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方案

2024-06-13

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方案(精选5篇)

篇1: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方案

工业园新旧动能转换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山东省经济开发区条例》,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经济开发区改革创新开放发展的意见 》及梁山县委、县政府《梁山县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意见》,梁山工业园把实施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作为落实“五大发展理念”、把握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必然要求,以“创新、创造、创品牌”为着力点,学习武进,改革创新,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持续推进工业创新十大行动,致力新旧动能转换,实现产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一、总体目标

贯彻落实县委县政府重要指示,按照“一年有突破、三年见成效、五年形成新格局”的要求,增强园区活力,在推进体制机制创新上突破;突出园 区产业特色,在个性化、差异化发展上突破;强化园区作用,在 集聚集约、辐射带动上突破。建成集整车制造、零配件制造、汽 车研发、汽车展示博览、汽车销售服务、汽车检测、二手车交易、报废车辆拆解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高标准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到 2022 年,专用汽车年产突破 25 万辆,产业销售收入突破 500 亿 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突破 80%,二手车年交易突破 10 万辆。

二、转型方向和攻坚路径

(一)转型方向。认真分析当前专用车发展基础,清醒头脑,培植龙头企业、隐性冠军,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二)攻坚路径。以“创新、创造、创品牌”为攻坚路径,谋划工作重点。围绕“对外合作、对内整合、延伸链条、突出配套”总体思路,培植龙头企业、隐性冠军,拉长产业链条,推动科技创新,实施品牌战略,加快结构调整,打造产业发展新优势。整车:依托一汽、重汽、比亚迪、中集集团等龙头企业,大力推广智能化、轻量化、新能源技术,做专做精传统运输类半挂车,在新型厢式车、快递物流车、冷藏车、轿运车等运输类专用车方面实现新发展,在市政环卫类、工程救援类、特种作业类、房车类等特种车方面实现新突破。推动通亚新厂区打造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样板,助力中集东岳加速形成共享挂车新业态,加快建设盛润智能化罐车生产线项目。零配件:依托产业优势,招引高端配件项目。规划建设零部件产业园区,孵化高端产品。重点培育太岳弹簧、康健制动等隐形冠军企业。推动金盛车桥机器人焊接工作站、正阳科技高端汽车零部件等项目加快建设。引导神力配件、丰奥车桥、江铃华岳、远通铝业等企业提升智能化制造水平,打造全国知名品牌。高端装备:依托水泊焊割等企业,加快推动高端装备创新,积极开发焊接机器人、切割机器人等智能制造项目,助力水泊焊割打造自动化、智能化生产示范企业。研发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提高综合集成水平,提升产业档次。商用二手车:依托华通公司规划建设商用汽车循环经济园,加强与一汽、东风、重汽、陕汽等重卡企业合作,提升品牌知名度、建立售后服务体系,在二手车检测、交易、置换、金融等方面实现提升。积极创建国家级出口专用车及零部件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打造中国卡车租赁基地,进一步厚植全国专用汽车产业基地特色。力争到 2022 年,专用汽车产业销售收入突破500亿元,零部件本地配套率突破 80%,二手车年交易突破 8 万辆,培育10家智能制造示范企业、10 家“隐形冠军”企业、10家年销售收入过10 亿元的集团公司,建设20个智能制造车间。

三、攻坚重点

(一)技术改造行动计划。以“创新创造创品牌”为抓手,推动技术嫁接、资本引进、技术改造,加快现有企业升级、转型、扩张。2月份,工业园成功申报山东省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获得了全省第4名并奖励资金500万元;将正阳高端汽车零部件制造、水泊焊割专用车零部件生产线等26个项目纳入全市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项目库,在下步的工作中给予重点帮扶和支持。

(二)产品创新行动计划。研发创新初见成效,梁山县积极鼓励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目前,全县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11家、市级高新技术企业9家,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2家,工业设计中心省、市级各1家,企业技术中心省级5家、市级9家。通过政企共同努力,逐步开发出了适应市场需求的不同新型 产品,目前,普通运输类半挂车比例明显下降,重点企业中的自卸车、油罐车、散装水泥罐车、水泥搅拌车等档次较高的专用汽车的产量比重提升到50%以上,中置轴轿运车、房车、冷链物流车及市政环卫车等已有部分企业开始研发生产。全县拥有国家专利1500余项,其中发明专利126项,国际PCT专利7项,带动了全县专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汉阳专用汽车研究所梁山分所已建成投入使用,中国汽车认证中心梁山办事处、洛阳轴研轴承检测中心和技术研发中心正在建设。与全国30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相结合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格局。鲁南工程研究院在梁山设立了专用汽车分院,哈工大在水泊焊割设立了院士工作站,哈尔滨工业大学(威海)在水泊焊割公司设立了学生实训基地、长安大学在盛润公司设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山东理工大学在通亚公司设立了学生实训基地、山东交通学院在正阳公司设立了产学研教育基地,山东理工大学在中集东岳、通亚、太岳这三家企业分别设立了研究生工作站,这为今后人才引进、科技创新搭建了很好的服务平台。

产业发展层次得到提升。市委、市政府领导多次来梁对专用汽车产业作专题调研指导,并加大支持力度,制定了《济宁市人民政府关于支持梁山专用汽车产业集群发展的实施意见》和《济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支持梁山专用汽车服务平台建设的实施意见》,将梁山专用汽车产业纳入市级产业发展战略。省市的支持为加快专用汽车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有力保障。

(三)质量提升行动计划。积极协助创建国家级出口专用车及零配件安全质量示范区,严格履行企业安全和质量职责,采取定期和突击检查相结合的方式,确保企业安全生产和环保符合要求。共巡查企业360余家,发现存在安全问题210项、存在环保问题189项,共下达限期整改建议399份,取缔非法加油站1处、拘留1人,取缔非法铸造厂5家、非法小油漆厂2家、非法农药生产点1处,移交县环保局违反错峰生产的企业6家,及时排查处置环保热点网格4处。同时,按照县委县政府有关要求,同工商局、质监局、公安局、环保局等部门组成联合检查组,由县级领导带队,对“小散乱污”企业开展集中整治活动。目前共查处企业136家,取缔11家、建议取缔37家,停产整顿76家,停电44家、扣押人员15人(拘留1人);扣押各式车辆68台。4月11日,在工业园举行了专用车整治查没非法车辆集中销毁仪式,共销毁车辆68台。

(四)人才引进培养行动计划。大力引进人才,规划建设蓝领社区和专家公寓为企业创新发展提供人才支撑;设立专用汽车分院、院士工作站、学生实训基地、学生实训基地、研究生工作站等很好的服务平台。组织企业开展校园招聘活动,举办专场招聘会,积极引进符合专用车发展需求的人才。引导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让企业成为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攻关、成果转化的主体;加快完善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聚合创新动力。加快培育高端人才和科 技型企业,努力打造“高、精、尖”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创新发展。

(五)产品参会参展计划。制定自办展会、参加国内展会、参加国际展会三个层次的计划。协助组织专用汽车企业抱团参展,打造专用车及零配件参展区,扩大其影响力。组织好企业参加德国汉诺威商用车展、美国中部卡车展等国际展会,用足用好上级关于企业在国际市场开拓方面的扶持政策,提出合理化的出行方式,出行路线和行程安排,积极利用境外展会平台提升品牌产品和有事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承接订单,做大出口。

(六)企业成长策划行动计划。筛选企业,从济南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合作院校聘请专家,担任企业家导师,为企业成长指导。策划发展方向和路径,为企业制定成长计划。深入开展梁山工业园“服务企业十大行动”。目前已列清服务企业十大行动工作任务明细,组成专班,靠上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职工培训、产品创新等十大方面的问题。

(七)资本市场行动计划。协助举办大型政银企对接暨重点融资项目推介活动。高质量完成企业规范化公司制改制工作目标,推进山东水泊焊割设备制造有限公司赴创业板上市。加强融资平台建设,组织建了梁山兴园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在对僵尸企业进行摸排调查的基础上,已收储僵尸企业22家,已收储专家公寓、蓝领社区、检测中心和精品汽车产业园项目所用地共计560亩,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组建工业园经济运行管 理局,具体负责工业园经济运行相关工作。

(八)企业服务平台建设计划。积极开展八有平台运作,将八有平台(科技创新、大众创业、企业孵化、外贸综合服务、检验检测、人力资源、金融服务、生产生活服务平台)进行了分工,并由科级干部实行包保。目前已同平台建设的相关职能部门进行了对接,制订了平台建设实施方案,科技创新、大众创业平台已有20余家企业入驻,已经提交省级创业孵化基地、省级众创空间的申请,其他平台建设正稳步推进。

(九)亲商爱商行动计划。实行领导包保企业制度,为企业减轻压力,为企业家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解决发展难题,创造宽松发展环境,形成爱商、亲商、安商、扶商的良好氛围。着力优化政务服务环境,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加快建设包容创新、审慎监管、运行高效、法治规范的服务型政府。

深化“放管服”改革。进一步优化和简化行政审批事项、程序,提高办事效率。实施“零跑腿”和“最多跑一次”项目清单制度,对确需多次办理的事项,严格落实专人代办制度。取消各类无谓证明和繁琐手续。落实“一窗受理、一城通办、一体审批、一网流转”改革举措,大力推行联合审批、并联审批、限时办结、服务承诺等制度。落实市场准入与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开展涉企收费专项治理,规范中介服务和涉企经营服务性收费。

(十)企业家成长计划。列出行动工作任务明细,组成专班,靠上服务,积极帮助企业解决用电、职工培训、产品创新等十大方面的问题。目前,已建立46家规模企业用电情况统计表、建立园区100项企业技改项目库、同泰康医院联合设立园区企业健康服务中心、设立了图书阅览室,举办了6期园区大讲堂,组织企业召开3次专项座谈会、组织生产企业到先进配件生产企业参观学习等。

四、保障措施

(一)成立推进指挥部。成立园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推 进指挥部,由管委会主任任主要负责人,各科室主要负责人为成员,下设办公室,从各科室抽调人员,实行统一实体化运作。

(二)实施专班推进。制定 2018 年重点任务和 2018-2020 年三年行动计划,对重点企业,逐个摸清现状,明确培育路径、引进目标,逐个帮助指导。

梁山工业园管理委员会

2018年5月14日

篇2: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方案

根据《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实施意见》(鲁发〔2018〕9号)、《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实施规划》(鲁政发〔2018〕7号)和《山东省教育厅关于积极行动起来主动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工作的通知》(鲁教计字〔2018〕1号)等文件精神,为充分发挥学校办学优势,主动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特制定本行动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坚持“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的理念,立足山东省“以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核心,促进产业智慧化、智慧产业化、跨界融合化、品牌高端化”的工作思路,服务“质量效益全面提高,创新能力全面增强,生态环境全面改善,动能转换体制机制全面建立,开放型经济新优势全面形成”的工作目标,坚持以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人才队伍为保障,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社会服务为依托,充分发挥优势特色,加强协同创新,提升学校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为促进山东由大到强、走在前列,建成全国重要的新经济发展聚集地和东北亚地区极具活力的增长极作出积极贡献。

二、目标任务

到2022年,学校通过五年的建设,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推进社会科学研究、引育高端人才等方面获得提升,办学水平和社会影响力显著提高,形成全面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办学格局。

——对接十强产业,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明确学校发展定位,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加强优势学科培育,新增或重组一批新兴交叉专业,优化升级一批传统专业,培育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

——服务十强产业,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对标新旧动能转换人才需求,坚持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升研究生培养水平和招生数量。面向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拓展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计划。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提高人才培养与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契合度,构建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

——加强科技创新,助推产业发展。进一步完善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重点针对十强产业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加强重大科研项目研发攻关,实现一批关键技术、重大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突破,掌握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提升科研质量和成果产出水平,完善科研成果转移转化配套政策,畅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构建科学、规范、高效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体系,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加强社科研究,服务社会进步。加强社会治理研究,服务“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强化经济建设法律保障,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优质法律服务。推动经济发展跨学科创新研究,为政府战略规划和政策制定提供决策服务。以灵活多样的形式弘扬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和艺术精神,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引育高端人才,提供智力支撑。大力开展招才引智活动,面向海内外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和“高精尖缺”人才,建设高端智库,打造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所需高层次人才的重要蓄水池。实施特色人才培养计划,培育青年拔尖后备人才,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智力支撑。

到2028年,学校学科专业布局合理,卓越创新型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在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等领域有标志性科研成果产出,形成服务新旧动能转换的长效体制机制,成为山东省创新发展的强力支点,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显著提高。到2035年,以矿业为主要特色的学科专业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面向能源和海洋等新兴、交叉学科建设成效显现,力争全部优势和特色学科进入国内一流行列,有一批原创标志性学术成果产出,人才培养具有较强的国际影响力,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国家重大需求和地方经济社会成效显著。

三、主要举措

(一)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精准对接十强产业布局 1.强化优势学科专业建设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方向,加大高水平学术团队、创新平台建设,强化学校传统优势学科建设,构建新旧动能转换支撑学科群。充分发挥矿业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机械工程等3个山东省立项建设一流学科和地球科学、材料科学、数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等5个学校一流培育学科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绿色化工等研究方向的学科优势,积极对接新旧动能转换新需求、新目标、新理念,进一步提升服务能力和水平。

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为牵引,逐步建立专业建设的持续改进机制。将专业认证工作纳入学校“双一流”考核体系,国家级特色专业、省一流学科、省高水平应用型重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两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省品牌与特色专业、省高水平应用型自筹经费建设专业群所在学院,近三年内至少要有一个专业通过专业认证。出台相关激励与保障措施,到2022年,所有专业通过国家质量标准认证,不少于20%的工科专业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专业认证。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2.优化完善学科体系

进一步优化完善学科体系,实施学科增长点培育工程,在新增学位授权及动态调整中,突出“服务需求、提高质量”的导向,重点培植和建设一批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和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加强新兴学科建设,引导各学科拓展面向新经济、新产业的研究方向,使学科布局更加合理,整体水平不断提高。争取到2022年,打造4-6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学科专业群,培育和建设3个紧密对接十强产业的硕士、博士学位授权点。

按照“规模适度、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专业与学科协同发展”的专业调整目标,构建能上能下、招生—培养—就业联动的专业动态调整机制。结合学校三校区区位优势和产业特色、办学历史、发展潜力等,重新布局三校区的专业(含专业方向)设置。

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推动学科交叉融合。通过跨学科交叉和优势工科强强融合,加快建设新兴工科专业,围绕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大力培育建设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智能科学与技术、机器人工程、海洋技术等新兴工科专业以及智能制造、新材料、云计算等新产业相关的交叉专业。加强对传统优势工科专业的改造升级,通过增设专业拓展课程模块或方向等方式,引导各专业在新旧动能转换、产业转型发展过程中深化人才培养和课程体系改革。在专业优化过程中,进一步凸显我校“一黑一蓝”办学特色,争取到2022年直接面向新经济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20%以上,为高新产业培养储备2000名以上高水平应用创新型人才。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

(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人才支撑 1.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坚持“厚基础、强能力、重特色、高素质”的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探索构建符合学校实际、具有鲜明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以应用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为主,兼顾应用型、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坚持以学生为本,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人才分类培养体系,制定各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方案。持续构建包括通识教育课、专业核心课和专业拓展课三种类别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并结合产业发展前沿,把学科应用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和标准要求引入教学内容。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构建面向新工科的工程实践创新教育体系与平台。适应新工科工程实践新要求,提高实践教学的比例,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保障实践教学经费投入。强化实验室内涵建设,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成立创新创业学院,落实校、省、国家三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强化学生创新创业实训实践,加大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力度,争取50%以上工科专业学生参加创新创业项目。广泛开展大学生科技立项、专利研究、学科竞赛等活动,建立学生“第二课堂成绩单”和创新创业学分积累与转换制度。依托学校省级、国家级大学生创业孵化基地,加强学生创新创业实务训练,营造浓厚的大学生创业实践氛围,选育扶持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为学生创业实践提供一站式、全链条服务,积极引导学生围绕十强产业自主创业。

(责任单位:教务处、学生工作处、团委)2.提升研究生人才培养质量

对接产业发展人才需求,开展研究生分类培养,以知识更新、学术创新和国际竞争能力培养为核心,提高学术型研究生培养质量。以知识运用、解决实际问题和职业胜任能力培养为核心,提升专业学位研究生实践能力。保持研究生招生规模适度增长,2022年在校研究生规模达到8500人以上,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招生占比保持60%左右。

加强研究生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导师培训工作,引导研究生导师主动适应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新形势、新要求。推动校内导师主动参与行业企业实践,加强与科研院所和企业的交流,接触了解行业实际,强化研究生的针对性培养。引导校外产业导师在研究生培养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主动对接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围绕新工科及涉海学科建设,搭建研究生学术交流平台,促进研究生创新能力和综合素养快速提升。加大与国外知名高校及高层次办学机构的合作力度,每年选派研究生导师、在读博士研究生赴海外访学研修,并逐渐实现研修层次和访学比例的稳步提高。扩大来华攻读学位留学生规模,提高留学生生源质量和多样性,力争到2022年在校留学研究生数量超过150人。

(责任单位:研究生院、国际交流合作处)3.实施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

面向十强产业,实施卓越工程师、卓越金融人才、卓越文化创意人才等系列卓越人才培养计划。结合产业高层次工程科技人才需求,探索本硕分段衔接的知识结构、课程体系、培养模式及配套制度体系。针对本硕连续培养的学生制定合适的培养模式和选课体系、学分确认机制。分别对本硕博阶段学习目标、课程体系、学习成果评价等进行深入分析,探索相关专业不同阶段的核心知识、能力和素质要求的有效衔接,形成多渠道的学生发展路径。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4.完善政校企协同育人模式

在做好大数据学院、人工智能学院等现有产教融合项目的基础上,完善政校企等多主体协同育人模式,鼓励企校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标准、设置专业课程,实施联合培养、订单培养;将企业生产经营标准和环境引入教学过程,提高人才培养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契合度,形成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教学、科研、生产相互贯通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机制。依托山东省高水平应用型立项建设专业群,选聘一批产业教授,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实现高端人才培养与新技术研发、教育链与产业链、教学改革与生产流程改造、职业精神培育与企业文化塑造紧密对接。着力打造协同育人的培养平台,力争5年内,建设500个本科生实习实训基地,省级研究生产学研用联合培养基地达到40个左右。

(责任单位:教务处、研究生院、合作发展处)

(三)加强重点科技领域研究,打造新旧动能转换新引擎 1.加强新一代信息技术研究

(1)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加强大数据云计算新技术研究。利用学校在数据挖掘、数据分析和处理等方面的学科专业优势,积极引进阿里云ACF基础认证和ACP专业认证,结合山东省不同地域和行业特色,在大数据采集、存储、清洗、挖掘和可视化等方面,积极为行业提供完整的人力资源解决方案,加大在海洋大数据、工业大数据、军民融合大数据开发与应用技术方面的研究。

(2)依托腾讯云人工智能学院,加强人工智能新技术研究。与腾讯集团等企业在人工智能和信息领域开展产学研深度合作,从计算智能理论与应用、人工智能的演化计算、虚拟现实技术与应用、智能计算与机器博弈等研究前沿的新视角,大力推进具有创新和就业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技术发展。打造人工智能领域高端人才培养基地和高层次团队培育平台,强化人工智能技术突破和应用示范。

(3)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智慧矿山信息技术重点实验室,与山东省煤炭工业局和山东煤矿安全监察局共建山东省煤炭系统大数据分析中心,构建山东省煤炭大数据体系,推动煤炭大数据运用,实现绿色开采,促进煤炭行业转型升级和健康可持续发展,为传统能源升级改造提供信息技术服务。

——加强煤矿典型动力灾害多元信息挖掘分析技术研究。基于数据融合技术优势,实现面向煤矿动力灾害预警的多源数据的特征保留、简约传输和存储、灾变前兆信息模态的自动构建与更新,建立煤矿典型动力灾害精确预警方法和基于云技术的远程预警平台。——加强矿山安全生产物联网技术研究。研发矿山云交互式服务平台,搭建以智能云交互数据管道为核心,以矿山物联网全息感知数据为接入端,以存储资源、计算资源、执行资源为管控对象,以矿山生产自动化控制和矿山物联网综合应用为服务目标的矿山物联网云交互服务平台。

——加强矿山安全监测技术研究。突破“监察信息实时高速处理网关、典型违章行为自动识别量化评判、高可靠高性能煤矿安全管控云平台架构”三大关键技术,制定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等标准体系,研发“互联网+”煤矿安全监察执法等系统,构建面向地方与国家煤矿安全风险管控融合的云平台,提升煤矿安全监管监察分级管控的可信性、智能性、精准性和协同性。

(4)依托基础地理信息与数字化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地理信息系统及应用、卫星大地测量及应用、遥感技术与资源调查、现代测量数据处理理论及其应用等工程领域开展研究,实现空间数据分析与质量控制、地理数据处理与自动综合、空间信息可视化与虚拟现实技术、空间数据库模型与结构等技术综合运用。

(5)依托青岛市太赫兹技术重点实验室,在太赫兹功能器件、时域光谱技术、光学太赫兹源、光电传感技术四个方向开展研究,推动该技术在卫星通信、公共安全、传感器等领域广泛应用,服务于新一代信息技术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测绘学院、计算机学院、数学学院、电子学院)2.加强高端装备研究

(1)依托山东省机器人与智能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人机协作型工业机器人和新一代智能机器人研发基地,重点开展工业机器人、新一代智能机器人、服务机器人、纳米机器人、特种机器人等高精度、高可靠性中高端机器人开发研究,服务高端装备产业。

加强智能工业机器人研发。面向装配作业的人机协作型双臂七自由度机器人的开发,形成工业机器人可靠性工作基本规范,建立工业机器人全寿命周期的可靠性质量保障体系。建立工业机器人整机系统可靠性评估技术与方法,提高工业机器人高可靠性,重点突破生物技术产业智能化控制关键技术与高端装备制造技术瓶颈,提升智能装备水平。

(2)依托矿山安全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和矿山机械工程重点实验室,加强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研究,提升煤矿自动化采掘装备技术水平。

——加强煤矿智能化无人化开采装备关键技术研究。全面开展超大功率智能电牵引采煤机、超大采高液压支架机电液协同智能调姿技术及装备、液压支架放顶煤智能控制决策系统及装备、矿用设备健康状况智能检测及诊断系统等方面的研究,全面提升煤矿开采装备智能化无人化水平,以装备升级推进生产方式变革。

——加强矿山喷浆粉尘治理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形成矿山喷浆粉尘控制的成套技术及装备,降低喷浆区域呼吸性粉尘浓度,提高矿山喷浆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降低喷浆作业职业病风险。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机电学院、自动化学院)3.加强新能源新材料研究

(1)依托铝离子动力和储能技术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金属离子电池、离子液体电解液、电催化技术、氢能技术、纳米功能器件研究,以构建创新电化学电池体系,促进高效电催化材料、氢能应用为目标,服务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加强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技术研究。推进高性能铝离子动力和储能电池的研发、制备与产业化,尽早实现取代高成本锂离子电池与高污染铅酸电池,并广泛应用在分布式储能、电网储能、电动运输工具等领域,助推新型储能电池产业发展。

(2)依托山东省高校海洋耐磨腐蚀材料与表面改性重点实验室,开展涉海高品质金属材料、高性能复合材料、能源材料和海洋资源利用等方面的研究和技术攻关,进行海洋极端环境下的耐磨蚀材料、海水淡化膜材料研发。

加强耐磨蚀耐热涂层材料设计制备技术研究。建立粉末高温合金、单晶高温合金热障涂层和石化炉耐热合金损伤失效行为及寿命预测的模型和方法,实现耐热合金、耐磨蚀耐热涂层的高效制备、性能优化与示范应用。设计耐磨蚀涂层体系,建立耐磨蚀涂层数据库,开发耐磨蚀涂层在海洋工程、矿山机械等领域示范应用。

(3)依托深部矿产资源勘查开发地质重点实验室和矿产资源清洁高效利用重点实验室,开展地下和海底矿产资源综合勘探,实现热干岩、可燃冰以及非常规油气资源的高效清洁利用。

加强地热开发技术研究。根据山东省地热分布情况,开展综合开发技术研究,提高资源勘查准确度,攻克浅层地热能供暖与制冷关键技术,大力开展孔隙热储、孔隙-裂隙热储回灌技术研究,及完善管理体制研究,促进产业化发展,全面服务于山东省地热资源开发与利用。

(4)依托煤矿充填开采国家工程实验室,加强矿渣微粉、碱性激发剂、低成本胶凝材料和可膨胀充填材料等新材料制备技术研究,实现以建筑垃圾、生活垃圾、水泥熟料、矿渣微粉、石灰、石膏、膨胀剂、早强剂等复合材料为胶结充填料,大幅度降低充填材料成本,显著提高充填效率,解决因煤炭开采引发的地表塌陷及建(构)筑物损坏等问题,同时对塌陷地进行注浆加固和生态修复,为煤矿绿色开采和生态环境治理提供支持。

(5)加强重点耗能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关键开发技术研究。以矿山行业为切入点,对工程机械能量回收与利用关键技术进行开发与应用,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节能减排关键共性技术及设备,实现节能减排关键技术及装备产业化。

(责任单位:科研处、泰安校区、矿业学院、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化工学院、材料学院)

4.加强智慧海洋研究

(1)依托海洋测绘重点实验室和海岛(礁)测绘技术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发展海洋空间信息获取理论与技术、海洋测绘设备检测技术与方法以及海洋空间数据管理、分析与表达技术,为海洋经济建设、海洋科学研究、海洋基础测绘、海岛礁测绘和海洋维权提供技术服务,拓展测绘学科的服务领域。

——加强海洋测绘、海洋大地测量理论与技术研究。为船舰精密导航、海洋资源开发、海洋划界、海面和海底各项工程设计和施工,以及研究海底地壳动态和潮汐变化等提供各种数据,进行海洋科学研究。

——加强海底探测、海洋环境监测和海洋信息模型理论与技术研究。开展应用方法研究,在海洋工程建设、海洋资源开发、军事应用、海况和天气的监测及海洋预报等方面,提供基础数据和技术支撑。

——加强海洋环境安全保障技术研究。推进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维权执法决策支持系统研发与应用,采用天基、空基、岛礁基、船基及浮标、浮台基的多种手段组网协同监测,为全海域的权益岛礁和海上构筑物业务化监测、重点岛礁自身变化和免受破坏的实时监测等方面提供关键技术,并建设应对侵权行为的决策模型和业务化系统,实现岛礁和海上构筑物的快速、准确监视监测和维权执法的科学决策分析。

(2)依托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优势,精心培养一支高水平科研攻坚团队,积极开展海洋能源勘探、海洋资源开采、港口航道与海岸建设、海洋环境治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为山东省海洋经济建设与发展提供技术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测绘学院、地科学院、土建学院、化工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5.加强高端化工研究

依托山东省煤制甲醇催化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低碳能源化工重点实验室,从煤化工、生物炼制、重油加工、分离装备、反应装备五个方向,立足于源头、过程和末端全方位,推动产学研相结合,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省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促进全产业链整体跃升。

在煤气化制氨、制甲醇、合成烯烃等方面,开展系列关键共性技术研发,形成煤制甲醇耐硫变换工艺及其所用催化剂,实现煤炭能源的安全清洁利用,助推山东省高端化工产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化工学院)6.加强智慧城市发展研究

(1)依托地下工程研究院、岩土与结构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安全监测监控及智能控制重点实验室,研究城市地下工程科学规划开发利用和安全运营控制新技术,培养高层次地下工程领域复合型人才,促进山东省城市地下公共安全,为山东省城市空间可持续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加强城市地下空间利用技术创新研究。充分利用学校在地下工程规划与施工及长期稳定性监测监控技术,地下管线探测、探伤和全生命周期规划管理,地下工程施工智能装备研发,地下工程各类灾害预警防治成套技术等方面的研发优势,针对裂隙岩体力学特性及稳定性、钢结构与组合结构技术、混凝土结构理论与试验技术进行研发,积极开展城市地下空间相关的科学研究及技术开发工作,为山东省城市地下空间建设重大工程提供技术支持。

(2)依托交通信息与控制研究所,充分运用物联网、云计算、互联网、人工智能、自动控制等技术,通过高新技术汇集交通信息,为交通领域全方面和交通建设管理全过程提供技术支撑,充分保障交通安全,发挥交通基础设施效能,提升交通系统运行效率和管理水平。

加强城市智能交通技术研发。在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基础上,大力发展智能交通,有效利用现有交通设施,减少交通负荷和环境污染,开展ATIS、ATMS、APTS、AVCS 等方面的先进交通技术研发,服务于山东智能交通行业。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计算机学院、交通学院)

(四)加强社会科学研究,服务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1.加强经济发展创新研究 发挥学校山东省经济转型升级与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山东矿区循环经济与节能减排研究基地、城市与区域经济系统实验室等平台作用,依托技术经济及管理山东省重点学科,拓展循环经济研究中心、经济技术研究所、科技经济与管理研究所等研究机构职能,重点围绕山东省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创新驱动发展、“一带一路”倡议、低碳生态经济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加强制度设计、系统谋划和协同推动,服务山东省“以„四新‟促„四化‟,实现„四提‟”的经济发展策略。

(责任单位:科研处、经管学院)2.加强社会治理研究

围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落实“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要求,依托学校学科优势和平台资源,加强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机制研究。开展健全社会矛盾多方式处置和多主体化解机制研究,以及仲裁、行政复议、调解等方式与诉讼的协调衔接研究。依托阿里云大数据学院,运用大数据对社会信息进行分析研判,制定甄别和筛选标准,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

树立安全发展理念,依托矿山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山东省土木工程防灾减灾实验室等平台,加强对安全生产规律和安全事件的分析研究,提升社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加强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研究,促进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培育,促进形成文明向上的社会风气。

(责任单位:科研处、矿业学院、土建学院、数学学院、文法学院)3.加强经济建设法律保障研究

围绕山东省“健全法治保障体系,夯实动能转换支撑”要求,紧盯社会发展的前沿热点问题,面向法治建设、经济发展与科技进步开展创新性研究,围绕普及法律知识、强化法律意识、构筑法律保障等开展社会服务。

依托知识产权学院,围绕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实施、知识产权创新驱动、知识产权司法和行政保护等领域开展创新性研究,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知识产权服务。

加强海洋战略与法治研究,在海洋权益保护、海岸带管理、海洋生态与环境保护、海洋资源开发、海事司法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为海洋战略与法治提供服务。

(责任单位:科研处、文法学院、海洋工程研究院)4.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创新发展

依托山东省科学与哲学研究基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所等人文社科研究平台,进一步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加强对山东省文化资源特征、历史与现状研究,深化孔孟文化精神研究和传承,促进墨子文化创新精神、鲁班文化工匠精神、董子文化“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思想的传承,挖掘始祖文化、北辛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泰山文化、黄河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忠义文化等特色文化丰富内涵,提升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和时代价值,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繁荣兴盛,增强文化软实力。

立足学校教育资源,引领社会文化建设。加强与时俱进的海洋文化建设,依托海洋工程研究院以及相关海洋专业,开展文化教育、科技博览、专家讲坛等活动,推动海洋文化的传承和普及。发挥外国语言学研究、英美文学研究、应用翻译学研究等优势,围绕语言能力提升、异域文化交流、思维方式碰撞、国际视角锻炼等领域开展国际文化普及教育。依托艺术研究院、艺术教育中心等平台,推动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依托地球科学馆、机器人中心、文体场馆等科普文体基地,面向社会尤其是中小学生开展科普文体活动,展示科技成果,宣传文化魅力,激发学习动力,引领社会发展。

(责任单位:科研处、地科学院、自动化学院、文法学院、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体育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五)加快人才队伍增量提质,强化新旧动能转换智力支撑 1.引进高端专业人才

结合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需求,实施“山海英才工程”,设立海外引才工作站,建立海外引才长效机制,进一步完善高层次人才及团队引进与管理办法,加大引进力度,精准引才。重点引进“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万人计划”、“长江学者”、“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积极引进国际性重要科学技术奖获得者、外籍院士、国际著名学术组织成员、全球自然指数最新排名前100位的高校与科研院所的专家、世界500强企业总部技术官。汇聚一批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使学校在国内外学术界有较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明显增加。到2022年,面向海内外引进高层次人才5人、“高精尖缺”人才15人,学校省部级以上人才不少于40人。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2.培育青年“菁英”人才

对接新旧动能转换十强产业,实施“菁英计划”,创新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加强内部培养力度,加快人才成长速度,营造使有潜力的中青年人才脱颖而出的氛围和环境,促进青年技术骨干成长,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青年科技人才队伍,构筑“菁英”人才集聚高地。对于与十强产业结合紧密的优势特色学科,在人才队伍培养方面予以重点倾斜。加强有工程技术应用研究和实践背景的工程技术人才引进,改善师资学缘结构,提高教师队伍高学历、高职称、海外经历、工程背景等人员占比,建立合理的梯次结构。

(责任单位:人才工作办公室)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任务

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成员由相关部门(单位)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的主要职责是对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进行顶层设计、总体布局和统筹协调。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承担领导小组日常综合协调工作。各校区、各学院成立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组,分解任务,明确责任、抓好落实。

(二)加强理论研究,提供智力支持

依托学校新旧动能转换研究中心,凝聚校内外相关研究力量,发挥人才和智力优势,坚持问题导向,紧贴十强产业需求,运用大数据分析和现代信息系统,加强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相关研究,提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研究报告和行动方案。

(三)加强督导考核,确保责任落实

聚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工作任务,建立专项督导考核机制,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创新、招才引智等方面进行督导考核,严格落实责任,切实提高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行动的质量和效率。

(四)加强宣传引导,浓厚舆论氛围

充分利用好学校报纸、网站、官方微信公众号等各类新闻媒体,积极宣传,重视引导,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使全校师生充分认识服务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重大意义,进一步统一思想、鼓舞人心、凝聚力量。对各部门、各单位服务新旧动能转换工程的做法、经验和成效进行宣传,浓厚舆论氛围,着力提升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的能力和水平。

附件: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山东科技大学服务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领导小组成员名单

组 长:罗公利

副组长:尹

王少鹏

周东华

姚庆国

曾庆良 成 员:(按姓氏笔画为序)

王以功

孙鹤汀

李克周 吴正龙

赵向东

侯贵生

诸葛福民

曹茂永

程卫民 樊铭渠

领导小组下设工作推进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合作发展处,吴正龙兼任办公室主任。

山东科技大学办公室

篇3:补短板促进新旧动能转换

战略性新兴产业GDP占比有待提高

当前我国产业链中的短板在哪里?中央提出“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任务,切中了要害、抓住了实质。其中最关键的是要积极培育、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这对促进新旧动力加快转换很重要。

在整个工业利润负增长的情况下,高技术产业利润增速仍达到约8.9%,这两年高技术产业的增加值增幅比工业增加值的增幅始终高约5%。但高技术产业在整个工业增加值中的占比只有11.8%,战略性新兴产业占GDP比重更是不足8%。新产业的增长远不能弥补传统产业下滑对经济增长带来的影响。在整个“十三五”期间,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都必须加快发展,提升其在GDP中的占比。

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涉及到一些关键环节和主体。

首先,要加强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的创新研发,尤其要重视成果转化和产业化。从顶层设计来看,要加强合理规划,包括全国、区域、行业的规划。各地要从资源、环境、市场和产业基础出发,选准主导产业,尤其注重差别化发展,不能什么都搞,以免造成新一轮重复建设。

其次,相关政府部门要进一步转变职能,在“十三五”规划的总框架下,增加技术改造相关规划,发布技术改造指导目录和投资信息,从而增强前瞻性,避免盲目性。抓住重点项目,放开一般性项目,简化项目审批手续。增强政策支持,加大专项资金支持力度。增强金融机构支持,支持技术改造发股票债券。

第三,在此过程中,企业是落实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最重要主体。从企业的层面,要与国际同行对标达标,要分析找准全流程中的瓶颈和短板。通过技术创新、改造优化、两化融合,消除瓶颈、补齐短板,提升全要素生产率。当然,实施中也要注意防止假借补短板变相盲目扩能。

加快技术改造 提升“人控机器”水平

技术改造是避免中国经济“脱实向虚”的重要途径,能够提高实体经济的业务利润率,促使社会资本向实体经济转移。技术改造全面提升了经济指标,不仅拉动了需求,更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途径。

与欧美发达国家、新型工业化要求相比,我国技术改造投资占工业投资比重仍然偏低,还有很大潜力。

当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技术改造的能力和意愿还有待提升。政府要给予政策支持和投资引导,财税金融等政策还有待进一步强化,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当前很多地方在推进“机器代人”。“机器代人”是社会生产发展的必然趋势,要提高劳动生产率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就要从分母上减少用人,分子上增加生产附加值。这的确会对部分传统行业的就业带来影响,但也能创造更多新的就业岗位。

我建议在“机器代人”后面加个“人控机器”。现在机器人的使用范围更广,包括工业数控机器人、生活服务机器人,这些人工智能的产品都要靠人去制造、维修维护,会带来更多技术含量高的岗位,并倒逼劳动者提高素质来适应新形势。

发展“互联网+制造业” 打造“中国智造”

当今中国正进入工业化的中后阶段,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在这一背景下,最应该突出的是“互联网+制造业”,制造业是创业创新的主战场,制造业为其他专项行动提供了巨大需求和物质装备的支撑。

现在互联网+电子商务、物流、金融等都取得了突破和明显的成果,但是在“互联网+制造业”上力度还不够。根据中国国情,想要在2020年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建成工业化的目标,我认为最重要的是要发展“互联网+制造业”。

要注意的是“互联网+”的过程中,谁是行动主体。我认为被“+”的行业才是行动主体。例如,通过互联网技术,金融能够提高金融信息化和效率,物流可以提高物流智能化程度,建设智慧物流和智能仓储、发展电子商务。

由于是行动的主体,被“+”的制造业不应消极等待,而要主动拥抱互联网,要充分肯定互联网的特殊功能,只有这样才能更好进行跨界融合。

此外,要注意运用好提升制造业技术水平的另一个手段——新一代信息技术。将新一代信息技术嵌入、集成到制造过程中,改变从产品到产业链的制造全流程,提高产品附加值,迈向价值链的高端。现在人们往往只重视互联网,而忽视了新一代信息技术。新一代信息技术还包括无线通信、电子制造技术、数控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等。

篇4: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方案

培育山东新动能的主导力量

——《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解读①

产业强起来,是山东由大到强跃升的首要标志。若要产业强,首先要弄清楚:何为山东优势产业和潜力产业?何为山东新动能的主要载体和主导力量?

亮出山东特点,凸显山东优势。翻阅国家发改委刚刚印发的《山东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建设总体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一张山东“产业崛起路线图”跃然纸上:推动新兴产业加速崛起,扩容倍增,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能源新材料、现代海洋、医养健康等产业,有望成为山东新动能的主体力量;推动传统产业脱胎换骨、迸发活力,高端化工、现代高效农业、文化创意、精品旅游、现代金融服务等产业将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到2022年,基本形成新动能主导经济发展的新格局。

为什么是 这十强产业?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方案》摆在面前,人们可能会问:动能转换的重点,为什么要落脚这十个产业,而不是其它?答案要从全国大局远观与自身特点近观两个维度中寻找。

省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方案》中点出的十强产业是省委主要领导去年在广泛深入调研基础上提出来的,涵盖了一二三产业,有的是我省主导产业,有的是优势产业,有的是潜力产业。

突出重点和特点,方能从激烈的区域竞争中闯出一条新路。不妨以两个产业为例加以辨析——

2016年我省规模以上高端装备制造业产值过1万亿元,居全国第二位。其中,轨道交通、数控机床全国第一,海洋工程全国第二。《方案》部署颇具雄心:山东将努力建设国际领先的高端装备制造基地,突破轨道交通、工程机械等一些领域关键技术与核心部件,加快建设高速列车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发展通用飞机、机器人。

“只要将优势发挥到极致,就会形成强大竞争力。现代海洋产业、现代高效农业、精品旅游产业等我省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都具备这样的条件。”省宏观经济研究院区域经济所所长高福一说。

相比于实力比较雄厚的高端装备制造业,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产业则是我省的潜力产业。据统计,2016年我省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约占全国7.2%,居全国第三位。我省有6家企业入围全国百强电子企业,海尔推出全球首个以用户为中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在国产服务器品牌中浪潮国内市场占有率第一。但短板、问题也非常突出:一是专利申请量不足广东1/4和江苏1/2;二是零部件配套率不足,我省该产业最为发达的青岛,本地配套率也不到40%。

当今世界正处于数据深度挖掘与融合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智慧化阶段,数字经济对各行业各领域加速渗透。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在《方案》中被寄予厚望。

《方案》把握趋势,对已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顺势谋划,所规划的新能源新材料、医养健康、现代海洋等产业都有很大发展潜力。

在全国大局中看清特点,在世界潮流中把握趋势。总书记分析指出,世界科技发展有这样几个趋势:一是移动互联网、智能终端、大数据、云计算、高端芯片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发展将带动众多产业变革和创新,二是围绕新能源、气候变化、空间、海洋开发的技术创新更加密集,三是绿色经济、低碳技术等新兴产业蓬勃兴起,四是生命科学、生物技术带动形成庞大的健康、现代农业、生物能源、生物制造、环保等产业。

“这十大产业,与总书记讲的四个技术发展趋势一一对应,与‘无中生有’和‘有中出新’两篇大文章遥相呼应,是开放、融合、先进、丰富的产业体系。”山东大学副校长胡金焱分析。

全球经济发展进入了结构性调整期,新一轮全球竞争蕴含着抢抓先机的机遇。新一届省委提出,发展十强产业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山东优势。去年初,美国科学院院士戴宏杰率领的创新团队拿到青岛财政1亿元补助,成为青岛首个落地的顶尖人才团队项目,有望引领青岛铝离子电池产业走在世界前列。胡金焱认为,各地发展这十强产业,应放眼世界,胸怀全球。

新动能主体力量如何培育?

传统意义上的生产要素,主要是土地、资金和劳动力。现在,以知识、信息、数据等新生产要素为支撑的经济新动能加速形成,比如人们耳熟能详的智能制造、物联网、人工智能,都离不开大数据的支撑,数据就是这些产业的关键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重新定义的时代,对新要素的利用能力,直接决定着一个地区的发展水平。

国内一些省份的经验让人感触颇多。贵州全力发展大数据产业,一个扶贫和生态建设任务都很重的省份,将大数据干的风生水起;安徽的液晶面板、集成电路产业,在国内已居于领先位置;湖北“武汉光谷”做成了标志性品牌,光纤光缆生产规模全球第二……这些省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无中生有”“拔地而起”。

“《方案》对新兴产业培育背后,是对我省短板的深刻洞察。”高福一说,我省很多地方仍然过分关注土地和资金等传统生产要素,跻身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企业大多由传统产业行业升级改造而来,新生产要素挖掘的点点星火远未形成燎原之势。

《方案》对新生产要素有精准把握,及时提出我省要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策源地:现代海洋产业以智慧海洋为引领,医养健康产业要研究规划建设国家医疗健康大数据区域中心,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要完善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链……

产业集群已被证明是扶持和培育新兴产业发展的有效途径,因为专业化协作紧密的产业集群具有产业链高端、产品链高质、价值链高效的特点,代表现代产业发展方向。美国生物技术企业主要集中于波士顿、旧金山等地区,信息技术产业主要集中于硅谷。深圳集聚了一批高科技先锋和先锋小微企业,杭州以阿里巴巴为龙头聚合了全国1/3的综合性电子商务平台。

《方案》提出,培育壮大新动能,我省要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打造先进制造业集群。

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如何形成?

山东传统产业体系规模总量大,竞争实力强,是全省经济稳定发展的“压舱石”。“压舱石”其实也是一座“金矿”,《方案》给出了打开“金矿”的钥匙:加强技术改造和模式创新,推动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准提高装备技术水平,形成支撑经济发展的新动能。

省发改委相关处室负责人认为,用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要准确把握科技发展前沿趋势,着力突破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体系,加速新技术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实现价值链向高水平跃升。他留意到,《方案》对十强产业加大技术创新方面着墨不少。

推动产业跨界融合催生新模式,同样可以让“老树发新芽”。山东农业增加值全国第一,农产品进出口占全国1/4,连续17年保持全国第一。但农业大而不强,农民增收需要开拓新空间。为此,山东近年来推进农业一二三产融合,大力发展终端型、体验型、循环型、智慧型新产业新业态。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融合、旅游业与上下游产业融合……《方案》谋划产业发展,注重了这一点。

去年,青岛大沽河旅游度假区建设了一条啤酒生产线,按照工业旅游标准,全流程对外开放,游客不但可以见证啤酒的生产过程,还可以购买、品尝打上游客个性标签的啤酒。这种“旅游+工业+商业”的新业态受到青睐。

今后,我省将推广一批成熟的基于互联网的大规模个性化定制、网络化协同制造、云制造等新业态,以新业态改造传统产业。山东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全国最多的5A及4A级景区,2016年全省旅游总消费、游客总人数分别位居全国第二位和第四位。随着休闲旅游成为趋势,旅游业如何由大变强?《方案》提出,精品旅游产业要扩大高质量、个性化旅游精品供给,支持低空飞行、旅游演艺、生态休闲、康体健身等旅游新业态项目建设。

谋划十强产业中的文化创意、现代金融服务等产业,《方案》也融入了推动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

十强产业崛起,号角已经吹响,路径已经清晰。围绕着十强产业,山东设立6000亿元规模新旧动能转换基金,开始对外推介,引导带动金融和社会资本聚力“四新四化”,并用工程的办法,列出时间表、施工图、项目库、责任状。确定了先期储备项目600个,总投资3.8万亿元。

篇5:关于新旧动能转换方案

人才是实现民族振兴、赢得国际竞争主动的战略资源。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部署要求,进一步强化创新驱动,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开创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新局面,现就做好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总书记视察山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走在前列的目标定位,坚持党管人才原则,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加快建设人才强省,改革创新适应人才成长规律、激发人才发展活力的体制机制,实行更加积极、更加开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着力搭建发挥人才作用、实现人才价值的事业平台,全面营造人人渴望成才、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生态环境,让各类优秀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充分发挥人才对新旧动能转换的支撑引领作用,以人才优势打造创新优势、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为加快山东由大到强战略性转变,实现创新发展、持续发展、领先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

二、实施更加精准聚焦的人才工程

1.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升级泰山人才工程。调整泰山学者、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支持范围,聚焦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信息、能源原材料、海洋经济、现代农业、文化、医养健康、旅游、现代金融等新旧动能转换重点产业发展和现代管理需要,面向海内外集中遴选一批“高精尖缺”人才。增加青年人才和创业人才支持数量。单设海外引才名额,对具有国际一流水平、创新能力和工作业绩特别突出的急需紧缺人才,放宽年龄、学历、职称、获奖情况等条件,吸引更多人才来鲁创新创业。优化泰山人才工程现行经费结构,建立更加符合人才成长规律和市场规律的创新创业资助模式。调整泰山产业领军人才科技创业类遴选程序和支持方式,每年面向海内外举办“创业齐鲁·共赢未来”高层次人才创业大赛,将各类拥有优质创业项目的高层次人才纳入支持范围。

2.集中资源引进顶尖人才团队。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重点行业领域人才需求,按照“领军人才+创新团队+优质项目(优势学科)”模式,面向全球“一事一议”引进顶尖人才团队,给予最高5000万元的综合资助或6000万元的直投股权投资支持,符合条件的团队核心成员可全部入选泰山人才工程。赋予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和泰山学者组建团队自主权,团队成员可采取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

三、建立更加开放灵活的引才用才机制

3.做大做强引才工作品牌。打造“齐鲁之约”海外引才活动品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每年统筹各市、各成员单位海外招才引智活动,制定年度出访引才专项计划,外事部门统一调配、积极保障。对纳入专项计划的团组赴国(境)外对接的“高精尖缺”人才,符合条件的,经评估认定可直接入选泰山人才工程。深化“中国山东海内外高端人才交流会”活动品牌,推行“多元化、专业化、精准化、高端化”办会模式,建立海内外人才常态化引介平台。提升“山东—名校人才直通车”活动品牌,每年以省委、省政府名义组织不少于5次知名高校集中招聘活动,扩大组织规模,优化招聘方式方法,急需紧缺人才可按照有关规定采取考察的方式公开招聘。

4.更大力度柔性用才。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强化院士工作站集聚人才和创新项目措施,确保每个工作站至少有1个院士领衔的创新项目在山东落地转化。在高等学校、科研院所、重点企业、园区设立一批“千人计划”专家工作站,柔性吸引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来我省开展创新研究。建设一批省级专家服务基地,吸引专家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活动。围绕加快推动农业“新六产”发展,新建一批新动能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鼓励有条件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在海外建立办学机构、科研机构,鼓励企业建立海外离岸研发中心和孵化基地,对其中全职工作的高层次人才视同在鲁工作,可单独申报省级人才工程或作为项目负责人申报科研项目。研究制定吸引高层次人才到县域挂任科技副职的激励措施,完善跟踪培养机制,拓展基层借智借力渠道。鼓励各地各用人单位通过薪酬补贴、项目资助、生活补助等方式,柔性引进、灵活使用“海外工程师”“候鸟专家”“双休人才”。

5.实施“齐鲁英才汇聚计划”,创新编制人事管理延揽急需人才。绘制“齐鲁英才地图”,掌握山东籍或曾在山东学习、工作过的各领域标志性人才分布情况,推动各级各部门(单位)定期联系走访,广泛开展推介活动,吸引在外人才回鲁创新创业。发挥群团组织和欧美同学会、高层次人才发展促进会、校友会、商会等组织自身优势,广泛联系人才、引进人才。统筹海内外人才联络资源,依托省政府及相关部门(单位)驻境外、省外机构建设人才工作站,加强招才引智工作。指导各市研究制定支持驻鲁高等学校及山东籍毕业生留鲁(回鲁)创新创业的政策措施,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扎根齐鲁、服务山东。

支持省属事业单位按照不超过本单位主系列专业技术岗位总数5%的比例,设置特设岗位专门引进急需紧缺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国有企事业单位可采取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等灵活多样的分配方式,为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合理确定薪酬,其中,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实行项目工资、协议工资、年薪制的薪酬总额,在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单列,不作为单位绩效工资总量基数;科研成果转化获得的股权、期权及分红激励,不纳入绩效工资管理。对知识技术密集、高层次人才集中的事业单位,核定绩效工资总量时可给予适当倾斜。支持地方政府与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方面的合作,推行“政府搭平台、院校引人才、双方共用才”模式,实现人才联合引进和共享使用。鼓励有条件的市采取灵活方式,妥善解决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在身份编制、职称评聘、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后顾之忧,畅通人才在不同体制间的流动通道。

四、健全更加实用有效的人才培养开发模式

6.实施“新工科优先发展计划”。对接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需求,结合“高水平应用型重点专业(群)”建设,鼓励高等学校推动现有传统工科专业改造升级,加强高端化工、高端装备制造、能源原材料、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领域的新兴交叉专业建设,支持地方政府、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与国内外高水平工科大学、科研机构、领军企业共建一批新工科特色专业、先进技术研究院等,力争通过5—10年时间,全省直接面向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新兴工科专业比例达到40%以上。省财政结合相关资金,对新工科专业课程开发、师资培育、实训基地建设等给予重点保障。

7.实施“青年人才国际化培养计划”。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每年资助相关专业100名左右在读博士研究生出国研修、100名左右在读博士研究生参加国际学术交流会议。鼓励企业与省内外高等学校深入合作,采取委托培养、定向资助等方式,支持在校学生出国研修。加大省政府公派出国留学资助力度,每年资助500名左右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研究人员)、科技工作者、医务工作者以及企业经营管理人员等到国(境)外进修。鼓励杰出青年科技人才牵头承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根据有关规定适当放宽对会议规模、数量等方面的限制。支持我省青年科学家牵头组织、参与国际大科学工程,在国际学术组织担任职务。

8.实施“企业家发展领航计划”。依托企业家队伍建设“111”工程,加强企业战略管理、商业模式与市场开拓、资本市场与投融资等方面培训。加强青年企业家接力培养,整合领军企业、知名高等学校和创业成功人士资源,建立山东省企业家培育中心,每年选拔100名以上优秀青年企业家进入中心培养锻炼、100名以上优秀青年企业家到世界500强企业总部实践学习。打造“天下鲁商”系列高峰论坛,分领域建立常态化、多形式“政产学研金服用”对话交流机制,促进企业与各类创新要素深入对接。

9.实施“企业博士(后)集聚计划”。对省内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新招收的国内重点高等学校或在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大学排名体系中排在前200名高校的博士毕业生入站进行博士后研究的,省财政给予每人每年5万元生活补贴,最长补贴3年,出站后留鲁工作并签订5年以上劳动合同的,省财政给予每人15万元一次性生活补贴。实施“千名博士进企业”行动,利用5年时间,每年从高等学校、科研机构选派200名左右青年博士到企业挂职服务,支持双方联合申报省级各类科技项目、联合转化科研成果;挂职期间的发明专利应用情况和横向课题可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

10.实施“高技能人才素质提升计划”。加快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围绕新旧动能转换重点领域,每年选派100名优秀高技能人才赴制造业强国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行技能研修学习。提升“金蓝领”培训项目质量,加大企业后备技能人才培养力度,稳步扩大现代学徒制、企业新型学徒制试点范围。打通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通道,高技能人才可参加工程系列专业技术人才职称评审。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制度,企业发放高技能人才岗位津贴,按照国家现行税收政策规定予以税前扣除。建立技能大赛研究机构,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国家级和省级技能大赛集训基地,推动职业教育、企业生产对接国际标准。

11.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人才培养计划”。落实中央关于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有关要求,支持造就10名左右大家名家、100名左右学科带头人、1000名左右中青年学术骨干,建设学科齐全、梯队衔接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鼓励省属高等学校、社科研究机构加快集聚高层次人才,对引进培养的国家“万人计划”、长江学者中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省财政给予每人50万元经费支持。依托省级人才工程加大支持力度,齐鲁文化名家、齐鲁文化英才中哲学社会科学人才比例提升到25%以上。完善实践锻炼机制,分期分批推荐高等学校、研究机构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到党政机关、基层一线挂职。

五、打造更具生机活力的创新创业载体

12.建设各具特色的人才聚集区。支持济南、青岛、烟台三市在外籍人才来华工作许可、永久居留办理、出入境办理、执业资格认证、专业技术职务评聘等方面加大工作创新力度,加快建设国际人才集聚高地。落实《关于支持省级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的若干政策》,加快推进济莱协作区、青岛西海岸新区、济宁市、德州鲁北等人才改革试验区建设,逐步扩大人才改革试验区试点范围,加快山东半岛自主创新示范区、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人才体制机制创新,探索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经验。支持建设10个左右产业优势突出、人才特色鲜明的产才融合发展园区,在省级人才工程、科技与产业项目、创新平台、重大活动等方面倾斜支持。支持各地建设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引进海内外知名猎头公司等人力资源服务机构。支持青岛国际院士港建设,建立省、市、区三级联动机制,集中优势资源打造院士集聚高地。对入港开展技术研发、产学研合作、人才联合培养的“两院”院士及发达国家院士给予我省聘任院士待遇。定期举办山东国际院士交流合作活动,推动院士科研成果在全省范围转化。

13.加快培育新型研发机构。出台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具体办法,鼓励地方政府、产业园区、骨干企业联合国内外一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组建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新型研发机构,在政府项目承担、创新平台建设、职称评审、人才引进、建设用地、投融资等方面给予科研事业单位同等资格待遇。支持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人员到新型研发机构兼职,其工作业绩作为岗位考核的重要内容,发明专利应用情况及技术转让取得的经济社会效益作为职称评聘的重要指标。大力推进产业创新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建设,带动上下游产业人才、技术、标准、信息等创新要素整合。

六、营造更具竞争力的人才生态环境

14.加大人才财政金融扶持力度。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鼓励新旧动能转换基金支持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项目。政府投资基金对人才创新创业项目进行风险投资,符合规定条件、标准和程序,但投资项目未达到预期发展效果,相关负责人在勤勉尽职、没有牟取非法利益的前提下,免除其决策责任。推动金融机构开发“人才贷”等产品,与风险投资、天使资本投贷联动,为人才初创企业提供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金融服务。支持政府性融资担保公司对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优先提供贷款担保,并适当降低担保费用。留学人员在我省创办的小微企业,可申请最高额度30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本人可申请最高额度10万元的创业担保贷款。

15.实施人才安居工程。支持各地通过新建、购买、租赁人才公寓以及发放住房补贴等形式,多渠道解决人才居住需求。支持人才集聚的企事业单位、产业园区利用自用存量工业用地,在符合相关规划前提下,建设人才公寓(单位租赁住房)等配套服务设施,建筑面积占项目总建筑面积的比例由7%提高到不超过15%。择业期(毕业3年内)来鲁工作的博士在省内购买首套房的,住房公积金管理机构在贷款额度方面,可给予其适度政策优惠,具体办法由各市根据当地实际制定。降低柔性引进人才在鲁购房门槛,来鲁开展项目合作的省级以上人才工程入选者在购买省内首套住房时,享有本地户籍人员同等待遇。

16.提升人才精细化服务水平。将山东省引进高层次高技能人才服务绿色通道服务范围,扩大到所有符合条件的引进及培养人才。建立高层次人才服务专员制度,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专家、泰山人才工程人选、“外专双百计划”专家等,每人配备1名服务专员,提供政策咨询、手续代办、待遇落实等服务。多途径解决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子女就学需求,子女选择当地中小学(幼儿园)就读的,由当地教育部门按规定优先为其协调办理入学手续,享受当地学生同等待遇。鼓励各市研究制定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建设外籍人员子女学校,丰富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服务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医院、诊疗中心加入国际医疗保险直付网络系统,在三级甲等医院特需门诊为外籍人才提供预约诊疗和外语服务。按规定将海外归国高层次人才及紧缺人才纳入本地养老保险体系,鼓励企业为其缴纳年金和补充商业保险。

17.健全人才荣誉制度。申请设立“齐鲁杰出人才奖”,表彰奖励为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卓越贡献的人才。完善省、市、县三级党委联系服务专家工作体系,加强对人才的教育培训,强化政治引领和政治吸纳,增强广大人才的认同感和向心力。积极推荐政治素质好、参政议政能力强的创新创业人才作为各级党代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人选,优先推荐为各级优秀共产党员、劳动模范等。进一步加强党外知识分子工作,注重从高知识群体中发展党员。获得省科学技术最高奖人员授予省劳动模范或者省先进工作者荣誉称号。健全完善企业家表彰奖励机制,提升企业家社会地位。

七、加强组织领导

18.建立统筹协调推进机制。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统筹负责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在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框架下,省委组织部成立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专项组,配齐配强工作力量,统筹做好人才引进、培养、服务工作,负责本意见实施的统筹协调及具体任务分工、政策落实督查,定期协调调度,项目化推进实施。各牵头及分工负责单位按照本意见分工,完善工作措施,协调做好配套细则制定、具体任务实施等工作。各市结合本地实际,制定具体实施办法,扎实推进各项工作。中央驻鲁单位可结合自身实际和主管部门规定,参照本意见实行。

19.加大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力度。严格落实党委(党组)书记人才工作第一责任人责任,将人才工作列为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情况述职的重要内容。深化提升17市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工作,探索将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考核扩展覆盖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突出人才支撑新旧动能转换工作的考核导向。强化考核结果运用,考核结果作为各级领导班子评优、干部评价的重要参考。对政策任务落实不到位、考核排名连续两年处于后三位的市和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同志约谈相关负责人。建立规范有序的人才管理体系,完善重点人才工程人选考核管理制度,强化入选考察、目标管理和绩效评估,健全奖惩激励机制。

上一篇:企业文化理念介绍下一篇:实习报告《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