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文化的征文作文

2024-06-24

三国文化的征文作文(精选6篇)

篇1:三国文化的征文作文

相信同学们都知道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吧,这部书以七分实三分虚的内容结构,以高度的艺术性展现了波澜壮阔的三国历史而蜚声中外。但同学们是否知道,在这部120回的小说中,就有51回的内容与我们许昌有关,有172处涉及许昌。

由此可见,在三国文化中,我们许昌占据着怎样的位置。另外,据中国三国文化研究会公布的有关数据显示,在为数不多的三国历史古迹中,我们许昌占80多处,如此多的历史遗迹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无法比拟的。

比如大家都知道的位于许昌市区的春秋楼、灞陵桥、曹丞相府等,位于许昌县境内的射鹿台、汉魏古都遗址公园、毓秀台、汉张公(张飞)祠、华佗墓等,位于襄城县境内的曹操练兵台、曹操割发代首处等,位于鄢陵县境内的曹操议事台、曹彰墓等。这些古迹因其分布广,真迹多,保存好,品位高而备受海内外热衷三国文化人士的青睐。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这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郭沫若在了解了许昌的三国文化之后作出的感慨。一代伟人毛泽东年轻时经过许昌,特地步行到许昌汉魏故城遗址凭吊怀古,并写下著名的《过魏都》一诗。 现如今,我们漫步在许昌市区的大街小巷,到处都能感受到农厚的三国文化气息。以三国文化为主题的路名,店名,学校名,游园名等随处可见。比如建安大道、华佗路、灞陵路、魏文路、魏武路、毓秀路、议台路、屯田路、春秋广场、魏武游园、运粮游园、三国大酒店、桃园大酒店、铜雀台大酒店、思故台市场、建安中学、灞陵高中、华佗医院等等。

在农村,也有很多乡(镇)名、村名就是三国时期留下来的,比如陈曹乡,望田乡,榆林乡,张潘乡,郭连乡,碾上村,屯里,枪杆刘等。真是繁若晨星,不胜枚举。

三国文化像春雨浸润着古魏都的土地,让许昌处处散发着古韵的幽香。

同学们,你们了解我们身边的这些古文化的渊源吗,你们有兴趣和我一起探寻三国在许昌的踪迹吗?那以后,我就在《……》栏目中和大家一起探讨吧!

篇2:三国文化的征文作文

太奇怪了,我站在一条小土路上,身边竟然站着一位身穿长袍马褂的人,只见他身材魁梧面相和善。我看的好眼熟啊!哦!竟然是刘备!我真是吃惊的不得了,以为是在做梦。谁知,刘备看到我也是一副吃惊且带点恐惧的表情,毕竟是王者遇事沉着冷静,马上厉声的问我:“来者何人?报上名来!”我连忙双手在脸前一抱说:“我叫吴泳翔。”刘备一看我的衣服怪异,而且又挺自信。他微微的皱了皱眉头,突然拔出剑就要刺我,完了——刘备肯定以为我是曹操的奸细了。

我把腿就跑,没跑多远就看到,一位身披盔甲一脸霸气的人骑着一匹战马疾驰而来。曹操!曹操怎么回来这里。我还没有来得及多想,两人就乒乒乓乓的打了起来。我趁机躲在一块大石头后面,因为刘备没有骑马占不了便宜,所以他虚晃几下就跑了,曹操也没有去追他。

这时曹操看到我就问:“你是何人?”我知道曹操性子急而且又小心眼,要是我说错话了我可就要挂了呀!我眼珠一转便说:“丞相,在下是前来刺探军情的.。”“哦——!是吗?”曹操果然半信半疑。而后他又似乎又有点相信的点了点头,看也不看我一把就将我拉上了马背回到了魏军的营地。刚一到营门口,曹冲就跑出来迎接曹操。我从马背上往下跳,没想到马背这么高,我重重的摔倒地上,眼前一黑,昏了过去。

在奇怪,我醒来的时候竟然发现自己躺在一间木屋的外面。这时我感到自己有些饿了,就小心翼翼的推开了门进去。只见里面有一个人摇着一把羽毛扇来回的踱着步。诸葛亮!不会是诸葛亮吧?不过除了诸葛孔明,谁还会摇着羽毛扇!看到自己的偶像,我竟然激动的说不出话来。孔明先生看到我也不吃惊,依然轻轻的摇着羽毛扇子,一只手轻轻的一掐说:“哦,你是公元二零零九年的吴泳翔吧!”我我非常吃惊的点了点头。这时,刘备突然的闯了进来,大怒到:“曹贼的奸细,拿命来!”提起剑刺向我的额头......“完了——!”我一下子惊醒了,原来是妈妈轻轻的点着我的额头叫我起床呢!

篇3:三国文化的征文作文

研究方法及相关数据

本研究以中、日、美三国对《艺妓回忆录》的影评为研究对象, 时间跨度自2005年11月至2006年2月, 样本量为23篇 (其中中国9篇, 美国10篇, 日本影评限于数量和语言原因为4篇) 。样本选择方式为, 通过网络搜索找到符合时间跨度的影评, 影评来源尽可能按照主流媒体及娱乐与电影专业类媒体1∶1的比例进行随机抽取。

研究初步结果

样本的语义向性分布。根据文章来源, 在中国影评中呈正面和中立态度的文章均来自综合性主流媒体, 如人民网、《中国新闻周刊》、《南方日报》、《新民周刊》等, 负面声音则更多地来自网络娱乐媒体和专业影评人:而日本则恰恰相反, 唯一一篇呈中立态度的影评来自一位独立影评人, 主流媒体对电影的态度均呈负面;而美国影评在文章来源和语义向性上不具备相关性, 对影片也呈现出更为多元化的评价。

样本的分布时间。纵观这些样本, 可以发现中国的样本分布时间最为分散。虽然《艺妓回忆录》没有在中国上映, 但自章子怡出演女主角“小百合”的消息传出, 至影片上映后的好几个月里, 中国的媒体一直对该片给予了长时间的关注。美国的样本分布则最为集中, 所有的影评都出现在2005年12月, 更准确地说, 是集中在12月9日及12月16日, 前者恰是该片在美国的首映日, 后者则是对票房有重要指标作用的首映一周日。这种样本分布反映出美国影评机制的高度商业化, 适时配合影片首轮上映集中出现, 希望引起公众注意, 从而刺激票房收入。一旦影片下档, 失去了商业价值, 也就自然对其不再关心。与中美两国舆论形成对比的是日本舆论对影片的漠视, 这同时体现在影评的数量和篇幅上。主流媒体仅在摄制组赴日参加首映的前后给予简单的报道, 日本媒体对该片究竟是不感兴趣还是刻意忽视, 耐人寻味。

阅读上述影评后, 笔者发现所有的影评都涉及8个要素: (1) 剧本剧情; (2) 演员演技; (3) 导演制作; (4) 视觉舞美; (5) 台词语言; (6) 情绪氛围; (7) 历史文化解读; (8) 民族感情。而三国媒体又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其中的几个要素作为影评的关注焦点。

具体分析

中方评论———民族的视角

(关注焦点:演员演技、台词语言、历史文化解渎、民族感情)

如果没有两位华人女演员的加盟, 《艺妓回忆录》本是一部与中国无关的影片, 但正因为我们的演员演了别人的故事, 才引来了诸多争议, 才会出现关于“出演艺妓是否卖国”的讨论。通过研究, 笔者发现, 认为演艺妓等于卖国只是一种小范围的民间舆论, 它们集中反映在网络的讨论区或留言板上, 篇幅短小, 并以匿名形式出现。但在主流媒体尤其是传统媒体上, 却见不到这种观点。在本次研究选取的9篇影评中, 每一篇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这种“民族情结”, 但均用客观、理性的笔触来调和民间较为激进的舆论, 并试图给这种观点找出一个合理的解释。他们或从传统文化的角度出发, 认为这是“封建大权思想”作祟;或从意识形态层面出发, 提醒公众警惕过度的“网络民族主义”;或者用业内影评人士的眼光指出, 这样的观点是对演员职业的不了解和不尊重, 并具体举例指出中国演员出演这样的敏感角色也并非第一次。在新兴媒体和民间舆论对传统媒体和主流观点影响颇大的今天, 对于《艺妓回忆录》的影评还是让我们看到了主流媒体的把关作用———不放任民间激进舆论的蔓延, 并重新设置一种理性、冷静的议题。

引发争议的另一源头, 是对“艺妓”的定义。大多数不了解日本文化的普通中国民众都认为艺妓是“会歌舞的妓女”, 因此对我们的女演员产生不满。媒体为了改变这种“刻板印象”纷纷试图从文化层面上进行解读。不少媒体, 包括这次研究中选取的影评, 都把片名写为《艺伎回忆录》, 并解释说日语的“geisha”译成中文应为“艺伎”, 即能歌善舞的职业艺人, 而并非卖身的青楼妓女。

日方评论———文化的视角

(关注焦点:演员演技、导演制作、视觉舞美、历史文化解读、民族感情)

早在《艺妓回忆录》之前, 日本文化已多次受到好莱坞的青睐, 《杀死比尔》、《最后的武士》等向西方观众揭开了武士文化的神秘面纱, 也让久居东洋一隅的日本文化有机会站在世界舞台的中心。带着被西方世界认同的兴奋, 日本媒体毫不吝啬对这两部影片的赞誉。

相比日本媒体对前两部电影的热情, 这次的态度可谓180度大转弯。在笔者看来, 其原因正如《读卖新闻》的评论所述:“影片不仅看不到对艺妓文化的社会背景和历史发展的挖掘, 也无法通过影片塑造的艺妓看到对日本文化的尊敬。”可见, 日本观众和媒体在看《艺妓回忆录》时, 场面、演技、故事都是次要的, 文化才是他们关注的焦点。显然, 好莱坞的诠释不能让他们满意, 因此, 日本媒体的反应更多地像是对好莱坞的一种抗议。

从主流媒体到专业影评人再到民间评论, 日本舆论集体对片中三位主角都不是日本演员表示难以理解和无法接受。也许在西方人眼里, 中国人也好, 日本人也好, 一样都是东方面孔。但对日本人来说, 艺妓电影不用日本演员简直就是天大的笑话。加上电影通篇采用英语对白, 连形式上的日本元素也变得如此支离破碎, 又如何能让日本舆论满意?因此, 在所有的日方影评中, 出现最多的形容词就是“怪”以及“不和谐”。一位专业的影评人在自己的博客上一语道破:“这不是日本, 而是Japan。”事实正是如此, 这是一部西方人塑造给西方人看的有关异国文化的电影。

既然认为美国诠释的是“伪”艺妓文化, 那么日本舆论也自然有错必纠。除了对演员的评价外, 道具、服装、化妆以及音乐等视听元素也是媒体和评论集中火力进行抨击的, 那些留言板和个人博客上的民间评论更是对这个“找茬游戏”乐此不疲。发髻、和服、走路的姿势、舞蹈动作被一一安上“假冒”的帽子, 并从艺妓协会专业人士的口中得到证实。

长期以来, 日本的文化地位与其经济地位是不相匹配的。在受美国文化主宰的好莱坞世界里, 日本也希望拥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杀死比尔》和《最后的武士》都让日本看到了摆脱亚文化地位的希望, 但《艺妓回忆录》却让日本人感到自己的文化被美国出卖了。当自己国家的文化成了别国商业的叫卖工具时, 它们的媒体一定会变成一边倒的声讨。

美方评论———商业的视角

(关注焦点:剧本剧情、导演制作、台词语言、情绪氛围)

美国媒体的影评应该算是波澜不惊, 《艺妓回忆录》对他们来说不过是好莱坞流水线上的又一个成品, 只是这一次换了个带有东方神秘色彩的新包装。美国的影评较中、日两国显然更具职业化色彩, 除那些专门的电影周刊杂志外, 《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等严肃报纸都设有固定的影评专栏, 但不由社内的记者或编辑撰写, 而是聘请著名的影评人执笔。根据笔者这次的观察, 中、日两国的影评在笔调上或折射官方态度, 或直抒民意, 而美国的影评显得更商业化。

说其商业化是因为这些评论具有一定的模式和标准, 并在一个平台上得到集中体现。在美国著名的影评网站“烂番茄” (rottentomatoes.com) 上, 可以读到美国所有媒体对《艺妓回忆录》的评论, 而他们对影片的好恶也简单到用新鲜番茄和烂番茄来表示。结果, 在该网站140多篇评论中, 有51篇好评, 而其他91篇则投了烂番茄。其次, 这些影评在写作方式上如同新闻报道般有相对统一的格式。在笔者挑选的10篇影评中, 作者都沿袭了开篇给出总体评价, 其次介绍导演和剧本, 然后复述剧情, 再评价演员和制作, 最后提及相关背景的写作格式。如此影评风格更让人觉得这像是一份产品质量和销售情况的鉴定书。在好莱坞, 跌宕起伏的剧情往往是票房的重要保证, 但《艺妓回忆录》作为一部自传体的影片在故事结构上比较平稳, 但剧本在改编时没有做出更改, 还用了一个老太太的旁白来贯穿全片, 让影片的商业性打了折扣, 在美国评论看来这才是影片的症结所在。

在中日两国引起争议的演员问题上, 在美国媒体看来则没有什么矛盾, 影评人只是理性地从职业眼光出发来评价中日演员的演技。不过, 不知是否出于避讳, 评论基本不对各国演员的演技进行比较性的评价。然而作为一部拍给西方观众欣赏的影片, 美国人提到了一个不被中日两国评论重视的问题———台词。无论这些亚洲演员如何用功, 影评人仍毫不留情地批评他们的英语能力。《纽约时报》的评论甚至用充满大写字母和停顿符号的句子来评价演员的台词表演, 以讽刺他们英语的不熟练, 而较为西化的杨紫琼则因为出色的英语而在表演上得到肯定。

可见, 美国的舆论完全站在西方观众的立场上, 以主流文化的姿态审视亚洲演员的表演, 美丽的东方脸孔满足了他们的猎奇心理, 但对台词表演的不满则更像是对服务不周的一种抱怨。

结语

虽然《艺妓回忆录》糅合了东方的文化元素和西方的商业元素, 却在文化上面临“四不像”的尴尬。综观这场有关“艺妓”的“三国演义”, 我们可以看到, 即使在当今高呼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时代, 在这股整合大潮真正扑面而来的时候, 各国仍保持着相当的防御和抵触心理。中国不愿这股大潮把民族恩怨一笔勾销;日本不愿这股大潮扭曲了自己传统文化的本来面目;美国虽站在潮流的风口浪尖上, 但也小心翼翼地维护着自己的地位。此时, 各国媒体所用的绝非全球化的眼光, 而是完全站在本国的情感和利益立场上对电影进行解读, 所以, 这些影评表面反映的是对影片个体的喜好, 在深层次上体现的则是各国在文化接受与认同方式上的差异。

摘要:2005年, 一部根据美国小说改编、由中国女演员主演、讲述日本艺妓故事的好莱坞大片《艺妓回忆录》引起了中、日、美三国新闻媒体舆论的共同关注, 本文通过该片上映前后4个月间三国媒体影评的文本分析了三国看似统一的舆论态度背后所折射出的文化差异。

关键词:艺妓回忆录,影评,中、日、美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人民网:《看〈艺妓回忆录〉章子怡到底有多冤》, 2005年11月7日。

[2].朱大可:《中国新闻周刊》, 《艺妓、妓女和民族主义祭品》, 2005年10月24日。

[3].郑照魁:《南方日报》, 《充满争议的〈艺妓回忆录〉》, 2005年12月16日。

[4].《〈艺妓〉:浓妆重彩的女明星奋斗史》, 网易娱乐频道, 2006年1月5日。

[5].《三国杂交的日本艺妓形象、生活与命运》, 新浪网影评天下, 2006年1月7日。

[6].《美国人眼中的艺妓世界》, 《新民周刊》, 2006年1月18日。

篇4:浅谈三国吴文化对日本文化的影响

早在日本的弥生时代中国的青铜器和铁器传到日本,日本由新石器时代后期进入了金石并用的时代,中国的稻种和种稻技术传到日本,日本由此从渔猎社会一跃成为农耕社会。此后,汉文,佛教,儒学的东渡,对日本的精神生活产生了影响。可以说中国文化对日本的影响是多方面。本文列举部分中国出土三世纪的文物,初步探讨古代日本与中国江南地区的交往,以及对日本文化的影响,以期方家指教。

古代日本与中国江南地区的交往,日本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是五世纪日中开始交流。他们把倭五王遣使中国东晋和南朝,看作是古代日本与中国江南地区交往的开始。 国内考古学家认为至迟在三世纪时,日本人已经来到了吴地。王仲殊先生根据日本各地古坟出土了大量三世纪的三角缘神兽镜,认为“从镜的形制,花纹和铭文来看,三角缘神兽镜大体上都具有中国镜的基本特征,制作也相当精良” 并论证了日本出土的三角缘神兽镜是吴地的工匠东渡后在日本所作。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记载:黄龙二年“遣将军卫温,诸葛直将军甲土万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长老传言秦始皇遣方士徐福将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蓬莱神山及仙药,止此海不还。世相承有数万家,其上人民,有时至今会稽货币,会稽东县人海行,亦有遭风流移至亶洲者。所绝绝远。卒不可得至,但得夷洲数千人还。”徐福入海求仙。《史记》也记载,当为史实,有关亶洲,日本学者也认为是日本列岛一部分。

三世纪前半叶,日本邪马台国曾派使者到中国曹魏受诏封印,同中国北方曹魏保持频繁的接触。三角缘神兽镜在日本大量出土,表明古代日本与江南吴地是交往密切的。此后直到五世纪初,较长一段时间内,日本人把同中国的东西多冠以“吴”字。如“吴国” “吴人” “吴床”“吴服”等。甚至连安置来自东晋和南朝的中国人的地方也称为“吴庭”。可见邪马台国同孙吴交往的程度相当密切。

我们从名刺和谒来看,它们是古代官员交往、拜访时通报姓名时使用的名片,在三世纪吴地出土的名刺有:三国孙吴名将朱然墓出土的名刺十四枚,谒三枚。名刺呈长条形木片。形制大小相同,木刺行文相似,正面直行墨书,隶书。内容分为三种:“弟子朱然再拜 问起居 字义封”,“故鄣朱然再拜 问起居 字义封”。 〔图一〕湖北鄂城孙吴史绰墓出土六枚墨书。分别为:“童子史绰再拜 问起居 广陵高邮字浇瑜”,“广陵史绰再拜 问起居”。 江西南昌孙吴高荣墓出土二十一枚墨书均为“弟子高荣再拜问起居 沛国相字万绶” 在墓中放置名刺,是六朝时流行的习俗。这虽然是供墓主人在阴间使用的明器,但规格、尺寸一如生前实用的名刺,特别是朱然墓谒和名刺同时出土,一是对考究墓主人的身份,提供了重要证据,二是对谒和名刺使用上的差别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关于谒和刺《陔余丛考·名帖》:“古人通名,木用削木书字,汉是谓之谒,汉末谓之刺,汉以后则虽用于纸,而仍相沿曰刺。”名刺和谒虽然都作为名片使用,朱然墓出土的名刺和谒却表明在使用对象上有所不同,朱然墓出土“谒”,内容较名刺略为复杂些,包括官爵,籍贯,姓名,问候语。顶端独“谒”字,以示尊敬之意,据《释名》曰:“谒,诣也,诣告也。书其姓名于上以告知至诣者也。”在使用上,谒比刺郑重的多,往往用于下对上。所以把爵位,姓名等靠边书写,中央写“谒”字。以示尊敬之意。书写的内容也就相对固定。名刺往往用于亲朋好友和同僚等,其内容有详有略,有亲有疏。持刺者可以根据交往的情况而选用。除此之外,也有于逢年过节时,自己不登门而使仆从到亲朋僚友家投送。名刺为贺,类似于现在人们在元旦春节互致的贺年卡。

日本至今仍将名片称为“名刺”,写做:名刺(めいし,罗马音meishi)。日本『广辞苑』解释为:(昔,中国で竹木を削ってこれに姓名をしるしたから刺という)小形の纸に姓名·住所·职业·身份などを印刷したもの。访问·面会その他,人に接する场合に用いる。翻译成中文是;(古代中国用竹木做成,上面刺上人的名字)小张的印刷着姓名,职业,身份的纸片,访问会面时与他人交换使用。日本至今仍有每逢春夏重要节气和新年正月都有互相投寄问候与贺年-明信 片的习惯,意是感谢上一年中对自己有过关心和帮助的人,希望来年依然保持这份联系。这些名刺的说法和投刺习惯,和三国时期是多么相像,它应该是三世纪随着三国吴文化一起传入日本的。

木屐,是中国古代一种两齿木底鞋,适合在南方雨天,泥泞道上行走。《急就篇》颜师古注:“屐者,以木为主,而施而齿,可以践泥”。有关木屐,两边文献多有记载,相传春秋吴王春秋夫差在苏州灵岩山上为西施建造“馆娃宫”,宫中有一长廊称为“响屐廊”或称“鸣屐廊”,西施脚着木屐在廊上行走,发出富有节奏的,犹如欣赏到木琴优美的声音。吴王听得如痴如醉。可见吴越非常流行穿木屐。三国时木屐的使用已非常普通。《晋书.宣帝记》:司马懿“使军士二千人著软木平底木屐前行,蒺藜悉着屐,然而马兵俱进。”司马懿与诸葛亮征战五丈原,因地多蒺藜,遂令士兵穿木屐开道。

三国朱然墓出土了一双漆木屐,屐板前后均为圆头,中间略宽,似椭圆形,屐板前端有一单孔,后端有两个单孔,系绊穿在三个单孔上。屐板绘有漆彩。 从形制及出土位置看,应是朱然妻妾所穿。 江西南昌高荣墓中也出土了两双木屐,其中一双保存较为完好,可见屐底前后有两齿,屐头为圆形,据考古发掘者认为是高荣妻妾所穿。 《后汉书-五行志》记载:“延熹中,京都长者皆着木屐,妇女始嫁,至作漆画,五彩为系。《晋书·五行志》“初作屐头,妇人头圆,男子头方,圆者顺之义,所以别男女也”出土的木屐,印证了史书记载妇女出嫁流行制作漆画五彩木屐以及汉魏时期妇女木屐为圆头的准确性,同事也将古代木屐式样呈现在我们面前。日本镰仓时代的名画《扇面法华治册子》及《明惠人上图》中描述了雨中穿高齿木屐行走的人物形象,其木屐的形制也与朱然墓及高荣墓出土的木屐十分相似。可以说日本木屐的根在中国。由于历史原因,木屐在中国百姓日常生活中已很难看见,但在日本木屐却无所不在,每逢过年(元旦)或婚,嫁,寿等喜庆场合。成年男女都身穿和服,脚着齿屐,以示庆贺。日本的艺妓穿木屐后,不仅增加了高度,木屐本身也带给她们一份独特的韵致。木屐不仅作为鞋子出现在日本人日常生活中,而且也是很好的馈赠品,尤其是正月和夏季的盂兰盆节时,更喜欢赠送并穿着木屐。木屐不仅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而且是中日文化交流的物证之一。

综合上述可见,日本与中国江南地区文化交流在三世纪已产生,并在其文化的形成中,逐渐将中国文化吸取并融合在自身文化之中,并加以创新,形成了自己的文化艺术和风俗习惯。(见图一)

参考文献:

[1]光明日报.1963.3.16.

[2]日中文化交流诸问题.305.

[3]木宫泰彦.《日中交流史》第三章,胡锡平中译本.商务印书馆,1980.

[4]王仲殊.关于日本的三角缘佛兽镜问题[J].考古,1981.4.

[5]王仲殊.关于日本的三角缘佛兽镜问题[J].考古,1981.4.

[6]见《?魏志?倭人伝から見た古代日中贸易》.东亚古文化说苑,1973:227-239.

[7]许辉,邱敏.胡阿祥主编《六朝文化》[M].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667-668.

[8]王俊主编.马鞍山文物聚珍[M].文物出版社,2006.

[9]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鄂州市博物館:《鄂州六朝墓》.

[10]江西省历史博物馆:江西南昌高荣墓的发掘[J].考古,1980.3.

[11]王俊主编.马鞍山文物聚珍[M].文物出版社,2006.

篇5:三国文化征文选集

这句话不仅在三国英雄人物展现的淋漓尽致,而且老百姓也深有感触。“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打开历史页码,我们就会看到有多少志士仁人、文人墨客,因拥有谦虚好学在事业上永载史册;又有多少人因为骄傲而悔恨终生。

我故意我问起身边的妈妈:“这句话真的灵验吗?”妈妈沉下脸道:最近,你的学习成绩下降,说明什么?”顿时,我哑口无言了。

于是,我重温《三国演义》的经典,汉皇叔刘备为了恢复汉室半壁江山,竟降低自己的身份,三顾一介书生诸葛亮的茅庐,以救百姓水火,重整朝纲为己任,诸葛亮终感其诚,答应为他奔走效劳。而与此相反,夏侯因刚愎自用,小瞧山野村夫诸葛亮的才能,得意洋洋大军杀进,结果中了诸葛亮的计谋,结果被刘备军打得落花流水,全军覆没,最后与李典、于禁、孤身三人撤回到了曹操的大本营。

此时,我禁不住拂卷深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会经常遇到这样的人和事,那怎样对待呢?俗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不要因为别人不如自己,而轻视别人; 人各有长处,应取别人之长补自己之短。谦虚则秉着一颗上进的心,驱动着前行的脚步,而骄傲则会蒙上一层模糊的影,导致着无知的狂妄。

我的家乡许昌,位于河南省的中南部,是一个风景宜人的美丽城市,也是三国文化的发源地。城市内到处鲜花盛开,绿树成荫。因此获得了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和中国宜居城市等好几项荣誉。

我的家乡是三国故都,城市中至今还有很多三国的遗迹,处处都散发着三国文化的气息。霸陵桥、春秋楼、华佗墓……,屹立在城市的不同位置,让人们回忆着这一幅幅真实的历史故事。去过霸陵桥的人们都知道,在霸陵桥的旁边,至今还有“关公挑袍”的遗址。巨大的石碑雕刻在岁月的侵蚀下,显的很是斑驳。在石碑的旁边,威武的关公手拿青龙偃月刀,骑着跃起的赤兔马屹立桥头,坚毅的眼神让人们依然看见了,当年关公放弃荣华富贵追求仁、义的决心。他的这种精神,也值得我们所有人祖辈相传。

华佗墓在许昌城北,占地360平方米。华佗是三国时期的著名医生,他为人们的健身发明了五禽戏,为了让人们手术时不痛苦,还发明了麻沸散,成为了医学史上的鼻祖,但后来却被曹操杀害。人们为了纪念华佗的丰功伟绩,修建了华佗墓。我的家乡不止有这些名胜古迹,还有许多的名人也在许昌被人称颂----曹冲称象、孔融让梨、曹植的《七步诗》……,我国的文学家郭沫若先生说过,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许昌!如果你也想看更多的三国遗迹,也想听听关于三国的故事,那就到我的家乡---许昌来吧。

篇6:三国文化征文

中国这条腾飞的巨龙已有千百年的历史,他那深远的悠久的历史文化让我不禁惊叹,其中三国文化尤其让我为之着迷。

说起三国文化我想,中华儿女、炎黄子孙应该人人知晓,里面能文能武的名将让我敬佩。像蜀国名将:关羽、刘备、张飞。他们桃园三结义,手足情深,为兄弟赴汤蹈火在所不辞;魏国主公曹操的用兵如神、足智多谋,张辽的威武豪放……无不令我赞叹。最让我欣赏的就是忠义双全、义薄云天的大英雄关云长,他为了结义兄弟过五关斩六将、出生入死没有半句怨言。作为一名顶天立地的大丈夫不向任何人低头折节,这一点足以让我敬佩,让世人为之折服。

不光三国中的.英雄豪杰让我赞叹不已,其中的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更让我大饱眼福。“赤壁之战”中的“草船借箭”一篇我特别喜欢,尤其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周瑜之间的斗智斗勇这一部分。当刘备和孙权一起反击曹操时,因为水战用弓箭较适合,但孙权那里没有那么多箭,周瑜妒忌诸葛亮的聪明才干,便约时三天让诸葛亮造出十万之箭,如造不出,诸葛亮将被军法处置。诸葛亮倒是不慌不忙,第一天只是在林中优哉游哉散步,到了第二天晚上,天气骤变,起了薄雾,诸葛亮命将士一字排开,船上布满了稻草人,让士兵擂鼓呐喊,曹军因看不清敌方,不敢轻易派兵,只能命将士用箭去射,箭全部射在稻草人上,十万支箭,一夜间“造”了出来,周瑜面对诸葛亮的聪明才智自叹不如,而诸葛亮却一笑而过。他的笑很有深意,他是笑周瑜的计策落空,曹操的无知,这是自信的笑,胜利的笑,笑出英雄本色。

上一篇:学习李林森材料下一篇:2023年下期末教育教学检查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