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2024-06-16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精选6篇)

篇1: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养老保险制度问题及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水平不断发展,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人口死亡率迅速下降,预期寿命不断延长,同时伴随着70年代以来计划牛育政策的执行,我国的人口总和生育率稳步下降,因此导致我国老年人口快速增加;据全国老龄委报告显示,我国2006年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已经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比重已达10.97%,从人口总数看,我国目前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五分之一,按照国际一个国家或地区内,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10%,或者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或超过总人口的7%时该国或地区就进入了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养老保险是老年人最基本的生活保障。我国从建国初期就建立起了城镇 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制度.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开始对传统的养老保险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由于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97年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 由现收现付制转变为统账结合的模式,建立由基本养老保险、企业补充养老保险、个人储蓄养老保险构成的多层次体系。但是,面对我国人口老龄化日益严峻的形势,还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

(一)、养老保险制度不统一,资源分配不公。

社会保障的根本目的在于社会的整体公平与福利水平的提高,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与人口规模下,广覆盖,养老保险制度才是可行的,而我国目前实行的养老保险制度,存在不同人群待遇相差较大的问题,社会资源分配不甚公平。当前的养老保险体系大致可以划分为以下几类:机关公务员和部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基本实行国家财政或者本单位包下来的养老保险制度;企业单位实行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的老年人口,目前主要是依靠家庭和土地养老,部分试点地区试行以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相结合的社会化养老保险制度。无论是从政府的投入还是最终享受到的待遇,差距都相当大,缺乏公平与统一性。对于城镇就业人员而言,当前的养老保险制度覆盖面仍然有限,部分股份制的企业、私营企业以及城镇个体经济组织仍游离在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之外,这样的情况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不利于制度的良性运行。对于农村而言,社会保障水平仍然较低,养老保险覆盖范围仍然较窄,我国各级财政将可用的资金对于农村养老保障的投入仍然较少,2010年国家对农村社会保障的投入只有城市的1/8左右,而且国家有限的资金投入主要体现为农村扶贫资金和民政救济金,对于农村人口养老保险的投入极为有限,因此,我国农村人口的养老保险问题仍然十分棘手。

(二)、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问题。

我国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实行长期积累,如果将这部分社保基金投入市场运营,获得增值的收益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我国养老基金支付带来的压力。可是,在我国当前情况下,社保基金的投资运营和管理存在着诸如资金来源渠道单

一、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由于监管不严、管理不善,甚至被一些政府机构非法挪用,这些问题都会导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困难,不利于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三)、养老金替代率高,离退休费用刚性增长。

目前,国际上公认的养老保险金替代率的适宜水平是60%,而据国内一些学者和专家的研究表明,我国基本养老保险替代率与国外平均水平相比,大大高于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过高的养老金替代率虽然有利于老年人口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问题,养老金替代率过高不仅会诱发劳动者提前退休,挫伤在职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也会给国家财政带来沉重压力。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养老金标准的不断提高势必会带来我国养老金缺口的进一步增大。

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条件的改善,我国人口的人均寿命也越来越长。人均寿命是养老保险制度设计和运行中十分重要的一个因素,人均寿命的增加意味着人均领取养老金的年限越来越长,养老保险基金需要支付的的资金量越来越多,制度内离退休费用将持续攀升。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这一问题将愈发突出。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完善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相关对策

(一)充分利用劳动力资源,提高劳动生产率,通过科学发展,在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前,尽可能地多积累一些财富。实行弹性退休年龄,控制提前退休。

充分利用即将成为稀缺资源的劳动力,鼓励有劳动能力的公民继续参加劳动,为社会创造财富。一是要逐步提高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第一步,尽快将所谓的女职工(50岁)和女干部(55岁)的法定退休年龄统一为55岁。市场经济条件下,任何企业(包括国有企业)的雇员再分成职工和干部编制是没有意义的。第二步,花3年时间将男女就业者的退休年龄统一在60岁。第三步,每两年将退休年龄延长1岁,直到65岁为止。与此同时,要采取经济措施防止劳动者大量提前退休,明确规定提前退休者要减发养老金。上述措施对于缓解养老保险费的支付困难可收到一举双得的作用。一方面,它可以增加就业者上缴养老保险费的年限。另一方面,它可减少养老保险费的支出。据测算,按目前的收支水平,退休年龄延长1年,全国社会统筹基金即可多征收55亿元,减少支付160亿元。而且,这一做法也符合人类生活条件改善、预期寿命延长、具有劳动能力的时间延长的客观事实,已为许多已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采用。

(二)逐步统一养老保险制度、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

首先,对于城镇职工的养老保险制度应逐步予以统一。对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改革,使其与全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统账模式接轨。在执行层面,加强监察力度,要吸收年龄构成相对年轻的非国有企业职工、城市农民工加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加大对违反社会保险法单位的惩处力度,逐步开征社会保障税。

其次,需要加快推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设,继续扩大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试点范围。加快建立政府组织引导、农民自愿参加、个人账户为主、保险关系可转移、调整机制健全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必须使“三方共担”的原则具体化,尤其要明确政府的财政责任,多途径解决农村人口的养老问题。

(三)加强对养老金的统筹监管

对社会保障基金的征收、管理、使用过程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每一个环节都要加强监管,可以引入监察、财政、审计等部门,甚至可以建立一些由社会独立人士组成的专门监督小组进行公开监督。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基金的使用投资上,要进行问责制及引进风险管理先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使基金投资风险分散,对投资的资产配置进行科学的投资模型设计,积极探索养老保险基金的保值增值途径,按国家有关基金运营的法律法规规定对基金进行市场化运作,依法建立委托人、托管人、投资人制度,由专业基金管理公司负责运营,提高基金的收益率,确保资金的安全和保值增值。

(四)逐步建立多层次的综合性养老保险体制。

1.社会统筹养老保险。社会统筹养老保险是为了满足社会最基本养老保险需求。应做到“两高一低”,即社会统筹的覆盖率要尽量“高”,使大多数人能够享受养老保险;社会统筹的层次要尽量“高”。而由社会统筹支付的养老保险费水平要“低”,只要能维持老龄人的基本生活即可。

2.个人养老保险账户。要按现行试点方案的规定,坚决做实个人账户,为个人补充养老保险积累资金。

3.采取经济手段鼓励企业或机构给雇员建立养老保险年金(国家对此可以减免所得税)。这部分养老保险是适应多样化社会需求,拉开退休后养老保险金差距的主要来源。它可以体

现企业竞争力,促进劳动力流动。

4.鼓励私人自我储蓄养老。对于用于养老的私人储蓄(明确规定要在法定领取退休金以后才能支取,且每月支取的额度不能超过一定数额)可以减免利息税。

5.建立指数化的基本养老金正常提高机制,即基本养老金每年提高的幅度应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幅度一致,以防止基本养老金因通货膨胀而贬值。

(五)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在养老保险体制中的作用。通过互相照顾、互相帮助、多开展集体活动等从精神上传递社会的关爱。

(六)注意监控人口变化趋势,应经专家论证,适时放松一对夫妻只准生一胎的计划生育政策,防止老龄化程度过于严重。人口老龄化除了养老保险问题本身,对整个国家的安全和中华民族的繁衍均会构成威胁。

篇2: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作者郭华瑞2013年9月12日

[摘要] 人口老龄化是二十一世纪中国人口发展的主旋律,是人类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产物.如今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腾飞,中国正迈入老龄化社会,生育率低,留守老人空巢老人数量激增,社保制度滞后等问题已成为未来养老保障发展的重大难题.[关键词] 老龄化 养老保障体系空巢老人

所谓人口老龄化,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因人均预期寿命的不断延长而使老年人口在总人口的比重上升和人口老龄构成老化的社会发展过程.数据显示到2025年非洲以外的其他地区将进入人口老龄化时代,其中北美洲、欧洲地区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可见人口老龄化已形成了世界性的“银发浪潮”,养老问题日益严峻.而在我国这样一个人口大国,我国的老龄化趋势更不容小觑.当前我国老龄化具有以下特征:人口老龄化进程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速度快而且数量庞大.据统计北京老年人口百分比已达15%,老龄化趋势明显.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10年全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1.78亿,是全球唯一一个老年人口超过1亿的国家,占全球老年人口的23.6%.从老龄化速度看,我国是世界上最快的.“十二五”期间,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高峰,年均增加860万左右,预计到“十二五”期末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2.21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6%.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老龄化给我们带来的养老问题这一巨大挑

战呢?

一、健全和完善我国养老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的完善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这项伟大工程需要我国政府的不断探索和关注.我国如今采取的是一种混合式的养老保障制度.一方面,沿袭了家庭养老制度这种传统的养老方式;另一方面,作为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体现,中国逐步建立了城乡有别的养老保障制度..但是由于政策的实行是一个纷繁复杂的事情,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因此这种养老保障制度在实施中遇到很多难题.养老金支付缺口大,收缴困难,保险覆盖率低,非国有经济部门投保困难,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缺乏完善的养老保险金的社会化服务体系.这些都对政府和有关部门在具体地实行过程中造成了巨大困扰.在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发布的<<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主要数据报告>>显示:2010年我国社会养老保障的覆盖率城镇达到84.5%,月均退休金1527元;农村34.6%,月均养老金74元.且不说我国目前CPI是多高,就如此低的覆盖率和退休金,这对于我国的养老问题的解决无异于杯水车薪,无济于事根本无法解决那些生活困难的老年人的生活问题.提高我国的养老金额使之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以及扩大养老金覆盖面是我国健全养老保障体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还要协调好有关部门的配合,使之高效运行并且使政策的制定要和经济发展相适应是至关重要的.二、提倡孝的回归.如今随着片面城市化的步伐加快,人员流动频繁,我国空巢老人的数量也在激增,社会化养老服务匮乏和老年人亲情饥渴现象十分突出.传统的孝道在现代化的浪潮中逐渐遗失了.来自民政部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每三个农村老人中就有一个是留守老人,如此触目惊心的数据正显示了我国家庭养老功能的弱化.目前我国老年人特别是农村老年人在丧失劳动能力后无固定生活来源,他们的生活只能依靠子女,因此子女的孝顺对他们是至关重要的,他们的养老问题也在于他们子女是否孝顺.但是如今好多年轻人殴打老年人,驱逐老年人的现象数不胜数,他们把老年人当成一种负担,诸多忤逆不孝的悲剧一再地摧毁了古往今来的孝道.在这样一个物欲横流的社会重提孝道有助于我国养老体系的完善,家庭养老保障体系的增强可以减轻政府的养老负担,更好地适应我国老龄化进程.我国人口老龄化从侧面放映了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和医疗卫生保健事业的巨大改善,但因老龄化而带来的一系列养老问题需要我们即时而有效的解决,这对于我国社会的稳定以及人民幸福与否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关注民生,关注养老同样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一环.参考文献 陈银娥<<社会福利>>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张运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中国养老保险制度>> 西南财经大学出版社

篇3:人口老龄化背景下的养老保险制度

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结果显示, 截至2000年11月1日, 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0.33%。根据国际标准, 一个国家60岁以上人口达到总人口数的10%以上, 那么这个国家就已经属于人口老龄化国家, 这表示我国在2000年已进入老龄化社会。2010年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比2000年上升2.93个百分点。从2010年人口年龄分布情况来看, 如图1所示, 我国人口正呈现出中间大, 两头小的局面, 并逐渐向上面大下面小的方向发展, 也就是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会逐步的加剧, 20年后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0%以上。造成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生育率的下降;二是人均寿命的延长。这两方面原因在短期内都是不可以改变的。 (图1)

(一) 人口老龄化是生育率下降的必然结果。

建国初期, 我国曾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 人口出生率大幅提高, 从5.4亿猛增至1973年的8.8亿。七十年代末我国在全国强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 人口增长率开始下将。近年来, 由于竞争、就业以及人们生育观念改变等原因, 我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已下降至5‰以下。早期形成的巨大人口基数及其递增人口与近年来逐步减少的新生人口形成差距, 造成人口老龄化。但我国的人口总量已达到13.4亿, 还没有到大范围开放计划生育政策的时机。

(二) 人口老龄化是平均寿命延长的必然结果。

新中国成立以后, 国家安定、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医疗卫生水平飞速发展, 我国人口的平均寿命从1981年的67.7岁增长到了2008年的73.1岁, 上海、广州等城市的人均寿命已达到80周岁。人均寿命的延长, 必然会造成老年人口增多。

二、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存在的缺陷

人口老龄化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养老, 近年来, 我国居民养老观念增强, 加入养老保险的人数有了很大的增加, 2011年末全国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2.84亿人, 参加城镇居民、新型农村养老保险人数为2.35亿人。总体来说, 我国的养老保险在向好的方向发展, 但面对我国人口迅速老龄化的趋势, 我国的养老保险还存在很多缺陷。

(一) 参保比例低, 参保积极性不高。

2011我国养老保险参保人数5.19亿, 约占我国20岁以上人口的52%, 这个比例较前几年已有很大提高, 但离全民参保的目标还有很远。如果不尽早将未参保的48%的人员纳入养老保险体系, 在我国老龄化来到时, 这部分人员将会为我国的政治、经济带来不稳定的因素。反之, 这部分人越早加入养老保险对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的贡献就越大, 如何吸引这部分人加入养老保险, 是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建设的重要课题。

(二) 社会统筹不一、不易管理。

目前, 我国建立的养老保险体系非常复杂, 有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四种。这几种保险是针对各类人群的特点制定, 符合各自的需求和能力, 但多种保险制度的存在必然有其弊端。

第一, 人与人之间的不公平。多种保险制度存在的同时也限制了人们的参保自由, 不管个人条件、能力如何只能参保指定的险种。多种保险制度的存在, 造成了缴费与收入的不公平, 机关事业单位的人员在缴纳少量或不缴纳养老保险的前提下, 养老金达到退休前工资的75%以上;城镇职工及其企业按月缴纳养老保险, 其养老金的替代率只能达到40%;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和农村养老保险, 几十元的养老金对参保人员的吸引力实在是太小。

第二, 加大管理成本。每一种养老保险政策的制定、修改都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而它的管理又需要设立许多机构和人员, 从全国来说, 这也是非常大的一笔支出。

第三, 多种险种转移困难。2009年国务院出台了《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关系转移接续暂行办法》, 但我国的城镇职工养老保险仍停留在市县级层次, 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很低, 保险转移手续繁琐、程序复杂。同种险种转移都如此困难, 不同险种之间由于缴费基数、比例、方式等不同, 转移接续更是难以完成。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将会极大地打击流动人员的参保积极性。

(三) 保险基金筹措力不足。

我国的养老保险基金主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单位缴纳的统筹基金实行现收现付、社会统筹;另一部分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则实行基金积累。但由于基金筹措不足, 许多地方的个人账户积累全部用来支付了养老金。这种现象在全国各省区市普遍实行统筹账户与个人账户相结合初期时便已出现, 2005年底已累计“空账”超过8, 000亿元。发现这一问题后国家出台一系列政策要各省做实账户, 到2010年已做实1.5万亿, 但还有1.3万亿元“空账”。造成我国保险基金有较大缺口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方面:

第一, 历史欠账还未还清。我国的统账结合的养老保险制度是1993年开始建立的, 原国有企业、事业转企业单位职工未进行补缴, 但视同缴费。这部分人占现有领取养老金人员的比重又较高, 他们全额从基金中支出养老金必然对养老保险基金积累造成影响。

第二, 企业缴费积极性不高。一些地方政府部门不重视保险的缴纳, 将它作为做人情、交易, 对一些政府引进的重要企业“网开一面”。另外, 缴费比例过高也影响企业和个人的积极性, 我国的社保费平均费率已超过40%, 高于经济发达国家。高比例的缴费导致许多企业无力缴纳或以多种方式少缴、漏缴社会保险费, 2007年企业累计欠缴基本养老保险费已达436亿元, 高额的保费也使一些从业者放弃缴纳保险来换取眼前利益。

如果不能及时、有序地处理好“空账”问题, 2034年人口老龄化高峰到来之时, 我国养老保险体系将会面临极大的冲击。

(四) 保险收益率低。

我国现有的1.5万亿并逐年增长的养老保险积累基金的未来让人担忧。我国养老金账户每年的投资收益率只有2%, 与现在动辄3%~4%的CPI涨幅相比, 贬值非常明显, 而与退休人员关系比较密切的食品类年涨幅已经达到7%~10%。2009年我国养老保险基金贬值340亿元, 2010年贬值1, 000亿元, 这不由让人担心, 中国老龄化高峰到来的时候养老金账户里拿出的钱还能不能保证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如何让已积累下来的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已成为养老保险制度是否能健康发展的关键之一。

三、新型养老保险制度探讨

人口老龄化浪潮正在袭卷全球, 日本、德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养老保险制度已屡屡受到冲击, 各国都在进行新的尝试。我国属于发展中的人口大国, 老龄化形势亦不容忽视, 而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还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所有这些问题世界上都没有成功经验可以借鉴, 我们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基于以上提出的一些问题, 我们有必要对现行的养老制度做一些有益的探讨, 对目前困局的破解提供一些建议。

(一) 全民统筹, 平均标准。

我国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层次多、管理复杂, 如何把多种养老保险制度更好地整合, 重建国家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是我国养老制度稳定的关键。

首先, 引导与强制结合, 建立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农村因思想观念落后, 对于养老保险的重视程度还不够高, 特别是固有思想的作用, 仅通过宣传难以达到目的。另外, 由于我国建国以来实行“以农补工”的经济模式, 农民不富裕的情况还普遍存在, 农村基本养老保险中财政补贴必不可少。因此, 就必须实行政策引导与法律强制相结合的养老保险政策, 将农村居民全部纳入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

其次, 建立全国共同实行的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制。现行的城镇养老保险一般有三种, 有些地区对外来人员还另设养老保险制度, 这给管理和运行上带来很多不便。针对这种情况, 我国应建立一种, 全国城镇居民都可以参保的养老保险制度。制度执行相同的缴费比例、缴费方式、结算方法, 在同一体系中运行、管理, 解决各种养老保险的不公平和转移难问题。考虑到各类人员的不同承受能力, 可针对于不同的人制定不同的比例、基数优惠, 财政适当补贴政策。

第三, 在时机成熟时, 将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制度与农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合并, 同时提高养老保险的社会化管理和服务水平, 形成全国统一的全民养老保险制度, 统一保险政策、统一保险账户, 统一管理。养老保险的缴纳不再受身份限制, 而是根据所处企业和居民个人的能力来决定;养老保险的转移不再受地域、险种的限制, 全国通用, 专门管理;养老金的领取不再有身份、等级之差, 多缴多得;不再有地域限制, 每个地区都可以申请发放。

(二) 加强基金管理, 实现资金安全增值

第一, 加强立法, 规范管理。养老保险基金的有效运营牵涉到广大参保人员的最根本利益, 在立法角度上, 国家应对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进行明确规定, 使得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运用有法可依, 有矩可循。在具体实施时, 要建立养老保险基金运作管理的专门单位、专门账户;禁止随意挪用社会保险基金, 不允许使用养老保险基金弥补社会赤字;禁止少缴、漏缴保险基金的行为。同时, 要求养老保险基金的收入和支出透明化, 只有这样才能使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者、投资者、使用者得到充分的监督, 实现基金的公开、公平、公正的运作。

第二, 短期平衡与长期平衡相结合。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既要考虑短期的收支平衡, 又要考虑长期的平衡。基金的收支使用要建立在短期和长期的收支平衡预测估计之上。满足当前需求的基础上, 充分考虑未来资金的收入支出以及可能面临的风险, 以避免基金管理中可能出现的重大失误。

第三, 扩展投资渠道, 提高基金收益率。实施多元化的基金投资战略,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养老保险基金作为一项长期的战略储备基金, 从投资策略上看应增大长期资产的投资份额, 降低短期低收益投资的份额, 积极探索养老基金投资项目的创新途径。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 要逐步减少存入银行或购买普通国债的低收益投资。可以在谨慎的基础上尝试股票投资;可以有针对性地选取国内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国家政策扶持项目等作为实业投资对象;可以选取具有良好业绩的基金或信托股份作为股权投资对象;还可以尝试由政府发行专供保险基金购买的高利率债券, 政府用养老保险基金投资, 养老保险基金可以提高收益率。

(三) 适当调整退休年龄, 减缓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

目前, 我国的退休年龄还是七十年代末制定的, 一般退休年龄为:男性60岁, 女干部55岁, 女工人50岁。这个标准是针对当时国情、人们的身体状况和平均寿命制定的, 近30年来我国人民的身体素质和平均寿命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以前的标准显然已不符合制定退休年龄的初衷。近年来, 西方发达国家对退休年龄也做了一些改革。日本男性从2013~2025年, 女性从2018~2030年间, 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到65岁。英国女性的退休年龄在2010~2020年逐步延长到65岁。

提高法定退休年龄可以有效减少退休人员占从业人员数量的比例, 从而减轻养老保险基金和国家财政支出的负担水平。根据我国人口年龄状况, 我们可以运用鼓励性、阶段性的方法逐步提高退休年龄。第一步, 鼓励部分有技术、能力强的人员主动延迟退休年龄, 同时调整养老金政策使退休越迟的人员月领取养老金越多;第二步, 时机成熟时在全国范围内提高退休年龄, 每三年提高一岁, 直至提高到男65周岁, 女60周岁。这样,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减缓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冲击。

在提高退休年龄的同时, 还要考虑社会的和谐稳定, 不能一味地追求减轻养老保险的负担, 还要考虑到不同人群的实际情况与需求, 做好各种防范措施。首先, 对于从事对身体素质要求高、工作性质不稳定的人群, 要制定相应的保障措施。我国可效仿德国的“提前养老金”制度, 职工50岁后失业可直接申领失业保险金, 作为一种“提前退休金”。这种失业保险金比普通的失业金高, 但比养老金要低, 它的领取会影响以后养老金的月领取额。这样, 既为50岁以后失业的人提供了基本生活保障, 又可以防止滋生一些人的懒惰情绪;其次, 提高退休年龄, 还要防止增加国家负担。由于历史原因, 在我国的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还普遍存在人员能上不能下、退二线等不合理制度。这些单位的一些人员, 年长时便不再从事实质性工作, 但其获得的收入与级别、资历挂钩, 往往处于单位中的较高水平。他们提高退休年龄, 从表面上是减轻了养老保险基金的负担, 但从实质上来说是增了国家的总体负担。如果要在这些单位中提高退休年龄, 首先要做到的是要废除长期存在的一些陋习;再次, 在一些效益好的单位可以推行半日制工时。这样既可以减轻年长人员工作负担, 也可以减轻单位的负担。

(四) 建立政府主导、各方参与、形式多样的养老体系, 提高老龄人口的生活质量。

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是一项涉及范围广泛, 具有较强政策性和敏感度, 且时间跨度长的系统工程, 它关系到政府、社会、家庭和个人等多个方面。要改进现有的养老体系, 我们就要在政府的指导和帮助下, 充分发挥各种力量的作用, 构建以政府为主导、社会各方面共同参与的养老体系。

第一, 政府主导。政府在保证基本养老保险体系的公平、健康、有序、稳定发展的基础上, 应加大公共养老机构、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提升公共服务的水平。

第二, 鼓励各方参与。政府能开办的养老机构和能提供的养老设施毕竟是有限的。因此, 政府应采用政策优惠、适当补贴、购买服务等方式, 引导社会资源开发“夕阳”产业, 以不同的服务满足多样化的老龄人口养老消费需求。激励个人和机构开办专业的养老机构、场所, 开办为老人提供服务的机构;鼓励社区为老年人提供更多的便利和服务;鼓励有条件的单位、个人自愿加入为老年人义务服务的队伍中去;在国家经济条件允许时, 还可以对与高龄老人共同居住的子女给予适当的补助, 既可以鼓励尊老爱老的社会行为, 又可以减轻社会的养老压力。

第三, 鼓励建立形式多样的补充养老方式。我国基本养老保险起步晚, 资金压力大, 只能达到对老龄人口的基本生活进行保障的水平, 社会能提供的免费养老服务很有限。老龄人口要想提高生活质量和水平还是要考虑各种补充养老, 政府也应给予一些政策上的支持。可以通过税收优惠鼓励一些有能力的企业和个人购买指定类型的储蓄型补充养老保险;鼓励有能力的个人购买指定类型商业养老保险;鼓励城市老龄人口“以房养老”, 农村老龄人口“以地养老”, 并为其提供必要的政策与服务支持。

四、结束语

篇4: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摘 要 目前我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程度逐步加深的同时还伴随着家庭小型化、空巢化,并与社会经济转型期的矛盾相互交织的特点。在老龄化快速发展的进程中,养老金的征缴和支付矛盾日益突出。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金管理制度,对完善我国养老保险体制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 养老保险 老龄化社会 基金管理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1.人口老龄化的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指是指总人口中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年长人口数量增加而导致的老年人口比例相应增长的动态。按照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新标准是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据调查显示,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已经趋于平稳,1999年我国65岁以上老年人比重首次达到7%,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在未来的几十年中,我国人口增长率会慢慢下降甚至零增长,老年人口会自然加速增长。西方发达国家在进入老龄化社会阶段时经济发展水平普遍较高,人均GDP在2000美元以上,属于“先富后老”。而我国在经济尚不富裕的情况下步入老龄化社会的人均收入水平偏低,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与国民经济应对实力相差悬殊,因此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乃是 “未富先老”。

2.老龄化人口加剧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在我国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年度收支中,赡养率的上升意味着养老保险缴纳人数的减少而导致的缴费金额减少与领取养老金人数的增加的矛盾。随着老年人口数量增多,人均养老金的供给相对减少,养老金供给不足即将凸现,这对养老保险体制提出严峻的考验。人口老龄化已对现有养老保险制度提出了修改的要求,即既能解决未来更多老年人的养老问题,又能保证国家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低生育率的西方发达国家已经摸索出一些相对有效的模式,我国养老保险制度改革也已迫在眉睫。

二、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养老保险制度的缺陷

1.原有退休年龄的不科学性

我国大多数职工法定退休年龄是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人口寿命预期延长将使现有退休人员面临十几到二十几年的相对枯燥生活,有些工作精力旺盛的人可能无法接受这种生活,对他们来说,60多岁正是他们总结工作经验、钻研科技旺盛时期,过早退休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国家资源的损失。推行阶梯型、弹性制延长退休年龄是缓解养老金供给不足的措施之一。

2.养老基金的管理体制不完善

我国现有养老管理模式虽在历史时期起过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原有制度已不能适应现有国情,甚至显现出重大弊病。例如我国现行的社会保险经办机构隶属各级地方政府,受地方政府牵制严重。有些地方政府过度看重眼前经济利益,私自挪用养老保险专项资金,甚至不惜将职工的养老金、救命钱投入股票市场,造成严重的不足和亏空。改革现行养老金保险制度,规范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是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今后保值增值的可行性措施之一。

3.政府職能存在的管理缺陷

在我国的养老保障制度中存在着政府工作效能低下,管理费用过高等问题。职能部门服务质量不高,职工抱怨情绪严重。中央、地方、市场、个人没有明确的职责规划与定位,导致存在管理结构形式,实质职责不清的窘况。

4.个人账户不实的缺陷

在改革开发之前我国实行的是“现收现付制”,近年来我国现行养老保险经费实行社会统筹,费用由国家、单位、个人三方共同负担,标志着我国养老保险模式的转轨,“统账结合”模式初步确立,使统筹资金可以更好的起到再分配效果,希望在人口老龄化到来之时通过个人账户资金的积累减少养老保险基金的支付危机。但是由于多年来我国各个地方经济发展状况的不同,公务员及部分事业单位职工无需缴纳个人部分的原因,导致养老金出现隐性债务问题,统筹预算资金超支,有些地方职能部门无奈将个人账户挪用出来做养老金支出,形成了个人账户“空账”。有资料表明据不完全统计至2010年,养老基金空账规模达到1.3万亿。

三、养老保险制度的完善措施

我国已经步入了老龄化社会,在我国人口老龄化高峰期到来之前而且人口红利还没有完全消失、劳动力资源相对充足、抚养系数相对较低、财政尚有余力扶持养老保障体系之时,完善养老保障体制,应尽早制定人口老龄化的应对之策。

1.对法定退休年龄进行必要调整

推迟退休年龄既是大势所趋,又是客观要求。目前适当推迟退休年龄可以增加养老基金的积累,缓解养老金的支出压力。虽然有岗位紧缺,年轻人就业压力增大的弊端,但从国家经济持续增长和未来社会稳定方面来看还是利大于弊。

2.尽快完善政府管理职能

养老基金的事权与财权应当明确中央与地方政府的职权范围,事关民生的养老制度设计与变革应由国家政府部门所属的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门深入社会底层调查研究、充分掌握基层民生经济支付能力、广泛征求社区干部民众的意见,制定适合中国国情的养老保障制度体系,并确保执行的力度与实施的效率。

充分发挥政府部门的社会责任和义务,在城乡逐步建立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商业补助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体系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大力兴办养老院,由国家和地方财政部分或全部承担城乡孤寡老人的养老费用。特别是社区干部要改变工作作风,及时了解居民生活动态,深入基层对经济条件差、生活压力大的家庭实事求是地申请专项基金,适当给予提高补助等措施,并最终将他们纳入城市最低生活保障人群,实时进行动态管理。

3.提升和优化养老服务产业

政府宏观指导需要加强,社区服务规划水平需要提高,对基层管理服务人员进行专业技能培训,提高社区服务能力和质量。扩大社区服务资金来源,鼓励民营资金投资养老产业,政府做好使用监督。另外在社区内增加医疗服务,扩展社区活动,吸收体质健康的老年人参与社会经济建设,让老年人也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成为我国一支维护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后盾力量。

四、总结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积极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应对于人口老龄化的挑战,制定阶梯型、弹性制延长退休年龄的政策,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养老保险制度都已是摆在我们面前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郝晓敏.当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及对策.新乡学院学报.2008(5).

[2]池建刚.企业养老保险基金运营的新趋势研究.集团经济研究.2007(27).

篇5:关于我国人口老龄化下的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摘 要:本文针对中国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特点,人口老龄化直接关系到我国养老保险基金的收支状况,论述了当前我国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从养老保险债务问题、养老保险基金管理及延迟退休等方面探讨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 养老保险基金 养老保险制度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的日益严重,老年人口抚养比不断上升,养老保险基金收支缺口逐年扩大,使我国养老保险基金收支平衡面临严峻考验。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及特点

人口老龄化是指人口生育率降低和人均寿命延长导致的总人口中年轻人与老年人数量比例失衡,即老年人口数量增加,年轻人口数量减少的现象。全球通用的衡量人口老龄化的一个方法就是,如果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内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0%,或者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7%,就可以判断出被调查的国家或地区正处于老龄化发展阶段。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很大提升,人们对医疗卫生条件的要求越来越高,人们的寿命也越来越高,加之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的人口出生率也不高,这些都加重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通过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获得的信息不难看出,早在2010年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数量占比达到13.3%,比2000年有了明显提升,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8.9%,比2000年上升1.9个百分点。截至2015年末,我国60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6.1%;65周岁以上的人口占比达到10.5%,这就表明了我国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处于快速老龄化阶段。然而,目前,中国仍属于中等收入国家。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时间更短,因而形成老龄化进程超前于经济发展的局面。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人口老龄化体现出其独有的特征:老年人口基数大,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快,未富先老、未备先老,我国养老保障制度的落实也受到了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二、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及现行养老保险制度存在的不足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制度的影响

第一,养老保险基金筹集更加困难。随着老年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加,我国每年发放的养老金总额也在不断增加,另一方面,每年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却不断减少,随着老龄人口数量不断增长,全社会养老负担也在逐渐扩大。

第二,养老保险基金支出压力增大。近来随着老龄人口数量增多,一方面,上缴养老保险费用的人数越来越少,而且退休人员及每年发放的退休金数量却越来越多。老龄人口赡养率逐年增长。养老保险基金入不敷出,公共财政终将不堪重负。

(二)当前养老保险制度中存在的问题

第一,基本的养老保险制度不够完善,涉及到的人员不够全面。现在,养老保险制度主要覆盖城镇国有企业行政事业单位在职职工及离退休人员,大部分的农村人口及个体就业工作者都无法享受养老保险,参保意识淡薄,未被制度覆盖,这意味着劳动年龄人口养老保险缴费比例降低,养老保险缴费人数相对缩减,养老负担更加沉重。

第二,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有待解决,有些地方甚至存在空账运行的问题。虽然我国制定了统账结合累积的养老保险制度,但是改革所需的资金不足导致新型养老保险制度的落实受阻,这就导致我国各大地区出现了空账运行的问题。智能通过个人账户透支的办法维持养老保险金的正常发放,养老保险基金职工个人账户缴费没有实际积累下来。我们需要享受养老保险的人口数量越来越多,每年需要发放的养老保险金数量在逐步增加,但是缴纳养老保险金的人数却逐渐减少,因此,我国的养老保险制度正面临着“旧债新账”的双重压力,也造成我国面对人口老龄化的养老金支付危机。

第三,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差,存在贬值风险。首先,我国当前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存在投资环境不良、投资渠道狭窄等问题,我们国家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养老金监管系统,自然也不能确定投资的风险收益值,无法为养老基金提供良好的投资方式,我国目前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较差;部分养老基金出现了贬值。根据相关部门调查可以得知,我国养老金的实际投资回报率为负数,其次,养老基金监督控制体系不够完善,无法有效防止养老基金贪腐、浪费现象的发生,因为养老保险金的监督管理不够完善,有的养老保险金被政府部门恣意挪用,这些现象都增加了我国养老保险金的增值风险。加之人口老龄化现象日益严峻及通货膨胀的双重影响,我们急需解决养老保险金的增值问题。

三、针对人口老龄化探析我国养老保险制度的创新对策

第一,有针对性的提升基本养老保险的涉及面。通过不断扩大我国养老保险的涉及面可以有效增加养老保险资金的多元化,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养老保险问题。目前的养老保险工作主要对象应该锁定在个体工作人员、农村户口人员等,符合劳动年龄要求的有正当工作收入的人都能够参与到养老保险金的缴纳工作中,这样退休后也能领取足够的养老保险金;同时推行适合农民参加的养老保险制度,并且通过加强宣传增强农民参保意识;如果没有固定收入或者收入较低的城镇或农村老人,可以通过政府拨款给予一定的养老补贴,满足其基本生活需求。

第二,?J真解决养老保险的历史遗留问题,解决个人账户空转的问题。由于我国的养老保险历史问题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相应的社会养老保险法律规定,彻底清算养老保险的隐蔽债务,制定一系列科学的养老保险债务偿还方案,尽量解决遗留的债务问题。要想从根本上落实养老保险积累制度,就应该解决个人账户的空转问题,还能有效缓解社会账目与个人账目的统筹管理,进一步完善养老保险制度,促进新旧制度的转轨。同时通过实行部分积累式的基金制筹资模式,才能确保养老保险金的有效积累。

第三,不断强化养老保险基金的管理力度,有效增强养老保险基金的增值水平。首先需要不断提升养老保险基金的安全性,严禁出现养老保险金被恣意挪用的现象;其次需要逐步完善养老保险金的风险评估体系,利用养老保险金投资某项目以前应该对投资风险进行精准评估,并建立相应风险防控机制,确保养老保险基金安全;其次,运用养老保险基金进行高效投资。对于不同地区、不同支付、领取方式的养老保险金应该有针对性的制定投资方案,不断扩大养老基金的投资渠道,投资公共设施与重大基础设施,使基金投资兼具安全性与收益性,提高养老保险基金收益率,进而完成养老保险金的增值;最后,创建一套科学合理的养老保险金监控系统,实时监控养老保险金的动向,定期完成其审核及评估工作,积极了解存在的资金风险,把养老保险金的风险控制在可接受的范围内,投资动向要时刻接受人们的监督,保障养老保险金的增值。

第四,适当提升在职员工的法定退休年龄,这样不仅能够增加养老保险金的累积年限,还能缩短领取养老保险金的时间,所以可以通过延缓退休增加就业人口,同时调高享受养老保险金的年龄,适当延长领取养老金所需的时间,这样可以减少养老保险金的总量,从而有效缓解养老保险金的支付压力。因此,我们可以减少提前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领取额度或者增加延迟退休职工的养老金领取额度来减少提前退休行为,逐步推迟退休年龄,实现养老保险基金增收减支。同时逐步提高法定退休年龄,是我国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必然选择。

参考文献:

[1]任俐竹.人口老龄化对养老保险的影响及对策[J].法制与社会,2016

篇6: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探讨

内容摘要: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我国新农村的发展,关系到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十七大针对社会建设内容中的社会保障体系方面,提出了“要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新思路。然而,目前的农村养老制度并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通过分析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现状,对其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挑战和问题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农村 养老保险 制度

目录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2

1.1 1986—199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试点................................................2 1.2 1995—199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推行....................................................2 1.3 1998—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暂停整顿....................................................2 1.4 2002—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2 1.5 2009年9月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试点推行.......................................2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3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3

3.1 面临的挑战........................................................................................................................3

3.1.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3 3.1.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3 3.1.3 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3 3.2 存在问题............................................................................................................................4

3.2.1 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4 3.2.2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4 3.2.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4 3.2.4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4 3.2.5 农民工问题.............................................................................................................4 3.2.6 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4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5

五、对策和建议...............................................................................................................................5

5.1 加快立法,做好监管...........................................................................................................5 5.2 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5 5.3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5 5.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6 5.5 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6

六、参考文献...................................................................................................................................6

一、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历史演变

1.1 1986—1994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提出、试点

上世纪80年代之前,我国没有农民养老保险,贫困农民接受社会救济。至1986,始有农民工进城打工,他们有了较多的收入。针对这一情况,“七五计划”提出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初步选择江浙一带的乡村进行试点,建立了农村养老基金。1991年,国家再次选择山东省的五个县进行试点。经过六年的实践,1992年1月,原民政部颁布《县级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基本方案(试行)》(以下简称《基本方案》),自此,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广。

1.2 1995—1997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广泛推行

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真正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是从1995年开始的。至1997年,全国2900个县中,有2123个县引进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一共有55.79万农民领取了养老金,参保率为9.47%,在这一时期,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得到了广泛推行。

1.3 1998—2001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暂停整顿

1998年是国家对保险业进行大整顿的一年。1998年11月18日,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取代人民银行对保险业的监管地位。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对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进行清理,连续四年,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1.4 2002—2009年,开始探索建立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

2002年,十六大决定在东部一些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并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2009年8月18日,温家宝总理在全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工作会议上确定了试点的主要内容:基础养老金和个人账户养老金相结合, 政府财政部门支付全额基础养老金的最低标准数额;筹资方法采用个人缴费、集体补助和政府补贴三大来源相结合,地方财政适量补贴。这次会议标志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正式建立。

1.5 2009年9月至今,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正式试点推行

2009年9月1日,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试点的指导意见》(简称《指导意见》),《指导意见》中表示,我国要着手建立针对农民的,以“保基本、广覆盖、有弹性、可持续”为主要特点的新型社会养老保障制度。2009年,试点覆盖面为全国10% 的县(市、区、旗),逐步扩大试点直至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施,争取在2020年之前,基本实现对农村适龄居民的全部覆盖。

二、我国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发展现状

我国农村养老保险的探索是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的。1991年,民政部根据国务院的指示,选择部分县市进行试点。1998年农村养老保险由民政部移交给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从1998年到2002年是清理整顿阶段。这一时期,农民参保人数下降,农保基金运行难度加大。直到2003年,十六大以后,中央逐步加大了决三农问题的力度,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了以“五个统筹”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2009年,根据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国务院决定开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

三、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

3.1 面临的挑战

3.1.1 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挑战

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使世界经济日益连为一体,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的农业也受到了发达国家低成本专业化农业生产的倾轧,正面临着衰落的命运。在对外开放带来的国际竞争挑战下,遍地小农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农业,肯定抗不住居于农产品市场垄断地位的发达国家的大农业冲击,这就使得农民收入减少,贫困问题日趋严重,使我国尚不健全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面临的问题更加严峻。

3.1.2 人口老龄化的压力

以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10%的比重计,我国已于2000年进入老年型国家行列,发展速度还非常快。据人口学家预测,2020年我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将达到11.3%,2050年这一指标将达到21.2%。我国是在经济发展的较低水平上面对老龄化的挑战,缺乏应对人口老龄化的经济基础,现行的制度框架也很难应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挑战。

3.1.3 经济社会转型的巨大压力

我国在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中,将会对传统的农业社会结构产生巨大冲击。一方面,工业化、现代化进程的完成需要相当长的时期才能实现,农村劳动者难以在短时期内进入城镇的社会保障体系;另一方面,既有土地保障、家庭保障因种种因素难以发挥其应有的保障功能,势必形成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一旦出现经济波动和其他社会震荡,脆弱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难以抵御恶性的社会风险事件,给社会协调发展和稳定带来潜在威胁。

3.2 存在问题

3.2.1 缺乏专门性的法律依据

我国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探索虽然有了十几年的实践,但一直存在法律依据缺失的问题。由于没有关于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专门法规,各地农保实践中存在许多困惑,地方立法难找依据。主要以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对策措施为指导,制度运行缺少稳定性。

3.2.2 农民参保意识不强

农村人口多,经济条件迥异,思想认识不一样。养儿防老思想观念根深蒂固,特别是40岁以下农民,由于离享受养老金年龄尚远,参保积极性不高。一些地区因经济相对薄弱,认为当前只能解决吃饭问题,尚不能考虑养老问题,导致农保工作开展力度不够、效果不明显。

3.2.3 农村社会保障水平低,低收入群体缺乏缴费能力

农民收入不稳定,遇到天灾、农产品销路不畅等因素,都使缴费能力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将来的待遇水平。这已经成为农保工作改革的瓶颈,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地解决,必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农村社会的进步,影响农村乃至我国整体经济的运行状况及社会稳定。

3.2.4 基金保值、增值能力差

由于通货膨胀的影响,养老金的价值有可能贬值。因为农村养老保障的基本方式是把钱存入银行,仅仅依靠利息是不能实现保值增值的。

3.2.5 农民工问题

据统计,到2009年底,全国参加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的农民工为2647万人,与1.45亿的外出农民工总量相比,还相差很大。农民工未纳入现有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体系中,参加农保又造成管理的困维。相当多的农民工在外打工有参加企业养老保险的,返乡后又重新参加农保。而新农保地区模式差异大,与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的统筹部分缴费人、缴费标准、待遇计算有所不同,造成转换上的困难。有些地方规农民工返乡可以退保,个人账户储存额一次性退还本人,这又伤害了农民工的利益,使得他们在城市劳动的社保权益几乎化为零。

3.2.6 经办机构管理簿弱,主体分散

随着新农保工作的蓬勃发展,在改革开放中成长起来的各级经办机构一直处于“小牛拉大车”的被动状态,经办能力严重不足。经办管理主体的分散又不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

四、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建立的意义及必要性

新农保惠民政策的出台,使农民的养老问题得到更稳定的制度保障。这是继几年前国家取消农业税,减轻农民负担之大手笔后又一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惠农举措。折射我国农村特殊的制度环境,具有过渡性、衔接性。政府的补贴和兜底机制也体现了社会性、福利性和公平性。对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促进资源合理配置,扩大国内消费需求,调节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

五、对策和建议

5.1 加快立法,做好监管

可以先建立基本的法律依据,具体环节在实践中逐步完善。首先建立由国家立法机关颁布的社会保障法,然后由中央政府颁布相应的行政法规,相关职能部门颁布具体的规章制度,从三个层面构建起三位一体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法律法规体系。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运作在起始阶段会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多倾听来自基层的声音。一些制度的可行与否,基金监管是否到位,制度执行中的漏洞往往具体经办人员和参保人员最有切身感受。有时同一制度在不同地区也会出现执行不一的状况。在这种情况下,推进或改革某项制度,往往顾此失彼。此外在基金的监管上,主要是对财务基金的监管,而将来的养老金待遇计算是以业务计录的个人账户为依据。建议加大对财务和业务基金的合并检查,并在立法上做相关硬性规定,确保业务和财务缴费记录的一致。

5.2 其他制度的配套发展,提高农民收入与养老金保障水平

农村金融深化、政府财政支持、农民土地制度改革与农业生产力提高的配套发展 ,是从根本上提高农民收入、解决农民养老保障问题的有效路径。农村金融深化在宏观层次上应加强对农业的政策性金融支持,加大农村的公共项目和基础项目建设,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在微观层次上,应有效地对农村经营者提供金融服务,帮助农民进行农业项目的投资分析与风险控制,建立有效的农民储蓄——保险——贷款——农业生产的良性循环机制。建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时,思路不应完全局限于收入补充型养老保险制度。在低收入国家,政府财政应力求逐步建立农民的非缴费型社会救助计划。同时吸取其他国家为提高保障水平所进行的多层次改革思路,即通过自愿缴费的形式建立第二层次的农村养老保险制度,以更好地实现其保障功能。

5.3 提高农村养老保险基金保值增值能力

我国现行的单一的养老保险基金投资渠道使养老保险基金根本不具备规避风险和抵御通货膨胀的能力,因此有必要积极探索多种形式、切实可行的基金保值增值办法,尝试开辟新的投资渠道。可以实行基金市场化运营,即由符合规定的市场

法人,按照有关法规和政策,专门组建政策性的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公司,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积极开拓市场,提供优质服务,引导农民投保。实行市场化运作,将会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的两个积极性,比单靠政府大包大揽,责任会更为明确,其效益也会更好。随着我国证券市场的进一步发展,基金管理的逐步规范化和多样化,养老保险基金也可以成为开放式基金的主要持有者。同时,政府有必要对养老保险基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方向给予必要的指导,或通过制定投资政策进行调控,以减少投资风险,确保基金的保值增值。

5.4 解决好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纳入社保体系,这是一个无须讨论的问题。关键是如何纳入的问题。我国的地区差异很大,很难有一个适应全国各地的政策和办法,只能是分步实施。可以考虑针对农民工的特点和需求,为他们制定一套专门的办法来纳入社保体系,待条件成熟以后再并轨。

5.5 多种措施提升经办机构管理能力

新农保工作的业务主要是在县区乡镇,从试点地区反映的情况来看,经办机构能力不足已成瓶颈。这方面广东省的做法很有借鉴意义。在经办管理上,该省率先采取了管理上提、服务下沉、省级统管、社银合作的新模式。基金省级统筹,个人信息全省联网,既有利于基金的安全和增值,又保证了个人帐户信息记录的真实性,防止了随意更改现象的发生, 也减少了基层经办机构的业务量。借鉴的同时,还可以结合各地区综合情况,以社区、村委为单位,集中为农民办理参保缴费、待遇发放等工作,既方便了广大参保人员又提升了经办机构的办事效率。

六、参考文献

上一篇:座谈会纪要(08.12.9)下一篇:如何让小学生爱上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