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北京过除夕习俗

2024-06-23

老北京过除夕习俗(共7篇)

篇1:老北京过除夕习俗

送“月”了

中秋节的前几天,人们就开始忙活蒸“月”了,不光是因为节令到了,还因为孩子们那眼巴巴企盼念“月”、吃“月”的眼神。面最好是“头箩面”,枣最好是乐陵小枣。而在乡下,人们也都急着去推“头箩面”,卖枣的更是城里、乡下生意一色的好。

已经做了姥姥的,蒸“月”的时间要稍稍提前,乡下尤甚,因为她们不但要蒸“月”,还要留出时间给外甥送“月”。

蒸“月”了

发面、煮枣、准备物件,一切按部就班。等这一切忙活得差不多了,接下来就要做“月”了。“月”一般由两层圆形的面饼,中间密布煮熟的小枣,再在其上做一层圆形的“云肩”组合而成。发过的面要揉得软硬适中,富有弹性还要易于成型,然后用擀面杖擀成两个厚圆饼。在其中的一个厚圆饼上均匀整齐地排上一层煮熟的小枣,再将另一个面饼覆盖其上。这样,一个“月”的雏形也就形成了。有了这个雏形,下面的.可都是精细活了,因为接下来所要做的“云肩”就有很高的“技术含量”了。

如果说哪个小媳妇老太太做的“月”能出彩,那么这“彩”肯定就出在这“云肩”上。所谓的“云肩”,是妇女披在肩上的“制如四垂云”的装饰物,用在“月”上,无疑也是为了装饰。“云肩”实际上就是“月”最上面的一层带花边的较薄的面饼,而就是在这层较薄的面饼上,却大有文章可做。杏花、天竺、竹子、石榴等各种精巧的花卉图形;小兔、刺猬、小猪等各种动物的图案,在这层薄薄的面饼上被妇女和老太太们的巧手摆弄得服服贴贴。在“云肩”上的花蕊中间再“栽植”上五颗鲜红的大枣,象征着这日子像这鲜红的大枣一样红火、甜蜜。大概是因了“嫦娥玉兔”的美丽传说,给孩子做的“月”,“云肩”上一般都会做一只活泼可爱的小兔,用红豆点睛,那小白兔一下子便“活”了。

在入锅蒸“月”之前先要“醒”上那么一段时间,等“月”悄然鼓起的时候,便要入锅蒸了。每每此时,孩子们都会守在锅前,听风箱的鼓噪声,看锅底火苗的起落,而心里想着的,则是那个自己向往已久的“月”的香气了。“嫦娥奔月”、“吴刚伐桂”,这些与月亮有关的故事,在这个时候,孩子们听了一年又一年,似乎永远都不会厌倦。

念“月”了

等“月”出了锅,孩子们的心也都急急地想要飞出家门了。可他们还要耐心等待,等待夜幕降临,月上东山,到那个时候,他们就可以走出家门去念“月”了,和小伙伴们比试一番在所难免。

中秋节的晚饭,不论家庭条件好坏,都要比平时好一些。很多家庭都会在这个庆贺丰收的节日夜晚喝上一杯。虽说好酒好饭,可孩子们的心里记挂最多的还是他们的“月”。所以,这顿丰盛的晚饭,孩子们到底是吃不出多少香气的,如果门外已经响起小伙伴们念“月”的诵念声,他们大抵都会立马摔了筷子,携“月”而出。

不论大小,孩子们几乎是人手一“月”,用各种器物盛着,柳编的垫子、藤编的笸箩,这些个物件都用上了。等“月”们聚成了堆,那阵势俨然就是一种朝拜。点上一支香,孩子们开始念“月”了。

“八月中秋分一半,枣饼层层,面镂千花瓣。枣上插香香不断,小儿对月声声念。 亭亭火树蒿灯转,灯尽归来,忙底分神馔。雪藕冰梨堆满案,一家男女团圆宴。” 晚清潍县翰林梁文灿填写的《蝶恋花·中秋》一词就描述了当时念“月”的情景。

清末潍县诗人郭麟的一首《潍县竹枝词》云:“中秋难得是晴天,金粟香飘几处传。待到一轮月东上,小儿齐唱月光圆。”写的也是老潍县中秋节的光景。

从念“月”辞来看,念“月”,其实念的就是人们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企盼,祈求上天能够赐福苍生,让老百姓都过上幸福的生活。如今,念“月”这一习俗已经逐渐消失了。

供“月”了

当孩子们外出念“月”的时候,妇女们还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那就是供“月”。这个时间一般都在月亮渐渐从东南屋之间空隙露出来时,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月出东山”。

供桌摆在天井的西北角,面对东南角冉冉升起的圆月。除香烛外,主要供品是“月”和月饼,另有西瓜、葡萄、梨、枣等水果。也有的要给祖先牌位上供,供品就没有那么复杂了,一般就是“月”和月饼两种。当月已升高,近于中天之际,有的人家还要拿一个箩,隔了丝网看月,据说可以看到月里的梭萝树、捣米的兔子,但不易如愿,只有那些富有想像力的人才能偶有所得。

给老天发去“纸钱”,同时捎去的还有设供者对平安富裕的祈求。“月嬷嬷,本姓张,骑着驴,挎着筐,打着伞,遮阴凉,谁家那小孩长病,我给他开个方”,这一流传至今的歌谣,表达的其实就是人们对月的崇敬和对健康的祈求。

等孩子们念“月”归来,供桌也就要撤了。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特别是孩子,开始享受供桌上撤下来的美食。往往一个月饼被切成好多块,每人吃一小角。等吃完了美食,如果还有闲情逸致,那就要赏月了,不过,这可能更多的是文人墨客的雅兴。宋代大文豪苏轼就是在中秋之夜,对月抒怀,在诸城的超然台上,写下了那首传唱千古的《水调歌头》。

“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在老潍县一带还流传着这样的民谚,说的是八月十五的晚上,如果云彩遮住了月亮,那么,正月十五肯定会有大雪。所以,有些细心的人,在中秋之夜,会看看是不是“云遮月”,借以了解明年正月十五的天气。据说,这一民谚屡屡得到验证。

等这一切忙活完了,当年的中秋也就渐行渐远了。大人们明天还要开始他们新的劳作,特别是在乡下,正好是个农忙的季节。而孩子们,则还要过几天好日子,因为他们的“月”还得吃上几顿,等“月”吃完了的时候,他们又开始盼望来年的中秋了。

篇2:老北京过除夕习俗

春节原起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古代的春节称:“元日”、“元旦”。辛亥革命后,才把正月初一正式定名为春节。

就北京地区来说,从腊月初八家家户户要泡腊八醋(蒜),就开始有了“年味”。民谣讲:“老太太别心烦,过了腊八就是年。腊八粥,喝几天?哩哩啦啦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有一首歌谣唱道:“糖瓜祭灶,新年来到,丫头要花,小子要炮„„”。从这一天开始,北京人更加忙活了,要祭灶,扫房子,蒸馒头,置办年货,贴“福”字,贴年画,剪窗花,贴对联。贴门神,贴挂钱,一直忙活到除夕,开始过大年。

北京人除夕晚上的年夜饭(又称团圆饭)是必不可少的,也是全年最丰盛的一次晚餐。除夕的年嬉饭要荤素一起上。有冷荤、大件和清口菜。冷荤有冷炖猪、羊肉、冷炖鸡、鸭。大件有:红烧肉、扣肉、米粉肉、红白丸子,四喜丸子。清口菜一般都是豆腐、青菜、罗

十、咸菜佛手等。主食多以荤素睡觉为主。

北京人除夕和正月初一都要吃饺子,取其“更岁交子之义“。还总是把饺子包成元宝形,在饺子中放进糖、铜钱、花生、枣、栗子等。如吃到糖的,意味着日后生活甜蜜;吃到铜钱意味着有钱花;吃到花生意味着长寿,因花生又名长生果,吃到枣和栗子的意味着早立子„„

北京春节的习俗真有趣!

篇3:谈谈老习俗 健康过大年

清扫篇特殊人群不要太“勤劳”

春节前,家家户户都要大扫除,打扫房屋、晒洗衣被,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到来。但是,如果高血压、呼吸道、颈腰椎疾病等患者太“勤劳”,就可能会引发旧疾。

春节前后气温降低,大扫除时突然增多的灰尘,会导致哮喘、鼻炎等病情复发或加重。因此,哮喘、鼻炎患者尽量少接触过敏原,如脏旧的被褥、地毯等。处理前要先泡水再清洗,避免呼吸道刺激。打扫时戴上口罩、手套等,可一定程度减少粉尘等过敏物质的吸入。

高血压、心脏病、低血糖、糖尿病患者等特殊群体,大扫除时别出力太多,因为春节前天气寒冷,心血管等疾病易发,如果大扫除过于疲劳,会增加风险。

搬动大件物品时,要量力而行,尽量让胸、腰部挺直,髋、膝部屈曲,起身时应以下肢用力为主,站稳后再迈步。提重物时,采取半蹲位比较好,并让物体尽量靠近身体,这样可以减少腰部用力。长时间弯腰容易损伤腰肌或导致脊柱小关节错位,建议腰不好的人拖地时选一把柄长一点的拖把,以减少弯腰幅度。

除了大扫除,过年还要采购年货,在人群密集的超市、卖场里逛久了,老人、体弱者容易感到胸闷、头晕。建议逛街时随身带一瓶温水,不时喝上几口,保证水分的摄入可以减少头晕等症状,连续购物最好不要超过3小时,并应到空气流通处休息。

慢性病人是H7N9禽流感的易感人群,因此有慢性病的人最好不要接触活禽、更不要参与活禽采购、宰杀、清洗的工作。

饮食篇大吃大喝要不得

春节期间,热热闹闹的团圆饭是最重要的节目之一。一年下来,平时没空见面的亲朋好友聚在一起,大家都会特别高兴。丰富的菜肴,再加上酒水,顿顿饱餐,肠胃难免有点吃不消。那过年期间怎么吃才好呢?

★主食、荤素搭配合理

管住嘴,宁可少吃一口,也别让胃肠超负荷工作。平时一顿吃撑了还好说,春节可能会一顿接着一顿,小到消化不良“拉肚子”、打嗝腹胀“反酸水”,大到急性胰腺炎危及生命。尤其是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等人群,更要注意自己的饮食摄入,清淡少油腻。过年放大假,容易作息不规律,但如果老是不按时吃饭,肠胃说不定就会抗议,引起消化功能紊乱。

★控制好饮酒量

小酗怡情,酗酒伤身。爱喝酒的朋友别贪杯,也不要硬劝别人喝酒。过量的酒精会造成肝脏、大脑、神经系统和消化系统等损伤。

★少吃剩菜剩饭,冰箱不是保险箱

过年请亲朋好友来家里吃饭,总会做上一大桌子菜。吃不完,倒了可惜,尤其是家里的老人总会想着把剩菜剩饭吃了。虽然表面上看着不浪费了,但如果吃了变质、不洁的食物,伤了身,那损失就更大了。最好的办法就是少做一点,现做现吃。还有,不要把冰箱当作“保险箱”。冰箱保存食物的常用冷藏温度是4℃~8℃,绝大多数的细菌生长速度会放慢。但有些嗜冷细菌,如耶尔森菌、李斯特氏菌等在这种温度下反而能迅速增长繁殖,如果食用感染了这类细菌的食品,就会引起肠道疾病。

根据测试,隔夜剩菜随着放置时间变长,就算不腐败,也会产生对人体不利的成分———亚硝酸盐。所以,要尽量避免食用剩菜剩饭,如果饭菜剩下了,一定要充分加热后再放到冰箱里保存,吃前应再次回锅加热。冰箱储存食物需要做到“生熟分离、熟上生下、先进先出”等,尽量减少存放时间。

★桌餐提倡用公筷、公勺

过年聚餐一般都是大家团团坐,但是,许多疾病都是经消化道传染的,筷子、勺子在每个人的口中和菜肴中进进出出,难免交叉感染。谁也不愿意在欢乐的聚餐宴会后生病,所以,提倡使用公筷公勺。

★吃汤圆、年糕有讲究

汤圆和年糕是春节里的传统美食,象征着团圆、“年高”等美好的寓意。但是因为它们大多都是糯米制成,黏性大而且热量又高,对慢性疾病的老病号来说,不宜贪吃应适度忌嘴。比如胃肠消化功效不良者、胃溃疡患者汤圆吃多了,可能会导致反酸、胀气、胃疼等。所以,糖尿病患者等最好吃些没有内馅的小汤圆。

守岁篇熬夜累了如何补救

守岁是除夕熬夜迎接新一年到来的习俗,俗名“熬年”。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

熬夜后难免会有些累,那该如何补救呢?除夕晚上要熬夜,白天可以睡个午觉,提前养足精神。守岁时,一家人一般都会吃各种零食或宵夜,吃个三到六分饱就够了,吃太饱会加重胃肠负担。熬夜要补水分,多喝点温水,少喝咖啡、浓茶,避免摄入咖啡因变得更兴奋。如果看电视,隔段时间可以站起身来活动一下,松松筋骨,顺便让眼睛休息下。除夕守岁熬夜后,隔天自然就是补觉了。年初一赖个床,或者睡个午觉。熬夜之后的第二天至第四天,建议每天晚上早睡1~2小时,睡前如果觉得累,可以泡个热水澡或热水脚,加速血液循环,能助眠。至于爱美的女性,如果担心睡不饱导致脸色暗沉,可以在起床后立刻敷面膜或眼膜,促进脸部的微循环。

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所以说不定他们一年也就守岁熬一次夜。现在年轻人熬夜很平常,有些是因为需要加班,有些是因为贪恋丰富多彩的夜生活。熬夜后黑眼圈、犯困、皮肤差都是表面症状,如果长期熬夜,最大的危害是会引起身体免疫功能失调,让人处于亚健康状态,各种疾病就容易乘虚而入。

新衣篇穿前最好洗一洗

新年穿新衣,漂亮又喜气。尤其是孩子,大人们总会给从头到脚准备一身。但是,育儿专家提醒爸妈们,穿新衣服要特别当心健康隐患。新衣服制作过程中可能沾染上细菌之类的有害物质,有些甚至含有甲醛,这些都可能引发孩子皮肤过敏等问题。甲醛是一种细胞毒性物质,除了会引发呼吸道炎症和皮肤炎症外,还可诱发癌症。孩子穿上甲醛超标的衣服,吸入后可能会中毒。

nlc202309022047

根据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发布的童装消费指引,质量安全是首选,查看产品标识是否齐全,内外标识内容是否一致。童装一般会较鲜艳,要特别防范化学污染,尽量购买浅色、不含荧光增白剂或不含涂料印花的童装,尽量不要购买经过抗皱处理、有刺激性气味的童装。新买的童装,建议洗涤后多放段时间再穿。

有绳带的童装要仔细检查头颈部、腰背部、裤腿处,尽量不要给7岁以下幼童购买脖子或帽子上带有绳带的童装。注意查看各种小配件,如拉链、纽扣及各种装饰件是否牢固或有锐利边缘,用于衬里或絮料的填充材料里是否含有硬或尖的物体。尽量为幼童选择饰物少的服装,5岁以下男童避免穿裆部有拉链的裤子。

烟花篇不放最好袁要放一定要注意安全

烟花爆竹在增添节日喜庆的同时,也会带来一些麻烦和危险,比如因爆竹太响听力受损,或者因燃放不当等被炸伤、烧伤。所以,我们倡议:为了环保和安全,尽量少放烟花爆竹。如果限定时间、地点燃放,也请记住这几点:

★一定要到正规的销售点购买质量合格的烟花爆竹。

★保持好燃放距离,保证周围曝晒人流量不大。不要在危险地方燃放烟花爆竹,比如下水道井盖内可能有大量沼气,会导致爆炸。

★儿童要在成人陪同下燃放烟花爆竹。儿童风险意识差,逃避能力差,而且出于好奇会采取一些危险燃放方式,如用鞭炮崩石子砂砾,易造成眼部受伤。

★避免酒后燃放烟花爆竹。酒后注意力和判断力下降,对危险判断和逃避能力降低,容易出现严重损伤。

★放鞭炮时最好捂住耳朵。要是感觉燃放后出现耳鸣甚至是耳朵疼、眩晕、头疼等,要及时到医院进行听力检查。耳科医生告诫,鼓膜可以承受对一定范围内的噪音,但当声音大到超过了听力正常值时,或是声音过大过快,鼓膜来不及反应或是超出了鼓膜的承受能力时,就会对人的听力造成损伤,引起耳鸣等,严重的可能出现鼓膜穿孔、听力受损。

如果不幸被烟花爆竹炸伤,要积极进行急救后及时送医院。急救医师王黛菲提醒大家:

★眼部严重炸伤时,要让伤员立即躺下,严禁用水冲洗伤眼或涂抹任何药物,在伤眼上加盖清洁敷料,轻轻缠绕包扎,严禁加压。双眼均需包扎,以免未受伤的眼部活动带动伤眼。送医途中,尽量减少颠簸和哭泣,以减少眼内容物的涌出。

★造成外伤出血时,可以清洁布料压迫止血,除非严重外伤导致大血管损伤,不要采用布带勒缠肢体等措施止血。

★手指被炸断时,伤处以清洁敷料压迫止血,尽量找回在现场的离体部分。断指或断肢不得以消毒液和其他任何液体浸泡,不得直接接触冰块。正确的方法是把断指用无菌敷料或干净的布巾包裹,外面用塑料薄膜密封,再放到适当的容器里,周围放上冰块、冰包等,使断指保存在0~4℃的环境。尽快送医院,争取6~8小时内行再植手术。

医药篇讳“年”忌医不吉利?擅自停药危害大

老观念中,春节期间看病吃药“不吉利”。专家提醒,突发疾病的患者不要讳“年”忌医,否则,会导致疾病的复发或恶化,甚至危及生命,长期服药的慢性病患者也切记不可突然停药。

★抗高血压药。如果突然停药,血压可在短期内急剧回升,出现出汗、脸部潮红、失眠、头痛等表现,严重者可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

★降糖类药物。长期使用胰岛素等降糖类药物控制病情的患者,随意停药会使得血糖异常。

★硝酸酯类药。长期服用硝酸甘油等硝酸酯类药物的患者,如果骤然停药可致严重的心绞痛复发,甚至心肌梗死。

★β受体阻断剂。长期服用心得安等β受体阻断剂治疗心绞痛的患者,突然停药后,可使心绞痛症状加重,导致心肌梗死与猝死。

★肾上腺皮质激素。一些疾病在治疗的同时,会使用激素配合治疗,如可的松、强的松和地塞米松等。这类药在较长时间使用之后,如果突然停用,可使原疾病复发或恶化。

★因感染性疾病、正在服用抗生素的患者,也不能随意停用抗生素。一旦停药,不但使得治疗效果大打折扣,而且可能导致耐药菌的产生,使得疾病反复。

春节聚餐难免会饮酒,但很多药物与酒都有相互作用。服用这些药物需要忌酒:

★抗菌类,比如头孢类、氯霉素等,对于体质敏感的人或心脏功能不好的人来说,严重时会造成呼吸抑制、心力衰竭甚至死亡。

★镇静催眠药,酒精本身具有麻痹神经的作用,使神经系统反应性降低,如果酒后再服用镇静催眠剂,会产生协同作用,可加重该类药物的毒性,甚至发生致死性中毒,而酒后服用镇静催眠药中毒也很难抢救。

★降压药,饮酒可使血管扩张,增强药物的降压作用,引起突发性低血压。

★降糖药,饮酒会令血糖下降,同时也会影响疗效。

★抗抑郁药,饮酒可增强药物的镇静作用,从而使行为紊乱,易出事故。

★抗凝血药,酒后服用抗凝血药可使其抗凝血作用增强,导致药物半衰期缩短,影响药效。

吃药不能喝酒,那喝果汁饮料可以吗?可惜的是,不少药物和果汁也会“相冲”。长沙市第四医院主管药师田宝成介绍,迄今已确认近50种药物会与果汁发生反应。其中,柚子汁、苹果汁会降低人体对抗癌药足叶乙苷、治疗高血压和预防心脏病的β受体阻滞剂、环孢霉素以及某些抗生素的吸收量。葡萄柚汁已被发现对抗生素、抗真菌药、抗病毒药、抗过敏药、镇痛药、调血脂药、抗感染药、促胃肠动力药、抗心律失常药等四五十种药物的代谢产生影响,容易导致不良反应。因此,服药期间不能随便饮用果汁和果汁饮料。

春节期间,很多人打破了原有的生活规律,对于抗病能力低下的病人来说是相当危险的。因此,如果觉得身体不舒服,尤其是那些患有心脑血管、消化道、呼吸道、急性阑尾炎等疾病的人,千万不要硬扛,应及时到医院诊治,以免延误病情。

篇4:老北京人的除夕(大全)

旧历腊月三十日为除夕,俗称大年三十儿,北京人历来将这天视为正式的年禧。人们送旧迎新的主要庆典都集中在这一天,因此,这是最隆重、最热闹的一天。

为了点缀年景,充溢新春“纳福迎祥“的气氛,从早晨起,人们就都梳妆打扮整齐,妇女们都戴上象征吉庆有余的绒花、绢花,门前贴上红色春联、门心。有的还要贴上窗花。室内贴上“福在眼前,合家欢乐,人口平安”之类的春条和福字。但是,一些王府门头或较大的宅门往往不用这些,他们只将标有自家堂号的大红“气死风”灯挂起来就行了。

相传是日晚间至初一日凌晨,诸神到下界考查人间善恶。因此,院内须设“天地桌”上设五供,焚香秉烛,以求过往神灵在新的一年里赐福。

晚间,刚一摸黑,就有贫家的小孩为挣几个钱挨户送“财神爷(纸像)。这种纸像是以本刻制版、水彩印刷的,上边印着“增福财神“字样,正中印一戴纱帽的财神像。一般人都为取个吉利,以高于财神像成本的几倍之价接进来。

除夕的晚宴谓之“团圆饭”。家里的成员要齐,菜饭要丰富,让人有充实感,预示来年生活美满。因为这顿饭是对年菜的首次品尝,可以荤素一齐上。富户可有肘子、扣肉、米粉肉、四喜丸子等大件。主食必定是水饺,届时,把腊八泡的“腊八蒜”拿来佐餐,别有风味。

饭后至接神之不能就寝,为自由娱乐时间,谓之“守岁”,有珍惜年华之意,年轻人守岁是为年事已高的父母上辈增福延寿。

“进入子时后,即可接神。事先把香菇、木耳、黄花、炸货、胡萝卜、白菜等剁碎、拌好素馅,包成饺子。接神时,供桌上只供三碗,每碗五个。饺子端上来之后,马上燃点香烛,宣告接神仪式开始。

接神仪式由长辈主持。首先从宪书查找元旦之日的喜神、财神、财神、福神以及阳贵、阴贵诸神方位,然后主祭人才正式瘵着高香到院里向各个方位依次叩首,香烛欲尽,于是主祭人领全家依次再三叩首,礼毕,即请香根,将神像及黄钱、元宝、千章一并请下,拿到院中早已准备好的钱粮盆里与松木枝、芝麻秸一起焚化,同时,燃放鞭炮。

篇5:北京过春节的习俗

过了这么多个“年”,不知道您对过年的习俗都了解吗?这是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已经成为社会中坚力量的80后们,我们有责任知晓并将其传承下去。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一下老北京过年的习俗,让我们过个快乐、明白的新年。

腊月初八,熬腊八粥

腊月初八,家家熬腊八粥,传说这天为佛祖得道之日。当年释迦牟尼用钵化缘,化得五谷杂粮充饥,后人为了纪念他,在每年的腊月初八也用多种米、豆熬粥供佛。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十三糖瓜儿粘

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这天家家户户都要举行祭灶仪式,人们在灶君神像前供上关东糖、清水和秣草,送灶君爷“上天”。人们如此尊重这位灶君,是为了让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

旧时,每当腊月二十日过后,孩子们就唱起了上面的歌谣,并且盼望着大人们快些买回糖瓜来。“糖瓜”是一种用黄米和麦芽熬制成的粘性很大的糖,把它抽为长条型的糖棍称为“关东糖”,拉制成扁圆型就叫做“糖瓜”。冬天把它放在屋外,因为天气严寒,糖瓜凝固得坚实而里边又有些微小的气泡,吃起来脆甜香酥,别有风味。

十四,扫房日

腊月二十四的传统是扫房子,按早年间民间的传说,“尘”与陈旧的“陈”是谐音。在农历正月新年前,扫去家中的一切尘土,意味着去除旧一年的陈旧东西,把不好的“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此来迎接新的一年。这一习俗充分寄托了人们破旧立新的美好愿望和辞旧迎新的强烈祈求。

过去人们信奉万物有神灵的说法,因此在民间传说中认为,到了二十四这天,所有的神仙都不再管人世间的事情,而是回到天庭去述职,也就是汇报这一年来的工作情况,而留在人间的只剩下一些值班的小神,像是土地爷在维持秩序。这样看来,这个时候即使是把自己家的房子翻过来,也完全不用顾虑任何东西,因为神仙们都不在了。因此,大家就利用这难得的机会搬移物件或砂尘乱飞,这样也不怕会冲犯家中神明,所以古人就定下这一天是可以用来大扫除的日子。

二十五,做豆腐

腊月二十五,最重要的习俗有两项:一是“二十五,糊窗户”;另一项是“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

腊月二十三祭了灶,腊月二十四扫完了房子之后的腊月二十五,老北京人就该糊窗户了。过去的北京人,家家户户都住在四合院里。那个时候的房子,没有我们现在这么多的玻璃门窗,更多的则是那种带窗棂的、上下对开的、在窗棂上贴上宣纸或白纸或报纸的、窗棂把窗户分成了一个个的小格子、格子里面被贴上了窗花的窗户。现如今,居住在楼房里的人们,“糊窗户”是大可不必了,贴个窗花、贴个福字、挂副对联,还应该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说起来,这“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实际上是老北京人在准备春节期间必备的所有“年货”的开始。豆腐的“腐”与幸福的“福”谐音,因此豆腐代表着祈“福”。

据考证,豆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发明的。南宋朱熹在他的《豆腐》诗中写道:“种豆豆苗稀,力竭心已腐,早知淮南术,安坐获泉布。”

有趣的是,时至今日,一些地方还有在除夕以前吃豆腐渣的风俗。究其因,是当地传说灶王上天汇报后,玉帝会下界查访,看各家各户是否如灶王所奏的那样,于是各家各户就吃豆腐渣以表示清苦,瞒过玉皇的惩罚。传说归传说,吃豆腐渣实则是古代生产力低下,没有那么多好吃的,同时也是先民勤俭节约美德的写照。

二十六,去割肉

民间谚语:“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民间传统腊月二十六炖大肉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从腊月二十六开始,丰盛的年夜饭就要陆续“出锅”了。人们上街置办着过年的货物,干鲜果品、大鱼大肉,都是人们集中采购的目标。炖锅肉,对于旧时的穷苦人来说绝对是一种奢侈的愿望,但是在过年的时候愿望终于实现了。炖大肉,昔日香飘一条胡同,如今香飘整栋楼房。闻着诱人的香味,就算是肚里不缺油水的人,也准能掉下一串哈喇子,挑块儿瘦的就酒,拣块儿肥的解馋,一锅炖肉便是人们心中最朴实的年夜饭,与山珍海味比起来更过瘾、更实惠,吃来吃去也没有腻的感觉。

吃“年肉”讲究要吃红烧肉,因为肉本身就代表着富裕的意思,而红烧肉则更能表示来年的日子红红火火的富裕十足,因此,一碗热气腾腾泛着肉香的红烧肉是多少人在腊月二十六这天期盼的。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是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传统。

二十七,宰年鸡

到了腊月二十七,春节的脚步是越走越近,近的我们仿佛都听见了除夕的钟声。家家户户,大街上全都热闹了起来。在昨天吃过了美味的炖大肉以后,今天要做的一件重要的事就是“宰鸡”。民谣中“腊月二十七,宰年鸡”,指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为什么要在二十七杀鸡呢?这其实还是取得谐音,“鸡”同“吉”,有吉利、吉祥如意的意思,这样一说大家就好理解了吧。其实,腊月二十七杀鸡也是有讲究的。杀好的鸡,不在当天吃,要一直放到除夕才能吃,而且,除夕夜吃的时候也不能吃完,要一直留一点。因为,本身代表了大吉大利,所以节日期间,天天都要在餐桌上见到鸡,这样才算圆满。另外,因为老理讲究初一不能动刀,所以,这些东西当然也就要提前准备好了。

说到在腊月二十七这天杀鸡,不同的地区还有一些不同的讲究:在北京,老北京人除了在这天要准备鸡肉外,还要准备其他的各种肉类,蔬菜等等吃食,为的就是能准备出一桌丰盛的年夜饭和家人一起分享;而在天津,讲究只能用公鸡,因为要取漂亮的外观和其雄赳赳的气派。另外,这天宰好炖熟的公鸡要在除夕晚上的年夜饭上吃,需摆放在桌子中间,而且必须是整只放,不能切块。

二十八,把面发

“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这是两句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了。

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就该准备面食了。过去,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教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十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

在这天,太原人要蒸好“糕儿馍馍两笸箩”;河北人则是“蒸枣花”预备除夕祭礼祖宗作供品;河南人也是“二十八,蒸馍炸圪塔。”只有北京人慢半拍,在这天才“把面发”,等到二十九才“蒸馒头”。

二十九,蒸馒首

“二十九,蒸馒头。”在我国春节的民俗中,在这天要把腊月二十八已经发好的白面蒸成馒头,谁家的馒头蒸得大、蒸得好,在新的一年里,谁家就会蒸蒸日上,讨个好彩头。

老北京腊月二十九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馒头,这是为了过年准备主食,除了蒸馒头以外还要蒸花卷、豆包、或者蒸一些小动物造型的豆包等,满族人家还要蒸喜饼、蒸枣泥方糕、蒸子孙馒头、蒸如意卷等。在蒸豆包的时候还要在豆包上面用胭脂点一个小红点,以示喜庆吉祥。

三十晚上闹一宿

除夕和初一是春节的高潮。当时的旧俗很多,既不许动剪刀,也不许说不吉利的话。三十晚上,大街小巷不时传来“送‘财神爷’的来了”声音,于是家家户户都有人跑出门外,以几枚铜元请过“财神爷”,在家里面恭恭敬敬地供起来。

除夕之夜,照例不睡觉,叫做“守岁”。大家围炉共坐,笑语喧阗,喜上眉梢,欢腾室内,小孩子们则在街上放鞭炮。夜半子时,合家坐到一起吃“更岁饺子”,即开始了新的一年。

大年三十晚上,家人团聚在一起,往往令一家之主在精神上得到安慰与满足,老人家眼看儿孙满堂,一家大小共叙天伦,过去的关怀与抚养子女所付出的心血总算没有白费,这是何等的幸福。而年轻一辈,也正可以借此机会向父母的养育之恩表达感激之情。

孩子们在玩耍放爆竹的时候,也正是主妇们在厨房里最忙碌的时刻,年菜都在前几天做好了,而年夜饭总要在年三十当天掌厨做出来。在北方,大年初一的饺子也要在三十晚上包出来。这时家家的砧板都在噔噔噔地忙着剁肉、切菜。此时,家家户户传出的砧板声,大街小巷传出的爆竹声,小店铺子传出的“劈劈啪啪”的算盘声和抑扬顿挫的报帐声,再夹杂着处处的说笑声,此起彼伏,洋洋盈耳,交织成除夕欢快的乐章。

春节逛庙会

北京春节期间,另一番盛况就是庙会和民间组织的各种花会。旧时的北京城内及郊区,共有七百余座庙宇,春节期间,大小庙宇均向香客、游人开放。在庙内及门前设有集市,称做庙会,北京庙会以白云观、大钟寺、东岳庙等处最为著名。

郊区的花会在春节期间最为活跃,几乎村村都有,花会表演的项目繁多,有高跷、旱船、太平鼓、地秧歌、幡会、狮子、小车、竹马等。有些村子还要搭上大棚,悬灯结彩,表演各种节目。

篇6:老北京的夏至日怎么过

从周代时起,在夏至日就有了祭神仪式,《周礼·春官》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周代夏至祭神,意为清除荒年。司马迁在《史记·封禅书》载:“夏至日,祭地祗,皆用乐舞”,“地祗”即地神。

到了明清时代,祭地仍然被视作“国之大典”,明嘉靖九年(1530年),按照“南乾北坤”的说法,在京城北郊安定门外建立地坛,地坛成为明清两朝祭祀“皇地祗神”之场所,明清两代帝王每逢夏至这一天,到此进行皇家祭祀活动。

皇帝祭地程序繁琐复杂,夏至前两个月,内务府就开始维修斋宫。夏至前二十五天,太常寺开始筹备祭祀有关事宜。夏至前三日,皇帝到太庙告请太祖配神,除急事外,不办公事。

夏至当日,太常寺卿率领人员打扫坛台上下内外,并在皇帝活动处铺设棕褥垫,设置各神座及皇帝拜位之黄幄,陈设祭祀用品。日出前七刻,太常寺卿赴乾清门报时,请皇帝到地坛行祭礼。祭祀共分九个仪程,每进行一项仪程,皇帝都要分别向正位、各配位、各从位行三跪九叩礼,从迎神至送神要下跪70多次、叩头200多下,历时两小时之久。

清嘉庆十八年(18),直隶地区久旱无雨,夏至之日,皇帝在地坛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第二天京城一带连续两日大雨磅礴,普降甘露。嘉庆皇帝为表感激,派二阿哥绵宁(即后来的道光皇帝)恭诣皇祗室,向列神位依次拈香,行祀谢礼。

民间祭祖盼消灾年丰

除了皇帝在夏至日到地坛祭祀,民间也有很多习俗。夏至时值麦收,自古以来就有祭祀祖先之俗,祭祀的对象有祖先、土地神(或称地母)、水神等。祭祀供品以面食为主,因为夏至正是小麦刚刚收获,用新小麦做成面条供奉,因夏天炎热,人们常以凉面祭祀土地神。

在老北京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之说,夏至这天,北京人多半选择吃面,有打卤面、炸酱面、牛肉面、鸡蛋面等,吃起来别有风味。吃面时,人们喜欢将面煮熟后用冷水过一下,然后用芝麻酱(或炸酱)、花椒油、老陈醋、黄瓜丝等拌一下,再把蒜瓣捣成蒜泥,往上一泼,味道鲜美,还能降温消暑。

老北京还流传“夏九九歌谣”:“一九至二九,扇子不离手;三九二十七,冰水甜如蜜;四九三十六,汗湿衣服透;五九四十五,树头清风舞;六九五十四,乘凉莫太迟;七九六十三,夜眠要盖单;八 九七十二,思量盖夹被;九九八十一,家家找棉衣。”形象地道出了夏至后的天气变化,生动地反映了日期与物候的关系。

夏至习俗

1.观莲节

夏至的时候是荷花观赏最好的时节,民间把6月24日作为荷花的生日,早在宋代就有“观莲”节了。荷花亭亭玉立,集花、叶、香三美于一身,成为历代文人墨客歌咏的对象,“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经典诗句,描绘了荷花的风姿神韵,“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表现了荷花,圣洁无瑕的气质,也是人们追求的理想人格。

2.夏至吃面

中国民间有一句谚语,“冬至饺子夏至面”。意思是说冬至日要吃饺子,而从夏至开始则要改变饮食,以热量低便于制作清凉的食物为主要饮食,面条通常为一般家庭的首选。这是因为夏至是农家最忙最累最欢喜的日子。夏至一到,刚好是大麦小麦收割完毕的时候。

3.夏至祭祀

在古人看来,夏至不是一个简单的节气,而是阴阳升降,天道循环的转折点,是重要的节日,所以夏至又称夏节、夏至节。在节日举行祭祀是理所应当的,但祭地是皇上的特权。祭的礼仪是国之大典。

宋朝夏至时节,百官可以放假三天。到了明清两朝更是修了地坛,让皇帝在夏至日举行盛大的祭地仪式,现在北京市东城区安定门外的地坛公园,就是明清留下的祭祀遗址。

4.放荷灯

放荷灯也是夏至的民间风俗。这个习俗主要是表达对逝去亲人的怀念,对活着的人们的祝福。千百盏河灯在夏至夜晚被人们释放到河中,闪闪烁烁就像散落到人间的点点星光,让人看着很是沉醉。

夏至期间的气候特征

1、对流天气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曾巧妙地借喻这种天气,写出“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不过在现实生活中,对流天气带来的强降水,不都像诗中描写的那么美丽,常常带来局地灾害。

2、暴雨天气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需求。

多数情况,“夏至”期间,正值长江中下游、江淮流域梅雨,频频出现暴雨天气,容易形成洪涝灾害,甚至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威胁,应注意加强防汛工作。

3、江淮梅雨

夏至时节正是江淮一带的“梅雨”季节,这时正是江南梅子黄熟期,空气非常潮湿,冷、暖空气团在这里交汇,并形成一道低压槽,导致阴雨连绵的天气。在这样的天气下,器物发霉,人体也觉得不舒服,一些蚊虫繁殖速度很快,一些肠道性的病菌也很容易滋生。这时要注意饮用水的卫生,尽量不吃生冷食物,防止传染病发生和传播。

4、高温桑拿

夏至和冬至一样,都是反映四季更替的节气。天文学上规定,夏至为北半球夏季的开始。过了夏至,虽然太阳直射点逐渐向南移动,北半球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但由于太阳辐射到地面的热量仍比地面向空中散发的多,故在以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将继续升高,因此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

夏至养生吃什么

绿豆

绿豆甘寒,有清心利尿、消暑止渴、清热解毒之效。绿豆汤是民间最常用的消暑与解毒良药,夏季常吃绿豆粥消暑养胃最佳。绿豆常用于治疗暑热烦渴,心、胃热盛及痈肿、丹毒等证,对砒石、巴豆、附子等一切草木金石及酒食中毒,大量饮服绿豆,均有解救作用。

西瓜

不仅能清热解毒、除烦止渴,并且能利尿,帮助消化,所以,人们一定要吃些西瓜。西瓜汁中还附有人体所需丰富的营养物质,如蔗糖、葡萄糖、果糖、瓜氨酸、丙酸、丙氨酸、谷氨酸、精氨酸、磷酸、苹果酸、盐类,及其胡萝卜素、维生素C等。

荷叶

荷叶味苦性平,其气清香,新鲜者善清夏日暑邪以化秽浊,清热解暑方中最多配用。夏日如以鲜荷叶包《六一散》煎服,鲜荷叶包粳米蒸饭,或以鲜荷叶泡茶,均有清暑利湿之良效。

茄子

《本草纲目》上说“茄子味甘、性寒、无毒。主治寒热、五脏劳损及瘟病。吃茄子可散血止痛,去痢利尿,消肿宽肠”。《医林纂要》称茄子“宽中、散血、止泻”。现代医学研究表明,茄子中丰富的维生素P,可增强细胞间的粘着能力,能防治微血管脆裂出血及其增进伤口愈合。所以,常吃茄子可防治脑溢血、高血压、动脉硬化等病症,对慢性胃炎等也有一定医治效果。

冬瓜

有很好的清热解暑功效。夏天多吃些冬瓜,解渴消暑、利尿。因其利尿,且含钠极少,所以是慢性肾炎水肿、营养不良性水肿、孕妇水肿的消肿佳品。它附有多种维生素及其人体所必需的微量元素,可调节人体的代谢平衡。

苦瓜

苦瓜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清心消暑、明目降压之功,对中暑、痢疾、恶疮等有防治作用。苦瓜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和矿物质。苦瓜还含有一种叫“多肽-P”类似胰岛素的物质,有降糖功效,是防治糖尿病的佳品。苦瓜如烹调得法,淡淡苦味中带有清香,别有一番风味,是夏季大众喜欢的蔬菜。

立夏与夏至习俗上的区别

在中国的江南,立夏是个好季节。初夏时节,风和日丽,一片祥和,各种时令瓜果蔬菜都上巿了,人不仅仅感觉生机而且有了实际的结果。

立夏时节,南京人按当地习俗,人们都会吃蛋,用饥菜花煮鸡蛋、鸭蛋或鹅蛋,清香可口,说是立夏吃蛋,夏季就不会生痱子。于是姑娘们会编织蛋套,将煮熟的鸡蛋放在里面送给自己心爱的小伙,也有送给哥哥,如果没有兄弟、没有男友,编织只做为女红、做为一种修养在闺中好友中交流。也有制作香袋的,放置些香料,主要是夏日天气闷热,挂着香袋闻着好些,不过多半小孩才带,长大难免太胭脂气,就放在家中。

据传,立夏,还是个恋爱的季节,江南赶考,纠结;考完之后,少男少女难免的离别,纠结;尤其是少女思春尤重于男,男孩学着长大,要行万千里路,女孩开始纠结如何让男孩表白或径直追逐心仪的男孩,这是个甜蜜而酸涩的时节,只要你还保有那份纯净、钝情就能体会和感受。

篇7:老北京人消夏习俗

搭凉棚

老北京人在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有10%的人住四合院。1949年北京拥有200万人口,大约有20万人口是住四合院的。住四合院,如果能搭个凉棚,这年夏天就可以安然度过了。早年间北京有很多棚铺。每到夏季进入四五月份就开始为需要凉棚的大宅门、四合院搭建。棚铺备有席箔、竹竿、杉篙等材料,搭棚匠技术熟练,爬高登梯攀杆敏捷利落,俗语称为“猴爬杆的”。一般的四合院,仅用一天的工夫就可搭起一座高过屋顶房檐、遮满院落的席棚。天棚口上搭有可拉开关闭的卷席,早晚可拉开通气纳风,午间太阳曝晒或雨天,用绳子一拉关闭上,非常方便。

凉棚是大人们乘凉休闲之地,朋友间摆上一壶好茶,下几盘围棋,很是惬意。凉棚下也是儿童游乐玩耍的场所,如跳皮筋、翻花绳、跳房子、拍洋画、摔元宝,听话匣子广播。清凉舒适的环境非常受孩子们的喜爱。

每遇炎夏,高搭天棚以蔽烈日,闲庭信步在石榴树和鱼缸间,如置身清凉世界,顿忘尘寰纷嚣,十分惬意。过去老北京流传着一句俗语:“天棚、鱼缸、石榴树,先生、肥狗、胖丫头。”“天棚、鱼缸、石榴树”,是夏日的老北京四合院的缩影,也是北京古老文化的象征。

但搭凉棚也有缺点。一是搭天棚露富,容易招贼。善于穿房越脊的贼,可以借助天棚作掩护,借助立杆入室行窃。二是天棚易燃,容易招灾。1950年6月14日,朝阳门外辅华火药厂爆炸,朝阳门外许多棚户被焚毁。同年12月1日,西安门发生火灾,原因据说是西安门西侧搭有一个席棚,棚下一个卖炸油饼的小商贩,油锅失火,引燃蓆棚,殃及西安门被焚。所以市政府下达了一项支搭席棚的规定。凡在北京市范围内支搭席棚者,得预先向公安局申报,否则将予以取缔,并追究事主的责任。没几年的工夫,北京四合院中的“天棚、鱼缸、石榴树”的景观,便只留下鱼缸、石榴树了。《燕都杂詠》中说的“凉棚高爽出檐端,庭院深深暑欲阑。换得亮窗糊冷布,添层卷纸避风寒”景观,也就成历史了。

吃凉面

北京人讲究吃,但皆以面食为主,夏令食品亦然。民谚云:“冬至馄饨,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炎热的夏天,桌面上有凉面侍候,就是很好的享受,可以知足了。

面条的制作技术与吃法多样,如捞面、卤面、焖面、麻酱面、冷面,炒面、拌面、煨面、汤面等。其中捞面、冷面和麻酱面是北京人最理想的夏令食物。有一种面条叫轧饸络,也叫河漏,是一种用芥麦面或高粱面轧成的面条儿,煮熟后,过凉水,捞出食之,甚清凉爽口,而且有嚼头,可惜这种吃法在京城已经消失了。在潘家园旧物市场,偶尔还能看到轧饸饹床子的,只能当古物收藏了。

老北京炸酱面也是很有名的,夏天吃冷面拌麻酱,颇有风味。在饭馆卖麻酱面的少,因为嫌钱少。在家中,吃麻酱面要比吃炸酱面省钱。

还有刀削面。北京人爱吃山西刀削面,要是再配上山西老醋,那就更绝,醋香扑鼻,回味悠长。夏季天儿热,选择过水的刀削面,同样筋道、好吃,而且还爽口。

喝冷饮

冷饮也能消夏祛暑。老北京最经济的冷饮是:绿豆汤、酸枣汤和酸梅汤。家庭会制作,商店也有出售。

北京酸枣汤是一种纯天然饮料。在北京的西山上,随处可见小酸枣树,农民称它为酸枣棵子。每当秋季,均有红熟的枣果挂满枝头。人们采来晒干洗净。来年暑天加水熬成酸枣汤,盛入罐内、瓶中,封严口子,沉入水井或用冰镇,就成了解暑之物。酸枣汤酸凉人心脾,不仅解渴,还能养心安神,治虚烦不眠、惊悸等症。故旧京城农家有“酸枣儿酸,酸枣儿酸,酸枣儿熬汤解渴、治病不花钱”的谚语。

喝酸梅汤。《燕都小食品杂咏》有咏酸梅汤的诗一首:“梅汤冰镇味酸甜,凉沁心脾六月寒。挥汗炙天难得此,一闻铜盏热中宽。”当时卖酸梅汤的小贩,手持两枚铜盏,敲出响声,走街串巷。酸梅汤的原料是乌梅、桂花、冰糖和蜜熬煎成汤,冰镇后出售。《本草纲目》说:有除热烦满,安心,止肢体乏功能,北京酸梅汤以正阳门外大街“信远斋”的最出名。据传是采用清宫御膳房秘方制作的消暑解渴的饮料,清凉可口,酸甜味美。

还有“雪花酪”和汽水。“冷在三九,热在中伏”,北京一至夏季,崇文门外的花市集和隆福寺庙会上,都会有小贩推着独轮小车,上面放着一只圆木桶。圆木桶的横梁下,安放着一只圆洋铁桶。木桶和铁桶之间,放着大小不齐的冰块,冰块上撒着盐粒。小贩用一根细绳,缠着铁桶,用手有节奏的一紧一松,铁桶磨擦着冰块转动。一会工夫,大小均匀的“雪花”已多半桶了。这就是“雪花酪”。到20世纪20年代,卖“雪花酪”的人越来越多。20世纪30年代,北京开始生产冰激凌,取代了原始的“雪花酪”。

与此同期,北京开源汽水公司创办。生产万寿山牌汽水,说是用西山玉泉山的水制成的。汽水有柠檬的、橘子的、香蕉的……人们喝汽水,气沫四溢,消夏祛暑。当时这种冷饮只能为有钱的人食用,平民百姓很少享用。到20世纪50年代,北京大力发展冷饮事业,汽水、冰激凌才逐渐大众化了。

说到冰镇冷饮、冰镇水果、冰镇小吃,不能不说说冰窖。老北京城内外共有冰窖20余座。其中有御用冰窖,也有民用冰窖。如今内外城民用古冰窖,早已销声匿迹了。仍保留若干古地名,可供人怀旧察访,如北海北门外的冰窖胡同、德胜门外的冰窖口胡同、正阳门外的冰窖厂胡同、阜成门外北礼士路的冰窖胡同等。

喝银耳莲子羹、荷叶粥以及吃凉粉

银耳莲子羹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的品种。做法是将银耳、莲子洗净,浸泡后,上笼用旺火蒸化。然后加入冰糖、桂花冰镇后,即可食用。细腻滑润、有浓郁的银耳莲子香味,还能“止渴去热,安神祛暑” 。

荷叶粥是老北京人夏天的家庭菜肴,处处含有清凉意味。此粥最适于家庭特制。家庭熬荷叶粥之法,实只光熬粳米粥,俟粳米开花,粥汤微腻,即以荷叶一张,将离蒂近处硬筋折断,盖于锅中粥皮之上,随即将粥锅端下,加锅盖焖妥。如欲加白糖,须在未盖荷叶时放入,方能甜香合一。粥至凉时,即可食。

凉粉也是北京小吃中夏季食用品种。卖凉粉的小摊也同时卖扒糕。凉粉要用绿豆制的淀粉为原料。先将绿豆淀粉用水化开搅匀,锅内盛水烧开,待要开时,将化匀的绿豆淀粉倒入,搅匀后,盛入大瓷盘中晾凉,放入凉水浸泡,即成凉粉。出售时一边吆喝,一边用刮挠(一种刨凉粉的工具)沿着凝结的凉粉刨出条,放入碗内,浇上好酱油、陈醋、蒜泥和咸胡萝卜丝、麻酱,愿吃辣的加辣椒油拌和,这种凉粉叫刮条。还有用刀切成小长条块的,也是浇上面提到的佐料食用。

还有一种叫漏鱼的凉粉,它将开水搅拌后和绿豆淀粉,倒入漏勺,淀粉从漏勺的洞内漏出,像蛤蟆骨朵儿,一头圆一头带个小尖儿,漏入盛有冷水的大盆里,飘浮其中。有客人来买,用笊篱从盆中捞出盛在碗内,加佐料食用。

北京凉粉花样多,人们也爱吃,因为是淀粉不易消化,不宜多吃。《故都食物百咏》中说:“粉有拨鱼与刮条,洁明历历水中漂。让君选择让君饱,只管酸辣不管消。”

吃西瓜和江米藕

夏季西瓜上市,是最便宜的“水果”。早年正阳门外、阜成门外、德胜门内,都有果子市,批发零售西瓜。每到西瓜旺季,北京的西瓜摊到处皆是,而且后列瓜堆,前有案桶,除整售外,并切块零售。夏日傍晚,摊主手执去边蕉扇,一面驱蝇,一面高唱“块又大来!瓤儿又高啊!好高的瓤儿来!一个大钱来!”的消夏歌。

江米藕为北京清真小吃。《燕都小食品杂咏》有诗云:“江米都填藕空中,新蒸叫卖巷西东。切成片片珠嵌玉,甜烂相宜叟与童。”并注说:“江米藕者,以江米入藕孔中,蒸烂后,沿街叫卖。切成小片,蘸白糖而食之。”

去露天地方消夏

夏季的北京酷暑炎热,熬历三伏。但早年,北京是没有公园纳凉的。只有皇家禁苑仅供皇室纳凉。老百姓只好按九门住地,借护城河的长堤柳荫,挹风纳凉。老北京有三处消夏胜地,一是地安门外什刹海;一是东便门外二闸;一是西直门外高梁桥。

什刹海。元代称海子,又称积水潭。今称什刹海前海、后海和西海。当年夹堤杨柳,盈水荷花。西边一堤,路既宽敞,柳尤茂密,隔为两塘,水色交溢。穿堤而行,烦热顿解。人们就堤集市,辟为荷花市场。每年从旧历端阳节起,搭棚设摊,数十年来,成为别具一格的庙会式的消夏场所。

什刹海之所以能消夏,主要的是有夹堤而葺的茶棚。茶棚在靠北的一段堤上,东西相列。海塘广莳荷花,香远益清。那时前海莲荷,芦苇丛生,输却一香。茶棚都是广褭地伸入海塘,上搪木板,如坐水上。清风拂水,凉气袭人;夹有荷香,沁人心脾。人们可以从午后一、二时起,泡壶好茶,娓娓清谈,目送日落。漫漫长昼,亦可随时散步游赏。更有清趣,点缀其间。

人们想吃清凉的,可到茶棚买“河鲜儿”,买一碟冰镇河鲜——雪白的嫩藕,清脆的鲜菱角,剥皮净洗的核桃仁、杏仁、榛仁,加糖加蜜,味质而甘。还有卖冰果的,摊主将鲜藕、鲜杏仁、核桃仁、莲子、鲜菱角、鸡头米、白糖等,经过适当加工,冰镇后,食用清香可口,凉沁心肺。

清人施闰章《集响闸》诗:“片雨城头送夕阳,池边楼馆受风凉。潺潺流水管弦思,袅袅浮云荇藻香。近浦雕栏齐系马,入筵雪鲙施烹鲂。登临莫引江湖兴,杨柳河边似故乡。”这首诗是诗人对什刹海响闸的歌颂。

二闸。二闸是京杭大运河的一道闸口。论景色,只有古柳之荫,并无新荷之韵,远不及幽静、清爽的什刹海。但它别有特色,突出在一个“水“字上。二闸的水势,既猛且深,泻玉飞珠,波谲涛诡,在不见潮汐的北京,也算是一个奇观;虽无钱塘观潮之胜,而聊胜于无,也可以水消夏。尤其是当地儿童,习于游泳,每夏数十结群,嬉戏水中,任它水势凶猛,能与波涛上下,鱼翔蛙跃,蛟立龙翻,做出诸般解数。好事者在桥上掷下铜钱,游水儿童能逐钱直下,扎个猛子,瞬息之间,把钱衔在口里,踏水而出,技如江南的弄潮儿,显示了北国的嬉水身手。年年如此,技与岁增,因而广招游人,以看水戏为消夏中的一项娱乐。于是堤上也搭起茶棚,坐而品茗,骋目观赏。逐渐地麋聚小贩,辐辏成市。每年农历六月成为逛二闸的高潮。

高梁桥。高梁桥即是当时乾隆皇帝或慈禧太后由此搭乘龙舟去清漪园(颐和园)避暑的码头,其水域称高梁河,也称长河。两岸垂杨交覆,汇为荫凉;近堤小阜,野花杂生,五颜六色,聚而成锦;偶有野鸭水禽,拍翅惊飞,曳起水花,更增凉意。沿岸寺庙很多,听钟声,烦恼清。树荫下,茶棚不少,品香茗,而观碧波,心境悠悠,暑热全消,一身清爽。整个一天的烦暑苦热,都消失了。

老北京的夏日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对普通市民来说,酷暑之下,能够看看水,喝点冷饮,吃点冷食小吃,过安定日子,就心满意足了。

上一篇:街道中秋国庆活动总结下一篇:七年级英语全英说课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