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2024-06-13

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精选13篇)

篇1: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高考化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选择题

1、阿伏伽德罗常数主要考察化学中关于物质的量的计算及其应用,注意气体摩尔体积的适用条件。

2、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离子共存主要考察了对强、弱电解质的拆分,反应过程当中过量问题的分析、处理以及常见化学反应方程式的拆分。

3、有机必修主要考察有机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一取代产物种类的判断。

4、盐类的水解主要考察溶液中离子浓度大小的排序,电荷守恒、物料守恒和质子守恒的应用。

5、电化学主要考察原电池中正、负极和电解池中阴、阳的判定,转移电子数的计算,电极方程式的书写以及综合计算分析能力。

6、元素推断、性质判断主要考察了根据元素周期表和元素周期律,对物质的氧化性、酸碱性、稳定性方面进行比较。

7、常识性识记主要考察了化学当中的基础性常识问题,出题简单但知识面较广,需要学生在平常的学习中进行不断的积累、记忆。

(常考知识点顺序不固定)

二、解答题

1、无机元素推断主要考察了物质间的相互转化,重点考察物质的判断,及化学、离子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2、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主要考察了化学反应速率的计算、化学平衡的计算、图像分析能力、等效平衡等。

3、化学实验主要考察了常见气体的制备、净化、检验以及对实验中出现的现象的分析和相关性质的研究。

【高考理综试卷包括选择题21道(每题6分),解答题19道,其中选择1—6题为生物,7—13题为化学,14—21题为物理(14、15、16、17、18为单选,19、20、21为多选)。解答22(7分)、23(8分)、24(13分)、25(19分)为物理大题,26(13分)、27(15分)、28(15分)为化学大题,29(11分)、30(10分)、31(12分)、32(6分)为生物大题,33—40为选修题(每题15分),其中33—35题分别为物理选修3—

3、3—

4、3—5的内容,36、37、38为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

39、40为生物选修1(生物技术实践)、选修3(现代生物科专题)的内容。】

篇2: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1、不能用pH试纸测定氯水或84消毒液的pH,因为氯水和84消毒液具有漂白性,能使pH试纸先变红再褪色。

2、从溶液中得到溶质的方法:

(1)若溶质为加热易分解的(NH4HCO3)、易被氧化的(Na2SO3)、易水解的(FeCl3、AlCl3等)或欲得到结晶水合物时,必须采用蒸发浓缩,冷却结晶的方法。易水解的盐还要采取措施抑制水解。

(2)若溶质受热不易分解,不易水解,不易被氧化(NaCl),可以采用蒸发结晶法。

3、配制480mL溶液时要选用500mL的容量瓶,计算时要按照500mL计算。回答实验仪器容量瓶时一定要说明规格。

4、使用分液漏斗分液时,打开分液漏斗的活塞,液体不能顺利流下,操作上的原因可能是分液漏斗上端的塞子没有打开或没有对孔。

5、用坩埚采用加热分解法进行定量实验时,称量次数至少4次。

6、常用的防倒吸装置:

(1)在导管末端连接一个倒置的漏斗,使漏斗的下沿刚好没入水中。(2)在导管末端连接一个干燥管,干燥管的细管可插入水中,但不能太深。(3)在制备装置后面连接安全瓶。

7、在做固体在气体中燃烧的实验时,需要在集气瓶里放一部分水或细沙,以防止灼热的燃烧产物炸裂瓶底。

8、点燃可燃性气体(H2、CO、CH4、C2H4、C2H2等)之前要先验纯。

9、引发铝热反应的操作是:在铝粉与氧化铁的混合物上加入少量的氯酸钾,并插入一根镁条,用燃着的木条引燃镁条。

10、在发生有机反应的试管上方往往加一个带有长导管的单孔橡皮塞,长导管的作用是冷凝回流,目的是减少易挥发反应物的损耗和充分利用原料。

11、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实验中,H2必须过量,因为氢气除了作还原剂之外,还要用于排尽装置中的空气和作保护气。

12、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需要盖上毛玻璃片或塞上一团疏松的棉花,目的是减少空气与气体的对流,增大气体的纯度。

13、检验沉淀已经完全的方法是:将反应混合液静置,在上层清液中继续滴加沉淀剂,若不再产生沉淀,则已经沉淀完全,若产生沉淀,则未完全沉淀。

14、洗涤沉淀的方法:向过滤器中加蒸馏水至没过沉淀,使水自行流下,重复操作2~3次。

15、检验沉淀是否洗涤干净的方法:以FeCl3溶液与NaOH溶液制得Fe(OH)3沉淀后过滤为例,取最后一次的洗涤液少许置于试管中,加入用硝酸酸化的硝酸银溶液,若有白色沉淀,则未洗涤干净,若无白色沉淀,则已经洗涤干净。

注意:要选择一种溶液中浓度较大的比较容易检验的离子检验,不能检验沉淀本身具有的离子。

篇3: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简言之, 化学学科的教学需要减负高质。减负是指师生在这门学科上所花的精力和时间相对要少, 多留一点时间给重点学科;高质是指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掌握这门课程的相关知识, 完成等级评分。通过对近几年高考化学试卷的分析, 以及对新高考模式的领悟, 作者认为, 新高考模式下关于化学有效教学的探索应该立足于教学之本, 积极应对高考改革。以下是作者对在新高考模式下实施有效化学教学的几点探索。

一、聚焦知识生成, 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

从知识构建的角度来看, 知识的生成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教师要注重知识生成的过程, 不要急于要求学生掌握知识生成的结果。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差, 对知识点需要反复论证、推敲才能真正掌握。因此, 教学时要尊重知识生成的客观规律, 结合新高考模式的特点, 采用科学的方法来讲授知识点。基础知识是高考考查中的重点, 所以教师在教学时要以基础知识为出发点, 让学生重点掌握基础知识, 聚焦知识的生成过程。

例如, 在高考化学的第一轮复习中, 应关注基础知识点, 注重基础知识的生成, 教师可以适当为学生梳理一下基础知识点, 将基础知识的关键点通过表格、图形等呈现出来, 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能一目了然。下图是关于“碱金属特点”的整理表格。

复习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呈现表格, 强调几个注意点, 如“碱金属单质的密度一般来说是伴随着核电荷数的增加而递增的, 但需要注意的是K的密度要小于Na”“碱金属单质在水中会发生剧烈反应, 但是Li跟水反应缓慢 (LiOH溶解度小) ”“碱金属的盐一般都易溶于水, 但Li2CO3却微溶于水”等, 通过聚焦基础知识的生成, 引导学生牢固掌握基础知识, 这是新高考模式下有效学习的基础和重点。

二、聚焦课堂成效, 以减负高质为突破口

新高考模式的实施, 让教师不禁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化学学科还重要吗?答案是化学学科是重要的, 但又不能过于重要。重要在于化学成绩太差万万不行, 不能过于重要是指与语、数、外相比较, 又必须留更多的时间给这些学科。所以减负高质才是高中化学有效教学的突破口, 在减负高质的理念之下, 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要注重成效, 教师要尽力在课堂上让学生理解知识点, 课后花尽可能少的时间去巩固。有的教师在这方面做得很好, 学生只要在课堂上认真听讲, 课后独立完成练习, 就不再给学生额外布置作业。这样一来, 学生就能花更多的精力去进行其他学科的学习。从这一点来看, 课堂的减负高质是一种教学谋略的体现。

尽管在新高考模式下, 化学高考有所改革, 但是对化学实验的考查比例并没有降低, 新高考模式下的化学高考更加注重学生的灵活运用能力。所以, 在化学课堂中, 可以以研究型学习小组的形式开展实验教学。

以“Cu与浓H2SO4反应”的实验为例, 作者首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 定义为研究型学习小组, 要求每个小组设计一个实验探究方案, 如下图: (装置中的固定仪和酒精灯均未画出)

在实验过程中, 选用细铜丝、CCl4、澄清石灰水、品红溶液、浓H2SO4、NaOH溶液等药品, 铜丝被卷成螺旋状, 一端浸入浓H2SO4中, 另一端露置在液面上方。作者要求研究型学习小组的学生相互分工、开展合作并做好记录。比如小组中某个学生记录在加热前, 液体没有任何现象发生, 在持续加热后, 液体中的铜丝变成了黑色, 液体产生气泡, 伴随着持续加热还有细小的黑色颗粒状物质从铜丝表面进入浓硫酸中。这种黑色物质是什么呢?学生小组产生了疑问。还有学生记录在实验过程中将溶液中的黑色颗粒状物质通过稀硫酸和蒸馏水水洗, 干燥后放在氧气流中加热, 冷却后再用电子天平进行称重, 经上述流程后发现最后的重量减少了……

结合学生小组对实验现象的记录, 让学生思考问题:A试管上方的长导管有怎样的作用?加热过程中, A试管中出现了大量白色烟雾, 起初析出淡黄色固体物质, 在持续加热后淡黄色的物质逐渐消失, 这一过程的化学反应方程式是什么?

由于实验教学在课外的可操作性不大, 所以要尽量在课内完成, 这就要求教师要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 以减负高质为突破口, 引导学生在最短时间内掌握相关的知识。

三、聚焦学科渗透, 以灵活多变为切入点

新高考模式之下, 渗透教学给了很多教师深刻的启发, 学科渗透的理念和意识更加强烈。以往有的学生总是侧重某一门功课, 科目之间成绩差异非常明显。新高考模式之下, 学科与学科之间呈现出关联性, 使每一门学科都既有自己独特的内涵和魅力, 同时学科与学科之间又有着紧密的联系, 所以, 灵活多变是聚焦学科渗透理念的切入点。

学科渗透是一种思路, 特别是在新高考模式之下, 化学和其他理科不分家, 在教学的时候, 教师可以引入学科渗透的理念, 在化学知识点中融入数学、物理等其他学科的相关知识。比如化学选修3中的晶胞结构内容与数学的立体几何知识联系紧密, 在学科渗透理念之下, 学生有机会更全面地掌握知识点。

四、聚焦评价改革, 以学生发展为根本

评价改革是新课标改革的重要方向之一, 评价改革的目的很多, 为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为了提高学生的求知欲, 为了激发学生的进取心……。新高考模式之下, 高中化学学科更需要教师聚焦评价改革的意识和理念, 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理念和学科素养的全面提升。此外, 高中阶段的学生心理压力较大, 不少学生面对紧张的学业及反复的模拟考试疲惫不堪, 而评价改革正是学生紧张学习进程中的一股清流, 引导学生以正确的理念、价值观去对待当下的学业。

评价改革中, 教师要更注重学生的前后对比式评价, 鼓励学生每天进步一点点, 只要学生有所进步就给予表扬和奖励。有的学生有了进步就会得意忘形, 作者便积极利用评价反馈, 引导学生去除浮躁的心理, 形成谦虚、谨慎、向上、乐观的心态, 去迎接高考以及今后人生中的每一次挑战。

篇4:电化学知识总结及有关高考热点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判定规律

若无外接电源,可能是原电池,然后依据原电池的形成条件分析判断,主要思路是“三看”:先看电极:两极为导体且活泼性不同;再看溶液: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后看电路:形成闭合回路或两极接触。若有外接电源,两极插入电解质溶液中,则可能是电解池或电镀池。当阳极金属与电解质溶液中的金属阳离子相同则为电镀池,其余情况为电解池。

2. 电解有关计算的方法规律

有关电解的计算通常是求电解后某产物质量、气体的体积、某元素的化合价、溶液的pH及物质的量浓度等。解答此类题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根据电解方程式或电极反应式列比例求解;二是利用各电极、线路中转移的电子数目守恒列等式求解。以电子守恒较为简便,注意运用。

3. 电化学基础知识的应用

(1)金属的防护

①改变金属的内部结构。例如把Ni、Cr等加入普通钢里制成不锈钢。②覆盖保护层:a涂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等;b电镀耐腐蚀的金属(Zn、Sn、Ni、Cr等)。③电化学保护法:多采用牺牲阳极的阴极保护法。如在轮船螺旋桨附近的船体上镶嵌活泼金属锌块。另外,可采用与电源负极相连接的保护方式。如大型水坝的水闸的保护就是让铁闸门和电源负极相连。

(2)电解原理的应用

①氯碱工业(电解饱和食盐水):2NaCl+2H2O 2NaOH

+H2↑+O2↑②活泼金属Na、Mg、Al的制取,例如,电解熔融的

NaOH制金属Na:2NaOH 4Na+O2↑+2H2O .③金属精炼:如铜的精炼:以粗铜作阳极,精铜作阴极,含Cu2+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④电镀:待镀金属制品作阴极,镀层金属作阳极,含镀层金属的溶液作电解质溶液。其特点是阳极本身参与电极反应,电镀过程中相关离子的浓度保持不变。

二、分析热点问题,把握命题趋向

关于电化学的内容是历年高考的重要知识点之一,考查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原电池、电解池、电镀池的电极名称及电极反应式

例: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锌片是( )

A. 阴极 B. 正极 C. 阳极 D. 负极

解析:電解池的两级分别命名为阴阳极,原电池的两极分别命名为正负极。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其中锌片失电子作原电池的负极。答案:D

2. 根据原电池、电解池的电极变化判断金属活动性强弱

例:X、Y、Z、M代表四种金属元素,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时,X溶解,Z极上有氢气放出;若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又知M2+的氧化性强于Y2+。则这四种金属的活动性由强到弱的顺序是( )

A.X>Z>Y>M B.X>Y>Z>M C.M>Z>X>Y D.X>Z>M>Y

解析:金属X和Z用导线连接放入稀硫酸中形成原电池,X溶解说明金属活动性X>Z;电解Y2+和Z2+共存的溶液时,Y先析出,则金属活动性Z>Y;离子的氧化性越强,其单质的金属活动性越弱,则金属活动性Y>M。故答案:A

篇5:高考化学易考知识点总结

原理:根据Cl-与Ag+反应生成不溶于酸的AgCl沉淀来检验Cl-存在。

方法:先加稀硝酸酸化溶液(排除CO32-干扰)再滴加AgNO3溶液,如有白色沉淀生成,则说明有Cl-存在。

2、硫元素的存在:硫元素最外层电子数为6个,化学性质较活泼,容易得到2个电子呈-2价或者与其他非金属元素结合成呈+4价、+6价化合物。硫元素在自然界中既有游离态又有化合态。(如火山口中的硫就以单质存在)

3、硫单质:

①物质性质:俗称硫磺,淡黄色固体,不溶于水,熔点低。

②化学性质:S+O2 ===点燃 SO2(空气中点燃淡蓝色火焰,纯氧中蓝紫色)

4、二氧化硫(SO2)

(1)物理性质:无色、有刺激性气味有毒的气体,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气大,易液化。

(2)SO2的制备:S+O2 ===点燃 SO2或Na2SO3+H2SO4=Na2SO4+SO2↑+H2O

(3)化学性质:①SO2能与水反应SO2+H2OH2SO3(亚硫酸,中强酸)此反应为可逆反应。

可逆反应定义:在相同条件下,正逆方向同时进行的反应。(关键词:相同条件下)

②SO2为酸性氧化物,是亚硫酸(H2SO3)的酸酐,可与碱反应生成盐和水。

a、与NaOH溶液反应:

SO2(少量)+2NaOH=Na2SO3+H2O (SO2+2OH-=SO32-+H2O)

SO2(过量)+NaOH=NaHSO3(SO2+OH-=HSO3-)

b、与Ca(OH)2溶液反应:

SO2(少量)+Ca(OH)2=CaSO3↓(白色)+H2O

2SO2(过量)+Ca(OH)2=Ca(HSO3) 2 (可溶)

对比CO2与碱反应:

CO2(少量)+Ca(OH)2=CaCO3↓(白色)+H2O

2CO2(过量)+Ca(OH)2=Ca(HCO3) 2 (可溶)

将S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中先有白色沉淀生成,后沉淀消失,与CO2逐渐通入Ca(OH)2溶液实验现象相同,所以不能用石灰水来鉴别SO2和CO2。能使石灰水变浑浊的无色无味的气体一定是二氧化碳,这说法是对的,因为SO2是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③SO2具有强还原性,能与强氧化剂(如酸性高锰酸钾溶液、氯气、氧气等)反应。SO2能使酸性KMnO4溶液、新制氯水褪色,显示了SO2的强还原性(不是SO2的漂白性)。

SO2+Cl2+2H2O=H2SO4+2HCl(将SO2气体和Cl2气体混合后作用于有色溶液,漂白效果将大大减弱。)

④SO2的弱氧化性:如2H2S+SO2=3S↓+2H2O(有黄色沉淀生成)

⑤SO2的漂白性:SO2能使品红溶液褪色,加热会恢复原来的颜色。用此可以检验SO2的存在。

⑥SO2的用途:漂白剂、杀菌消毒、生产硫酸等。

5、硫酸(H2SO4)

(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的硫酸为无色油状粘稠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稀释浓硫酸要规范操作:注酸入水且不断搅拌)。质量分数为98%(或18.4mol/l)的硫酸为浓硫酸。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2)浓硫酸三大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①吸水性:浓硫酸可吸收结晶水、湿存水和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作干燥剂,可干燥H2、O2、SO2、CO2等气体,但不可以用来干燥NH3、H2S、HBr、HI、C2H4五种气体。

②脱水性:能将有机物(蔗糖、棉花等)以水分子中H和O原子个数比2︰1脱水,炭化变黑。

③强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显示强氧化性(+6价硫体现了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a. 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如铜):2H2SO4(浓)+Cu===△CuSO4+2H2O+SO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酸性和强氧化性 )

b. 与非金属反应(如C反应):2H2SO4(浓)+C===△CO2 ↑+2H2O+SO2 ↑

篇6:高考化学常考知识点的

1、制备气体应先检查装置的气密性后加药品,加药品时应先放固体,后加液体。

2、拆除装置时,先把导气管撤出液面,后熄灭火源。

3、用H2、CO等还原金属氧化物时应先通气后点燃酒精灯。停止实验时应先熄灯,后停止通气。

4、点燃可燃性气体时,先验纯后点燃。

5、除杂质气体时,一般先除有有毒气体,后除其它气体,最后除水蒸气。

6、给试管中的物质加热,应先给整个试管预热,后集中火力加热装有药品的部位。

7、如果浓硫酸不慎沾在皮肤上,应先迅速用布或纸拭去,然后用大量水冲洗,最后涂上质量分数约为3%的小苏打溶液。

8、配制银氨溶液时,应先取稀AgNO3溶液,然后慢慢滴加稀氨水至最初产生的沉淀刚好消失为止。

9、制备Fe(OH)3胶体时,先将蒸镏水加热至沸,然后滴入饱和FeCl3溶液,继续加热至溶液显红褐色后即可。

10、制备硅酸溶胶时,先注入5~10mL1mol/LHCl,后加1mL水玻璃,然后用力振荡。

11、制备溴苯时,应先加入苯,再加溴,最后加入少量催化剂铁屑(实际起催化作用的是FeBr3)。

12、制备硝基苯时,先加入浓硝酸,再加浓硫酸,摇匀,冷却到50~60℃,然后慢慢滴入1mL苯,最后放在60℃的水浴中即可。

二、浓稀关系

1、制氢气时,用稀HCl或稀H2SO4与锌反应。

2、制氯气时用浓HCl和二氧化锰共热。

3、制氯化氢气体时,用浓H2SO4与食盐共热。

4、制二氧化碳气体时,用稀HCl与大理石反应。

5、制硫化氢气体时,用稀HCl或稀H2SO4与硫化亚铁反应。

6、制二氧化硫气体时,用浓H2SO4与亚硫酸钠反应。

7、制二氧化氮气体时,用浓HNO3与铜反应;而制一氧化氮时则用稀HNO3与铜反应。

8、制乙烯、硝基苯、苯磺酸,酯化反应、蔗糖脱水,都要用浓H2SO4;而酯的水解、糖类的水解则要用稀H2SO4。

三、左右关系

1、使用托盘天平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即左物右码;游码刻度从左到右,读数时读其左边刻度。

2、调整天平时,左边轻时,平衡螺母向左旋,右边轻时,平衡螺母向右旋。

3、制备气体时发生装置在左,收集装置在右,气体流动的方向从左到右。

4、组装仪器时先低后高,从左到右将各部分联成一个整体,拆卸仪器时顺序则相反。

5、中和滴定操作时,左手控制旋塞,右手摇动锥形瓶,即左塞右瓶。

6、用移液管取液时,右手持移液管,左手拿洗耳球。

四、上下关系

1、玻璃仪器中的“零刻度”:滴定管在上方,量筒、烧杯、刻度试管等的起始刻度在下方,但并无零刻度。

2、容量瓶、移液管等的刻度线在上方(只有一刻度线)。

3、冷凝管中,水流方向为下进上出。

4、用排空气法收集气体时:若气体的式量大于29,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若气体的式量小于29,则用向下排空气法收集。

5、分液操作时,下层液体应打开旋塞从下边流出,上层液体应从分液漏斗的上面倒出。

6、使用长颈漏斗时,漏斗的底部应插入液面以下,而使用分液漏斗不必插入液面以下。

篇7:高考数学常考知识点总结

一、三角函数

1.周期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如果存在一个不为0的常数T使得当x取定义域内的每一个值时,都有f(x+T)=f(x),那么函数f(x)就叫做周期函数,非零常数T叫做这个函数的周期,把所有周期中存在的最小正数,叫做最小正周期三角函数属于高中数学中的重点内容,在高考理科数学中更是占据很重要的位置。

2.三角函数的图像:可以利用三角函数线用几何法作出,在精确度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常用五点法作图,要特别注意“五点”的取法。

3.三角函数的定义域:三角函数的定义域是研究其他一切性质的前提,求三角函数的定义域实际上就是解最简单的三角不等式,通常可用三角函数的图像或三角函数线来求解,注意数形结合思想的应用。

二、反三角函数主要是三个:

y=arcsin(x),定义域[-1,1] ,值域[-π/2,π/2]图象用红色线条;

y=arccos(x),定义域[-1,1] , 值域[0,π],图象用蓝色线条;

y=arctan(x),定义域(-∞,+∞),值域(-π/2,π/2),图象用绿色线条;

sin(arcsin x)=x,定义域[-1,1],值域 [-1,1] arcsin(-x)=-arcsinx

三、三角函数其他公式

arcsin(-x)=-arcsinx

arccos(-x)=π-arccosx

arctan(-x)=-arctanx

arccot(-x)=π-arccotx

arcsinx+arccosx=π/2=arctanx+arccotx

sin(arcsinx)=x=cos(arccosx)=tan(arctanx)=cot(arccotx)

当x∈[—π/2,π/2]时,有arcsin(sinx)=x

当x∈[0,π],arccos(cosx)=x

x∈(—π/2,π/2),arctan(tanx)=x

x∈(0,π),arccot(cotx)=x

x〉0,arctanx=π/2-arctan1/x,arccotx类似

若(arctanx+arctany)∈(—π/2,π/2),则arctanx+arctany=arctan(x+y/1-xy)

四、三角函数与平面向量的综合问题

(1)巧妙“转化”--把以“向量的数量积、平面向量共线、平面向量垂直”“向量的线性运算”形式出现的条件还其本来面目,转化为“对应坐标乘积之间的关系”;

(2)巧挖“条件”--利用隐含条件”正弦函数、余弦函数、的有界性“,把不等式的恒成立问题转化为含参数ψ的方程,求出参数ψ的值,从而可求函数的解析式;

(3)活用”性质“--活用正弦函数与余弦函数的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奇偶性,以及整体换元思想,即可求其对称轴与单调区间。

五、见三角函数“对称”问题,启用图象特征代数关系:(A≠0)

1.函数y=Asin(wx+φ)和函数y=Acos(wx+φ)的图象,关于过最值点且平行于y轴的直线分别成轴对称;

2.函数y=Asin(wx+φ)和函数y=Acos(wx+φ)的图象,关于其中间零点分别成中心对称;

3.同样,利用图象也可以得到函数y=Atan(wx+φ)和函数y=Acot(wx+φ)的对称性质。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讲解:直线的倾斜角

定义:x轴正向与直线向上方向之间所成的角叫直线的倾斜角。特别地,当直线与x轴平行或重合时,我们规定它的倾斜角为0度。因此,倾斜角的取值范围是0°≤α<180°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讲解:直线的斜率

①定义:倾斜角不是90°的直线,它的倾斜角的正切叫做这条直线的斜率。在高中数学里直线的斜率常用k表示。即。斜率反映直线与轴的倾斜程度。当时,。当时,;当时,不存在。

②过两点的直线的斜率公式:

注意下面四点:(1)当时,公式右边无意义,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倾斜角为90°;

(2)k与P1、P2的顺序无关;

(3)以后高中数学涉及到求斜率可不通过倾斜角而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直接求得;

(4)求直线的倾斜角可由直线上两点的坐标先求斜率得到。

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点讲解:直线方程

①点斜式:

直线斜率k,且过点

注意:高中数学在关于直线方程解法中,当直线的斜率为0°时,k=0,直线的方程是y=y1。当直线的斜率为90°时,直线的斜率不存在,它的方程不能用点斜式表示.但因l上每一点的横坐标都等于x1,所以它的方程是x=x1。

②斜截式:,直线斜率为k,直线在y轴上的截距为b

③两点式:直线两点,

④截矩式:

其中直线与轴交于点,与轴交于点,即与轴、轴的截距分别为。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⑤一般式:(A,B不全为0)

注意:○1各式的适用范围

○2特殊的方程如:平行于x轴的直线:

(b为常数);平行于y轴的直线:

(a为常数);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是什么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易后难

就是先做简单题,再做综合题,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果断跳过啃不动的题目,从易到难,也要注意认真对待每一道题,力求有效,不能走马观花,有难就退,伤害解题情绪。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熟后生

通览全卷,可以得到许多有利的积极因素,也会看到一些不利之处,对后者,不要惊慌失措,应想到试题偏难对所有考生也难,通过这种暗示,确保情绪稳定,对全卷整体把握之后,就可实施先熟后生的方法,即先做那些内容掌握比较到家、题型结构比较熟悉、解题思路比较清晰的题目。这样,在拿下熟题的同时,可以使思维流畅、超常发挥,达到拿下中高档题目的目的。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同后异

先做同科同类型的题目,思考比较集中,知识和方法的沟通比较容易,有利于提高单位时间的效益。高考题一般要求较快地进行“兴奋灶”的转移,而“先同后异”,可以避免“兴奋灶”过急、过频的跳跃,从而减轻大脑负担,保持有效精力。

点击查看:高中数学知识点总结及复习资料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小后大

小题一般是信息量少、运算量小,易于把握,不要轻易放过,应争取在大题之前尽快解决,从而为解决大题赢得时间,创造一个宽松的心理基矗

高考数学的答题顺序:先点后面

近年的高考数学解答题多呈现为多问渐难式的“梯度题”,解答时不必一气审到底,应走一步解决一步,而前面问题的解决又为后面问题准备了思维基础和解题条件,所以要步步为营,由点到面6.先高后低。即在考试的后半段时间,要注重时间效益,如估计两题都会做,则先做高分题;估计两题都不易,则先就高分题实施“分段得分”,以增加在时间不足前提下的得分。

篇8: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一、考纲考点

1. 考纲要求

根据高考化学考试大纲要求,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新课标卷Ⅱ的必考内容为必修模块《化学1》《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根据化学学科体系和学科特点,具体考试内容包括化学学科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化学实验基础等五个方面。选考内容为选修模块《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考生可从三个模块中任意选考一个模块的内容。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新课标卷Ⅱ充分体现了试卷的基础性、层次性和选择性,有利于高校更好地选拔不同能力和专业倾向的各类学生,有利于中学更好地实施特色学校发展战略,有利于中学生更好地培养专业兴趣,发挥个性特长。

2. 考点细化

2015年高考化学全国新课标卷Ⅱ的考点、分值分析,如下表所示:

3. 考点解读

从每年的高考化学试题中抽出部分热点考点:(1)氧化反应;(2)热化学方程式及盖斯定律;(3)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律;(4)化学平衡与化学反应速率;(5)弱电解质溶液、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6)电化学;(7)金属及其化合物(Fe最多);(8)非金属及其化合物(C1、N最多);(9)化学实验;(10)有机化学。有的考点是传统热点,热度一直不减,如化学平衡、盐类水解、氧硫及其化合物、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同分异构体等。有的考点热度比往年猛增,如氧化还原反应规律,铁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化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在2015年的高考中,氧化还原反应、化学平衡、盐类水解、沉淀溶解平衡、镁铝及其化合物、铁及其化合物、氯及其化合物、氧硫及其化合物、氮及其化合物、化学实验基本操作、探究组成及性质的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烃及烃的衍生物的结构与性质、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等都是高频考点。

分析考点要细化,要有针对性,要落实在教学中才有效率。如电解质考点在考纲中的要求:

(1)了解电解质、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2)了解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能正确书写电解质的电离方程式。

(3)了解弱电解质在水溶液中的电离平衡,了解电离度和电离平衡常数的概念及其简单计算。

(4)了解水的电离及其离子积常数。

(5)了解溶液pH的定义,能进行溶液pH的简单计算。

(6)了解盐类水解的原理、影响盐类水解的主要因素、盐类水解的应用。

(7)了解离子反应的概念、离子反应发生的条件,了解常见离子的检验。

(8)了解难溶电解质的沉淀溶解平衡,了解溶解度的含义。

二、试题特点

1. 题型题量,合理平稳

从总体上看,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化学试题的整体结构保持了高考试题的稳定性、创新性,试题总量为1 1题,依然延续七道选择题加四道大题的格局。选择题每题6分,共42分;大题每题14~15分,共58分。

选择题考查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试题的设问方式和方法,对于学生来说是常规考法。如第12题以海水的综合利用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第10题以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为背景考查常规知识。

非选择题着重考查考纲要求的三种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和解决化学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科学探究能力。在试题中渗透了“控制变量”“宏观与微观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物质变化是有条件的”“分类与比较”等学科思想,帮助学生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理念。

纵观全卷,化学试题中容易题、中等题、难题设置比例合理,有较高的区分度,对各层次的考生能加以区分和鉴别。

2. 注重基础,能力立意

在全面考查考生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重要学科思想方法的同时,着重考查考生实验探究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无论是选择题还是压轴题,都是平时常见和历年高考出现的知识点和题型,题目梯度设置合理,没有“繁、难、怪、偏”的题目,与考纲要求相吻合,以学生必须具备的基础知识为载体,着重考查学生对核心知识的理解以及利用这些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第27题,考查考生在新情景中读取信息、分析利用信息的能力,试题中通过坐标、图表、流程、转化等关系来获取信息,考查考生将基础知识转化为问题解决的能力。

3. 重视实验,强化特色

实验是研究化学的重要手段。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化学试题,与实验相关的第13题6分,第28题15分,共21分,占总分的21%。考查了简单操作、离子检验、溶液配制、仪器选用、装置作用、实验设计与评价、实验现象的观察与描述、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知识点。第28题以氯酸钾、亚硫酸钠在硫酸存在下制备ClO2考查学生的定量分析能力、表达能力,以此考查学生思维的全面性、灵活性和独创性。要求学生全面了解实验目的、原理和步骤,会控制实验条件和选择、使用实验仪器,能够按照要求设计简单的实验方案,会观察实验现象,能解释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能严谨、科学地描述实验现象和结论。

4. 考查主干,联系实际

2015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化学试题主要考查高中化学的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不拘束于知识的覆盖面,不考查单一知识点。试题贴近生活,关注科技进步,力求以与生产、生活和社会有关的内容为情景,将不同的知识点综合在一起考查综合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电解池、原电池、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溶度积、反应热、水解平衡、同分异构体等所占比例较大,对元素化合物主干知识则突出其载体作用,对有机化学的主干知识则强调其类比、迁移、转化功能。

5. 图表信息,独立思考

2015年全国高考新课标卷Ⅱ化学试题中提供了一些对学生而言未曾接触过的陌生信息,包括一些新颖的反应和数据图表信息,丰富了试题的呈现形式,增加了信息的广度和深度,加强了对考生获取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利用新信息进行独立思考的能力。考生要通过“现场独立自学”的方式从中抽象、概括出新的理论或发现数据间的关系,同时与学过的知识整合,形成较全面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并将这些知识体系应用到新的情景中,从而解决问题。第36题中关于苯酚和丙酮的工艺流程题,提供了丰富的信息,工业合成方法及分离流程是学生没有学过的,也是非常陌生的,但题干给出了解答问题所需的所有信息,包括化学反应方程式、反应热、化合物的物理常数和工艺流程示意图,这些信息是学生进行独立思考、解答问题的关键所在。

三、备考方略

1. 重视基础,抓纲务本

高考化学试题重视基础知识的综合运用,选题源于教材又高于教材。在三选一的压轴题中才明确指出对《化学选修2》“化学与技术”、《化学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化学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知识点的考查,但在前面的必做题中,一定会涉及这些选修教材中的概念和原理。平时重视教材细节内容的同学,更容易在高考化学中脱颖而出。

抓“纲”是基础,务“本”是关键。“纲”就是考纲和《考试说明》,抓“纲”,就是要求教师和考生明确化学考试内容与要求,明晰各知识内容要求掌握的程度。一要知道其内容及含义,能在有关问题中识别和直接使用;二要理解其确切含义及与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进行叙述和解释,能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运用。

“本”就是教材,务“本”,就是要求考生要回归教材。虽然现行教材有多种版本,但是考试内容一定是各个版本的公共部分。教师和考生千万不要本末倒置,整日捧着复习资料而丢弃了教材,回答问题要以教材为准,绝不能以复习资料为准。将《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内容认真归纳整理,形成知识链,编成知识辫,织成知识网,建成知识树。做到“成竹在胸”,看到考题就知道用什么知识来解决。

2. 模拟命题,明确方向

高考化学考试大纲,是高考化学复习备考的重要指导文本,对高考的考试性质、考试形式、试卷结构、考试能力要求和内容都做了明确规定。研究考纲,自命高考模拟试题,对于把握复习方向、明确复习重点、提升学生能力都有重要作用。

自命模拟试题有四个困难:

(1)某些试题的素材严重匮乏。如工艺流程题,能用的素材已寥寥无几,即使再有经验的命题者,也难为无米之炊。

(2)素材使用和开发难度大。一个素材提供的信息往往非常多,如何取舍、如何加工使用,使素材与中学化学知识巧妙链接,如何展示知识框,如何凸显知识内涵,如何落实学生能力培养等,需要教师克服大量困难才能实现。

(3)试题命制的适切性和严谨性难以保证。时间仓促命制的习题,其质量难以保证。如果试题的适切性差、严谨性不足,不仅严重影响试题的训练效果,还会挫伤学生做题的积极性。

(4)教师心有余而力不足。试题的命制是在分析考试内容和学生特征的基础上,对收集的素材进行处理和开发,对教师的教学经验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也是不可估量的,尤其是新教师,在教学经验不足的情况下,更是难上加难。

自命模拟试题,要做到五个关注:

(1)关注试题结构。了解试题由几部分构成,一般说,应关注试题由哪些题型构成。总题数是多少,每种题型的题数是多少,每种题型的分值占多少,每道题的分值、每一空的分值是多少。

(2)关注试题特点。关注试题的难度、区分度是否与课程标准、教学要求相符合,有无偏题、怪题。

(3)关注试题内容。应考查具体知识点的分布与构成,关注物质的化学变化、身边的化学物质、物质构成的奥秘、化学与社会发展、科学探究等各方面的内容比例,哪些知识情境是学生比较熟悉的,哪些知识是新情境题。

(4)关注问答方式。应关注命题的作答要求,对于化学选择题的解答要求,应关注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如一定、不一定、可能、选择说法正确的、选择说法错误的等;对于化学物质或化学符号填空相关的试题,应关注填“化学式”“物质的名称”还是“序号”,关注是写“原子符号”“分子符号”还是“离子符号”;对于组合型装置题,关注题目中是“检验某物质”“除去某物质”还是“证明某物质已经除尽”等。

(5)关注能力目标水平。应关注化学课程标准所列水平(通常分为知道、理解、应用、综合运用等)种类,分析它们在试卷中的组成比例。关注哪些题是考查知识和技能的,哪些题是涉及能力和方法的,哪些题是涉及核心价值观的。

自命模拟试题,有三大好处:

(1)精细化研究考纲,更有利于备考。教师将考纲中的考点要求,精准地转化在一份试题中,这是教师研究能力、教学能力高平台发展的体现。

(2)研究高考真题,准确把握命题脉络。高考真题具有很好的稳定性,是高考备考的最佳材料,着重从题型、考查知识点入手,研究高考命题规律。

(3)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升。能将试题进行开发、重组、创新的教师,就一定能提高教学质量。

3. 一题多变,提升能力

天天计时做套卷,每套50分钟,目的是保持题感,熟悉题型,体会做题思路;学会把握时间,控制解题速度,树立高考信心。在高考复习备考中,要多练中等题,做一些难度适中的化学高考套题,有利于保持一种跃跃欲试的心理状态,到了真正考试的时候,就可以立刻进入临战状态,取得应有的成绩。通过做题,你会了解自己的知识缺陷,针对这个知识点,进行专题训练,强调对概念的实质性理解,有针对性地解决知识缺漏,使知识结构优化。解题后,要会改变原结构中的其他方面,可使一题变成一串,有利于开阔眼界,拓宽思路,举一反三,提高自己的应变能力,防止定势思维的负面影响。一题多变,可有效地巩固所学知识,掌握规律、积累经验,提高应变能力。

4. 强化实验,准确描述

高考化学实验题的命题方式有三种:

(1)推进式命题。依据某一主线由易到难有逻辑地进行追问,构成试题,其关键在于逻辑层次分明且有逻辑间的联姻。

(2)组合式命题。以模型、框图、流程或装置为情景,进行层层探究,问题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不是命题者所关心的,其关键是情景所承载的逻辑空间的大小是否满足设计问题时的挖掘要求。

(3)分立式命题。按命题总体规划进行拼凑式组合,试题既缺乏总体情境,也没有内在的逻辑关系。有时候每一个小题有独立的情境,但它仍为该小题服务,是知识立意的命题产物。其中,推进式命题最为流畅;组合式命题有时有拼凑之嫌,常出现好情景设置不好的“生硬”情形,到处都有“卡”的感觉;分立式命题在知识的分立性和逻辑分立性上难以做到恰到好处。

有探究才有思考,有思考才有收获。高考化学实验备考,要做好五点:

(1)掌握中学化学基本仪器的使用方法和要领。

(2)掌握中学化学基本实验的操作要求和改进方法。在高三时,可对重点实验进行分组分类(换仪器、换药品)的再实验,以亲身体验化学实验的质感和灵感,强化实验的核心引领作用。

(3)分析、研究、试做近3年高考化学实验试题,同时自编3~5个化学创新实验高考模拟题。

(4)掌握规范描述要领,以“实验——现象——结论——解释”为线索,对实验问题用规范的化学语言清晰、准确地描述。

(5)对照考纲要求,细化实验考点的落实,整理高考实验的知识点、考点、热点、创新点,形成化学实验的知识网,以扎实的实验基础知识和功底,破解高考化学实验的创新难点。

篇9: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题目 A(C2H2)是基本有机化工原料。由A制备聚乙烯醇缩丁醛和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部分反应条件略去)如图1所示:

图1 回答下列问题:

(1)A的名称是 ,B含有的官能团是 。

(2)①的反应类型是 ,⑦的反应类型是 。

(3)C和D的结构简式分别为 、 。

(4)异戊二烯分子中最多有 个原子共平面,顺式聚异戊二烯的结构简式为 。

(5)写出与A具有相同官能团的异戊二烯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填结构简式)。

(6)参照异戊二烯的上述合成路线,设计一条由A和乙醛为起始原料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 。

解题思路 本题以起始反应物乙炔A(C2H2)为基点,分别合成聚乙烯醇缩丁醛、顺式聚异戊二烯。可从起始物依次向目标产物推进,也可“瞻前顾后”确定中间产物,由中间产物向两边推断。

题目解析 1.由A合成聚乙烯醇缩丁醛的分析。

(1)A是乙炔 HC CH ,与CH3COOH在催化剂的作用下生成B,B的分子式为C4H6O2,结构式是什么?可以对比后面的生成物的分子式(C4H6O2)n,即经过反应②,B发生了聚合反应,由聚合物的结构式可以反推出B为 CH H2COOCCH3 ,B中含有碳碳双键和酯基官能团。再结合反应物A及CH3COOH可知反应①是碳碳三键上的加成反应。

(2)反应③是聚合物在酸性条件下的水解反应,属酯的水解:

CH2 CH OOCCH3 H+/H2O CH2 CH OH (C)

+nCH3COOH

(3)由C和目标产物聚乙烯醇缩丁醛的结构式看,C和D发生了缩聚反应,而C的结构等同于 CH2 CH OHCH2 CH OH ,这样容易确定D为丁醛CH3CH2CH2CHO。

2.由A合成顺式聚异戊二烯的分析。

(1)由反应物及产物看反应⑤是丙酮的羰基上的加成反应。

(2)由反应物、产物可知反应⑥是碳碳三键上的加成反应,且加成的并不彻底,由三键只到双键;反应⑦是消去反应。值得注意的是消去了羟基和哪个碳原子上的氢,是与羟基相连碳原子相邻的连有较多氢的碳原子上的氢。异戊二烯 H2C C CH3CH CH2 中双键上的C原子采用sp2杂化, H2C C CCH CH2 上的10个原子处于一个平面,由于C—C单键可以旋转,—CH3上的一个H原子也可处在该平面,即异戊二烯中最多有11个原子共平面。

(3)异戊二烯发生聚合反应得聚异戊二烯 H2C C CH3CH CH2 ,相同的原子或原子团位于双键同一侧的为顺式结构,即顺式聚异戊二烯结构简式为 C H2CH3CC CH2H 。

回答问题 对上面两条合成路线进行分析后,便容易回答题中的问题。上面的分析已给出问题(1)(2)(3)(4)的答案。A中的官能团为三键,异戊二烯的具有三键的同分异构体是戊炔的同分异构体,即 CH3 CH2 CH2 C CH , CH3 CH CH3C CH , CH3 CH2 C C CH3 ,共有3种。

模仿异戊二烯的合成路线,由A( CH CH )和乙醛CH3CHO合成1,3丁二烯:

HC CH CH3CHO KOH HC C C OHCH3 (羰基上的加成反应)

HC C C OHCH3

H2 Pd/PbOCaCO3 H2C CH C OHCH3

(三键上的加成反应)

H2C CH CH OHCH3 Al2O3 △

H2C CH CH CH2 (消去反应)

参考答案 (1)乙炔 碳碳双键和酯基

(2)加成反应 消去反应

(3) CH2 CH OH CH3CH2CH2CHO

(4)11 C H2CH3CC CH2H

(5) CH H3CH3CC CH CH3 CH2 CH2 C CH CH3 CH2 C C CH3

(6) HC CH CH3CHO KOH

HC C CH OHCH3

H2 Pd/PbOCaCO3

H2C CH C OHCH3 Al2O3 △ H2C CH CH CH2

本题点评 从题型上来看,该题是学生熟悉的框图题类型,但涉及的一些反应学生没有学过。学生必须仔细考究反应发生在哪个键上,即哪个键被打开,哪个键是生成的新键。只有洞察到反应机理层面,才算掌握反应的实质,才能理解合成路线,也才能解答问题。

本题的题干框图包含的信息多,既考查学生的信息统整能力、应用能力,又考查学生的顺向思维能力和逆向思维能力及综合思维能力。本题考查的化学概念较多,有官能团(双键、酯基、三键)、烯烃的顺反异构、同分异构、反应类型(加成反应、消去反应),也考查到

sp3、sp2杂化以及分子中原子共面问题。另外,还考查了学生的信息应用能力,由题中的合成路线信息,设计出制备1,3丁二烯的合成路线。本题对化学概念的考查不是识记层面,而是理解、应用层面。

本题的难点有二,一是学生要明确聚合物中的链节 CH2 CH O 与 CH2 CH O CH2 CH O

等同;二是烯烃的顺反异构概念在聚合物中考查。这样的要求,提升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和应用力。可以说本题考查的知识点虽不陌生,但考查的角度及对学生思维的要求较高,本题仍有一定的难度。

篇10:高中水平考化学知识点总结

氯的原子结构示意图为:,最外层有7个电子,故氯原子容易得到一个电子而达

到8电子饱和结构,因此Cl2突出表现的化学性质是得电子的性质,即表现强氧化性,如

Cl2能氧化:

①金属(Na、Al、Fe、Cu等);

②非金属(H2、P等);

③某些化合物(Br-、I-、SO2、Fe2+、SO32-等)。

(1)跟金属反应

2Na+Cl2点然2NaCl(产生白烟);Cu+Cl2点然CuCl2(产生棕黄色的烟)

2Fe+3Cl2点然2FeCl3(产生棕色的烟,溶于水呈黄色)

(2)跟非金属反应

H2+Cl2点燃或光照2HCl

点燃:发出苍白火焰,瓶口有白雾;光照:会发生爆炸

2P+3Cl2点燃2PCl3(雾,Cl2不足);2P+5Cl2点燃2PCl5(烟,Cl2充足)

(3)与水反应:Cl2+H2O=HCl+HClO(HClO是一种不稳定的弱酸,但具有强氧化性。)

【说明】a.氯水通常密封保存于棕色试剂瓶中(见光或受热易分解的物质均保存在棕色试剂

瓶中)。

b.Cl2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先变红,后褪为白色。

(4)与碱反应:Cl2+2NaOH=NaCl+NaClO+H2O;

2Cl2+2Ca(OH)2=CaCl2+Ca(ClO)2+2H2O

漂粉精、漂白粉的漂白原理:Ca(ClO)2+2HCl=CaCl2+2HClO;

Ca(ClO)2+H2O+CO2=CaCO3↓+2HClO

(5)与某些还原性物质的反应:

Cl2+2KI=2KCl+I2(用湿润的淀粉KI试纸检验Cl2)

2FeCl2+Cl2=2FeCl3

篇11:高中化学水平考知识点总结

1、初步了解元素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的周期性变化,元素周期律;掌握1~18号元素的原子核外电子排布

2、能举例说明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排布与元素性质(原子的得失电子的能力、化合价)的关系;例如:钠最外层一个电子,容易失去一个电子,变成Na+

3、知道ⅡA族、ⅤA族和过渡金属元素中某些元素的主要性质和用途

4、能以第三周期元素为例,简要说明同周期主族元素性质递变规律

5、知道含有某种元素的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的酸性(或碱性)与元素原子的电子(或失电子)能力的关系,并能简单应用

篇12:高考常考历史知识难点总结

1、雅尔塔体系

概念:雅尔塔体系是二战后期,美、苏、英等国为了各自的利益,通过德黑兰会议、雅尔塔会议、波茨坦会议等为战后设计的新的世界秩序。

形成条件:①欧洲在战争中受到严重削弱:德国沦为战败国;法国元气大伤;英国实力消耗极大。②美国的军事实力空前膨胀,成为资本主义世界头号强国。③苏联壮大了自己的政治军事力量,成为世界上惟一能够与美国抗衡的国家。④二战后初期,新独立的发展中国家还没有形成抗衡美苏的力量。

实质:按美苏意志划分势力范围。

内容:①惩治战败国,防止法西斯主义东山再起;②重新确定战后欧亚的政治版图;③重划法西斯战败国及其所占领地区的疆界;④建立联合国等等。

评价:①雅尔塔休系的积极作用:它倡导和平、民主、使世界顺利地实现了由战争到和平的转变,从而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促进了人民民主、社会主义和民族解放带来的发展和胜利,并为世界经济发展和科技革命创造了条件。②雅尔塔体系的消极作用:体现了大国强权政治,重划国界、分裂国家,形成和保持不平等的国际关系和经济秩序,给许多国家的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造成军事上的两极化和两大军事集团的对立,成为战后国际局势紧的根源。

2、冷战

含义:“冷战”政策是指美国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国家所采取的除战争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和对抗形式。

表现:①资本主义阵营:杜鲁门主义的提出、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和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②社会主义阵营:建立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和华沙条约组织,与之对抗。

原因:①意识形态的差异。②东、西方进行争夺的因素。

3、和平

①战后初期的和平运动

兴起的原因:a、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使人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战争的危害,反思战争给人类留下的教训。b、二战后,美国挑起“冷战”,威胁着人类的和平生活。c、核战争的乌云给人类自下而上发展造成巨大威胁。d、社会主义国家和各国共产党的号召和组织。

新特点及其原因:a、核武器毁灭性的后果以及美苏军备竞赛,对人类的生存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更多的是以核运动为中心。b、由于美苏在全球范围内的争夺,更由于美苏的核武器足以毁灭地球几十次,全人类都面临着战争和核灾难的威胁。因此,反战和平运动吴现出广泛性和全球性的特点。c、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战争特别是核战争已是全人类面临的问题。因此,和平运动越来越趋向国际化。

作用:a、二战后反战和平运动对战后世界局势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b、反战和平运动教育和动员了广大民众,使和平的思想逐渐普及,有助于提高对侵略战争的警惕,为世界持久和平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②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东西方关系的缓和

原因: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美国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霸权地位受到了严重挑战,进行战略调整。

表现:1969年尼克松入主白宫后,针对当时的情况对美国的.全球战略进行了重大调整,提出了“尼克松主义”。

4、联合国

标志:1945年12月25日,《联合国宪章》正式生效。

主要机构:联合国大会和安全理事会等。

宗旨:维护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各国间平等友好关系,促进国际合作,协调各国行动。

原则:主权平等,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内政,和平共处。

作用:①在成立初期为美国所把持操纵,一度成为其称霸世界的工具,70年代后由于大批第三世界国家的加入,联合国逐渐成为第三世界国家伸张正义的讲坛。②作为当代世界最大、最权威和最有影响的国际组织,在解决国际争端时的缓冲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特别是它在维护世界和平与安全,促进国际合作与发展方面的作用无疑是巨大的,但由于某些大国缺乏诚意,其作用大打折扣。

篇13:总结高考考有机化学的知识点

一、2015年考纲有关化学学科的几个新观点

1强调考核目标和要求

考纲提出化学科的考核目标是“在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基础上,全面检测学生的化学科学素养”,要求考生具备如下化学学习能力:接受、吸收、整合化学信息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解答)问题的能力,化学实验与探究能力。与往年的大纲版考纲相比,2015年的考纲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更具体,针对性更强。对知识内容要求的层次由低到高依次为“了解”“理解(掌握)”“综合应用”,高层次的要求包含低层次的要求。对考生的表达能力也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学生具备“能够将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用正确的化学术语及文字、图表、模型、图形等表达并做出解释的能力”。

2命题以能力测试为主

化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测试考生进一步学习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方法。重视理论联系实际,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科学技术、社会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由此可知,试题不仅考查考生对中学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还将考查考生运用所学化学知识观察与分析生活、生产和社会中的各类有关化学问题的能力。

3考试范围有较大变化

考纲将考试范围分为必考内容和选考内容。按模块划分,必考内容涵盖必修模块《化学l》《化学2》和选修模块《化学反应原理》的内容。选考内容涵盖选修模块《化学与生活》《化学与技术》《物质结构与性质》《有机化学基础》的内容,让考生从中任选一个模块考试。按专题划分,必考内容包括:化学科学特点和化学研究基本方法、化学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常见有机物及其应用和化学实验基础。从考试范围我们可以看到,化学科考试与课程改革中化学课程的设置相一致,既要考核考生作为国家高素质公民必备的知识,又尊重考生的志趣、个性发展的多样化和潜能的差异,为满足学生的不同需要而设置选考内容,体现了时代性、基础性和选择性,体现了课程改革的理念。

4试卷结构有较大改变

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各学科分值分布为:物理110分、化学100分、生物90分。化学必考部分85分,共10道题:选择题7道,每题6分,共42分;非选择题3道,共43分。选考部分3道题,每题15分,主要考查选修2《化学与技术》、选修3《物质结构与性质》、选修5《有机化学基础》的相关内容。

二、近三年全国课标理综卷化学试题特点

1近三年课标卷化学试题考试热点

分析近三年课标卷理综化学试题可知,其难度系数约为05,考点较分散,选择题的考点重复率不高,不像大纲卷那样,热点重复率高、有规律。但也有一些知识点为常考点,如化学与生活、有机化学知识中的同分异构体数目判断、关于NA的分析、化学实验基础知识、弱电解质的有关知识、电化学知识、离子反应知识、反应热计算等。在2013年和2014年的高考试题中,第26题为化学实验、28题为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含反应热计算、弱电解质、速率与平衡知识、电化学知识等);第27题机动性较大,有时考化学反应原理综合应用,有时为化工流程题。36—38为选做题。

2 2014年课标Ⅱ卷化学试题特点

(1)注重对化学基础知识、主干知识的考查,试题稳定

2014年全国高考课标Ⅱ卷化学试题均为中学化学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考查的知识点明确、具体。试题虽然在解答思路和思维层次上要求较高,但知识均源于课本,落脚点比较基础,可谓“高起点、低落点”。例如物质的分离和提纯、元素位-构-性关系、电化学、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有机物的结构与性质、化学反应方程式(电极反应式)、化学反应类型等考点,基本涵盖了高中化学的核心内容和主干知识。试题遵循考纲的内容和能力要求,体现了“源于教材,高于教材;理在书内,题在书外”的高考命题原则。

(2)突出能力考查,注重知识迁移

高考作为选拔性考试主要体现在能力考查上。

①注重考查计算能力。试题保留了2013年化学试题的题型特点,2013年课标I卷第26、28题,Ⅱ卷必考题第13、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7题均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2014年课标Ⅱ卷必考题第11、26、27、28题和选考题第36题也对考生的计算能力进行了考查,且加大了考查力度。命题体现了基本化学计算思想和化学计算的实用价值。

②注重考查对图表信息的分析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中学化学中很多材料和事实都可以通过图表呈现,如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溶解度、酸碱中和滴定中的pH等。图象和表格中含有大量的信息,有的是隐性的信息,考生必须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加工,才能发现其中蕴涵的规律,提取所需要的信息。

③注重考查阅读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6题第(1)问,如果考生不能根据试题提供的信息对题中的条件进行有效的分析和整合,就无法判断焓变。

(3)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更注重实用

元素化合物知识的考查在近几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更体现为实用。以往每年的大纲版化学试题中都有一至两道大题专门考核元素化合物知识,而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中此类题型比较少出现,只是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物质制备、工业生产、化学反应原理融合在一起,考查考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27题将元素化合物知识与电化学原理、物质的量计算融合在一起进行考查。元素化合物知识是解答化学问题必不可少的知识,复习时应要求学生扎实掌握,还要注重引导学生善于运用该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2015年高考备考策略

通过对考纲的研读以及对近三年全国课标卷化学试题的分析,我们对2015年高考提出如下备考策略。

nlc202309032233

1夯实基础,提升能力

目前学生的情况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掌握不牢,教师有必要安排时间让学生将几本化学教材通读,着重理解平时容易忽视的内容,反复记忆元素化合物、有机化学所涉及的反应方程式及其实验现象,以便考试时能快速、准确地提取基础知识灵活应用。

2理清主干知识,抓住热点专题突破

很多重要的主干知识中的重要考点都会在每年的考卷中反复出现,如常见的无机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离子共存和离子方程式的正误判断、离子浓度大小比较、氧化还原反应、元素位-构-性关系、化学反应速率与平衡、电化学、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反应类型、同分异构体等,这些知识仍是高考的热点。教师指导学生复习时不要偏离方向,也不要草木皆兵,切记以主干知识为线索才能提高复习效率。

3强化计算能力训练

鉴于近几年课标卷化学试题对于化学计算能力考查的重视,且列出计算式计算已经被固定为一种考查形式,平时练习或模拟考试都应该重视计算问题。

4重视实验能力提升

近年来的化学高考试题都加大了对实验的考查力度,在考查实验基础知识的同时重点考查对实验的评价和分析能力、实验方案的设计能力、实验研究的基本方法。试题设置的情境新颖,设问灵活,思维力度加大,因此提高学生的实验基本技能是提高实验题得分率的有效途径。

5提高知识迁移能力,有效解答陌生情景试题

陌生情景试题是近年化学高考题中常出现的题型,考生对此有一定的畏惧心理。因此,平时教师要注意让学生从心理上适应该题型,学会分析试题考查的知识点,运用迁移的思维方法,联系原有基本概念和原理,依据物质的内在组成和结构、元素周期律知识、化学反应原理、电化学原理等知识进行类比迁移。从近三年的课标卷化学试题可以发现,陌生情景试题多出现在新型燃料电池(如2014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2题,2013年课标Ⅰ卷第27题、Ⅱ卷第11题)以及实验题、化工流程题中,题目设置的陌生情景多与电化学、化学学科前沿、社会热点、生态环境有关。但是题目都能够让考生运用基础知识进行解答,教师要指导考生注意排除材料中无关信息的影响,从容解答。如2014年课标Ⅱ卷第12题只要具备电化学基础知识就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6及时反思,提高答题准确度

为什么有时不难的考试,学生的得分依然并不高?结合日常教学笔者发现,学生的表达能力欠缺是一个主要原因。他们往往理解题目,也知道解题方法,但在表达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和成果时,不能正确运用化学术语。例如化学方程式不配平,离子方程式写成化学方程式,物质名称、仪器名称写错别字,化学符号写错,原理解释不准确、不到位等都是造成丢分的原因。备考过程中的每次检测,教师都要及时批阅和讲评,及时让学生进行反思,找出失分的原因,避免下次考试再次出现类似的失误,以便提高得分率。

7指导学生正确选择选做题

据笔者了解,由于课时紧、经验不足以及多年的教学习惯等原因,在6个选修模块中,多数学校的理科学生统一选修了《化学反应原理》《有机化学基础》两个模块,少数学生选修了《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且所有的选修模块都是学校统一安排,学生没能真正按照自己的兴趣与特长选课,这就造成了学生在考试中选择面较小,备考时只能主攻某一模块(主要是有机模块)。因此,建议从第37题(物质结构和性质)或第38题(有机化学基础)中任选一题作答。据以往经验,第37题常考查的内容为晶体类型或化学键判断、原子或离子的电子排布式或电子排布图、第一电离能或电负性判断、分子或离子空间结构、晶胞的有关计算等;第38题常考查的内容是有机物的分子式、结构简式的推断、官能团的名称、有机反应类型的判断、方程式的书写、同分异构体的判断及书写等。

四、2015年高考命题趋势分析

1选择题基本以专题知识考查为主,追求内容的高覆盖面。7道选择题中,一般至少有1道有机题,考查的内容为必修内容。另外5道题一般是对物质的量、化学用语、氧化还原反应、离子反应、电化学、离子平衡、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反应热、速率平衡、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无机实验)等知识点进行考查。命题时4个选项尽可能分布于不同的知识点,以加大知识点的覆盖面。

2非选择题基本以元素知识、化学原理、化学实验为考查方向,不追求覆盖所有专题,但强调专题内容的深度和综合,突出能力立意。试题情景陌生化(第27、28两道题尤为明显)、文字叙述图表化、定性问题定量化、化学问题综合化明显。

3新课程增加的内容在试题中会得到充分体现。如盖斯定律、化学平衡常数、难溶电解质的溶解平衡、带盐桥的原电池;铜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烯烃的顺反异构、二烯烃的加成反应;核磁共振氢谱法、红外光谱法、质谱法、缩聚反应等。

4重视工业生产流程图、实验流程图形式的命题。加强实验考查力度,注重对教材典型实验包括有机实验的综合、拓展和延伸。没有单独的计算题,但计算量加大,且分散在各种题型中,今年的计算量较之去年会有所减少,应该为一个合理区间。

5在陌生情景内实现学科内知识点的综合考查,对考生的能力要求较高。

(责编 周翠如)

上一篇:国际顶级英文期刊列表下一篇:确保工程质量承诺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