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简介

2024-06-07

《童年》简介(共13篇)

篇1:《童年》简介

童年简介_高尔基童年简介

作者简介

高尔基全名马克西姆·高尔基,原名阿列克谢·马克西莫维奇·彼什科夫,也叫斯克列夫茨基,前苏联伟大的无产阶级作家,列宁说他是“无产阶级文学最杰出代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奠基人,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导师,前苏联文学的创始人。1868年3月16日出生于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戈罗德。为了纪念他,他出生时所在的俄国伏尔加河畔的下诺夫哥罗德城被命名为高尔基城。

他早年丧父,寄居在经营小染坊的外祖父家。11岁开始独立谋生,其童年和少年时代是在旧社会的底层度过的。高尔基早年的不平凡的经历在他着名的自传体三部曲中作了生动的记述,其中包括《童年》《在人间》和《我的大学》。人间的苦难,生活的辛酸,磨练了他的斗志;他在繁重劳动之余,勤奋自学不息。对社会底层人民痛苦生活的体验和深切了解成为他创作中永不枯竭的源泉。1892年,以高尔基·马克西姆这个笔名,发表了处女作《马卡尔·楚德拉》。高尔基早期作品中,最有名的浪漫主义短篇《伊则吉尔老婆子》和《鹰之歌》、描写流浪汉生活的代表作《切尔卡什》,都是在1895年发表的。1899年,高尔基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福马·高尔杰耶夫》。19XX年,高尔基因参加彼得堡的示威游行而被捕。着名散文诗《海燕》就是他参加这次示威游行后写的,他以这篇豪情洋溢的革命檄文,迎接了20世纪无产阶级的革命风暴。同年,他写了第一个剧本《小市民》,其突出成就是塑造了世界文学史上第一个革命无产者的形象。19XX年,写了剧本《在底层》,它是作者20年观察流浪汉生活的总结,是高尔基戏剧的代表作。在19XX年革命形势激烈的岁月里,高尔基作为战士参加了革命运动,他的住宅成为19XX年莫斯科武装起义的据点之一。

苏联作家伊·卡尔纳乌霍娃曾写过一篇关于高尔基的文章,名为《意外》,讲了作家与高尔基碰面了,但却未认出。其作品《母亲》、《海燕之歌》被选入苏教版八年级语文书,八年级下册的人教版语文教材也纳入了《海燕之歌》,不过改名为《海燕》;《童年的朋友》被选入苏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书。

作品简介

《童年》是高尔基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写出了高尔基对苦难的认识,对社会人生的独特见解,字里行间涌动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热望与坚强。它内涵丰厚,耐人寻味,为我们描绘了一个精彩纷呈的精神世界。这部世界着名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通过一个渐渐长大的孩子阿廖沙的生活,以孩子的眼光来观察和了解他周围的世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倔强、富有同情心和不断追求的青少年形象和他在成长期所遇到的种种问题和所经受的各种心理考验。

《本书通过讲述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这一时期的童年生活,生动地再现了19世纪七八十年代俄罗斯下层劳动人民的生活状况。主要人物有:阿廖沙听外祖母讲故事,还有乐观纯朴的小茨冈、正直的老工人格里戈里、献身于科学的知识分子“好事情”,都给过阿廖沙以力量和帮助,使他在黑暗污浊的环境中仍保持着生活的勇气和信心,并逐渐成长为一个坚强、勇敢、正直和充满爱心的人。

各章简介

第一章

中心人物是外祖母。她善良、聪明、能干、充满爱心,是千千万万俄罗斯优秀女性的代表,对“我”的一生有着非常大的影响。本章末尾用充满诗意的美好语言描写了外祖母的肖像和人品,塑造了一个光彩照人的平凡而伟大的人物形象。年过花甲的外婆跟三、四岁的“我”见面时的第一次“对话”生动活泼,风趣盎然。早已过不惑之年的高尔基,以三、四岁儿童的口吻、眼光、心理、行为,真实而生动地描写、反映当时的客观现实,深刻而准确地表达自己十分成熟的思想、观点和感情。语言简洁生动,非常口语化,非常适合人物的口吻和当时的语言环境;情节画龙点睛,人物栩栩如生。不仅本章,而且全部《童年》,具有这个显着的特点和优点。《童年》开篇就写得十分精彩。它可以摘出来绝不止一篇优美的散文。从译者加的标题就可以大体知道本章内容:

一、“外祖母的出现”;

二、“父亲的去世和弟弟的降生”;

三、“父亲的安葬”;

四、“伏尔加河上的风光”.《童年》的每一章都是由许多篇这样的优美散文组成的。《童年》可以比拟为一串珍珠项链,而每一篇散文就是一颗晶莹剔透的珍珠。比如本章就藏着好几颗这样的珍珠。

第二章

可以分三大块,也就是三篇优美、精彩的散文。它们可以分别标题为:“兄弟斗殴”、“凶残的外祖父”、“外祖父来病床看我”.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祖父。小说写外祖父毒打外孙们的凶残,令人惨不忍睹,毛骨悚然。后来他来病床看“我”的情景,又令人觉得此老头儿的身世值得同情,他的精明令人佩服,虽然他的凶狠不能原谅,但也就多少可以理解,特别是在读了第五章他在病中教阿廖沙“我”识字和讲人生哲理以后。

第三章

分四大块,即由四篇散文或短篇小说组成。它们也可以有明确的标题。

一、“一双金不换的手”.伊凡是一把干活的能手,去市场购物时也会替外祖父省钱当小偷;

二、“热闹的家庭舞会”,主角是伊凡和外婆;

三、“雅科夫的吉他”.他当然也是舞会的核心;

四、“小茨冈的惨死”.别号“小茨冈”的伊万是本章的中心人物,是外婆的养子,从他生下来被遗弃到他的惨死,写得有血有肉,有情有爱。小茨冈是个善良、勤劳、能干的小伙子,是“我”童年时最好的朋友。他的惨死,跟自私卑鄙的兄弟两人直接有关,但根源还在于造成自私卑鄙等劣根性的社会顽症。

第四章

本章着重写外婆,写她对上帝的虔诚,对人的善良、忠厚,对丈夫的容忍、体谅;写她的聪明,能干,健谈,会跳舞,会讲童话;火灾里指挥若定,火灾后为舅母接生;她是大家庭的好主妇和顶梁柱,是“我”最贴心最亲爱的朋友。小说中对火灾场面的描写非常精彩。

第五章

写大舅米哈伊尔为了争夺家产带领流氓冲击、攻打外祖父家的暴行。这不仅深刻地揭露了这个逆子的凶恶嘴脸和丑恶行径,也客观地暴露了千千万万小市民家庭的尖锐矛盾。在这次父子短兵相接的“战斗”中,阿廖沙“我”担任了火线侦察兵的角色,写得有声有色,相当精彩,可以推出一篇标题为“我注视街上的敌情”的优美散文。这次“战斗”中善良的外婆由于劝架被醉酒的逆子的砖头砸伤了手,造成了骨折。

第六章

可分上、下两篇:

一、外婆和外祖父各自讲述自己的苦难身世。两人都是早年丧父的孤儿,都曾跟着母亲沿街乞讨,后来也都凭着聪明能干、吃苦耐劳而自立,最后共同挣到目前这种小康家境;

二、占更多篇幅的是外祖父教“我”识字和给“我”讲述自己的人生体念和生活哲理。他对“我”的好奇心有问必答,道理讲得深入浅出,形象生动,透彻明了。

第七章

也可以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写外婆和外祖父各自不同的两个上帝。外婆的上帝慈悲为怀,赐福人类,主宰一切,洞察万物,外祖父的上帝专横跋扈,法力无边,严厉残酷,人人害怕。这种对比通过生动的文学描写展现出来,丝毫没有概念化的说教,写得十分精彩,耐人寻味。下篇主要写街上的所见所闻后的痛苦感受,顺便也重提留在家里的苦恼。“我”就是在这种家庭和社会环境下生活和成长的。上篇是写“我”的精神支柱和思想环境,下篇是写“我”家里家外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环境。两方面都是明显影响我世界观和人生观形成的客观因素。这显然是上、下两篇合成一章的主要理由。

第八章

也可分为上、下篇。上篇描绘了外婆讲童话的情景、本领,还记录下来《隐士和勇士》这篇优美迷人的童话;下篇介绍了“我”的第一个知识分子朋友,一个不知真名实姓、只知外号“好事情”的“外人”和“怪人”,并且着重叙述了他们之间的友谊。上、下篇之间的内容通过“怪人”听外婆讲童话的场面联系起来。小说故意用若明若暗的手法,巧妙地让读者心领神会“好事情”和外婆的某种尴尬关系。

第九章

也可以分成上、下篇。上篇写“我的好朋友彼得大伯”;小说很重视大人讲故事对儿童的影响。马车夫就常给“我”讲故事,虽然他的讲故事本领比外婆、外公差多了。本章最精彩的情节是“我”与三兄弟的友谊。下篇写“我”和“三个小少爷”的友谊。“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朋友对一个人“心灵面貌”和世界观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小说如实地写了“我”对三个小少爷的好感和羡慕。外婆支持“我”和三兄弟的友谊,但外祖父、三兄弟的父亲上校奥夫相尼科夫禁止他们交往,甚至马车夫彼得也坚决反对。马车夫跟“我”因此发生了争吵,这次“争吵”成了联结上、下两篇的纽带。

第十章

写“我”母亲的突然回家和新产生的家庭矛盾。一个年轻丧夫、留有幼子、任性好强的不幸女人,在多年离家之后带着痛苦回到替她抚养儿子的、孤苦年迈的父母家长住,由此带来的家庭矛盾和冲突,是不言而喻的。尤其是她的婚姻大事,过去和现在都是父女矛盾、冲突、争吵、闹架的焦点和导火线。小说先是详细地写了母亲和“我”第一次见面的情景,接着写了母子之间因为“背诗”而爆发的一次争吵;最后又重点写了父女之间因婚姻问题而爆发的一次大闹架,外祖父气得跪在女儿面前,接着又无故把外婆打伤。争吵和闹架成了家常便饭;打了再好,好了再打,一家四口就是这样打发日子!

第十一章

主要写母亲回来后的家庭生活,首先是母亲与一些青年男人的交往,虽然用笔不多,写法上也若明若暗,欲说又止;其次写表哥萨沙的逃学和逃跑。表哥和“我”都是可怜的孤儿,他没有亲母,继母对他不好。小说对他的逃学写得非常生动具体。但本章的重点内容还是外婆给“我”讲父亲的身世和父母的婚事。

第十二章

写母亲再嫁和再嫁后的生活,写“我”的这个“伤心事件”对自己心灵造成的创伤,写这两年里外祖父的家境日益衰落、以至完全破产,搬家不断,住房和生活一次比一次差,几乎真的要上街讨饭了。“我”无论如何也接受不了母亲再嫁的事实。可以说,家庭矛盾主要表现在“我”和母亲之间。也重点写了上学读书,特别写到一位热爱儿童、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第十三章

写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过日子,写“我”捡破烂为生,写“我”与几个小朋友去河边偷木板卖钱,写这些小伙伴们艰难的生活和彼此的友谊,写母亲的死,最后,写“我”不得不走向“人间”.所有这些内容,乍看很零乱,但完全符合生活本身的逻辑,因为它们都在写这个家庭的穷苦。《童年》的悲剧是以母亲之死这悲惨的一幕结束的。

篇2:《童年》简介

童年的回忆节目简介

《童年的回忆》是一首优美动听的浪漫钢琴曲,整首音乐以宁静、优美、典雅的旋律为主,里面有海鸥、风铃的声音,让所欣赏的人心中全都是甜蜜的回忆。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琴声几乎是贯穿每一项活动始终的,教师的琴法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纲要》在艺术领域的教育要求第二条中指出,要引导幼儿欣赏艺术作品,培养幼儿表现美和创造美的情趣,《童年的回忆》这首钢琴曲既丰富了幼儿的情感,又培养了幼儿初步的感受美、表现美的情趣和能力。

篇3:《童年》简介

和孩子们一起阅读梅子涵的《男孩的童年》, 我忽然读到了他们眼里的那种窃喜和欢愉———平时严肃的课堂上所没有的完全放松的愉悦。那种从来没有过的欲罢不能的酣畅让我顿生感慨:阅读和写作本来就应该这样快乐呀。如果每一次都能让学生这样来读写, 那教学相长该是多么幸福的事。

于是, 本着“轻松读, 快乐写”的宗旨, 在聊天式家常课的基础上进行了一些改编, 就有了这堂《童年》教学。

试课后我还是有些担心, 这样的课算什么类型?阅读不像阅读, 写作不像写作, 学生写出来的东西属于哪一类文体?这个“不伦不类”的课让我很是尴尬。在我彷徨犹豫的时候, 薄俊生校长的话让我茅塞顿开:“不要去管它是什么课, 只要课堂上学生非常乐意去学, 学得轻松, 学有所获, 就是好课。”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踏实了, 也更坚定了我继续尝试的信念。

阅读像呼吸一样轻松

有些学生之所以不太喜欢阅读, 是因为有时教师会在阅读前“一、二、三、四”地提出很多要求, 把他们吓坏了。如果让学生觉得阅读是轻松的, 那他们一定会非常乐意去读。就像这堂课, 阅读就是在教师的带领下去认识一个新伙伴———一个可爱的小男孩。与其说这是一个任务, 不如说这是一项很有趣、很有吸引力的游戏。教学时, 我先是轻松入情地朗读, 将这个男孩子带进了课堂。学生们在听的时候, 不时偷偷地笑, 窃窃地私语, 兴奋得控制不住自己。“读着读着, 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个怎样的男孩子?”———这就是阅读的“任务”。文字背后那个男孩子的特点都被学生们一一捕捉, 我在不经意间告诉他们, 这就是阅读的本领。阅读需要引导学生发现文本的特点, 《男孩的童年》最大的特点就是不着痕迹地将男孩子可爱的形象, 通过鲜活生动的语言呈现在了读者的面前。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语言特色的时候, 我没有用太多的术语, 也没有更多刻意的讲解。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悟得了文字背后被人们称为“秘诀”的东西———真实、鲜活是写作的生命。

写作像说话一样容易

“又要写作文了!”作文在很多时候带给学生们的不是兴奋和冲动, 而是一种负担和压力。教师会在作文指导课上提出若干条所谓的“写作要求”和“注意事项”, 高门槛的写作让学生渐渐失去了作文的兴趣, 很多具有写作天赋和实力的学生也会望而生畏。本堂课上教师给学生创设了一次“没有门槛的写作”, 与其说是任务, 不如说是一种“游戏”———用文字留下自己的童年, 就像按下照相机的快门, 就像告诉老师和同学你的童年趣味———写作就是说话, 说出你心里最想说的话, 只要能通过简单的事例或者景物写出作为男孩或者女孩的特点就可以。学生们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作者的表达方法———只写事例不直接说出特点, 这个方法是教师指导的“核心技术”, 但也是作为非常轻松的“写作秘诀”在不经意间让学生意会的。既然写作像说话一样容易, 那么, 对于中高年级的学生来说, 要写出童年生活的件件往事恐怕不是几句话就可以“说”完的。从学生们那一发不可收拾的写作状态我们可以欣慰地看到, 低门槛的写作打开了写作任务的“枷锁”, 放飞了学生的写作灵感, 给学生带来了一种从未有过的创作冲动和智慧。

篇4:书香童年,童年书香

为提高学生摘录质量,我设计了“星数”评比活动。周一到周五,每名同学每天完成一次“书香童年”的摘录,老师针对学生的完成情况,分别给予一到三颗五角星的评价。周五进行星数的统计评比。全班按座位自然分成8个小组,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评比。

学生在星数评比的激励下,摘录明显认真了。

家长会之后,几个家长留下来询问孩子的情况,说到孩子的“书香童年”摘录,一名成绩较好的学生家长说:“我没见孩子看多少时间书,倒是花了不少时间在那边认真地抄。”他的话让我着实大吃一惊。我突然意识到,一味要求学生认真摘录,却只是在数量和卷面上做文章。至于学生读了什么书,读了多少书,我没有过问。一番思虑之后,我决定开展师生共读,即老师和学生同读一本书。为了确保学生真正去阅读了,除了让学生每天摘录规定章节中的好词佳句,我还专门开出了“读做结合”的药方。药方一:学生每天阅读师生共读书目的一个章节,根据每章节的内容,我设计了10道选择题。第二天语文课上,用上三五分钟完成。对完成好的同学,予以星数的奖励。药方二:每月读完一本书,组织学生开展读书交流会,就所读书目,谈自己的收获。学生们的阅读渐渐转入有效阅读了。

一天,班上的小沈跑到我办公室,对我说:“老师,你能借我本书吗?”我很纳闷儿:“不是每人都有一本课外书吗?”“我早看完了!家里的书也都看过了。”原来,随着师生共读的开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阅读兴趣和习惯也渐渐养成。一些同学不再满足一月一本整班阅读书目了。那就组建个“班级图书角”吧,动员学生把家中的藏书搬到班级。动员之前,我故设悬念,先给学生讲《石头汤》的故事,让他们明白“众人拾柴火焰高”和“分享”的重要性,然后再吊起学生胃口:“老师今天也想煮一锅石头汤,你们愿不愿意像故事中的人们一样,拿出自家有的材料?”“愿意!”学生高呼。“那好,同学们把自己家中的课外书,拿到班级中,我们一起交流阅读。”学生一下子明白了我的意图。班级图书角顺利组建了,学生阅读量大大提高了。

篇5:我的童年季羡林简介

季羡林先生精通12国语言,下面欣赏他的作品《我的童年》。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70多年前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中我自己“跳出来”反对那一位臭名昭著的“第一张马列主义大字报”的作者,惹得她大发雌威,两次派人到我老家官庄去调查,一心一意要把我“打成”地主。老家的人告诉那几个“革命”小将,说如果开诉苦大会,季羡林是官庄的第一名诉苦者,他连贫农都不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间内,这是我每天最高的享受,最大的愉快。

大概到了四五岁的时候,对门住的宁大婶和宁大姑,每年夏秋收割庄稼的时候,总带我走出去老远到别人割过的地里去拾麦子或者豆子、谷子。一天辛勤之余,可以捡到一小篮麦穗或者谷穗。晚上回家,把篮子递给母亲,看样子她是非常喜欢的。有一年夏天,大概我拾的麦子比较多,她把麦粒磨成面粉,贴了一锅死面饼子。我大概是吃出味道来了,吃完了饭以后,我又偷了一块吃,让母亲看到了,赶着我要打。我当时是赤条条浑身一丝不挂,我逃到房后,往水坑里一跳。母亲没有法子下来捉我,我就站在水中把剩下的白面饼子尽情地享受了。

现在写这些事情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芝麻绿豆般的小事是不折不扣的身边琐事,使我终生受用不尽。它有时候能激励我前进,有时候能鼓舞我振作。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是坑害子女。

不记得是从什么时候起我开始学着认字,大概也总在4岁到6岁之间。我的老师是马景功先生。现在我无论如何也记不起有什么类似私塾之类的场所,也记不起有什么《百家姓》、《千字文》之类的书籍。我那一个家徒四壁的家就没有一本书,连带字的什么纸条子也没有见过。反正我总是认了几个字,否则哪里来的老师呢?马景功先生的存在是不能怀疑的。

虽然没有私塾,但是小伙伴是有的。我记得最清楚的有两个:一个叫杨狗,我前几年回家,才知道他的大名,他现在还活着,一字不识;另一个叫哑巴小(意思是哑巴的儿子),我到现在也没有弄清楚他姓甚名谁。我们三个天天在一起玩水、打枣、捉知了、摸虾,不见不散,一天也不间断。后来听说哑巴小当了山大王,练就了一身蹿房越脊的惊人本领,能用手指抓住大庙的椽子,浑身悬空,围绕大殿走一周。有一次被捉住,是十冬腊月,赤身露体,浇上凉水,被捆起来,倒挂一夜,仍然能活着。据说他从来不到官庄来作案,“兔子不吃窝边草”,这是绿林英雄的义气。后来终于被捉杀掉。我每次想到这样一个光着屁股游玩的小伙伴竟成为这样一个 “英雄”,就颇有骄傲之意。

我在故乡只呆了6年,我能回忆起来的事情还多得很,但是我不想再写下去了。已经到了同我那一个一片灰黄的故乡告别的时候了。

我6岁那一年,是在春节前夕,公历可能已经是19,我离开父母,离开故乡,是叔父把我接到济南去的。叔父此时大概日子已经可以了,他兄弟俩只有我一个男孩子,想把我培养**,将来能光大门楣,只有到济南去一条路。这可以说是我一生中最关键的一个转折点,否则我今天仍然会在故乡种地(如果我能活着的话),这当然算是一件好事。但是好事也会有成为坏事的时候。“**”中间,我曾有几次想到:如果我叔父不把我从故乡接到济南的话,我总能过一个浑浑噩噩但却舒舒服服的日子,哪能被“革命家”打倒在地,身上踏上一千只脚还要永世不得翻身呢?呜呼,世事多变,人生易老,真叫做没有法子!

到了济南以后,过了一段难过的日子。一个六七岁的孩子离开母亲,他心里会是什么滋味,非有亲身经历者,实难体会。我曾有几次从梦里哭着醒来。尽管此时不但能吃上白面馒头,而且还能吃上肉,但是我宁愿再啃红高粱饼子就苦咸菜。这种愿望当然只是一个幻想。我毫无办法,久而久之,也就**以为常了。

叔父望子成龙,对我的教育十分关心。先安排我在一个私塾里学**。老师是一个白胡子老头,面色严峻,令人见而生畏。每天入学,先向孔子牌位行礼,然后才是 “赵钱孙李”。大约就在同时,叔父又把我送到一师附小去念书。这个地方在旧城墙里面,街名叫升官街,看上去很堂皇,实际上“官”者“棺”也,整条街都是做棺材的。此时五四运动大概已经起来了。校长是一师校长兼任,他是山东得风气之先的人物,在一个小学生眼里,他是一个大人物,轻易见不到面。想不到在十几年以后,我大学毕业到济南高中去教书的时候,我们俩竟成了同事,他是历史教员。我执弟子礼甚恭,他则再三逊谢。我当时觉得,人生真是变幻莫测啊!

因为校长是维新人物,我们的国文教材就改用了白话。教科书里面有一段课文,叫做《阿拉伯的骆驼》。故事是大家熟知的。但当时对我却是陌生而又新鲜,我读起来感到非常有趣味,简直是爱不释手。然而这篇文章却惹了祸。有一天,叔父翻看我的课本,我只看到他蓦地勃然变色。“骆驼怎么能说人话呢?”他愤愤然了, “这个学校不能念下去了,要转学!”

于是我转了学。转学手续比现在要简单得多,只经过一次口试就行了。而且口试也非常简单,只出了几个字叫我们认。我记得字中间有一个“骡”字,我认出来了,于是定为高一(高小一年级)。一个比我大两岁的亲戚没有认出来,于是定为初三(初小三年级)。为了一个字,我占了一年的便宜。这也算是轶事吧。

这个学校靠近南圩子墙,校园很空阔,树木很多。花草茂密,景色算是秀丽的。在用木架子支撑起来的一座柴门上面,悬着一块木匾,上面刻着四个大字:“循规蹈矩”。我当时并不懂这四个字的涵义,只觉得笔画多得好玩而已。我就天天从这个木匾下出出进进,上学,游戏。当时立匾者的用心到了后来我才了解,无非是想让小学生规规矩矩做好孩子而已。但是用了四个古怪的字,小孩子谁也不懂,结果形同虚设,多此一举。

我“循规蹈矩”了没有呢?大概是没有。我们有一个珠算教员,眼睛长得凸了出来,我们给他起了一个绰号,叫做shao qianr(济南话,意思是知了)。他对待学生特别蛮横。打算盘,错一个数,打一板子。打算盘错上十个八个数,甚至上百数,是很难避免的。我们都挨了不少的板子。不知是谁一嘀咕:“我们架(小学生的行话,意思是赶走)他!”立刻得到大家的同意。我们这一群10岁左右的小孩也要“造反”了。大家商定:他上课时,我们把教桌弄翻,然后一起离开教室,躲在假山背后。我们自己认为这个锦囊妙计实在非常高明,如果成功了,这位教员将无颜见人,非卷铺盖回家不可。然而我们班上出了“叛徒”,虽然只有几个人,他们想拍老师的马屁,没有离开教室。这一来,**长了老师的气焰,他知道自己还有“群众”,于是威风大振,把我们这一群不知天高地厚的“叛逆者”狠狠地用大竹板打手心打了一阵,我们每个人的手都肿得像发面馒头。然而没有一个人掉泪。我以后每次想到这一件事,觉得很可以写进我的“优胜纪略”中去。“革命无罪,造反有理”,如果当时就有那一位伟大的“革命家”创造了这两句口号,那该有多么好呀!

谈到学**,我记得在三年之内,我曾考过两个甲等第三(只有三名甲等),两个乙等第一,总起来看,属于上等,但是并不拔尖。实际上,我当时并不用功,玩的时候多,念书的时候少。我们班上考甲等第一的叫李玉和,年年都是第一。他比我大五六岁,好像已经很成熟了,死记硬背,刻苦努力,天天皱着眉头,不见笑容,也不同我们打闹。我从来就是少无大志,一点也不想争那个状元。但是我对我这一位老学长并无敬意,还有点瞧不起的意思,觉得他是非我族类。

我虽然对正课不感兴趣,但是也有我非常感兴趣的东西,那就是看小说。我叔父是古板人,把小说叫做“闲书”,闲书是不许我看的。在家里的时候,我书桌下面有一个盛白面的大缸,上面盖着一个用高粱秆编成的“盖垫”(济南话)。我坐在桌旁,桌上摆着《四书》,我看的却是《彭公案》、《济公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等等旧小说。《红楼梦》大概太深,我看不懂其中的奥妙,黛玉整天价哭哭啼啼,为我所不喜,因此看不下去。其余的书都是看得津津有味。冷不防叔父走了进来,我就连忙掀起盖垫,把闲书往里一丢,嘴巴里念起“子曰”、“诗云”来。

到了学校里,用不着防备什么,一放学,就是我的天下。我往往躲到假山背后,或者一个盖房子的工地上,拿出闲书,狼吞虎咽似的大看起来。常常是忘记了时间,忘记了吃饭,有时候到了大黑,才摸回家去。我对小说中的绿林好汉非常熟悉,他们的姓名背得滚瓜烂熟,连他们用的兵器也如数家珍,比教科书熟悉多了,自己当然也希望成为那样的英雄。有一回,一个小朋友告诉我,把右手五个指头往大米缸里猛戳,一而再,再而三,一直到几百次,上千次。练上一段时间以后,再换上沙粒,用手猛戳,最终可以练成铁沙掌,五指一戳,能够戳断树木。我颇想有一个铁沙掌,信以为真,猛练起来,结果把指头戳破了,鲜血直流。知道自己与铁沙掌无缘,遂停止不练。

学**英文,也是从这个小学开始的。当时对我来说,外语是一种非常神奇的东西。我认为,方块字是天经地义,不用方块字,只弯弯曲曲像蚯蚓爬过的痕迹一样,居然能发出音来,还能有意思,简直是不可思议。越是神秘的东西,便越有吸引力。英文对于我就有极大的吸引力。我万没有想到望之如海市蜃楼般的可望而不可即的东西竟然唾手可得了。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学**的机会是怎么来的。大概是一位教员会点英文,他答应晚上教一点,可能还要收点学费。总之,一个业余英文学**班很快就组成了,参加的.大概有十几个孩子。究竟学了多久,我已经记不清楚,时候好像不太长,学的东西也不太多,26个字母以后,学了一些单词。我当时有一个非常伤脑筋的问题:为什么“是”和“有”算是动词,它们一点也不动嘛。当时老师答不上来;到了中学,英文老师也答不上来。当年用“动词”来译英文的 verb的人,大概不会想到他这个译名惹下的祸根吧。

每次回忆学**英文的情景时,我眼前总有一团零乱的花影,是绛紫色的芍药花。原来在校长办公室前的院子里有几个花畦,春天一到,芍药盛开,都是绛紫色的花朵。白天走过那里,紫花绿叶,极为分明。到了晚上,英文课结束后,再走过那个院子,紫花与绿叶化成一个颜色,朦朦胧胧的一堆一团,因为有白天的印象,所以还知道它们的颜色。但夜晚眼前却只能看到花影,鼻子似乎有点花香而已。这一幅情景伴随了我一生,只要是一想起学**英文,这一幅美妙无比的情景就浮现到眼前来,带给我无量的幸福与快乐。

然而时光像流水一般飞逝,转瞬三年已过,我小学该毕业了,我要告别这一个美丽的校园了。我13岁那一年,考上了城里的正谊中学。我本来是想考鼎鼎大名的第一中学的,但是我左衡量,右衡量,总觉得自己这一块料分量不够,还是考与“烂育英”齐名的“破正谊”吧。我上面说到我幼无大志,这又是一个证明。正谊虽 “破”,风景却美。背靠大明湖,万顷苇绿,十里荷香,不啻人间乐园。然而到了这里,我算是已经越过了童年,不管正谊的学**生活多么美妙,我也只好搁笔,且听下回分解了。

综观我的童年,从一片灰黄开始,到了正谊算是到达了一片浓绿的境界——我进步了。但这只是从表面上来看,从生活的内容上来看,依然是一片灰黄。即使到了济南,我的生活也难找出什么有声有色的东西。我从来没有什么玩具,自己把细铁条弄成一个圈,再弄个钩一推,就能跑起来,自己就非常高兴了。贫困、单调、死板、固执,是我当时生活的写照。接受外面信息,仅凭五官。什么电视机、收录机,连影儿都没有。我小时连电影也没有看过,其余概可想见了。

今天的儿童有福了。他们有多少花样翻新的玩具呀!他们有多少儿童乐园、儿童活动中心呀!他们饿了吃面包,渴了喝这可乐那可乐,还有牛奶、冰激凌;电影看厌了,看电视;广播听厌了,听收录机。信息从天空、海外,越过高山大川,纷纷蜂拥而来,他们才真是“儿童不出门,便知天下事”。可是他们偏偏不知道旧社会。就拿我来说,如果不认真回忆,我对旧社会的情景也逐渐淡漠,有时竟淡如云烟了。

今天我把自己的童年尽可能真实地描绘出来,不管还多么不全面,不管怎样挂一漏万,也不管我的笔墨多么拙笨,就是上面写出来的那些,我们今天的儿童读了,不是也可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从中悟出一些有用的东西来吗?

1986年6月6日

篇6:《童年》简介

浙江省丽水市莲都区刘英学校 唐夕雯

指导老师 陈淑英

今年寒假,我读了高尔基的名著《童年》。这本书讲述的是高尔基童年时候的悲惨故事,读后让我心里久久不能平静。

《童年》生动再现了19世纪80年代俄国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充满残酷,暴力、野蛮、污秽的令人恐惧的社会现实。高尔基的童年,是在一个弥漫着残暴和仇恨的家庭里度过的:他四岁就失去了父亲,跟随着痛苦欲绝的母亲和慈祥的外祖母一起居住在一个濒临破产的家里,受尽凌辱,幼小的他早早地在这样的家庭中体验到了人间的痛苦与丑恶。

和高尔基的悲惨童年相比,我们的童年充满欢乐和幸福。我们都是爸爸妈妈眼中的“心肝宝贝”,我们的生活丰衣足食,五彩缤纷、无忧无虑。

但是,由于缺乏生活的磨炼,我们的性格中有许多弱点,在学习中表现为怕吃苦,在家里表现为特别依赖父母。这是《童年》这本书给我的最大启示。

高尔基的童年是不幸的。但是,特殊的环境和经历,培养了他善恶分明和坚忍不拔的性格。他勤于学习,刻苦耐劳,严峻的生活使他锻炼成长为一个意志刚强、有理想有作为的人。他性格中最重要的东西是:对知识的渴望,对美好未来的憧憬。生活的困苦并没有让他退却,相反,他坚信黑暗将会过去,未来一片光明。

4月3日,温家宝爷爷在兴县晋绥中学时说过的一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事物总有两面,有艰苦的家庭环境,从小就自立的孩子,有时能成长得更快、更为成熟,因为他知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温总理的这番话给了我启示,我要珍惜今天我们这代人所拥有的舒适的学习、生活环境,向高尔基学习,发愤图强,学好本领,努力成长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黄老师的话】

夹叙夹议是读后感的常用写法,本文则充分展示了这一特点。

在比较中央叙夹议。一比生活。对《童年》原文的准确概述,对“我们”现状的客观简析,两幅描绘童年生活的情景图截然不同。这一比,比出了两种不同生活的辛酸与快乐。(心得体会 )二比性格。对“我们”性格中弱点的勇于揭示,对高尔基性格的形成原因、主要特征及其人生影响的有序阐述,两个不同性格特点的形象跃然纸上。这一比,此出了“我们”的怕吃苦、特别依赖父母,以及高尔基的善恶分明和坚忍不拔。

在引用中央叙夹议。恰当又巧妙地引用了温总理的“事物总有两面,有艰苦的家庭环境,从小就自立的孩子,有时能成长得更快、更为成熟,因为他知道自立、自强、自尊、自爱”这句话,并结合《童年》一文道出自己的启示与感受,使习作显得平实生动,富有真情实感。

篇7:童年诗歌:快乐童年作文

童年像一条船,

装满了糖果,

装满了玩具,

装满了欢笑,

也装满了快乐,

童年诗歌大全:快乐童年作文

小学生作文大全

童年像一个五彩斑斓的梦,

使人留恋,

使人向往前进。

我想起小的时候,

有一种骄傲。

那是自尊没办法教,

抵挡受伤的力道。

篇8:把童年还给童年

几个孩子凑在花坛前,好像在寻找什么,噢,他们发现了一只七星瓢虫,可一眨眼又不知跳到哪里去了;这边,几个孩子手里捧着什么——是皮球虫,他们正小心翼翼地把皮球虫围成“花皮球”;几个女孩一起跳着什么舞,小鸟一样飞来飞去;大树下的木椅上,几个孩子正入神地看着课外书,另一个孩子趴卧着,双手托腮,小脚丫像树杈一样伸向天空……

眼前的一切让人感觉如有春水在心头荡漾:真好,他们还拥有快乐的童年!

我们也曾经拥有自由自在的童年:繁星满天的夜晚,我们在操场上举行篝火晚会,红红的火焰映红了张张幸福的笑脸;我们去田间拾麦穗,采集紫云英的种子,为农民表演有趣的节目,小小的成就让我们充满自豪和喜悦;我们更有一块平实的泥地,一到课间便可以尽情地玩各种游戏……我们从没见过大大小小的练习册,有的只是学习小组内的互帮互助;我们得到一本课外书极不容易,可一旦得到便奉为至宝。至今还记得抄写《少年文艺》上的文章《松坊溪的冬天》的情形——小老师站在长凳上在黑板上写,全班同学极其虔诚地伏案抄写,教室里有一种神圣的东西在流淌——那是对作家的崇敬,对知识的渴望……

我们就这样长大,儿时的学校生活成了生命中的一段美好记忆,在我们行路艰难、身心疲惫时带来温暖;而那一段贴近儿童本真的教育所滋养的开朗、清明、通达等则成为一笔宝贵的财富,至今还影响着我们的工作和生活。

而今天,只有在幼儿园和一年级孩子的身上,我们才能找到似曾相识的东西了。今天的教育已经失去了太多宝贵的东西。当让孩子考出好分数、考上好学校成为家庭、学校、地方政府的追求;当教师和家长受制于“高考指挥棒”,让大量的作文书、练习卷充斥孩子的生活时,孩子舒展心灵、放飞想象的空间就已经少得不能再少了。

“教育的本质是解放人——包括人的智力、心灵、思维和情感”,当我们抛弃了教育的本质,走向它的反面时,教育带给孩子的还是当下的幸福和对未来的向往吗?

肖川教授在《教育的理想与信念》中说:“假使我们过着多姿多彩的生活,那必然是教育使我们意识到生活的意义;假使我们过着合群的生活,那是教育使我们在童年认识到这一需要,且在我们的心田种植了种子;假使我们很安详地生活着,那是教育让我们认识到精神上的和谐是人生最重要的。”让我们努力建设一所理想的学校,那里充满学识和智慧,流淌着真挚的师生情和伙伴情;那里有苦乐相伴的学习生活,有多姿多彩的成长故事……让我们努力建设一所理想的学校,当孩子们走向它时,内心充满了无限向往;离开它时,心头荡漾着无限依恋。

尽管身陷困境,尽管阻力重重,但为了真正的教育,为了培养真正的人,我们当披荆斩棘,奋力前行……

(作者单位:江苏江阴市城中实验小学)

篇9:怀念童年 童年趣事改

胡太龙

童年时光往往令人怀念,童年是快乐的、是幸福的、是自由自在的,我不想长大。

就在前两天吧!我陪妈妈去逛街,走着走着被一个石头绊倒了,膝盖上擦破了,手上腿上也弄脏了,起来时,又滑了一跤,本能反应,我一把抓住妈妈的腿,结果妈妈的腿被我弄脏了,妈妈大骂我一顿:“你怎这么不小心,你看你,脏成什么样,还把我也弄脏了,我还怎么带你上街啊!”我听了,心里好不是滋味,以前我身上弄脏了,妈妈也没这样过。

在五、六岁的时候,我经常喜欢一个人自己跑出去玩。有一次妈妈带我去姥姥家玩,那时候姥姥家住在山顶上,水沟多,我趁妈妈不注意,一个人独自跑出去玩。走着走着,突然“啊呀!”我掉进了一个小水沟里,心里害怕极了,大喊大叫。这时妈妈来找我了,本来害怕的我便露出几颗小牙笑了起来,妈妈跑到我面前蹲下去扶我,我笑着抓了一把泥,往妈妈脸上,轻轻一拍;妈妈见了,就拿泥水泼我,结果把我搞的满脸是泥。妈妈搀着我的小手,带我回姥姥家,于是我故意摔了一跤,趁机又抓一把泥,装哭,妈妈见了,抱起我,我龇着牙笑了起来,手一挥“啪”妈妈又变成了泥脸„„我看着妈妈,妈妈看着我,哈哈大笑起来。

童年时光是多么美好多么快乐啊,长大后不仅要面对很多的作业,还要有担当有责任,搞不好还要被父母批评一顿,我真不想长大。

篇10:童年趣事五年级 童年

回想起多彩缤纷的童年,我忍不住要笑出来。小时我做过的一件“囧”事,至今不忘呢!下面听我细细道来。

有一个星期六,妈妈带我去一个布店挑选面料,给我做被罩。我在布店里闲着没事,心想:还不如在家里看动画片呢!我东张西望,四处搜寻着可玩的东西。这时,我眼睛一亮,机灵的眼珠定格在门外的两只鸡身上。我立刻跑了出去,去逗逗鸡!我看准了一个——那是一只强壮的大公鸡(挑战有难度的嘛),我跟在它后面,使劲跺着脚,那只大公鸡吓得哟,边伸脖子边大步向前跑,我则边追边哈哈大笑。突然那只大公鸡一下子转过身,昂着头向我啄来。我吓得大叫一声,转身跑进布店,抱住“妈妈”,“妈妈”一回头,我大叫了一声,跳到一边,连忙说“姐姐对不起,姐姐对不起,我认错人了!”姐姐笑到:“没关系的,小朋友。”我四处张望着,寻找妈妈,妈妈正在跟布店老板讨价还价呢,我红着脸走过去,给妈妈说了事情的经过,妈妈笑得那叫大声。我心想,以后千万不能再那么冒失的做事情了,否则弄出这样的“囧”事,那可就太丢人了!

这件事,就是我铭记在心的一件糗事,也是最让我狂笑不止的童年回忆。

篇11:童年趣事五年级 童年

童年的梦是一条五彩的河,童年的梦是一道七色的路,童年的梦是一座闪亮的桥,童年的梦是一个美妙的世界。

每个人的童年都有美丽的梦,而我的梦是长大后当老师。在小时候,我就有当老师的架式。一天,我把小伙伴都叫出来,提议要当老师,我也读不甘落后,和她们争吵起来,一个小伙伴说:不如我们轮流当老师,你当语文老师,你当数学老师,你当音乐老师,而我就当……就当……就当美术老师。我被分配到了语文老师,我们拿出一块小黑板、几支粉笔和三张小椅子。第一节课是语文课,我走到黑板前,大喊:同学们好!他们坐在椅子上大叫:唐老师好!我慢条斯理地说::今天我们要学‘兔’字。于是我在黑板上歪歪扭扭的写了个兔字,跟我读t____u____tu。下面想起稀稀拉拉的声音:t____u_____tu。声音刚落,一位同学站起来说:不对,不对那是个‘免‘字。我回头一看子真的是免字。我看她们笑得门牙都快掉了,于是,我的脸一下子涨得彤红,说:安静,我是老师,我说什么就念什么!再笑,我……我就不和你们玩了!我赶紧补上一点说:跟我念t____u____tu。大家异口同声地说:t____u____tu。虽说在念,可还是在下面笑嘻嘻的……当老师可真不容易啊!

童年,多么让我留恋!可它却用层层烟雾,将自己遮住。童年,多么令人回味!可它却像一片片羽毛,越飘越远……

篇12:童年梦想梦想童年初一作文

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悠悠回到了童年。

还是童年的模样,多年不见的小院,梧桐树依然很高大,地上长满了嫩绿的小草,迎春花灿烂的开着。

通过花丛,依稀看见几个小女孩在跳橡皮筋,七八岁的样子。虽然看不清脸,却能依稀地听出她们的唱声:“……马兰花开二十一,二八二五六,二八二五七……”

蔚蓝的.天空,蓝得让人无法挑剔。梧桐树叶在微风中悠悠地旋转,像一只翩翩起舞的蝴蝶缓缓地落在我的肩上……“二八二九三十一,三八三五六,三八三五七……”

一群女孩坐在迎春花中,笑着编织着她们的梦。一朵迎春花迟疑了一下,从枝头落下,落在女孩幸福的脸上……“三八三九四十一,四八四五六,四八四五七……”

“我长大了要当老师,教小朋友们读书、认字。”一个女孩眼中充满憧憬地说。“我要当医生,我要给楼下的向大爷治病,包他不再吃不下饭,睡不着觉。还有我的小狗,我不要它死……”另一个女孩带着几分忧愁的低下了头。又一个女孩站了起来:“我要当解放军。”“要到戈壁滩上去守卫祖国,还 要……拣几块好看的石头放在我的鱼缸里。”女孩想了想,昂着头笑了。别的女孩也都抬起头,用羡慕的眼光看者她。又一朵迎春花迟疑了一下,被风卷入了女孩们的笑声中……声音依稀可听,“四八四九五十一,五八五五六,五八五五七……”

女孩坐在花丛中,唱呀!想呀!长大了会是怎样的呢?女孩抿着嘴笑,心里盼着:快点长大吧……“五八五九六十一,六八六五六,六八六五七……”

一只风筝飘来飘去升上了天,我想:我也想飞,哪怕是粘者竹蔑,飞到天空中,重新变成一只稚幼的风筝,重一温一那种盼望长大的感觉……“六八六九七十一,七八七五六,七八七五七……”

我想我仍是个听着故事,说着悄悄话,从迎春花中走进一陽一光下跳皮筋的女孩,我不是童年的客人,也许我从未离开过童年,也许只是做了场梦。

“七八七九八十一,八八八五六,八八八五七,八八八九九十一,九八九五六,九八九五七,九八九九……”“等等,你跳错啦,不要耍赖。”“好吧,好吧,该你了。”

篇13:童年作文700字 童年往事

那天下午,五岁的我正躺在自已的小床上睡觉。“叮咚”一阵阵门铃声把我吵醒了。“谁呀?”我从床上跳下来,没穿鞋子,“蹬蹬蹬”地跑去开门。门开了,原来是姑姑带着沙沙姐姐来了。

只见姑姑把手里的两大袋东西递给妈妈,对妈妈说:“我要出差一个月,就把沙沙放你们这儿。这一袋是沙沙的衣服,另一袋是孩子们最爱吃的面包。”“姐,您就放心吧!沙沙就待这儿,待一年都没关系!“妈妈用夸张的语气对姑姑说。”“那我先走了吧!”“嗯!姐慢走!”妈妈关上门,对我们说:“两小丫头片子,晚上想吃什么?”“鱼!”“还有黄瓜!”“还有番茄炒蛋!”“行!行!行!在家里乖乖地,我去买菜了!“”哦!“妈妈一走,我和姐姐立马就“疯”起来了!

我把玩具从房间里搬到客厅的沙发上,姐姐把姑姑带来的面包放在茶几上,打开电视,我们坐在沙发上,嘴里吃着面包,眼睛看着电视,手里拿着玩具。忽然,我的眼前一亮:为什么不把面包拿去种呢?于是,我把想法告诉了姐姐,姐姐也同意了,我们便忙活起来了。

姐姐像个侦察兵,东看看,西看看,在院子里找了块空地,我拿起小铲在上面挖了个小坑,把面包小心翼翼地放进去,用土地填平。为了能识别面包的位置,我们就在上面做了标记,又给它浇了一桶的水,看着水份被土壤一点点地吸收了,我仿佛看到了一棵高大挺拔的树上挂满了许许多多的面包。

时间过得飞快,一个月过去了。姑姑来接姐姐了,我们忽然想起了种面包的事,就飞快地跑下楼。可是那块空地还是那块空地,什么变化也没有。我不甘心,拿起小铲便挖了起来,可是挖出来的只有了的面包。

我垂头丧气地跑回家问妈妈这是为什么。妈妈说:“面包没有生命,是不会发芽的!”原来是这样,我真是傻,傻到家了。妈妈看到我沮丧的样子,大笑了起来,我也跟着哈哈大笑。

上一篇:早安心语:世界没那么坏,自己也没那么好下一篇:暑假放假相关事宜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