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2024-05-10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共9篇)

篇1: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 校园教育信息化建设也得到迅速发展。阐述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必要性,分析了高校在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和评价体系,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同时,建立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

关键词高等学校 教育信息化 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正在不断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教育信息化概念的提出,更是加快了信息技术在各个领域的推广和运用。在高等学校教育管理中,为了优化教学管理流程,提高教学管理效率,也很早就引入了信息技术,并且在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和高等学校的高度重视下,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得到迅速发展,从引进计算机的体验性的尝试阶段走向了今天的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林立的局面。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各高校在加强信息化硬件建设的同时, 也在不断的加强信息化网络平台、网络教育资源及信息化人才队伍等多方面的建设。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 需要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虽然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些成果,如根据需要开发了各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管理人员提供了很大的方便。但我们同时也应当看到,目前在高等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过程和信息化建设进程中,还存在一定的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够到位、重视程度不够。教育信息化是基于创新教育的要求,基于培养面向信息社会的人才的要求, 教育信息过程不只是一种信息机器引入教育的过程,而是一种教育思想、教育观念变化的过程,是一种基于创新教育的思想,有效地使用信息技术、实现创新人才培养的过程。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没有充分的认识, 只是觉得教育信息化建设就是建立校园网等基础设施, 忽略了信息资源、教学平台等多方面的同步建设。有些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 没有制定建设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规划,在信息化建设的机构设置和人员编制上没有到位,没有形成相应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2)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误区。目前高校各种林立的教育管理信息系统都是按功能划分的管理模式,如:教学管理系统、精品课程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等,它以日常事务为中心,使教育管理人员从繁杂琐碎的事务中解放出来,提高了工作效率,但自动化和智能化不够,网络利用的程度也仅限于适时传递的层面上,未能充分挖掘系统内储存的系所信息、专业信息、教师信息、选课信息、成绩信息等基础数据,数据挖掘能力肤浅。其实它只是一种“教育管理的信息化”,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教育信息化管理。①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关键之处在于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教育管理流程中信息的取得、储存和使用,对教育系统进行信息分析,使信息需求者能够快速准确地获得信息。近年来高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上投入了很大资金,各教育管理部门的软硬件配置也相当高,但各部门上报的数据往往出入很大、无法统一。

(3)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低。信息素质是人们认识、获取、创新开发、利用信息的品质和素养,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等方面。对高校教育管理者来说,有校内校外信息之分,有纵向横向信息之分,有静态动态信息之分。但目前, 教育管理人员对信息的敏感性较差,对信息缺乏理性认识,对收集评价信息的能力、加工处理信息的能力、应用信息的能力以及传递交流和储存信息的能力不够,不善于用信息观点来分析和解决教育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和矛盾,各类信息混杂,缺乏系统化、条理化的加工过程, 教师和管理人员普遍认为,教育信息化的目的就是在教学中广泛地应用各种机器、设备,以达到省力化、机器化的效果。因而信息也就无法得到有效利用,教育管理效率低下。

(4)教育信息系统功能单一。系统与系统之间:每个部门都有自己的管理信息系统,如:教学、财务、科研、人事档案等,但内容只包含与本部门工作有关的方面,对于某一个系统来说,其涉及的面比较窄,而相对于整个学校有关的全部信息来说,它们又分散在不同部门的信息系统上,因而又显得很分散;单个系统本身功能不完善,比如教学管理系统,其教学过程管理、实践教学管理、教学设备管理、教室状态、教学进展、设备利用效率等都未能适时地反映。

(5)资源同步、共享性差。由于教育信息系统是由各个部门分别建设管理,不同的应用系统由不同的厂家提供和建设,缺少互操作能力,致使其相关的软硬件及数据等资源彼此相互隔离,部门之间得不到共享,系统管理者和使用者应用复杂化,由此形成数据重复录入、系统之间数据传递缺乏。比如教务处有时会需要学生处的一些关于学生资源的信息、校新闻部会需要各二级学院的一些动态新闻信息、个人基本信息多系统多次输入等,达不到资源的共享、同步,造成信息资源的多次重复建立和不一致的局面。提高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水平的对策

2.1 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

校园信息化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及时了解和调控教育教学情况,保证管理部门之间信息的交互传递和政令的畅通,提高信息的使用价值。规范化、程序化是教育管理的基础,教育管理的最终目的并不是为了管理而管理,而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实时性、共享性和公正性信息,提高教育质量。②因此要创新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变“管理本位”为“教学本位”、变“结果处理”为“过程监督”、变“信息管理”为“知识管理”,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显性或隐性的相互之间网状联系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知识提供开放式管理,实现知识的生产、传递、利用和共享,反映适时教学进程,为教学过程的适时调控、教学决策和教学咨询提供依据。

2.2 建设并完善“校园一卡通系统”,有效整合信息资源

随着信息化校园建设进程的加速,校园一卡通是今后校园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趋势和必然,是校园现代化教育管理的标志。“校园一卡通系统”(以下简称一卡通)的建设,使原有业务和管理体系相对独立、互不协调的现象得到有效整合,减少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达到业务流程重组、消除各部门之间存在的“信息孤岛,从而使分散在不同二级学院、不同部门的校内信息资源在全校范围内进行纵横方向上的流动与共享, 使网络成为不同部门、不同层次人员使用的信息共享平台。

“校园一卡通系统”主要建立一个面向全校师生、面向全校主要的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统一身份认证系统和校园门户网站。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成为校园所有应用系统的用户基准信息,一卡通的学生和教师信息以统一身份数据库为基准,统一身份数据库的信息变动能够及时反映到一卡通的数据库中。根据身份认证系统的数据字典,整个信息化校园中关于用户和行政组织的数据都统一存放在身份认证系统中,并且由身份认证系统统一进行管理,保持数据同步性;而校园门户网站则将信息处理的能力扩展为对所有数字对象和信息进行获取、分类和组织,建立索引,并提供转换、过滤、聚合和检索的能力,实现信息的目录和内容的有效管理,从而让师生更方便地获取这些信息;实现与各类MIS系统(如管理、科研、行政、后勤等管理系统)、OA系统的信息互通,建立一套完整的核心数据库和软件管理系统,整个系统就由“数据库”和“各种应用功能”组成。系统可以按需求不断扩大数据库和增加各种应用功能。数据库在与每一个应用功能的不断联动下, 不断更新和完善数据, 完善的数据库又促使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 更多应用功能的加入又使数据库包含了更完整的信息。这样不断循环, 最后学校的所有信息都集中于统一的信息系统中,实现多站点和多部门信息的统一管理,节省了许多人力资源和空间资源,实现多系统之间的资源共享功能,避免了不同部门相同信息不协调同步的现象,形成全校范围的数字化管理空间和共享环境,动态实时地反映职能部门运作情况和统计分析数据,增强领导科学决策的依据,提高学校管理水平。

2.3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

建立集中统一的新的教育信息管理体制,建立以信息为本,资源共享,网络共建新的教育信息化体系。目前校内各种管理信息系统实行科层制的管理制度, 而网络中心只是一个提供技术应用的部门,这样容易形成组织结构分工过细, 管理幅度过小、层次重叠, 工作效率低。改变现有的以业务部门为中心的管理模式,实行集中管理、分级使用、相互协作、横向约束,由网络中心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 在校园一卡通系统运行的前提下,统一负责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建设与信息时代相匹配的先进网络系统和教育信息化管理系统,扩充完善学校校园网上的信息应用系统,形成全校范围的、开放的、分布式的、多媒体的教育信息服务系统,实现全校教育信息资源的有序流通和共享,为全校师生员工提供现代办公和网络教学支撑环境,有利于教师和学生积极利用网络沟通信息,学生利用课件自主学习,促进学校教学改革。同时,不断支持学校的教学、科研及管理活动和辅助决策,提高管理效益与办学水平,使学校真正形成网上办公、网上管理、网上教学和网上服务的校园公共平台。

2.4 加快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提高全校员工信息素质水平

教育信息化人才建设包括信息化教师队伍、信息化管理队伍、信息化技术维护队伍建设三方面。教育信息化要求教师掌握现代化教育技术,提高信息化环境下的执教从教能力;信息化管理队伍要求具备与职能相关的信息管理技术,提高决策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信息化技术队伍要求掌握先进的信息化技术,为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提供优质的技术支持和技术服务。要使学校教育信息化真正走向成功,必须走专业化与普及化相结合的道路,③加快教育信息化管理人才队伍建设,引进高技术人才充实专业技术队伍,提高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引导全校员工更新教育理念,强化对全校员工信息技术的培训。通过有组织、有计划、有目的的在职学习和短期轮训,根据需要有针对性地精选培训内容,分阶段、分层次举办计算机、网络、多媒体知识和多媒体教材制作等与信息素质相关的业务培训,提升全校员工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重点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使其形成教育信息化管理意识,从教育管理人员的岗位特点, 结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培训内容,针对性地加强教育信息化管理能力的训练,尤其是加强教育信息评价、信息处理和信息应用能力的训练。对进入各级教育管理岗位的人员进行上岗培训和基本信息素养的考核,以此提高教育管理人员的信息素质,充分发挥信息在高校教育管理活动中的作用,提高办学效率和效益。

2.5 建立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体系,学校组织制定、发布和实施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和评价指标,使学校各系统管理部门在信息化建设中遵循相应的规范协同发展,指导和促进学校的整体化信息建设。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评价指标实质就是对信息化工作的监督和要求,教育信息化管理的规范是提高学校教育管理水平和保证教育服务质量水平的需要。学校可以实行ISO9000 族标准,ISO 认证是国际认可的质量保证体系,它基于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的理论基础,采用了管理的系统方法和过程方法,体现对全(下转第204页)(上接第199页)过程的控制,具有普遍的适用性。ISO9000 系列标准强调服务意识,学校在管理和决策中更多地是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发展, 注重过程管理及过程控制, 是一种全员参与、全程控制的具有群众监督和高度透明的民主管理措施, 客观上消除了管理由于无序而产生的责任推诿, 保障管理的落实和有效性。结束语

教育信息化管理的实施是学校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 是先进的教育管理理念与管理方法的构建过程, 需要通过信息化带动管理的创新,管理信息化必须从全校一盘棋统一考虑,深入研究学校教育管理的深层需要,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资源共享,信息一致,使学校工作能有一个质的飞跃,使系统成为促进师生发展的真正动力。

基金项目:浙江海洋学院2008年科研计划项目(面上项目)(X08M051)

注释

①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②陈晓东.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实现高校信息化的管理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 43-46.③姜辉,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81-584.

篇2: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摘 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比较复杂的系统工程,应从宏观和整体的角度来分析其中所存在的问题,才能有效的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的效益。为推动我国教育信息化相更高水平、更深层次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信息化发展之路,文章从成本效益分析、资金投入、校园资源的利用率及信息网络安全等角度来分析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文献标识码:A

信息技术发展迅猛的时代,改革与发展是教育信息化目前的当务之急,在学校的教学工作的管理工作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必有弊,虽然教育信息化开展的情况较好,很多学校的领导,对于教育信息化的认识不到位、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基础校园网络不是很完善、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没有相应的教育信息资源,因此就导致了相关的信息技术人才和教师的匮乏,如果没有得到良好的师资队伍培训和素质训练,就无法解决当时的问题,所以在教育信息化改革的发展就比较缓慢,会出现一些隐患问题,严重地影响着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进程。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成本效益分析。众所周知,学校并非是营利机构,世界上大部分国家的公立学校都没有教育成本核算制度。从会计制度来看,一般营利机构实行的是权责发生制,而学校实行的为收付实现制。我国高等学校和中小学通过固定资产投入和采购形成的包括各种建筑物、价值较高的大型教学实验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不存在固定资产的折旧和折旧基金提取制度。因此高校的领导及广大教职员工的教育信息化成本观念比较淡漠,无法深刻认识到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及成本效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教育信息化成本管理和成本效益分析,导致教育信息化的巨额投入并没有产出与投入相应的效益。

2.教育信息化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的建设需要投人大量的资金,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资金来源相对较少。我国教育信息化投资总量不足主要是因为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来源少。从高等教育信息化完成程度来看,很多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经费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大部分高等学校都在不断扩大教育信息化资金的投入力度,但资金依旧不能有效满足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需要。由于资金的缺乏,在教育信息化建设方面,各高校普遍轻软件重硬件、轻应用重建设的现象,致使校园网软件、教育信息化技术支持和服务资金投入不足,导致缺乏足够的教育信息资源,技术支持人员和服务人员的数量也严重不足,教师无法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

3.校园资源利用效率低。教育信息化所反映的很多问题,其中就包括环境问题,但是更重要的就是应用问题,很多教育信息化的相关设备要通过大量广泛的应用才能体现价值。种种原因会产生教育信息化的落后,比如说教育设备的管理不完善、没有相当技术水平的教师、教育信息资源的匮乏等,这都严重的阻碍了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缓慢。校园网络利用率很低,除了讲授信息技术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上课,很多其他学科的老师在多媒体的运用上是少之又少。一些学校的机房不对学生开放,学生无法查阅电子信息。所以,根据这种教育资源闲置的情况,政府和学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手段,提高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利用效率,从而提高教育信息化的效益。

4.校园网络安全管理存在隐患。有关调查表明,90%的被调查学生对如何攻破防火墙,解开他人电脑密码等感兴趣,他们对破解密码或输入计算机病毒有强烈的好奇心,非常希望得到无法轻易得到的数据,渴望发现网络系统内部或外在的漏洞和错误,这种心理诱使他们想方设法在网络系统上到处搜寻读取不应读取的文件和系统。操作系统、防火墙等软件本身的漏洞;加密和解密、入侵监测等技术产品的不完善;病毒的层出不穷;黑客程序在网络上的肆意传播等也是校园网路安全存在的问题所在。有的学校用户安全意识淡薄、管理法规不健全、管理措施不完善、管理方法简单、管理人员素质低等等。这不仅影响了校园网络系统的利用效率,而且影响了学校正常的教育教学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以及管理工作,因此学校领导要加强对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

二、提升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效益的对策

针对黑龙江省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应从国家政策,学校发展等宏观及微观多个方面进行资源的重置与挖掘。

1.进行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随着专家学者对教育投资理论研究的全面展开和深入发展,各种研究方法也逐渐被我们所熟悉,其中比较常用的分析方法为成本收益分析法。成本收益分析法最初应用在对工程项目的分析上,其基本理论依据是对所选择的方案的净效益值进行比对分析,从而判断方案的经济效果。

由于学校对不同的方案进行选择时各个方案的投资成本不同以及产生的教育信息化效果也不尽相同,所以在对教育信息化目标选择时能够达到预期效果的相对较优方案的选择方法就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教育信息化成本效益分析法可以对多种情况下的不同方案做出比较准确的比较。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分析法的理论基础是依据信息化的成本与收益都必须以货币价值的形式呈现,既所有信息化的特选方案的建立都依据其对社会收益可能产生的货币价值之上。但是,教育信息化成本收益法主要还适用于对教育信息化决策的外部效益分析上,因为在对教育信息化进行决策时,信息化收益并不能以货币的形式直接表现出来。例如,教育信息化可以提高教学质量,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以及实践能力,从而在其毕业工作时可能增加其工资待遇,工资待遇可以用货币来衡量,这时就可以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2.增加教育信息化投资。教育信息化建设由于工作量大、周期长的特点,所以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才能保证建设的顺利完成。在资金充足的情况,我们要对资金的管理方面做到科学规划、合理分化、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只有资金在各个阶段都充足的情况下教育信息化建设才会达到预期的效果。融资渠道的完善和资金来源的保证各个地方政府和高校应该做到以下三点:第一,地方政府和国家教育部门加大投资,国家财政部门和地方财政部门应该把对教育的投资放在重中之重,只有国家的大力支持,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才会有一定的保障。第二,各个高校应该完善学校的融资体制,特别设立信息化建设专项资金部门,保证专项资金的充足,利用学校特殊的人才资源对专项资金进行管理,加快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速度和提高信息化建设的质量,特别需要的是学习西方的建设经验与本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来保证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合理分配。第三,拓展融资渠道,拓展融资渠道需要社会各界的支持,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支持,只有充分调动社会对教育投入的积极性,才能征集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资金的充足,这就需要地方政府和各个学校加强与社会以及各个企业的联系,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在对教育信息化科学管理的过程中,中央拨款、地方政府拨款、企业捐款以及个人捐款的一定要坚持做到专款专用的原则。坚持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是基础,教育信息化软件建设是核心,教师培训是支柱,教育信息化教学应用是根本,教育信息化管理服务是保证的原则,在保障教育信息技术有效开展、不断提高的基础上,以更加理性、讲究实效、探求创新、注重均衡为指导思想,协调教育信息化基础建设、培训机制、资源系统、管理制度的建设,确保我国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3.提高校园资源利用效率。我们要采取各种各样的方式,完善教育信息化基础校园网络建设,提高教育信息化校园网络的利用效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做到:第一,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合理充分。教育信息化设备的利用应结合各个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出合理的利用程序,各个年级组、各个班级制定出不同的学习内容以及学习计划,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利用到现代信息化设备。第二,增加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开放时间,虽然每个人都能利用到现代化设备,但是由于学生众多,每个人利用的时间有限,所以需要学校在课余时间开放信息设备的机房,学生自愿去学习增加每个人的利用时间。第三,教师在对现代信息化设备的利用过程中应该增强利用的积极性,不但教师本身要利用好设备更要帮助学生充分利用现代化设备。同时,学校应该制定完善的利用体系,保证现代化信息设备的科学利用。第四,地方政府以及地方教育部门制定合理的奖罚体制,奖励利用好的学校,惩罚利用差的学校,让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低的学校限期整改,充分利用教育信息化效益评价的激励和导向功能,提高教育信息化设备利用效率。

4.加强校园网络的安全管理。对于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方面,一定要坚持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办法和与先进的技术相结合的管理办法,校园网络安全的管理既是管理问题又是技术问题,所以,校园网络的安全运行需要科学的管理体系和先进的管理办法。在管理过程中学校要严格分配管理责任,谁管理谁负责的原则要落实到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身上,同时各个部门以及各个技术人员要相互合作共同维护校园网络的安全。

篇3: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1. 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和价值分析

明确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基本现状和工作开展的巨大价值,是真正意义上实现相关事业不断创新和整改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着重加强深入研究。在实际应用中,信息化管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诸多方面仍旧存在一定的缺陷,影响了信息管理系统的应用。随着当前计算机科学技术不断地向前发展,在今后信息化的建设思路和建设的方向必将成为工作的重点,同时也是工作的难点所在。需要注意的是,在当前全新的工作趋势之下加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同时也是广大教育者不断地增强自身工作水准的一个必经的途径。在今后,还应当更好地顺应当前的发展建设趋势,更好地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理念以及设计思想进行研究,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设计的思想对策和思考的政策原则等进行分析,旨在从真正意义上保证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主导原则,更好地促进工作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2. 建议及对策

( 1) 完善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理念。首先,应该及时转变态度,正确地看待信息化管理在管理水平和相关经济效益方面带来的提升,转变工作思路,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手段和管理技术,应用其去解决和处理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推动管理工作的不断完善和发展。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要按照自身特点,坚持以需求为主导,立足于实际需求,对教学事业管理决策和教学改革发展进行全方位信息化支撑。其次,突出实际应用。在今后还应当很好地明确信息化技术发展方向,实现对发展建设政策的革新,并且对其中的现代化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思想进行深入分析,在现代化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应当采取与时俱进的观点和思想,促进相关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工作迈向一个新的阶段。我国相关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电子技术属于全新的领域,并且对诸多的单位和部门均有着深远的影响,对于稳步提升、增强人才培养的价值和高校建设管理水准将有重大意义,发挥重大的综合价值。

( 2) 加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平台建设。对现有的信息网络进行统筹规划和总体设计,利用通用信息参数等将每个系统联网组成信息化管理平台,确保高校范围内的信息和管理内容可成为完整的共享体,利用平台的优势增强信息资源的流通,确保信息化管理在高校中得到切实应用。在今后还应促进信息现代化技术迈向独立发展的阶段,以全面发展信息化技术为核心的准则,使其为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创造出更大的便利性,实现相关制度的创新和改革。在实践的建设过程当中应当详细分析当前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的现状,同时对制度的改革和相关工作的建设思想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更好地实现对相关工作的开展和建设,实现相关事业和工作的稳步发展,促进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模式创新和完善。

3. 结束语

总的来讲,加强对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分析有着重大的意义,从实际的角度着手对今后发展的核心方向和改革的主要措施等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旨在以此为基础更好地实现相关事业的发展和创新,更好地促进工作的建设迈向一个新的阶段。

摘要:在当前现代化的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过程当中,明确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是切实地实现相关工作不断发展和改革的关键点,所以在实践当中还应当结合目前的现状制定出完善的措施,以更好地实现相关制度的改良。文章将针对此内容展开论述,详细地分析高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点和基本现状,同时对今后的发展方向和改革的主要措施等进行深入的分析,旨在更好地实现相关事业和工作的稳步发展。

篇4: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普通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问题与对策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有了跨越式的发展,并逐步在人们生活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在软硬件技术水平不断发展的今天,单纯依靠传统的管理手段已经不能满足日常工作的需求,高等教育作为一个国家人才培养的关键,正一步一步朝着信息化、科技化、多元化方面发展。在已经推广实施现代信息化管理的教育教学部门,教学管理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学校行政执行效率也大幅度改观。因此,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中全面推广信息化管理是大势所趋。

1信息化管理在现阶段主要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投资的逐年提高,各个高等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较以前有了质的提升,同时应对信息化管理的硬件条件也大幅度改善,新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在各大高校的普及为高校实施现代化管理提供了坚实的网络条件。但是我们应该注意,一些地区的高校在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仍然相对落后,其问题大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认识上的不足

为了切实完成教育的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嘱托。现代高等教育不光要传授学生知识,更要向学生普及最新的科学技术手段。多媒体教学作为最基本的手段,很大程度上推进了教育现代化的进程。但是教师最初接触多媒体教学,由于计算机多媒体知识匮乏,缺少必要的幻灯片制作技能。很多教师采用已有幻灯片,这样做既不能表达教师期望的教学目的;同时又脱离课堂本质,幻灯片一闪而过,在学生脑海中无法形成有效的印象,导致课程内容无法深入理解;第三,部分由专业授课教师制作的幻灯片由于多媒体资源的缺少,制作水平的差异,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这就给高校课堂中的多媒体辅助设施应用提出了问题,如何才能最大化的利用现有的技术、设备,形象、生动、准确的向学生传授知识?面对这个问题,多数教师选择了回避,避免采用过多的多媒体手段,分散学生精力。值就是对信息化教学认知不足造成的。

(2)观念上的误区

现阶段,各个高校相应建立了不同的教育教学管理系统。这些系统种类繁多、管理复杂,为综合管理提出了很大的难度。这些复杂的系统大体可以分为:学籍管理、教师管理、成绩管理、食堂和其他管理等。并有学校各部门分别管理。这样的做法方便了学校相关职能部门对于本部门内部事务的管理,但是信息未能完全合理的整合,所谓信息化管理给最基层的学生、任课教师带来的诸多不变。很难从根本上做到信息共享利用。从本质上说,这种所谓的智能化、信息化的不全面性,非但不会给学校的教育教学秩序带来改善,只会给学生、老师带来不应有的负担。

(3)信息管理人员素质偏低

作为高等学校信息话管理的最直接操纵者,工作人员的信息化素质有待提高。我国高等学校普遍存在聘用学校工作人员亲属作为后勤、信息管理人员的情况。一方面这是我国现阶段杰出人才匮乏的无奈之举,为了挽留高层次人才的措施;另一方面,这种做法导致了高等学校后勤管理和服务人员素质普遍偏低、服务意识差的现象。作为学校主体的学生无法收到应有的待遇。同时,信息化管理作为一项新兴的管理手段,工作人员的操作能力亟待加强。只有从思想上充分认识、理解信息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从行动上提高高等学校信息管理水平。

(4)信息、资源共享不同步

作为信息管理载体的信息却往往最被高校管理人员所忽视。由于高等学校所处的特殊情况,既有学术理论的不同,又存在行政级别的相互干涉,常常导致信息交流闭塞。高等学校内部各个职能部门分别建立自己的信息管理系统。这样做极大的浪费了学校的网络资源,同时不同程度的重复建设对于信息的交流、共享极其不利。

2高校信息化管理的解决对策

(1)思想创新

作为以了解和掌握学校、学生最新状况为目的的校园信息化管理,首要任务就是保障校园信息之间传递的畅通性。用规范、科学的操作让学校的各种政策迅速的传达到每一个学生。而不是仿效行政部门,采用官本位的思想,用行政手段干预正常的教学工作,做到真正的以教育为本,让学生、教师在与学校行政部门交流时不在“低人一等”。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传播快捷的特点,加快校务信息传递速度。做到教学资源实时共享,校务信息随时公开。形成良性的管理机制。最终实现整个学校资源的合理整合,达到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的目的。

(2)建立完善“一卡通体系”

校园一卡通体系是完善高校校园内信息化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校园智能化管理的必然趋势。信息化背景下的校园一卡通体系,不但要包括原有校园卡的支付功能,更可以兼容校园门禁系统、课堂考勤管理系统、教务成绩、身份识别等,正真做到一卡在手,畅游校园。这就要求学校各部门,特别是后勤、行政管理部门通力合作资源共享。把原来分散在不同机构的管理职能、信息数据融合起来,形成有效的数据库,校园信息可同步更新。这样才能最大化的改善目前高等学校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3)提高人员队伍素质

作为学校教育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教师队伍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关系到整个信息化管理工作的成败,因此教师队伍的信息化管理水平需要进一步提升。学校可以通过进行现代多媒体技术培训等方法,让教师学会应用信息手段丰富课堂内容。同时还可以通过举行信息管理报告会的形式,让教师了解、认识到现代教育教学手段的优势。用以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

3结语

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逐渐成为当今时代高校建设的重点,面对汹涌而来的信息、资源,只有善于利用才能让科技成果转化为技术,为教学服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高校信息化管理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卢立珏高校教学管理信息化问题初探[J]中国高教研究,2004(1):85-86

[2]陈晓东构建校园公共教育平台实现高校信息化的管理创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4(5):43-46

[3]姜辉,许鑫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5):581-584

篇5: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要使办学质量和管理水平能够同步提升,一个关键性的因素就是管理思想必须与时俱进,必须认真学习和深刻领会相关的教育理论,对大学教育的本质和大学教育的规律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首先,高校要坚持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任务、教学质量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牢固确立教学工作在学校各项工作中的中心地位、教学改革的核心地位和教学投入的优先地位;正确处理发展规模与办学质量、效益之间的.关系,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之间的关系,教学工作与学校其他工作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构建具有先进教学理念、现代课程体系、科学培养模式和完善的质量保障制度的有效的教学运行机制,着力提高大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其次,强化教学质量意识,建立健全教学工作责任制。高校的党政一把手要做名副其实的教学质量第一责任人,深入教学第一线,亲自抓教学质量,把保证教学质量的责任分解落实到各职能部门和各级教学单位,动员全体教职员工强化教学质量意识,紧紧围绕进一步稳步提高教学质量这一中心开展工作,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汗往一处流,一级带着一级干,一级做给一级看,团结一致,齐心协力,埋头苦干,扎实工作,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2.2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

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对教学质量实行全方位的管理,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举措嘶。要通过不断改善学校教学质量影响因素(规章制度,教师,学生及其他因素),通过科学的监控和评价、分析教学质量,建立通畅的信息反馈网络,达到最佳教学效果。

改进和完善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首先,重视文件系统完善,建立质量管理文件系统要求将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全部要素、要求和规定都纳入文件,形成质量管理文件体系,从而形成科学的规章制度,使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工作有章可依,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其次,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要全员参与。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教学质量离不开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人人都是质量监控体系中的一部分,也是被监控和评价的对象。教学过程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建立与运行,必须使学校的相关部门、教师、学生都参与进来,必须把教学质量监控和评价变成广大教师、学生和管理干部的积极行动,从根本上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外,质量反馈系统是质量监控和评价体系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开展教学检查和考核,以及开展学生座谈会、学生评教、教师评学、领导听课等活动,形成多条教学信息交流反馈途径。要注意反馈系统不仅包括学生、督导人员等向校(院)级领导和管理者的反馈汇报,更要包括上级对下级提出的改进意见及注意事项的反馈,这样才能有效地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及学生的学习方法

2.3做好教职工教学质量教育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素质

高校要把教学质量管理队伍建设提升到与教师队伍建设同等重要的地位来抓,对应聘人员在素质能力、学历、职称等方面有明确的规定并进行严格的审批。通过对上岗人员的考核和培训,提升教学质量管理队伍的层次,以适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的要求。

首先,加强教学管理队伍建设,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和秀人才进入教学管理岗位,认真配备好教务处和各院系的教学管理人员,专职教学管理人员的数量应与办学规模相适应。新进的教学管理人员必须具备全日制本科以上学历并具有一定的教学经验。要加强对教学管理骨干的培养培训,定期系统轮训一次,让新上岗的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增强教学质量管理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方法,尽快领会工作的实质,尽早适应工作岗位。同时,高校要鼓励教学质量管理人员继续进修高层次的学历,使他们的理论研究、工作研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增强。其次,举办定期的考察及研讨班。让教学质量管理人员听取知名同行专家的讲座,或到著名高校参观、考察、交流,吸收借鉴先进的教学质量管理理念,提高业务水平及能力。第三,要保持教学管理队伍的相对稳定,各高校要制定有关政策,切实解决好教学管理人员的待遇问题,使他们能集中精力做好教学管理工作。要加强教学管理手段现代化建设,构建高效共享的教学管理网络平台,促进教学管理的科学化、现代化,提高管理效率。

3结语

篇6: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当前,UNIX, WINDOWS等是使用较为广泛的网络操作系统,但是这些操作系统中仍然存在着一系列安全问题,越来越多的新型计算机病毒是借助操作系统的漏洞来传染一些病毒。如果没有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对各种漏洞进行弥补,虽然已经将防毒软件安装在计算机上,但是仍然会感染病毒。

1.2病毒带来的危害

计算机系统是否能够正常运行会受到计算机病毒的影响,同时计算机病毒还会破坏系统软件、文件系统等,严重的情况下还会导致整个计算机系统瘫痪,最终威胁到高校校园网络的安全。

1.3病毒的攻击

大多数病毒不会自己分析以及操作系统,也不会自己编写工具,但是他们却会合理的运用自己手中的工具,端口扫描、监听等是病毒入侵的最常用的手法。

1.4不良信息的传播

在校园网络中接入互联网之后,教师与老师都可以借助校园网络进入到互联网中。当前,互联网上信息是多种多样的,各种各样的网站也是比较多的。这些不良的信息与法律法规中规定的内容不相符,不利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1.5人员的安全意识淡薄

近几年来,在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下,政府越来越重视高校的信息化建设,在政府的支持下校园网络得到了普及。同时随着网络端口的增多,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上网,但是学校却没有在管理网络安全中投入较多的物力以及人力,这就导致网络信息中存在着安全隐患。

1.6其它高技术失窃密存在的隐患

当前,有一部分敌对势力窃取我国的经济、政治以及军事等机密信息的手段越来越多。例如:监听计算机等,这些手段可以监听到一些秘密信息,或者还会扰乱系统的正常运行。

2产生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隐患的原因

2.1高校网络的速度较快、规模较大

最早的宽带网络就是指高校网络,并且校园网络最初的宽带会受到因特网技术的影响。一般情况下,校园网络的用户群体较大,并且比较密集,正是由于这两个特点,网络安全问题一直存在着。

2.2高校网络中存在着较为复杂的计算机系统

在校园网络中,构建计算机系统以及管理计算机中存在着复杂,例如:通常情况下,学生寝室中的电脑都是自己花钱买的,并且都是自己进行维护;院系一部分老师的电脑也是自己买的,并且没有专门为其进行维护;然而学校统一购买的电脑会安排技术人员来对其维护,这种情况导致为所有的端口安装防病毒软件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2.3用户群体较为活跃

最为活跃的网络用户就是指高等院校的学生,这些学生对网络技术充满了好奇,他们没有认识到网络安全隐患所带来的严重后果,有一部分学生还会自己研究一些攻击技术,这就会破坏到整个网络环境。

3增强高校网络信息安全防范能力的具体措施

3.1不断加强网络信息安全教育

在发展计算机网络的时候,窃密者也在不断提高自身的手段,因此保密工作者要提升自身的保密意识。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保密工作者要学习一些保密知识。对于计算机操作人员来说,要认识到计算机网络泄密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并且要让他们认识到加强网络安全保密工作的必要性。

3.2严格管理网络信息安全,不断完善制度防范体系

管理问题成为网络信息存在安全隐患的一个主要问题。在网络信息安全管理中,人员起着核心性的作用。在管理人员的时候,不仅要对其技术进行管理,还要考核其工作动机以及以前是否有不良的记录。与此同时还要不断完善人员筛选录用等政策。另外还要对工作程序制度进行完善。在管理网络信息安全过程中,工作程序制度起着基础性的.作用。通过对计算机工作程序制度进行完善,减少网络信息的安全隐患。

3.3配备网络信息防范设备,不断强化安全保密建设

为了能够确保网络信息具有安全性,这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出发:其一,要确保物理环境具有安全性。也就是说在校园网络环境中,要尽量避免一些意外事件等对物理设备进行破坏;其二,要重视计算机设备的安全。也就是说采取一定的措施来管理计算机机箱,避免通过USB接口来窃取机密信息;其三,要利用防火墙。在抵御网络攻击中,防火墙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手段,利用防火墙可以保证网络的安全运行;其四,利用防病毒软件;当前,互联网上的病毒是多种多样的,传播途径也是比较广泛的,因此要将防病毒软件安装在电脑上,避免病毒对电脑的侵害。

3.4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的教育课程

在高校中,设置专门的网络安全的课程比较少,因此,一旦开设这个课程,会受到广大师生的喜爱。通过对网络安全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对网络安全的知识进行系统的、全面的学习。学校要培养一支具有专业知识的师资队伍,他们对信息有比较强的运用能力,能够指导学生防御各种不良信息,处理各种实际问题。另外,在传授网络安全知识的同时,要将法制的内容编入教材,进行预防网络犯罪的教育,宣传网络犯罪的危害,让学生远离网络犯罪。此外,将国家关于网络安全的法律法规及时告知学生,提高他们对侵害网络安全活动的防范意识。这类课程的设置,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最终达到保护网络信息安全的目的。

3.5参与网络信息安全的教学实践

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课本上,要在实践中不断的进行摸索与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实践活动中,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要在学校建立专门的网络安全实验室,在实验室中有网络安全的运行环境,这样就能构成一个模拟的信息安全管理的环境,对外连接好因特网,对内安装一些常用的信息安全设备和系统,根据实际中存在的信息安全问题,进行实际的操作和解决。这样对于网络安全的教育就更加切近实际,也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学习机会。

4结束语

篇7: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

1.陈旧单一的管理模式

地方高校管理部门在研究生扩招之前通常都采用单一的管理模式,其缺点是造成研究生主管部门每天都要处理十分繁重的工作,减弱了本有的宏观指导作用。这种管理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惩罚性的管理多于激励性的管理,约束性管理大于服务性的管理,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研究生的自由创新能力。现在有些地方院校已经尝试实行学院二级管理模式,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有些关系没有理顺,管理人员冗余及分工不明确现象明显。

2.权力分配不均,院系没有充分的自主管理权

目前地方高校研究生的管理权力主要集中在研究生管理部门,各个院系和导师所具有的管理权相对较少。通常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本属于院系、导师的决策权却最终由研究生主管部门决定。这种管理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二级学院在研究生管理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很难使研究生管理水平提高一个层次。

3.研究生管理队伍设置不健全

目前各地方高校管理的重点和重心基本放在本科管理上,而研究生的管理放在次要的位置。具体表现在:第一,各院系的研究生领导不是专职,一般是由负责本科教学管理的院长兼职,他们同时管理本科的科研与教学工作,因此不能把精力全部放到研究生管理当中。第二,研究生日常管理工作没有设置专门的研究生辅导员负责处理,通常都由专职教师兼职。第三,目前地方高校从事行政管理的人员在职称评定、职位升迁上没有得到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使这部分管理人员工作没有积极性,也影响了他们的工作热情。

4.高校研究生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层次低

近年来,随着研究生教育事业的迅速发展,研究生教育信息化水平成为衡量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当前研究生教育信息化建设还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各高校内的信息建设不太规范、信息共享程度比较低,有些高校到目前依旧没有一套自己完整的教育管理系统。第二,信息系统的建设通常表现为局部性,缺乏统筹性,比如招生部门只建设招生相关的信息系统,就业部门只关心就业相关的信息系统。第三,现有的信息系统不能及时满足日益变化的信息化业务需求。第四,部门管理人员依旧习惯传统的手工管理模式,不能及时掌握现代的信息化办公要求,严重影响研究生教育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

二、高校研究生管理工作人员应采取的应对措施

1.加强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高校应该把研究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当成教育的首要问题来抓。研究生跟本科生在年龄结构、心理结构、学习性质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研究生的考生生源比较复杂,造成了他们的思想很难统一,这就需要各个学校成立专门的校研究生党支部(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分别成立学院研究生支部),从研究生新生入学开始到毕业一直不间断地定期为研究生进行思想教育方面的培训教育工作,通过加强理论实践的学习来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觉悟。

2.管理体制、管理模式需进一步创新完善

目前有些高等院校研究生管理依旧是研究生主管部门统一管理的单一的管理模式,这种模式能应对研究生没有扩招之前的情况,随着研究生扩招,为了提高效率必须采用研究生主管部门与学院共同管理的二级管理模式。各个高校管理制度的制定要根据在校研究生的数量、培养目标、学习的年限、培养的方式以及不同学科知识的属性和研究的方向等做出动态的调整,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对研究生进行管理,不能一成不变,切忌各个学院的管理制度基本相同,缺乏灵活性。因此,在研究生管理中,除了多运用引导型、服务型的管理手段外,还要把社会管理模式下的一些好的管理方式(矩阵组织管理模式)运用到研究生管理工作当中去。

3.大量开设学术报告讲座,提高研究生的学术水平和科研创新能力

研究生的培养与本科阶段有本质的区别,要培养研究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这就需要有一个良好的学术氛围,良好的学术氛围离不开优秀的科研团队,因此,作为各高校的相关管理部门应该在研究生在校期间尽可能多地开设学术报告讲座、学术论坛、学术交流等一系列的科研活动。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参入进来,培养他们的科研兴趣,为研究生期间的论文发表、毕业论文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结语

篇8: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一、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基本内容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主要是指人事档案管理和建设工作中, 档案管理模式从传统的以面向档案实体保管为重点, 向档案信息数字化、网络化和向社会提供服务为重点的转变, 不断提高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的过程。主要表现为:

1. 重要档案信息数字化和网络化。

在高校中教职工人事档案记载的信息, 是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信息, 具有证据性与法律性。在职工的工作履历、职称评聘、工资晋升、干部考核以及人事纠纷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证据和参考作用。因此, 它的使用频率特别高, 很需要信息化建设。

2. 档案信息接收、传递、存储和提供利用的一体化。

在高校实际工作中, 由于受到时效性强、传达范围广、地域制约等因素影响, 往往会大量使用电子文件档案, 也需要信息化建设, 并且需要加强科学利用和管理, 从而做到信息共享以及保密和安全。

3. 现有人事档案目录数据化。

高校一般都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的发展史, 人事变动大而且复杂, 这就更需要加快信息化建设, 将其逐渐转化为数据加以整理和规范。这对个人的工作和职称评定以及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从而使信息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二、目前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高校领导档案信息化意识不强。

一些学校的领导对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还不够, 没有真正从战略的高度认识档案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不同程度地出现了疏于指导, 政策不予倾斜, 不愿太多投入经费等问题, 使档案信息化成为难以落实的空话。

2. 档案材料不全, 内容失真。

真实性是人事档案的生命, 而现有的档案材料, 有的内容前后不符, 如出生年月公历、农历随意填写, 且没有说明。档案中的考核鉴定材料大多只有优点, 没有缺点, 只有成绩, 没有差错。对这些情况, 人事档案部门也没有进行严格地审核把关, 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给档案的利用带来困难。没有一些本该有的履历表、年度考核表, 本该有的学历、职称、工资材料也不健全。有的单位分管人事档案工作的人员并非专职人员, 往往身兼数职, 于是有时只是将档案材料仅仅作为要保存的资料加以收集和堆放, 没有及时归档, 导致内容不全。

3. 人事档案材料不能充分体现高校人员的特点。

高校集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于一身, 由于不同高校培养人才的侧重点不同, 教师、科研人员所在机构, 所从事的学科、学位、职称等方面的复杂性, 使得高校的人事档案门类复杂多样。目前高校的人事档案几乎都是套用干部档案的管理模式, 这样的档案无法对一个人作出全面完整的评价, 不利于优秀人才的发现和选拔。

4. 信息安全系统不健全。

人事档案具有高度的保密性, 信息安全问题尤为重要。目前, 一些学校领导的安全意识淡薄, 在日常管理和软件开发上都没有将安全问题放在首位。导致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缺乏应有的安全保障, 人事档案网络管理平台所采用的技术大多很落后, 有的甚至是被淘汰的技术, 先进的技术和理念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应用。

5. 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不同步。

许多单位的人事档案管理几乎没有系统性的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计划, 更不用说投入。没有资源做后盾的系统平台形同虚设, 没有强大的人力资源作保障, 系统平台就不会有强大的生命力。

6.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然性。

高校人事档案管理是人事管理工作中一项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 它具有真实性、客观性、动态性和机密性, 是从各方面考察与了解高校工作人员的重要依据。但是由于各种原因, 很多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仍停留在传统的管理阶段, 档案管理信息化、标准化程度较低, 仅局限于收集、鉴别、整理和装订材料, 以至于不能形成综合性的人力资源信息, 从而不能上升到发现人才、使用人才, 以及为人力资源决策提供全面、可靠的服务高度。

信息化技术的高速发展和计算机的开发与应用, 为人事档案工作的信息化管理创造了新的条件。目前各高校正积极努力运用现代化计算机手段, 建立人事档案的信息化系统, 完善人事档案数据库, 实现人事档案由传统的手工管理向信息化管理的转变, 这是社会发展对人事档案管理的必然要求。

三、加强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管理的相关对策

1. 提高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

人事档案工作的特殊性造成了档案管理人员管理意识的封闭性, 要改变这种局面, 必须不断更新观念, 勇于进取, 认真学习国家的方针政策, 关注改革开放的新形势、新问题, 深入学习与实践科学发展观, 把高校人事档案工作与社会活动结合起来, 使档案工作紧随时代发展。在信息化时代, 要努力强化档案管理的现代化意识、信息化意识、计算机管理档案意识, 切实加快人事档案工作由手工管理向计算机数字化管理的转变。

2. 深化改革, 建立健全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在人事档案管理工作中, 对于不适应新形势、新情况的规章制度, 必须进行改革, 及时建立新的、更为科学合理的人事档案管理制度, 使人事档案工作更加制度化, 规范化, 在材料的收集方面, 要建立人事档案材料收集网络, 明确收集的范围和要求, 让制度使人事档案内容充实。在材料的鉴别方面, 明确鉴别的内容, 对材料进行有效的鉴别, 确保档案安全可靠。在有关人员查阅传阅档案时, 要明确人事档案利用方式和方法, 以保证人事档案的安全性和真实性。档案管理人员还要积极主动地跟有关部门联系, 及时更新、补充档案新材料。

3. 建立人事档案网络化管理体系, 加强信息资源库的建设。

一是要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数据库, 将人事档案原始材料通过电子手段转换成数字模式存储到磁盘等设备上, 通过相应管理软件或网络对其进行管理、使用。二是要建立并完善高校人事档案数据库管理系统, 将人事档案的日常管理通过计算机实现信息化管理。三是建立高校人事档案信息网站, 通过网络将档案信息服务直接面向用户, 形成用户与人事档案信息管理者之间的良好互动。

4. 实现管档人员专业化。

加强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 必须有一批高素质管理人员作保证。针对目前高校的实际情况, 可通过以下途径充实管理队伍:一是直接引进所需人才, 从应届毕业的大学生中选择档案专业的, 进行上岗培训后放到管理一线, 在业务水平和管理能力上予以提高。二是发掘高校现有的可用人员, 在现有的管理人员中挑选骨干力量, 鼓励他们继续教育。继续教育是对在职专业技术人员的知识、技能进行补充、增新、拓宽和提高的有效途径, 对提高管理人员的创新能力和专业技术水平意义重大。三是提高全员素质, 通过校内外举办的培训班、进修班等多种形式, 对现有人员现代化管理知识和先进性技术设备的操作技能进行培训, 使他们成为既熟悉业务知识又懂得计算机管理技术的复合型人才。

5. 创新管理机制, 完善法规标准。

首先, 要改进档案利用查询手段。积极采用信息技术手段、管理方法、管理制度, 制定网络查询, 充分利用档案数据信息的权限管理办法以及安全管理协议等。其次, 为电子档案的凭证作用提供法律依据。在信息技术手段能够确保数字化档案的真实性的前提下, 电子档案的法律凭证作用也应该得到承认。为此, 对相关法律举证条款需进行修改, 各行各业涉及到的法律凭证体系和制度也需相应改变, 以此来保证档案凭证作用的有效发挥。

四、结束语

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人事档案事业发展的需要, 人事档案管理应与时俱进, 只有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标准规范建设, 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提高管理人员的业务能力和技术水平, 才能适应信息时代对人事档案管理的需要。

摘要: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是高校深化改革发展的需要.文章阐述了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内涵, 并对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与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 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对策,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鹏.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的思考.经济师, 2011 (6)

[2].齐桂秋, 张颖.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黑龙江档案, 2008 (2)

[3].张秀芹.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及设想, 学理论, 2011 (5)

[4].姚晓琴.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运城学院学报, 2011 (8)

[5].王小平.关于高校人事档案信息化建设问题的探讨.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 (9)

篇9:高校教育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

关键词 高校教育 管理体制 创新 和谐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1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高校教育管理理念相比发达国家仍然较为落后

当前我国高校教育与国外发达国家的高校教育相比,我国仍处于落后的水平,体现在管理理念较为传统保守;管理方法仍遵循传统,循规蹈矩。我国主要还是依据以往的经验惯例,不能做到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如此,落后的管理必将导致高校教育发展的改革受阻。在教育管理与改革上,不大胆地迈出创新的步伐,就无法适应新形势下培养创新人才的需要,而全面发展的经济社会,更是对创新型人才有着迫切的、大量的需求,落后的管理理念与新形势可谓背道而驰。

1.2 现代高校教育管理体制结构冗繁、办学主体单一、效率低下

当前高校教育管理体制上繁冗,十分不利于管理工作的顺利进行及信息的及时传递, 所以,高校教育在管理形式上的时效性问题常常为众人所诟病。当前部分高校仍存在着管理体系复杂,办公后勤人员过多的问题,管理方法及内容浮于形式的种种现象,如此将导致学校管理相对滞后,高校教育无法进行实质性的突破,高校教学管理质量无法从本质上得到提高。现阶段政府仍然是高校办学的主体,社会参与较少,相应竞争力不足,这种现状导致难以充分调动起高校自身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高投资低收益的局面。

1.3 传统的核心价值观受到挑战

伴随着社会发展与进步,新老价值观进行着碰撞与冲击,大学生的价值观和思想观念取向也发生着潜移默化的变革。随着现代網络技术的飞速发展, 网络信息传播更加迅速;再加上空前开放的社会意识形态,使得学校的德育权威面临重大挑战,动摇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地位,促进了社会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多元化, 对大学生的三观即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产生深刻影响,加重了高校教育管理的负担。此外,商业属性阻碍高校教育管理的变革,体现在部分高校为了达到扩招的目的,在设置专业科目和授课内容方面上,偏重结果,急功近利,忽视人文,轻视过程,欠缺人文气息,导致教育质量水平不升反降。同时,过分单一的教学评价标准,愈发浓厚的教育管理行政作风,致使学生的学习动力得不到更好的激发,学校的教育管理质量得不到更好的提升。学生与学习工作时常发生冲突,不和谐的情况也屡有出现。

2 关于现代高校教育管理问题的几点对策分析

2.1 大胆创新,实现高校教育管理理念新突破

首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和理念,相信“思想有多远,教育事业就能走多远”,不坚持科学的教育理念,高校教育事业发展就会多走弯路。高校教育要科学定位,要坚决避免贪大求全,盲目攀比。健全符合时代发展要求的管理制度,要从“人管人”改进为“制度管人”,制度建设要因地制宜,适合自身发展实际,可以借鉴优势,但绝不盲目照搬。

其次,进行教育管理理念的改革,否则,只会使高校自身内部管理体系中的各个环节出现纰漏,与外界的发展要求格格不入,唯有在管理上进行大胆突破,敢于创新,实事求是,方能与时俱进,才能为社会发展培养符合需求的(下转第19页)(上接第14页)合格人才,最终实现教育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才能真正做到“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最后,在管理方式方面推行民主,让学生与教职工共同参与学校管理; 坚持以人为本,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挥,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的挖掘;坚持人才培养的创新机制,兼容并包,不断学习和实践新的教育管理理念。只有这样才能使高校教育管理的民主化、科学化、可持续化发展得以真正实现。

2.2 从高校内部深入进行管理体制改革

高校是一个集知识应用、知识传播、知识创新于一身的学术机构和融合了教学、科研与社会服务为一体的社会基础服务机构。鉴于当前高校内部组织的复杂性、职能的多样性的特点,必须将行政管理纳入规范化,借助强有力的行政权力来进行管理,这是维持高校正常运转的必要提前。因此,要协调好学校行政管理与学术管理的关系,最大程度地提高高校内部管理体制的执行效率和学校领导班子的执行力。在学校日常管理中,不妨借鉴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宏观地管理和引导学院的设置及其发展方向;合理制定分配校、院、系的权与责;实现权利下放,把行政管理权力和学术管理权力下放给学院,完成“虚权力”到“实权力”的转变。与此同时,进一步加强学院管理团队,使学院达到可以独立做出一级决策的能力,从而从根本上改革高校内部管理机构设置。可以预见,这种改革带来的好处是,高校运营中的行政管理权力将逐步赋予学校的末端学术组织,这样不但可以削减冗杂的行政机构,而且十分有利于提高学校的运营效率,有助于实现教育发展事业阶段上的飞跃。

2.3 促进和谐的高校教育管理模式建设

提高教育教学与高校管理的质量水平,建设和谐的管理模式,要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的管理理念。建设和谐的教育管理模式,实现的不仅是学校与学生之间的和谐相处,还包括教育与学生之间及学生自身的和谐。在当前,高校教育管理进一步面临商业化,学生的核心价值观日益复杂化、多元化,这对教育管理的变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一方面,高校敢于在“和谐管理”的思想指导下,倡导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和全民育人,加强教职工和学校管理人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加强内部的沟通与合作,使各个管理环节顺利运作。另一方面,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学校管理人员应当加强与学生的沟通交流,了解他们的心声。例如通过主题班会、师生交流会、书信以及网络交流(QQ、MSN)等途径,拉近师生间的距离,加强彼此了解,从而促进和谐的师生间关系,运用好这些途径可以有效提高教育管理水平。

3 结束语

上一篇:出租屋协管员个人总结下一篇:孝敬妈妈日记2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