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

2024-06-10

化学反应(通用9篇)

篇1:化学反应

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知识与技能: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描述与反应条件有关;通过中和热的实验,了解反应热效应的定量测定原理和方法;通过反应焓变定义的学习,了解反应热和反应焓变的关系;通过热化学方程式的学习,了解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了解燃烧热的概念,体会热力学的严谨性;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了解反应焓变与变化途径无关,仅仅与状态有关;通过键能的变化求算反应焓变,了解物质的结构与其能量变化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应热定义的学习,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对比、分析、思考等方法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通过反应焓变概念的学习,了解实验研究和理论研究在科学探究方面的意义;在学习过程中,学会运用观察、分析、迁移等思维方法来建构新的概念;通过盖斯定律求算反应焓变的过程,体会数学、物理在学习化学中的重要性,注意理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影响。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实验成功的喜悦,感悟科学探究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思考带给人的愉快情感体验,感悟化学学科学习的乐趣;养成良好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反应热概念的含义;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以及反应焓变的计算。

教学难点:反应焓变的计算

课时安排:共五课时(新课3课时复习练习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入新课】从物质结构的角度看,化学反应的实质是旧化学键的断裂和新化学键的

生成,因此几乎所有的化学反应都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通过过去对化学的学习,我们知道在化学反应中,化学能可以与多种形式的能量发生转化,其中最普遍的能量转化是化学能与热能之间的转化。因此可以将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板书】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投影】

【提问】常见的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有哪些类型? 【学生】常见的放热反应: ①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 ②酸碱中和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多数化合反应 常见的吸热反应: ①多数分解反应,如CaCO 3 高温 CaO+CO 2↑

②2NH 4Cl(s +Ba(OH2·8H 2O(s =BaCl 2+2NH 3 ↑+10H 2O ③C(s+H 2O(g

高温

CO+H 2 ④CO 2+C 高温 2CO

【讲解】注意:化学反应是放热还是吸热,与反应条件(加热或不加热没有关系。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我们还可以借助下面的图像来理解。【投影】

【练习】下列对化学反应热现象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C A.放热反应时不必加热 B.化学反应一定有能量变化 C.一般地说,吸热反应加热后才能发生

D.化学反应的热效应的数值与参加反应的物质的多少有关

【讲解】为了定量描述化学反应中释放或吸收的热能,化学上把化学反应在一定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之为该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板书】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 Q>0 反应放热 吸热反应

放热反应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讲解】反应热可以根据反应的类型分为多种,比如中和反应放出的热量叫中和热,燃烧反应放出的热量为燃烧热等等。

【板书】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

【讲解】下面我们来看看什么是中和热和如何进行中和热的测定。【板书】(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投影】理解要点: ①条件:稀溶液。稀溶液是指溶于大量水的离子。

②反应物:(强酸与(强碱。中和热不包括离子在水溶液中的生成热、电解质电离的吸热所伴随的热效应。

③生成1mol水,中和反应的实质是H+和OH—化合生成H20,若反应过程中有其他物质生成,这部分反应热也不在中和热内。

④放出的热量:57.3kJ/mol 【板书】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练习】

1、已知H+(aq+OH-(aq=H2O(l;△ H=-57.3kJ/mol ,求下列中和反应中放出的热量。

(1用20gNaOH配稀溶液跟足量稀盐酸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2用2molH2SO4配稀溶液跟足量稀NaOH反应,放出____________kJ的热量。【练习】

2、为了减小误差,某同学在实验中两次测定中和热。第一次用50mL0.5mol•L—1的盐酸和50mL0.5mol•L—1NaOH溶液,第二次是用100mL0.5mol•L—1的盐酸和100mL0.5mo l•L—1的NaOH溶液。请你预测该同学两次测得的中和热结果(相等或者不相等。

【讲解】我们来看看中和热的测量及有关问题。【阅读】指导学生阅读课本P3页,完成:

1、测定中和热的仪器;

2、测定中和热的原理;

3、测定中和热中应该要注意哪些问题? 【视频】中和热的测定。【板书】

3、中和热的测量

(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

【投影】

【板书】(2原理:Q= —C(T2—T1(C为热容 或Q= —C m(T2—T1(C为比热容 中和热:Q= Q n(H2O = —mC(T2—T1 n(H2O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

【讲解】根据单位判断到底是热容还是比热容。【板书】(3步骤: 【投影】步骤: 1组装量热器

在大烧杯底部垫泡沫塑料(或纸条,使放入的小烧杯杯口与大烧杯杯口相平(防止热量扩散到周围的空气中,造成误差。然后再在大、小烧杯之间填满碎泡沫塑料(或纸条,大烧杯上用泡沫塑料板(或硬纸板作盖板,在板中间开两个小孔,正好使温度计和环形玻璃搅拌棒通过,如上图所示。

2药品取用

用一个量筒最取50 mL 1.0 mol/L盐酸,倒入小烧杯中,并用温度计测量盐酸的温度,记入下表。然后把温度计上的酸用水冲洗干净。用另一个量筒量取50 mL 1.0mol/LNaOH溶液,并用温度计测量NaOH溶液的温度,记入下表。

3酸碱混合

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迅速倒入量热计(注意不要洒到外面。立即盖上盖板,用环形玻璃搅拌棒上下轻轻搅动溶液,并准确读取混合溶液的最高温度,记为终止温度,记入下表。

4数据处理

5重复以上实验两次

【提问】我们测得中和热为52.5kJ,小于57.3kJ,你们认为造成误差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交流与讨论】学生汇报讨论的结果。

【投影】产生误差的原因有:(1量取溶液的体积有误差(2药品的选用不当引起的误差(3实验过程中有液体洒在外面(4混合酸、碱溶液时,动作缓慢

(5隔热操作不到位,致使实验过程中热量损失而导致误差

(6测了酸后的温度计未用水清洗而便立即去测碱的温度,致使热量损失而引起误差。【提问】(1大、小烧杯放置时,为何要使两杯口相平?填碎纸条的作用是什么?(2酸、碱混合时,为何要把量筒中的NaOH溶液一次倒入小烧杯而不能缓缓倒入?

(3实验中能否用环形铜丝搅拌棒代替环形玻璃搅拌棒?为什么?(4有人建议用50mL1.1mol/LNaOH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更加准确。为

什么? 【答案】(1减少热量损失(2减少热量损失

(3不能。因为铜丝易导热,使热量损失较大

(4可以保证盐酸完全反应。使测得的热量更加准确。

【练习】

3、50ml0.50mol·L-1盐酸与50mL0.55mol·L-1NaOH溶液在如下图所 示的装置中进行中和反应。通过测定反应过程中放出的热量可 计算中和热。回答下列问题:(1从实验装置上看,图中尚缺少的一种玻璃仪器是。(2烧杯间填满碎纸条的作用是。

(3若大烧杯上不盖硬纸板,求得的反应热数值(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4实验中该用60mL0.50mol·L-1盐酸跟50mL0.55mol·L-1NaOH溶液进行反应,与上述实验相比,所放出的热量(填“相等”或“不相等”,简述理由:。

(5用相同浓度和体积的氨水代替NaOH溶液进行上述实验,测得的中和热数值会;用50mL0.50mol/LNaOH溶液进行上述验,测得的放出的热量数值可能会(填“偏大”“偏小”或“无影响”。

【小结】小结本节课的内容。

【作业】完成练习册中的有关练习【板书设计】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 第1节化学反应的热效应

一、化学反应的反应热(一反应热

1、定义: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2、反应热的意义:描述化学反应释放或吸收热量的物理量.3、符号:Q>0 反应放热 Q Q<0 反应吸热

4、获得Q值的方法:(1实验测量法(2理论计算法 ①中和热

5、反应热的分类:②燃烧热 ③生成热……(二中和热

1、定义:在稀溶液中,强酸跟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水时的反应热叫做中和热。

2、中和热的表示:H+(aq+OH-(aq=H2O(l;Q=-57.3kJ

3、中和热的测量(1)仪器:量热计(环形玻璃搅拌棒、温度计、烧杯)(2)原理:Q= —C(T2—T1(C 为热容 中和热:Q=(3)步骤 或 Q= —C m(T2—T1(C 为比热容)Q —mC(T2—T1 = 与酸、碱的用量无关。n(H2O n(H2O

篇2:化学反应

【题1】对于合成氨工业,只从提高原料转化率看,从下列条件中选择最适宜的组合是(B)①高温

②低温

③低压

④高压

⑤催化剂

⑥加氨

⑦除氨 A.②④⑤

B.②④⑦

C.①④⑤

D.②③⑥

【解析】合成氨工业利用N2+3H

22NH

3ΔH< 0,因而可知升高温度有利于反应向氨气生成的方向进行;从气体的系数来看,加压有利于反应向氨气生成的方向进行;加催化剂只会改变速率却无法改变转化率;减少生成物的浓度也有利于反应向氨气生成的方向进行。故综上所述有②④⑦。

【题2】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N2+3H2条件后,有关叙述错误的是(CD)

A.加入催化剂,V正、V逆都发生变化,且变化的倍数相等

B.加压,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 C.降温,V正、V逆都减小,且V正减少的倍数大于V逆减少的倍数 D.加入氩气,V正、V逆都增大,且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

【解析】催化剂只是增大或减小反应速率,即有V正、V逆都发生变化,但不会改变平衡的移动,即有V正、V逆变化的倍数相等。加压,体系中各反应物浓度增大,V正、V逆都增大,但更有利于向气体系数减少的方向移动,故V正增大的倍数大于V逆增大的倍数。降温,反应速率全部下降,但有利于平衡向放热的方向移动,而本反应ΔH< 0,所以V正减少的倍数小于V逆减少的倍数。加入稀有气体,各组分的浓度都不会变化或者减小,所以V正、V逆不变或减小。故C、D均不正确。

【题3】合成氨所需的H2由炭和水蒸气反应制得,其中一步反应为CO+H2O(g)

CO

22NH

3ΔH< 0达到平衡,当单独改变下列+H2 ΔH< 0,欲使CO的转化率提高,同时提高H2的产率,可以采取的措施是(A)A.增大水蒸气的浓度

B.升高温度

C.增大CO浓度

D.增大压强

【解析】欲使CO的转化率提高,同时提高H2的产率,必然要求改变条件使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CO+H2O(g)

CO2+H2 ΔH< 0从中可知本反应为气体系数不变且正反应放热的反应,所以可以提高反应物水蒸气的浓度。升高温度虽然可以提高反应速率,但会使平衡向左移,如果降低温度,可使平衡右移,却又会降低反应速率,但会符合题目要求,可惜无此选项。增大CO浓度,虽可以提高H2的产率,但自身的转化率却会降低。压强对气体系数不变的反应无影响。

【题4】在一定温度和压强下,在密闭容器中充入H2、N2、NH3,开始时其物质的量之比为3 :1 :1,反应达平衡后,H2、N2、NH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9 :3 :4,则此时N2的转化率为(A)

A.10%

B.20%

C.15%

D.30% 【解析】

3H2

N2

2NH3

起始量

1转化量

3x

x

2x平衡量

3-3x 1-x

2x(3-x):(1-x):2x=9 :3 :4故x=0.1

0.1100%10% 所以N2的转化率为1【题5】在一定条件下,2NH

33H2+N2,达到平衡时,NH3的转化率为50%,此时平衡混合气的密度与NH3未分解时的密度之比为(B)

A.1:1

B.2:3

C.3:2

D.2:1 【解析】

2NH3

3H2

N2

起始量

x

0

0 转化量

50%x

0.75x

0.25x平衡量

0.5x

0.75x

0.25x 反应前后均为气体故总质量不变,密度m,而气体的体积又与气体的物质的量v成正比,故反应后与反应前密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的反比,即为后x2:3。前0.5x0.75x0.25x【题6】在密闭容器中进行如下反应已达到平衡,N2+3H

22NH3

ΔH< 0,其他条件不变时,若将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BD)A.平衡不移动

B.平衡向正方向移动

C.平衡向逆反应方向移动

D.NH3的百分含量增加

【解析】将平衡混合物中各物质的浓度都增大到原来的2倍,则反应的速率增大,其他条件不变也就是说将气体进行压缩,容器体积减小,使平衡向气体系数减小的方向移动,故平衡向正方向移动。进而使NH3的百分含量增加。

【题7】在一定条件下,进入氨合成塔的混合气体中含N2的体积分数为22%,含H2的体积分数为78%,经过合成反应达到平衡后,在相同的温度和压强下,气体的体积缩小至原体积的95%,N2的转化率与下面接近的数值是(B)

A.12.5%

B.11.4%

C.10.5%

D.9% 【解析】设原气体体积为V,则平衡后体积为V-0.95V

N2

3H2

2NH3

ΔV 1

转化中

0.025V

0.075V

0.05V V-0.95V

所以N2的转化率为0.025V100%11.4%

0.22V【题8】工业合成氨反应是700 K左右进行的,这主要原因是(D)A.700 K 时此反应速率最快

B.700 K 时氨的平衡浓度最大

C.700 K 时氨的转化率最高

D.700 K 该反应的催化剂能发挥最大的作用 【解析】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所以排除A选项;N2+3H2

2NH3

ΔH< 0,所以温度越高氨的平衡浓度越大,转化率越高,所以排除B、C选项。综合可得只有D选项最贴切。

【题9】有关合成氨工业的说法中,正确的是(B)

A.从合成塔出来的混合气体,其中NH3只占15%,所以生产氨的工厂效率都很低

B.由于氨易液化,N2、H2在实际生产中是循环使用,所以总体来说氨的产率很高C.合成氨工业的反应温度控制在500℃左右,目的是使化学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D.合成氨厂采用的压强是20~50 Mpa,因为该压强下铁触媒的活性最大

【解析】本题主要是理解合成氨的过程,以及温度、浓度、催化剂等对该反应的影响,不难选出答案。

【题10】一密封体系中发生反应:N2+3H2时间段反应速率与反应进程的曲线关系图:

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下图为某一段

回答下列问题:(1)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

。(2)t1、t3、t4时刻,体系中分别是什么条件发生了变化?(3)下列时间段中,氨的百分含量最高的是()

A.0~tB.t2~tC.t3~tD.t5~t6

【解析】本题主要是要学会看图,图表达的是速率与时间的关系,只要速率不随时间变化而变化,说明在这条件反应已经达到平衡了。所以处于平衡状态的时间段是0-t1,t2-t3,t3-t4,t5-t6。从图中可得t1时刻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而且v(逆)>v(正),N2+3H22NH3(正反应为放热反应)故温度升高,v(逆)>v(正)。图中t3时刻从原来的速率增大,而且变化过程中v(逆)=v(正),说明平衡都未被打破。所以应该是催化剂导致的。图中t4时刻的变化,v’(逆)、v’(正)都减小且v’(逆)>v’(正),所以不可能是温度的影响,应该

篇3:化学反应

中学化学中, 涉及到化学反应阶段性的有以下4种类型:

一、随着反应进行, 反应物浓度减小造成化学反应的改变

例1.向50ml18mol/LH2SO4溶液中加入足量的铜片并加热, 充分反应后, 被还原的H2SO4的物质的量为 ()

A.小于0.45mol

B.等于0.45mol

C.在0.45mol和0.90mol之间

D.大于0.90mol

解析:此题中给的是浓硫酸, 其中含有0.9mol H2SO4, 学生容易直接利用铜与浓硫酸共热的反应方程式计算而得到错误的B答案。导致错误的原因就是学生忽视了随着反应的进行, 硫酸浓度不断降低, 氧化性也不断减弱。当浓硫酸变成“稀硫酸”的时候, 虽然仍有硫酸剩余, 但反应已经停止了!即实际参加反应的H2SO4少于0.9mol, 故应该选A。

与此类似的还有浓硝酸和足量铜的反应。应该注意的是, 虽然硝酸能够全部参加反应, 但随着硝酸浓度的降低, 开始生成的是NO2, 逐渐就有NO生成, 最后生成的全部就是NO了。

二、随着反应进行, 因反应体系温度变化造成化学反应的改变

比如, 向生石灰中加入浓氨水可以快速制取氨气, 对此许多学生很难理解, 认为碱性氧化物不会与弱碱反应。其实这里经历了两个反应阶段:首先生石灰与水反应, 即Ca O+H2O=Ca (OH) 2+热量;此反应放出了大量热, 同时消耗了水、增大了氨水的浓度, 生成的Ca (OH) 2增大了溶液中OH-的浓度, 这三个因素共同作用使氨水中的化学平衡和电离平衡都向左移动, 促使氨气溢出。

弄清此反应的阶段性, 就很容易理解该反应的实质。与此类似, 向浓盐酸中滴加浓硫酸, 利用浓硫酸吸水放热促进HCl挥发, 此法可快速制取HCl气体。

三、有氧化膜的金属参与的反应, 反应具有阶段性

例2.将一枚已经生锈的铁钉放入15ml稀硫酸中, 反应时铁钉上有气体放出, 最终铁钉完全溶解。若向上述反应所得溶液中加入KSCN溶液, 溶液能否变红?

解析:铁锈的主要成分是Fe2O3, 属于碱性氧化物, Fe2O3首先与酸反应

此时溶液中就增加了Fe3+, 而Fe3+的氧化性比H+的氧化性要强, 所以铁钉先与Fe3+反应, 直到Fe3+消耗完以后, Fe才能与H+反应。

根据题意, 既然有氢气产生, 则说明已经发生反应 (3) , 那么之前的反应 (2) 必然已经反应完全了, 反应后的溶液中就肯定没有Fe3+, 加入KSCN溶液就不变红。

此外, 许多学生在分析铝与Na OH溶液的反应时, 认为水和Na OH都是氧化剂。造成这一错误的原因也在于没有搞清此反应要分三个阶段进行:

在上述三个阶段的反应中, 只有反应 (2) 才是氧化还原反应, 铝与水电离出的H+反应生成了H2, 水是氧化剂。在整个反应过程中Na OH只是出去了铝表面的保护膜从而引发了反应 (2) , 又能及时除去生成的Al (OH) 3, 保证了反应 (2) 持续进行。由此可知Na OH虽然在这个反应中“功不可没”, 但它确实没有得到电子。

四、能够连续发生的反应, 可以合并和拆分

对于能够连续发生的化学反应, 可以先写出分步反应, 再得到总反应式, 方便学生计算;也可以把一些复杂的总反应式拆分成几个简单反应, 帮助学生理解其本质。请看下面两个例子:

例3.将充满NO2和O2的混合气体10ml的量筒, 倒立在盛有水的水槽中, 充分反应后, 最后剩余1ml气体, 问原混合气体中NO2和O2的体积各是多少?

解析:在有O2存在的情况下, NO2与水连续发生如下两个反应:

设想当NO2和O2的混合气体全部被水吸收, 就没有中间产物NO, 将反应 (1) ×2再与反应 (2) 相加就可以得到总反应式

利用这个总反应式就可推知, 在被水完全吸收到混合气体中, NO2占4/5, O2占1/5。然后分别假设剩余气体是O2和NO, 就能很快计算出结果:NO28.2ml和O21.8ml或者NO28.6ml和O21.4ml。

另外, 在进行Na2CO3和Na HCO3与盐酸的反应比较实验中, 学生虽然对Na HCO3与盐酸反应速度较快的实验现象确信不疑, 但对其中的原因却心存疑惑。为了加深学生对实验现象的理解和记忆, 可将Na2CO3与盐酸的总反应拆分成两步, 即

与Na HCO3只发生反应 (2) 相比, Na2CO3要反应放出CO2气体需要经历更多的“困难险阻”, 反应自然要慢一些;同时消耗的HCl也比Na HCO3多1倍, 学生疑惑顿消。

由此可见, 弄清化学反应的阶段性, 不仅可以帮助学生理解反应实质, 而且还可以教给学生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方法, 体会事物发展变化的辩证思想。

参考文献

[1]武田一美, 沈鹤柏.重视实验的化学教学[J].化学教学.1980 (02) .

篇4: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的图象

一、解答速率、平衡图象题的一般思路

1.要看清并读懂图象

一要看清楚横坐标和纵坐标所表示的物理量;

二要看懂线的走向、变化趋势;

三要注意变化点,如线是否通过原点,两条线的交点及线的拐点;

四要善于借助辅助线(如等温线、等压线);

五要看清楚定量图象中有关量的多少。

2.要学会联想规律

3.能正确判断

即依题意仔细分析进行正确判断。

二、图象类型及分析方法

1.化学反应浓度速率图象

(1)浓度—时间图

该类图象能说明平衡体系中各组分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情况。如图1所示,解该类图象题要注意各物质曲线出现折点(达到平衡)的时刻相同,各物质浓度变化的内在联系及比例符合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关系,正确书写出化学方程式:aA+bB■cAB。

(2)速率—时间图

如Zn与足量盐酸的反应,反应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出现如图2所示的情况,解释原因:AB段(v渐增),因反应为放热反应,随着反应的进行,温度渐高,导致反应速率增大;BC段(v渐小),则主要原因是随反应的进行,溶液中c(H+)渐小,导致反应速率减小?圳故分析时要抓住各阶段的主要变化规律,认真分析。

2.化学平衡移动图象

(1)速率—时间图,即v-t图

图3特点:该图象的横坐标是时间,纵坐标为速率,图象表示的是改变条件时,v(正)、v(逆)与时间的关系.

分析方法:

首先,看v(正)、v(逆)的大小判断移动的方向,若v(正)>v(逆),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若v(正)

其次,看v(正)、v(逆)的连续或断点,判断影响平衡的条件,如果v(正)、v(逆)有一个连续,有一个断点,那么一般是因改变浓度条件引起的;如果v(正)、v(逆)同时有断点,则可能是压强、温度或催化剂等条件改变引起的。

(2)压强(温度)—温度(压强)—物质的含量图

图4特点:该图象的横坐标是压强或温度,纵坐标是反应物或生成物中一种物质的含量,图象表示的是随压强或温度变化时,物质的含量的变化。

分析方法:

“定一議二”,当有多条曲线及两个以上条件时,要固定其中一个条件,分析其他条件之间的关系,必要时作辅助线分析。

(3)物质的含量—时间图

图5特点:该图象的纵坐标是反应物或生成物中一种物质的含量,横坐标是时间,图像表示的是在不同的压强或温度下,反应达到平衡时所需的时间与平衡时物质含量的关系。

首先,用斜率绝对值大小判断压强大小或温度高低,即斜率绝对值越大,表示反应速率越大,所以对应的压强越大或温度越高(如上图中p1

其次,利用两平衡线高低判断正反应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或者是化学方程式中气体物质反应前后计量数的大小。

参考文献:

篇5:高二化学化学反应原理内容

1、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原电池的概念:

把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

(2)Cu-Zn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如图为Cu-Zn原电池,其中Zn为负极,Cu为正极,构成闭合回路后的现象是:Zn片逐渐溶解,Cu片上有气泡产生,电流计指针发生偏转。该原电池反应原理为:Zn失电子,负极反应为:Zn→Zn2++2e-;Cu得电子,正极反应为:2H++2e-→H2。电子定向移动形成电流。总反应为:Zn+CuSO4=ZnSO4+Cu。

(3)原电池的电能

若两种金属做电极,活泼金属为负极,不活泼金属为正极;若一种金属和一种非金属做电极,金属为负极,非金属为正极。

2、化学电源

(1)锌锰干电池

负极反应:Zn→Zn2++2e-;

正极反应:2NH4++2e-→2NH3+H2;

(2)铅蓄电池

负极反应:Pb+SO42-PbSO4+2e-

正极反应:PbO2+4H++SO42-+2e-PbSO4+2H2O

放电时总反应:Pb+PbO2+2H2SO4=2PbSO4+2H2O。

充电时总反应:2PbSO4+2H2O=Pb+PbO2+2H2SO4。

(3)氢氧燃料电池

负极反应:2H2+4OH-→4H2O+4e-

正极反应:O2+2H2O+4e-→4OH-

篇6:化学反应

A.此过程是从混乱度小的向混乱度大的变化过程,即熵增大的过程 B.此过程为自发过程,而且没有热量的吸收或放出 C.此过程从有序到无序,混乱度增大 D.此过程是自发可逆的

【解析】两种互不作用的理想气体的等压混合,是一个不伴随能量变化的过程,但是一个熵增加的过程,即ΔH=0,ΔS>0,故ΔH-TΔS<0,所以在任何温度下都是自发的过程。【题7】25℃时,饱和KNO3溶液物质的量浓度是6mol•L –1,若将1mol固体置于1L水中,则变成盐溶液过程的的取值为(A)

A.< 0

B.=0

C.>0

D.不能确定 【解析】

【题8】观察下列自然界的一些自发变化,可发现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C)

A.都有一定的方向性,按某一物理量标度由高到低自发进行

B.都可以用来做功,自发过程一旦发生后体系做功的本领就会降低 C.有一定的进行限度,自发过程总是单向地趋向于非平衡状态 D.有一定的数据差来判断自发变化能否发生

【解析】有一定的进行限度是对的,但最终趋向于平衡状态。

【题9】向平底烧瓶中放入氢氧化钡晶体[Ba(OH)2•8H2O]和氯化铵晶体,塞紧瓶塞。在木板上滴少量水,如图所示。一会儿,就会发现瓶内固态物质变成液体,瓶壁变冷,小木板上因少量水冻结而被烧瓶粘住,这时打开瓶塞,出来的气体有氨味。这是自发地发生了反应: Ba(OH)2•8H2O(s)+2NH4Cl(s)=BaCl2(s)+2NH3(g)+10H2O(l)

下列结论中正确的是(C)

A.自发反应一定是放热反应

B.自发反应一定是吸热反应 C.有的吸热反应也能自发进行

D.吸热反应不能自发进行 【解析】本反应的ΔH>0,ΔS>0,故在一定温度下可自发进行。

【题10】当铁加热后放入氧气中可观察到的现象是

,说明这个反应是

(填“吸热”或“放热”)反应,说明单质铁的稳定性

(填“强”或“弱”)于产物。【解析】燃烧必然是放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反应物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总能量,能量越高,物质越不稳定。

【题11】对反应:CaCO3(s)=CaO(s)+CO2(g),ΔH(298K)=178.3 kJ•mol –1

欢迎各位老师踊跃投稿,稿酬丰厚 邮箱:zxjkw@163.com

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

ΔS(298K)=169.6 J•mol –1•K –1,分析此反应在室温下能不能自发进行?假定反应焓变与熵变不随温度变化,求CaCO3的分解温度。【解析】设在温度为x时可自发进行,则有

ΔH-TΔS=178.3 kJ•mol –1 -x169.6 J•mol –1•K –1<0 求得x>1051K,故在常温下不能自发进行。

【题12】高炉炼铁中常用焦炭还原Al2O3。已知298K时反应:

2Al2O3(s)+3C(s)=4Al(s)+3CO2(g)ΔH=217 kJ•mol –1 ΔS=635.5 J•mol –1•K –1 请运用所学知识判断用焦炭还原Al2O3炼制金属铝的可能性。

【解析】在常温下,代入数据计算可得ΔH-TΔS>0,故不能自发进行。同理,计算得当Y>341.46 K时,ΔH-TΔS<0,可自发进行。

【题13】已知下列数据:CaSO4(s)=CaO(s)+SO3(g)

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通过计算说明能否用CaO固体吸收高炉废气中的SO3气体以防止SO3污染环境。

【解析】当一个反应逆向发生时,其ΔH、ΔS的数值不变,但符号相反。反应在常温下能自发进行,同时反应的转折温度较高,为2122 K,因此是可行的。

CaO(s)+SO3(g)=CaSO4(s)ΔH=-401.88 kJ•mol –1 ΔS=-403.4 J•mol –1•K –1 代入ΔH-TΔS中可判断得在常温下一定小于0,故能自发进行。【题14】在298 K时,下列反应的ΔH依次为: C8H18(g)+25O2(g)=8CO2(g)+9H2O(l)

ΔH1=-5512.4 kJ•mol –1

2C(s,石墨)+O2(g)=CO2(g)

ΔH2=-393.5 kJ•mol –1

1H2(g)+O2=H2O(l)

ΔH3=-285.8 kJ•mol –1

2C8H18(g)=8C(s,石墨)+9H2(g)

ΔS=757.3 J•mol –1•K –1

则298 K时,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ΔH、ΔS及ΔH-TΔS分别为多少?

【解析】由单质生成1mol正辛烷的反应为:8C(s,石墨)+9H2(g)→C8H18(g),该反应是辛烷分解反应的逆反应,故ΔS=-757.3 J•mol –1•K –1,并且此反应的焓变ΔH=8ΔH2+9ΔH3-ΔH1=-207.8 kJ•mol –1,所以298 K时,ΔH-TΔS=17.86 kJ•mol –1。

篇7: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

[/HTML] 一、知识要点

1. 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状态和化学平衡移动

化学反应速率是研究反应速率的快慢;化学平衡状态是研究可逆反应进行的程度;化学平衡的移动是研究在条件发生变化、化学平衡被破坏时可逆反应进行的方向;三者之间存在着一定内在联系,应正确理解区分这三个概念。

篇8:化学反应

1.了解化学反应的可逆性.理解化学平衡的涵义.掌握化学平衡与反应速率之间的内在联系.

2.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

3.能够通过对图形、图表的观察,获取有关的感性知识和印象,并对这些感性知识进行初步加工和记忆.

二、理清知识规律

(一)化学反应速率概念

用单位时间里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1. 表示方法:

2. 单位:mol/(L·s);mol/(L·min);mol/L·s.

3. 相互关系:

4NH3+5O2⇋4NO+6H2O(g)

v(NH3):v(O2):v(NO):v(H2O)=4:5:4:6

(二)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

1. 内因:

反应物本身的性质(如:硫在空气中和在氧气中燃烧的速率明显不同).

2. 外因:

(1)浓度:浓度越大,分子之间距离越小,分子之间碰撞机会增大,发生化学反应的几率加大,化学反应速率就快;因此,化学反应速率与浓度有密切的关系,浓度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快.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正反应速率加快.

(2)温度:温度越高,反应速率越快(正逆反应速率都加快).

(3)压强:对于有气体参与的化学反应,通过改变容器体积而使压强变化的情况:pV=nRT,p=CRT.压强增大,浓度增大(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都增大,正逆反应速率都增大,相反,亦然).

(4)催化剂: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于可逆的反应使用催化剂可以同等程度地改变正逆反应速率).

(三)化学平衡的概念

在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里,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保持不变的状态叫做化学平衡.

1.“等”——处于密闭体系的可逆反应,化学平衡状态建立的条件是正反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即v(正)=v(逆)≠0.这是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重要标志.

2.“定”——当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一旦达平衡(可逆反应进行到最大的程度)状态时,在平衡体系的混合物中,各组成成分的含量(即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物质的量,物质的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等)保持一定而不变(即不随时间的改变而改变).这是判断体系是否处于化学平衡状态的重要依据.

3.“动”——指定化学反应已达化学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实际上正反应与逆反应始终在进行,且正反应速率等于逆反应速率,所以化学平衡状态是动态平衡状态.

4.“变”——任何化学平衡状态均是暂时的、相对的、有条件的(与浓度、压强、温度等有关).而与达平衡的过程无关(化学平衡状态既可从正反应方向开始达平衡,也可以从逆反应方向开始达平衡).

(四)化学平衡的移动——勒沙特列原理

如果改变影响平衡的一个条件(如浓度、压强或温度),平衡就向着能够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移动.具体见表1.

(五)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

1. 浓度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反应物的浓度,或减小生成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正反应方向移动;增大生成物的浓度,或减小反应物的浓度,都可以使平衡向着逆反应方向移动.

2. 压强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增大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减小压强,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气体体积增大的方向移动.

应特别注意,在有些可逆反应里,反应前后气态物质的总体积没有变化,如

在这种情况下,增大或减小压强都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还应注意,改变压强对固态物质或液态物质的体积几乎不影响.因此平衡混合物都是固体或液体时,改变压强不能使化学平衡移动.

3. 温度对于化学平衡的影响

在其它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温度升高,会使化学平衡向着吸热反应的方向移动;温度降低,会使化学平衡向着放热反应的方向移动.

4. 催化剂对化学平衡的影响

使用催化剂不影响化学平衡的移动.由于使用催化剂对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影响的幅度是等同的,所以平衡不移动.但应注意,虽然催化剂不使化学平衡移动,但使用催化剂可影响可逆反应达平衡的时间.

三、掌握解题一般方法

1.牢固掌握有关的概念与原理,尤其要注意外界条件的改变对一个可逆反应来讲,正逆反应速率如何变化,化学平衡如何移动,在速度-时间图、转化率-时间图、反应物的含量-浓度图等上如何体现.要能够画出有关的变化图象.

2.对于化学反应速率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有关的原理挂钩.

(2)看清起点,分清反应物、生成物,浓度减小的是反应物,浓度增大的是生成物一般生成物多数以原点为起点.

(3)抓住变化趋势,分清正、逆反应,吸、放热反应.升高温度时,v(吸)>v(放),在速率-时间图上,要注意看清曲线是连续的还是跳跃的,分清渐变和突变,大变和小变.例如,升高温度,v(吸)大增,v(放)小增,增大反应物浓度,v(正)突变,v(逆)渐变.

(4)注意终点.例如在浓度-时间图上,一定要看清终点时反应物的消耗量、生成物的增加量,并结合有关原理进行推理判断.

3.对于化学平衡的有关图象问题,可按以下的方法进行分析

(1)认清坐标系,搞清纵、横坐标所代表的意义,并与勒沙特列原理挂钩.

(2)紧扣可逆反应的特征,搞清正反应方向是吸热还是放热,体积增大还是减小、不变,有无固体、纯液体物质参加或生成等.

(3)看清速率的变化及变化量的大小,在条件与变化之间搭桥.

(4)看清起点、拐点、终点,看清曲线的变化趋势.

(5)先拐先平.例如,在转化率-时间图上,先出现拐点的曲线先达到平衡,此时逆向推理可得该变化的温度高、浓度大、压强高.

(6)定一议二.当图象中有三个量时,先确定一个量不变再讨论另外两个量的关系.

四、典例选析

例1 (2010年上海卷)据报道,在300℃,70 MPa下由二氧化碳和氢气合成乙醇已成为现实.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使用Cu-Zn-Fe催化剂可大大提高生产效率

(B)反应需在300℃进行可推测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C)充入大量CO2气体可提高H2的转化率

(D)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可提高CO2和H2的利用率

解析:本题考查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意在考查考生对化学平衡移动原理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使用催化剂可以加快反应速率,从而提高生产效率,(A)项正确;仅仅根据反应发生所需温度,不能判断反应的热效应,(B)项错误;充入大量CO2气体,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H2的转化率增大,(C)项正确;从平衡混合气体中分离出CH3CH2OH和H2O,反应不断向正反应方向进行,CO2和H2的利用率增大,(D)项正确.答案:(B).

评注:对化学反应速率同学们应重点掌握以下三点:

(1)反应速率的概念,需要注意的是反应速率只取正值,为平均值;用不同物质来表示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其数值不一定相同,但其数值之比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相应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熟悉反应速率的表示方法,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化学反应速率,单位:mol/(L·s)、mol/(L·min)等.

(3)掌握有关反应速率的简单计算,注意防止计算时忽视容器体积、时间及时间单位.

例2 (2010年重庆卷)COCl2(g)⇋CO(g)+Cl2(g)ΔH>0,当反应达到平衡时,下列措施:①升温②恒容通入惰性气体③增加CO浓度④减压⑤加催化剂⑥恒压通入惰性气体,能提高COCl2转化率的是()

(A)①②④(B)①④⑥

(C)②③⑤(D)③⑤⑥

解析:本题考查外界因素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从不同层面考查勒夏特列原理的应用.该反应为吸热反应,升温则平衡正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①正确;恒容时,通入惰性气体,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变,平衡不移动,②错;增加CO浓度,平衡逆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降低,③错;该反应正反应为气体分子数增大的反应,减压时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④正确;催化剂只能改变反应速率,不能改变平衡状态,⑤错;恒压时,通入惰性气体,容器体积增大,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降低,平衡向气体增加的方向移动,即向正反应方向移动,反应物转化率提高,⑥正确.答案:(B)

例3 (2010年四川卷)反应aM(g)+bN(g)⇋cP(g)+dQ(g)达到平衡时,M的体积分数y(M)与反应条件的关系如图1所示.其中Z表示反应开始时N的物质的量与M的物质的量之比.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同温同压同Z时,加入催化剂,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B)同压同Z时,升高温度,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C)同温同Z时,增大压强,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D)同温同压时,增加Z,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增加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化学平衡的移动,意在考查考生的分析判断能力.可逆反应中,催化剂只能改变化学反应速率,(A)错;由两个图象可知,M的体积分数随着温度升高而降低,即温度升高,平衡右移,故平衡时生成物Q的体积分数增加,(B)正确;同为650℃,Z=2.0,压强为1.4 MPa时,y(M)=30%,而压强为2.1 MPa时,y(M)=35%,即增大压强,平衡左移,故平衡时Q的体积分数减小,(C)错;由图象可知,同温、同压时,若N的物质的量增加,而M的物质的量不变,则尽管Z越大,y(M)减小,平衡右移,但Q增加的物质的量远小于加入的N的物质的量,此时Q的体积分数减小,(D)错.答案:(B).

例4向一体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加入2 mol A、0.6 mol C和一定量的B三种气体.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各物质浓度随时间变化如图2所示.图3为t2时刻后改变反应条件,平衡体系中反应速率随时间变化的情况,且四个阶段都各改变一种不同的条件.已知t3~t4阶段为使用催化剂;图2中t0~t1阶段c(B)未画出.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此温度下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A(g)+B(g)⇋2C(g)

(B) t4~t5阶段改变的条件为减小压强

(C)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1.0 mol

(D)在相同条件下,若起始时容器中加入a mol A、b mol B和c mol C,要达到t1时刻同样的平衡,a、b、c要满足的条件为和

解析:图3是在几种不同情况下的化学平衡,而影响平衡的因素有:浓度、温度、压强、催化剂,t3~t4和t4~t5这两段平衡是不移动的,则只能是压强和催化剂影响的,因此应该推断该反应为等体积变化的反应.再结合图2可知,A浓度的变化为0.2 mol/L,C浓度的变化量为0.3 mol/L,由化学反应的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前的计量系数之比,可写出该反应的方程式为2A(g)+B(g)⇋3C(g),故(A)项错误;t3~t4的平衡比原平衡的速率要快,而t4~t5的速率又变慢,前者题目已给出是使用催化剂,所以后者为减压,因为条件只能用一次,故(B)项正确;B的平衡浓度是0.4 mol/L,则起始时应为0.5 mol/L;起始时2 mol A所对应的浓度为1 mol/L,所以容器体积应是2 L;所以B的起始物质的量为0.5 mol/L×2 L=1 mol,(C)项正确;(D)项考查的是等效平衡;要最终为相同平衡,则必须拆算后与原平衡相等.答案:(A).

篇9:慕课:要物理反应,更要化学反应

“慕课”,对于孜孜以求于构建“以学生为主,以学为主”的教学模式的专家学者、教师来说,无疑是迎面吹来了一股清新的风。一时间,对慕课的高度评价纷至沓来,“慕课颠覆传统课堂”“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革新”……对“慕课”期待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基础教育“幕课”发起者之一、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主任陈玉琨说:“慕课的到来,已经在全国中小学里成为一股不可逆转的潮流,可以说是继个别教学、班级授课制以来教育界最大的革命。”

但是,“慕课”真的能带来课堂教学的根本变革吗?一直以来,人们都在努力用新技术改革传统课堂教学模式。20世纪初,爱迪生在电影发明后曾经预言:“不久将在学校中废弃书本……有可能利用电影来传授人类知识的每一个分支。在未来的10年里,我们的学校将会得到彻底的改造。”事实证明,爱迪生的预言落空了。电影之后,是电视、数字化平台、网络……虽然这些新技术都给我们的教学增添了许多亮丽的色彩,但都没有撼动“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教学模式。

要真正实现课堂变革,成为推动教育进步的力量,获得持久的生命力,“慕课”一方面要有“物理反应”,变革教学流程,翻转课堂;另一方面更需形成“化学反应”,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促进教学模式由“教师中心”转变为“学生中心”。

转变教师的教学理念,让“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深入教师心中。教育的终极目标是人的发展,而“以人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也是新课程改革的出发点。“慕课”的出发点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学习为中心,并从技术上确保其实现的可能性。因此,教师在研究和实施“慕课”时,无论是对课堂外知识学习阶段的微视频,还是对课堂上知识内化与运用阶段的组织,都要心中有“人”,从有利于学生“学”的视角去设计、安排,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使自主学习成为学生的一种习惯。否则,就会成为一种“跟风”, 成了部分教师和学生“把玩”的时尚,成了为“慕课”而慕课,为“翻转”而翻转。比如,“慕课”平台上的“微课程”,根据中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一般不会超过10分钟的特点,一般要求微视频在7至10分钟,于是一些教师就将原来做的精品课程中的课堂录像,掐头去尾,省略掉中间学生的学习过程,剪辑成10分钟以内的微视频。时间上是严格地“微”了,但是给谁看,其主体是谁,学习有无实效,在本质问题上却忽略了。纠结于形式上的“时间”,却忽视学习主体的需求,这是本末倒置的做法。课堂教学中以生为本,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方面的实例莫过于2013年10月在番禺举办的全国第二届语文高效研修班上北京101中学副校长、特级教师程翔的一节语文作文评讲课。整节课,在程校长的“导演”下,从评分、写评语到归纳作文评价标准,每个环节都是学生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分享表达,而他则在各小组间巡回倾听、点拨指导、激励启发。学生思维之精妙,表达之踊跃,交流讨论之和谐,让听课教师们怀疑:这还是先前所听课的那个班的学生吗?一位“以学生为中心”的优秀教师,如艺术高超的调琴师,他总能恰当地调好学生心智的琴弦,让他们发出最美妙的音乐。

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让教师成为学生有效学习的合作者、促进者。吴志

教授认为慕课“最大的魅力在于——人性化”。 学生在家学习慕课时,可以回看、可以暂停、可以反复看,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学习。而真正实现课堂翻转的关键是第二天的课堂学习。教师因材施教,学生有效学习。但是,“第二天的课该怎么上”却成了大部分教师面临的最大难题,习惯了讲授式的教师如何设计、组织课堂?如何让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有认知方面的收获,还要有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改变、丰富与提升?“慕课”对教师提出的要求更高了,教师们的教育理念、教学能力、教学方法经受着多重考验。作为学校,可以通过校本研修和培训、教师同伴互助学习等,提升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教学组织和实施能力、教学评价和调控能力,使教师成为引导、帮助学生有效学习的促进者,使课堂成为师生经验的共享、视界的融合、灵魂的感召之域。

2013年下半年,笔者在校本研修中,以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为理念,上课以“实现每一个学生的学习”为目的,组织全体教师开展“活动、合作、表达”课堂教学研究活动,要求每位教师在课堂中引入活动、合作学习、分享表达三要素,促进学生真正成为获取知识的主体、情感体验的主体、思维的主体、思想的主体、自我生命的主体。在实施中,一方面抓住上课环节,让优秀教师上示范课,同一备课组教师开展“同课异构”活动;另一方面,创新听课形式,打破教室、学科间的壁垒,开展蹲班跨科听课,要求教师在自己任教班级内听其它学科教师的课,并重点关注学生的学习,记录、描述“学生的学习”事实,撰写听课观察心得。这次研修活动,教师们围绕主题进行合作、交流,互相学习、共同成长,不仅“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深化,而且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得到了普遍提高,并在共同研究中体验到了教学的乐趣和意义。

让“慕课”根植于学校的文化土壤。“慕课”、“翻转课堂”在国外都有非常成功的案例,国内的也有,如山西新绛中学、重庆江津聚奎中学等,“翻转课堂”已成了学校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但我们在学习、借鉴别人的同时,绝不能全盘照搬,不加分析地“拿来”。上海师范大学数理信息学院教育技术系主任黎加厚谆谆告诫说:“慕课的产生是基于美国的文化背景、美国人的价值观,本土化慕课绝不能是简单的‘镜像。要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去研究如何借鉴与创新。”要让“慕课”在中国的基础教育中落地生根,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对于学校来说,因“校”制宜非常重要,在提升教学质量这个前提下,结合校情、学情、教师情况等进行具体分析,积极创设条件,探索适合本校的模式。“慕课”的实施,一要加强硬件建设,为网络在线学习提供保证;二要成立慕课团队,组织学科骨干教师领衔团队共同完成微视频制作,形成学校慕课平台框架;三是可在一些学科先行试点,积累经验后再推广其它;四是对外开放,并利用“慕课”平台上的教育资源,实现“取用”与“提供”的双向互动。

大数据时代,西潮东渐,“慕课”来袭。固守于“黑板加粉笔”的学校,在这一轮在线教育建设中必然会失语旁落;而固守于“灌输式”教育的学校,在当今日新月异的教育现代化建设浪潮中还会拥有话语权吗?我们期待以“慕课” 冲击为契机,加快、深化教育观念、教育模式、教学方法等全方位教育教学改革,使优质均衡教育成为可能,使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成为现实。

上一篇:企业单位元宵节游园活动方案下一篇:实习考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