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礼仪的内涵

2024-06-13

个人礼仪的内涵(通用9篇)

篇1:个人礼仪的内涵

一个人能在生活中做到这个“忍”字,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礼仪的重要文化内涵。书接上回,吃过晚饭,小宁找我说:“我请您去泡酒吧怎么样?”我猜出她有什么事要说,便打了个哈哈说:“好吧,你请客我掏钱。”我们来到什刹海边上的一家酒吧。落座以后,我问道:“说吧,找我有什么话茬儿?”她从挎包里掏出一张报纸,对我说:“我今儿困惑一天了,您看报纸上的这篇报道,一个小伙子就因为在餐馆看了对方一眼,惹恼了对方,对方也是一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当时翻了脸,骂了起来,接着掏出刀来,捅了那小伙子两刀,小伙子当场毙命。捅人者跑了,当然他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等待他的也是死罪。您说现在的年轻人是怎么啦?就因为看了一眼,两条人命没了。”我看了那篇报道,对小宁说:“这种事毕竟属于个别现象。其实上年纪的人也有发火、出现过激动作的时候。”小宁说:“您认为这算不算不懂礼仪惹出的麻烦?”我说:“是。前几天我看报纸报道,有位女士乘坐出租车,正赶上司机刚被警察罚款,肚里窝着火,下车结账时,女乘客觉得车上的里程表不准,多要她两块钱,于是嘟囔了两句,没想到把司机惹恼了,俩人吵起来,司机一怒之下绰起扳手,照女乘客脑袋给了一下,当场把女乘客给打死了。两块钱,要了两条命。同时也毁了两个家庭。”小宁叹了口气说:“这些人怎么不想后果呢?”我说:“人在愤怒的时候让一股火给拿的,往往不计后果。一旦冷静下来,为时已晚。所以我们说礼仪跟人的教养和修养有直接关系,古人说一言丧邦,一言兴邦,现在说一言丧命,一言兴命,不是没有道理。”小宁说:“照您这么说礼仪问题涉及到人的生活态度和人生观问题了。”我说:“对,有人说礼仪跟人的性格有关系,我认为不仅如此,它实质上是道德和修养问题。”小宁说:“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浮气躁,动不动就发火,不讲礼仪甚至不讲道理,这种缺乏理性的现象是修养问题对吗?”我点点头说:“对。”小宁接着问道:“您觉得用什么办法才能让心浮气躁的人冷静下来呢?”我说:“一个字:忍。”小宁不解地问:“忍?您说得是不是太简单了?”我说:“不简单。一个人能在生活中做到这个‘忍’字,往往要经过几十年的修炼。‘忍’跟‘让’这俩字是相连的,‘让’是人的美德,‘忍’也是人的美德。‘忍’可以说是中华民族礼仪的重要文化内涵。你知道林则徐吧,他的脾气不好,为人刚直不阿,他在自己办公的衙署墙上挂着一副书法,就俩字:制怒。时时告诫自己要‘忍’。”小宁说:“一个人能做到‘忍’字可不那么容易。”我说:“要做到这个‘忍’字,首先要做到大度能容,也就是北京人说的能容事。你知道宰相肚子能撑船这个成语吧?”小宁点点头说:“知道。”我又问:“可你知道这个成语是怎么来的吗?”小宁想了想说:“这您可把我给问住了,我还真不知道这个成语的典故,您给我讲讲吧。”我笑着说:“想听吗?咱们下回再聊吧。”

篇2:个人礼仪的内涵

众所周知,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名扬四海的“礼仪之邦”。

古人云“礼者敬人也”,礼仪是一种待人接物的行为规范,也是交往的艺术。它是人们在社会交往中由于受历史传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时代潮流等因素而形成,既为人们所认同,又为人们所遵守,是以建立和谐关系为目的的各种符合交往要求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

礼仪是人类在社会交往中逐步形成并积累起来的。礼仪是一个国家、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我国,现代礼仪是以传统文化为核心,并不断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渐发展和完善起来的。它根植于传统文化这块沃土上,因此有着深刻的传统性。尊老爱幼,敬贤扶弱,礼尚往来,遵时守约,这些传统的礼仪向来是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孔子曾经说过:“不学礼,无以立。”可见,中国古代对礼仪的要求还是非常之高的,这对于现代礼仪的继承与发展是具有深刻意义的。因此,现代礼仪的传统性是毋庸置疑的。

礼仪可以解释为各种符合交往要求和准则规范的行为总和,那么何为符合交往要求和准则规范的行为呢?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类共同生活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同一社会中,全体成员调节相互关系的行为,随着社会生产、生存环境和生活形态的变化而不断充实完善,逐渐成为社会各阶层共同遵守的行为。由此可见,礼仪自然而然的就成为了一种共同性的行为了。因此,礼仪的共同性也是油然而生的了。

礼仪是社会生活中约定俗成的习惯和规则,礼仪对人们的各种行为规范都有

着广泛的约束力,但这种约束力不是强制性的。礼仪不像法律那样威严,也不像道德那样肃然,礼仪的实施无须别人的督促和监督,有人冒犯了礼仪规范,也不会受到法律的制裁。因此,礼仪的实施,主要是依靠人们自觉地利用礼仪规范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这就是礼仪的自律性。礼仪的这一特点,要求人们在实施礼仪的过程中,树立起一种内心的道德信念和行为修养准则,不断提高自我约束、自我克制的能力,在人际交往中自觉地遵守礼仪规范。礼仪的自律性并不是说礼仪是可以随意冒犯的,不注意礼仪的人在社会生活中会处处碰壁,孤独、尴尬、失意总是难以摆脱,而自觉地注重礼仪,与人交往就会一帆风顺,处处受人尊重。因此,礼仪还具有自律性。

那么,在了解礼仪的基本内涵之后,对于怎样做到礼仪合适得体呢?

1.尊重真诚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本质,也是礼仪的感情基础。尊重是对他人人格尊严的维护,表现为彬彬有礼的与对方交往,不刺探其隐私,不干扰其私生活。孟子云:“仁者爱人,有礼者敬人,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尊重他人是一种美德,他意味着超越了偏见、虚荣、敌意,客观公正地正确认识、评估对方。而真诚是一种实事求是,真心实意的态度和品质。“真”指真实,即言行一致;“诚”指诚恳,即与人为善。人际交往中,是否真诚很容易从言行中辨别出来,如果功利态度表露的露骨,容易招人反感。

2.宽容自律原则。

宽容自律的原则是要求人们在交际活动中运用礼仪时,既要严于律

己,更要宽以待人。宽容,是一种宽大的气度和美德。要多容忍他人,多体谅他人,多理解他人,学会为他人着想,善解人意。豁达大度、容

纳意识和自控能力足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只有能理解人,才能做到宽宏大量。千万不要求全责备,斤斤计较,咄咄逼人。自律是对待个人的要求,是礼仪的基础和出发点。最重要的就是要自我要求、自我约 束、自我控制、自我对照、自我反省、自我检点,这就是所谓自律的原则。

3.平等适度原则。

平等,是现代社会交往中的普遍遵循的原则,也是和传统的等级社会人际交往的最大不同。平等是指对待任何乘客都要一视同仁,给予同等程度的礼遇。平等待人体现了礼仪的核心——尊重他人,以礼相待。当代社会是人际交往频繁的社会,每个人都要面临更多的与人交往的机会,需要我们不因彼此在年龄、性别、种族、文化、职业、身份、地位、财富以及与自己的关系亲疏远近等方面有所不同而厚此薄彼,区别对待。适度的原则,是要求使用礼仪一定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人、因事、因时、因地恰当处理。有人说:“礼仪使人们接近,礼仪使人们疏远。”为什么呢?陌生人初次见面,礼仪可以表现为有教养,展示气质与人格魅力。可是不分场合、亲疏,乱用礼仪,过于讲究,过于造作,反而显得不真诚,不实在,令人难以相处,甚至会弄巧成拙。

4.入乡随俗原则。

《礼记》中说:“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俗话说“十里不同风、八里不同俗。” 尊重习俗原则与风俗禁忌是指世界每个民族地区都可能有自己独特的风俗禁忌,我们应当理解它、尊重它,不违反这些风俗禁忌。礼源于俗,礼和俗之间有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民族、国

家、地域、文化背景的不同,在交往时的礼俗就有很大差别。古语云:“入境而问禁,入国而问俗,入门而问讳”,这就要求我们入乡随俗,与多数人的礼俗保持一致,这样有助于人际关系的改善,扩大交际范围。

篇3:礼仪之“礼”的真正内涵

《论语·阳货》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 在孔子看来,玉帛钟鼓,只是礼乐的一种载体,一种物质形态,他更看重的是这种物质形态所承载的道德与礼制,这才是他要“克己复礼”之“礼”。

在人际关系中,物质形态的“礼”,是情义的一种载体,但“礼轻情意重”,人们看重的是“情意”。礼重了,伤的或许正是情意。尤其是给掌握着某种实权的官员送礼,十有八九,都有一定的功利目的,这种大礼厚礼,承载的根本不是什么情意,而是利用对方权力的期盼与蔑视对方人格的潜意识,在客观上还会陷对方于不法不义。

后汉时王密赠送杨震的礼是十斤白银,够厚够重的,杨震却因此而感到遗憾、感到失望,他觉得王密在骨子里低看了自己的人格操守。《礼记·曲礼》有言:“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若是本来没有 “往来”的,突然冒出“礼”来,而且是大礼厚礼,更容易使正派人警觉。

篇4:尊重:文明礼仪教育的核心内涵

作为国家未来的主人,中小学生应该掌握与自己有关的礼仪知识,这既是他们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为其一生事业成功、生活幸福奠基。但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时,我们常常会忽视礼仪的实质,抓不住礼仪教育的核心。笔者以为,学校礼仪教育的实质是尊重,尊重与礼仪紧密相连。

一、礼仪与尊重的统一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种约定俗成的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言语、体态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在古代,我们的先人就很重视用礼仪表达尊重的情感。西周时期,我国有很多礼仪,这些礼仪对维持当时的社会秩序,保持社会的稳定起到了很大作用。西周后期,诸侯坐大,礼崩乐坏,于是历史进入了春秋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孔子极力维护礼仪,其实,他维护礼仪的目的是表示对周王朝的尊重。

尊重与礼仪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我国号称“礼仪之邦”,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礼仪来表达尊重之意,在这方面孔子堪称楷模。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文”和“質”是两个很重要的概念。“文”是指人的外在文饰,这里可以理解为礼仪;“质”是指人的内在思想品质,在这里可以理解为真心尊重他人。孔子认为“文”与“质”应该是统一的,“文”与“质”的统一,也就是礼仪这种外在形式与尊重他人这一内在品质的统一。

在“文”和“质”中,孔子首先看重的是“质”。孔子曾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意思是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也就是说,没有仁德之心作为内容,“礼”和“乐”这些形式也就失去了意义。《论语·佾第三·绘事章》中记载,子夏问孔子:“‘笑得真好看啊,美丽的眼睛真明亮啊,用素粉来打扮啊’,这几句话是什么意思呢?”孔子说:“这是说先有白底然后画画。”子夏又问:“那么,是不是说礼也是后起的事呢?”孔子说:“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子夏从孔子所讲的“绘事后素”(先有白底然后画画)中,领悟到仁先礼后的道理,受到孔子的称赞。从伦理学的角度来说,这里的“礼”指对行为起约束作用的外在形式——礼节仪式;“素”指行礼时的内心情操。“礼”后于什么情操?孔子没有直说,但一般认为是后于仁的道德情操。孔子认为,外表的礼节仪式同内心的情操应是统一的,如同绘画一样,质地不洁白,不会画出丰富多采的图案。在孔子看来,如果“质”和“文”不能兼顾的话,与其讲究空洞的形式,不如来点真情实感。孔子要求“文”和“质”要一致,形式和内容要和谐。

孔子主张“质”为先,但并不轻视“文”,因为“文”是“质”的表现。孔子很重视“礼”的作用,他认为“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主张“非礼无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要求人们“克己复礼”,以实现“仁”。这些广为人知的话语都充分表现了他对“文”的重视。

“质”和“文”的关系实际上是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二者相辅相成,不可分割。所以孔子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也就是说,一个人具有朴实的道德本质,如果没有相应的礼仪形式来规范修饰,就会显得粗野;而过分讲究外在形式,缺乏真情实感,就会显得虚伪造作,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同时又注意外在表现形式的人才是具有理想人格的君子。“文质彬彬”就是孔子对君子的要求。

借用到礼仪教学上,实际上孔子是告诉我们,只有尊重还不行,还要通过一定的礼仪把自己的尊重表达出来;光有礼仪也不行,必须从内心表达自己的尊重。

二、礼仪的实质是真诚地尊重他人

我们每个人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而要想得到他人的尊重首先要尊重他人。那么,我们如何向他人表达自己的尊重呢?孔子曰:“礼者,敬人也。”意思很明确,“礼”就是尊重别人。英国礼仪学家约翰 洛克也说:“离开了真诚,一切礼仪都将是傲慢的、虚伪的。”可见,在中外哲人的心中,真诚的尊重是礼仪的灵魂。

“尊重”二字,是礼仪之本,是待人接物之道的根基。如果不真心尊重别人,礼仪会变得虚伪,一不小心就会露出不尊重别人的马脚。但是尊重不仅仅是礼仪,礼仪只是尊重的外在表现,把对方看成是与自己一样的平等个体才是尊重的内容。尊重绝不是社交场合的礼貌,而是来自于人内心深处对另一个生命深切的理解、关爱、体谅与敬重,这样的尊重绝不含有任何功利的色彩,也不受任何身份地位的影响。

尊重别人,与人为善,是一种美好的品德。凡事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同时注意必要的礼仪,不经意间,我们就会收获到他人的一份尊重与敬佩。

那么,在交往中我们应该如何尊重他人呢?我以为,最重要的是要真诚地尊重他人。

孔子曾说:“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亚圣孟子也曾说:“尊敬之心,礼也。”《礼记·曲礼》开头就强调“毋不敬”。可以看出古人在礼仪方面很注重“敬”,这个“敬”字就是“诚”,因为古人云“敬者,诚也”。所以,我们符合礼仪的语言、符合礼仪的行动都要发自内心,体现真诚的爱心和善良的道德情感。

礼仪作为一种表达内心情感的方式,它的价值不在于给人多少实际利益,而在于情谊的深浅,这在我们中国表现得尤为突出。我国有个成语叫“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这个成语把礼仪的象征意义表达得淋漓尽致。如果礼仪不能表达真实的内心情感,那么,就只能是一种无意义的形式。

在官场和各种社交场合中,经常见到巴结逢迎的场面,那些巴结逢迎的人是尊重别人吗?当然不是,因为他们不真诚。尊重必须建立在真诚的基础上,否则就不是真正的尊重。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领导干部误认为“巴结”就是“尊重”,误以为给自己说好听的话是尊重自己的表现,这是非常错误的。

“尊重”和“巴结”有本质的区别:前者是真心的、实事求是的,后者是违心的、夸大其词、弄虚作假的。

三、中小学礼仪教育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在学校礼仪教育中,我们不能只教给学生一些表面的东西,而要引导学生明了礼仪后面包含的更深刻的内涵,也就是说让他们透过现象看实质,看到礼仪所包含的“尊重别人”这一内涵。如果只是教给具体的礼仪而不让他们看透礼仪的实质,在遇到变化了的情况时,他们可能就无法做出正确的行为。

由于现实生活中人和人之间有种种差别,而且人们往往过于注重形式而忽略形式所表达的内容,真心尊重别人并不容易。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从省城大学来的礼仪教授将为同学们讲一节礼仪课。教授先告诉同学们到别人家拜访时应如何敲门。在接下来的课中,教授组织了一次模拟礼仪表演。他让一位同学扮作送水工,自己则扮成主人。“送水工”敲门,进门,然后把水搬进了屋里。教授指出“送水工”三个礼仪方面的细节问题:敲门声太重;没有表明自己的身份;没有带一次性鞋套套住鞋子。

于是,“送水工”和教授又来了一次表演,一切按照教授指点的那样做。所有动作结束后,“送水工”仍然站着看着教授,教授说:“这位同学,你可以下去了。”学员说:“如果有人给我送水,我常常不好意思让他们换鞋,宁可自己拖一下地板。还有,送水工离开的时候,我都会说一声谢谢。教授,我需要一声谢谢。”教授呆住了,继而说了一声“谢谢”。

这个故事很能反映礼仪教育存在的问题,它促使我们反思:在我们要求别人学会尊重时,自己是否做到了尊重他人?我们是否把尊重别人仅仅看成是一种礼仪?

在故事里教授把礼仪当成了形式,他内心并没有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个体,所以在自己的礼仪课上做出了不符合礼仪要求的事情。所以,在礼仪课上,只有让学生树立起尊重每一个人的意识,他们才会把礼仪融入自己的生活,并且把自己符合礼仪的行为非常自然地表现出来,而不用刻意地按礼仪行事。

在对学生进行礼仪教育之前,首先要让学生树立尊重他人的意识。例如上课前要向老师问好,这个礼仪表达的是对老师的尊重,如果学生没有尊重老师的意识,他就会心不在焉,这个礼仪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由于风俗习惯等的不同,古今中外的礼仪有很大差异,但各种礼仪的实质都是一样的。所以,给学生讲礼仪时,我们一定要抓住尊重不放松。

四、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

有人认为,现代社会倡导“民主”“平等”“自由”,而礼仪教育是培养“奴才”,因此,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就不能用礼仪来约束学生。受这种思想的影响,有些人心存疑惑:礼仪是不是过时了呢?笔者以为礼仪教育不是培养奴才,作为一种表示尊重的外在形式,它永远不会过时。

一个人的人文修养不只表现在口头上,更表现在符合礼仪的行动中。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先生说:“礼仪是文明的表现。今日讲究礼仪的学生,明日文明国家的栋梁。”这是对礼仪教育的充分肯定。

曾经有桃园五中风雪天搞校庆典礼的新闻,之后,新浪博客在首页做了专题,批评的人不少,很多人认为那是培养奴才。其实,这有点上纲上线了。笔者以为,迎来送往是人之常情,与培养奴才还是培养主人毫无关系。把要求学生参加校庆迎接贵宾说成培养奴才,这反映出某些人的礼仪意识严重缺乏。对此,“作文打假第一人”刘加民先生有过很深刻的论述:“礼仪,体现文明、秩序、热情等等,这是文明社会最常见的行为。如果要求学生参加学校的庆典,就是培养奴才,那么让学生埋头做卷子,培养的是什么?如果寒风刺骨会冻坏了孩子,那么,教室里四季如春会不会降低学生的免疫力呢?你既然天天抱怨孩子缺少吃苦精神,为什么又剥夺他们尝试‘真实生活’的权利?”包括重视礼仪在内的中国传统文化曾经是批判的对象,被骂得狗血喷头,但随着“大国崛起”,我们发现传统文化中有很多值得借鉴的东西,没必要把重视礼仪当成封建糟粕。

看見日本人彬彬有礼,再看看我们的孩子粗鲁野蛮,这就是有无礼仪教育的结果。在网上聊天时,我喜欢用“您”,很多学生都对我用“你”。山东省菏泽市第一中学的董继康老师曾说:“今年参加省里的比赛,同车里有很多东部地区学校的孩子,多么优秀、多么俊俏帅气,节目拿了各种奖项。领导高兴,指导老师高兴,孩子们高兴。在回来的路上却脏话连天,粗口、‘国骂’从小孩子嘴里喷出。我的精神近乎崩溃,不知领导及评委老师看到这一幕会作何感想呢?所以我相信中国教育体制下的孩子都会演戏,并且演技很高,高到无技巧。这都是学生没有学习礼仪、素养不高导致的。”

对礼仪的重要性,我有亲身体会,自己很多事情的失败就是不懂礼仪。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了,我感觉在礼仪方面还很欠缺。我自己的切身体会是礼仪方面的欠缺会使自己失去别人的好感,以致失去友谊甚至根本不能和别人形成友谊。因为大家都喜欢彬彬有礼,能够体贴照顾自己的人。在学生以后的求职中,礼仪会起到更大的作用。我们所传授的知识对学生以后发展的影响到底有多大,我们不敢过高估计,但在为人处事方面的作用,我觉得怎样高估都不会错误。很多人没有高深的学问,但由于懂得礼仪,做事得体,能够体谅他人,从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因而在事业上得心应手。

在生活中,有些礼仪是必不可少的。虽然礼仪是形式,但内容必须依附于一定的形式来表现,否则内容就亡了。这种表现绝对不能说成是阿谀逢迎。

让学生懂得文明礼仪是现代人必备的基本素质,是做人的基本要求。各个学校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进一步提高对加强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和开发文明礼仪教育资源,坚持和拓展文明礼仪教育的实施途径,认真组织实施《中小学文明礼仪教育指导纲要》,以便让文明礼仪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作者单位:定陶县第一中学

山东荷泽274100)

篇5:个人礼仪的内涵

一、礼仪及体育舞蹈礼仪

1.中西方礼仪含义

中国的“礼仪”有两层含义,即“礼”和“仪”.“礼”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相沿成习的行为规范,而“仪”主要指仪表、仪容。《诗经》将“礼”和“仪”首次连接起来,“为宾为客,献酬交错,礼仪卒度”.传承千年,最终成为一种不朽的民族文化,是推动社会前进的重要工具。到了现代,礼仪主要指在特定的环境下双方之间表示友好和尊重的仪式。一个友好的微笑、一个会心的眼神、一种温和的声音都是礼仪的重要标志。

2.中西方礼仪差异比较

西方在经历残忍黑暗的中世纪后迎来了资本主义和现代文明的萌芽,同时也催生了礼仪文化的出现,呈现出与东方完全迥异的礼仪文化。中西方礼仪文化的主要差异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交际语言与行为的差异。中西方在称谓与称呼上的差异尤其明显,中国被誉为礼仪之邦,尤其注重尊师重道,辈分小的必须对年长的一辈使用尊称,而西方除在正式场合以外,相识的人都可以不计较年龄直呼其名,以显亲密。(2)餐饮礼仪的差异。“色香味俱全”是中国菜的主要特征。饮食方面,中国人更注重口感和形态,而西方更讲究营养与搭配,对于口感反倒没有过多的要求。另外,西方餐桌上不建议大肆饮酒,但中国餐桌却时常以酒助兴,以显出主人的热情,带动整桌活跃的气氛。(3)服饰礼仪的差异。自旗袍、中山装淡出人们视野后,中国人也开始学习西方的服饰文化,西方的西装、晚礼服渐渐出现在中国人眼前,因此当前中西方在服饰方面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3.中西方礼仪文化对体育舞蹈的启示

不同的文化内涵造就了不同的礼仪意识,每一种礼仪背后都有着浓厚的本土文化特征。体育舞蹈来源于西方,带着鲜明的西方文化特征,并且这种特征会贯穿体育舞蹈始终。

而我国文化是东方文化的代表,在接受体育舞蹈时与西方文化进行了碰撞和磨合,形成了强烈的文化差异。要想学习体育舞蹈,必须理解并尊重这些差异,并在学习过程长增强对外来文化的适应性,这样才能让我们的舞蹈选手在比赛时拥有自信,更好地推进我国体育舞蹈的发展。

二、体育舞蹈礼仪文化的内涵

1.严谨的礼仪程式

体育舞蹈有着严格的礼仪程式,举手投足间都显示出庄重、典雅的舞蹈风格,既体现出对观众的尊重,也给人以美的享受和回味。比如,舞蹈开场前,男士要手挽女士进场,并在旋转后向观众致礼,舞蹈结束后,男士在向观众致礼后要面带微笑手指女士,以示对女伴完美表现的赞许。

2.优雅的风度

无论何种形式的艺术,美观都是首要条件,体育舞蹈也不例外,所以它对舞者的外貌、形象气质都有着较高要求,并且一举一动都要体现出对人的尊重。比如,起舞之后男女舞伴要绕舞池中心逆时针方向行进,无论变换多少花样,舞程方向绝对不能乱,如果不小心碰到其他人要立即主动向对方道歉。

3.高尚的修养

一个人所表露出来的礼仪体现了其修养和学识。在欧洲,社交舞几乎是人人必修的功课。在宫廷舞演变成社交舞的初期,男士邀请女士跳舞时有一套既定的礼节动作,而女士接受男士的邀请时也要一套礼节动作,这些礼节动作反映出来的都是人的修养和学识,是当时的上流社会中必须具备的礼仪流程。同时,能体现出男女舞伴高尚修养的,还有双方之间的相互礼让和包容。

(四)以体传情,形神兼备

礼仪是施礼者与受礼者之间进行情感互动的过程,需要施礼者和受礼者同时参与。体育舞蹈能够具有如此生动的艺术感染力,正是因为男女舞伴都将情感注入每一个肢体动作中,“以体传情,形神兼备”,呈现出灵魂与外壳相结合的动态美,塑造出活色生香的舞蹈形象,让施礼者与受礼者的情感互动得以升华。

三、体育舞蹈礼仪的表现形式与手段

1.“对他人”方面的礼仪

人与人的接触是体育舞蹈的主要表现形式,在“对他人”的接触中,礼仪表现贯通舞蹈整个过程,主要体现在邀舞、领舞、起舞、共舞、谢舞、让位之中。

邀舞,即当舞曲响后,男士听清楚音乐节奏后应该有礼貌地走到女士面前邀请对方跳舞。

领舞,即邀请到舞伴后带对方到舞池中去跳舞。

起舞,在音乐开始前的起势动作。

共舞,男士和舞伴随着音乐一起跳舞。

谢舞,即舞毕后男士以形体动作向舞伴表示感谢和再见的礼节。

舞蹈过程中双方难免会有身体触碰,为使比赛正常进行,就要给对手让位。

2.“使物”方面的礼仪

选手一定要爱护比赛和训练所用的公共场地。个人发型、化妆、服饰是体育舞蹈中个人品味的重要体现。发型要简单精神,妆容不可过浓,不能过于妖媚,整体形象要干净利落,穿着要大方得体,但也要注意能够凸显曲线美和便于展示舞蹈风格,以及与当时舞蹈的时间、地点、目的能够遥相呼应,尽量保持一致,同时注意配饰不能够对对手有任何危险性。

3.“自我行为”方面的礼仪

“自我行为”是礼仪的主要表现形式,同时也体现了一个人的礼仪修养。语言是一门艺术,虽然在比赛时选手很少涉及言语,但平时训练时的交流也是反映个人素质的重要途径。在与人交谈时应保持一定的距离,切忌口沫四溅,让对方产生厌恶之感。除了语言,礼貌体现在态度诚挚、声量适中、语调平和上,必要时还要适当使用敬语,以示对对方的尊重和礼让。

四、体育舞蹈礼仪文化教育的发展对策

1.强化对礼仪观念的引导

教育引导是教育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教育过程中,要采用先进、有趣的教学方法,并借助体育舞蹈教材上积极健康的情感去影响学生,增进师生感情,让师生能够达到思想上的共鸣。同时,要利用先进人物事迹影响、感化学生,进一步讲述人物事迹背后的文化内涵,加深学生对舞德的认识。

2.教中学、学中教,加强师资师范作用

体育舞蹈教师的言行举止、服饰妆容和整体气质会在无形中成为学生模仿的对象。所以,舞蹈老师必须注重提升自身的修养。首先,要高度重视“健康第一”的教育方针,注重对学生的心理教育,为学生提供一个公平、积极、健康的学习氛围;其次,要在教育过程中使用文明语和普通话,穿着要合乎体育运动的标准,言谈举止大方得体,保证课上课下形象气质如一;最后,要对自己的知识系统有一个客观的掌握,要有自信,但切忌自傲,努力完善自身,尽力做到教中学、学中教。

3.完善礼仪规则制度

完善规则制度,也是对人的一些行为进行约束。文明社会必须要有规则制度的存在,否则人一旦失去了约束,诸多弱点就会显现出来,甚至达到放纵的程度。就体育舞蹈来说,选手的自律能力和规则制度应相辅相成,保证体育舞蹈礼仪教育目标能够切实、有效的实现。如果我们在体育舞蹈教育中融合我国迈向文明社会的经验,并把两者有机结合,定能使体育舞蹈教育有一个质的飞跃。

4.规范形体礼仪训练,深化选手体验

人的形体美尤其是动态形体美并非是与生俱来的,需要通过长期规范的训练形成。所以在体育舞蹈教学中,要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形体培训。在不受条件限制的情况下,最好一对一进行礼仪教学,经过培训后,学生不会再有先前的怯场和呆板,变得举止大方,行为规范,敢于在生活中展现自己,为今后在舞台发光打好基础。

总之,体育舞蹈礼仪是个人素质与修养的外在体现,它的存在使体育舞蹈在具有艺术感染力的同时,给人以高雅的美的享受。体育舞蹈礼仪有丰富多样的文化内涵,是一个人、一个群体,甚至一个国家形象的最直接体现。当前,我国始终坚持要将舞德放在教育系统第一位,由此我们必须注重深化学生的舞德意识,促进学生对体育舞蹈礼仪学习的积极性,力求让这些礼仪形式转化为精神动力,以达到学生更好地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曹莉,傅永聚。《基于儒学的中国当代体育礼仪文化研究》。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10)。

[2]黄邓军。《体育舞蹈的特点及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功能》。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10)。

[3]王群,周建伟。《关于体育舞蹈运动技能与艺术表达训练结合途径的理论探索》。大家,2010(10)。

篇6:学生礼仪的个人礼仪

同学间礼仪知识

同学之间的深厚友谊是生活中的一种团结友爱的力量。注意同学之间的礼仪礼貌,是你获得良好同学关系的基本要求。同学间可彼此直呼其名,但不能用“喂”、“哎”等不礼貌用语称呼同学。在有求于同学时,须用“请”、“谢谢”、“麻烦你’’等礼貌用语。

篇7:社交场合的服装礼仪-个人礼仪

穿着打扮要配合TPO三原则,也就是Time(时间)、Place(地点)、Occasion(场合),如果不能确定穿什么衣服才恰当,可以事先电询主办人作确认,才不至临场失礼。

女士勿过分浓妆艳抹香气逼人,以免影响他人品尝美食美酒的嗅觉与味觉。

冬天来临时,餐厅若有衣帽间,穿着的御寒大衣和帽子,可在用餐前先寄放,若无衣帽间,可挂在餐厅墙上挂勾处或放在空座位上。

不要直接穿着整套厚重冬衣用餐,御寒用手套用餐时也应脱除。

不在餐桌上当着众人面挖鼻孔、掏耳朵、抠眼屎、修指甲、擦口红、剔牙齿,大搞个人卫生,这些动作都应该私下在卫生间进行。

不要迷信留着长长的大拇指或小指指甲,能改运,那是不可能的,而且非常难看。

尤其不能用这个指甲当众挖鼻孔或耳朵,非常不文明;也不能用钥匙、牙签、发夹等,当着许多人挖耳朵和鼻孔,让人感觉很恶心。

篇8:旅游礼仪内涵教学的几点建议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注重提升个人的人文素养和职业魅力。在这里不得不提及被人们广泛喜爱、各行各业逐渐引起重视的“礼仪”。孔子云“不学礼,无以立”,“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素有“礼仪之邦”的中国向来都有“来而不往非礼也”的行为典范。

礼不仅仅是古人治国、安邦、平定天下之道,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国家之间友好交往的通行证。因此礼仪是一种人际交往的艺术,不仅要学,更要会用,这样才能真正领悟礼仪的内涵,体验快乐。

一、旅游礼仪在旅游专业中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课程,同时也是一门操作性很强的课程,主要包括个人基础礼仪、社交礼仪和旅游职业礼仪。在旅游礼仪课程的学习中要按照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方式,才能是学习者在社会交往中感悟礼仪内涵所带来的巨大变化和收获。

(一)学礼仪,先静心

礼的本质是“诚”,表示要真诚,对人对事是发自内心的友好、真诚,这样才能正确的行使礼仪。每一名旅游从业者都要首先对礼的本质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理解礼仪的特点,才能为后续课程内容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才能掌握正确的礼仪行为,应用自如,改善个人形象气质,提高待人接物技巧,使礼仪成为人际沟通的一座“桥梁”、“纽带”。所以旅游礼仪学习要从静心开始。

(二)行礼仪,要坚持

有很多人学过礼仪,但总是表现得似乎没学过礼仪。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学了不做,做了半途而废。所以礼仪的学习,是习惯渐渐养成的行为过程,不能只学书本,不去应用。勤于实践应用,贵在坚持,才能有所成效。在某种程度上,人的礼仪素养高低和自我约束力是成正比的。因此旅游礼仪实操课程设计中,要科学合理,适用易行。

二、旅游礼仪内涵教学的具体建议

(一)单项任务以模仿操作学习为主

旅游礼仪课程的讲授是从基础礼仪知识规范开始的,以培养学习者的礼仪意识,规范学习者的礼仪行为。所以在开始阶段,教师通过视频、图片、讲授、操作演示告知学习者什么是规范,什么是正确的行为,该怎么做,操作技巧。教师组织学习者站位练习,根据每位学习者的特点(如身体特点、认知程度)进行指导,反复练习,并进行自检和互检。在掌握常规的礼仪规范后,教师增加任务难度,使学习者由熟练掌握到灵活掌握。并利用各种社交活动,多方面锻炼学习者的应变能力。

旅游礼仪课程的学习并不仅限于礼仪课堂,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也要规范要求,这样才能使学习者的职业礼仪意识逐渐培养起来。

(二)综合任务以团队合作学习为主

在基础礼仪培养的基础上,进行社交礼仪、职业礼仪的拓展学习,在每一部分分设不同的教学任务,采取团队合作学习的方式。首先由教师布置针对该项目的教学任务,学习者在团队内进行任务分工,并搜集相关资料,针对任务要求进行任务创作和设计。在任务展示中小组按顺序依次进行,并参照考核标准进行小组自评、互评,教师评价并总结。师生共同回顾所学的知识内容、技能的应用技巧。通过团队合作,学习者交流式、互补式、参与式的学习,增加了学习者的自主性和对知识掌握的牢固性,也培养了学习者的专业技能技巧。同时增强了学习者对专业岗位的认知和专业岗位的热爱,提高了为人处事的能力,深刻领会礼仪在社交、职业工作中的魅力。

(三)教学方法的有效运用,突出职业能力培养

既有学生的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又有教师的讲授和演示,师生讨论和项目实践。

自主学习,主要培养学生自学的能力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到教室、图书馆、模拟实训室进行礼仪自修和强化练习。

合作学习,主要培养学生与人合作,礼仪沟通交流的能力,两三个同学为一组,互帮互助,或形成礼仪兴趣小组。

教师讲授,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并掌握旅游礼仪理论基础知识。

教师演示,学生可以通过教师的礼仪示范演示,掌握技能的操作要领及操作要求,并得到教师的现场指导,实现了理论与技能的结合,从而领悟职业礼仪内涵。

师生讨论,教师可以通过与学生的交流,掌握学生的真实感受和想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做到有针对性的礼仪引导,同时可以增进学生对旅游职业岗位的热爱。

项目实践,主要以社交礼仪、职业礼仪任务为引领,锻炼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所以从方法与手段上,既有以教师为主导的教授,也有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更包含了师生间的共同学习,提升了旅游职业礼仪能力培养的效果。

(四)引入考核评价机制,从侧面为礼仪教学起到推动作用

为了更好的对学生的礼仪学习进行有效评估,将采用的是四层次评价体系,反应性评价、学习性评价、行为性评价、结果性评价。如果用形象的词来体现就是:听者的心声、笔试的卷子、得体的行为和显性的价值。这样从侧面既检测了学生学习效果,也增加了学生礼仪学习的动力,为师生的有效教学与学习起到了推动作用。

旅游礼仪课程是一门实操性很强的课程,要通过亲自实践操作真正将礼仪内涵融合到自身行为中。在实操与模拟、比较中学习,综合提升学习者的职业礼仪素养。

旅游礼仪课程又是一门循序渐进,习惯渐渐养成的课程。既不能操之过急,又贵在坚持,长久以往才能相得益彰。让我们用自身的礼仪美丽去感染身边的人,这样我们的社会生活才能更加美好。

篇9:跆拳道礼仪内涵及其价值

【关键词】跆拳道 礼仪作用内涵;礼仪价值1 前言

跆拳道是一项内外双修的体育项目,起源于朝鲜半岛,练习者不仅要学习跆拳道的技术,更注重跆拳道的礼仪和道德修养,这是跆拳道运动的内在精髓。从字面上解释跆拳道:“跆”字,意为像台风一样猛烈地、强劲有力地、跳踢的脚;“拳”字意为拳头,是用来进攻的武器;“道”字,意为人生的正确道路,是技术方法和精神的修炼。随着跆拳道运动的飞速发展,跆拳道运动与社会时代也有了密不可分的关系,跆拳道在强身健体的同时更讲究感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操和良好品德,不断使人超越平凡,追求卓越。

跆拳道的礼仪〔1〕是指练习者从内心深处溢出的自然的表现在人的行为上的,高尚的,有价值的举动。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技术训练之前,首先要学习的是跆拳道的礼仪知识。只有懂得了跆拳道的礼仪知识,才可以练好跆拳道,从而达到最高境界。跆拳道的礼仪有内外两种表现形式〔2〕,一种是外在的表现形式,是以行礼的方式来表现出来的,另外一种是内在的表现形式,是发自内心的一种表现形式,表现出了人的自身修养。

本文着重对礼仪进行介绍,阐述跆拳道礼仪的作用,并对其进行分析研究,目的是使人们深入了解学习跆拳道的重要意义,为跆拳道初学者、教练员及运动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2 跆拳道礼仪的表现

2.1 外在表现

跆拳道推崇“以礼始,以礼终”的尚武精神〔3〕,它贯穿了“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的根本宗旨。谦虚和正确的言语,忍让和友好的态度,虚心和好学的作风,是跆拳道练习者应当遵循的重要礼仪,它主要以敬礼的形式体现出来的。跆拳道中的敬礼,是表示尊重、礼貌、友好、谦虚和感谢,是一种内心思想的外在的表达方式。跆拳道的敬礼要求是:身体面向对方,并步直立,两臂自然置于身体两侧,上体前倾15度,头部前倾45度,目视地面稍停后,还原成直立姿势,行礼完毕。

每一个跆拳道练习者在进入训练馆之前都必须身穿白色的、整洁的跆拳道道服,按照要求系好道带,光脚或穿着道鞋后进入训练场地。进入道场时,首先要向国旗和教练行跆拳道的鞠躬礼,以此来表示对祖国的热爱,对国旗的尊重和对教练的尊敬;见到队友时也应该行礼问好,以表示友好。训练课中应时刻保持道服的干净与整洁,每次需要整理服装时要先向教练行鞠躬礼,然后背对国旗、教练及队友整理服装,整理完毕时转身面向教练行鞠躬礼,以表示抱歉,其目的是要求练习养成的干净整洁的习惯;训练中如果出现气势不够、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到位、没有全力以赴等情况,在教练示意后应立即行礼以表示抱歉,为的是让练习者在训练过程中可以注意力集中,刻苦训练,减少不必要的伤害;队友之间应相互帮助,在脚靶训练和模拟实战等需要两个人配合的训练中,两个人应以相互敬礼为开始、相互敬礼为结束,必须认真负责的帮助队友做好每一个动作并及时的纠正错误,两个人在交换脚靶或任何训练用品时都需用双手接送,同时行鞠躬礼,这样可以培养队友间的团队精神和相互尊重的良好情感;训练过程中,练习者应该严格按照教练的要求进行练习,教练讲话时练习者需跨立站好或端正坐好目视教练认真听讲,不得随意打断教练讲话,如要提问需行礼鞠躬,得到许可后才可以提出问题,得到解答后行礼鞠躬并说声“谢谢”。在比赛开始前,首先要向教练敬礼,然后向裁判敬礼,在每局比赛的开始还要求向对方敬礼,以表示尊重;在比赛中,如果红方使用了犯规行为攻击青方,当裁判员对青方作出判决时,青方必须服从接受并向裁判员行礼以表示歉意;在比赛结束时,应再次向对方行礼,并向对方的教练敬礼、握手以此表示感谢。在比赛过程中即使出现了误判,也要等该场比赛结束后,有礼貌的向裁判员提出问题并要求改正。

2.2 内在表现

跆拳道礼仪不仅仅是从敬礼一方面表现出来的,它还包含着人内在的一种修养,练习跆拳道不但可以修身养性,培养人优秀的意志品质,还可以强身健体,练就人健全的体魄。

2.2.1 讲礼貌,重礼仪

讲礼貌、重礼仪是人的基本素养,无论是在家庭、在学校、在社会,一个人展示给他人的首先是其文明礼貌方面的素养。是否讲究文明礼貌,不只是个人的事,而且直接影响周围的人乃至社会风气、民族尊严。这是跆拳道练习者在学习跆拳道礼仪时所应注重的内在道德修养,它随时随刻都督促着我们,要求我们时时刻刻都可以做到知礼守礼。

2.2.2 尊敬师长,团结互动

尊师重道是我国的传统美德,跆拳道练习者应该尊敬师长、前辈,在行为举止上要谦和礼让,恭敬聆听教师的教诲,认真学习并实践,好学上进,珍惜师长和前辈们的辛勤付出。

2.2.3 修身养性,遵纪守法

练习者的修养主要是指个体的行为,其根本是在于改变自己,来适应和维护社会秩序。跆拳道作为一门新兴的现代竞技体育项目,更要充分发扬竞技体育“顽强拼搏、奋发向上、力争第一”的精神〔4〕。竞技体育竞争激烈残酷,而跆拳道搏击格斗中体现出来的残酷性更强烈,正因为它非常残酷,故必须以“礼”为先导,在不失礼,不违反规则的前提下,运动员要用尽一切技能,想尽一切办法积极主动进攻,在激烈、残酷的竞争中,将身心容入其中,在训练过程当中将思想升华,从而提高自身素质修养。在道馆和训练中要讲究礼仪,在日常生活中也要求以礼待人,这也是跆拳道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扬〔5〕。

3 跆拳道礼仪对个体的作用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们早已不以活着为满足,而是不断追求更多更强更广泛的需求,而这其中更多的则是精神方面的,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人们便要把感知和理性当作某项活动的综合体。跆拳道的训练正符合这种要求。

nlc202309022321

3.1 有助于思想道德的培养

古语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你敬我一丈,我将你顶在头上”,说的就是一种待人处世的态度,与跆拳道倡导的“以礼始,以礼终”的要求不谋而合的。一个跆拳道练习者,他的言行举止体现着他本人的道德素质和人格品性,而跆拳道教育的实质是对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完善。跆拳道是练习者精神和身体的综合修炼,能在艰苦的练习过程中培养出健全的人格和强健的体魄,并能获得防身自卫的本领,因为练习者在精神锻炼环节中就包括“礼仪”的教育和熏陶,这对培养他们坚忍不拔的意识品质,养成恭敬谦虚、友好忍让的态度和相互学习的作风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3.2 有助于自信心的培养

跆拳道讲究在训练中致力于一种独特的古朴的心态,这种古朴正是依赖于精神上的宏大的气度和个性上坚强的自信心。不论是初练,还是高水平修炼,教练都十分强调对学生自信心的培养。一个自信的人,相信自己一定能克服困难,战胜挫折,一定能战胜对手,比别人做得更好。这种心境,是一种强烈而持久的情感体验,激励人经历千辛万苦去追求和争取达到最终目的。在跆拳道的修炼过程中,自信心激励学生进取,勇往直前,成为具有管理能力的领导者。反过来,修炼中形成的统率力和胆识,又能使其充满自信心,进而产生心理上的安全感,使其无论面对任何困难,也不易动摇其信念。这种贯穿跆拳道修炼过程之中的自信心,是激励学生勇往直前,支持学生达到最高目标的精神支柱。

3.3 有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人的意志品质是多种多样的,意志品质也是互相联系的,而跆拳道修炼是对修炼者意志品质的全面锻炼和培养。跆拳道有一套科学的评价体系,它有极高的等级制度,它要求学生在每一个级别(或者说是阶段)都要通过一定程度的修炼,而每一级别的修炼,要求都是逐步提高的。每个级别的学生都要经过严格的考核才能通过。这就要求学生在练习的过程中不断的挖掘自身的潜能,不断的超越自我。因此,每一个阶段的练习都是对学生的一种考验,而这一过程中,学生的身心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意志品质的磨练贯穿全过程。可以说,能够得到晋升的学员都具备有较高的意志品质和技能。

3.4 有助于沉着稳定心理素质的培养

一个有修养的跆拳道学习者是能做到忍耐、克己的。不论道场内外,克制自己着实是重要的问题。论是在与别人发生争执时,还是与同伴对抗练习时,面对对手,若不能克制自己,感情用事加以攻击,将会造成抱憾终身的后果。另一方面,一个人如果不谦虚不节制,没有分寸地生活,爱慕虚荣,也将会失去作为武道人的资格。强者不是战胜对方的人,而是战胜自己的人。自胜即自强。跆拳道训练中包含了各种心理训练,使学生能够充分的放松自己,胆大心细,处变不惊,在各种情况下都能够保持冷静的头脑,充分发挥自己的水平。

“礼仪”是跆拳道运动必不可少而且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跆拳道训练虽然是以格斗的形式进行,但是不管它怎样激烈,由于双方都是以提高技艺和磨练品质为目的,所以在双方各自内心深处都必须持有向对方表示敬意和学习的心理,因此在练习或比赛前后都一定要向对方敬礼。练习跆拳道的人要持正确的练习和认识态度,对跆拳道的历史、内容、特点、作用及教育意义有全面的了解和认识。练习时衣着端正,头发整洁,对教练、同伴都要体现出恭敬、服从、谦虚、互助互学的心态,发自内心地实施它,在长期练习和比赛的过程逐渐将礼节形式转化为心理动力,这样,练习者才能在艰苦的磨练中培养出理想的人格和体魄,并能够真正掌握防身自卫的本领。

4 讨论与建议

跆拳道是一种格斗技术,更是一种精神修炼的方法,以加强个人的素质锻炼来磨砺一个人的意志和思想,所以在短时间内风行全世界。跆拳道精神包括:礼仪、廉耻、忍耐、克己、百折不屈。这正是我国几千年来的儒家思想的现代体现。跆拳道礼仪与我国传统武术道德相似,练习者可以不断的从中吸取营养和智慧,形成一种道德思想观念。将跆拳道运动的礼仪教育与我国的传统道德思想联系在一起,对提高全民族的思想素质和文化素质有着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

跆拳道训练能潜移默化的渗透到(下转第68页)

(上接第14页)人们的有知和无知的领域中。跆拳道给人们留下的较深印象是,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是在不同的场合行礼鞠躬。这是因为跆拳道练习者始终把“礼”作为训练内容,强调“礼始礼终”,即练习活动都要从礼开始,以礼结束,并突出爱国主义教育〔6〕。经过科学的跆拳道训练,可以使人具备一定的反应力和判断力,并使人自信、自立 、自卫,促进身心健康的发展,对为人处世有一定的帮助。将“礼仪”教育模式化,渗透到跆拳道训练的各个环节中,转化为练习者的心理动力,不仅是练习者掌握技术、发挥水平的催化剂,更为练习者良好心理品质的养成打下基础。

作为跆拳道练习者应全面认识跆拳道“内外兼修”的宗旨,它既是一种技击术,也将处事态度、人生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为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发展跆拳道礼仪教育,在促进国民健身的同时,更应注意技术学习和礼仪规范的并重,相辅相成,缺一不可。跆拳道的礼仪教育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密切相关,把礼仪的修养赋予在社会道德规范之中,使礼仪教育更具有鲜明时代的特征和新的生命力,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新型社会主义国家,提高人们的道德水准,发挥应有作用。

参考文献

〔1〕岳维传.中国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9).

〔2〕唐明.试论“跆拳道礼仪”在当代精神文明建设中的意义〔J〕.体育师友.2007.

〔3〕刘卫军.跆拳道〔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0.(1).

〔4〕黄腊梅.刘重新.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跆拳道〔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1): 32-33.

〔5〕黎晓勇.跆拳道礼仪与中国传统文化〔J〕.四川体育科学,2008(2).

〔6〕王刚强.跆拳道简介〔J〕.成都纺织高等专科学院学报.2005.(2):59-60.

(责任编辑:阎 彬)

上一篇:写坚强的初三作文800字下一篇:民政局机关用电管理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