高职教育培养了一大批具备现代服务理念、高尚职业道德、较高人文素养和现代服务技能的人才, 为持续提高商贸服务业、旅游业、家庭服务业人员素质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 极大地提高了服务质量和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 要求培养适应现代粮食生产方式的新型职业农民。五年制高职教育能够将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现代产业理念和新技术推广服务作为农业职业教育的核心, 从而推动农业现代化。

(三) 五年制高职教育体现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1.满足了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要求

五年制高职教育使更多的青年实现了在家门口上大学的愿望, 其教师队伍不断优化, 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校园文化丰富多彩, 呈现全面育人的景象;学生就业率与薪资连续上升, 在服务区域经济、在社会改革发展中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同时, 五年制高职教育减轻了家长的经济负担, 学生前三年享受国家补贴, 免交学费, 贫困生还有助学金支持, 优秀学生在后两年还享受国家奖学金政策。

2.衔接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

五年制高职教育使初中毕业生有了新的目标追求, 适应了职业教育多样化的需要, 从学历层次上看, 五年制高职教育毕业生, 获得大专学历文凭, 其作为职业教育的一种重要类型, 已经得到社会及广大家长的认可和欢迎。它体现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有机衔接, 避免或减少了部分课程的重复, 缩短了修业年限, 同时也符合《职教法》中规定的根据不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教育普及程度, 实施以初中以后为重点的不同阶段分流的原则, 是一件合法、利民的好事。

五年制各校充分利用学生年龄小, 在校时间长的特点, 一方面将中等、高等职业教育贯通, 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学生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的课程架构, 较好地解决了学制的衔接,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教学效益。

(四) 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1.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学生进一步提升搭建了立交桥

随着社会对高技能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各地都在探索、完善五年制高职专转本、专接本、专升本制度, 改革招生模式, 扩大高职单独招生试点规模, 促进职业教育终身化。

近年, 国家开始注重发展本科和本科层次以上职业教育。本科层次的职业院校主要从优秀的一线劳动者、中等和专科层次职业院校毕业生中招生, 无疑为五年制高职学生打开了进一步学习的通道。

2.五年制高职教育为学生终身发展奠定了基础

五年制高职教育注重德育和职业意识培养, 普遍重视文化建设,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重视以文化人, 以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技能的人才为目标, 为学生将来的发展无疑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视内涵发展。在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上, 五年制高职学校普遍体现了课程设置的综合化, 教学内容基础宽、针对性强, 能够满足岗位需要;重视基础能力的培养, 坚持外语、计算机及技能训练不断线;有的学校要求学生毕业至少要求有四个基础性证书和两个专业性证书, 基础性证书有普通话、外语、书法、计算机证书等;专业性证书则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的要求。

五年制高等职业教育自试点以来, 经过近30 年的探索创新和艰苦努力, 已形成了一定的规模, 显现出一定的优势, 积累了一定的经验, 较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的教育需求, 初步走出了一条颇具特色的高职教育发展道路, 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发展模式, 为培养职业技能人才、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摘要:五年制高职教育较好地解决了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的衔接, 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代职教体系存在的不足, 有效地提高了教育效益, 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同时为学生的终身教育奠定了文化基础和技能基础。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职教体系,以人为本

参考文献

[1]姜大源.德国职业教育体制机制改革与创新的战略决策:德国职业教育现代化与结构调整十大方略解读[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10 (30) .

[2]马树超, 郭扬, 张建华.区域职业教育均衡发展的理论思考和各地努力程度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11 (29) :5-9.

篇4:五年制高职宿舍环境文化建设途径

【摘要】五年制高职宿舍是五年制高职校贯彻全程育人,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应用型专业人才的重要载体,本文是《五年制高职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实践研究-以无锡卫生高职校为例》的课题研究论文,试图从宿舍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来探讨五年制高职校宿舍环境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关键词】五年制高职 宿舍环境 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08-0238-02

五年制高职学生宿舍是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学生除正常的教学活动、班级学校集体活动外,有相当长的时间在宿舍活动。根据《五年制高职宿舍文化建设现状调研报告-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调研结果显示:79.5%的学生平均每天在宿舍的时间(包括睡觉,周末除外)都在8小时以上,且以8-10小时居多,他们在宿舍的活动主要是与室友聊天、上网、整理内务、下棋、看书学习等,因而宿舍功能集休息娱乐学习等于一体。因此,五年制高职宿舍环境文化建设成为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为例,从宿舍的硬环境和软环境建设探讨宿舍环境文化建设途径。

一、硬环境

宿舍硬环境主要是指学校提供给住宿学生以休息为主要功能,兼具学习、娱乐等功能的空间和设施,是有形的物质环境,需求是明确的,具体的,是五年制高职校办学的基本条件和学生五年高职学习生活的基本物质保障。

1.硬件设施环境

就目前的五年制高职宿舍硬件环境而言,建设起点较高,绝大多数学校的学生宿舍都是带单独卫生间的标准化公寓。无锡卫生高职校是一所有将近百年历史的老校,宿舍各楼栋情况较为复杂,没有整齐划一的统一建设标准,2006年合并之初,旺庄东路校区宿舍硬件设施相对简陋,宿舍面积狭小,家具是非标准老式家具,卫生间漏水,加上建造设计成东西朝向,通风不畅,夏热冬冷,不少家长看到这样的住宿条件,也多次向校方反映。新光路校区各栋楼存在标准和非标准的差距,使住在条件相对较差宿舍的学生也产生了心理上的不平衡。为适应教学形势的需要,根据学生宿舍硬件条件现状,学校统筹考虑、分批改造,加大了学生宿舍改造的步伐。把8人间改造成6人间,添置宿舍家具,配备自动充电柜,实现智能一卡通服务,每个宿舍均配有单独卫生间。根据护理系女生人数高达95%的特点,在男生宿舍楼改建公共浴室,在各楼层配备电开水器、电吹风,方便学生生活。经过几年努力,目前2个校区学生宿舍建筑总面积达2.9万平方,人均7.25平方,学生住宿条件得到极大改善。随着办学要求的不断提高,在宿舍安保硬件建設方面应进一步加大投入,在宿舍区开辟文体活动区域也是硬件设施环境建设的一个趋势。

2.专业特色环境

五年制高职院校宿舍文化建设应随着高职校的开放性不断提高,逐渐形成符合高职教育特色与专业特色的宿舍文化品牌,最大限度地发挥宿舍文化在引导人、凝聚人、教育人、发展人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以无锡卫生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为例,努力营造富有专业特色的宿舍文化环境,把专业技能建设与职业能力展示相结合。在护理系宿舍通过开展“天使之巢”创意秀,传导白衣天使美丽、温馨、仁爱的职业理念,在药学系宿舍开展“小徽章,大意义”作品制作,“宿舍文化节”标志设计大赛等活动,充分发挥药学系版画社的功能,将专业技能知识渗透到宿舍环境文化建设中,突出学生专业特色。

3.网络信息环境

网络环境具有信息量大、资源丰富、传输快捷、覆盖面广、形式多元化等优势,2014年无锡卫生高职校实现无线网络全覆盖,网络信息传播的开放性为宿舍环境文化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借助网络平台的规模效应和传播效应对全体住宿生进行文化影响和文化引导,为服务育人提供极大便利。学校两个校区的宿舍区定时开放免费wifi供学生上网,学生可以使用手机、电脑等方便快捷获取各种信息,满足了不同学生的需要。网络信息环境极大地丰富宿舍环境文化建设的手段,具有积极价值。但是在推动和丰富宿舍环境文化发展的同时,也对宿舍文化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五年制高职学生普遍年龄偏小,大多数在16—21岁之间,还没有形成成熟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是非观,网络信息环境的虚拟化特性极易导致学生对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的混淆,虚拟世界中的开放性和现实世界中的封闭性导致个体成长过程中不利因素的强化和各种矛盾的激化。因此,在五年制高职学生宿舍利用好网络信息环境是宿舍环境文化建设中一个重要课题。

二、软环境

宿舍软环境主要是指学生住宿的体验和意识,是弥漫、围绕住宿学生四周的的境况和气氛,是无形的精神世界,需求是模糊的,抽象的。宿舍的精神风貌、隐形的内在矛盾、舆论氛围等对学生的人格发展,尤其是五年制高职生人格可塑性大的客观现实,更加凸显软环境建设意义重大。

1.人际环境

五年制高职生源主要是初中毕业的90后,无锡卫生高职校护理系、药学系女生占到总人数的90%以上,年龄偏小,独生子女居多,女生比例高等生源特点,使女生宿舍矛盾成为宿舍人际环境中最突出的问题,因此营造和谐、友爱的人际环境至关重要。引起宿舍矛盾的原因大致归结为:地域差异、家庭背景差异、个人经历与观念差异、学习差异等几种。新生入校后的各种不适应,由地域差异引起的宿舍矛盾最为突出。针对这一情况,宿舍管理部门组织专门的座谈会,辅导员或班主任亲自走访各个宿舍,轻松引导宿舍各成员对家乡文化、思想观念、生活习性、民俗风情等进行探讨,促进宿舍成员的相互了解,将宿舍矛盾扼杀于无形之中。对于在五年日常相处中由于家庭背景差异、个人经历与观念差异、学习差异等原因产生的矛盾,宿舍管理人员及时组织问题宿舍成员进行深入的谈话,纠正学生自私、任性、以自我为中心的错误思想观念,组织“你我一线牵”十字绣比赛、“你牵我绊”等以宿舍为单位组队参加的团队性文体活动,让宿舍成员在团队活动中增进相互了解和交流,改善宿舍成员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感受健康丰富的宿舍文化。多措并举,疏导和预防宿舍矛盾的产生,有效遏制矛盾激化。营造稳定和谐女生宿舍人际环境,对她们的学习、生活都会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2.心理环境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受到普遍关注,统计数据表明,五年制高职住校生学习任务相对高中、大学来说比较轻松,学生在宿舍时间超过8小时以上的达79%以上,宿舍不仅是休息的场所,而且是娱乐、学习、生活的重要場所,很多心理问题的发生、发现就在宿舍里。因此,心理健康教育不但要进入课堂,更要普及到学生宿舍,宿舍心理环境建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其他场所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可以从如下几方面入手:建立一支有宿舍管理员、专业教师、学生共同组成的宿舍心理教育队伍,促使宿舍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有效结合。宿舍管理人员在做好日常宿舍管理工作的同时,还应当经常性与学生交流,了解学生想法需求,获取学生需求的最新信息和心理情趣动态,做到及时处理问题或者及时上报。以宿舍楼为单位建立心理咨询站,邀请心理咨询专业教师定期进入学生宿舍,开展不同形式的普及教育,加强学生对心理咨询的理性认识,把“助人自助”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认识到出现心理矛盾时主动求助是最快最好的解决方法;以无锡卫生高职校为例,建立了以宿管员、学生自管会成员为主的宿舍心理信息员队伍,形成系统的心理问题发现机制,做到早重视、早发现、早疏导,有效解决隐藏的心理问题,避免学生心理问题恶性发展,帮助学生度过难关。加强五年制高职学生宿舍心理环境建设,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新途径,提高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有效性。

3.舆论环境

五年制高职校学生宿舍就是一个小社会,是重要的舆论场所,也是学校舆论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在宿舍活动,必然要进行交流,他们在一起无话不谈,诸如班里的张三李四某某老师是是非非人情世故等,可谓五花八门。别的时间不说,单是睡前卧谈会几乎是每个宿舍都经常上演的精彩节目,宿舍是非正式场合,学生的言论不受限制,不受约束,说话很少有顾虑,往往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很多集体舆论就是在这种交谈中形成的。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舆论大环境,五年制高职生由于心理年龄小、思想还不够成熟等原因,往往缺少思考和辨别,如何引领宿舍形成健康、积极的舆论环境至关重要。无锡卫生高职校通过“宿舍文化节”、“宿舍情”征文、“星级宿舍”展示、“文明宿舍”巡礼等文艺性、趣味性、学术性活动,树典型、学先进,培育健康、向上的舆论环境氛围,抵制消极言论的影响,传递正能量,全程贯穿学校育人理念。宿舍舆论环境对人的感染是经常的、不知不觉发生的,其产生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营造良好的宿舍舆论氛围,切实形成全程育人的舆论环境,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标尺、健全完善人格修养。

三、结语

宿舍环境文化建设通过硬环境和软环境两个途径实现,硬环境是物质的,软环境是精神的,在建设过程中,五年制高职校应该把软、硬环境建设两手一起抓。硬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可以立即显示出来,容易引起重视。软环境建设的影响力是缓慢呈现的,即使付出代价也难以立竿见影,但在整个宿舍文化建设实践中举足轻重,更应加以重视。当然,无论怎样的环境建设始终离不开安全环境和制度环境,安全是红线,制度是保障,是宿舍环境建设的前提和基础,在此不一一赘述。

参考文献:

[1]朱晨阳 石桃丽.高校公寓文化的主题化和专业化特色探索[J].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6)

[2]江洁.浅谈高校女生宿舍矛盾的起因及疏导[J].大学教育,2013(2)

[3]魏秉权.试论高校学生宿舍管理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教育管理,2014(8)

[4]周冲 陈小芳 李伟.信息化环境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策研究[J].宿州学院学报,2011(11)

篇5:五年文化建设总结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市第三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请予审议。

一、第*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回顾与总结

从2001年7月召开市第*次党代表大会至今已有五年多的时间。五年来,我们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的主旋律,团结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埋头苦干,奋发图强,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宏观调控政策带来的机遇,积极作为、加快发展;努力克服非典、禽流感等突发事件造成的不利影响,攻坚克难、开拓进取,圆满完成了市第*次党代会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经济、政治、精神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实现了新跨越。

我们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深化对市情的认识,不断完善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深入贯彻上级各项决策部署,准确把握时代特征,认真分析宏观形势,结合**实际,不断完善加快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按照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和省第六次党代会确立的推进跨越式发展的要求,提出了“超常规、跨越式”的发展思路;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提出率先基本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率先”的目标;适应首都经济圈崛起的大趋势,提出了“省内力求进位争先、省外追赶东莞昆山”的发展思路。去年以来,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顺应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反映出的[找文章到☆范文搜 fwsir.com-一站在手,写作无忧!注:去掉中间符号在百度搜索第一个网站]广大干部群众对加快发展的强烈愿望,我们认真研究和探索**进入工业化中期实现更快更好发展的内在规律,针对**发展中的主要矛盾,进一步明确从强化基础性工作人手,加快推进“壮县、强市、富民”,全力打造“实力**、效率**、和谐**”。在工作重点上,突出全党抓经济,重点抓工业,集中精力上项目;在具体抓法上,确定壮大经济实力和解决社会热点问题两条主线;在发展理念上,明确突出快、追求好,快中求好;在实现途径上,坚持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三化”并举。全市各级各部门紧紧围绕这些思路目标,制定举措,全力实施,开创了新一轮加快发展的新局面。

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围绕壮大整体实力,抓工业、上项目,建园区、育产业,促进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后劲不断增强、主导产业已具雏形。坚持把项目建设作为发展工业、壮大经济实力的重要载体,在连续几年优化招商引资环境的基础上,着力实施了“大项目攻坚年”、“招商引资突破年”,把招商引资上项目作为“第一政绩”、“第一能力”,纳入干部考核体系,半年开展一次项目拉练观摩活动,促进项目工作不断实现新突破。五年累计建成投资千万元以上项目992项,完成投资640亿元,华为、京东方等一批立市立县的高科技大项目落户**。坚持把园区建设作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实施开发区二次创业,四个省级开发区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8.8亿美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11亿元。2008年,固安、永清、大厂、文安、大城五个园区被批准为省级工业园,同时启动建设了国家级出口加工区和龙河高新技术园区,在全省成为园区最多、面积最大、每个县都有一个园区的市。坚持把培育主导产业作为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委托德国罗兰贝格公司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明确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着力培育电子信息、金属制品等六大主导产业。经过五年的不懈努力,全市经济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整体实力和发展后劲进一步增强。2005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632.9亿元,比2000年增长77.2%,年递增12.1%;财政收入完成53.7亿元,是2000年的2.9倍,年递增23.5%,其中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4.3亿元,是2000年的2.1倍,年递增16%;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1178亿元,是“九五”期间的2倍。今年1-6月份,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完成327.7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15.5%,提高了2.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增加值87.9亿元,增长31.8%,提高了8.2个百分点;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80.6亿元,增长61.5%,提高了27.9个百分点;财政收入39.5亿元,增长31.3%,提高了6.0个百分点。全市经济整体上呈现出增速加快、质量提高、后劲增强的发展态势。

篇6:村新农村建设五年工作总结

木河乡下庞村地处张家川县城西部,距县城10公里,距乡政府所在地1.5公里,张蔡公路从村中穿过,属张家川县浅山地区,境内海拔1650米,年降雨量600毫米,年平均气温7.5摄氏度,无霜期168天,全村有6个村民小组,292户,1460人,其中劳动力584人,耕地面积2272亩,粮田面积1686亩,人工牧草面积400亩,全村共存栏大家畜牛1146头,羊876只,2007年,人均占有粮食320千克,人均纯收入1900元。

2006年,下庞村被列入县级新农村示范村,2008年,被列为市级新农村示范村,按照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和“五大新任务”要求,乡、村两级分工负责,因地制宜,综合规划,依托资源优势,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培育产业基地,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公益事业等为主,在广大干部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下,下庞的新农村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2008年,累计投资达460.35万元,其中市上投资6万元,县上投资118万元,部门投资45.65万元,招商引资150万元,群众自筹140.7万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调整产业结构,扩大规模养殖,招商引资,社会公益事业等方面,经过一年努力,全面完成了投资项目的落实,为把新农村建设推进更高一步奠定了基础,总结以来重点抓了以下工作:

一,围绕持续发展,在科学规划上下工夫。

下庞村在新农村建设,以可持续协调发展为目标,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结合本村实际,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经过充分论证,对新农村建设内容进行认真科学规划,分步建设。第一步,规划产业,把增加农民收入放在首位,即抓三个产业:一,抓种植业,通过引进优良品种,扩大规模经营,形成小麦、冬油菜良种繁殖培育基地;二,抓畜牧养殖业,从引进改善饲草料入手,扩大养殖规模,增加收入效益;三,抓招商引资,培育劳务输出基地。第二步,加强基础设施,努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为发展现代农业创造条件。第三步,发展社会公益事业,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第四步,整治村容村貌,改善人居环境。

二,大力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

基础设施建设落后严重制约着全村经济文化发展,同时也是群众反映最强烈,最期盼的问题,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将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一是大力抓农田基建工作,使梯田达到80%以上;二是积极动员群众参与完成38公里的农机路修建;三是以改善生态环境为出发点,实施退耕还林186亩,这些不但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也为推进建立现代农业提供了保障;四,针对行路难问题,投资7.5万元,完成大庄阳2.5公里硬化及下风营、下庞1030米道路拓宽;五是结合今年灾后重建,投资236万元(县财政投资118万元,群众自筹118万元),完成59户灾民建房;六是结合“三清五改”工作,于2007年完成150口沼气池建设,并建立垃圾点3处,极大改善了人居环境,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三,加大产业结构调整,着力解决农民增收难问题。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更是新农村建设工作中的重中之重,传统种植观念结构单一,是制约农民发展,影响农民收入的重要因素,针对这一问题,我们主要抓了以下工作:一是狠抓种植业结构调整,走粮食、经济并举的发展路子,今年投资10万元,实施100亩架豆王种植示范点,200亩蔬菜及500亩地膜玉米套种西葫芦,亩均增收300元;二是建立种子培育基地,增加农业效益,通过引进优良品种,加大农业投资,今年良种投资7万元,建立1050亩优质小麦,200亩冬油菜籽种繁育基地,亩均可增收200元;三是按自然条件合理布局,现已形成山顶油菜加洋芋,半山腰种小麦,川区玉米加蔬菜的产业带;四是依托整村推进项目与农村互助协会发展基金优势,大力发展畜牧业,全村2008年出栏大家畜牛705头,羊626只,畜牧业收入达263万元,占全村经济收入的37%,从而使粮食、经济、畜牧达到了1;1;1的平衡发展,为现代农业的建立创造了可持续协调的发展,也为解决农业增效难,农民增收难问题找到了一条有效途径。

四,积极开展劳务输转,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人多地少是制约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一大因素,针对这一现状,我们充分发挥劳务站作用,广泛提供劳务信息,今年,累计输出劳动力300人(次),同时,积极开展照商引资项目,与山东客商签约投资150万元的永锋建材厂已落户下庞村,并已开机生产,可解决150余人的就业问题,统计今年劳务收入达320万元,劳务收入占经济总收入的极大比重,成为我村的又一大产业支柱。

五,积极发展公益事业,大力关注民生问题。民生问题是经济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广大人民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影响社会稳定的一大问题,因此,我们从“执政为民”的高度政治观念出发,积极发展公益事业,按照农村建设“八通六有”的要求,实施了人饮工程,农网改造工程,通电话工程,并建立远程教育点,并不断改善村小学条件,今年又投资8万元新建村卫生所一处,完善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机制,极大方便了群众能够用水、用电、行路、上学、就医难等问题。村文化室的建立,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生活,村多种民营合作社、农村互助发展协会也开展了多项便民服务措施。

六,从提高农民素质入手,积极开展培训工作。把农民培养成为一支有文化、懂科技、会经营、素质高的队伍,是新农村建设中对农民的根本要求,为此我们重点抓了。一是利用学习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东风,在全村开展了学理论,学政策的大活动,使广大群众对国家方针政策有了了解,对发展吃了定心丸;二是结合现代远程教育和送文化、送科技、送医三下乡活动,在群众中广泛开展科技、医疗卫生、致富信息等活动,使群众掌握了致富信息,获取了致富门路,增强了自我保健意识;三是开展政策法规宣传活动,制订村规民约,加强民主管理,开展和谐家庭、环境卫生等评议活动,增强了群众法制意识与大局意识,形成了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大好局面。

七,加强组织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保证。“指导在县,主抓在乡,落实在村,农民参与”是新农村建设的工作机制,为确保新农村建设项目工作顺利开展,村上成立了新农村建设领导小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实行强化领导,分工负责,协调运作的机制,并积极发动了广大群众参与,形成了齐抓共建的局面,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定的组织保障,保证了试点工作的顺利开展。

总结以来,我们是取得了一定成效,但这与新农村建设的总体目标要求,与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愿望仍存在很大差距,这主要表现在:一是村容整洁工作做的不到位,下风营、下庞主干道未硬化,小巷道硬化没有开展,庭院美化不够;二是对新型能源开发力度不够;三是旱作农作基础设施建设没有跟上,制约着现代农业的发展;四是信息服务跟不上;五是个别项目超计划实施,致使项目已建成,但资金没有着落。

下一步主要打算抓好以下方面工作,一是积极争取项目,完成下风营、下庞主干道及三个自然村小巷道的硬化;二是从整洁村容村貌入手,加大环保投资力度,加强绿化工作;三是积极争取项目,实施下庞塬、风营梁的旱作滴灌工程;四是争取项目,配套一池三改成果,开发太阳能资源;五是充分发挥综合协会功能,在信息服务上方便群众,做好产、销一体化;六是在市上验收基础上,做好申报省级新农村示范村工作。

总之,我们将在乡党委、乡政府的领导下,在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支持与参与下,以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为知道方针,坚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下庞村的新农村建设推向新高峰。

全市新农村建设工作汇报

今年,市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二十字”方针,严格按照中央和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总体要求,突出“两大重点”,坚持“四个结合”,推动“四大创新”,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使全市的新农村建设迈上新台阶

突出两大重点:一是突出示范村建设。从特色产业和产品入手,每个示范村培育了2一3个主导产业,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达到13%以上。建立了以产业协会为主的中介服务机构和市场流通体系,提高了促进示范村经济快速发展的市场化运作水平;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在全市18个示范村着力设施了村村通电话、通广播电视、通公路、通自来水、农村电网改造、“一池三改”和村庄绿化的“五通两改一化”工程,各示范村基本实现了“五通(通油路或等级砂砾路、通自来水和班次车、80%的农户通电话、100%的农户通广播电视)和“两化”(生活环境净化、村庄绿化)。二是突出科学编制规划。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在完成县(区)、乡、村三级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发展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了村庄布局规划,重点完成了18个示范村的村庄布局规划,明确了各示范村的居民居住区和主要街道布局等,绘制了发展蓝图。

始终做到“四大结合”:一是把新农村建设与实施重点项目相结合。采取项目捆绑、资金捆投的措施,对扶贫开发、农业综合开发、生态效益示范、畜牧改良、农田水利、饮水解困及公共事业等建设项目,实施“政府统筹、捆绑使用、定向投放”,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二是与开展村企互动活动相结合。按照自治区关于开展“村企互动”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紧紧围绕马铃薯、草畜产业和劳动力等资源优势,通过招商引资等多种途径,鼓励、引导、动员和支持市内外各类企业、行业协会,充分发挥其综合带动效应,在企业与行政村或基地所在村之间,建立有组织、长期紧密联系的利益共同体,实现“村企互动、优势互补,以企带村、以村促企、村企共赢”的目标。三是与农村危房危窑改造项目相结合。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集中使用”的原则,以示范村为重点,集中安排危房改造项目资金,着力打造新农村建设亮点村。三是与发展设施农业相结合。以清水河、葫芦河、渝河、泾河、红茹河等流域为重点,按照培育“辣椒村”、“西红柿村”、“韭菜村”等“一村一品”的发展模式和“抓川、进山”的总体思路,大力发展设施农业,使之成为全市加快新农村建设的突破口。

上一篇: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下一篇:部编版纪念白求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