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2024-06-19

浅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精选8篇)

篇1:浅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金砖国家旅游合作前景广阔

□张栋

3月26日至27日,金砖国家领导人第五次会晤在南非德班举行,这次会议议程充实,特别是五国首脑就设立金砖国家开发银行、外汇储备库、工商理事会、智库理事会等内容展开实质性对话,因而备受世界瞩目。国家主席习近平本月19日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时表示,金砖国家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完善、国际关系更加民主。毫无疑问,随着金砖国家合作关系的深入推进,包括旅游在内的五国民间往来必将大大增加。

旅游首先是人的流动,通过旅游,各国人民间可以进行面对面的、直接的和广泛的交流与互动,增进对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和习俗的了解,是民间外交的基础,而国与国之间的民间交往是双方关系持续发展的保证。旅游业是世界上最大的产业之一,旅游产业链条几乎纵贯整个服务业,加强金砖国家间旅游合作,不仅符合相关各国平衡其自身产业结构的需求,还可以壮大双边和多边服务贸易规模,使其成为金砖国家间新的合作领域。

金砖国家旅游合作的市场规模巨大。由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五个国家组成金砖国家,人口之和29.4亿,占世界总人口的43%,其中具有出境旅游能力的中产以上人口6—8亿,相当于欧洲48国人口总数。有学者预测,到2025年,仅中国、印度两国的中产阶级就有望达到18亿,占全球中产阶级的45%,这会是一个令人刮目的旅游消费群体。

金砖国家旅游业发展空间巨大。金砖国家地域覆盖亚、非、欧、美四大洲,分布于南北不同纬度上,自然生态从寒带到热带各异,国土面积分别位居全球第1、3、5、7和24位,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民族多样,中华文化、俄罗斯文化、印度文化、桑巴文化、祖鲁文化各呈风釆,具有发展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目前金砖国家间旅游交流成长快速,但规模还不大。自2002年俄罗斯、印度、南非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家、2005年巴西成为中国公民自费旅游目的地国家后,中国与上述四国旅游交流日益频繁。2009年,金砖国家召开第一次峰会之时,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四国间每年的双向旅游交流人次分别为250万、52万、10万和8万,今年召开第五次峰会时,这个数字变为330万、71万、16万和12万,平均增速为11.2%。

南非已成为目前接待中国游客最多的非洲国家之一。2010年,南非旅游局在华设立常住代表机构,2011年,中国赴南旅游人数约8.4万人次,同比增长24.3%,目前双方已有27对省市建立了友好省(市)关系。

中俄两国的人员往来也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20万―30万人次,扩展到2012

年超过300万人次。今年在俄罗斯举办“中国旅游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首访俄罗斯的行程中还专门出席了“中国旅游年”开幕式。双方争取到2015年将两国旅游往来总规模提升至500万人次。

中国赴印度游客人数从2003年的1.34万人次增加到2008年的8.38万人次,2008年举办了中印旅游友好年。根据巴西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11年入境巴西的外国游客超过540万人次,同比增长5.3%,其中中国游客增幅最大,达47.9%。

必须看到,虽然中国与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四国间旅游交流人数增长较快,但总体规模不大,合计为430万人次,与中韩双向交流每年700万人次相比,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与五国拥有的近30亿人口基数相比,更加微不足道。

金砖国家已经走到第五届峰会,合作领域渐次打开,加强金砖各国间旅游交流与合作,也应尽早提上日程。

首先,金砖国家虽然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人文传统和社会环境,历史发展轨迹各有特点,但都属于所在洲的最大的新兴经济体,都在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旅游业发展之路,通过相互借鉴旅游业发展的经验与教训,能够促进共同发展、共同繁荣。

其次,旅游交流是民间的人员流动,通过促进人的流动,可以极大地带动文化、资金、信息的流动,在金融、经贸、投资、文化、技术等各方面加强合作。各方可以从探讨签证特别是旅游团队签证的便利化着手,推动旅游客流的扩大,为各方人文交流做出贡献。

再次,各方的合作可以从加快发展商务、劳务和团队旅游入手,逐步扩大交流规模。据渣打銀行报告,中国与金砖国家之间的贸易额在过去10年达到3000亿美元,增长10倍。从2012年到2015年,预计金砖国家间的贸易额将持续在年增长20%的水平。据统计,本世纪前10年,金砖国家经济平均增长率超过8%,远高于发达国家2.6%的平均增长率,也高于4.1%的全球平均增长率。据国际代币基金组织(IMF)预测,2013年中国GDP增长率将回到8.2%,印度为5.9%,俄罗斯为3.7%,南非为2.8%,巴西为3.5%,除南非外,均高于世界平均3.5%和发达国家平均1.4%的增长速度。

从未来远景看,金砖国家仍将是世界经济的火车头。各方间贸易量的扩大,必然带来商务、劳务等人员交流的扩大,从发展商务、劳务和团队旅游入手,可以说是水到渠成。

最后,扩大金砖国家间的旅游交流有赖于航空交通的发展。目前,中俄之间民航、铁路、陆路交通保障较为充足,中印之间已开通数条直达航线,但中非、中巴之间尚无直达航班,成为游客往来的最大制约。据首次提出“金砖”概念的高盛公司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预测,到2050年,金砖国家的GDP就将超越主要西方国家。在超音速远程客机已经寻常飞行的今天,金砖国家间的航空交通难题必定能够迎刃而解。

从人均GDP来看,2011年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5个国家分别达

到12700美元、12900美元、1400美元、5400美元和8000美元,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国际上常用的人均GDP达到3000美元为大众旅游阶段来判断,五国中有4个国家已进入这一阶段。加强金砖国家间的旅游合作,有市场、有条件、有潜力,似应提上议事日程。

金砖国家合作有利于促进世界经济更加平衡、全球经济治理更加完善、国际关系更加民主。毫无疑问,随着金砖国家合作关系的深入推进,五国在包括旅游在内的民间往来必将大大增加

篇2:从发展的角度浅析金砖国家的合作

纵观历次会议, 在国际格局以及经济秩序不断变化的今天, 金砖国家都是重要的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 希望世界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 社会经济发展的目标有很多相似之处, 对许多国际议题立场相近, 对改革现有世界政治经济体制、建立更为平衡的全球治理体系有共同的要求。这些共同的利益和相近的立场是将各国凝聚在一起的以共同发展为导向的重要因素。

同时, “金砖国家”战略大方向基本一致。因为其代表的新兴经济体, 客观上代表了发展中国家利益。他们在改变旧有国际秩序方面有共同战略诉求, 都寻求建立一个更加民主和公正的多极世界, 争取一个有利于发展的国际和平环境;都尊重发展模式多样化, 倡导平等伙伴关系和合作共赢, 期待增加国际发言权。而从反面而言, “金砖国家”不同的发展特点与比较优势增强了合作基础。“金砖国家”经济各具优势, 发展模式和阶段呈现不同特点, 使相互合作具有较大的互补性和发展空间, 大大增强了共同利益。“金砖国家”如能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机遇, 坚持长期良性合作, 不仅有利于自身成长, 更可以向周围辐射, 简介推动其他国家发展。

另外, 我们还需要注意到其合作形式, 近年来, “金砖国家”已形成以峰会为核心, 以安全事务高级代表、外长等部长会晤为支撑, 以智库年会等二轨会议为辅助的制度性框架, 机制化合作初步形成。

二、金砖五国发展及前景具体分析

金砖五国分布在亚洲、非洲、欧洲、美洲, 都是地区经济领头羊。五国多属发展中国家, 既是国际体系中方兴未艾的新生力量, 更代表着世界的未来与希望, 它们经济互补性强, 合作空间大。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 国际市场受到较大冲击, 而新兴经济体间的经贸往来则增长迅速。从总体上, 粗略的可以把四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模式概括为两类:一是以俄罗斯和巴西还有南非为代表的初级产品生产模式。它们为全球提供了包括石油、矿产资源、电力、农产品等在内的大部分初级生产资料。这类经济体地域广阔、自然资源富裕, 对外资和外贸依赖度较高, 大宗商品交易不确定性因素太多, 因而也容易受国际市场需求波动的影响。二是以中国和印度为代表的低端制造业产品生产模式。它们利用低廉的人力资源和加工制造成本, 结合来自全球的直接投资和技术转移, 为全球主要消费国家提供消费品。从出口结构来看, 中国、印度等国的工业品出口占其出口商品的90%左右, 并占据了全球主要工业产品出口市场份额, 但产品结构偏于低端。

作为一个整体, 金砖国家的自身实际情况与工业化与合作产生的发展是有一定关联的。原因如下:城市化远未结束, 后发优势依然存在, 内部潜力巨大;经济持续强劲发展, 中产阶层队伍日益壮大, 由此拉动消费需求旺盛;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 同时强化金砖国家之间经贸合作;各国加速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发展方式转型。同时, 金砖国家追求的发展不单是速度, 还要有新跑道。这意味着不仅要建立一个公平、有效的经济新秩序, 而且需要各国协调一致, 携手应对全球性的重大挑战。由此可知, 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建立, 既是新兴国家群体性崛起的产物, 也是为改革全球经济秩序而创新实践的结果。

三、合作导致的发展阻力

首先是政治及环境因素, 各国拥有的不同地域、政治体制、意识形态、发展模式和宗教文化, 以及存在的边界纠纷、贸易摩擦等一系列问题, 对其建立起类似西方战略同盟般的政治互信造成困难, 牵制其采取一致行动的效率, 使其在许多问题上难以铁板一块。尤其“金砖”机制生于金融危机之中, 当危机过去, 各国面临的共同问题变得不那么迫切时, 彼此之间是否还能保持目前的齐心协力, 将是一个考验。同时, 金砖国家在政治上的话语权还远远不够, 制约其全球影响力。尽管“金砖国家”确实拥有了更多话语权, 但西方发达国家仍掌握着国际金融体系和“标准”制定的决定性权力。“金砖国家”在全球化经济链条上依然处于低端, 西方发达国家仍占据高端和国际分工的优势地位。“金砖国家”靠廉价劳动力、出售资源和国外市场等形成的竞争力是弱势和不稳固的。

第二点, “金砖国家”在合作机制的定位、作用、目标和方向上存在分歧, 影响机制化前景。例如:俄罗斯看重该机制的政治与战略作用, 欲以其为依托, 抗衡西方, 削弱美全球控制力, 借以推进世界多极化, 提振俄大国雄风;印度视其为与中俄平起平坐、跃升世界“公认大国”;巴西将其视为加强与新兴大国合作, 步入国际体系中央, 并提高自身作为发展中国家代表的国际身份认同;南非则希望通过加入“金砖国家”跻身世界主要新兴经济体行列, 以此寻求更多发展机遇, 强化自身在非洲的领头羊地位。不同的利益诉求导致合作主张差异, 增加了“金砖国家”未来合作的不确定性。同时, 金砖四国的贫穷人口广大, 贫富差距大, 区域发展不平均。这也会对经济造成阻碍, 因为它会影响政府财务, 增加社会不安, 以及限制国内经济需求。国际冲突, 国内的不稳定, 政治政策, 疾病与恐怖主义的爆发, 都是可能阻碍这些国家经济发展的可能原因。

最后, 除了西方发达国家为维护其主导的制度与秩序, 对以中国与俄罗斯为最的金砖国家进行一定程度的遏制或者挑拨以外, “金砖国家”之间以及“金砖国家”与其他新兴势力和发展中国家之间合作与竞争关系并存。大家在出口创收、争夺市场等方面存在很大竞争, 在气候变化等重大国际问题上也有不同诉求。特别是“金砖国家”内部矛盾尖锐, 在共同发展的大目标下, 既有加强合作、借力发展的共同需要, 也存在同构化竞争和打压等问题。如俄罗斯强行关闭华商市场, 对中国产品发起反倾销;印度抑制中国投资和控制中国劳动力入境等。同时, “金砖国家”在经济增长方面的突出表现, 拉大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差距, 加剧后者对“金砖国家”的疑虑, 不利于发展中国家间团结合作。

四、对中国发展的建议

中国既是开放的国际经贸体系的重要受益者, 也是当前不公正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利益受损者。金砖国家合作机制的形成和发展, 为包括中国在内的新兴经济体提供了建设多极化世界的良好契机。

第一, 中国目前的世界地位已经超越了作为金砖四国一个成员的地位, 中国应该做到在经济利益交涉中高瞻远瞩, 立足于金砖国家又高于金砖国家。原因包括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中国为实现和平崛起必须处理好对俄罗斯、对印度关系。对于俄罗斯妥善处理中俄边缘政治问题中出现的分歧。二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调整要服从国家长远利益, 必须有一个全球化视角看待中国的利益得失。

第二, 从制造业生产来看中国的号召力与地位, 位居第一, 但中国在服务业等无形的生产和金融的行业方面落后, 因此中国应积极促进服务业及金融业的发展。

第三, 中国在积极应对国际经济政治摩擦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同时, 应该兼顾国内矛盾, 妥善处理贫富差距扩大、经济社会结构调整、食品安全及事关全局的民生等问题。特别是在目前国际局势基本和平的情况下, 一定要优先处理国内矛盾。

第四, 中国未来的发展和利益的捍卫离不开国际政治经济生态环境的改善, 金砖国家其他成员如印度甚至包括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也能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合理化中获得长期收益。中国应该充分认识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对话领域的广阔前景, 以其为平台团结新兴经济体的力量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改革和应对一系列全球性问题的挑战, 并促进金砖国家与其他国际组织和论坛合作。

摘要:国际金融危机以来, “金砖五国”共同崛起, 各自国际地位稳步提升, 整体实力与集体影响不断增强。五国占世界领土面积近30%, 占世界人口的42%, 国内生产总值 (GDP) 2010年约占世界总量的18%, 贸易额占世界的15%。“金砖五国”均有很高的“含金量”, 中国、俄罗斯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 中国经济总量位居世界第二, 中国、印度分别为世界第一与第二人口大国, 俄罗斯、巴西、南非皆为资源大国。经过国家之间的密切合作与共同发展, 金砖国家抓住了经济全球化与产业调整的历史机遇, 发挥本国的比较优势, 以不同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世界经济做出了贡献。本文将由金砖国家的合作切入, 进行详细的分析, 具有一定的价值。

关键词:金砖五国,政治环境因素,合作机制

参考文献

篇3: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被看好

在中国海南岛举行的金砖国家峰会表明,金砖国家的称谓已从2001年出现时的学术名词演变成了由主要新兴国家中国、俄罗斯、印度、巴西、南非共谋和平发展的新型跨区域国际合作机制。这是新兴国家群体崛起的重要标志,无论对金砖国家彼此间的合作,还是对促进国际力量渐趋平衡都具有重大意义。它是谋求互利共赢、不针对任何国家和国家联盟的机制,180多家外国媒体专程前往海南岛报道此次峰会,这充分表明,各国关注和看好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具有的良好前景。在笔者看来,它至少将成为四大合作平台。

第一,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成为不同文明对话的新平台。金砖国家五国分布在欧非亚美的四大洲,社会制度不同,发展模式不同,文化基源不同,但五国元首能定期会晤,共谋发展,将是为不同文明国家间求同存异、携手合作树立榜样,有利于为本国和世界和平发展创造良好的国际条件。

第二,金砖国家将成为探求彼此经济互补、加深经济合作的新平台。五国各具特点,互补性强,中国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第一人口大国、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正通过创新来从“中国制造”过渡到“中国创造”;俄罗斯是世界第一领土大国和第一资源大国,正通過经济现代化来振兴俄罗斯;印度是南亚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经济已持续发展20年,软件业闻名于世,正雄心勃勃要成为世界大国,跻身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行列;巴西是南非第一经济大国、传统农业、服务业、航空业等发达,资源丰富,正谋求增强国际地位;南非是南部非洲第一经济大国,资源丰富、金融业等相对发达,南非加入,将加重金砖国家的代表性和分量。在金砖国家框架内开启多边经济合作也可进一步促进现有的双边经济合作。在经济合作为主的同时,也可在反恐、缉毒等安全领域进行合作。

第三,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成为增加新兴国家在国际事务中的话语权、谋求建立公平合理的世界经济、金融秩序的新平台。5个金砖国家不仅领土面积大,人口众,而且近年来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有望在今后若干年内经济发展有新的飞跃。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各国对国际话语权的要求相应增长,但单枪匹马难成气候。合作磋商,发出共同声音,有利建立公平合理的新的国际经济全新秩序。五国都是20国集团成员国,而20国集团中发展中国家占有半壁江山,所以可将金砖国家的声音扩大到20国集团,以增加新兴国家话语权。在某种程度上说,这比彼此间增加具体经济合作还重要。因为建立起各方共赢的游戏规则有利促进整个世界经济发展。当然,金砖国家彼此之间既有共同声音,又有不同需求,对不同观点的问题也可沟通,增进了解,促进合作,如果不能消除分歧,可求同存异。

第四,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成为加强南南合作、促进南北合作的新平台。金砖国家不仅应谋求彼此间的合作,也应谋求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合作,并且谋求同发达国家合作。金砖国家合作机制虽然没有西方国家参加,但不是反西方的组织,不应也不可能是反西方的组织。5个金砖国家中没有任何一国奉行反西方国家方针,并且都与西方国家建立了密切的政经联系,谋求扩大合作,而不是谋求与西方对抗,在经济科技上对西方发达国家既有依赖,而对西方发达国家克服金融危机作出重大贡献,双方可以通过对话增进合作。

此外,金砖国家合作机制将成为增进中俄战略协作,增进中印、中巴、中南关系,扩大我国在南亚、拉美、非洲合作的新平台。

篇4: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的问题与路径

面对全球经济复苏的大趋势, 金砖国家间能源贸易的深度合作不仅可以从容应对国际能源竞争的诸多挑战, 还可以因各国资源差异的优势互补, 提升能源合作的整体竞争力。

(一) 共同维护能源安全, 促进能源转型

根据英国石油公司 (BP) 的《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 2011年全球能源消费量持续增长。其中, 经合组织 (OECD) 成员国的能源消费量相较于往年的消费量有所下降, 但OECD国家的能源消费有所增加, 由此可知, 能源消费净增长全部来自新兴经济体。在新兴经济体中, 金砖国家占了很大一部分的比重。

由于地理位置、气候变化的迥异, 金砖国家间能源分布极度不均衡。其中, 中国、印度、南非的能源对外依存度较高, 是主要的能源进口大国。而俄罗斯和巴西则凭借着丰储的能源资本, 成为了主要的能源出口大国。因此, 在安全方面, 中印南主要面临能源的供给安全压力, 而巴俄则面临能源的出口安全威胁。

金砖国家间不仅仅面临着能源安全的压力, 还面临着创建一个新兴能源发展模式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常常用“低碳能源”的政策打压金砖国家的碳排量。虽然金砖国家也各自提出了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发展的宏伟目标, 但在目前的形势下, 要想保证计划的顺利推行, 各国的努力与合作是必不可少的。只有这样, 金砖国家的能源生产、消费革命才可以良好的运行, 能源产业的转型脚步才可以顺利的启动, 并最终实现“低碳能源”的经济目标。

(二) 实现资源的优势互补

能源储量、产业优势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的差异, 都为金砖国家的能源合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其中, 中印能源需求量占到非OECD国家的绝大部分。BP预测, 中印两国在未来的20年内对全球煤炭、石油、天然气以及非化石燃料需求净增长排名将提升至首位。据《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2012》的数据显示, 2011年, 俄罗斯是世界第二大石油生产国和输出国。由于极具地缘、技术条件等优势, 中印俄三国的能源区域合作具有其他国家间无法比拟的有利条件。把握机遇, 加快能源合作的步伐, 发挥各自优势, 取长补短, 就能为能源合作的快速发展带来新的活力与契机。

(三) 深化金砖国家间的能源合作机制

目前, 虽然金砖国家间的能源合作机制已经走向规范化和常态化, 但遗憾的是, 合作往往局限于各国高级领导人的会晤。没有形成具体的合作纲领、制度文件以及后续的执行、监管机制。合作领域的深度与广度也都与目前的国际治理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不仅不符合金砖国家间经济发展的趋势, 更是违背了国际能源合作的发展潮流。因此, 共同促进多边能源体制发展进程, 推进能源合作领域的深度与广度, 强化后续执行、监管力度, 防止合作平台的“空心化”, 是目前金砖国家能源合作发展战略所应考虑的重要问题。加强能源领域的务实性合作, 把开放性的多边合作体系作为未来金砖国家会晤的重要议程, 将无疑会对金砖国家间能源贸易的友好往来, 世界能源贸易统一机制的构建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实现能源合作所面对的困境

尽管在能源资源、开发技术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但是金砖国家间还是在能源领域存在着许多的分歧。怎么样探寻利益的最佳结合点, 实现务实性战略合作发展, 推进全球能源发展, 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

(一) 结构性矛盾

金砖国家间在政策、利益诉求方面存在着差异。其中, 中俄不是彼此最重要的能源贸易伙伴, 能源合作谈判总是一波三折, 逡巡不前。中印在能源方面存在着地区重叠的竞争关系,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能源贸易的摩擦。而这些摩擦的存在, 无疑会放慢金砖国家能源合作的脚步, 不利于各国的经济发展。协调相互间的合作关系, 化解矛盾, 无疑是金砖国家间能源合作所迈出的重要的一步。

(二) 依存度不高

金砖国家间的低依存度, 使得其与金砖国家发展的要求极不对称。无论从地理位置, 贸易关系, 贸易数量还是贸易结合度方面, 都显得比较松散, 不利于资本的流通。合作深度强化不起来, 利益整合无法实现, 这都无疑是能源发展战略的绊脚石。

(三) 组织化缺陷

长久以来, 金砖国家都没有深度参与同盟型、协作型的国际组织。此外, 金砖国家在一定范围中能源秩序的改革, 会与现存的西方成熟的能源秩序向冲突。总体而言, 金砖国家应不断加强能源的合作理念、具体的操作、以及后续的监管执行。

(四) 差异与分歧

经济发展水平、能源诉求方面的差异, 以及没有同意的经济价值观念都阻碍了能源的有效合作。金砖国家间能源合作关系前景不明朗。

三、深化能源合作的思路对策

鉴于当前的合作环境, 金砖国家有必要协调各种矛盾, 协议合作理念, 加强合作基础的交流, 完善合作机制, 加强合作执行力度, 提升能源竞争整体实力。

(一) 合作机制的建立

由于能源本身的特殊性, 对于金砖国家来讲, 不适用一站式的合作机制。循序渐进的合作方式更容易让金砖国家接受。而对于金砖国家来说, 能源论坛、能源俱乐部的建立都是未来加强各国联系的重要方式。同时, 建立由金砖各国高层领导人所领导的组织机构, 对于指导能源及相关产业的合作都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 加强能源金融合作

第一, 加强联合, 推动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金融机构的内部改革。加快国际货币贸易体系多元化的进程。

第二, 加强对国际金融机构实施更严格的监管力度。健全能源衍生品市场机制, 规范能源投机、价格操控性为, 防止能源期货市场的大波动。

第三, 逐步实现能源贸易的便利化, 减少因美元结算所带来的损失, 最终实现“去美元化”。

(三) 深化能源技术的交流

金砖各国应立足本国优势, 联合能源的勘探、开采、加工、转换工作, 突破本国能源发展的技术瓶颈, 实现资源共享机制。同时, 有序的签订双边甚至是多变条约, 简化可再生能源转让程序, 制定出可再生能源生产技术标准, 提供可再生能源技术转让优惠。

(四) 能源安全机制的构建

为了维护能源合作安全, 构建一个完善的能源合作机制, 金砖国家做好需要在以下几个方面的事项要求:一, 能源政策协调机制的建立;二, 建立金砖国家能源交易数据库;三, 建立能源危机预警机制和安全应急机制。

(五) 加大国际参与力度

金砖国家应当加深与国际能源组织的合作力度, 形成深化能源合作的制度框架。除此之外, 金砖国家还应当加强能源信息的交流、能源政策的开发、能源协作的沟通机制。再者, 加强国际能源机构的内部交流, 提出能源合作发展的新主张, 新政策, 新思路。

四、结论

金砖国家间的能源合作才刚刚扬帆远航, 还具有很大的合作潜力。随着合作脚步的进一步的深入, 成员国之间的其他经济往来也必然会上升到另一个高度。而由能源合作所产生的结果, 也将必然会继续推动金砖国家经贸的深入往来, 提升整体的国际竞争实力。

参考文献

[1]“能源金砖——金砖国家合作新方向”[N].第一财经日报, 2012-3-26.

[2]武敬云.“金砖国家的贸易互补性和竞争性分析”[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12 (2) :21-30.

篇5:金砖国家面临的困难合作及诉求

我们对未来五年、未来十年和未来二十年金砖国家经济增长做了大体预测。我们预计,未来五年,到2015年,金砖国家GDP的总量在全球的比重将会由现在的17%上升6个百分点,达到23%。2020年将会达到31%,2025年达到41%,2030年将会达到47%,甚至有可能会占全球的50%以上。

金砖国家人口现在占全球的41.9%,2015年达到最高点,达到44%。预计2015年以后,人口会出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到2030年我们人口占全球人口的比例能够占到37.1%。与此同时,人口的素质将会得到明显地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将会明显的改善。因为GDP在增长,人口的比重在下降,人均的收入将会有一个更快地增长。

金砖国家的城市化率平均是44%,全世界平均是50.4%,到2015年五个国家城市化率平均能达到47%,2020年达到52%,2025年达到58%,到2030年能達到65%。我们预计中国到2030年有可能达到70%,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进程。城市人口达到70%以后,就基本上稳定下来了。

面临的困难

当前金砖国家面临的困难是什么?根据分析,现在看主要有五个困难:

第一,收入分配差距比较大。巴西的参赞已经讲到,最近五年巴西的收入差距已经出现了变化,贫穷人口在明显缩小。我们通过实行一些社会政策来缩小收入差距,将会使所有的人口都能够分享发展的成果。

第二,产业低度化。我们五个国家产业结构上还是以资源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为主,我们出口的产品也基本上是以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为主。要想我们人均GDP能够进入高收入国家的行列,跳出“中等收入国家陷阱”,关键在于实现产业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为主能够通过技术进步上升到以技术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产业为主,实现这个任务,确实是我们五个国家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现在我们五个国家都在努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公共服务。

第四,通货膨胀的困扰。应当说,巴西最近这十年干得非常漂亮,我十几年以前到巴西去,当时巴西还陷入通货膨胀的困扰中,巴西的货币隔几年消掉一个零,现在卢拉政府上台以后,经过十几年的努力,刚才参赞讲到通过财政措施、金融措施、国际贸易措施等四个办法把通货膨胀给止住了。我觉得这十年巴西在宏观调控过程当中给我们提供了最好的经验。现在巴西的通货膨胀基本上稳定下来了,尽管最近这几年受到了国家流动性过剩的冲击,但是基本上通货膨胀已经过去了,恶性的通货膨胀已经结束了。我们其他几个国家最近这几年也面临输入型通胀的影响,特别是铁矿石、进口石油价格的上涨,影响到我们国内的价格,另外还有国内的成本上升的因素。怎么能够把通胀的预期管理好,在保持物价大体稳定的前提下来实现平稳较快发展,可以说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第五,国际短期资本的冲击。因为我们五个国家有发展机会,有投资机会,投资的回报率比较高,国际的游资就可能来冲击我们的市场。我们面临着一个共同的任务,不能让外资想来就来、想走就走,我们要想办法把这些外资留下来,避免对我们短期经济的冲击。

互利合作的关系

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关系怎么处理好,我们认为,金砖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可以通过相互合作,实现互利共赢。金砖国家城市化、工业化必将带来巨大的需求,我们需要进口发达国家的设备,我们的需求与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优势相结合,是未来一个时期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特别是拉动发达国家尽快走出危机影响的一个根本动力。所以,我们五个国家应当成为世界经济的领跑者、带动者。所以,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发展经济合作,可以实现互利共赢。

金砖国家跟其他发展中国家关系怎么处理?金砖国家市场的扩大,将会带动其他国家的出口,包括非洲、拉美、东南亚等一些国家,要利用我们五个国家的国内市场规模迅速扩大的机会,来扩大对这五个国家的出口,带动他们的增长。对中国去年出口接近14000亿美元,按照现在的增长速度,到2015年我们一年的进口额要达到3万亿美元。未来五年,我们“十二五”时期进口的总规模要达到11万亿美元。这么大的市场,我们是对全球各个国家都开放的,我们希望发达国家来占领我们的市场,我们更希望发展中国家来占领一定市场,通过扩大对中国的出口,拉动你们的就业,拉动你们的增长。印度基础设施规模的扩大,国内市场规模也在迅速扩大。所以,我们五个国家整个国内市场将来成为拉动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的动力源、最大的发动机。

另外,我们五个国家还在不断扩大对外投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的投资,比如中国的外汇储备现在已经达到2万多亿美元了,可能再有几个月就要超过3万亿美元了。这么多外汇储备用不出去太可惜了,我们要准备在“十二五”期间扩大海外投资。刚才我们高兴地听到巴西已经吸引中国投资150亿美元,中国现在已经成为对巴西最大的投资来源国。除了我们五个国家相互投资以外,其他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也要去投资,通过搞加工贸易带动零部件的出口,帮助当地扩大就业。通过到发展中国家投资能源资源的勘探开发,把发展中国家的资源优势变成经济优势。所以,我们金砖国家跟发展中国家将来也可以形成互利合作的关系。

共同的诉求

在反对贸易保护主义上,金砖国家有共同语言。金融危机之后,一些国家贸易保护主义盛行。一个国家的发展,必须要有资源的优化组合,市场扩大到什么样的范围之内,就可以在多大的范围内来实现资源的优化组合,从而能够产生多大的力量,来推动国家的发展。所以,现在出现了一些“反全球化”的思潮,我认为这是一股逆流,我们现在还要积极推动全球化。特别是国际贸易,它在全世界的发展带动全球化的发展,使发达国家的资金、技术、人才这些生产要素同发展中国家资源、劳动力等要素结合起来,既拉动了发达国家的发展,同时也促进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所以,搞贸易保护主义是不得人心的。现在有些发达国家提出了搞技术封锁,高技术产品不出口,或者叫超贸易保护主义,就是要搞二次工业化,本来他已经没有优势的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现在还要重新去生产,我看这个战略难以实现。因为他本国的老百姓收入水平已经很高了,人均GDP水平也很高了,劳动力成本已经很高了,现在要回过头来再搞那些劳动密集型产品,和我们金砖国家的竞争力是没法比的。所以,这个战略一提出来我看就实现不了。

在国际金融体制改革上,我们五个国家也要形成一个共同的声音,这次金融危机的本质是什么呢?实质上就是个别主要发达经济国家利用它的国家信用滥发美元、滥发货币,搞得金融产品泛滥,最后导致出了问题。现在大家都在反思怎么样能够改革国际金融货币体系,从而有利于国际金融的稳定、国际经济的稳定。我们五个国家都是这次危机的受害者,所以我们应当对改革国际金融体系,作为主要储备货币发行行为的监管,增加我们的相互合作,特别是哪个国家出了困难了,我们通过国际金融救助帮助这些困难国家尽快摆脱危机的影响。在这方面,我们五个国家应当用一个声音来讲话,来增强我们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中的发言权和影响力。

在国际气候变化应对上,我们五个国家也有共同语言。我们非常高兴地看到,在2009年哥本哈根会议上,我们金砖国家、发展中国家的气候部部长、资源部部长经常在一块儿交换观点。我们提出的意识,都很容易形成共识,因为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他们在一百年、两百年以前搞工业化,排放了大量的温室气体,现在他们应当承担责任。另外要向我们转让那些环保的技术,而且用无价、低价来转让环保技术,现在有些国家把转让环保技术当成攫取利润的手段,这边有高碳,发达国家要共同承担责任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这等于是剥夺了我们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权。所以我们五个国家要团结起来,争夺立场,争取我们五个国家共同的利益。

篇6:“金砖国家”指什么

“金砖国家”最初叫“金砖四国”, 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吉姆·奥尼尔于2001年提出的, 指的是当今世界上幅员最大、人口最多、经济最富有活力的四个新型国家:巴西 (Brazil) 、俄罗斯 (Russia) 、印度 (India) 和中国 (China) 。BRIC一词是由这四个国家的英文首字母组合而成的, 其发音与英语中的“砖块” (brick) 一词非常相似, 故人们也把它叫做“金砖四国”。其中, 巴西被称为“世界原料基地”, 俄罗斯被称为“世界加油站”, 印度被称为“世界办公室”, 中国被称为“世界工厂”。“金砖四国”国土面积占世界领土总面积的26%, 人口大约占全球总人口的42%。随着四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其国际影响力也与日俱增。2011年4月, 在中国三亚举行的该机制第三次会议上, 吸收南非作为正式成员, 加入“金砖国家”合作机制。“金砖四国”也由此更名为“金砖国家” (BRICS) , 正式成为一个开放性的国际合作组织。

篇7:浅析金砖国家合作机制

南非作为非洲大陆的代表,是金砖国家机制扩容的必然选择。在南非政府(南非总统府设在比勒陀利亚)向中国政府多次游说之后,终于收到了北京发出的加入邀请。

金砖国家原本是由几个人口众多的新兴经济体国家组成的松散组织,如今正迅速变身为一个紧密而强大的国际机构:它体现了全球经济力量从传统走向新生、在不断变化中保持的平衡。在后危机时代,新的世界经济秩序正在形成,金砖国家机制正反映了这一现实。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刚刚一年。南非政府必须厘清如何处理与该组织其他成员国的关系,协调好“南非公司”(编者注:此处应指南非的金融和商业机构)与各个金砖国家在我们的“后院”—非洲大陆的商业利益。

政治和经济利益驱使南非加入“金砖组织”

南非是否应当被纳入金砖大国?最早提出“金砖国家”这一概念的高盛投资公司(Goldman Sachs)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高盛公司的吉姆·奥尼尔(Jim O’Neil)认为,南非经济规模有限,缺乏持续的经济发展潜能,且人口数量太少,不具备成为金砖国家的资格。而另一些国家,不论是经济规模还是经济所具备的优势,都也许更有资格成为金砖国家的新成员,比如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墨西哥、尼日利亚和韩国。

另外,金砖国家在不断吸纳新的成员国后,将无法保证“金砖”(BRICS)一词所代表含义的简明性,每个国家都将名字的首字母加入进去后,甚至找不到一个这么长的字母组合。最终对金砖国家更为确切的命名可能是“新兴五国经济体”、“E5”或者“E6”等名称。金砖国家已经成为第一梯次新兴经济体的全球等级排列标准。

除了对长期的经济增长进行预测之外,金砖国家未来将逐渐承载更多的政治角色—它是代表发展中国家利益的新兴集团。随着金砖峰会的制度化,它很有可能成为一个平衡杠杆,杠杆的另一端是传统的西方利益集团。今年3月在新德里举行了最近一次金砖峰会。会议认为,有必要重建国际经济秩序,使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得到更多关注。

南非加入金砖国家是由于政治利益的推动。南非政府希望能够在其现有实力的基础上超水平发挥,成为新兴市场的领导力量。塔博·姆贝基(Thabo Mbeki)在应对发达国家时一向得心应手,而雅各布·祖马(Jacob Zuma)更善长与发展中国家打交道。我相信,将来人们在回顾祖马任期内所取得的政绩绩时,南非成功加入金砖国家,无疑会是他最卓越的外交成就。

南非贸易与工业部(DTI)的一项首要任务,是推动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SADC)地区内和区域间的融合。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由15个成员国组成,人口数量超过2.5亿。其规模在数字上超过巴西、俄罗斯和印度尼西亚,但是政府间低效的协调能力和基础设施的不足,使得本地区因贸易自由化催生的大量机遇白白丧失。

不过,南非有责任把地区融合所带来的利益更明显地惠及邻国。金砖国家机制英文缩写BRICS中的“S”现在代表的是南非(South Africa),但可能最终,它代表的将是SADC(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这既是一个经济成就,也是一个政治成就。这一区域的市场一体化,将会为南非成为合格的金砖成员国带来信誉保证。

金砖国家在非洲大陆的竞争

对于国际投资资本而言,“大即是美”,在日益扩大的消费市场上,人口规模越大,对于追逐市场份额的资本来说就越有吸引力。加入金砖组织的一个影响很有可能是,它成为南非推动区域一体化的新动力。南非将自己看作国际资本迈入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的门户,南非在促进地区经济融合、强化市场深度上,责任重大。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南非在金砖国家中的战略伙伴,实际上也是自己最大的商业竞争对手。中国是南非在制造业上的竞争对手,印度则是服务业上的竞争对手,这是很明显的事实。如何在商业关系上与这两国保持微妙平衡,将是未来几年南非需要考虑的问题。南非政府和以南非工会大会(COSATU)为代表的劳工组织,都难以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来应对日益加剧的竞争,而僵化的意识形态立场更束缚了这种能力。

在新德里峰会上,南非提出了一项至关重要的商业外交政策,即鼓励对国家资源实行当地富集(不仅是单纯的矿石原材料出口)。巴西和南非的情况相同,他们都是中国的原材料出口国,同时也是大量增值制成品的进口国。中国现在是南非和巴西的最大贸易伙伴。在过去的10年里,尽管受益于中国对资源(无限量)的需求,但是通过这种贸易,南非和巴西也遭到了制造业发展停滞的打击。

南非政府与商界之间一向脱节,政策往往得不到良好反应,且实施乏力。这成为通过资源当地富集来创造新的经济价值的另一个障碍。在南非,政府主导的经济信任度低,将来还会继续阻碍其在金砖国家以及非洲内部的发展。这是历史造成的结果,同时,在种族主义导向的政治经济中,各个利益相关体采取的对抗性态度,也加剧了上述局面。

印度商界与政府之间一向关系也不密切,在这一点上,南非可能与印度类似,但与中国和巴西则差异巨大。而中巴两国的情况更相像,它们的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与政府维持着更紧密的联系,这必然为两国经济增长提供支持。政府和企业因共同利益和目的结盟协作,增强了整个国家在对外商业政策领域内的竞争力。

得到各自国家资本主义支持的中国和巴西企业,在非洲大陆展开了激烈竞争,并波及到南非企业。中国国有建筑公司控制了非洲的基础设施建设,而巴西企业则遍及安哥拉和莫桑比克。金砖成员国的企业迅速渗透到非洲,对于“南非公司”在该地区的业务形成挑战,遭遇正面竞争压力的行业有建筑业、采矿业、工程业、化工业、医药业和信息技术产业。在未来的金砖峰会上,讨论南非和其他金砖成员国在区域经济内的战略性商业协调问题,尤其与中国的利益协调问题,将逐渐成为一种趋势。

随着金砖成员国企业在非洲的各自扩张,中国与这些企业(通常有国企背景)的利益也会越来越交织在一起。对于南非商界来说,金砖成员国企业进驻非洲大陆主要是出于战略性考虑。这些企业在非洲获得市场并且扎根在该地区后,它们的利益将逐渐与“南非公司”在当地的利益交叉。中国和巴西的企业迅速占领了市场,而南非的公司则进展缓慢,在安哥拉的情况就如此。大概就像南非前一届政府提出的问题:“是谁把安哥拉拱手送给中国和巴西?”

南非的应对之策

南非的对外商业政策会越来越认清这个事实,即金砖国家存在于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地区中。为此,南非政府采用的首要应对办法将是发展金融机构(DFIs),比如南非发展银行(DBSA)和工业发展公司(IDC),这些做法展示出了一个有勇气的“发展型国家”姿态,正如南非一直标榜的那样。

在雅各布·祖马执政期间,非洲国民大会(ANC)政府时常自称为“发展型国家”,也就是更积极和具前瞻性地寻求经济增长驱动的国家。一部分政策制定者对“市场”概念过早地持有了怀疑态度,他们迫不及待地接受了一种可能提供新路径的全新发展模式,即:把国家作为经济增长推动力的模式。但是,在国家造就的私营企业主导的经济模式和国家干预经济二者间,该如何平衡呢?

随着金砖国家的崛起并基于亚洲的成功经验,南非将自己定位为“发展型国家”。看到中国过去30年的成功经验,加上对2008年以来布雷顿森林体系所倡导的经济自由主义意识形态的不信任,在南非的领导层中,普遍产生了对“市场原教旨主义”的质疑,他们怀疑这种体制能否适用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模式。这一点在南非政府关于经济管理的思考和政策制定方面正在得到体现,中国特色的发展经验越来越有吸引力。

应南非经济发展部部长易卜拉欣·帕特尔(Ebrahim Patel)的邀请,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今年5月访问南非。帕特尔提倡比勒陀利亚所支持的、由国家领导的经济发展模式,斯蒂格利茨表示赞同—由国家主导的需求方增长模式而不是供应方增长模式。

我认为南非的这种新兴国家主导的增长模式,一方面是对其旧有的西方投资衰退状态和其最大的贸易伙伴欧盟做出的反应,另一方面也是仿效金砖国家的由政府主导的高GDP增长模式的尝试。

对“市场是一切之根本”理论的质疑,甚至是不信任,使执政党非洲国民大会及其盟友最终选择了国家主导的经济模式,而这种模式历来具有意识形态上的吸引力。该模式以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经济增长为主,同时逐渐加强对国有企业(在南非被称为半国营企业)的控制。

南非政府支持成立金砖国家共同开发银行,目的是把其他金砖国家,吸引到由南非为主导的南部非洲发展共同体所制定的外交规划中来,“共同体”区域内逐渐增加的国家基础设施的建设,将有可能获得金砖国家共同开发银行的支持。

中国最重要的政策性银行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在2011年3月的三亚峰会上宣布,为金砖国家开发银行提供100亿元人民币的贷款项目。过去10年间,中国在非洲突飞猛进的经济活动,都是由其政策性银行提供融资的。

中国在非洲的这种国有背景的金融业,可能会扰乱非洲大型基础设施和商品项目的融资市场。这种对风险具备高容忍度的融资结构,可能会改变非洲经济体内的金融业发展态势。如同中国和巴西的发展银行充当各自对外政策的工具一样,南非发展银行也是如此。

篇8:论中俄新型国家关系的合作机制

20世纪90年代, 国际形势风云变幻, 俄罗斯作为苏联的继承者登上国际舞台, 中国与俄罗斯建立了新型国家关系, 即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国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 两国逐步建立起与新型国家关系相适应的合作机制, 使新时期中俄关系不断向前发展。

中俄新型伙伴关系运行机制的酝酿早在中俄外交关系建立的初期就开始了。1992年, 叶利钦总统首次访华, 两国签订了《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相互关系基础的联合声明》, 声明确认两国“互视为友好国家”, 强调“各国人民自由选择其国内发展道路的权利应得到尊重, 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差异不应妨碍国家关系的正常发展。”这些表述是中俄双方在官方文件中第一次明确提出要建立发展友好合作关系的相关机制, 也是声明机制的初步运用。1994年, 中国国家领导人首次访俄, 两国元首会晤后签了署第二个《中俄联合声明》, 把面向21世纪的中俄新型关系概括为“建设性伙伴关系, 即建立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的长期稳定的睦邻友好、互利合作关系, 既不结盟, 也不针对第三国。”双方第一次以公开文件的形式对发展两国关系的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合作机制的建设提出了设想。

1996年4月, 叶利钦访华, 声明两国“决心发展平等信任的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规定两国元首两年进行一次会晤。这标志着中俄两国元首互访机制的正式建立, 标志着中俄合作机制建设步入更高的发展阶段。2000年7月, 就任俄罗斯总统首次对中国进行国事访问, 两国签署了《中俄北京宣言》, 指出两国将继续发展睦邻友好关系, 加强在国际事务中的协作, 促进世界的和平与稳定。2001年7月15日至18日, 江泽民访俄, 两国签署《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 将两国人民“世代友好、永不为敌”的和平思想用法律形式确定下来。条约指出:“双方将利用并完善各级别的定期会晤机制, 首先是最高级和高级会晤, 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重要而迫切的国际问题定期交换意见、协调立场, 以加强平等信任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 这是对两国已经建立的双边关系合作机制步的认可, 表明俄关系机制化建设进入完善时期。

二、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合作机制的主要内容

中俄为发展稳定的双边关系建立起了一系列合作机制:

1. 声明机制。

两国对重大国际问题、事件的会谈进展、经过、达成的协议等所发表的, 表明双方共同看法的外交文件, 包括联合声明、联合公报等。以这种方式规定了两国关系的原则、规范、规则以及决策程序的机制, 就是声明机制。

资料来源:人民日报1994-2010年, 系内蒙古科社规划项目《中国对外关系与国际机制研究》整理。

2. 高层会晤机制。

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每年会晤一次, 两国外长常来常往, 就共同关心的问题广泛深入地交换意见, 在北京和莫斯科建立中俄元首间热线电话联系。1992年起建立了两国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间的会晤机制。1996年启动的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为推进两国在各层次和各领域的实质性合作铺平了道路, 截至2010年, 两国共进行了16次国家元首定期会晤, 两国总理已先后举行过14次定期会晤。另外, 两国高级别互访频繁, 每年仅副部长互访团组就有十多次, 地方政府官员的互访也逐渐开展和增多。

3. 睦邻相处的安全机制。

两国军事磋商机制和战略对话机制基本形成。1992年10月, 俄罗斯从蒙古撤出全部驻军后, 两国军队举行了多次首长会晤, 并达成了一系列协议。1993年签署了中俄国防部合作协议, 确立了两国国防部长定期会晤制度, 两国声明互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互不把战略核武器瞄准对方, 还签署了中俄两国政府预防危险军事活动的协定和军事领域信任的协定。2003年中俄联合声明提出, 将继续探讨落实关于建立国家间安全磋商机制的协议。2009年两国和平使命联合军事演习的成功举办, 这些对于巩固两军友好合作机制乃至两国战略协作伙伴关系都发挥了积极作用。

4. 经济领域合作机制。

1992年8月建立了中俄经济和科技合作混合委员会工作机制。1998年启动了中国东北与俄罗斯远东和东西伯利亚等毗邻地区就经贸合作问题进行双边定期磋商的机制。2001年《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指出:“缔约双方将在互利的基础上开展经贸、科技、能源、金融、信息技术及其他双方共同感兴趣领域的合作, 促进两国边境和地方间经贸合作的发展, 并根据本国法律为此创造必要的良好条件”, “双方将在国际金融机构、经济组织和论坛内开展合作, 并根据上述机构、组织和论坛章程的规定, 促进缔约一方加入缔约另一方已成为成员 (参加国) 的上述机构。”这为两国在经贸领域合作的机制安排提供了法律依据。200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睦邻友好合作条约〉实施纲要 (2005-2008年) 》中对两国的经贸合作又做了具体的规范与规划。2008年两国经贸总额达560亿美元, 并且在2004年实施纲要的基础上, 磋商制定下一个实施纲要 (2009-2012年) , 进一步证明了两国为实践所达成有关经贸协议的决心, 同时也表明两国在经贸领域的机制化建设已经趋于完善。

此外, 两国在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也取得了很大成绩。2000年在两国总理定期会晤机制下设立的中俄教、文、卫、体合作委员会, 为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奠定了制度基础。21世纪两国人文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在此基础上更加显示出了其发展的强劲力量, 为两国关系的总体稳定与发展增添了新的动力。中俄互办国家年、文化节、语言年的成功, 标志着两国在此领域机制建设的良好状态。

三、中俄新型国家关系合作机制建立的重要意义

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的合作机制不断地发展和完善, 取得了巨大成就。中俄关系机制化建设对于促进两国关系的良好发展, 保持稳定的周边安全等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 合作机制的建设为中俄两国全方位交往提供了制度保障。目前, 两国在政治、经济、军事、人文等领域的运行机制均已建立, 如高层会晤机制、边境安全合作机制、两军合作机制、中俄友好、和平与发展委员会、外交部磋商机制等。这些机制的建立, 一方面, 改变了中俄两国传统交往频率低、范围窄、时间短的缺陷, 保持了持续性的沟通, 而且民间交流频繁, 形成了两国交流信息的跨政府关系网络。在这个关系网络中, 信息的传递具有快捷、灵活、广泛与非正式的特点, 克服了传统两国关系中信息传递的某些瓶颈, 使两国决策者能够获得通过传统外交途径难以获得的重要信息, 改变了两国信息不对称状况, 促进和保障了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的正常运行和发展。另一方面, 两国对达成的协议、遵守规范、原则方面都非常重视, 机制规范的范围内行事, 也即是“根据其潜在伙伴以往的行为方式去推断该国未来最有可能的行为方式, 从而产生对于该国未来立场的合理预期”。这样使得政府的决策程序得到简化, 两国之间的广泛合作与协调也越来越快捷和方便。

其次, 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两国解决分歧提供了依据, 增强了互信程度。中俄两国在合作中, 尤其是对于分歧的解决办法, 如果没有一些规范和程序性安排, 则有可能导致合作的终止和协议的废弃。为了避免这种可能, 中俄两国在双边关系机制化建设的过程中加强了这方面的协商。两国每年都举行定期的会晤和政治对话, 经常就双边出现的问题进行沟通、协调、磋商;充分利用北京—莫斯科直通保密电话提高两国在双边及其他重大问题上的协作水平。这些机制为两国的权利争议提供了和平解决问题的渠道, 从而使得两国看到了在不终止合作的情况下解决争端的前景。同时, 中俄两国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的机制化建设, 为两国各界、各层次的交流提供了多元的接触渠道, 并进一步促成了两国之间的广泛接触。这样, 两国相互对对方国家观念与利益会有更大程度的理解、接受, 从而增强了两国的信任度, 为两国的进一步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保障和渠道。

上一篇:2010社会实践活动相关步骤下一篇:直销培训课程提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