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图高一地理教案

2024-06-23

中图高一地理教案(通用11篇)

篇1:中图高一地理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学习,使学生掌握土壤的概念、本质特性和组成,了解土壤的形成过程,初步树立陆地环境整体性的观点。通过联系人类的生产生活,使学生懂得应该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必要性

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②人类活动与土壤的关系

教学难点:土壤的肥力特性的形成、生物在土壤形成中的主导作用

教具准备:教学挂图、有关版图、自制图等

教学方法:讲述法、图示分析法、归纳总结法

教学过程:

一、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

(一)土壤概念:陆地表面具有一定肥力,能够生长植物的疏松表面。(图3.46)

(二)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图3.47)

它处于四大圈层紧密接触的过度地带,是结合陆地环境各要素的枢纽。

它是地表物质循环和能量转化非常活跃的场所,是联系有机界和无机界的中心环节。

它使地表由岩石裸露变为草木生长,从而导致陆地环境及整个地球面貌发生根本改变。

二、土壤的肥力特性及其重要性

土壤肥力:土壤能同时并不断地供应和调节植物在生长过程中所需的水分、养分、空气和热量的能力。

土壤的物质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

(图3.48 理想土壤成分的体积分数)

1)矿物质--成土母质(风化壳或风化堆积物)风化形成的土壤固体颗粒,它是土壤的物质基础,组成了整个土体的“骨骼”。

土壤中矿物养分的主要来源,如钾、磷、钙、镁等供植物吸收。

2)有机质--多集中在表层,在土壤中含量不高。通过微生物的分解释放以氮素为主的养分,供植物吸收,同时放出二氧化碳,加强植物的光合作用。它是衡量土壤肥力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3)土壤水分(水溶液)和空气--贮存在土壤空隙中,具有很大的流动性.两者组成比例的变化,影响着土壤的热量状况。

水分多,空气被排挤 土温下降,土壤缺氧,影响植物生长;

空气过多而水分缺少 养分和水分供应不足,植物就会枯萎;

性状良好的土壤 既能通气透水,又能蓄水保温。

篇2:中图高一地理教案

导读:就爱阅读网友为您分享以下“高一地理必修1全套教案”的资讯,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您对92to.com的支持!C.内蒙古高原

D.青藏高原

12.下列选项中,描述该地区景观的是()

A.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B.会当岭绝顶,一览众山小

C.山在两岸走,人在画中游

D.一片孤城万仞山

13.形成喀斯特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有()

A.石灰岩

B.花岗岩

C.白云岩

D.石英砂岩

14.岩石的透水性取决于()

A.岩石的硬度

B.岩石的结构与区域构造

C.岩石的酸碱度

D.岩石的空隙和裂隙的发育程度

15.地面喀斯特地貌主要包括()

A.峰林

B.石笋

C.石柱

D.落水洞

16下列自然景观由喀斯特作用形成的是()

A.壶口瀑布

B.桂林山水

C.路南石林

D.黄山群峰

17.有利于桂林“山水”形成的自然条件是()

A.桂林地处亚热带湿润区,气候温暖,全年降水丰富

B.桂林地区石灰岩广布,岩性纯

C.桂林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少

D.桂林地区地形相对较平坦

18.桂林山水是四大圈层相互作用的结果,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桂林气候条件有利于生物生长,为喀斯特地貌形成创造了条件

B.桂林地区山地多平地少,不利于植物的生长发育

C.桂林地区地表水和地下水都十分丰富,有利于喀斯特地貌的形成

D.桂林地区的石灰岩厚度大、岩性纯,不利于水的下渗

二、综合题

19.读图3-3-2,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的溶洞是由于石灰岩受到含有的流

水的 作用而形成的,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2)图中a是

,b是

,c是

。它们是由于

作用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中的化学方程式为。

(3)图中地貌形态主要在我国

、(省或自治区)分布非常普遍。

(4)写出你所知道的如图景观的著名旅游景点名称两个:、。

20.图3-3-3是我国某地区等高线地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示地形分布在我国

(地形区),该地形区属于

气候,气候特点是。

(2)图中地貌发育的最基本条件是

,形成该地貌的最主要岩石是

(3)图中地貌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相互作用的结果。

21.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徐霞客在考察了广西、贵州、云南后,对这一带发育的峰林地貌作了总结:“峭峰离立,分行竞颖”,“磅礴数千里,为西南奇胜”。他还指出这“磅礴数千里”的岩溶地貌,并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各省有各省的特点:广西之山的特点是“有纯石者,有间石者,各自分行独挺,不相混杂”;云南之山,“皆土峰缭绕,间有缨石,亦十不一、二,故环洼为多”;贵州之山,“则界于二者之间,独以逼耸见奇”。又说:云南之山,“惟多土,故多雍流成海,而流多浑浊”;广西“惟石,故多穿穴之流,而水悉澄清”;至贵州则“界于二者之间”。

——选自《徐霞客游记导读》

(1)徐霞客为代人,著名的

(2)比《徐霞客游记》更早记载溶洞的著作包括成书于战国年间的《道元的《

》等。

(3)西南地区岩溶地貌发育的主要自然条件是什么?

(4)文中“雍流成海”的“海”是指“流多浑浊”的原因是文中“穿穴之流”是指。

22.读图3-3-5回答下列各题。

(1)黄果树瀑布位于A的位置,此地区的地形特点是,气候特点是。

(2)从成因看,黄果树瀑布主要由

(内力或外力)作用形成,具体表现为受 作用的结果。我国还有哪些著名的瀑布景观,请举2个例子。

(3)“桂林山水”位于图中

处(填字母),属于

(省区)。它是

地貌的典型景观。唐韩愈有“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的诗句概括其特色。应如何欣赏“桂林山水”才能达到最佳效果?

(4)你能用所学过的化学知识解释“桂林山水”的石灰岩的“岩溶”原因吗?(写出化学反应方程式)。

第四单元 第一节 自然资源与人类

第一部分 教案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认识自然资源的特征

2.以土地资源为例,说明在不同生产力条件下,自然资源的数量、质量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使学生学会用历史发展的观点看待自然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通过认识自然资源数量的奶限性和利用的发展性,使学生学会辩证的看待问题,懂得利用自然资源应遵循可持续发展原则

教学重点 ①自然资源的概念、分类和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 ①自然资源的特征 ②土地资源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材分析

一、认识自然资源

篇3:高中地理教学中图像的运用

一般来说, 地理教材中的图像有用来帮助加深理解某地理概念的概念图, 如《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图》《背斜和向斜示意图》《二分二至时地球的位置与黄赤交角图》等;有用来说明某种地理原理的原理图, 如《冷锋与天气图》《冷热不均引起的热力环流图》等。除此之外, 还有许多以地图为基础用以表述地理现象的分布图、示意图、成因图等, 如《世界洋流分布图》《六大板块示意图》等。现行高中新教材, 非常注重地理图像的信息传递功能与对地理现象的分析、展示功能。高一、高二必修教材中共设置了三百幅各种类型的图, 多是概念图、原理图、示意图、统计图等。

对于教学来说, 从这些图中获取信息, 要求学生理解地理图像隐含的语言功能, 能根据图像的内容理解并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位置、分布特点、变化路线, 找出地理事物与其所在的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发展或变化规律。

地理课没了图像, 也就失去了自我。正确的运用图像象教学就在于从最大限度去发挥其优点。

1.使用直观、实效的图像

有些地理事物距我们十分遥远, 无法亲身感知, 教与学双方, 都增加了难度。这时, 图像就显示出语言所无法表达、无法传递的信息。借助图像, 层层剖析, 就可以提高课堂效果。同时, 还培养了学生的读图析图能力, 加深了对这种自然现象或文化现象的理解。

2.使用趣味性比较强的图像或实物

趣味性较浓的图像, 不仅能引发学生对地理学习的兴趣, 加强对地理科的重视, 还能从很大程度上加深对地理现象的理解, 经久不忘。

如课本讲述天体时, 针对学生对流星雨、彗星感兴趣, 以大气层为界, 画图区分;以牛郎织女传说为例, 这样可一目了然, 对学生来说又不易忘记。

3.使用对比强烈的图像

强烈的图像比较, 可以增强地理事物的差异性的效果, 体现地理事物的自然特征或时代性特征, 透析人文现象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有些内容, 由于受学生知识水平、生活经验等的限制, 只靠文字教材的阐述难以理解透彻, 教师以文述意, 总有些学生疑窦难开。这时候, 以图解意, 就可以柳暗花明。

其他的, 像南北半球风带的分布, 南北半球中低纬大洋环流的形成等内容的理解, 如果借助图像, 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尽管图像教学传递的信息功能比文字叙述要强得多, 效果要好得多, 但在运用时也要注意这样几个方面。

1.要切合实际, 贴近生活

除了课本的图像, 课本以外的例子, 要举学生最熟悉的事例, 要切合实际, 紧密联系教学, 力求实用, 越接近生活, 和教学内容越紧密, 学习的兴奋灶就越容易点燃。

例如, 在讲述东亚季风时, 看似容易, 实际上有些同学仍会混淆。为了说明这一点, 可以以现在生活中风向为例;又如, 南亚季风洋流离我们很远, 但结合郑和下西洋去、返季节学生却容易理解。学生觉得教师所举事例实实在在, 就在身边, 才能去理解课本知识。

2.引用图像要准确, 切忌牵强

在利用图像教学前, 要充分考虑所利用的图像在教学中所能传递信息的多少、轻重, 是否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接受与理解, 是否会引起争议, 是否有些牵强附会。

一般来说, 课本原有的附图最接近所学内容, 要想同样准确明白地表达讲述的内容, 要从众多的图片或实物中挑选最能传达课文信息的图片或实物。

3.选图要简单易懂, 出其不意, 奇正结合

也就是说, 选图解意要立意新颖。不离俗套的图片, 同样引不起学生对课文理解认识的兴趣。使用的图片要奇正结合, 出乎学生的意料, 在此基础上归纳正源。

如在学习人口迁移时列举出外出求学等事例, 这些内容很简单, 但学生不易联系到。由此而产生的效果较课本上的图更能有助于学生直观的理解课文。

4.图像教学的使用要选时适当

图像教学在课堂中的使用能否达到最佳效果, 取决于展示图像的时机, 用于引入新课、突破重点、分析难点、图示总结, 还是用于课题总结或复习, 取决于所选内容, 以图释文或是以图复习, 都要根据课堂教学进程的需要适时展示, 收取最佳效果。

篇4:地理教学中图的妙用

图的选用和引导学生读图在地理教学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它可把抽象的内容,如地理事物在空间的分布及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直观化、形象化,起到语言文字难以表述的作用。图像的直观性、形象性和生动性,对学生了解地理事物的表象特征,掌握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地理事物各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起到文字内容无法替代的功能;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有重要作用。因此,对图像教学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地理图像教学,就是让学生在教学中运用分布图、示意图、等值线图、景观图、统计图表、结构图、剖面图等,从中获取地理信息,分析说明地理分布、地理成因和规律,通过"图文结合",培养学生读图、绘图、填图、用图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学习地理知识。例如:要求学生会阅读气候直方统计图,能说出气温与降水的变化规律,并归纳出气候类型的特征。

一、读气温曲线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气温状况

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较平直,年温差很小,月平均气温在20℃以上,四季皆夏;亚热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大,说明气温年较差显著增大,但最冷月气温仍在0℃以上,冬季温暖。温带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变化更大,气温年较差大,最冷月气温在0℃以下(除温带海洋性气候),夏热冬冷四季分明。极地气候的气温曲线图弯曲也大,除最暖月气温在0℃以上外,其他各月气温都在0℃以下。

二、读降水柱状图,区别各气候类型的降水状况

热带气候中热带雨林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年降水总量居各气候类型之首,且降水全年分配均匀;热带草原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较大,有明显的干湿季之分;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最大,年降水总量大,降水分布不均,集中在夏季;热带沙漠气候的柱状图几乎没有水柱,全年降水极少。

亚热带气候中地中海气候的柱状图最奇特,气温曲线图的高峰区,对应的是降水柱状图的低谷区,也就是说夏季少雨,冬季多雨;亚热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不大,夏季风来临,带来大量降雨;冬季风时,受极地大陆气团影响,降雨减少。

温带气候中温带海洋性气候的柱状图最平缓,各月降水分布均匀;温带季风气候的柱状图起伏也大,降水分布不均,雨热同期;温带大陆性气候的柱状图起伏平缓,降水总量小,冬夏降水差别不大。

极地气候的柱状图水柱极低,全年降水很少。

三、读地理轮廓图,培养学生想象力

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的提出,就是靠地图产生的灵感。魏格纳在卧床养病时,闲看墙上的地图,忽然注意到大西洋两岸的海岸线十分吻合,他认为这不是偶然的巧合,便大胆假设:南美洲大陆与非洲大陆原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漂移分开了。他根据对两个大陆上的地层、岩石及古生物化石对比研究,最后提出了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学说,为地理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例如在学习意大利时,首先在黑板上画出意大利轮廓图,并指出其形似一只漂亮的长筒靴。接下来让同学说出构成这只"靴子"的骨架山脉,北为阿尔卑斯山地;南为东北-西南走向的亚平宁山。这只"靴子"是欧洲的一个大半岛——亚平宁半岛伸进了地中海。西西里、撒丁等岛,可引用意大利的足球赛很精彩,这些岛屿正好像是足球,长筒靴在踢足球。上述空间概念建立之后,用彩色粉笔边讲边填主要城市、矿产资源及物产的分布。远远望去,这幅由不同色彩绘出的图似乎是一节美术课,将地理教学的美学蕴涵发掘了出来,寓教学于娱乐之中,寓教学于美育之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爱上地理。此类可联想的图形还有很多,中国的轮廓酷似一只报晓的雄鸡等。

用地理轮廓图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想象能力,为更好地完成地理教学任务,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教会学生明确目标的學习中,还要让学生懂得不同图像的用途,使学生在学习后,会运用适当的图像处理信息并展示学习成果。其中,运用图表处理地理信息和说明地理问题可以使复杂的问题明朗化,这充分说明图表不仅是学生获取区域地理信息的工具,也是学生加工地理信息的工具。

篇5:高中高一地理教案

知识目标

1.理解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2.使学生理解四季的形成和划分。

能力目标

会画图表示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重点】

1.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2.阅读和画太阳照射地球的示意图。

【教学难点】

正午太阳高度及昼夜长短的变化

【教学过程】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自转与公转两种运动的叠加

自转产生的赤道平面与公转产生的黄道平面形成的夹角(目前:23°26′),即黄赤交角.

2.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①范围:23°26′N―23°26′S

②周期:一个回归年,365日5时48分46秒

③过程:利用数学的正弦图来直观展示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过程,并抓住二分二至关键点。

这样可以判断任意日期太阳直射点所处纬度及移动方向(向南或向北),并举例说明。

④二分二至:春分日,3月21日前后;夏至日,6月22日前后,

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冬至日,12月12日前后.

⑤易混淆的概念:回归年与恒星年(比较法)

3.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①赤道:一年四季昼夜平分(或等长).

②直射点在哪个(南或北)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另一半球昼短夜长.(归纳演绎法)

即:1)若直射点在北半球,越往北,昼越长,夜越短,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2)若直射点在南半球,越往南,昼越长,夜越短,南极四周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四周出现极夜现象.

3)夏至日,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4)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南半球一年中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以南到处出现极昼现象而北半球一年中昼最短,夜最长,北极圈以北到处出现极夜现象.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1)全球各地昼夜平分(或等长);2)晨昏线经过南北两极,并与经线圈重合.

4.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

①太阳高度,即太阳高度角,就是太阳光线与地平线(或面)的夹角(H),

(注:不要理解成太阳离头顶有多高)其取值范围:0°≤H≤90°.

正午太阳高度,即某地正午时的太阳高度,一天中的太阳高度,主要用它来度量某地天中的太阳高度,若一天中的太阳高度都很小,那一天的太阳高度一定比这还小.

②规律:1)空间变化规律:由太阳直射点向南北两侧(方)递减.比如:假如太阳直射点在3°N,那么正午太阳高度的分布就是由3°N向南北两侧(方)递减.

2)时间变化规律: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因为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往返运动,所以它的空间变化规律也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改变.(归纳演绎法)

③H对地表影响:(利用人教版地图册P16右下图,并解说)

1)太阳高度(H)越大,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大,地表能量就越多,温度就越高;

2)太阳高度(H)越小,太阳对地表辐射的强度就越小,地表能量就越少,温度就越低.

5.四季的划分

①天文四季:1)夏季,一年内白昼最长,太阳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多的季节;

2)冬季,一年内白昼最短,太阳最低的季节,也是获得太阳辐射最少的季节;

3)春季和秋季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②北温带国家(气候统计)上的四季

春季:3、4、5月份;夏季:6、7、8月份;秋季:9、10、11月份;冬季:12、1、2月份.

③易混淆的概念:季节、节气与二分二至日,比如夏季、夏至与夏至日,冬季、冬至与冬至日等等.(比较法)

6.五带的划分

①以南,北回归线和南,北极圈为分界线,把地球分成五个温度带自北向南分别为北寒带,北温带,热带,南温带,南寒带.

②学生讨论:1)若黄赤交角变小,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小;南温带,北温带变大.

2)若黄赤交角变大,北寒带,南寒带,热带变大;南温带,.北温带变小.

篇6:高一地理上册教案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掌握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了解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掌握冲积平原的三个组成部分及形成过程。

2.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能够分析不同河段河流侵蚀作用的差异。

(2)阅读河流堆积地貌示意图,能够分析冲积平原各部分的成因及地貌特点。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流水侵蚀作用的三种形式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2.流水堆积地貌的形成。

【教学难点】

1.流水侵蚀地貌的形成原理。

2.河流演变过程中凹岸侵蚀和凸岸堆积的分析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洪(冲)积扇与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和区别。

教学工具

多媒体设备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设计

风水学在中国文化中是一门源远流长的学问。其目的是教导民众,在山河大地之间,挑选一处适合人类生存的环境,并利用此环境,积极奋斗,努力不懈,进而使长居此地的人们健康、平安又兴旺成功。虽然经过时间演化,有迷信成分,但里面却包含着中国古代朴素地理学的思想。

比如,殷商时代的居住风水──“攻位于汭”(汭:河水内湾环抱处,为凸岸)就蕴含着丰富的科学道理,也体现了道法自然的哲学思想。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

1.溯源侵蚀及其形成地貌

学生活动:识别图中所显示的河流的侵蚀方式并说出判断依据。

教师活动:结合图片讲解溯源侵蚀。甲河源头处受到流水侵蚀的作用,基岩坍塌,河流的长度被延长。经过长期发展,甲河的源头不断向乙河处移动,最后与之沟通。可见,通过溯源侵蚀作用,河流向源头部分延伸,河谷加长。

承转:那么,图中显示的甲河的河谷形态还有什么变化呢?图中甲河谷不但变长了,还变宽了、变深了!引导学生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外力作用是什么?

2.下蚀、侧蚀及其形成地貌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侵蚀地貌的类型及其侵蚀方式,同时结合幻灯片让学生认识“V形谷”

过渡: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河流也不是一天形成的。每一条河流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将来,请同学们认真观察教材图4.17“河谷的演变”,回答问题:

①描述图中所示的河谷的演变过程。

②若我们观察同一条河,a、b、c三种河谷形态可能出现在什么河段?

教师结合图片讲解河谷的演变过程,指出三种河谷形态所在的河段。同时,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结。

承转:从图上看,原本比较平直的河谷逐渐变得弯曲,学者们称之为“河曲”。很多河流都是蜿蜒曲折地流过大地,向世人展示出弯曲之美(课件图片)。

从河岸角度来看,每个弯曲的河岸都可以分为凸和凹两种形态。请同学们在教材插图4.17中的b图上找出两种河岸,若你有疑问请参照象形文字“凸”和“凹”的形态。

3.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那么,凸岸和凹岸处的主导外力作用是什么呢?凸岸之所以“凸”是有沉积物的不断积累,而凹岸是物质逐渐减少的结果。结合侵蚀作用和堆积作用的定义,我们可以推断:凸岸表现为流水的堆积作用,属于堆积地貌;凹岸表现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属于侵蚀地貌。古代人曾有诗描述到这两种河岸的差异。

学生活动:

①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实景图中的凸岸和凹岸。

②阅读古诗,找出诗句中描述凸岸和凹岸的部分。

③根据诗歌推断两种河岸形态对人类活动的不同影响,并说明理由。

承转:如果有一平直河道,因为地转偏向力导致河水流速有所差异,进而导致了河流的弯曲,那么这条河道的形态将怎么继续发展下去呢?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

学生活动:推测图中河道形态的演变趋势。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河道形态的演变过程,自然得出河漫滩平原的成因,最后总结河漫滩平原的形成。

承转:河漫滩平原是河流冲积平原的一类型,河流的堆积地貌还有其他的类型。

2.洪积──冲积平原

学生活动:根据课前预习成果,找出图中冲积扇的位置,并说明理由。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采玉地点的地貌类型,指导学生分析冲积扇不同部位的颗粒大小。同时,教师要借助课件展示冲积扇的实景图和素描图,引导学生观察其形态特征。

承转:河流出山口形成了冲积扇,进而可能扩大为洪积──冲积平原,那么有些河流是注入海洋的,在河流入海口又会形成什么样的地貌呢?

3.三角洲平原

教师活动:带领学生阅读教材案例3,在幻灯片上指出黄河三角洲的位置,从而引领学生建立三角洲的实景概念。

学生活动:阅读教材,根据教材描述总结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教师活动:引导学生提取教材文字信息,同时对学生的总结加以整理、规范,进而形成简练的语言。

师生共同总结河流堆积地貌的类型

承转:学完河流地貌的知识,同学们能否解释本节课之初提出的问题呢?

学生回答后,教师进行总结,说出墓葬区选址的科学原理与现代城市风水中“反弓水”的荒谬之处。同时,教师也要进行解释,风水之目的是寻求宜居所在,遵循科学原理,摒弃其中迷信成分。

承转:从上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河流地貌对人类活动有很大的影响。请同学们阅读教材“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总结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具体影响。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教师引导学生提取信息,完成课件上所提出的的问题。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世界大城市多靠近河流,源于河流能提供充足的生产、生活用水;同时,靠近河流方便对外联系和运输。农业社会,社会的发展主要依靠种植业,河流的冲积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利于耕作,可为聚落提供丰富的农副产品。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河流地貌中的堆积地貌对聚落的形成有很大吸引力,而堆积作用显著的地区地形较为平坦。故而,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沿河流成线状分布。但是,河流也能带来洪涝灾害,平原上的聚落还要考虑如何避免洪水的威胁。

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冲积平原向山坡过渡的地带。这样,既能避开洪水的威胁,还能充分利用河流的优势条件。

板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

(一)河流侵蚀地貌

1.河谷向源头方向延长溯源侵蚀

2.“V”型谷下蚀

3.“U”型谷侧蚀

(二)河流堆积地貌

1.河漫滩平原:河流中下游

2.冲(洪)积扇:河流出山口

3.三角洲:河口

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一)河流在聚落形成中的作用

(二)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篇7:高一地理教案

(1)解释宇宙的概念和宇宙的特点。

(2)了解宇宙的主要组成物质、天体及其类型。

(3)掌握天体的系统结构,以及地球在天体系统中的位置。

(4)理解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

重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习本单元知识的基础,也是同学认识地球宇宙环境的重要内容。其中天体和天体系统结构是本节的重点,是认识宇宙的组成和运动变化的基本内容,地球上存在生物的原因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

学习思路:

[问题] 什么是宇宙

[问题] 宇宙中的物质通称为 。有哪些类型如何区别它们

恒星

行星

卫星

星云

流星

彗星

[问题] 宇宙中各种天体之间有何运动关系

将天体系统层次用简图表示:

[问题] 读太阳系模式图和九大行星数据完成

(1) 在示意图中标注九大行星名称、小行星的位置

(2) 注意九大行星的公转和自转的方向及轨道,参比公转和自转的周期。

(3) 按结构把九大行星划分为类地、巨、远日行星,它们各有哪些

[问题] 地球是一颗普通的行星,但又不同于太阳系中其它的行星,为什么

(根据地球在太阳系中位置和九大行星的数据资料,分析地球上生命存在的条件。)

讨论活动

[问题] 在地球以外的天体上是否有生命存在

(收集关于UFO、人类对宇宙的探索资料,批驳一些伪科学言论)

[问题] 人类如何好好保护自己的家园——-地球

同步练习:完成基础训练P2-4

知识检测:(省会考纲要)

1. 什么是天体:

2. 用简表区别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

3. 日地的平均距离是:

4. 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普通的

篇8:高一地理教案

一、课前系统

(一)、分析教材

本节教学内容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地理》(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主要学习内容:掌握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并能运用其原理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培养学生自学、探究、合作的意识。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形式,在“地球上的大气”一章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大气热力状况知识的运用,也是学习“气压带和风带”的基础,故对这一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述是非常必要的。

(二)、分析学生

课前学生已有必备的相关知识技能基础,如大气压强与高度的关系,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不均等。但由于高中阶段刚开始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概念建立不牢固,不清晰,所以本节课的学习对于学生有一定难度

(三)、设计思想

高中地理课程注重与实际相结合,要求学生在分析地理事实的基础上,逐步学会运用基本的原理探究地理过程、地理成因以及地理规律等。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选用联系学生实际的素材来实现教学目的,包括选择学生熟悉的地理事象,学生生活中遇到的地理问题,符合学生兴趣和年龄特征的地理问题等。教师在设计教学时要充分考虑高中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积极探索和运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学习方式,提高学生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

(1)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运用热力环流实验来观察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将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服务于社会。

2、过程和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课件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六)、教学用具多媒体教学设备

二、课堂系统

(一)、教学设计

1

2

(二)、板书设计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第一节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第二课时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的形成

地面冷热不均→→空气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空气水平运动(根本原因)

热力环流(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二、生活中的热力环流现象:城市热岛环流

课后探究:

篇9:高一优秀地理教案

[讲授新课]

二、宇宙中的地球(板书)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板书)

教师出示挂图或投影片——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让学生通过读图,首先找到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并提醒学生注意小行星带的位置,然后教师可根据以下资料把九大行星给学生做一个简单介绍。

(1)宠爱的小个子——水星

水星是九大行星中的小个子,除了冥王星外,算它最小了。我国古人称它辰星,国际名“墨丘民”,是罗马神话中商神的名字。

水星是一个固体行星,自转一周(一天)58、6天,公转一周(一年)约88天,体积、质量均为地球的1/20。

水星也是一个不发光的天体,依靠反射太阳光而发亮。用望远镜看水星,像一个小月亮。

水星是名不符实的,在水星表面和上空一滴水也没有。

(2)美丽的女神、地球的姐妹——金星

金星因有白皙的光辉,我国古代称它为太白,或太白金星,它的国际名为“维纳斯”。在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描写有一位白胡子老头,到花果山请孙悟空上天当弼马瘟,他就是太白金星。金星是九大行星中离地球最近的行星,每天都可看到,它黄昏后出现在西方天空,称为长庚星;黎明前出现在东方天空,称为启明星。西方国家把金星比喻成太阳神阿波罗的先驱和使者,又说它是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俄共向金星发射了近20个探测器。飞向金星的第一个探测器是美国1962年8月27日发射的“水手—2号”。根据观测资料,科学家们认为,金星表面温度很高(可达380℃),那里没有河流、湖泊和海洋,也没有磁场,至今没有发现有生命的痕迹。

金星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惟一逆向自转的行星,所以在金星上看太阳是“西升东落”的。金星上“一天”是243天,“一年”是225天。

(3)战神玛尔斯——火星

火星,似火一般,发出火红的光芒,在地球上看是一颗红色星球。火星在午夜可看到,我国古人称它为荧惑,国际名叫玛尔斯。

科学家认为,火星是最像地球的一颗星。它被大气包围着固体表面,有四季交替的气候变化,但证实大气很稀薄,无氧气,也无液态水。

近些年对火星的探测较多,有人说火星上有运河,有人说有生命,但至今无定论。

(4)“巨人”朱庇特——木星

木星是九大行星中体积和质量均的一颗星。朱庇特是古罗马主神的名字,现为国际名。我国古人叫它岁星,民间传说中的太岁也是指木星。在九大行星中,木星自转最快,它9时50分自转一周,但公转慢,需11.8年。

人类访问木星的第一位使者是“先驱者——10号”,是1972年3月2日由美国发射的。据探测表明:木星上空有大气,周围有光环,是一个流体星球。

(5)戴草帽的星——土星

土星是太阳系中一颗美丽的行星,淡黄的球体,浅蓝的极区。用望远镜看土星,它周围有一圈明亮的光环,像是戴了一顶漂亮的草帽,所以有人送它一个雅号:戴草帽的星。在西方,罗马神话中称它为农神,国际名叫萨图恩。中国古代叫它填星或镇星。

在九大行星中,土星的大小和质量都名列第二,仅次于木星。它的体积是地球的745倍,质量是地球的95倍。它公转一周需29.5年,相当于地球上2万天,但自转很快,仅需10小时14分。

(6)躺着走路的星——天王星

天王星的国际名叫“乌刺诺斯”,是希腊神话中的天神。天王星是在1781年由威廉·赫歇尔发现的。他出生在德国,起初是一个音乐家,17岁去了英国,当宫庭歌会的双簧管吹奏者,天文是他的业余爱好。1774年,他亲手制成了一架望远镜,用来观测星空。天王星是他偶然发现的。

天王星在九大行星中排第三,其他星是侧着身子转的,而天王星的自转轴和轨道面只有8度的夹角,好像躺着运动。它公转慢,自转快。

(7)笔尖上的行星——海王星

天王星发现后,一些天文学家发现它运动有点“古怪”,于是有人就提出其外侧可能还有一颗星。1843年,英国剑桥大学23岁的青年学生亚当斯,运用万有引力定律,于1845年算出这颗新星的位置,于10月21日送到了格林尼治天文台。当时天文台并没理睬这位“小人物”。

在亚当斯的同时,法国青年勒威列也独立计算出这颗星,1846年9月18日,他把结果寄给了德国柏林天文台的台长伽勒。当伽勒接到信的当晚,即9月23日,果然在天空中找到了这颗星。

古罗马神话中有一位统治水晶宫的海王,名叫“尼普顿”,现为国际名。天文学家根据这个神话,把这颗新星叫海王星。

(8)冥王普鲁托

冥王星是在1930年1月下旬由英国洛威尔天文台的22岁青年天文工作者汤博发现的,是九大行星中发现最晚的一颗星。

因冥王星距太阳非常遥远,相当于日地距离的40倍,所接受太阳的光、热仅相当于地球的一千五百分之一,因此,那里到处是黑暗和寒冷。天文学家给这颗行星命名时,想起了希腊神话中的冥府之神——冥王普鲁托(现为国际名),所以就叫它冥王星。

冥王星是太阳系中最小的一个行星,体积为地球的1%,质量为地球的1/400,比月亮还轻。它绕太阳一周需248年。

引导学生分析表1.1,依据其质量、体积和距日距离把九大行星分为三类:类地行星,即类似于地球的行星;巨行星,质量、体积都很大的行星;远日行星,即距离太阳较远的三颗行星。从表中提供的五项资料数据来看,地球与其他八大行星相比,并没有什么特殊的地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板书)

(承转、过渡)但是,我们已经知道,地球生命存在,特别是在太阳系的九大行星中,地球是一颗适宜于生物生存和繁衍的行星。随着科学技术尤其是宇航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界人士也相信宇宙间还会有能够繁殖生命的星球,但是至今为止,还没有找到它们。为什么地球上会出现生物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分析课文,可以分组讨论,来寻找答案。

3、地球的特殊性——具有生命的星球(板书)

(学生分析、讨论后教师通过提问来了解情况,然后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课堂小结]

宇宙是运动着的物质组成的,地球在宇宙中只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是较稳定和安全的,地球自身又具备了生物生存所必需的温度、大气、水等有利条件,也就使地球上出现了生命物质。

[课后作业]

1、根据课本P4表1.1太阳系九大行星的比较数据,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答案:略

2、根据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以及地球本身的条件,说明地球是太阳系中惟一一颗有生命物质的天体的原因。

答案:略

板书设计

二、宇宙中的地球

1、地球和她的兄弟姐妹

2、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篇10:高一地理学期教案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篇11:高一地理必修二教案

1、了解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掌握各地带的位置和范围;了解三个地带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等方面的差异;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

2、理解地带性经济差异是自然、社会和经济等原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培养学生综合、辩证地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重点:(1)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2)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2、难点:如何理解三个经济地带差异性的历史原因和现实原因,以及各地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三、教学课时:

1课时

四、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投影仪等。

五、教学方法:

讲授法,启发法,讨论法等。

六、教学步骤:

[导入新课]同学们!前两节我们从自然方面看了我国的区域划分和各区的差异。现在让我们从经济方面来看一看我国的区域划分又是怎样的?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它和从自然方面划分有何不同,它们之间的联系又是什么?好,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开始本节内容的学习。

[板书]1.3我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一、三个经济地带的划分

[提问]请同学回答一下我国三大自然区是如何划分的?(可找同学回答,也可同学们集体回答)。

[承转]对。三大自然区的划分主要以自然因素为依据,在我国,气候和地貌是决定我国自然地理环境差异的两个基本因素。那么经济地带的划分依据是什么呢?是依照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来划分的。

[板书]划分依据:各省级行政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东部(12个省市区);中部(9个省区);西部(10个省市区)

[活动]取出教学挂图《中国的三个经济地带》

[设疑]请同学们看图,想一想经济地带的划分和自然地域的划分有什么不同?它们又有何联系呢

[总结]首先我们来看一看他们的不同之处:1、划分依据不同。(前面已说)2、界线不同,自然区的界线是与自然因素有关的,而经济区是以省级行政区界限划分的。3、范围不同,东部和中部经济区的区域大致和东部季风区重合(其中中部包括西北干旱半旱区的一部分),西部经济区包括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大部分和整个青藏高寒区。

它们的联系:自然条件的优劣有经济社会的发展是息息相关的(从图中我们可以看出)。(同学们还可以继续考虑自然区域经济还有什么差别和联系)。我们谈了自然区和经济区的差别,那我们来看看各个经济区之间有什么差异呢?

[板书]二、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

[叙述]三个经济地带在许多方面都有差别,其中比较突出的是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

[板书]1、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1)GDP:是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它通常代表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2)三区比较:

东部中部西部

最发达较发达较落后

2、经济发展速度:(它可以反映一个地区国民经济的发展潜力)

东部中部西部

最快较东部慢西部较慢

[叙述]同学们可看图1.10三个地带GDP的增长并回答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同在一个国家,不同区域会有差别呢?而且差别可能还很大呢?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来看一看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板书]三、地带性差异的影响因素

[叙述]我们讲了三大自然区的的各区特点,由于气候和地貌的不同,使得对农业、工业和其他产业受到和大的影响。如青藏铁路的修建要比其他地区就要困难,农业更是显而易见了,东部农业发达,中西部农业发展水平就不很高了。区位上,东部临海,具有开放和便利的海运。中西部距海较远,长期处于闭塞状态。

[板书]1、自然因素

(1)自然条件:气候、地貌、土壤、水文等

(2)地理区位:是否临海、交通区位等

[叙述]我们看了自然因素对地带性差异的影响,下面我们看一看社会和经济原因。

[板书]2、社会和经济原因

[叙述]请同学们看课本P11的内容,然后我们总结一下。

[板书总结](1)历史原因:使社会经济基础不同;

(2)人的思想观念:东部较开放;

(3)产业结构:东部较优;

(4)政治原因:我国改革开放是从沿海开始的。

上一篇:【精品】旅游青岛作文下一篇:房屋建筑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监督归档资料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