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

2024-06-26

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精选8篇)

篇1: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

五水共治

——2014年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报告

为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响应校团委的暑期实践活动,我选择了“聚焦美丽绍兴”这一考察体验活动,通过时政评论、参观、网上查询资料等方式,了解了绍兴五水共治的相关信息,深刻认识到了政府为了提高人民生活质量而所做的努力。

绍兴是以水而闻名的,绍兴名人也应水而出众:因为水,有了曹娥抛香瓜救父的动人事迹;因为水,有了文人笔下的鉴湖“碧水青天两奇绝”;因为水,有了„„所以可以说,水是绍兴的灵魂!

然而,正是这水,也曾困扰了绍兴城。过去,绍兴的传统产业所占比重较高,纺织印染、医药化工等高消耗、高污染、高排放产业使得河水发臭,垃圾漂浮,鱼虾绝迹„„

绍兴,作为全国水利现代化试点城市,2013年以来按照浙江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积极“重构绍兴产业,重建绍兴水城”,积极推进综合治水,决心从古韵水乡升级为现代水城。

下图是治污水的路径图。

绍兴大力推进“五水共治”和“重构重建”,这是城市发展的战略需要,是转型升级的发展需要,更是群众期盼的现实需要。近期出台的《绍兴市城市发展战略纲要》明确了绍兴“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江南生态宜居水城、长三角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这是绍兴首次将水城定位写入发展战略。绍兴地域空间和环境容量有限,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重构产业和重建水城只有共同完成转型,才能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目前,人均GDP超过1万美元的绍兴,已进入工业化后期,达到高收入国家水平。水乡百姓们衣食无忧、住行不愁,于是,生态环境特别是水环境的改善成了他们最大的期盼。为此,绍兴将倾力打造“水清岸绿、城水相融、人水相亲”的宜居宜业宜游现代水城。

通过这次社会实践,我感受到了近年来政府为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所做的努力,也深刻认识到我们青少年应该怀有成才报国的理想与热情,积极参与国家事务,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篇2: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

姓名:江

班级:高二(11)班

一、实践时间:2月15日

二、实践者:江 恒

高二(11)班

三、实践地点:定阳社区桑园小区

四、实践报告:

假期来了,我从繁忙的学业中抽离出来却不愿挥霍自己的时间。一片叶子属于一个季节,年轻的莘莘学子拥有绚丽的青春年华。我决定走出家门,做一次社会实践。寒假期间的社会实践是学校教育向课堂之外的一种延伸,有助于在校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同时,实践也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身体的有效途径……

在寒假期间,为了迎接春节,美化小区环境卫生,很荣幸在2月15日参加了定阳社区开展的“五水共治、美化环境”卫生实践活动。那天,天气很寒冷,即便有阳光普照,也敌不过冬风的萧瑟。我和社区的工作人员还有很多党员一起在桑园小区内进行了一次卫生打扫活动。为了美化环境,大家的活动积极性很高,扫的扫,捡的捡,特别是那几个年近七十的老党员干得很起劲。把绿化带内的垃圾和卫生死角全部打扫干净,花了我们整整一个上午的时间,小区环境状况焕然一新。

开展五水共治活动以来,我居住的桑园小区环境有明显提升。原小区存在环境卫生乱差问题十分严重。在县委县政府领导重视下,对桑园小区内所有楼道铺设排污管道,路面环境,如:照明系统、绿化等进行了彻底的改造。在定阳社区领导的管理下,加强了五水共治的宣传,并提高了小区内居民爱卫生意识,开展了“我爱我家,人人爱卫生”、“五水共治、人人参与”的活动,组织了广大的党员,居民打扫卫生活动,营造了小区居民不乱扔垃圾,不乱排污的良好氛围。共同为建设文明、和谐、低碳、绿化、环保的社会环境做出自己的贡献。然而,当前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少部分居民的热爱环境意识淡薄,破坏绿化带,随地乱扔垃圾等现象,仍有发生。五水共治是一条任重道远的路,需要你我他的长期共同努力……

篇3:关于“五水共治”工作的一些思考

关键词:“五水共治”,清淤,治水,水岸同治

“五水共治”是浙江省委省政府“以治水为突破口,推动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方略,是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重大举措。各地通过一系列举措,有序推进“五水共治”,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一、“五水共治”实际工作中存在的困难

(一)全民参与氛围不浓。目前,“五水共治”工作政府层面、部门和乡镇街道层面都已轰轰烈烈进行部署与落实,但一些地方村居、企业主动参与治水的为数不多,出现“政府部署干、群众边上看”、“政府前面清、群众后面丢”等现象,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尚未发挥好。

(二)源头治理工作力度不够。基层治水工作往往跟着上级考核指标走,上级部门考核“垃圾河”“黑臭河”,基层就花大力气抓河面保洁、河岸绿化、河岸驳坎,对“截污纳管”等源头治理工作投入不够,对关键的水质改善、生态修复等工作不愿真抓实干;二是抓“大”放“小”。河道治理工作应该“大小”统筹兼顾,而不偏废一方,但目前一些主干河流的整治得到了充分重视,而很多主干河的支河以及小河小溪却成了被遗忘的角落。一些山区小溪、城镇河沟,被各种各样的生活垃圾覆盖,触目惊心。

(三)截污纳管存在薄弱环节。污水收集管网工程由于是线性工程,牵涉面广、区域跨度大,施工难度大。

(四)后续长效管理机制不健全。日常执法监管力度不够,涉水执法工作难以协调推进,非法排污、非法侵占河道等情况屡禁不止,治水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

二、先进地方在“五水共治”工作中的经验做法

(一)是突出科学清淤,坚持问题治水。以村为主体,实行“一河一项、一项一审批、一项一监管”建设管理机制,通过围堰排水、水力冲挖、管线排泥等流程深入开展清淤工作。同时,对清理出来的淤泥进行科学处置,就近向农民租地作为堆场堆放淤泥,对无污染的淤泥作为培土增肥稻田;其余的引进淤泥改性(固化)处理技术进行处理。对“五水共治”中碰到的问题,实施“两长制”克难攻坚,对项目推进中遇到的困难,采取“乡镇(街道)点上破解、分管(联片)市领导片上协调、市委市政府专题会议面上会诊”的方法予以解决落实,并首创“五水共治”总督察长制度,通过下发督办的方式进行指导和全程督办,促使相应问题得到整改落实。

(二)狠抓截污控源,强化源头治水。创新建立“8+X”协调机制(由环保、农业、水利、市政、市场监管、组织部、公安、综合执法等8个部门组成治污联动协调小组,“X”代表相关的部门或乡镇(街道)),实行“三同治、八首治”,进行精准突破、强力推进。注重抓好污水收集管网、农村生活污水治理项目、餐饮隔油设施等建设,并抓好养殖场关闭拆除工作。同时,狠抓环境执法,严打违法行为,严厉查处涉刑环境案件。通过系列治理举措,该地河道水环境质量明显提升。

(三)重视水岸同治,开展全民治水。在全面落实“河长制”的基础上,开展多种形式的民间动员活动,进行水岸同治、全域全员治水。如成立民兵治水兵团,对暗河暗沟进行治理;开展“百企联百村、合力治污水”活动,发动企业商会捐资治水;村居沿河岸树立“护河公约”“护河治水禁约”等标牌;成立市民监督团、老协治水巡逻队等民间组织深入一线参与治水等等。同时,还引入民间资本参与治水并取得显著成效,如一县级市的溪河治理,引入民间资本3亿多元,现已建成3A级景区,2015年国庆期间日最高游客量达7万人次,成为民间治水典范。

三、关于五水共治工作的几点想法

(一)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全民参与。要因地制宜,开展针对性宣传。在城区,要充分利用新闻、网络媒体及围挡、灯箱、公交站点等户外广告传媒,大力宣传“五水共治”的决策部署和进展成效,努力营造“五水共治”和全民治水的社会氛围。在农村地区,要通过“五水共治”政策宣讲、巡回演讲、文艺演出、发放“五水共治”宣传手册等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大力普及治水知识,提高环保意识。同时,做好舆论引导,从有利于推动工作的角度,以事实为依据,加大对典型案例的曝光力度,以反面典型教育、引导群众。

(二)突出源头治理,提高治水效益。要合理确定远近期工作重点,科学、系统地制定治理时间表和路线图,点面结合抓重点,以工业污水、城镇生活污水和农村面源污染为重点,大力推进城镇污水处理厂、截污纳管和农村污水净化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因地制宜把工业、生活污水与垃圾消灭在源头。

(三)把好关键环节,推进截污纳管。要把截污纳管率是否达到要求作为工程验收的重要前提,把好接管入户签字关,切实提高截污纳管率。对城镇污水收集管网设施,应加快研究组建二、三级泵站及管网市政设施管护专门机构及人员,确保二、三级管网的良好运作。对已经建成的农村污水处理设施及收集系统,应政策打包将其运营管理权限推向市场,通过政府向市场购买服务来降低维护成本,解决因村居无技术力量导致的污水处理设施维护不到位问题。

篇4:打响“五水共治”攻坚战战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江南水美,古今闻名。然而近些年,像芦茨村这样溪流清澈的美景变得越来越稀少,黑河、臭河、垃圾河在浙江随处可见。优良的水环境,不但要靠保护,还要靠治理。

2013年11月浙江省委十三届四次全会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浙江省省长李强表示,今年将全面开展水环境治理工作,坚决消灭垃圾河,铁腕整治黑河、臭河,全力推进防洪排涝、城乡供水重点工程建设,切实加强饮用水水源保护,大力推行节约用水。“五水共治”吹响了浙江大规模治水行动的新号角。

【练一练】

(1) 浙江省委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维护人民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履行管理职能,以人为本

③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自觉接受监督

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执政为民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2) “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摆在第一位;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说明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参考答案】【练一练】

(1) 浙江省委提出,要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突破口倒逼转型升级。这表明

①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维护人民利益

②中国共产党履行管理职能,以人为本

③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自觉接受监督

④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核心,执政为民

A. ①②B. ②③C. ①④D. ③④

(2) “五水共治”好比五个手指头,治污水是大拇指,摆在第一位;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分别是其他四指,分工有别,和而不同,捏起来就形成一个拳头。从唯物辩证法的角度看,这说明

①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

②主观与客观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③主要矛盾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④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A. ①②B. ①③C. ②④D. ③④

【参考答案】

篇5:五水共治社会实践感想

第一我认为我们不同部门的人有缘相聚一堂就是一种缘分。刚开始我们也许会因为不熟悉对方而在工作方面有摩擦,也许会为某些问题而发生争执,会争得面红耳赤,不过我们依然是一个团队是一个集体,我们的友谊也不会因此产生裂缝。我相信团结就是力量,在困难面前我们携手共进。

第二我认为在大学里学的不是知识,而是一种叫做自学的能力 。在我们查资料,向外媒投新闻稿的时候,课本上学的理论知识用到的很少很少。刚开始的时候,有很多东西都不懂,幸好有学长学姐的耐心帮助,让我在实际操作中掌握了很多东西。

这次实践还使我深深体会到在工作中我们必须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知识,要有高度的责任心和集体荣誉感。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因为不懂自学的人迟早要被这个社会淘汰。

篇6: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

学院 ___ 商学院___ 班级 ___ 财务管理

负责人 ___ 李立三

联系电话___ 159 8888 8888 指导老师___ 辜鸿铭

日期: 2014年 9月 9 日

五水共治让我们生活更美好---暑假三记

摘要: “五水”是哪五水?五水,是指污水、洪水、涝水、供水和节水。“五水共治”是什么?五水共治即是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这是一个大目标、大思路。这是浙江省政府近期推出的大政方针,是推进我省新一轮改革发展的关键之策。浙江因水而名、因水而兴、因水而美。抓“五水共治”倒逼转型,是由客观发展规律、特定发展阶段、科学发展目的决定的。水是生产之基,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和产业结构,决定了什么样的水体水质,治水就是抓转型;水是生态之要,气净、土净,必然融入于水净,治水就是抓生态;水是生命之源,老百姓每天洗脸时要看、口渴时要喝、灌溉时要用,治水就是抓民生。可以说,“五水共治”是一石多鸟的举措,既扩投资又促转型,既优环境更惠民生。抓治水就是抓改革、抓发展,意义十分重大,任务迫在眉睫。在这个炎炎烈日的酷夏,我以我心感受,深入调查了我省北部的水文化变迁,学校生态文明观的教育情况以及健全生态补偿机制的成功市为例来分析.关键词: 五水;水文化;生态文明观;生态补偿机制 一 浙北水文化

(一)浙北水文化的变迁

浙北的历史是在水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积淀了丰富的水文化遗产、历史印痕和追忆空间。作为浙北的“水”,其本身就是浙北文化的宝贵财富,是整个浙北文化体系的重要内容。

浙北水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资源丰富。浙北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就是在与水的联系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历史。浙北的水文化,可以追溯到7000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时期,有了水稻的种植,就有了水利。大禹治水留下的堵不如疏的理念不仅是后人治水的指导思想,而且对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产生了诸多的启示和影响。二千多年来,浙北建设了大量的水利工程。春秋末期(公元前5世纪初),越王勾践兴建了富中大塘、吴塘、山阴古道等水利工程。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民族创造出的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西湖自唐宋修整以来,一直是杭州地区的重要水利工程,而且形成了闻名于世的“西湖文化”。南北朝时期兴修了处州通济堰,两宋时代增筑配套设施,且自南宋始,制订了完善的堰规,实行“三源分片轮灌”制度。历代修整的钱塘江海塘等都发挥了巨大的功效。

新中国成立以后,浙北水利事业揭开了新的篇章。水利科技得到长足发展,取得了历代无可比拟的成就,是浙北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保障,也为水文化描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长期的水利建设中,形成、传承了诸多的水文化,水利志书如海塘志、河闸志、堰志、湖经等为数众多,以水为载体的水制度文化、水精神文化产品丰富多样。

1、一批关于浙北文化研究的成果陆续出现。在水利战线,活跃着一批既有理论功底又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水利工作者。湖州水利局等单位,都有水利工作者在不同程度地研究水文化问题,发表或出版一批高质量的成果。已编有《《钱塘江志》、《西湖志》等地方志、江河志、水利工程志,湖州市及其所属县域全部完成。

2、在制度文化层面,各类水利政策制度不断完善。以水利厅有关处室牵头的水利政策制度不断出台,目前已形成了地方性法规、政府规章、一系列规范性文件以及涉水乡规民约等构成的完整的水利制度体系,还继承、丰富了有关水礼仪习俗,扩大了影响,这些对推动浙江经济社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3、水工程结合水文化、水环境综合建设成绩明显。近几年来,浙北各地在水利工程建设中,比较注重水文化的综合建设,注重水环境的改善。杭州市水利局在运河、钱塘江沿岸整治时,做到历史、人文、景观的密切结合,使杭州成为人们向往的新天堂。

4、水精神产品日趋丰富。“杭嘉湖风格”、“海塘精神”以及不断推出的水利文学、艺术、科技作品等给人们的生活提供了丰富多彩的精神食粮。

(二)水文化对浙北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人类社会的发展与水息息相关,水文化是人类文化的基础和本源,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持久性影响。水资源作为基础性的自然资源和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对浙北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浙北文明就是一部建立在水文化基础上的文明,水文化是吴越文化的重要特征.1、水文化为吴越文化、浙北文明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吴越地区气候温和,土地肥沃,降水丰富,水网密布,与其它区域文化相比,水对吴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更为直接和重要的意义:河湖密布的水环境蕴育了吴越之地发达的水稻文明,构成了吴越人民的生命线;编织了交通便利的运输网,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与繁荣,也造就了吴越发达的船文化;提供了养殖水生动植物的生存条件,产生了先进的渔文化。同时浙北的水文化还衍生出了桥文化、水景观文化以及闻名于世的特色酒文化、特色茶文化等。

2、水文化对社会制度、社会习俗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的辐射影响。

水制度文化主要是指各种治水、管水典章制度、水行业准则、水习俗礼仪等,通过贯彻执行对人们的涉水行为和价值观念产生影响,包括水经济制度、水政治制度、水法律制度、水教育制度、水宗教制度等,以及实行这些制度的组织机构、运行机制和个体的参与形式。

浙江水民俗文化也十分丰富,如端午龙舟竞渡,放河灯祈求平安,水上搭建戏台演社戏,沿河独具江南水乡特色的民居建筑,形成于纵横水网之中的村落街坊,以及一些地区婚嫁时水上迎亲,丧礼后河中洗涤丧床等,都渗透着浓厚的地域文化特色。

3、水文化对人文精神的形成和发展产生积极的引导作用。

精神文化是最高层次,包括行业的治水理念、精神风貌、价值取向、思维方式等等,是水利行业文化的核心和灵魂,也是行业文化建设所要营造的最高目标。水本身是人们认知世界的启示源泉。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很多由水得到的哲理。比如“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处事态度、“上善若水”的为人之道、“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政治理念等,都是从水中得到的启发。至于“水式管理”更是现代社会企业管理的主要理论之一。

水精神文化内涵包括动态文化、创新文化、落差文化、竞争文化、透明文化、公开文化、纯净文化、廉洁文化、人情文化、人性文化等,对浙江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巨大的精神指引作用。

浙北在漫长的治水历程中,也积累了大量的精神财富。特别是改革开放后,水利建设得到飞速发展,伴随着许多可圈可点的先进人物和事迹。1991年太湖流域大洪水期间锤炼出“顾全大局,团结协作,自力更生,多作贡献”的“杭嘉湖风格”。1997年台风之后“千里海塘”建设过程中培育了“全民动员兴水利,万众一心修海塘”,就是“砸锅卖铁也要把海塘修好”的“海塘精神”。

杭州提出了从“西湖时代”走向“钱塘江时代”的发展战略,提炼出“精致、和谐、大气、开放”的杭州精神,体现出西湖与钱塘江这两个杭州赖以生存的水环境的特点。

治水理念的进步,对于提高人民生活质量,促进人水和谐,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有重要意义。人们对水的认识有了深刻的理解。从工程水利,逐步向资源水利、环境水利、生态水利、文化水利发展,赋予了治水理念以现代的内涵和划时代的意义。

水是生命之源。纵观中国历史,一个民族或区域的发展,总是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有水则盛,无水则亡,楼兰的消亡是个极有力的佐证。在爱水的基础上,人们与水的关系会得到升华,上升到爱自己的国家、自己的故乡、自己的民族,这是由水而生的“家国情结”。我们爱黄河、长江,就会爱中国,爱中华民族;我们爱钱塘江、西湖,就会爱浙江,爱杭州。水文化的建设,能使我们更加了解和理解水,加深对水的认识和热爱,从而能激发爱国、爱故乡的情感和作为炎黄子孙的民族自豪感。这是水文化非常重要和独特的作用,从这里也体现了水文化建设的极端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 浙江学校生态文明观教育调查

我选择了我省三所学校作为研究对象,这三所学校分别是:浙江师范大学、海宁市第一中学、杭州师范大学附属桐乡市实验中学。在准备了大量的信息,采取一定的方式方法,深入学校,与在校学生面对面交流,以及留意他们的宣传栏和学校的相关文件,在初步具备了一手资料后,分析了我省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状况,从大量的资料里总结出其特点,以及在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自己的对策.下面我来为大家一一讲述:(一)我省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状况

为响应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建设美丽浙江的号召,加强中小学环境保护教育,将“五水共治”、保护环境、合理利用与节约资源的意识和行为渗透到青少年学生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推动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并通过“小手拉大手”营造全社会关注水资源、爱护环境、保护环境的良好氛围,省教育厅、省治水办、省环保厅,决定在全市中小学联合开展一些列的活动,这些活动包括师大的“五水共治·童力同行”,桐乡市实验中学的学生积极相应共青团桐乡市委等的要求,参加桐乡市中小学生“五水共治”漫画比赛 ,并获奖: 图

1—1

图1-1

付朗同学《天使的眼泪》荣获市三等奖,潘曦同学《液体毒蛇》荣获市优秀奖,留影纪念。

学校还举行了有关 “五水共治” 的讲座 , 在校园旁的河塘里放生鱼苗等等,假期大学生校外实习去农民工子弟小学支教,任教期间队员们将“小手拉大手,五水共治齐动手”的倡议书送到各位小朋友手中,并以生动的事例向小朋友解释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的意义,号召广大小朋友积极行动起来,争当治水的宣传者、践行者、监督者。

总结这些活动, 充分说明了我省高、中、小学校在 “五水共治” 上的行动和努力。

(二)特点

上面大致分析了我省生态文明观教育的状况,根据这些现象,我总结了一些特点。

1、政府起带头作用,学校和师生积极相应

2、举行一些有关水文化的比赛,包括书法、漫画、征文等等

3、培养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利用暑假落实到行动上

(三)问题、学校在硬件上缺乏实验室

在课堂上讲的都是理论。而理论对于实践是有出入的,有的理论在实际中用不上。一个理论知识要消化,学校应该组织学生去实验。而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一个学校有生物实验基地。学生要做实验根本不可能。、生态文明课程与师资缺失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行为习惯的主渠道。目前大多数高校对开展生态文明教育重视程度不够,没有把生态环境素质作为21世纪学生必备的素质列入学校的培养目标。生态文明教育只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小部分内容出现,可以说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处于边缘化状态。生态文明教育没有形成连贯、系统的教育体系,生态文明通识性教育尚为空白,这种状况对于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是极为不利的。另外,目前高校中专门生态环境知识教育师资缺乏,大多由其他学科的教师兼任。教师生态环境知识不系统,对生态伦理道德也没有深刻的理解,教师在生态文明知识的补充上除了教材和自身学习,其他途径较少,直接影响了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效果。学校对教师培养力度不够,教师外出考察、参加进修培训缺少经费保障。这使学生普遍缺乏形成良好生态文明素质的必要知识基础,这导致学生生态伦理意识和责任意识较差。据有关学生生态文明素养调查结果显示,“当代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知识虽有所了解,但是还不全面;生态文明意识虽觉醒,但是尚不健全;生态文明行为虽开始养成,但是仍存在缺位”。

3、大多以理论为主,缺乏实践教育活动

当前高、中小学校思想政治课的生态文明教育主要采用直接授予的教育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教学形式机械单一,没有将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起来,除生态文明知识宣传外,很少有组织地开展环境保护活动,没有在校园内营造起重视生态问题、注重环境保护的良好氛围,抽象说教多、情感体验少,更没有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不同需求,科学合理地安排实践教学内容。

(四)加强高、中小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途径

1、加强硬件设施建设,规划出实践基地

良好的硬件设施,可以让学生零距离的体会生态文明教育,从而更能亲身体验生态文明对我们生存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观。在生活中,做到不乱倒废水,不乱扔垃圾。做好学生的榜样,以自己的行为去感化他人。

2、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高校必须重视生态文明的课堂教学,大力普及生态文明知识,提高学生生态文明的理论水平,从历史发展与现实危机等不同层面和视角,提升学生对人与环境之间关系的认识。

3、丰富校园生态文化活动,强化体验式教育

校园文化活动作为学校第二课堂,具有形式灵活多样、主题鲜明、参与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学生喜爱,是开展生态文明教育的有效载体。

4、开展网络生态文明教育

在学生生态文明践行能力培养中,要特别注重运用网络等新兴媒体进行生态文明教育。网络等新媒体有利于拓宽和改进学生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形式,提高生态文明教育的实效性。

丽水市着力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构筑稳固的浙江生态屏障

(一)丽水市概况

丽水市处浙江省西南浙闽两省结合部,在东经118°41′~120°26′和北纬27°25′~28°57′之间。东南与温州市接壤,西南与福建省宁德市、南平市毗邻,西北与衢州市相接,北部与金华市交界,东北与台州市相连。市政府驻莲都区。距温州126公里,距金华市122公里,距杭州292公里,距上海512公里。

丽水市以中山、丘陵地貌为主,地势由西南向东北倾斜,西南部以中山为主,有低山、丘陵和山间谷地;东北部以低山为主,间有中山及河谷盆地。全市土地面积17298平方公里,其中山地占88.42%,耕地占5.52%,溪流、道路、村庄等占6.06%,是个“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区。本市山脉属武夷山系,主要有仙霞岭、洞宫山、括苍山,呈西南向东北走向,分别延伸西北部、西南部和东北部。海拔1000米以上的山峰有3573座,其中1500米以上的山峰244座,龙泉市凤阳山黄茅尖海拔1929米,庆元县百山祖海拔1856.7米,分别为浙江省第一、第二高峰。

丽水市境内有瓯江、钱塘江、飞云江、灵江、闽江、交溪水系,与山脉走向平行,仙霞岭是瓯江水系与钱塘江水系的分水岭,洞宫山是瓯江水系与闽江、飞云江和交溪的分水岭,括苍山是瓯江水系与灵江水系的分水岭。各河流两岸地形陡峻,江溪源短流急,河床切割较深,水位暴涨暴落,属山溪性河流,由于落差大,水力资源蕴藏丰富。瓯江是全市第一大江,发源于庆元县与龙泉市交界的洞宫山锅帽尖西北麓,自西向东蜿蜒过境,干流长388公里,境内长316公里,流域面积12985.47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的78%。位于瓯江上游龙泉溪的紧水滩电站水库即仙宫湖,面积43.6平方公里,是全区最大的人工湖泊。

(二)丽水市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动因

近年来,丽水市立足欠发达这个最大实际,生态优良这个最大优势,地处山区这个最大特点,积极抓住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支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把生态补偿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点工作加以推进,积极探索在新的历史时期下生态补偿的新模式,努力实现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双赢”。

(三)特点

1、政府主导 市政府首先是根据全市的政治经济地理条件,制定一些列的规划,出台相关文件和措施。这其中有《丽水市生态文明建设纲要》等等。做到从制度上强化生态的重要性,以及各县区开展工作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可遵,以免盲目。

2、招商引资,项目带动

面向全省招商引资,把优势资源利用起来。在不损坏环境,不危及子孙后代生存的前提下,适度开发,改造生态脆弱区。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研究确定十二五重点发展林业生态屏障建设、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森林安全和林业支持体系3大类,瓯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21个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林区大市”向“林业强市”的跨越。

3、民间积极相应

龙尾配合龙头

如果说政府是龙头,那么,广大的人民群众就是龙尾了。龙头龙尾一起,共筑美好丽水。

(四)丽水市生态补偿机制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有关生态补偿的法规零散,适用性差

目前丽水市还没有一部统一的有关生态环境补偿的法规.有关生态环境补偿的规定主要散见于有关自然资源及环境保护的法律,规章和规范性文件中。一些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类型在补偿过程中无法可依,无章可循,缺少补偿依据,补偿标准不明。补偿对象模糊,使得生态补偿难以合理有效的进行。

2、生态补偿缺乏有效的资金保障

长久以来,人们形成了低价获取自然资源或无偿享用生态服务的定势思维。使得生态补偿的资金来源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的转移支付。对有限的用于生态补偿领域的资金,管理也不到位。

3、生态补偿的范围过窄

目前丽水市已实施的生态补偿主要局限于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矿区植被恢复等内容,而且只在部分区域进行。一些提供了大量生态服务产品的地区还没有得到有效补偿。

4、以“项目工程”为主的补偿方式缺乏持续性与稳定性

丽水现已实施的生态补偿大都以项目工程的方式进行,如退耕还林,生态公益林补偿等。这些项目都有明确的时限,政策实施缺乏持续性,在政策实施期限内农民全靠补助生存,农户需要在期限内进行生产活动的转移,不再依附于土地开展农业生产。

(五)对丽水市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的建议

1、出台关于生态补偿机制的法规

通过制定法规,实施生态补偿法规,将生态补偿提到法规的高度,是生态补偿公平,合理,有效进行的重要保障。由于建立一套完整的生态补偿法规体系需要较长的时间。故可以根据目前生态补偿实践中出现的问题逐步进行法规建设。

2、成立专门的生态补偿资金,实行专门的部门和专人管理

在每年的财政支出上,分拨专门的生态补偿资金,专项用于生态环境方面的建设和生态林、生态农庄的建设,并委托第三方介入,监管资金的流向和使用情况。资金的使用情况和项目进展及时向社会公开。

3、全面开展生态补偿评估工作,扩大补偿范围 丽水市生态环境复杂多样,要在短时期内实现全面补偿很困难。从我市当下的实际情况出发,应首先对全市的生态环境状况进行全面的评估。根据评估结果确定进行生态补偿的先后顺序,将有限的补偿资金合理分配,提高补偿资金的利用效率,建议市政府对生态问题紧迫的重要生态功能区,林业开发区,生态休闲区进行优先补偿,以政府直接补偿为主,将流域,城市饮用水源地列为重点补偿项目,在完善了优先补偿区域的基础上进行补偿。

4、项目带动,改造生态脆弱区

结合国家森林城市创建,研究确定十二五重点发展林业生态屏障建设、林业产业转型升级、森林安全和林业支持体系3大类,瓯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等21个重点项目,以重点项目的实施,推进“林区大市”向“林业强市”的跨越。一是瓯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实施针叶林、疏林地及其他宜林地等生态化改造100万亩;“三沿地区”生态景观林建设10万亩;生态敏感和脆弱区域生态治理2万亩;进一步提升瓯江流域生态成效和防护功能。目前,市本级沿生态廊道建成景观林6.4万亩,建成12条通景公路,绿色通道1769公里。青田县投入专项资金在县城周边及瓯江沿岸(青田段)采用阔叶树大苗建设生态景观林;云和县每年投入300万专项资金建设“三沿”生态景观林;龙泉市启动实施了“三沿三山”绿化美化工程。各县(市、区)瓯江沿岸生态景观林改造和建设加快推进。二是沿瓯江村庄绿化工程。按照绿化造林“山上造林和平地绿化并重,更加注重城乡绿化”理念,对瓯江沿岸村庄开展村庄绿化工作。结合“三沿”整治和创建美丽乡村活动,通过签订责任状和实行以奖代补政策,全市建成省级绿化示范村70个、省森林村庄11个,市级绿化示范村341个。2010年全市开展村庄绿化活动的村庄达515个。莲都区投入专项资金1200万元开展“百村绿化”工程;龙泉、庆元等县(市)采用无偿提供苗木等方式,强化村庄绿化和示范村创建。三是启动“三大百万基地”建设。规划到2015年建成120万亩高效竹林基地、100万亩珍贵树种与大径材基地和100万亩油茶基地。注重名贵树种、阔叶树种、彩叶树种和乡土树种的选择,加大生态公益林培育和树种结构调整力度,提升森林生态效益和固碳减排能力。

参考文献:

篇7:五水共治社会调查报告

二.调查地点 兰江

三.调查成员 我和妈妈

四.调查方法 1.上网查询2.去兰江观察

五.调查内容 防洪水

(1) 20xx年8月9日上午8时,台风过程累计面雨量已达207毫米,最大站点雨量387毫米,西苕溪水位8日凌晨起快速上涨,最快时每小时上涨31厘米,从8日8时至9日7时水位从1.7米迅速上涨至5.87米,超过百年一遇“99630”历史最高水位0.17米。

(2)预防准备

1、根据当地电视、广播等媒体提供的洪水信息,结合自己所处的位置和条件,冷静地选择最佳路线撤离,避免出现“人未走水先到”的被动局面。

2、认清路标,明确撤离的路线和目的`地,避免因为惊慌而走错路。

4、备足速食食品或蒸煮够食用几天的食品,准备足够的和日用品。

5、扎制木排、竹排,搜集木盆、木材、大件泡沫塑料等适合漂浮的材料,加工成救生装置以备急需。

6、将不便携带的贵重物品作防水捆扎后埋入地下或放到高处,票款、首饰等小件贵重物品可缝在衣服内随身携带。

7、保存好尚能使用的通讯设备。

(3)自救

1、洪水到来时,来不及转移的人员,要就近迅速向山坡、高地、楼房、避洪台等地转移,或者立即爬上屋顶、楼房高层、大树、高墙等高的地方暂避。

2、如洪水继续上涨,暂避的地方已难自保,则要充分利用准备好的>救生器材逃生,或者迅速找一些门板、桌椅、木床、大块的泡沫塑料等能漂浮的材料扎成筏逃生。

3、如果已被洪水包围,要设法尽快与当地政府防汛部门取得联系,报告自己的方位和险情,积极寻求救援。

注意:千万不要游泳逃生,不可攀爬带电的电线杆、铁塔,也不要爬到泥坯房的屋顶。

4、如已被卷入洪水中,一定要尽可能抓住固定的或能漂浮的东西,寻找机会逃生。

5、发现高压线铁塔倾斜或者电线断头下垂时,一定要迅速远避,防止直接触电或因地面“跨步电压”触电。

6、洪水过后,要做好各项卫生防疫工作,预防疫病的流行。

篇8:社会实践 五水共治

关键词:五水共治,金融支持,优化对策

0 引言

改革开放以来, 嘉兴经济发展成就有目共睹, 其发展水平突飞猛进, 但嘉兴的水污染情况较为严重, 据《嘉兴市2014 年环境状况公报》显示, 2014 年嘉兴市67 个市控地表水断面监测结果中, Ⅳ类、Ⅴ类和劣Ⅴ类水质断面分别有20 个、30 个和16 个, 各占29.8%、44.8%和23.9%。由此可见, 水体环境与人和谐发展的矛盾较为突出, 治水迫在眉睫。2013 年浙江省委作出了“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 以此为契机, 嘉兴市先后出台了相关文件, 推动了“五水共治”工作科学有序展开。而治水的成功实施不仅离不开金融机构的大量资金支持, 更需要金融机构和金融政策的引导。

有鉴于此, 本文就嘉兴市“五水共治”实施中的金融支持情况展开调查研究, 发现目前嘉兴市“五水共治”存在金融支持不足的现状, 即投资主体较少、融资规模较小、融资方式不多, 甚至还存在一定的偿付风险等问题。针对以上难题, 本文拟从拓展新型投融资渠道出发, 提出合理的金融支持优化对策, 帮助嘉兴市“五水共治”项目顺利、有效、更好地开展。

1 嘉兴市“五水共治”中金融支持现状

自2013 年浙江省委作出的“五水共治”的重大决策部署以来, 嘉兴市政府于2014 年制定了《嘉兴市治污水三年行动计划 (2014-2016) 》。“行动计划”颁布以来, 嘉兴市政府相继推出了治理污水, “五水共治”等一系列政策, 人民银行嘉兴支行也出台了《关于嘉兴金融助力“五水共治”的实施意见》。在政策带动下, 嘉兴各金融机构参与水污染的积极性显著提高, 其金融支持规模不断增大。以下就嘉兴市“五水共治”中金融支持现状进行简要概述:

1.1 人民银行对“五水共治”提供极大的引导和便利

2014 年, 人民银行嘉兴支行出台了《关于嘉兴金融助力“五水共治”的实施意见》 (以下简称《意见》) , 这是全省第一个金融助力“五水共治”意见。《意见》表明, 我市各金融机构对“五水共治”建设项目实行优先受理、优先调查评估、优先排摸资金规模, 全年力争新增“五水共治”项目融资规模400 亿元。人民银行的政策和方案积极引导金融机构支持治水项目, 进而带动社会资金的投入。

1.2 金融机构支持“五水共治”的资金规模不断增强

一方面, 金融机构在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贷款总量大幅提高, 截至2014 年11 月底, 嘉兴银行业支持“五水共治”贷款余额达到251.7 亿元, 贷款新增165.7 亿元;另一方面, 银行通过组织银团贷款、承销债务融资工具等表外融资对污水治理支持的资金规模不断提高。截至2014 年底, 嘉兴银行共支持嘉兴市范围内“五水共治”项目和客户21 个, 授信总额10 亿元, 提供融资额6.44 亿元。金融机构的资金投入, 为治水项目的实施, 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1.3 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模式已初步展开

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模式是指政府和民间资本为建设基础设施、提供公共服务而建立的长期合作关系和制度安排。2015 年3 月嘉兴市成立了“嘉兴市PPP项目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整体统筹推进引入民间资本工作。目前已上报了嘉兴港区“五水共治”项目、海宁市城市防洪工程等多个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的“五水共治”项目, 并已进入初步开展阶段。推广运用政府和民间资本合作模式, 有利于拓宽民间资本投资渠道, 推动“五水共治”的有效实施。

2 嘉兴市“五水共治”金融支持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随着嘉兴市政府对污水治理的高度重视, 嘉兴市银行业金融机构积极性有所提高, 但就目前而言, 现有的金融支持体系仍存在诸多问题及潜在的风险, 难以充分发挥金融在“五水共治”项目中的支持作用。以下就主要问题进行简要介绍:

2.1 投资主体较少

“五水共治”项目资金来源的主体还仅局限在政府、人民银行及部分金融机构, 其他企业的参与度仍不高。一方面, 银行业金融机构依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 其他金融机构参与的并不多, 保险、信托、租赁等金融机构的服务领域仍然以传统金融领域为主, 缺少污水治理方面针对性的金融服务。另一方面, 目前银行的信贷资金更倾向于投向热点优势行业, 企业即便愿意开展也难以融到足够的资金。此外, 我国的金融体系和市场结构仍不完善, 能满足资金需要的三大政策性银行未将“五水共治”划为重点扶持的对象, 使大量中小型金融机构有心无力。

2.2 融资规模较小

截至2014 年底, 嘉兴市市银行业共支持“五水共治”项目183 个, 累计授信余额143.38 亿元, 信贷支持251 笔, 余额102.62 亿元。截止10 月底, 累计投入项目建设资金124 亿元, 相较于温州市的银行业捐款2178.39 万元, 温州银行授信80 亿元, 信贷支持149.26 亿元, 嘉兴市“五水共治”的融资规模仍然偏小。“五水共治”项目是个长期投资项目, 且在短期内很难收到投资回报, 这和金融机构要求满足短期流动性和获得即时投资利润的经营目标相悖, 抑制了银行对项目贷款的发放;其次, “五水共治”涉及传统“两剩一高”行业, 但由于绿色信贷政策的制约或较高的授信准入门槛, 使得相关企业无法获得足够的信贷资金,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金融对项目的支持力度。

2.3 融资方式不多

金融支持仍旧以银行为主的间接融资占据主导地位, 资本市场融资的规模不大, 直接融资手段不多, 致使项目融资成本偏高;其次, 缺乏市场机制的引导和政策的支持, 社会资金无法找到合适的投资方向和渠道, 大量资金闲置;此外, 我国的绿色信贷产品创新不足, 品种单一, 缺乏对环保型企业和个人客户的优惠性措施, 我国绿色信贷产品的研发较少。新型融资工具的使用率低,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对融资渠道的拓展。

2.4 资金投入存在偿付风险

首先, “五水共治”项目本身具有较大的技术风险和市场风险, 投资回报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 金融机构面临较大的贷款风险;其次, 金融机构缺乏符合污水治理风险特点的产品规划, 金融创新产品较少, 易导致各环节挪用和资金动向不明等管理风险;再次, “五水共治”中多为民生类纯公益项目, 营业收入较少, 还款来源主要依靠财政拨款, 而财政资金拨款周期长, 且与还款周期存在严重的期限错配, 部分项目只能借新还旧, 使得还款来源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也增加了金融机构信贷风险。

3 “五水共治”金融支持创新优化对策

鉴于上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针对嘉兴市“五水共治”治理存在的金融支持问题, 拟从如下三个角度来提出创新优化对策, 来进一步优化金融支持, 完善“五水共治”的治理。

3.1 政府—企业角度

PPP模式, 即政府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之间合作的一种融资模式, 双方分摊利益和风险, 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 更好地为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和满足社会需求。PPP模式是时下很多公共基础建设项目采用的方式, 将该方式运用到“五水共治”项目中, 将会大有裨益。以下是笔者对“五水共治”中完善PPP模式的一些建议:

3.1.1 政府方面

激励银行等金融机构发放期限长、利率低的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贷款, 项目有良好的人流量支持, 能够保证稳定的收益, 政府部门也可以给予适当的补偿;申请亚洲开发银行、国家开发银行的政策性贷款, 充分利用政策性贷款的优势;通过项目的稳定收益吸引养老、社保、保险等倾向于获得长期稳定收益的资金投资;建立城市产业开发基金进行投资;此外, 浙江省经济较发达, 金融深化程度较高, 可以设立地方PPP基金。

3.1.2 企业方面

进行资产证券化, 用项目未来的现金流或者特许经营权为保证进行融资。项目属于公共基础设施项目, 受众面比较广, 而且需求弹性较小, 价格稳定, 未来的现金流通过调查可以进行估计, 吸引银行等金融机构投资, 也可以委托非银业务部门参与产品的设计、推广和承销;采用融资租赁的方法获取部分固定资产, 减少企业成本, 出租方可将该债券转让给银行, 获取稳定收益, 让银行进行追索;企业将部分闲置资金委托金融机构投资, 获取资本增值收益。

3.2 企业—金融机构角度

“五水共治”的“加减乘除法”在温州已取得初步成功, 相应的在嘉兴, 合理运用该方法也能取得较好的成果。通过增加信贷规模, 以嘉兴银行为主的本地银行可以增加对“五水共治”项目的捐款, 同时增加相关企业的授信额度。其次, 顺势推出创新的信贷产品, 采取银团贷款模式可以有效支持项目融资, 同时, 信托贷款也不失为一个重要的融资渠道。此外, 企业可以将获取的收入及财政拨款委托专业金融机构进行投资, 在保证本金的基础上, 增加企业的收入, 提高企业的实力。运用“加减乘除法”可以促使金融机构与企业互相监督与配合, 推进污水治理工作。

3.3 政府—企业—金融机构角度

嘉兴市在全国率先建立排污权交易制度, 实行总量控制型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为进一步发挥该制度的优势, 一方面, 嘉兴市政府可以通过实行排污权抵押贷款机制, 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为中小投资企业量身定做排污权抵押贷款产品, 将排污权作为抵押品, 进行抵押贷款, 以缓解中小投资主体的资金短缺压力, 从而有利于排污权交易的开展;另一方面, 加强采取排污权公开竞价方式。当前, 我市的排污权交易主要是实行政府主导价, 但从发展趋势看, 排污权竞价将是充分体现排污权价值的一个有效途径;再次, 进一步完善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行为中的COD排放指标租赁工作, 此举既能盘活排污指标, 又能充分利用闲置资源, 并调动企业参与污染减排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边立明, 简迎辉, 徐丹.综合利用水利公私合作 (PPP) 项目运作模式和投资人选择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 2013, 16:50-52.

[2]陈清.县域尺度下水污染生态补偿金融支持研究[J].经营与管理, 2014 (2) :78-81.

[3]李金珊, 沈楠.浙江省污水治理现状、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 2014, 06:59-65.

[4]李文哲, 贾宁.对排污权抵押贷款风险控制的思考[J].浙江金融, 2014, 04:51-53.

上一篇:庆六一大队辅导员讲话稿下一篇:综合采购员岗位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