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2024-04-26

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共4篇)

篇1: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1.国外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石油行业是一个跨学科、多专业相互配合的高度技术密集型行业。石油行业的信息化一直伴随着石油行业发展,并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中井场信息化技术(井场数据远传、数据实时发布)是实现石油勘探开发行业远程实时监控、传输井场数据、掌握井场动态的主要支持技术之一;对于节约勘探成本,提高管理水平,降低勘探风险方面作用明显。

1.1国外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国外各大石油公司非常重视钻井现场信息的利用工作,于8O年代就逐步建立了实时钻井数据中心(Real Time Drilling Data Center),即通过远程传输系统,把井场采集的数据实时传送到基地,实现了钻井现场与基地间的双向监控和实时数据共享。基地专家通过对钻井数据的实时分析和处理,为井场提供有价值的数据资料和技术服务。特别是在MWD和LWD随钻测量系统应用之后,实时数据传输和钻井分析中心在快速安全钻井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Superior公司于8O年代初首次实现了综合录井数据的实时传输,并在总部建立了实时钻井数据中心DDC(Drilling Data Center)。数据传输媒介采用的是专用微波电话线路,基地端由DG S-250中心计算机和终端机组成,最初的系统结构如图l-1所示。

图1-1 早期油田远程传输系统结构

在Superior公司系统的基础上,Mobil石油公司于1985年也建立了自己的实时数据中心,并对原来的系统结构进行了不断地改进和完善。用小型机和个人计算机取代了原来的中心计算机和终端机,建立了以实时数据中心为主体的计算机网络,使处于不同地区的计算机可以共享数据中心的钻井数据。为了提高通信能力,Mobil公司建立了卫星通信网络,井场端利用卫星地面小站把各种数据实时发送到数据中心,并且井场的计算机可以调用数据中心的数据。

此后,Tenneco、Amoco、AGIP、Chevron、M/D TOTCO等石油公司为了保证边远地区和海上的钻井成功率,也都相应建立了以实时数据远程传输为基础的实时数据中心,并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数据通信网络。其中,M/D TOTCA开发的SWIFT数据传输系统最具代表性,系统结构如图1-2所示。该系统最大的特点是采用了价格便宜的微型计算机及人们较为熟悉的Windows NT和Windows 95操作系统,并且数据中心与基地广域网及Internet相连。利用数据的远程传输系统,有专家和相关技术人员可以实现井场数据的实时监控,并对现场进行技术指导,提供有关的技术服务和数据资料。

图1-2 M/D TOTCA开发的SWIFT数据传输系统具有标志性意义

在此期间,国际上开始了信息标准化方面的研究,WITS(we1lsite Information Transformer Specification,井场信息传输标准)就是针对井场的信息化而提出的,其目的在于对通过无线通讯及硬件媒体,对从井场传输到数据中心的数据定义统一的格式和信息内容。在国外,WITS作为一个行业标准形式,多年来一直用于共享信息和远程控制,在油气勘探开发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在井场数据标准化的探索中,又逐渐形成了WITSML(Well site Information Transfer Standard Markup Language,井场信息传输标准标记语言),目的是尽量做到数据共享,而不需要数据交换和更改程序。WITSML目前已经显现为国际上数据交换的标准,它是继石油与天然气工业全球化之后,共同分享现场模式的关键一步。进入21世纪,以“数据共享、提供实时油藏解决方案”为主要特征的网络测井技术正在形成中,世界上几个著名的油田服务公司正在努力实现新技术的转型,Schlumberger、Baker-Atlas、Halliburton等从20世纪90年代末即已开始概念设计,Halliburton公司投入使用的以Sperry-Sun的Insite为核心的系统,其设计理念正是试图通过互联网技术,实现井场数据采集、处理、分析以及解释的远程控制和共享,实现油藏解决方案的实时化和动态化,从而及时为石油公司提供决策依据,大大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显著降低作业成本,增加投资回报。

目前,信息技术在国外油气勘探开发中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采集、数据存储和管理、数据处理、数据分析和解释、多学科协同工作、信息共享和交流、知识挖掘和发现、决策支持等方面。国外著名石油公司都已实现了一体化的数据管理和决策支持信息系统。如Shell公司将标准化的工作流集成于每个员工的计算机桌面上,形成了SHELL专享的、独特的windows平台,在New Orleans, Houston等地建立了实时作业中心(RTOC),将分布在世界各地的施工井场、研究机构及管理部门连接起来,实现对施工项目的实时监控和远程协同会诊,快速拿出最优解决方案,从而大大降低了事故损失和风险。Schlumberger公司为钻井工程师、地质师、油藏工程师以及管理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和环境,使不同学科的专家和技术人员之间的交流更直观,有效地推进了决策进度和效率,避免了决策的片面性。最大程度地利用企业在各地的专家资源,充分地共享信息,以及更加直观、迅速地做出决策、实时指导现场作业。这些一体化的信息支持系统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有力地支持了管理层决策,有效地降低了生产成本,统计资料显示,实施井场信息化可降低钻探成本10-20%。

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国外石油公司所建立井场信息系统通过不断的改进和完善,已经相对成熟;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普遍采用了卫星通信系统或无线通信网络,提高了数据通信能力和现场适应性;

(2)建立了基地端的实时监控系统和数据分析系统,基地的技术专家通过实时监控系统直接为现场提供技术服务;

(3)实时传输的数据内容增加,包括了综合录井数据、测试数据、MWD、FE MWD、LWD以及测井数据等;

(4)数据中心建立了各种数据库和计算机网络。为了实现数据资源的共享,联合制定了统一的数据传输标准 WITS;

(5)在实时钻井数据中心的基础上,开发了数据实时分析和评价等软件系统。1.2国内油田信息化技术应用及现状

80年代以来,我国引进了一大批国外不同厂家生产的综合录井仪设备。其中,DRILLBYTE、SDL-9000和GEO-6000等综合录井仪虽然具有数据传输功能,能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与文件传输,但大多数录井设备在引进时没有购置相应的硬件设备或软件系统,少数仪器虽保留了文件传输功能,但不能进行实时数据的传输,因此实际使用效率不高。而国内自主研发生产的综合录井仪和软件系统目前还不具备数据的实时传输功能。国内虽有部分专家早就提出了井场信息化建设的构想;但由于各种原因,井场的信息化建设一直没有在油气田的勘探开发中被重视。

直至2001年末,随着中国加入WTO,国内石油市场逐步开放,国际石油巨头也在加快步伐,抢滩中国,投资势头猛劲,发展潜力惊人,真正激烈的竞争和实力的比拼全面展开。这些国外企业的管理水平,尤其是信息管理水平明显较高,它们有着成熟的石油天然气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从而在一个信息化的高层次平台上进行生产运作,展开市场竞争力。面对国外信息化管理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近年来国内的石油企业也在积极部署信息化建设,辽河油田、胜利油田、中原油田、华北油田、西南油气田率先进行了这方面的研究和现场实验,针对目前国内常用型号的综合录井仪器及网络环境,开发了井场数据的实时远程传输和监控系统,成功地进行了现场实验、实施。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自己的井场资料共享平台,进行了一定规模的信息化建设,在现场信息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在线监控指挥评价实时化和办公自动化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并通过开展ERP、电子商务应用,加强企业管理,提升信息技术的应用水平。但国内的信息化还没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数据共享、知识共享。数据信息、数据应用的相互独立性依然存在,只是满足了数据采集、数据传输、数据信息发布、报表图件的自动生成等数据需求和基本数据流程,忽略了数据采集与应用的基本对象,应用对象需求的多元化难以实现数据(库)管理的标准化,同时也难以实现平台技术标准化。目前国内的三大石油公司均注意到了信息化建设发展不理想的问题,已经准备或开始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

中海油通过引进国际先进技术,构建了数据集成服务中心DTS和作业支持中心,为地球物理、地质、油藏、钻井、工程、经济评价等专业以及管理者和决策者提供了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和决策平台,实现陆地办公室对海上作业现场的远程技术支持和管理决策,提高了钻完井作业管理的效率和作业质量,带来生产管理方式的变革。

中石油采用引进与合作研发并举的方式,推广A1A2系统,在快速勘探、优化开发方案、钻井实时操纵等领域成效显著。目前已建立了至少6个协作与决策中心,将地震、钻井、录井、测井及开发生产数据等综合数据进行整合和可视化,为专家和技术人员提供协同分析平台,为决策层提供决策依据。

中石化集团信息化建设起步较早,但主要成果集中在勘探开发方面,尤其是在地震资料处理解释、油藏描述与模拟等方面的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但在石油工程信息化建设方面,严重滞后于勘探开发等核心业务,主要体现为:基层队网络状况普遍较差;尚无完全符合石油工程自身需求的完整的信息采集体系;缺乏总部层面和企业层面的综合集成,实现了部分业务数据的统计汇总,但需要扩充和完善;各企业根据业务急需,自主研发了一些专业软件,但这些软件所覆盖的业务范围很小,难以满足实际应用。

通过国内各油田录井行业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在该领域长期不懈的努力,并伴随着近年来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井场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在国内取得了喜人的成果,传输方式由早期的CDMA、GPRS等窄带传输逐步转变为卫星、3G等无线宽带传输。用兼容性更好的B/S(Browser/Server,浏览器/服务器)模式代替了C/S(Client/Server,客户机/服务器)模式进行数据发布平台的搭建;但同国外先进的石油企业相比,国内石油企业信息化还存在较大的差距。整体表现为:

(1)跨学科系统集成和综合分析研究能力上的差距。据国外统计资料,跨学科系统集成使钻井前的评价周期缩短至过去的50%,业务人员可以用更多的时间进行数据的解释,而不是数据的整理和转换,从而在整体上提高解释结果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2)实时数据自动采集、数据规范管理上的差距。国外大的石油公司基本实现了井场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传输,以服务外包的形式建立了自己的全球化数据仓库,借助数据仓库对数据实现了规范管理,并形成井场信息传输标准WITS。

(3)现场生产运行管理上存在的差距。相当一部分国外公司通过互联网实现了跨地域生产现场管理,实现了“虚拟、远程、协作”办公。

(4)业务流程规范上的差距。迄今为止,全球近90%的石油天然气企业实施了具有行业针对性的ERP系统,其中一些企业已经初步实现了协同电子商务。

(5)企业知识管理上的差距。国外公司积极采取措施,对勘探开发中产生的中间成果、报告和经验知识实现有效的管理,运用远程协作的工作模式促进公司员工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信息共享。

目前,井场信息化技术在国内仍处于初期阶段,但已成为众多石油企业,特别是上游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核心内容,井场信息化也成为各油田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战略目标。对于下游企业,与井场信息化对应的“数字油气田”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并已经成为各石化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热点。井场信息化技术表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引领着新时代石油行业的信息化。

1.3油田信息化技术发展趋势

开展信息化建设是国内外石油行业发展的一大趋势。部分企业信息化与网络应用已达到较高水平,企业内部的信息化和整个社会信息化实现了融合,大大提高了企业的竞争力。目前信息系统建设的特点以及发展趋势主要有以下几点:

(1)信息数据量大,内容丰富。如Amoco公司每天的数据流量在9GB左右。其内容也相当丰富,数据库包含了20多个国家的油田信息数据,油藏信息、钻井信息等,门类齐全。

(2)网络健全,应用系统丰富。卫星数据传输网络在诸多油公司中已普遍使用,指挥中心网络化、在线式数据处理、专家系统、技术交流网络化、电子邮件系统的充分利用等应用系统丰富多彩,在生产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3)重视应用,特别是数据挖掘和知识共享,应用系统的开发与生产实际有机的结合,技术基础研究与生产需求有机的结合,同时新技术应用水平不断提高。

(4)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统一标准,与业务流程有机融合,一体化的协同工作平台或工作环境的概念逐渐深入人心。

(5)投入大、并呈上升趋势,建设有充足持续的经费保障。

2.地质录井公司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的应用情况

2.1井场生产信息系统技术特点

2006年为满足西南油气田及时准确了解井场生产信息的需求,地质录井公司按照石油行业规范,根据西南油气田生产信息实际应用情况,在对国内外多种综合录井仪成功地进行实时数据截取的基础上,以井场为数据源头,为实现信息智能化采集,数据图形化管理平台,实现远程实时可视化跟踪,不同地域、不同专业的专家实时在线分析、管理、决策与应急指挥为基础,研发了井场生产信息系统。该系统是在建立标准的井场和基地信息平台数据库的基础上,利用数据远程传输技术,通过GPRS、CDMA、3G及卫星等无线传输方式将各类综合录井仪的联机采集数据、地质录井数据、分析化验数据及其他工程数据、信息传回基地;在基地,通过数据接收服务器将井场传回的数据与平台的标准数据库(Oracle)同步,同时将生产指令及相关资料传给井场;WEB服务器(Web logic)通过数据管理服务器将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及信息在网上进行及时发布与共享。用户端通过WEB服务以网页浏览的形式(B/S模式)对平台数据库中的数据及信息能够进行上传、发布、编辑、查询、浏览、处理解释及数据报表生成等共享和应用。如图2-1所示

图2-1 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结构

该系统技术特点如下:

1)数据接口技术:实现国内主流综合录井仪器通用接口开发、规范化的异构数据转换与同步、源头数据库的完善与推广、现场数据采集等;

2)图形化数据管理与应用:改变传统的数据管理方式,完善与推广通用录入技术,研究大容量数据的加载与查询技术,实现智能图形化的管理,包含生产信息汇总、统计、分析与发布等;

3)井场综合信息可视化技术:开发岩屑实物扫描图文发布、薄片图文发布、三维多井对比系统,优化图形控件,完善并应用三维地质导向、三维井筒技术等;

4)实时远程可视化跟踪决策技术:井场视频实时传输技术的优化与集成,实现语音、文字、图像三位一体的应用,以及数据服务应用等。

5)使用Oracle,它作为世界顶尖的数据库,拥有高速稳定的数据服务、强大的安全机制。

通过该系统,实现了井场信息数据的采集、传输与发布。井场生产信息系统经过近几年的发展与建设,不断完善,为西南油气田勘探开发决策、生产管理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了及时、准确、全面的井场数据信息。填补了西南油气田信息化建设的空白,方便了西南油气田生产管理、勘探开发决策及综合研究工作。2.2应用情况及取得的成果

西南油气田的作业队伍多、分散广、流动性大,管理层次多,管理难度大。信息化建设较滞后,没有实现信息的交互共享,信息化建设与应用水平整体落后,特别是井场作业的信息管理、应用、支持体系不完善。很多单位没有专门的信息管理机构,信息化建设的人力投入远远不足;信息化相关的管理考核制度不完善,难以保证信息化工作的顺利推进。信息化投资数额远远不足,投资渠道不畅。服务器等应用设备性能低、老化、数量严重不足,基层队网络和基础设施不完善,制约了信息化的发展。基层队信息基础薄弱,影响了信息质量;而且目前采集的信息不能满足井场作业的技术发展和精细管理的应用需求。应用系统方面目前主要限于小范围内的生产动态把握和简单报表查询,缺乏信息的集成、可视化及分析,无法为管理与技术决策提供支持。因此,西南油气田井场作业的整体信息化水平和能力较差,加快建设迫在眉睫。

2006年为满足西南油气田对准确及时了解井场信息的迫切需求,西南石油局地质录井公司按照国家、行业规范和西南油气田实际情况,开发出井场生产信息系统,实现井场录井相关数据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网络发布。截止目前已开展了西南油气分公司120余口探评井和重点开发井的远程数据传输工作,成为生产管理与科研人员的得力助手,在中石化集团总部、西南油气田19个相关处室得到应用,平台用户170余个,为油田勘探开发决策、生产管理和基础地质研究提供及时、准确的井场录井数据信息。

几年来,地质录井公司的井场生产信息系统根据油田应用的具体需求,不断完善其性能及应用功能,现已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在中国石化系统中起到了示范作用。胜利、中原、西南的井场生产信息系统被广泛地应用到油田勘探开发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在建设“数字油气田”中发挥着信息源头的作用,对于“数字油气田”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2.3存在的问题

目前,该系统在井筒数据标准化、满足勘探开发不断增长的数据与功能需求、支持西南数字油气田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足,并且存在推广应用难及定额不确定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1)中石化“十二五”信息规划要求2012年前完成石油工程源头数据的采集、数据模型和业务模型标准扩展,实现源头数据的全面采集,2015年建成涵盖国内及海外石油工程数据资源的一体化勘探开发数据中心。

由于井场综合数据平台系统研发时间较早,数据采集的内容和要求不符合中石化2009年颁布的《井筒工程源点信息采集规范》,因此,按照石化统一部署,需要按规范完善现有系统的数据采集、存储、发布与迁移等业务。

(2)随着业务与用户不断拓展,现有系统在性能上要进一步优化,提升系统的反应速度,增强不同操作系统、应用软件之间的兼容性。

(3)现有应用系统的数据价值没有充分挖掘与应用,专业的应用系统功能不完善,如钻井复杂情况智能监控与诊断,井筒三维可视化系统,远程协作,远程视频监控等,不能实现整个作业现场的生产管理与指挥协调。

(4)系统在西南油气田的应用不断深入,数据的安全防护、容灾备份等愈来愈重要,需要进一步加强。

(5)需要增强硬件、网络覆盖等基础环境配套的建设,网络覆盖整个基层作业队伍,主干网络带宽扩容,硬件配置水平需要进一步的提升,满足研究、生产管理和应急指挥的业务需求。

(6)该系统目前应用于所有探评井,仅少量重点开发井得到了应用,由于定额、甲方使用习惯等多方面的原因造成该系统未能应用于大部分的开发井中。

(7)运维制度不健全,且基层队伍井场信息化意识薄弱,制度执行不到位,影响信息数据传输质量。

(8)井场综合数据平台系统一直没有明确的定额,收入不稳定,更无法准确评估其经济价值。

篇2: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1、采油机

2、采油井口

3、水井

4、管线区

5、水套保温装置

6、采气井口装置

7、井架

8、原油预处理区

9、天然气分离器(卧)

10、天然气分离器(立)

11、三甘醇脱水区

12、污水处理区

13、天然气脱硫区

14、配气区

15、原油储集区

(图2-1)

采气井口装置示意图

1、套管法兰

2、下四通

3、平板闸阀

4、油管挂

5、上法兰

6、上四通

7、针形阀

8、压力表截止阀

9、缓冲器

10、压力表

(图2-2)石油教学基地参观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

1、通过对校内石油与天然气教学基地的参观实习,初步了解井场内部装置分布情况。

2、3、认识教学基地内的各种装置及其作用。

了解工作区域内的各种注意事项,对HSE风险管理加强认识。

二、实习内容

石油与天然气教学基地以人才培养(本专科教学训练)、应用技术研发、工程技术培训和石油企业文化展示为主要功能;集资源勘查、石油工程、油气储运、安全工程、油气开采、油气处理、机械控制等学科于一体的共享式教学实践平台。本基地主要分为三个区域,分别为展示区、石油与天然气采集区、石油与天然气预处理区。本次实习主要参观石油与天然气采集区和石油与天然气预处理区。

石油与天然气预处理区包含:原油预处理区、天然气分离器(卧)、天然气分离器(立)、三甘醇脱水区、污水处理区、天然气脱硫区、配气区、污水处理区等。(如图2-1)

石油与天然气采集区包含:采油机、采油井口、水井、管线区、水套保温装置、采气井口装置、井架等。(如图2-2)

采气井口装置说明:

本井口装置由套管法兰、下四通、平板闸阀、油管挂、上法兰、上四通、针形阀、压力表截止阀、缓冲器、压力表等零部件组成。

(一)、主要零部件说明

套管法兰:是套管连接井口设施的一种转换装置,下端是丝扣可以拧入套管头内,上端为12个孔,用于连接采油四通或者注气四通使用的。

四通:用来连接四根公称通径相同,并成垂直相交的管子,四通为管件、管道连接件。又叫管件四通或者四通管件,四通接头,用在主管道要分支管处。四通有等径和异径之分,等径四通的接管端部均为相同的尺寸;异径的四通的主管接管尺寸相同,而支管的接管尺寸小于主管的接管尺寸。

四通四通是用于管道分支处的一种管件。对于采用无缝管制造四通来讲,目前通常所采用的工艺有液压胀形和热压成形两种。平板闸阀:是一种关闭件为平行闸板的滑动阀。其关闭件可以是单闸板或是其间带有撑开机构的双闸板。闸板向阀座的压紧力是由作用与浮动闸板或浮动阀座的介质压力来控制。如果是双闸板平板闸阀,则两闸板见的撑开机构可以补充这一压紧力。

针形阀:安装在压力管道出口,具有形似针头的活动阀芯的阀门。其功用是作开启或切断管道通路用。

压力截止阀:又叫针型阀)是仪表测量管路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有截止阀和球阀,其功用是作开启或切断管道通路用。压力表式仪表阀门具有安装拆卸方便、连接紧固、有利于防火、防爆和耐压能力高、密封性能良好等优点,是电站、炼油、化工装置和仪表测量管路中的一种先进连接方式的阀门。缓冲器:保持加、卸试验力平稳,或减缓试样断裂时冲击的装置。

压力表:以弹性元件为敏感元件,测量并指示高于环境压力的仪表。压力表通过表内的敏感元件(波登管、膜盒、波纹管)的弹性形变,再由表内机芯的转换机构将压力形变传导至指针,引起指针转动来显示压力。

(二)、使用保养要求

1、开箱后应按装箱单对产品零部件数量、外观等进行检查。

2、清洗并检查活动部分和高压密封部分。

3、试压合格后,清除内腔积水,关闭阀门,并给阀腔注满密封脂轴承座内注满黄油。

4、贮存时应妥善封闭各进出口,保证不得锈蚀和污染。

5、平板闸阀使用时严禁处于半开半关状态。

6、在起下油管挂时,应严格检查顶丝退出位置,防止损坏顶丝和对油管挂密封面产生碰撞。

7、定期一月对轴承进行润滑。

三、实习结论

1、由于本次是第一次接触到这些钻井采油装置,经过实习带队老师的细心讲解,我们初步认识了井场内的区域分布。

2、通过仔细观擦采气井口装置,并通过查资料等方式,了解了采气井口装置的各部分结构组成、作用以及其工作原理。

3、通过实习带队老师的讲解,了解了实践基地内的各装置保护及自我保护的措施。

篇3:油田井场设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

关键词:优化设计论文

超低渗透油田近年来成为长庆油田发展的重点,今年一月,长庆油田的“5000万吨特低渗透——致密油气田勘探开发与重大理论技术创新”这一研究课题获得了二一五的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所以,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长庆油田将以此为跳板,对超低渗透油田的井场设施的优化进行进一步的研究,以求降低油田开发的成本,更好的提高石油的产率,为我国石油企业的发展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1超低渗油田的相关介绍

低渗透的油田根据渗透率主要分为三类,平均渗透率在(10.1~50)×10-3μm2范围内的油田称为低渗透油田,而平均渗透率在(1.1~10.0)×10-3μm2之间油田称为特低渗透油田,而平均渗透率在(0.1~1.0)×10-3μm2之间的成为超低渗透油田,这种油田的丰度和渗透度都很低,一般情况下,是不会进行开发的,但是,由于我国超低渗透油田的范围比较广,且很多油田的原油性质比较好,油层也非常厚,如果开发和利用的得当,是比较有价值的,还能为我国的石油开采做出突出的贡献。长庆油田近年来对超低渗透油田的研究很深入,并取得了一些突出的成果,目前,井场的设施问题成为制约油田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要采取相应的优化设计方案,加强井场的建设。

2我国超低渗透油田井场建设的现状

超低渗透油田的井场建设十分重要,从安全环保的角度上说,井场的建设需要有相应的雨水收集和处理系统,由于油田的油污比较多,如果不处理好雨水的问题,很容易把油污通过雨水带出,对环境产生了很大的污染。近年来,我国对环保事业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所以,长庆油田对井场的安全环保设施做出了极大的改善,但是,仍旧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长庆油田的黄土土质较软,容易造成地基的崩塌;其次,油污容易随雨水下渗,影响土质;最后,暴雨后进行雨水的收集,由于蒸发池的容积有限,容易造成坍塌。其次,从投资角度上说,井场的设施是油田投资的大头,而其中井场的巡井房和围墙是重中之重,我们要加大对井场设施的投资,一方面,可以提高石油开采的效率,强化硬件设施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加强油田的安全运行。目前,长庆油田的井场建设水平较高,已经具备很好的开发条件,但是,在一些小的方面还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我们将采取有效的措施,提高井场设施的优化设计效果,为长庆油田的发展奠定基础。

3井场设施的优化设计的实施

针对目前井场设施存在的问题,我们要在围墙、环保和雨水的收集等方面做好充分的工作,优化整体设计,不断加强油田的建设。

3.1围墙的简化工作

围墙的建设是油田井场设施建设中的重中之重,也是投资比例较大的一块。目前,我们采取有效措施着力降低成本,主要是通过将原来砖砌的围墙换成了土筑的防护堤,这样,从选材上大大降低了成本,同时,高度也得到了优化,并且,使用土筑的防护堤也能达到含油污的水源不会流出井场的目的。

3.2含油污水池的建设

含油污水的收集是油田井场的重点工作,以往,我们主要使用的是雨水的蒸发池,其建造成本比较高,目前,我们采取了取消雨水蒸发池的优化方案,采取分流的途径,大大减少了含油污水池的容量,从而使油田的建设有所降低,同时,也规避了雨水蒸发池产生的一些问题。

3.3设置集水沟

集水沟的主要目的是收集洁净的雨水,一些相对安全区域的雨水能够自然的流入集水沟,我们可以利用这部分的雨水对油田周边的植被进行灌溉,节约了灌溉用水,对周边环境的建设也有非常好的作用。

3.4设置视频监控系统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视频的监控系统走入了各行各业,同时,在长庆油田中也有了广泛的应用,我们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可以有效的对油田的工作情况进行全面的动态了解,能够及时发现问题并做出处理,同时,可以采用这个系统对员工的工作进行监督,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

4结语

篇4:井场信息化发展现状

第一条 为加强油气田开发区域内的生产建设,实现油田生产与区域环境保护工作并重,保护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及良好的生活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特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各单位及项目组要严格执行环保工作项目主管,专业负责制度,各单位及项目负责人要按要求落实辖区内环境保护和治理项目,协调、指导、检查、督促落实环保措施;各生产施工单位对施工作业现场要加强管理,制定相关措施,把环保工作纳入日常管理之中。

第三条 一切在水源保护区内从事油、气田勘探、开发、建设项目等活动的单位及个人,都有责任保护饮用水源地的环境,并有义务对污染损害水源地环境的行为进行监督和检举。

在水源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一切与水源无关的生产活动,禁止设立任何形式的排污口向水域排放污水。在二级保护区内不准新建、扩建向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改建项目须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原有排污口必须削减污水排放总量。对从事试油、钻井、地面作业及采油作业的所有单位,必须严格执行水源保护区的规定,不准向水域排放污水。

在一、二级保护区以外的区域里,直接或间接向水域排放废水,必须符合国家及地方政府规定的废水排放标准,当排放总量不能保证区域内水质满足规定时,必须削减排污负荷。

第四条

处在饮用水地下水源各级保护区的油田所有单位及个人必须依法遵守下列规定:

(一)禁止利用渗坑、渗井、裂隙、溶洞等排放废水和其它有害废弃物。

(二)禁止利用透水层孔隙、裂隙、溶洞及废弃矿坑储存石油天然气、放射性物质、有毒有害化工原料等。

(三)所有作业都必须制定环保措施,严防发生污染事故。

(四)采油、采气污水经沉降、过滤等处理后;含醇污水经提醇回收等处理后,要全部实施安全、有效的回注,不得污染地下水源。

第五条 在水源保护区进行钻井作业时,各钻井单位要认真执行《石油与天然气井控技术》,要制定合理有效的安全、环保制度和环保风险预案,进一步规范“三标”井场建设。

钻井过程穿越淡水层时,必须采取以下保护措施:

(一)从钻开表层黄土层起,直到钻开基岩20∽30 m,必须采用清水泥浆。

(二)表层套管的固井水泥必须返高至地面,防止饮用水层受到钻井液污染。

(三)井场泥浆池必须有防渗、漏措施,泥浆池必须铺有防渗布,泥浆池周边高于地面30∽50cm,并要求泥浆池液面必须低于地面0.1m以上。

(四)完井后的固井水泥必须返高至规定的含水层以上

(五)钻井岩屑必须按环评要求处置和利用,不准随意倾倒在井场外面,生活垃圾必须存放到固定位置并作回收处理。

(六)完井后要做到工完料清场地净,剩余泥浆尽量回收利用。第六条 试油、井下作业要实行无污染作业,严格控制落地原油。对作业过程中产生的污油、污水、废液等,要采取措施、妥善处理,不得造成污染。

(一)试油作业时,必需配备金属贮油罐,抽吸作业时井口应安装防喷盒,防止井口油水外溢,油水应集中进金属贮油罐,并及时回收。地面污油应及时清理干净。

(二)油、水井洗井压裂等施工作业时,污水排放应入污水池,污水要全部回收,就近拉往污水处理站,合格后进行回注。

(三)施工过程中,必须加强井口与贮油及地面污油污水的管理,严防污油污水漏失扩散。

(四)作业完清理井场及污水池交采油使用。

第七条

对位于水源保护地的采油作业井场,环保建设率要达100%。井场内要重点加强污染源治理,污水、污油的贮存与拉运,要采取行之有效的保护措施,控制污染物不出井场,确保水源不受污染。具体规定:

(一)井场设备布局合理,安装稳定,运行正常,无跑、冒、滴、漏现象。抽油机等设备要干净见本色。井场内外无污油、无垃圾。

(二)井场必须修建围墙。位于饮用水源保护区及河流两岸100米范围的井场周围必须修建高1.5∽2m的砖石围墙;其它区域可修建高1 m的土围墙;对日产量在1吨以下的单井井场,可设堤高为0.5m的筑土防护堤,堤底宽不小于0.8 m。

(三)饮用水源保护区及河流两岸100米范围的井场,井口要有集油盒,(井口与污油池之间要修建离地面20公分的水泥导油槽),修建一个体积不小于20立方、高出地面10公分、且设有防渗措施的污油回收池,为防止意外,污油池上要加盖以确保安全。

(四)井场内要设置5∽10立方具有防渗漏措施的油泥池,油泥定期清运,集中处理。

(五)对于个别距集中处理站过远不便集中排污的零星油井,井场内允许设置容积不小于30立方水泥或铁制脱水容器,集满后拉至废水集中处理站处理。

(六)禁止井场直接脱水,禁止在运输过程中脱水,含水原油统一拉至集中处理站集中脱水;污油池的污油要及时回收,在雨季来临之前必须清理干净、严防污油随雨水流入水源。

(七)围墙内侧要修建雨水渠,将雨水导入雨水蒸发池内,雨水蒸发池容积不得小于30立方,做到雨水不出井场;围墙外侧要修挖排洪渠,防止场外雨水进入井场。

(八)注水井洗井时,要利用洗井污水处理车在井场对洗井污水进行处理,循环使用,严禁外排。

(九)加强井口盘根盒、闸门等设施管理,及时紧固更换,防止跑、冒、滴、漏发生。

(十)检泵等修井作业时,要严格加强防污染措施。起油管前要打开泄油器,管内油水入池入罐,蒸汽吹扫油管、油杆的污油、污水等全部回收至污油池内;污油及时回收,严禁流入井场,做到工完料清场地净。

(十一)井场的环境管理要实行“两化”“三有”制度,即科学化的管理、规范化的运作;工作有章程,生产有纪律和值班有记录。要在井场显要位置设置环保宣传标语;预防污染事故发生。一旦发生事故要立即处理,防止扩散并及时上报当地环保部门和公司质量安全环保处。

第八条 各作业区的井场要加快井场植被恢复和生态建设。围墙内外两侧必须植树、种草,井场外坡面要因地修建反坡梯田或鱼鳞坑,乔、灌、草结合,全面绿化,绿化率要达到60%以上,防止水土流失。

第九条 对未严格执行本办法,造成污染的单位,要按油田公司《环境保护暂行管理规定》处罚。第十条

上一篇:如何提高肉牛繁殖力?下一篇:言论:从班组源头抓好企业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