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

2024-06-26

普通心理学(精选6篇)

篇1: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结课论文

——心理学与生活

引言

大二第一学期,在选课中,看中了普通心理学,刚好老师第一节课也提问了我相同的问题,为什么要学普通心理学这门课,那时候因为有点小紧张,回答得不太明确,现在再来回答一遍,选择普通心理学是因为:一来,想对心理学有一个了解和一个概念轮廓,不至于不懂什么是心理学;二来,心理学和我的专业息息相关,一些管理理论经常会使用到心理学的概念;三,想过一些心理行为的研究,帮助我处理好我的部分人际关系问题,达到更好的交友效果。虽然是选修,但是自认为很用心去对待这门课,这篇文章,更多的是我对老师课堂知识的整合和看法。

正文

一、风险规避论、感觉、直觉

在涉及到收益时,我们是风险厌恶者;在涉及到损失时,我们是风险喜好者;个人举例子说明,①在一次商业投机中,投资10万元,第一种获利是稳定的投资回报15万元,第二种是具有盈利20万,但是需要承担50%收不回本金的风险。风险厌恶者往往选择第一种稳定的投机方式,放弃高利润高风险部分,这也是多数人在涉及到收益时候的一种行为现象。②一个债主向他的债务人提出一个还债选择,一种是按本付息还债,一种是和债主进行公平的赌博,若债务人胜出,则免掉一切债务,若债主胜出,则债务人加倍偿还债主利息。涉及到损失,风险喜好者往往会选择第二种方式。因此,学生本人认为,在赌场中,为什么赌博的人越是输,越要借债继续赌,因为他们抱着侥幸翻局的心理,尝试风险,是典型的风险爱好者。

风险规避论,大多数人对损失和获得的敏感程度不太对称,面对损失的痛苦感要大大超过获得的喜感。举个例子,很多人赚到100块的喜悦程度,往往没有损失100块带来的失望程度要大。因此学生理解为,没有人愿意遭受风险带来的损失,因此在这种损失造成时,心理上的失望程度被放大,人们把收获看成了理所当然,甚至不满足,两种心理对比差异。这也是为什么常常强调知足常乐的原因。

感觉,是人脑对事物个别属性的认识。它包括我们五感,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集体运动平衡,我们对外界的信息80%来自我们的视觉,但是视觉的信息却又并非百分之百真实,其中有视觉后像,场独立,场依存等等的视觉假象带来的信息误传。因此在生活中,不要本着见风就是雨的生活观念,一些事实需要通过我们的证实才能下定结论。

二、记忆思维、动机

关于记忆,一般观点认为是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它有多种效应,近因效应、首因效应、前摄抑制、倒摄抑制。利用记忆的规律,人们研究出一套记忆遗忘曲线图,并且根据这个曲线图,人民可以研究增强记忆的规律和方法。

思维是人脑借助语言、表象或者动作实现的客观事物的间接和概括的认识,能揭示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规律,并主要表现在概念形式和问题解决的活动中。

动机:个体产生某种行为,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推动力。它的概念包括了“需要”和“诱因”。需要是有机体内部和心理不平衡状态在头脑中的反映,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生活条件的一种要求,是个体活动动力源泉,著名有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动机产生后受内外两种因素的共同影响,个体内在的某种需要是动机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外在的环境则为诱因,引起个体趋向特定的目标。动机具有激发功能和维持功能。也影响人民的行为效率。这一部分知识和管理学院专业的组织行为学是同样的内容。组织行为学的前身是管理心理学。

三、人格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思、行为的特有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是体现了一个人的特点和与众不同。万千世界,自然有不同的人格元素组合成了著一个个性格迥异的个体。人格具有四种特征:1.独特性:一个人的人格是在遗传、环境、教育等因素的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生存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点。人与人没有完全一样的人格特点。所谓“人心不同,各有其面”,这就是人格的独特性。但是,人格的独特性并不意味着人与人之间的个性毫无相同之处。在人格形成与发展中,既有生物因素的制约作用,也有社会因素的作用。2.稳定性:人格具有稳定性。个体在行为中偶然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并不能表征他的人格。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这里的“秉性”就是指人格。当然,强调人格的稳定性并不意味着它在人的一生中是一成不变的,随着生理的成熟和环境的变化,人格也有可能产生或多或少的变化,这是人格可塑性的一面,正因为人格具有可塑性,才能培养和发展人格。人格是稳定性与可塑性的统一。3.统合性:人格是由多种成分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内在统一的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人格统合性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在各方面彼此和谐统一时,他的人格就是健康的。否则,可能会出现适应困难,甚至出现人格分裂。4.功能性:人格决定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决定一个人的命运,因而是人生成败的根源之一。当面对挫折与失败时,坚强者能发愤拼搏,懦弱者会一蹶不振,这就是人格功能的表现。

人格的表现形式有气质、性格、认知风格、自我调控。气质主要指神经活动类,我们常说的“脾气”“秉性”,心理活动速度的强度,心理活动的稳定性和指向性,气质没有是非对错,因此不受道德评价。这一点不同于性格,性格是后天形成的,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和周围世界的态度,并表现在他的行为举止中。性格主要体现在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和所采取的言行上。可以接受道德评价的。

四、个体心理现象

从认知开始到信息加工,个体开始接触外界的信息并反映到我们的大脑里,体现在我们的行为上。这个信息的加工过程,包括我们的感觉、知觉、记忆、想想思维和语言,我们情绪和动机以及我们的能力和人格。共同影响每个人的行为差异,不同的因素,导致了每个人的心理活动不一致,因此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个人。因此如果想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一个人的行为,首先应该剖析他的这些要素,而不再是简简单单的问心理学专家一个问题,你猜猜我在想什么。

尾声

以上是我在上了普通心理学后,对老师的部分知识点做一个总结,并且参杂了许多个人的见解,其实心理学一直以来在我心理是个模糊的轮廓,就算是去看网上的概念,也是看得懂文字却理解不下它,也许只有上了课你才会一层层揭开她的面纱,心理学的分类很多,但是普通心理学已经可以给我建立一个心理学科的大致轮廓了。也增长了很多见识,比如气质是每个人难以改变的,我们面对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应该怀着怎么样的态度去接受,艺术暗通性解释了很多令人不可思议的算命现象,还有很多很多的顿悟都是在这门课上开窍的,因此,我能体会到正真收获到知识的乐趣。

其实,很感谢老师不厌其烦的带领这个选修的班级,大学选修课,很多同学的学习态度其实很打击选修老师的积极性,但是凯欣老师的态度却一直很积极认真,还好,我用我的认真回应了老师的认真,也算是不辜负老师了吧。

篇2:普通心理学

内容摘要: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一种重要的意识形式。在最一般的意义上,自我意识指个人对自己存在的意识、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大学生作为社会知识型的人才,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有着重要的影响。他们自我意识的发展不仅关系到他们自身的心理健康,而且还关系这社会意识形态的正常发展。因此,了解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适的培养策略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针对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的特点与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对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培养提出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自我意识特点建议

一、自我意识与自我结构

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自我意识不仅是人脑对主体自身的意识与反映,而且人的发展离不开周围环境,特别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制约和影响,所以自我意识也反映人与周围现实之间的关系。自我意识是人类特有的反映形式,是人的心理区别于动物心理的一大特征。自我意识在个体发展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是认识外界客观事物的条件。一个人如果还不知道自己,也无法把自己与周围相区别时,他就不可能认识外界客观事物。其次,自我意识是人的自觉性、自控力的前提,对自我教育有推动作用。人只有意识到自己是谁,应该做什么的时候,才会自觉自律地去行动。一个人意识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助于他发扬优点,克服缺点,取得自我教育积极的效果。再次,自我意识是改造自身主观因素的途径,它使人能不断地自我监督、自我修养、自我完善。可见,自我意识影响着人的道德判断和个性的形成,尤其对个性倾向性的形成更为重要。

自我意识的结构是从自我意识的第三层次,即从知、情、意三方面分析的,包括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节。自我认识是自我意识的认知成分。它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的心理基础,它又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自我分析是在自我观察的基础上对自身状况的反思。自我评价是对自己能力、品德、行为等方面社会价值的评估,它最能代表一个人自我认识的水平。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方面的表现。自尊心、自信心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尊心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的能力是否适合所承担的任务而产生的自我体验。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的意志成分。自我调节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的行为、活动和态度的调控。它包括自我检查、自我监督、自我控制等。自我检查是主体在头脑中将自

己的活动结果与活动目的加以比较、对照的过程。自我监督是一个人以其良心或内在的行为准则对自己的言行实行监督的过程。自我控制是主体对自身心理与行为的主动的掌握。自我调节是自我意识中直接作用于个体行为的环节,它是一个人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重要机制,自我调节的实现是自我意识的能动性质的表现。自我意识的调节作用表现为:启动或制止行为;心理活动的转移;心理过程的加速或减速;积极性的加强或减弱;动机的协调;根据所拟订的计划监督检查行动;动作的协调一致等。

二、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发展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自我意识的发展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发展必然具有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存在的问题。一般来说,现代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主要具有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自我意识开始分化,并且迅速发展,自我矛盾开始出现。

进入大学以后,随着学习、生活方式的改变和心理意识的发展,大学生的自我意识有了明显的变化,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分化,并且迅速发展,导致矛盾冲突日益明显。大学生对自己的生活充满信心,对未来抱有幻想,而现实往往不是他们所想象的,于是就出现了理想自我和现实自我的矛盾。这种矛盾分化,使得大学生发生自我意识的改变,经过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而表现出各种激动、焦虑、喜悦与不安情绪。当理想自我占优势时,往往会将“客体我”萎缩到实际能力以下,总认为自己事事不如人,从而产生较强的自卑感,甚至放弃努力,形成自我怜悯或伤感的心理状态。相反,当“现实我”占优势时,往往表现出较强的虚荣心和自我陶醉,特别在乎别人对自己的评价,担心暴露自己的缺点。

(二)自我意识矛盾日益突出,但调控能力相对较弱。

由于自我意识的分化,“主体我”和“客体我”,“理想我”和“现实我”之间的种种矛盾开始出现,随着自我意识的进一步发展,这种矛盾也越来越突出。在这种矛盾心理的作用下,他们对自己的评价也常常是矛盾的,对自己的态度也是波动的,对自己的调控常常是不自觉、不果断的。他们忽而看到自己的这一面,忽而又看到自己的另一面,时而能客观地评价自己,时而又高估或低估自己,时而感到自己很成熟,时而感到自己很幼稚,时而对自己充满信心,时而又对自己不满。面对自我意识中的种种矛盾,大学生便开始通过各种活动来重新认识自己,自觉或不自觉地在调节矛盾中认识自己,完善自我。他们常常会问自己,“我聪明吗?”,“我的性格如何?”,“我有什么能力和特长?”,“我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经过一段时间的矛盾冲突和自我探究后,大学生的自我意识就会在新的水平和方向上趋于一致,达到暂时的自我统一。然而新的自我意识矛盾又会产生,还需要不断地自我调控和自我探究。但大学生的这种自我调控能力相对较弱,过多关注自己,过于看重自己,而对他人、集体、社会考虑较少等。

(三)自我意识的矛盾不断激化,出现混乱

大学生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限。它们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

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我与现实我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我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我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我与现实我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近几年来发生的大学生自杀事件中相当一部分就是由此心理问题所导致。

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四)自我意识的矛盾转化不断进行,且渐趋稳定

在自我意识由“矛盾——统一——新矛盾——新统一”转化发展过程中,大学生自我意识不断发生重大变化,由刚进校的“依赖性”和“盲目性”,渐渐转变为“想入非非”,到毕业前就显得沉稳多了。正是由于这种矛盾转化,使得大学生自我意识发生了明显的飞跃,个体之间出现了不同的差异,自我意识也逐渐趋向成熟。

三、现代大学生健康的自我意识的培养的建议

(一)树立客观正确的评价观

现代大学生要做到客观正确地评价自我,就要做到正确认识他人对自己的评价,通过自我比较来认识自我,在社会实践中认识自我。正确定位“理想我”对于正确评价自我而言极为重要,因为“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矛盾是大学生自我意识中最典型的矛盾。“理想我”的定位要立足于社会的需求,符合个人的实际,其目标是能够通过一定的主观努力达到的。不恰当的定位不仅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甚至会导致相反的效果。对于他人的评价,既要积极地接受,又要冷静分析,保持认知上的准确性。要正确地评价自我还需要选择正确的比较对象,大学生不仅要遵循相似性和可比性的原则去寻求比较的对象,同时也要从自己的发展历程中进行比较,从比较中认识自我。现代大学生还可以通过参加各种社团活动或社会实践,来积累经验,增长知识,磨练意志。通过认识他人、认识外界事物来进一步认识自我。

(二)坦然表现自我,积极地悦纳自我悦纳自我是自我意识健康发展的关键和核心。对现代大学生而言,接受自我和展示自我常常比认识自我更难。悦纳自我就是对自己本来面目的认可,这对于维护和增进心理健康, 协调人际关系,正确认识自我和评价自我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只有欣然接受自我,才能够做到自珍自爱,培养出自信、自立、自强、自主,最终实现自身的发展。要做到悦纳自我就必须做到以下两点。

首先,要全面而正确地评价自我。这是培养自尊心、克服自卑感的关键。常言道“金无足赤,人无完人”,要平静理智地看待自己的优缺点,充分发挥自己的长处,弥补自己的短处。

其次,要正确地对待失败。任何一个人在其成长过程中,都不可避免遭遇失败。然而,面对失败要树立信心,认真总结教训,争取下一次的成功。俗话说 “失败是成功之母”。成功都是在经历诸多艰难困苦,付出不懈努力之后获得的。因此,现代大学生应该正确地对待学习和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与挫折,在与困难做斗争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体现自己的价值。

(三)科学塑造自我,完善自我认识自我和悦纳自我就是为了塑造自我、完善自我。大学阶段既是社会人才的准备阶段,更是这些人才重要的人生转折时期。现代大学生要想在社会上扎下根,就必须既注重自我又要超越自我,“自我”就是在超越自我的过程中不断发展完善的。

1.确立科学合理的“理想我”。“理想我” 是在自我认识、悦纳自我的基础上,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特点来确立自我教育发展的目标。它对于现代大学生的成才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大学生要面对现实,将远大理想分解成多个不同阶段的子目标,由低到高,循序渐进,逐步加以实现。通过不断实现这些“理想我”进而不断完善自我,同时也为社会作出贡献

2.积极体验自我,在实践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大学生应当积极地体验自我,保持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在遇到挫折时不沮丧消沉,在遇到困难时知难而上,积极进取,不悲观失望。自我效能的含义是:如果个体对自己的前景持有一种积极心态,则有利于个体的心理健康,其情感更加坚韧、较少焦虑和消沉,更能获得学术上的成功。通过社会实践活动不仅可以帮助大学生确定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而且,在实践过程中有助于实现他们的自我评价、自我激励和自我教育,使自我效能感得到提高。通过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到社会实践中,使自己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都得到提高。在实践中增强自我效能感对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自我意识完善十分重要。因此,现代大学生应通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发掘自己的潜能,在实践中检查自我、展现自我,并不断完善自我。

3.增强自我调节能力,使自我意识统一。自我调节是个体主动、定向地改变自我的心理品质、特征和行为的心理过程。自我意识的矛盾冲突,不仅会给大学生带来不安或心理痛苦,甚至影响他们的心理健康发展,同时也促进他们的自我意识不断调整和发展,他们寻求自我意识的统一点,统一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统一的过程也是自我同一性的过程,即 “理想我”和“现实我”的统一。自我意识的统一有多种形式,既有积极的、和谐的、有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统一,也有消极的、不协调的、不利于心理健康发展的统一。因此,大学生要特别增强自我调节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将社会的需求转化为主观上实现“理想我”的内在动机,增强自制力,防止消极情绪对自我调节的干扰。

参考文献:

[1] 全国13所高等院校《社会心理学》编写组编.第四版,南开大学出版,2008

[2] 陈鹏.大学生心理素质培养.长沙:国防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3] 黄希庭.大学生心理学.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

[4] 时蓉华.社会心理学.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5]国家职业资格培训教程.《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民族出版社2012修订版

篇3:普通心理学

1. 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

所谓启发式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老师通过启发诱导,使学生主动地、探索地进行学习。教师的主要任务在于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主要靠学生的自身活动来实现教学目标。张惠研认为启发式教学法,就是教师在课堂教学教程中引导,启发学生思考,共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此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2]。教学是否具有启发性,不在于采什么形式,而是在于是否做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凡是能够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的一切教学形式都属于“启发式”教学[3]。在教学中将多种方式灵活应用于教学过程,把教师的“启发”和学生的“思考”有机地结合起来,有助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的协调发展。

2. 启发式教学法的应用

2.1 创设情景,启发引导

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经常会涉及一些名词或概念。在讲授中并不是一开始就把这些名词或概念搬出,而是通过科学的课堂设计,通过学生实验,教师启发、引导、归纳等教学手段,变抽象的概念为生动的表达,从而使学生深刻理解和记住概念,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如讲授影响解决问题的心理因素中“定势”名词时,开始并不直接向学生解释概念,而是将学生分成A、B两组进行“卢钦斯定势实验”,通过两组学生的实验结果,启发、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最后由老师归纳、总结,解释并给出“定势”的概念,使学生对“定势”的概念有了深入的理解,留下深刻的印象。在讲授某一个理论之前,也应该先创设一个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再呈现该理论的内容。例如,在讲授智力多元理论前,先在幻灯片上呈现一系列学生熟悉的名人照片,如莫扎特、弗洛伊德、周星驰、董建华、李宁等等,这些名人分别在不同的领域取得不同的成就。问学生从这些图片中得到什么启发。经过学生的思考之后再给他们讲授智力多元理论的内容,然后再让学生讨论根据智力多元理论可以得到什么启示。相信经过这样的启发之后,学生对于这个理论的理解和应用会更加深刻和灵活。

总之,如果直截了当地向学生灌输概念或理论的内容,通常学生会比较反感从而容易失去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该设法创设某些情景,进行某种演示或者提出能激发好奇心的问题。

2.2 源于生活,指导实践

普通心理学的内容跟我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密切相关,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也曾经了解过某些心理学的问题。因此教师在讲授时应该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具体事例,从身边的事情甚至是微不足道的方面谈起,引出心理学的概念或理论,使学生有种耳目一新的感觉,更能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例如问学生为什么老年人说他吃过的盐比年轻人吃过的饭还多,走过的桥比年轻人走过的路还多?通过这个问题引出晶体能力的概念,这样学生就可以用形象的方式理解了抽象的概念,并学会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一些生活现象。又如,让学生回忆高考时写作文的思考过程,引出了智力三元论中的成分亚理论。结合如何科学高效地学会游泳的实际例子,讲解动作技能形成的三个阶段。为了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在学习“记忆”这一章时,教师通过对影响识记的因素、遗忘规律的讲授使学生掌握影响记忆的因素,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以“如何培养、提高自己的记忆力”为题展开讨论不仅能很好地掌握本课程的内容,而且可以根据所学知识调整学习方法,提高记忆力。

2.3 引导学生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心理学是一门应用广泛的学科,有人说,只要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学的用武之地。可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并不重视把普通心理学跟社会问题联系起来,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努力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理论分析或评介一些社会问题或观点,以开拓学生的思路,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例如,对于社会上“跳楼秀”现象,可以引导学生用操作性条件作用的理论来解释。又如,在学完语言和学习这两章之后,让学生评介李阳疯狂英语,是赞成的还是反对的,并说出理由;学过能力这章之后,评介“高分低能”的说法;根据艾里克森心理发展的阶段理论,评介“丁克家庭”的做法。学生在这种脱离课本的热点问题思考和讨论中会表现出积极的兴趣,可能会众说纷纭,但重要的是学生学会了将所学的知识用于现实问题的分析之中,这是简单的填鸭式教学法无法做到的。

总而言之,在普通心理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摒弃填鸭式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启发学生,使学生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激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学习热情,这样才能使学生掌握好牢固的心理学基础知识,才能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心理学课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要真正做到启发学生的思维, 必须先理解启发式教学法的内涵以及形式, 并介绍了如何用启发法讲授普通心理学的概念和理论,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以及如何从心理学角度分析社会热点问题。

关键词:启发,教学方法,普通心理学

参考文献

[1]彭聃龄.普通心理学[M].第3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2-3

[2]张惠研.”启发式”教学方法初探[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05, 24 (4) :43-44

篇4:新形势下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分析

关键词: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措施

现如今,不论是国内还是国外,普通心理学在所有的课程中都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为了进一步提高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水平,近些年来很多研究者一直致力于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分析,也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学生们通过对普通心理学的学习,使学生们对人的心理阶级性问题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而且有助于提高改造思想的自觉性,对人的激励作用很大。

一、普通心理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重理论知识,轻学习情趣

学生们在学习任何一门课程的时候,只要是他们自己愿意学的、想学的,他们就会努力相近各种办法将它学好。这也说明了学习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普通心理学是学生进入心理学领域之后学习的第一门课,对这门课的印象直接关系到他们今后在这个专业的学习情况。有相关资料显示,大多数学生在刚开始接触普通心理学的时候兴趣还是蛮高的,随着学习的时间变长之后,他们觉得心理学的概念太过繁杂、理论知识多、而且比较抽象、难懂,与自己原先构想的差距太大,这也是学生们学习兴趣慢慢减弱的原因。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们只看到了表面的情况,对心理学的本质并没有了解清楚。教师在上课的时候也是完全讲授课本上的知识,照本宣科,没有联系生活实际,讲述的心理学知识枯燥无味,越容易让学生产生厌烦的情绪。

2)课堂讲授与自主学习之间的矛盾

学生自主学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学习不仅仅是知识经验由外向内的输入过程,更重要的是学生的经验体系在一定的环境中自内向外的生长。因此在很多的心理学改革中强调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这样的做法有它的好处,可以摆脱之前的那种填鸭式的教学,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清楚自己的不足。但是普通心理学的概念种类繁多,很多方法和理论都不曾见过,学生的理解能力有限,在自学的时候学习的难度会很大,但是在教师的指导下可以快速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处理好教师主体与学生主体的关系是目前普通心理学教学改革中的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之一。

3) 科学精神与专业兴趣的矛盾

近些年來,越来越多的学生填报心理学专业。兴许在他们看来,心理学在未来会受到更多的重视,发展前景也是一片光明。而且大多数学生最初的学习兴趣也是十分强烈。根据调查可以知道,大多数学生对心理学有一种“朦胧的神秘感”,在这种色彩的笼罩下,学生对心理学的期待自然更高,神秘而玄妙的东西被称为心理学,而科学和理性的东西则被头脑所排斥,不能被人接受。如果硬是改变学生的这种看法,必然造成学生的失落情绪。如何让学生们接受心理学的理念,又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成为了探讨的主要问题。

二、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改革措施

1)让学生深入理解教学目标

在普通心理学课程的学习之前,任课教师就应该先跟学生讲述这门课程学习的主要内容,明确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在心理有个大概的了解。这样可以让学生清楚这门课程的重要性,同时也可以为今后学习效果的检测提供依据。

2) 以问题为主线进行启发式教学

在课堂上提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上课之前一定要认真备课,做好充足的准备,有针对性地提出一些问题。提问题的时候先给予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再请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进行补充,通过设置问题和讲解问题,很自然地将教学内容组成一个完整的知识系统。“问题式”的课堂也是师生共同参与互动的一个过程。比如教师提出“为什么有些人在别人看来已经很瘦了却还是一个劲地减肥”,这种减肥问题是生活中聊得比较多的话题,学生们自然有自己的不同理解。每个人对瘦的定义不同,每个人对审美的角度也会有所不同,因此每个人的追求也会有所不同。在讲述视觉后像时可以探讨医生在手术室里面穿的衣服的颜色是青绿色的原因;讲述情绪时以“汶川最牛校长叶志平”为案例讲述应激的负面作用;讲想象的时候以“潜伏”里面的人物原型来阐述,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大多数的想象都是来源于生活。课堂上探讨这种问题,进而引出问题的本质,从而加深学生的理解。

3) 增加课堂实践活动,注重学生的课堂参与

增加课堂的实践活动,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学习兴趣。在上课之前,教师需要自己设计与教学活动有关的实践活动。比如常见的“测试你的左右脑”、“河内塔实验”、“视觉后像实验”、“错觉小测验”、“注意分配实验”、“短时记忆广度实验”等活动。在开展这些小活动时,每个学生都会积极参与。不仅动手又要动脑,多方面拓宽学生的思维。一般学生对这种实践性的活动都比较感兴趣,所以参与的积极度很高。而且这种实践性的小活动不会花费太多的时间,只需要短短的几分钟,就当是缓解学习压力,也未尝不是一种好的解压方式。

4) 适当的课后习题和构建完善的知识体系

课后习题的最终目的就是让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加深对知识点的掌握。课后习题的量要适当,一次性最多就出三道题,差不多一周一次或两周一次。通过对课后习题的检查,教师可以比较清楚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与此同时让更多的学生认识到心理学知识的重要性。除了布置相应的练习题,在每章节讲完之后,学生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用框图建立本章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教师在批改完之后可以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一些错误率较高的问题。全部内容讲解完之后,可以进一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

5) 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

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注重的不只是学生的期末考试成绩,对于学生平常的课堂表现也是十分关注。课堂上学生的回答问题情况、课堂积极性等方面,都是学习过程中需要关注的,作为平时成绩的主体。与此同时,可以适当降低期末考试成绩的所占比例,提高平时成绩的比重。这样做有助于学生更加重视课堂表现,促进他们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学习,从而强化对学习过程的评价。

结语:普通心理学是一门既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又注重学生兴趣的培养的一门基础课程,两者相互渗透,相互结合,可以充分调动老师和学生的主动性,从而一步步提高普通心理学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永春.论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的优化[J].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1).

[2]李逢超,李艳群. 高师公共心理学教材改革设想[J]. 淄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01).

[3]李志专,汪明,杨震. 高师公共心理学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成因及对策[J]. 长沙大学学报,2006(03).

篇5:普通心理学 记忆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错误记忆

第一节 记忆的一般概念 记忆的定义 记忆的种类

一、记忆的定义 定义:

–记忆是通过识记、保持、再现(再认、回忆)等环节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过程。–信息加工观点认为,记忆是人脑对外界输入的信息进行编码、存贮和提取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保持时间

–感觉记忆 –短时记忆 –长时记忆

记忆的内容

–形象记忆 –语词逻辑记忆 –运动记忆 –情感记忆

情感记忆

指以个体体验过的某种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

有什么奇怪的么? 情景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形成 一.感觉记忆

图像记忆(映像记忆)Sperling部分报告法(partial report procedure)实验

–实验材料 –实验结果

部分报告法

实验结果

图象记忆(看10秒)你能从这幅场景中记得多少? 1.最下面的小女孩拿着什么工具? 2.最上面中间的男士在干什么?

3.右下脚的妇女,她的雨伞的手柄钩是弯向左边还是右边? 声象记忆

声象记忆(回声记忆)1 Darwin, Turvey & Growder的三耳实验 5-10秒

感觉登记的特点

刺激以感觉痕迹的形式登记下来,保持时间非常短暂,在0.25到2秒之间。有何意义? 容量要受感受器生理解剖特点的限制,在9到20个左右,但多于短时记忆。编码形式:直接编码(感觉编码或按刺激的物理特性编码)二.短时记忆 保持时间

–1分钟左右

容量

–7±2组块

编码

–听觉编码 –视觉编码 –语义编码

遗忘

短时记忆的瓶颈 组块

组块作用的实验

***110111 小实验:组块化(练习)***919371935

1851,1921,1839,1937,1935

EARTVCIAFBTGMGEUSA

EAR--TV--CIA--FBT--GM--GE—USA

AEEEGGIIIILNNNNRRSSTT

LEARNING IS INTERESTING 听觉编码

呵呵 呼呼 咕咕 啪 DVBETF 视觉编码 AA Aa 语义编码

床 梦 毯子 打瞌睡 枕头 午觉 打鼾 垫子 闹钟 休息 睡觉 床单 摇篮 床铺 躺下 头昏 小床 被子 打盹 仰卧 短时记忆的遗忘

干扰说

–N.C.Waugh & D.A.Norman的实验

下面四个单词中哪些是前面出现过的“旧”词? 哪些是第一次出现的“新”词? 沙发 睡眠 卧室

床罩 厨房 台灯

N.C.Waugh & D.A.Norman的实验 三.长时记忆

1、保持时间与记忆广度 保持时间:

–1分钟以上,至几个小时,至几年,乃至终生不忘。

记忆容量相对无限

2、长时记忆组成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神经生理学的有关研究

这二类记忆的区别不总是那么清楚,但二者的区别或多或少具有普遍性。海马受损造成的记忆缺失症病人,完全不能再学习新的事实,却能保持学习认知技能的能力,这就提供了区别二种记忆的很好证据。

海马回与长时记忆 记忆三阶段比较 第三节 记忆的提取

记忆重现——再认与回忆 遗忘

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一.记忆重现 回忆

人们过去经历过的事物的形象或概念在人们的头脑中重新出现的过程 回忆策略与影响因素:

–编码

–联想(接近、相似、对比、因果)–定势与兴趣

–双重提取——寻找关键支点 –与干扰作斗争(舌尖现象)

编码与提取的环境一致性 与记忆效果 二.遗忘 2、遗忘

影响遗忘进程的因素

–时间因素(艾宾浩斯遗忘曲线)–识记材料的性质 –识记材料的数量 –学习程度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 –识记者的态度

记忆的痕迹

记忆效果与编码时的提示 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记忆的加工水平模型 过度学习的遗忘曲线 系列位置效应 自由回忆实验 情绪与记忆

前摄抑制与后摄抑制的比较

三.通过上述学习,你认为应如何提高记忆效果? 第四节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外显记忆:

指当个体需要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于完成当前任务时所表现的记忆。内隐记忆:

–指在不需要意识或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

启动效应:

–指经验对当前任务的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它往往是无意识的和自动的。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

请判断下列每一对反义词是否恰当 文雅——粗鲁 热情——冷淡 聪明——愚蠢 机敏——迟钝 内向——外向 善言——寡语 活泼——沉默 善良——刻薄 幽默——鲁钝 勇敢——胆怯

第五节 错误记忆 记忆扭曲 编造的记忆

目击证人证词的真实性

编造的记忆

篇6:普通心理学笔记一

第一节? 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认知、情绪和动机、能力和人格,是个体心理现象的三个重要方面,是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

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一)心理是脑的功能

(二)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

(三)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

(四)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第二节? 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观察法、心理测验法、实验法、个案法。

第三第一文库网节? 当代心理学的研究取向

一、生理心理学的研究

要研究的主要问题有:

①脑功能的定位(localization),即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来完成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②心理免疫学(psychoimmunology),即人的思想和情感与身体健康的关系;

③遗传在行为中的作用等。

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二、行为主义的研究

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等人。

行为主要的研究主要关心环境对人的行为的作用。

行为主义要探索的问题主要有:在什么条件下某种行为能发生,不同刺激对行为可能有什么作用,行为的结果又怎样影响随后的行为等。

三、心理分析的研究

后弗洛伊德主义者艾里克逊等:更关心儿童和青少年人格的正常发展,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主要以精神异常的成年人为研究对象;他们强调意识和自我的重要性,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只重视无意识的研究;他们把青年期看成力比多(“性”能,libido)活动的高潮时期,而不像弗洛伊德那样,过分强调它在儿童时期的影响。

四、认知心理学的研究

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书中指出:认知是指感觉输入受到转换、简约、加工、储存、提取和使用的全部过程。这本书的出版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现代认知心理学除了应用心理学的一般研究方法外,还发展了自己特有的一些研究方法,如言语报告法、反应时记录法、计算机模拟方法等。

近年来,随着神经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家日益关心认知的神经机制的研究,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这是当代心理学发展的应该重要的趋势。

五、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人本主义心理着重于人格的研究。

人本主义者认为,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他们不是受无意识欲望的驱使,并为实现这些欲望而挣扎的野兽。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因此,只要有适当的环境,他们就会力争达到某些积极的社会目标。

第二章? 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第一节? 神经元

神经元(neuron)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结构和机能的基本单位。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和传送信息。1891年,瓦尔岱耶提出神经元这一名称,并确立了神经元学说。

神经元由胞体、树突和轴突三部分组成。

二、神经冲动的传递

(一)什么叫神经冲动

当任何一种刺激(机械的、热的、化学的或电的)作用于神经时,神经元就会由比较静息的状态转化为比较活跃的状态,这就是神经冲动。

(二)神经冲动的电传导

(三)神经冲动的化学回路

三、神经网络

第二节? 大脑的结构和功能

一、大脑的结构

二、大脑皮层的分区及功能

布鲁德曼的皮质分区图。

1、初级感觉区??? 包括视觉区、听觉区、肌体感觉区。

2、初级运动区

3、言语区??? 言语运动区(布洛卡区),言语听觉中枢(听单词引起威尔尼克区的激活)。

4、联合区

三、大脑两半球功能的一侧优势

言语功能主要定位在左半球,该半球主要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和逻辑推理等。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则定位于又半球。

四、鲁利亚的脑的三个机能系统说

动力系统,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行为调节系统。

第三章? 感觉

第一节? 感觉的心理物理学研究

一、绝对感受性与绝对感觉阈限(反比例E=1R,E代表绝对感受性,R代表绝对感觉阈限)

二、差别感受性与差别阈限(反比例,韦伯定律K=△I,K是常数,I为刺激强度或原刺激量,△I为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增量)

三、刺激强度与感觉大小的关系

(一)对数定律(费希纳定律)P=KlgI。I指刺激量,P指感觉量。中等刺激适用。

(二)乘方定律(斯蒂文斯)P=KIn。P指知觉到的大小或感觉大小,I指刺激的物理量,K和n是被评定的某类经验的常定特征。这就是斯蒂文斯乘方定律。

第二节? 视觉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与中枢机制

(一)视觉的传导机制

(二)视觉的中枢机制

二、色觉及其理论

(一)什么是颜色

颜色具有三个基本特征,即色调、明度和饱和度。色调(hues)主要决定于光波的波长。明度(brightness)指颜色的明暗程度。饱和度(saturation)指某种颜色的纯正程度或鲜明程度。

颜色混合分两种:色光混合和颜料混合。色光混合是加法过程,颜料混合是减法过程。

(二)色觉理论

1、三色说(英,托马斯・扬,红、绿、蓝)

2、对立过程理论(1874,黑林的四色说: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

三、几种重要的视觉现象――视觉的空间因素和时间因素

(一)视觉对比

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将一个灰色圆环放在红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绿色;放在黄色背景上,圆环将呈现蓝色。总之,对比使物体的色调向着背景颜色的补色的方向变化。

(二)边界突出与马赫带

马赫带(Machband)是指人们在明暗交界的边界上,常常在亮区看到一条更亮的光带,而在暗区看到一条更暗的线条。

(三)视觉适应

(1)暗适应(dark adaptation)指照明停止或由亮处转入暗处时视觉感受性提高的时间过程。

(2)明适应(light adaptation)指照明开始或由暗处转入亮处时人眼感受性下降的时间过程。

暗适应时间较长,而明适应进行很快,时间很短暂。

(四)后像(afterimage)

后像分两种:正后像和负后像。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叫正后像,与刺激物相反,叫负后像。

第三节? 听觉

一、听觉基本现象

(一)音调

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人的听觉的频率范围为16-0赫兹。

(二)音响

由声音强度决定。测量音响的单位是贝尔(Bel)或分贝(dB)。人的音响下阈为0分贝,上阈为130分贝。音响还和声音频率有关。

(三)声音的掩蔽

一个声音由于同时起作用的其他声音的干扰而使听觉阈限上升,称为声音的掩蔽。

二、听觉理论

(一)频率理论(内耳的基底膜和镫骨按相同频率运动)

(二)共鸣理论(基底膜的横纤维长短不同,能够对不同频率的声音产生共鸣。共鸣理论强调了基底膜的振动部位对产生音调听觉的作用,因而也叫位置理论)

(三)行波理论(冯・贝克亚西,振动从耳蜗底部开始,逐渐)向蜗顶推进,振动的幅度也随着逐渐升高)

(四)神经齐射理论(当声音频率底于400赫兹以下时,听神经个别纤维的发放频率是和声音频率对应的。声音频率提高,个别神经纤维无法单独对它作出反应。在这种情况下,神经纤维联合“齐射”,就可反应频率较高的声音)

第四章? 知觉

第一节? 知觉的特性

一、知觉的对象与背景

发生在前面的知觉直接对影响到后来的知觉,产生了对后续知觉的逐步状态,这种现象叫知觉定势。

二、知觉中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在知觉过程中,人们不是孤立地认识刺激物的个别属性,而是认识事物的整体和关系。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

三、理解在知觉中的作用

人在知觉的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做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这就是知觉的理解性或意义性。

四、知觉的恒常性

(1)形状恒常性

(2)大小恒常性

(3)明度恒常性

(4)颜色恒常性

第二节? 空间知觉

一、轮廓与图形

(一)形状的特征分析(点、线条、角度、朝向和运动等)

(二)轮廓与图形

(三)图形的组成(邻近性、相似性、对称性、良好连续、共同命运、封闭、方向和简单性等)

(四)图形识别(人们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当前获得的信息,确定知觉到的图形是什么,叫做图形识别)

二、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a=A/D

a指网膜投影的大小,A指物体的大小,D反映对象与眼睛的距离。即网膜投影的大小与物体的大小成正比,而与距离成反比。人们在知觉物体大小时,似乎不自觉地解决了大小与距离的关系问题,即物体大小=网像大小×距离。这就是大小-距离不变假设。

三、深度与距离知觉

当双眼视差差别不大时,人们将看到深度与距离。双眼视差进一步加大,人们将看到双像。双眼深度线索随距离增加而变化。当距离超过1300米时,两眼视轴平行,双眼视差为零,对判断距离便不起作用了。

四、方位定向

方位定向是指对物体的空间关系、位置和对肌体自身所在空间位置的知觉。

人的听觉定向有以下几个规律:

1、对来自人体左右两侧的声源容易分辨,从不互相混淆。

2、头部中切面上的声音容易混淆。

3、如果以两耳连线的中点为顶点,作一圆锥,那么从圆锥面上各点发出的`声音容易混淆。例如误前为后,误上为下等。

第三节? 时间知觉与运动知觉

一、时间知觉

(一)时间知觉的形式

包括:①对时间的分辨;②对时间的确认;③对持续时间的估量;④对时间的预测等。

(二)时间知觉的各种依据

1、根据自然界的周期性形象。

2、根据有机体各种节律性的活动。

3、借助计时工具,如日历、时钟、手表等。

(三)影响时间知觉的各种因素

1、感觉通道的性质。在判断时间的精确性方面,听觉最好,触觉其次,视觉较差。

2、一定时间内事件发生的数量和性质。

3、人的态度和兴趣。

二、运动知觉

(一)网像运动系统和头-眼运动系统

(二)真正运动知觉与似动

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

第四节? 错觉

我们的知觉有时不能正确地反映外界事物的特性,而出现种种歪曲,这种现象叫错觉现象。

研究错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错觉虽然奇怪,但不神秘。产生错觉不仅有客观的原因,而且有主观的原因。研究错觉的成因有助于揭示人们正常知觉客观世界的规律。

研究错觉还有实践的意义。从消极方面讲,它有助于消除错觉对人类实践活动的不利影响。从积极的方面讲,人们可以利用某些错觉为人类服务。

第五章? 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 概述

一、意识的机能和作用

二、意识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

三、无意识

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常见的无意识包括无(下)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和视盲等。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意识状态

一、睡眠与梦

(一)睡眠

当大脑处于清醒和警觉状态时,脑电中有很多β波。安静和休息状态时,则由α波取代。在睡眠状态时,脑电则主要是△波。

(二)梦

精神分析学家认为,梦是潜意识过程的显示。心理学观点认为,梦是我们对脑的随机神经活动的主观体验。认知观点认为,梦担负着一定的认知功能。在睡眠中,认知系统依然对储存的知识进行检索、排序、整合、巩固等,这些活动的一部分会进入意识,便成为梦境。在有些情况下,个体在梦境中有较高的自我意识水平,可以意识到自己是在做梦。这一现象被称为明梦(lucid dream)。

二、催眠

被试进入催眠状态后好像是睡着了,但并不是睡眠,这时的脑电记录与个体在清醒状态时是一样的。在催眠状态下,个体的思维、言语和活动是在催眠师的指示或指引下进行,失去了独立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催眠状态是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

三、白日梦与幻觉――意识的自发漂移

在很动作程度上,白日梦是以个体的记忆或想像的内容为基础自发产生的。

第三节? 注意

一、注意的特点和功能

(一)什么是注意

注意是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与集中。注意有两个特点:指向性与集中性。

注意的指向性是指人在某一瞬间,他的心理活动或意识选择了某个对象,而忽略了另一些对象。

当心理活动或意识指向某个对象的时候,它们会在这个对象上集中起来,即全神贯注起来,这就是注意的集中性。

(二)注意的功能――它在人类活动中的意义

1、选择功能。注意的基本功能是对消息进行选择。

2、整合功能。

3、维持功能。

4、调节和监督功能。

二、注意的分类

(一)不随意注意

1、什么是不随意注意

不随意注意是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不随意注意的原因

(1)刺激物本身的特点。包括刺激物的新异性、强度、运动变化等。

(2)人本身的状态。

(二)随意注意

1、什么是随意注意

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一定意志努力的注意。

2、引起随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对注意目的与任务的依从性。

(2)对兴趣的依从性。

(3)对活动组织的依存性

(4)对过去经验的依存性。

(5)对人格的依存性。

(三)随意后注意

随意后注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有自觉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培养随意后注意关键在于发展对活动本身的直接兴趣。

第四节? 注意的生理机制和认知理论

一、注意的生理机制

1、脑干网状结构

脑干网状结构是指从脊髓上端到丘脑之间的一种弥散性的神经网络。

2、边缘系统

边缘系统是由边缘叶、附近的皮层和有关的皮层下组织构成的一个统一的功能系统。

当环境中出现新异刺激时,这些细胞就会活动起来,而对已经习惯了的刺激不再进行反应。

3、大脑皮层的功能

产生注意的最高部位是大脑皮层。

额叶对动物和人的行为具有控制和计划的作用。

二、注意的认知理论

(一)选择性注意的理论

1、过滤器理论

布罗德班特认为:神经系统在加工信息的容量方面是有限度的。神经系统的过滤作用表现为“全”或“无”的性质,通过的信息完全通过,没有通过的信息就完全丧失了。也叫瓶颈理论或单通道理论。

2、衰减器理论

特瑞斯曼提出了衰减器理论。主张当信息通过过滤装置时,不被注意或非追随的信息只是在强度上减弱了,而不是完全消失。

二者共同点:①都主张人的信息加工系统的容量有限,必须经过过滤器加以调节;②都假定信息的选择发生在知觉分析之前,只有经过选择以后的信息,才能受到进一步的加工、处理。

3、后期选择理论(多伊奇)

4、多阶段选择理论 约翰斯顿和海因兹认为,选择过程在几个不同加工阶段都有可能发生。

(二)资源分配理论

1、认知资源理论

2、双加工理论:自动化加工和意识控制加工(一边看电视一边打毛衣)

第六章? 记忆

第一节? 记忆及其分类

一、什么是记忆(在头脑中积累和保存个体经验的心理过程)

二、经验的分类

1、按内容:情景经验和语义记忆、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

2、按时间、信息:

瞬时记忆:0.25-0.5秒,容量比较大;

短时记忆,5秒-2分钟,容量7±2个组块;

长时记忆,容量没限度。

3、按意识参与程度: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第二节? 记忆的生物学基础

一、记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一)非定位说(拉希里)? 整个大脑皮层活动

(二)定位说? 海马(短时记忆)

(三)SPI理论

1、假定5种记忆:程序性记忆系统、知觉表征系统、语义记忆系统、初级记忆系统、情景记忆系统。

2、假定:①编码串行(serial,S),②存储并行(Parallel,P),③提取独立(independent,I)。

二、记忆存储的生理单元

(一)突触结构

(二)突触的传递效率――长时程增强现象

(三)反响回路

(四)核糖核酸(RNA)

(五)脑内代谢物和记忆(乙酰胆碱)

第二节? 遗忘与记忆的保持

一、遗忘

(一)艾宾浩斯遗忘曲线

(二)引起遗忘的原因

1、抑制或干扰? 2、压抑(动机、情绪)? 3、脑损伤

二、进行有效的复习,提高记忆效率

1、及时复习,

2、正确地分配复习时间,

3、反复阅读和试图回忆相结合

4、注意排除前后材料的相互影响,

5、利用外部记忆手段。

第四节? 内隐记忆(过去经验对个体当前活动的一种无意识的影响)

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区别:

1、结构深度因素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2、保持时间不同(内隐保存较长),

3、记忆负荷量的变化产生的影响不同(内隐记忆不受影响),

4、呈现方式的影响不同(通道改变影响内隐记忆),

上一篇:关于开展2005年度“出效益、出品牌、出精神”劳动竞赛活动的通知下一篇:给生活加点糖作文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