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

2024-06-20

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通用8篇)

篇1: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

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

第一条 目的

规定了固体废物堆放场所分类、临时贮存、转移处置的办法,以确保满足环境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

第二条 适用范围

适用于我公司固体废物堆场的固体废物管理。

第三条 定义和术语

固体废物堆场:用于不可回收废物、可回收废物、危险废物临时贮存的堆放场所。

第四条 职责

1、物资管理部负责固体废物堆场的分类、处置管理,负责销售方、接受废物处置方资格的确认和不可回收废物、可回收废物、危险废物的销售、转移处置,负责固体废物分类清理分承包单位合同的签订和人员的管理。

2、安监部负责对固体废物堆场的安全及环保防护措施落实情况进行监督、检查。第五条 工作程序

1、固体废物堆场要求

(1)用于堆放可回收废物和不可回收废物的场地与工作场所应有隔离或隔断;场界应位于居民区 800 米以外、常年最大风频的下风向,地表水域 150 米以外;场地要有标识;配备必要的消毒剂、喷雾器。

(2)可回收废物和不可回收废物的场地应与危险废物场地隔开。(3)用于存储危险废物的场地或场所应具备遮阳、防雨、防地表渗透、防颠覆的条件。

(4)应有防止粉尘污染和防火措施。

(5)应设置环保标志、放置消防器材。

(6)应避免建在溶洞区或易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如洪水、滑坡,泥石流、潮汐等影响地区。

(7)应在易燃、易爆等危险品仓库、高压输电线路防护区域以外。

(8)应设计建造径流疏导系统和雨水收集池,保证能防止 25 年一遇的暴雨不会流到危险废物堆里。

(9)产生量大的危险废物可用散装方式贮存在按上述要求设计的废物堆场。

(10)不相容的危险废物不能堆放在一起。

(11)进场的外籍船舶生活垃圾必须经消毒处理后方可分拣、转移处置。

2、固体废物的分类

(1)固体废物分成三类:不可回收废物、可回收废物、危险废物见《固体废物管理规定》。

(2)清理分类人员要维护公司的利益,特别是对销售的有色金属类、可利用类、余料类的废旧物资要加强监督,禁止混装、过磅后再装等违法现象发生。

(3)操作人员需要严格按照《不可回收废物清单》、《可回收废物清单》、《危险废物清单》所列的范围在堆放区内分类堆放;对《危险废物清单》所列的危险废物在分类后要做好标识,标识要清楚牢靠,防止转移处置时发生混淆。

(4)所有进入分类作业区人员必须按照要求穿戴好劳动保护用品;从事明火、吊运、指挥的特种作业人员须持有特种作业上岗证;明火、吊运作业要严格按照明火、吊运作业相关规定执行。

(5)作业人员要认真做好施工现场“6S”管理工作;场内严禁游烟;无关人员不得入内。(6)堆场管理人员要在作业现场指挥、分配分承包人员的作业。

3、临时贮存

(1)不可回收废物、可回收废物可以露天堆放。

(2)危险废物必须细分堆放贮存。

(3)废油类临时贮存在专用废油池内,废油漆桶也必须临时贮存在专用区域。

(4)液体类危险废物需要用罐装,易挥发的、有恶臭的需要加盖,并有防倾倒措施。

(5)不可回收废物、可回收废物、油脚类危险废物临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两周;属于液态类、易挥发的、有恶臭危险废物临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周。

(6)在常温常压下易燃、易爆及排出有毒气体的危险废物必须进行预处理,使之稳定后贮存,否则,按易燃、易爆危险品贮存。

(7)除在常温常压下不水解、不挥发的固体危险废物可在贮存设施内分别堆放外,其他必须将危险废物装入容器内。(8)禁止将不相容(相互反应)的危险废物在同一容器内混装。

(9)装载液体、半固体危险废物的容器内须留足够空间,容器顶部与液体表面之间保留 100 毫米以上的空间。

(10)相邻堆场之间应留有搬运通道。

(11)不得将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混合或合并存放。

(12)必须定期对所贮存的危险废物包装容器及贮存设施进行检查,发现破损,应及时采取措施清理更换。

4、固体废物的转移处置,按照《固体废物管理规定》、《废旧物资管理规定》执行。

(1)废旧物资销售管理人员、安监部加强物资出门证制度管理,保卫人员要仔细核对出门物资的品种、数量、规格和出门证,发现可疑现象要通知物资管理部经理和安监部。

(2)各种凭证应妥善保管,接受监督部等管理部门的监督检查;废旧物资销售管理人员应按照要求将相关材料上报安监部。

(3)在装卸吊运过程中要有防止“跑、冒、滴、漏”现象的发生;起吊用的器具要做好点检标识。

(4)分承包方操作人员不得签署任何票据,所有手续应由管理人员经办;装车过程应有管理人员在场。

第六条 附则

1、本规定由物资管理部负责解释。

2、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行。原《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1.1 版同时作废。

篇2: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

对公司办公、生活、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固体废弃物,能合理合法处理,以达到保护环境的目标。

2. 范围

适用公司内产生各类废弃物的处理。

3. 引用文件和定义

4. 职责

4.1 公司后勤部决定垃圾堆放点。

4.2 废物产生部门负责做好废弃物的分类及堆放到指定的相应垃圾堆放点。

4.3 办公过程中、生活中、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由后勤部负责垃圾堆场管理和定期清运。

5 管理内容

5.1 来源和说明

5.1.1 办公生活废弃物:办公生活场所产生的废弃物。

5.1.2 资源废弃物:制造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可回收或可循环使用废弃物,如包装袋、纸箱、废铁、报废品、废玻璃、废纸等。

5.1.3 一般废弃物:制造过程中产生的对环境影响较小的固体废弃物,如包装纸箱、编织袋、废纸等。

5.1.4 危险废弃物:制造生产过程或生产过程中发生的有毒有害废弃物,如废日光灯管、废电池、废油、废墨盒、含油废抹布、溶剂等在《国家危险废弃物名录》中有登录的废弃物。

5.2 收集和储放

5.2.1 公司下班后,各生产部门负责将自身产生的废弃物收集分类,储放到公司内指定地点。

5.2.2 危险废弃物的堆放点,要考虑防雨、防火、防泄漏、通风等措施,并做好危险、废弃标记,危险清运管理人员需经过培训后,了解危险废弃物的特性,做到自我保护。

5.3 处置

5.3.1 废弃物的处置必须委托有关废弃物处置单位进行合法回收,若是私人清运,要与承包清运人签订废弃物处置保证书,说明废弃物流向,以避免污染环境。

5.3.2 在废弃物清运时,在填写废弃物清运时,要填写《废弃物清运处理记录表》、出门证。

5.3.3 对环境有较大影响的危险废弃物,必须由环保机构认可,具有危险废弃物收购许可证单位进行处置,若暂时找不到处置单位,公司应对危废做好储存防护工作

5.3.4 生产部负责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检查各类废弃物的储放情况。

5.4 异常处理。

5.4.1 各类废弃物的储放区位置进行检查,是否有异常情况发生,若有异常则要依据《纠正和预防措施控制程序》进行处理。

5.4.2 当废弃物的产生量较多时,由责任部门通知有关方面清运。

6. 相关文件

《纠正和预防措施管理程序》

7. 记录

废弃物处理统计表(一般废弃物)

废弃物处理统计表(危险废弃物)

固体废弃分类基准表

分类示 例处 理 方 法废 弃 场 所

危险废弃物

荧光屏、铅蓄电池、充电电池、一般电池、复印机感光鼓、激光打印机硒鼓、压力容器瓶、有毒有害化学品容器、日光灯管。废弃处理(委托外部)垃圾场危险品物区

生产废弃物

1.废纸、废纸隔板、废商标、废报纸、废杂志等 回收处理(委托外部)垃圾场纸皮区

2.废白纸、打印废纸、废玻璃等 再利用(委托外部)

3.金属:不良金属物品、水龙头、刀片、钢尺、铁夹、打包扣 回收处理(委托外部)垃圾场金属品区

4.塑胶类:塑料手套、塑料瓶(盖)、塑料夹、打印机盒、塑料布、塑料桶、塑料尺、打包扣、打包带、回收处理(委托外部)垃圾场塑胶品区

5.橡胶类:废轮胎、废橡胶物品 回收处理(委托外部) 垃圾场橡胶品区

6.玻璃:玻璃瓶、玻璃杯、玻璃片、电脑保护屏 回收处理(委托外部)垃圾场玻璃品区

7.木材:木箱、木条 回收处理(委托外部) 垃圾场木材区

8.不回收生产废弃物:废折叠椅子、单向轴承螺丝刀、带轴(金属)滚轮 电源插座等 废弃处理(委托外部) 垃圾场工业废弃物区

9. 食堂泔脚水 (委托外部)

一般废弃物不属于以上两类物品的其他废弃物:手纸、名片、毛巾、条纹胶带、胶卷、胶布、带胶膜纸、碎纸屑、清扫垃圾、植物叶子、工鞋、拖把、扫把、口香胶、磨砂纸、烟头、烟灰、果核皮、油性笔、白板笔、建筑垃圾、砂轮、陶瓷品、卫生垃圾废弃处理(委托外部)垃圾场一般垃圾区

篇3:固体废物堆场管理规定

1 现阶段固体废物处理的现状概述

对于固体废物的影响已经受到了国家的重视, 为了能够维护现有的自然环境, 需要将固体废物进行处理后再排放到自然环境当中, 并通过法律法规约束固体废物排放的标准。然而在如此严格的管理下, 仍然有些人没有严格执行固体废物排放标准, 主要是对于固体废物对环境污染的认识不足, 导致很多固体废物不当处理排放到环境当中, 污染了人类赖以尚存的环境。很多城市对于固体废物处理的监管力度不足, 最终也使得企业没有适当处理固体废物就排放到环境中。在城市发展速度不断加快的今天, 越来越多的固体废物处理问题逐渐暴露出来, 环境的恶劣变化也逐渐反映了人类对固体废物的不当处理造成恶劣后果。例如对于固体废物没有进行准确分类, 固体废物没有得到适当处理, 没有达到法律规定的固体废物排放标准就进行排放。因此固体废物处理方面还有很多需要进行改进的技术。

2 如何针对固体废物进行鉴别并适当处理

首先从根本上认识到固体废物的适当处理重要性。

从城市管理和维护的组织机构上成立专门的固体废物处理中心, 能够以固体废物处理中心为主体提供更加专业的固体废物鉴别和处理。基于我国已有的固体废物相关法律法规, 监管部门需要对固体废物处理严格监管, 不同部门之间协调配合共同维护良好的环境条件。环保管理部门需要依据相关法律对固体废物处理中心进行规划和管理, 通过各种模式将固体废物处理法规贯彻到基层实践当中, 尤其加强固体废物排放的重点单位监管, 固体废物排放中心应该从技术上对基层实践予以帮助和服务, 将鉴别工作和处理工作深入推进。

其次扎实做好固体废物管理工作。

固体废物的管理工作内容十分复杂, 从最初的企业排污申报到后续企业产生固体废物, 以及固体废物的鉴别工作和处理工作等等, 都需要管理部门开展审批、监管等各项工作。在开展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中应该仔细核查申报企业提供的数据, 对于固体废物的鉴别也应该尽量细致, 为监管部门提供比较准确的科学依据, 这样能够提高固体污染物处理的效果, 利于降低排放污染。

其三努力从固体废物的源头进行约束。

在进行固体废物的鉴别工作中还包含一项内容即对于污染源的寻找, 固体废物的污染源是治理污染的关键, 准确寻找到固体废物产生的源头, 将污染源的种类进行辨别, 能够将固体废物的产生进行约束, 从而减少固体污染物的出现, 或者将固体污染物的影响降低, 这些都能够有效帮助环保工作。并以这些污染源为灵感开发出更加清洁的工艺流程, 推动整个生产行业的绿色进程。

其四将固体废物进行分类提高利用率。

将固体废物进行合适处理不仅仅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 还需要较大的空间进行处理工作, 从成本上讲是十分巨大的消耗, 但是通过固体废弃物的鉴别, 就能够将可再生固体废弃物分离出来, 这部分所占用的空间就能够节约出来, 对于废物处理的工作量也相应减少。分离后的可再生固体废弃物还能够循环利用, 带来一定收益, 因此将固体废物循环利用是一项经济环保的举措, 但是其实现的基础仍然是固体废物的鉴别。

最后要加强常规的监督管理工作。

为了监督环保部门对企业的整改要求是否落实, 企业在日常固体废物处理时是否满足排放要求, 环保监管部门应该做好常规检查, 将所有的检查工作落实在细节上, 不能走马观花的完成, 而是根据固体废弃物的鉴别结果, 遵循相应的处理和排放标准进行核对, 尤其是一些数据量的核对, 避免企业出现违规偷排的现象。防止固体废弃物没有经过处理就排放到环境中, 加强监管力度。

3 结语

通过本文上述分析可以看出, 城市的发展带来了环境污染的相关问题, 通过对固体废物的鉴别能够提高固体废物的监管和处理效率, 是保护环境的一项重要举措需要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郝雅琼.固体废物全过程管理中固体废物鉴别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 2016 (2) .

[2]王钧华.进口固体废物的监管制度研究[J].华东政法大学, 2014.

[3]郝雅琼.关于进口含铁物料的固体废物鉴别方法研究[J].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2016, 41 (4) .

[4]黄正芳.固体废物环境管理中存在的廉政风险与防范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14 (3) :13-15.

[5]杨琼.进口固体废物鉴别现状及鉴别依据相关问题的探究[J].环球市场, 2016 (5) .

篇4: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对策思考

关键词:城市固体废物 管理 对策

中图分类号:X79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8937(2009)03-0033-02

随着城市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发展,城市固体废物的产生量也迅速增长,城市固体废物污染已经和水污染、大气污染、噪声污染一起成为四大污染公害,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也直接影响到社会稳定和经济的发展。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现实要求,必须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笔者试图通过剖析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现状,探讨有效加强固体废物的管理和处理处置的对策。

1城市固体废物的定义、种类及产生原因

固体废物是指人们在生产建设、日常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对产生者来说是不能用或暂时不能用要抛弃的污染环境的固态、半固态的废弃物质。

按照城市固体废物产生的原因,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四类:

1.1 工业固体废物

工业固体废物是在工业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排入环境的各种废渣、污泥、粉尘等。工业固体废物如果没有严格按环保标准要求安全处理处置,对土地资源、水资源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1.2 危险固体废物

危险固体废物特指有害废物,具有易燃性、腐蚀性、反应性、传染性、毒性、放射性等特性,产生于各种有危险废物产物的生产企业。从危险废物的特性看,它对人体健康和环境保护潜伏着巨大危害,如,引起或助长死亡率增高;或使严重疾病的发病率增高;或在管理不当时会给人类健康或环境造成重大急性(即时)或潜在危害等。

1.3 医疗废物

医疗废物,是指医疗卫生机构在医疗、预防、保健以及其他相关活动中产生的具有直接或者间接感染性、毒性以及其他危害性的废物。主要有五类:一是感染性废物,指携带病原微生物具有引发感染性疾病传播危险的医疗废物,包括被病人血液、体液、排泄物污染的物品,传染病病人产生的垃圾等;二是病理性废物,指在诊疗过程中产生的人体废弃物和医学试验动物尸体,包括手术中产生的废弃人体组织、病理切片后废弃的人体组织、病理腊块等;三是损伤性废物,指能够刺伤或割伤人体的废弃的医用锐器,包括医用针、解剖刀、手术刀、玻璃试管等;四是药物性废物,指过期、淘汰、变质或被污染的废弃药品,包括废弃的一般性药品,废弃的细胞毒性药物和遗传毒性药物等;五是化学性废物,指具有毒性、腐蚀性、易燃易爆性的废弃化学物品,如废弃的化学试剂、化学消毒剂、汞血压计、汞温度计等。

1.4城市生活垃圾

城市生活垃圾指在城市日常生活中或者为城市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的活动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包括:有机类,如瓜果皮、剩菜剩饭;无机类,如废纸、饮料罐、废金属等;有害类,如废电池、荧光灯管、过期药品等。

2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越来越重视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出台了相关的规定,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收到了一定的成效。但与世界先进国家相比,与改善人居环境的要求相比,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应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突出表现为四个“不”:

2.1意识不强

不管是一些政府管理部门,还是一般城市居民,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对城市废物管理意识不到位的问题。从政府管理层面看,据统计,截至2004年12月31日,全国县级以上行政区总计省级34个,地级333个,县级2862个,根据2007年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发布情况的通报中了解到,全国共有206个城市向社会发布了2007年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信息,其中44个环境保护重点城市,60个国家环境保护模范城市,发布内容包括工业固体废物、危险废物、医疗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的产生量、处置量等。从数据中算出只有近7.2%的城市发布了信息,而绝大多数的城市没有发布固体废物防治的信息。从城市居民层面看,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城市生活垃圾分为可回收物、有毒垃圾、厨余垃圾、其它垃圾四类。据相关调查数据表明,居民做到将垃圾分类投放必须在家中准备至少四个垃圾桶,但调查发现,74%的居民家中垃圾桶的数量不超过3个,也就是说相当数量的居民家中不具备将垃圾按照国家相关标准分类投放的客观条件;在对北京市海淀区某小区分类垃圾箱1小时的观察中,发现来倒垃圾的39位居民中只有两人把手中不同的垃圾袋分别丢进两个垃圾投放口里;街道上的情况则更不尽如人意,20分钟里,往分类垃圾箱里投放废弃物的过路人7位,只有1人按标志投放,其他人都是不看标志就随手放进去。大部分人在投放垃圾时并不注意手中的垃圾是否可回收,更不会区分垃圾箱,基本上是随意投放。

2.2投入不足

政府投入不力,城市垃圾处理缺乏资金来源。2002年,国家发改委会同有关部门印发了《关于实行城市生活垃圾处理收费制度,促进垃圾处理产业化的通知》,出台了垃圾处理收费政策,但未落实到位,在执行存在一些问题。一是收费标准低。据调查,各城市收取的生活垃圾处理费一般只占垃圾收集、运输和处理费用的50%,有的城市仅为20%;二是收缴率低,居民的缴纳率为20%。在目前住房结构和垃圾收集方式下,难以确定垃圾产生者,因此也无法按垃圾产生量收费。垃圾收费缺乏有效的收费载体,对不缴纳者无法实施强制性措施,也是收缴率低的原因。由于政府投入不足,城市垃圾处理设施严重不足,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主要是以郊外堆放、简易填埋、卫生填埋为主,极少一部分采用焚烧处理,高温堆肥常处于半运转状态,城市固体废物的处理率低,处理效果差。从一些城市发布的信息看,我国城市生活垃圾95%以上为填埋处理,其中约一半未经处理裸露堆填。大多数填埋场防渗措施达不到技术要求,垃圾不能及时覆盖,不具备垃圾渗滤液处理手段,不同程度地产生了二次污染。总体看来,我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尚处在较低的层次,能够相对达标处理的仅占垃圾产生量的10%。

2.3 机制不活

包括收集和转运服务的分散化程度不够,市政技术规划能力不足,私营部门参与程度不深,政府各部门责任划分不清,中央和地方的职责区分不当等。由于界定不够明确,责任不明,存在“真空地带”使得实际操作中某些固体废物成为管理中的盲区或模糊地带,造成长时间无人清运和处理的不良局面。如对医疗垃圾的管理问题,医疗场所的生活垃圾究竟由卫生部门还是环境卫生部门负责,因缺乏明确的法规,使得医疗垃圾清运和处理陷入窘境。在动作模式上,基本上依靠政府投入,缺乏自身活力。由于商业参与规则和成本核算做法不明确、不一致,采购行为不透明,补贴不具持续性,市政资金支持不充足以及监管框架不清晰,政府在固体废弃物服务领域提高私营部门参与的目标受到阻碍。考虑到城市固体废弃物管理预算将逐年大幅上升,应更多地鼓励私营部门参与,并大幅度地提高用户收费。所有城市都应该引进标准的财务系统,以对运营成本进行准确核算。目前,我国城市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平除北京、上海、广州等十几个大城市外,多数城市的固体废物处理处置水平滞后,特别是城市生活垃圾,大部分城市的城市生活垃圾为填埋处理,有些城市甚至还没启动。要提高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效率,必须从优化责任机制入手,做到职责明晰,相关职能部门将各自的责任真正落实到位。

2.4监督不力

环境保护部门还未建立起强有力的统一监管机制及与之相适应的技术保障体系,加上在一些部门和领导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经济发展、轻环境保护的意识,使得环保部门作为环境保护的统一监督管理部门,很难有效地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实现统一监督管理的职能。因此,对环境违法行为执法不到位的情况还不同程度存在。

3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管理的措施

加强对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应以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为目标,重视源头控制和全过程管理,依法促进治理和提高全民环保意识,全方位提高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水平,治理城市环境才能取得实效。

3.1 突出宣传重点,深化环保意识

加强城市固体废物的管理,必须从强化责任主体的环保意识入手,筑牢思想基础。强化环保意识,又必须在宣传上下功夫,特别要抓住重点内容、创新方式、重点人群,通过宣传,树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身边做起的意识;树立环保也是经济效益的意识。如,在宣传介质上,在继续发挥好传统宣传介质的基础上,也要重视引入先进传媒手段,扩大宣传的广度和深度,包括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和网络、短信等,全方位宣传环境保护常识和政策法规,树立环保意识;要组织环保知识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学校、进家庭等活动,开展绿色学校、绿色家庭、绿色社区等群众性创建活动,倡导绿色消费,逐步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鼓励和引导广大群众和社会团体积极参与到环境保护中来;在各级党校、干部学校和大、中、小学校等各类学校,开设环境保护课程,用具体的实例进行讲解。一位西方科学家说过这样一句话,世界上不存在垃圾,只有放错了地方的物资,这话非常富有哲理。固体废弃物混在一起是垃圾,分开却是财富,实行固体废物的分类收集,是最大限度利用这笔财富最为关键的一步。如果我们所有的人都能意识到这点,对垃圾实行分类回收就能变废为宝,把废弃物中可利用物资如废铜、废电池等重新利用,就能尽量地节约资源。

3.2 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

我国对固体废物污染控制起步较晚,与发达国家相比,固体废物处置技术和装置水平还很低,远远不能满足国内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如城市垃圾机械化收运率比较低,手工操作较多,且机具不足,设备性能差;城市垃圾卫生填埋场专用机具如压实机、推土机、装载机、填埋气体回收利用成套设备、新型填埋覆盖材料等的研制与开发有待发展。特别是由于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堆肥处理难度大,产品质量差。由于生活垃圾焚烧设备的开发刚刚起步,缺乏成套化、系列化的设备,国内垃圾焚烧厂主要为引进国外设备,除个别单位外,一般尚未形成自己的科研、生产体系,在环境污染控制方面技术环节薄弱。因此要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加大资金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围绕废物产生、管理、处置的关键环节,突出生态和谐与循环经济,统筹规划城市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体系。如采用先进的垃圾处理技术,提高垃圾处理的科技含量,填埋场采用高密度聚乙烯膜作为防渗材料,提高填埋作业效率,采用大型填埋压实机;提高填埋场填埋气体的开发利用;建设现代化垃圾焚烧发电厂等。据预测,未来十年间,全球在能源、环境、农业、医药等领域将出现十大新兴技术,其中有关固体废弃物处理的新兴技术被排在第二位,固体废弃物处理产业将成为21世纪新的经济增长点,中国要抓住这个机遇期,在固体废物研究与技术开发上,重点研发废旧家电与电子产品、汽车、城市生活垃圾、餐厨垃圾、工业固体废物、有毒有害固体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并开展重点城市或区域废弃物综合示范重要集成技术。开发生活垃圾废物流系统关键技术与装备开发;机械生物处理技术研究;可持续生活垃圾填埋处理技术;大型成套焚烧设备的国产化技术研究;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估技术;农业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旧垃圾场污染控制及生态恢复技术研究等。

3.3 健全工作机制,增强工作实效

认真总结近年来我国的成功经验,学习和借鉴国外的先进管理和技术,取人之长,为我所用。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健全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在领导方式、管理模式、工作方法,处置流程等,把责任落实到废物管理的各领域、各环节,形成权责分明、运转规范、科学高效的工作机制。积极探索建立政府监督下的市场管理机制,实行强制性行政管理措施与激励性经济措施相结合的管理模式。整合国内外资源,建设行业研发基地,持续地解决行业发展中的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等各种创新处理模式,实现垃圾末端处理转向综合治理;由单纯的处理转向产业化处置;由污染控制转向全方位环境保护。

3.4 严格执法监管,加大惩治力度

篇5: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

第一章 总则

第一条 为加强各类工业固体废物的储存、处理和处置的管理,防止造成二次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本规定所称“工业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催化剂、焦油、塔低物、废干粉、废胶块等化学废渣和废滤布、不合格品及不能送往生活垃圾场进行处理的其他固态、半固态废弃物质。

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危险废物”是指国家危险废物名录或根据国家规定的危险废物鉴别标准和鉴别方法认定的具有危险特性的固体废物。

第四条 各单位应大力推行清洁生产,减少工业固体废物的产生,积极开展工业固体废物资源综合利用、化害为利,能回收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必须回收利用;不能回收利用的工业固体废物要转移给具有合法资质的用户进行处置。

第二章 责任与监督

第五条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必须保证本单位工业固体废物的管理符合公司《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规定》的要求,并对本单位工业固体废物管理负责。

第六条 安全环保部具体负责工业固体废物管理,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必须落实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责任,采取有效措施,防止或减少工业固体废物对环境的污染。

第七条 工业固体废物要按其来源、种类、数量、去向等内容进行统计,并建立台帐,定期上报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八条 各单位要加强对本单位所属的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或处置设 施的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严禁擅自停用或拆除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确有必要停用或拆除的,必须上报安全环保部批准,并采取措施,防止环境污染。

第九条 建设项目配套建设的工业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设施,必须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

第三章 工业固体废物

第十条 工业固体废物产生单位必须在安全环保部的统一组织下,定期向公司安全环保部申报登记。

第十一条 各单位产生的工业固体废物,应首先采取措施在厂内实现减量化、资源化或无害化,然后考虑贮存、处理、处置等措施。

第十二条 工业固体废物在厂内临时贮存时间不得超过一年,并根据需要在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储存点设置识别标志。

第十三条 各单位在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工业固体废物时,必须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其它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并对贮存、运输、处置固体废物的设施、设备和场所加强管理和维护,保证其正常运行和使用。

第十四条 需要向厂区内工业固体废物临时储存场所排放固体废物时必须向安全环保部申报。工业固体废物执行分类搜集、存放,严禁乱排乱放,禁止向生活垃圾场或其它非工业固体废物处置场所倾倒工业固体废物。

第十五条 需要将工业固体废物送至厂区外处置的单位,必须报厂安全环保部审批备案后,方可进行出厂转移处置。

第十六条 工业固体废物必须经过包装、固化或采取其它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后,方可分类转移到处置地。

第四章 危险废物

第十七条 危险废物要严格执行申报登记制度。危险废物由安全环保部向公司安全环保部或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申报登记。

第十八条 危险废物产生、处置单位对危险废物的容器、包装物以及收集、贮存、处置危险废物的设施、场所,必须设置危险废物识别标志。

第十九条 安全环保部负责对危险废物接收单位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建设项目环评报告书(表)、建设项目环保设施验收报告、工商注册营业执照、安全生产许可证、危险化学品经营许可证等资质资料进行初审,并上报公司安全环保部审核备案。

第二十条 危险废物产生单位于每季度末25天前向厂安全环保部报送下一个季度危险废物转移计划。转移计划的内容包括危险废物的种类、编号、产生量、转移去向和数量等内容。

第二十一条 安全环保部接到各单位的转移计划后,编制危险废物转移建议计划,并于每季度末20天前上报安全环保部。

第二十二条 危险废物处置部门必须按照安全环保部批复的转移计划进行危险废物的出厂转移,并建立危险废物出厂转移台帐,每季度末上报厂安全环保部备案。

第二十三条 危险废物处置部门必须要求运输单位具有危险废物运输资质,运输工具应符合危险废物运输技术规范要求和设有明显的警告标识,并配备必要的应急防护设备。装运危险废物时,应检查其包装及所附标签、标识,并按照危险废物装运的技术规范要求装载。

第二十四条 危险废物处置部门配合安全环保部审查危险废物接收单位和运输单位在发生意外事故时,应采取的应急和防范措施,并跟踪监督危险废物接收单位和运输单位对危险废物的运输、处理和处置情况,防止发生二次环境 污染。

第二十五条 禁止将危险废物转移或委托给无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或合法环保手续的单位进行处置。

第五章 附则

第二十六条 安全环保部负责工业固体废物管理的监督和考核。凡违反本规定的,安全环保部有权纠正并要求限期整改,对由于转移或处置不当引起的环境污染可以视情况进行考核。

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与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规章不一致时,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上级规章。

篇6: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固体废物进口环境管理,防止进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液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进口,是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运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活动。

通过赠送、出口退运进境、提供样品等方式将固体废物运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进境修理产生的未复运出境固体废物以及出境修理或者出料加工中产生的复运进境固体废物的,除另有规定外,也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禁止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本办法所称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是指:

(一)出售或者出租、出借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二)使用购买或者租用、借用的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进口固体废物;

(三)将进口的固体废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载明的利用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五条 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禁止固体废物转口贸易。

未取得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的进口固体废物不得存入海关监管场所,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A/B型)、保税仓库等海关保税监管场所(以下简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

除另有规定外,进口固体废物不得办理转关手续(废纸除外)。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进口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和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进口相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进口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固体废物进口实施相关监督管理。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建立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实行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信息共享,协调处理固体废物进口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务。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务主管部门、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检举违反固体废物进口监管程序和进口固体废物造成污染的行为。

第二章 一般规定

第八条 禁止进口危险废物。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禁止以热能回收为目的进口固体废物。

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

禁止进口境内产生量或者堆存量大且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固体废物。

禁止进口尚无适用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的固体废物。

禁止以凭指示交货(TO ORDER)方式承运固体废物入境。

第九条 对可以弥补境内资源短缺,且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条件能够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按照其加工利用过程的污染排放强度,实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的固体废物目录。

第十一条 禁止进口列入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

进口列入限制进口或者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必须取得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第十二条 进口固体废物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第十三条 进口固体废物的装运、申报应当符合海关规定,有关规定由海关总署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进口固体废物必须符合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经检验检疫,不符合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的固体废物,不得进口。

第十五条 申请和审批进口固体废物,按照风险最小化原则,实行“就近口岸”报关。

第十六条 国家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外供货商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向中国出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外供货商,应当取得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颁发的注册登记证书。

国家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内收货人实行注册登记制度。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内收货人在签订对外贸易合同前,应当取得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颁发的注册登记证书。

第十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加工利用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等环境风险较大的固体废物的企业,实行定点企业资质认定管理。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在设定的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内加工利用。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的建设规范和要求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出口加工区内的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必须持有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出口加工区以外的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必须持有商务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海关核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手册(帐册)和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篇7:固体废物转移管理办法

第一章

第一条 为了加强对危险废物转移活动的监督管理,防止环境污染,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转移危险废物及其监督管理活动。本办法所称危险废物转移,是指以贮存、利用或者处置危险废物为目的,将危险废物从移出者的厂区或者场所移出、交付运输并移入接受者的厂区或场所的过程。出口危险废物及其在境内的转移不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 转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照本办法规定申领、填写、移送、保存和报送危险废物转移联单。鼓励采用危险废物电子转移联单。危险废物移出者、运输者和接受者必须按照危险废物转移方案和批准转移决定的要求转移危险废物。

第四条 环境保护部对全国的危险废物转移活动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的危险废物转移活动实施监督管理。

第二章

危险废物转移管理的一般规定

第五条[移出者责任] 危险废物移出者应当承担以下责任:

(一)(包装责任)根据危险废物的性质、成份、形态及污染防治和安全防护要求,选择安全的包装材料并进行分类包装;

(二)(告知责任)向危险废物运输者和接受者说明危险废物转移过程中污染防治和安全防护的要求,应对突发事故的措施,以及应当配备的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防护用品;

(三)(标识责任)在所有待运危险废物的容器或储罐的醒目处清晰地粘贴符合国家有关标准规范的危险废物标识和标签;

(四)(交付和装载责任)负责将包装完好的危险废物连同转移联单交付运输者,并负责装载待转移的危险废物,避免性质不相容的危险废物混装,避免因装载活动造成对环境的危害。

第六条[运输者责任] 危险废物运输者应当承担以下责任:

(一)(资质责任)运输含废弃危险化学品的危险废物的,应持有《危险化学品安全管理条例》规定的车辆运输许可证和运输人员上岗资格证;

(二)(核对责任)确认拟转移的危险废物具有转移联单,并根据转移联单的内容,核对待运的危险废物包装、标识和标签与转移联单是否相符。

(三)(配备责任)配备沙土、容器、灭火器、通讯工具等必要的应急处理器材和人员急救防护用品。

(四)(安全运输责任)运输者应当遵守国家有关危险货物运输管理的有关规定;防止危险废物丢失、包装破损、泄漏;

(五)(应急处置和报告责任)制定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应急预案应当包括紧急污染清除措施;在运输过程中发生突发事故时,应立即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危险废物转移批准机关报告,通知危险废物移出者;并按照应急预案实施采取应急处置措施;

(六)(交付责任)将托运的危险废物全部、完好地运抵指定地点并交付给转移联单上指定的接受者。

第七条[接受者责任] 危险废物接受者应当承担以下责任:

(一)(核查和接受责任)

对拟接受的危险废物与转移联单进行核对。拟接受的危险废物与转移联单所载内容相符时,方可接受,并负责卸载及其无害化贮存、利用和处置。

(二)(报告责任)

拟接受的危险废物的类型及形态,数量等与危险废物转移联单内容有重大差异的,应当向接受地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危险废物转移批准机关报告,通知危险废物移出者;并按本办法第八条的规定处理第八条[退运责任]危险废物接受者对拟接受的危险废物与转移联单核查后,发现有重大差异的,应当与危险废物移出者协商解决方案。解决方案应当报所在地设区的市级以上环境保护局或批准转移的环境保护局裁定。

危险废物接受者有能力利用或处置该危险废物的,可以裁定由该危险废物接受者进行处置或利用。被裁定退运的,由移出者承担该危险废物的退运及无害化处置责任。

第九条 [抛弃责任]

在危险废物移转过程中,非法丢弃或遗撒危险废物的,由直接丢弃或遗撒者承担污染清除责任;丢弃或遗撒者不明或无能力承担责任的,由危险废物托运者承担责任,托运者不明的,由危险废物移出者承担责任。

因非法丢弃或遗撒危险废物造成或可能造成严重污染环境的,由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部门指定单位代处置。所发生费用依据前款规定责任主体顺序承担。

第十条 在危险废物移转过程中,因发生事故或者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危险废物严重污染环境的,依照《固体法》第六十三、六十四条规定处理。

第十一条 本办法施行前已经终止或变更的单位,遗留危险废物需要转移的,由根据《固体法》第三十五条依法承担废物处置责任的单位或政府承担本办法规定的转移责任和义务。

第三章

危险废物转移许可的申请与审批

第十二条 跨省、自治区、直辖市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的,危险废物移出者必须向危险废物移出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在省、自治区行政区域内,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或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危险废物移出者必须向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在直辖市行政区域内,跨区、县转移危险废物的,由直辖市环境保护局制定转移许可程序。

第十三条 危险废物移出者申请转移危险废物,应当提交下列材料:

(一)危险废物转移方案,包括:

1、拟转移危险废物的名称、种类、主要组分、物理化学性质、数量、来源;拟转移的目的、批次及时间;

2、危险废物接受者的贮存、利用或处置危险废物方式的说明:包括设施的地点、类型、能力及过程中产生的废水、废气、噪声、固体废物等的处理方法;

3、危险废物包装容器、运输工具、运输方式及路线;运输过程中的污染防治和安全防护措施;运输过程中意外事故的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

(二)危险废物移出者与接受者之间的处置、贮存或利用协议,包括退运事宜的处理方式;

(三)危险废物移出者与接受者的营业执照复印件和危险废物接受者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危险废物转移方案的实施期限不得超过一年。危险废物移出者对其申请材料的真实性负责。

第十四条 [许可条件]

符合下列条件的危险废物转移申请,接受地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同意接受,移出地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批准转移。

(一)危险废物的接受者持有有效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并具有利用处置拟接受危险废物能力的;

(二)运输过程中的意外事故防范措施和应急预案可行、合理。

对申请跨设省级以上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并以填埋方式处置的,移出地具有危险废物填埋技术能力和设施的,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不予批准移出。

对申请跨设省级以上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并以填埋方式处置的,移出地不具备危险废物填埋技术能力和设施但已规划建设的,移入地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可不同意移入。

第十五条 对申请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20个工作日内,对符合条件的,作出批准转移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六条 对申请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内转移危险废物的,受理机关应当自受理申请之日起40个工作日内,商接受地同级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进行审查。对符合条件的,作出批准转移的决定,并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对不符合条件的,书面通知申请单位并说明理由。

第十七条 跨省级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途经移出地、接受地以外省级行政区域的,危险废物移出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转移后3个工作日内,通知沿途经过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并由被通知的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及时通知沿途经过的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在省、自治区区域内,跨设区的市级行政区域转移危险废物途经移出地、接受地以外的市级行政区域的,危险废物移出地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批准转移后3个工作日内,通知沿途经过的设区的市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第十八条 批准转移危险废物的决定,有效期最长为1年,但不得超过接受者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的有效期限。

危险废物转移批准决定,应当依据当地实际对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是否返还移出地和移入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是 否运行电子转移联单作出规定。

第十九条 危险废物转移方案经批准后,发生下列情形之一的,危险废物移出者应当重新进行危险废物转移申请:

(一)转移的危险废物种类发生变化的;

(二)转移的危险废物数量增加20%以上的;

(三)危险废物的接受者发生变化的;

(四)转移的危险废物的运输方式发生变化的;

(五)危险废物接受者对危险废物的处置、利用方式发生变化的。

第四章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管理的规定

第二十条 危险废物转移联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统一制定。由县级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印制、发放,并进行编号危险废物转移联单份数包括:移出者一份,每位运输者各一份,接受者一份,接受者返还给移出者的一份,以及根据危险废物转移批准决定需要返还给相关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数量。

联单编号由十四位阿拉伯数字组成。第一至四位为年份代码;第五、六位数字为省级行政区划代码;第七、八位数字为县级行政区划代码;其余六位数字为流水号。

第二十一条 危险废物移出者和移入者,应当按照危险废物转移批准决定向相关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返还危险废物转移联单。

第二十二条 危险废物移出者每转移一车、船(次)同类危险废物,应当填写一份联单。每车、船(次)有多类危险废物的,应当按每类危险废物填写一份联单。

第二十三条 危险废物移出者应当如实填写联单中移出者栏目,载明危险废物的种类、名称、数量、形态、运抵地以及突发事故应急预案等情况,签字并加盖公章,交付危险废物运输者核实验收签字后,自留一份存档。其余各联交付运输者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

第二十四条 危险废物运输者禁止接收无转移联单的危险废物。

危险废物运输者应当如实填写联单的运输者栏目,签字并注明接收日期后,将联单返还给移出者一份。

危险废物运输者将危险废物运抵联单载明的接受地点交付危险废物接受者核实签收并加盖公章后,自留一份存档,其余各联交付危险废物接受者。

第二十五条 危险废物接受者应当如实填写联单的接受者栏目,签字并注明接收日期后,将联单返还给运输者一份,自留一份存档,在20个工作日内返还给移出者一份。

第二十六条 危险废物移出者收到接受者返回的联单后,应当与自留联单一并存档。

第二十七条 转移危险废物采用联运方式的,前一运输者须将联单各联交付后一运输者随危险废物转移运行。后一运输者必须按照联单的要求核对联单移出者栏目事项和前一运输者填写的运输者栏目事项,经核对无误后填写联单的运输者栏目并签字前一运输者应当保留一份后一运输者签字的联单。第二十八条 采用管道方式输送转移危险废物的,可不填写转移联单。移出者和移入者应当分别记录危险废物转移的日期,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并存档。

医疗废物转移使用医疗废物专用联单,样式另行规定。

第二十九条 联单(包括相关记录)保存期限一般为三年。贮存危险废物的,其联单保存期限为废物处置后五年。

填埋处置危险废物的,其联单保存期限与危险废物填埋期限相同。

第三十条 危险废物收集单位,从年危险废物产生量少于100公斤单位收集危险废物的,可不报批危险废物转移计划,并免于填写转移联单。产生单位和收集单位应当分别记录危险废物转移的日期,种类和数量等信息并存档。

第三十一条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过实地检查等方式,加强对危险废物移出者、运输者和接受者转移危险废物情况的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情况和处理结果予以记录,由监督检查人员签字后归档。

第五章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二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限期改正,处以罚款:

(一)需批准但未经批准擅自转移危险废物的;

(二)不按照本办法规定申领、填写危险废物转移联单,擅自转移危险废物的;

(三)不按批准的决定转移危险废物的;

(四)转移的危险废物情况发生变化,危险废物移出者未重新申请,仍转移危险废物的;

(五)危险废物接受者在被责令限期整改、暂扣或者吊销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期间,危险废物移出者仍向该单位转移危险废物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五)项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以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三)项、第(四)项行为之一的,由设区的市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处二万元以上二十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三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处以罚款:

(一)转移联单错报或漏报的;

(二)未按危险废物转移批准决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送联单的;

(三)遇联单填报与转移废物内容不符的,未按规定向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的;

(四)未在规定的存档期限保管联单的;

(五)拒绝接受有管辖权的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联单运行情况进行检查的。

有前款第(一)项、第(二)项、第(三)项、第(四)项行为之一的,处一千元以上一万元以下罚款;有前款第(五)项行为的,处二千元以上二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六章

附则

第三十四条 以整机形式转移含铅酸电池、镉镍电池、汞开关、阴极射线管和多氯联苯电容器的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或电子电气设备等电子类危险废物的,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

第三十五条 本办法中所称的“重大差异”,是指有下列情形之一:

(一)运抵的危险废物实际数量与转移联单所注明数量相差10%以上的;

(二)运抵危险废物的形态与转移联单所注明的不同的。

(三)运抵的危险废物的性质与转移联单所注明的危险废物不一致的。

第三十六条 本办法由环境保护部负责解释。第三十七条 本办法自

篇8: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规范固体废物进口环境管理, 防止进口固体废物污染环境,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和有关法律、行政法规, 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 是指在生产、生活和其他活动中产生的丧失原有利用价值或者虽未丧失利用价值但被抛弃或者放弃的固态、半固态、液态和置于容器中的气态的物品、物质以及法律、行政法规规定纳入固体废物管理的物品、物质。

本办法所称固体废物进口, 是指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运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活动。

第三条

本办法适用于以任何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活动。

通过赠送、出口退运进境、提供样品等方式将固体废物运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 进境修理产生的未复运出境固体废物以及出境修理或者出料加工中产生的复运进境固体废物的, 除另有规定外, 也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禁止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本办法所称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是指:

(一) 出售或者出租、出借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二) 使用购买或者租用、借用的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进口固体废物;

(三) 将进口的固体废物全部或者部分转让给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载明的利用企业以外的单位或者个人。

第五条

禁止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禁止固体废物转口贸易。

未取得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的进口固体废物不得存入海关监管场所, 包括保税区、出口加工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保税物流中心 (A/B型) 、保税仓库等海关保税监管场所 (以下简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 。

除另有规定外, 进口固体废物不得办理转关手续 (废纸除外) 。

第六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全国固体废物进口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统一监督管理。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和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负责固体废物进口相关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本行政区域内固体废物进口环境管理工作实施监督管理。各级商务主管部门、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固体废物进口实施相关监督管理。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建立固体废物进口管理工作协调机制, 实行固体废物进口管理信息共享, 协调处理固体废物进口及经营活动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事务。

第七条

任何单位和个人有权向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务主管部门、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和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检举违反固体废物进口监管程序和进口固体废物造成污染的行为。

第二章一般规定

第八条

禁止进口危险废物。禁止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

禁止以热能回收为目的进口固体废物。

禁止进口不能用作原料或者不能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固体废物。

禁止进口境内产生量或者堆存量大且尚未得到充分利用的固体废物。

禁止进口尚无适用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的固体废物。

禁止以凭指示交货 (TO ORDER) 方式承运固体废物入境。

第九条

对可以弥补境内资源短缺, 且根据国家经济、技术条件能够以无害化方式利用的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按照其加工利用过程的污染排放强度, 实行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分类管理。

第十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调整并公布禁止进口、限制进口和自动许可进口的固体废物目录。

第十一条

禁止进口列入禁止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

进口列入限制进口或者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 必须取得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第十二条

进口固体废物应当采取防扬散、防流失、防渗漏或者其他防止污染环境的措施。

第十三条

进口固体废物的装运、申报应当符合海关规定, 有关规定由海关总署另行制定。

第十四条

进口固体废物必须符合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经检验检疫, 不符合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的固体废物, 不得进口。

第十五条

申请和审批进口固体废物, 按照风险最小化原则, 实行“就近口岸”报关。

第十六条

国家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外供货商实行注册登记制度。向中国出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外供货商, 应当取得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颁发的注册登记证书。

国家对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内收货人实行注册登记制度。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国内收货人在签订对外贸易合同前, 应当取得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颁发的注册登记证书。

第十七条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加工利用进口废五金电器、废电线电缆、废电机等环境风险较大的固体废物的企业, 实行定点企业资质认定管理。管理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制定。

第十八条

国家鼓励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在设定的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内加工利用。

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应当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标准要求。进口废物“圈区管理”园区的建设规范和要求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商务主管部门、国务院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第十九条

出口加工区内的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 必须持有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出口加工区以外的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固体废物的, 必须持有商务主管部门签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业务批准证》、海关核发的有效的加工贸易手册 (帐册) 和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以加工贸易方式进口的固体废物或者加工成品因故无法出口需内销的, 加工贸易企业无须再次申领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未经加工的原进口固体废物仅限留作本企业自用。

第三章固体废物进口许可管理

第二十条

进口列入限制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 应当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对外贸易主管部门审查许可。进口列入自动许可进口目录的固体废物, 应当依法办理自动许可手续。

第二十一条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当年有效。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应当在有效期内使用, 无论是否使用完毕逾期均自行失效。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因故在有效期内未使用完的, 利用企业应当在有效期届满30日前向发证机关提出延期申请。发证机关扣除已使用的数量后, 重新签发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并在备注栏中注明“延期使用”和原证证号。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只能延期一次, 延期最长不超过60日。

第二十二条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实行“一证一关”管理。一般情况下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为“非一批一证”制, 如要实行“一批一证”, 应当同时在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备注栏内打印“一批一证”字样。

“一证一关”指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只能在一个海关报关;“一批一证”指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在有效期内一次报关使用;“非一批一证”指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在有效期内可以多次报关使用, 由海关逐批签注核减进口数量, 最后一批进口时, 允许溢装上限为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实际余额的3%, 且不论是否仍有余额, 海关将在签注后留存正本存档。

第二十三条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上载明的事项发生变化的, 利用企业应当按照申请程序重新申请领取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发证机关受理申请后, 注销原证, 并公告注销的证书编号。

第二十四条

进口固体废物审批管理所需费用, 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四章检验检疫与海关手续

第二十五条

进口固体废物的承运人在受理承运业务时, 应当要求货运委托人提供下列证明材料:

(一) 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二)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内收货人注册登记证书;

(三)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国外供货商注册登记证书;

(四) 进口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装运前检验证书。

第二十六条

对进口固体废物, 由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指定的装运前检验机构实施装运前检验;检验合格的, 出具装运前检验证书。

进口的固体废物运抵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列明的口岸后, 国内收货人应当持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报检验检疫联、装运前检验证书以及其他必要单证, 向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报检。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经检验检疫, 对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的, 出具《入境货物通关单》, 并备注“经初步检验检疫, 未发现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要求的物质”;对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等强制性要求的, 出具检验检疫处理通知书, 并及时通知口岸海关和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收到进口固体废物检验检疫不合格的通知后, 应当及时通知利用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对于检验结果不服的, 申请人应当根据进出口商品复验工作的有关规定申请复验。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或者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可以根据检验工作的实际情况, 会同同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共同实施复验工作。

第二十七条

除另有规定外, 对限制进口类或者自动许可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 应当持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和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出具的《入境货物通关单》等有关单证向海关办理进口验放手续。

第二十八条

进口者对海关将其所进口的货物纳入固体废物管理范围不服的, 可以依法申请行政复议, 也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海关怀疑进口货物的收货人申报的进口货物为固体废物的, 可以要求收货人送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固体废物属性检验, 必要时, 海关可以直接送口岸检验检疫部门进行固体废物属性检验, 并按照检验结果处理。

口岸检验检疫部门应当出具检验结果, 并注明是否属于固体废物。

海关或者收货人对口岸所在地检验检疫部门的检验结论有异议的,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指定专门鉴别机构对进口的货物、物品是否属于固体废物和固体废物类别进行鉴别。

《固体废物鉴别导则》及有关鉴别程序和办法由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会同海关总署、国务院质量监督检验检疫部门制定。

检验或者鉴别期间, 海关不接受企业担保放行的申请。对货物在检验或者鉴别期间产生的相关费用以及损失, 由进口货物的收货人自行承担。

本条所涉进口固体废物的鉴别, 应当以《固体废物鉴别导则》为依据。

第二十九条

将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的, 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口固体废物的, 以及检验不合格的进口固体废物, 由口岸海关依法责令进口者或者承运人在规定的期限内将有关固体废物原状退运至原出口国, 进口者或者承运人承担相应责任和费用, 并不免除其办理海关手续的义务, 进口者或者承运人不得放弃有关固体废物。

收货人无法确认的进境固体废物, 由承运人向海关提出退运申请或者可以由海关依法责令承运人退运。承运人承担相应责任和费用, 并不免除其办理海关手续的义务。

第三十条

对当事人拒不退运或者超过3个月不退运出境的固体废物, 口岸海关会同口岸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口岸所在地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对进口者或者承运人采取强制措施予以退运。

第三十一条

对确属无法退运出境或者海关决定不予退运的固体废物, 经进口者向口岸海关申请 (进口者不明时由承运人或者负有连带责任的第三人申请) , 参考就近原则, 由海关以拍卖或者委托方式移交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认定的具有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能力的单位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相关滞港费用和处置费用由进口者承担, 进口者不明的由承运人承担。

对委托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扣除处理费用后产生的收益, 应当由具有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能力的单位交由海关上缴国库。各级海关未经批准, 不得拍卖国家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具体管理办法由海关总署会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另行制定。

第三十二条

海关应当将退运等后续处理情况通报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口岸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通知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和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根据具体情况对有关单位做出处理。

第五章监督管理

第三十三条

进口的固体废物必须全部由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载明的利用企业作为原料利用。

第三十四条

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应当以环境无害化方式对进口的固体废物进行加工利用。

由海关以拍卖或者委托方式移交处理的进口固体废物的利用或者处置单位, 必须对所承担的进口固体废物全部进行综合利用或者无害化处置。

第三十五条

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应当建立经营情况记录簿, 如实记载每批进口固体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去向, 接收、拆解、利用、贮存的时间, 运输者的名称和联系方式, 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后的残余物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去向等情况。经营记录簿及相关单据、影像资料等原始凭证应当至少保存5年。

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应当对污染物排放进行日常定期监测。监测报告应当至少保存5年。

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应当按照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 定期向所在地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报告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汇总后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固体废物的进口者、代理商、承运人等其他经营单位, 应当记录所代理的进口固体废物的来源、种类、重量或者数量、去向等情况, 并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检查。记录资料及相关单据、影像资料等原始凭证应当至少保存3年。

第三十六条

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组织对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进行实地检查和监督性监测, 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应当在5个工作日内报知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

(一) 隐瞒有关情况或者提供虚假材料申请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或者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二) 超过国家或者地方规定的污染物排放标准, 或者超过总量控制指标排放污染物;

(三) 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后的残余物未进行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

(四) 未按规定报告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和环境监测情况, 或者在报告时弄虚作假。

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将有关情况记录存档, 作为审批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的依据。

各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商务主管部门、经济综合宏观调控部门、海关、出入境检验检疫部门, 有权依据各自的职责对与进口固体废物有关的单位进行监督检查。

被检查的单位应当如实反映情况, 提供必要的材料。检查机关应当为被检查的单位保守技术秘密和业务秘密。

检查机关进行现场检查时, 可以采取现场监测、采集样品、查阅或者复制相关资料等措施。

检查人员进行现场检查, 应当出示证件。

第六章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的特别规定

第三十七条

固体废物从境外进入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时, 有关单位应当申领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并申请检验检疫。固体废物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进口到境内区外或者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之间进出的, 无需办理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第三十八条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内单位不得以转口货物为名存放进口固体废物。

第三十九条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内单位产生的未复运出境的残次品、废品、边角料、受灾货物等, 如属于限制进口或者自动许可进口的固体废物, 其在境内与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之间进出, 或者在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之间进出, 免于提交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不实施检验。

第四十条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内单位产生的未复运出境的残次品、废品、边角料、受灾货物等, 如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 需出区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 应当由产生单位或者收集单位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并提交如下申请材料:

(一) 转移固体废物出区申请书;

(二) 申请单位和接收单位签订的合同;

(三) 接收单位的经年检合格的营业执照;

(四) 拟转移的区内固体废物的产生过程及工艺、成分分析报告、物理化学性质登记表;

(五) 接收单位利用或者处置废物方式的说明, 包括废物利用或者处置设施的地点、类型、处理能力及利用或者处置过程中产生的废气、废水、废渣的处理方法等的介绍资料;

(六) 证明接收单位能对区内固体废物以环境无害化方式进行利用或者处置的材料;出区废物是危险废物的, 须提供接收单位所持的《危险废物经营许可证》复印件, 并加盖接收单位章。

第四十一条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受理出区申请后, 作出准予或者不准予出区的决定, 批准文件有效期1年。

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文件办理通关单, 并对固体废物免于实施检验。海关凭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行政管理部门和所在地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批准文件按规定办理有关手续。

第四十二条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内单位产生的固体废物, 出区跨省转移、贮存、处置的, 须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二十三条的规定向有关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

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场所内单位产生的固体废物属于危险废物或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的, 出区时须依法执行危险废物管理或者废弃电器电子产品管理的有关制度。

第七章罚则

第四十三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外的固体废物进境倾倒、堆放、处置, 进口属于禁止进口的固体废物或者未经许可擅自进口限制进口的固体废物, 或者以原料利用为名进口不能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的, 由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八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并可以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违反本办法规定, 以进口固体废物名义经中华人民共和国过境转移危险废物的, 由海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七十九条的规定追究法律责任, 并可以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违反本办法规定, 走私进口固体废物的, 由海关按照有关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进行处罚;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四条

对已经非法入境的固体废物,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条的规定进行处理。

第四十五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 转让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的, 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六条

以欺骗、贿赂等不正当手段取得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的,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的规定, 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四十七

条违反本办法规定, 对进口固体废物加工利用后的残余物未进行无害化利用或者处置的,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六十八条第 (二) 项的规定责令停止违法行为, 限期改正, 并处1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罚款;逾期拒不改正的, 可以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造成污染环境事故的, 按照《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第八十二条的规定办理。

第四十八条

违反本办法规定, 未执行经营情况记录簿制度、未履行日常环境监测或者未按规定报告进口固体废物经营情况和环境环境监测情况的, 由所在地县级以上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责令限期改正, 可以并处3万元以下罚款;逾期拒不改正的, 可以由发证机关撤销其固体废物进口相关许可证。

第四十九条

违反检验检疫有关规定进口固体废物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法实施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罚。

违反海关有关规定进口固体废物的, 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等规定进行处罚。

擅自进口禁止进口、不符合国家环境保护控制标准或者相关技术规范强制性要求的固体废物, 经海关责令退运, 超过3个月怠于履行退运义务的, 由海关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行政处罚实施条例》的规定进行处罚。

第五十条

进口固体废物监督管理人员贪污受贿、玩忽职守、徇私舞弊或者滥用职权, 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 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附则

第五十一条

本办法中由设区的市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的监管职责, 在直辖市行政区域以及省、自治区直辖的县级行政区域内, 由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行使。

第五十二条

固体废物运抵关境即视为进口行为发生。

第五十三条

进口固体废物利用企业是指实际从事进口固体废物拆解、加工利用活动的企业。

第五十四条

来自中国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和中国台湾地区固体废物的进口管理依照本办法执行。

第五十五条

本办法自2011年8月1日起施行。

上一篇:冀教版七年级英语下册第三单元知识点总结下一篇:县医保局脱贫攻坚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