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孝道经典名言

2024-06-17

中华孝道经典名言(通用9篇)

篇1:中华孝道经典名言

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四言》

2、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3、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4、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离娄上》

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6、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

7、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离娄上》

8、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9、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0、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11、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劝报亲恩篇》

12、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13、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里仁第四》

14、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论语·里仁第四》

15、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16、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论语·为政第二》。

17、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18、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李毓秀

19、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

20、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李毓秀

2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李毓秀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李毓秀

23、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24、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25、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26、首孝弟,次谨信。——李毓秀

27、孝是流水,上代截流,下代干涸。——字严

28、青山悲吟声声泪,声声呼严父;碧水苦诉字字血,字字哭慈母。——《对联集锦》

29、夫孝者,百行之冠,众善之始也。——《后汉书》

30、家贫出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31、百善孝为先,万恶淫为首。——王永彬

32、重情轻物,厚养薄葬。——字严

33、诗书立业,孝悌做人。——王永彬

34、尧舜之道,孝悌而已。——(宋)李纲

35、永言孝思,思孝惟则。——《孟子》

36、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孝经》

37、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孝经》

38、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春秋)孔丘

39、郭巨思供给,埋儿愿母存。黄金天所赐,光彩照寒门。——《二十四孝·为母埋儿》

40、勿以不孝口,枉食人间谷。天地虽广大,难容忤逆族。——《劝孝歌》

41、生前厚养实为孝道;归后薄葬真乃贤儿。——《格言集锦》

42、祭而丰不如养之厚;悔之晚何若谨于前。——《格言联璧》

43、动天之德莫大于孝,感物之道莫过于诚。——(宋)何铸

44、深恩未报惭为子,浅薄不消羞作人。——《格言集锦》

45、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46、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47、忤逆不孝矣,三世果报然。——《劝孝歌》

48、慈乌尚反哺,羔羊犹跪足。人不孝其亲,不如草与木。——《劝孝歌》

49、父虑后母虐,鸾胶不再续。母虑孤儿苦,孀帏忍寂寞。——《劝孝歌》

50、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劝孝歌》

51、十月胎恩重,三生报答轻。——《劝孝歌》

52、大孝终身慕父母。——(战国)孟轲

53、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

54、世俗所谓不孝者五,惰其四支,不顾父母之养,一不孝也;博奕好饮酒,不顾父母之养,二不孝也;好货财,私妻子,不顾父母之养,三不孝也;从耳目之欲,以为父母戮,四不孝也;好勇斗狠,以危父母,五不孝也。——孟子

5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56、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莫泊桑

57、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58、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59、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60、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但丁

61、母爱胜于万爱。——莎士比亚

62、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63、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64、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65、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66、长幼有序。——孟子

67、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68、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69、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70、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礼记》

71、仁之实,事亲是也;义之实,从兄是也。——孟子

72、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孟子

73、惟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子

74、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75、贤不肖不可以不相分,若命之不可易,若美恶之不可移。——《吕氏春秋》

76、无父无君,是禽兽也。——孟子

77、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孟子

篇2:中华孝道经典名言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3、请君试问东流水,别意与之谁短长?——李白《金陵酒肆留别》

4、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瓜田不纳履,李下不正冠。——《乐府诗集·君子行》

6、不迁怒,不贰过。——《论语·雍也》

7、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吕氏春秋·尽数》

8、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乾》

9、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10、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礼记·檀弓上》

11、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韩愈《师说》

12、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

13、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礼记·曲礼上》

14、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孟子·尽心上》

15、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左传·隐公三年》

16、镜破不改光,兰死不改香。——孟郊《赠崔纯亮》

17、不薄今人爱古人,清词丽句必为邻。——社甫《戏为六绝句》

18、学然后知不足。——《礼记·学记》

19、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第六十四章》

20、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

21、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

22、病从口入,祸从口出。——傅玄《傅子·口铭》

23、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涯不枯。——《荀子·劝学》

24、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5、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

26、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论语·颜渊》

27、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诗经·小雅·鹤鸣》

28、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29、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论语·为政》

30、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论语·泰伯》

31、欲速则不达。——《论语·子路》

32、少年辛苦终身事,莫向光阴惰寸功——杜荀鹤《题弟侄书堂》

33、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论语·里仁》

34、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刘禹锡《陋室铭》

35、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左传·宣公二年》

36、百闻不如一见。——班固《汉书·赵充国传》

37、古之君子,其责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轻以约。——韩愈《原毁》

38、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论语·述而》

39、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管子·修权》

40、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李白《上李邕》

41、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42、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管子·牧民》

43、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诗经·卫风·淇奥》

44、甘瓜抱苦蒂,美枣生荆棘。——无名氏《古诗·甘瓜抱苦蒂》

45、圣人千虑,必有一失;愚人千虑,必有一得。——《晏子春秋·杂下》

46、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社秋娘《金缕衣》

47、为者常成,行者常至。——《晏子春秋内篇·杂下》

48、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49、颠狂柳絮随风去,轻薄桃花逐水流。——杜甫《绝句漫兴九首》

50、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51、行百里者半九十。——《战国策·秦策五》

52、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

53、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楚策四·庄辛谓楚襄王》

54、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诗经·十月之交》

篇3:基于社会学视角下的中华孝道研究

《孝经》中, 子曰:“夫孝, 天之经也, 地之义也, 民之行也”;“人之行, 莫大于孝”;“教民亲爱, 莫善于孝”;“夫孝, 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 孝顺父母, 是天经地义的法则, 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 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 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 (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 , 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 不远游, 游必有方”, 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 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 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 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 无后为大”, 也已不足取, 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 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 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 粪土之墙不可杇也”的学生认为, 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 一年就可以了。无论三年, 还是一年, 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 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 到了今天, 无疑均已过时, 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儒家讲的孝道, 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 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 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 肩负着社会责任, 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 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 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五四以来, 我们虽都在提倡“尊老敬老爱老”, 但是相对古时“孝”与“忠”并列成为中国古代民众最讲究最看重的两大思想观念来说, 显得是那么的微不足道。事实上, 现代的中国人“孝”的观念已明显淡薄了很多很多。如果长此以往又听之任之的话, 若干年后, 又将是怎样?细细寻思, 我们很有必要继承我们所应该继承的孔孟儒学所提倡的合理孝道, 以使之符合当今的社会道德规范并发扬光大!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 这封给晋朝皇帝的《陈情表》中的话却说出了历朝历代亘古不变的道理。孝, 是百善只首, 读《孝经》让我对孝有了更全面的了解。原本曾经片面的认为孝就是要对父母精心照顾, 遵照他们的意愿, 不能有杵逆的思想。读《孝经》才看出来这是对孝的片面解读, 才会导致孝道的难以推行。读《孝经》才能让社会不同阶层的人看到自己的影子, 从而有明确的目标, 知晓自己该做的。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不同人应该尽的孝道, 如天子, 诸侯, 卿大夫, 士, 庶人, 它告诉我们身居上位者应该以身作则, 多行孝道, 因为孝是人的本性, 它是父母在抚养我们的过程中自然形成的, 这不需要刻意练习。如果一个人连天性都做不到, 连自己的父母都恶言相向, 那么还能指望他去关心他人, 心系百姓吗?现在是一个信息发达的社会, 不仅仅是居于上位的人, 包括那些名人, 他们的一举一动往往能够引起一场轩然大波。因此, 那些具有社会影响力的人尤其要注意自己的言行。

我们作为普通人, 我们没有显赫的身世, 没有耀眼的光环。但就在我们依旧一文不名, 依旧为未来打拼时是父母, 是家人, 默默地背后的支持着我们, 是我们事业的坚强后盾。无论在外面受到多少欺辱, 无论我们心中多么苦闷, 父母依旧是我们心灵的依靠, 他们对我们的爱是无私的, 是不求回报的。所以说, 对父母的孝顺是我们回报他们养育之恩的一种方式, 多陪陪他们让他们安安心心是子女必需做到的。

但孔子也指出, 孝不是一味地奉承父母, 听信长官, 而是要根据自己的判断, 来帮助父母做出正确的言行, 让长管做出正确的决策。如果我们明知父母长官做出了错误的判断却不据理力争, 那就是陷父母长官于不义, 那就是罪过了。

“身体发肤, 受之父母, 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立身行道, 扬名于后世, 以显父母, 孝之终也。夫孝, 始于事君, 中于事君, 终于立身。”孝, 五千年一脉相承, 无论中国的体制怎样的变幻, 中国人民历经了多少的磨难, 孝道, 依然是中华民族的结晶, 当我们呱呱坠地来到这个世间时, 注定我们将来要承担这份责任。我们无法体会母亲在一天天衰老, 从黑发到白发, 从紧俏的皮肤到渐渐变得粗糙的脸, 岁月将这份见证深深地刻在他们的脸上。

有人说:当我们长大成人后, 我们将不再需要父母, 甚至会认为他们很烦。有时候看看这个纸醉金迷、灯红酒绿的社会, 你很难再想起家中年迈的父母, 他们盼望着子女能早点回家, 可是他们的子女却不知在哪里彻夜狂欢, 古人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 孝之始也被忽略了, 扬名后世彰显父母也被遗忘了, 只有个人主义的安逸和享乐, 以及人与人之间的尔虞我诈和对生活的得过且过。有时候我总是看着这个有着林立的高楼大厦和宽敞的纵横马路的城市发呆, 总是在发问自己:这个社会究竟是进步了, 还是退步了?有人说, 等我有钱了, 我要大把大把的钱塞给爸爸妈妈, 让老人家坐在钱堆儿上随便花;等我有时间了, 我就带着爸爸妈妈, 游完国内, 游国外, 让爸爸妈妈在有生之年潇洒个痛快!

其实这样想是不对的, 等你把钱挣到手的时候, 爸爸妈妈的牙还能咬得动那些好吃的吗?等你有时间了, 想带着爸爸妈妈去周游世界, 他们还能上得去飞机吗?

父母要那么多的钱干什么呢?他们吃不了多少, 也穿不了什么, 他所缺的应该是与子女们其乐融融的相处!他们所缺的是在他们难于动身时的一个代步, 在他口渴时的一杯清茶, 在他寂寞时候的陪伴, 在他生病时的一次次问候, 儿女在外再忙, 也能抽出时间每周按时和父母聚在一起……这些都是老人内心所渴望的!

父亲节的时候你给爸买条鱼, 工作再忙, 你也要亲自给送去, 爸会乐得嘴都合不上的;母亲节的时候, 你给妈买一双袜子, 亲自给妈穿上, 她眼睛里也会含着泪的……

有一些事情, 当我们年轻的时候, 无法懂得。当我们懂得的时候, 已不再年轻。世上有些东西可以弥补, 有些东西永无弥补。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 “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 “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 “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 一旦断裂, 永无连接。

赶快为你的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 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 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也许是一顶纯黑的博士帽, 也许是作业簿上的一个红五分;也许是一桌山珍海味, 也许是一只野果一朵小花;也许是花团锦簇的盛世华衣, 也许是一双洁净的旧鞋;也许是数以万计的金钱, 也许只是含着体温的一枚硬币……但“孝”的天平上, 它们等值。

枝叶繁盛的树木, 扎根于厚实的土地;流水汤汤的江河, 溯源于雪岭山脉的蕴藏;乌鸦孝亲反哺, 羔羊感恩跪乳, 动物尚且懂得回报于亲恩, 万物之灵的人类, 也从“上代而来, 从己而出”的血缘关系中, 将人性的真爱与善美发挥到极致, 推及宗族、群我, 传承了代代的伦理之爱, 稳固了人类生活的秩序。

篇4:中华经典养生名言赏析

孙光荣 北京中医药大学远程教育学院副院长,主任医师。中医药文化研究分会常务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

人们喜爱养生,但由于种种原因,对于历代中医名家关于养生的名言名术却知晓不够。本文选录的历代经典著作中的经典名言,有“养生之理”,也有“养生之法”。希望喜爱中医养生的读者能从中领略到中医养生保健的精髓,获得健康、快乐和长寿。

一、“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

养生的第一步是要心志安闲,避免虚妄的欲念,享受已经拥有的理实生活。《素问·上古天真论》说得好:“美其食,任其服,乐其俗,高下不相慕,其民故曰朴。”这就是说,不管吃什么样的食物都觉得甘美,不管穿什么样的衣服都觉得合适满意,以喜爱和遵守自己的风俗习尚感到快乐。社会地位高的人不歧视地位低的人,地位低的人也不嫉妒地位高的人。这样的人民大众就叫做“朴民”。“朴民”能禁得住各种诱惑,任何过分的贪念欲望都不会引起他们的注目,任何淫乱邪僻的事情不能迷惑他们的心志,无论是愚笨的人还是聪明的人,不管是有才有德的人还是才德并不出众的人,都不因为外界事物的变化而感到动心和焦虑,这样才符合养生之道。上古的人之所以能够活过百岁而动作却不显得衰老,就是他们这种质朴的德性没有受到玷污而保持了纯真本色的缘故。

二、“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

我国古代的医家都很重视养生,如梁代医学家陶弘景就辑著了古代养生资料的汇编《养性延命录》,其中收录了战国时期道家代表人物列子提到的养生原则。列子说:“少不勤行,壮不竟时;长而安贫,老而寡欲;闲心劳形,养生之方也。”这就是说,如果年少的时候不勤走路,那么壮年时期走起路来就连一个时辰也支持不了。长大后能够安于清贫,年老时也会少有欲望。让自己的心情感到闲适,多一些适当的体力劳动,这就是养生的法则。

三、“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

《庄子·天地》说:“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这是主张要以淡泊之心对待一切事物,不因长寿而快乐,不因夭折而悲哀,不因通达而炫耀,不因穷困而羞愧。做到“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全世界的人都赞誉他也不会更加得意,全世界的人都谴责他也不会更加沮丧,这样的淡定是因为在至人的眼里是没有“小我”的概念的,神人无为而自不会居功,圣人顺应自然而没有名利之欲。真正的智者是把握大道,不为具体的小事烦心,《庄子·齐物论》说:“大知闲闲,小知间间;大言炎炎,小言詹詹(zhān zhān)。”大智慧者广博豁达,小聪明的人则斤斤计较,明察细别;合于大道的言论就像烈焰一样照亮人们的心灵而气势宏大,拘于智巧的言论则言辞琐碎,喋喋不休。养生也是一样,我们要把握大的原则和方向,不固执纠结于具体的养生方法,不滞碍于追求长寿,而是顺应自然之道地生活,自然就能长寿了。

四、“五味所入”“五味所禁”

五脏各有所喜好的气味,所以我们吃进去的五味经过胃肠消化后,就各按五脏各自的喜好归入相应的脏腑了。《素问·宣明五气》说:“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为五入。”酸味先入肝,辛味先入肺,苦味先入心,咸味先入肾,甘味先入脾。而五味不可多食,偏食过多,就可以使人得病。或者使已有的病情加重,所以说五味各有所禁忌。“五味所禁: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咸走血,血病无多食咸;苦走骨,骨病无多食苦;甘走肉,肉病无多食甘;酸走筋,筋病无多食酸。是谓五禁,无令多食。”辛属阳,气也属阳,因为同气相求,所以辛走气,辛又主发散,气弱的人吃辛,气就更加虚耗了,所以气病要禁辛;《灵枢·五味》中说:“血与咸相得则凝。”所以咸味入血分,血凝滞而不畅,所以多食咸更容易加重血液的凝滞;苦属阴,骨也属阴,气同则入,所以苦走骨,骨得苦则阴更甚,表现为骨重而行动不利,所以骨病不宜多食苦;甘味入脾而走肉,多食甘,则脾气壅滞,不能运化水湿,所以肌肉湿肿的病人不能多吃甘味;酸入肝而走筋,酸主收缩,筋病不能多吃酸味。

五、“擦涌泉,摩肾俞,手挽弓,壁立足。”

冷谦是明初道士,是当时非常有名的音乐家和画家,其对养生颇有研究,他的养生经验主要收录在《修龄要旨》中,主张自我按摩,下面选取其中简单易行的四法,如法操练,收益甚丰。

擦涌泉:平坐,用一手握住脚趾,另一手擦足心赤肉,不计数目,以擦热为度,之后将脚趾略略转动。左右两足心换手握擦,累了就稍微歇一歇。有人让别人来给自己搓脚,那不如自己擦效果好。这叫擦涌泉穴,能除湿气,固真元。

摩肾俞:晚上临睡觉前坐在床上,脚垂到床下,解开衣服,闭息,舌头抵住上腭,闭目想象着看着自己的印堂,提肛收缩,两只手摩擦后腰的两侧肾俞穴,左右各摩擦一百二十下,多多益善。这个方法能非常有效地生精固阳,治腰痛。

手挽弓:静坐闭息,纳气猛送下,鼓动胸腹,两手作拉弓状,左右各做几个四遍,胸腹的气非常满了,再缓缓“呵”出来,这样来回做五个七遍。治四肢烦闷,背急停滞。

壁立足:平卧,去掉枕头,两只脚像墙壁一样立起来,用鼻子吸气数四个数,再用鼻子出气数四个数,等气出干净,再让气微微吸入鼻中,但不要让鼻子有吸气的感觉。这个方法可以除身中热及背痛之疾。

六、“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

明代高濂《遵生八笺》告诫我们说:“凡行步时不得与人语,欲语须住足。”是说行瞳的时候动气,再开口说话,就把已经动起来的气打断了,要分出一部分去用来说活。如果这两股气接续不上就失调了,所以要说话就停下脚步来说,如果不是非常重要的话,干脆就不说罢了。我们常说:“食不语,寝不言”,还要加上一条散步时也要慎言。

散步的具体做法,如《老老恒言·散步》中说:要走步时先起立,整理一下衣服,安定一下气息,慢慢做一些站立的准备活动,然后再从容展步,则精神、足力倍加爽健。荀子说:“安燕而气血不惰。”就是说像这样的生活安闲而气血不怠惰。

饭后食物入胃,一定要慢行数百步以化食,即加强胃的蠕动而促使食物易于消化。明代王逵撰著的《蠡(lǐ)海集》中说:“脾与胃俱属土,土耕锄始能生殖,不动则为荒土矣,步所以动之。”意思是说,脾和胃都属于土,要勤于耕锄这块土,土才能生长出庄稼,土如果没有被松动过,那就是荒土,散步就是在耕锄脾胃这个“土地”。元代伊世珍所撰的笔记小说《瑯環记》说:“古之老人,饭后必散步,欲摇动其身以消食也,摇动身体可消食,可见饭后散步才能过得逍遥。

篇5:学校中华孝道报道

列活动

2013年5月13日,由兰州市教育局、兰州市文明办主办,兰州市外国语学校“贺彩娜名班主任工作室”承办的“传承中华文化弘扬传统美德——中华孝道 ”学校道德讲堂系列教育活动在兰州市外国语学校举行。市教科所黄平副所长、教育局基教一处魏万君副处长、兰州市文明办苏娟副处长、市教科所教研员刘永兰,市属、县区兄弟学校的德育校长、主任、教师百余人,家长七百余人,参加了本次学校道德讲堂活动。

活动现场

活动共四个系列:系列一晨会,以中华孝道为主题,学生诵读了《弟子规》中的“入则孝”篇章,通过诵读经典学习孝道,以故事“母亲的八个谎言”让学生感受孝道,并让学生在生活中实践孝道,感恩父母。系列二由“贺彩娜名班主任工作室”成员岳辉老师教授《感恩父母》,李红娟老师教授《感恩老师》的主题班会。

系列三由贺彩娜、李琳、杨谨老师对初三学生进行心理团体辅导。

1通过“击掌游戏”来放松学生压力,挖掘学生潜能,平和学生心态。在“蒙眼障碍行”中,通过家长与学生的互动,唤醒学生心中对父母的爱,体会十几年来家长的不易和关爱,让学生抒发对父母的感激之情。活动中在场的家长和学生流下了热泪,在父母和孩子的拥抱中,达到了心灵的沟通和理解

系列四:领导专家对本次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指出“贺彩娜名班主任工作室”在全市班主任工作中起到了示范、引领、带动的作用,以学校道德讲堂的形式对学生进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教育,尝试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 “中华孝道”教育,触动了学生的心灵,为学生播下了“感恩”的种子,使学生学会感恩,促进学生完美人格的形成。

在这次学校道德讲堂主题活动中,学生们是主人,讲自己身边的人、身边的故事,一起唱歌、讨论、朗读。兰州市外国语学校的师生通过唱一首歌、看一部短片、诵一段经典、讲一个故事、谈一番感想、送一份吉祥、行一个善举“七个一”的形式,课堂内外相结合,在生活点滴中践行做一个有道德的人。

唱一首歌---感恩的心

诵一段经典---弟子规

看一部短片---母亲的八个谎言

讲一个故事---爱的回忆

谈一些感受---妈妈,我爱你

行一份善举---我帮你

篇6:中华孝道的作文

自古以来,“尊老爱幼”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为有这样的传统而感到自豪和骄傲。作为一个学生,我们应该继续发扬这一传统美德。一直以来,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的实例,如春风一样,感染着我们,打动我们纯洁而幼小的心灵。记得我国开国元勋——陈毅元帅,即使自己做了元帅,可还是亲自为自己体弱多病的母亲洗衣洗裤,从来不要自己的下属去做,难道他不是尊老爱幼的楷模吗?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朴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期鲁国人。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着称。尤其以勇敢为名。但子路小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有一次,年老的父亲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几十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邻居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郯子,春秋时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饮鹿乳疗治他便披上鹿皮进入深山,转进鹿群取鹿乳。一次取乳时看见猎人要射杀一只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走出,将挤取鹿乳为双亲医病的详情告知猎人,猎人敬他孝顺,以鹿乳相赠,护送他出山。老菜子,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战乱,回到家乡。他孝敬父母,尽拣美食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玩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进屋时摔了一跤,他怕父母伤心,索性躺在了地上学习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我们身为跨世纪的接班人,必须从现在开始,孝敬父母,热爱祖国。从小树立发扬传统美德的信念,寄托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愿望。

篇7:游中华孝道园

“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今日,我们全校师生到中华孝道园春游。

进入大门,映入眼帘的是三座石桥,远远望去,石桥像一条白玉,系在河水柔软的腰间。跨过这三座石桥,就寓意意在认识孝道园之前,先怀上一颗对父母、对家庭、对社会知恩,感恩,报恩的心。感恩与传承,不觉间直达我心处。

我们在大道上走着,阳光普照大地,两边栽植的银杏树,干粗而状,树皮白而光,树冠紧束,一棵一棵,高高地排成一堵绿墙,一直远远地伸过去。

不远处,矗立着一个偌大的白色净瓶喷泉。净瓶高12米,定时出水,净瓶周边伴报恩泉,象征我们所受的一切恩情,白色净瓶象征恩情的浑厚纯真,喷泉在不断地冒出泡,连成一串串,像珍珠随着水流摇曳,一边向上升,一边摇曳。在阳光照射下,大大小小的泡泡五光十色。远望,仿佛天地间挂着美丽的珠帘迷迷蒙蒙一片片。它旁边的思恩桥,造型古朴,简单的花,竹子图案相间装饰。随后,我们顺着净瓶水经阶梯跌宕而下,眼下的净瓶水清得让人叫绝,纯粹是高贵美丽的象征。

经过层层石阶,我们来到了正法明大殿,鲜红的抱粗的四根木柱子立在殿堂的四周,楣门正中高悬金匾,门上雕刻着十分精神的图案,更显得富丽堂皇,雄伟壮观。正法明如来金身金黄,双眼欲睁似开,神态端庄慈祥,真是形神兼备。它里面是铜,外面镀了一层金,在阳光照耀下,仿佛佛光普照,其雕刻的精美,充分显示了古代劳动人民巧夺天工的技艺,实在令人惊叹!

篇8:中华孝道-孝经传世

说起孝道,今天在我们这个社会并不陌生,平时生活中我们称赞哪一个青年人很孝顺,大家都会投来赞许的目光,如果说谁不孝顺,则对他会有负面的评价。

实事求是地讲,现代人遵守孝道的时候,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生活中,经常听家长们教育孩子,你为什么要尽孝呢?因为我当年为了你,付出多少多少;为了你当年工作差点丢了;为了你我收入损失了多少。孩子一听,感觉心里有压力了。怎么办?就得还家长这份人情,家长说,你说你要不要孝顺?孩子说,我一定得孝顺,不然对不起你。很多家长教育孩子用这种方式,我们把它称为“功利式”的教导,它基本是以一种商业的原理教育孩子,你要回报给我什么。

这种教育其实效果不好,没有哪个孩子真正被这种说法打动,他所感受的是肩头的那份压力,你对我这么好,我怎么能回报得了你?而且也不敢轻举妄动,因为我欠你的,孩子有这种心理负担。

因为我为你付出的多,你要孝顺我。这种孝道的行为似乎是在还债。《孝经》不是这样写的。《孝经》里讲,孝是什么?“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这个孝道,天经地义,它的永恒性就像日月经天,江河行地一样,是永恒的。比如父亲对待子女要慈爱,子女要尽孝。这是做生意的回报吗?不是,这是人的本性的自然流露。人就应当这样做,不是因为这样做,有多大的回报率。

《孝经》谈的是孝的行为,是如何尽孝,为什么要尽孝。先有孝,才有《孝经》。中国人在无数个岁月中尽孝,倡导家庭伦理,最后才形成了这部经典。

在《孝经》产生之前,我们中华民族的先祖,已经在奉行孝的行为,这种孝行一直可以追溯到父系氏族社会,在父系氏族社会,中华民族孝道的代表是谁呢?他的孝行又是如何体现的呢?

中国人孝道的历史,我们一直能推到夏、商、周之前的原始社会的父系氏族社会。这段历史在中国的历史记载中我们称它为传说时期,传说时期也是实实在在有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那里生活的。最著名的一个人物,被后人称为圣王的舜,就是孝的代表人物,也是最了不起的第一位值得我们敬重的孝子。

舜不是生下来就是天子,当时的天子继承是禅让制,跟后来的世袭制是不一样的。舜是一个普通家庭里的孩子,生活并不好。他的母亲早年去世,他跟父亲相依为命,他的父亲双目失明,所以他父亲还有一个名字叫瞽叟,瞽就是双目失明,叟是老年人。他父亲后来又娶了一个妻子。他父亲跟他继母又生了一个小儿子,名字叫象。有了小儿子之后,一家人融洽的关系,就发生了变化。他父亲、继母都偏心小儿子,处处刁难舜。舜很憨厚,做事情从不斤斤计较,非常孝顺,对弟弟也好。但尽管这样,父母对他一直又怨又恨。

舜的这些表现慢慢地通过左邻右舍传出去了,传到天子尧的耳朵里,尧觉得这个青年人性格厚重,有担当,而且能够把家庭关系处理到这个程度,很是赞赏。于是,尧就赏赐了他牛、羊、宅子等大批财物。

但是,这笔财富到了他们家之后,他父亲、继母、弟弟,便商量如何把财产夺过来。

他们图谋舜的财产,甚至想到了谋害舜的性命。

一天,舜的父亲让舜修家里的谷仓。谷仓很高,舜二话没说,搬过梯子上去修谷仓。舜正在仓顶上忙活着,他的父亲悄悄地把谷仓下的梯子撤了。看上面没反应,又点了一把火。舜感觉越来越热,发现火着上来了。他想赶紧顺着梯子往下逃,一看梯子没了。谷仓很高,往下跳可能会摔死,情急之下,他一手拿一个斗笠,从谷仓上跳下来,斗笠加大了空气的阻力,他总算没摔死。

舜没有生命危险。一家人不高兴了,一计不成二计生,再想一招弄死他。这天,父亲跟他讲,你给咱们家挖一口井吧,咱们家的井该换了。舜还是那么孝顺,开始挖井。井越挖越深,头顶上的一小块天空看着越来越小。忽然间,头顶上的天黑了,原来他父亲和弟弟在上面拼命地往井里填土。不一会儿,井被填满了。父子高兴地回到家里,一家人开始分财产。牛和羊归瞽叟,尧赏赐的宅子归象,还有一把名贵的琴也归象。象一高兴,弹起琴抒发自己的感情。弹得正投入时,忽然看到哥哥舜从门外走了进来。把他吓得魂飞魄散。象的心理素质极好,刹那间便沉静下来,定睛一看,果然是哥哥进来了。象说,哥,你回来了。舜一看弟弟跟自己好象还很亲热,也没说什么。

舜不知道家里人要害死他吗?他知道。尤其那把火之后,他就警觉了。后来他父亲让他挖井,他觉得这可能是个圈套,就在井里事先挖了一个通道,他发现上面往下填土时,便顺着通道跑了出去。两件事情过去之后,舜也没有发作,因为他觉得一家人聚在一起不容易,他很珍惜天伦之乐。但是,从这以后,他就有防范了。但是父母生活中真遇到困难了,他会立刻出现在身边尽孝。也就是说,舜的尽孝是有智慧的。这个故事给我们一个启发,后来民间说“父叫子亡,子不得不亡”,看来也不完全是这么回事,从舜身上看出来,他是有智慧的,他不会在那儿等着被活埋,被烧死。

舜的行为对我们来说是有代表性的,他是中华民族孝道的代表。

后来,进入了文明社会,夏、商、周,周代到了春秋时期,这时的社会道德状况可以用4个字来形容:礼崩乐坏,社会道德状况非常恶劣。这时,一位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古代人尊称他为圣人的孔子出现了。他看到社会秩序混乱,道德沦丧,非常失望和焦虑,他想重新恢复秩序,拯救民众。他做了很多事情,教了很多徒弟,其中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就是他要把孝道传出去,重新让人孝敬父母,让人间充满天伦之乐。孔子弟子有三千,选哪一个来传孝道呢?三千弟子中,有的很聪明,孔子没有选很聪明的,专门挑了一个不太聪明的。有什么依据吗?在《论语》中,孔子评价过自己的一位弟子,说他的特点是“鲁”,“鲁”,就是愚鲁,迟钝,这个人名字叫曾参,后人也尊称他为曾子。孔子当时的原话是“参也鲁”,曾参这个青年人个性迟钝,表现得不那么冰雪聪明。孔子传孝道,偏偏选中了他。他平时好像不是很机灵,但他心里有数。《论语》中也记载过几句非常有力量的话:“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这话是曾子讲的,很有力量,表现了这个人刚健、笃实的个性。曾子无疑很孝顺,不然孔子为什么要把《孝经》传给他呢。(图2)

曾子的父亲也是孔子的学生,有一次,父亲让曾子到园子里去锄草,锄草时,他把瓜秧刨断了,父亲对他非常严厉,一下子勃然大怒,盛怒之下,抄起一根很粗的棍子,劈头盖脸打过来,一棍子打在他后背上,曾参当时昏迷不醒。好长时间才缓过来,他看到父亲急得不得了,毕竟失手把自己亲生儿子打昏了,曾子跑到自己房间,把自己的琴拿出来弹,让父亲听他弹曲子。他想告诉父亲,我没什么大事,我不仅身体能动,我艺术细胞也没被你打掉,让父亲高兴。后来,这件事情传到孔子耳朵里,孔子非常不高兴,并没有觉得这个孩子真孝顺。(图3)

孔子选择了曾参传承孝道,但是孔子对曾参主动挨打,让父亲消气的这种尽孝行为却并不满意。

孔子把曾参叫来,说,你父亲打你,如果是用小木条打你两下,无所谓,那么粗的棒子,打一下就能打得昏迷不醒,你必须要跑。孔夫子看着弟子被打很心疼。他说,你那样做是不孝顺,你父亲把你打了,你父亲那样做是不对的,是犯罪。你让你父亲打了,你客观上起到这个作用,主观上,你没跑,你也有责任,你不要陷你父亲于不义。孔子有法律观念,他说,你知道吗?你是天子之民,是国家的一分子,你父亲没有资格、没有权力处置你的生命,杀天子之民是要犯法的,是要偿命的,这个道理你要懂。你需要尽孝,不仅仅是你们家的事情,曾参恍然大悟。这个道理针对的是后来很多人对孝道的曲解,把孝道解释成谁压迫谁,让他死他就得死,在传统社会有人这样想,这样做,但是不符合儒家经典的教导,孔夫子不认同这样的做法。

其实,曾子跟他父亲的感情还是挺深的。他父亲去世后,有一次,曾子吃鱼,没有吃完,想过一段时间再吃,他用酱把它腌上。有一个朋友跟他讲,鱼不能拿酱腌,应当拿油炸一下,鱼就不坏了。曾子听后,心情一下子就沉了下来,别人不知道他为什么忽然不高兴了,曾子说,你们别误会,我是想起我的父亲,我父亲当年吃鱼,舍不得吃的时候,就拿酱腌上,你说拿酱腌鱼仍能坏,说明我父亲活着的时候吃的鱼也都不新鲜,可能都是腐败的。这个道理我怎么早不知道呢?我想起我父亲心里难过。他父亲去世以后他这样,说明曾子是很孝顺的。

不仅对父亲孝顺,对母亲也一样。曾参年纪不大的时候,有一天出去砍柴,母亲在家,家里忽然来了客人,怎么招待这个客人呢?他母亲没主意了,下意识地将手指放在嘴里咬了一下,就这么一个小动作,在山里砍柴的曾子感觉心口一动,他想,家里是不是出事了?赶紧回去看妈妈怎么样。跑回家问妈妈,家里是不是出事了?他妈说没什么事,我正不知所措呢。他说你没受伤吧?他母亲说,没有,我就咬了一下手指。他说你咬手指,儿身上就有反应。我们把这个当笑话听,当成迷信故事听吗?未必。至亲骨肉之间有可能有这种生理上的感应。双胞胎之间现代科学可以证明这一点。其实像他跟他母亲感情这么深,完全有可能发生这种事情。

曾子不仅对自己的父母这样,对自己的孩子,他跟一般人教育方法也不一样。有一天,他跟妻子想上集市上买点东西。两个人要出门时,小儿子非要跟父母去,他夫人怕麻烦不想带孩子,就跟孩子讲,你别跟我们去,你要不去,回来我给你杀猪吃猪肉。孩子听后说,那好,我不去了。夫妻二人上街了。他夫人很高兴,曾子不高兴了,一路上也不说话,他夫人觉察到他情绪不对,问他,你怎么不高兴啊?曾子说,你刚才说什么了?说要杀猪,这到时候吗?就杀猪,随便说这些话你能负责任吗?他夫人说,我就那么一说,我这么做是为了骗孩子,我也不傻,一年才能杀一次猪改善生活。曾子说,孩子怎么能骗呢?我们这么骗孩子,孩子还能信任谁呀?连他的亲生父母说话都不算数,既然你说了,这个猪就必须得杀。我决定了,回去就杀猪,因为你答应孩子了。夫人其实是一个很贤惠的人,听了曾子这番话,也理解了丈夫的用心。教育孩子就应当这样,言必信,行必果,应当讲信用。曾子就是这样一个人。

这样一个人被孔夫子选中了,孔夫子要传授他《孝经》。《孝经》一共十八章,曾子一直是站着听讲,有时坐下来,听孔夫子讲到高妙之处,他激动得又站起来,他还提出很多问题。他向孔子学习的历程被记下来,形成了文字,就是《孝经》。

《孝经》产生后,它的传承并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一段时间,没有人敢谈《孝经》,没有人敢读《孝经》。《孝经》最后又是怎样通行于世的呢?

孔夫子是春秋末年的人,他传《孝经》也是这个时候。后来进入中国历史上的战国时期,战国时期是兵荒马乱的年代,民不聊生,这个时候谈孝道是有困难的,尤其是社会动荡,没有一种更加有力量的组织能够把孝道传出去,没有哪个国家会传孝道,老百姓生活苦不堪言,盼来盼去盼什么?盼天下统一。天下终于统一了,“六王毕,四海一”。

秦始皇统一了天下。老百姓想,家庭这回该开始遵守孝道了,社会风气该好转了吧?老百姓想得太天真了,没有像他们期盼的那样。秦始皇颁布命令,很多以前的经典都不许再读了,包括《孝经》,尤其要求家庭人数到一定的时候必须分家,而且家庭内部不要讲孝道。讲孝道,是对国家的一种威胁。他在想,每个人家如果都有天伦之乐,父慈子孝,就分散了精力,就不会把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对我效忠的这件事情上来,所以秦始皇不允许家庭讲孝道。家庭之间互相告密,互相揭发才好。所以一时间人人自危,没有人敢谈孝道,没有人敢读《孝经》,《孝经》这本书在社会上消失了。甭说读《孝经》,别人听说你读《孝经》,都得揭发你,如果他不揭发,他的罪跟你是一样的,有可能被暴尸街头,有可能被灭族。这种政策推行下来以后,短时间内,全国出现什么情况了呢?家庭里儿子跟父亲说话,没有礼貌,父亲要想跟儿子家借点东西,比如借个锄头,很费劲,锄头要是借到手,不知道被儿子侮辱多少次,讽刺多少次。婆媳之间因一点小事情就破口大骂,互相之间没有尊重、没有温情。秦始皇觉得自己处在这样一个国家,当这样一个国家的皇帝,安全了。这些人凝聚力不够,他们不会造反,只能效忠我。秦始皇的如意算盘打得太精了,当然也完全打错了。他破坏了人伦基础,这个国家能走多远啊?秦始皇的统治才维持了14年。大泽乡起义,然后各地农民纷纷起来,最后推翻了秦始皇。其实,真正的根源在于他早就破坏了这个国家的人伦基础,早就丧失了民心,大泽乡起义不过是一个导火索而已。暴秦的统治就这样被推翻了。

当时有一个人,他不谈孝道,不读《孝经》,但是他的举动也让人非常尊敬,他藏《孝经》。藏《孝经》如果被人发现那还得了吗?这个人是河间人,他叫颜芝,他觉得,以后还会用《孝经》,人伦,人类的道德还会回归,他有这个信念。(图4)

汉朝初年,颜芝的儿子颜贞把这部《孝经》献了出来。这部《孝经》是用当时通行的文字写的。当时通行什么文字呢?隶书。所以汉朝人读的《孝经》就是这部《孝经》。可是,过了若干年,在山东曲阜,鲁王在维修自己家的房子时,把一个夹壁墙推倒了,夹壁墙里发现了很多儒家经典,包括这部《孝经》,把这部《孝经》打开一看,文字与流行的不一样,是战国文字。战国文字对于当时的汉朝人来说就叫古文,流行的隶书就叫今文,于是,历史上就有了这两个版本,一个是古文版本的《孝经》,一个是今文版本的《孝经》。

这两部《孝经》,在流传过程中,应该说还是今文版的影响大。

把《孝经》翻开,这是一个2500年前的课堂,一个特殊的课堂。接下来,我们要跟着孔子的弟子曾子一同听一听孔夫子是怎样讲孝道的。

篇9:中华孝道心得体会

在古代圣贤篇中,《花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使我非常难忘。花木兰一代女子,却不畏惧战争,要替父从军,还屡建战功,真是巾帼不让须眉啊!俗话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山东潍县县令郑板桥就是这么个人。郑大人喜欢微服私访体察民情。有一天,他看见有户人家门前贴了一副对联。上联是:家有万金不算富。下联是:命中五子还是孤。郑大人看了很纳闷了,万金还不富,五个儿子还孤单?进去一看,这户人家徒四壁,一贫如洗,哪有什么万金啊?这更让人好奇了。

看了后,才知道,原来万金指的是十个女儿,五子是指女婿是半个儿子,所以十个女婿就是五个儿子。这些女儿一点也不孝顺,十个都不在,难怪老人孤单。刘炳森曾说“乌鸦尚反哺,羔羊有跪乳。人不孝其亲,人不如禽与兽。”连小小的乌鸦长大了都知道要孝顺父母,何况人呢?这些女儿真是太不孝了。郑大人一眼就猜出来了,叫来了老人十个女婿让他们回去孝敬老人,否则要治罪。郑大人真不愧是百姓的父母官啊!

而看了二十四孝图,我觉得很惭愧。晋朝濮阳的吴猛才八岁,就懂得孝敬父母,晚上赤身坐在床前让蚊子叮自己,而不让蚊子去叮父亲,多么孝顺的一个孩子啊!而我呢?被蚊子咬了,赶紧找爸爸妈妈帮我檫药了,根本就不会想到爸爸妈妈是不是也被蚊子叮咬了。跟吴猛比,我真是自愧不如。

上一篇:如何对员工进行职业生涯管理下一篇:公益旅行俱乐部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