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

2024-06-14

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共8篇)

篇1: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

关于尊老爱幼的案例

广西桂林70后的普通农民戴训武,父亲早年过世,妻子18年前离家出走。12年前,68岁的母亲不慎摔倒,腰骨粉碎半身瘫痪。作为小儿子,他扛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戴训武说,母亲瘫痪在床,他不能离家太远太久,只要出门三四个小时,就必须回家。为补贴家庭开支,他上山种罗汉果、辣椒,还养猪。所挣的钱,分文不剩,花在母亲和女儿身上。

李江村的戴训武,今年44岁。他的人生,像小说一样曲折:19年前,女儿刚出生9个月,妻子就“走”了;紧接着,年迈的父亲撒手离世;12年前,时值68岁的母亲,不慎摔倒,腰骨粉碎,半身瘫痪。尽管有兄弟姐妹,但各家都有难念的经。作为小儿子,他扛起了照顾母亲的重担。图为母亲戏称自己的手已成“龙爪手”,拿筷都成难题。

去年9月,女儿考入龙胜中学,除学费外,每月600元左右的生活费,让这个家入不敷出。“为女儿,为母亲,我必须去打工。”今年3月22日,他简单地收拾了一些行李,背着母亲,从大瑶山来到县城,开始了照顾母亲兼打工的生活。

2015年3月26日,桂林,是戴训武来到县城找工作的第4天。他去过夜宵摊、饭店和沙场等地找寻工作,但没结果。他只好来到街头的信息栏处“觅寻”。

无文化,无特长,戴训武去饭店、夜宵摊、沙场等处找寻工作,但碰壁而归。后经人介绍,戴训武获得了一份帮人送水的体力活。每送一桶水,可得2元钱。龙胜是国家级贫困县,一些居民楼建在半山坡上,他扛水还需走“云梯”。工友听说戴训武是个孝子,尽量协调好送水时间,让他多陪陪母亲。戴训武心怀感激,但他笑呵呵地说,还是多送点水吧!

戴训武的嘴边常挂一句话:积谷防饥,养儿防老。他说,母亲那一代人经历过战争、饥饿和贫困,人间百苦无一不尝。母亲一把屎一把尿将兄妹养大,太不易。“现在母亲老了瘫了,也该换我帮她洗衣做饭了,有妈在,就有家在。”来到县城后,他与3名朋友合租在两间房中。母亲起初睡的是一张弹簧床,太软。图为戴训武找来一块硬木板垫上,说是母亲睡硬板床习惯了。

每天出门前,戴训武帮母亲穿好衣裤,打开电视,梳好头。由于近年来母亲牙齿脱落,饭前,他用一把剪刀,将菜剪碎,再喂入母亲嘴中。路过小店,他还会买些母亲喜欢吃的软糖和牛奶。图为戴训武帮母亲剪指甲。

戴训武每天都伺候母亲的一日三餐,还要帮整理床铺。整理好,再让母亲躺上去,母亲感觉会舒服很多。

做点体力活,对戴训武来说,不算什么。而心里的苦,让他随时感觉到自己身上背负着“大山”,这些“大山”一是瘫痪的母亲,二是离去的妻子,三是还在读书的女儿,四是“无能”的自己。他身患胃炎,常常疼痛不已。他也不想再婚,因为“生怕再娶的媳妇对母亲不好,让晚年的母亲受气”。图为戴训武请记者帮他们一家三口拍了一张合影。

他已习惯与母亲相依为命。他说,有妈在,就有家在,“希望天下的儿女都要好好珍惜自己的父母,因为亲情是世上最贵,也是最无价的宝。”图为戴训武把母亲搂在怀中坐在路边等班车。

篇2: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

一、儒家思想

(一)先秦诸子百家学说之一。

(二)一种阶级思想。

(三)尊卑等级的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

(四)是中国影响最大的流派,也是中国古代的主流意识。

二、儒家对园林的影响及案例

(一)尊卑分明——中轴对称

典型案例:承德避暑山庄南部宫殿区

礼制建筑深受儒家三纲五常影响,儒家注重美与善的统一,礼制建筑的形式与布局趋向对称性以求和谐之美。布局常以中轴做左右对称,中为主,旁为从,左昭右穆,主从尊卑序位分明,体现儒家人伦之序。

典型案例:

(二)“仁”为核心——造台同乐 典型案例:章华台

楚灵王建造的章华之台极为精致,到处都极尽彤镂之能事,作为供人游乐嬉戏的场所,体现了帝王与民同乐的仁政精神。

(三)天人合一——模仿自然 典型案例:阿房宫

阿房宫的空间以天象星座为摹本。《 史记,秦始皇其本纪》 中记载:“公元前212 年,始皇以为咸阳人多,先忘之宫廷小。无闻周文忘都丰,武王都镐,丰镐之间,帝王之都也。乃营作朝宫渭南上林苑中。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无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周驰为阁道,自殿下直抵南山。表南山之巅以为阙。为复道,自阿房渡渭,属之咸阳,以象天极阁道绝汗抵营室也。”

(四)君权至上——等级森严 典型案例:秦上林苑

为了达成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以儒家思想为主导的中国传统文化一直十分看重用来维持社会各阶层秩序的等级制度,成为必须严格遵守、不得僭越的制度。秦汉园囿的阔大壮丽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财力、物力、人力、技艺的四重集中使得秦代的宫室规模空前庞大。上林苑的规模充分体现了皇权至上的儒家思想。

(五)比德思想——以景赋情 典型案例:个园

受儒家的比德思想的影响,园林喜好以自然景物为载体,将其赋以人性,暗喻自身对品德美、精神美、和人格美的追求。特别是扬州个园得名“个园”,其意有挺直不弯,虚心向上之意。

(六)大隐文化——隐在朝市 典型案例:沧浪亭

任自然而不废名教的“隐在朝市”的新隐逸思想,成为中国文化中最典型的隐逸模式,被人尊称为大隐。儒家知识分子虽不像道家知识分子那样消极遁世,却有“道不明则隐”的选择。

北宗庆历昔年,苏舜钦因支持革新被革职,流寓吴中,见孙氏废园“草树郁然,崇阜广水”,“坳隆胜势,遗意尚存。予爱而徘徊,遂以钱四万得之。构亭北埼,号沧浪焉”。苏舜钦因此与沧浪亭结缘,自称沧浪翁。从此沧浪亭声名鹊起。人称“千古沧浪一水涯,沧浪亭者,水之亭也”。能让曾经仕途通达的苏舜钦放下官场得失甘心终老沧浪亭,而见沧浪亭可见沧浪亭之美,宋代文人求雅之心。

(七)死如事生——陵墓恢弘 典型案例:霍去病墓

篇3: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

关键词:传统文化,民族性,相对稳定性,双重作用

传统文化的继承通过三部分:传统文化面面观, 传统文化在今天,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分析传统文化是什么, 为什么要继承传统文化以及该如何继承传统文化。这一课的知识目标要求:理解传统文化的表现;分析传统文化具有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解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阐述继承传统文化, 发挥传统文化积极作用的正确态度。课程思路较清晰, 但在设计制作课件的过程中, 发现问题设置、引导太多, 课容量太大, 如何既突出重点, 又能完成课标要求, 这是本人在设计课件时思考的一个问题。

PPt1:请大家以小组形式讨论并列出你所知道的传统文化元素。每小组至少说出三个且不得重复。大家讨论热烈, 集思广益, 联想出很多传统文化元素, 比如南京的明孝陵、夫子庙、江南的山水画、风筝、京剧脸谱、北京四合院、贴倒福、贴春联、传统服饰 (唐装、旗袍) 、刺绣、剪纸、书法、浑天仪、西安的兵马俑、茶文化、古代四大发明等等。教师过渡道:“中国地大物博, 历史文化悠久, 我们发现这些传统元素都体现了本土文化, 是人们长期生活共同的积淀, 说明了它们都具有什么特点?”学生:“象征性、代表性、传统性……” (就是无法用准确的词语——民族性来描述, 需要教师进行强调) 教师:“大家再想想为什么京剧这种艺术形式至今仍活跃在艺术舞台上?说明了它的什么特征?”学生:“继承性。”教师:“传统文化渗透在我们生活的各个领域, 从过去到现在, 新旧交融, 体现了它的相对稳定性。”通过第一张PPt, 让学生对传统文化有所感知, 归纳出它所具有的特征。

“传统文化包含的内容是广泛的, 下面我们从四个方面: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一起来感受我们生活中的传统文化”。PPt2:吃饺子、贴倒福、赏月、划龙舟的四幅图片, 这些都属于传统文化中的哪种表现形式?学生:“是传统习俗。”教师:“有谁知道这些习俗的来源以及能够保持到现在的原因?”学生:“符合人们美好的愿望, 有吉祥如意之意。”PPt3:传统习俗的含义。PPt4:北京四合院、故宫、江南民居、夫子庙四幅图片, 分析南北建筑的特点及所包含的文化意义?学生:“北京四合院以南北为纵轴线, 讲究对称, 而且按照长幼次序住在不同的房间;江南民居一般墙围较高, 体现了私密性。屋顶呈尖形, 与南方雨水多有关系。”教师:“同学们说得很好, 南北建筑都讲究风水学说, 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 符合儒家思想与道家的天人合一思想。所以传统建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PPt5:剪纸、脸谱、书法、绘画四幅图片, 谁能谈谈你对书法、绘画的认识?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有谁能唱几句地方戏?”一位学生的几句黄梅戏《女驸马》引起了同学们的热烈掌声。教师总结:“中国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为代表, 它们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所以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朋自远方来, 不亦乐乎?’出自哪里?代表的是哪种思想?大家还知道哪些传统思想?”学生:“儒家、法家、墨家、道家……”教师总结:“这些思想已深深融化在我们每个人的血液里, 影响着我们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 对中国社会发展都有深刻的影响。以上便是我们传统文化的四种表现形式及其地位。”

PP6:“和” (设计红色置在屏幕中间) 教师:“请大家讨论和字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学生1:“讲天人合一, 要求人与自然、社会的和谐。”学生2:“和字体现了人们要顺于天, 相信外在的神灵, 讲究君君、臣臣, 让人们服从、服务于君子的统治。”教师:“说明我们的传统文化中有积极的部分也有消极的部分, 继承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并给予新的时代内涵, 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就能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如果一成不变就会起阻碍作用。传统文化有双重作用, 它到底是财富还是包袱呢?”PPt7:传统文化是财富 (正方) , 传统文化是包袱 (反方) , 给大家三分钟时间准备, 各有30秒的正反方陈述, 然后开始自由辩论。学生辩毕。教师:“请双方各自再找出对方的合理之处。”学生作答。“我们该如何对待传统文化?”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批判继承、古为今用。”教师总结:“这节课分别从传统文化是什么、为什么, 及对传统文化应持什么样的态度来分析对传统文化的继承”。

反思:7张PPt说明课件容量小、内容清晰、化抽象为形象, 同学们不会感到视觉疲劳。许多问题在老师的追问下完成, 达到了预期的教学效果, 体现了教师的引领性与学生的主体性。另外, 问题的设置较符合学生的心理认知, 并且给予一定的探讨时间, 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延伸和碰撞。最后在辩论中, 使学生深刻体会、认识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更清楚完整地加深了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但本次课堂教学还是指令式的教学活动, 严守着“提出问题——寻找答案——完成投影”较普遍的教学流程。如何教学形成一石三鸟甚至一石数鸟的理想效果:不仅要很好地完成教学内容, 推进教学的进程, 而且要能拓展学生的视野, 激活学生的思维, 唤醒学生的联想和想象, 从而提升学生思想的高度和广度, 引领学生的精神境界。这是教学给我的提示, 学会挑战, 积极引领, 也将是今后研究的课题。

篇4: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案例

(一)社会背景

中华民族5000年的历史孕育出了灿烂的传统文化,它是中华精神的瑰宝,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然而许多年后的今天,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哈韩”“哈日”,却没有多少了解孔子的“仁义”;他们过圣诞节、愚人节,却没有多少知道端午节的来历……国家开始举起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大旗,过传统节日,宣传传统礼仪,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从娃娃抓起,各地开展了轰轰烈烈的“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

(二)学校背景

学校的教学工作一直以来都严抓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以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为基石加强对学生的行为指导、思想美化、情感熏陶,要求把对学生的人格养成放在教学工作的首位。不仅是各个班主任,包括每位科任老师都应该在课堂上时时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力求让每一位学生都知道仁义礼智信,都能爱国爱家。

(三)课程背景

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阵地,语文课站在了最前沿,收录在课本里的一篇篇文意兼美的文章,都是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每上一次都是一次美的熏陶,是一次优秀传统文化的宣扬和传播。李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畏权贵的性格(《梦游天姥吟留别》),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不懈追求、为国献身的精神(《离骚》),李密“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的至亲至孝的深情(《陈情表》)……这些古典诗文无不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体现,语文课应让优秀传统文化借古典诗文的翅膀飞翔!

二、活动过程

(一)活动构想

通过对必修、选修中优秀古典诗文的阅读和学习,走进作品所营造的丰富的精神空间,体会文人所表现出的美好的情感,吸取优秀传统文化的养分,引领自身的身心健康成长。希望看到学生在对古典诗文的学习中,在提高阅读能力,扩大阅读视野的同时也能提升生命的质量,塑造健全而美好的人格。

(二)具体实施

传统文化进语文课堂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实施完成的一个活动,它应该是一个长期贯彻下去的行为,在这里笔者就语文课中屈原诗歌与爱国情怀这一内容进行一个活动展示:

1.课堂文本学习过程

语文课本必修二中选录了屈原的《离骚》,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中也收录了屈原的《湘夫人》,通过课堂上对文本的集中学习,让学生了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体会在他的诗歌中所蕴含的对楚国深深的热爱和无限的忠诚之情,从古人的诗作中去感受浓浓的爱国情怀。同时补充教学司马迁《史记》中《屈原列传》的相关内容,更进一步地去体会屈原对楚国的忠诚与热爱,即便是受到排挤、贬谪也不改对国家的忠心。

在课堂文本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详细介绍屈原的经历,分析把握诗歌的内容和情感,让学生知人论世,受到屈原爱国情怀的感染,自己的心中也不由地生出满腔的爱国热情。文本的学习是一个感受吸收的过程。

2.学生体验交流过程

在课堂学习诗歌的同时,课下用周记的形式进一步加深学生的情感体验,设计了如下的周记选题供学生选择:《屈原,我想对你说……》《站在汨罗江畔》《新时代的爱国之我见》等。然后通过老师的批阅,选出好的文章在课堂上进行展示,让别人的体会再一次牵动每位学生的爱国心,让“忠”这一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在古典诗歌的映衬下再一次闪耀光彩。

通过学生自己对屈原诗歌的重新解读,赋予新时代的意义,将自己的体会、感受抒发出来并且互相之间进行交流,这是对爱国情怀的一次抒发,一种升华,由古典诗文到自己的现实体验。

3.集体活动宣传配合过程

每年的端午节都是对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的一次纪念,这样有代表性的日子也是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一个好的契机。班级、年级、学校一条线为迎接节日的到来会以诗歌朗诵或演讲比赛这样的形式进一步将爱国情怀渗透进每一个这样的日子里,不仅活跃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可以将仅仅从课本中感受到的爱国热情落实到现实生活中。

通过班级、年级、学校集体活动的宣传配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弘扬从课堂走入学生的生活,学生受到的教育和感染更加显著了。

三、活动效果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和古典诗文的学习相结合,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促进了学生的文本学习

通过在学习古典诗文的过程中,对古人美好情感、优秀传统文化的进一步强化,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了文章的内涵,从而更有利于学生把握和记忆诗文的形象和内容。有学生在周记中表示:“学习了古典诗文之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诗人在作品中表现出的情感,那些也是我们现代的高中生应该知道、学习的优秀的文化遗产,我再去看那些文字发现它们变得亲切了,背诵起来也快了很多。”

(二)课堂上老师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课堂下学生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带入自己的生活,进一步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语文课本上的古典诗文,每一篇都闪耀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彩,学生阅读它、学习它、体会它,更将它们深邃的思想、精华吸收进自己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为。学习屈原、陆游、辛弃疾的诗歌让学生深深地感受到他们为国效忠、深忧国难的一腔爱国情;学习王维、孟浩然的诗歌让学生不禁陶醉在他们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与热爱中;学习李密、归有光的散文让学生真切地体会出他们对家人无限的爱与思,学习儒家著作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了何为“仁”、何为“义”……这些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各个班级开展的“感恩主题班会”、艺术节书画展中那些壮美山河的照片画作、国庆演讲比赛上慷慨激昂的爱国表达……无一不是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熏陶感染的结果。

(三)在学校各项活动的配合下,语文课和传统文化的结合,使学生的课余生活更加丰富多彩,校园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发展

配合新课改下语文课本中更加多地注入古典诗文,选修课本《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纳入教学内容,我校在高一高二年级开展了很多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每年四月、五月的读书节,开展了古典诗歌的专题朗读;在高一高二年级间开展了诗文对抗赛;国庆节进行了“爱国诗歌朗诵比赛”……这些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不仅以别样的方式进一步展现了古典诗文中优秀传统文化的风采,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可谓是一举多得。

篇5: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

——《传统文化的继承》教学案例

江西省九江第一中学宋健伟

问题背景

中学的课堂教学一直提倡教师要起到主导作用,课堂教学通过教师的引导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现实教学当中教师的主导作用一般能够较为明显的体现出来,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主体地位显现出来,摆脱一味的教师主导灌输式的教学情境是本案例探索的重点。

本课的题目是传统文化的继承。高中二年级的学生对于抽象的概念有一定的理解能力,但是如何将抽象化的概念通过实际生活的实例展现给同学则是教师应该考虑的重点。本课中对传统文化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表现形式,如: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和传统思想,这些都可以选取生活中的实例通过多媒体直观展示和佐证让学生分组思考得出结论;而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的特点是本课的重点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学生的小组讨论和归纳总结发使学生得出结论;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则是本课的核心问题,我们可以采取从现实生活中提取个方面的实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发现以及区分和思考得出对待传统文化正确的态度。

案例呈现

(一)创设问题情境,导入新课

首先通过PPT展示两组4副图片,其中清明上河图与新浪网首页图片为一组;北京的故宫和九江一中的新教学图片为一组。

创设问题:通过这两组图片的对比,请同学们思考,里面哪些属于我们的传统文化呢?

学生回答:清明上河图与北京的故宫属于传统文化。

(二)继续设置问题情境探究,推进新课

探究一

创设问题:通过前面的图片展示,同学们对传统文化的分类很正确,那么请继续结合上面的图片思考,你是通过什么标准将属于传统文化的图片选出来的呢?

创设问题的引导环节:如果此处学生回答问题的角度多和杂乱可以引导学生从这些图片的存在时间的角度和为什么现在仍然被人们所见到为引,激发学生的思维朝着教师预定的方向发展。

学生回答:区分标准有存在的时间长短和能否流传至今。

教师总结:文化存在时间的长短就是此文化的离现在有一定的年代,能否流传至今则体现着传统文化是否能够稳定的流传下来。所以此时引出传统文化的含义就是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和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探究二

通过PPT展示4组图片,第一组展示端午节划龙舟和春节铁春联两副图片、第二组展示黄鹤楼和哥特式建筑代表米兰大教堂的图片、第三组展示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的书法和吴道子《天王送子图》、第四组展示孟子头像及其人性本善的观点以及墨子的头像及其兼爱的思想。

创设问题:通过观察上面四组图片,请同学们思考几个问题,第一个

问题:这些是不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呢?第二个问题:你能通过观察图

片归纳出传统文化有哪些表现形式吗?第三个问题:传统文化的这些

表现形式各自代表什么呢?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第一组图片是表现出中国人过年过节时的一些习

俗,是人们生活的基本形式;而第二组图片是从古代建筑的角度表现

传统文化;第三组图片则是从古代的书法和绘画角度表现传统文化,属于传统文艺的组成部分;第四组图片是从古代思想角度表现传统文

化,如民本的思想演变成今天的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些思想对社会发

展都产生过重要影响,请同学们讨论和归纳传统文化具体的表现形式。教师总结:传统文化可以以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

想四种形式表现出来,传统文化的继承也是从这四个方面进行继承的。传统习俗:是在一定社会群体中约定俗成的、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

和习惯。——是传统文化的基本形式之一。

传统建筑:凝固的艺术。——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等为代表,具有悠久的历史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

分。

传统思想:长期历史积淀中形成的理论观点、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等。

——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影响。

探究三

上课之前让教师和学生一起提前准备材料,教师准备我国各民族服饰的图片通过多媒体展示出来,学生准备的材料为我国古代以来过春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准备的材料:通过PPT展示2组图片。一族为传统藏族服饰与传

统苗族服饰;另一组为传统傣族服饰与传统满族服饰。

学生准备的材料:古代至今的春节风俗习惯,包括唐代春节放灯和饰

梅花妆、宋代春节燃放爆竹、明代春节拜年送名片、清代春节猜灯迷

等传统习俗。现代春节电脑控制放烟花爆竹,网上猜灯迷,网络、电

话、短信拜年等习惯。

讨论:

1、通过对比我国少数民族的服饰,体现出传统文化的什么特性?

2、古代春节的风俗习惯至今保留下来的有哪些?它们有哪些特点?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通过对比不同民族间服饰的差别,应该提示学生

将造成这些差别的原因找出来。通过不同时代春节的风俗习惯的对比

可以引导学生发现放爆竹和猜灯迷等活动在我们今天春节依然存在,只是其中有些东西内涵与时俱进了但实质却是一直都存在的。让学生

理解其是传统文化的特点,理解传统文化只有符合社会生活发展的需

求,符合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才会对社会与人的发展起到积

极促进作用,才能稳定的流传下来。

教师总结:传统文化的特点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探究四

通过PPT展示2组传统文化的图片,一组为古代女子“缠足”的图片

和封建时代看见父母官百姓要下跪行礼的图片;二组为现在女孩子跳

舞的图片和领导人与百姓间见面握手的图片。

创设问题引导环节:有教师阐述过去的女孩-般在五六岁时开始缠足,其方法是用长布条将拇趾以外的四个脚指连同脚掌折断弯向脚心,形

成“笋”形的“三寸金莲”。这样做一般大都是在长辈的逼迫下进行的。

母亲或祖母不顾孩子的眼泪与喊叫,以尽到她们的责任,并以此保证

孩子未来的婚姻生活。通过对比让学生选择出至今仍被我们所选择的传统文化和被我们放弃了传统文化。引导学生思考,我们面对传统文

化应该持什么样的态度呢?

教师提问:假如这些图片里面的人物是你,你会选择怎么样呢?

学生回答:选择身体自由发展和平等的握手交往方式。

教师总结:对待传统文化应该持“取其精华,去取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的态度。

(三)继续引导学生,将知识生活化

通过本课的学习,不仅是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更要将思考推广到

生活中,让学生更加细心地发现生活中的传统文化,利用本课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这些传统文化的特点,在课后在生活中再思考自己应该如

何对待身边的这些传统文化,让学生汇集各自的心得体会,形成课程

小论文。供给相关处室教研参考。

(四)课堂知识总节

含义: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并保留在现实生活中的,具有

相对稳定性的文化

含义:在一定社会群体中预定俗成、世代相传的风尚、礼节和习惯作用:对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产生

持久的影响持久

传统建筑:被称为凝固的艺术。

传统文艺:以古代文学、传统戏曲、传统绘画

为代表。

传统文化学术思想和道德观念。

相对稳定性

特点鲜明的民族性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态度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教学反思

本课知识核心是让学生明白如何对待传统文化,课堂中通过不断发问让学生思考以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此举更可以将学生的思维与知识紧密的联系起来,通过思考和探讨使学生对知识层层深入去思考和理解,使学生能全身心的参与课堂教学工作。但是如何让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教学,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能围绕教师所提的问题思考必须解决这样几个问题:第一,所设置的问题情境必须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或者是学生所了解的例子,尽量避免将问题情境设置于学生知识和认识的盲区;第二,设置的问题情境时应观察学生的反映,教师必须激发学生思考的同时又加强对学生的思考的引导,使学生能朝者教师社顶的方向思考和探讨,避免出现答非所问或者学生思考和讨论出现盲区、盲点的现象;第三,课堂教学活用多媒体的同时也应当适当的加以板书,多媒体播放的速度尽量放慢,配合板书使学生的思维能够跟上教学的进度,使学生能层层推进地理解知识。此外课堂才做层面还需要教师提前准备好相关的资料,如图片展示以外的关于传统文化表现方面的知识应加以准备,做到课堂上旁征博引,信手拈来,保证课堂教学有较高的质量。

篇6:传统企业转型电商案例

5月6日,中韩FTA投资贸易论坛在山东威海举办。中韩FTA框架下地方经济合作将迎来怎样的新机遇?论坛现场,来自中韩两国的政府官员、研究机构、协会组织和企业代表310余人集聚一堂,在关税减让、贸易投资便利化、物流合作、服务外包、跨境电商等领域展开了充分研讨。

敦煌网副总裁刘丽萍现场就传统外贸企业转型跨境电商的路径进行探析,她介绍,在威海这一带比如说像渔具,还有像纺织品,都是这一带特别有优势的产业,而这些商品,无论是出口到现在跨境比较热的发达国家,还有一些发展中国家,对这类产品的需求也特别地旺盛。

互联网+时代,推动了越来越多的行业与互联网联姻,跨境电子商务成为了新的“风口”。专家们认为,在中韩FTA的大框架下,具有重塑产业链、促进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竞争力等作用的跨境电商,应该成为威海抢占未来竞争力的制高点。

篇7:传统文化品牌活动案例

——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品牌活动案例

在文化底蕴深厚的王祥故里,美丽的孝河岸畔,矗立着一座富有生机和活力的学校——临沂白沙埠中学,作为孝圣王祥的后人,该校师生以传承孝道文化为己任,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孝道文化的时代内涵,拓宽孝道文化的外延,把新孝道研究与校园德育巧妙结合,通过一系列德育实践活动,让古老的孝道文化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正文:

一千八百年前的一个寒冬,有个叫王祥的年轻人,为了让病中继母吃上鲤鱼,毅然用温暖的胸膛去融化河里的坚冰,其行感人,其孝可嘉。千百年来,王祥“卧冰求鲤”的历史故事滋养着孝河儿女的精神家园,激励着人们孝敬父母,崇尚孝道美德,也为该校的德育建设提供了丰富宝贵的资源。美国教育家杜威说过,“历史是永恒的建设性的道德遗产,历史教学将发挥最自然的伦理价值”。作为教育工作者,该校师生有效利用身边历史文化资源,继承和发扬孝道文化,创新德育管理,致力于新孝道研究,为德育工作加上一个动力十足的引擎。

一、营造新孝道文化氛围

《烈女传》中记载“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这足以说明环境对人的影响之深。英国前首相丘吉尔也说过:“我们先塑造环境,环境再塑造我们。”因此,学校充分发挥环境育人功能,积极营造出健康的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突出“新孝道”教育主题,校旗、校徽,校歌均融入孝道元素,校园道路和花卉园以孝道主题命名,紫藤长廊悬挂“二十四孝”故事挂图,精心布臵走廊墙壁,张贴孝道格言警句,师生孝道书画作品、孝道手抄报等。让校园的每一面墙壁、每一个角落都说话,育人向孝,育人尚德,将新孝道文化情感化、艺术化地融合到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中,让学生潜移默化地在新孝道教育中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学校还利用国旗下讲话、主题班会、黑板报、橱窗、校园之声广播站大力宣扬新孝道文化,对学生实行精神教化,让学生一进校园便沐浴在浓厚的新孝道文化氛围之中。

二、开展新孝道课题研究

1、概括提炼新孝道精神

该校深入开展“新孝道”课题研究,整合孝悌文化资源,去其糟粕,汲取精华,把“侍母”、“孝老”等传统孝道文化提炼升华,融入了新时期德育元素,赋予它新的时代内涵,进一步拓宽了它的外延。通过“感恩、尊师、守纪、励志、责任、理想”等一系列德育主题实践活动,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阳光的心态、坚韧不拔的毅力、不屈不挠的性格、张扬的个性、高雅的志趣、崇高的理想。让孝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在创新发展中发扬光大,切实让传统的孝道文化衍变成为新时期的价值观和德育体系。

2、编撰德育校本教材《孝道传承》

学校利用“王祥故里,孝悌之乡”这一地方文化资源优势,编撰德育校本教材《孝道传承》,让孝文化走进课堂,让孝德意识浸润学生心灵,激发学生崇尚孝德、践行孝道的积极性。该书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既编选了古代文献中关于孝的经典章句,又选载了现代名家的亲情诗文;既有名人孝贤的孝亲事例,又有新时期孝道人物的感人事迹;既有我校师生的孝道论坛,还有情真意切的孝道歌曲。诵国学经典,情怀激荡;谈名人孝行,见贤思齐;读眷眷亲情,心潮澎湃;听孝道故事,心灵净化;写孝道文章,情感升华;唱孝道歌曲,荡气回肠。

3、组织师生进行孝道论坛

学校以校报《孝河风》和校刊《荷风》为载体,大张旗鼓的组织师生开展了以“亲情〃感恩〃孝道”为主题的新孝道论坛活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或讲述自己的亲情故事,或抒发自己的感恩情怀,或阐述自己的新孝观点,一篇篇美文赏心悦目,一段段亲情故事催人泪下,一个个观点振聋发聩。“东风何时至,已绿湖上山”,通过孝道论坛活动,学生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教育,校园内悄然形成了人人“说孝、讲孝、谈孝、论孝”的良好德育氛围。

三、组织新孝道实践活动

卢梭曾说过:“真正的教育不在口训,而在于实行。”根据“月月有活动,活动有主题”的原则,学校结合“感恩、尊师、守纪、励志、责任、理想”等新孝道教育主题开展了一系列新孝道实践活动,取得了良好的德育效果。

1、德育基地“悟孝” 学校把孝园、王祥祠、孝河文化广场、镇敬老院、茶山革命烈士陵园等地定为“新孝道研究实践基地”,经常组织学生实地开展各种主题教育。

在孝园里,同学们参观二十四孝壁画长廊,瞻仰王祥雕塑,追慕王祥卧冰求鲤的孝行;在王祥祠,观看王氏家族祭祖活动,感受传统家族孝道文化的氛围;在孝河文化广场,师生积极参加每年一度的孝河文化节,感受古老孝河文化的积淀;在镇敬老院,同学们亲手为老人们打扫卫生,为老人捶背、捏肩,帮老人们整理床铺,陪老人聊天,用实际行动奉献爱心;在革命烈士纪念碑前,同学们聆听革命烈士英雄事迹,心潮澎湃,誓言铮铮,心灵得以净化,思想得以升华。

2、传统节日“践孝”

学校充分利用“三八”妇女节、母亲节、父亲节、教师节、重阳节、孝河文化节等节日,精心设计、组织和引导学生开展主题鲜明的新孝道系列教育活动。

一是通过给父母、老师写信、班会演讲、写亲情作文、感恩手抄报等形式,让学生主动参与思想交流,让学生懂得感恩与回报;二是通过布臵为父母洗脚、为父母做家务、为老师制作感恩卡片等爱心作业,让学生自觉践行孝道;三是组织学生深入镇敬老院、社区奉献爱心,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体验更深层次的孝道内涵。

3、创设途径“扬孝”

新的时代呼吁新的孝文化,我们不断拓宽孝道文化的外延,把新孝道研究纳入日常德育管理中去,通过创设各种有效途径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锻炼他们的意志,陶冶他们的情操,活泼他们的性情,高雅他们的志趣,帮他们树立起崇高理想,最终使他们走向成功,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通过孝河文化节千人诵孝、荷花节文艺演出、大型爱心公益活动“希望心语”、夏之韵校园歌手大赛、孝河秋韵中秋诗文朗诵会、军训、徒步行走30里、拔河比赛等文体活动,陶冶了学生情操,磨练了学生的意志,全面提高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水平。学校还成立了门球队、篮球队、足球队、武术队、秧歌队、书法班、国画班、荷风文学社等社团组织,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评选“校园十佳孝星”

美国当代著名心理学家班杜拉认为:榜样具有替代型强化的作用,即对榜样的奖励能使学习者表现出榜样的行为,通过对榜样的学习和仿效,可以使先进者受到激励、平庸者受到推动、后进者受到震动,从而达到净化心灵、塑造人格、教育自我的效果。

为了推动新孝道研究的顺利开展,调动学生践行新孝道的积极性,学校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校园十佳孝星”评选活动,评比活动共分五个阶段:班内海选、年级初选、候选人事迹演讲、投票评议、公布结果颁奖,广大学生积极参与此项活动,教育效果显著。

通过孝星评比活动,一方面让学生们了解身边同龄人的典型事迹,激发他们更大的积极性和上进心,号召全体学生向孝星学习;另一方面更让那些存在不足的学生受到感染,明确了自己的成长方向,促进自身反思进取,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教育。通过树立学生身边的德育典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在校内形成“懂孝知礼、行孝明德、比孝尚志”的良好氛围。

篇8:传统市场营销的案例

法律的主要任务,是处理和解决人与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处理人们的利益冲突。这个主要任务,就为法学学科带来了很强的实践性特征。由于学习法律专业的人将来的生活常态就是面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上的冲突,在大学学习阶段模拟这种冲突,并寻找解决冲突的办法,就成为法学教学的主要任务。

法律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决定了案例教学一直是法学教学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的教学模式。这些模式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如美国的“个案教学法”、德国的“实例研习”,以及起源于美国并风靡全球的法律诊所教育等,其侧重点也不同。在我国,案例教学模式也一直在寻找着符合自己需要的模式,近年来复旦大学法学院创立的“个案全过程教学法”,就是在加强实践性教学方面的一次有益尝试。

尽管法学案例教学历史悠久,但在我国,这种教学模式仍然处于不断探索和发展之中,对案例教学的种种不足进行揭示并加以改进,仍是法学教学改革的一个内容[1]。事实上,什么是案例教学,在概念上也仍然是众说纷纭。[2]从不同的角度,人们可以得出不同的答案。本文认为,通过案例分析,以达到教学目的包括但不限于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和理解、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模拟现实纠纷使得学生能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等,都是案例教学。

也就是说,任何一种案例教学方法,都是与教学目的联系在一起的。对不同的教学目的,可能需要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没有一个教学方法,能实现教学的所有目的,这种万能的教学方法不存在。因此,脱离教学目的而谈论教学方法的不足,没有任何意义。

在现实的教学中,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是,教师在教学中在讲解到一个基本原理或原则时,提出一个案例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新的基本原理或原则;在讲授完一个知识点时,为了帮助学生对这个知识点的理解或者为了检查学生对这个知识点是否已经掌握,教师举出案例,并提出问题,然后要求学生解决问题。

这种模式的基本逻辑是:讲解基础理论知识——举例说明一—帮助学生理解讲解的基础理论知识。在进行案例分析时,则是提出问题一—要求学生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问题——检验学生是否理解和掌握已学过的知识。可以看出,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偏重于让学生理解、掌握教师所讲授的基础知识和原理。虽然在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的过程中也提高了学生的分析能力,但这个模式的本质,实际上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对知识的传授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有其优点,这些优点为:1.化抽象为具体;2.化枯燥为有趣;3.能让学生暂时脱离课本,进入学生向往的现实生活。这些都有利于活跃课堂,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因此,在学习的第一阶段即掌握理论知识阶段,这种模式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

但传统案例教学模式仍然不能摆脱传统的课堂教学偏重于传授知识而忽视能力培养的缺点,不能实现法学教学的目的。美国“缩小法学院和法律职业之间差距研究课题组”和“全美律师协会法学教育和律师资格委员会”共同于1992年发布了“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发展——一种继续教育”的研究报告提出:合格的法律人应当具备十种技能,即解决问题的能力、法律分析和思维的能力、法律研究的能力、调查事实的能力、沟通能力、提供咨询的能力、谈判的能力、诉讼和纠纷解决的能力、组织和管理法律实务工作的能力、认识和解决伦理困境的能力。[3]很明显,对照这个研究报告,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利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为当事人化解纠纷方面,其不足极为明显。具体而言,这个模式具有以下的不足:

(一)注重分析问题,忽视提出问题

这种模式遵循的仍然是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回答问题的传统教学模式。提出问题的过程由教师负责,学生负责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爱因斯坦曾说:“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只是一个数学上或实验上的技巧问题。而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看旧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像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因此,培养学生从许多的案件事实中提出问题,比回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实践中人们面临的现实也是,人们接触的是一大堆没有进行加工过的案件材料,而不是面对一个个已经提出的问题。问题是需要接触材料的人提出来的,解决问题的人也是他们。因此,对解决问题而言,提出问题是最基础且重要的一步。提出问题的过程,就是人们运用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在司法实践中,从民事诉讼的角度,提出一个合理合法的诉讼请求至关重要。因为依据“不告不理”原则,法院只审理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当事人不提出的诉讼请求不予审理。当事人提出的诉讼请求不当,也面临着得不到法院支持的风险。在其他的诉讼中同样如此。提出恰当的诉讼请求,就是通过分析案件材料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忽视提出问题的培训,显然是一个大缺陷。

(二)偏重问题答案的唯一性,没有注意到现实中的复杂性以及问题解决办法的多样性

法律并非自然科学,其解决纠纷的路径并非是唯一的。在民商法领域,一个纠纷的解决方式,有协商、和解、调解和判决等方式。只要在法律的框架内解决了问题,法律的任务就完成了。但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里,我们往往只追求所谓正确答案,追求这种唯一正确的答案,实际上就是只注重判决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注重判决无可厚非,因为这是纠纷解决比较常见的方式,从判决的角度进行的工作也是协商、调解、和解的基础。但将判决当作是问题解决的唯一方式,将判决所遵循的原则、原理当作是解决问题的唯一依据,对调解、和解很少涉及甚至是完全忽略,就是没有从司法实践出发,也没有完全领会法律的解决纠纷的本质要求。这种教学就是不全面的,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将会大打折扣,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

在现实司法实践中,沟通、协商、谈判能力对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通过良好的沟通协调,适当的谈判,可以使得本来很尖锐的似乎不可调和的矛盾能够得到化解。这些沟通、协调并非是凭空的,它的基础也是通过分析案件材料,提出对自己方有利的材料,找出对方不利的证据,最终利用人们趋利避害等的心理,达到和解、调解的结果。如果仅仅遵循唯一的“标准答案”,这种沟通、协调、谈判能力的培养无从谈起。

(三)缺乏法律职业伦理困境的消解

法律职业道德往往与一般的道德观念有着较大的差异,如很多人很难理解律师这个职业,对律师职业缺乏认同。往往会认为律师是狡诈的,谁出钱就为谁代理和辩护。在学习中,学生们看到的往往是双方为了自己本方的利益,多方寻找理由(强词夺理)而忽视对方显而易见的事实,有时甚至是非常勉强的理由在本方律师的口中也说得振振有词,这与学生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在其他专业的学习中所获取的知识往往差异很大,这样学生就从心底产生了疑惑。一个人看到一个墓碑上刻着这样一句话:“这里埋着一位律师,一个正直的人”,此人大为惊讶,对旁边的人说:这个墓里怎么同时埋着两个人?他们认为律师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是“一个正直的人”。[4]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也会面临这样的问题。这种法律职业伦理困境不消解,一方面将导致学生对自己从事的职业不认可,不自信,另一方面将不利于学生正常的学习和工作。因此,树立正确的职业伦理,对法律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

但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基本上不涉及法律职业伦理困境问题,这种严重忽视对学生法律职业伦理困境的消解,对学生将来的发展也将带来不利的影响。

(四)实体和程序严重割裂

现实中,每一个纠纷的解决,都是在遵循一定的程序下,运用实体法律解决问题的过程。程序和实体一样重要,甚至有时程序比实体更重要。但在传统的案例教学模式中,除了诉讼法以外,其他部门法的案例教学往往只注重运用实体法解决问题,而忽视了程序法的地位,实体和程序严重割裂。这与司法实践完全背离,这样培养出来的学生的能力不足以应付现实的挑战。

三、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产生的原因

(一)传统教学目的的影响

教师的职业是“传道授业解惑”,从小学到大学,不仅仅是法学教育,人们对教育目的的基本观点就是教师传授知识,学生汲取知识。教师教学的着重点,就是如何使得学生更好更快地掌握(准确地说是记住)知识。至于如何运用知识,如何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就不是教师们考虑的重点了。这种传统教学模式的极端表现形式,就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这种观念反映在法学的案例教学中,就是上述所说的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

(二)司法考试的指引

司法考试是法律专业学生未来从事法律职业所必须要经过的考试,其重要性不言自明。司法考试追求标准化,答案要求唯一性,其注重法律知识点的把握,注重对给出问题的解答。对发现问题能力、调查事实能力、沟通协调能力这些在实践中至关重要的能力却没有或没有办法考核。这就导致了教师们注重在案例教学中知识的传授,关注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着重对案例分析中唯一答案的寻找,而忽视了其他方面的训练和培养。

四、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

传统法学教学模式在传授知识上有其优点,但传授知识并非教学的全部目的,教学更重要的目的是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改进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就非常有必要了。

(一)案例收集要注重真实

现实中教师们在课堂上举的案例,通常是教师自己从要考查学生的基本原理出发编制出来的。这种案例与现实生活中案例差异明显。由于经过了教师的加工,所以省略了许多的被教师认为与案件结果无关的事实。这些事实的省略与否,需要一个分析判断的过程。这个过程对提供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判断抉择的能力,尤为重要。教师的这种省略,就把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进行分析的能力培养省掉了。因此,在提供案件材料时,应当注重收集真实的案例,而且从冲突双方的角度出发进行提供,尽量较少删减,给学生还原一个真实的纠纷场景,让学生从纷繁复杂的案件事实中清理出纠纷的实质以及解决纠纷的基本思路。

(二)按照发生纠纷各方的逻辑分别提出问题

纠纷的发生,必定存在发生纠纷的两方或多方的主体。纠纷的实质,就是这些主体因为对同一问题的利益不同,思考角度不同所致。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还原这种现实,要求学生从发生纠纷的各方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提出对抗的角度和思路。这种接近于实战的做法将会极大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拓宽学生的思维维度,使学生的思路活起来。

(三)在寻求“标准答案”的基础上寻求和解、调解的可能

寻求标准答案,是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内容。这一点传统的法学案例教学模式有其优点。对传统法学案例教学模式的改进并不是要改掉这样的优点,而是要纠正这种模式仅仅寻找“标准答案”的做法。依据现行的立法,无论是民事诉讼、行政诉讼还是刑事诉讼,除了在各方没有妥协可能的基础上进行判决的处理纠纷方式外,还有和解等解决方式。这就要求学生充分利用案件的基础事实,在对这些事实进行详尽分析的基础上,依据法律,提出可能的和解、调解方案。

(四)以法律规定为标准消解职业伦理困境

在案例讲解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纠纷的一方通过采取“卑劣”的手段赢得诉讼的情况。法律职业道德与社会生活一般的道德存在差异,这是法律职业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要消除这种差异,消除法律职业伦理困境产生的根源,是不可能的。在这方面,法学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正确看待法律职业伦理。只要遵循法律,在遵循法律的前提下,采取任何措施以维护自己的利益,都是合法的。

(五)从程序的角度为解决问题提供思路

纠纷的解决无不同时遵从实体和程序两个路径。在进行案例教学时,运用实体法律解决纠纷当然是常态,但程序合法是当事人实体权利实现的前提,程序制约着当事人实体权利的实现。因此,在进行案例分析时,要向学生强调这种程序实体合一的观念,在关注实体法律适用的同时,重视程序在纠纷解决中的作用。

只有在更为真实的案例面前,教师和学生在分析当事人面临的法律问题时,出于解决问题的需要而选择与寻找法律答案,结合法律伦理道德,为当事人提供最优选择,以达到提高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这才是法学案例教学的应有之义。

摘要:传统案例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存在着简单的举例说明、追求唯一标准答案、实体和程序割裂等问题,而忽略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对这种模式的纠偏应当从“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出发,注重探讨问题解决方法的多种可能性,这样才能适应学生走向社会的需要。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不足,改进

参考文献

[1]如笔者于2015年5月21日在中国知网上输入“案例教学”,共有814篇文章,可见对案例教学模式的探讨远远没有结束.

[2]程宏.法学案例教学的方法与运用[J].湖北社会科学,2008,11.

[3]Legal Education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An Educational Continuum[M].West Publishing,1992年,121-124.

上一篇:汛期值班制度下一篇:融资合同范本免费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