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数学亲近童年、回归童年

2024-04-13

让数学亲近童年、回归童年(精选8篇)

篇1:让数学亲近童年、回归童年

让童年回归游戏

——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游戏教育的发展历程

□ 徐晓良

紫微小学的孩子们拥有属于自己的游戏。

在这里,游戏成为孩子们成长中不可或缺的物质营养;游戏和学习之间的界限在这里逐渐模糊。校长徐晓良说:“我们希望通过开发游戏课程,让小学教育从游戏再出发,让学习和成长在游戏中自然发生。”

童年,是属于游戏的。

游戏具有两个基本特性:一是以直接获得快乐(包括生理和心理的愉悦)为主要目的,二是主体参与互动。

有游戏的童年是快乐的,即使在物资匮乏的年代,童年也挡不住游戏的魅力。游戏对儿童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玩耍,它更多的是对人一生发展的影响,游戏使儿童获得快乐,学会遵守规则,学会与人交往,学会独立思考、解决问题,从而让心智得到充分发展。

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游戏是认识兴趣和情感兴趣之间的一个缓冲地带。”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10多年来一直把游戏作为学校教育改革的重要载体。目前,学校的游戏教育已经走过12个年头,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体育游戏的缘起

早些年,学校曾组织过一次“我最喜爱的活动”调研。结果显示,最受学生喜爱的活动主要是春游、游园与游戏活动、社团和社会实践、运动会、争奖章(书签、学分券、星星)等。而传统的德育课、报告会、讲座等,并不受学生青睐。这给我们加强和改进教育工作一种启示:只有让学校教育活动化、活动游戏化、游戏课程化,教育才会温暖起来,学生才会阳光起来。

于是,从2001年10月起,紫微小学开始探索阳光体育游戏。彼时,体育游戏的开设坚持4大理念,即娱乐性、基础性、针对性与趣味性。学校发动和引导学生及学生家长创编、设计课间体育活动游戏。一年后,学校首次征集了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创设的游戏876则,并从中选择100例编辑了《快乐体育游戏》校本教材,运用于体育课堂教学、大课间活动、体艺2+1活动。

最枯燥的“耐久跑”是体育教学中较为头疼的一个项目,学生普遍不愿参与。但是采用游戏方法教学后,学生的态度发生了变化。我们在具体的教学中引入了许多游戏,比如踩影子、小圈长距离追逐跑、变向跑、健身球传递跑等。游戏的趣味性、竞争性、娱乐性换来了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学生在欢快的笑声中,不厌其烦地一次次练习,一次次追逐,完成了体育课的教学目标,也增强了体能。

随后,《学校大课间体育游戏活动方案》出炉,又进一步规范了教师在大课间活动期间的指导和组织行为。再后来,学校还编辑了以游戏为主的《家庭体育锻炼手册》,让体育游戏走进了家庭,走向了社区,形成了家校合力的教育网络。

体育游戏活动的开展,为学校开展体育活动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也成为学生积极参加体育活动的催化剂。连续5年的跟踪研究表明,学生的运动能力得到提升,身体素质得到改善,全校的体育成绩和锻炼标准测试达标率分别达到99.2%和99.6%,身高、体重、胸围三项平均值均超过浙江省城市学生的平均值。

团队游戏让游戏研究升级

2007年开始,为了使游戏更加大众化、团队化,使每个学生都能参与游戏,享受游戏,学校在专家的指导下,着手团队游戏研究。2008年初,学校加盟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全国三代人游戏与童年”课题组,成为实验学校,正式启动学校团队游戏研究。

我们利用地方课程的课时,每两周专门开设一节“团队游戏”课,探索这种新形式的活动课程在小学实践的可行性。

“团队游戏”与学生的3个学习活动相结合:一是与各类活动相结合。将学生创编和改编的游戏运用到学校体育大课间活动、课间活动、体育艺术节、少先队活动和班级活动中,团队合作游戏、民族传统游戏、阳光历奇游戏既丰富了学生各类活动内容,又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游戏成为各项活动的重要内容。二是与综合实践相结合。“团队游戏”研究为学生参加综合实践活动提供了较大的空间,学生遨游在书海、网络、社会等空间,合作学习、共同探究、努力实践,使自己在动脑、动手等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充分展现。三是与学科教学相结合。团队游戏逐步融入学科元素,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和积极性。在语文、品德、数学、音乐、体育、美术、外语、信息技术等学科教学中,将语言文字、计算能力、体育技巧、绘画技能、音乐舞蹈、电脑设计等融入游戏进行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环境,活跃了课堂气氛,拓展了学生思维。

用课程思维重构游戏

游戏活动逐渐成为紫微小学的办学特色和传统,也成为紫微小学走向全国的一张名片。但要让游戏更有生命力,更显活力,就必须走游戏课程化之路,将活动性游戏逐渐向思维性游戏、益智性游戏拓展,设置专门的游戏课程。

从2013年起,学校开始着手制定小学游戏课程标准,构建游戏课程内容体系、评价标准,实现游戏课程化。如三年级开发的游戏教材上有“翻板对对碰”、“我爱记词语”、“小蝌蚪找妈妈”、“算24点”、“神奇的莫比乌斯带”、“三阶幻方”、“孤独的8”、“一元与五角”、“喷水饮料瓶”、“纸杯烧开水”、“打不湿的纸”、“木头人”、“照镜子”等内容,实现游戏全科化。这些游戏既有思维益智类的,又有活动体验类的,还有主题研究类的,让每一个孩子在参与游戏活动中点燃智慧的火花。

在校园游戏大征集中,学生不断创编新的游戏,如“出水芙蓉”、“与奥运同欢”等灵气十足的游戏不断涌现。短短两个月时间里,全校学生设计了856个游戏方案,其中100例被收入紫微小学“优秀阳光游戏册”。

每一个孩子既是玩游戏的主人,更是游戏设计的主人,在玩中设计,在设计中玩,真正印证了一句话:“唯有孩子才是游戏的真正主人。”当被誉为“中国游戏大王”的吴纪安看完这100个游戏方案后,他感叹:“这100例游戏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让人一见就喜欢;游戏器材简便易用,实用性强;游戏除了有强身健体功能外,还兼顾益智、合作、自主、拓展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学生编游戏、玩游戏还得到了家长的支持,他们不仅指导孩子创编游戏,还积极参加学校每年组织的家庭亲子趣味运动会。随着学校这些年对游戏教学的研究,家长也渐渐意识到游戏给孩子们带来的“营养”。一位家长曾说:“你们为孩子所付出的爱心、耐心和关心,不仅赢得了每一位家长的敬意,而且将永远铭记在每一个孩子心中。”

紫微小学能给予学生爱的礼物,那就是游戏!

(作者系浙江省海宁市紫微小学校长)

篇2:让数学亲近童年、回归童年

六一儿童节,回忆嘻嘻笑,一起过家家,红晕满脸颊,丢沙包打面包,打打闹闹躲猫猫,快快乐乐满街跑,童真童趣真热闹。祝六一快乐久久、幸福久久。

你就是红花,香透大人们的心窝;你就是绿草,染绿大人们的青春;你就是会唱歌的小黄鹂,天天陶醉在快乐的世界里!儿童节快乐奥!

别人都说你最近很反常,好好裤子被你剪了裆,好好脸蛋你偏要弄脏,好好话语你硬要叫嚷。只有我知道儿童节到了,你要过节了!

六一儿童节日到,儿童过节真热闹,回忆往昔压力消,发条短信祝福到。祝老人陪着孩子笑,大人小孩好运罩,愿快乐天天、开心时时、幸福秒秒。

好消息:儿童节那天,上学可以迟到早退,上班可以偷懒喊累,恋爱不用鬼鬼祟祟,尿床不用感觉羞愧。请大家相互转告,祝六一快乐!

^o^愿早晨的太阳将你的前途照亮,愿初夏的清风让你的夏天凉爽,愿祝福的短信使你的生活吉祥;祝儿童既然节日快乐!

童年,乐了笑声跃天,伤了哭给世界看;童年,许下无数诺言,说长大一一实现;童年,一起隐瞒犯下的错,一起承担闯下的祸;我爱我童年!

六一儿童节到了,大胆地放松自己:理一个儿童式酷发型,穿套大号儿童装,肩背儿童小水壶,一手拿动物造型小奶瓶,一手挥舞小彩旗,高呼:打到压力,还我童心!

你就是红花,香透大人们的心窝;你就是绿草,染绿大人们的青春;你就是会唱歌的小黄鹂,天天陶醉在快乐的世界里!儿童节快乐奥!

别人都说你最近很反常,好好裤子被你剪了裆,好好脸蛋你偏要弄脏,好好话语你硬要叫嚷。只有我知道儿童节到了,你要过节了!

六一儿童节日到,儿童过节真热闹,回忆往昔压力消,发条短信祝福到。祝老人陪着孩子笑,大人小孩好运罩,愿快乐天天、开心时时、幸福秒秒。

好消息:儿童节那天,上学可以迟到早退,上班可以偷懒喊累,恋爱不用鬼鬼祟祟,尿床不用感觉羞愧。请大家相互转告,祝六一快乐!

^o^愿早晨的太阳将你的前途照亮,愿初夏的清风让你的夏天凉爽,愿祝福的短信使你的生活吉祥;祝儿童既然节日快乐!

童年,乐了笑声跃天,伤了哭给世界看;童年,许下无数诺言,说长大一一实现;童年,一起隐瞒犯下的错,一起承担闯下的祸;我爱我童年!

篇3: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亲近数学

下面从三个方面例述如何把学生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和突破口, 使学生亲近数学。

一、展现生活情境, 使学生亲近数学

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渠道, 而情境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创设出良好的教学情境, 激发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既便于课堂教学顺利进行, 又能使学生亲近数学, 从而达到预期的课堂教学目标。

我听过这样的一堂课。在学习了统计知识后, 老师提出了一个问题:“小红的爷爷有一天来到学校, 反映作业负担太重, 说孩子前天晚上做作业用了70分钟。校长听后对爷爷承诺, 会给他一个满意的答复。同学们, 如果你是校长, 你会怎样做呢? ”学生各抒己见:“我会去问问老师是不是昨天的作业布置得太多了。”“把小红的作业时间和其他同学的作业时间比较一下。”……老师肯定了他们的想法, 接着出示全班学生作业时间的调查统计表, 让学生用合适的方法进行统计。学生发现, 15分钟以内完成的有1人, 16~30分钟的有33人, 31~45分钟的有6人, 46~60分钟的有2人, 60分钟以上的有1人。针对这个统计结果, 学生讨论开了:“这个结果说明老师布置的作业并不多, 比较适合大多数学生, 爷爷应该考虑从小红身上找找原因。”……

二、寻找数学原型, 使学生亲近数学

教师上数学课都热衷于使用各种直观教具和手段, 包括多媒体, 目的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 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却常常被忽视, 那就是让学生“在学中生活, 在生活中学”。因此, 数学教学更应讲究“实战演习”, “让讲台成为舞台, 让教室成为社会, 让学生成为演员, 让教师成为导演”。不仅要设计室内操作, 让学生动手动脑, 而且要设计“实景重现”,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景, 让学生从中发现数学问题, 进而使每位学生都乐于亲近数学。

例如, 在学生认识了轴对称图形后, 老师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 让他们仔细观察周围的环境, 找一找哪些物体的形状是轴对称的。学生经过细致观察, 有的说房子的两面墙是对称的, 有的说轿车的车牌标志……大大丰富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从生活中寻找数学知识的原型, 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能培养学生爱数学、学数学、用数学的学习热情。

三、提炼生活问题, 使学生亲近数学

数学知识孕育于生活之中, 许多数学问题本身就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发现和提出的。“作为教师, 应在学生力所能及的范围内, 让他们跳起来摘果子”。凡是学生自己能探索得出的, 决不替代;凡是学生能独立发现的, 决不暗示。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课之前, 我先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 要求学生认真观察各种车辆的轮子是什么形状? 大小怎样? 于是学生很快就发现无论哪种车, 它们的轮子都是圆的, 进而产生许多疑问:“为什么车轮都是圆形的呢? 如果不是圆的会怎样?学生通过这样生活情境的体验, 进一步感受了数学的趣味与价值。

下面是学生从生活情境中提炼出的一些数学问题:

1.怎样算出字典中每张纸的厚度?

2.一盘蚊香能燃多久?

3.家中圆桌面积有多大?

4.一只水龙头滴水, 一天约浪费多少水?

5.卷筒纸的一层纸到底有多厚?

6.怎样预算一个家庭一个月的电费?

篇4:回归,让童年更有价值

一、回归儿童,教育的主旋律

“当我们看到野蛮的教育为了不可靠的将来而牺牲现在,使孩子受各种各样的束缚,它为了替他在遥远的地方准备我认为他永远也享受不到的所谓的幸福,就先把他弄得那么可怜时,我们心里是怎样的想法呢?”卢梭一语中的地点出了当今教育的弊端:以成人的思维去设计儿童,让儿童每天都置身于“我是谁”的恐怖境地。儿童作文成人化,儿童作品成人化,儿童交际成人化等等无不体现出儿童教育的失败。儿童在一味地去迎合我们的价值观与审美观的过程中渐渐迷失了自我,童年童真童趣在哪里?我们几乎无迹可寻。

教育本身是人的教育,当我们教育的主体是儿童的时候,我们必须敬畏儿童,让我们来一次华丽的转身,成为孩子成长道路上站在路边鼓掌的人,让儿童幸福生长,将来他会把这种幸福传递开去的。我们的教育不是分数、不是知识点、不是读死书,教育是塑造,塑造强健的体魄、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灵。当儿童拥有了这些,他们的幸福才是内需的。

二、回归生活,教育的活源头

教育来自于生活,最终要回归到生活。而当下的教育机制下,我们的儿童往往成了语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他们在灌输教育中已经与世隔绝,他们的道德素养越来越单薄,他们失去了对生活的激情。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生活即教育”,在不断发展进步的“现代的生活”中,受“现代的教育”,这是自觉的生活教育,有目的的生活教育,是积极的生活教育。把教育的职能发挥到了最大的限度,使教育从传统僵化形态中解放出来,成为开放的、充满时代气息的教育。我们要引导儿童融入生活,在生活磨砺中塑造健全的人格。首先在家庭中要让儿童懂得生活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其第一位老师。这所学校应是一所农场,而不是一个保育箱。积极引导家长吸收国外优秀育儿理念,更新观念。从小培养孩子的自立、自理意识。其次在学校中向儿童展示生活。学校是孩子成长的关键时期,我国孩子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在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就是缺乏分享。他们经过十几年的洗礼之后,他们终将去独立生活。所以,在学校生活阶段应利用一切可用的平台,为他们创设生活体验情境,以丰富多彩的具有儿童特点的游戏活动去历练儿童,让童年的游戏留住童年的记忆。

儿童在生活教育中成长自我,改善着自我。我们虽然不能决定童年的长度,但我们可以增加它的宽度与厚度。

三、回归个性,教育的百花园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话形象地道出了人的个性心理。世界因生物多样性而精彩,试想,如果我们的世界物种单一,那将是一种多么恐怖的境地呀!回顾我们的荣誉评价体系,不难发现,现在绝大多数学校都是以学生的分数来论英雄,即使是三好生,最后也往往被一“好”所遮蔽,缺乏特色。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然而在当今的价值引领之下,已经失去了对这一荣耀的吸引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各种人才,所以,在教育国际化的背景下,我们要回归教育的本质:人的教育,让儿童的个性得到张扬。只有个性得到张扬的教育才是尊重人的教育。那么如何发展个性,彰显个性魅力?首先,充分尊重儿童,杜威曾指出:关于同情心、好奇心,不偏不倚、敏感和坦率的胸怀,成人应该像儿童一样生长。所以不要用成人的价值观左右儿童。其次,要研究了解儿童,了解他们真实的内在需求,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为儿童的个性发展服务。第三,要将学校教育与社会生活整合,设计出具有实用性与导向性的荣誉体系,让每个孩子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那颗星。这种荣誉体系既有学校的最高荣誉,又有年级之间的纵向荣誉,还有年级内部的横向发展荣誉。这些荣誉的设立根植于社会生活,让儿童的校园生活不再是上课的全部,俨然是一个微缩的社会生活,每个人在里面扮演着各自的角色,在自己追寻的轨迹上快乐生长。

南京晓庄学院的严开宏教授强烈指出:当今社会有用的东西越来越多,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少。21世纪,是儿童的世纪,回归儿童,让我们以儿童视角帮助儿童走向优雅、儒雅、文雅、高雅。让我们的思想道德教育有用的东西少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越来越多,让儿童的童年更有价值!

篇5:回归童年作文

百果园里总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样子,有繁花,有未成熟的瓜,果实。有些早熟的`西红柿,红彤彤的,也成为百果园中的点缀。野苋菜也长得郁郁葱葱,仿佛是人工培植的。一些生菜,青里白里,还微微透出一丝鹅黄色。田里的小苗,瓜藤,更是为百果园增添了许多生趣。

走入这百果园的田间,就会听见低低的“咕咕”声,仔细一看,发现田间就跑着两只不会飞的老母鸡,如果运气好的话,可能会在郁郁葱葱的瓜藤,番茄藤,生菜丛或野苋菜丛中找到两只青里透白的鸡蛋。再往前走,有两个小笼子,四、五只家兔,发出嚼东西的“咔嚓’’声,几只乌鸡也有节奏的踩踏着笼子的底板。

有菜也有小动物,这地方肯定就有缺少不了的东西了,那就是——虫子。一铲子下去,一条条蚯蚓,甲虫的幼虫,以及飞虫,都好像在这里开了个“大集市”,每天都要赶集来。

当然,里面也有我和朋友的“藏宝库”,藏的有放了很久的葫芦,有各种各样的昆虫,有偶尔采集到的鸡蛋,甚至还有我们用木棍做的武器。这里除了我们就没有人知道了,偶尔也会有几只猫光顾这个“藏宝库”。

篇6:让数学亲近童年、回归童年

关键词:生活化的美术教育;需要;材料;细节

中图分类号:G6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4)09-044-1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注重与生活的紧密结合,主要是通过内容的生活化、环境的生活化、材料的生活化等活动策略,引导幼儿运用多种美术手段表现周围的生活世界。内容选择可以是教师根据幼儿兴趣和需要预先设计,也可以是教师在师幼互动过程中敏锐捕捉来自于幼儿生活和兴趣中的突发性、有教育意义的事件,及时调整教学计划,生发出新的更适宜的美术活动,这样使得我们的美术活动呈现生活化的动态和灵活的特性,能让幼儿体验更多的快乐。以幼儿的现实生活为背景,以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以幼儿熟悉的人、事、物为内容,注重生活与美术教育的紧密结合,尊重幼儿的个性发展,让孩子在美术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让幼儿审美情趣的形成过程回归于生活。

一、顺应幼儿的需要,让美术活动充满趣味

实践证明,幼儿对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会表现出异常的主动和专注,教师要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点,捕捉教育契机。一些优秀的美术活动选材就来源于孩子的自发游戏。例如,小班美术活动“颜色宝宝滑滑梯”选材灵感就来源于一位矫正视力幼儿滴的眼药水瓶。结合小班幼儿年龄特点,我从一个“玩”字入手,创设“滑滑梯”的游戏情境,把幼儿热衷的游戏“滑滑梯”创编成琅琅上口的儿歌,儿歌的内容把滴色活动直观化、形象化。选择眼药水瓶作为绘画的工具,结合色彩亮丽的水粉颜料开展美术教学活动,让幼儿在玩玩画画中体验、感受色彩的美丽及玩色带来的愉悦感、满足感和成就感。活动时大家一起用肢体动作和语言再现“滑滑梯”的情境,让幼儿有身临其境的感受,进入这样的情境,幼儿的情感、心理必然会发生共鸣而产生契合。如“颜色宝宝都想滑滑梯了,你们愿意帮助他们吗?”既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又简洁地提出了操作要求。对于活动中出现的问题也以幽默的口气和幼儿商量解决。如有的幼儿滴色少了,告诉他们“你这个宝宝个子太小,所以滑不动了,就让他在这儿休息吧!快请别的颜色宝宝来滑,等会你再多挤一点,让他滑得更远。”追随幼儿兴趣不露痕迹地引导方式,将教育的要求以幼儿乐意接受的方式潜移默化地转化为他们的内在需要,与幼儿共同体验教与学的乐趣,享受教与学的成功。

二、生活化的美术材料,丰富幼儿的创作途径

材料作为美术教育的重要工具,是孩子们学习、创作的中介与桥梁,利用生活材料组织美术活动,操作难度降低了,审美效果反而更好了。有很多被我们丢弃或忽略的生活材料在图案、色彩、造型上往往很独特,这些材料贴近幼儿的生活,易于唤起幼儿的创作热情与创作欲望。比如在美术区提供的瓜果蔬菜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激发了他们多种自主创作:土豆被装饰成土豆先生、土豆小姐等,自然角有了这些可爱造型的加入越发显得生机勃勃。幼儿还用瓜果蔬菜的横截面作画,矿泉水瓶底当印章等,构思奇特,趣味昂然。在教室门口用纸箱做的的“创意屋”,幼儿会把家中用过的牛奶盒、饮料瓶、螃蟹壳等清洗后收集到这里,活动时寻找自己中意的美术材料进行创作。

自制彩泥也是幼儿喜欢的内容之一,我和幼儿一起用面粉、色拉油、颜料来制作彩泥。自制好的彩泥还可以制作水果、点心等,角色游戏时他们把点心提供给点心店出售。为了制作出更美观的点心,根据幼儿提议我用南瓜叶、南瓜、胡萝卜等自制了“纯天然色素”掺到面粉里,这样可食用的彩色粉团就完工了,由此生成了手工活动“彩色糕点”。教学情境创设得越真实,越能使幼儿被情境所吸引并浸润其中,并引发他们高昂的学习兴趣。

三、关注每个细节,养成良好常规

教学活动是由一个个细节构成的。细节虽小,却能透射出教育的理念与智慧。所以,成功的教学必定离不开精彩的细节。美术活动常规也离不开一个个小细节,我会用孩子乐于接受的方式关注每个细节,从而养成练好常规。如小班孩子刚接触美术材料,一节课下来,桌上、地上、椅子上到处都有蜡笔、橡皮泥或者废纸的影子。我就和孩子们约定:把盒子当成家,里面的材料是宝宝,蜡笔宝宝出来玩后要回自己的家,请你照顾好你的宝宝。这样一来,他们的责任感加强了,都会小心翼翼地把用过的蜡笔及时放回自己的盒子。橡皮泥的家是和它有相同颜色的橡皮泥盒子,废纸的家是桌子中间的篮子等等。有了这些约定,美术活动就会井井有条地进行。

“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强调“以人为本”,最大程度地让幼儿在生活中愉悦、自信地成长与发展。它让幼儿学会生活,热爱生活,珍惜拥有一切美好的事物,愉快地进行创造、表现、体现自身价值,健康充实地成长。生活化的美术教育因为趣味性、操作性、艺术性和实用性开始被越来越多的老师接受并喜爱。在今后的教学生涯中,我将继续用孩子喜欢的方式去探究,选择生活化的美术活动,和孩子一起感受快乐而有效的美术课堂,领略了生活化美术活动的魅力,感受学习和成长的快乐。

篇7:童年的消逝与回归

关键词:童年;游戏;消逝;回归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4)09-0015-04

《彼得·潘》的作者詹姆斯·巴里说过:“在人们的内心深处,始终隐藏着一个秘而不宣的梦,那就是永远做一个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愿望更为强烈,更加痴迷,以致常常使我们陷入一种梦幻境地,不能自拔。”童年对每个人都是弥足珍贵的,然而遗憾的是,对现在的儿童来说,童年似乎成为了一个无法编织的梦,因为,诸多事实和迹象表明,童年正在消逝。

一、童年消逝的表征

如今,放眼望去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1]童年的消逝表现在许多方面,本文仅从游戏的角度探讨童年消逝这一现象及其影响。我们这里所说的童年游戏主要是指由广大儿童自发创编,并广为流传或曾经广为流传的,具有朴素性和自然性的游戏。这些游戏是儿童自发自愿的,没有外在目标,能够带来愉悦感。童年的消逝在游戏方面有如下表征:

(一)传统自发性儿童游戏逐渐消失

“儿童和成人的价值和风格正在融为一体,最显著的症状表现在儿童的游戏方面,也就是说,儿童游戏正在消失。”[2]曾几何时,在城镇的大街小巷、乡下的田间地头,随处可以看到奔跑着、跳跃着的儿童,捉迷藏、打沙包、跳皮筋、踢毽子、老鹰捉小鸡、丢手绢、过家家等游戏滋润着儿童的闲暇时光,给他们带来了无尽的欢乐。而如今这些传统的自发性儿童游戏已在不知不觉中消失了,街道上只剩下车辆驶过的轰鸣声,田野里再也不见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专门研究游戏的英国史学家皮特和艾沃娜·奥佩鉴定了几百项传统的儿童游戏,发现当今儿童仍然在玩的少之又少,就连两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的捉迷藏,现在也已经几乎从儿童自发的娱乐活动中消失了。

(二)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成为儿童最主要的娱乐方式

研究发现,大多数儿童长到36个月时就已经开始有意识地注意电视画面了。电视图像因迎合了人的感性满足需要而广受欢迎。看电视占据了儿童日常生活的很大一部分时间,甚至超过了与父母相处的时间,电视成为了很多儿童最亲密的“伙伴”。网游是又一项广受儿童欢迎的娱乐方式,很多学龄前的儿童在还不识字的时候就已经学会了上网,并且游刃有余。植物大战僵尸、愤怒的小鸟、水果忍者等热门游戏大受儿童追捧,经常可以看到儿童抱着IPhone、IPad等电子产品一玩就是一天。如今,对很多孩子来说,他们的“小伙伴”已不是其他小朋友,不是有血有肉的人,而是一件件高端的电子产品。面对面的传统游戏已经被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取代了。

(三)儿童游戏成人化、功利化

“儿童的游戏已经成为成人热切关心的事情,它已经变得非常职业化,已不再是一个脱离了成人世界的世界。”[3]过去儿童游戏不需要教练、裁判或观众,只要有空间和器材就可以玩了,游戏的目的只是为了快活。然而,今天的儿童游戏多是竞争性的,不仅由成人监督,而且以一切可能的方式来仿效成人运动,以成人的运动方式为模板,需要教练的训练、裁判的判断和观众的摇旗呐喊,不是为了快活而游戏,而是通过你死我活的激烈竞争来获得名声和荣誉。很多家长认为单纯的游戏是在浪费时间,因为这些无目的的游戏既不能给他们带来现实利益,又不能为他们将来取得一定的社会地位“加分”,因此是不值得玩的。如此,儿童游戏便笼罩上了成人化和功利化的阴霾。

二、游戏对于儿童发展的意义

正如福禄培尔认为,“游戏是人的这一阶段上最纯洁的精神产物,同时是人的整个生活、人和一切事物内部隐藏着的自然生活的样品和复制品。所以,游戏给人以欢乐、自由、满足,内部和外部的平静,同周围世界的和平相处”[4]。可见,游戏对于儿童在认知、情感、社会性等方面的发展均有重要意义。

(一)游戏是儿童认知经验的“隐形仓库”

“儿童游戏的早期经验在决定大脑回路和儿童智力的广度和质量上起重要作用”[5]。游戏是一种认知方法,通过游戏,儿童接受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并且对其进行加工处理,或是使之适应自己原来的编码图式,或是改变自己原有的认知从而生成新的图式。游戏中的儿童相互接触,产生了交流的迫切需求,语言能力得到发展。通过不断操作,儿童开始注意到物体之间的相似性和差异性,逐渐学会对物品进行分类,从而使简单的类别和概念得以发展。在游戏中,儿童开始使用推理,他们开始发现数的关系和科学上的事实,逻辑思维有所发展。游戏在为儿童认知提供经验的同时促进了儿童智力的发展,儿童在游戏中能感知与操作物质世界,发展语言能力和创造思维能力,培养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游戏是儿童认知经验的“隐形仓库”,游戏的过程正是智力发生的过程。

(二)游戏是儿童情感发展的“调节解码器”

儿童把一种热烈的情感带进了游戏之中,儿童在游戏中常常伴随着微笑、大笑、手舞足蹈和其他愉快的表情。“当儿童兴高采烈地尖叫时,通过父母的拥抱和鼓励,能够增强人脑生物电信号以及连接大脑稳定的回路”[6]。 在游戏过程中,儿童尽情地表达欢乐与忧伤,其真实的情绪和情感得以体现,因此游戏是儿童情绪状态的“解码器”。同时,游戏又是儿童情绪情感的“调节器”,在儿童情绪的稳定和情感的满足方面有重要作用。游戏能使儿童克服紧张情绪、消除愤怒,有利于儿童始终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游戏中的困难,并且为儿童提供了学习如何安全、妥当地表现自己的情感的途径,从而避免和减少了攻击性、不友好的行为。此外,儿童在游戏中通过角色扮演会产生“共情”,从而试着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学会了理解和体谅他人。可以说,游戏给予人欢乐与满足以及整个世界的安宁。

nlc202309041412

(三)游戏是儿童社会性发展的“天然资源”

游戏是儿童探究周围世界的途径,通过游戏,儿童与周围世界、与其他人以及他们彼此之间构成了种种的关系和联系。高科技大脑成像研究证明“游戏以及由游戏引起的高级神经功能在幼儿社会性发展中的重要性”,并提出“游戏涉及儿童、抚养者和年长儿童之间社会性关系相互作用,儿童游戏对健康发展是必须的”[7]。游戏帮助儿童学会作为集体的一员如何履行集体一致的要求,如何遵守规则,如何与人相处,开始学会通过分享、协商、谦让和互助等方式相互交流与合作。游戏还能够使儿童发现怎样才能与外部世界协调一致,通过认识世界进一步认识自己,获得自信心,把自己看作是一个有价值的人,从而找到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儿童对游戏充满了兴趣,这种兴趣会促使他们进入新的社交环境,并学会去应付新的情景,学会与他人相处,从而促进他们社交能力的发展,为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打下基础。

三、童年游戏的消逝对于儿童成长的影响

“早期所进行的好的游戏是未来发展过程中将具有的积极功能的前奏。游戏是表达个体意愿和兴趣的一种方式,也是形成独特人格的一种途径。游戏是连接自己与他人,获得社会自我感觉,成为社会成员的一种途径。”[8]作为童年消逝最主要的症状,童年游戏的消逝对儿童成长的影响是灾难性的。

(一)导致儿童认知来源的缺失和认知深度的缺乏

游戏是儿童认知的重要来源,在游戏中,儿童的具体形象思维得到发展,从而为抽象逻辑思维的培养打下基础。但如今,一方面,传统游戏几乎从儿童的生活中消失了,随之导致儿童认知来源的缺失。没有游戏,就儿童失去了感受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机会,不能通过操作来发展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得不到很好的发展,抽象逻辑思维更是发展缓慢。另一方面,电视、网络等电子媒介代替传统游戏成为儿童的主要娱乐形式,对儿童的认知方式产生消极影响。“电视以图像为话语方式,天生拒绝深度思考。” [9]电视是给人看的,而不是让人理解的,不倾向于激发以概念为载体的抽象思维。屏幕上一闪而过的图像没有为儿童的思考留下空间,还没来得及提问,就被给予了一大堆的答案,久而久之,孩子们就不愿意思考了。以电视为核心的电子媒介破坏了儿童认知的顺序性和渐进性,导致思维缺乏深度,阻碍儿童理性思维的发展。

(二)导致儿童情绪低落和情感冷漠

游戏是儿童表达和调节情绪的重要途径,通过游戏,儿童尽情地表达自己的喜怒哀乐,调节不良情绪,从而促进其情感的健康发展。然而,童年游戏的消逝使儿童再也体会不到和小伙伴们一起玩耍的狂喜和欢乐,开心的事情无人分享,伤心的事情无人分担,消极的情绪无法通过游戏来排解,长此以往就会导致情绪的持续性低落。如今,越来越多的儿童抑郁症患者就与此不无关系。人因为相互接触才产生情感,儿童将电视和电子游戏作为自己的“小伙伴”,失去了与其他儿童面对面交往的机会,不会爱人也感受不到别人的爱,导致情感得不到满足。不在一起玩耍,没有相互的了解和信任,他人对自己来说都是“陌生人”,很难产生共情和同理心,他人的苦难对自己无关痛痒,久而久之便会导致儿童情感的冷漠。此外,儿童游戏的成人化和功利化使得儿童的生活中充满竞争,他们会将他人视作自己成长道路上需要跨越的“障碍”——一个人怎么可能对“障碍”产生积极的情感呢?有的只能是冷漠和“你死我活”的竞争。

(三)导致“社交无能”和“社交工具化”

游戏中,儿童学会了遵守规则和如何与人相处,同时能够对自己有正确的认识,其社会性得到发展。然而,儿童游戏的消失使得儿童交往的机会大大减少,他们生活在各自以自我为中心的小圈子里,互不来往、互不干涉。偶尔遇到社交场合,会发现很多儿童根本不知道如何与他人相处,常常躲在大人后面或是站在角落里不知所措,不能融入群体。即使一起活动,也要么缺乏自信,要么过于以自我为中心,而不会协作也不懂分享,表现出“社交无能”的状态。而另一种情况是社交功利化,将他人视为实现自己目的的工具。儿童游戏的竞争性使一切都打上了功利的烙印,交往的目的要看他是否能够为自己提供切实的帮助,他们不愿和于己无用的人“浪费时间”。这样的“社交能力”即使再游刃有余,也不值得提倡,因为它非但没有促进儿童社会性的发展,反而将成人世界的“有色眼镜”罩在了孩子们本该纯真的眼睛上。

四、童年的回归

面对童年正在消逝的严峻社会现实,我们应认真思考应对策略,不能让孩子的童年从我们的指尖滑落。

(一)从生命教育出发,还儿童以本真世界

对于童年的消逝,老师和家长要给予足够的重视,从生命教育出发,反思自身的教育方式。每一个生命都是一个不同的个体,生命是不完美的,却又是不断变化的,所有生命的内部都蕴藏着向上发展的力量。要相信儿童生命的自我创造力,对生命给予无限的信任,耐心等待儿童自身意志的萌芽,同时要克服成人自身内部的“绝对权威”意识,为儿童的成长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环境。童年的回归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应该把孩子当作孩子来看,珍视他们的天真与幼稚。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他们有其自身的语言表达方式和行为习惯,不应以成人的模式来要求和塑造儿童,要求他们说话做事要像“小大人”一样,而是要还孩子一个本真的世界,让他们在这个小小的世界里可以随意地畅想和翱翔,每一个天马行空的“鬼主意”都会被认真倾听,每一次的成长和进步都会被小心珍视,从而为童年的回归创造条件。

(二)丰富并支援儿童的游戏,创设“自然的游戏场域”

家长不应该把工作忙当作无法陪孩子的借口,而是要多带孩子出去走走,用心去感受大自然,接触更多的同龄人,从而创设有利的游戏环境。大人还可以将自己儿时常玩的游戏教给孩子,并为他们提供游戏所需的器材,以丰富并支援儿童的游戏。同时,也要鼓励儿童自己创设自然的游戏场域,发挥其自主性,在自发自愿的游戏中充分体会其中的乐趣。游戏是童年欢乐的源泉,是儿童的本能,儿童天然爱笑、爱跳、爱跑、爱闹,给予他们尽情玩耍的机会就是对他们最大的奖励。孩子们在游戏中成长,获得了智慧的丰盈和情感的满足,自然而然地就减少了看电视和上网的时间,而这又将儿童从冰冷的屏幕前解放出来,用手、用心去感受这个世界的温度,为童年涂上缤纷的色彩。

(三)避免游戏功利取向,关注儿童心灵成长

“儿童期不只为成人期做准备,它具有自身存在的价值。儿童不能只是为将来而活着,他们也是为现在而生活,他们应该充分享用儿童期的生活,拥有快乐的童年。”[10]成人不应用成人世界的条条框框来约束儿童的游戏,而应关注孩子在游戏过程中是否收获快乐和心灵的成长。教孩子学会做一个真正的“游戏者”,避免将所有的目光都投向明天所谓的“成功”而对今天的快乐熟视无睹,要充分享受游戏过程中的自在、自为和自得,与同伴分享其中的愉悦。在不得已必须有竞争的情况下,要鼓励儿童通过协商、互助、合作等方式取得双赢,将他人视作可以合作的“伙伴”,而不是需要跨越的“障碍”;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理解和宽容他人。关注儿童心灵的成长,为他们拂去成人世界“功利主义”的阴霾,创造一片纯净的天空,在这片天空下静候童年的回归。

童年的消逝是一个既定的社会现实,对此我们必须要有清醒的认识。同时,也要对童年的回归充满希望,通过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为儿童尽情游戏创造条件,学会站在儿童的立场思考问题,珍视他们的“天真”与“幼稚”。如波兹曼说所,儿童是阻止童年消逝的最大希望,因此,儿童自身也要尽最大努力捍卫自己的童年,只有这样童年的回归才可能实现,才能继续做着关于彼得·潘的美梦。

参考文献

[1][2][3]尼尔·波兹曼.童年的消逝[M].吴燕莛,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9,153,154.

[4]福禄培尔.人的教育[M].孙祖复,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33.

[5][6][7]曹中平,蒋欢.游戏的功能再认识——来自脑科学研究的启示[J].学前教育研究,2005(7-8).

[8]约翰逊,等.游戏与早期儿童发展[M].华爱华,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中文版序言.

[9]尼尔·波兹曼.娱乐至死[M].章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32.

[10]鲁洁,赵志毅.幼儿教育现代化的关键——观念现代化.学前教育研究,1995(6).

责任编辑 徐向阳

篇8:关注民间游戏回归快乐童年

关键词:民间游戏 回归 快乐童年

DOI:

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6.03.111

近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幼儿更多生活在卡通动画、电脑游戏及各种各样价格昂贵的现代化玩具里,使幼儿离自然物越来越远,导致儿童游戏越来越少,孩子越来越孤独。民乐县民间游戏追求的是“土味”“乡味”,它虽然没有电动玩具的新奇、刺激,但有的是一种淳朴的创造——因为我们可以变着花样玩。它虽然没有现在小朋友的玩具多,但有的是一种合作的快乐——因为那些游戏都要大家一起玩才好玩。然而,在今天,传统的民间游戏离我们越来越远,有的甚至已经“失传”。为此,我在2014年4月申报了课题《民间游戏在幼儿园活动中有效开发与利用的研究》,被立为省级课题,通过一年来实践总结发现,民间游戏将对儿童的智力开发、情感体验、合作意识、强身键体和对家乡的认同与热爱发挥重要的作用。

在组织民间游戏的工程中,我们发现有些游戏的活动量太小,而有些游戏的难度系数过大,很难被幼儿掌握,这就迫使我们必须去改变。因此,我们尝试着根据幼儿的身心特点及能力出发,由繁锁变简、由难度系数大到小、由单一到多种多样、由过时到创新等,使民间游戏本身散发出新的光芒。

一、根据幼儿身心特征创新游戏

(一)游戏道具的多样化

用一些身边现存的道具去替换那些民间以往随处可见的砖块、瓦块、铁箍等。这样我们在玩“滚铁环”游戏时,不再用铁箍这一单一的道具素材,还可用塑料圈、PVC水管、小呼啦圈等道具,这在一定的程度上,使材料更更加安全、方便。

(二)游戏玩法的新编排

民间游戏常使幼儿乐此不疲,但也有些游戏则不然,如在“木头人”游戏中,“木头人”始终是以走和保持身体的某一姿势为动作,反复地做,没有创新,幼儿便会审美疲劳,就会感觉到没有意思,也失去开始的兴趣。假如,教师把木头人走变为模仿各种小动物的走路姿势,或是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并配上经典的招牌动作,或者做出各种舞蹈动作,不仅激发了幼儿的热情,更让幼儿充分地活动了身体。

(三)游戏规则的创新

有很多民间游戏在玩的时候,要先告诉幼儿基本游戏规则,这样就使得幼儿没有创新的意识,因此建议让幼儿在游戏过程中要自己去改变以前的模式,寻求新的突破,有的规则可能随玩法、材料、场地等变动,又有新的变动从而共同建立游戏的规则。

(四)游戏名称及童谣的改编

随着时代的发展,有些民间游戏的名称和相配的儿歌、童谣等已不符合时代精神,因此,对游戏的名称和朗朗上口的游戏童谣要进行重新的编写改造。

二、合理地创设游戏环境

作为幼教工作者,应充分利用本地的自然和民族文化传统,整合各方教育资源,为幼儿创设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一)游戏场地环境的创设

我们幼儿园园内活动场地较大,环境优美、我们充分利用这一自然资源,为幼儿创设良好、丰富的物质环境。同时,在幼儿的视线范围内,我们制作了幼儿游戏时的照片,展示了不同年龄、不同班级的经典游戏,让幼儿在这样的氛围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二)幼儿课程环境的创设

纵观中外任何一种产生深远影响的幼儿课程,如意大利的蒙台梭利课程、中国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等都是扎根于本民族文化土壤,在继承和发扬本土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当前幼教改革进程中,缺少对课程文化与本土特色的探讨,使大部分课程只适合大中城市而无法进入广大平民生活。创编有本地特色的幼儿园课程,是亟待解决的课题。

三、巧妙地融入幼儿一日活动

《幼儿园工作规程》对我们的工作做出了明示:幼儿园教育应该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游戏是我们对幼儿进行良好教育的重要形式。依据此规程,我们应该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把民间游戏当做教育的主要形式,让幼儿感受到民间游戏给他们带来的无限快乐。因此,我们要在幼儿园的每日教学活动中都要开展民间游戏,将这种意识渗透到每天的教学工作中去,让幼儿积极地参与进来。同时教师要做好指导工作。

(一)把民间游戏融入到幼儿园五大领域课程中

在日常的教学中,将民间游戏作为教育资源融入五大领域课程,形成全方位的对接,结合教学内容选取适当的民间游戏,以多种形式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幼儿主动地游戏,使幼儿在玩中学、学中玩,发挥游戏在教学过程中的“润滑”功能,起一个调整情绪、活跃气氛、提高效果的作用。

(二)把民间游戏融入到晨间来园活动中

晨间来园活动是幼儿在幼儿园一天生活的开端,是十分关键的一点。我们教师要利用好这一段时间,在活动区域为幼儿提前准备好各种游戏器材,让幼儿根据个人爱好进行选择,从而激发学生对幼儿园生活的热爱和激情,并让幼儿得到全方位的发展。

(三)把民间游戏融入到户外运动中

户外锻炼的方式多种多样,例如,藏猫猫、跳皮筋、打球等。我们让幼儿根据自己的意愿去找合作伙伴,自己挑选玩具种类,自己规定玩法和规则,并积极遵守。户外的这些运动活动量都比较大,不仅能够锻炼孩子们的体格,更能提高孩子们的情商,例如,与人沟通、相互协作等。

(四)充分利用零散时间和过渡环节

在每一日的活动中,比如幼儿课间活动、饭前饭后,以及离开幼儿园之前时,都会有一定的零散时间。我们可以利用这段零散时间,选择一些便于收陇、不受时间和场地限制的民间游戏穿插其中,如:“石头剪子布”“拍手游戏”等。这样不仅能充分利用零散时间,而且幼儿还能在游戏中感受到快乐,使他们的每日活动变得更加有趣。

长期以来,幼教以知识传递为价值取向的教育观占主导地位,“重上课,轻游戏”,这样的趋势难以扭转。从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来看,在幼儿游戏研究方面,探索儿童游戏与教育的关系越来越受到重视,是今后游戏研究的必然趋势。由此看来,民间游戏进入幼儿园教育旨在增强幼儿园教育的文化继承与创新,进而实现幼儿园教育的文化“复兴”。因此,我们呼唤每一个幼教工作者关注民间游戏,把自然的、充满生活气息的童年还给孩子们,让他们每个人都拥有一个快乐的、难忘的幼儿园生活。

上一篇:原部属高校下一篇:的手术室护士自我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