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2024-06-10

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精选12篇)

篇1: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地理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包括的种类,开发利用特点等。

2.了解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港口建设和港口贸易的发展。

3.了解世界著名的围海造陆工程。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使学生明确开发海洋空间资源的深远意义。由于世界人口的迅速增长,使陆地空间越来越拥挤,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然后让学生了解海洋空间资源分布的范围,所处的环境特点。海洋可利用空间包括海上、海中和海底,具有气象、水文条件复杂,环境恶劣的特点;最后,讲当前人类在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已涉及的领域。海洋空间利用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大到生产、通信、电力、储蓄、文化娱乐等诸多方面。

关于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世界海洋运输的发展历史,讲述人类在海洋运输中经历了由近海向远洋拓展以及交通运输工具的变革过程。特别要指出现代大型船舶的出现和无线电导航、全球定位技术在海洋运输业的应用,大大促进了海洋运输业的发展。接着,教师可利用课本中《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介绍世界七大海上交通运输线。最后,介绍人们开发利用海洋空间的主要场所――港口的建设。在讲港口建设时,可引导学生读《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图,结合荷兰鹿特丹港发展案例,讲清港口建设要有三个条件:①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②配套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③在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上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关于围海造陆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结合世界围海造陆的三个典型事例①荷兰的围海造陆工程;②日本、美国、法国、荷兰等国建造的人工岛工程;③澳门的填海造陆工程,说明围海造陆是缓解人多地少矛盾的重要途径,但是需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特别是做好以水利工程为中心的配套建设。同时还要指出,兴建海上城市,工程和费用巨大,需要以强大的国力作基础。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1.读图引入:读课本《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图,说明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涉及生产和生活的哪些领域?关于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人类还可以在哪些方面进行探索?

2.录像引入:观看有关海洋空间资源开发利用的科技录像片,回答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洋的哪些部分。人类是怎样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

3.讲解:海洋空间资源包括海上、海中、海底三个部分。随着世界人口迅速增长,陆地各种自然资源逐渐走向枯竭,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问题越来越令人关注,海洋将成为人类活动的.广阔空间。

〖海洋空间利用的教学〗

1.讲解:目前,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已从传统的交通运输扩展到工业生产、通信、电力输送、储藏、科学文化、生活娱乐等诸多领域。然而,海洋环境不同于陆地,不论在环境方面还是在生态方面,都具有复杂性和特殊性。

2.提问:海洋环境条件和生态条件较陆地有哪些不同;其复杂性和特殊性表现在哪些方面;对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会产生哪些影响?

3.讲解: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资源的活动,在近海和海洋表面,要抗御多变的海洋气象状况和复杂的海水运动;在深海要能适应黑暗、高压、低温、缺氧的环境;海水的腐蚀性强,海冰的破坏性大,对工程设备材料、结构和施工都有严格的要求。因此,海洋空间资源的开发利用是一项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工程。

〖海洋运输和港口建设〗

1.讲述:世界海洋运输业的发展历史,经历了船舶动力的不断更新换代,吨位不断增大,不同运输用途的船舶品种不断增多,海洋航线由近海向远洋不断拓展,导航技术和定位技术不断现代化的过程。特别是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石油生产和运输迅速增长,大型油轮的出现,以及大型集装箱船的兴起,带来了海洋货物运输的革命。今天,现代化的大型集装箱船和巨型油轮可以来往于各大洲港口之间的航线上。

2.读图:课本《世界主要海运路线》图

3.讲解:世界七大海上交通线:①北大西洋航线:美国和加拿大东海岸港口连接西欧、南欧、各国港口的航线;②亚欧航线:连接西欧和亚太地区各国港口的航线;③南美航线:连接欧洲和南美东海岸各国港口的航线;④南北美航线:也叫巴拿马运河航线,沟通了太平洋和大西洋;⑤北太平洋航线:北美西岸各国和亚洲国家间的航线;⑥南太平洋航线:美洲西海岸与亚太地区各国的航线;⑦非洲航线:也叫好望角航线,是欧洲、北美洲从西亚进口石油的重要海上运输线。

4.承转:伴随着世界海洋运输业的迅速发展,港口建设也随之得到发展。

5.读图:课本《鹿特丹港口的土地利用》图

6.讲解:以荷兰鹿特丹港为例,说明港口的形成和发展应具备的三个条件: ①腹地:即港口的服务区域;②配套设施:如码头、装卸设备等;③在港口的规模、服务功能和范围上能够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围海造陆的教学〗

1.读图:课本《日本神户人工岛》图、《澳门历年填海范围》图

2.讨论:围海造陆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分析围海造陆的利和弊是什么?

小结:围海造陆是缓解沿海地区人多地少,有限的土地资源不足以满足发展居住、绿化、交通、工业、商业等建设需要的矛盾的重要途径;围海造陆工程耗资巨大,需要有强大的国力作基础,同时还要经过充分的科学论证,防止对环境和生态的破坏。

探究活动

1.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丰富的想象力,设计制作未来海洋空间利用示意模型。可先设计一张蓝图作为底图,然后转绘在矩形胶合板上,再用塑料泡沫板或有机玻璃板做出各种海上设施模型,用乳胶粘贴在胶合板上设计的位置,最后涂上设计的颜色,标上注记,此模型即可完成。此活动可以培育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科学幻想力。

2.世界主要海运路线距离量算:在一张世界地图上,标出世界七大航线,然后根据地图的比例尺,量算各条航线的距离。此活动可以采取分组形式,每组量算一条路线,最后各组汇报结果。通过比较数据,可以使学生加深对海上咽喉要道的重要位置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运用比例尺的计算能力。

篇2: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2.了解世界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和海洋渔业生产状况;了解世界海洋油气资源的开发过程。

3.了解在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以及应采取的措施。树立人类对海洋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的观点。

教学建议

关于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首先向学生介绍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和开发过程。教师利用课本插图《海上钻井平台》,从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采、运输、对生产设备和技术的要求、对工作人员素质的要求等方面进行讲述。这里,也可以将海洋油气资源的生产与陆地油气资源的生产过程做一个对比,突出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的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最后,向学生介绍我国在海底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开采过程中,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关于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建议

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了解大陆架海域的范围和自然条件,讲解海洋渔业资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陆架海域的原因。在讲解渔场形成原因时,可结合已学过的有关洋流的知识进行分析,为什么有寒暖流交汇的地方或有冷海水上泛的地方会形成大渔场。接下来,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并说明在温带海区由于饵料丰富,世界大渔场多在温带海区,使很多温带的沿海国家成为世界的主要渔业国。如中国和日本是世界海洋渔获量较多的国家,对国民的食品结构影响很大。特别是日本可耕地有限,人口密度又大,海洋食品占有很大比重,如日本人喜欢吃的生鱼片、寿司等。如有条件,可向学生播放有关日本饮食文化的录像。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建

在教学中,教师可搜集一些有关陆地自然资源和能源短缺或枯竭的具体事例,向学生进行介绍,使之认识到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义和必要性。然后,让学生说出所知道的海洋资源的种类。在此基础上,教师归纳出目前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的种类。接下来,对海水资源(包括海洋化学资源、水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洋矿产资源、海洋能源资源的特点和利用潜力进行讲述。

教学设计示例 〖引入新课〗

1.讲述:开发海洋资源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2.提问:你所了解的人类可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有哪些类型?

〖关于海洋资源类型的教学〗

1.讲解:人类开发利用的海洋资源,主要有海洋化学资源、海洋生物资源、海底矿产资源和海洋能源资源四类。其中海洋化学资源的利用包括海洋有用化学元素的提取和海洋水的淡化。海水中溶解的矿物质,种类多,数量大。每立方千米的海水中含化学物质平均为3750吨,目前已发现的化学元素有80多种。海水中的食盐可供人类消耗数亿年;海水中蕴藏的钾盐总量相当于陆地上钾盐探明储量的数十万倍。目前人类大规模开发利用的有食盐、镁、溴、碘等。发展海水淡化技术,向海洋要淡水,是解决世界性淡水不足问题的重要途径,但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技术投入。为了节省资金投入,海洋有用化学元素的提取和海洋水的淡化可以考虑综合开发和利用。在这方面,陆地淡水资源匮乏的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做的比较突出。海水还可以直接作为工业冷却水源,但需要解决海水对金属设备的腐蚀问题。

2.读图:课本《海洋农牧化生产--耕海牧渔》图

3.提问:看图说明人类是怎样开发利用海洋生物资源的?

4.讲解:海洋中有20多万种生物,其中动物18万种,包括16000多种鱼类。

人类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在远古时代就已开始了,但那时只是捕捞和采集海产品。随着海洋捕捞工具和技术的改进,随着人类对海洋水产品需求的数量和种类的增加,人类的海洋捕捞活动已从近海扩展到远海的各个海域。同时,通过近海人工养殖各种海产品,并对海产品进行深加工,以满足人类的多种需要,实现对海洋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5.读图:课本《深海锰结核》图

6.讲解:近海大陆架海底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煤、硫、磷等矿产资源。在深海盆中,还广泛分布着多金属锰结核和多金属软泥,它们是解决陆地矿产资源枯竭问题的重要矿产资源来源,是实现未来人类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可靠保证。

7.讲解:海洋能源资源的种类、特点和利用现状。海洋能源资源主要有海浪、潮汐和洋流等类型。其共同特点是:都属于可再生资源,而且是清洁的能源,对环境没有污染。但是,这些能源密度很小,开发利用时对技术和设备要求高,投资较大。目前,具有商业开发价值的是潮汐发电和波浪发电。

〖海洋渔业生产的教学〗

1.读图:《大陆架剖面示意》图、《世界主要渔业地区的分布》图、《舟山渔场的沈家门渔港》景观图

2.讲解:海底大陆架的地理环境特点,形成世界大渔场的条件(多在寒暖流交汇的海区),海洋渔业资源的分布(多集中在温带海区),世界主要渔业生产国的渔业生产发展状况(主要是中国和日本)。

〖海洋油、气开发的教学〗

1.讲解:海底油气资源的分布,海洋油气资源的勘探开发过程,以及海洋油气资源在开发利用上不同于陆地油气资源开发利用的一些特点。

2.读图:《海上钻井平台》景观图

讲解:海上钻井平台的工作条件和环境,海底石油钻探、开采和运输过程,高投资、高技术难度、高风险的特点,海洋油气资源开发采取的国际合作和工程招标方式。

探究活动

1.参观化工厂:有些化工厂是以海盐为原料生产化工产品的,如天津市的某些化工厂就是这样的。教师可组织学生参观化工厂,了解以海盐为原料能生产哪些化工产品,能够满足人类的哪些需要。

篇3: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所谓地理教学资源,是指有利于实现地理教学目标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因素的总和。包含地理教材、师生、教学环境等等。近年来,随着教育学和地理学科自身的发展。地理教学资源的范围也在一种不断扩展的状态中。如教师的教学能力、学生的兴趣爱好、教学氛围等,都成了新的教学资源。 从其特点来看,具有多样性、开放性和选择性的特点。作为整个教学的基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应该得到教师的充分关注。

二、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原则

1、开放性原则

所谓开放性,是指要用一种广博的眼光来观察和认识世界。在开发和利用的过程中,无论是类型、空间、时间和途径上,都应该秉承一种开放的理念。举例来说,当下备受关注的环保问题,就和地理息息相关,对此就完全可以将其引入到教学中来。通过这种开放性,让学生感受到地理的价值和意义。

2、地理性原则

所谓地理性,是指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始终以和地理教学的密切相关为原则,体现出一种地理色彩。还是以上文中环境污染为例,环境污染问题涉及到多个层面,但是作为地理的资源开发和利用来说,则应该中关注其中的地理问题。

3、发展性原则

作为地理教学资源来说,其本身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处于一个动态的发展过程中。所以要用一种发展的眼光看待这些资源,确保资源本身的高质量,从而推动教学质量的提高。

4、共享性原则

地理教学资源并不是为某一个教师或学校所独有的,而是应该主动的进行共享,比如教师和教师之间的探讨,学校与学校之间的合作等,不但能够满足多方的需要,而且能够推动对其的开发和利用。

三、高中地理教学资源的开发措施和途径

1、对教材的开发和利用

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是整个地理教学资源的基础,也是整个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基础。一方面,要对其重要性和权威性有正确的认识。地理课程标准和教材都是全国地理教学专家们共同编写的,对于整个教学有着突出的指导意义。另一方面,也不能将其视为唯一的、不变的教学资源。每一位教师都可以根据实际的教学需要对其进行灵活调整,既可以是扩展和引申,也可以是删减和合并。要牢固树立课程标准和教材是为教学服务的原则,对其进行及灵活又科学的运用。

2、对教师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地理教师是整个地理教学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而这种开发的具体表现,就是切实加强对教师素质的提高。首先是要提高教师的素质和业务水平。除了专业知识外,教师也要积极主动的学习一些和专业相关的知识,如教育学、心理学等,全方位的充实和完善自己。其次是教师角色的转变。新的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不再是高高在上的教学权威。所以教师应该主动进行角色转变,倡导合作学习与自主学习,注重和学生之间的交流,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好伙伴。

3、学生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新的课程标准中,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题性地位予以了明确,所以要把学生资源的开发放到一个十分显著的位置,并将其作为重点。具体来说,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和主动性的激发。使他们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索者。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来说,也应该给学生以各方面的积极帮助。比如对学生一些创新的想法予以关注和指导等。 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探索和创新的乐趣,他们的这种探索,本身就是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分。

4、建立学校的地理资源库

作为一个学校来说,在经历了多年的地理教学后,理应建立起一个教学资源库,使之成为教学资源的大本营和教学的重要素材。具体来说,首先要对现有的教学资源进行普查, 了解到当前教学资源的实际情况。并对资源库的建立和普查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其次是制定《地理资源一览表》,将现有的资源进行了树立和归档。比如按照高一、高二、高三分为三大类。然后再建立精品课件、地理图片、地理视频、 地图、教学论文等分目录。同样,也可以反过来进行分类, 首先是各类资源的划分,然后是年纪的划分。而且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对这些资源进行数据化处理,建立起网络资源库,教师和学生都可以进行了使用,从而切实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5、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在互联网事业高速发展的今天,各种信息化资源也是越来越丰富,对于这些资源的巧妙利用,无疑是对现有教学资源的有力补充。比如互联网上一些网站、图片和视频材料等。 都因其全面和时效的特征而受到了学生们的关注和喜欢。所以教师应该对这些信息化资源有足够的重视。一方面,自己要先对这些资源有充分的了解,并做好的相关的记录,推荐给学生;另一方面,也要结合教学实际,对学生如何掌握这些资源进行指导。而且不仅仅是对地理信息资源的利用,还可以借助于网络,建立起QQ群、论坛等,使之成为教师和学生交流的平台,让每一个学生都享受到信息化的优势和便捷。

篇4:中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关键词:课程资源 中学地理 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是教学信息的载体,又是教育教学的媒介。教师是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主要主体,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能使课程更加丰富、生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与效果。笔者认为提高中学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效度,一方面是要树立正确的课程资源观,另一方面是要掌握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及方法。

一、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

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包含一下几个方面:

其一,地理课程资源具有丰富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地理课程的物质资源是非常丰富的,校内有地理教材、地球仪、地图、地理专用教室等;校外有天文馆、气象站、城市规划局、农田、工厂、山川河流等课程资源。现在很多教师考虑到安全问题,不大敢带孩子到校外去学习地理,这大大降低了地理知识的直观性、趣味性、实用性。因此,有条件的学校在做好安全工作的前提下,地理教师应该经常带到校外去学习地理知识。此外,地理课程的人力资源也很丰富,其中地理教师是最主要的人力资源,其他各行各业的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家长、学生等都可以成为地理某个方面的课程资源。地理教师可以经常邀请他们来学校与学生交流有关地理方面的知识。不过这需要地理教师精心组织,提前跟有地理知识、表达能力较好的校外人员进行内容、时间等方面的协商,在学生方面做好宣传组织等工作。现在各种信息媒体都很发达,能有力弥补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时空限制、资金限制等。中学地理教师可以从互联网等媒体选取合适的资源进行教学。因此,有关中学地理的物力、人力、信息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中学地理教师应该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这些资源。

教材的编写到实施需要很长的时间,实施以后也多年不变,造成教材的陈旧性,特别是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的知识更新很快,更容易陈旧。因此地理课程资源具有强烈的时代性,教师在用教材时,要把更具时代性的材料来代替教材中的陈旧材料,或补充新材料。

我国地域辽阔,地域差异很大,这就决定了地理课程资源必然存在的地域性。例如在河流的学习上,东部的河流水文特征和西部河流的水文特征就有很大的差异性;再如,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条件、发展水平以及风俗民情都有很大的差异。因此地理教师在利用地理课程资源时必须考虑地域性的特点。

各种各样的资源为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与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但是只有那些真正进入课程,与教育教学活动联系起来的资源,才是现实的课程资源。这也就是课程资源具有的潜在性,地理教师要善于挖掘课程资源的各种利用价值。

其二,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要求地理教师必须树立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积极主动地根据不同学生的需求、不同教学环境的需要开发利用地理课程资源。地理教师缺乏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自主意识的,将使地理教学失去应有的灵活性、丰富性、生动性、实用性,不可能提高地理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不可能满足不同的地域开发利用对地理学习的需求,不可能培养有较高地理知识素养的公民。学校应鼓励和支持地理教师进行地理课程资源开发利用。例如,鼓励地理教师积极开发地方特色的资源、富有时代气息的资源、富有生活意义的资源等等。

其三,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遵循开放性、经济性、针对性、个性化原则。地理教师应该具备开放的课程资源观,只要对地理教育教学有利的一切课程资源都应该充分利用;地理教师在课程资源开发中应该建立合作的、互利的关系,共享地理课程资源;根据个人条件、学校条件选用课程资源,做到既经济又高效;地理教师还应根据具体的课程目标,学生特征和需求选择合适的课程资源,加强地理课程资源利用的针对性;此外还应根据自己教育思想、能力、爱好发挥独特的创造性,使课程资源利用个性化,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树立正确的地理课程资源观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培训,地理教师应该积极参加各种有关课程资源的培训。二是自学。自学可以自己安排时间、地点、环境、学习媒体、学习难度,有利于广大中学地理教师的学习。自学的方式主要有阅读相关资料、和其他教师交流等。三是实践反思。只有将从外部获得的课程资源观贯穿在实践中并进行不断反思,才能成为教师内在的课程资源观。

二、中学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的过程及方法

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的流程可分为确定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课程资源的收集、课程资源的筛选、课程资源的整合四个相互联系的过程。

1.制定资源开发和利用目标

地理教师应对国家教育目的、教育培养目标、中学地理课程标准有深入研究,准确、深刻地理解各级各类教育目标和地理学科的课程目标,更要细致掌握各阶段、各课题、各课时具体地理教学目标。然后通过观察、访谈、作品分析、测试等方法确定学生的起点需求。最后,根据课程目标与学生起点,分析现有的课程资源条件和通过努力能够获得的课程资源,确定具体的课程资源开发的目标。

2.选择和管理地理课程资源

教师获取地理课程资源的途径主要有四种:

一是阅读,这是最主要的的途径。阅读的材料包括中学地理教材、教参、教辅资料、地理专业书籍、地理相关学科、教育类书籍、文章等。现在网络查阅是一种非常重要、非常便捷的获取地理课程资源的方式。网络资源数量大,而且更新快。特别是地理学科,其研究的地域范围非常广,研究对象丰富多样,但通过网络查找就能迅速找到各个地区的地形、资源、交通、文化等各方面的资料。地理教学中地图是重要的资源,可以在网上很方便地选用任意一种地图,任意一个地区、任意一种比例尺的地图,而且可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做成符合不同需求的等高线地形图、剖面图等。endprint

二是活动,组织野外考察、测量、气象观测、规划设计、图片采集、制作地球模型、制作三圈环流模型等活动都是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

三是生活,生活中存在丰富的地理课程资源,如与人类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天气、气候、工农业分布、城市规划等就是重要的课程资源,而且这种资源往往是学生感兴趣的课程资源。

四是交往,人也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应该同各行各业的人交往与合作,充分利用不同的人力资源。例如请城市规划人员、气象工作人员等开办讲座、指导参观、实验等。

地理教师还要做好课程资源的管理工作,建好资料地理课程资源库。实物资源要注意分类固定摆放。如各类地理书籍、标本、模型、图片应该根据内容和时间等标准分类摆放。网络资源、人力资源、活动资源应该录入建档。这些工作比较细,但却是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工作,为课程资源的利用奠定了基础。

3.课程资源的筛选

开发出来的课程资源要进入具体的课程中,还需要进行筛选。地理教师课程资源的筛选能力是指地理教师按照不同的价值取向,不同的目标和学生的特点和需求,精选课程资源。课程资源的筛选需要遵循人的发展原则、效率效果优先原则、科学性原则、教师自主创新原则、目标导向原则、因地制宜原则,其程序是先确定筛选目标,然后制订筛选计划,最后选用最优方案。

4.课程资源的整合

筛选出来的课程资料是零散的,还需进行课程资源整合。课程资源整合就是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把各种课程资源有机地联系起来。即实现课程资源与现有的课程内容的有机结合,对现有课程内容进行补充、替换、渗透等工作。

地理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利用能力的培养需要教师不断地实践,结合相关理论进行反思,而且需要更多的课程与教学专家深入到各中学对教师进行指导。

总之,社会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地理课程资源不再局限于教材,课程资源有了更为广泛的内涵,教师有了更多的课程开发自主权。地理教师应该认识地理课程资源的多样性、时代性、地域性、潜在性等特点,增强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冲锋.教师如何开发与利用课程资源.[J].教育科学研究.2006,(8).

[2]唐国强.转变教师的课程资源观.[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5,(5):6-8.

[3]周广强.吕达.新课程教师课程资源开发和整合能力培养与训练.[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8-1.

[4]教师在校本课程开发中的主体作用.http://www.shedu.com.cn/news_show1.do?id=2060.2004-01-13.

[5][6]刘春光.中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05,3.

[7]范兆雄.课程资源概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12

[8]张继龙.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D].华中师范大学.2007,5.(作者单位:江西省宁都中学)

篇5:初中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什么是课程资源?课程资源是指形成课程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课程资源也称教学资源,就是课程与教学信息的来源,或者指一切对课程和教学有用的物质和人力。凡是有利于实现地理课程目标的因素都可以列入地理课程资源的范畴。开发课程资源,不仅为学校和教师创造性地实施新课程参照条件,为教师提供各种教学素材、案例、条件和手段,丰富教学模式,并且也有利于开发校本课程,更重要的是,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于转变课程功能和创新学习方式具有重要意义。一方面,可以超越唯教材是举的狭隘的教育内容,让师生的生活和经验进入教学过程,使学生懂得关注自然,关注社会,体现教育的社会价值;另一方面,能够充分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改变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从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为知识的共同建构者,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同时,还可以开阔教师的教育视野,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从而更好地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课程资源的开发:经过几年的实践,笔者认为,初中地理课程资源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 校内资源

1.1.1文本资源:教材(教科书)资源、图书资料

主要包括教材及相关文字资料。虽然教材(主要是教科书)作为课程资源的作用正呈下降的趋势,但仍然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再说作为文本资源的教材也不是以往相对固定的教科书,而是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由师生随时补充、完善的学习材料,尤其地理学科比其他学科有更多的动态数据,以及更多的新的地理事物的发生,要求教师更加关注这些文本资源,对教材进行适当而必要的补充,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对各种版本的教材进行优选,组合,从学生兴趣与经验出发,根据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精选对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与技能,渗透思想方法,尝试以多样、有趣、富有探索性的素材展示教育内容,并且能够提出观察、实验、操作、调查、讨论的建议。

1.1.2教学用具:挂图、模型、标本、罗盘

包括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等教学挂图;地球仪、等高线地形模型等教学模型和标本;罗盘、照相机等教学器材等。这些教学用具,可以适当的指导学生进行制作,一方面可以充实学校的资源库,另一方面也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1.1.3音像资料:多媒体课件、素材库、录象、影碟等

1.1.4校内人力资源:科任教师、班主任、学习专长生以及生生关系、师生关系等学校风气。

教师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要素,教师本身是重要的课程资源,又是课程资源可法和利用的主力军。因此地理教师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水平。地理教师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其一,提高理念素养,在完善自身学科知识的同时,要掌握必须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了解地理课程改革的最新动向;其二,转变角色,教师不仅是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者与利用者,而且也应该是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地理教师应该围绕学生的学习,引导学生走出课堂、走出学校,充分利用校外课程资源,在社会的大环境中进行地理学习与探索。

学生是人力资源中的变量,是联结家长与教师的纽带,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扮演着[1]

十分重要的角色。因此,在地理课程资源开发中,要把改变学生角色放在一个显著的地位。学生角色的转变要注意:其一,学生应该成为地理课程资源的主体和地理学习的主人;其二,学生应该学会创造性地利用一切可用资源,为自身的学习与探索性活动服务;其三,学生要很好地在学校与家庭之间“斡旋”,调动家长的积极性,使家长成为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力量。

1.1.4其他学科资源

目前课程改革的趋势之一,就是要淡化学科体系,使地理课教学由单学科转向综合发展,再到跨学科的综合,使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锻炼能力。整合学科课程资源,如把地理课与历史课、政治课、语文课、物理课、化学课等相结合,与信息技术、互联网络等相结合;校内资源与校外资源有机的整合等,使教学更好的为学生的发展与提高服务,构建一个跨学科、跨范围的地理课程体系

1.2 校外资源:

1.2.1科普场所:图书馆、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地震台、水文站、纪念馆、青少年宫等

照课程资源的功能特点,可以把课程资源划分为素材性资源和条件性资源。而学校图书馆兼备了这两方面的属性,是目前最可利用的资源。科技馆、博物馆、天文台、青少年宫等场所,一方面可以提供活动场所和活动资料,另一方面也拥有众多的专业人士。积极开发和利用这些学习资源,对于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提高学生兴趣,扩大学生知识领域,陶冶学生情操,开发学生智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1.2.2自然环境和自然条件

与地理课程相关的资源有社区的地形、地貌、地势;植被;天气、气候和季节等。

1.2.3人文景观(乡土资源):民风民俗、传统文化、生活和生产经验宗教信仰、民俗活动、文物古迹等的形成与地理环境有很大的关系,引导学生研究这些问题既能调动学生的兴趣,又能培养他们分析问题、收集资料、解决问题的能力,在这个过程红学生也会学会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

1.2.4媒体资源:报纸、报刊、网络

电子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地理课程资源极大地丰富化。它一方面大大拓展了地理科学的视野,扩大了对地理环境、社会经济活动和大地关系的认识深度;另一方面可以有效满足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是主动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有效平台之一,媒体资源既是课堂教学的手段,也是其补充、发展和完善的重要途径。当然,要特别注意对学生的正确引导,减少媒体资源的负面作用。网络资源从内容上看,涵盖了工作、学习、生活、社会的方方面面,可谓是包罗万象;从形式上看,包括了文字、声音、图像等;从数量上看,浩如烟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从服务对象上看,即可以是教师,也可以是学生。这些资源为个性化学习和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通过网络,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具有交互功能的计算机和网络学习资源还能及时为学生提供反馈信息。这样使师生之间的相互帮助、分享学习资源成为可能。

1.2.5社区人力资源:

政界、企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离退休人员、家长,这些人中,不少是地理专家或者是与地理相关的人士,请他们有计划地给学生开讲座、一同设计地理活动,或指导学生开展地理活动等等有利于增加学生对社会和地理学科的了解。课程资源的利用

2.1 与教材进行整合:取舍、增删

在传统教学中,教师们的做法大都是“用教材教”,惟教材独尊,视教材为“圣经”,不敢越教材半步,备课、上课等各个教学环节,只是重视如何把知识传授给学生,重视方法技巧训练。对开发课程资源,既没有强烈的意识,更没有实际行动。

教师要善于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和创造性的使用教材,比如:对教材内容作适当的增减,使之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更具有时代感,更贴近生活;对教材内容顺序作适当调整,使教学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对教材进行改写,使之更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等。除此之外,与教材配套的练习册、教学挂图、音像资料等,都是教师要合理利用的资源。

2.2 构建“开放性”的地理课堂

课堂开放包括教材的开放和教学过程的开放。开放的教材具有变动性、多样性、发展性等特性,因此必须开放教材、充实教材、超越教材,使教材成为教学活动的真正“跳板”,成为学生学习和创新活动的有利凭借;教学过程的开放提倡即兴创造,使得课堂教学不在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也不在拘泥于预先设定的固定的模式。使学生能真正获得全面发展。[2]

2.3 开展研究性学习

社区资源是缄默的课程资源。社区是多样的,正如我们的生活是五彩的,所以我们的课程资源也应是缤纷的。其一,深入社会生活就能体验角色。组织实践活动,首先重在体验。可以组织学生“当一天小农民”、“当一天小工人”,或者“今天我当家”,当“小小导游”等,让学生深入社会生活,充当社会中的一员,在实践中体验甘苦,丰富内心世界,锻炼自己,提升自己。同时,让学生把这些体验写下来或办小报,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其二,汇入自然生活就能认识世界。可以组织学生游览自然风光,参观名胜古迹,了解风俗民情,采访新人新事,可以想方设法让学生经常接触自然状态中的人、物、景,丰富生活世界,增强社会交往能力。学校与社区应该建立稳定的联系,建立校外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创设地理研究性学习的环境,开展形式多样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三,融入精神生活就能打造人品。学校应有机开发社区资源,恰当地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事物,有效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比如,让学生进行“我家的开销情况”、“邻里关系”、“村庄安全状况”“化工厂对农田的影响”等社会热点调查,再进行研讨交流,自由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向社会发起倡议。

2.4 促进学科融合:

地理科学综合性很强,与其他各门科学之间存在着很强的交叉性和互补性。地理课程资源与其他学科的课程资源之间也存在着交叉和互补。所以,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中,既要体现地理课程资源的特色,又不能形成学科壁垒,最终要促进学科间课程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发展

2.5 建立课程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课程资源库一般包括以下环节:资源调查,建立课程资源数据库;明确调查目标;编制调查工作手册或方案;制定调查工作计划;组织实地调查;调查资料的整理和分析;撰写调查报告。并使资源库能够与其他教师、学校等实现共享。

参考文献

[1]常华锋.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篇6: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陆地和海洋的分布情况(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读图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线。

3、进行知识的迁移---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陆地的五种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点和难点

各大洲的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的轮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点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板块运动和世界的六大板块。

教学用具准备

学生用书、高考图册、资料书等。

教学方法

引导读图法、讲授法、讲练结合、学生自主学习等。

课时:5课时

第一课时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一、学生通过独学、对学完成导学案008基础知识梳理部分(15分钟)

老师归纳总结:

(一)世界海陆分布:陆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陆:亚欧(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极、澳大利亚六块大陆

岛屿:面积较小的陆地 格陵兰岛-世界最大

群岛:马来群岛-世界最大

半岛:陆地伸进海洋的部分 阿拉伯半岛-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陆和它附近的岛屿

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东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极洲跨东西半球

亚、欧—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亚、非——苏伊士运河、红海、曼德海峡

南、北美——巴拿马运河

亚、北美——白令海峡

南美、南极——德雷克海峡

欧、非——直布罗陀海峡、地中海

大洲面积:亚洲4400 非洲3000 北美洲2400 南美洲1800

南极洲1400 欧洲1000 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积最大(将近一半)、水温最高、水体最深、岛屿最多。

大西洋:呈“S”形,热带海洋面积大。

北冰洋:最小、纬度最高、水温最低。

海:一般面积较小,靠近大陆由半岛和岛屿同大洋大致隔开

(陆间海—地中海 内海—渤海 边缘海—东海、南海 )

海峡:沟通两个海洋之间的狭窄水道

第二部分:课堂练习

学生完成导学案008课后习题。

第二课时 大陆与大洲

一、学生通过导学案009,掌握

常见的五种地形

温馨提示:从海拔、地势起伏、相对高度等方面来掌握

六大陆的经纬网和轮廓特征(查地图册)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导学案部分),对照地图册

二、课堂练习—导学案 课堂研究、随堂练习

三、作业布置(见导学案009)

第三课时 世界各大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一、学生分组展示,然后点评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征 对气候的影响 亚

篇7: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本节教材主要是通过案例分析,来探讨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开发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煤炭在我国乃至世界的能源结构中都占重要地位,而煤炭又是非可再生资源,能源开发和资源保护是一对矛盾,山西能源基地建设既面临机遇,又充满了挑战。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能源分类。

2、山西煤炭资源有哪些优越的开发条件。

3、我国怎样加强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

(二)过程与方法

1、阅读相关地图,理解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分布特点,掌握重要煤田和煤矿。

2、阅读相关图表,了解我国如何加强山西能源基地建设的。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充分认识能源对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性,让学生了解我国能源结构的特点,并自觉养成节约用能的习惯。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能源基地的建设

2、难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特点

四、教法

我本着“因材施教”以及“教学有法,但无定法”的原则,结合该课的教学目标、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准备用讲授法结合讨论法进行教学,加强师生双边活动。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资源开发条件和能源基地建设

引入:神舟飞船发射成功,并顺利返回离不开充足的能源,人们日常生活和生产都离不开充足的能源,同学们初中和高一都学习过能源资源的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逐步引入可再生能源和非可再生能源的概念。

按性质分类 ⑴可再生资源:水能、风能、生物能、潮汐能、太阳能;

⑵非可再生资源:煤炭、石油、天然气

导入新课:煤炭虽然是非可再生能源,用一点就少一点,但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占有重要地位,我国更是如此。山西省是我国重要的煤炭基地,合理开发和利用煤炭资源直接影响到山西省乃至全国的可持续发展。

资源开发条件

阅读分析:山西省主要煤田和煤矿的分布图, 分析山西煤炭资源状况

1、煤炭资源丰富,开采条件好

篇8: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一、考试一元化的思想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行的教育体制、考试制度直接影响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社会、学校、家长、学生、教师认可的都是考试升学率或重点率的问题。一切轰轰烈烈的教育改革在升学率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加之绝大部分地理教师本身就是应试教育的产物, 是经过无数次考试筛选出来的, 并以应试教育的成功者而自豪, 因此, 成为教师以后, 也希望学生像自己一样是一个盛装书本知识的容器。

二、地理教师是制约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主要因素

1. 受地理教师的课程资源观制约

由于地理学科长期受到冷落, 学校、家长、社会的认可程度低, 使得部分地理教师失去信心, 不安心于本职工作, 意识不到地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 缺乏这方面的意识, 认为地理教材就是唯一的地理课程资源, 一提到开发利用课程资源, 就想到订教材、编教材, 认为这是教材专家的事, 与自己无关。

2. 地理教师综合协调能力的制约

很大一部分的地理教师忽视学生对知识的需求, 一味地按学科理论、按教材呆板地、机械地、照本宣科式地教学, 致使地理学科与学生的认知之间脱节, 这不仅浪费教学资源, 同时对学生也是一种不应有的损失。

3. 教师的合作、沟通能力制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在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 地理教师要与本学科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与学生家长、与学生之间进行广泛的合作, 这种合作沟通能力是课程资源开发是否成功的关键。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造成的“专业个人主义”的影响, 部分教师往往靠自己一个人的能力去处理课堂的所有问题, 拒绝同别的教师交流思想与经验, 造成教师之间的相对隔离, 甚至互相排斥, 缺乏相互间的沟通与合作, 制约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4. 教师自身的知识、技能、学科教学能力制约着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长期以来, 部分地理教师采取陈旧的知识灌输手段和空洞的教学方式, 营造出萎靡的课堂氛围, 课堂教学效率低下, 效果较差, 甚至连基本的教学任务都没有完成。初中地理教师所处的尴尬现状使部分地理教师失去信心, 对地理课程资源认识不足, 更谈不上开发课程资源为地理教育教学服务了。

5. 地理教师的非专业性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初中地理教师队伍的专业化水平有待提高, 仍然是混编队伍。专业初中地理教师严重不足, 制约了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三、学生的参与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最终目的是服务于学生, 如果缺乏学生的合作、参与意识, 则开发就失去了本来的意义。学生是正在发育中尚未成熟的人, 他们有自己的思想和行为, 如果教师没有充分了解学生、与学生沟通思想感情, 那么学生有可能产生抵触而不与教师合作。

四、教学评价方面的因素制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现行教育评价制度的不完善制约着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一方面, 以升学率、重点率作为评价教师和学生的唯一指标, 使地理教师失去主动积极开发的动力。另一方面, 课程资源的开发往往体现学校的特色, 通常采用内部评价方式, 没有统一的标准, 也就缺乏相应的竞争机制, 致使有的学校评价流于形式。

五、校内图书资料的匮乏制约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

地理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社会学科, 涉及的知识较广泛。地理课程标准强调地理教学要注重地理知识的多层次、多方位联系, 并通过每一个学习主题设计的教学活动形式, 培养学生广泛搜集资料、构建论据和独立思考的习惯。正因如此, 这就要求学校要有意识地调整图书馆或资料室的藏书结构, 合理配置相关书籍, 如国家地理杂志、中学生地理刊物、地球、宇宙、科幻等方面的读物, 丰富学生的知识, 加深其对地理课程内容的了解。

篇9:浅谈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程资源宋词词牌名开发利用把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的重大举措。笔者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各种新旧教学理论和方法,紧跟时代发展步伐,不拘一格,尽最大能力开发身边各种地理课程资源,进行了地理教学创新尝试活动。

我国国学系统中蕴含着及其丰富的地理知识,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大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如唐诗、宋词、元曲等人们喜闻乐道的文学作品中透出了无数地理信息,就像“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地势与气候);“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北方冬天来的早);“微雨燕双飞,落花人独立”(时间在春天);“你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江南深秋的景观);“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长江滔滔不绝)……这些意境绝美的诗词句,借助特定的地理环境或现象,脍炙人口,经久不忘。我在教学有关“国家”课程内容时发现,许多学生对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地形地势,资源气候,山川河流,生态植被,城市经济,人种民族等多方面知识记忆非常困难,且容易混淆。因此,就想方设法改进教学方法。我还发现学生在语文课上对唐诗宋词等读的朗朗上口,记得滚瓜烂熟,并乐此不疲。我就想,把世界主要国家的基本知识点用宋词长短句形式表达书写出来,让学生朗读记忆,看是否有效。首先试着把《澳大利亚》这一节内容浓缩提炼之后用宋词《浣溪沙》表达出来:“古陆漂移南半球,人稀地广大洋洲,草原辽阔绵阳稠。袋鼠鸸鹋鸭嘴兽,自流礁岭大当头,悉尼墨内矿车牛”。在授完澳大利亚主要内容后,就把这首《浣溪沙》写在黑白上让学生读,结果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取得了好的教学效果。以后我把其他国家和家乡地理内容也用宋词长短句形式,选用不同的词牌书写出来,让学生朗读背诵,既让学生记住了主要的知识点,又使学生获得了审美享受,同时还提高了自己的教学能力。以下附上笔者用宋词概况总结的世界主要大中国家(初中版)内容和家乡(学校所在地)地理特色,供诸位同仁批评借鉴。

临江仙加拿大

疆阔大国第二,三边陆地濒洋。亚寒针叶林茫茫,木材渔业旺,矿业水能强。

人口交通城市,集中南部走廊。农工外贸区狭长,国旗枫叶绛,湖水圣河汤。

兰陵王美国

星条旗,驴象霸权主义。本土外,阿拉斯加,太平关岛夏威夷。资源矿产多,雄伟落基山脉。战争路,年去岁来,利益永恒盟友易。

三方工业地,东北称夕阳,高快南西。宇航信息新电子。首都华盛顿,金联纽约。波音硅谷迪斯尼,休城火箭起。

农业,产堆积。苏密安休伊,密西西比,谷粮乳肉棉毛皮。龙卷黑风暴,人祸天灾。进油织气,出粮食,量第一。

少年游墨西哥

拉丁北美墨西哥,山地高原合。草原沙漠,雨林热带,多宝似羊角。

仙人掌上鹰吃蛇,金字塔巍峨。石油金属,齐全工业,玉米白银多。

一丛花南非

非洲南部三濒洋,好望角船忙。硅酸盐厚黄金富,杂金属,石宝金刚。工矿发达,旅农先进,电力非洲强。

约翰内斯堡中央,金政经名扬。废除种族隔离制,曼黑首选总统当。民族团结,黑人解放,共建好家乡。

蝶恋花英国

大不列颠及北爱,联合王国。良港环沿海。蒸汽燃煤生产快,殖民地遍布国外。

二战老牌工业败,日不落国,权霸已不在。产业高新区靠海,伦敦空气又无害。

虞美人德国

欧洲中部邻国九,十字交通口。阶梯地势向南高,埃森杜伊斯堡炭煤多。

莱茵河水复清澈,鲁尔高新业。柏林汉堡慕尼黑,城市发达文化伟人堆。

八声甘州俄罗斯

强国民族多俄罗斯,域阔冠全球。地形平原广,东高西矮,大陆气候。亚寒森林针叶,富铁汽煤油,勒叶鄂伏顿,南北奔流。

莫圣综合工业,乌钢铁机械,新军高油。首都莫斯科,铁路网格稠。苏维埃,圣彼得堡,海参崴,摩港涌暖流。乌拉尔,北山南水,东亚西欧。

阮郎归伊朗

波斯地毯产伊朗,高原国土疆。石油出口管船忙,海湾印度洋。合政教,安拉扬,文明历史长。拥核藐美壮国防,岿然傲列强。

苏幕遮印度

金砖国,含印度。喜马拉雅,干冷气挡住。山脉高原夹广谷。热带季风,降下地形雨。

种棉麻,播麦谷。产业新兴,软件高声誉。奇迹泰姬陵建筑。猴圣牛神,寺庙载歌舞。

参考文献:

篇10:《海洋资源》的地理教案

第二部分介绍了我国的海洋捕捞和水产养殖。教材在选学材料中介绍了我国之所以在近海发展渔场的原因,应当说这是大自然给我们的恩赐。紧接着教材又介绍了我国近年来发展的海水养殖业。如果说,海洋捕捞是人类纯粹地利用自然条件的话,那么海水养殖是人类对海洋资源的间接利用,因为这其中加入了人类在技术、设备、人力和时间等的投入。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原理和方式,教材专门给了几幅图片,扫清了理解的障碍。

第三部分海洋非生物资源的开发,其中着重介绍的是海盐生产及盐场的分布。教材介绍了海盐生产的过去和现在,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我国利用海洋资源的.历史非常久远,随着科技的进步,海盐开发的种类也日益增多。

第四部分提醒学生要注意借鉴人类开发陆地资源的教训,在开发利用的同时还要注意保护海洋,培养学生正确的海洋观、环境观。其中的“想一想”活动为学生设置了两个不同的情景,让学生推测将来的结果。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观念,同时也训练了学生的发散思维。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法建议

1.在讲渔场的时候,要结合初一学过的世界几大渔场形成的条件,要求学生在地图上找出舟山渔场的位置。然后结合鱼汛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舟山渔场成为全国最大渔场的原因。

2.在讲最后一个框题时,要注意结合过度捕捞海洋生物和海洋污染的事例,强调开发海洋资源与保护海洋资源环境要相统一。在教学中可以充分的利用反映海洋污染的图片和文字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海洋污染的污染源,加深学生认识对海洋资源保护的必要性。还可以通过讨论,让学生/Article/Index.html>总结保护海洋资源的措施。

关于“海洋资源”的教学设计示例

[导入]前面我们学习了我国陆地上的各种资源,我们知道,我国的国土辽阔,海陆兼备,今天再来看看我国海洋里的资源有哪些。

[活动]读教材中“丰富的海洋资源”自然段,课文中的这几句话说明了什么?

[学生回答]说明海洋里有丰富的水产资源、石油资源、海洋资源和海洋能源。

[补充]人类赖以生存的陆地空间已不堪重负,地球生物资源的80%分布在海洋里,海洋给人类提供食物的能力是陆地的1000倍,海洋在生态环境不被破坏的情况下,每年可以向人类提供30亿吨的水产品。所以说,海洋资源的开发前景非常广阔。

[承转]同学们平时吃什么海产品?你们知道它们产自哪里吗?我们一起来看看我国主要的渔场

[活动]读我国近海主要渔场和海流分布示意图,找一找我国主要的渔场。并且结合选学内容分析一下我国发展海洋水产的有利条件。(宽浅的大陆架、陆地江河汇入带来饵料、暖流和寒流交汇)

[补充]舟山渔场是我国最大的渔场。

[转承过渡]除了捕捞外,我国还利用沿海的滩涂发展大规模的养殖业。

[学生读图]解释海产养殖的方法。

[转折]除了海洋的生物资源之外,还有什么资源?

[学生回答]海盐资源、石油资源。

[活动]读我国沿海盐场和近海石油沉积盆地分布图,看看北方海域和南方海域哪个产的海盐较多?为什么?

[学生回答]北方海域产盐多。这与气候有关(降水少,雨季短)。

[提问]我国最大的盐场在哪里?(长芦)

[转折]大家看我国近海的石油沉积盆地,我国海底石油资源相当丰富,我国已经在渤海、东海、南海等海域开采了石油。

[转折]对于海洋资源,应该说我们开采得还很不够,但是鉴于人类对陆地资源开采的教训,我们应该采取怎样的开采方式呢?请大家讨论“想一想”中的题目,哪一种捕鱼方式可取?为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第一种方式只顾眼前利益,长期下去,鱼的产量会越来越少。第二种方式可以保证人类的持续利用。

[进一步解释]然而,我们现在有很多地区的渔民确实在采用第一种捕鱼方式。我们应该采取什么措施?

[学生讨论回答]捕养结合,控制近海捕捞的强度,大力发展滨海养殖业和远洋捕捞业。

[转折]在开发海洋资源的同时,人们又不知不觉地污染了海洋。污染源包括石油开采带来的石油污染,大江大河排入海洋的废水、废液和固体废弃物等。针对海洋污染,我们应该做些什么?

[学生讨论、回答]略

[教师小结补充]加强立法管理;充分利用科学技术;进一步宣传,增强全民的海洋意识。

探究活动

1、活动名称:海产品调查

活动目的:使学生充分认识海产品在丰富和提高人们生活质量的重要作用,同时了解我国海产品的现状。

活动步骤:

(1)寻找10种日常用品,条件是原料必须有海产品。

(2)了解近来这几种产品的销售变化情况和原因。

(3)开一个主题为“人类与海洋”的班会,全班同学进行交流。

2、活动名称: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

活动目的:使学生了解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现状,并意识到海洋资源尽管是可再生的,但这是在合理利用和开发的前提下,进一步培养学生辨证看待问题的意识。

活动方案:安排学生查找人们破坏或不合理利用海洋资源的资料,并提出问题“海洋资源是可再生资源吗?请你用你的资料来说明你的观点”,从而引起学生的思考。

篇11: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一、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础条件

从海洋资源条件上看, 大连市海域广阔, 岸线曲折, 岛屿星罗棋布, 海洋资源总量位居辽宁沿海各城市之首, 开发利用潜力巨大。

岸线资源。大连市海岸线东起二坨子, 西止浮渡河口, 海岸线长2211km, 占辽宁省的65%, 居全国沿海城市首位。其中大陆岸线长1371km, 渤海段大陆岸线长度为621km, 黄海段大陆岸线长度750km;岛岸线840km。绵长的海岸线为大连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海域资源。大连市三面环海, 横跨黄、渤两海, 海域总面积为29476km2, 是陆地面积的2倍多, 占全省81%, 居辽宁之首。其中滩涂面积为1121km2, 0-50m海域面积为20274km2, 50m以下海域面积为8081km2。大连市共有海湾39个, 总面积1870.33km2;海峡、水道l5条。

海岛资源。大连现有岛屿251个, 面积530km2。黄海北部沿岸海岛主要有里长山列岛、外长山列岛、石城列岛和大、小鹿岛, 渤海沿岸主要有长兴岛、凤鸣岛、西中岛、东西蚂蚁岛、虎平岛、猪岛、蛇岛等。长兴岛为长江以北第一大岛、中国第五大岛, 面积223km2。

海洋生物资源。大连海域海洋生物有3大类共209科、414种, 藻类共150多种, 生物类别和数量分别占辽宁省的48%和86%。鲍鱼、海参、海胆、扇贝、对虾、梭子蟹等为全国稀有种;海带、裙带菜、大连湾牡蛎、大连紫海胆、紫贻贝、魁蚶等是大连的地方种。刺参、皱纹盘鲍及栉孔扇贝的资源量占全省的97.6%。种类繁多的海洋生物资源为海洋渔业的发展提供了优质的品种资源。

港址资源。大连市基岩海岸分布较多, 港湾港阔水深, 深水逼岸, 掩护条件好, 彼此毗连的优良港址资源, 可形成各种功能和吞吐能力的大型港口群, 为发展港口建设和海洋运输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 为大连市建设“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滨海旅游资源。大连市海滩沙质细软,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互相衬托, 奇特性、观赏性强, 岬角岸段海蚀地貌十分适宜发展滨海旅游业。目前有风景名胜区17处 (国家级2处) , 海水浴场83处, 典型地质遗迹及历史人文景观资源144处, 海洋自然保护区8处, 为滨海旅游产业快速健康发展提供了优良的自然条件。

盐业资源。大连市滩涂面积广阔、土质条件优越, 具有发展海盐生产的优越条件。特别是渤海沿岸滩涂多为泥沙质土, 土壤渗透量较小, 蒸发量大, 年均蒸发量为1434.7mm-1626.3mm。相对湿度为66%-70%, 海水盐度在30-31‰之间。

海洋矿产资源。大连市已知的海洋矿产资源主要有金刚石砂矿、锆英石砂矿、砂砾石料和砂金矿等, 其中复洲湾沿岸的金刚石探明总储量2400kg, 居全国第一位。

海水资源。北黄海海域面积约为8.5万km2, 体积约为3190km3, 平均水深40m;渤海海域面积约为7.7万km2, 体积约为1730km3, 平均水深18m。黄海年平均水温为15℃-24℃, 渤海年平均水温10.7℃。取之不尽的海水资源为海水利用提供了宝贵的资源条件。

海洋能和风能资源。辽宁省海洋能资源蕴藏量居全国储量的第5位, 大都分布在大连及其所属岛屿附近的沿海地区, 可开发的海洋能装机容量可达565185kw, 年发电量可达119702万度;大连市可利用的近地面层风能总量为1.0×1012w, 主要分布在庄河市、瓦房店市、长兴岛、长海县及旅顺等地, 为大连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大连市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现状

近年来, 大连市委、市政府统筹部署全市沿海经济发展战略和布局, 使东北亚重要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全速起航, “三个中心、一个聚集区”核心企业的临港临海优势效应充分展现, 沿黄渤海两岸区域协调发展、现代产业聚集的临海临港产业带已初步形成, 海洋已成为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战略的重要依托, 海洋产业已成为大连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2010年, 大连市主要海洋产业实现总产值1515亿元, “十一五”期间年均增长16.2%。其中, 海洋渔业实现550亿元, 年均增长12.7%;海洋交通运输业实现61亿元, 年均增长17.1%;滨海旅游业实现566亿元, 年均增长21%;海洋化工、盐业、海水综合利用业等实现16亿元, 年均增长82%。海洋经济增加值665.2亿元, 年均增长16.1%。其中, 海洋第一产业增加值176.6亿元, 海洋第二产业增加值137.3亿元, 海洋第三产业增加值351.3亿元, 海洋经济三次产业结构为26.6∶20.6∶52.8。

(一) 海洋渔业

大连市海洋渔业已使用岸线487km, 占大陆岸线的35.6%;使用确权海域面积2590km2 (含渔业基础设施) , 占海域面积的8.9%;实际用海面积2638km2 (含渔业基础设施) , 占海域面积的9.1%。

养殖业大力实施产业结构调整, 推广健康养殖模式, 发展优势品种增养殖, 大力推进池塘养殖、深水网箱养殖、陆地工厂化养殖、海底底播养殖等立体化、健康式海水增养殖。海洋捕捞业坚持实施远洋增量增效、近海减量增效, 进一步拓展捕捞生产空间, 促进捕捞业良性发展。海洋牧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近岸渔业资源生息环境修复力度不断加大, 在市区三山岛、金州新区黑岛、蚂蚁岛、兔岛、城子村、长海县小长山六处海域建设海洋牧场示范区。以精深加工为核心完善水产品加工产业链, 推动海洋生物的高层次综合利用。现已依托渔港规划建设了旅顺董砣、高新园区龙王塘、庄河临港工业区等八大渔业加工园区, 水产品加工产量和产值占全市的60%以上。都市休闲渔业异军突起, 至2010年底, 大连市休闲渔业产值突破10亿元。渔港建设和维护不断增强。至2010年末, 大连市各等级渔港总计196座, 年总卸港量为234万吨。

2010年, 大连市完成水产品产量251.9万吨, 同比增长7.5%;实现渔业经济总产值562.1亿元, 同比增长17.3%;完成渔业产值278.1亿元, 同比增长17.2%。完成水产品加工产量145万吨, 实现产值157.4亿元, 分别比上年增长17.2%和19.8%。实现水产品出口贸易额13.1亿美元。渔业经济三次产业比重为49∶30.5∶20.5。

(二) 海洋交通运输业

大连市海洋交通运输业已开发利用岸线121km, 占规划开发利用的港口岸线370km的32.7%, 占大陆岸线的8.9%;使用确权海域面积25km2, 占海域面积的0.09%;实际用海面积953km2, 占海域面积的3.3%。

港口发展已从以黄海为核心向黄渤海两岸均衡发展。至2010年, 在宜港岸线上建设的港口主要有大连港、大窑湾港区、鲇鱼湾港区、大孤山散矿中转港区、北良港区、和尚岛港区、旅顺港区、长兴岛港区、庄河港区等, 拥有集装箱、原油、矿石、粮食、散装、滚装、客运等专业码头泊位196个, 其中万吨级以上泊位占39.8%, 5万吨级以上泊位22个。大连作为中国东北重要的散杂货转运中心、最具竞争力的粮食转运中心、最大的油品及液体化工品分拨基地、最重要的集装箱枢纽港、中国北方矿石分拨中心、环渤海客货滚装中心和东北亚汽车分拨中心的地位进一步巩固。

2010年, 大连市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3.14亿吨, 比上年增长9.9%;集装箱吞吐量526万TEU, 增长15%。目前已开通国际航线共86条, 其中远洋班轮航线13条, 开通6条集装箱班列。

(三) 滨海旅游业

大连市滨海旅游业已开发利用岸线297km。其中, 大陆岸线178km, 占大陆岸线的13%;使用确权海域面积6km2, 占海域面积的0.02%;实际用海面积13km2, 占海域面积的0.05%。

大连市充分利用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 已开发建设了大连南部海滨景区、旅顺海滨景区、金石滩旅游景区等滨海旅游热线, 长山群岛、长兴群岛、旅顺神秘五岛等岛群旅游基地及多处温泉疗养胜地, 以及海底旅游、海岛旅游、海上看大连等滨海旅游专线项目。截至2010年, 大连市拥有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2个国家级森林公园以及大量省市级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等。

2010年, 大连市接待国内外游客人数3500万人次, 旅游总收入达558.4亿元, 旅游总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10.84%。

(四) 海洋船舶工业

大连市海洋船舶工业充分利用临海、临港及深水岸线资源, 已由大连湾南岸向渤海及长兴岛扩展, 形成了从南到北布局的船舶工业产业带, 主要以原油轮、成品油轮、化学品船、散货船、多用途船、大型集装箱船、滚装船的船舶制造和以海洋钻井平台、大型浮式生产储油船等海洋工程设备建造为主, 造船产量占全国造船总量的11.4%, 船舶出口到希腊、挪威、丹麦、美国、英国等40多个国家和地区。海洋船舶工业成为大连市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大连也正在发展成为我国主要造船基地和世界造船基地。

2010年, 大连市海洋船舶工业造船完工量达到600万载重吨。

(五)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

海洋盐业及盐化工业作为大连市的传统产业, 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目前海洋盐业已开发利用岸线343km, 占大陆岸线的25%;使用确权海域面积8km2, 占海域面积的0.03%;实际用海面积279km2, 占海域面积的0.96%。

大连市充分开发利用海水化学资源, 大力发展海水制盐和盐化工, 并将其打造成海洋资源开发利用的传统优势产业。至2010年, 大连市海盐年均产量约100万吨, 约占全省的1/3, 主要产品有原盐、精盐、洗涤盐、再制盐及加碘盐等加工盐。大连市的盐化工业在我国基本化工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其中溴、钾、镁等系列产品已形成一定的生产能力。大化集团公司已形成80万吨纯碱、50万吨氯化铵、10万吨硝铵、4.5万吨硝盐的生产能力。大连盐化集团有限公司盐化工产品产量已达10万吨, 其中溴系列产品及融雪剂已销往全国市场。

(六) 海水利用业

大连市海水利用业占用的岸线及海域面积虽然微不足道, 但海水利用量却十分巨大。

多年来, 大连市始终把海水直接利用和海水淡化作为工业用水的重要补充, 沿渤海、黄海建设的电厂, 都将海水作为冷却用水, 海水直接利用总量持续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至2010年, 大连市海水直接利用企业达到21家, 日均直接利用海水量375万m3, 主要涉及石油、化工、冶金、造船、建材、水产、电力等行业。海水淡化规模不断扩大, 已投入运行的淡化装置共7座, 日淡化能力达3.43万m3。

(七) 海洋能利用业

海水能源利用总面积达到41.3万m2。星海湾海 (污) 水源热泵供热供冷项目一期工程全部完工, 实现供热、供冷面积30万m2;二期46万m2工程正在进行机组安装和管道铺设。

篇12:高一地理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教案设计

随着新课程的实施,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的管理体制跨出了关键性的一步,尤其是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放开了让学校自己开发,并且把校本课程的学分计入了学生的综合素质考核中,也就是计入了学分,如果学生没有校本课程这门课的学分的话,就不能毕业。这使得学校可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开发利用本地的乡土文化来开设这门课,开发适合自己学校的课程——也就是校本课程。本文仅探讨乡土地理课程资源在校本课程中的开发和利用的问题。

一、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以学生为主体

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取得了显著的效果,尤其是我的乡土地理资源的利用和开发,已经实施并让学生研究和开发了四年,实施的课程能够满足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充分照顾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得学生的智力和身心都能得到发展。比如“永昌县乡土地理的开发与利用”在校本课程建设和实施的过程中,坚持以教师为主体的先进理念,实行民主管理、群策群力、大胆创新、求真务实,在四年的时间里,取得了显著成效,充分注重了学生个性的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经提出过“社会即学校、生活即课堂”的观点,这种观点里面能够显示出一种广义的课程资源观点。我们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能够认识到教科书并不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充分挖掘地域文化、乡土文化以及社会中的植物园、博物馆、社区实践等等资源,把其中可以为教学所用的五彩斑斓的课程资源内容都纳入到校本课程的开发体系中。

二、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要付诸实践

我们学校在金昌市属于独一无二的学校,在地域文化和资源的开发利用中都有着很好的条件,我们有自己独特的地理位置,而且学校周围的地理环境好。我们学校能够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开发出了许多好的、有价值的校本课程。比如我开发的校本课程《骊靬文化》和《永昌县乡土文化对中学生的影响》,就是充分依托于学校周边的独特环境。其中永昌县所在地区的骊靬文化,那里沿袭下来的独特传统很多,许多风俗都和当地人的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像其课程中的古罗马人的神秘来源、聚居地的文化、聚居地的民宅等等内容都是学校老师和学生经过实地调研和考证后得出结论来的。我们学校开发的校本课程在当地社会上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所以我们学校确立了以永昌县的地理、文化、历史等资源为载体的指导思想,开展基于骊靬文化的校本课程开发研究。其课程《骊靬文化》涉及了永昌的地理、历史、经济、人物、旅游、文化、特产以及骊靬城的建设和管理等内容。这个学校校本课程的开发就是运用了当地的地理资源——骊靬以及其悠久历史下产生的骊靬文化,特点非常鲜明。

三、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利用人文文化

我国地域辽阔,每个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永昌县有着许多的古文化,像圣容寺地区的彩陶文化、古罗马文化、西域文化和河西走廊的佛教文化等等都有自己的特点。以永昌的古罗马文化为例,这个地区的历史悠久,像古罗马遗迹、长城、北魏石窟、宋佛塔等等文化古迹特点鲜明。另外这个地区的古罗马人的来源有着及其神秘的色彩。这种人文地理资源是可以作为永昌地区开发文化校本课程的素材的,而这种本土文化能够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使学生了解、热爱自己家乡的文化,从而可以使地方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四、乡土地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还要充分利用校园文化

新课程的实施中,对学生自己研究能力的要求在提高,要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所以在校本课程的开发中学生要充分利用自己身边的事物,尤其是学生能够有时间和能力去开发和研究的事物。也就是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充分利用已经在学校里形成的校园文化。比如我们学校是省级示范性高中,能够让学生充分利用这一优势,让学生的能力和素质大幅度的得到提高,在校园中形成一种环境保护教育的校园文化氛围,不仅保护校园、爱护校园,还要充分发掘校园的文化,形成校本课程。比如地理组的校本课程中就有一门课是“校园垃圾的处理”,就是这样一个例子,在学校里,他们把地理环境中的一个非常受人关注的问题——环保教育作为校本课程开发的主题,使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注意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到一门实用的技术,能够感受到与其他课堂不同的快乐,在生活中就会自然而然地爱护环境、保护环境。

课程资源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学校在开发校本课程时,可以利用的课程资源是非常多的,有校内资源中的教师、图书馆和校园网络资源等等;校外资源如地域文化、民族文化和社区资源等等。应该说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可以利用的地理课程资源是非常丰富的,关键是学校自己如何利用这些存在的资源,如何把它们整合到校本课程开发中去。如果学校进行校本课程开发时,能够考虑到学校所在地区人文地理的特点,从多角度着眼,并能从地域优势、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三个方面入手考虑如何开发校本课程,希望能为一些学校以后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时提供些许思路。

上一篇:表示性格的词语下一篇:团委换届发言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