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

2024-06-27

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通用5篇)

篇1: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

个人修养礼仪学习内容

个人礼仪五大基本要素

个人礼仪是我们自尊尊人之本,更是我们立足、立业之源。倡导个人礼仪,旨在提高个人礼貌素养。强化公民的文明观念,树立良好的礼仪风范和出众的形象风采。作为现代人,如果不学习一些个人礼仪知识,很容易被人轻视,因为不懂个人礼仪的人,别人会认为你没有修养,素质不高。学习个人礼仪,首先要记住个人礼仪五大基本要素:

第一,以个人为支点。

个人礼仪是对社会成员个人自身行动的种种规定,而不是对任何社会组织或其他群体行为的限定。但由于每个群体都是由一定数量的个体所组成的,每一个社会组织也都是由一定数量的组织成员所构成的。因此,个人行为的良好与否将直接影响着任一群体、社会组织乃至整个社会的生存与发展。从此意义看,我们强调个人礼仪,规范个人行为,不仅是为了提高个人自身的内在涵养,更重要的是为了促进社会发展的有序与文明。

第二,以修养为基础。

个人礼仪不是简单的个人行为表现,而是个人的公共道德修养在社会活动中的体现,它反映的是一个人内在的品格与修养。若缺乏内在的修养,个人礼仪对个人行为的具体规定,也就不可能自觉遵守、自愿执行。只有“诚于中”方能“行于外”,因此个人礼仪必须以个人修养为基础。

第三,以尊敬为原则。

在社会活动中,讲究个人礼仪,自觉按个人礼仪的诸项规定行事,必须奉行尊敬他人的原则。“敬人者,人恒敬之”,只有尊敬别人,才能赢得别人对你的尊敬。在现代社会,个人礼仪不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尊重和友好合作的新型关系,而且还可以避免或缓解某些不必要的个人或群体的冲突。

第四,以美好为目标。

遵循个人礼仪,尊重他人的原则,按照个人礼仪的文明礼貌标准行动,是为了更好地塑造个人的自身形象,更充分地展现个人的精视风貌。个人礼仪教会人们识别美丑,帮助人们明辨是非,引导人们走向文明,它能使个人形象日臻完美,使人们的生活日趋美好。因此,我们说,个人礼仪是以“美好”为目标的.。

第五,以长远为方针。

个人礼仪的确会给人们以美好,给社会以文明,但所有这一切,都不可能立竿见影,也不是一日之功所能及的,必须经过个人长期不懈的努力和社会持续不断的发展,因此,对个人礼仪规范的掌握切不可急于求成,更不能有急功近利的思想。

个人的日常基本礼仪

一 、仪表

仪表是指人的容貌,是一个人精神面貌的外观体现。一个人的卫生习惯、服饰与形成和保持端庄、大方的仪表有着密切的关系;

1、卫生:

清洁卫生是仪容美的关键,是礼仪的基本要求。不管长相多好,服饰多华贵,若满脸污垢,浑身异味,那必然破坏一个人的美感。因此,每个人都应该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做到入睡起床洗脸、脚,早晚、饭后勤刷牙,经常洗头又洗澡,讲究梳理勤更衣。不要在人前“打扫个人卫生”。比如剔牙齿、掏鼻孔、挖耳屎、修指甲、搓泥垢等,这些行为都应该避开他人进行,否则,不仅不雅观,也不尊重他人。与人谈话时应保持一定距离,声音不要太大,不对人口沫四溅。

2、服饰:

服饰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之高低,审美情趣之雅俗。具体说来,它既要自然得体,协调 、大方,又要遵守某种约定俗成的规范或原则。服装不但要与自己的具体条件相适应,还必须时刻注意客观环境、场合对人的着装要求,即着装打扮要优先考虑时间、地点和目的三大要素,并努力在穿着打扮的各方面与时间、地点、目的保持协调一致。

二 、言谈

言谈作为一门艺术,也是个人礼仪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1、礼貌:态度要诚恳、亲切;声音大小要适宜,语调要平和沉稳;尊重他人。

2、用语:敬语,表示尊敬和礼貌的词语。如日常使用的“请”、“谢谢”、“对不起”,第二人称中的“您”字等。初次见面为“久仰”;很久不见为“久违”;请人批评为“指教’;麻烦别人称“打扰”;求给方便为“借光”;托人办事为“拜托”等等。要努力养成使用敬语的习惯。现在,我国提倡的礼貌用语是十个字:“您好”、“请”、“谢谢”、“对不起”“再见”。这十个字体现了说话文明的基本的语言形式。

三 、仪态举止

1、谈话姿势:

谈话的姿势往往反映出一个人的性格、修养和文明素质。所以,交谈时,首先双方要互相正视、互相倾听、不能东张西望、看书看报、面带倦容、哈欠连天。否则,会给人心不在焉、傲慢无理等不礼貌的印象。

2、站姿:

站立是人最基本的姿势,是一种静态的美。站立时,身体应与地面垂直,重心放在两个前脚掌上,挺胸、收腹、收颁、抬头、双肩放松。双臂自然下垂或在体前交叉,眼睛平视,面带笑容。站立时

不要歪脖、斜腰、曲腿等,在一些正式场合不宜将手插在裤袋里或交叉在胸前,更不要下意识地做些小动作,那样不但显得拘谨,给人缺乏自信之感,而且也有失仪态的庄重。

3、坐姿:

坐,也是一种静态造型。端庄优美的坐,会给人以文雅、稳重、自然大方的美感。

正确的坐姿应该:

腰背挺直,肩放松。女性应两膝并拢;男性膝部可分开一些,但不要过大,一般不超过肩宽。

双手自然放在膝盖上或椅子扶手上。在正式场合,入座时要轻柔和缓,起座要端庄稳重,不可猛起猛坐,弄得桌椅乱响,造成尴尬气氛。不论何种坐姿,上身都要保持端正,如古人所言的“坐如钟”。若坚持这一点,那么不管怎样变换身体的姿态,都会优美、自然。

4、起姿:

行走是人生活中的主要动作,走姿是一种动态的美。“行如风”就是用风行水上来形容轻快自然的步态。正确的走姿是:轻而稳,胸要挺,头要抬,肩放松,两眼平视,面带微笑,自然摆臂。

四 、见面礼仪;

1、握手礼: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不可戴帽子和手套与人握手。在正常情况下,握手的时间不宜超过3秒,必须站立握手,以示对他人的尊重、礼貌。

握手也讲究一定的顺序:

一般讲究“尊者决定”,即待女士、长辈、已婚者、职位高者伸出手来之后,男士、晚辈、未婚者、职位低者方可伸出手去呼应。若一个人要与许多人握手,那么有礼貌的顺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后客人序是:先上级后下、级,先长辈后晚辈,先主人j士。

2、鞠躬礼:

鞠躬,意即弯身行礼,是对他人敬佩的一种礼节方式。鞠躬时必须立正、脱帽,鞠躬前视对方,以表尊重的诚意。郑重地;,嘴里不6。后应双6先女士后男表示尊重与能吃任何东目礼貌地注

3、致意:致意是一种不出声的问候礼节,常用于相识的人种场合打招呼。在社交场合里,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

五 、特定公共场所礼仪

1、影剧院:观众应尽早入座.如果自己的座位在中间应当有礼貌的向已就座者示意,合其让自己通过;通过让座者时要与之正面想对,切勿让自己的臀部正对着人家的脸,这是很失礼的.应注意衣着整洁,即使天气炎热,袒胸露腹,也是不雅观的.在影剧院万不可大呼小叫,笑语喧哗,也铁把影院当成小吃店大吃大喝;演出结束后观众应有秩序地离开,不要推搡.

2、图书馆、阅览室:图书馆、阅览室是公共的学习场所。

A 要注意整洁,遵守规则。不能穿汗衫和拖拉鞋入内。

B 要保持安静和卫生。走动时脚步要轻,不要高声谈话,不要吃有声或带有果壳的食物,这些都是有悖于文明礼貌的。

C 对图书馆、阅览室的图书桌椅板凳等等属于公共财产,也应该注意爱护,不要随意刻画,破坏。

六 、乘车礼仪

1、骑白行车:要严格遵守交通规则。不闯红灯,骑车时不撑雨伞,不互相追逐或曲折竞驶,不骑车

带人。遇到老弱病残者动作迟缓,要给予谅解,主动礼让。

2、乘火车、轮船:在候车室、候船室里,要保持安静,不要大声喊叫。上车、登船时要依次排队,不要乱挤乱撞。在车厢、轮船里,不能随地吐痰,不能乱丢纸屑果皮,也不能让小孩随地大小便。

3、乘公共汽车:车到站时应依次排队,对妇女、儿童、老年人及病残者要照顾谦让。上车后不要抢占座位,更不要把物品放到座位上替别人占座。遇到老弱病残孕及怀抱婴儿的乘客应主动让座。

七 、游观光礼仪

1、游览观光:凡旅游观光者应爱护旅游观光地区的公共财物。对公共建筑、设施和文物古迹,甚至花草树木,都不能随意破坏;不能在柱、墙、碑等建筑物上乱写、乱画、乱刻;不要随地吐痰、随地大小便、污染环境;不要乱扔果皮纸屑、杂物。

2、宾馆住宿:旅客在任何宾馆居住展p不要在房间里大声喧哗或举行叫司的聚会,以免影响其他客人。对服务员要以礼相待,对他们所提供的服务表示感谢。

3、饭店进餐:尊重服务员的劳动,对服务员应谦和有礼,当服务员忙不过来时,应耐心等待,不可敲击桌碗或喊叫。对于服务员工作上的失误,要善意提出,不可冷冷言热讽!

篇2: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

一、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的现状

(一) 高校对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重视程度

对于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的培养, 人们过多地会注重在孩子年龄比较小的阶段开始培养, 忽略了大学时期的培养, 但其实中小学是培养的初级阶段, 大学是将道德与礼仪定型的阶段。这样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培养就显得尤为重要。但是, 在一些高等院校的基础教学中, 比较重视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 往往忽视了道德文明教育。在众多的高校课程中,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与礼仪修养的课程都有开课, 但通常都是选修课或者课节安排得很少。高校对思想道德建设的不重视会导致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缺失。

(二) 加强道德修养建设培养的方式需要整改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也是十分重要的过程。关于大学生思想道德培养的方式方法直接影响着最终教学成果的质量。目前, 大学生的道德建设与礼仪修养的教学方式还比较单一, 大多都是理论课程, 并没有与实际生活需要及社会实践相结合, 许多方式都是空谈。因此, 改进教学方式对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十分重要。

二、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方式的意义

(一) 有助于完善大学生人格的需求

人格具有一定的魅力, 是人的心理过程与特征的总称, 是内在素质与外在素质的统一表现。高校开展思想道德培育课程着重培养的是大学生的宏观教育, 对人格培养教育程度还不够。日常生活实践证明, 思想道德建设成功的关键是要与日常生活的行为规范紧密结合, 生活实践最容易强化人的思想观点、礼仪行为与心理道德。因此, 培养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是推进学生人格向前发展的驱动力。

(二) 有助于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高校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是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精神。一个人的文明举止是否优雅、是否有气质是文化素质底蕴的表现, 更是人文教育结果的检测。大学生通过对礼仪规则、姿态、语言的培养, 学习高雅的礼仪、养成礼仪的交往方式与风度会体现出谦逊有礼的风范。

(三)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是一个民族文明的象征, 培养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非常重要。失去民族文化认同感会不利于民族文明的发展。民族文化认同感需要社会各界的努力, 所以在高校培养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十分必要, 也是比较有效的一种教育方式。大学生对道德与礼仪规范的学习, 会推动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传承, 增强我国文化发展的实力。

三、加强大学生思想道德修养与礼仪修养的方式

(一) 加强学校的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且艰难的过程, 教育需要日积月累才会有成果。思想道德建设在大学期间有着塑造与定型的作用, 因此, 高等院校要加强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 除了在日常理论教学方式培养上, 更要注重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培养。例如, 带大学生走进社区敬老院, 关爱孤寡老人, 陪老人说说话、聊聊天、整理内务等, 亲身感受思想道德文明建设的成果。社会实践是比理论教学更直观、更具有教学效果教育方式, 所以, 在授课方式上要改变以往的传统方式, 鼓励大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会、贴近生活, 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自行思考什么是道德文明, 什么是礼仪修养。

(二) 加强心理教育

当代大学生由于学业的压力、就业压力使学生的心理状态起伏波动较大, 如果高校不加强心理教育, 大学生心理健康就会有下滑趋势。人的心理如果不健康, 走极端是非常可怕的一件事, 大学生心理不健康的表现甚至会促使大学生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高校加强心理教育迫在眉睫, 学校可以开展一系列的心理健康讲座, 给大学生讲解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 创建社团组织相关礼仪的晚会等, 使大学生认识到道德与礼仪缺失带来的严重后果, 形成良好的礼仪日常规范, 并自觉遵守。

(三) 塑造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

思想道德修养最重要的是让学生去具体实行, 社会与高校采取的任何培养方式最终还是需要大学生去认可、去实践。首先、大学生要学会自行思考、对于社会中思想道德缺失的现象进行思考与反思。其次, 要自觉学习, 学会用辩证的、全面的眼光看待问题, 不要随波逐流。最后, 对于正确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要自觉遵守和坚持执行, 用自己正确的言行影响他人, 充分体现出当代大学生的素质, 真正地展示出我国大学生的风采。

总之, 高校要结合各方面的力量全面培养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与礼仪修养, 在实际教学中, 要深入探究更有效的教学模式, 为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顺利地进行做好准备、为我国综合素质的提升做出努力、为国家培养高素质人才, 为实现“中国梦”贡献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范丽辉.大学生礼仪修养缺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南大学, 2015.

篇3:大学生礼仪修养与思想道德建设

摘 要:当代大学生受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等三方面影响造成大学生礼仪的缺失。结合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原因,给出了通过礼仪修养的培养来促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法和保障机制: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关键词:礼仪;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4-0343-02

在中国古代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礼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钱宾四先生曾经说过:“要了解中国文化,必须站得更高来看到中国之心。中国的核心思想就是‘礼。”而在中国文化里,道德就像无形的约束,约束着个人、家庭、社会,维系着社会和谐健康地发展,推动社会不断前进。而礼是道德约束的外化形式,这也正如荀子所曰“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

一、礼的基本精神

“毋不敬,俨若思,安定辞,安民哉”是《礼记》开头的第一句话。意思是说,任何时候都不要有不敬之心,容貌要矜庄,说话要谨慎,只有如此,才能安定天下民众。《孝经·广要道章》这样定义礼:“礼者,敬而已矣。”所有的礼,它的核心就是表达内心的敬意。无敬则不成其礼。礼的基本精神就体现在一个敬字,礼的基本精神就是尊重他人[1]。与他人交往时要做到自谦与敬人;《礼记》记载:“古之道,五十不为甸徒,颁禽隆诸长者”。对待父母与长者,要做到尊敬,孝顺。通过践行礼来表现和推广对他人的尊敬与爱戴。

二、礼推进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礼仪,是一种行为准则和规范,是道德的重要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不能遵守社会生活中的礼仪要求,那么他则是个缺乏修养的人。大学生作为建设国家的中坚力量,理应掌握符合社会道德要求的礼仪规范,懂得在实际生活中按照礼仪规范来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栋梁。

1.当代大学生礼仪缺失的现状和原因

知书达理,待人以礼,应当是大学生的一项基本道德修养。然而目前,我国大学生整体的文明礼仪素养不容乐观,存在着礼仪素养与所受文化教育程度不对等的情况,在礼仪修养方面存在缺失。许多不知礼、不守礼、不文明的行为普遍存在,此外还存在很多与大学生的礼仪修养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背道而驰的现象,例如,在人与人交往过程中自私、高傲、鲁莽等缺乏基本交往礼仪的现象;在公共场合大声说笑、随便吐痰、乱扔垃圾等缺少自我约束的行为;在公交车上,不给老、弱、病、残、孕等需要帮助的人群让座等公德意识缺乏的现象;过分追求个人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绝对的自我,不会尊重他人,缺乏与身边人融洽相处的能力;不尊重师长同学,见面不问候不谦让;甚至更有学生把这种无视他人、无视纪律、放浪不羁的行为当成是个性追求,他们一味的要求别人尊重自己,却不知如何尊重别人。他们自然会被认为是不懂礼、缺乏道德修养的群体。

这种礼仪的缺失,有着很多方面的原因:社会方面,国家的改革开放带来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气息,但同时一些不良的生活习俗也悄无声息地影响着我们大学生。西方的个人自由主义冲刷着我们传统的礼仪文化,一时间社会上出现了很多盲目崇洋媚外的现象,比如很多大学生将自己定位为“非主流”,穿衣打扮言行怪异夸张等等。家庭方面,当代大学生大多是家里的独生子女,从小受到过多的疼爱甚至是溺爱。长辈的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让他们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尊重关心体谅感恩别人或者不擅社交,内向孤僻甚至偏执的性格。当然,这也离不开学校的教育,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脱离了大学生的思想和生活,没有做到主客体相统一,单纯的灌输教育;还有大学生思想的多元化现实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果产生了冲击,降低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时效性[2]。这些方面的原因都是造成现在大学生礼仪缺失的重要原因,所以发挥礼的精神,加强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如今教育上的一个重要任务。

2.发挥礼的基本精神进行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道德是礼仪的基础,礼仪是道德的外化形式。道德与礼仪二者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道德不同于法律,没有强制性,道德的遵守是依靠个人内在的主动性,并通过社会舆论、传统习惯以及信念起着作用,一个人思想进步、道德高尚,自然会表现得谦虚礼让、彬彬有礼。在我们社会生活实践中,讲道德就必须讲礼仪,而讲礼仪又反过来有助于讲道德,一个人是否有道德修养,一定是通过他们自己具体的行为表现出来。礼仪是大学生的道德底线,一般来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往往是一个知礼、守礼、行礼的人。大学生不仅要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知识,同时也要注重自身礼仪道德的修养。

礼与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是息息相关的,礼无处不体现在平时的言行举止上,要将礼的基本精神融入到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来。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要求是一致的,都规范人的言行举止,促进人和社会的共同进步。大学不仅在于教授学生学习更多的科学文化知识,而礼作为道德的一项基本要求,是规范大学生行为习惯的重要手段,能够作为媒介,正确引导大学生全面发展。礼是社会公德的范畴。礼文化的教育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一个支点,礼文化理应为道德建设服务。

在我们传统的“礼”中,要求人要尊老爱幼,在平时的生活中,要使大学生以这种精神融到行为中,真正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满招损,谦受益”被人视为千年不变的美德,在进行大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中,使他们明白做事要脚踏实地,切勿夸夸其谈、自吹自擂。同时“动于心、发于情、止于礼”也是被视为良好道德修养的体现,要使大学生学会控制好自己的情绪,待人接物不要鲁莽、不考虑后果。

三、礼与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结合的保障机制

1.以传统文化为载体进行礼仪教育

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经过五千年的历史选择和积淀,能够传承到今天并能够为全民族所广泛认同的,大多是精华。我国被誉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礼仪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之一,同样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历史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一套很完整的礼仪修养和礼仪规范。经过几千年的洗礼,它的精髓已深入人心,内化为中华民族的自觉意识并贯穿于人们的日常行为之中,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安身立命、经世治民、礼尚往来的重要的行为准则。大学生的礼仪教育应以传统文化为载体。学习以儒家文化为主流内容的传统文化中的精髓:“礼之用,和为贵”的和谐思想[3],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推崇仁爱。孔子创立的以“仁”为核心的人际关系准则,为人们确立了一个可以普遍认同的处理人际关系的准绳。同时,对于外来文化的传入,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取之精华弃之糟粕。

2.军训礼仪是大学的第一课

经过高考升入大学,大学生面临的第一件事就是军训,军训是对大学生自我约束行为的培养,让学生注重团队,学会尊重他人、遵守纪律,因此,显得格外重要。人们常说“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中国传统美德强调“礼”应反映“德”,做到礼德相济,礼德相融,只有诚于中,才能行于表,即做到慧于中而秀于外。军训就是培养大学生礼仪道德的第一课,让他们的行为符合礼仪道德规范。

3.长效机制进行礼仪教育

在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中,应该建立一个长效具体的机制,这主要体现在要将礼仪教育融入到学生学习生活各个细节,也可以通过举办各种形式的礼仪教育活动。比如课程学习中加入礼仪讲座、带学生观看礼仪表演或礼仪训练,也可以开展礼仪辩论赛、礼仪文化知识竞赛等社团活动;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可以让学生参加升旗仪式、毕业典礼等,通过把对大学生的礼仪教育着力点放在激励学生自觉地进行自我道德塑造的欲望上,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灌输。

4.礼仪文化氛围对教师的严格要求

大学的功能是教书育人,而教师则是大学里的灵魂,不仅教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亦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礼仪习惯和道德行为。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只有教师知道什么是礼,什么是礼文化,怎么践行礼,才能用自己的行为准则给学生做出示范。因此,教师应自觉提高自己的礼仪修养,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自己适当的行为举止和礼貌风范,真正做到为人师表,用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增强学生的道德意识,使学生了解社会对个人礼仪方面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彭林.礼与中国人文精神[J].孔子研究,2011,(6).

[2]赵琳.试论当代大学生礼仪教育的理论与实践[D].天津:河北工业大学,2012.

篇4: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

当前高校大学生语言文化修养状况调研的主体内容包括四个模块,即语言的文化素养、语言规范与教育、礼貌语言与称谓语、校园新词新语。第一个模块,旨在了解语言的文化功能体现,因为人的素养最为重要的是文化素养,而文化素养的媒介是语言,语言修养本质上就是潜移默化的文化修养。第二个模块,是考察基于文化有效传播需要的语言规范问题,包括交际意义上的语言符号承载内容的社会规范性和工具意义上的语言符号组织结构的表达规范性,后者包括语音规范、词汇规范和语法规范。语言规范的实现,既需要语言学科层面上,即专家系统上的规范,又需要政府行为主导下的社会规范。语言学意义上的规范内容的实现需要借助各种教育手段,社会规范需要政府制定符合社会公众普遍认同的、能促进语言社会生活健康发展的政策进行规范引导。第三个模块,是从语用学意义上设计的。关于高校语言运用情况,需要考察的问题很多,课题组认为,当前最为重要的是要考察人际交往过程中大学生彼此用语的礼貌状态,因为礼貌程度是交往得以进行的关键要素。礼貌语言中,见面招呼、彼此称谓又是人际交往的首要信号,因此,将称谓语列入礼貌语言的重要考察内容。第四个模块,考察大学生的语言自主能力,也就是从发展的观点、动态的视角看看大学生的语言生活实态,因此将校园新词新语列入重要考察对象。本文拟就调研涉及的主要问题谈点看法,并就语言修养内涵做些讨论。

二现状管窥

调研课题组选择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北京城市学院等三所高校部分在校学生为调查对象,从文化层面、规范层面、运用层面以及创新发展层面进行考察,力求对北京高校用语情况有一个较为明晰的了解,以便整体认识首都高校大学生的语言面貌,从而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共回收有效问卷409份。①调查对象中,本科生是主体,占被调查总人数的83.7%, 研究生占16.3%;文科专业占61.8%,理工科占38.2%。经过调研,获得了一些基本数据,调研成员分别就其中某个主要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初步意见。根据调查数据,我们有四点意见。

第一,高校学生对语言修养的地位是普遍肯定的。高校是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其语言修养在人才培养中究竟占有怎样的地位很少量化认识。本调研结果表明,83.4% 的被调查者认为“高校作为国家语言文化建设的重要阵地,在用语规范方面应该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在英语学习被强调到相当程度之时,大学生们如何看待母语与外语的关系,是否因为英语考级而淡化母语学习?调研结果显示,尽管大学英语考级十分普遍而且一直被强调,85.8%的学生仍然认为,与英语学习相比,汉语应该更受到重视。显然,大学生在语言生活中已经认识到汉语的社会作用,掌握汉语对于本职工作具有重要意义。这种答案是源于大学生体验还是源于推断,应当是兼而有之。就是说,大学生包括部分研究生人生经历中已经体验到语言的作用,同时也有对于未来工作需要语言功夫的自我判断。无论如何,汉语学习的重要地位在大学生中是受到肯定的。这应当是汉语传承的人类文化基础和语言文化发展动力。

第二,语言修养是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语言修养本质上是文化修养,语言学习本质上就是文化学习。语言修养越深入,文化底蕴则越深厚。75.6%的被调查者认为,语言修养蕴涵着哲学、伦理、道德、文学、艺术等方面的文化修养,63.5%的被调查者认为,日常用语、专有名词、成语典故、民间谚语等语言载体蕴涵着文化知识,丰富的语体形式就是多样的文化载体。调研结果显示,大学生文化素养有多种途径,被调查者认为源于学校教育占76.8%,家庭背景影响占67.9%,自身学习占80%,30.1%的学生认为“政府倡导”也具有作用。而学校教育中,文学作品的学习是重要途径。73.8%的被调查者认为古典文学作品言辞优美,对于语言能力的提升具有一定的作用。那么,大学生究竟在多大程度上借助文学作品提升了语言能力?这种调研尚不深入。但是,有几个参数表明,古典文学实际所起的作用并不很理想。比如,被调查者中能够背诵50~100首中国古典诗词的占44.4%,能背诵100首以上的占16.8%。经验证明,背诵经典诗文对于语言文化修养具有实质性作用,背诵量少,语言理解能力、运用能力自然有局限。背诵之外,认为通过其他途径有意识进行语言文化修养的占42.1%。经常关注国学讲座或其他国学宣传形式的占17.6%,偶尔关注者占69.1%。67.1%的大学生比较熟悉中国文学作品,46.5%的学生阅读过四大文学名著(《红楼梦》《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中的一两部,9.4%的学生表示多次读过。58.5%的学生阅读的是原著。

西方文化是语言文化修养的重要方面。关于西方文化的修养途径,62.7%的学生认为主要源于课堂教育,55.9%的学生认为主要源于互联网,50.6%的学生认为主要源于课外阅读。调研表明,阅读经典中外文学作品、听名家的讲座、欣赏中外电影、收看广播电视以及到各地去游览观光考察,对于了解文化、提升文化素养具有积极作用。

第三,礼貌语言在意识上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但在使用中却与认识有差距。82.5%的学生认为使用礼貌语言体现人与人之间的互相尊重,43.1%的学生认为能够“推动话语沟通”。在语言交际实践中,大学生对对方的礼貌语言十分在意。礼貌语言体现对人的尊重,尊重人的基本条件是对人真诚。调查发现,63.7%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时最在意对方语言的真诚,20.9%的学生最在意对方礼貌用语,9.5%的学生最在意对方语言的幽默,5.8%的学生最在意对方语言的智慧。就内容而言,74.8%的学生认为敬语更能体现语言的礼貌色彩,38.5%的学生认为是赞誉之词,26.8%的学生认为是客套话,22.5%的学生认为甜美的声音也显示出语言的礼貌。尽管被调查者对礼貌语言的价值认同非常明显,但是,礼貌语言的实际使用状况与被调查者的认识并不一致。大学生的实际语言生活中自身究竟如何使用礼貌语言,使用的“适时性”(即在使用礼貌语言时是否及时使用了),使用的“适度性”(即恰到好处地使用了礼貌语言),实际上并不令人满意。大学校园的礼貌语言使用状况不大令人满意,可以从另一项调查中得到间接证明。比如,调查是否说脏话,63.4%的学生表示偶尔说脏话,19.7%的表示经常说。这就是说,至少83.1%的大学生偶尔说脏话。经常说脏话的学生中,父母教育程度为初中以下(含初中)的比例为29.7%,为高中的比例为35.9%,为大专或本科的比例为28.1%,能否由此推断语言修养与家长、家庭教育有关系,值得思考和进一步研究。课题组成员程丽丽在文中提到,武汉理工大学华夏学院宿舍管理员张国华老师贴了很多温馨提示,如“我们都来学说话”,“请人帮忙多关照,求人解答说请教,提醒让路请借光,看望别人说拜访……”。由此可以间接反映,大学生礼貌语言的实际使用情况并不很理想。

第四,短信语言有活跃交际的积极作用,但也有负面影响。不良短信严重影响大学生的文化修养。不良短信主要是指一些垃圾短信、黄色短信、反动言论短信、恐怖短信和诈骗短信。据统计,2008年6月止,“12321举报受理中心”共收到举报信息482,098起,其中有关垃圾短信的举报438,668起,占举报总量的91%。经分析,举报的垃圾短信内容中:欺诈类占39.2%,商业广告宣传占36.3%,违法出售票据证件和出售违禁品分别占11.5%和8.4%。69.8%的学生每天都要上网,26.5%的学生基本每隔几天上一次网,网上的不良信息对语言修养无疑有密切关系。

三雅言期待

如何提高大学生的语言素养,途径很多。这里拟就语言修养的内涵做些探讨,为高校语言文化建设提供参考。

日常社会生活中,除了物质需要,社会交往的重要介质之一就是语言。语言几乎像生活中的空气,谁也离不开它,但人们往往不大注意它的存在,因而也较少考虑如何很好地发挥它的作用。一个社会群体中,语言是文明的标志,正如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托马斯·曼恩所说:“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②

高质量的言语必须言之成理。言之成理必须具备立得住脚的内容。立得住脚的内容首先必须合乎实际,这就是真实,同时内容内部必须相互协调,这就是逻辑。言语之理,最基本的要求就是要具备真实性和逻辑性。真实性是言之成理的基础。语言反映事物真实性历来受到学者高度重视。我国先秦时代对名实关系的讨论热烈而深入,本质上就是讨论语言的真实性问题。为清楚认识名,准确使用名,公孙龙分析了“物”“实”“位”“正”四个重要概念。他说:“天地与其所产者,物也;物以物其所物而不过焉,实也;实以实其所实而不旷焉,位也;出其所位,非位,位其所位焉,正也。”(《公孙龙子·名实论》)语言反映真实性,有摹写性、说明性和推演性等表现形式。摹写性是借助言语对事物进行刻画,正如画家对事物描摹一样。说明性是借助言语对事情进行陈述。推演性则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提出新的问题或作出新的判断。摹写性重在对可观察或可感觉的事物对象进行表现。言之成理的逻辑性,与对真实表达对象的全面认识关系密切。即使是真实对象,如果不清楚对象内部或对象之间存在的各种联系,表达起来就容易导致混乱,混乱就是缺乏逻辑性。

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是语言反映世界真实性的最有代表性的理论,他认为语言就是世界图像的摹写。当然,他所指的图像,不仅仅是对世界实体的反映,还包括虚拟的事态的摹写。图像的真,就是摹写了实在的真,即正确地或者说对应地摹写了存在着的事态,因此,语句也就为真。图像的假,摹写了虚假的事态,即与实在不一致,显然语句的真值也为假。可见,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实际上已经将表达的真实性与逻辑性融为一体了。

语言表达不只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我们不排除语言表达的技术性质,因为它是基于物理符号的排列组合,这种组合是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实现的。但是,如果语言应用是单单靠技术手段能够解决的问题,那么,语言的魅力就不会如此强大,语言的神秘色彩也不会如此强烈。由此可见,语言表达更是一种艺术。

艺术意义上的语言表达自古受到哲人关注。邓析有明确主张:“夫言之术,与智者言依于博,与博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安,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豪,与贫者言依于利,与勇者言依于敢,与愚者言依于说,此言之术也。”(《邓析子·转辞篇》)当然,我们不能说邓析提出的每一种说话技巧都很合理,但其基本思想是值得肯定的,那就是说话必须注意策略。智者通常深谋远虑,如果试图以深刻打动对方,未必可行,不如以“博”言之,既可拓其视野,亦可益其深入,此所谓“与智者言依于博”。“愚者”常常缺乏思想,因此说服开导十分重要,故曰“与愚者言依于说”。尽管邓析这种说法未必很有道理,但是在先秦时代人们就关注这样的说话艺术问题,不能不说我国古代先哲对语言交际的高度重视。

语言应用的艺术莫大于心灵的沟通。这方面,人们强调最多的是善言、良言,反对恶言。正所谓“良言一句三春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子曰:“君子之道,或出或处,或默或语。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易经》)这是肯定语言交流要志趣相投。

言语艺术还有适度问题。时机要适度,“人不安勿话扰”。神态要适度,言语者说话神态也被认为是语言交际心理反应的重要内容。“亲有过,谏使更,怡吾色,柔吾声,谏不入,悦复谏”,讲的是即使是对父母说话,言语神态和语气也得讲究,何况其他人呢。数量适度,“话说多,不如少。惟其是,勿佞巧。”“知者不言。言者不知。”“善者不辩。辩者不善。”(《道德经》)程度适中,“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孝经》)庄子说:“夫大道不称,大辩不言。”

我国历来有着崇尚美辞雅言的意识。孔子说:“言而无文,行而不远。”这是从辞令方面讲“文采”的重要性。辞令是表达情志的重要工具,要是辞令没有文采,就不能完成它的任务,一个言而无文的外交官周游列国也是难以完成外交任务的。说话要有文采,才能感染、引导别人。文采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善言之文采。主要是以“信”“善”为语言的最核心的内容,使言语充满内在的神韵。善言信言是至美之言。即所谓善言大采在于神,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大辩若讷。(《道德经》)二是文辞之美,即“善辞大采于形”。这也是语言应用中应当注意的。《滕王阁·序》几乎通篇文采熠熠。说到物产,谓之“物华天宝,龙光射牛斗之墟”;说到人物,谓之“人杰地灵,徐儒下陈蕃之榻”。“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是千古绝唱,“渔舟唱晚”“雁阵惊寒”是脍炙人口的经典。

语言本身是民族精神体现,是民族文明的化身。威廉·冯·洪堡特通过研究语言达到研究人的目标。他将语言研究分为三部分:一般的研究,探索语言的本质和功用,考察语言与人及世界的关系;特殊的研究,搜集现实语言材料进行分类、整理;历史的研究,就是将前两者的研究成果结合起来,进行历史考察。其《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被誉为“第一部关于普通语言学的巨著”,“语言哲学的教科书”。书中一个核心思想就是阐明“民族的语言即民族的精神, 民族的精神即民族的语言”。我们可以校训为例说明不同的民族精神必然有不同的语言反映。美国校训多反映的是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牛津大学校训为:“The lord is my illumination” (“主照亮我”或“上帝乃知识之神”)。剑桥大学:“From here we receive light and sacred draughts”(“求知学习的理想之地”或“此地乃启蒙之所、智慧之源”)。哈佛大学:“Let Plato be your friend and Aristotle but more let your friend be truth”(“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以真理为友”)。普林斯顿大学:“In the Nation's Service,In the Service of All Nations ”(“为国家服务,为世界服务”)。麻省理工学院:“Mind and Hand”(“既学会用脑,也学会用手”)。耶鲁大学:“Truth and Light”(“真理与光明”)。中国大学校训大多出自古代经典典籍,根植于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如清华大学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取自《周易》中“乾”“坤”两卦的卦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中国人民大学校训“实事求是”出自《汉书·河间献王传》“修古好学,实事求是”。北京邮电大学校训“厚德、博学、敬业、乐群”,“敬业乐群”典出《礼记·学记》。北京大学“爱国、进步、科学、民主”。北京师范大学校训为“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据统计,我国56所北京高校校训中,有30所高校校训出现“厚德、博学、宁静致远、博识、雅行、敬德修业、格物、至诚、慎思”等字眼。这些词内涵丰富、雅致公正、端庄大方,读来浑厚有力、意味深远,增添了校训深厚博雅的艺术魅力和温柔敦厚的人文精神,呈现出含蓄蕴藉的艺术特点。校训从传统中吸取精华,字义词义都非常精确到位,内涵丰富,文白相间,雅俗共赏。这是语言的不同,更是民族精神的不同。

综上所述,经过调研北京高校部分大学生的语言文化现状,我们发现高校学生对语言修养的价值普遍肯定;认为语言修养是文化修养的重要途径;礼貌语言,在思想认识上受到大学生的普遍重视,但在实际使用中却与认识有较大差距;信息科技时代,新的语言形式(比方短信语言)对促进文化交流具有积极作用,但也有负面影响。课题组认为,加强大学生的语言修养,其主体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第一,言之成理,体现语言的真实性和逻辑性。真实性,就是强调语言内容的客观实在性,逻辑性是客观实在性在思维领域的反映,是语言符号网络构建的组织依据。第二,不但要懂得语言表达的“技术”,更要懂得语言表达的“艺术”。语言艺术包括:通心——注重心灵沟通,适度——把握言语表达的“度量”,优美——言辞优美。此三者有机结合,被认为是具有语言表达的艺术。当然,有一点值得注意,当今信息社会,人们在思想情感交流过程中,淡化言辞符号,代之以多种媒体符号手段,即借用图画或行为表情来传达语言符号难以表达的内容。这种现象,或许会给语言交际的传统定义带来冲击。第三,语言的整体面貌要体现民族精神。这是对语言内容的文化意蕴及其影响力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语言交际的社会功能得以有效发挥的重要要求。

高校应当关注自然语言交流的质量,重视人们的言语能力修养。当一个国家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时,作为文化符号的语言交流,对国家形象有直接的影响,重视大学生语言能力养成当成为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如何实现大学生的语言修养,本课题组其他成员的论文从不同角度有所涉及,这里从略。

参考文献

[1](德)威廉.冯.洪堡特著,姚小平译.论人类语言结构的差异及其对人类精神发展的影响[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2]陈汝东.论语言文明[J].语文建设.1996,(11).

[3]邢福义.文化语言学[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0.

[4]杨芳.谈大学生的语言修养和素质教育[J].江苏高教,2001,(4).

篇5:礼仪修养的内涵与内容

一、中医学的科学内涵

(一) 中医学具有一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

“究天人之际”是我国古代哲学和科学所共同关注的一个问题。在所有的天人之间的关系中, 占据主导地位的观念就是天人合一, 这是我国文化的一种基质, 而且对我国的科学文化各个层面都产生了很深刻的影响。中医是在传统文化中孕育并发展的, 所以也具有很深的天人合一的观念, 所以具有浓郁的东方文化色彩, 是一种整体的医学观。中医学认为, 在人体的各个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之外, 人还和自然具有十分密切的关系, 二者是一种具有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主要表现在:1.天人合气, 我国传统科学中认为世界的本质是气, 而气又分为阴和阳, 所以就有“积阳为天, 积阴为地”, “人以天地之气生, 四时之法成”等说法, 因而天地和人都统一于气, 只是处于气的演化过程中的不同形态。2.天人同构, 也就是说天人在结构上具有相同性。古代的医学家将各个人体视为小宇宙和小天地, 同天地和宇宙相应进而同构。凡是天地自然中的事物和现象, 人类的身上都有相应的器官、部位和功能同它相应, 如果天地自然发生了一些变化, 那么人体的生理功能也就会发生一些变化。3.天人同理, 也就是说人和自然在运动和变化的过程中会遵循着相同的规律。各个时代的医学家都吧阴阳变化的规律、五行运行的规律、太极的规律当做人和自然共用的的普遍规律。

有了以上三种理论, 中医学在进行构建的时候, 就会从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着眼, 利用气作本体, 将阴阳五行作为结构模型, 这样就能把人放在自然的时空当中进行考察, 从而有效建立人的生理和病历模型, 然后找出相应的治病方法和原则。在中医学中, 保健的前提就是人与自然的协调, 而人们生病的原因就是天人系统失调导致。

天人合一的整体医学观念将人和自然的统一性当做基础, 在宏观的角度上认识并控制人体, 有及其深刻的合理性, 蕴含着朴素的系统思想的萌芽, 在早期的医学发展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的生态医学、气象医学、时间医学等在现代医学当中也还具有十分积极的作用。但这种观念过分的强调了认同自然的统一, 没有关注到人体的差异性, 更没有实践研究, 所以使得中医学的理论具有相应的模糊特征和思辨色彩。

(二) 中医学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观

我国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决定了我国才传统文化具有崇古尊经的价值理念, 同时还具有追求同一的价值观念。而这种价值观念深刻的影响了中医学。黄帝和神农氏都是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神话人物, 但却被我国的医学家尊为医门的圣人, 后来的张仲景又被尊为“亚圣”, 他著的《金匮》、《伤寒》等被中医学家奉为经典。也正是基于此, 几千年来我国的医学发展十分缓慢, 基本没有范式革命。一旦某位医者提出了反对先贤医学的观点, 不但不会被接受, 甚至会遭到其他人的排斥。所以在当今, 要想积极发展中医学, 就必须不断进行改革, 对医学经典进行“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利用现代化的手段和方式, 推动我国中医的发展, 积极创新, 勇于批判, 为中医的发展注入全新的活力。

(三) 中医学具有重神轻形特征

我国的传统价值观是重道轻器, 这种价值观反映在医学中, 就形成了重神轻形的特征。在中医学的方法论上, 神比形更重要, 那些掌握形的只是初级大夫, 掌握神的才能称之为名医。脏象说是中医学理论的基础和核心。虽然历代都有对人体脏器官的描述, 可是在中医中的脏腑功能却不是或者说不是主要从这些描述中得出的。所以中医学在诊断人的病情的时候, 主要观察的是人体生理功能的变化, 而不是具体器官形态实质的改变。这种方法论为中医学提供了一种简单有效的方法, 但同时使中医学变得神秘起来, 例如经络、脉象、命门等有无和定位的争论, 这些名词是一种功能但不是概念, 并不是从相应的结构的分析中得出的功能, 而是从功能来对结构进行“虚设”。所以, 必须从重神轻形的方法论着手, 才可以合理解释和科学研究这些概念及理论。

(四) 中医学具有得意忘象这种思维境界

象和意属于我国古代很重要的一对意识范畴。“医者意也”就充分反映了得意忘象这种思维特色。通常情况下, 中医都是通过“象”, 也就是人体功能的外在表象对人体进行相应的认识, 然后以象作为基本来构建人体的生理病理模型。中医学中有这样的说法:“象, 形象也。脏居于内, 形见于外, 故曰脏象。”由此可知, 象是中医认识人体的一种有效的手段和工具, 而不是人体的本质, 所以必须经过“忘象”这一过程, 才能“得意”, 这样就能抓住人的本质。中医学的临床诊断主要以象、言作为基础, 通过问得到言, 通过望、闻、切得到象。再通过得象来忘言, 这样得意忘象的思维过程才能够更加正确和辩证。

通过相应的得意忘象、忘言, 从而追求直觉的体悟, 这种思维境界有着独特的优势, 可以有效激发医生思维的想象和灵感, 有较好的创造力。在比较丰富的经验的基础上, 在宏观的角度把握人体, 从而揭示出独有的人体奥秘。可是这种思维没有严密的逻辑, 没有相应的实证分析, 因而具有臆测性、模糊性和或然性。

二、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

要想研究中医文化, 必须以我国的文学、哲学、史学为基础, 将我国的中医名家、点击、文物、史迹当做对象, 来研究相应的理论及规律, 思想和观念、名家风范等等, 促进中医文化的发展, 推动我国中医的进步。

一般情况下, 中医文化的核心内容主要有以下这些内容:以仁、和、谦、诚作为主体的一种文化理念, 以精、慎、严、廉、作为主导的一种文化实践和以美、雅、馨、便最为主线的一种文化环境。在中医文化中, 理念是根本, 体现的是中医学的核心价值观;实践最为重要, 可以充分表现中医学的特色和优势;环境最为直接, 体现的是中医学的民族性特征, 三者具有相辅相成的关系, 缺一不可。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的不断进步, 我国的中医学已经引起了国际上的注意和重视。中医文化是我国灿烂文化当中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既具有母体文化的诸多特点, 还具有自身发展的特征, 就其文化价值而言, 是无法估量的。其文化核心内容更是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的诸多优秀品质和处世原则, 因而相关的管理部门和医学研究者, 一定要在掌握中医理论的基础上, 不断创新, 进而推动中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

参考文献

[1]何裕民主编.差异·困惑与选择[M].沈阳:沈阳出版社, 1990.

[2]黄帝内经·索问·四气调神大论[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 1956.

[3]高亨·周易太传今注[M].济南:齐鲁书社, 1983.

[4]周学霆.三指禅·卷一·总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2.

[5]清·喻昌.医门法律·卷一[M].上海:上海科技版社, 1959.

[6]李时珍.本草纲目[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杜, l982.

[7]粱阳泉.物理论·论医[M].见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12册·卷501[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62.

上一篇:开展试点工作总结下一篇:外伤急救知识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