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2024-06-13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精选9篇)

篇1: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一、基本情况

鲁梦雨,女,11岁。蓼泉镇中心小学五年级学生。父母亲常年外出打工,没时间照顾孩子,把孩子交给年老的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中下。

鲁梦雨,在幼儿园和学前班里是出了名的懒孩子。进入小学后,也没多大改进。主要表现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不是向后就是向右跟同学讲话,要不就是坐在位置上不知道想什么出神,心不在焉。写作业不爱动脑,经常拖拖拉拉,得过且过,不认真、不按时完成,书写不好。课后多动调皮,常招惹别人,星期六,日常去网吧玩游戏。在家里,不主动帮助爷爷奶奶做家务。

二、调查访谈结果

经我仔细调查、家访和对其本人的访谈,我了解到他有两个姐姐,父母中年得子,爷爷奶奶自然很宠他。加上父母常年外出打工,爷爷奶奶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学习方面和行为方面管教疏松,也无从管教,久而久之,由于家长监督处于空白状态,就养成了他的惰性,学习缺乏自觉性,老师布置的作业能拖则拖,多一点也不愿意做。在家里,不愿干家务,好吃懒做。自制能力差,抵制不了社会上一些腐朽现象的诱惑。

三、个案分析 针对鲁梦玉的个性心理特点,我认为他的个性问题来源于家庭环境的影响和学校教育的影响。

1、鉴于他从小娇生惯养,被视为掌上明珠,凡事随心所欲,被家庭成员所溺爱,过于放纵,使他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缺乏自理自立能力,养成了依赖别人和懒惰的心理。

2、在班级里,由于懒惰,学习态度不认真,缺乏自主性,知识掌握不牢固,产生自卑心理,自暴自弃,致使成绩下降。

四、辅导过程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根据鲁梦玉的实际情况,我认为她的本质是好的,如果与家长配合共同对他进行耐心细致的教育和帮助,他会有所改变的。首先,我与他的父母取得联系,让他们勤跟孩子打电话交流沟通。我多次跟他的父母、爷爷奶奶进行诚恳的谈话。并让爷爷奶奶一定要改变对他的教育态度和方式,与老师更好地配合,严格管教孩子。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那时他们学习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家长要多进行校访,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和在家的情况。

2、给予孩子更多的关怀和爱护。老师主动和孩子亲近,和他做朋友。对他的情绪表示理解。当他调皮时,不要直接批评,要调查清楚,搞明白是什么原因,然后和他讲道理,让他慢慢的平静下来再探讨原因。在学习上,耐心辅导。在课堂上,鼓励他积极回答容易的问题,激发他的上进心,改变他学习上的懒惰的态度。

3、针对张某惰性强的缺点,激发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热情,值日生工作他认真做,就给予鼓励;主动帮助教师拿教具等则给予肯定,经与家长沟通得知,他在家中能帮助父母干力所能及的家务,我则耐心帮助他建立起热爱生活的信心。

五、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辅导措施,收到了明显的效果。

1、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改变,其家庭成员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爷爷奶奶的教育方式有了改变,不过于溺爱孩子,对其严格管教,并让孩子参与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

2、经过近两个月的了解及教育,吴之龙有了一定的进步,正如人的性格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一样,它具有稳定的特点,要彻底改变是要经过长时间的努力。现在,张某学习目的有了明确的认识,能坚持上满上好各门课程,保质保量地完成各门功课,成绩逐步提高。他对生活也满怀信心,对劳动有了初步认识,值日主动、热心肯干,犯了错误能认识到错误在哪儿。他现在仍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对较难的问题易放弃,缺乏坚强的毅力,抗挫折能力较弱,对于他今后的教育仍是长期的,我希望他会成为坚强、有知识的身心健康的人才。

篇2: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摘要:在中国有这样一个弱势群体:他们的父母为了生计远走他乡离开年幼的孩子,外出打工,用勤劳获取家庭收入,为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作出了贡献,但他们的孩子却留在了农村家里交由祖辈或亲戚(甚至是无血缘关系的他人)监护接受教育,与父母相伴的时间微乎其微。这些本应是父母掌上明珠的儿童集中起来便成了一个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近年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受到社会各方面的关注。本案例记录了对我所教班级的一名表现很极端的留守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并成功转化的过程以及我的一些感悟。根据权威调查,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数量超过了5800万人。57.2%的留守儿童是父母一方外出,42.8%的留守儿童是父母同时外出。留守儿童中的79.7%由奶奶、奶奶或外公、外婆抚养,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留守儿童无法像其他孩子那样得到父母的关爱,家长也不能随时了解、把握孩子的心理、思想变化。这种亲情的缺失使孩子变得孤僻、抑郁,甚至有一种被遗弃的感觉,严重地影响到了孩子心理的健康发展。这些心理方面的问题,直接影响到孩子的行为,使他们不论是在家里,还是在学校、社会都经常出现一些与其他孩子不一样的行为,主要表现为:性格柔弱内向、自卑心理障碍、孤独无靠心理、产生怨恨父母和心理等。由于“留守儿童”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直接的关爱与呵护,久而久之,产生了一系列问题,而心理问题最值得关注。

一、基本情况

本案例分析的是我在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健康宣传时接的个案,案主是射阳县小学四年的学生郑裕国,男,11岁,父母离异的留守儿童,常年与奶奶相依为命。性格孤僻,不爱与人沟通,有不良的行为习惯。学习成绩为班级倒数,总是不能及时完成作业。情绪偏激,时常会顶撞老师,也时常不回家吃饭、缺课。

二、个案分析

通过询问同学、家访以及对其本人的简单交流,了解到郑裕国是一个很“可怜”的留守孩子。从出生开始便没有妈妈的呵护,父亲长年在外务工并且从不关心他的成长,更谈不上家庭教育,也不曾有经济帮助家庭,家中仅靠奶奶的“五保户”收入与社会救助来维持生活。奶奶的文化素质较低,对孙子的学业与行为等各方面从来不过问,也无从管教,甚至于孙子没有没回家吃饭与就寝都不得知道。一年四季不管天寒地暖都只有一双鞋子,三年级时的班主任王老师时常看不过去会把他的衣服、鞋子等洗一洗,这就算是“母爱”了。他是同学们眼中的“惯偷”,同学们时常反映他有“偷”的不良习惯,以至于只要班上有某个同学的东西找不到了,便会一同指向他。社会上也有类似的声音,当地一家小超市,经常发现他会在夜间去超市“偷吃偷睡”,有一回是睡去了第二天才被发现。每当我问他是不是有“偷”他人的东西时,总是低头不说话,时常落下眼泪。在老师眼中,他又是一个蛮灵光的孩子,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热爱劳动,是班级里的劳动积极分子。每次单元考试有进步了老师给予表扬时总能露出那少有的甜美的笑 脸。

三、心理问题诊断

经过多方了解,细心观察,查阅资料与咨询相关权威心理专家等。可以确定这是一个典型的由于缺少关爱,没有家庭温暖而引起的留守儿童心理问题个案。在诸多的不良行为习惯中,“偷”东西是平时同学们反映最多的问题。在多次家访中得知,回到家中吃不上饭是常有的事情,而奶奶总是说“我已经尽力了”,如此贫困的家庭背景促使他养成诸如“偷”等比较严重的不良行为习惯,更让自卑心理充满他的内心。而在班级里他又很爱在同学面前表现自己,一旦得到肯定时,会让自己觉得很成功,很有成就感。这是积极的一面,说明内心是积级向上的。因此,要做好郑裕国的的心理辅导工作,主要解决下面两个问题:

第一,改变郑裕国不合理的认知和思维方式,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并积极面对生活。

第二,在无法改变家庭背景这个大环境下,改善在班级这个小集体中的关系,给予他更多的关爱,让他感受到有人关心如家般的温暖。

四、辅导过程

1、方案设计:

目标:通过辅导,能让郑裕国接受现实的家庭背景,改善与同学关系,从而帮助他树立对学习、生活的信心。

辅导方法:情感沟通、就事论事、倾听探讨、行为操纵、激励机制。辅导周期:整个过程约15周时间,分三个阶段进行。

2、实施过程:

第一阶段:获取信任,渗透辅导理念。(约3周)

几次的接触,我已经取得了他的信任,成为无话不说的朋友,有时还会主动来找我沟通一些自己不良习惯的形成原因,慢慢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的行为。面对他的坦言,我便以一个父亲的身份告诉他,人不能选择出生,不理想的家庭背景是暂时的。也正因为如此,你才要更加独立和努力,男儿当自强,通过刻苦的学习掌握知识改变命运。积极联系在外务工的父亲及家中的奶奶,争取他们多花点时间关心孩子的健康成长与学习问题。同时,帮助郑裕国与父亲建立定期“电话关爱”,从而改善亲子关系和获取父爱的温暖。

第二阶段:树立信心,实施行为辅导措施。(约8周)

本阶段为整个辅导过程的重点,如何帮助他树立信心改变自卑心理是关键。对于他自卑的心理问题,我用尊重、平等、激励的方式与其沟通。及时对他的表现做出评价,让他意识到做什么、怎么做是让人肯定和让人讨厌的。对于家庭背景所带来的不利于成长的观察因素,在给予适当帮助外,时常讲一些励志故事,让其树立起积极、乐观的上进心。同时,有意识的地帮其与同学沟通交流接近关系,动员班干部及与他走得近的同学一起和他参加各种活动,让他学会与人友好、愉快相处。

学习成绩不理想、不能很好的完成作业等问题是导致其自卑心理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所以我帮他制订了学习计划,并特意安排两个品学兼 优的男生专门帮助郑裕国解决学习上的困难,其中一个与他同桌,并叮嘱两人平时多与他谈心,了解他的思想动态,同时适当开导他。刚开始的时候郑裕国并不合作,经过大约四周时间的努力开始接受同学的帮助,并在接下来的课堂上有了明显变化,开始举手回答问题,课后作业也主动询问同学,而不在是以往那样直接去抄袭。

第三阶段:巩固辅导效果。(约4周)

为了巩固取得的成果,我接着采用激励机制。在闲聊时得知,郑裕国曾经拿过别人的东西(包括钱),原因是没吃饭肚子实在是饿得不行,回家也是没饭吃。在强调他这样的行为不正确时,又告诉他,我可以帮助他可以暂时解决生活上的问题,但是有条件:第一,今后再遇到这种情况要首先要告诉我,可以向我借钱;第二,向我借去的钱等你有能力了后要还;第三,努力学习,争取提高成绩。他表示同意。事后我帮他制订了复习计划,并监督他是否努力完成。此后,郑裕国同学在学习方面表现出来的积极性比以前有了极大的提高

五、辅导效果

篇3: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

一留守儿童存在的心理问题

1. 缺乏沟通, 孤僻内向

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 有困难时又由于亲疏和害怕等各种原因不愿向他人求助, 久而久之变得不愿与人交流。加之留守儿童由父母的同辈人代为监护人, 致使监护人在教养过程中难免有所顾虑, 不敢严格管教。这样, 监护人可能采取溺爱和放任型的管教方式, 容易养成儿童任性的心理行为。而对于较为敏感的儿童来说, 又容易产生寄人篱下的感觉, 从而形成怕事、孤僻、性格内向、心理承受能力差的性格。或者在与其他孩子进行交往时, 不受欢迎和重视。处在情感孤岛上的这些孩子们, 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

2. 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往往缺乏安全感, 与人有一点摩擦就较真, 觉得别人看不起他、欺负他, 故而跟人相处充满警惕甚至敌意。稍有不顺心的事, 因为害怕或倔强不敢告诉监护人或老师, 从而使这些处在情感孤岛上的孩子们, 逆反和自卑心理会日益加重。随着农村剩余劳力源源不断地涌向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 农村留守儿童学习成绩下降、违纪频发、中途辍学的现象也日趋严重, 这直接影响了我国农村基础教育的健康发展。

3. 厌学、自卑心理

大多数留守儿童因缺乏父母的直接监管, 逐渐对学校没有兴趣, 不愿参加活动、自卑心理严重。小学低年级留守儿童中, 他们可能胆小怕事、课堂不敢回答问题;高年级留守儿童中, 由于对学习失去信心, 开始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匮乏的压力。

二造成留守儿童心理问题原因

1. 监护现状甚忧

目前留守儿童的监护情况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隔代监护, 即由祖辈抚养的监护方式。只要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健在, 对留守儿童采用这种监护的方式比较多。对于这种监护的方式, 外出的父母比较放心。但这种监护方式在儿童成长过程中, 却有着难以克服的问题。一是由于天然的血缘、亲缘关系, 监护者多采用溺爱的管教方式, 较多地给予物质、生活上的满足和过多的宽容放任, 而较少精神、道德上的管束和引导。二是祖孙辈年龄差距大, 观念不一样, 对待许多事物的看法往往存在很大的差异, 代沟明显, 难以相互沟通。一般来说, 祖辈们往往以他们成长的经历来教育要求孙子辈。另外, 老人年岁大, 精力不济, 健康状况欠佳, 再加上有的老人监护的远不止一两个留守小孩, 力不从心。

2. 父母认知的影响

在外务工的父母因观念和一些职业活动存在着负面影响, 尽管留守儿童家庭这种亲子之间的交往在时间上的长期间断, 但父母打工对留守儿童的影响则是显而易见的。有些父母在外打工挣了钱, 增长了见识, 深刻体会到知识的重要性, 他们对子女的要求一般较高, 随时关心着子女健康成长和学业成绩, 会经常与教师或监护人取得联系。他们的思想和情绪也会引起其留守孩子积极要求进步, 勤奋学习, 这种影响是良性互动的。另一种情况却是, 为了挣了钱, 或者认为自己下苦力挣的钱比文化较高的人挣钱还多的打工父母, 在他们心目中滋长着新的“读书无用论”思想, 于是对子女没有明确的要求, 顺其自然, 使留守儿童幼小的心灵上背上了父母沉重的情绪包袱, 承担着很大精神压力, 严重影响他们的正常学习和健康成长。

3. 学校的不当教育

长期以来的应试教育, 学校以分数高低来评价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评价机制, 使得我们的教师把更多的精力倾注到那些学习成绩好、听话的学生, 而对于那些学习基础差, 又经常违纪的学生, 很少关心, 而这一部分学生中, 大多数是留守孩子。虽然新课改在不断推进, 学校的评价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是, 从各校制订的考核细则中不难发现, 无论从多少个指标中来考核教师, 最终拉开教师之间分数的还是班级学生们的“考分”。教师的不恰当教育可能导致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产生。第一, 教师不恰当的学生观, 是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原因之一。在传统的教育中, 学生的成绩好坏或听不听话, 是直接影响教师学生观的主导因素。教师对成绩好的学生投入更多地关注, 对成绩差的学生常常关注较少。而学习成绩差的学生, 大多数是留守儿童, 他们无论如何都不会引起教师的重视和信任, 于是就会抑郁悲观, 往往以“不好”、“更不听话”的方式与教师对抗。而他们的逆反又会激起教师对这部分学生的厌弃, 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师生关系恶化, 有的教师甚至采取挖苦讽刺的方式, 给这部分留守儿童带来更大的心理压力。第二, 教师落后的教学观, 是导致留守儿童产生心理问题的一个重要原因。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情况: (1) 学生在课堂上没有自主权。 (2) 信奉“严师出高徒”的古训, 认为“玉不琢不成器”。 (3) 由于有些教师产生职业倦怠, 对学生严重地不负责任, 对学生的学习很少关心。

4. 社会的不良影响

社会上的不良场所对留守儿童的成长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农村小集镇上的一些公开的和隐蔽网吧, 违反国家有关规定, 为了赚钱而大量招来在校学生, 甚至引诱学生。留守儿童自控力本身就不强, 而留守儿童又缺乏父母的监管, 网吧对他们的不利影响就更大。成年人的不良行为对留守儿童的成长也带来了不良影响。

三留守儿童心理问题辅导

1. 从根本着手, 矫正他们不良的心理

留守儿童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心理问题。

第一, 教师要做好学生的心理辅导工作, 成为他们的知心朋友。要对本班的留守儿童有充分地了解, 熟悉他们的家庭背景、人际关系、性格特征、行为习惯、道德品质、学习动机和态度。为他们建立起心理健康辅导, 留意每个学生的心理变化, 并做详细的记录, 对他们不正常的行为表现及时干预, 正确引导, 并进行有关心理辅导, 给他们更多的心灵关怀。

第二, 留守儿童因父母的远离, 使得他们普遍缺少了和父母的沟通, 缺少父母的赏识, 缺少了来自父母的压力, 自律能力相对差, 内心孤独。对于留守儿童和父母之间的这种情感空白, 教师应更多地从情感入手加以弥补。这就需要我们深入到学生当中去, 到学生的家庭里中去, 经常和这些学生进行情感和语言上的交流, 以填补他们缺少父母呵护的空白。同时, 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活动。比如给他们过生日, 让每一同学都来关心、关怀他们, 消除他们的孤独感和自卑感, 让他们感受到集体的温暖。

第三, 爱是教育的基石。教师要经常利用休息的时间去家访, 了解、关心他们的生活, 对生活困难的学生要及时给予帮助。同时和他们的监护人互相沟通, 使其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教育:每天要督促孩子完成学习任务, 要经常和孩子进行情感、语言上的交流, 帮助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 建立学习目标, 激发学习动机。

第四, 教师和监护人是代替不了父母的, 我们要让孩子感到父母无时不在自己的身边, 满足他们安全感。因此, 教师要教会学生经常以书信、电话的方式来加强同父母的情感交流, 指导他们学会把生活和学习中的苦乐告诉父母, 使情感得以抒发。此外, 教师还要多与学生家长电话沟通, 在思想上去掉他们那种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情等不正确的思想, 要让他们重视子女的教育, 平时要多对孩子进行电话教育。我相信有了父母给予精神上的鼓励和行为上的约束, 有了学校的温暖关怀和帮助, 孩子一定会对学习和生活树起信心。

2. 引导留守儿童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和他们交流过程中要正确引导他们的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艰辛, 让他们懂得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的道理, 珍惜现在难得的学习机会, 努力学习。增强他们的是非观、判断力和责任感, 使他们对父母的理解转化为学习的动力。事实上, 有些孩子除了完成学习任务外还要承担繁重的家务, 照顾弟弟妹妹甚至老人。在长期的生活中, 他们的意志变得坚强起来, 思想变得成熟起来, 学习也很用功, 而这些品质是其他孩子所不具备的。每个孩子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赏识。教师要善于发掘留守孩子身上的优点, 对他们吃苦耐劳、自立自强的精神加以表扬, 鼓励他们将这些生活事例以作文或者主题班会的形式把自己的心里话倾诉出来, 号召同学们向他们学习。这些学生当得到老师和同学们的认可后就会增强对学习的信心, 有了正确的学习动机后, 就能极大地促进学习。

3. 政府部门要加强对留守儿童的政策倾斜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尽量减少农民工外出务工的欲望和需求;建立农民工子女在城市学校合理流动、充分享受城市优秀教育资源的机制, 是当前最为迫切的问题。也就是说, 农民工的子女最好能像城市子女一样, 不要交借读费、择校费也能读得起书;建立寄宿制学校, 吸收留守儿童住校;乡镇政府要发挥爱心超市作用, 把留守儿童列入帮扶对象, 切实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 鼓励他们自立自强、努力学习, 让孩子们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

总之, 留守儿童教育问题是一个越来越突出的社会问题, 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更是我们从事教育工作所面临的一个新课题。它需要教师、父母、监护人乃至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但主阵地是学校, 教师是关键, 我们要本着对每一个孩子负责的态度, 把更多的关爱和呵护给这些心灵脆弱的孩子们!

参考文献

篇4:农村留守儿童心理辅导初探

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 中国城乡间人口流动的限制被打破, 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规模不断扩大,在农村出现了一群特殊的群体--留守儿童。由于留守儿童多由祖辈照顾,父母监护教育角色的缺失,对留守儿童的全面健康成长造成不良影响,"隔代教育"问题在"留守儿童"群体中最为突出。所以学校对留守儿童的心理辅导变的尤为重要。

1 留守儿童心理障碍产生的原因

1.1 父母外出打工后,与留守儿童聚少离多,沟通少,远远达不到其作为监护人的角色要求,而占绝对大比例的隔代教育又有诸多不尽人意处,这种状况容易导致留守儿童"亲情饥渴",心理健康、性格等方面出现偏差,学习受到影响。

1.2 大部分留守儿童是由祖父母隔代监护和亲友临时监护,年事已高、文化素质较低的祖辈监护人基本没有能力辅导和监督孩子学习,监护不力。农村学校受办学条件、师资力量、教学理念的局限与制约,针对留守儿童的需求提供特殊有效的教育和关爱力不从心,学校与家庭之间缺乏沟通。家庭和学校监护不力,导致相当数量的留守儿童产生厌学、逃学、辍学现象。留守儿童学习成绩及初中教育的在学率都低于正常家庭儿童。

1.3 由于父母长期外出,留守儿童的情感需求得不到满足,遇到心理问题得不到正常疏导,极大地影响了其身心健康形成人格扭曲的隐患,导致一部分儿童行为习惯较差,并且极易产生心理失衡、道德失范、行为失控甚至犯罪的倾向。这样缺乏抚慰,身心健康令人堪忧。

1.4 监护责任不落实,监护人缺乏防范意识,儿童防护能力弱,农村留守儿童容易受到意外伤害,甚至成为不法分子侵害的对象。这样疏于照顾,人身安全容易忽视。

1.5 "留守儿童'过早地体会到了生活的辛酸和物质匱乏的压力。他们只能孤独寂寞地成长,享受不到来自父母的关爱和亲情。更现实一点儿,他们根本看不到知识将会给生活带来什么改变。学习成绩的好坏对他们来说,似乎已经没什么实际意义了。"

1.6 由于缺乏父母的关爱,再加上经济条件差、生活环境不好等方面的影响,"留守儿童"承受着几倍于同龄人的心理压力。他们普遍存在孤僻、胆小等性格特点,容易出现偏执、冷漠、自私等不良人格特征,并且诱发一些心理和情感问题。

1.7 父母外出打工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往往与父母的打工年限有关,时间越长,孩子的心理问题越严重。

我认为,"留守儿童"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生活中有了委屈却没有一个合适的倾诉对象,久而久之,其人格表现或是攻击性较强,或是偏向抑郁。

2 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辅导

2.1 学校要有所作为。具体讲就是要做到"三个一点",即多一点关心,多一点关怀,多一点问候。比如通过造册登记,把每一个留守儿童的材料记录在案,通过"结对子"的方式,"亲帮亲,邻帮邻",让在农村工作的党员、教师,常常关心这些孩子,嘘寒问暖等。

2.2 基层非政府组织,如妇联、民兵、团委、治保等,积极建立帮助机制,搭建起信息沟通平台,让社会各个层面的人都能真实关注到"留守儿童"的最新状况,共同关心他们。

2.3 治标还需治本,教育体系改革才是关键。怎样使留守的孩子不留守,如何解决进城读书的费用、学位等问题需要教育部门和政府共同商议,尽快解决问题,消除障碍。

2.4 培养稳定乐观的情绪和积极健康的情感。对每一个做父母的人来说,天经地义的义务和职责是,一方面,为子女提供必要的物质生活条件、教育条件、安全保障,另一方面,也应该给子女以父母亲情和家庭温暖,使其在情感、道德、行为、心理等方面健康发展。但是,在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工的家庭里,这两个职责是不可能同时实现的。这就要靠学校或监护人积极培养和引导。

2.5 学校老师和监护人要对"留守儿童"进行耐心的辅导和帮助。树立一个正确的自我观念,能实事求是地进 行自我评价,保持适度的自尊与自信。 "留守儿童"认为学习中最大的困难是"无人辅导"。研究人员发现,多数"留守儿童"较少受到老师的关注和器重,而监护人一般又没有辅导孩子学习的能力。面对学习上的困难,不少"留守儿童"采取消极的态度,甚至是自暴自弃,陷入恶性循环。在正常的教育管理之外,学校难以对数量庞大的"留守儿童"进行特别监管。还有极少数教师对他们缺乏耐心,施以责骂、挖苦、体罚等不当手段,致使他们对学校失去信任,逃学、辍学,过早流向社会。

2.6 培养 "留守儿童" 在突发性事件中的自救能力以及正常的行为反应和良好的意志品质,有较强的耐受挫折的能力。 最让家长和监护人觉得头疼的问题,就是"留守儿童"的安全问题。由于缺乏有效监管和教育,"留守儿童"对突发性事件几乎没有应变和自救的能力。 "留守儿童"自身在生理上没有足够的自我保护能力,心理上也缺乏防范意识,容易受到侵害,或者"学坏"。另外,由于大多数主要劳动力外出,一些不法分子往往趁机对"留守儿童"家庭实施不法侵害。

2.7 疏通思想,老师或监护人经常和他们谈心,培养正常的交往能力,能与周围人们友好相处,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防止离家出走。留守儿童的父母都在城里打工,再加上城市生活的诱惑,他们中的一些人会选择离家出走的危险方式。糟糕的是,这些孩子在农村缺少管理和控制,这更加大了他们出走的可能性。

2.8 就是尽快在教育目标中补上心理健康的内容,通过广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全面促进学生心理素质的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是以增进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促进学生个性的健全发展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广泛开展对各种心理疾病的防治,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其根本目标是充分挖掘学生的心理潜能,培养其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个性的健全发展,增强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

篇5:留守学生心理辅导案例分析

大桥学校 黄国锋

一、时代背景:

由于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出现了劳动力剩余的现象,许多家庭的主劳动力都外出务工或经商。于是,我校出现许多的留守学生。针对此状况,我对在我校就读的留守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有百分之五十多的留守学生存在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和性格缺陷,学习成绩也令人担忧,甚至在一些人的眼中留守学生已经渐渐变成了“个人素质特殊生”的代名词。留守学生的教育问题,是一个值得学校、家长和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

二、个案情况:

姓名:黄霞

年龄:12岁

性别:女

班级:六(2)班

基本情况:该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在小学二年级时,其父母亲外出务工,该生随爷爷奶奶在家中,刚进入六年级时,就认我为代理家长。经过我长久细心地观察和分析,发现在这个孩子身上集中出现了以下问题:

1、时不时有厌学的情绪出现。

当该生身体有一点不适时,就让她的奶奶请假,不来学校上学,尤其星期一,他的座位经常是空的。经过多次的家访和与该生谈心,我发现黄某的厌学心理成因突出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学习上有畏难的心理:首先,该生在学习、生活上对家长有依赖心理,如迟到了一定要奶奶把他送进教室,生病了一定是让奶奶来抄作业,其次,当作业过多时,就不断地吵,并让家长帮做。

(2)懒散的学习心理:该生在学习上有“四怕”:怕用功、怕动脑、怕发言、怕作业,一心想随心所欲地玩。

(3)成绩不理想,有自卑的心理:该生与同学、老师交往时,往往显得不自信,在各种班级活动中常常是一副漠不关心的样子。

2、竞争意识淡泊,缺乏良好的集体荣誉感。

在班级、学校开展的各种活动中,小到一次发言,大到学校组织的活动,都显得没有热情,参与意识淡漠。

3、有孤僻的心理倾向,与同学交往困难。

该生平时沉默寡言,独来独往,偶尔也流露出想和同学们交往的思想,但显得不知所措。

三、问题分析:

我通过观察、家访、交谈等多种方式接近李某和他的家人。我发现黄某身上的这些心理问题主要来源于三方面的原因:

1、隔代监护出现的溺爱过度,奶奶对李某十分溺爱、大事、小事都迁就该生,不忍对其进行严格的监督和教育,连日常生活小事都不舍得让该生做,甚至连整理书包、抄作业等这些本该孩子做的事都包办了。

2、父母不正确的教育和疼爱方式。

由于该生父母常年在外地务工,在李某的生活中缺少父爱和母爱,在外的父母心里觉得内疚,因此对孩子处处补偿、事事迁就,生怕亏待了孩子,特别是在物质上,他们对孩子是有求必应,但和孩子在思想上的沟通却是极少的,对学习更是不闻不问。

3、自卑使她的性格发生了变化。

小时候的她,性格开朗而又活泼,自父母外出后,她的成绩一直不太理想,平时很少和老师、同学交流,表扬更是远离了她,这些使黄某觉得自己处处不如人,内心深处的自卑感使他害怕竞争、害怕失败,宁可逃避一切竞争,将自己包裹起来,并远离集体。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黄某身上的问题主要源于监护人的溺爱、父母的错误教育方式、方法和他孤僻和不自信的性格,于是我决定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教育和引导。

四、教育和引导措施:

1、从监护人和家长入手,使他们能形成正确的教育观。

我充分利用课题组制作的“家校联系卡”与监护人多次交谈,并用电话与李某的父母进行沟通,让他们意识到孩子身上存在的问题及问题的严重性,使他们明白:钱不能弥补自己对孩子的歉意,无节制的物质满足是在害孩子,会使孩子滋生许多生活上的恶习,同时我对李某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提出了以下几点建议:

(1)正确对待孩子的错误,该批评时要批评,要让孩子习惯接受批评,习惯认识错误,并使孩子形成有错就改的良好习惯。

(2)教给孩子正确对待困难的态度,当孩子面对困难时应该教会他如何解决,而不是替孩子去解决困难。

(3)还给孩子一片自由的天地,不要让孩子远离集体,要让他到小伙伴中去,和他们一起融入集体。

(4)父母的教育关心要得法,要尽可能多回家来看望孩子或者经常打电话给孩子,多关心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并对孩子取得的每一点微小进步及时肯定,这样能让孩子感到父母在千里之外的关心和呵护。

2、充分利用“结对子”、“心理咨询法”、“主题班会法”帮助该生确立自信、自强的信念,使其能融入集体,体会与人交往的乐趣。

儿童尤其是中、低年级的儿童,他们对自己的评价大多依据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外界的批评和表扬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的情绪和行为。为了让黄某在学习、竞争、人际交往中树立起信心,我依据课题研究中的方法,尝试进行了以下的做法:

(1)与留守学生交朋友,用朋友的立场帮助孩子树立自信心。

根据我们课题组的安排,我与黄某同学结成了对子,平时,我充分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其交往、谈心,经过一段的时间,我与他成了朋友,而且在交往的过程中,我发现了黄某的强项,平时她的数学成绩不大好,但是,她的空间观念十分的强,于是在六年级的 “图形认识初步”中,我利用课余的时间,与她一起学习,一起讨论,在本章的测试中,她竟考了98分的好成绩,这时在她脸上我看到了她从未有过的成功喜悦和自信的笑容。

(2)充分利用“心理辅导”和“班级主题班会”,使该生提高了心理素养,并以最高的热情融入了集体。

有了自信的黄某,他的情绪产生了一定的兴奋性,我再次用朋友的身份,让他有困难找老师,使他多次进入我校的“心理咨询室”进行心理咨询,从而提高了心理的素养,如:正确对待困难与挫折,如何与人交往等,同时在其班级中,也相应地开展了以留守学生教育为主题的班会,看到了同学与老师的关爱,并产生了与同学、教师交往的意识。自此,他体验到了与老师、同学交往的乐趣,找到了自己在集体中的位置,认识到自己存在的价值,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增添信心,提高了集体荣誉感。

(3)从小做起,逐步提高。

在黄某走出低谷后,我立即把他的注意力转移到学习上来,明确地告诉他:学生要以学习为主,按时上学,完成作业是一名合格的中学生最起码的任务。为了不让他感到这个要求高不可攀,我和他共同制定了一些具体可行的小目标,例如:每天坚持按时完成作业;每节课至少发一次言;成绩一有提高,就及时表扬,从那以后,他的成绩提高了,他也一次次地露出了自信的笑容。

五、令人兴奋的教育辅导效果:

经过半年多来的教育和引导,以及黄某家长的密切配合加上他本人的努力,教育的效果是令人兴奋的:

1、按时上学已经成为了他的一种良好习惯。

2、黄某已清楚地认识到按时完成作业是每个学生必须要做到的。尽管他的作业书写质量还有待提高,但按时完成作业对他来说就是一个不小的进步。

3、与同学打成一片,能经常看见他和同学们嬉戏时活跃的身影,听见他开朗而又自信的笑声。

4、语数外成绩都有了一定的提高,虽然成绩还不太稳定,但他已彻底改掉了懒的毛病。集体的活动他都能参加,且不管比赛的规模如何,但这都是一次次公平的竞争,参与竞争就已标志着他成功了一半。

六、教育引导后的感受和小结。

篇6: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简报

近年来,铅山县鹅湖镇将关爱留守儿童作为精准扶贫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积极开展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加强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教育管理,营造关爱留守儿童的社会氛围。

建立台账,明确任务。各村在辖区内开展留守儿童摸底排查工作,摸底排查对象为父母双方外出务工或一方外出务工另一方无监护能力,无法与父母正常共同生活的不满16周岁的农村户籍未成年人。在此基础上,采取集中、全面、深入、细致排查,彻底查清留守儿童的数量、就学情况、家庭情况、父母务工地点、受委托监护人基本情况等,收集全镇各村留守儿童信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做到村不漏组、组不漏户、户不漏人。

落实措施,帮扶到位。通过计生办、民政所、妇联、学校等单位对困难留守儿童及时进行救助,保证他们有衣穿、有饭吃、有房住。镇党建办、关工委结合“党员志愿者服务”活动,动员党员干部向留守儿童献爱心,定期监督各村对留守儿童进行走访,帮助他们解决生活中的困难,让他们感受到政府和社会的关心、关怀。落实“代理家长”和“代理爸妈”结对帮扶活动,每逢节假日开展走访慰问活动,与留守儿童沟通交流,让他们感受到亲情般的关爱。

篇7:留守儿童心理辅导记录

一、基本概况

胡振涛,男,11岁,小学四年级学生。父亲小学毕业,母亲初中毕业,均外出打工,无暇顾及孩子,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照顾。学习成绩中下。

胡振涛在幼儿园时就比其他孩子明显表现出多动调皮。自进入小学后,随着年龄增长,渐渐喜欢讲一些不文明的脏话,因此同学都不愿意和他在一起,更谈不上有一个知心朋友,人际关系较差,经常出现所谓的攻击性行为,主要表现在:上课不遵守纪律,注意力不集中,经常搞一些惹人注意引人发笑的恶作剧。当老师批评他,同学反击他时,毫无不愉快的表现,反而感到高兴;下课时,经常无缘无故的欺侮同学,偶尔也有偷窃行为发生,如翻同学书包。有时还鼓动一些其它班级中品行较差的学生在社会上结帮打架。所有这一切行为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注意,感觉到他的存在。

二、辅导过程

对于胡振涛所出现的攻击性行为,我经过仔细调查,发现原因是多方面的,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主要有以下几条:

1、没有理想的家庭教育环境;

2、教师和家长的批评强化了他的攻击性行为;

3、同学对他的不友好、不信任造成了他的逆反心理;

4、社会的负面影响。

我对胡振涛同学进行以下几方面的心理辅导:

1、改变其家庭教育环境。首先,我同他的父母和爷爷奶奶进行一次诚恳的谈心。通过谈话使他们明白,孩子的成长离不开良好的家庭教育。要求他的父母多抽一些时间来关心他的学习和生活。当孩子有错时,应耐心开导,而不应用辱骂、欧打的教育方式。爷爷奶奶不能一味地放纵,要跟他多讲些他们那时学习生活的艰苦环境,使他从中受到一些启发。其次多进行校访,了解孩子的在校表现,汇报在家的活动情况。

2、采取情感导入策略正面转化。每个学生都有自尊心,都需要爱,尤其是胡振涛,平时受到批评、冷落太多,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当他犯错时,如果再进行指责、辱骂,那只能强化他的负面影响。因此,针对胡振涛的这种心境,我决心想办法和他沟通心理。首先用我的热情来换取他的信任,对待他的困惑我热心帮助,对待他的忧思我热心化解,偶尔有点进步,我就在晨间谈话上大加表扬。春游活动时,同学们不愿跟他在一起,我就特意坐在他身边,和他聊天,还把自已带去的食物分给他吃,让他感到教师的可敬可亲。其次,我用自已的坦诚来换取他对我的信任。中午轮到我值日,我就带上他一起吃饭,借吃饭之余跟他聊自已小时候做了错事受到老师批评和现在工作中出现差错受到领导批评毫无保留地说给他听。好几次我发觉他的神态很惊讶,还说:“老师,你也有这么多的错”我知道他对我说这话时,已经完全取得了他的信任,于是他也非常诚实地对我说,他的恶作剧、脏话都是为了引起同学对他的关注,因为同学对他太不在意了。了解了他的这种心理,我就适时地对他指出不文明的行为和语言不能赢得同学们的好感,应该用真心和诚实来获得同学们的信任。随后,我又对他说老师愿成为你的第一个朋友。后来在班级活动中,我尽量给他创造施展才能的机会,帮助他树立信心和培养他的荣誉感,并经常把他的进步告诉他的家庭。

3、多给他以榜样教育。我采取积极措施,从身边的榜样教育他,让他认识到自已的不足,让他体验到榜样的荣耀,要给他寻找一条做榜样的途径,鼓励他争做别人的榜样。

4、和其他任课老师积极配合。改变和他在一起的小伙伴的思想品德行为,为他创造一个健康、理想的活动环境。

三、辅导效果

通过以上辅导措施,收到的效果是明显的,具体体现在:

1、家庭教育环境有了显著的变化,其家庭成员经常与学校进行联系,爷爷、奶奶的教育方法有了明显的改变。

2、该生与班级师生建立了良好的人际关系,时常在日记本上向老师倾诉他的心声,学生也喜欢和他在一起玩,精神面貌变化很大,帮助他人的事也时有出现。

篇8:留守儿童心理辅导案例

1 积极与留守儿童监护人电话短信交流

留守儿童的监护人多为祖辈, 年迈体衰, 文化程度不高, 家教意识淡薄, 教育观念陈旧, 没有精力, 没有能力, 更没有意识去关注学生的学习。老师要积极通过电话、短信交流与监护人一道共同管理辅导孩子, 交流一些辅导孩子的具体方法。对留守儿童监护人只管孩子吃、穿、住、用、花等生活照料, 不管孩子思想道德和在校学习表现;一味依从宠爱孩子而不严加教育管理;监护人劳动任务重, 无时间无精力管教等不同问题分别加以指导, 给他们摆事实讲道理, 让他们懂得不抓学习、不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自主能力, 不培养爱心将会害了孩子, 害了家庭, 害了社会的道理, 帮他们转变观念。对缺乏家教意识和家庭辅导经验的监护人提出合理的建议, 告知他们在平时如何去关注孩子的学习。对于文化浅、无能力型的监护人, 要求他们查看孩子的作业有没有做, 写得认真不认真, 要求和督促孩子先做作业后去玩耍, 注意多赞扬多鼓励, 培养孩子完成作业的习惯, 增强孩子的学心自觉性, 提高孩子学习自信心。

2 要求在外务工的家长做到“五个为”

作为在外务工的家长, 必须做到“五个为”:一是每周为孩子打一个亲情电话, 多鼓励赞扬, 少批评指责;二是为孩子每月联系一次班主任和任课教师, 并由教师转达给自己的孩子, 让孩子知道远在他乡的父母还在默默的关心自己在校的表现;三是为了孩子每年至少回家一次, 带给孩子一个惊喜——心中梦寐以求的奖品;四是为孩子制定一个具有激励性的“目标责任书”, 当孩子达到目标或者超过目标时要履行自己的承诺, 即使没有达到预期目标, 哪怕有那么一点点的进步, 都要及时给予赞扬或适当奖励;五是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设一个和谐的家庭气氛和学习环境——家庭和睦, 节假日有所表示——送一个漂亮的书包、文具, 或买一本课外书或工具书, 陪孩子一起看书、玩游戏、分享彼此的辛酸与快乐等。

3 坚持家访制度, 及时反馈学生在校表现

教师可以利用下午放学或节假日, 走进留守儿童家里, 进行家访。及时将留守儿童在学校的表现反馈给监护人, 让监护人怎样去关注学生的学习, 做到心中有数, 有的放矢。通过及时反馈学生在学校表现的闪光点, 使家庭、学校、教师之间达成共识, 产生共鸣, 让监护人懂得如何去关注、管理、辅导、培养孩子。深入到学生家庭, 还可以在生活上予以关心照顾, 获取学生更多的情况, 对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只有在学生的生活和学习上倾注了更多的关心和爱, 才能对学生对症下药, 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让孩子做得顺心、玩得开心、学得称心。反馈不仅增强了教育的凝聚力, 还为孩子的美好明天打下坚实的基础, 用真情和爱心为这些留守儿童的快乐成长导航。

4 提升留守儿童监护人素养

学校可以通过家长会、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家教手册等形式, 生动活泼、浅显易懂地向留守儿童监护人宣传现代科学的儿童观、教育观和成才观。一是组建家庭辅导组, 对在家的监护人采取“家庭辅导”方式, 进行家教知识、交流、沟通方法等的培训, 二是开设家长学校, 普及家教知识和传授家教技能, 提高监护人家庭辅导素养, 增强教育的整合力和教育孩子的实效性。三是培训留守儿童监护人骨干, 让他们自行组织留守儿童家庭开展交流活动, 提升留守儿童监护人素养。

5 建立留守儿童伙伴关系

篇9: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的策略

关键词 留守儿童 辅导 家庭 道德 调控

中图分类号:G62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4-0114-02

留守儿童问题已成为全民关注的社会问题,由于他们长期生活在特殊的环境中,缺乏父母的关爱与呵护,长此以往,产生了性格柔弱、自卑、自负、孤僻、叛逆等一系列的心理问题。那么我们该如何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心理辅导呢?

一、注重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以形成合力

目前多数家长误以为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家长只要给钱给物,做好“后勤部长”就可以了,至于读书是学校和老师及儿童自己的事情,家长是没有什么责任的,他们一般认为儿童学习成绩的好坏是由儿童个人的素质决定的。家长应该改变这些不正确的思想,树立“子不教,父之过”的教育责任观。明确教育子女是自己的应尽之责,家长自身文化水平的高低并不影响对子女的教育。即使在外地务工,也要把教育孩子的那份责任承担起来,与学校、社会形成合力,把教育孩子的工作做好。应主动与子女的任课老师、村主任联系,加强沟通。向老师说明自己的情况,了解子女的发展变化,共同商讨教育孩子的策略和方法,这样才不致于使“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方面出现盲区。

另一方面,应采取多种方式,注意与孩子的沟通交流。沟通的时间间隔越短越好,保证熟悉孩子的生活、教育情况以及孩子的心理变化;沟通内容力求全面、细致,沟通中父母要明示他们对孩子的爱与厚望,希望孩子能理解他们的家境与现状,通过沟通以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情感变化;沟通方式可以多样化,除电话外,可采用书信等进行交流。

二、注重加强孩子的道德品行问题

留守儿童正处在心理健全和道德养成的重要时刻。如果由祖父母来隔代抚养教育,往往意味着由文盲或半文盲来抚养教育孩子。如果留守孩子长期处于这种坏境中,在行为习惯上极易发生消极变化,而且不能及时得到纠正,有的甚至会做出违法乱纪的行为,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品行方面,留守儿童由于和父母聚少离多,无法感受父母在情感上的关心和爱护,在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以及行为规范方面缺乏应有的引导,再加上隔代教育本身存在的诸多弊端,如纵容溺爱、重物质满足轻品德教育,留守儿童在道德价值观、行为习惯上容易发生消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不服管教、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沉迷于网络游戏之中,或者拉帮结伙,与社会上的问题青年纠结在一起抽烟、酗酒、赌博、甚至抢劫等。

三、提高留守儿童的自我调控能力

首先,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格罗斯的研究发现,情绪调节可以减少表情行为、降低情感体验、从而减轻焦虑等负性情绪对人们的影响,因而对身心健康有益。因此,我们有必要对“留守儿童”进行适当的情绪调节,从不同的角度帮助“留守儿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绪问题。维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绪,使其正确面对现实,学会调整自己的心态,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认知能力以及提高对社会的适应性。能够帮助他们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虑等不良心理,培养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够健康发展。

其次,加强“留守儿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励“留守儿童”正确面对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对、敢于挑战,提高自己的独立性、坚定性和自制力。

第三,培养“留守儿童”建立良好的同伴关系及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儿童特殊的信息渠道和参照框架,也是儿童得到情感支持的来源之一,可以满足儿童归属和爱的需要以及尊重的需要,对“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发展有着不可磨灭的作用。

四、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矫正学生不良习惯

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侧重点主要包括:健康自我意识的建立、健康人际关系的建立、合理调控自身情绪、挫折承受能力训练指导等。此外,还要引导学生课外阅读,课外阅读可以开阔他们的视野,为其树立远大的目标和正确的理想,引导他们学会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建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动机,使其思想不再局限在个人因素上。

矫正学生不良习惯,首先应该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善意,消除他们的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再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最后组织集体活动,集体活动可以使其体会到集体力量比个人力量大,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意识到个人的努力与懈怠会影响集体的成败,促使其产生集体荣誉感。利用学生的集体荣誉感来锻炼他们的意志力,让他们与诱因作斗争,并最终改掉不良习惯。

参考文献:

[1]周宗奎,孙晓军.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2]曹绍平,陈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调查及对策[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

上一篇:志愿者便民服务队走进社区——2011年志愿者服务项目下一篇:五年文化建设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