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2024-06-1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精选9篇)

篇1: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教学目的:基本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高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

教学重难点:对自由含义的理解,自由的意义及怎样实现自由发展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同学们肯定会听过这样一句话: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在任何时期,人们都在追求自由,可见自由的重要性。自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不陌生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就提到了自由一词,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互动:同学们来讲一讲,你认为什么是自由?

课堂总结:同学们说的都对,自由不仅是身体行动上的自由,还有思想上的自由,有了自由,我们能做我们想做的事情,科学家因为自由能够发明新事物,艺术家因为自由能够创造艺术作品,作家因为自由能够创作文学作品„„因为思想和身体行为的自由,使得人们能生活的更好,更好的实现自身价值。自由主要是指公民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自由”,是社会主义条件下,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最广泛的自由权利。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

从古至今,人类从来没有停止过对自由的追求,梁山伯与祝英台追求爱情与婚姻的自由,留下化蝶双飞的美好故事;李大钊等共产党人奔走呼号寻求民族解放,实现民族自由;马丁路德金心中有一个梦想,为实现黑人的人身自由发出呼喊„„千千万万的人都在为自由奋斗着,自由是我们的基本权利,在任何时间都不会改变,所以,自由是人类永恒的追求。

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点:自由不是毫无界限的,法律会保护你的自由,但是如果随心所欲胡作非为,那么法律就会拿走你的自由,因为你的毫无顾忌可能会给社会、给人民带来不良伤害。所以,按照核心价值观对自由的定义,享受自由要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并不是随心所欲。

课堂互动:自由对社会、个人的发展有什么意义呢?

通过同学们对自由意义的讨论,我们可以把它们归结为以下几点:第一、自由激发社会的活力。因为社会环境的自由使得人们更好地工作、学习、生活,比如建国以来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动学术和思想进步与人才的增加,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环境和人才的保障,为社会发展增加活力。第二、自由促进个性的发展。八股取士大家应该知道吧,说的是明代的科举考试,它限制考生自由抒发言论,禁锢了人们的思想,使得人们不敢也不能有自己的思想,严重限制了人们个性的发展。而相比之下,如今的素质教育,要求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就极大促进了大家个性的发展。所以自由不仅对个人本身,还对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课堂互动:最后一个问题问大家,我们知道了什么是自由,知道了自由对我们的意义,那我问大家,我们该怎样实现自由发展呢?

是的,大家说的都很对,我们中国是依法治国的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法律保障我们的自由权利,所以当我们的自由权利受到侵害时,首先要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这是我们作为公民所需要具备的基本素质。法律武器的保护是我们实现自由全面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由很多条件构成的,除了法律保障,国家需要提供物质条件,什么是物质条件呢,简单的说就是经济实力。我们可以简单的做一下对比,发达国家美国和非洲发展中国家,美国的发展,经济实力不断提高,从而有经济条件满足人们对自由的追求,相比之下,非洲的落后国家连温饱都解决不了,如何解决自由问题呢?

科学技术的进步是怎样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呢?科技进步推动交通运输等方式的进步,人们出行更加方便,从而扩大视野,促进发展,另外,科技进步带来一系列变革,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思想等方面都能产生深刻影响,都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中国古代的人们没有我们现代人有福气,他们所处的时代封建专制,王权至上,人们没有发言权,只能俯首听从命令,并且敢怒不敢言,大大限制了人们的自由发展,而当今社会主义社会,宽松的社会环境能够促进人们敢于思考,敢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维护自已的自由,所以宽松的社会环境氛围也能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归结起来就是四个方面:法律、经济、科技、社会环境,当然肯定还会有其他方面,我们主要从这四个方面归纳。

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这节课我们学了什么,第一,我们知道了自由的含义,分析了自由的意义及怎样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相信通过这一节课的学习,大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由观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时代在发展,我们在进步,你们作为当代学生,承担着祖国的重任,所以希望同学们学好文化课的同时能够关心国家大事,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下面以一首《少年强》结束这次的讲课,希望你们都能成为祖国强大的支柱。

课后作业:你认为还有哪些途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板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篇2: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1通过教学,使学生认识自由的内涵。

2理解实现人 的自由而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最高价值目标。

二教学难点:自由的内涵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PPT 四教学时间:1 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播放有关自由的视频

1、“自由”的内涵(板书)提问:何为自由?你如何理解自由? 自由,在古代多指实现天道与人道交融互通,达到物我为

一、天人合一的境界。现在,主要是 指公民在 法律规定的范围内,自己的意志活动有不受限制的权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自由”,就是社要在会主义条件下,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各项合法权益,全社会成员在经济上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在政治上共同享有平等权利,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享有 最广泛的自由权利。

2、中国传统文化中对自由的追求(板书)在中国文化里,无论是入世有为的儒家,还是出世无为的道家,无论他们的生存环境和行为 特征有何不同,但是在内心和精神的层面,他们都同样拥有着自由的灵魂、都同样构建着独立的 人格,都可以因为心灵的独立自由而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国学中的自由,是儒家责任里的闲情,是道家朴素中的安然,是法家理性下的游弋。道法自然。——老子

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孔子 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

3、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对自由平等的追求(板书)追求自由平等

4、守护自由 实现自由(板书)自由与法治是不可分离的,法治是自由的前提和保障,自由是法治的表现和产物,无法治就无 所谓自由。因此,数千年以来,人类苦苦对自由、民主、平等和正义的追求与争取,实质上就是 在追求和争取法治。从一定程度上讲,自由是一种理想,是较为抽象的,而法治却是现实,是具 体而生动的。人类通过艰苦劳动和斗争,甚至是流血牺牲造就的具体现实的法治社会,为人类最 大限度地享受生活的自由与幸福提供了必要条件,自由在法治的怀抱中得以生存。

二、探究与思考

1、【案例】 金昌市一中风筝节——放飞自由 “借一方蔚蓝的天空,是为了在自由的风中寻找目标„„” 3 月 30 日,金昌小学足球场上,风筝翩翩,诗乐交响,全校师生在骀荡春风中共享着校园风筝节的文明、和谐与自由。金昌小学中校园风筝节自 2003 年创办以来,每年春季举办一次,至今已举办四届,是市小学丰富多彩的校 园文化中一项具有传统特色的迎春活动。在各班团支部的组织下,同学们动手制作,动笔描绘,撰文赋诗,共同放飞。画意蓝天之下,风筝飞翔着师生共建和谐校园的美好愿望。风筝组合《奥 运梦想》的作者之一,刘芳同学说: “从构想风筝造形,购买材料到动手去 做,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我们的团结协作精神和动手能力,激励我们热爱自由,追求理想,我 们喜欢这样的活动。”

2、探究与思考:国学中的自由 国学中的自由。中国古代社会给人的印象,往往是秩序井然、礼教森严的,乃至使人们认为,缺乏自由,似乎就是中国社会的传统。是这样的吗?请同学们走进历史,走进国学,探究“自由”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足迹。

篇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一、自由与平等的内涵及关联

目前对自由、平等这两个范畴的定义可谓不胜枚举, 这一方面使得这两个范畴获得了极其丰富的内涵, 但同时也造成了使用中的混乱。更严重的是, 其涵义的纷繁多变导致人们对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联莫衷一是, 这为我们在社会建设当中如何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造成了一定障碍。所以我们有必要首先来厘清这两个价值的内涵。

(一) 历史沿革带来的内涵变化。

自由与平等作为西方近代以来两大重要的政治价值, 是在反对封建等级制度的过程中形成的, 对自由的吁求表达了当时的人们对受束缚和被奴役状态的不满, 对平等的倡导则表达了人们对地位不平等的反抗。当人们获得平等的地位时, 自然也就解除了受束缚和被奴役状态;反过来也一样, 当人们不再受束缚和被奴役时, 也就获得了平等的地位。可以说, 自由与平等在面临着共同的封建束缚和压迫时更多地具有一致性。但是经由了巨大的政治、经济以及社会变化, 当自由与平等所面临的不再是共同的反抗对象, 甚至当自由的结果恰恰造成了不平等的现实之后, 自由与平等从原初的一致逐渐更多地呈现为矛盾和对立。

(二) 自由与平等:

矛盾还是兼容?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看, 许多思想家认为自由与平等这两大价值本身就是矛盾的, 所以在必要时只能为更为重要的价值而牺牲另外一个。例如英国思想家柏林在他的最广为人知的论文《两种自由的概念》中就指出, 自由与平等虽然都是重要的积极价值, 都是值得人们向往和追求的, 但两者却往往不能相容。“不管是政治平等、有效的组织还是社会公正, 都常与哪怕是很少量的个人自由不相容, 当然更与无限制的自由放任不相容”。柏林的观点是一种价值多元主义, 他认为像自由与平等这样的不同的价值是不可能“最终都是相互包容甚或是相互支撑的。”与此相反的是, 另外一些思想家力图统合这两个看似矛盾的价值, 例如罗尔斯在《正义论》中所指出的, 自由即是平等的自由, 自由的发挥和运用虽然可能带来结果的不平等, 但自由本身即意味着平等, 因为既然每个人从权利的角度来讲都享有同等的自由, 那么人与人之间无疑就是平等的。作为罗尔斯的追随者, 周保松先生在他的著作《自由人的平等政治》中也表述了要同时重视自由与平等, 不可把两者对立起来的观点。以上两种观点各持己见, 难分伯仲。那么, 自由与平等之间到底是对立的还是兼容的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对两者的内涵进行再认识的前提下再对两者的关联进行进一步的探讨。

(三) 对自由与平等内涵的再认识。

按照柏林的观点, 众多对自由的定义无外乎两种:一是“消极的” (Negative) 自由, 这种消极的自由回答的是这样的问题:“主体 (一个人或人的群体) 被允许或必须被允许不受别人干涉地做他有能力做的事, 成为他愿意成为的人的那个领域是什么?”第二种是“积极的” (Positive) 自由, 积极的自由和以下这个问题的答案有关:“什么东西或什么人, 是决定某人做这个、成为这样, 而不是做那个、成为那样的那种控制或干涉的根源?”积极的自由对自由进行了肯定性的诠释, 即对“自由是什么”提出明确的主张, 并力求把这一主张推广开来, 为他人所接受。而消极自由则要求为个人自由划定一个范围, 在这个范围之内每个人都可以做任何他想做的事, 别人无权干涉。过去人们常评论马克思的自由观是一种积极的自由, 却忽视了马克思有关自由的表述中所体现出的限制权力的思想。自由的实现首先要求对国家权力进行限制。马克思在“科学社会主义”的纲领性文件《哥达纲领批判》中指出, 自由就在于把国家由一个高踞社会之上的机关变成完全服从这个社会的机关;而且就在今天, 各种国家形式比较自由或比较不自由, 也取决于这些国家形式把“国家的自由”限制到什么程度。自由不等于放任, 为维护自由最重要的是划界。一方面是划定权力运行的范围, 使权力得到适度的限制, 不至于被滥用;另一方面是划定权利行使的范围, 既在合理的范围内对个人的权利加以保护, 又防止造成对他人权利的妨害。

二、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的自由与平等

自由与平等是人类共享的两大价值。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这两大价值被列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要素, 这意味着它们不仅可以在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中起到引领人民的作用, 更可以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发挥出重要作用。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 自由与平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呢?它们又何以能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获得兼容性呢?下面我们来一一进行探析。

(一) 以共识为基础的自由与平等。

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的自由与平等必须要以共识为前提。西方的自由主义更多地强调了个人的理性判断, 却为了保持个人的独立, 过于强调多元主义, 如此一来, 任何一种主张都没有使他人放弃自己的主张以与自己取得一致的特权。因而, “自我主张”随处可见, 却难以形成共识。社群主义通过强调每个成员在共同体中的休戚与共, 因而较易形成共识, 但是因忽视对共同体中成员的理性判断能力的培育, 使得自由主义指责这种共识为“盲从”。因此, 共识不是将一种观念进行自上而下的贯彻。而是要建立在人们的理性判断和积极参与的基础之上。这就要求唤醒民主的主体意识, 搞好基层民主建设, 使广大人民群众的意见能有畅通的渠道反映出来。

(二) 法治下的自由与平等。

自由决不意味着为所欲为的自由, 恰恰相反, 自由是界限之内的自由, 既然自由首先意味着划定权力运用和权利行使的范围。那么划定范围的原则是什么?只能是法治。无论是从限制权力的角度还是从规范权利的角度来看待自由, 自由都必须有一个共同的基础:法治。因而法治既是自由的保障又是自由的前提, 可以说, 缺失法治的社会就不可能真正成为自由的社会。

(三) 由与平等的兼容性。

自由与平等作为两种价值, 难免会涉及到价值排序问题, 也就是说哪个价值更为基本的问题。这也是西方自由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最主要的分歧所在。因为在价值排序中居于首要地位的价值常常拥有在必要时牺牲其他价值来保全自己的特权。在社会主义制度下, 我们要尽量避免这种非此即彼的考虑问题的方式, 否则就只能将自由与平等置于此消彼长的对立中。所以, 既要警惕以牺牲自由为代价来换取平等, 否则会对社会的正常发展造成人为的、武断的伤害, 后果将是极其严重的。也就是说, 自由与平等不但可以兼容, 而且两者只有在兼容的情况下才能使双方都获得充分的发展。

三、自由与平等:兼容何以可能

自《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 第一次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命题以来, 许多学者都积极参与了这一命题的讨论和研究, 因而产生了大量的理论成果。在这些理论成果中, 自由与平等作为两大重要的政治价值引起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大多数研究者都认为自由与平等作为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是可以兼容的, 但是有一点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那就是如何才能使两者的协调并非建立在为保全一方而牺牲另一方上, 或者说如何才能做到使两者互促互进, 共生双赢。这就需要深入挖掘两者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具有兼容性的条件, 才能有的放矢。

(一) 自由与平等所讨论问题的实质。

西方有关自由与平等的讨论的实质就是在主体理性权威的前提下追问什么才是合理的生存方式。自由与平等问题随着从政治领域向经济领域乃至社会领域的拓展, 其内涵不仅表达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也表达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的关系。因此, 自由与平等问题的解决之道就在于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问题是, 如何对这三种关系进行协调呢?笔者以为, 只有在对西方关于自由与平等的思想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才能探寻出一条使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兼容性成为可能的路径。

(二) “个人”视角的局限。

如果单纯以“个人”为视角, 他人就是自由的界限, 所以萨特在谈到自由时曾发表过“他人就是地狱”的感慨。而平等表述的恰恰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从“个人”的视角出发, 自由就具有绝对的优先性, 平等充其量只是自由的一个内在逻辑的结果, 即前文中所指出的, 在每个人都享有同等权利的自由的前提下,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单纯的“个人”视角造成了线性的价值排序的结果:平等只能是居于自由之下的次要价值。在对“个人”这一现代性概念的认识上, 要明确个人不是自由主义传统中的原子式的个人, 也不是有些社群主义者所认为的, 个人只是共同体当中的毫无特色的一分子。对自由与平等的考量将把个人理解为具有足够的独立性的个体, 但同时也要求对人的“共在”有一个深刻的理解。

(三) “个人”与“共在”双重视角的运用。

在社会主义条件下, 每个人既是独立的个体, 又是社会的一分子, 两者并不矛盾, 个人在自我实现的同时也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这就使得我们可以超越“个人”视角, 同时运用“个人”与“共在”的双重视角去化解两者的矛盾, 使自由与平等获得内在的一致性。从“个人”的视角出发, 就要求社会制度能充分保障个人自由, 为建立一个每个人都能“各尽所能”的社会提供条件, 这样才会使每个人都有可能完成“自我实现”, 使个人与自身之间的关系得到协调;从“共在”的视角出发, 就要求每个人都意识到自己从出生之日起就是与他人共在、与自然万物共在的。因此, 他人非但不是地狱, 反倒是构成个人成长过程中的不可或缺的因素。自然万物也并不只是人类要去改造和克服的对象, 而是人类得以休憩于其中的家园。“共在”视角的运用, 就使得关涉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自身之间关系的平等就不只是作为逻辑结果的、次要的价值。两个视角的同时运用也就意味着自由与平等两种价值在个人、社会与自然三个领域中的和谐共生。

摘要:如果没有足够的自由作为保障, 靠强制手段来维持结果的平等, 恰恰是对真正的平等的背弃, 而缺乏平等这一价值维度, 自由的实现终将逃不脱个人主义的窠臼。那么, 如何处理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要素的自由与平等之间的关系呢?本文在对西方关于自由与平等思想进行反思的基础上, 以“个人”和“共在”的双重视角去看待和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或许能成为一条可行的路径。

关键词:自由平等,兼容彼此,政治价值

参考文献

[1] .[美]罗尔斯;何怀宏, 何包钢, 廖申白译.正义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8

[2] .[美]德沃金;冯克利译.至上的美德——平等的理论与实践[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3

[3] .吴向东.重构现代性: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6

篇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关键词:自由;本质区别;价值引领

中图分类号:D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7-0032-02

一、前言

在社会实践的各种效用关系中,作为价值关系的客体,都是满足主体一定需要的价值手段,是实现人的价值要求的手段。人在各种社会关系中,试图摆脱各种束缚和压抑,争取各种社会权利,是自由在社会关系中的体现。人认识自身,改造自身,实现自身的全面发展也是自由的最终体现。自由的本质是一种社会关系,始终反映的是以人为主体的效用关系。从这个意义上说,自由是价值范畴。所以,将自由纳入价值范畴进行研究,可以在更深层意义上获得规律性认识。

二、自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逻辑

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价值目标。毛泽东从民族压迫和封建压迫对人的自由个性的束缚出发,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自由发展权利,建立一个独立的、自由的、民主的、统一的、富强的中国。邓小平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理解,提出改革开放以及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从经济的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重层面探索出促进人的自由发展的富有中国特色的发展道路。江泽民立足国情,高度重视人的自由发展,提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党的奋斗目标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提出中国共产党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胡锦涛提出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首次把人的发展作为党执政的目标,将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整体性的具体化的治国理念。

2014年5月4日在北大考察时的讲话中,习近平将“自由”列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层面价值要求的首位加以强调,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习近平多次强调,要坚持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而人民“根本利益”决不仅仅是物质利益或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人民幸福生活所不可或缺的各种基本权利与自由的保障与实现。

三、自由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品质

(一)社会主义自由观以唯物史观为立场。

资本主义自由观是以唯心主义特别是主观唯心主义为其根本立论根据的。他们从抽象的人性论出发,认为人的本性是人的天然属性,是绝对的、无条件的。他们不认为自由的具体价值内涵会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社会主义的自由价值观坚持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立场,将对自由的考察和对社会历史发展的考察统一起来,视自由的实现是一个历史过程。马克思强调自由是一种实践性自由,自由的本质恰恰在于人的实践。由于实践总是在一定时间、空间下进行,因此自由的内涵价值与实现形式也是历史的,相对的,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自由的实现,既要从国情出发,又要审时度势,随着实践发展不断创造自由实现的良好条件。我国正处于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同时是社会矛盾凸显期,必须用发展眼光把握社会主义自由观。社会主义倡导并积极践行的自由,是目标与的手段的统一,具体方式包括经济自由、政治自由、社会自由等,是实质性的自由,而这正是社会主义自由超越资本主义的地方,是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制度优越性的集中体现。

(二)社会主义自由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

资本主义自由观是典型的以个人主义为原则的。在个体和整体的关系上,西方思想家认为,个人和整体是相互排斥的,强调整体的自由必定会限制个人的自由。因而国家或政府只具有工具性的价值。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是从社会层面来概括的,其强调的就是国家的、集体的“自由”,因此必然具有集体主义的特色,这正坚持了马克思主义自由理论。它是个人自由与集体自由的高度有机统一。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个人受社会制约。在追求国家利益和社会利益实现的同时,强调个性自由自主,充分实现社会和个人利益关系的有效协调,是新的历史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基本价值取向。诚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还受到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够高的限制,但社会主义始终坚持在促进社会全面发展的基础上,促进每一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

(三)社会主义自由观以公有制为基础。

资本主义自由观认为私有制是自由的根基、自由的保障,必须彻底实行私有制,才有自由的实现。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由于财产的私人占有和社会关系的不平等性导致了人普遍处于异化和不自由状态。

社会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资本主义自由观的最根本区别就是我们主张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讲到,“共产党人可以把自己的理论概括为一句话:消灭私有制”。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根基。社会主义的经济自由就是建立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础上。“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论述突出强调“两个毫不动摇”。这鲜明地表现出,改革的目的不是个人利益最大化,而是促进基于公有制主导地位的、以共同富裕为基本方向的人与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生产资料所有制上彻底消灭私有制,这是保证人们发展自由个性的物质前提。

四、自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前进的价值引领

我国自由价值观的实现,不是孤立的工作,而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工程,必须将国家发展总的目标与经济、政治、法治等方面的工作紧密结合起来,协调推进。

(一)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扩大自由空间。

经济繁荣是社会发展的保障,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现实条件。在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引领下,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自由是发展市场经济的基础,也是市场经济的主要特征。有助于激发人的自主性、创造力,实现资源配置的最优化。

从1992年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现在,20多年的社会主义实践使得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较大的发展,但是一些体制机制,比如繁琐的行政审批,严格的行政管制,仍束缚着人民群众的自由经济权利,所以我们要突破传统思维限制,改革僵化

体制,把政府和社会组织应该放的权坚决放掉,认真做好保障民生的各项工作。但是,有一点要强调的是贯穿于经济改革的“自由”绝不是西方自由主义所谓的“经济自由化”。在这个过程中,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也要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作用,两者缺一不可。这既体现了我们顺应市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又说明了人民群众是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只有将两者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自由”。

(二)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满足自由需求。

自由和民主是密不可分的,自由是民主的前提,民主则为人的自由的实现创造条件。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强调的是个人自由与社会自由的统一。如今,西方有很多质疑我国的民主政治建设的声音。对此,我们一定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旗帜,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不能照搬西方民主模式。政治上的自由民主权利,不仅仅是选举权,更重要的还是一种持续的、完整的、平等的参与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显著特点与优势就是选举式民主与参与式协商民主的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凡是涉及到人民群众利益的事情,不论是全体人民、一个地方的人民、特定群众,又或者是基层群众,都要与他们进行广泛的商量。这体现了社会主义自由观内涵着对于每一个个体实质性自由的重视,但是由于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和僵化,民主政治建设还需进一步推进。为了适应经济社会需要,国家需要通过一些具体的制度建设不断扩大和落实人民群众在政治生活中的参与权、选举权、监督权、决策权、管理权。

(三)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保障自由权利。

自由从来是与法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法治是自由的保证,没有法治维护的自由,必然是不能实现的自由。建立和完善自由的市场经济制度,就是要将市场经济中的自由发展纳入到法律的轨道中,用法律保障自由市场的运行。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都离不开法律。为此,我们要继续推进依法治国,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依法治国,首先是依宪治国”。十八届四中全会《决定》中指出,必须坚持严格执法、公正执法,保证各项法律落到实处,这是维护人民自由的基本条件。同时由于人对自由的发展需要是会随着社会的变化发展发生改变的,各项法律制度也需要不断变化完善,保持法律与时俱进,最大限度地运用法律武器推动和规范人民自由事业的发展。

五、结语

任何事物都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特殊性包含着普遍性。自由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逻辑,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追求的价值理想,必然要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但自由不是抽象的,其中包涵着具体的社会政治内容,是随着经济社会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马克思所说的自由实现的现实基础有很大的差距,正由于存在这种差距,在解读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时,必须结合我国国情,只有这样才能让全体中国人民体会到国家政府对于自由实质性地追求。

参考文献:

[1]袁久红.论习近平对社会主义自由价值观的创新发展[J].东南大学学报,2015(3).

[2]高国希.马克思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理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州学刊,2011,(6).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4]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

篇5:个人自主——自由主义的核心价值

【关键词】个人自主;消极自由;积极自由;个人主义

自由主义的根基是个人主义。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生活方式、社会 形态及其价值理念,并非这个世界从来就有的东西。它随现代性而来,或者说,它就是现代性本身。个人主义构造了现代生活方式,无论对之赞成还是反对,我们的生活都已然个人主义化了,这是现代性各种条件的必然结果。科学 技术、工具理性、市场 经济 以及官僚 政治 等等都无可避免地瓦解了传统生活的各种社会纽带,在此基础上诞生的个人生活有着古代人前所未闻的自我决定权利和自主选择范围。面对这一自主的现代个人,自由主义欢迎他,保守主义谴责他,社会主义改造他。围绕着对现代性或个人主义的态度而起的是各种(组)对立价值之间的冲突,由此而形成了各种意识形态的争论和为争夺公共权力的斗争。

自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坚决捍卫者。由于个人的贪婪和创造性形象同时展现在人们面前,自由主义所捍卫的个人主义也由此成为现代政治思想争论和冲突的焦点。由于坚持个人自由和个人自主,自由主义成就了现代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伟大事业,同时也唤醒了人类心中不可遏制的欲求甚至婪欲。对个人主义的褒贬毁誉和意识形态争论永无完结,但是对个人主义的学理性探讨、考察和争论直到近30多年来才平静地在西方学术界展开。问题 起于以罗尔斯为代表的自由主义者对规范伦 理学 的复兴,他们试图从道德的角度来重新论证自由主义的合理性。罗尔斯的正义两原则立即引来争论。起初,争论围绕“差别原则”展开,可是后来,争论转向正义原则所蕴含的个人主义这个自由主义的根本基础上来。面对反自由主义者的激烈批评,自由主义者对作为自由主义之核心价值的个人自主做了道德上的辩护,以此作为对个人主义及其自由主义的捍卫。个人自主成为关键概念和被争论的关键价值。

那么,为什么“个人自主”成为了争论的焦点?本文试图作出阐释。

一、作为自由主义之核心的个人自主

个人自主(individual autonomy)的义涵包含在个人主义这个概念之下。史蒂文·卢克斯在《个人主义》一书中将个人主义的基本观念 分析 为四个方面:个人尊严、个人自主、个人隐私、自我 发展。[1](p43-67)我们先来分析后两个方面。

伯林曾对自由的两种概念作过著名的分析,其“消极自由”概念就相当于这里的“个人隐私”概念,而“积极自由”概念的 内容 之一就是“自我发展”。

所谓个人隐私,也就是为个人保留一个由他自己来决定做什么、不做什么的私人领域,在此范围内个人不受他人的任意干涉。这个范围随不同的 时代、不同的制度和文化而有大有小,但是,“这个范围如果被别人压缩到某一个最小的限度以内,那么,我就可以说是被强制,或是被奴役了。”[2](p203)贡斯当把这一私人领域与政治或公共领域相对立,认为私人领域或隐私的形成和被保护是现代人才具有的一种自由,而古代人并没有这种自由,尽管有许多政治的或公共领域的参与自由。在古代人那里,没有一个明确界定的私人领域,个人可以遭受公共权威的广泛干涉;而现代人愈来愈重视个人的私人生活,强调维持一个不受公共政治权力干预的私人空间。[3](p23-46)

所谓自我发展,指的是自我对自己行为和内心的把握和导向,以克服自己内在的非理性、盲目、无知的因素,积极地成就和完善自己。这与伯林的积极自由含义是一致的。如果说消极自由的含义是,作为个体的我的意愿和行为不受人为的肆意干涉和阻碍,那么积极自由的含义是,我希望控制和驾御自己的意愿和行为,成为自己的主人。

消极自由(私人领域或隐私)的存在是个人主义的必要条件。但是,消极自由是否是个人主义的充分条件?是否一个人不被干涉从而获得一个独立的空间就是个人主义的全部价值?也即,消极自由本身是否是一项终极价值?仅仅消极自由是否就是自由主义的全部理想?

密尔、哈耶克、伯林等强调消极自由价值的终极性,认为自由就是他人不妨碍我的选择,至于我作什么选择别人管不了,只要我不侵犯他人。卢梭、康德、黑格尔等则认为,自由不仅仅是不被干涉,而且是理性自主。他们强调积极自由的意义,认为自由不仅仅是我有多大的空间去随自己的意愿作出决定的问题,而且是我作出的决定是否合理的问题;对于那些不能运用自己的理性去克服非理性的盲目冲动的人来讲,他们即使有了不被干涉的空间,也仍然可以是不自由的。

对消极自由几乎唯一的强调,使密尔这样的自由主义思想家倾向于为个人行为最大程度的消极自由(不受干涉的范围)作辩护,不仅理性的行为受到保护,甚至非理性的行为都在权利的保护范围之列。密尔认为:“任何人的行为,只有涉及他人的那部分才须对社会负责。在仅只涉及本人的那部分,他的独立性在权利上则是绝对的。对于本人自己,对于他自己的身和心,个人乃是最高主权者。”[4](p10)“只要我们所作所为并无害于我们的同胞,就不应遭到他们的妨碍,即使他们认为我们的行为是愚蠢、背谬、或错误的。” [4](p13)

密尔等自由主义者对个人自由的珍重超过了对任何善生活内容的珍重。他们与其说是相信个人必会选择合理的善生活,不如说是坚信个人自由的价值高于个人所选择的任何善生活内容,那怕个人不选择善生活而选择平庸的生活,也不得以善的名义强迫他。在密尔看来,强迫是最大的恶,其不道德性不可能被其强迫所获得的善抵消:“要知道,一个人因不听劝告和警告而会犯的一切错误,若和逼迫他去做被认为对他有好处的事这一罪恶相权起来,后者比前者是远远重得多的。” [4](p83)

密尔等自由主义者之所以如此坚定地坚持消极自由,归根到底在于认为,只有人们不受任意地支配、干涉和强迫,才能保证个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作出选择,即个人自主。可是,积极自由价值的坚持者却不以为然,他们认为,仅仅强迫和支配的不存在并不能保证人们的自主,如果没有某种高于个人的东西(如上帝、历史 规律、国家权威、绝对精神、共同体,等等)的引领,个人就会走向盲目。因此,问题的争论在于是否相信个人可以自主。自由主义者相信个人可以自主,而自由主义的批评者和反对者归根到底都不相信个人有充分的自主能力。于是,是否相信个人有自主的能力,是否坚持个人有自主的权利,就成为是否坚持个人主义的标志。对个人的尊重归根到底是对个人自主能力的尊重。我们之所以把一个人看作是人,而不是物,就在于他能够承担责任,对自己的选择负责。罗尔斯把个人的这种自主能力称为“道德人格能力”(the capacity for moral personality),他写道:“道德人格以两种能力为其特征:一是获得一种善观念的能力,二是获得一种正义感的能力。当其实现时,前者表现为一项合理的生活计划,后者表现为一种按某种正当原则行为的起调节作用的欲望。所以一个道德的人是一个具有自己选定的目的主体,他的基本偏爱取决于条件,这些条件使他能去构造一种尽可能充分地——只要条件允许——表现他作为一个自由平等的理性存在物的本性的生活方式。” [5](p548)包含在人身上的这种道德人格能力是个人主义的根本根据。有了这种最低程度的、潜在的道德人格能力,就使任何个人不能被当作物来对待,他们是有尊严的理性存在,理当被赋予至上的价值。

对个人自主能力的尊重是个人主义的根本含义。每一个人都具有至高无上的内在价值和尊严,这是个人主义的根本信念。如果一个人可以牺牲,那么另一个人、再一个人,„„以致所有的人都可以牺牲。“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一个伟大的伦理原则,而它的真正实现是个人主义:你不想被当作手段牺牲,你就不应该把他人当作手段。在康德那里,这种思想得到最深刻而系统的表述,他写到:“人,一般来说,每个有理性的东西,都自在地作为目的而实存着,他不单纯是这个或那个意志所随意使用的工具。“”有理性的东西„„他们的本性表明自身自在地就是目的,是种不可能被当作手段使用的东西,从而限制了一切任性,并且是一个受尊重的对象。”[6](p80)

我们看到,卢克斯所 总结 的个人主义的四个方面(个人尊严、个人自主、个人隐私、自我发展)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于一个核心:个人自主。由于个人主义是自由主义的基础,因此,个人自主就是自由主义所要维护的核心价值。

二、作为自由主义之根据的个人自主

没有什么比是否尊重个人自主更能确定自由主义的实质了,“促使所有公民的自主活动正是自由主义、它的基本价值及其政治纲领的终极目标和辩护理由。”[7](p26)经常谈到的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有多元主义、宽容、自由、正义、平等,等等。但是,为什么自由主义不把秩序、稳定、效率、繁荣或幸福作为基本的价值?或者,为什么不把共同善、美德、和谐、理想作为追求的价值?自由主义所确定的基本价值其根据何在?

根据就在于个人主义或个人自主:给个人以无上的尊严,视个人为目的而不是手段;让个人自己去作什么样的生活是有意义的判断,尊重个人的自主选择权;不干涉个人的隐私,保护个人的消极自由;鼓励个人的自我发展,为个人的发展创造社会条件;等等。所有这些就是自由主义所追求的目的价值,而其他价值只有实现这些目的价值才被珍视。可见,个人自主“是自由主义的真正核心,是内部的要塞,所有自由主义的战役都是为了保护这一要塞而打响的„„自主是自由主义的基本政治价值试图去培养和保护的东西。自主是目的,其他的价值则是它的组成部分或手段。” [7](p19)

多元主义之所以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基本价值,是因为它为个人自主提供了选择的可能。一元化就不存在自主的问题,在事实世界里,科学所面对的是认知而不是选择的问题,真理只有一个,因此对世界的认知不可能是多元主义的。但是,在价值世界里,关于什么是善的或好的观念没有一致性,这就为个人自主提供了可能性和必要性。个人可以自由地选择这些多元价值中的任何一种,来形成他们自己关于善生活的观念(conceptions of the good life)。国家应当平等地对待每一种合理的善生活观念,而不应当把一种特定的观念置于其他观念之上。这意味着“宽容”或“中立”。国家的任务在于制定和维持一些规则以使它们的公民能够去过他们自己追求的生活,而不是去干涉他们的生活。与这些规则相一致的行为就是“正当”,反之,公民试图按照他们自己关于应当如何生活的观念来生活时指导他们的东西就是“善”。政治道德应当只关心正当,而让个人自己去决定他们的善。由此,就引出了当代自由主义道义论所谓“权利(正当)优先于善”的原则。多元主义就是关于如何正确对待善的政治态度的自由主义价值。正是有多元主义这个被人们尊奉的基本价值和政治态度,在自由主义社会里,才不会把仅仅与某种善观念不同的另一种善观念当作异端予以压制,个人在善观念的的选择和确信上有充分的自主权利。

正如上述,自由(消极自由)作为自由主义的基本价值是理所当然的,因为它为个人在多元主义所承认的许多不同的价值和善生活观之间进行自主选择提供了空间。这种空间由自由主义国家政治上的保护所保证,使得公民在作自主选择时不受外来干涉。自由与个人自主有更加密切的联系,它是个人自主的必要条件,因此它是自由主义的最基本价值。但是,仅仅自由(消极自由)是不够的,自由不可能是个人自主的充分条件。而且,自由的目标毕竟是自主,把自由作为终极价值会使自由主义陷于被批评的境地。

篇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教 师:王新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知道诚实守信的基本含义,懂得诚实守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诚信和不讲诚信两个事例让学生明白诚信的重要性,它是人的立身之本。

情感态度价值观:增强学生自信,使学生努力做到说话做事事实在在、表里如一。,做一个诚信的小公民。

[教学重点]通过故事情节教育学生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教学难点]在生活中如何做到诚信。

[教学准备](1)课件准备。(2)组织学生收集诚信故事和名人名言。[教学过程]

一、老师讲话,引入班会课主题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天我们走进这24字,好好来学习诚信。诚信,即诚实守信用,诚:即诚实,不隐瞒自己的真实思想,不掩饰自己的真实感情,不说谎,不作假,不为不可告人的目的而欺瞒别人。守信,就是讲信用,讲信誉,信守承诺,忠实于自己承担的义务,答应了别人的事一定要去做。

忠诚地履行自己承担的义务是每一个现代公民应有的职业品质。我们小学生应该守信,答应别人做的事要按时做到,做不到时表示歉意。

二、讲诚实守信的故事:

我们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诚实守信,人们把为人处事中坚持诚实守信的人作为榜样,下面我们一起来听听有关于诚信的两个故事。《立木为信》,《烽火戏诸侯》。

三、讨论环节:

通过这两个故事的对比,说一说诚信的重要性。一个“立木取信,一诺千金”;一个帝王无信,戏玩“狼来了”的游戏。结果前者变法成功,国强势壮;后者自取其辱,身死国

亡。可见,“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存亡都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少年强则国强”我们少年担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是祖国未来的希望。所以我们从小就要学会做人。

四、互动环节:

分组讨论问题

问题:我们小学生应该怎样做到诚信?

五、诚信格言我积累:

你积累了哪些有关诚信方面的格言?请上台交流。

六、总结:

诚信是我们人生旅途中美丽花草的种子,只要我们辛勤去耕耘,就能绽放出美丽的花朵;诚信,是一股清泉,滋润着我们的心。拥有诚信,你的世界会无限大,生活会无限好;拥有诚信,你就会美丽到永远。[板书设计]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诚信篇 立木为信

烽火戏诸侯 诚信

篇7: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

闫佳佳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义,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过程与方法:通过材料展示,引导学生分析、比较、归纳、概括,合作学习,发现问题,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义的教学,教会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新时期面临新形势情况下提出的科学命题,通过学习其科学内涵,有助于增强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的背景、内容及意义。教学难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含义及提出的背景。

一、教学过程:

1、这世上是不是每个人都一样呢?当然不是,那有哪些类型的人呢?有好人,有坏人;有说话算话的人,有说话不算话的人;有爱国家的人,有背叛国家的人;有认真工作的人,有对工作不认真的人;有对别人友好的人,有对充满敌意的人。

2、那你想做什么样的人呢? 板书:核心价值观记心间 3、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富强 民主 文明 和谐 自由平等 公正 法制

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4、对于个人来说,我们要做到:爱国 敬业 诚信 友善

二、爱国。

1、我们对待国家应该怎样?板书:爱国

2、爱自己的国家是必须的,我们总不可能不爱生我养我的国家而去爱别的国家吧?

3、那我们应该怎样爱国呢?大家讨论一下,问一下你的同桌。

4、我们目前能做的是什么?心中有国家---中国的好。哪个能说好在哪里?(扶贫建设、免费读书、住校吃牛奶鸡蛋„„„)

5、长大了可以怎么爱国呢?(如果有像日本美国这样的国家来欺负我们国家,我们应该怎么做?国家发生了大灾难:比如地震、洪水„„„)保家卫国

三、敬业

1、知道什么是敬业吗?

2、目前我们还没有工作,我们应该做什么?(学习)

3、那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呢?读好书 遵守纪律 做个好学生

4、那这些你觉得怎么才能做得好呢?上课、自习、在家、作业、预习、复习、卫生、风纪评比„„.四、诚信

1、你知道什么是诚信吗?是“真诚、老实、讲信誉,言必信、行必果,一言九鼎,一诺千金。”

2、那我们因应怎么做呢?

3、如果我叫你答应给某个人带一瓶牛奶,你路上口干了,怎么办?

4、你说了今天要还我的钱,又还不了了,应该怎么办?

五、友善

1、什么是友善呢?

2、比如,遇到一个客人狠他一眼,比如遇到一个陌生人瞪他一眼,比如对同学老是打骂,比如对家人不关心,比如对老师不尊重„„.3、当然,对于敌人、仇人、坏人可以友善吗?可是你知道什么是敌人、仇人、坏人吗?朋友之间亲近和睦

六、总结:

那我们究竟要做什么样的人?大家说!

1、师总结:我们要做这样的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2、请大家背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

篇8: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世界贸易组织 (WTO) 是全球贸易自由化的最大国际组织, 其中一系列的制度规则构成了全球贸易的基础, 规则体系分别约束和规范了成员方的货物贸易、服务贸易和技术贸易行为。由于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 技术贸易在国际贸易中也就有了它特殊的地位。乌拉圭回合贸易谈判专门缔结了一个很大程度上促进技术贸易的“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进入新世纪以来, 尤其我国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契机下, 技术创新及产业化发展进入了快速轨道, 客观上促进了技术贸易得飞速发展。2013年9月29日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成立, 而其中技术的自由贸易成为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

1 自由贸易区及其核心价值

自由贸易 (Free Trade) 指政府不采用关税、配额或其他形式来干预国际贸易的政策。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过程中的作用, 是一种开放的、竞争的、法治的市场环境下产生的, 他是与贸易保护相对应的, 但并不是说政府完全放弃进出口的管理, 而是通过一定的规则制度使国内国外产品在同一个竞争环境下共存, 以实现真正的全球化市场。设立自由贸易区为中国经济和对外贸易发展带来新的机遇, 新的平台。

自由贸易区内允许外国船舶自由进出, 外国货物免税进口, 取消对进口货物的配额管制, 也是自由港的进一步延伸, 是一个国家对外开放的一种特殊的功能区域。他是WTO的一种例外情况, 超过了最惠国待遇的规则上更深入的开放。给协定各方提供了更广阔的合同空间和贸易优惠措施, 且管理模式, 制度设计等都更为自由化。

自贸区的核心价值是促进自由贸易。自由贸易政策是西方国家自由竞争时期的产物。工业革命后, 英国实行此项政策达半个世纪之久, 对当时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随着二十世纪初的经济大萧条直到二战以后, 尽管联合国宪章规定了自由贸易的原则, 《关税及贸易总协定》也明文规定降低关税和消除非关税壁垒, 但大部分国家一直盛行贸易保护主义。

18世纪至19世纪中期的英国曾推行保护性的产业政策, 经济发展后, 便开始支持自由贸易。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 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也是全球化经济的一部分, 要获得更多的全球资源, 一定要融入国际市场, 经过改革开放几十年的发展, 世纪初我国正式成为WTO新成员, 开启了经济快速发展的新篇章。

2 上海自贸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上海自贸区肩负着探索中国改革开放路径的使命和探索资本项目全面开放人民币可自由兑换、金融服务业全面开放的重任。通过上海自贸区试点来重新建构中国经济的增长模式, 重建中国经济发展的秩序。尽管中国加入WTO以后, 经济得到快速发展, 但这种发展建立在严重依赖商品贸易为主的出口导向经济发展模式上, 建立在粗放式经济扩张的基础上。中国经济要实现全面战略转型, 适应当前国际市场发展的新趋势, 要把经济重心从传统商品贸易全面转向服务贸易和跨境投资贸易。

要实现传统商品贸易向服务贸易和金融贸易、技术贸易转变, 面临着诸多困难与挑战。服务贸易 (包括技术贸易) 、金融贸易与商品贸易有原则性的不同。技术市场是一个全国性的统一市场, 而且现代网络技术使这种技术市场的统一性特点更加显著。如果没有相应的法律、监管制度及技术手段, 要把技术贸易自由化和金融贸易自由化完全隔离出来是困难的。上海自贸区建立的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仅限定企业不能做什么, 并以清单的方式进行举例。要求政府全面转变职能, 从过多的市场干预中退出, 更多的是服务而不是管理, 并要建立起公平公正的法律制度及自由竞争的市场环境。政府主导下成立的自贸区, 其法律制度的确立、市场的监管都由政府主导。想转变政府职能是有一定难度的, 这既是机会也是挑战。

3 国际技术贸易新趋势

国际技术贸易遵从“技术生命周期理论”的固有定律。那么, 所引进技术将会经过导入期、成长期和成熟期三个阶段, 到最后一阶段该项技术就会被完全消化吸收并最终提升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 这也是国际技术贸易的直接效应。反过来通过引进某项新技术, 而给使用者带来超额利润, 便开始加大科技活动力度, 通过创新潜力的提高来进一步影响技术创新能力, 逐渐形成良性循环的技术生态圈。

3.1 国际技术贸易的比重增高

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和科技全球化的持续发展, 国际技术贸易获得了持续迅速的发展, 在国际贸易中所占比重越来越大。一是发展速度迅猛、规模日益增大。二是在整个世界经济增长和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不断提升, 国际技术贸易额在国际贸易总额和国际服务贸易总额中的比重也持续增高。

3.2 国际技术贸易方式转变

在过去, 企业兼并主要是企业间的“以强吞弱”。在这种技术先进型企业吞并技术落后型企业的情况下, 企业兼并活动中的技术转让或贸易的成分并不明显、甚至根本不存在。随着以知识为基础的国际竞争的加强, 当前的企业国际兼并活动主要体现在技术先进企业间的“强强联合”上, 兼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壮大自己实力, 使自己的资金、技术和产品流通能在较短时间里跃上一个新台阶。联想收购IBM就是一个这方面的例子。

3.3 电子商务的兴起

电子商务使贸易真正的走向了全球化, 有利于形成新的国际技术营销方式, 能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还促使产生了新的国际技术贸易模式, 实现贸易模式的多样化;并且改善了国际技术贸易的运行环境, 推动了国际技术贸易的大幅度增长。

3.4 第三方技术供给的出现

分工越发精细, 出现了专业研发技术型企业, 即所谓的第三方技术供给。企业自己无需研究开发, 也不从具有竞争关系的其他制造企业引进技术, 而是将研究开发活动外包给专业化的研发与设计企业承担。

4 我国技术贸易自主创新之路

我国正处于技术贸易快速发展的历史阶段, 正向着“引进、消化、再创新”转变, 引资、引技的同时也在引智。而随着自身经济实力的增强, 中国也涌现出了越来越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化的技术, 这些成果也需要对外展示和交易的平台。从世界的发展趋势来看, 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导力量, 自主创新能力是国家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德、美、日、韩等国家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崛起和发展都证明了这一点。但技术并不等同于技术能力, 引进技术并不会自动带来技术能力的生成和发展, 真正的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实践也证明, 技术能力是组织内生的, 需要通过有组织的技术学习和产品开发的实践才能获得。

篇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案(自由)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由

在党的十八大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凝练的24个字出现。2014年5月4日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围绕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开,作为凝聚当代中国力量的核心思想,社会主義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人思想的主心骨。把自由作为社会层面的第一个内容说明它在当代社会的重要价值,具有统领社会层面价值观的作用,全面理解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才能帮助人们更加正确的理解自由的意义和价值。

一、马克思主义自由观与西方自由观的差异

1.价值导向。西方社会提倡个人的自由高于社会,个人的权利也高于社会,所以导致西方社会个人利益至上和自私自利的意识占据主流思想,属于典型的个人主义自由。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集体主义的自由才是真正的自由,人们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全面发展,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比西方自由观更加符合社会和人类发展需要。

2.特点。西方自由观是“消极自由”,即个人自由不受干涉。而马克思主义倡导的“积极自由”不仅包括“消极自由”的含义,还倡导自由是人人都有自我实现、自我发展的权利和机会。所以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更加全面的体现了人的价值并以人为本,自由是人和人类社会的终极目的,乃至人类的彻底解放。

3.本质。西方自由观是为推翻十七八世纪的封建神学和封建专制而提出的,当资产阶级的政权建立以后,自由又是为了国家对社会的统治,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各种资源集中在资本家手中,大部分人的自由是没有基础的空谈,所以西方自由观的本质是政府统治的工具。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主义的各种资源都集中在人民群众手中,其自由就是人民当家做主,与西方自由观有着本质的区别。

4.哲学基础。西方自由观建立在唯心史观基础之上,认为个人不受约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和与生俱来的权利,不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展。社会主义自由观建立在唯物史观基础之上,认为个人应该受到约束,并随着时代的具体情况而不同,所以个人的自由应该是相对的和有条件的,是一种后天发展的权利,因而马克思主义自由观是科学的自由观。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

1.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正确理解自由与必然的关系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的前提,自由与必然不是对立的,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与必然是辩证存在的,要进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分析,“自由不在于幻想中摆脱自然规律而独立,而在于认识这些规律,从而能够有计划地使自然规律为一定的目的服务。这无论对外部自然规律,或对支配人本身的肉体存在和精神存在的规律来说,都是一样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是遵循社会、自然以及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的自由。遵循自然发展规律。恩格斯认为“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期初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结果,但是往后和在往后却发生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最初的结果又取消了”“人定胜天”的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只有尊重自然、认识自然和利用自然规律为人类造福才是真正的自由。在今天环境问题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尊重自然发展规律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中之重,人们不能为了自身的利益随意做改变自然,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环境破坏问题日益凸显,尊重自然才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的应有之义。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真正自由的人是具有高度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平的人;是能够自觉运用时间充分发挥、发展自己潜能的人;是具有高尚的精神生活和审美情趣的人。”黑格尔认为“自由就是指可以为所欲为,我们是能把这种看法认为完全缺乏思想教养,……通常的人当他可以为所欲为时,就信以为自己是自由的,但他的不自由恰好就在任性中”,只有遵循人自身的发展规律才是真正的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认为人类的发展规律应该是递进的,人们必须达到—定的水平才能做到一些事情,这样才是真正的自由,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自由观违背了人自身的发展规律。遵循社会发展规律。自由的发挥一定是建立在遵循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比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倘若不遵循这个规律,人们的社会活动就会受到相应的阻碍,所以遵循社会规律是人类社会的基本准则。

2.自由观的目的。自由是人类社会的最高追求目标,“共产主义社会是人的自由发展的社会。……在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获得了高度的发展和巨大的增长,私有制和旧的社会分工已被彻底消除,维持人类生存的必要劳动时间被极大缩短,劳动时间和自由时间对立的阶级根源已被消除,劳动的普遍化得以实现,这就使每个人都拥有足够的自由时间,从而自觉自愿、不受阻碍地充分发展自己的才能,施展自己的本质力量。”在生产力较低的社会,人们之间的关系比较简单,因此人的自由度较低,但是在共产主义社会,人有多方面的发展,更加具有全面性的同时也更加自由。此外,人与物的关系在资本主义社会也不自由,人受到物的支配,人与人的异化、人与物的异化和人与社会的异化都体现了西方自由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主义自由观认为人的自由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和结果,“人终于成为自己的社会结合的主人,从而也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成为自身的主人一自由的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自由就是以人为本的自由,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最终目。

上一篇:一件使我烦恼的事作文下一篇:教育学人物知识点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