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24-06-17

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通用12篇)

篇1: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中学 2012 年秋期中考

高一年段语文学科质量分析

【试卷特点】

1.本次高一语文考试用卷在内容上兼顾课本语文知识积淀及课外语文能力发展,力求体现新教材特点、教学大纲以及新课程标准精神;在结构上与去年市统考卷题型相仿。关注高中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开放思维、创新能力。

2.个别试题有一定的难度,象文言文,现代文;题量适中。

【成绩概况】

1.全年段的总平均分86.32及格率41.12最高分114;各个班级

除实验班外各班较为均衡.2.背诵得分较为理想,说明他们的课外落实程度较好,3.文言文得分比较不理想,这主要跟这次的试题较难和他们还

没经过系统的复习有关,以后可以在题型的答题技巧上多些指导.4.作文总体较差,需加强训练.5.其他详见成绩分析表.【答题分析】

1.教学成效:

⑴背诵的得分情况说明学生课后落实程度较高.⑵能掌握一定的文言实虚词及文言现象.⑶能掌握鉴赏现代诗歌的一些简单技巧,得分情况较好.2.存在问题:

⑴学生基础较差,上课态度不是很端正,每班都有个别学生上课

睡觉讲话的现象出现.⑵知识面较为狭窄,较大程度上限制了写作水平的发挥.⑶作业不能很好的按时按量完成.⑷预习课堂复习不能有机统一.【教学策略】

1.强化夯实基础,强调积累.让学生知道学习过程就是积累的过程,特别是语文.2.让学生多读书报杂志,拓宽他们阅读面.3.加强练习训练及检查.4.课堂中适当加入些解题技巧的指导

篇2: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第一卷阅读题共70分。第一大题是论述类文本,共9分

1.试题分析:题干要求选出关于《报任安书》和《太史公自序》的表述不正确的,这是考查学生理解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项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这是一道理解概念含义的题目,题干一般是“下列关于……的论述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是……”,答题时注意分清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错误设置一般为答非所问、混淆范围,强拉因果、曲解文意,偷换概念、无中生有等,命题的手段为改变的表述和概括的内容,此题主要从概念的内涵的方面考核,概括的内容较难,答题时首先阅读题干,在文中找到题干对应的区位,然后仔细分析,联系题干,此题的选项B结合文本内容“由于二者属于完全不同的文体,导致其叙事策略和言说方式大相径庭。其中,关于‘李陵之祸’的表述最为明显”可知,表述绝对,“李陵之祸”的表述只是最为明显。

2.题干要求选出对“私语真情”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段,选项c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c项结合文本第三节内容“是书信文体‘文学性’的主要标志之一,就在于它的个人化和情感性,即‘个体情感’本身的文学属性。它不像宏大叙事作品那样必须借助于普遍情感的‘个人化转换’,因为它本身就是个体情感的直接显露或自由宣泄”可知,偷换概念,此项表述的是“书信”的特点。

3.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先找出选项所在语段,A项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知,“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是一道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题目,题目一般是“下列各项中,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下列对原文中作者观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或者“正确的一项”,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选项A结合文本第一节内容“中国古代书信脱离公牍文性质而成为私人之间的往来,就现存文献来看,当在秦汉之后,例如司马迁的《报任安书》”可知,“发端于汉史学家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于文无据。

第二个阅读分析题是实用类文本阅读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

严耕望:中国史学界的朴实楷模欣赏作品的形象,赏析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的主旨、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特色和手法的赏析。涉及到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试题命制的错误选项多为无中生有、牵拉因果、传主的品格和所举的事例不对应,张冠李戴等。答题时注意和仔细对读寻找细微的差别。注意1分选项,1分选项多为绝对、不全面、牵强、似是而非等特征。如本题D项借“此”评价“成就和精神”有误,引用苏轼之语是为评价严耕望尽展其才,引用陆氏之语是为说明严耕望所走治学之路为“朴实”。

试题分析:这是一道信息筛选的题目,是实用类文本阅读必考的题目,答题时注意审清题干,然后锁定区位,概括文意作答,此题是综合筛选的题目,要立足原文,理解“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内涵,理解“自处”“待人”的特点。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信息筛选的题目,首先要求审清题干,确定答题的方向,如此题的“以道家自处而以儒家待人”,应该是一些具体做事的方式、言行等。通过分析题干确定试题的类型是局部信息筛选还是综合信息筛选,综合信息筛选要立足全文,对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重点关注各段的段首和段尾句。分条作答。局部信息筛选要锁定区位,对段落进行简单的划分,分出层析,找到关键词语,联词成句分条作答;如本题“以道家自处”是指严耕望“不争”“寡欲”的生活态度:性格柔退谦逊,不慕名利,甘于寂寞,对物质要求极低。

第三个大阅读题是小说《宝物》(1)A

E(答E给3分,答A给2分,答D给1分;答B、c不给分。B项,老教授决定以30万元成交,是因为他认出这是以前送出去的那个瓷瓶。c项,顾林父亲不要瓷瓶是因为“嫌弃它不能吃,还易碎”。D项,“这一细节主要是为了塑造父亲的高大形象”分析有误。)

(2)①他还在为是否卖掉瓷瓶而犹豫不决。一方面,瓷瓶记录着父亲的荣誉,他不愿意卖。另一方面,父亲住进医院急需用钱,他不得不卖。②他对瓷瓶的价值心存疑虑。他不知道瓷瓶的真伪,弄不清它的真正价值,担心卖了低价。(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3)①知恩图报。王教授在被救后,为寻找恩人而到江北开设分店,用30万元买下认为是赝品的瓷瓶。②诚信待人。王教授一直因送给“赝品”瓷瓶而愧疚,知道瓷瓶的真正价值后毅然把瓷瓶送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

(4)要点:①从情节上看,结尾与前面关于瓷瓶真伪的悬念紧密照应,使故事情节再起波澜,又耐人寻味。

②从人物塑造上看,丰富了人物性格,使人物形象变得更加饱满。

③从思想内容上看,赞美了被救者的感恩情怀,弘扬了社会正能量,丰富了作品的主题。

④从艺术效果上看,以“最少400万”结尾,小说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想象空间。(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第二类大题事古诗文阅读:包括文言文阅读,诗歌鉴赏和默写,共35分。

第10小题本题考查文言断句。文言断句的前提是粗通大意,然后利用句中的人名、地名、官职名、文言虚词、句子结构以及语段中动词的宾语或补语等断句。“盖事不可法而可传使知孝行所感虽剖胸断肠而不死岂非天之所以旌之耶天旌之谁能不旌之”,这段话断句的标志有:代词“之”,虚词“耶”“岂”等。借助这些内容即可断开。联系起来,这句话的意思是“大概事情不可效仿但可以传扬,使人们知道孝行感化的程度,虽然剖开胸膛割断肠子然而没有死,难道不是上天在以此来表彰他吗?上天都表扬他,还有谁能不表扬他呢”。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理解B。对于文言断句类型的题目,不要急于答题,应当先诵读这个篇段,通过诵读,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凭语感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再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遵循先易后难的原则。找虚词、察对话、依总分、据修辞、对称、反复、辨句式。抓虚词看位置:①“夫、惟、盖、凡、窃、请、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经常放在句首;句首的语气词“其、盖、唯、盍、夫、且夫、若夫”等前面可断句,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前后都可断句;有些常用在句首的关联词,如“苟”“纵”“是故”“于是”“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以”“继而”“纵使”“然则”等前面大多可以断句;常在句首的时间词,如“顷之”“向之”“未几”“已而”“斯须”“既而”“俄而”等,也可以帮助断句。②“乎、哉、也、矣、欤、焉”等语气词经常放在句尾;句末语气词“也、矣、耶、哉、乎、焉、兮、耳、而已”等后面可断句。③“以、于、为、而、则”等连词经常放在句中。(2)对话、引文标志:文言文的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为标志,两人对话,一般第一次对话出现人名,以后就用“曰”而省略主语。关于利用虚词断句,这里有一个口诀,或许对同学们断句会有些帮助:“曰”后冒(:),“哉”后叹(!),“夫”“盖”大都在句前。“于”“而”一般在句中,“矣”“耳”后面画圆圈(。)“耶”“乎”经常表疑问(?),“也”“者”作用要停顿。或句(。)或逗(,)表情形,各人位置要记牢。如本题借助代词“之”,虚词“耶”“岂”等,结合理解句意即可断开。

1小题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内容。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是:①抓住题干,读全读准。在阅读题目时,须读全、读准题干,切忌走马观花。所谓读全,就是对题干中的所有要求要一个不漏、原原本本地分析;所谓读准,就是要准确地把握题干所提的要求,看清是选对的还是选错的,是概括内容还是分析观点。只有对题干作全面、准确的分析理解,才能准确地答题。②放回原文,查对正误。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两者间的差别正是把握全文的关键所在。对似是而非处,要有借题解文的意识。根据文本内容“顷刻,母姑来视病,见釜上物,以

为希乾股肉也,烹而进之母”可知,选项B“误认为是赵希乾买的肉”错误,而是认为是赵希乾大腿上的肉。

13小题.

试题分析:主要重点词语的翻译:(1)“恶”译为讨厌、厌恶,“烦数”译为频繁询问,“必”译为一定,“无乃......耶”译为恐怕......吧?(2)固定人名保留“建武”“希乾”,“衡”译为比较,“诸生”译为大家,“以”译为把,“奖劝”译为奖励劝勉。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本题首先要找出专有名词,即人名、地名、官职等;然后再看有否特殊句式,最后再确定关键字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文言文的翻译,最基本的方法就是替换、组词、保留、省略。对古今异义的词语要“替换”;对古今词义大体一致的词语则“组词”;对特殊的地名、人名等要“保留”,如“建武”“希乾”;对古汉语中的同义反复的词语可以“省略”其中一个,有些虚词不必要或难于恰当翻译出来的也可以“省略”。平时训练时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恶”“必”“衡”等词语的落实,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建议翻译时打草稿。

2、诗歌赏析题。

存在问题:诗歌理解正确,但是答题不够规范。答题没有步骤。

3、默写情况糟糕,问题严重,错别字让人目不忍睹,耳不忍闻。即使是考过上十次的默写,照样是该错的错,不该错的还错。甚至有学生背诵对了六个,可惜每句都有错别字。足以让改卷老师“潸然泪下”。对策:意思记忆。

第三类考题是语言文字运用考查内容主要为基础知识,例如:成语,病句、语句连贯、漫画题。试题内容较为简单,答案容易找,成语,对策:注重基础知识的积累。

第四类写作,共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

《三国演义》中周瑜临终慨叹:“既生瑜,何生亮!”

海明威历经生命磨难,领悟了:人生最高的价值之一,就在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

我们身边有各种不同的“对手”。有人在时间的流转中,从“他(它)”身上照见了自我的改变;有人在人生的舞台上,从“他(它)”身上观看出真正的自我;但也有人不愿或不能面对“他(它)”。

根据上述材料的含义,写一篇。

这题材料作文,有三个材料,这三个材料都是围绕“对手”这一话题展开的。其中一二两个材料是相对立的两个材料,第一则材料是哀叹自己遇到了强硬的对手,第二则材料则是强调人生的最高价值就是曾经面对一个够格、强悍,逼迫你尊重他甚至崇拜他的对手。第三则材料则是列举了我们身边存在的各种各样的对手。所以,从这些材料内容出发,本题材料的意思范围,其实就是谈一谈你对“对手”的认识与理解,更倾向于哪一种对手。也就是怎样对待自己的对手:感谢对手、尊重对手、祟拜对手、敬重对手等等,这也都可以作为作文的立意。

另外,语言粗糙。我们讲求语言朴实,但并不是说可以放弃优美,锤炼语言是作文的核心要求。再者学生作文不重结构,随心所欲,信马游缰,以至作文思路混乱,应考能力有待提高。

篇3: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2015年曲靖市初中语文学业水平考试试题体现了新课标精神, 以考查学生语文素养为目的, 注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心灵体验, 注重语文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与语文知识的积累, 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综合素养都有一定的作用。试卷从曲靖市基础教育的实际水平出发, 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 全面、准确、真实地反映了初中毕业生在语文学习方面所达到的水平, 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推进新课程改革起到了良好的导向作用。

1.现状分析

2015年的语文试题难易适中, 问题灵活开放, 共有25个小题, 以主观题为主, 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与语文学科的特点, 突出了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强调了语文学习注重情感体验、生活感悟和语文知识相结合的特点,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 注重个人的独特感受, 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方向。试卷测试内容包括语言积累与运用、语文综合运用、阅读、写作, 结构合理, 格式规范。题型设计具有开放性, 试题以考查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命意, 符合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命题的特点。测试的题型有选择题、判断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测试内容有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名著知识、古诗词名句、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散文阅读、命题作文等。

2.试卷特点

(1) 依据课标, 回归教材

2015年的语文试卷体现了《课程标准》的基本要求, 具有良好的导向性, 回归教材, 字音、字形、成语、名著知识、默写、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题的考查内容全部取材于课本, 病句、标点部分的材料也出自于课本。有的部分看似不是课本上的, 其实也是把课本上的内容改换成的, 课外阅读的题目大都是课本上出现过的题目。

(2) 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以能力立意

整份试卷在回归教材的思想指导下, 但并不拘泥于教材, 而是意在灵活、全面地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有些内容对教材进行了适当的拓展延伸, 25个题目中, 取材于课外的材料考查的内容也是在课内, 提问设计与能力要求也在课本上。试卷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 从识记 (字音、字形、名著识记、古诗文填空等) 、理解 (实词、虚词、诗词知识等) 、分析综合 (阅读理解题) 、鉴赏评价 (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课外散文阅读等) 、表达运用 (成语、病句、标点、仿写、表达与作文等) 、探究 (想象、开放性问题) 等六个能力层级对学生进行了考查。

(3) 知识的覆盖面全, 突出重点, 结构合理

试题考查的知识覆盖面宽, 涵盖了《课程标准》对七至九年级的基本知识和基本能力要求, 知识的覆盖面在80%左右, 全面考查了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同时突出了主干知识和核心能力的考查。试题阅读量适中, 给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 便于学生发挥创造性能力。试卷结构相对稳定, 板块分明, 试题难度适宜, 梯度设计科学, 容易题、中等题和较难题的比例基本维持在7∶2∶1。试题编排注重人文关怀, 既方便考生答题, 又便于阅卷。

(4) 注重积累, 突出理解

积累部分包括识记常用字的读音、常用汉字字形、名著知识、古诗文中的名句等, 考查的覆盖面宽;语文综合运用试题材料的选择贴近中学生生活, 注重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 对培养青少年良好的思想品德有积极的作用。材料新颖, 时代感强, 设题灵活, 语言生动, 具有亲和力, 让学生感到既亲切平易, 又能唤起自己的积累和生活情境来表述。现代文阅读取材于课外, 选文典型, 问题的设计意在引导学生读懂文本、理解文本, 强调个性理解和感悟, 创造性地表达自己的理解与感悟, 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探究能力。文言文阅读着重考查课本中常见的文言实词、文言虚词、文言句子的理解, 立足于读懂文义, 对文章有一个整体把握, 对优美语句的赏析等, 比较符合中学文言文教学实际。作文试题是一道命题作文, 题为“打开窗, 让春风进驻”, 题目具有极大的开放性, 没有审题障碍, 淡化了文体要求, 鼓励学生写自己的生活实际, 写出真情实感来, 着重考查学生正确运用语言表达思想情感的能力和基本的写作能力。

(5) 命题材料新鲜, 紧密联系社会生活

《课程标准》要求在生活中学习语文, 在生活中运用语文。2015年语文试卷在病句、标点部分就有联系生活实际的内容, 语文综合运用题取材于社会热点材料, 说明文阅读取材于最新的科普作品, 散文阅读取材于当今最流行的话题——倡导阅读, 这些材料时代感极强, 读起来新鲜感人, 能引起考生的共鸣, 具有教育意义。这就提示我们语文学习必须跳出“小课本”“小课堂”, 树立“大语文”观, 在生活中活学活用语文, 才是语文学习的真谛所在。

(6) 主题鲜明, 导向明显

整份试卷具有鲜明的命题主题, 注重传统文化对青少年的渗透教育和对青少年阅读情感的正确引导, 通过现代科学技术来引发青少年对未来科技的向往之情。通过这些材料引导青少年树立尊老敬老的美德, 启发青少年想象未来科技的便利, 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意义等, 这样既考查学生的语文能力, 也对学生进行了良好的思想感情的教育, 是对语文三维目标的有益尝试。

二、考生答题情况及错误原因分析

1.考生答题情况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

这一部分共7题, 考查了字音、字形、成语、病句、标点和名著阅读6个方面的知识和能力, 题型主要是客观题, 满分是12分, 平均得分6.42分。第7题考查古诗文的默写, 题型为填空题, 满分为8分, 平均分为5.58分。

其中, 古诗文默写部分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 错别字多。许多学生能够背出这些古诗词名句, 但是写错了字, 可以看出学生平时识字能力差, 书写量少。 (2) 书写不认真。不少同学由于书写潦草, 扫描在电脑上后看不清楚写的是什么。这就要求我们平时教学要注意对学生进行良好书写习惯的培养。 (3) 粗心大意, 审题不到位。由于考生不认真读题, 没有读懂题目的要求, 造成回答错误。 (4) 背诵不熟练, 记忆混淆, 东扯西拉, 张冠李戴。

第二部分:语文综合运用

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积累、仿写与表达能力, 用时代感极强的内容来设题, 具体考查学生观察生活、理解生活后的语言表达能力。该题满分是6分, 平均得分为5.36分。

第三部分:阅读

古诗词阅读和文言文阅读考的是课内语段, 说明文阅读、散文阅读考的是课外语段, 主要考查学生的拓展迁移能力。

古诗鉴赏共设有两道题, 有客观题, 也有主观题。题目难易适中, 多数学生都能做出来, 该题满分为4分, 平均得分为2.71分。新课标要求背诵的优秀诗文都要背诵, 让学生从背诵中去感悟诗文。除了背诵, 还应该多对那些经典名句进行赏析。对作者、写作背景、艺术手法、意象、意境、风格以及诗词所表达的感情等在教学中进行综合分析。

文言文阅读, 主要考文言实词、虚词、翻译、语句赏析、综合理解, 该题总分为12分, 平均得分为5.86分。在文言文教学中, 应该加强文言词语的积累和文言虚词的归纳整理, 多读多背, 增强语感, 理解文意, 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适当了解文体知识, 多训练这类型题目的解题技巧, 多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说明文阅读主要考查概括、说明方法、信息提取、想象等内容, 该题总分为11分, 平均得分为6.32分。

散文阅读主要有信息提取题、赏析题、对句子的理解、列举实例题, 该题总分为17分, 平均得分是10.75分。

第四部分:写作

本次考试作文为命题作文, 平均分为41.74分, 最高分为50分。题目开放性极大, 让各种类型的学生都有话可说、有话可写, 体现了对学生的人文关怀, 倡导个性化的思维, 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大胆地写自己的独特想法。建议教师要加强作文教学, 注重阅读积累, 强化文体训练, 注重书写训练, 适当进行考试训练, 杜绝抄袭阅读材料。

2.原因分析

(1) 基础知识不牢。进入初中后, 大家把大量的时间花费在阅读理解上, 课堂教学中很不重视字词的教学, 课外也不重视抄写巩固, 导致字词掌握不牢靠。原因是教学观念陈旧, 不重视基础知识教学, 许多人认为字音、字形、词语每题才2分, 与其花费许多时间得到那2分, 不如多抓抓阅读, 所以整个课堂都是一问一答的“双边活动”, 提问式的讲解充斥着课堂, “听和说”占据着整个课堂, “读与写”很少进入课堂。

(2) 缺乏答题技巧。如给刷脸支付下个定义, 相当一部分学生只会抄短文中的句子, 没有理解下定义是怎么回事, 不会用“……是……”的格式回答。如果我们教学中注重这样的答题技巧训练, 学生至少会答出“是一种新技术”这个关键点。另外, 赏析的方法与答题技巧也要注意训练, 才能完整地作答。

(3) 不会信息储备。进入初中后, 作业多, 学生学习语文的时间相对减少, 但是也不至于没有阅读过其他书籍, 但是遇到说一个“经典之作影响人的一生”的实例就不会回答了, 这里不是没有阅读, 而是不会把阅读到的信息进行储备, 所以教会学生积累储藏知识是很有必要的。

三、教学建议

1.“依标扣本”, 抓住重点

由于应试思想作怪, 大多数人往往不重视课文, 以至于把大量的时间放在辅导资料上, 让学生反复做资料上的题, 而忽视了课本教学, 这样语文素养难以提高、考试成绩不理想也就顺理成章了。其实课本所选取的文章都是经过长时间淘洗剩下的经典名篇, 学习它们有以一当十的作用。考卷中的课外阅读题实际都在课本上, 命题时只不过是把课文中的题目转换一下罢了, 所以紧扣教材上好课文是很有必要的。初中阶段的文言教学, 处于初步积累阶段, 必须抓细抓实, 让学生积累一定数量的文言词语, 掌握常见的文言句式, 为其阅读浅易的文言文打下基础, 不能用课外资料来代替文言文教学。紧扣《课程标准》, 把重点篇目吃懂吃透, 是文言文教学的根本。语文教学必须依据《课程标准》, 立足课本, 这样才能做到举一反三, 事半功倍。

2.突出学习主体

从试卷中可以看出, 大多数题目是考查学生自己习得知识的能力, 而不是考查死记硬背的知识。即使是基础知识的学习也不能记答案, 如果教师一味地占据课堂主体地位, 学生养成了惰性, 学习的知识也不牢靠, 还造成厌学情绪。其实我们不要怕浪费时间, 应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让他们自学, 这样学生学的东西就容易记住了、掌握了。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 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让学生养成勤查工具书的习惯, 学生自己查到的字词知识肯定要比抄答案记得牢靠。在教学中让学生自己探究问题, 养成借助资料自己找答案的习惯、独立思考的习惯、合作探究的习惯, 他们的自主性就会提高, 遇到问题就会自主思考, 不会一成不变地按既定的思路解答。因为考题时时在变, 虽然方式不变, 但内容一直在变。让他们在文本所涉及问题情境下自主思考, 在有疑难时教师适当点拨, 他们就会融会贯通, 这样遇到新鲜的考题也不会皱眉头。

3.注重知识的系统化整理

篇4: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关键词:期中考试;教师层面;教学要求;技术指导

中图分类号:G42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23-083-1

一、班主任与科任教师要在最快的时间内写出本次考试的情况分析

各备课组先讨论,然后备课组长起草本学科情况分析的整体结构,要有诸如本学科全年级以及几个类别班级的均分、全年级整体的得分情况分析、全年级每题得分情况分析、下一阶段教学进度及相关要求。以最快速度完成后,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发给本备课组的教师,各位教师在备课组长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再根据任教班级的具体情况来认真完成各自的情况分析,所有科任老师交电子稿给班主任。班主任的班级情况分析以年级本次考试数据分析报表为依据,结合班级本阶段的具体情况。每一份情况分析的最前面都要有本次考试进步较大的、退步较大的学生名单,以示鼓励与警醒,最后都要写一到两句激励性的警言、嘉语。班主任以班级为单位打印并张贴。

每个学科、班级情况分析的文本格式要一致,统一贴在教室里相对固定的地方,而且要求较长时间段的张贴在那里,直到下次重要的考试后才用新的情况分析一一对应加以覆盖。这样,就会形成比较独特的班级文化,这种班级文化能够使学生可以经常全方位地定位自己在群体中学习质态的位置,与自己目标的距离,自己在学业水平方面的长处与不足,以及了解下一阶段学习的内容、要求、相关策略等。

二、班主任和科任教师在每一次的大考后的教学过程中都要采取相应的积极措施,去解决大考后学生学习的“动力空洞”问题

因为每一次大考后学生“激情”的消解需要一段时间(即由于对考试分数结果与考试前期望值之间吻合程度、落差的大小不同所引发的“情绪”),以及阶段性学习任务结束后会形成一定的“动力空洞”,注意力不会科学的“转移”。那么,我们的班主任和科任老师就要在教育教学工作过程中注意对这些问题的产生,进行前瞻性的预见,并做好科学的引导、消解工作。

鉴于这种认识,各位班主任引导学生们进行高一以来的学习与本次期中考试的小结,请各位同学当天晚自习认真做好此事,第二天早自习交齐“高一状态以来的学习情况总结、本次期中考试情况分析,从现在直到期末的学习、做人做事的发展规划”。

各位班主任要在全班同学总结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平时工作过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班级工作情况分析,写出班级情况分析报告,具体分析到每一位学生,将学生进行分类分析,以相关数据并结合每一类具体学生平时的学习、生活、做人做事、思想状况来剖析生成性原因,提出相关建议与要求,并在近一周内分别找班上每一个学生“谈心”。

三、各备课组、各位班主任、各位科任教师要以期中考试分析、总结为契机,开展较大规模的“接短板”行动,以最大限度地降低教学过程中的“闪失”

对期中考试中短板的班级、学科,各班级中短板的学生,各学生中短板的科目,短板科目中的短板的知识点,进行认真排查,然后进行专题研究,研究出操作性较强的解决问题的相关措施,来有效地“接短板”,以达到全面提升教学质量的目的。

班主任要对大踏步倒退的学生进行重点谈话,最好约请家长共同分析原因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方式方法(整改措施),并从这些同学失误或挫折的案例中提炼出某些可供全班同学加以“警醒”的“自己身边的鲜活的教训”,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以期达到“教训”规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对大踏步前进的学生进行重点的个案分析,并从这些同学成功案例中提炼出某些可供全班同学学习和仿效的“鲜活的经验”(即那些可供“常模参照”的“同学们自己身边的鲜活的经验”),然后组织全班学生讨论学习,以期达到“成功经验”推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

各学科教师也要参照班主任这种工作思路,来进行所任教班级的学科情况分析总结,以期达到学生学科学习的“成功经验”推广效益、“教训”规避效益尽可能最大化的结果。

四、各备课组要在教研活动过程中,认真研讨教学进度、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练习与考试计划等

每周各备课组教研活动过程中编制好下一周每节课的学习任务、学习目的、学习方法,以及相关练习的范围、练习的要求,然后年级组汇总并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每个时段学习的针对性,进而提升我们教学与学习的绩效。另外,语文和英语备课组还要认真研制每天早读课学生读书的任务、目的、方法,以每两周为一个时间段,用一张16K纸将这两周每天语文、英语读书的要求印发给每一位学生,确保学生每天语文、英语读书的针对性,进而提升绩效。此外,每天作业的总量以及各学科作业量都需要有科学的控制。

五、各备课组要加强针对高考的教学策略研究

未来高考是对考生知识水平、运用能力以及应试心理素质的考查。它是选拔性考试,但走过高考的人都知道高考更多的还是考查你的基本功:即“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对基础知识的运用”。

篇5:高一期中考试英语质量分析

本次考试题型,分为听力部分、单项选择、完形填空、阅读理解、完成句子和短文写作六部分,各部分难易程度不同。大部分题都比较基础,但和平时的练习比较起来相对难一些。像阅读短文,篇幅表较长,学生做起来首先是在头脑中自己打败了自己。此次阅读短文的内容相对而言略显枯燥。在考试的过程中,学生做的比较吃力。

此次英语考试的听力部分,也是同学丢分较多的地方。这学期对学生在听力方面的练习不是很多,除了在课堂上少量练习外,平时课下学生几乎得不到练习。完形填空难易适中,但选项具有大的灵活性,学生普遍得分较低,错误率为5%以上。完成句子部分,由于综合性较强,对语法基础要求较高,大部分同学答的不好,得分非常低。

写作部分为应用性文章,在上课时有所涉及,得分较高。

二、分析原因

从这次考试来看,两极分化十分明显,个别的语法知识的掌握还不够牢固,尤其是个别题目反复做过几次也没能把握好,阅读理解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比较弱。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最重要的两方面是在于教师和学生本身。

教师方面的原因:

这段时间对学生要求不够严格,所以学生对英语的学习不够重视,这也是这次考试成绩不高的原因之一。从这次考试中应该吸取这样的教训。在以后的英语教学中,加大管理力度,提高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

学生方面的原因:

1.部分学生的基础知识不够扎实,学生遗忘知识快,过去滚瓜烂熟的东西一段时间不用就忘了。

2.学生的应变能力有待提高,不能正确写出单词的正确形式。

3.理解能力不强,阅读理解失分较多,不能理解通篇大意。

4.不能熟练运用学过的句型。

三、今后采取的措施

在进行单词和词组教学时,首先让学生读准音,然后反复读单词和词组,并找出同义词、反义词、类似用法的词一起记。在进行句型时,以小组合作等方式举一反三,反复练习课堂上学习的句型。每个单元后都有一篇阅读。在阅读教学中,设计一些问题,通过学生自渎文章找出其答案,在整体上感知文章内容。而且讲解文章时,注意生词在句中的运用、注意文章里出现的词组,注意对关键句子的理解。针对学生阅读能力差的问题,我让学生每周阅读英语短文并做笔记。

不会用英文写作文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作文是由句子构成,一个正确的句子需要用正确的句型、正确的词组,正确的时态构成。写好作文,没有诀窍,只有多写多练。

篇6:高一政治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对试卷的评价

1、本次考试属于检测性考试,试卷的难易程度适中,适合大多数学生完成。考试范围为政治生活的前两个单元。

2、本次考试侧重于对政治生活模块书本知识的考查。

(1)难题的比重在10%左右,要求对基础知识在识记的基础上加以综合与运用,在试卷中主要以材料分析题的形式体现,如32和33题。

(2)稍难题的分值主要体现在部分选择题,如9、13、15题。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点、理解知识点,结合所给材料选出最佳答案,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水平。

(3)其余考试内容为基础题,包括大部分选择题1、4、8、16、22、29题和非选择题31题,从而确保大多数学生能拿到一定的分数。

3、个别选择题、材料分析题中渗透了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教育,如20、26题等。

二、学生考试情况分析

1、基础知识掌握不扎实,基本概念模糊,知识间相互混淆。如民主决策,民主监督的方式,政府工作的宗旨(为人民服务)与政府工作的基本原则(对人民负责)。

2、记得书本的内容不太清楚,答题时与所问问题不相对应。如把“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的具体要求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具体要求”不能对号入座。

3、审题不清。如“有效制约和监督权力的关键和手段”“依法行政与依法治国”之间仅两字之差,学生审题不清导致选择错项,分析题直接答偏。

4、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较差,不会阅读材料,找不到材料的中心旨意,不会将材料的中心旨意和教材上的知识点联系起来,从而出现在答题时简单搬动材料,简单的罗列教材知识点。

5、语言组织、表达能力不强。政治作为文科科目,对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本次考试的非主观题部分,学生文字表达出现多人多次错误,并不会用专业术语答题。

6、文字书写功底较差。本次考试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书写潦草,卷面不整洁,尤其错别字较多。

三、今后教学的整改建议

1、努力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

2、强化书本基础知识的记忆、理解,采用抽背或默写的方式加以巩固,加强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巩固。

3、罗列易错的知识点和词句及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作为重点内容来讲,便于学生区分,从而加强记忆。

4、加强平时学习中的练习,特别是由问题有针对性的牵引练习,提高学生的做题思维和答题技巧。

5、抓好平时作业和教辅资料的练习,主要针对一些重要的时事专题,考试中的各种题型,平时的书写、语言表述等。

6、在日常的教学中,多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反思和提高。

四、对命题的意见和建议

1、研究教学科目和教学内容,研究学生的学习现状,有针对性的命题、测试。

2、根据教学实际设置题型和题的难易度,以便更合理地考查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

篇7:高一语文期中考试分析总结

唐华

按照学校的安排,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完成高一下学期的教学任务,我对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查找原因,就下一步的工作制定整改措施,分析情况如下

一、通过成绩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各分数段双上线人数均偏低,制约了语文语成绩的提高,这也是语文学科多年来的一块心病,下一步一定要认真分析学生成绩,强化培优补弱工作。

2、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差,卷面潦草、不规范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次语文考试中扣书面分的力度很大,有的学生因此丢掉了3—4分。

3、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忽视基础的现象。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思维不严密,会做的题得分率低。如很多基础不错的同学选择题只得了一半的分,与第二卷得分不成正比。

4、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不善于归纳、总结,个别学生学习动力还不足,作业、错题本落实不到位。

5、学生应试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答题习惯;审题不仔细,答题不严谨,规范性不够,很多解答题中的常规步骤写的不全、不准。

二、近期目标:

狠抓落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法指导,抓好优生的培养工作和各班边缘生的推进工作,力争期末考试成绩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三、保证措施

1、认真学习课程标准,认真研究学情、考情。一方面,对考试大纲中规定的基础知识,要在教学过程中,彻底落实。另一方面,要研究学习习近平几年的考题,作细致全面的分析和研究,重点研究考试题所考查的学科知识重难点,题型的设计、命题规律以及以能力立意命题的核心。

2、狠抓备课。备课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要围绕结构构建、知识点排查、重难点突破,习题选择,教学结构优化等主要方面,从集体和个体两角度,将备课作为教学工作中的重点。

相对完善的学科整体备课方案。个体备课要在坚持集体备课思想的前提下,立足个人特长和所教学生的实际,充分发挥创造性。

3、聚集课堂,决战课堂,追求课堂效益的最大化。教学质量的高低,关键取决于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应从各个环节入手下大气力研究课堂教学。备课中坚决杜绝不扎实,不充分,对教材研究不深不透的现象;上课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优化课堂教学结构,要防止没有重点要点的错误作法,努力提高课堂效益。

4、要加强练习与测试,要使练习数达到一定的量,但也不能搞题海战术。练习测试要及时批改,认真统计分析,讲题突出重点,重点学生力求面批到位。

篇8: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试卷测试内容分为四大板块:语言积累与运用 (20分) 、语文综合运用 (6分) 、阅读 (44分) 、写作 (50分) 。题型设计符合学业水平考试的命题特点, 有选择题、填空题、问答题等。测试内容有: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句子排序、名著阅读及古诗文默写、诗词赏析、文言文阅读、说明文阅读、散文阅读、写作 (半命题作文) 。

一、考生答题情况

第一部分:语言积累与运用

这部分共7题, 考查字音、字形、成语、病句、句子排序、名著阅读及古诗文的默写。前6题为选择题, 考查教材中的基本知识与运用, 第7题为古诗文默写填空。主要考查常用字的读音、字形以及成语运用, 大部分出自教材;病句考查学生对句子语病的辨识能力, 因学生对歧义句判断不够准确, 出错率较高;排序题的选材源于课本, 有一定的逻辑关系, 因选项设置有障碍, 难度较大;名著阅读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外著名作家作品的了解, 涉及的作品有《童年》《水浒传》《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西游记》, 部分选项答案虽超出教材范围, 但可引导学生真正走进名著,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古诗文默写所考语句都是教材中要求背诵的篇目, 考生答题情况不太理想, 体现在不会背诵、错别字多、书写不规范、审题不清等问题, 但书写正确、美观得满分的学生也很多。

第二部分:语文综合运用

语文综合运用以“国学”设题, 考查学生的积累、对联、情景对话。

第三部分:阅读

(一) 古诗词鉴赏

所选篇目《天净沙·秋思》, 设题难易适中, 多数学生都能做出。考查的主要内容是学生对元曲的赏析, 涉及元曲的常识、结构、内容、情感, 考查内容全面;考查学生再现诗词的画面, 许多学生因漏答了重要意象、描述不全面而丢分。

(二) 文言文阅读

考查主要内容有实词用法、虚词用法、句子翻译、文意理解、观点表述等。实词, 涉及知识点为通假字和词类活用, 部分学生因答题不准确而失分;虚词用法, 涉及的词为“自”“虽”“之”“以”;句子翻译, 要求学生能将重点词语译出, 表述流畅, 部分学生因翻译不通顺、错别字多而丢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 以选择题形式设题, 涉及文章结构、写作手法、句子作用、拓展联想, 难度较小;学生的观点表述, 大部分学生能表明观点并阐明理由, 部分学生还能引经据典, 但也有学生没有观点、语言平淡, 出现知识性错误, 因错别字多而失分。

(三) 说明文阅读

主要考查题目作用、说明方法、信息提取、联想想象等内容。题目的作用, 如“信息时代的‘无价之宝’”, 这个题目本身有特色, 再结合说明文的特点, 也容易寻到解题思路, 许多学生因回答不全面、混淆文体而失分;说明方法, 学生回答较好;信息提取, 学生只要对照原文, 细心排查, 就能发现出入, 进而选出正确答案;想象题考查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生只要想象合理即可。

(四) 散文阅读

主要考查梳理线索、品味词语、句子赏析、要点归纳、拓展延伸等内容。梳理线索, 题干中有明确的引导, 能从文中找到现成的词语, 难度不大, 但部分学生不注意序号, 将答案颠倒而丢分;品味重点词语, 学生应先从词语本义入手, 进而联系语境, 品味该词的好处, 很多学生因回答不全面而丢分;句子赏析题考查的句子修辞手法较明显, 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最为恰当, 学生作答情况相对较好;要点归纳题, 学生只要审清题干中的“我”是文中的“我”, 而非考生本人就可轻松作答, 部分考生因审题不准、回答不全, 对文本的解读不到位, 答非所问而丢分;拓展延伸题, 考生只要能联系自身实际, 结合题目要求, 用简洁的语言将事件叙说出来即可。

第四部分:写作

存在的问题是:

1. 不会审题

部分考生根本就不考虑“岁月静好”, 直接写“最美”, 也有考生理解模糊, 不能紧扣题意来写。

2. 文章空洞

部分考生找不到生活的美点, 缺乏真实的生活体验, 空洞说美, 实则毫无美感。

3. 不会谋篇布局

部分考生文章结构混乱, 没有层次, 没有技巧。学生的段落意识不强, 三段式文章出现不少, 还有一开始就长篇大论的, 首段就占了全文的一半。

4. 不会点题

部分作文平铺直叙, 开头、中间、结尾都没有点题, 缺乏画龙点睛之笔, 导致中心不突出。也有的点题生硬, 只是一路上点出“最美”, 不会用各种新颖方式点明主旨。

5. 语言表达差

语无伦次、不知所云的作文依然不少。

6. 书写差, 格式混乱

这类文章字迹不清、笔画混乱、错别字连篇、标点符号不规范等。

7. 写作态度差

不少考生抄袭试卷上的现代文阅读材料, 更有甚者, 在试卷上胡言乱语, 价值观出现问题。

值得欣慰的是, 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写得较好, 既有真情实感的流露, 也有清晰的层次结构, 而且还有文采。希望在老师们指导下, 这样的学生愈来愈多。

二、问题及原因分析

1.语文基础知识不扎实

不少学生答题中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常用字的认读、书写不过关, 名篇名句不会背诵。字迹潦草, 错别字多是普遍现象。相关知识、基本常识概念不清, 相互混淆, 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说明平时教学中对这些散见于各册书、各单元的基础知识没有进行分类整理、区分辨别, 这些知识只是凌乱储存在学生大脑中, 一旦运用就张冠李戴、错误百出。另外, 古诗文的背诵与文言文词汇的积累也不够。

2.忽略了语感的培训

学生的语感差, 表现在几个方面:

一是读不懂文章, 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意。现代文阅读一般都设置整体把握文意的试题, 这类试题要求阅读视野开阔, 从整体上理解文章的主旨, 不少考生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把握, 形成的答案要么以偏概全, 要么要点不全。例如, 第23题“百合花给了我什么启示”, 学生就不能纵观全文来回答。

二是语境分析能力弱。不少考生由于语感差, 缺乏语境意识和分析能力, 对阅读题中的词语揣摩、句子理解不能联系上下文来推断, 不能做出正确的表述, 常常偏离文意, 主观臆断, 顾此失彼。

三是语言转述能力欠缺。现代文阅读非常重视学生的语言表述能力, 大多数试题需要抓住文中相关的信息材料进行重组加工才能形成符合要求的答案, 有的还需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达。面对这样的试题, 有些考生答题方向正确, 但语言组织能力较差, 表达不明晰、不简洁, 造成失分。

3.读题不认真, 缺乏一定的答题技巧

主要体现在答题错位上, 很多考生题目回答得较好, 但没答在相应的位置上, 如第15题与第16题、第16题与第17题、第13题与第15题等, 颠倒现象较为明显。教师要强调, 让学生认真读题, 同时要对学生的答题技巧进行训练, 哪些题目要多答, 哪些要少答, 哪些要分点, 哪些不能分点。

4.态度不端正

部分学生考试态度不端正, 不答、乱答、歪答, 甚至恶答。总之, 是故意不想得分。

三、教学建议

1.夯实基础

语文知识是语文能力的基础, 一定要扎扎实实进行基础训练。基础训练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一要加强书写训练, 把字写好, 做到工整、规范、美观。教材中出现的新字词要重视, 还要对一些看似简单又常用的词汇, 反复书写, 甚至听写过关。语文中的一些专业术语, 如“举例子”“列数字”“生动形象”“兴趣”“拟人”等, 也不能写错。

二要加强诵读训练, 认真读书、背书, 形成良好的语感。

三要分类整理, 形成知识网络。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进行全面的归纳整理, 形成完整、系统的语文知识网。打好基础, 注重实践, 多讲多练, 文体知识不易混淆, 学生答题就如鱼得水、游刃有余。

2.加强答题规范性的指导

这一点从初一就要抓起, 从书写到标点符号, 从固定模式到灵活处理, 从引用原文到分点作答等方面, 都要反复训练, 对各种类型的题目使用怎样的答题模式, 都要让学生了然于心。多做“精典”题目, 选择知识含量大、能力训练强的题目进行强化训练, 让“练习题”服从复习计划。多做分类练习, 分类练习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可以更好地配合初三的复习, 有助于把握知识链, 实现“举一反三”的效果。要加强答题规范训练, 不同的题型有相应的答题要求和答题思路, 要掌握其中的答题技巧, 才能在解题中做到规范、准确。

3.重视课本又不局限于课本

平时的教学应以课本为主, 但又要跳出课本。特别是积累方面, 从初一起, 就要让学生有计划地积累俗语、歇后语、谚语、经典名句等, 尽可能多地掌握字词。另外, 还要适时对文本进行拓展。只有厚积薄发, 学生才会有更广阔的视野、更扎实的基础。

4.关注热点

语文教师应做一个与时俱进的人, 将最新的热点、流行语、社会关注的焦点等问题融入语文教学中, 让语文教学焕发活力。

5.以提质提分为动力, 加强对写作的指导

不管是平时的练笔, 如日记、周记等, 还是大作文的训练, 一定要落实到位。引导学生写真事, 抒真情, 关注生活, 感悟生活, 力争每次作文训练不偏题。注意细节, 摒弃内容假、大、空的现象, 提高写作水平。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半壁江山, 实在不容忽视。

6.利用语文课的德育功能对学生的人生观作正确的引导

篇9:高一语文期中考试成绩分析报告

为了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更好地完成高一下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备课组对这次期中考试的成绩进行分析,找出考试中反映出来的问题,并查找原因,就下一步的工作制定整改措施,下面就由我代表高一语文备课组向各位领导老师作一下汇报。

一、对试卷的总体评价

这次期中试卷主观题较多,题目由浅入深,呈现一定的梯度。试题的命制对目前的课堂教学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开放性题目的设计,能够充分调动学生利用已有知识进行思考,做到各种知识的整合,有效地提高了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和创新能力的提高。所以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除了要夯实基础,还更应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文本意识以及答题规范,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在紧扣文本的同时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做到举一反三.二、成绩分析:

通过成绩分析看,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生规范答题的意识差,卷面潦草、不规范也是失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此次语文考试中扣书面分的力度很大,有的学生因此丢掉了3—4分。

2学生中存在眼高手低、忽视基础的现象。对知识掌握不够扎实,思维不严密,会做的题得分率低。如很多基础不错的同学选择题只得了一半的分,与第二卷得分不成正比。

3、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差,不善于归纳、总结,个别学生学习动力还不足,作业、错题本落实不到位。

4、学生应试能力还不够,还没有形成科学的答题习惯;审题不仔细,答题不严谨,规范性不够,很多解答题中的常规步骤写的不全、不准。

三、近期目标:

狠抓落实,进一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搞好学法指导,抓好优生的培养工作和各班边缘生的推进工作,力争期末考试成绩有较大幅度地提高。

四、几点建议

1、强化语言训练,进一步夯实基础。

2、切实抓好文言文直译的训练。

3、努力提高对诗歌、散文语言的感悟和鉴赏能力

4、努力培养学生良好的答题习惯和思维品质,克服审题不清、答题不当的毛病。

5、扩大学生的视野,积极引导学生对生活进行深入的思考。

总之,在下一阶段的复习中通过找准问题,查漏补缺并延续上一阶段一些成功的做法,加上全体教师群策群力,一如既往地努力,我们一定能在新的起点上取得更大的进步。

篇10: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大家下午好。很高兴能在这里与大家一起交流。我想来想去,总觉得没有什么好说的,“班班”都有一本难念的经。首先请允许我代表初三班主任诉个苦:这届学生无论是行为习惯还是学习习惯真是让人不省心。估计这话也说到我们任课老师的心坎里了。言归正传,其实每位班主任的工作都是与各任课老师的辛苦努力密切相关的。至于要说到班级管理,我仔细想了想,就套用语文学科上的术语——“听”“说”“读”“写”,也就是在班级管理上多“听一听”,多“说一说”,多“读一读”,多“写一写”。想法做法如有雷同,纯属与各位英雄所见略同。

一、多“听”

这里的“听”当然是多角度、多方面的。要听一听任课老师关于学生在习惯、纪律、学习等方面的意见或建议;要听一听学生的意见,班级管理仅依靠教师的力量还不够,信任习惯较好并且有威信的敢于并善于管理的学生,借助他们的力量管理其他学生;要听一听其他三位优秀班主任的意见,借鉴他们的管理办法;在这个过程中也要听一听家长的意见。“听”过了,多想一想,将听来的意见和建议加以分析,找到适合自己班级管理的一些策略。

二、多“说”

班主任的“说”是一门艺术,多“说”就是与学生坦诚相待,以理服人。如果我说的话太刻薄、不得体,不仅会刺痛学生的心,让学生感到委屈和羞愧,还会大大拉开了师生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厌恶,甚至敌意。因此在工作中,学生做事前,一是要说清为什么。哪怕是一些小事有时尝试用轻松幽默的话让学生乐于接受我的要求;二是惩罚要说在前头,至少可以对大部分学生起到警示作用。此外我有一个习惯,会给学生讲一些励志故事,这样可以拉近学生与老师、与社会、与时代的心理距离;可以使学生逐步学会感恩,增强责任感,从而催生积极上进的内驱力。

三、多“读”

“读”是指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读懂班级中的每一个学生。作为一名班主任要会察言观色。早晨到班后,和每个学生对视一遍,对当时行为习惯不好的学生及时瞪一眼作个提醒。同时也观察学生的身体和心理状况,身体不好的,要及时询问,并根据实际情况通知家长。如果一连几天发现学生精神不振,如果不是身体问题就应关心学生是不是学习或家庭遇到什么困难。

当然,“读”有“看”的意思。多到班级去走一走、看一看,了解学生在班级中的状况。班级出现问题在所难免,但不同的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对事件的态度,情绪变化也会反映学生的心理及认错态度,只有细心地抓住学生的心理触动点,“读”懂学生的言与行,才有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四、多“写”

这里的“写”是指将我的一些想法、思想真正“写”进学生的心中。写的方式也是多样的,如在作文批改中不忘适时写上对学生的引导与鼓励;在与家长短信沟通时写上其孩子的特点及努力的方向,从而取得家长的积极配合。我的手机里保存着与特殊留守学生张木子的短信约定、与逃跑学生钱鹏的家长的沟通信息、与问题特别多的学生梅书赟的家长联系信息等等。

我努力了解、发现每个学生的长处,切实地关爱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样就可以得到学生的情感上的认同,自然就可以慢慢接受并服从我的管理。

“写”的过程中需要耐心。耐心地倾听学生的表达,耐心地与学生沟通,耐心地调整学生紧张的学习心理。当然,将我的一些想法、思想真正“写”进学生的心中是不容易的。后进生的转化只靠班主任一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多和任课教师、家长沟通很必要,和任课老师、家长交流也是全面了解学生的一种方法。发现一些学生的心理问题,要及时与他们谈话、沟通,把一些事情遏制在萌芽状态。

语文学习中听说读写这几个方面密不可分,也是学生学习语文应该具备的基本能力。我想作为班主任多“听一听”,多“说一说”,多“读一读”,多“写一写”,那么班主任工作才会顺利而平稳。以上就是我个人不成熟的想法做法,如有不当之处,还请批评指正。谢谢大家!

篇11: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范文

章 来源

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一、基本情况。

本次应参考36人,实参考35人。其中及格33人,及格率94.3%:优分人27,优分率77.1。总分2929分,平均分83.7。

二、试卷分析。

本试卷共分三个部分:基础题;阅读题;习作题。其中基础题共十一题,包含读拼音写汉字;选择题;选词填空;解释带点的字;判断句子的语病;朗读停顿;写信封;用线段连接等。阅读包含分析《桥》中的片段;《豹与乌龟》。习作包含小练笔、童年趣事。

三、得失原因分析。

本次考试出错的题主要在基础题中的选词填空;判断句子的语病;解释带点的字;写信封。阅读题中主要是查字典中的用音序查字法部分学生用的是小写字母。习作中的问题主要是部分学生字迹不工整,卷面欠整洁,语句欠通顺。

四、整改措施。

1、继续加强拼音教学。

2、加强学生字迹的要求。

3、加强习作指导,让学生能好好审题,确定好内容。

4、加强阅读分析教学,提高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

ww w.Y k j.CoM文

篇12: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质量分析

1期中教学检查面临的主要难题

笔者长期从事本科生培养的管理工作,感到在中检工作中存在如下3个紧密相连、环环相扣的难题。

一是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本科生培养工作涉及学院建设的若干方面,中检检查哪些内容或要素,需要仔细斟酌确定,要做到既系统全面又无范围蔓延,既重点突出又无缺漏项。仅凭主观判断来确定检查内容,可能会顾此失彼。(2)

二是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中检中,各检查者会反映若干问题,由于立场站位、观察角度,以及对教学规律认知层次不同等原因,检查者们反映的问题会存在较大的个性化差异,表现为表述各异、粗细不一,在指向上若明若暗,在内容上交叉粘联,难以准确判断问题真伪及其严重性。

三是中检问题的整改措施是否得力。中检找准问题不是目的,目的是制定整改措施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中检发现的问题往往互相缠绕嵌套,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原因,有的问题是其它问题的表象,这使得从哪切入制定整改措施成为难题。

笔者研阅了10余所高校的中检报告,上述3个问题普遍存在。对于高校管理者而言,需要找到一套科学的分析模型或方法,有效解决这3个问题,提高中检实效。

2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检查内容

中检是对本科生培养质量以及培养活动的全面检查分析。确定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首先要搞清本科生培养质量有哪些生成要素,以及这些要素相互作用生成培养质量的路径机理。笔者基于多年本科生培养管理经验,总结提出如图1所示的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关系图。

如图1所示,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共10个。根据各要素在培养质量生成路径上的位置,分为规划设计要素和组织实施要素两类,组织实施要素再细分公共基础要素(“指挥管理”)、支撑要素(包含“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等3个要素)和直接要素(包含“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等3个要素)等3个子类。

10个要素相互作用生成本科生培养质量。3个规划设计要素不直接生成培养质量,而是通过作用于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7个组织实施要素中,3个直接要素共同作用直接生成培养质量,3个支撑要素通过作用2个直接要素间接生成培养质量,公共基础要素直接或间接生成培养质量。

从检查全覆盖角度,中检内容应覆盖生成培养质量的10个要素,但由于3个规划设计要素是通过7个组织实施要素生成培养质量,其存在的问题将在培养实践活动中暴露,故笔者提出将中检内容界定在7个组织实施要素上,即中检当且仅当检查“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和“指挥管理”等7个方面。

3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开展多维交汇分析,找准中检问题

确定了中检当且仅当查什么后,管理者马上面临中检问题是否找得准的问题。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多维交汇分析法,通过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和严重性分析,确保找准中检问题。

3.1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笔者按照“定向”、“拆细”和“去重”等3个方法步骤,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

“定向”是指对照图1,确定每个问题的指向要素;“拆细”是指对于指向2个(含)以上要素的问题,进行拆细,使拆细后的每个问题只指向1个要素;“去重”是指合并某个检查者反映的相同或相近问题,使相同或相近问题在该检查者只反映1次。

在问题“定向”过程中,贯彻如下两个原则。一是,问题描述要尽量定量,不能定量则须定性,无法定性则不提。二是,舍弃未找到指向要素的问题描述。

3.2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严重性分析

对各检查者发现的问题进行标准化处理后,要根据问题的指向要素、聚焦度和检查者权重等3个属性,综合判定问题严重性。判定规则如下。

问题指向要素。严重性排序为直接要素>支撑要素>管理要素。直接要素中,“学员材质”>“第一课堂教学”>“第二课堂活动”;支撑要素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资源条件建设”。

问题聚焦度。反映的检查者越多,聚焦度越高;聚焦度越高,则问题越严重。

检查者权重。按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排序越靠前,问题越严重。不同的质量生成要素,各检查者话语权排序不同,详见表1。

在综合分析问题严重性时,上述三个属性的严重性排序为指向要素>聚焦度>检查者权重。

4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层次化分析问题原因,制定整改措施

找准问题后,管理者要根据问题原因制定得力的整改措施,以解决问题、提升培养质量。措施是否得力,关键在于问题原因是否分析得透彻。基于图1,笔者研究提出中检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该分析法的基本思想是,沿着培养质量生成路径,对指向各要素的问题,层层递进地分析原因,一直分析到最底层。将上层问题原因与相同的下层问题表象归并,针对最底层原因制定整改措施,克服措施交叉覆盖、杂乱纠缠,使整改实效沿着生成路径向上传递。具体实施流程如图2所示。

4.1逐层向下分析各要素问题的关联性

按照先直接要素、再支撑要素、后管理要素、最后设计要素的层次顺序,逐层分析问题原因。每分析一层,就将该层问题的原因与下层问题对照关联,关联上的则合并处理共同研究整改措施。按此步骤不断递归,直至问题原因分析找不到下层要素支撑。

4.2非关联的问题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

对关联不上的问题,要逐层向上推导并实证该问题的负作用,直至该问题负作用无法实证为止,将最终实证层面的负作用列为问题进行整改。

若问题的负作用无法实证已传导至上层要素,则列为该层要素的独立问题进行整改。下层要素问题负作用未传导至上层要素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负作用传导需要时间,时间尚不及传导至上层要素;二是传导过程中被某些积极因素或正能量中和了。不论哪种原因均需解决。

上述递归分析结束后,从最底层原因入手制定整改措施,整改实效必然沿着分析链条向上作用,最终作用于最上层要素问题。

5成果价值和应用效益

该成果全面系统的提出了一套中检问题工程化分析模型。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及作用关系,确定了中检检查内容及范围,提出了找准问题的“多维交汇分析法”及析透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能有效解决中检中普遍存在的3个难题。该成果可为开展中检工作提供实践指导,避免检查工作的盲目和低效,对提升中检实效具有普适借鉴意义。

该成果在笔者单位应用多年,有效增强了中检工作科学性、系统性、规范性,提升了中检工作精细度,对教学问题的发现和解决发挥了十分明显的作用。运用该成果,笔者单位6次中检累计发现58个教学问题,目前已解决51个,比例高达88%。以该成果为主体的中检模式,荣获2015年军队教学成果奖。

6尚需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该成果虽然在确定中检检查内容,找准中检问题以及析透问题原因等方面开展了一些创新研究,但由于数据积累尚不丰富,目前“多维交汇分析法”中对问题严重性的判定规则,以及“层次分析法”中对逐层向上推导实证负作用,只能进行定性阐述,尚不能进行定量分析,需要进一步积累数据不断深化研究。欢迎国内同行深入研究探讨,为不断提升中检实效提供更多参考借鉴。

摘要:期中教学检查是本科生培养过程中一项常态化工作,对提升培养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准确把握查什么、找准存在问题、针对问题原因制定得力整改措施,才能切实发挥期中教学检查的作用。本文基于本科生培养质量生成要素,界定了期中教学检查范围,提出了一种针对期中教学检查问题的工程化分析模型。该模型包含找准问题的“多维交汇分析法”和研判问题原因的“层次分析法”等两种分析方法。

关键词:质量生成要素,期中教学检查,工程化分析模型,多维交汇分析,层次分析

注释

1石利娟.高校期中教学检查现状及改进措施初探.当代教育论坛,2011

上一篇:技术年终个人工作总结下一篇:初二年级家长评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