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涮羊肉有哪些特色

2024-06-13

老北京涮羊肉有哪些特色(共6篇)

篇1:老北京涮羊肉有哪些特色

去到北京,怎么能不吃一回涮羊肉呢?但是不知你是否吃到的是不是正宗的老北京涮羊肉。老北京的涮羊肉家喻户晓,这是为什么呢?老北京涮羊肉有什么特色?一起来看看吧。

涮羊肉是怎么进京的

饮食文化也不是一朝一夕便发明得出来的,应是探索改良逐渐演变的结果。然而,涮羊肉进京,应是满人的饮食文化伴随着大清王朝一举定都北京城的结果。如今,东北人依然把北京涮羊肉称呼为东北涮羊肉。据传说,康熙帝六十寿辰时畅春园初春三月大宴天下寿星老的千叟宴中便有涮羊肉。

那是大清朝的盛景,康、乾二帝与民同乐的盛景,也应是涮羊肉的盛景。由于年代遥远,如今的我们已无法领略成百上千个老头在官员士兵的簇拥下在家人的陪同下齐拥北京城,千只火锅齐燃紫禁城的空前盛况。不过,民间涮羊肉的盛景却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北京出现过,那就是白塔寺的太平桥,时称“北京涮肉一条街”。

北京涮肉一条街,北起白塔寺路口,南至丰盛胡同的太平桥大街,林林总总地开设着多家涮羊肉馆。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以“能仁居”为龙头老大,首先在此开设涮肉馆,继而又在马路对面开设分店,以独特的涮肉小料,开辟私家秘制的先河。

再加上高档的门面,豪华的室内陈设,精美的涮羊肉,成为了京城涮肉的时尚。人们没有想到,平房老锅八仙桌的涮羊肉居然还可以这样吃。一时间,能仁居家喻户晓,并几乎成为涮羊肉的代名词。

继而,便是口福居、百叶居等众多名店的跟随,店铺如雨后春笋般林立于太平桥大街两侧。数九寒天,大街灯火如昼,天空飞花落雪,地面冰冻成透亮的黑色,大街两侧的门前汽车排满,食客居然排到街上等坐。跑堂伙计穿梭于大街两岸,上菜叫号之声不绝于耳,一到晚上饭点,盛景便展现在眼前。如此这般,不用猴急得先去抢吃,就站在街头看看,心中也是无限的快乐。

铜炉沸水煮喧嚣,烈酒鲜羊座客豪,暮雪云黑白塔寺,冰街灯火太平桥。

篇2:老北京涮羊肉有哪些特色

1、选料精

老北京所涮羊肉选自内蒙锡林郭勒盟一年至一年半阉过的羊。由于当地水甜草嫩,草中又含有丰富的矿物质,故羊肉肉质细嫩,无膻味。而选用部位是羊的“上脑”、“黄瓜条”、“磨裆”、“大三岔”、“小三岔”等部位,出成率只占一只羊净肉的40%。此外,所用羊一律由阿訇屠宰,由公司配制中心剔羊选肉,装合一次冷冻成型。

2、调料香

老北京涮羊肉的调料,包含了“辛、辣、卤、糟、鲜”的成分,构成了独特的香味。老北京涮羊肉调料构了成五味调和:甘──芝麻酱、花生酱;咸──酱油、酱豆腐;酸──糖蒜(自制的大六瓣糖蒜酸甜适口);苦──韭菜花、料酒;辛──韭菜花、辣椒油。同时,鱼露特有的鱼腥味与羊肉本身的香味结合起来,又形成了独特的鲜香味。

3、刀工美

老北京涮羊肉之所以能经久不衰,除了选料精以外,刀工的要求十分严格。肉质细嫩,色泽鲜艳,刀工精美,薄厚均匀,排列整齐,形如手帕。切出的羊肉片舒展开来,放在青花磁盘上,透过肉片,青花花纹清晰可见。那真是薄如纸,软如棉,肥而不腻,瘦而不柴,一涮就熟,久涮不老。

4、糖蒜脆

老北京涮羊肉的佐料中最有特色的是糖蒜。它选自河北霸州市大清河的优良品种大六瓣蒜,由公司配送中心自制加工三个月精制而成。它无异味,酸甜适口,口感清脆、开胃解腻。

5、配料细

与涮肉调料同时上桌的还有几样配料,葱花、香菜、雪里蕻、腌韭菜等,虽然价位不高,但却必不可少。

6、辅料全

老北京涮羊肉火锅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辅料品种丰富。除涮羊肉部位齐全以外,各种蔬菜、面点应有尽有,符合荤素互补、酸碱中和、营养搭配的要求。

7、火锅旺

火锅是老北京加工厂家专门生产的,具有盛碳容积大放碳多、通风口合理开锅快、燃烧时间长的特点。以前燃料选用镇巴地区的二级白碳,现在,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用了环保型的机制碳。无烟、耐烧、火旺。十来个人围着火锅就餐,两个小时之内,火锅保持汤水滚开,且中途不用添碳。

8、底汤鲜

传统老北京火锅使用清汤,底料包括海米炝芹菜、葱花、姜片、口蘑汤。其中,口蘑汤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与海米结合,使火锅汤味道鲜美。

篇3:老北京小吃的文化特色

其实, 要说起老北京的商业行业, 不用说大小店铺和其经营的知名商品, 就是广大老北京平民百姓所喜爱的那些看来似乎是微不足道的各种小吃, 从其来源到名称及经营的各个环节等, 也无不具有文化品味和蕴含着文化底蕴。

提起老北京的特色小吃品种, 用“众多”二字来形容可谓恰如其分。但是如果说这些小吃各具文化特色, 那就不知是否为人们所认同啦。就我这个最爱吃各种小吃的老北京人来讲, 我不仅对这一点完全认同, 而且有很深的体会。我认为, 这些小吃之所以历经几百年, 其盛名不衰, 对人们仍具有刺激食欲的诱惑力, 一方面是本身的风味特色, 另一方面就是饱含着京味饮食文化内涵。先拿我认为名称似乎最“粗俗”的小吃“驴打滚”说吧, 其实从起名到这食品本身的特色都有文化内涵。

老北京人常讲:“这起名呀得有学问!”这话一点儿不假。就拿驴打滚来说吧, 它本是老北京小吃豆面糕的俗称。如果直称“豆面糕”, 人们大概只想到这是个极普通的食品, 不会引起什么好奇和兴趣。但是一提起“驴打滚”, 首先人们就对这名称感到好奇, 进而便萌发了追究这名称来历的兴趣。这种小吃的制作方法其实很简单, 就是将黄米面蒸熟再裹上豆馅儿, 然后将制得的黏面卷在炒熟的金黄色的干豆面上滚一滚, 恰似驴在黄土地上打个滚儿, 既扬起黄色灰尘又在身上沾上黄尘一样。所以这叫法不但形象, 而且用的也是文学修辞的比喻手法。这诙谐的俗称, 不仅使人们未曾买先感受其名的趣味, 就是那擅操笔墨的文人, 也免不了要琢磨一番, 将其编写成诗。如在《燕都小食品杂咏》中, 就有专门描写驴打滚的诗句, 即“红糖水馅巧安排, 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 称名未免近诙谐”。如今, 在北京的一些小吃店里仍能吃上驴打滚。我儿时正值上世纪50年代初, 那时候在走街串巷叫卖各种食品和日用品的小贩中, 就有卖驴打滚的。我第一次吃的驴打滚就是在胡同里推车叫卖的小贩那儿买的。母亲交钱后, 那个小贩就用刀切下一块黄澄澄的裹着干豆面的驴打滚, 并把它们切成条状, 然后给了我母亲。当然, 这份驴打滚基本让我吃了, 那豆面的余香一直飘绕在我的记忆中。遗憾的是昔日那推着小车沿街叫卖驴打滚的小贩已消失多年了。

再如, 那金黄色的松软、香甜可口的豌豆黄, 不仅老北京人喜欢吃, 而且不少外地人也喜欢吃。听朋友讲, 有不少在海外定居多年的老北京人, 一回到北京就先提出要吃豌豆黄。其实这种食品只不过是老北京民间春夏季节的一种应时小吃, 后来传入宫廷, 特别为清廷的慈禧太后所喜爱。于是, 这普通的小吃就成了小吃中的著名佳品。如今在大大小小的小吃店中, 豌豆黄仍是平民百姓喜爱的食品;在昔日皇家园林如今的北海公园里的著名饭庄——仿膳里, 豌豆黄还作为宫廷小吃受到中外客人欢迎。听人讲, 被人为地分为平民百姓食用的豌豆黄和上档次的宫廷豌豆黄, 从原料的精选到制作上确有不同之处。当然, 作为宫廷小吃的豌豆黄, 价格上肯定要贵很多。谈到对豌豆黄这一食品的兴趣, 不管历代文人出自什么想法, 但为此颇费笔墨者确实不少, 如有诗云:“从来食物属燕京, 豌豆黄儿久著名。红枣都嵌金屑里, 十文一块买黄琼。”

现在, 在护国寺小吃店、老北京炸酱面等饭馆里, 都有老北京小吃面茶。这种用糜子面熬成糊状的食品, 盛在碗里后再淋上用香油稀释过的芝麻酱, 再撒上芝麻盐儿即可食用的小吃, 也具有悠久的历史。清代一诗人所作《都门竹枝词》里就有“清晨一碗甜浆粥, 才吃茶汤又面茶”的诗句;还有一诗中也有“午梦初醒热面茶, 干姜麻酱总须加”的诗句。我记得还有一位说相声的老艺人, 大概是高德明先生曾说过一段《卖面茶》的相声。可见这一小小的食品牵动了几代名人的文化情怀, 同时也为艺人提供了表演素材。在我儿时还有推着小车沿街叫卖或固定在街口和胡同里叫卖面茶的小贩。我吃过几个不同小贩卖的面茶, 觉得在面茶的黏稠程度上似乎没什么区别, 关键就在其稀释后的芝麻酱和芝麻盐儿的味道和撒放均匀程度上更能显示出小贩本事的高低。

老北京小吃有老北京文化的特色, 有些小吃不一定是北京独有, 但在其他地方有某些小吃一到了北京, 就会入乡随俗地沾上京味文化色彩, 比如糖葫芦。据我所知, 起码在天津也有, 只不过叫法不同。老北京的糖葫芦应该叫“冰糖葫芦”, 因其做法很简单, 就是把山楂、山药等串成一串, 在熬得的糖汁里一蘸, 然后立即提起, 糖汁遇凉即凝, 于是糖葫芦外面就裹上一层糖冰结晶, 所以人称冰糖葫芦。其用料的果子有十几种, 也很讲究, 有山楂、海棠、橘子瓣、山药、山药豆等各种用料。但其制作和伴之所起的名称, 就显出老北京的京城文化特色啦。如有的糖葫芦名叫“龙凤呈祥”、有的叫“丹凤朝阳”、有的……特别是每到春节期间的老北京传统活动厂甸集市上, 那1米多长千姿百态、品种各异的大糖葫芦更能彰显出老北京传统节日的文化色彩。

冰糖葫芦也和文化名人有着不解的情缘。如《故都食物杂咏》一书中就有描写冰糖葫芦的诗句:“葫芦穿得蘸冰糖, 果子新鲜滋味长。燕市有名传巧制, 签筒摇动与飞扬。”著名相声大师侯宝林与郭启儒曾说过的一段相声《猜字》中, 也有以糖葫芦打比喻的。即侯宝林问郭先生, 1后面加一个0念什么, 郭答“念10”;侯又问加两个0念什么……这样一直问到加五六个0, 然后侯说, 把1字横插在五个0中间念什么?郭答“不知道”。于是侯风趣地说:“那是糖葫芦!”此语一出, 惹得观众哈哈大笑。可见糖葫芦本身的形状, 也刺激了人们的想象力。

其实, 不仅是上述提到的北京小吃, 就是其他众多的小吃, 在文人的诗句中也多有涉及。如上述提到的清朝诗人所写的《都门竹枝词》里, 还有“吊炉烧饼艾窝窝”、“又听硬面叫饽饽”、“爆肚油肝香灌肠”等描写北京小吃的诗句。更有清人所写的《忆京都词》中, 一言以蔽之地写道:“忆京都, 小食更精工。盘内切糕甜又软, 油中灼果脆而松……”可见北京小吃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和这些小吃的文化品位。

老北京小吃不仅是中华饮食文化的一个种类, 还牵动着广大海外华人的心。不少海外华人, 尤其是老北京人, 常常在交谈中、在梦境中回味着昔日的各种小吃, 更有不少文人吟诗作画回忆这些小吃。据说有一位台湾画家, 曾画了一幅关于老北京小吃豆汁儿的画, 内中饱含对这种小吃的深情回忆。著名文学家梁实秋先生在晚年时, 每当忆及北京的各种小吃, 都充满深情。由此可见老北京小吃与文化人的情缘。特别是上世纪90年代初, 我的一个亲戚带着他的家人从美国回国探亲, 他们到我家后首先就对我说:“北京小吃还全吗?在国外吃不到呀!就有卖烤白薯的, 价钱又贵, 烤得又不好吃......”我立刻告诉他们, 北京的小吃大部分还在, 并立即联系“南来顺”小吃店的朋友, 给我准备两盒各种小吃。当我带回这两大盒各种北京小吃后, 看着他们“狼吞虎咽”吃得香甜的样子, 深深感到北京小吃在海外华人中, 特别是在老北京人心中的地位。更令我惊奇的是, 他们居然对写有“南来顺”三字并绘着彩图的包装盒更感兴趣, 甚至想把它带回美国。因为那盒子记载着南来顺的历史和食品介绍, 具有着浓厚的文化色彩。

说老北京小吃是饮食文化的一个种类, 其必然也有一定的文化内涵。如前所述, 早在明清时代, 就有诸多的文人墨客做了不少诗句。而在上世纪30年代, 北京 (时称北平) 还有一位著名作家张醉丐先生, 专门为老北京的一些小吃及平民食品, 以游戏文章分类各赋打油诗一首以代说明。这些逸趣横生、形象生动的打油诗共十几首。读后, 不仅令人感到脍炙人口, 而且会产生追寻那数百种小吃的乐趣。在此仅介绍几首与诸君共同赏析:

豆汁, 是老北京人最喜爱的食品之一。就连居住在海外多年的很多老北京人, 一到北京便指名要喝豆汁。张先生在一幅昔日老北京挑挑儿沿街叫卖豆汁的小贩附图旁题诗《豆汁》:“一锅豆汁味甜酸, 咸菜盛来两大盘;此是北平新食品, 请君莫作等闲看。麻花咸菜一肩挑, 矮凳居然有几条;放在街头随便卖, 开锅豆汁是商标。”这诗配画当时吸引了多少老北京人呀。就是现在, 老北京人读了这首诗, 再看看配画, 恐怕也会立刻就想起那就着咸菜丝、焦圈儿喝着豆汁的快意。

再如, 张先生为老北京小吃灌肠画图配做的《灌肠》诗曰:“粉灌猪肠要炸焦, 铲铛筷碟一肩挑;特殊风味儿童买, 穿过斜阳巷几条。老饕习气总难除, 食品精研乐有余;油炸灌肠滋味美, 长安街畔聚仙居。”你看, 这首打油诗不仅介绍了这一老北京食品, 而且还把经营这种食品的商家字号也提示给大家。这种比做广告要文明和自然的文化手法, 不仅不招人反感, 而且还让大家感激张先生的热心提示。

再如, 过去每逢夏季, 就有一些走街串巷的小贩叫卖扒糕这种应时小吃。在老北京的胡同里, 常看见推着独轮小车卖扒糕的小贩。张先生的打油诗不仅介绍了这种食品特色, 而且把古都胡同里卖扒糕小贩的往来情景也做了一番形象的描写。诗曰:“清凉食品味调和, 佐料搀匀给的多;夏日故都风景好, 扒糕车子似穿梭。荞麦搓团样式奇, 冷餐热食各相宜;北平特产人称羡, 醋蒜还加萝卜丝。”看了这首诗, 那些在夏日酷暑中备受煎熬的平民百姓, 甚至达官贵人, 都想来上一碗清凉解暑。说起扒糕, 现在北京一些小吃店还有售卖的, 遗憾的是却不多了。这种由荞麦面做成的食品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把荞麦面制成坨子, 食用时切成薄片儿放在碗里, 再用芝麻酱、香油、酱油、咸萝卜丝、香菜末等调料拌匀即可食用。它和凉粉都是清凉可口的夏季应时食品。据说在其他地方也有卖扒糕的, 但北京是古都, 历朝历代的皇亲国戚、大小官吏和贵族、商贾等, 都在这里休养生息, 吃必然是第一需要。所以, 什么食品一到北京, 那身价马上就会提高, 这似乎已成了一条规律。何况经像张先生这样的文人再进行文化炒作, 那自然身价倍增啦!

……

别小看这些诗, 它们确实起到了以文化烘托这些特色小吃的作用。这些看似广告而不是广告的文化作品, 我认为比广告效果还明显。这些极普通的小吃食品经文化熏陶, 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更上一层楼”, 自然也为商家经营鸣锣开道。就我所知, 张先生诗配画的那些平民食品, 至今仍为北京市民所喜爱。但应该说明的是, 在其诗配画所介绍的食品中, 只有昔日的“熏鱼炸面筋”已消逝多年啦。

其实, 就是这些看起来不显眼的普通小吃, 从其名称到制作和经营过程, 无不与文化有着紧密联系, 有着恰到好处的定位。所以, 这些小吃连同它们形成的这类饮食文化, 才能流传至今经久不衰。对比之下, 我看到现在有一些食品或商品, 在名称和其特点的文化宣传上, 不仅牵强附会, 而且还常常弄巧成拙。首先, 有些商家给自己的食品或商品起的名字就令人费解, 洋不洋中不中, 中国人看不懂, 外国人看不明白, 让人琢磨不透。其次, 有些商家对一些食品的宣传, 夸大其词, 极力忽悠, 把它们说成了长生不老的灵丹妙药。如果再找上一些“不倒翁”似的庸俗不堪的广告代理人, 搔首弄姿地来一番表演, 那就更令人倒胃口。所以说, 在文化方面是来不得半点虚伪的, 真正的文化知识也不是靠炒作获得的。何况, 你脱离了北京的特色, 摒弃北京人的爱好, 漫无边际地大侃大吹, 甚至用粗俗的语言妄图哗众取宠, 那可就伤了北京特色文化这条“根儿”啦。导致的结果是这些食品绝不像老北京传统小吃那样流传百年, 很快就成了过眼烟云!

另外, 我最近听说某单位有人要给这些流传了几百年的老北京小吃起个“洋名”。据说这是为了跟形势, 是怕外国人听不懂这些小吃名称的意思, 所以起个洋名是为了让外国人吃得明白。而且某位人士还举例说, 比如老北京人喜爱的豆汁, 拟改成“绿豆煮的汤”或干脆叫“北京可乐”。我对此不敢妄加“评价”, 因为也可能思想太保守了, 比不了那些为了洋人“敢想敢干”的人士。但我就事论事地问一句这位“改名专家”, 如果用“绿豆煮的汤”来形容豆汁, 那么北京人夏天喝的绿豆汤又应该叫什么?你们可千万别改了洋名后, 没让外国人明白, 最后把中国人也搞得不明白啦!同时, 我也想拜托某些独出心裁的人士, 应该首先为你们的同胞想一想, 麻烦你们费点心思给各国的食品都起个中国名, 也让咱中国人吃得明白!

篇4:老北京的特色早点

芝麻酱烧饼是北京早点的“大路货”,一般的烧饼铺均以此为主打产品。烙烧饼的面虽说是“半发面儿”,但要“筋道”,一块面揉好了,在案子上能擀得很薄,然后抹上香油泻过的芝麻酱,均匀撒上细花椒盐儿,卷好,揪成直径4~5厘米的圆形“剂子”,按扁后码放整齐,上刷一层极稀的饴糖,挨个翻到芝麻盆里蘸芝麻,擀薄,放到大烧饼铛上,一铛可烙三四十个。两面烙熟后,再放到铛下炉边的“码道”上烤。出炉的烧饼,表面微微鼓起,两面焦黄,放进长圆儿的柳条儿簸箩里,冬天,还要盖上一层白布做的小棉被,用以保温。

对烧饼铺来说,无论是面案子还是擀面杖,都使用得油光锃亮,做烧饼的伙计还要用擀面杖在面案上敲出清脆又有节奏的“花点儿”来,以广招徕。再加上一家家悬挂在商店门口儿的牌匾和幌子,构成了旧日北京街头的一景。

“螺丝转儿”

“螺丝转儿”是螺丝转儿烧饼的简称,也是北京烧饼的一种,只是制作方法比较特殊。先把烧饼面擀薄,刷上澥好的芝麻酱,撒上花椒盐儿,卷为筒状,做成烧饼剂儿,再把剂子打开盘成螺旋状,上面微微突起,放在铛上烙,再码到铛下的“码道”上烤。刚烙得的“螺丝转儿”,两面焦黄,芯儿里松软,“外焦里嫩”,当之无愧。

“螺丝转儿”卖剩下了也不要紧,等到干透了,再放到“码道”上烤至酥脆,北京人管这种回过炉的“螺丝转儿”叫“干蹦儿”,买回来一圈儿圈儿掰着吃,可充零食。

甜浆粥与荷叶粥

北京早点或午后加餐的稀食,多半是甜浆粥,到了夏天则改为荷叶粥。

所谓甜浆粥,就是粳米粥,把粳米淘好放入砂锅中,加点儿食用碱,文火慢煮,注意稀稠适度。挑挑儿卖甜浆粥的,砂锅下面还要有一个炭盆,以保持粥的热度。挑儿的另一端,自然是装有各式烧饼馃子的“圆箩”了。买甜浆粥的时候,可以要糖,也可以不要糖,无非是多少差点儿钱而已。

一般家庭除了各式的烧饼馃子需要外买,早晨多半是自己用砂锅熬粥,往粥里搁糖的不多,大都是一盘儿甜酱“八宝儿菜”,也就是什锦酱菜,里面包括切碎的黄瓜、苤蓝、豇豆、扁豆、嫩高粱根儿以及地葫芦、花生、桃仁儿、杏仁儿等等。

讲究一点儿的,还可以上一盘儿制作精细的“酱包瓜”。这种“酱包瓜”是用香瓜儿切口儿去籽儿,里面装的食材,比八宝儿菜种类要多要细,如核桃仁儿、松子儿等等,装好后,用“小线儿”把瓜缠紧,再行腌制。

还有一种甜熟疙瘩,特别适合于牙口儿不好的老年人食用。据说,做法是先把大水疙瘩用甜面酱和白糖腌制,然后蒸熟,甜中带咸,入口即化,软烂无比。

北京的酱菜品类甚多,但是,这种制作费工耗时的精细酱菜品种目前已不多见,就连冬季畅销的红、绿萝卜干儿(秋季,把红胡萝卜、绿水萝卜竖切成条,晾至皮干儿,放入瓮中,加盐和花椒粉腌制,初冬即可出瓮,价极廉,可即食,也可以切碎,拌以醋和香油,就窝头或粥吃),目前也买不到了。

至于荷叶粥,那是北京一般家庭夏季必食的粥品,我家做法非常简单,取鲜荷叶一张,撕碎,放入大海碗中,用滚水沏泡,上覆以瓷盘,将荷叶压住。熬白米粥一锅,稍凉,再把沏泡好的荷叶水兑入粥中。喜食甜者,可加白糖。

我在书上还看到过荷叶粥的另外一种做法,说是将老嫩适中的“二苍”荷叶一张,盖在锅中熬好的粳米粥(一定要用粳米)粥皮之上,用锅盖闷严。若加白糖,需在未盖荷叶之前放好。等粥晾凉了,闷出的荷叶绿汁可由顶部徐徐进入粥米粒中,而不是仅仅混在米汤里。据说这种做法,来自清宫御膳房粥局,也是荷叶粥最“正统”的做法。如此说来,一般家庭所做,只能视为荷叶粥的“简化版”了。

豆腐脑儿

豆腐脑儿是北方地区到处都有的小吃,南方也有,叫豆腐花,其中以北京的羊肉口蘑豆腐脑儿的做法最为讲究、细致,也最为好吃。

北京的豆腐脑儿,首先是砂锅里的豆腐点得非常之细嫩,洁白无瑕,入口鲜嫩滑爽;其次是卤打得讲究,羊肉、口蘑,一点儿不能含糊,芡粉也好,盛在碗里,明汁亮芡,加点儿蒜汁,端起来香气四溢。

特别是放卤的铜楦子,以及套在外面的红漆罗圈儿上的大铜帽儿钉,擦得金光闪闪,锃光瓦亮。卖豆腐脑儿的穿一身儿平整的蓝布裤褂儿,肩膀上搭一条白羊肚儿手巾,里外透着干净。这样的食品,您能吃着不放心么?

油桧与焦圈儿

油桧也叫油炸桧,是由四条细细的馃子面坯儿,两条为一组,炸成长圆形。买走时,伙计会用马莲将刚出锅的油桧串起来,系上活扣儿,交给顾客。这种油桧,在北京的早点市场上,已经多年不见了。

焦圈儿是北京早点和小吃的特有品种,圆形,形同镯子,大小亦如之。也是四条细发好的馃子面坯儿,两条为一组,炸成圆形。炸制时需用旺火,炸的时间也较长,出锅后,颜色深棕,入口既焦且脆,久放不绵,是夹烧饼、就豆汁儿,乃至做素馅的最佳选择。

炸油桧,炸焦圈,一是需要较大的油锅,二是需用特殊的和面技术,不但面发的要适度,而且还有盐、碱、矾等添加剂,量的大小、比例如何,都不是一般家庭所能掌握好的,因此,要想吃只能到外面去买。可是,现在小吃店卖的焦圈儿,普遍的毛病是艮而不脆,若与传统的手艺相比,问题究竟出自哪里,一般人就不清楚了。

炒肝儿和灌肠

炒肝儿、包子,虽是北京传统早点的名品,但以炒肝儿最为名不副实。实际上,炒肝儿与“炒”、与“肝儿”都没有任何联系。

炒肝儿的主料是肥肠儿,先用醋和花椒水把肥肠儿里外洗净,煮熟、切碎,放到猪肉与口蘑煮好的白汤中,加青酱、团粉勾芡,直到咸淡适口,稀稠适度。盛入碗中,加花椒油和蒜泥,再来一盘儿包子。与其它早点不同,吃完了炒肝儿、包子,真的有一种“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的感觉。

北京的灌肠有两种,一种是用猪大肠洗净后灌入洗面筋的下脚料“粉子”与红曲,煮熟,切大片,放在大铛上,用熬好的“网油”煎至酥脆,铲到盘中浇蒜泥汁,外焦里嫩,入口鲜香酥脆。另一种是庙会上卖的粉子灌肠,不用猪大肠,而是以粉子加红曲做成一尺来长的圆柱形,切小滚刀块儿,放在铛上用网油煎至焦脆,铲到盘儿里浇上蒜汁儿,用竹签儿往嘴里送,口感虽较真灌肠有天壤之别,然借油味儿聊解口腹之欲,还是可以的。

当年,北京的灌肠铺四城都有,据说以前门外门框胡同的最为正宗。后门(地安门)桥儿合义斋的炒肝儿、包子和灌肠,虽然不算很出名,但在北城一带也算是首屈一指的了。

篇5:羊肉汤烧法有哪些

2.香料备好,除姜以外,全部装入香料包

3.羊肉和羊骨放入冷水锅中,大火烧开后继续煮两分钟将羊肉、羊骨捞出(此汤倒掉不用),用流水洗净羊肉上的血沫

4.将羊肉放入炖锅中,掺入适量的水,放入姜块和装有香料的香料包,炖至羊肉熟软,将羊肉捞出(也可继续炖羊骨)

5.将炖好的羊肉切成片、白萝卜切片,放入锅中煮熟,撒少许盐,即可上桌了;也可将羊肉汤装进小一点儿的汤锅,用电磁炉在桌上边烫边吃,更暖和

1、细长的青椒和小米椒切碎

2、香菜碎、葱花

3、白味腐乳

4、以上所有材料根据自己口味放入碗中

5、最后再舀上一小勺羊肉汤、捣碎腐乳混合即可蘸食

菜系及功效:微波菜谱

羊肉汤锅的制作食材:

净羊肉750克,葱头250克,土豆500克,扁豆500克,化猪油150克,大蒜25克,香叶一片,茴香籽0.5克,辣椒粉少许,面粉25克,淡炼乳100克,精盐15克,清水3000克。

羊肉汤锅的做法详细步骤

①将羊肉切成块,葱头切丝,放入猪油炒至微黄,加入羊肉、大蒜末、辣椒粉、香叶、茴香籽,高火5分钟,加水中火15分钟煮沸。

②土豆洗净切丁,扁豆洗净切条,高火8分钟,放入汤内,再把面粉加适量水和成稀糊,一同下汤内煮沸,加淡炼乳搅匀,用盐调好口味,高火1分钟即可。

篇6:羊肉冬瓜粉丝汤的做法有哪些?

一、原料

牛腩、粉丝、葱姜、大料、香菜、白胡椒粉、盐。

做法

1、牛腩收拾赶紧后切成小块,凉水下锅,煮开后,撇去浮沫,然后把牛腩捞出放入另一口锅烧开水的锅内,加葱姜 大料,炖上一个小时;

2、粉丝用凉水泡一刻钟,香菜切碎;

3、把泡好的粉丝放入炖好的牛肉汤内,煮开,加盐、白胡椒粉调味,最后洒上香菜就好。

PS:牛肉可以一次稍微多炖一点,可以用来煮咖喱牛肉、牛肉面,或者加点白萝卜煮成汤等等;还可以把牛腩换成牛肉馅,做成丸子和粉丝一起煮汤,也很棒哦。喜欢辣椒的再来点油辣椒。

二、冬瓜羊肉粉丝汤做法:

1、在锅内放入适量的油,烧至八成烫,葱段爆香;

2.放入冬瓜翻炒几下。

3.加入羊肉片与冬瓜爆炒,并加入适量的酱油、盐。冬瓜稍微变软,羊肉变色即可,不用炒得太熟。(这个步骤是很重要滴,有人觉得汤就是煮出来的,其实不然,要炒过再煮才好吃)

4.把炒过的冬瓜和羊肉放入准备好的煲里,放入适量的水(要看羊肉和冬瓜的分量配水,我是加了一倍的水)。之后加入姜丝和大料,加盖煮滚,撇去羊肉煮出的杂质。

5.煮滚十分钟左右的时候,加入粉丝,改为中火继续煮。

上一篇:中华古诗流派风格介绍下一篇:写坚强的初三作文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