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2024-06-09

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精选10篇)

篇1: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陈化店镇东明义学校陈丽红

今年我校举行了大型的听课,赛课,评课活动。并且认真系统透彻地研读了大纲及《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通过这一段的学习,我对语文教学有了新的理解,我觉得语文课堂教学应该彻底改变过去以“一言堂”为主要形式,以应试为主要目的的枯燥无味的教学现状,代之以激发学生求知欲,开启学生智慧的充满生机活力的现代课堂教学。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以下是我的一些感悟。

一、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在乐趣中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我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力求做到让学生变得鲜活,让学生学得兴致盎然,使学生在语文学习中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如在教学《花钟》一课时,我先在课前精心地制作了各种花的图片,并且出示用各种花做成的钟表,学生一下子就被吸引住了,他们的学习兴趣被激起。在此基础上,揭示课题。这样的教学,学生就会容易入情入境,展开想像,比起简单的讲述更能激发学生的灵性,开启学生学习之门。

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

新课标强调: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因此,教师在课堂上要巧设问题,引导学生,点拨学生的思路,学生要通过自己的活动,获取知识。所以说,课堂舞台上的主角不是教师,而是学生。没有学生积极参与的课堂教学,不可能有高质量和高效率。

心理学家认为:“课堂上只有经常性启发学生动手、动口、动脑,自己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才能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探索知识,寻求答案的最佳学习状态中。”如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揭示课题后,我先让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课文,把找到的问题答案用直线划出,不明白的地方用问号标出。自学时要求学生做到边读边想边动手。通过这样动手、动口、动脑训练学生,能促使他们在最大限度里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因此,课堂教学中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学生在全方位参与中学习,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参与率,使语文课堂生机勃勃,充满活力。

三、鼓励学生畅所欲言,让学生在互动中学习。

在语文教学中,构建语义的理解、体会,要引导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大胆的各抒己见。教师应因势利导,让学生对问题充分思考后,学生根据已有的经验,知识的积累等发表不同的见解,对有分歧的问题进行辩论。通过辩论,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感悟,懂得了知识是无穷的,再博学的人也会有所不知,体会学习是无止境的道理。这样的课,课堂气氛很活跃,其间,开放的课堂教学给了学生更多的自主学习空间,教师也毫不吝惜地让学生去思考,争辩,真正让学生的思维在无拘无束的讨论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给课堂教学注入生机。如在教学《玩出了名堂》一文时,我问学生:“学了这个故事你们明白了什么道理?”大部分学生都

回答了生活钟要仔细观察。可有一个学生却回答的不同,他说玩耍并不浪费时间,玩中也能有所发明。他的回答激起千层浪,学生们展开了激烈的讨论。最后,我在学生们讨论的基础上作了全面的总结,使他们对课文的中心有了比较正确的理解。这样做,保护了学生独立思考的积极性,让他们的个性在课堂里得到了充分的张扬。

四、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让课堂教学“活”起来

小学语文课本中的每一篇课文都是文质兼美的佳作,其语境描述的美妙,语言运用的精妙,思想表达的深邃,见解阐述的独到,都是引导学生感悟的重要内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反复朗读,像朗读比赛,组织读书会、朗诵会,写读后感等,以发掘每个学生的智慧潜能,发挥学生的一技之长。在朗读过程中,理解内容,积累词句逐步提高阅读能力,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如:我在教学《秋天的雨》一课时,让学生在阅读中抓重点,引导学生进行反复诵读,以悟出秋天的美好。同时,让学生在感悟的基础上,自编自演了课本剧,他们那逼真的形象、丰富生动的话语、独特的表演手法,体现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这样的教学让学生选择自己阅读感悟的精华,进行具体表述,让他们在各自品评中进一步得到升华。

五、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让学生品味成功的喜悦。

热爱学生,平等的对待每一个学生,让他们都感受到老师的关心,良好的师生关系促进了学生的学习。教师在日常教学活动

中,应该仔细注意学生的一言一行,尤其是要注意观察那些学困生的言行。教师应该有一双善于发现的学生的“美”的眼睛,留心学生某一方面的优点、亮点,引导他们参与合适的学习,发挥他们的特长优势。如果教师的冷淡、责怪、不适当的批评往往都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而一旦丧失自信心,那么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就会大大削弱,当然对语文学习也就提不起兴趣了。所以,作为语文教师应努力创造条件让学困生在语文课堂上获取成功,尝到成功的喜悦,从而激起他们的学习兴趣,让这一部分课堂上的弱势群体动起来,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老师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使课堂真真实实地活起来。才能使语文课堂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生学习语文的乐园。也才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陈化店镇东明义学校陈丽红

2011年11月10日

篇2: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让习作活起来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也是难点之一。学生认为难写,教师认为难教,使作文教学陷入了“两难”境地。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写出的作文干巴巴的缺乏情感。其中主要原因就是在学生获取材料时,没有及时激发、强化学生的情感,使所获得的表象没有的到以凸现、丰满,所获得的信息没有得到梳理而混乱、主次不清,更没有刻上清晰的情感之印,因而缩写之物在眼前却言之无物;眼前之事虽感人却言之无情。习作教学远离学生生活,禁锢学生个性,忽视习作教学中人文性使然。因此只有在实践中借助“人文性”思想武器,摒弃传统习作教学。让习作教学成为师生积极的生命互动,让学生“写自己想说的话”,“乐于书面表达,增强习作自信”。才能唤起学生对习作的兴趣。

情感的激发在作文教学中有多重要呢?“一个字跳入行间,那是心理活动的呼唤,用什么词不用什么词,用它表现什么,也全系着情感的砝码。一篇文章写成了,表现什么,是赞扬是鞭笞,是说理是言情,都是异常分明的。在这个意义上说,文章就是情感的体现,有什么样的情感,就有什么样的文章。”(《小学语文教学心理学/作文教学心里》)

首先,激发学生对选题的兴趣。许多孩子觉得生活平淡,毫无新奇之奇,那是因为他们没有把真情投入生活。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原动力。小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决定了他们对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情熟视无睹,平时缺乏对生活的观察,再加上生活经历有限,这样写出来的作文就平淡无味,言之无物了。如果挖掘他们平时视而不见的生活内容,并整理以后再呈现出来,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情感信息,就能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开思路,扩大视野,积累素材,并能跨越时空,随时随地再现多种风俗画面和风景画面,从人生百态到自然万象,无所不包。这些被忽略的司空见惯的东西都是可以运用的写作素材。比如运动场上运动员们顽强拼搏的精神让我们感动;师生之间一句亲切的问候让人倍感温暖;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进步的帮扶活动体现了美好的友谊……生活中的感人画面无处不在,只要我们有一双善于发现,观察的眼睛,从小事中也能懂得大道理。我们要利用媒体的便利,寻求更多的资源来帮助学生挖掘写作的素材,让他们有事可写,有话可说。其次,活化生活积累,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倾吐欲望。

“一个教师不能无视学生的情感生活,因为那是学习中主动性和创造性的源泉。”(苏霍姆林斯基语),学生在其感兴趣的方面有了较深的情感体验,激活了脑中丰富的,沉睡着的生活积累,因而“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反省我们的传统习作教学伊始,教师便通过各种手段让学生明确哪些材料可用,是最合适的,如何开头,又如何结尾,讲得越透彻,越细致,学生受到的束缚越多。学生情感如一潭死水,而完成一篇佳作,它必须学生是情感的积极参与,因为学生内在的词汇若没有情感驱动只能永远保持沉默,只有学生进入了激活状态,情感的大海才能有壮丽的浪涛,才能使学生的内部语言高度活跃起来。这样情感与语言同构共生,从而达到习作的目的。所写之作有血有肉,展示出小学生那天真的心灵,纯洁而绚丽的儿童生活世界,若忽视了“情感”激发,那么再丰富的生活积累,也永会沉睡不醒,其习作仅是提纲陈述式而己,更不用说具有个性,那么学生内部语言的生成,表达能力的提高,也就成为一句空话了。反而会与习作教学目标背道而驰——久而久之,学生对习作便会索然无味,逐渐产生厌作情绪,甚至形成轻微心理障碍,另外,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农村的学生平时的接触面不是很广,对于不同的题材往往觉得无话可说。那么作为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细心观察生活,还要有意识的创设一定的情境,在一定情境中遇到这方面的话题则情动而辞发。如母亲节到了,让学生给母亲送一份表达心意的礼物,细心观察母亲的表情,语言等,然后把它记下来。班上经常举办的毽球赛、辩论赛,让学生记录下来后再比比看谁写得最细致、最逼真,既丰富了学生生活,又让他们有了亲身体验,再写起作文来,当然乐意表达了。

篇3: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一、巧设导语, 引起兴趣

导语是教师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需要, 用简洁而精辟的语言设计的重要的教学环节, 一个好的课堂导语就好像拂面春风, 可以让学生精神百倍地投入到一节新课中去, 激发他们学习新课的心理情绪, 活跃学生的思维, 从而大大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课《同侪携手共进》时, 我的导入语是这样设计的:“友谊是美好的, 它像清泉一样滋润我们的心灵, 生命会因为友谊的存在而倍添光彩, 朋友带给我们温馨、支持和力量, 让我们感受生活的美好。在人生的旅途上, 朋友伴我们同行, 友谊照亮我们的生活之路。下面多媒体播放歌曲《朋友》请大家欣赏, 欣赏完歌曲后, 大家可以畅所欲言, 谈一位与自己最患难与共的朋友。”这样设计导语目的是为了做到视听结合、烘托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此外, 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中还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不同的导语。比如, 可以用名言和诗句导入;可以用寓言故事, 童话故事, 历史故事, 生活哲理故事和笑话导入;可以用多媒体和挂图导入;可以用设置悬念和疑问的方式导入……总之, 导语的设计最好能和教学内容结合起来, 在追求灵活多样的同时, 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

情境是一堂课的教学场景, 是教师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出的动人画面。教师在教学中创造性地设计好一定的情境, 引导学生进入角色, 就能唤起他们的情感体验, 点燃其智慧的火花, 产生强烈的共鸣。“登山则情满于山, 观海则意溢于海, ”一定的情境产生一定的情感, “触景生情”就是这个道理。如笔者教学《我爱我家》这一课的过程中, 在讲解“为什么说家是我们成长的摇篮, 我们温暖的港湾?你想有个什么样的家?”这两个比较抽象的问题时, 先用多媒体播放电视剧《家有儿女》片断《老妈, 谢谢你》, 然后讲解说:“《家有儿女》是同学们很喜欢的一部家庭剧, 剧中的每一位家庭成员都洋溢着自己的个性, 这个家庭充满了温馨、幽默、激情和快乐, 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和港湾, 这个家庭的每一个成员都非常爱这个家。你最喜欢夏雪、夏雨、刘星、妈妈刘梅、爸爸夏东海中的哪一位?为什么?你想拥有一个这样的家吗?”这个教学情境把听课的学生带入了充满温暖、情趣和幸福感的家庭生活氛围中, 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激发出了他们浓浓的学习兴趣。

三、幽默诙谐, 激发兴趣

法国著名演讲专家海菌兹·雷曼麦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地提出更能为人们所接受。教师的幽默可以打破课堂沉闷的气氛, 缓解学生的紧张情绪, 摆脱教学困境, 融洽师生情感,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活跃课堂气氛, 使学生在愉快的笑声中掌握知识、发展思维、培养情操。如笔者在教学《乐观幽默的生活态度》一课时, 插入一个故事让学生填写答案:一位年轻的钢琴家到某城市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演出就要开始了, 观众却稀稀落落, 位子还坐不满一半, 这对钢琴家来说, 实在是很丢面子的事, 很容易影响自己的情绪, 使演出质量大打折扣。这位钢琴家并没有为此难堪, 他在演出开始时, 不慌不忙地走到台前, 以充满神秘的口吻说:“哦!我知道, 贵市的人一定都很有钱。”大家一头雾水, 他接着说:“————————。”全场愣了愣, 紧接着是一阵哄堂大笑。原本尴尬的气氛, 顿时化为轻松愉快。

结果学生们填写出了各种各样的答案, 当我出示这个故事中钢琴家的原话:“因为您们每个人都买了两三个人的位子啊。”同学们会心地笑了, 接着我引导学生又讲了几则名人幽默故事,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让学生深深地体会到了乐观幽默的人, 往往更能体会到生活的美好, 更多地感受到生活的情趣, 从而在生活中自觉地培养和造就自己幽默、开朗的性格。

四、借题发挥, 激发兴趣

借题发挥是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借用讲授的问题, 采用移植和类比的手法, 利用简洁准确、风趣幽默的语言, 处理课堂上出现的或以往在学生中存在的不良现象, 以此对学生加强思想和行为教育;或借机把其他有关知识引入课堂, 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如, 在初一年级讲授“礼貌待人”时, 我借题发挥, 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南宋时候, 岳家军中有个叫牛皋的, 想要问路, 就骑在马上对路边的一位老汉吼道:“哎, 老头儿!爷问你, 农场怎么走?”老汉说“往前走1500丈”。牛皋奇怪地说“怎么是丈不是里呢”。老人说“我们这儿说丈不说理”, 牛皋红着脸走了。过了一会儿, 岳飞也来到这里, 他先下马, 然后上前施礼, “请问老丈, 方才可曾见一个骑黑马的?他往哪条路上去了?”老人见岳飞颇有礼貌, 便耐心的给他指路。这个故事中牛皋的没礼貌和岳飞的懂礼貌形成鲜明的对比, 使学生认识到为人要讲礼貌, 懂得了要别人尊重自己就必须首先要尊重别人得道理。

总之, 在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中,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方法有很多, 只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 在备课的同时, 注意备学生、备方法,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让课堂“活”起来, 激发出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提高思想政治课教学效果。

摘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是获得好的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所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有很多, 中学思想政治课堂教学中往往采取以下方法:一、巧设导语, 引起兴趣;二、创设情境, 激发兴趣;三、幽默诙谐, 激发兴趣;四、借题发挥, 激发兴趣。本文将就此进行探究。

篇4:激发兴趣 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关键词:激发兴趣 设疑导思 创设情境

【中图分类号】G633.3

语文,在中学各门学科中是至关重要的一门科目。学习好语文,对于学生掌握好其它科目,其意义不言而喻。可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怕学语文,对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的最好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所以,对学生来说,兴趣的浓淡,心情的好坏,产生的学习效果截然不同。

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一旦学生的兴趣激发出来,语文教学就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所以,语文教师要根据课程标准并结合学生的需求有创造性的运用教材,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共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断改变教学教法,以满足中学生对事物好奇的这一心理特征,让学生们真正感受到学习語文的乐趣。

那应该如何去激发培养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进行。

一、巧设导语,趣味导入

“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如果一上课就能抓住学生的心理,诱发学生学习兴趣,那就可能使学生整堂课都处在愉悦的氛围中。因此教师在一开始上课时就要实施导学,将学生在课间休息时散放的心吸引到课堂学习的目标上来。恰当新颖的导语是激发兴趣的一种方法。成功的导入,能够使学生尽快进入愉悦的情绪状态,把学生带入思维和兴奋之门,为教学过程创造最佳的情知开端和背景。有趣的导入法有:

(一)、故事导入法:用讲故事的方法导入新课,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在学习新课之前,教师可先讲述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有趣的或新奇的小故事,在学生产生兴奋之时导入课文。例如:教学《出师表》一文前,简述“六出祁山”、“五丈原陨星”的故事;讲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导入《归园田居》;讲刘禹锡被上司三次换居所的故事导入《陋室铭》。

(二)、名句导入法:引用名人名言、俗语等导入新课的方法。例如: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导入《生于安乐,死于忧患》。从毛泽东的“毫不利己,专门利人”,导入《纪念白求恩》。从“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导入《我的老师》。

( 三)、影视导入法:利用影视、录像、影碟等放映精彩片断或悦耳动听的音乐,吸引学生,激发兴趣。例如在教《谁是最可爱的人》时,先放映一段关于抗美援朝的影片,像《英雄儿女》、《上甘岭》等,让学生从视觉上领略志愿军战士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和伟大胸怀,再学习课文,激发学生的共鸣。

(四)、悬念导入法:“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会让学生产生探究欲望,产生悬念。利用中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巧妙设置悬念,把学生的兴趣召唤出来,再导入正文。教《两弹元勋邓稼先》时,教师说:人们都知道奥本.海默是美国的“原子弹之父”,萨哈罗夫是前苏联的“氢弹之父”,然而,中国的“两弹”元勋又是谁呢?这样,就会勾起学生们学习的兴趣了,因为他们会急于想从课文中寻找到问题的答案。

二、激发鼓励学生参与,保护他们的积极性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应该创设轻松和谐的环境,让学生敢问、乐问、善问。鼓励学生养成“问题意识”和“参与意识”,让学生懂得古今中外不少杰出人物是靠“突发奇想”、“异想天开”叩开成功大门的,要求学生大胆提出疑问。在学生提问时,教师要耐心认真地聆听,不应不耐烦,不应态度冷淡,不应打断学生的话,更不应嘲笑、讽刺。不管学生提的问题正确与否,质量如何,教师都应该用赏识、鼓励的目光注视他们,保护他们的积极性,让他们进入教师设置的轨道,从而获得较佳的教学效果。而设疑,应是一个较佳的途径。

三、创设情景,诱导学生兴趣

初中学生的特点是好动,对什么都充满好奇,求知欲比较强,喜欢新鲜的事物。在教学中,我常常举办一些与课堂教学内容相关的活动,这样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学习《骆驼寻宝记》、《犟龟》等课文时,我将课文内容编成课本剧,让学生分角色表演。表演后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评论表演优劣,进而通过这些课文使学生学习其中的精神、毅力和内涵。这样既为学生提供了显示表演和活动才能的机会和场地,又刺激了学生的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还学到了做人的道理,而且会经久难忘。

四、创造成功机会,激发学习兴趣

实践证明:不断获得成功,能够经常得到表扬的学生,其学习兴趣也在不断的巩固和发展;而屡遭失败,经常受批评的、斥责的学生,其学习兴趣就会日渐衰减,甚至完全丧失。由此看来,兴趣和成功是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所以,要激发全体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就要创设条件,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获得成功的机会。

例如在课堂提问中,教师要非常注意课堂提问的艺术。提问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要难易适度,以防学生茫然失措,产生畏难情绪。一般较难的问题请优生回答;较容易的题目,则要请希望生回答。当学生在回答问题遇到困难时,教师应适时地、巧妙地给以启发点拨,让学生能够顺利完成任务。在特定情况下,教师可以实施“高高举起你的右手”的策略。即和基础较差的学生约定:“回答问题时,要是能回答就高高举起你的右手,不能回答就举左手!”真正做到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都可能取得成功而受到老师的表扬和鼓励,从而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五、拓宽知识面,激发求知欲

中学生的求知欲是十分强烈的,他们往往不满足于课本和课堂所得,希望开拓知识面。教师就要及时地保护和培养这种积极性,积极地向课外延伸,尽可能的开拓知识面,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需要。

例如:教《小男孩》时候,可引导让学生想象一下:“小男孩”的父母还能复婚吗?假如“小男孩”的父母复婚后他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小男孩”及他的母亲会通过法律途径要回生活费吗?假如你的遭遇跟“小男孩”一样,你会怎么做?再如在教《卖炭翁》时,我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赖以糊口的炭被抢走之后,卖炭翁会怎么做呢?回到家后他会怎么说呢?他的家人又会怎样说呢?他家以后的生活怎么样呢?

总之,面对大多数学生对语文不感兴趣的问题,我们要积极采取措施,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这也是指导学生学习,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之一。

语文教学中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充满热情地学习,必须要营造一种高涨良好的课堂氛围。这样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发展学生的想象力、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教无定法,培养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方法也不胜枚举,并不是简单的罗列和归纳就能包容的。只要老师善于学习,大胆创新,相信一定能帮助孩子们把握这个“支点”。

参考文献

[1]班莲《新课程理念下语文阅读课该怎样上》[J](《语文教学通讯》2005.12)

[2]郭思东《教育走向生本》[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篇5: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长期以来,由于认识的封闭、狭隘和应试教育的导向,使得那些强调死记硬背、机械练习的作业桎梏着孩子们,压抑着孩子们的个性和创造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使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所以,我们有必要以新课改精神为指导,赋予学生作业以新的内涵:释放孩子们的身心,发挥他们的潜能,使作业成为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途径。换言之,就是要让语文作业“活”起来。

一、不拘形式“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转变单一的、他主的与被动的学习方式,提倡自主、探 索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因而,我们的语文作业就要增进学校与自然、社会的联系,拓展学生的作业空间,引导学生走向生活,关注社会,面向未来。语文作业应当不拘泥于以往的陈旧形式,而要让学生“亲自参与丰富、生动的思维活动,经历一个实践和创新的过程”。即以充满活力的多样化的形式使作业“活”起来。比如,学习《一夜的工作》,预习作业就是搜集有关周总理的生平事迹和相关资料在课堂上交流,内容包括怎样搜集、整理有关资料的过程,以及当时自己心中的想法;学习《蟋蟀的住宅》后,让学生们以小组形式饲养自己喜爱的小动物,合作撰写观察报告;学习《草船借箭》,让学生以鲁肃之口向周瑜描绘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之妙„„此外,演讲、辩论、评议、故事会、出手抄报等都是很受孩子们欢迎的作业形式。

值得一提的是,可让学生们尝试着进行小课题的研究,写“长”作业。要求他们围绕小课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工作完成这一作业,跨时几周或几个月。这就是一种可贵的研究性的学习,让学生经历一个收集、处理信息和得到结论的过程,并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其实这一过程比结果更重要。

比如学习《鹿和狼的故事》后,以“自然界中的生物链”为课题搜集材料、处理信息,撰写千字小论文;学习《小露珠》后,以小露珠为研究课题,观察它何时出现,何时消失,如何形成,又与气候、季节等因素有何联系?写出研究小报告。

二、展现个性“活”起来

多元化的时代呼唤的是充满灵气的有个性的学生,因此我们的作业也应着眼 于诱发学生的个性的思维、创造的火花,允许学生按照自己的兴趣、喜好对相关题目作出不同内容与形式的解答。我们的学生都是活生生的具有个性的“人”,当他们面对能展现自我独特认识感受的作业时,你还会发愁他们的语言水平得不到提高,创造性的智慧火花得不到启迪吗?

因此,我们要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分析问题。比如学习《将 相和》后,请学生与文中自己最喜爱的一个人物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有与蔺相如对话的,因为他英勇机智、忠于祖国;有与廉颇对话的,因为他性格耿直、知错就改;更有与赵王对话的,因为他知人善任,论功行赏,是个很好的领导者、政治家。通过此项练习,学生的全面分析事物的能力普遍得到了提高。又如在口语交际:大家为“怎样保护环境”出谋划策后,请学生写一写自己最欣赏的建议以及原因等。

三、体现层次“活”起来

学生在认知水平、学习习惯等方面不可否认地存在着差异。以前采取“一刀

切”的方法布置作业,往往后进生“望而生畏”,优等生却“意犹未尽”。教师如果采取分层布置作业的方法,就有利于调动全体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促进所有的学生在原有水平上得到应有的提高。

比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就可以设计如下体现不同层次的读写结合的练习:(1)看课文插图,根据课文内容写一段描写小女孩在火光中幻想与奶奶相见的场景。(2)思考:你觉得小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回答问题后围绕你所写的词语写一二段话。(3)想象作文:如果小女孩生活在我们班上。三个层次,难度层层递进。第(1)题,可利用课文词句的比重较大;第(2)题,源于课文,又高于课文,需提炼课文后再加以重组,有一定难度;第(3)题,则是高层次的想象,需重新组织文字,还要有丰富合理的想象,难度更大些。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和喜好,自由选择一题来写。

四、贴近时代“活”起来

在锐意进取、不断变革的二十一世纪,要求学生有广阔的视野,要“乐于探 究、勤于动手,并具备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我们要有意识地拉近语文作业与时代的距离,吸纳身边鲜活的语言材料来发展学生的语言,让我们的学生从小就能着眼于人类的生存,世界的发展,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

如学习《新型玻璃》一课后,请学生们留意身边的广告,并根据一种新型玻璃的特点为它写广告词;又如针对近期热点新闻:国家耗资100万清除天安门广场40多万平方米内60多万块口香糖的事件,请学生们在小组讨论、家庭讨论后写出合理化建议。许多学生提出的建议很有价值,如设置卡通型趣味有奖投物箱,以减少乱吐口香糖的数量;在电视、报刊等媒体加大宣传力度,投放有针对性的环保公益广告,增强市民的环保意识,对违反者予以严惩;更有提高口香糖的销售价格,减少口香糖的消费量的相当成熟的建议出现。学生所表现出来的学习潜力是多么惊人啊!

五、加强积累“活”起来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言积累,还对各年级课外阅读量作了具体的规定:低年级不少于5万字,中年级不少于40万字,高年级不少于100万字。即整个小学阶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45万字。此外,背诵优秀诗文不少于160篇。

为什么要求小学生有如此之大的阅读量呢?这是语文学科性质决定的。学习语言就是一个不断积累、不断感悟、不断内化的过程。没有一定的阅读,学生怎能把规范优美的语言内化为自我语言,并成为有较高语文素养的人呢?古人说得好: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所以,教师要努力营造课外阅读条件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如组织班级图书角、图书推荐栏等,适时适量地布置课外摘记“好词佳句”作业,并在充分的读、思、问、议的基础上尝试让学生写一写读书笔记。教师批阅后,评出班级“小小阅读星”,并举行优秀摘记作业展览,开展阅读欣赏课和图书推荐发布会等。

篇6: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云安县前锋镇中学

瞿飞雄

近几年来,我县语文教学的现状不尽人意,尤其是我们乡村中学。在某种情况下,我们的学生甚至可以说对语文学习是处于一种讨厌的状态。这是我们所有语文老师不可逃避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我们必须得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

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教学效率,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要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语文学习积极性主要指一种学习态度,是一种对待语文学习的认真、紧张、主动而持久的学习态度,语文知识要靠长期积累,语文能力要长期训练。所以要使与我儿女教学取得较好的教学成果,就必须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要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就必须研究如何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在语文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需要,践行“以人为本”的人本教育理念,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一、联系生活,满足现实需要

学习知识,运用知识,解决生活现实问题,这是人类基本的心理需要之一。我们必须得把知识与生活紧密联系起来,脱离了生活、脱离了学生实际感受得知识是没有生命力可言的。因此在教学上,应当将知识与学生生活相结合。让学生自己去做、去发现、去研究。

我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一课时,我采用的是先分析课文,再联系生活的方式教学的。我把事先准备好的《背影》一文里面父亲买橘子的情景的视频展示在教室的VCR平台上,然后让学生边根据课文的泛读,边看视频。看作者是通过什么描写来刻画自己父亲的背影的。特别提醒学生,尤其是那个马褂棉袍蹒跚地爬月台的胖胖的老父亲的片段。视频播放完后,我深情的说:这个背影不知道 打动了多少读者,不知道让多少人看到了无言的深情,同学们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好?学生开始沸沸扬扬的讨论。

正在他们讨论的时候,我就说:是因为父亲当时爬月台的形象深深地触动了作者的心灵。接着我就开始问学生:你父母多大年纪,是从事什么工作的,有没有留意过他们工作时的情景。因为我班95%以上的学生的父母都是靠种田或在工地上做水泥工的,因此对他们的工作情形历历在目。但问他们有没有认真去观察和了解父亲时,他们的回答是除了严厉和陌生外,几乎没有其他印象,根本就没有认真留意过父亲工作时的背影,大部分学生还没有意识过父亲的辛劳。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叫学生马上闭上眼睛。自己静下心来,慢慢想,收割稻谷父亲背谷的时候,是一种怎样的情形。这时,我偷偷的留意学生,有的眼角开始湿润了。

过了几分钟,我开始说话了:父爱是很少被赞颂的,那么今天希望同学们静下心来,用自己朴实的言语,好好的赞颂一下自己那伟大的父爱。我还是提示了学生,可以通过收稻谷、摘沙糖桔等。这样让他们也了解生活并不是那么轻松,让他们感受到父母的辛苦。

二、重视学生动手实践,满足成就感需要

我们在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的靠磨嘴皮子(老师讲,学生听)是提不高教学效率的。所以,在教学实践中,应想方设法给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

我在教学《我的叔叔于勒》一课时,在和学生探讨完课文后,我就布置了一篇小作文,以“我的于勒叔叔发财后„„”为话题写一篇小作文,题目自拟。要求学生大胆创新,发挥自己所有的想象力,200—300字左右。第二天收回来后,发现有很多学生的创新思维很好,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在班上相对来讲认为是学困生的一个同学是这样写的:于勒叔叔发了财回来后,知道菲利普一家去哲尔赛岛度假旅游,于是到船上扮成卖牡蛎的,来试探菲利普一家的态度。他“巧遇”菲利普一家,菲利普夫妇不肯相认这个“穷鬼”弟弟。顿时,于勒卸下自己 2 的“武装”,当场决定,说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慈善机构和穷人家的孩子,此时此刻,菲利普太太大吃一惊,当即晕倒了。这一篇小作文,我把他当做是范文,输进电脑,在班上的VCR平台上展示了出来。学生大胆的创意,赢得全班同学的一致好评。这样不但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课文的热情、激发他们的创新思维,更重要的是能够让枯燥无味的语文课堂“活” 了起来。

三、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满足对爱的需要

我们都知道:每个学生都希望自己的老师能重视自己、关心自己、爱护自己。因此,教师要摆正自己与学生的关系,确立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关心学生、尊重学生、爱护学生。经常与学生聊生活、聊学习、聊家常„„形成融洽的老师爱学生、学生喜欢老师的师生关系。从而满足学生被重视、被爱护、照顾等需要。学生因为爱老师,慢慢的,就爱上这一门学科了,也就开始对这一学科产生了兴趣。相反,没有对爱的需要的满足,就不能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学生就慢慢的厌恶这一门学科,教学要求就不容易被学生接受,课堂教学的效率就大打折扣。即使再有趣的课文的课堂,也会慢慢的沉闷了。

篇7:让语文课堂活起来

望城路小学:黄春燕

课堂气氛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学活动过程中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并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语文新课程标准特别强调要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中重视对学生人文意识的培养,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应培养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本文着力探究如何营造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语文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课堂氛围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跃的课堂气氛能有效地提高教学效率,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明确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如何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明代教育家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学生在课堂上会通过教师有声语言的讲解而“察其容”,而且还会通过教师的教态而“观其色”。教师的教态有先入为主的作用。当教师走进教师的那一刻,教师教态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上课的情绪,这种先入为主的方式常常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所

以,教师要用亲和、自然的教态去面对学生,及时调整好你的心态和精神面貌。

二、构建民主的师生互动模式

让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使学生的身心和谐地发展,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是课堂教学改革的方向。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加课堂讨论,创设让学生有话愿说的情境。对于某一问题,只要能摆出充分证据,完全可以各抒己见、自由发挥。有时学生的讨论超出了教学范围,有时甚至影响了教学进度,也应该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哪怕有些看法在教师看来是幼稚的,荒谬的。我们也要让他们把话说完。通过教学,我深刻地体会到:课堂讨论使学生学会了对观点进行分析和评价,培养了学生倾听、思考、发言的能力。课堂讨论能使学生逐渐进入乐学、会学、善学的境界。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亲切的眼神、和蔼的态度、热情的赞语来缩短师生心灵的差距,真诚地关怀和帮助每个学生,充分尊重他们,信任他们。允许学生在学习中出现错误,允许学生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允许学生质疑问难,对他们充满爱心、关心、热心、耐心和信心,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乐其教”。

三、先进的教学手段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情趣和学习的兴趣多媒体通过图像、声音、动画、游戏等形式,给学生直观形象、生动新鲜的视听感受,对具有强烈好奇心的学生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使教学形式和教学方式变得灵活多样,彻底改变了过去单凋死板的课堂教学方式;让多媒体技术与语文课堂教

学环节有机结合,生动有趣的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一夜的工作》一课时,为了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周总理的高尚品质,我把《你是这样的人》这首诗,配上适合的背影音乐,制作成幻灯片,从而让学生真实、生动地感受总理生活的简朴工作和劳苦,学生深受感染。可见通过多媒体技术不仅可以感染学生,更重要的是可以使课堂教学活动生动有趣,调动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爱好,让学生喜欢语文学习,爱上语文,这样就激发了学生的学生情趣和学习兴趣。

四、适宜的课堂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陶行知说:“学生有了兴味,就会用全副精力去做事。所以,学与乐是不可分离的。”游戏改变了以往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教师不是用说教去教育学生,学生不再用死记硬背来学习。教学中我们常采用的游戏有:“找朋友”:教师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一张去找另一张。猜猜猜:让学生看动作猜词语,看口型猜字母,讲故事猜谜语等。“摘苹果”:幻灯片出示相应的生词,学生认读一个就摘一个,孩子特别喜欢……像这样的游戏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参与能力,学生在游戏过程中受到启发,获得亲身体验,寓教于乐,让教育的知识性和娱乐性完美结合。

五、创设悬念,活跃气氛

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习惯于在课堂上唱独角戏,下面的学生静如一潭死水,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沉闷,导

致了教与学被割裂开,处于对立面,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因此,教师必须改变这种传统的教育观念,建立活跃的课堂气氛,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教师可以设臵一些有趣的,带有挑战意味的,悬念式的情境,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让课堂气氛活泼起来。学生在悬念下产生认知矛盾,对疑问有了探究的欲望,自觉地去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师让学生大胆发言,组织讨论学习,课堂气氛活跃,激发了学生的思维,碰撞出灵感的火花。

六、做一个有魅力的老师

有位教育家说得好:“以人格培养人格是最简单,最明了,最有效的教育方法。”教育界的人格,就是把社会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要求人格化,通过人的个性来体现这种道德规范。这种人格化的教育对青少年的影响深刻而久远。在实施素质教育中,我们切不可忽视教师的人格的潜在作用,应该充分发挥教师人格独具风采的魅力。尊重学生,对学生有亲近感,能走进学生心灵。他能学会洞察孩子的变化,懂得呵护孩子的自信,懂得用不同的尺子来衡量孩子,会发现孩子的亮点,长处和不足。“教师必须是学习共同体的成员,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应成就自己。”作为教师要懂得“教学相长”这个道理。有魅力的教师应该是个科研型的老师,懂得发展自己,度能善于反思,因为反思需要底蕴,而阅读可以滋养底气,懂得终身学习,走在“读书潮”的前头,具有主动求知的愿望和意识,具有孜孜以求的精神和毅力,让书橱和头脑一天比一天充实。

篇8:激发学生兴趣,让政治课活起来

首先, 课堂开头要形式多样

一堂思想政治课, 头开得好, 就能迅速活跃课堂, 引人入胜,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所以就需要老师在设计课堂教学的时候, 要特别重视课的开头。在课堂上, 老师不断变化课堂的开头, 对学生的引导起着积极的作用, 比如说用音乐歌曲做开头, 我在讲“按客观规律办事”这节内容的时候, 请同学们听那英的歌曲《雾里看花》, 要求学生讨论曲中那英的苦恼是什么?为什么要求“给我一双慧眼吧”?同学们的思想一下子集中到了问题上, 积极思考, 纷纷发言发表自己的看法。接下来, 便是本人和同学的轻松合作, 完成了教学任务。也可以用生动的现实生活中的事例做开头, 在讲“职业素质构成”这节内容的时候, 本人用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上下皆知的一个用人原则。“有德有才, 破格重用, 有德无才, 培养使用, 无德有才, 限制使用, 无德无才, 坚决不用。”的事例要求学生自己归纳一下, 现代企业需要什么素质的人才?作为即将走向工作岗位的你分析一下自己现有职业素质中的优势与不足, 并制定提高职业素质的计划。这样与自身相关联也会激发学生的主动学习, 自主探究, 效果很好。

其次, 注重时事教学, 激发学生求知欲

许多学生课下聊天, 提起奥运会、金融危机、当前新闻都津津乐道, 分析的在行在理, 可是一旦上课却哈欠连天, 东倒西歪。本人认为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是教师过于注重理论传授, 忽视学生关心时事、关心国家大事的心理。时事事例丰富生动和教材有一定的联系, 青少年学生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 充满青春的朝气, 教师应该抓住这个契机激发学生学政治的兴趣。本人在教学中充分利用讲课前的五分钟, 让学生把你最近所了解的重要新闻讲给全班同学听。学生们积极踊跃发言并根据所学知识加以评论, 教学效果良好。

第三, 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 营造和谐活泼的课堂氛围

在教学过程中, 学生是受教育者, 需要从教师那里受到教育, 得到关心、帮助和呵护。但是, 学生是有着自觉能动性的个体, 他们有理想、有感情, 对于给予自己的教育时时都会产生接受或拒绝、积极与消极、去做或不去做的反应, 由此就产生了不同的教育效果。所以, 我们必须真正地把学生当成接受教育的能动主体。要启发和促进学生的学习兴趣, 力求激发起学生的内在心理需求, 形成强烈的学习动机, 吸引和启发他们主动积极的参与教学过程, 在老师的指导下, 很有兴趣地积极地学习, 并同自己的前程联系起来, 去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还要让学生学会问, 它对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有着积极的作用。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 起点是一问”, “人力胜天工, 只在每事问”。这就告诉我们学习需要质疑的道理, 生疑质疑是创造之母。要教学生“会问”, 鼓励学生“问得深”、“问得妙”。教学生“会问”, 对教师既是一种促进, 又是一种挑战。也可以说, 教学生“会问”, 就是教学生会思考, 会分析, 会创造。此外, 和谐的课堂气氛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最后, 课堂上要给学生锻炼的机会

课堂不仅是学生求知的场所, 也是陶冶情操, 充分锻炼的场所, 如果学生在求知的同时, 在各方面都能得到一定的锻炼, 本人觉得对学生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比如, 本人在讲新课, 复习上节课内容时, 让学生先来把上节课的内容要点给大家说一遍。要求是语言流利, 声音宏亮, 有主有次。通过学生做课堂小结, 发现有的同学开始总是说话结结巴巴, 到最后, 不但语言流利, 还说得绘声绘色, 生动极了, 这样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胆量, 还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而且在他总结的同时, 也给那些学习较差的同学一个巩固的机会。除此之外, 老师也可以用讲故事的形式, 来让学生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材料, 使学生在巩固知识的同时, 也能合理的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1]《中学政治教学参考》陕西师范大学主办

[2]《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9:激发兴趣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在文言文教学中,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主动学习,使课堂“活”起来。这才是使文言文教学走出僵化、呆板境地的有效途径。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却发现学生普遍对文言文缺乏兴趣,认为文言文“难读”、“难背”、“难懂”。上课记笔记,密密麻麻,回家背笔记,死记硬背。遇到篇幅较长的文章,更是苦不堪言。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又过分强调字词句的讲读,做到字字落实、句句落实,语法点讲得详尽至极,把一篇篇美文拆分得支离破碎。久而久之,文言文学习的课堂失去了趣味,导致学生思维僵化,形成了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失去了学习文言文的兴趣。针对这样的学习现状,笔者通过不断的反思、实践和总结,提出以下几点策略。

一、课前预习,引起好奇,激发兴趣

有的人认为文言文课前的预习是可有可无的,但笔者认为,课前预习恰恰是引起学生好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前提。我们应当先讲授文言文预习的方法,而不能盲目地让学生自己看书。最好的办法就是引导学生查阅课文后面标注的注释,注释是学习文言文的拐杖,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好课本的注释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此外,还可以有目的地让学生查找作品的写作背景、作者的生平经历等等,做到“知人论世”。例如,《捕蛇者说》是柳宗元贬官永州时所作,而永州在当时是相当荒僻落后的地区。作者借此抒发渴望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与自身有志难申的感情。

除了掌握时代背景和创作背景的知识外,还可以引导学生了解一些古代的文化常识。例如,讲《曹刿论战》一文,因内容涉及先秦时期的文化现象较多,学生饶有兴味地了解到,原来古时战争依靠击鼓的方式指挥作战,所以才有“一鼓作气,再衰三竭”的说法。古时战争用的是车战,所以了解车前横木是“轼”,车轮滚过地面的痕迹为“辙”。课前就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今后的学习就事半功倍了。

二、合理导入,吸引注意,调动兴趣

正如卢梭在《爱弥尔》中所说的“教学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合理而又富于趣味的导入确实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比如在教授《出师表》之前,笔者先给学生展示一幅关于诸葛亮的对联“收二川,排八阵,六出七擒,五丈原前,点四十九盏明灯,一心只为酬三顾; 取西蜀,定南蛮,东和北拒,中军帐里,变金木土草爻卦,水面偏能用火攻”,学生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七嘴八舌,气氛活跃异常。这副对联,又暗合文章的主要内容,概括了作者一生的重大事件。讲授《桃花源记》前,笔者先讲述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的故事和曹操的诗句“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一下子把陶渊明对黑暗社会的憎恶和对劳动人民悲惨遭遇的同情联系起来。陶渊明的社会理想无法实现,只能寄希望于“世外桃源”。这样教学,一方面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将精力完全放在课文的学习之上,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另一方面又加深学生对作品背景的了解,为学生把握作品的主旨埋下伏笔。

三、自主学习,引发思考,激发兴趣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阅读文言文的目标:使学生能“阅读浅显的文言文,能借助注释与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由此可见,文言文学习的任务是培养学生读懂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然而,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过于强调字词教学,字字句句翻译,忽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形成一种满堂灌的教学模式,不但令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的接受状态,疲于记录老师强加于己的生硬知识,而且极大地打消了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使学生对于这样的教学感到味同嚼蜡,毫无乐趣可言。因此,笔者认为,老师应循序渐进,尽量少用串讲全文的传统模式,要相信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此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三各方面进行努力。

第一,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先让学生自己翻译理解课文,疏通文意,然后互相交流所得,形成知识共享。同时,教师也应对教材中的重点、难点进行点拨。对于作者的态度、情感、价值观,老师应避免架空分析,而应当结合文章,给学生以直观的印象。

第二,适当提一些有难度、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根据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理论,在现实的学习活动中,存在着两类学习者,即力求成功者和避免失败者。由于绝大部分大学生属于追求成功的学习者,因此我们主要探讨如何到达成功。

如前所述,当问题的难度系数为50%时,学生的学习动机最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如果仅仅让学生简单地重复已经学过的东西,或者是去学习力不能及的过难的东西,学生都不会感兴趣。只有在学习那些“半生不熟”、“似懂非懂”、“似会非会”的东西时,学生才感兴趣而迫切希望掌握它。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对于这篇文言文已掌握的知识,再创设一些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发展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值得注意的是,在选择问题的时候,注意问题情境不可超出学生的认知经验范围。如《小石潭记》一文,文章的注释十分详尽,老师只要点拨重点和讲清楚难于理解的字词句即可。

第三,对于文言文的语法知识适当讲授。文言文的句式与现代汉语相比要复杂得多,比如有被动、判断、倒装、省略等句式。每一种文言句式都有一定的规律,如判断句,在翻译时要加上“是”字;被动句需要加上“被”字;省略句,需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全。而各类词类的活用,老师也要讲解清楚。学生掌握了这些方法,那么学习起来就主动多了,而不再是盲目地去死记硬背,生搬硬套。

四、强化诵读,涵咏玩味,强化兴趣

宋代理学家曾说过:“背诵只要多诵读,遍数多,自然会朗朗上口,久久不忘,读得熟,便不必解说,自晓其义也”。语文教学大纲也强调背诵(文言文)经典作品的重要性,并增强了文言文背诵的篇目。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强化诵读。可以用默读、吟读、诵读等方式。

笔者在教授《邹忌讽齐王纳谏》一文时,让学生分角色诵读邹忌与妻、妾、客的对话,学生兴致盎然,对邹忌的性格,妻、妾、客与邹忌的关系,以及他们对邹忌的情感都有了深入的了解。而且,笔者认为教师的诵读也非常关键,它可以帮助学生读准字、词、句,赏析作品的美感。清代名臣曾国藩说过:“非高声朗读则不能得其雄伟气势,非密咏括吟则不能叹其深远之趣”。当老师在学生面前激情洋溢地诵读《岳阳楼记》、《醉翁亭记》、《出师表》等千古美文时,教室里鸦雀无声,学生们无不被古仁人那种以天下为己任、先忧后乐的崇高情操所感染。学生学习、背诵的兴趣被充分激发,课题气氛活跃起来了,文章的音韵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同时学生也受到了美的熏陶。

五、课外拓展,积极延伸,巩固兴趣

通常文言文教学结束的课外作业,无外乎学生背诵课文,整理记忆关键的字、词、句,翻译重点句。固然,这些听说读写的能力是必要的,但是如果老师能在课外的拓展延伸上下工夫,变枯燥的知识学习为生动的能力提升,那么学生课外学习的兴趣也将被调动起来,同时也起到了很好的巩固的作用。例如,在学习了《人琴俱亡》之后,笔者就布置学生阅读《雪夜访戴》、《坦腹东床》文章等,学生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同时,也了解了魏晋风度,还体会了王羲之为什么一开始“语时了不悲,都不哭”,而到最后却“因恸绝良久。月余亦卒”。学习了《愚公移山》之后,笔者又适当补充了先秦的神话故事《精卫填海》、《夸父追日》,这些材料充满了神话色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既有效地训练了学生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又使学生体会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伟大气魄和坚强意志。

以上只是笔者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及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体会。目的在于改变文言文课堂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现状。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学生自能读书。”笔者认为,只有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最终形成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这也是提高文言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篇10:让拼音教学活起来

玉门市花海镇中心小学

刘海燕

***(内容摘要: 小学的拼音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拼音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把基础学好了,才能进一步更好的学习语文,并利用拼音识字、学普通话、查字典等。)关键词: 拼音

情景

实物

卡片

儿歌

游戏

提起拼音总让教一年级的老师很头疼,四个字“无从下手”。因为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最枯燥乏味的内容之一。同时拼音又是小学教学的第一道难关,在实际学习汉语拼音中,许多孩子难以掌握拼音知识。再加上教学对象是刚入学的一年级新生,这就使得本就不吸引人的拼音教学难上加难。小学的拼音教学是一年级学生学习的重点,也是难点,拼音也是学习语文的基础、只有把基础学好了,才能进一步更好的学习语文,并利用拼音识字、学普通话、查字典等。

因此,如果说我们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那么拼音教学就是基础中的基础,我们必须抓好拼音的教学,这样做意义是很深远的,不仅为今后的识字打好基础,更主要是发展了学生的语文能力,培养了学生热爱语文的情感。那么,一年级学生怎样能够尽快地掌握拼音,学好拼音,有什么好的方法呢?现将自己的一点教学方法总结为以下几点:

一、观图法学拼音。

语文课本上由许多情景图,如教材小学语文第一册拼音单元第一课中出现的画面。整个画面涉及“ a”“o”“ e”三个单韵母。在此画面里,一个男孩练唱“啊啊啊”是提示“ a”的音,公鸡喔喔啼的“喔”是提示“o”的音,小河里游动的鹅是提示“ e”的音,鹅的倒影提示的是“ e”形。通过课文提供的情境图,同学们就能形象直观地掌握“ a”“o”“ e”。所以学生在学习中,应充分利用课文的插图,抓住插图所具有的“图表音”“图表形” 的特点,来掌握所学拼音字母。

二、实物法学拼音。

用实物来记忆某些字母的音和形,学生记忆更加深刻。例如,学习声母“f”和“t” 时,“f”和“t” 的形就像一把雨伞的把,伞把向上可表“f”,伞把向下可表“t"所以记住雨伞,就记住声母“f”和“t”的形。

三、卡片法识拼音

卡片是一种常用的识拼音方法,并且卡片也很灵活。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在制作卡片的过程中,学生即学会了写拼音,又学会了读拼音、识拼音。比如,学完了6个单韵母后,让学生自己回家制作卡片。这样,在制作的过程中,既复习了6个单韵母a、o、e、i、u、ü,又让学生掌握了写法、读法,还训练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和做好卡片的技巧。

四、唱儿歌学拼音

学生对唱歌很喜欢,所以把拼音编成儿歌,学生会产生浓厚的兴趣,学生学起来会感觉特别轻松。例如:“听广播bbb,爬山坡ppp,两个门洞mmm,一根拐棍fff。左下半圆ddd,鱼儿跃起ttt,一个门洞nnn,一根小棍lll…学生在唱歌的欢乐中,即学会了拼音,又增加了兴趣。

五、做游戏学拼音

在拼音教学中还可采用做游戏的形式,为学生创设愉快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游戏中学习拼音,掌握拼音。如在教学a、o、e、i、u、ü时,可把韵母分别写在卡片上,让学生戴着拼音字母头饰上台,一边用动作展示a、o、e、i、u、ü的样子,一边介绍自己。“小朋友好,我是a。你们愿意和我做朋友吗?”下面的小朋友都大声的说:“a,你好!我们愿意和你做朋友!”在生动活泼的游戏的影响下,学生积极主动地感知事物,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情绪高涨,从而也在游戏中掌握了拼音,学会并运用了拼音。

六、学生合作学拼音

这种方法得在学生掌握了前面的一些拼音的拼读方法后方可实施。如,学习了b---a---ba的拼读法后,学生会灵活读它的四个声调。再学习bo、bu时,学生就会举一反三,可以利用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先试拼,再小组内进行讨论交流。教师适时点拨,纠正一些错的读法。这样,学生小组内合作学习,好的帮助差的,差的跟着好的,学生互助合作,这样,学生学习起来愉快,教师教起来又轻松。

七、在平时教学中巩固拼音学习。

拼音教学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规定两年内完全学会,可实际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一年级的上半学期就必学学会,对于一年级的小朋友很多人来说难度是比较大的,尤其拼音的书写它不像汉字字形那么独特直观好记,没有规律可循,像b.p.d.q.四个声母,能力差的学生四年级都分不清楚别说一年级了,通过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觉得最好的记忆办法是多读,由家长陪同读拼音绘本,课堂上读带拼音的课文等。

多写,平时写生字本或家庭作业时让学生给词语加拼音,久而久之,学生把拼音深刻的记在自己的脑中,用哪个,写哪个动笔就来,再不用翻书查找,这样真的就学会了,拼音再不是绊脚石了成了自己的了,因此我们不要着急“逼”学生快速的学会,这样反而让学生失去了学习拼音的兴趣,在一、二年级的两年学习中慢慢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此外,还有拍手记忆法、问答法等方法。用这些方法学习,同学们也就愿学、乐学,从而也就达到会学、好学,学好汉语拼音也就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了。

总之,让学生动起来,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的乐趣,最终实现能主动地读,积极地思考,自主地学习,使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教无定法,拼音教学也更没有特定的教学模式,这就需要老师根据学生掌握情况边教边学,边想办法,随时调整教学方法,让学生快速接受。

同时在汉语拼音教学也应注意以下的几个问题:

1、突出教学重点和难点。

汉语拼音教学的重点是字母和拼音方法,难点是复韵母,鼻韵母和三拼音连续的拼音方法。教学时按照教材的编排顺序抓住重点,突破难点,力求用四周左右时间完成这部分教学内容。

2、拼音教学要扎实、训练严格。

为了让学生掌握汉语拼音这个帮助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拼音教学必须扎扎实实,对学生训练一定要严格,达到发音,拼音、书写正确。发音、拼音是口耳之学,教师要示范,让学生观察听准、体会发音及拼音的要领和方法,掌握规律。比如教学单韵母时,让学生注意口的开闭,舌位的高底前后,口型的形状大小这三方面的因素。例如,发a的音时,口腔大开,舌头不前不后放得很低。中间部分略为隆起,嘴唇呈自然状态,嗓子用力。

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的情况,加强个别辅导,让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要求。利用插图帮助学生掌握发音,记忆字母。

3、不断复习巩固,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作用。

上一篇:爆破特种作业取证试题下一篇:榜样姐姐六年级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