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2024-06-18

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精选4篇)

篇1: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发布单位】甘肃省金昌市

【发布文号】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发布日期】2009-05-26 【生效日期】2009-06-25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金昌市

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

市长:张令平

二○○九年五月二十六日

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加强我市抗震设防要求的管理,规范工程建设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为建设工程提供科学合理的抗震设防标准,提高各类工程抗御地震灾害的能力,防御和减轻地震灾害,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 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甘肃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做好灾后重建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应用有关工作的通知》(甘政办发〔2008〕125号)和《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实施细则(暂行)》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工程建设、设计、施工以及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地震安全性评价,是指根据对新建、改建、扩建工程场地周围的地震活动与地震地质环境的分析,按照工程设防的风险水准,给出与工程抗震设防要求相应的地震烈度和地震动参数,以及场地的地震地质灾害预测结果。

本办法所称抗震设防要求,是指建设工程抗御地震破坏的准则和在一定风险水准下抗震设计采用的地震烈度或者地震动参数。

第四条第四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加强对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的领导,组织有关部门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本行政区域内相关工作。

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全市行政区域内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的监督管理工作。

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配合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监督管理本辖区内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工作。

市、县(区)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房地产管理等部门应当按各自职责协助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做好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工作。

第五条第五条 市、县(区)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部门应当将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纳入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并把抗震设防要求作为建设工程审批的必备审查内容。对报建过程中未包含抗震设防要求意见的项目,发展和改革部门不得批准立项,规划部门不得核发《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部门不得核发《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国土资源管理部门不得办理土地使用手续。

第六条第六条 凡我市行政区域内的所有新建、改建、扩建的建设工程项目,均须依法进行抗震设防。

凡我市行政区域内的各类建设工程的设计、施工、验收等必须符合抗震设防要求。

第七条第七条 下列区域内的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位于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分界线两侧各8公里区域内所有建设工程;

(二)占地面积较大、横跨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区域内的城镇、工业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大型建设工程项目;

(三)位于地震活动断层和活动性断裂带区域的重要建设工程;

(四)位于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重点监视防御城市的重要建设工程。

第八条第八条 下列建设工程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

(一)国家重大建设工程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

(二)受地震破坏后可能引发放射性污染的核电站和核设施建设工程;

(三)国家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中规定的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四)重要军事工程,易燃、易爆、易腐蚀和有毒物质等易产生次生灾害的建设工程以及研究、中试、生产和存放剧毒生物制品以及天然人工细菌与病毒(如鼠疫、霍乱、伤寒等)的建设工程;

(五)水库、大坝和位于城镇区内或上游的拦水坝,水力、火力、风力发电工程,送变电枢纽工程及电力调度中心;

(六)高等级公路、高速公路、铁路及其干线中的桥梁、中长隧道,候车楼、通信、信号、给水、电力等主要用房;

(七)机场及其新建和扩建的重要建筑物;

(八)广播、电视发射工程(包括差转台、播控中心、发射塔等);

(九)长途邮电通信枢纽工程(包括主机楼、中继站、微波通讯站、无线电台、卫星地面通讯站等);

(十)供水、供气、供电、供热的主要干线,储油、储水、储气工程、城市污水处理工程,粮食加工厂及粮食仓库、大型冷库;

(十一)医院、疾控中心、血站的重要建筑(包括病房、手术室、药库、血库及重要医疗设备室等);

(十二)各类大中型工矿企业的办公用房及主要生产用房,全厂性动力设施、通讯调度、电算试验中心、监测中心、贵重仪器(仪表)车间以及容易产生次生灾害的用房;

(十三)市、县政府及所属各类救灾应急(含公安、消防等)和指挥机构办公用房;

(十四)高层建筑,学校教学(宿舍)楼、实验楼(室)、青少年活动中心、体育馆(中心)、影(剧)院、贸易场所、金融机构营业场所、商场、宾馆、图书馆、展览馆、档案馆、娱乐中心和集中连片开发的住宅小区等人员密集的建筑;

(十五)国家或者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工程;

(十六)国务院有关行业主管部门规定或者地震工作主管部门与有关部门共同确定的有特殊要求的其他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

第九条第九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应在建设项目建议书批复后可行性研究阶段进行,并将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列为可行性论证的内容。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和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的审批意见。

建设单位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应当在选址之后初步设计之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其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到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办理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相关手续。

地震安全性评价费纳入工程建设预算。

第十条第十条 按本办法规定,凡不需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由工程建设单位填写《甘肃省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审批确认表》,按照工程项目的审批权限和建设单位的隶属关系,分别由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和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国家有关抗震设防的强制性标准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核,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经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工程建设项目,由工程建设单位填写《甘肃省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登记审批表》,并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属县(区)管理的建设工程,经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核后,报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根据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确定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要求审批。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实施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应当按照下列程序办理:

(一)建设单位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评价。建设单位应当与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签订书面合同,明确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二)受委托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对建设工程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后,应当编制该建设工程的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1.工程概况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技术要求;

2.地震活动环境评价;

3.地震地质构造评价;

4.设防烈度或者设计地震动参数;

5.地震地质灾害评价;

6.其他有关技术资料。

(三)建设单位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并确定抗震设防要求。

(四)建设单位持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批的抗震设防要求等有关文件到市、县(区)发展和改革、规划、建设、国土资源管理等项目审批部门办理相关建设手续。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工程建设单位在委托设计时,必须向设计单位提交经市、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核批准的抗震设防要求。

工程设计单位必须按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现行的各类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设计。

施工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抗震设计进行施工,确保工程质量。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应当接受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实行资质管理制度。凡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必须取得省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相应资质等级许可证书后,方可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凡本市以外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在我市行政区域内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必须持资质证书到市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备案。

未取得相应资质等级许可证书或超越许可证范围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其评价结果无效。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不得有下列行为:

(一)超越其资质许可的范围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二)以其他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三)允许其他单位以本单位的名义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

(四)转借资质证书;

(五)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违法行为。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的单位和个人必须遵守下列规定:

(一)严格执行国家和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发布的工程场地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规范,保证工作质量,向委托单位提供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并提供相关基础资料;

(二)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采用的资料和有关数据应当真实、准确、全面;

(三)严格执行物价部门核定的收费范围和标准;

(四)为建设单位保守商业秘密和技术秘密。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在地震安全性评价工作完成后,编制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编制完成后,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及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授权委托将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报送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依法应当报送省、国家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的,分别由市、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送。

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自收到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之日起十五日内,确定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并书面通知建设单位和建设工程所在地的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地震安全性评价报告经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审定未能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单位应当重新评价,所需费用由其承担。

未经审定或者审定未通过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不得使用。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市、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同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对全市各类建设工程抗震设防情况进行阶段性检查,对不符合抗震设防要求的工程建设项目,应当提出整改或者停工处理意见。有关工程建设单位应当根据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的整改或处理意见采取措施,进行整改。

市、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对必须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建设工程的竣工验收。对于达不到抗震设防要求的建设工程项目,地震、建设等行政主管部门不得同意竣工验收,项目建设单位不得投入使用。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村住宅建设工作的指导和监督,引导农民建设具有抗震性能的房屋。

农村的建制镇、集镇规划区和村镇公用设施必须根据地震动参数区划图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和抗震设计规范进行规划、设计和施工。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市、县(区)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和地震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农民防震抗震知识的宣传,提供农村住宅地震安全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对于农村住宅和村镇公共设施等建筑,应当采取建设示范点、提供设计图纸等措施,组织实施农村住宅地震安全工程,不断提高农村住宅和村镇公共设施的抗震能力。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凡在我市行政区域内从事地震安全性评价及抗震设防要求咨询工作的单位,应当严格执行物价部门制定的收费标准,不得擅自增加收费项目或提高收费标准。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有关建设单位未进行地震安全性评价的或者不按照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进行抗震设防的,由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第八十七条的规定,责令改正,并处3万元以上30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未取得地震安全性评价资质证书的单位承揽地震安全性评价业务的,由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二十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第十五条规定,其评价结果无效,由县级以上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依照《甘肃省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条例》第二十一条的规定,责令改正,没收违法所得,并处1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的罚款;情节严重的,由市地震行政主管部门报告并提请颁发资质证书的部门吊销资质证书。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当事人对行政处罚不服的,可依法申请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当事人逾期不申请复议,也不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处罚决定的,由作出处罚决定的机关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国家工作人员在抗震设防要求及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由其所在机关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市、县(区)地震行政主管部门以及有关管理部门不履行监督管理职责发现违法行为不予查处或者查处不力的,导致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的,依法追究有关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的刑事或者行政责任。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建设工程地震安全性评价和抗震设防要求管理统一使用省地震行政主管部门监制的审批表册。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本办法由市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施行,有效期为5年。

本内容来源于政府官方网站,如需引用,请以正式文件为准。

篇2: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发布文号】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 【发布日期】2009-05-18 【生效日期】2009-05-18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金昌市

金昌市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4号)

《金昌市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已经市政府第31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

市长:张令平

二○○九年五月十八日

金昌市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第一条第一条 为加强规范性文件的管理和监督,维护法制统一,确保政令畅通,推进依法行政,根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立法法》、《 甘肃省规范性文件管理办法》、《 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本市行政区域内规范性文件的起草、审核、发布、备案以及监督管理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全市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工作部门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的涉及行政管理相对人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行政措施、决定、命令或指示等可以反复适用的文件。

行政机关内部的工作制度、管理制度、技术操作规程以及人事、财务、外事等事项制定的文件,不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第四条 制定规范性文件,必须遵循下列原则:

(一)符合《立法法》确立的立法原则和法律、法规、规章及政策措施的规定;

(二)切实保护公民、法人、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

(三)体现职权、责任相统一的原则;

(四)体现改革精神,科学规范政府行为,促进政府职能转变;

(五)符合精简、统一、效能的原则,简化行政管理手续。

第五条第五条 市、县(区)人民政府依法履行层级监督职责,对所属各部门和下级人民政府的规范性文件进行监督管理。

市、县(区)人民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政府部门法制工作机构在本级人民政府、本部门的领导下,具体负责本办法的实施。

第六条第六条 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对规范性文件所规范事项的现状进行全面调查,并对现行的有关文件进行清理,注重管理实际需要,力戒照抄和形式主义。

第七条第七条 政府规范性文件应由政府有关主管部门或者政府法制工作机构组织起草,部门规范性文件由部门的有关业务机构或者法制机构负责起草。必要时可以邀请或者委托有关专家、研究机构起草。

下列机构不得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临时性机构;

(二)行政机关的内设机构;

(三)行政机关的派出机构;

(四)受行政机关委托执法的机构。

第八条第八条 起草的规范性文件内容只涉及一个部门职权的,由该部门负责起草;内容涉及其他部门、机构职责或者与其他部门、机构关系密切的,起草部门应征求其他部门、机构意见,或者与相关部门、机构联合起草。

第九条第九条 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制定规范性文件:

(一)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授权制定相关规范性文件的;

(二)相关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对某一方面的行政工作尚未作明确规定,或虽有规定,但规定不具体、不便操作,需要制订实施办法、细则和相关规定的;

(三)为了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需要发布的决定、命令、规定等行政措施的。

法律、法规和规章已经明确规定的内容,规范性文件原则上不作重复规定。

第十条第十条 规范性文件草案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一)制定的宗旨和依据;

(二)适用范围、使用对象和时间效力;

(三)应当遵循的原则、具体的行为规范及操作程序;

(四)奖惩措施及行政处理的救济手段;

(五)负责执行、解释的部门及权限;

(六)专业术语和易引起歧义的词语的解释、界定;

(七)其他必须规定的内容。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名称可以使用“规定”、“办法”、“决定”等,但不能使用“法”、“条例”。

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标题应当冠以本行政区域名称,部门规范性文件的标题应当冠以制定机关名称。

规范性文件一般以条文形式表述,除内容复杂的外,一般不分章、节。

起草规范性文件应当做到结构严谨,条理清楚,用语准确,文字简明,具有可操作性,符合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规范和要求。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规范性文件不得设定下列内容:

(一)行政许可事项;

(二)行政处罚事项;

(三)行政强制措施;

(四)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

(五)其他应当由法律、法规、规章或者上级行政机关规定的事项。

规范性文件应注意行政权利行使中的制约性规定和自由裁量权的限制性规定,不得增加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义务,不得限制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权利。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规范性文件应当明确行政活动中各方的权利义务关系,具体规定可以做什么,达到什么标准,以及违反规定的责任。同时要有保障这些权利义务实现的途径、步骤、时限等程序性规定,使规范性文件具有可操作性。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负责解释。

制定机关不得授权所属部门或者机构行使规范性文件解释权。

第十五条第十五条 报请各级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由起草部门按时限要求以正式公文报送同级政府,草案经同级政府分管领导批示后,由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规范性文件草案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规范性文件的规定进行合法性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

部门规范性文件由部门法制工作机构或者专门的法制工作人员进行审核。

第十六条第十六条 起草单位报请审议规范性文件草案时,应当提供下列材料:

(一)提请审核的报告;

(二)规范性文件送审稿;

(三)规范性文件的起草说明,包括制定的目的、必要性、制定依据的说明、拟确立的主要制度、措施和解决的问题、调研论证情况,征求意见及采纳处理的情况;

(四)起草规范性文件的主要依据,包括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以及市级以上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

(五)起草规范性文件参考的有关资料;

(六)征求意见的有关材料;

(七)其他需要提供的有关资料。

第十七条第十七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规范性文件的法律审核应当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否超越制定机关的法定权限;

(二)与相关规范性文件相协调、衔接,是否有出台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三)是否与法律、法规、规章和国家政策,以及市级以上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相抵触;

(四)具体规定是否适当;

(五)对分歧意见的协调及处理情况;

(六)其他依法需要审核的内容。

第十八条第十八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在审核规范性文件时,需要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有关部门应当积极配合,并在规定期限内提交加盖本单位公章的书面意见,逾期不回复意见的,视为无修改意见。

制定涉及公民切身利益的规范性文件,要采取公开征询、听证、论证或向社会公布草案等方式,广泛征求社会公众的意见。对征求的意见,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研究处理,并向其反馈采纳情况。

第十九条第十九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在收到规范性文件草案之日起30个工作日内审核完毕,并将书面审核意见上报同级政府,同时抄送相关单位。

对涉及其他部门管理权限、内容复杂、争议较大,需要征求其他部门意见的规范性文件,经政府法制工作机构主要负责人批准,可以延长15个工作日,并告知起草单位。

第二十条第二十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对规范性文件送审稿审核后,认为符合本办法规定,内容基本成熟的,提出审核意见,提交本级人民政府审议。

第二十一条第二十一条 送审的规范性文件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应当提出不予同意、暂停制定或补充修改的审核意见,并书面告知起草部门:

(一)不符合本办法第十六、十七条规定条件的;

(二)制定规范性文件的基本条件尚不成熟、内容文字粗糙、结构条理混乱的;

(三)有关部门之间存在重大分歧,经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审核协调,仍难以形成一致意见的;

(四)对超越制定机关法定职权范围的,文件主要内容违背法律、法规、规章、国家政策以及上级行政机关的规范性文件或没有出台必要的。

第二十二条第二十二条 乡(镇)人民政府制定涉及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重大利益的规范性文件,应当由上级人民政府实施前审查后方可发布。

第二十三条第二十三条 报请同级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草案,由起草单位提交政府常务会议审定,必要时可提交政府全体会议审定。

第二十四条第二十四条 政府常务会议或者全体会议审议规范性文件草案,由起草部门负责人作起草说明、政府法制工作机构负责人作审查说明,有关部门列席。根据不同情况分别作出如下决定:

(一)取消制定计划;

(二)根据审议意见修改、补充后再行审定;

(三)会议原则通过,按照审议意见修改完善后发布;

(四)发布。

规范性文件审议中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录在案。

第二十五条第二十五条 报请同级政府发布的规范性文件草案,未经政府法制工作机构审查的,不得提交政府常务会议或全体会议讨论。

第二十六条第二十六条 审议通过的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采取如下形式发布:

(一)规范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行为的,由制定机关的主要负责人签署政府令发布,并通过政府政务刊物、政府公众信息网络或者本地主要报刊公布;

(二)通告类规范性文件,由制定机关的主要负责人或者授权分管工作负责人签署,并通过政府政务刊物、政府公众信息网络、本地主要报刊公布,或者通过基层组织张贴公布;

(三)乡(镇)人民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必须由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签署,并在公共场所的公告栏中公布。

规范性文件公布时间不少于30日,未向社会公布的,不得作为实施行政管理的依据。

第二十七条第二十七条 政府制定的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15日内报送上级机关备案,具体事项按照《甘肃省规章规范性文件备案审查办法》的规定执行。

第二十八条第二十八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发文机构在印制规范性文件时,应当同时向本级法制工作机构提供备案所需数量的规范性文件文本及相关材料,由法制工作机构报送上级机关备案。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的上级机关对报送备案的规范性文件进行审查时,需要制定机关提供相关材料或者说明情况的,制定机关应当在接到通知后7日内报送材料或者情况说明。需要有关部门协助审查或者征求有关部门意见的,有关部门应当限期回复书面意见。

第二十九条第二十九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拒不履行规范性文件备案程序或者故意隐瞒规范性文件制定情况逃避监督的,由备案审查的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提请同级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责令限期改正。情节严重的,报同级人民政府批准,对规范性文件依法予以撤销,并向社会公布。

第三十条第三十条 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应当根据上级机关提出的备案审查意见,及时对规范性文件进行修改或废止。对规范性文件存在的问题不纠正或拖延纠正的,由上级机关责令改正并给予通报批评,拒不改正的,对规范性文件依法予以撤销,并向社会公布。

被撤销的规范性文件自发布之日起无效。

第三十一条第三十一条 规范性文件的有效期限一般为5年。规范性文件规定的内容属阶段性工作的,应当在规范性文件中规定终止时间。

规范性文件实施满5年,确有必要继续实施的,起草单位应当在有效期限届满前6个月内,对规范性文件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估、论证,并报请同级政府确认后重新公布。未经重新确认公布的,该规范性文件自动失效。

第三十二条第三十二条 建立规范性文件定期清理制度。规范性文件制定机关每隔2年应当对规范性文件进行清理,对不符合法律、法规、规章规定或者相互抵触、依据缺失以及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规范性文件,应当予以修改或者废止。清理后应当向社会公布继续有效、废止和失效的规范性文件目录。

政府规范性文件由原起草单位负责清理。原起草单位已被合并、撤销或职能调整的,由现在承担此项职能的部门负责清理。清理部门应当根据情况提出对政府规范性文件的处理建议,报本级政府决定。

第三十三条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制定规范性文件,损害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对制定机关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四条第三十四条 政府法制工作机构未按照本办法规定对规范性文件进行制定、审核、备案的,有失职行为的,由本级人民政府责令限期改正,给予通报批评。情节严重,造成不良后果的,对其主要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五条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市政府负责解释。

第三十六条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30日后实行,有效期为5年,原《金昌市人民政府规范性文件制定办法》同时废止。

篇3: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发布文号】南昌市人民政府令第88号 【发布日期】2009-04-17 【生效日期】2009-04-17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南昌市

南昌市价格调节基金征集管理办法

(南昌市人民政府令第88号)

第一条第一条 为了进一步增强政府对市场物价的宏观调控能力,防止副食品价格的剧烈波动,确保人民生活的基本稳定,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第二条 凡在南昌市市区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服务业的企、事业单位(含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均为价格调节基金的征集对象。

第三条第三条 南昌市物价局负责价格调节基金的征集和管理工作。

第四条第四条 价格调节基金的征集标准是:

(一)从事生产、经营、服务并就地缴纳流转税的企、事业单位,为销售、营业或服务收入总额的1‰,其中商业批发企业为进销差价的5‰;

(二)外来施工企业为承包工程收入的1‰;

(三)个体工商户为每户每月10元;

(四)从事运输(含个体运输)经营业的,货运为每吨位每月10元,客运为每座每月1元,出租小汽车为每辆每月30元;

(五)外地驻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按核准人数每人每月5元缴纳;

(六)严重亏损企业,经市物价局核实,报市人民政府批准,酌情减免征收价格调节基金。

第五条第五条 价格调节基金按以下途径征集:

(一)从事生产、经营和提供劳务服务,并就地缴纳流转税的企、事业单位由市地方税务局代征集;

(二)外商投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由市国家税务局代征集;

(三)外来施工企业由市建管局建筑管理办公室代征集;

(四)个体客、货营运户由市公路运输管理处代征集;

(五)出租小汽车和小公共汽车营运户由市城市客运管理处代征集;

(六)宾馆、招待所、旅店业由市地方社会事业建设费征管办公室代征集;

(七)外地驻昌从事经营活动的单位,由市外经贸委代征集;

第六条第六条 各单位、个人必须按月上缴价格调节基金;每月上缴数不足10元的,可按季征收,年终结算。

已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的企业,按规定提取价格调节基金后,不得调减承包基数和收入上交任务;企业上缴的价格调节基金列入企业成本。

第七条第七条 价格调节基金代征部门应在每月15日前向市物价局结缴上月所征集的价格调节基金。

征集价格调节基金必须使用财政部门统一印制的票据;票据由市物价局统一管理。

第八条第八条 价格调节基金由市物价局在银行设立专户储存,作为市财政预算外资金管理。

第九条第九条 价格调节基金主要用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平抑突发性的主、副食品价格暴涨暴跌和节日期间的主要副食品价格;

(二)平抑人民生活必需品的价格;

(三)保障“菜篮子”价格的基本稳定;

(四)同控制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上涨幅度挂钩。

第十条第十条 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必须由使用单位提出申请,经市物价局审核后,报市人民政府批准。

第十一条第十一条 市物价局应定期对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单位使用价格调节基金的情况进行检查,确保专款专用。

价格调节基金当年用不完的,可结转下年使用。

市财政和审计部门应对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第十二条第十二条 单位和个人不按时缴纳价格调节基金的,由市物价局对欠缴部分按日征收2‰的滞纳金,并限期缴纳。

第十三条第十三条 本办法具体应用中的问题,由市物价局负责解释。

第十四条第十四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市人民政府《关于征集价格调节基金的暂行办法》(洪政发[1989]10号)同时废止。

篇4:金昌市地震安全性评价管理办法(金昌市人民政府令第25号)

【发布文号】南昌市人民政府令第98号 【发布日期】2004-08-30 【生效日期】2004-08-30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地方法规

【文件来源】法律图书馆新法规速递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昌市地名管理规定》第19件规章的决定

(南昌市人民政府令第98号)

《南昌市人民政府关于修改<南昌市地名管理规定>等19件规章的决定》已经2004年8月16日市人民政府第29次常务会议通过,现予发布施行。

为了全面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统一,市人民政府决定对《南昌市地名管理规定》等19件规章作如下修改。

一、《南昌市地名管理规定》

第十五条、第十七条和第十八条合并为一条,作为第十五条,修改为:“市属各区范围内街道(含单位内部需要命名的道路)的命名、更名,由市地名委员会审查,市人民政府审批。

“县境范围内街道的命名、更名,由县人民政府审批。

“其他地名的命名、更名,按照省人民政府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二、《南昌市取水许可制度若干规定》

第四条修改为:“下列取水不需要申请取水许可证:

(一)为家庭生活、畜禽饮用少量取水的;

(二)为农业灌溉少量取水的;

(三)用人力、畜力或者其他方法少量取水的。”

三、《南昌市城市公厕管理办法》

第十三条修改为:“独立设置的公厕竣工时,市市容环境卫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参加竣工验收。”

四、《南昌市实施义务教育若干规定》

1、第七条第二款修改为:“企业事业单位已经开办的义务教育学校,应当纳入政府实施义务教育规划,不得随意撤销或者缩小办学规模。”

2、第八条修改为:“举办义务教育学校应当按照以下程序办理:

(一)农村村办小学、简易小学、中心小学、初级中学(含初级职业中学),报县(区)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二)城区小学和初级中学,按照管理权限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三)企业事业单位和其他社会力量所办小学、初级中学(含初级职业中学),按照管理权限报教育主管部门审批。”

3、第十五条第三款修改为:“实施义务教育的学校不得随意开除学生,不得以任何借口迫使学生中途辍学,严格控制学生流失。”

五、《南昌市摩托车交通管理规定》

1、第一条修改为:“为加强摩托车交通管理,维护我市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2、第三条修改为:“摩托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申请摩托车登记时,应当接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验。但是,经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生产的车型,该车型的新车在出厂时经检验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获得检验合格证的,免予安全技术检验。

“驾驶摩托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悬挂号牌,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并随车携带摩托车行驶证。

“摩托车号牌应当按照规定悬挂并保持清晰、完整,不得故意遮挡、污损。

“禁止无证驾驶摩托车,禁止驾驶无牌无证摩托车,禁止拼装、改型的摩托车上道路行驶。”

3、第八条修改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根据道路和交通流量的具体情况,可以对摩托车采取疏导、限制通行、禁止通行等措施。”

4、第十条修改为:“驾驶拼装的摩托车上道路行驶的,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予以收缴,强制报废。

“对驾驶拼装摩托车上道路行驶的驾驶人,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处以200元以上2000元以下罚款,并吊销机动车驾驶证。”

5、《规定》中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均修改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六、《南昌市市区四湖管理规定》

删去第十条。

七、《南昌市非机动车交通管理办法》

1、第一条修改为:“为加强非机动车的交通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2、第四条修改为:“禁止在非机动车上安装机械动力装置。”

3、删去第七条第二款、第三款。

4、《办法》中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均改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八、《南昌市沙石管理规定》

1、删去第五条第三款。

2、删去第十条。

九、《南昌市机动车交通噪声污染防治办法》

1、第一条修改为:“为了防治机动车交通噪声污染,保护和改善生活、工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2、第四条修改为:“警车、消防车、救护车、工程救险车应当按照规定喷涂标志图案,安装警报器、标志灯具。其他机动车不得喷涂、安装、使用上述车辆专用的或者与其相类似的标志图案、警报器或者标志灯具。”

十、《南昌市轻便摩托车交通管理规定》

1、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轻便摩托车交通管理,维护交通秩序,保障交通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规定。”

2、第四条修改为:“轻便摩托车经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登记后,方可上道路行驶。

“申请轻便摩托车登记时,应当接受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机构的检验。但是,经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认定的企业生产的车型,该车型的新车在出厂时经检验符合机动车国家安全技术标准,获得检验合格证的,免予安全技术检验。

“驾驶轻便摩托车上道路行驶,应当悬挂号牌,放置检验合格标志、保险标志,并随车携带轻便摩托车行驶证。”

3、第五条修改为:“申请轻便摩托车登记应当提交以下证明、凭证:

(一)轻便摩托车所有人的身份证明;

(二)购车发票等轻便摩托车来历证明;

(三)整车出厂合格证明或者进口凭证;

(四)车辆购置税的完税证明或者免税凭证;

(五)第三者责任强制保险凭证;

(六)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在机动车登记时提交的其他证明、凭证。

“不属于国务院机动车产品主管部门规定免予安全技术检验的车型的,还应当提供机动车安全技术检验合格证明。”

4、增加一条,作为第六条:“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完成登记审查工作,对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应当发放登记证书、号牌和行驶证;对不符合本规定第五条规定条件的,应当向申请人说明不予登记的理由。”

5、第七条改为第八条,修改为:“申领轻便摩托车号牌、行驶证应当向轻便摩托车所有人住所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驾驶证向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办理。”

6、第十条改为第十一条,修改为:“违反本规定的,由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依法予以处罚。”

7、《规定》中的“公安交通管理机关”均改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十一、《南昌市养殖水域渔政管理办法》

删去第七条。

十二、《南昌市水库管理若干规定》

1、第六条修改为:“水库管理人员应当具有相应的业务知识和管理水平,定期接受岗位培训。”

2、第十二条修改为:“水库未达到防御洪水标准或者有严重质量缺陷,水库管理单位应当制订除险加固计划。”

十三、《南昌市副食品市场食品卫生管理办法》

1、第七条第一款修改为:“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人员(含临时人员)应当持有有效的健康证,上岗应当穿戴清洁的工作衣帽,保持个人卫生。”

2、第八条修改为:“经营者采购定型包装食品时,应当向供货方索取卫生许可证复印件、检验合格证或者化验单;采购保健食品,应当索取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颁发的保健食品批准证书复印件和检验合格证或者口岸进口食品卫生监督检验机构的检验合格证。”

十四、《南昌市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管理办法》

1、第一条修改为:“为了加强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建设和管理,充分发挥城市道路交通设施的功能,保障交通安全和畅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本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2、第七条修改为:“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时,建设单位应当将交通设施的建设纳入工程项目同步实施。交通设施的设计和建设,应当符合道路交通安全、畅通的要求,并根据交通需求及时调整。

“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发现已经投入使用的交通设施存在交通安全严重隐患的,应当及时向当地人民政府报告,并提出防范交通事故、消除隐患的建议,当地人民政府应当及时作出处理决定。”

3、第九条修改为:“因施工或者其他活动可能影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使用的,应当事先告知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并采取临时性保障交通安全的措施。事后应当立即恢复城市道路交通设施原状。”

4、《办法》中的“公安机关”均改为“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

十五、《南昌市旅游管理若干规定》

1、第十二条第二款修改为:“兴办旅行社以外的旅游企业,应当向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申领营业执照。”

2、第十四条修改为:“旅游经营者应当公开服务项目和收费标准,实行明码标价;不得强迫旅游者接受收费性服务,不得进行不正当竞争和强买强卖商品,不得欺诈、勒索旅游者。”

十六、《南昌市防雷减灾管理规定》

删去第十八条第二款。

十七、《南昌市城市房屋白蚁防治管理办法》

删去第六条第二款。

十八、《南昌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

1、删去第十七条。

2、删去第二十条。

十九、《南昌市城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

第三十二条第二款、第三款修改为:“建筑物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应当符合以下规定:

(一)1至10千伏的线路,距导线的边线不得小于5米;

(二)35至110千伏的线路,距导线的边线不得小于10米;

(三)154至330千伏的线路,距导线的边线不得小于15米。

(四)500千伏的线路,距导线的边线不得小于20米。

“市区和城镇人口密集地区电力架空线路保护区的范围可以略小于上款规定,但建筑物与电力架空线路的最小水平距离,不得小于导线边线在最大计算弧垂及最大计算风偏后的水平距离和风偏后距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之和。”

上一篇:孟子二章优秀教案下一篇:晚安心语:这些年一路走过,谁是你贪恋的景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