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书评

2024-06-02

三国演义书评(精选9篇)

篇1:三国演义书评

三国中有许许多多的人物,罗贯中把他们刻画的如有灵魂一般,他们性格鲜明,栩栩如生,各有千秋。他们中间有的英勇神武,骁勇善战;也有的畏手畏脚,胆小如鼠。

刘备性格宽和,不善言语,喜怒不形于色,素有大志,好结交天下豪杰,为人以大局为重。他十分重视兄弟之情,关羽、张飞,虽然不是同一个母亲生的,可却走到了一起,结为兄弟,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只求同年同月同日死,共同为天下百姓做事,一生无怨无悔。刘备优点很多,但还有个致命的缺点,是受到巨大打击就不能维持平时的情绪,就像关羽张飞被杀害后,刘备就变的性情急躁,也不听诸葛亮的话,执意灭吴,导致陆逊火烧连营,死在白帝城。

曹操其实是一个判断力、统率力、集人才很强的人,是当时最大的势力,虽然他一生都在为他自己以及自己的子孙打天下,而杀过很多想法不同的人、想谋杀他的人,甚至看不顺眼的人,但是他并非三国演义中所描述得如此阴险狡诈,而是一个光明正大的人。东汉末年崛起的群雄当中,最善于用人的莫过于曹操,撇开他作为奸臣不光彩的一面不谈,他的许多方法和措施,是不应该让它消灭的。就算他也有为世人所不容的一面,但曹操不愧是一个天生的政治家与人才学家。

在当我读到关羽这位智慧与英勇都卓越超群的大将时,看到他一生的战绩:温酒斩华雄;三英战吕布;百万军中取严良之首、斩文丑之头;五关斩将;古城斩蔡阳;单刀赴会,斩庞德、擒于禁等。这一桩桩,一件件,是怎样的惊天动地!他既有武勇,又有谋略。像关羽这样志勇双全的将领,在自古以来的名将中也是不多的。

孙权,孙权有十分厉害的大将,吕蒙、鲁肃、陆逊、周泰、凌统……将士可是数不胜数,他可以合理运用将士的才能、敌人的弱点来赢得战争,可说是一个文武双全的君主,把吴国治理的很好。虽然看起来是三国演义里的配角,可他也为政治作出了贡献,曾经派鲁肃去海上巡游,找寻新大陆。他也是以大局为重,与蜀国绝交后,还可以很快的和好,同意共同抗击魏国,从这位君王的身上,实在找不出什么缺点,可说是一个十分完美的君主了。

刘备教育我们:急躁必定坏事,冷静对待才可以成功。曹操教育我们:不要多疑,要做到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才可以知己知彼,百战不殆。关羽教育我们:要想胜利,既要有武勇,又有谋略,要志勇双全。孙权教育我们:只有合理运用条件,才可以做到上下连心,互相帮助,取得胜利。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篇2:三国演义书评

水煮三国是我看过的管理书籍当中,最好看的一本书了,有时在学习生活当中拿起來看看,读书使人明智,有时一本好的书能让你在实际工作中不知不觉的想到它,并且运用它,这可能就是读书的最大益处了。

作者成君忆用“大话三国”的文笔娓娓道來,看似荒荡,其实大有深意,是一本麻辣风味的快意管理学。

作者巧妙地以人所共知的三国人物为载体,将市场管理、营销的诸般道理渗透于一个个故事之中,讲解得通俗快意,使人们在开怀一笑中受到启迪。一口气看完,感觉如同水煮活魚一般,令人回味无穷!

《水煮三国》之所以不同于那些牛皮筋一样的管理学著作,最重要的是让管理学能夠贴切于人性特点。将诸般道理渗透于一个个故事之中,讲解得通俗快意,令读者者在开怀一笑中受到启迪,在笑过之后你就学会如何解那一道道难题。

里头有很多故事值得回味,比如做个仙鹤式的人才,勇于任事。推崇以消费者为中心的“攻心”谋略。他以“诸葛亮”之口罗列了女人和顾客的21個类比,形象风趣地說:“做生意和追女人的诀窍,其实都只有四个字:“攻心为上”。为了达此目的,他进一步列举场营销中需要关注的顾客的12个动情点,提出了应对商场变化的上中下三策,从而圆满地回答了“蚂蚁能否绊倒大象”這个需要以谋制胜的营销难题。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其间一个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精彩纷呈,一段段精辟的分析令人耳目一新。

水煮三国有一個关于大铁桶的学问:一个大水桶,当你倒入石块时,你以为满了,然而不是这样的,你还可以往里头倒沙子,你可能以为这下子总算满了,但不是这样的,你还以往里头倒水,這说明什么?

很多人都会说:这说明时间是可以挤的,无论多忙,都会有时间!可这个故事还不只说明这点,它更说明,在时间的运用上,如果你一开始就装细沙装得满满的,可能你想往里头裝石头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所以有效率的时间管理需要你懂得对事情进行分类,做个真正有效率的人。

篇3:书评

作者:潘家华李景国主编

出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本书分为总报告和专题报告两部分, 总报告侧重于分析和展望房地产业和房地产市场的总体发展, 专题报告重点研究了房地产的主要次级市场发展和热点问题。为克服当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的问题和矛盾, 促进未来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本书也力荐进一步加强房地产调控应加强以下制度建设:制定基本住房保障法, 建立保障性住房建设管理长效机制;制定房地产市场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全面加强房地产供求市场与中介市场监管;完善房地产税费机制。

房地产真相

作者:苏东

出版:湖南人民出版社

房地产问题, 不仅关系房地产本身, 更是城市化进程、人口迁移、资源调配等综合要素作用所致, 这才是中国特有的独具特色的问题, 而讨论房价问题, 已然不能只从房地产业本身讨论起, 需要将视野拓宽, 才能把握房地产业发展背后的真相。

与诸多泛泛而谈房地产问题的人大不一样, 本书作者苏东更注重“实证”, 用十余年时间走访了广东、浙江、河北、山东等十数个地区, 在了解房价的同时亦关注每一地的经济形态。他从诸多“亲见”的事实和现象上溯本清源, 查询经济现象背后的内在力量, 穿透“房价上涨”的表面事实背后, 找寻适合普通人的房地产善政。

楼市大趋势

作者:黄罗维

出版:上海人民出版社

《楼市大趋势》作者为知名财经记者, 该书凝结了他十年来在房地产市场的采写心得。通读全书, 不仅让读者对近十年来房地产市场发展的脉络有一个清晰的了解, 更能获得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技巧。“市况实录”版块详细分析这十多年来房地产市场的变化, 让读者再次回顾潮起潮落的楼市;“评楼论市”则针对当时的房地产热点问题进行点评, 笔调犀利, 一语道破楼市玄机;“实战攻略”总结出非常有现实意义的楼市实战经验, 给读者许多操作性的建议;“风云人物”则讲述楼市投资者的传奇故事, 大大增强《楼市大趋势》的可读性。

失算的市场先生

作者: (美) 格兰格著, 徐伟民刘雁译

出版: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有限公司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妙语连珠、智慧洋溢, 深刻透析了美国次贷危机引致的金融风暴。作者以智慧、幽默的语言, 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各种金融体制的弊端和市场失灵所在, 并提出了前瞻性建议。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的主角“市场先生”是一个非英雄式的主角。这个性格反复无常的拟人化市场形象是由证券分析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创造的。这位“市场先生”和古典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截然不同, 后者理性平和、深谋远虑。“经济人”体系中绝对容不下金融泡沫这样不理性的事物, 市场先生却好像经常会情绪失控。格雷厄姆的这个创造物究竟在想些什么, 他为何常常失算?这正是本书讨论的主题。

《失算的市场先生 (引进版) 》所述, 涉及了严重程度远甚于1984年债券市场的种种金融误算和误判。书中市场失算的大幕开启于20世纪90年代末的科技股泡沫时代, 谢幕于2007~2009年世界范围内的房贷与信用崩溃。

篇4:微博书评: 正在崛起的书评新秀

关键词:微博;书评;文体

微博无疑是当下最热门的互联网应用产品,微博的强大辐射力,已深入到网民的日常生活中。在微博运营商和传统媒体的合力推动下,传统文体纷纷衍生出140字版本的新文体:“微小说”“微书评”“微影评”“微情书”“微家书”“微科幻”“微推理”等各种“微文体”已经蔚为大观,成为网络文学界的流行趋势。

“微博书评”作为这些“微文体”中的一种,兴起已近两年,众多传统纸质媒体陆续开设微博书评栏目,“微博书评”已经开始进入大众视野,并渐渐为大众所接受。

基于这样的背景,本文试图梳理微博书评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主要特点,并初步探讨其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一、微博书评的兴起及其表达形式

微博书评是以微博为载体发布的对图书的内容、形式进行价值判断的一种书评文体,其字数限定在140字以内,除了文字内容,还有附带的图片、链接等内容扩展形式。目前在网络和传统媒体的话语体系中,这种140字以内的书评也称作“微书评”或者“微型书评”。

微博书评的兴起主要有两大推动因素,一是传统纸质媒体的青睐,二是各种微书评大赛的推动。

早在2010年3月,一部分传统媒体就开始将微博书评搬上自己的版面。据笔者不完全统计,目前转载过微博书评的纸媒有《北京晨报》《晨报周刊》《新京报》《厦门商报》《南方都市报》《云南信息报》《钱江晚报》《都市晨报》《齐鲁晚报》《山东商报》等。

《北京晨报》是最早刊发微博书评的一家都市类报纸,并以“微书评”的名称来命名其刊登微博书评的栏目。与此类似的是徐州的《都市晨报》及杭州的《钱江晚报》,都沿用了“微书评”这个栏目名称。《晨报周刊》是长沙一家城市生活类杂志,用的是“微博书评”这个栏目名,山东的《齐鲁晚报》和《山东商报》也是用“微博书评”作为栏目名。而其他媒体则往往用与之相近的词语来命名这类栏目,比如《云南信息报》和《南方都市报》是用“书·微博”,《新京报》用的则是“微博书情”。这些栏目刊发的内容大同小异——除了《南方都市报》的“书·微博”栏目偶尔会刊发一些与出版行业有关的微博,绝大部分都是微博书评。

2010年10月,“榕树下”网站举办了一次微书评大赛,吸引了众多网友参与。虽然由于种种原因,本次大赛无果而终,①但其在网络上造成了一定的影响,促进了“微博书评”这一概念的兴起,同时为后来者起到了领路的作用。

2011年4月14日,当当网联合腾讯微博发起“2011年中国首届微书评大赛”。该活动声势浩大,邀请了李承鹏、罗永浩、沈浩波等知名人士全程参与并担任评委,得到了很多爱读书的微博用户的一致好评和热情参与,活动上线首日收到的微博书评就达到上万条。②

2011年8月4日至10月14日,广州日报联合广州市委宣传部、市社科院、大洋网、广州购书中心、新浪微博举办了一次“微博书评大赛”。本活动历时十一周,通过大洋网、新浪、腾讯、网易、139说客等微博平台开设了专题页面,共有900多万人次点击,收到的微博书评作品达12万余件。③

传统媒体登载微博书评,使这个全新的概念为大众所认知;而各种微博书评大赛的举办则激发了网民写作微博书评的热情。两者的合力推动了微博书评走进大众视野,为其成为大众所熟知和认可的新文体作出了贡献。

2010年3月,读书网站“米说”( http://www.meshuo.com)正式上线,成为我国首家专门刊载微博书评的网站。该网站通过建立网络社区平台,试图对作者的微博书评进行内容聚合管理。这无疑也是微博书评兴起过程中的一个标志性事件。

微博书评作为传统书评与微博传播方式结合而生的一种新文体,引起了图书编辑、出版商和作者、读者的关注,一部分传统媒体阅读版编辑已在探索其写作及发展方向,并试图用自己的写作和选稿、编稿实践为之建立一种规范,但目前还没有达成共识。总体来看,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一是自娱自乐型。读者阅读完一本图书之后,即兴发布微博书评,自然随性、不事雕琢,不在乎受众接受与否,纯粹是一种自我阅读感受的抒发。

二是有意为之型。这是作者有意识进行写作,并通过个人博客、电子杂志、社交网站等各种渠道发表,以期得到网友回应的微博书评。这类微博书评往往手法成熟、言简意赅、可读性强,因而质量颇高。

三是纸网互动型。传统纸媒开辟的微博书评栏目,一方面接受社会投稿,另一方面也会通过各种渠道搜罗质量较高的微博书评刊发,此外该栏目的编辑们往往也是微博书评的写作好手。这是目前质量最高、最具有阅读价值的微博书评形式。

二、微博书评的特点

微博书评由于是一种网络文体,又有140个字的发布限制,因此表现出与传统书评不同的独特风格。概括起来,目前的微博书评主要特点有:

1.语言网络化、口语化

与传统书评比较学术、正式和严谨的话语体系相比,微博书评呈现出网络化、口语化、个性化的特点,其趣味性也因此大大增强。例如《晨报周刊》第124期刊发的微博书评(评《1968——撞击世界的年代》):

我是在开始感怀青春已逝的时候拿起这本书的,我明白自己内心渴望一种冲击,朝气蓬勃的激情。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是一种委屈求全吧?世界需要反叛精神。1968年就像一个莫名的巨大的磁场,激发了全世界的反叛激情,虽然不能说世界因此而改变,但彼时的叛逆的确值得我们为它致敬。

这则微博书评连用两个反问句“麻木总是不对的吧?”“顺从总是一种委曲求全吧?”以一种和读者商量的姿态诠释自己的观点,但口气却是不容置疑的,既强化了传播内容,亦体现了作者鲜明的个性,有种咄咄逼人的感觉。

再如刊发于《南方都市报》2010年8月8日的微博书评(评《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 :

@nico:某女给我的私信:“来,她姨,给我家皮皮,小学一年级的孩子,推荐点儿童书吧,她偏喜欢海盗呀,鬼怪之类的,女巫啦,吸血鬼呀,最好有点图不是全文字的。故事性强的就好。嘻嘻。”我一看到此私信就浑身一振,立马回:《蓝熊船长的十三条半命》,她要的这些里面都有,也有大量插图,齐活。

这则微博书评非常巧妙地把图书的特点融入到友人对图书的要求中,既回应了友人的咨询,同时也给有相同要求的读者推荐了图书,无形中抓住了读者,产生了影响力,可谓一举多得。

2.偏重个人阅读感受,主体性更强

微博是一种自媒体,是个人用来记录自己每天的言行点滴并与他人分享的一个网络平台。和传统书评经过事先构思,反复思考,有完整的结构和明确的主旨相比,微博书评更像是作者对图书的个人评判和读书时的心情实录,是一种阅读中瞬时感受的定格,其个人的阅读感受有时会凌驾于理性的分析之上。例如《新京报》2010年7月10日刊出的微博书评:

王东老师的新作《有些时候总是让我们怀念》,文字超乎我想象的安静准确,喜欢“我的时间有两种,一种是我在电脑前写着现在的字,一种是你现在在看我的文字。”许多年前去后海,下着大雪,有一家很小的CD店,一堵墙上有好多音乐制作人的名片,却看到一张歪着的大厨的名片。而现在看到的则是随笔界的大厨。

应该说,去后海是作者的个人经历,把王东比作随笔界的大厨,也只是作者的个人感受。作者在这里的表达,偏重的是个人阅读后的主观判断,也不需要论证自己的观点,纯粹是一种“个人意见,仅供参考”的姿态。同样是《新京报》2010年10月30日的微博书评:

《蒋勋说红楼梦》确实说得像漫长的毒品,而且是精神毒品。他的平常道来却使我泪水频繁。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

这篇微博书评则更加主观,基本上称得上是一种个人情绪的宣泄。“以为是怀念已逝的青春,却哪里知道是在为自己过往的青春祭祀,为别人未来的青春提前哀悼。”我们很难区别,这种伤感是读了书之后的感受还是书评作者本身就带有的情感特质。不过,如果作者的情感特质和图书的情感特质恰好相吻合,书评主体与图书作者形成了一种情感的融汇,确属有感而发,也能在无形中打动读者。

3.只抓住书中一点进行评论而不及其余

由于微博140个字数的限制(网易微博为163个字),不可能像传统书评那样去很全面地概括一本书的内容并展开评论。因此微博书评往往抓住一本书最精彩、自己感受最深也最能打动读者、使得读者产生阅读冲动的地方来进行阐述。如发表在《晨报周刊》第124期的一篇评《图图传》的微博书评:

南非的种族隔离制度的崩盘和转变,有几个关键人物,在抗争者中是曼德拉,在当权者中是德克勒克,民间宗教的人物是图图大主教。图图在期间居中调停,他的作用也无可替代。对于我们来说,最有启发的是,他主张建立的“真相与和解委员会”,这两个关键词,都是我们所稀缺的东西。

作为一本传记,图图大主教的事迹当然会涉及很多。但是书评作者只抓住了其在废除种族隔离的斗争中居中调停这一点来进行阐述,而借此提出的“真相”与“和解”问题,也暗藏机锋,将批评的矛头转向了我们身边,更能启发读者的思考。又如《晨报周刊》第141期评《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的微博书评:

古代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不是因为信佛,而是保证吃上饭先,消耗大量作物养殖牲畜不划算,吃肉是上流社会的奢侈行为,以至于后来日本人吃肉用隐语,猪肉叫山鲸,鹿肉叫枫。

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当然不止“吃不吃肉”这一个方面,作者只抓住日本人“为什么不吃肉”这一点进行评论,其余的方面,就靠有兴趣的读者自己去发掘了。这种写法,不仅有利于作者从书中揪出一个点,增加微博书评的有效信息,还能间接地吊起读者的胃口,达到吸引读者阅读的效果。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网络新文体,带有网络语言的深深烙印,在具体的写作中往往是多种方法综合运用。随着这种新文体的成熟和影响日益扩大,其写法也就会更加具有艺术性和自身的特点。

三、微博书评对于传统书评的意义

传统书评由于其严谨的学术性,对写作者和阅读者的要求都很高。因此不仅书评作者日稀,书评的读者也越来越有小众化的趋势。④从这个意义上说,微博书评的出现,也许是传统书评重新赢得大众的一个契机。

1.扩大书评的受众范围

众所周知,微博是一种互动性、分享性很强的传播媒介。通过互动和分享,微博可以实现一种裂变式的传播。通过在注册人数数以亿计的微博平台上的互动和分享,微博书评能实现更大范围的传播。

其次,传统书评主要依靠的是传统媒介的传播渠道,由于其内容的专业性和表现形式的严谨性,和一般受众拉开了距离。而简明易读的微博书评的受众门槛相对较低,因此其受众范围比传统书评更广泛。

再次,有了微博这个渠道,出版机构和图书公司以及出版从业人员都可以利用微博平台建立自己的粉丝团体,与大家互动,通过发布微博书评和举办微博书评大赛等形式吸引大众对图书的关注,这对于扩大书评传播的受众范围、提高图书影响力是很有帮助的。

2.丰富书评的传播内容

微博书评作为书评家族的新成员,其形式短小精悍,又具有很强的趣味性和可读性,这无疑给书评传播活动提供了一种新的内容选择。书评作者可以在写好一篇书评后,对应地再写作一条微博书评,发表在微博(可以是作者自己的微博,也可以是图书出版社官方微博或为某本图书专门开通的微博、书评杂志的微博等)上。通过这种形式,将微博书评和传统书评的优势结合在一起。

另外,微博的兴盛使得越来越多的纸媒开始以微博书评的形式向读者推介图书。因此对微博书评的需求量也会相应增加,这无疑会促使作者创作更多的微博书评,为书评传播活动提供更多的内容产品。

3.强化书评的传播效果

首先,书评传播活动是一种社会文化活动,具有导读功能和教育的功能。⑤微博书评,从本质上说还是一种书评,由于其本身具有可读性强、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等传播特点,使得书评的导读功能和教育功能可以得到更大的发挥。

其次,书评传播活动往往又被当作是一种图书营销的重要方式。微博书评附带的图片、链接等扩展形式可以有效传达营销信息,有利于读者对图书更形象化的了解,强化其营销效果。此外,微博书评里面可以直接插入图书的在线购买链接,指引读者完成购买行为。可见,微博书评对于强化传统书评的传播效果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

总而言之,微博书评作为一种新兴文体,越来越受到一些纸质媒体和书评人的关注,其影响力正在不断扩大,但其成熟还有一个过程。微博书评与传统书评结合起来,可以更好地实现书评的社会文化功能。通过书评学术界的研究和书评人及媒体人的共同认可和写作示范,微博书评最终将会慢慢为大众所认知、接受,成为一种为大众所熟知的新文体。

(作者系湖南师范大学编辑出版学硕士研究生)

注释:

① 榕树下.关于“微书评”大赛终止的声明[EB/OL].http://www. rongshuxia.com/c/2010/11/16/1505291161.html,2010-11-16.

② 新颖.微书评”悄然兴起 [N].长沙晚报,2011-04-20.

③ 李婧.书香羊城微书评大赛揭晓 获奖者称不再孤独阅读[EB/ OL].http://news.dayoo.com/news/201112/09/85080_20884815. html,2011-12-09.

④ 孙宝瑞.中国书评发展之管见[J].出版发行研究,2005(12).

篇5:书评分析及标准版书评(一)

(一)小鸟撰写的书评:

按照本人看电影看书习惯,一般都是看过一遍就不想再看第二遍了,因为里面的情节已经了然于心,再看第二遍的时候因提不起多少兴趣而感到索然无味。但这本《》却打破了这一惯例,相信看过的童鞋也有跟我一样的感觉,就是看过一遍以后你会停不下来思考,总是会翻来覆去地想着书中的某个情节或者感悟,在不确定的情况还会多看一遍、两遍、然后三遍四遍„„甚至连睡觉都对它念念不忘,直到彻底明白。

提醒对此书怀有好奇心并急切想改变现状的童鞋,请“慎入”此书!因为从你购买本书开始便中了它的毒,并会用从未有过的热切心情祈求自己的毒能中得更深!因为这样的话,或许能像作者一样,在无法赢在起跑线的情况下,通过书中那已经千锤百炼之后的各种方法直奔年薪百万或创业赚上千万,你会坚信即使自己达不到这样的目标,再不济也会过上“农妇(农夫)、山泉、有点田”的生活!由此看来,我认为,这本书不应该叫《》,直接叫毒药、罂粟之类的,相信大家也不会有异议!没读过的童鞋请不要奇怪,等读完了实践了你懂的。

点评:

写作很辛苦,这里就不表扬啦,只说毛病。嗯,跟以前撰写书评所犯毛病一样,整个书评缺乏细节描述,所以叫人印象不深。比如,说出一个小桥段,或者某件事情(可以自己编辑,也可以从帖子上摘录),这样才能叫读者记住点什么。

言语要么俏皮,要么犀利,要么深刻,要么抒情,这篇稿子言语个别地方有闪光之处,但大部分文字值得推敲和修改,欠缺冲击力。

你管小苏、小丁要俏皮话收集稿,想不出来就从里面找。撰写流程:

1、搭骨架;

2、添加细节;

3、为语言润色(前两个写好后,最后再来润色)。

多问一句,这个书评到底该归结到哪类书评?“一条龙”?“羡慕妒忌恨”?“比附对比”?“提问—共鸣”?

既然标准不明确,那就是三不沾式书评,所以特色不够鲜明。如果特色不够鲜明,冲击力在哪里?这个书评打算给谁看?销售员?创业者?打工者?普通读者?既然没有明确针对目标,那能彻底打动谁?显然,这则书评的败笔就是没找准目标读者群!

标准版书评:

看到大家对《》纷纷踊跃发言,不淡定了,也上来唠叨几句。我,26,非帅锅,原来是劳保用品销售,年薪5W上下,行业发展不温不火。当看到《》里关于行业选择与薪酬待遇的讨论,眼界开了。小说主人公雨浩择业时,面临一家外资啤酒集团和一家本土乳品集团,做了番精彩分析,天涯帖子是这样说的:

“啤酒业是靠资金收购和兼并,行业竞争充分,几大寡头垄断市场,个人发挥余地和销售提升空间有限,薪水不能随行业发展而提升,钱途般般。

乳制品业在国内蓬勃发展,每年以33%的增长率递增,全国有3000多家乳品公司在竞争,前途光明,容易形成新闻热点。目前,世界人均年消费乳制品100公斤,而我国不足8公斤,行业潜力巨大。现在A集团销量年年翻番,个人施展空间广阔,薪水也能随行业发展而水涨船高,钱途远大。

外资管理严格,总监级人物多被港台和外国人把持,仕途晋升艰辛。民营企业管理虽然松散,但金子在人堆里容易闪光。

雨浩决定加盟乳制品集团,事实证明他的分析正确。大河里有水,小河里自然有水,仅仅五年时间,他由分公司小部长发迹,凭业绩说话,每年新增一个总监头衔,曾统管企划、广告、工程和设计等四大总部,后升任董事长助理。”

看完书后,我恍然:“是啊,该找一个有前途的行业和公司,再也能像以前混了!”正巧杭州有一家销售50多个亿的小家电集团在网上招销售,我像雨浩那样分析了家电行业,等分析完决定抓机会去。第一轮面试顺利通过,第二轮安排在杭州面试,但我从深圳出发,万一杭州行不成功,真浪费感情和路费!

《》书里曾讲过雨浩三次面试,百发百中。于是我又翻了一遍面试篇章,不就是那么几招嘛,学起来容易。

我事先下了点功夫:

1、准备15个题目,再找答案;

2、冒充消费者到超市做了详尽调查,包括竞品一手资料,还拍了照片;

3、自己做了模拟测试,争取回答问题带上感情色彩;

4、少谈过去经历,只谈加盟后,我能给集团带来什么,将如何在地级市操盘。对于这些准备工作,书里写得明明白白,我是一对一学,没难度,照方抓药呗。

书上还有这么一段:

“面试A集团广告总监„„出来后,我使劲擦擦额头上挂的冷汗,和这位老板说话,居然额头不住冒冷汗,开天辟地头一回啊,他身上的气场实在太过强烈,彻底罩住我了„„回忆刚才面试情形,想起曾说起的一句话:“老板,您现在已经成功,应该有些慈善举措,比如成立一个慈善基金会,为希望工程做点慈善事业。有两大好处,一是企业回报社会,二是万一咱们危机公关,咱们有目的曝光慈善基金会,起到转移、模糊大众视线的目的。”对,说这想法时,老板轻轻点头。嗯,真庆幸自己的表现。

后来,老板成立慈善基金会,前后秘密给希望工程捐款1000多万,但不为人所知。我在A集团刚做广告副总时,集团遇见一次严重危机公关,三年前我的一个建议,在关键时刻起了作用„„”

对啊,面试要给考官准备点绝活才能打动对方!《》一直强调不走寻常路。我沉下心,再次通读,很快,思路来了。

帖子上讲过一个故事。十九世纪初,一个美国商人想从英国进口一批钢琴,但头次进货需要进多少才能保证利润最大化?进多了,占压资金有库存;进少了,运费不合算,旺销断货也是损失。于是他做了一个“匡算”调查。当时美国大概有2000万个家庭,他聘请调查公司,在各地拜访15000户家庭,发现大概有1%的家庭有购买钢琴的实力,那就有20万台市场,再进一步调查发现,这些富裕家庭中有1%的家庭有购买欲望。有数据支撑,他在2000台基础上又打75折,首次进1500台钢琴。后来他批发到美国各地乐器代理商行,很快销售一空。案例说明,有数据调查的思维习惯,有数据匡算的方法,今后在工作上大有用场。

看到这里,启发来了。不就是数据匡算嘛,简单。第一轮面试得知,今年广东市场销售任务是2个亿。自己应聘某地级市的区域经理。我查到去年广东的GDP和某地级市的GDP,按两个亿任务换算成某地级市今年销售任务(GDP跟经济发展程度、消费量和人口密切相关,是个不错的参照物),最后计算结果大概是今年有1500万的销售任务。好,在面试时给考官抛出去。

我们一行三人从深圳出发,为一个名额而奋斗。其他两个人具有明显优势,有一个人还是从美的集团出来的,行业销售经验丰富。但无所畏,因为我相信自己准备的最充分。

果然,面试时,其他人准备工作和现场表达感觉一般,而我恨不得私下对着镜子朗声回答了过十次问题,当然是精神饱满地现场作答啦。面试顺利,如愿以偿。而那个某地级市今年有1500万销售任务的说法狠狠打动了考官一把!因为他们安排这个地级市的销售任务是1550万。我估计考官当时会想:“这位面试者是位有头脑的家伙!会算账。”

底薪涨了30%不说,关键是能跟随一家大集团一起发展,未来前景光明。所以,在这里我非常感谢《》和主人公雨浩的做事方法,他让我从此迈向了新生活。今后还会遇见各类销售难题,但相信,《》就是我的护法。

事后想起,这次面试成功,是运用了雨浩最擅长的“目标细分法”。把面试这个总目标拆分成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再把每件具体事彻底做透……呵呵,套用雨总口头禅:“不学习?洗洗睡吧。”

点评:

篇6:证据法书评

方姚

学号:2013004072

王圣扬教授著的《诉讼证明责任与证明标准研究》分上下两篇:上篇主讲诉讼证明责任,对我国三大诉讼的证明责任进行深入比较和剖析;下篇主讲诉讼的证明标准,探析影响证明标准的因素,比较西文和苏联的证明标准来剖析我国证明标准的优缺点,并对我国证明标准的改革提出建议。在此,先概述本书的内容后评断本书的优缺点。

一、全书内容概览

诉讼证明责任。

(一)王圣扬教授分析了奴隶制、封建制、资产阶级国家以及苏联、东欧等国家刑诉中原被告哪个主体承担举证责任的问题。

(二)提出举证责任是“一个具有多种含义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认为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是翻译上的不同所导致的概念模糊而无需辨析,证明责任与举证责任可以通用。

(三)在此引出证明责任这个主题后阐明证明责任的意义和作用。

(四)王圣扬教授根据刑诉法的有关规定、性质和任务认为公检法三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有查明案件事实的义务,法院在案件真伪不明的情况还要主动搜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因而承担证明责任。同理,王圣扬教授认为自诉案件的证明责任是由自诉人和法院共同承担的。

(五)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原则上不应承担证明责任的学理分析,并对几个认为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应当承担举证责任的观点进行驳斥。另外,还就例外情况下证明责任倒置的问题进行说理解释。

(六)解析证明责任的内涵,对我国三大诉讼中证明责任异同点进行比较,认为“查明案件事实”是三大诉讼的相同点。不同点是在刑诉中法院要承担一部分证明犯罪事实的义务,在民诉中法院在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不能自行收集证据时应当调查收集的职责,因而在刑诉、民诉中法院都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而行政诉讼的证明责任由被告人承担。

(七)民诉中证明责任分配的一般原则:谁主张,谁举证。但驳斥法官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应该承担责任的观点,认为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并进行了说理,并阐述法官在事实认定时的自由心证的判断标准问题。

(八)行政诉讼中被告是证明责任承担主体,驳斥原告承担证明责任的有关观点,并根据《行政诉讼法》中相关规定——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法院可以收集、调查证据,论述了在行政诉讼中法院承担一定证明责任。

诉讼证明标准论。

(一)对证明标准与相关概念进行辨析,归纳总结证明标准内涵,论述其性质,并对我国证明标准的概念及其性质进行分析。

(二)介绍历史上各种证据制度下

/ 5

及当代两大法系主要国家和苏联的证明标准,探究我国证明标准的渊源和苏联的证明标准对我国立法与司法的影响。

(三)探析证明标准与不同历史时期的法律文化之间的关系。

(四)探析证明标准与司法状况与法官素质之间的关系。

(五)论述诉讼目的、诉讼模式和诉讼价值三者关系及内涵,解析诉讼价值、诉讼目的与三大诉讼证明标准的关系,以及我国诉讼证明标准的改革与发展必须要适应诉讼价值、目的与模式。

(六)介绍几种证据制度中的证明标准,评析我国证据制度客观性的证明标准并论述内心确信的证明标准引入我国证据制度的可行性。

(七)介绍西方国家多元化的证明标准,评析我国的一元化的证明标准,介绍我国多元化诉讼证明标准的构建。

(八)介绍两大法系民诉的证明标准,提出我国应确立证据优势的民诉证明标准,并论述证据优势的证明标准在我国民诉中的实施。

(九)阐述我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论述我国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为法律事实更为合适。

(十)对三种关于刑诉证明标准层次性问题的具有代表性观点进行评析,介绍外国刑事证明标准的层次性问题,设想对我国刑事证明标准层次性的构建并举例适用。

(十一)阐述刑事证明标准与疑案的含义及关系和刑事疑案的处理与刑事证明标准的问题。

二、对本书的批判

(一)本书认为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只是翻译上的不同造成的词义混乱,实际上并无差别

举证责任与证明责任两者词义辨析在学界并无定论,造成实践中两者互用的现象。何家弘教授则认为证明责任必须以举出证据作为基础因而证明责任包括举证责任,而反过来“就会觉得难受”。一般举证责任的概念在庭审前使用较多强调提供证据,而证明责任则较多适用于庭审中强调运用证据证明案件事实,各自含义的侧重点不同,应有所区别。《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使用的则是举证责任这个概念,也就是说民诉中更多强调“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因而举证责任概念使用较多。

(二)作者驳斥法院不承担证明责任的观点并认为在刑诉、民诉、行政诉讼中法院均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

作者根据《刑事诉讼法》第50条规定:“审判人员、检察人员、侦查人员必须依照法定程序,收集能够证实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罪或者无罪、犯罪情节轻重的各种证据。”认为公诉案件的证明责任主要由公安、检察、审判机关及其工作人员承担;根据《民事诉讼法》第64条和《行政诉讼法》第34条、35条、36条、61条之规定认为法院有收集证据、查明案件事实的义务因而承担证明责任。作者的逻辑思维是法律规定法院要查明、证明案件事实,2 / 5

而我国有错案追究制度,法官不负责任的查明、证明案件事实是要承担责任的,所以法院承担证明责任。

“责任”在汉语词典中解释为:没做好分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的不利后果或强制性义务。作者自己也承认“对证明责任后果承担的不可推卸性”是证明责任的特征,而且是最主要的特征也是证明责任的核心内涵。何家弘教授认为证明责任包括三个层面:

1、提供证据的行为责任;

2、说服事实裁判者的行为责任;

3、承担不利后果的责任。我国是职权主义诉讼模式,诉讼活动的目的是查明案件事实,因而在法律条文中必然有法院有收集、调查证据的职权的规定。作者将法院的证明活动与错案追究的责任联系在一起阐明法院承担证明责任,是将证明责任的概念与法官依职权证明案件事实相混淆了。案件事实的证明活动是由原、被告承担的,如果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则应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法官作为一个居中裁判者,在案件事实真伪不明时,查明案件事实是基于法律规定职权从而才能更好的裁判,法官不可能承担诉讼的不利后果。而作者所指的错案追究责任,追究的是法官在审判中渎职不依职权查明案件事实或枉法裁判,与承担诉讼的不利后果无关,这点更能证明法官在案件中是不承担证明责任的。法院依职权有收集、调查证据,查明、证明案件事实的活动,而不能据此是证明责任的前两项内容就得出法院承担证明责任的结论,因为证明责任的核心含义是要承担诉讼不利后果的,离开此语境谈证明责任毫无意义。

(三)本书在上篇证明责任中缺乏对证明责任倒置与证明责任转移的介绍

作为诉讼证明责任的专门研究,应该系统全面的介绍证明责任所涵盖的所有方面,使之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而且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证明责任的转移属于证明责任分配的特殊规则具有重要的意义,应独立成章进行独立的研究。

本书提到了“例外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并以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重点举例说明例外情况下证明责任倒置的规则,但缺乏对证明责任倒置这种证明责任分配特殊规则的归纳与总结,更没有提到证明责任分配的另一种特殊规则——证明责任的转移,更无从谈起证明责任转移与证明责任倒置的相互比较了。何家弘教授对证明责任的倒置与转移进行了总结归纳,并对两者含义进行了辨析,他认为二者之义是有差别的:证明责任的转移在实质上并没有违反“谁主张、谁举证”的一般证明责任分配规律,因为证明责任的转移都是基于辨方提出了具体的事实主张,即承担证明责任者都是提出事实主张的一方;而证明责任则是违反了“谁主张、谁举证”的规律。

作者驳斥了“例外情况下,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承担证明责任”是有罪推定的观点,指出在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中并不是无根据的猜测,而是在查证犯罪嫌疑人真实经济水平与收

/ 5

入严重不符后做出很合理的推测,而且由于案件的特殊性司法机关往往对差额巨大的财产无法查证,而对于犯罪嫌疑人来说即使承担证明责任也很好举证说明财产来源的合法性,另外这种证明责任的倒置也是出于举证便利和诉讼效率等社会政策性的考虑。

三、本书新的观点

(一)作者驳斥原告诉不作为的行政诉讼中承担一定的证明责任的观点

有人认为“原告必须提供支持自己事实请求的事实根据,也就是负有举证责任”,而作者认为这只是原告提起行政诉讼的一个诉讼条件而已,案件还处于受理阶段还没有进入诉讼更谈不上举证责任。

(二)作者认为证明标准因诉讼类型而异,因诉讼主体而异

1、作者认为证明标准应有一定的层次性,在诉讼的不同阶段应当适用不同证明标准,比如刑诉中采取强制措施的标准就比起诉的村标准低,而起诉的标准则比审判的标准低,这样的设置有利于诉讼的顺利进行。

2、作者认为证明标准应是多元性,应因诉讼类型不同,如刑诉就是为了打击犯罪和保护无辜,证明的标准必然要严格;而民诉是为了解决民事纠纷,为了更好的裁判证明标准就相对较低;而行政诉讼为了查明具体行政行为的合理性与合法性问题,行政主体行使的是国家行政职权不能像一般民事主体能自由处分。另外,行政权在行使过程中还涉及社会利益,因而证明标准自然要比民诉高。

3、作者认为证明标准还应由诉讼主体而异,如刑诉中公诉机关行使强大的公权力进行调查取证,而被告可能被采取了强制措据确实充分”的标准,而在被告承担证明责任的案件中,比如持有型、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犯罪,只需说明合理来源即可证明,因而被告的证明标准要比公诉机关低。

(三)建立民诉“证据优势”的证明标准、行政诉讼“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和构建刑诉多层次的证明标准

根据我国现行法,我国三大诉讼实行一元化的证明标准——案件事实清楚、证据确实充分,也就是说我国实行的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而对于民诉来说,此证明标准要求太高,而且与民诉追求高效的解决诉讼纠纷的目的不符,提出了相对低一点的证明标准——证据优势,即证据盖优性占优,也就是说证明主张事实的证据比反对该事实的证据更可靠、更有说服力,证据在“可能性的天平上”占有一定的优势即可。证据优势的证明标准符合“谁主张、谁举证”的证明原则,亦能体现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同时也能体现民事意思自治与诉讼的经济原则。另外,作者根据《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第73条“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证据,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人民法院应该结合案件情况,4 / 5

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认为这一规定实际上确立了高度盖然性的证明要求,并论述了此校准的施行。

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应是高于民诉而低于刑诉的,作者认为客观真实的证明标准对行政诉讼同样要求过高,法律真实的证明标准就能达到证明的要求了。行政诉讼还有一个监督和补救的功能,而且作者举出一例,行政诉讼所做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是正确的,只是有些证据尚未取得,而《行政诉讼法》不允许被告在诉讼中收集证据而要判被告败诉,但如果依客观事实就应判被告胜诉。据此,作者认为这显然是根据法律真实而不是客观真实来作为证明标准的。我赞成法律真实作为行政诉讼的证明标准,但否定作者提出的论据,因为行政主体在做出具体行政行为时就应当先收集证据否则就是程序违法,具体行政行为在客观上就是违法行为因而要承担不利的诉讼后果。

作者认为在刑事诉讼中的证明标准应当是具有层次性的(前面已经说明),驳斥将刑事诉讼行为的条件(如立案、逮捕等条件)作为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而主张重构一个有层次性我国的刑诉证明标准。美国证据法则和证据理论将证明程度分为九等,作者参照此分法将我国刑诉的证明标准划分为五等:

1、确定无疑

2、排除合理怀疑

3、有确实证据的推定

4、优势证据

5、有证据证明有犯罪事实。将这个五个层次性的证明标准分别对应立案、侦查、审查起诉、审判这四个阶段的证明对象并规定了证明结果。其实,作者就是对美国证明标准的九阶层理论进行了精简和改造,并使之与我国刑诉的各阶段对应起来,使之适应我国刑诉证明活动。

篇7:《西游记》书评

最近,我看了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西游记》的作者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的作品。在他的妙笔下,一个个人物写得性格鲜明,活灵活现。《西游记》是一部伟大的浪漫主义小说。他创造了一个神奇的,丰富的幻想世界。

书中介绍了、猪八戒(悟能)、沙和尚(悟净)和唐僧(玄奘)西天取经的故事。孙悟空机智勇敢,一心为了师傅着想,会七十二种法术。每当师徒遇上妖怪,他总是第一个站出来保护,浑身充满正义感,也让妖怪闻风丧胆。这种精神令我敬佩。

二师兄猪八戒憨厚老实,贪生怕死。却有一颗正义之心。吴承恩把他写的幽默风趣,为人正直。也一直为了师傅,他吃苦耐劳,忠心耿耿,也让我竖起大拇指。

沙师弟在整本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地位。虽然战斗力不强,一路上为师徒遮风挡雨,第一个想到师傅,十分善良。粗壮的外表却有着善良的心,不怕苦,不怕累。

还有唐僧,一心向佛,善良忠诚,为他人着想。他有着明确的目标————取经。在故事中起到了领导者的作用,为大局着想。吴承恩不仅把几位师徒主人公描写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而且妖怪外貌、场景描写得十分细致。

《西游记》中,我看到了许多发扬正义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更是值得我们学习!

五(5)班

篇8:书评

书评

《秘景超油画、水粉、水彩、速写、素描、散文作品集》2010年由河北省美术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河北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河北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曹宝泉先生,著名画家张新武先生为该书作续。

《秘景超油画、水粉、水彩、速写、素描、散文作品集》大八开,四十五个印张,全彩色精装印制,中英文对照,装潢典雅、精美。定价690元。

全书发表秘景超绘画作品200余幅,散文、随笔、艺术评论文章10余万字,及画家绘画三十多年生活图片40余幅。翔实、生动的记录了画家几十年如一日痴迷于绘画的全部过程。为读者能走进画家的作品,走进画家的内心世界,提供了一个近距离与画家对话的平台。

河北省美术出版社总编辑曹宝泉先生在本书的序言中这样写到“老秘是一个内心情感十分丰富的画家,这与他的性格和生活状态有关。他对朋友的真诚与豪爽,对权贵、权威的不屑一顾,对个人生活的不拘小节,都反映出了他的判逆性格和对真情的渴望与追求。”

篇9:《目送》书评

最犀利的一支笔也有罪难以言尽的时候。

——————题记七十三篇散文归结起来,是这样一段话:所谓父子母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如此平平淡淡的话,读起来,心里却不知是被什么扯了一下,莫名的痛楚,铺天盖地席卷而来,撞击胸口,方才还畅通的呼吸不知为何窒住。书中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我曾认为我尚是年轻,这一切离我还很遥远。用了三四天的时间读完这本书,慢慢合上,心中一片片都是空白。

看完《目送》后,突然有彻骨寒气浸身,提醒我这些离我的未来随时近在咫尺。人生的挑战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分下一秒你会在哪里,直至跨入永恒的宁静。龙应台将这一切细细编织,将无言的缱绻写入笔尖。没有激昂的笔调,只是极尽写实,街头巷尾,不只是哪年栽下的梧桐树下,老婆婆絮絮讲着年轻时的故事,猫趴在墙头上一整个下午,风来梧桐叶轻摇,风去紫荆花绯红的香气漫卷;日出时刻大武山上鸟鸣入窗,月升时分素白潜入窗中,流淌在瓷砖上,夜半的微霜沾湿鲛绡。于无声无息中将一切弹在笔尖心头,让人在凉月漫天时分暗自垂泪。

《目送》中只是平常的市井生活,一段旅途,一声杜宇啼血,在她笔下都能勾起细微的遐思,你无法不被她细心隐在字里行间的那份感情打动,在最具体最生活的食物上展现的感情,比什么都要来得温润,来得润物无声。书里的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昔日英姿勃发的父亲,现今已魂归湘楚大地;往昔干练的母亲,如今却连自己的亲生女儿也不认得;昔日膝下玩闹的孩子,如今已是一个内心波涛汹涌的高瘦少年,面对自己的世界。一年又一年的剥离,一年又一年的心痛,一年又一年的思索,凝成一本《目送》。

在《目送》里写道孩子将是你的生命的延续,他刚生下来时哇哇大叫,给你一个肉肉的细小的背影;他三岁时调皮得让你抓狂,给你一个满地乱爬的背影;他七岁时你担心他那乱七八糟的数学成绩,他给你一个很不甘的背影;他十三岁时你担心他从别的地方看到不该看的东西于是尝试着和他交流,而他仿佛对此不屑一顾,只给你一个很倔强的背影;他十六岁时不搭理你,永远只给你一个消瘦的背影;他二十岁时飞扬跋扈得仿佛整个天下都是他的,而你的所有劝诫全都成了废话;他三十岁时你几乎要用年来做单位用以计量和他见面的频率,他一直给你一个忙碌的背影;他四十岁时你已经老得满脸褶子走不动路了,你行动不便,偶尔还会尿床,你在这时候回过头望望,这一辈子,望到的全是他的背影。而当他终于真切地望着你的时候,你已经快不行了,你看着他哭,你笑,你知道,他是你的延续。

我们的一生,一直在目送中度过。目送我们的先辈远离,目送年轻人渐渐飞走,自己也被别人目送远行。但终究只是目送啊,一个人的旅途漫长,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而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莫言孤单,这一切注定要在每个人身上发生。或早或晚,都要面对未竟的长夜漫漫。

这是关于光阴的故事,我们每个人都在时光的洪流中渐渐长大,我们眼前的背影从高大到佝偻,自己也就慢慢成了别人眼里的背影。当我们再不能为过往的遗憾一一买单的时候,彼时的目送就成了眼下的悲凉。

上一篇:什么是阅读小知识下一篇:路桥类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