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2024-06-28

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精选12篇)

篇1: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学习目标

1、具体分析三件趣事,和作者一起回忆天真的童年。尤其体会作者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纯真的童心。

2、认识观察与想象、联想的关系。在学会观察、想象和联想的基础上,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学习重点

重点分析课文的第二、三件趣事。完成学习目标的1、2。

让学生娓娓诉说童年生活,感受物外之趣的魅力。

学法指导。

1、童年趣事的材料也许会有许多,在教学中指导学生如何剪裁。

2、文言文距离学生生活久远,教会学生用学现代文的方法学习文言文。

3、结合自绘插图让学生对知识心领神会。

学习过程

检查旧知 导入新课

(一)、在知晓朗读节奏的基础上,请两位学生朗读课文。看谁读得有文言味道。

(二)、文章回忆了哪三件趣事,请用自己的语言作详尽叙述。

学习研讨

(一)、合作探究 品位鉴赏

1、这三件趣事的安排有没有一定的顺序,可以随意打乱吗?

2、你们对哪一件事最感兴趣。为什么?

3、结合每一件事,请同学们自行画简笔画。老师也画。其中第二件事由老师重点分析。以。。。为。。。的句式。作者的观察与想象、联想。还有第三件事,老师主要抓住其中的动词来体会作者的惩罚强暴,同情弱小的思想。

4、一种平常的景象或事物,如果我们能仔细观察,再通过想象和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作者文章中的哪些景象或事物变得美丽而奇特了呢?

5、很多人说“眼睛是窗户”,老师说“沈复的眼睛是放大镜,是美容镜”,你们同意吗?为什么?请用你们的双眼仔细观察教室里的一切,看有无新的发现。

6、“一切景语皆情语”,毫不起眼的平凡物象,在作者眼里变了,寄予作者怎样的情感?

(二)、让学生质疑,做到条条有落实。

课堂训练

1、本文作者是--代的--,本文选自----

2、本文以记趣为中心,记叙了哪三件事?-- -- --

3、解释加点的字

(1)私拟作群鹤舞空----

(2)项为之强----

(3)神游其中----

(4)鞭数十----

4、翻译句子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

(2)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拓展延伸

一、读下面一则关于“梦”的诗谜,回答问题。

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这首诗运用了----的修辞手法。“花非花,雾非雾”写了梦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特点。“来似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写出了梦的----特点。

二、课内阅读

1、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 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虫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2,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1)选文第1段中私拟的自然景物有哪些?--------------------------------

(2)选文第2段,表现作者的情绪变化的语句是-------------------

(3)底1、2段间有什么关系?

(4)作者为什么“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而不将它打死?

(5)生活中,你有过作者描述的类似经历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写下来。

篇2: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预习导学

童年的记忆象广阔的大海,采撷几朵浪花,跳跃着律动的节奏,拍打着轻快的音符,那些随风飘散上午零零碎碎的感动与怀念,拼组成清晰的画面,留存在记忆深处。让我们聆听经典旋律----罗大佑的《童年》,在音乐声中揭示课题《幼时9趣》。

(一)自查沈复相关资料。找寻诗、词、歌、赋中有关童年的经典句子。

(二)自读课文三遍,完成下列练习。

1、借助工具书,自行扫除生字词。

2、你能读出下列句子的节奏吗?

(1)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2)私拟作群鹤舞空。

(3)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4)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5)作青云白鹤观。

(6)果如嗬立云端,怡然称快。

3下列句子你能翻译吗?

(1)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2)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立云端,怡然称快

(3)长蹲其身,使与台齐。

(4)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5)见二虫斗草间。

篇3: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关键词】导学案 语文教学 有效预习

导学案,是教师精心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自主探究,自主创新的材料依据,是教师用来帮助学生掌握教学内容、沟通学与教的桥梁,也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建构知识能力的一种重要媒介。在教学过程中,许多老师以导学案为抓手来促使学生预习。从教师备课的角度来看,编写导学案是一种创造性劳动。导学案的设计是否科学合理直接影响学生课文预习的有效性,因此精心设计“导学案”,成了语文教师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如何精心设计有效的“导学案”,提高课文预习的有效性,下面谈谈个人粗浅的看法。

一、精心构思导学栏目,为学生搭建预习的框架

设计导学案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语文预习的有效性和课堂教学效率。因此,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应认真研究教材,分析学情,科学、合理地设置导学栏目。一般来说,导学案可分为以下栏目:学习目标、预习导航、问题探究、质疑反思、拓展延伸。其中“学习目标”板块是整篇导学案的灵魂,它位于导学案第一栏,其他板块是“学习目标”的具体化。“预习导航”主要是预习课文中生字词(音形义)、文学常识、文体知识等。“问题探究”主要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的理解性、探究性问题,让学生有针对性的预习课文。“质疑反思”主要是归纳预习时遇到的不理解的问题和读后的体会感受等。“拓展延伸”这一环节主要是用来拓宽学生的视野,搭建作品与社会相连接的桥梁,激起学生关注社会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思维。总之,导学案这些栏目的设置如果在相对一段时间内固定下来,学生就会懂得从哪些方面去预习一篇课文,就会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

二、精心预设导学题,让学生了解预习什么

目前落实预习的主要模式是问题引导模式。该模式中一般是给一些简单的填空题、问答题,学生完成了这些题目就基本算是完成了预习任务。总体来说,过去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非常低,落实有时还不够到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怕增加学生负担,也担心落实预习会给老师增加额外工作量;第二是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就会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新奇感,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1.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

导学案的预设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点。题目要简洁明了。如《海燕》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海燕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2)指出下列形象(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及其波浪,狂风、乌云、雷电)的象征意义。(3)作者刻画海燕的形象有何意图?这些题目体现了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导学题要有梯度

导学案预设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如果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就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预设题要有梯度,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能力探究题,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导学案每一个环节也应按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设计。如,预习《石榴》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课文按怎样的思路结构全文的?(2)作者抓住石榴什么特征来写的,是如何写的?(3)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会把学生逐步引向深层次理解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围绕科学的导学提纲和合理的导学环节展开预习,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3.导学题要有创意

目前落实预习的主要模式是问题引导模式。该模式中一般是给一些简单的填空题、问答题,学生完成了这些题目就基本算是完成了预习任务。总体来说,过去对学生的预习要求非常低,落实有时还不够到位。其主要原因有两个:第一是怕增加学生负担,也担心落实预习会给老师增加额外工作量;第二是不少老师认为,学生充分预习了课文,就会对老师讲授的内容没有新奇感,反而降低了教学效果。

《美国2016计划》中提出:问题解决作为学校教学的核心,应当在各年级把学生引进问题解决中去,教学过程应当围绕问题解决来组织,教师应当制造一种使问题解决得以蓬勃发展的课堂环境。“导学案”本身就是一份引导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提纲。因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依据学情,精心设计问题。问题的设计要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启发性、趣味性,要通俗明白而准确,同时又要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

1.题目的设计要紧扣教学重点

导学案的预设题要紧密结合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设计,让学生明白预习的重点。题目要简洁明了。如《海燕》一课,我设计了以下几个问题:(1)请同学们在文中划出海燕在不同的场景中的表现?(2)指出下列形象(海燕,海鸥、海鸭、企鹅,暴风雨,大海及其波浪,狂风、乌云、雷电)的象征意义。(3)作者刻画海燕的形象有何意图?这些题目体现了课文教学的目标和重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

2.导学题要有梯度

导学案预设题既要面向全体学生,还要密切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问题的设置尽可能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做到由浅入深,让大多数学生“跳一跳”就能够摘到“桃子”,使学生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调动学生进一步探究的积极性。如果题目难度较大,部分学生就会失去学习的信心;如果题目都比较容易,学生就不能得到思维的训练,就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因此,预设题要有梯度,既要有基础题,也要有能力探究题,让学生有自由发挥的空间,让学生积极思考和发现问题,最终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导学案每一个环节也应按由浅入深的梯度进行设计。如,预习《石榴》一文时,设计了以下问题:(1)课文按怎样的思路结构全文的?(2)作者抓住石榴什么特征来写的,是如何写的?(3)写物是为了言志,本文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这些有梯度的问题会把学生逐步引向深层次理解课文,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只有让学生围绕科学的导学提纲和合理的导学环节展开预习,才能收到良好的预习效果。

3.导学题要有创意

兴趣是人们认识某种事物和从事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兴趣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推动他们去探究和学习。因此,我们设计预习题力求活泼新颖,有创意,经常变换一些预设题的形式,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预习效果会更好。例如可以根据句意归纳成短语(成语),将成语补充完整,错别字订正,或要求学生网上查询有关作者的生平、写作背景等等。

4.预习题的设计要便于检测

学生在完成预习作业后,在心理上是希望获得教师肯定性的评价的。对于所布置的预习作业,教师应巧妙地在课堂教学环节中根据需要加以检测。例如:要求预习课文朗读,那么课上可以进行朗读比赛,对表现优异者进行表扬和鼓励;预习生字词,课上可以请学生当一回小老师上台示范讲解字词音形义。布置的预习作业只有在课堂上检测,学生才会重视,预习才会更有效。因此,在编写导学题时要注意设计成有利于检测的题型。

三、渗透方法指导,让学生懂得怎样预习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能力。因此,学生的学习方式应从单一的接受型转为自主、合作、探究型,预习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形式,是课堂合作交流的前提。导学案的编制要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设疑、质疑、解疑,来激发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以及对教材的分析、归纳、演绎的能力。所以导学案的内容要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没有学法指导的导学案是不合格的导学案。导学案中要有一些学法提示语:如“自主阅读”“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还可以注明:结合文下注释或查阅资料了解课文作者;结合文下注释或查字典,扫除生字障碍等。如在指导学生预习《木兰诗》时,“朗读”这一环节我作了以下提示:(1)前两段是故事情节的开端,可以读得平缓一些(2)第三段的出发前准备要节奏加快,后面则变为抒情的语气,节奏变慢。(3)第四段的基调是悲壮的。(4)第五段前一节,应当由庄严转为热烈,节奏可稍稍加快,后一节要放慢节奏,读得亲切、朴实。(5)第六段的基调是热烈、欢快。节奏有变化:快——慢——快。(6)第七段是歌者的赞语,最后一句慢而有余韵。在“反思质疑”这一环节我设计了这样的问题:通过学习你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请认真整理好,准备课上讨论。导学案中只有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才能提高课文预习的效果。

实践证明,科学合理的导学案,在使用过程中,能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的好习惯,才能提高自主预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生课文预习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陈朝蔚.《自主学习的前提——课前预习》.

[2]《语文新课程标准》,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

[3] 吴永军.《备课新思维》,教育科学出版社.

[4]《导学案设计浅谈》.

[5] 陈延彬.《导学案的编写与应用》.

篇4: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教学目标】

1、了解国家近年来各方面取得的成就,激发学生爱国情感。

2、了解家乡的概况,能自觉维护家乡的荣誉和利益,树立建设家乡的理想。

3、树立班级荣誉感,自觉维护班级利益。

4、正确认识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能够自觉维护集体的荣誉和利益。【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提出问题

每个人从出生就生活在各种各样的群体中,我们的家、我们的班级、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家乡、我们的祖国,每时每刻我们都在集体的温暖中成长,只有我们在集体中才能发挥更大的能力,才能创造出更高的成就。

二、自学指导(自学课本第68—79页,完成以下内容)

1、人类的生活离不开生活在人类的中。

2、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乡,是故乡的水故乡的人我们。

3、在不同的群体中,我们扮演者不同的,一个完整的健康的个体是无法离开生活的。

三、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1、作为中学生能够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什么?

2、建立和谐的家庭关系,中学生能做出什么?

3、建立和谐班级、和谐校园,中学生能做出什么?

4、某班思想品德课上,同学们围绕“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讨论中——

小兵说:“个人的成长,主要靠自己奋斗,与集体关系不大。”小华说:“集体是我们学习、生活的共同体。在集体的进步中,我们不能考虑个人的利益”

从上述材料中,我们应该正确的认识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是什么?

四、学生展示 师生共评

五、有效训练 巩固达标

1、当我国自行研制的“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升空的时候,国外华人、华侨无不欢欣鼓舞、激动万分,这是因为()A.华人有着共同的祖先,同祖同根

B.个人的荣辱尊严与国家的民族的荣辱尊严紧密相关C.华人有着共同的文化观念和生活习惯D.华人有着共同的宗教信仰和追求

2、当今,我们的周围有许多热血青年远离自己的故乡,响应国家的号召,去他乡实现自己的梦想,对此,你认为()A.他们不爱自己的故乡B.他们对故乡没有浓厚情感

C.他们应该留下来承担一份责任,建设自己的故乡,离去等于背叛

D.我们都是中华民族的一员,无论到哪里工作,都是为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贡献自己的力量

3、“没有枝干的花,绝不长久。”对这句话的理解中,错误的选项是()

A.个人与群体之间有密切的关系B.个人应该服从群体,不能开“花” C.个人成长离不开群体的力量

D.集体发展了,个人发展的空间才会更加广阔

4、王选院士说:“我能够获得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国家支持、团队合作的结果,是20年来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这句话主要启示我们?()

A.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微不足道B.要想取得成功,必须自力更生,远离集体 C.要具备团队精神,发挥团队的力量D.只要融入集体,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 5、1931年,吉鸿昌将军因为发对蒋介石反共卖国的政策被迫“出洋考察”。在国外,吉鸿昌将军在胸前佩戴一块自制的木牌子,上面写着:“我是中国人”。吉鸿昌这样做赢得了国内外人们的尊重,是因为吉鸿昌()

①.维护祖国的尊严②.把个人的尊严上升为民族的尊严③.热爱自己的祖国④.为做一个中国人而自豪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6、我们的学校可能不够漂亮,我们的校史可能短暂且平凡,对此,我们应当这样正确对待()

①.我们将会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前途无望 ②.我们将会承载着更多的希望,去创造辉煌③.我们将在这里播撒理想的种子

④.我们将会倾注青春的热情,扬起人生的风帆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7、我们学校为了响应“八荣八耻”的社会主义新风尚,制定了具有我校特色的麻里中学“八荣八耻”,希望同学们能自觉的维护学校的集体建设,这是因为()①.集体是个人成长的沃土②.个人的成长离不开集体

③.一个的力量是渺小的,只能依靠集体④.团结的集体才有力量

A.①②③④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8、光明网载文指出,学校给每班一个困难补助名额,某班班长未经任何人允许擅自将名额留给了自己,没有摆好个人与集体的关系。要摆正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就应该做到()①.在集体中要关系他人,想集体之所需②.所有的事情不能自己做主,要交给集体处理 ③.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增强团队意识

④.认识到个人与集体密不可分,积极为集体做贡献

篇5: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题

2.婉→宛 炼→练 导→祷 掺→惨

3.略

4.略

5.窗外又传来普鲁士兵的号声——他们已经收操了。

6.韩麦尔先生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使“我”觉得他形象高大。

7.刻画出孩子们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8,韩麦尔先生的举止和神态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必胜的信念,另一方面表现了他对祖国被占领的残酷现实感到极大痛苦。

9.B

10.略

11.不能删。这段文字通过侧面描写,一方面交代了这位教授教学严谨,提问刁钻古怪的特点,另一方面也为下文的教授与“我”的对话埋下了伏笔。

12.答问针锋相对,观点鲜明;有礼貌,语言得体,闪菪智慧的火花。

13.动作、神态、语言描写。 参考:一个普通的中困人竟能如此正确地看待自己 国家的问题,真了不起!这位学生思维敏捷,观点鲜明,是一个好记者。

篇6:八年级思想品德下册第七课导学案

第七课城乡直通车

第1课时城乡印象、城乡差异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城乡之间存在的差异及其形成的原因

2、识记:农村与城市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分别是什么?城乡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差异?

3、提升:认识自己的家乡,了解自己的家乡变化可以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爱家乡,并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三、三讲

1、城乡差异的表现

2、正确认识城乡差异

四、当堂训练

(一)背诵:

1、农村与城市给你留下最深的印象分别是什么?

2、城乡差异表现在哪些方面?

3、如何正确认识城乡差异?

(二)堂清

1、下列属于描述农村景象的是()

①绿油油的农田②高耸的居民楼③川流不息的车辆④缕缕炊烟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2、2012年4月17日,济南时报:截止2011年底,济南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共招

收进城务工人员子女84085人,占城区在读中小学生总数的14.2%,假如你是一名城市的学生,在与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做同学时,应该()

①尊重对方②处处显示自己的优越条件③学习对方的优点④帮助学习和生活困难的同学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④D.①②③

3、计划生育这一国策尽管已实施了多年,但不少农村的人们仍希望看到多子多孙的场景;而许多城里的人则认为孩子不需要多,这告诉我们城里人与农村人在()方面存在着差异。

A.观念B.生活习惯C.人际交往D.文化水平

4、城里人网上拜年、电话拜年多,除夕夜到饭店团聚就餐多······农村人则

在除夕夜,一家人围坐着包饺子,举家守夜“熬财”,大年初一街坊邻里间相互拜年······这告诉我们,城里人与农村人在()方面存在着差异。

A.节庆B.通讯方式C.饮食D.住房

(三)附加题:感悟真知

2012年9月,来自大别山农村深处的小青随进城务工的父母转学到一所城里中学读书。开学后的第二周,学校召开八年级家长座谈会。小青拿着学校召开家长会的通知条犹豫不决:他既害怕一身泥土气息的父母会被其他家长瞧不起,又害怕家长不到会招来老师的批评。小青真的不知道怎么做才好······

阅读上述材料,思考并回答下列问题:

(1)城市有城市的生活规则,如果你是小青,你觉得自己应该注意什么?

(2)你觉得城里人对农村人的哪些看法应该克服?

第2课时城乡差距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城乡之间差距及其形成的原因

2、识记:城乡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有哪些?城乡差距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3、提升:热爱自己的家乡,增强为家乡发展做贡献的强烈的使命感和紧迫感。

三、三讲

1、城乡差距的表现

2、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

3、城乡差距产生的影响

四、当堂训练

(一)背诵:

1、城乡差距表现在哪些方面?

2、造成城乡差距的原因有哪些?

3、城乡差距产生的影响有哪些?

(二)堂清

2012年4月18日,中国社科院发布的2012年《农村绿皮书》指出,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出缩小的态势,预计今年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将缩小到3:1左右。2011年,由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均收入名义增长速度和实际增长速度都习快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总收入增长速度,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继续呈现出缩小的态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缩小到3.13:1,较2010年回落0.1。据此回答1~3题。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主要表现在()

A.积累水平B.消费水平C.饮食水平D.住宿条件上

2、造成城乡差距大的原因有()

①在政策上出出了重工轻农②农民负担过重③城乡隔离④农村的交通条件不够便利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

3、对上述差距造成的影响分析正确的是()

①导致农民丧失了不少发展机会和发展能力②使农民的发展空间受到极大的限制③影响了社会整体的稳定和发展④这一差距只会造成消极影响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4、2011年1~3月,台州市城镇居民人均收入9406元,同比增长9.8%,农村居民

人均收入5038元,同比增长14.8%。这说明我市()

A.已经提前实现了全面小康B.经济发展居全省前列

C.城乡居民收入不断提高,但差距依然较大D.社会的主要矛盾基本得到解决

(三)附加题:感悟真知

(1)根据材料概括说明,我国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2)这种现象对我国产生了什么影响?

第3课时城乡统筹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城乡统筹的有关政策与措施

2、识记:什么是城乡统筹?

3、提升:处理好我与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关系,自觉地为关注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三、三讲

1、城乡统筹的政策保障

2、农村改革的经验

四、当堂训练

(一)背诵:

什么是城乡统筹?

(二)堂清1、2012年以来,甘肃在全省开展了省、市、县、乡单位联系贫困村、干部联系特困户工作,即“联村联户、为民富民”行动。开展这一活动()

A.有利于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B.有利于我国实现同时富裕的目标

C.能帮助特困户群众从根本上脱贫致富D.有利于帮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2、2011年4月7日新华网报道:为了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广西桂平市通过抓基地、抓示范、抓服务等途径,去年完成秋冬种面积31.5万亩,其中冬种马铃薯7.5万亩、冬种绿肥2.5万亩。秋冬种作物喜获丰收,预计总产值可达5.78亿元。这说明()

①该市以人为本,大力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②该市制定了一系列新政策,促进了城乡统筹发展③该市积极做好“加法”文章,增加农民收入④该市已建成了小康社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3、政府明确提出采取提高城乡低收入群众的基本收入、调节过高收入、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等一系列政策措施。这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

①可以使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②有利于社会的稳定③解决了我国罕的主要矛盾④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公平

A.①②B.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4、举办科技下乡活动()

①有利于加快农村经济发展②有利于城乡互动

③有利于城市的发展④有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三)附加题: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国这出台了相关的政策,这些政策对缩小城乡差别有何影响?

2、农村改革有何经验?

篇7:第七课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导学案

第7课 “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文化大革命的经过、两个反革命集团及其灭亡的标志。“二月逆流”。2.理解文化大革命期间我国经济有一定好转的原因和文化的革命发动的原

(2)根据材料指出“文化大革命”的性质是什么?

A.抗美援朝----中国第一次反抗外国侵略的胜利 B.土地改革----确立了土地公有制

C.三大改造----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文化大革命----民主法制遭受严重破坏

3.文化大革命中,与周恩来一起扭转经济下滑局势的人物是()A.毛

因,认识它的发生是“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

【学习重点】 文化大革命的发动及其危害、“二月逆流” 【学习过程】

一、自主学习

学习任务:详细阅读教材,独立完成下列知识填空,并努力记住下列知识,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自学成果。

1.原因:

①“左”倾错误发展的结果(大跃进错误未彻底纠正)。②毛泽东对国际、国内形势做出错误判断。(毛泽东错误认为:党内出现修正主义,防止资本主义复辟)③ 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反革命集团所利用。

2.开始标志:

1966年,中共中央接连发出开展“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决定”,成立___________,对所谓的_____________、邓小平资产阶级司令部进行错误的斗争。

3._____________年9月,林彪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未遂出逃,结果所乘飞机在蒙古的温都尔汗坠机身亡,至此,林彪集团被粉碎。

可是,党中央的“左”倾错误仍然没有得到纠正。___________、张春桥、姚文元、王洪文在中央政治局内结成“四人帮”。

4.粉碎“四人帮”

1976年10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代表中央政治局采取果断措施,一举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结束了文化大革命。

5.“二月逆流”

1967年2月,谭震林、____________、徐向前、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文化大革命”的错误作法提出了强烈批评,但被诬为“_____________”而受到压制和打击。

二、合作探究 2.阅读下列材料:

实践证明,“文化大革命”不是也不可能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只能造成严重的混乱、破坏和倒退。历史已经证明,“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请回答:

(1)十年“文化大革命”从哪一年开始到哪一年结束?各自的标志是什么?

(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十年“文化大革命”造成的严重后果。

(4)我们应当怎样看待“文化大革命”?我们应从“文化大革命中吸取什么教

训?

2.材料一:“你们把党搞乱了,把政府搞乱了,把工厂和农村搞乱了,你们还嫌不够,还一定要把军队搞乱!这样搞,你们想干什么?”————叶剑英1967年中南海怀仁堂会议的讲话 材料二欲悲闻鬼叫,我哭豺狼笑。酒洒祭雄杰,扬眉剑出鞘。---------------天安门诗抄

(1)材料一中的“你们”是指谁?这一事件后来被诬蔑为什么?

(2)材料中的“雄杰”指的是谁?为悼念雄杰而爆发的群众性运动是什么?

该运动的意义是什么?

(3)以上两段材料中铿锵有力的词句,表达了哪些共同的思想感情?

三、达标检测

1.一些历史名词往往打上了时代的烙印。请问“大串联”、“上山下乡”、“停课闹革命”发生在()

A.“文化大革命”时期B.“大跃进”时期C.“人民公社化”时期D.整风运动时期 2.下列选项中,前后联系正确的一组是()

泽东B.邓小平C.叶剑英D.华国锋

4.十年“文革”期间,党和人民与反革命派斗争的事件有()①“一月风暴” ②“二月逆流”③“九一三事件 ④“四五运动”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5.许多事物往往被印上时代的特色,这在人们的姓名中也有所体现。下列名字

与其出生时代特征不相符的是()

A.生于1949年,取名建国B.生于1951年,取名援朝 C.生于1958年,取名跃进D.生于1964年,取名文革

6.1976年《天安门诗抄》:“黄浦江上有座桥,江桥腐朽已动摇。江桥摇,眼看

要垮掉;请指示,是拆还是烧?”这首诗反映人民群众的政治要求是()

A.黄浦江上要建桥B.粉碎林彪集团

C.粉碎“四人帮”D.“四五运动

7、“文化大革命”中,身为国家主席的刘少奇被诬陷为“叛徒、内奸、工贼”,惨遭批斗,失去人身自由。这突出表明文革期间()

A.民主与法制被肆意践踏B.国民经济发展缓慢 C.教育科学文化事业遭到严重摧残D.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8、老人依旧清楚地记得那个疯狂的年代:作为学生的他,戴着红卫兵的袖章,四处张贴大字报,批斗所谓的“牛鬼蛇神”„„这个年代是()

A.“大跃进”时期B.农村人民公社化时期 C.文化大革命时期D.土地改革时期

9、下列哪一事件与林彪反革命集团的覆灭有关?()

A.“九一三”事件B毛泽东逝世C“四五”运动D.“四人帮”被粉碎

10、以下所列“文化大革命”史实,与题目不相符的是()

A.二月逆流B.粉碎“四人帮”C.中共七大D.“九一三”事件

11、每个年代都有其特殊的生活记忆。下列四组关键词,与20世纪50年代中国社会生活状况完全相符的一组是()

A.抗美援朝、土地改革、“县委书记的好榜样” B.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三大改造、浮夸风 C.“红旗”牌轿车、“三面红旗”、“铁人” D.“两弹元勋”、“走资派”“红卫兵”

12.生活的细节不经意间也会折射出政治的光谱,1977年的上海市高考作文题目是《在抓纲治国的日子里》。“抓纲”在当时是指()A以经济建设为中心B以阶级斗争为中心C以文化建设为中心 D一军事斗争为中心

13.对文化大革命评价恰当的是()

A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B解放了农业生产力C基本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D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

14.毛泽东发动“文化大革命”的主要原因是()A林彪反革命集团的叛乱B江青反革命集团的叛乱

C王洪文夺取了上海的党政领导权D对阶级斗争的形势估计错误

篇8:7襄阳体育课导学案乒乓球第七课

乒乓球第七课

胡基伟

课的内容: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 课的任务:通过本次乒乓球打球技巧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打乒乓球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并通过练习逐步掌握和应用。为学好乒乓球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开绐部分 3分钟

内容:㈠体育委员整队,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

㈡师生问好!

㈢宣布教学任务、检查服装、报数。

㈣队列练习:立正、稍息、看齐、报数。㈤教学组织:成二列横队。

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二、准备部分 9分钟

内容:慢跑500米

徒手操 1、扩胸运动

2、振背运动 3、体侧运动 4、肩绕环运动 5、踢腿运动

6、腹背运动 7、膝关节运动 8、踝腕关运动

9、压腿运动 10、跳跃运动 11、原地上挑加转体

组织:四列横队(如下图)





 

三、基本部分 25分钟

内容:

1、直拍握拍法

2、横拍握拍法 导学:

1、讲解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

2、师范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

3、讲解、师范队形。

4、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的要领。

要领:

1、直拍握拍法

(1)快攻型握拍法。拍前食指第二指节和拇指第一节在拍的前面呈钳型,两指间在距离1~2cm,拍柄贴住虎口,另外三指自然弯曲贴于球拍后的1/3上端。

(2)弧圈型握拍法。弧圈型握拍法与快攻型握拍法基本相

同,其区别是:拇指和食指形成一个小环状,其他三指在拍背面自然重叠,由中指的第一指关节顶于拍柄的延长线上。

2、横拍握拍法

横拍握拍法如同握手一样。中指、无名指、小指自然弯曲握住拍柄,大拇指在球拍正面靠近中指,食指自然伸直,斜放于球拍背面。正手攻球时,食指稍向上移动,反手攻球时,拇指稍向上移动。

自学:

1、学生可模仿教师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动作。

2、可在球台边模仿直拍握拍法 和横拍握拍法动作。

群学:双人或多人自由组合,让同组同学看自己的动作,并提出问题,及时纠正。

展示:

1、通过和队友和同学之间的比赛,展示自己的发球及打乒乓球的技术。

2、也可通过和老师的比赛展示自己的动作技术。

四、结束部分 3分钟

内容

1、集合、整队。

放松体操1)手臂放松

2)腿部放松

3)跳跃放松。

2、小结本课:表扬好的,指出不足的。

3、收还体育器材。

4、宣布下次课教学内容和课外练习内容。下课。组织:四列横队 要求:快、静、齐

篇9: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⒈揭示课题,激趣导入

⒉简介“诺曼底”号遇难情况。

⒊自读感悟,初步感知。学生自由读书两遍以上,边读边在自己感兴趣、有心得、有疑问的地方做上记号。

读后交流:(我读懂了……知道了……;

我不懂的地方是……我不明白……)

在学生交流的同时,教师随机引导学生谈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感知,并初步认识段落结构:

遇险→自救→牺牲

二、自主探究,精读感悟

在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划分段落,再逐段由学生自读、探究、讨论,教师适时予以指导。

⒈朗读体会最后一自然段

提问:读完这篇课文,你认为哈尔威船长是一个怎样的人?(板书:忠于职守)你是怎么知道的?

出示:哈尔威船长一生都要求自己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面对死亡,他又一次运用了成为一名英雄的权利。

①理解“忠于职守”、“做人之道”的意思。说说句中的“又”说明了什么?

②指导朗读(这段话是对哈尔威船长一生品质的赞颂。他面对死亡,想到的是忠于职守,想到的是履行做人之道,充分表现了他高尚的品质,应怀着崇敬之情,用赞颂的语气来读)

过渡:课文是怎样具体写哈尔威船长忠于职守,履行做人之道的呢?

⒉朗读体会第一段(“遇险”)

①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诺曼底”号是在什么情况下被撞的?当时情形怎样?在文中用“——”划出有关语句。

②学生讨论交流。

“像平常一样”可见这条航线是“诺曼底”号的定期航线。

“薄雾笼罩”是事故发生的主要原因。

“一声巨响”、“剖开了一个大口子”、“海水猛烈地涌进船舱”可见事故之大,情况之危急,这紧急的情况可用什么词来形容?(万分危急,千钧一发)

(板书:千钧一发)

③指导朗读。(先缓后急,注意读出当时情况的危急)

过渡:在这种危急关头,哈尔威船长是怎样做的呢?

⒊朗读体会第二段(“自救”)

①默读课文,画出最能表现船长沉着镇定的一段话。

②学生交流,出示:哈尔威船长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沉着镇定地指挥着,控制着,领导着,他把每件事和每个人都考虑到了,他仿佛不是在给人而是给灾难下达命令,一切似乎都在听从他的调遣。

③多媒体演示当时现场的情景,帮助学生理解船长的“沉着镇定”。

指导练说:船长的神态和动作分别是怎样的?

(教师相机板书:巍然屹立)

④指导朗读、背诵这段话。

⑤哈尔威船长真的把每个人都考虑到了吗?

引导学生读课文。

⑥哈尔威船长分别在什么情况下下达了哪些不同命令?结果怎样?从中我们可以体会到他的哪些品质?

小组交流,讨论。

⑦出示:没有一个人违抗他的意志,人们感到有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指名读。

为什么没有人违抗他的意志?(用“因为……所以……”句式回答)

“伟大的灵魂”指什么?(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一心想到的是乘客,是妇女、孩子,惟独没有想到自己安危的高尚精神)

⑧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课后排演课本剧做好准备。

⒋朗读体会第三段(“牺牲”)

①齐读课文第三段(板书:以身殉职)

篇10: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收入分配与社会公平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识记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理解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和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过程与方法:正确认识现实生活中的收入分配差距,提高分析问题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认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树立效率意识和培养公平精神。

二、难点重点

如何处理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实现社会公平的政策措施。效率与公平的辩证关系。

三、知识网络

四、教学过程

【课前回顾】

1、按劳分配是在 中,在对 做了各项必要扣除后,以 为尺度分配 品。

2、按劳分配的前提是 物质基础是 直接原因是。

3、个体劳动者的 受国家保护。

4、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要素有、、、、。

【课前预习】

课前完成《世纪金榜》P57自主预习部分

【基础自测】

1.(09天津卷1)2009年初,我国政府推出新医改方案。该方案的目标是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这项改革有利于()

A.提高收入水平,改善人民生活 B.完善分配制度,调节过高收入 C.实现社会公平,构建和谐社会 D.统筹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 2.(08全国Ⅱ卷25)我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自2008年3月1日起,工资薪金所得减除费用标准由1600元/月提高到2000元/月。按照经济学原理,这一调整将()

①增加财政开支 ②刺激中低收入民消费

③增加财政收入 ④促进公平分配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3.(08海南卷4)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下列选项中具有缩小收入差距功能的再分配措施有()①提高企业最低工资标准 ②个人工薪所得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③扩大财产性收入 ④完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08江苏卷17)在企业分配中.如果过分压低劳动报酬,则不利于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终将限制企业的发展。这说明()

A.公平是提高效率的保证 B.要贯彻“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

C.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 D.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

5、目前我国分配体制内“平均主义”和“分配不公”现象同时存在,针对这一现象国家采取了“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收入、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水平、调节过高收入”的政策,其目的是()A.既鼓励先进,又鞭策落后 B.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C.消除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 D.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 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据此回答6~7题

6、从孔子的话中,可以得到的启示是()

A.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B.必须改变过于重视生活资料分配的问题 C.必须努力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D.必须严格防止出现收入上的差距

7、孔子“不患寡,而患不均”的话有合理之处,但是,现在看来也有不当之处。其不当之处在于()A.违背了“社会公平”的原则 B.违背了“平等互利”的原则 C.违背了“效率优先”的原则 D.违背了“等价交换”的原则

【合作探究】

书面展示

探究一:招聘启示:

现在电脑城A店和B店均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我们来看看他们各自的招聘要求和报酬。1.电脑城A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30元/天。2.电脑城B店现要招聘一批推销员,推销中学生学习软件。要求:会普通话,掌握一定的电脑知识。报酬: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招聘启事1与招聘启事2对比

A店:30元/天 B店:底薪10元/天,每推销出一套学习软件可抽取10元佣金

1、如果你是老板,你会采取哪种分配方式?为什么?

2、如果你是应聘者,你更愿意到哪家店工作?为什么?

口头展示

探究二:平均主义和公平的比较

探究三:P61漫画“分配不公,企业破产”说明什么?

探究四:近五年来,某公司的产值每年增长11%左右,企业利润平均每年增长20%左右,与此同时,企业职工的工资增长缓慢,平均每年增长5%左右。

如果上述趋势发展下去,会给公司和职工带来什么影响?

该公司在分配方面应该做出哪些改变?

书面展示

探究五:某村有30亩河滩地,因常发洪水被各承包农户摞荒。村委会协调将其转包给一养蟹人,农户获得每亩100元补偿款。养蟹人每年净收益8万元。合同到期后,农户见有利可图要求收回土地,但农户无养蟹技术,好处无从实现。经村委会协调,养蟹人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农户获得更多的土地补偿并参与蟹场生产,收入增加。养蟹人与农户关系改善,经营成本下降,且蟹的消费量上升,养蟹人净收益反而增加了1000元。

结合材料说明效率与公平的关系。

口头展示

探究六:P62该公司经济效益的变化说明了什么?

【知识拓展】

国民收入的两次分配:初次分配和再分配

1.初次分配是指在创造国民收入的物质生产部门内部进行的分配。国民收入在物质生产部门内部按三个方面进行分配:一是以税金和利润的形式上缴给国家,形成国家的收入;二是以工资等方式分配给生产部门中的劳动者;三是企业(集体)自留部分。

2.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在全社会范围继续进行的分配,主要通过税收和社会保障体现。国民收入再分配的目的:满足社会公共部门的需要、满足国家进行经济建设的需要、满足社会保障的需要、满足社会后备基金的需要、调节经济的需要。

公平:经济学中的公平:经济成果在社会成员中公平分配的特性.经济学中的公平指收入分配的相对平等,即要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不能过分悬殊,要求保证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需要。

平均主义:要求平均分享一切社会财富的思想。平均主义产生的基础是小农经济和个体手工业。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平均主义抹杀劳动报酬上的任何差别,否认多劳多得的按劳分配原则,把社会化大生产倒退到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是违背社会历史发展要求的。

【巩固练习】

1、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收入在稳步增长的同时,城乡、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呈拉大趋势,分配不公问题已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从经济生活角度分析,要维护和实现社会公平,就必须()

①坚持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制度,大力发展生产力 ②要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③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和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 ④扩大就业,加快社会保障制度建设

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2、孔子说:“不患寡而患不均。”现在看来,孔子的话与我国现行分配原则相比较,其缺陷在于()

A.不注重实现共同富裕 B.不注重社会公平 C.违背了等价交换原则 D.不注重效率

3、十七大报告指出:“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以下有利于再分配中实现社会公平的措施有()

①提高增值税率 ②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③实行超额累进税率 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A.②③ B.③④ C.①④ D.②④

4、关于社会公平的理解,正确的是()

A.社会成员收入要平均 B.要充分保护生产要素所有者的收益权 C.要消除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 D.要将收入差距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

5、对效率的理解不正确的是()

A.效率是经济活动中投入与产出的比率 B.要效率就不能讲公平

C.效率表示资源有效利用的程度 D.效率提高就是资源的节约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在综合探究课上,某班就建立和谐社会应如何正确看待效率与公平的关系展开了激烈讨论。甲认为:当前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要消除收入差距,平均分配。乙则认为:公平的分配不在于没有差距,只要差距不引起两极分化,能给人们以激励,使经济具有活力和效率,就仍是公平的分配。

你同意这两位同学的观点吗?说说理由。

五、课后作业

完成《世纪金榜》P59-60

参考答案: 基础自测:CCDADCC

合作探究

探究一

1、(1)A店老板的分配方式不能激发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每天的工资是固定的,所以干多干少一个样,干与不干一个样,导致工作效率低下。B店老板的分配方式能够调动应聘者的工作积极性,在利益的驱动下,能刺激工作者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促使工作者在更短的时间内推销出更多的学习软件。(2)a.收入分配方式对效率有重要影响如果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生产积极性,那么就会提高效率,促进生产的发展;反之,则会降低效率,阻碍生产的发展。b.一般来说什么样的分配方式有利于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当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相挂钩时,就会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如果一个人的报酬与他的贡献不挂钩时,就会挫伤一个人的工作积极性。

探究五(1)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效率与公平具有一致性。一方面,效率是公平的物质前提。养蟹人收益的增加,才有可能对农户每年每亩再补偿100元。另一方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农户获得了100元的再补偿,这不仅促进了财富的公平分配,而且随着农户收入增加,蟹的消费的扩大也增加了养蟹人的收入,进一步提高了效率。(2)效率和公平分别强调不同的方面,二者又存在矛盾。这表现在养蟹人与农户在利益上需要相互协调。

当堂检测:

1、DDBDB

2、(1)甲认为当前社会主义的收入分配要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是正确的。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为建立和谐社会提供条件。但他否认差距,主张平均分配,则违背了效率原则,不利于经济效率的提高和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因而是片面的。

篇11:初一上册语文第七课预习导学案

目标浏览 迎接挑战

知识目标:知道违法行为类别,犯罪的基本特征及刑罚的各类

能力目标:1.逐步形成自我控制、约束自己不良行为的能力。

2.初步学会分辨是非,分析事物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树立尊重规则、尊重法律的观念。2.感受法律的尊严,做知法守法爱法的人。3.加强自身修养,增强法制观念,防微杜渐。自主、合作学习

阅读教材第91页要“强的小勤为什么会违法”

1.一个要强的学生为什么会丢面子?

2.我们能避免这样事情发生在我们身上吗?

阅读教材第92-93页违法行为的几个类别完成93页表格

3.什么是违法行为及种类。

4.什么是一般违法行为?什么是犯罪行为?(课本第94页)

阅读课本第94-95页

5.刑法的含义?

6.犯罪的含义及基本特征。

阅读课本第95页

7.刑罚的含义及种类?

温馨提示:犯罪有三个基本特征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它们共同构成罪与非罪的标准。

2.3.4.5.用心爱心专心

1当堂训练

一、单项选择题:

1.()初中学生丁某沉迷于网络游戏,为了筹措上网费用,偷盗了别人的财物,结果被公安机关处以行政拘留。丁某的行为

A.属于犯B.具有严重的社会危害性C.触犯了刑法D.是一般违法行为

2.()据报道,著名歌手满文军因涉嫌吸毒,日前被北京警方治安拘留,其妻则因涉嫌提供毒品被刑事拘留

A.民事违法行为B.行政违法行为C.刑事违法行为D.不道德的行为

3.()如果说道德是人们追求的较高境界,那么人们行为的底线是

A.不违纪B.守纪律C.不违法D.不违宪

4.()在下列刑罚中,既可以独立使用,又可以附加使用的是

A.管制B.有期徒刑C.罚金D.死刑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犯罪的基本特征有

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具有社会危害性C.触犯刑法D.应受到刑罚处罚

2.()2007年11月18日,年仅15岁的小陈因考试成绩不理想,被父亲严厉训斥后,只因口角之争就邻家6岁小孩用石头打晕后沉入粪坑淹死。小陈投案自首后,被人民法院判处有期徒刑12年。

A.具有严重社会危害性B.违反了《中小学生守则》

C.违反了我国宪法D.触犯刑法,应依法受到刑罚处罚

3.()重庆市原司法局局长文强因犯包庇纵容黑社会性质组织罪、受贿罪、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强奸罪、被判处死刑。这充分表明

A.刑罚当罚性是犯罪严重危害性及刑事违法性的必然后果

B.任何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C.法律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D.犯罪分子终究要受到法律的制裁

篇12: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课教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文章的字里行间了解海岛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边

防战士艰苦的生活条件。

2、细读课文,从战士们的言谈、行动中,体会边防战士对祖国海岛的真心热爱之情。

一、教学过程

1. 教师出示有关海岛战士学习、生活、工作以及生活环境的图片,学生边观看,边小声议论。

2、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你们看到了什么,有什么想法?。

3、谈话揭题。同学们,从图片上我们看到了我国海岛战士不辞辛苦守卫着祖国的边疆的英姿,看到了海岛战士认真学习文化的热情。今天,我们就要学习一个发生在海岛战士身上的故事。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梳理课文脉络,了解故事大概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正确,把课文读正确、通顺。

2、把自己印象最深刻的语句读给同学听。教师随机纠正字音。

3、提问:故事发生在哪里?主要介绍了有关海岛的哪些事?(故事发生在去宝石岛的路上及岛上。介绍了两件事,一是战士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二是岛上战士开尝瓜会。)

三、重点研读语句,感悟战士爱岛建岛的爱国精神

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一件事研究:战士们是怎么做的,为什么会这样做?

2、学生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内交流,然后进行班级交流。

交流的重点是:

(1)小高为什么上岛时把大提包扔在一边,怀里紧紧地抱着一只纸箱子?

(2)在尝瓜会战士们是怎么吃瓜的,作者为什么描写得那么详细?

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描写战士尝瓜的那两个句子,体会战士的心情,感受语言表达的准确。

引导学生考虑两件事之间的联系,揭示课题含义

1、质疑:小高探亲回来带小昆虫上岛,岛上战士为第一个西瓜开尝瓜会两件事有什么联系吗?(小高探亲回来时把小昆虫带上岛,小昆虫在海岛安家落户后,蔬菜瓜果就能长得更好,战士们就能吃到更多的瓜果,建设美好的海岛的理想就能实现。)

2、读课文最后一段,为什么写看到窗玻璃上停着一只蝴蝶,正对着朝阳,扇动着它那对彩色的翅膀?

(句子形象地写出了小昆虫已经在海岛安居乐业,生动、含蓄地反映了海岛战士爱岛如家,安居乐业的爱国情感。点明了课题。)

四、朗读课文

板书

彩色的翅膀

传授结识小高

热爱海岛

热爱祖国

参加尝瓜会

课后反思:

发现蝴蝶

上一篇: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是一本吗下一篇:农田承包简单版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