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2024-06-16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精选6篇)

篇1: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领题人:范 磊 邱晓明

课题组成员:李志玉 徐建平陈学云 祝海飞

执笔人:李 君 叶贤元 周道达

农村土地规范流转,既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促进农业规模经营的基本途径,也是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因此,正确分析当前农村土地流转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

题,处理好其中的各种主体的利益关系,制定有效推进农村土地流转的政策措施,是我县推进现代农业、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重要方面。根据县委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领导小组的统一安排,我们带领县农业局、农办、开发办等单位的同志,走到农村,走进企业,走入农户,通过听、看、问和查阅相关资料等方式,对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传的基本情况

我县现有人口73万,其中,农村人口64.2万,耕地总面积却只有31.8万余亩,人均耕地仅有0.49亩,比全省人均少0.2亩多,仅为全国人均的三分之一。由于生产规模小,生产方式落后,导致生产效率和收益比较低下。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我县农户共互换、转包土地23262亩,转让土地1343亩,出租土地14177亩,加上一些其他的土地流转方式,累计流转土地39031亩,仅占农村总耕地面积的12.27%。

从调查的我县重点基地型农业龙头企业来看,流转的耕地面积为11260亩,占全县流转耕地面积的28.84﹪,其中水田6220亩,旱地5040亩。另外龙头企业还流转低矮的土丘山开发成旱地,共计16030亩,水塘、水库流转面积为3200亩,上述龙头企业和县现代农业示范园流转土地(包括耕地、山、水面)总面积为29490亩。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基本形式

1、转包。转包是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中面积最大、比例最高的一种土地流转形式。全县通过转包形式流转土地总面积14353亩,占流转总量的36.77%。

2、转让。转让这种形式的市场化程度较低,多发生在全面取消农业税之前,流转双方基本不考虑市场和价格问题。全县转让流转土地总面积1343亩,占流转总量的3.44%。

3、互换。是土地流转初期比较流行的方式。目前全县互换流转土地总面积9158亩,占流转总量的23.46%。

4、出租。是目前比较规范、也为各方所普遍接受的一种符合市场化规律的农村土地流转形式。全县出租流转土地总面积14177亩,占流转总量的36.33%。

5、入股。入股是指实行家庭承包方式的承包方之间为发展农业经济,将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为股权,自愿联合从事农业合作生产经营;其他承包方式的承包方将土地承包经营权量化为股权,入股组成股份公司或者合作社等,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这种形式在我县尚处于探索阶段,只有少量林地采取入股的方式进行了流转,但耕地方面还没有。

(二)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主要特点

1、流转形式趋于多样化。在流转土地中:农户将耕地出租农业企业或种养大户的有14177亩,占36.33%;农户将承包土地部分或全部转包给其他农户、种养大户及农户之间为方便耕作进行互换的有23511亩,占 60.23%;举家外出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他人的有1343亩,占3.44 %。多种流转形式的共存,活跃了土地流转市场。

2、流转对象趋于多元化。在二轮土地承包前后,土地流转主要是部分农户为方便耕作及部分外出务工农户无力耕作在当地农户间自发进行,主要以互换、转包为主。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业开发力度加大,农业种养企业租用土地成为土地流转的一股强劲的新生力量。如:盛水集团租赁水田2000亩、旱地1800亩发展种草养鱼、种植蔬菜等,金标集团租赁水田1280亩、旱地1200亩,远泉集团租赁水田1830亩、旱地1930亩发展苗木花卉水果产业。

3、流转价格趋于市场化。土地流转开始时是部分以从事务工、经商、外出打工农民认为种田不划算、甩包袱。将承包土地低价或无偿转包给其它农户耕种。近年来,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国家减免了税费,落实了粮食补贴、农机购机补贴等惠农政策,土地流转逐渐由“负偿”、“无偿”转向“有偿”,农民开始依托市场追求土地流转的效益,土地流转补偿金一般达到年每亩400-600元,非农建设用地流转价格达到千元以上。

4、流转面积趋于扩大化。农业企业为扩大规模,通过土地流转租土地扩大生产规模,如:远泉集团、金标集团、盛水集团等企业通过租土地不断扩大生产规模,目前,全县农业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土地的面积11260亩,占全县土地流转面积的 28.84%。其中租赁土地经营面积在30 亩以上的种养大户己发展到150多户,形成了一批较大规模的生产基地、特色农业产业带,带动了周边农户发展生产。

(三)农村土地流转带来的好处

1、土地流转可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当前农村的土地分户经营,是一种小而全的小农经营模式,生产存在着很大的盲目性和局限性,既不利于农业科技的推广,也不利于优势产业的培育,对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有着极大的阻碍作用,这种生产经营与市场经济的不适应性日益突出,严重影响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必须推进土地经营权流转。从我县农村土地

流转情况看,土地流转对农村经济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部分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从事较高收入的二、三产业,二、三产业和务工收入已成为我县农民收入增长的主要拉动力。同时,土地流转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全县初步形成了以优质粮油、优质蔬菜、水产养殖、畜禽养殖、花卉苗木、果业、生态观光农业为主的一批区域特色产业。截止2007年底全县已发展农业企业105家,其中: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家,农业企业年产值达到 4.4亿元,带动 4.6万户农户年增收2.03亿元。

2、土地流转可以让农民赢得市场竞争。作为一家一户的农民,根本没有可能去进行市场调查,更不可能去开发什么新产品,所有生产都是跟着感觉走,看见别人种啥自己就跟着种啥,等自己种出来时早已水过三丘。同时,农民的情况千差万别,种出来的产品质量参差不齐,缺乏标准化生产,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3、土地流转可以增强农业抗御自然灾害和市场风险能力。现在的农业生产基本上还是靠天吃饭,遇上天旱或是水涝,基本上只能听天由命。在去年百年不遇的特大雨雪冰冻灾害面前,我县农业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亿多元。“旱涝保收”已经成为许多农民朋友最为迫切的期望。同时,作为产品提供方的农民在市场交易中几乎没有话语权,产品价格基本被中间商垄断,不管价格高低,中间商的利益始终有保证,而农民永远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言。2005年-2006年上半年,受外地“猪链球菌”的影响,生猪价格猛跌,最低时不足4元/斤,一头200 斤左右的肥猪仅计算粮食、饲料成本都要亏损。由此观之,小农经济模式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一大障碍,打破土地单家独户的经营模式,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势在必行的要求。

二、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存在的问题

从宏观上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土地流转服务机构不健全、流转机制不完善三个方面。但从微观上分析,我县在农村土地流转中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政策措施不具体,程序难定位。提倡土地使用权的合理流转,一直是中央农村政策的主要内容之一,这在中央一系列农村政策中均有涉及,但比较原则。对土地流转的管理,从上到下的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没有具体实施细则,在流转程序、流转手段、流转档案管理等方面缺乏统一规定,这是当前农村土地流转难的一个重要原因。

2、管理机制不健全,服务难到位。《农村土地承包法》规定,农业部门是农村土地的主管部门,镇(乡、街道)经管站具体负责农村土地承包日常管理工作,但镇(乡、街道)经管站人少事多,工作经费难以保障,对土地流转缺乏必要的指导。此外,部分乡镇政府对土地承包管理重视不够,土地承包及流转纠纷难以及时得到有效的处置,影响到土地流转工作的正常开展和长远发展。

3、操作程序不规范,监管难有力。我县大多数农户之间的土地流转,只有口头约定,没有书面合同,即使有书面合同,其内容不完整,在某些方面不具有法律效力;有的不按规范签订合同,合同条款、标的不明确,甚至与现行法规相冲突;有的合同未经合同管理机构审查、签证或公证机关公证。目前,我县还没有一个镇(乡、街道)有比较完整的土地流转合同档案,农村土地流转资料档案缺乏。由于鉴定合同的不规范,给农户带来损失的事时有发生。如:福建莆田客商在五府山姚家租水田120亩养鳗鱼,后因效益不好离开,给农户带来了损失,也给镇、村带来负担。

4、“恋土”情节较严重,观念难改变。农民受传统农耕文化的影响,对土地有强烈的依附心理。许多农民虽无力种地或无心种地却不愿把自己的承包地转让出去,已转移到二、三产业的农民则把承包地作为抗衡市场风险的退路,也不愿放弃。由于近年来城郊土地价格上升,一些农民的土地资产观念被唤醒,他们普遍的想法是把承包地作为不动产保留下来,等待日后增值。农民的这种恋土情结,限制了土地的相对集中,使得推进土地规模经营与合理流转难度加大。

5、投资农业风险大,效益难保障。农业是自然和市场双重影响的弱势产业,效益比较低。而过低的农业比较收益以及农业投资存在自然和市场的“双重风险”,使得各种资本对经营农村土地动力不足,造成了土地流转市场需求不足。此外受农村土地及其附着物不能担保和抵押贷款的政策限制,以及农村金融的缺失,又阻碍了农民和承包户发展高投入的农业产业。

三、推进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对策的思考

(一)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政策,切实维护农民利益。继续落实好土地承包30年不变的政策,是搞好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基础。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对多数农民来说,土地既是必需的生产资料,也是重要的社会保障;而推进新农村建设、维护粮食安全必须确保一定的耕地保有量。因此,必须坚决贯彻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在我国现有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备的情况下,土地仍是农民最可靠的社会保障,一些农民暂时离开土地,并不意味着他们不要土地。外出打工的农民,大多处于不稳定状态,在家乡有一块地,仍是他们生活保障最后的一道防线。

(二)明确管理机构和职能,加强土地流转管理监督。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工作是对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对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管理,是农业承包合同管理工作的延续和发展,是农业部门主体职能中的重要职能,必须明确农业主管部门作为农村土地流转的管理机构。县乡两级主管部门要认真负起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管理的工作责任,及时发现新情况、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制定土地使用权流转的措施,使之行为规范,形成配套的流转管理办法和经常性的工作制度,积极地去引导、实施、管理和监督。首先是确立土地使用权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规范流转的形式,明确流转的操作程序,规定对违规失范行为的处理办法;第二是规范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指导、签证、仲裁制度;第三是建立土地使用权流转档案,重点对拟出让方的土地情况基本条件和拟受让方的土地需求情况进行登记造册,促进土地的顺利流转。

(三)建立合理有效新机制,推动土地顺利流转。全县人均耕地只有0.49亩,大家都停留在这块人均半亩土地上,很难满足人民生活的需要,农民很难富起来。随着入世,农业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家庭承包经营制度的农户小规模经营与现代农业集约化经营的矛盾、平均承包土地与市场自由配置土地资源之间的矛盾、分散的一家一户小生产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等等,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将表现得更为明显。因此,广大干部要立足为民办实事出发,加强土地流转工作的引导,把它列入重要的议事日程,结合各地实际,多形式、多渠道、积极稳妥地开展土地流转工作,把土地流转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有机结合起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推动现代农业发展。

1、拓宽土地流转新模式。引导农民以多种形式对土地进行流转,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股份合作制。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使用权入股,集体成立土地股份公司或股份合作社,农民按照土地股份享受年终分红。同时,探索转让土地承包经营权,鼓励进城农民自愿放弃承包土地,对这些农民,可结合实际给予适当补偿、补助。

2、组建土地流转中介组织。在县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乡镇一级依托镇(乡、街道)经管站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站,设立土地流转办事大厅,村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组,形成三级中介服务网络,创办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并建立土地流转信息库,开展信息咨询、评估、招标竞标、推介效益农业项目、协办手续等服务,使土地流转有序、便捷、高效。

3、稳步推进土地流转市场化。在行政监管下,由承包户按市场机制自行决定流转与否、流转给谁、流转多少及流转形式;由供求双方按照市场供求关系随行就市、商定流转价格;土地流转的最终结果以合同形式加以规范,做到流出方、流入方“双赢”。

4、进一步完善征地制度。征地制度问题不是一个单纯的土地问题,而是与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相联系的社会问题。可以考虑在原有保障失地农民利益“七条渠道”的基础上,从以下几方面着手进行完善:一是制定科学的补偿办法,让农民享受到土地征收、征用带来的利益升值,合理分配土地收益。二是实行有针对性的补偿安置和基本生活保障措施,做好不同年龄、不同收入、不同阶层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体系衔接工作。三是加大对被征地农民就业和再就业培训力度,通过多层次、多形式的职业培训,妥善解决失地农民的再就业问题,消除农民离土的后顾之忧。

二00八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篇2: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

近年来,我县紧紧围绕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这个主题,切实把推动土地流转作为促进“三农”工作的重点来抓,强化引导,注重规范,使农村土地流转呈现出了较好的态势,有力地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了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农村经济的发展步伐。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主要有五个特点:

1、流转规模日趋扩大化。我县耕地总面积**万亩,其中水田**万亩,旱田**万亩,人均耕地面积6.15亩。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行以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规模小,数量少,范围窄,并且多是一种零星、分散式的流转。但自2002年以来,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特别是劳务输出规模的不断壮大,农民的择业渠道日益拓宽,许多农民离开土地,走出家门寻找致富门路,加速了农村土地的流转。加之专业大户、农业龙头企业、下岗职工等纷纷进入农业领域创业开发,扩大了对流转土地的需求。2004年我县土地流转面积达到15.1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1%,2005年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6.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2.2%,同比提高了1.1个百分点。

2、流转形式日趋多样化。从调查看,我县的土地流转主要有四种类型。一是转包型。指原承包方将部分或全部土地的经营权转移给其他农户,承包方与发包方原承包关系不变。目前这种形式是我县土地流转的主要形式。2005年全县转包土地面积达 万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二是租赁型。就是农户将土地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或个人。2005年以这种形式流转土地的面积达 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三是互换型。为了耕种方便或发展规模经营的需要,农户之间或农户与集体经济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串换承包地,原承包关系不变。2005年以互换的形式流转土地 亩,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四是入股型。就是农民将土地以股份的形式参与公司经营,按照风险共担的原则,与公司结成共同体。目前全县有 亩土地以入股型进行流转,占土地流转总面积的 %。

3、流转主体日趋多元化。过去农村土地流转主要在农户间进行,参与的主体也主要是农户。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农户外,工商企业、科研机构、城镇居民等都纷纷下乡租地、包地开发农业。2005年农户间的土地流转面积为13.7万亩。非农业户参与土地流转达到300多户,流转面积达 万亩。

4、流转用途仍呈单一化。从调查的情况看,流转后的土地用途基本都是用于种植业生产,搞其他行业的较少。2004年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达 亩,占流转总面积的90.3%,2005年土地流转后用于种植业生产的达 亩,占流转总面积的88.6%.5、流转效益日趋综合化。从调查的情况看,土地流转对于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一是提高了农产品品质。土地流转使土地向种田能手转移,形成规模经营,促进了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统一了粮食品种,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强市场竞争力。二是节约种粮成本。土地经过流转形成规模经营,生产者可以对规划决策、组织生产等各方面进行科学安排,合理配置,精确计算,从而实行科学种田,节约成本,提高效益。三是增加了农民收入。从调查的情况看,土地流转之后,对促进农民增收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方面转出方增加了地权收入。2005年,农民人均转让承包土地土地经营权收入达 元。另一方面,转出方从事二、三产业或外出劳务获得新的收入。仅2004年,我县外劳务输出实现总收入 万元,拉动农民人均增收650元。再一方面,转入方形成规模经营,增加收入。据统计,2004年,土地流转的转入方平均增收 元。

二、存在的问题

从调查的情况看,我县的土地流转仍处于较低层次,流转范围较窄,流转的规模较小,流转的层次不规范。主要表现为“五多五少”。

一是农户间转包的多,租赁、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少。全县转包土地 亩,占土地总流转面积的 %,其收益普遍偏低。土地租赁的收益较高,全县土地租赁总面积 亩,仅占总土地流转面积的 %。农村土地转让、拍卖等流转形式发展缓慢。

二是流转给一般农户的多,流转给专业大户的少。全县土地流转共涉及 户,其中流转给一般农户的达 户,而流转给专业大户的仅有 户,占总户数的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

三是流转期短的多,期长的少。2005年全县土地流转期5年以下的土地面积为 亩,占流转总面积的 %;流转期在5年以上的土地面积为 亩,仅占流转总面积的 %。这种情况容易出现短期行为,不利于土地的可持续利用。

四是口头流转的多,书面流转的少。调查中发现,多数农户在土地流转时,以口头协议进行流转的多,未签订书面协议或合同。即使有的签订了

书面协议,内容也很简单,形式不规范不健全。由于落实“一免两补”政策使土地增值,部分转出土地农民借合同不规范的机会索要回土地经营权,引发了很多农村土地纠纷,给农村社会造成了不稳定因素。

五是农户间自发流转的多,经村集体组织流转的少。土地流转多以农户自发的流转为主,经过村集体统一组织或上报经村集体备案的很少。2004年全县土地流转的 亩土地,经过村集体组织或报村委会备案的只有 亩,仅占 %。

三、几点建议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是提高土地集约化使用、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小城镇建设、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是解决“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结合**的实际,我们认为要加快土地流转进程,提高土地流转质量,需抓好以下四项工作。

1、要把转变农民的思想观念放在首位,不断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让农民意识到土地流转的重要性,是加快土地流转的前提。因此,要充分利用各种行之有效的形式,广泛宣传土地流转的意义,引导农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要大力宣传政策法规。要大力宣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以及中国共产党中央《关于做好农户承包地使用权流转工作的通知》精神以及相关的政策法规,教育广大农民和基层干部知法、懂法、用法。要加大典型引导力度。乡镇和涉农部门要充分发挥外出创业有成人员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使农民看到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转变思想观念,投身非农产业,加快土地流转。

2、要把加强管理作为根本,不断规范农村土地流转行为。一方面,要加强土地转出方的管理。对农户自发的土地流转行为,教育引导农户签订流转协议,并报所属村集体经济组织备案。要规范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参与土地流转的行为,不得以任何名义强迫农户流转土地,也不得阻挠农户自愿合理地流转土地。另一方面,要加强土地转入方的管理。为防止土地投机行为,已流转的农村土地,受让方不得进行再流转。土地流转年限不能超过农户家庭承包土地的剩余承包期。流转期满后,经双方协商,可续签土地流转协议。应引导有条件的地方探索组织以股份制为基础的农业公司,农户间以土地使用权为股权,本着自愿、互利的原则,发展土地股份合作制。

3、要把加快劳务经济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不断拓宽农村土地流转的空间。要拓宽劳务输出渠道,为农民外出就业创造条件。要加强对农村劳动力的技术、技能培训,搞好信息服务、政策服务、法律服务和组织管理,为农村劳动力永久性、实质性向二、三产业转移提供条件,让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能够出得去,挣到钱,留得住,使大量的农村人口离开土地,离开农村,向城市转移,为农村土地流转创造必然条件和有效空间。

篇3: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保定市农村人口745万, 耕地面积994万亩, 人均耕地1.33亩。人多地少、经营分散是基本市情, 近年来土地碎片化、生产效率低下等问题逐渐显露出来, 农村经济增长乏力、农民增收缓慢成为普遍问题。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该市土地流转面积143万亩, 占耕地总面积的14%, 其中流入家庭农场260家, 流入各类合作组织1 500家。具体表现在:

1. 流转规模不断扩大。

截至2014年底, 全市农村土地流转面积比2009年翻了一番。全市规20万亩以上模经营面积达到93万亩, 占流转总面积的65%, 其中20~100亩的规模经营主体有7 865个, 100~1 000亩的经营主体有2 115个, 千亩以上的经营主体有15个。

2. 流转方式日益多样。

土地流转呈现转包、租赁、互换、转让、土地入股等多种形式, 其中大部分为租赁方式。从转出方看, 基本是两种类型, 一种是农户之间的直接流转, 另一种是农户组织起来流转或通过集体流转, 即农户先把土地流转给合作组织或者集体, 再由后者流转给企业。第一种流转规模较小, 少则几亩, 多则十几亩、二十几亩, 大多数转给种粮大户。第二种流转规模较大, 动辄几百亩、上千亩, 大多数流转给企业。

3. 流转用途趋于广泛。

用途大致有四类:第一类是种植粮食;第二类是种植蔬菜和果品, 主要集中在高碑店、涞水等环京津县 (市) ;第三类是种植花卉、苗木和中草药, 主要集中在安国、博野等县 (市) ;第四类是发展养殖业, 主要集中在阜平等西部山区县。从现实情况看, 农业大户以种粮为主, 合作组织和企业以种植蔬菜、花卉、果树、观光采摘及其他经济作物为主。

4. 流转效益比较可观。

从流入方来看, 例如涞水县绿舵公司流转1 200亩土地用于种植蔬菜, 产品除供应自己的3家酒楼外, 其余均售给北京肯德基, 年收入300万左右。从流出方看, 以目前土地流转费是每亩1 000元左右, 以三口之家4亩计算, 土地流转收入近4 000元, 农户就近在园区打工, 月收入2 000元左右, 保收估计, 三口之家年收入在3万元左右。

二、影响土地流转的因素

随着保定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步伐加快, 土地流转速度也明显加快, 起步不错, 势头良好, 但与先进地区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1. 流转工作相对落后。

目前, 国内土地流转工作较好的省份江苏、上海土地流转率已达到60%, 省内衡水、唐山等地的流转率也分别达到32.2%和21.6%, 而保定土地流转率仅为14%, 远远低于河北平均水平的22%和全国平均水平的28%。

2. 流转机制不完善。

一方面, 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制不健全, 土地流转管理的职能在乡镇和县农经部门, 但绝大多数处于无人管、无人问的状态, 土地流转的组织开展、合同备案、纠纷调处等服务均不能保证。另一方面, 没有建立上下贯通、全面覆盖的服务体系, 流转信息发布不及时, 许多群众不知道怎么流、流给谁, 一些工商企业也不知道哪里有土地需要流转, 流入难和流出难的问题并存。

3. 流转行为不规范。

没有签订土地流转书面协议的或既无书面协议又无口头约定的占相当一大部分;有的流转主体缺失, 由村委会代签;有的双方权责不清等等, 为以后埋下了纠纷隐患。

4. 存在被非法侵害现象。

少数土地流转后的经营者, 缺乏对耕地的保护意识, 为提高近期收益对耕地不施有机肥或施含有污染物的有机肥, 对特地实行掠夺式经营, 导致土壤肥力下降。更有极少数承包户, 假借土地流转之名对土地进行非法侵害, 将流转的土地在流转期内进行损害性开发, 谋取比种田更大的利益;或者将流转的耕地通过欺骗手段在流转期内转为建设用地, 致使农户心生畏惧, 不愿流转。

5. 流转扶持力度小。

目前, 还没有形成统一的政策扶持体系, 只有少数流转活跃的县 (市) 制定了自己的扶持政策, 如流水按每亩1 000元的标准补助第一年土地流转费, 大部分县 (市) 没有相关的扶持政策。加之农业保险的险种全市也未统一, 全市只有少数县 (市) 开展了设施农业保险, 大部分县的设施农业投保无门。

6. 传统观念意识强。

土地承载着特殊的生存保障功能, 不少农民现在仍把土地作为基本保障线来看待。由于缺乏专业技能, 农民在非农产业就业不稳定, 许多农民有很强的恋土情结。加之土地流转政策宣传不到位, 使一些农民对土地长期出租后能否收回、地貌能否恢复、能否继续拿到粮食补贴等心存顾虑, 导致一些农民宁肯撂荒也不流转。

三、推动土地流转的建议

土地流转事关农业、农村发展大计, 事关城镇化推进和现代农业进程, 各级党委、政府要注重引导, 搞好服务, 本着政府牵头、部门协作、市场运作、规范操作、稳步推进的原则做好土地流转工作。

1. 处理好农民主体与政府引导的关系, 建立完善的流转服务体系。

土地流转是重新构建农村生产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 是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和城镇化的重要途径。但土地流转必须遵循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 要在法律允许的范围内进行, 充分体现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主体地位, 充分尊重农民意愿。同时, 各级政府要积极推动, 加大宣传力度, 通过报纸、电台、电视台、网络等媒介和农业企业论坛、项目观摩等形式加强引导, 不能搞强迫命令, 不能搞行政瞎指挥, 更不能下达硬指标, 盲目攀比, 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要搞好服务, 建立完善流转服务体系, 县乡村三级建立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县级成立服务中心, 乡级成立服务站, 村级设立服务点, 要以流转合同备案制为重点, 建立健全规范化流转服务管理工作制度和流程, 规范土地流转申请、登记、备案、公证及各项工作程序, 为流转企业今后抵押融资、项目申报、龙头企业认定等方面创造条件, 推动土地流转步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2. 处理好规模流转与适度经营的关系, 发展多种模式的规模经营。

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实现规模经营, 产生规模效益。土地流转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 只有适度规模经营才能产生最大效益。如果片面追求超大规模经营, 就有可能出现因周期长、投入大而难以为继的现象, 也可能因技术和管理问题而使经营受到影响。从各地的发展经验看, 适度规模经营一般在一两千亩, 最好在几百亩。土地流转经验模式要根据不同地域特征和农民意愿, 因地制宜, 分类指导, 不拘一格, 适合哪种模式, 就采用哪种模式, 形成统筹推进、多元化发展格局。从外地和保定流转现状看, 主要有三类:合作社类, 由种植大户和农村能人牵头, 以家庭承包土地入股进行合作经营, 或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出资加入农民合作社;现代农庄类, 企业和种植大户从农民手中流转土地, 开展适度规模种植, 土地流转从百余亩到上千亩、几千亩不等;家庭农场类, 种植大户从大户手中流转出土地开展小规模集中种植, 流转土地在20~100亩之间。

3. 处理好土地流转与耕地保护的关系, 加快推进土地确权登记。

土地流转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就是不损害农民权益, 不改变土地用途, 不破坏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在土地流转的推进中, 要防止以此为借口, 擅自改变土地用途, 在农用土地上搞非农建设, 发展非农产业。政府和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管, 一旦有改变土地用途的苗头要及时制止, 确保农用地得到有效保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是开展土地流转的基础性工作, 要以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契机, 着力解决承包地块面积不准、四周边界不清、空间位置不明、登记簿不健全、查询不方便等问题。通过实现土地承包确权、登记和颁证管理的规范化, 给农民和参与土地流转的企业以安全感、稳定感, 解决土地流转双方的后顾之忧, 为推进土地流转奠定基础。

4. 处理好土地流转与城镇化建设的关系, 制定鼓励性政策措施。

土地规模流转和农业现代化经营, 直接改变了农业生产方式和农民生活方式, 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注入了新动力。土地流转后的农民不再是经营主体, 许多变成了农业工人, 农民身份的变化, 一定程度上成为农村变革的主导力量。因此, 在推进土地流转的过程中, 不能仅就土地流转而开展土地流转, 要把土地流转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与城镇化建设统筹考虑、统筹推进, 以土地流转带动农业现代化, 促进农村城镇化。政策扶持是促进土地流转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推手。各级政府要着眼于土地流转制约因素, 加快出台促进土地流转的实施意见和政策措施。要加强财政支持, 财政每年安排一定的专项资金, 用于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建设和扶持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户发展, 对推动流转业绩好的县乡村、中介服务组织给予一定的激励性资金支持;要拓宽融资渠道, 一方面要选取农村信用社等本地金融部门, 积极开展农村土地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积累典型经验;另一方面要积极探索开展土地流转信托模式, 农民将土地集中起来委托给信托机构, 信托机构在选择承租企业的同时, 可向其发放信用贷款, 缓解融资难题;要完善农业保险政策, 由政府金融监管部门协调各保险机构, 开设实施农业等政策性农业险种, 财政对规模经营农户的保费给予补贴, 有效降低规模种植带来的风险。

摘要:土地流转规模与水平事关农业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事关现代农业发展进程。对保定市农村土地流转情况进行深入分析, 提出加快推进土地流转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土地流转,调查,保定市,农村

参考文献

[1]李晓晴, 随宝祥, 姜文.当前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问题与建议——以山东聊城为例[J].食品与质量, 2011, (6) :54.

[2]周建刚, 张明涛, 李大刚.邵阳市农村土地流转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金融经济·学术版, 2009, (14) :132-133.

[3]柳国强, 尤春阳, 冯丽丽.谈新时期规范完善农村土地流转工作的途径[J].前沿, 2010, (8) :87-89.

篇4: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关键词:农村;土地流转;驻马店

一、基本现状与特点

河南省驻马店市地处黄淮平原,下辖九县一区,全市总人口848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13万人,是全国重要的粮食主产区。全市耕地面积1239万亩,农村人口人均耕地面积2.02亩。常年粮食产量120亿斤左右,占河南省的八分之一,其中小麦产量占河南省的近七分之一。该市是典型的农业大市,2008年第一产业增加值仍占GDP的27.8%,农民人均纯收入3900元。选择该市进行农村土地流转问题调查,在黄淮平原粮食主产区有一定代表性。早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初期,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上,该市就出现了农户之间为便于耕作而进行的小面积承包经营权互换、转包。

目前,该市土地流转主要呈现以下特点:一是流转形式多样化。主要有五种形式:一是转包。农民集体经济组织内部农户之间的土地经营权的租赁,使用人向享有土地承包经营权者支付转包费,这类形式有202765亩,占总流转面积的45.6%。二是出租。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租赁给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人,共86593亩,占总流转面积的19.5%。三是入股。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折价入股正规的法人股份公司,按股份多少享受公司生产经营的效益,这种形式有2725亩,占总流转面积的0.6%。四是转让。农户经发包方同意,将已承包的土地经营权转让他人,这种形式有26691亩,占总流转面积的6%。五是托管。外出务工农户短期把自家承包地委托亲戚或他人耕种管理,纯属农户间的自发行为,此种形式有41446亩,占总流转面积的9.3%。二是土地流转规模化。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流转的土地规模再扩大。2005年该市土地流转面积327131亩,占家庭联产承包耕地总面积的2.7%;2007年流转面积增加了117616亩,比2005年提高了10个百分点。2007年,仅西平县盆尧乡就流转土地1450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23%。二是承包大户承包土地的规模再扩大。据统计,全市承包100亩以上的大户324家,其中承包1000亩以上的大户76家。上蔡县承包大户岳汉东,承包土地1600亩,主要培育花木品种,实行规模化经营,年产值1300多万元。确山县承包大户赵全群在竹沟镇承包荒山4000多亩,以种植林木和中药材为主,兼顾发展养殖业,年利润近100万元。三是流转主体多元化。前些年土地流转大多是在农户间进行,参与主体主要是本集体内部组织农户之间的流转。现在,参与农村土地流转的主体除本集体内部组织的农户外,外单位、个人、集体也以承包、转包、出租、入股等形式参与了土地流转。如新蔡县砖店镇周寺村1100亩流转耕地中,有160亩以每亩每年400元的价格出租给了县畜牧局发展鹅业生产,其余部分租给个体户发展养殖业,还有部分用于温室蔬菜大棚和发展种植业,经过几年的经营,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农村土地流转产生了一系列的积极效应,表现在:一是促进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加快了城镇化进程。在保证农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基础上,通过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既可以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从事效益更高的工作,又维护了农民的土地承包权益,解除农民离乡离土的后顾之忧。二是提高了农业效益,促进了农民增收。通过土地流转,农民可以获得相对较高和比较稳定的有偿转让收入。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通过流转土地,一般每亩可以得到300—800元不等的租金收入或等价粮食,如果将土地租赁给种、养殖大户或龙头企业,每亩租赁费可高达1000元以上。租赁者通过规模经营,也可获得利润可观的经济效益。西平县土地流转以前,每亩耕地年效益在600元左右,流转后的土地年效益平均达1990元;该县环城乡观音堂村300亩流转土地用于食用菌生产,每亩每年收入近万元。三是促进了农业规模化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率。土地的合理流转为农业规模化发展提供了基础。该市流转土地基本上用于畜牧养殖以及种植收益较高的蔬菜、食用菌、林果生产、烟叶等经济作物,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

二、问题与成因

土地流转是一个长期复杂过程。从调查情况看,该市土地流转虽在各级政府积极引导下有所推进,但由于缺少有效的管理服务与市场化运作机制,土地流转缓慢,分散性和盲目性较大,与实际需求较远。

1、思想保守,不愿流转。一方面,部分县乡干部对农村土地流转的意义认识不足,缺乏热情,认为土地流转是农户自己的事情,顺其自然。另一方面,虽然近年来传统的种植业收益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在逐年下降,但大多数农民仍不愿放弃土地,小富即安等小农经济思想意识仍比较严重,认为外出打工挣钱只是暂时的,土地才是他们最终的依靠,对土地流转抱着“金不调,银不换”的态度。2003年取消农业税并实行粮食补贴后,土地的价值日益显现,一些在外务工经商的农民又返回家乡耕种土地。

2、服务缺失,影响流转。目前,该市乡村基层尚未建立土地流转管理服务机构或中介组织,造成流转信息不畅,多以自发为主,流转双方既不签订书面合同又不履行其他手续,给以后土地纠纷埋下隐患,严重制约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有的撂荒地无人问津,有的地方涉农企业和承包商需要农地却找不到可用资源,“想转的转不掉,想包的包不到”,这就影响了土地资源的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由于管理不到位,少数流转后的土地改变了农业用途,进入了非农领域。

3、效益偏低,阻碍流转。农业产业化程度低,能够起到示范带动作用的龙头企业少,是影响农村土地流转的根本原因。一方面,对转让方来讲,由于当前土地的价值还没有显现,土地价格低,流转收益少,农户对土地流转的积极性不高。另一方面,由于农业生产投入大,农作物生长周期长,自然风险和市场风险大,投资效益低,而国家对流转后的土地用途又有很多限制,土地流转后的收益并不十分明显,受转方也不愿出更高价格租赁土地。特别是分散偏远的土地,更是难以流转。

三、对策与建议

1、认清形势,支持土地加快流转。改革开放30年,尤其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施,充分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全国农民由贫困走上富裕。但随着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推进,农村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入到非农产业就业需要流转;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土地拥有者为提高土地效益要求流转;农业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形成新的农业生产组织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应该流转。驻马店作为欠发达的农业大市,土地流转、规模和集约经营是推动农村发展,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现实选择。要认真学习理解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结合农村实际,站到优化农业生产要素、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稳定农村大局、推动新农村建设的高度,充分认识土地流转的重要性、必要性,在实践中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大力推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2、把握政策,重视土地科学流转。2003年以来,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和政策,特别是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农村土地流转政策进一步明朗化、法制化,为推动农村土地科学流转创造了条件。一要正确把握“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要按照法律法规进行,严格保护耕地和基本农田,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坚持等价有偿,确保农民的利益和生产生活的稳定。二要正确把握“稳制、分权、放活”的原则。农村土地流转和发展规模经营,必须要稳定家庭联产承包经营体制,在不改变土地承包关系的前提下,实行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使用权分离,创新流转机制,探索有效形式,放活土地使用权。三要正确把握“三个不得”的原则。按照“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原则。必须以此为红线,确保土地流转在政策范围内顺利进行。

3、注重引导,促进土地增效流转。土地流转的主要目的是通过土地集约化、规模化经营,使农村土地潜能和农业综合效益最大化,最终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从调查的情况看,农民对土地流转既怕政策有变失去土地,又怕土地流转后见不到效益。中央已明确土地承包经营长久不变,这在政策上让农民吃了定心丸。要以农业产业化经营为载体,通过土地流转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开展土地规模经营,提高土地利用率、产出率,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使农民真正从土地流转中尝到甜头、得到实惠。把扶强产业大户和龙头企业作为推动土地流转的基础和关键,立足于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积极发展各种农业专业合作化组织,鼓励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进行合作生产,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接和连片开发经营农民流转的土地,促进农村土地向种田能手、专业大户、龙头企业转移,提高土地流转效率。

4、加强管理,规范土地有序流转。土地流转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单靠农民自发流转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加强管理,确保流转在政策和法律范围内有序进行。一要认真贯彻落实有关土地流转的法律法规,科学界定土地产权归属、交易方式与流转程序,保护农民权益,促进土地流转。二要建立健全农地流转合同制度、交易登记制度、公证制度、纠纷仲裁制度,明确流转双方权利义务,规范流转程序。三要完善土地价格评估制度和土地流转补偿制度,在兼顾集体、农户和承包者利益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确定土地流转补偿标准和利益分配比例,切实保护农民利益。四要组建管理机构,借鉴外地先进经验,县乡村应依托涉农部门组建农村土地流转管理委员会和农村承包土地合同专管员队伍,加强对土地流转的监督指导,从根本上解决土地流转有人管的问题。

篇5: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调查报告

近年来,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不断加快,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特别是设施园艺的发展,成为全区发展现代农业的一个新亮点,随着这一战略的实施,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也日益成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之一。为了解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探索更加规范有序的流转形式,使其更有利于产业结构调整、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有利于促进农民增收。日前,政协组织部分委员会同我县国土资源局、农牧局农经站,深入望洪、杨和、胜利三个乡镇,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现将调查了解的有关情况和建议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流转的面积

截止目前,全县共落实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面积26604亩,占全县耕地面积的6.6%。其中:李俊镇3000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4.8%,分布在许桥、古光等6个村;望洪镇7517亩,占镇总耕地面积的8.3%,16个村涉及土地流转;杨和镇7293亩(其中城市建设征用4093亩),占全镇耕地面积的14.3%,分布在旺全、东全、观桥3个村;胜利乡4950亩,占全乡耕地面积的10.1%;望远镇3800亩,占镇总耕地面积的4.6%,分布在永清、上河等10个村;闽宁镇44亩。今年落实的土地流转面积13289亩。

2、流转的形式

从调查情况看,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有以下几种形式:

⑴出租型

——公司+农户型。胜利乡采取了这种流转方式。即在村委会的监督管理下,农户直接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给大户或公司。——公司+镇政府+农户型。李俊镇采取这种方式。即由镇政府出面,先由镇政府向农户租地,再将土地经营权出租给公司或经营大户。

——公司+村委会+农户型。望洪和望远两镇采取这种方式。即由村委会出面,先与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出租合同,然后村委会再与公司或经营大户签订土地经营权出租合同,并附各农户土地花名册。

——合作社+农户型。杨和镇旺全村采取这种方式。即在规划建设的设施园区内,合作社先将土地经营权整体租赁回来,再与每个农户签订出租合同,农户自建温棚发展设施园艺。

出租型流转的土地集中连片搞规模经营的居多,也是当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主要形式。

⑵互换型。为方便耕作或各自需要,农户间对同一村组织的承包地块进行交换,同时交换相应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类型多发生在村组内部。

⑶转包型。农户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给同一村组的其它农户从事农业生产经营。转包后原土地承包关系不变。转包型的土地数量比较大,例如:望洪镇转包的土地3823亩,占全镇流转土地面积的50.8%。

3、流转的金额

据调查,互换型的流转基本上不发生资金关系。转包型的土地流转,受让方每亩每年给出让方100-200斤大米或面粉,折合现金150元-300元之间。出租型的土地流转租金在500-600元/亩.年。其中:李俊镇、望洪镇的土地流转租金为500元/亩.年;胜利乡土地租金为550元/亩.年;望远镇为550-600元/亩.年。出租型土地流转的租金为一年一兑付,各乡镇对出租型土地租金在合同中作了原则性上调约定。

4、流转期限

自1998年第二轮农村土地承包以来,各乡镇签订的土地流转 期限不尽相同,最短6年,最长22年。以设施园艺出租地为例:李俊镇签订的期限为15年,望洪镇分别签订了6年、8年、10年、12年不等的承包期,杨和镇签订的租期是13年,胜利乡签订了22年的租期,望远镇签订的承包期分别是10年、15年。

5、合同管理情况

我县农经站负责全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及合同管理的指导。全县6个乡镇除闽宁镇土地流转合同由镇农科站保管外,其他乡镇的流转合同均由乡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保管。

6、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原因

一是农村劳动力转移,诱发了土地经营权的流转。一些农转非、婚丧嫁娶家庭和长期外出务工村民,迫切将承包地转包或出租出去。二是各级政府政策扶持,促进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区、市、县确立了以发展设施园艺和酿酒葡萄为主导的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形成了特色优势产业为主导,传统农业为基础,其他产业为辅助的现代农业格局,促进了农村土地经营权的流转,增加了农业的效益。三是农业的产业化以及规模效益要求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推动了土地经营权流转。农业规模化发展、产业化经营所形成的显著效益,农业产业链条对各专业进行细化和分工,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认同,更多的农业企业、种植大户通过流转土地,实现较高的农业规模效益,推动了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

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法律依据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主要依据两个法律法规,一个是2002年8月29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九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村土地承包法》(以下简称《土地承包法》),另一个是2005年1月7日农业部第二次常委会议审议通过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简称《土地流转办法》)。《土地承包法》第三十二条规定:通过家庭承包取得土地承包经营权可以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流 转。第三十条规定了流转应当遵循五个原则:一是平等协商、自愿、有偿,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强迫或者阻碍承包方进行土地经营权流转;二是不得改变土地所有权的性质和土地的农业用途;三是流转的期限不得超过承包期的剩余期限;四是受让方须有农业经营能力;五是在同等条件下,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享有优先权。第三十七条规定,流转当事人双方应当签订书面合同。第三十一条还规定:承包人应得的承包收益,依照继承法的规定继承。《土地流转办法》第八条规定:承包方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的土地的,应当由承包方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并载明委托的事项、权限和期限等。

三、流转的效益

1、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加快了我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成为当前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途径之一。望洪镇唐永胜租赁330亩土地发展设施园艺,并成立香泽葡萄合作社,引领全镇群众发展优质高产高效农业;董洋公司、小任果业、天天鲜果品公司在胜利乡租赁土地800余亩发展设施水果,并初步形成销售市场;杨和镇旺全村设施园艺示范基地先采取对土地进行整合,再由村民经营的方式,有力地推动了产业结构调整,群众反响好。另外,望远镇、李俊镇、闽宁镇也通过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积极进行产业结构调整,着力发展设施园艺,促进了本镇现代农业发展。

2、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了农民增收。第一,土地流出农户在不进行任何投入下,每亩每年可净收500—600元,这样可以有更多时间安心从事劳务转移搞再创收;同时,土地流入农户通过规模经营同样增加了收入。经过测算,一般情况下,1亩温棚蔬菜收入6000—8000元,设施园艺收入10000—15000元,效益是粮食作物的4-10倍。第二,在设施园艺基地打工的农户收入也相当可观。在农声香泽葡萄合作社了解到,这里打工的农户,每人每年可挣7500元以上,不离家门低成本增加了收入(以一户4人2个劳动力测算,年打工收入15000元,种植粮食收入10000元,完全可以实现县委、政府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6000元目标)。第三,农民通过在设施园艺基地打工又可学到技术。胜利村董洋、小任果业、天天鲜三家企业,仅去年雇用周围农户200多人,有些农民将学到的技术带回去自己建棚创业。

3、农业用地转为非农业用地支持了工业园区建设,加快了工业化进程,为我县“工业强县”战略做出了重要贡献。望远工业园区和杨和功能区企业利税成倍增长,“工业强县”战略效应逐步显现。据统计,截止2006年底,望远工业园区进园企业91家,占地6000余亩,新增就业岗位1200个,安置失地农民300余人。2006年园区投产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2亿元,上缴利税1.82亿元。杨和功能区占地2330亩,2006年仅伊品、紫金花两家企业应纳税3365万元,税收地方留成1078万元。

四、存在的问题

1、土地流转行为不规范,纠纷隐患较多。据统计,全县2006年以前流转的8942亩土地中,签订书面流转合同的只有1545亩,仅占17.3%,其他均为口头约定。今年流转的土地中,也还存在不规范的地方,有的合同标的不明、四至不清;有的权利义务关系不明确,没有约定流转收益增长后的补偿办法;有的村队个别农户认识不到位,在大部分流转的情况下以租金低、要求自主生产为由反对流转,与村队干部发生分歧,出现矛盾。这些土地流转不规范的行为,势必成为土地流转纠纷和隐患。

2、部分群众对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认识不足。农民群众恋土情结浓,不愿意轻易流转。有些农户由于思想不解放,认识上有偏差,虽已具备流转条件,但仍不情愿转出自己的承包地,影响了乡镇村队组织的土地流转进程,使土地流转成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瓶颈”;有些群众对土地流转政策不放心,产生一些疑虑,认为土地流转后一旦政策变动失去承包权,怕失去了土地没有依靠不安全;另有部分群众小农经济思想严重,满足于守土经营,小富即安。

3、土地流转机制不健全,影响了土地合理流转。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尚处于初始阶段,还没有形成市场化运行的流转机制,缺乏土地流转中介服务组织,流转信息传播渠道不畅,流转形式单一。有些农户有流转土地的意向,却一时找不到受让方,而需要土地的人又找不到流转的土地,影响了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合理流转。

4、土地流转监管机构不健全,纠纷查处较难。《土地承包法》颁布实施后,县、乡土地流转仲裁机构不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放任自流,缺乏监管,流转纠纷无处受理,给土地流转留下诸多弊病和隐患,有的成为农村不稳定、不和谐的因素。县农村土地承包纠纷仲裁委员会由于人员、经费等问题落实不到位,使得调解、查处土地纠纷案件力度不够,造成矛盾纠纷,农民群众反复上访。

5、土地流转后农户还有一些担忧。一是承包土地全部参与流转农户的就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二是老弱病残、智力低下等弱势群体的生活问题成为流转后的“老大难”;三是土地流转合同期内租金不变,尤其是租期长达15—22年的,会造成其他的矛盾和问题;四是土地流转中,政府出面担保的资金安全合理运行机制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五是合同期满,经营权收回和土地恢复、灌排体系等相关事宜需要明确;六是土地流转后,村队义务工的分级使用问题亟待解决;七是对绝大多数发展设施园艺的土地流转农户来说,还存在资金短缺、技术力量薄弱、销售市场等现实问题需要解决。

五、建议及措施

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是解决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农村稳定的有效途径。为了科学、合理、有序推进我县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设施园艺、酿酒葡萄,实施特色产业带动战略,打造设施园艺大县,特提出以下建议和措施: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正确认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农村土地流转是农业生产力发展和农村人口流动的客观要求。合理规 范的土地流转可以有效地解决农村人口变化引发的土地调整,更为重要的是,用市场机制取代行政手段不断调整土地的做法,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人地矛盾,是实现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通过对有关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使广大农户认识到,土地流转有利于土地生产要素的优化组合;有利于农民分工分业,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有利于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现代农业。乡镇、村级干部更要充分重视土地流转工作,积极探索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提高土地生产效率。

2、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制度和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走先建设、后规范、再提高、大发展的路子,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流转,加快实施特色优势产业带动战略,推进现代农业发展。

永宁是粮食大县,既要保证一定的粮食产量,又要发展设施园艺。专家算过这样一笔账,全国人均种粮面积1.3亩,我县现有人口20.4万,耕地40.2万亩,如果按照人均1.3亩耕地种植粮食作物,平均产量按700万公斤/万亩计,我县每年可以生产粮食1.85亿公斤,实现自给自足绰绰有余,这样就有15.48万亩耕地可以流转。这为实现县委、政府提出的5万亩设施园艺15万亩酿酒葡萄的发展目标提供了可能。

3、加强指导与管理,规范流转行为。一是县上出台“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指导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工作;二是各乡镇、村队及农户要按照县农经站提供的标准合同文本,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合同,以切实保护农户自身和集体权益。农户自愿委托发包方或中介组织流转其承包地的,要出具土地流转委托书,双方必须签订土地流转合同,合同必须经村委会备案,乡镇合同管理部门鉴证;三是土地流转期应依照种植作物的生长期及设施温棚的使用年限来确定,期限不宜过长,一般以5-15年为宜;四是土地流转发生的租赁费等相关费用应随粮价、物价上 涨、设施园艺逐步增收和有关政策的调整而作适度的调整,一般应采取每3年一测算的方式确定,确保广大农民实实在在地受益。

篇6:关于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的调查与思考

龙国项

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有序流转,实行规模化、集约化经营,既是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有效途径,也是当前深化农村改革的重要课题。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县农村土地流转的真实情况,笔者深入西渡、台源、长安、潮江等乡镇及有关单位进行了为期半个月的调查。

一、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情况及特点

我县是湘南的一个农业大县,辖26个乡镇,891个村,10049个村民小组,总人口113万,其中农业人口97万,区域面积2558平方公里,耕地面积89.6万亩。到目前为止,我县农村土地流转面积已发展到24589.8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2%,其中规模经营100亩以上的业主达到280户。但总的看来,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尚处于自发和无序状态,主要表现为:

1.土地流转规模小。全县流转面积在50亩以下的经营业主占90%以上。这种小规模的土地流转,不便于机械化作业和科学管理,其耕作模式与一家一户的承包经营没什么两样,流转效果不明显。

2.土地流转范围窄。我县农村土地流转一般在组内进行,很大程度上是以亲戚、朋友、邻居代耕为主。据调查了解,台源镇爱民村王屋场组共有54户农民,其中举家外出的有12户,这12户农民的48亩农田全在组内流转。长安乡湾塘村红雅塘组共有8户农民,其中有7户在外务工,全组的31.2亩耕地全由钟瑞成一家代耕。

3.土地流转不规范。我县农村土地流转手续办理很不规范,85%以上的农民只是打声招呼,口头约定一下,缺乏书面协议。有的即使签了合同,也是内容简单,不够规范。

二、土地流转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民认识不足,影响土地流转

部分农民特别是老年农民的小农意识浓厚,恋土情结较重,视土地为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料,不愿意把土地流转出去。在外打工的农民也把农田当作一道“进可攻、退可守”的生活保障线。宁肯粗放经营甚至弃耕抛荒,也不愿流转,人为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二)自然条件限制,束缚土地流转

一是地形条件差,限制了土地流转。我县多为丘陵地带,地势不平,客观上不利于机械化生产。二是农田基础设施薄弱,限制了土地流转。三是耕地面积少而分散,限制了土地流转。我县人均不到1亩耕地,上世纪80年代初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时,田亩按等级分类搭配到户,其间又因户口变动进行了多次调整,不少大田被划成了小块,出现一丘农田有多户农民耕种的现象,影响土地大面积流转。

(三)流转价格低廉,制约土地流转

我县农村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流转价格普遍较低。据调查,湖南安邦公司每年给予农民的租金是200元/亩,潮江乡永乐村优质稻合作社的租金是170元/亩,而西渡镇赤水村罗汉果种植基地则根据田亩的距离远近、土质的好坏分别给予100~300元/亩不等的租金。土地流转的低廉价格,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四)经营环境偏紧,业主顾虑重重

湖南安邦公司反映:安邦公司与农户签约时,一次性付给农民土地租金61万元,用于购买各种农业机械、运输车辆投资267万元,用于修路、改善水利设施和垦复荒芜的农田投入资金100多万元,用于购买农业生产资料投入180多万元。前期耗资相当大,而银行贷款环境并不宽松,且国家给予的各种种粮补助至今没享受到。另一方面,安邦公司与周边农民关系处理得不顺畅。由于部分农民不同意流转,造成插花田较多,耕作不连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业主的生产成本。由于投资环境不宽松,令不少业主望而生畏裹足不前。

(五)流转机制不活,有序推进乏力

一是中介组织不健全,在全县尚未形成统一、规范的土地流转市场,有的乡镇还没有建立起农村土地承包使用权交易场所,有的即使成立了机构,也未能正常开展相关性服务工作;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发展不快,覆盖面不广,服务层次低,难以实现产、供、销一体化,严重影响了土地流转的速度、规模和效益。二是土地流转机制和土地补偿制度尚不健全,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的自发性、随意性、盲目性较大。三是流转年限短,部分业主不敢大胆投入。

(六)随意改变用途,土地复耕困难

我县部分地方流转的土地中,存在着制砖、制瓦、采砂、挖塘等破坏耕地的现象。这种人为破坏的耕地,要恢复耕作相当困难,如不予以重视和加以遏制,必将危及粮食生产安全。

三、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的几点建议

(一)强化认识,提高农民流转土地的积极性 一是加强政策宣传。通过广播、电视、报刊、黑板报等各种有效传媒,广泛宣传农村土地流转的重要意义,让群众充分了解政策,消除思想上的疑虑,增强流转土地的自觉性。二是加强普法教育。要组织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学习《土地承包法》、《合同法》和《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普及与土地流转相关的法律知识,依法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三是实行典型带动。充分发挥外出创业人员回乡置业和种田大户的典型示范带动作用,用身边的事教育身边的人,让农民看到土地流转实实在在的效果,从而摆脱“因循守旧、小富即安”的观念禁锢,转变思想,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二)积极引导,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办法 目前,我县农村土地流转可以尝试以下模式:一是业主带动。引导和鼓励农户把土地经营权集中流转给经营业主、种粮大户,形成规模经营。二是实行股份合作。引导和鼓励农民以土地经营权入

股,参与企业经营。由企业为农户提供农资、农技、农机服务,农户负责田间管理,年底按产量分红,这样既可以满足农民的恋土情结,也利于科学管理。三是实行委托流转,对进城务工、经商而又不愿放弃土地经营的农户,将其承包地委托村组集体或他人代管,有序参与土地流转。四是对弃耕荒废的土地。村组要依法收回重新发包,参与流转。

(三)优化环境,加快农村土地流转进程 一是要加强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农村土地整理,解决好水、电、路的问题,为农业生产提供可靠的基础保障。二是要强化农村社会保障功能。建立起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最低生活保障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等等,让流出土地的农民无后顾之忧。三是要开展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加快农民转型,逐步摆脱对土地的依赖性。四是加大对业主、大户的扶持力度。财政在安排农业专项资金时,应列出一定比例的专项基金用于扶持种粮大户;税务部门应在税收上给予减免优惠;银信部门应简化贷款手续,允许业主以租赁土地上的附属物作为抵押,给予贷款,以解决经营业主季节性、临时性生产经营资金不足的难题;农业部门应利用自身优势,为投资者提供信息、技术上的服务;乡(镇)村两级要及时协调各方面的矛盾,为投资者创造一个宽松的经营环境。

(四)健全机制,确保农村土地有序流转 一要健全管理机构和明确职责。各级农经部门要切实担负起农村土地管理的重要责任,要从本地实际出发,制订出切实可行的流转措施和办法,明确土地流转的具体范围、原则、形式、操作程序及对违规的处理办法。要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流转合同,建立流转合同的签订、鉴证、仲裁制度。二要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县级要建立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中心,乡镇政府依托农经站建立服务站,具体负责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收集发布土地流转信息、对外招商引资、指导合同签订、建立土地流转台账和档案、调处土地流转纠纷等等。三要大力培养农村土地市场,建立价格指导机制。依托乡镇流转服务机构,对所属行政区域内的土地,根据土地的等级、土质的好坏、制定

出不同的指导性价格及最低的保护价,使农民在土地流转中得到合理而实在的利益。

上一篇:努力是为了不辜负自己的情感美文下一篇:现代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