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负效应

2024-05-02

税负效应(通用9篇)

篇1:税负效应

税负分析不能简单比税负高低

征收率是税收征管征收效能的直接考核指标,税收负担是说明税收经济关系的直接分析指标。初看,二者各有自己的分析应用领域,然而认识事物的本质就会发现这二者实际上是同一事物分析的两个方面,具有同一性和关联性。

一、关联性理论推导

所谓征收率,是税收征收结果与纳税能力的对比关系,是直接反映和考核税务机关征收效能的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征收率=实际征收入库数/纳税能力 ×100% ………………………①

所谓税收负担,是税收与税源的比例关系。该指标是从静态说明税收经济关系的重要分析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税收负担=税收总量/税源总量 ×100% ………………………②

税收负担从税法规定到实际征收,又可分别由下式表述之:

理论税收负担=纳税能力/涉税经济总量 ×100% ………………………③

实际税收负担=实际税收入库数/涉税经济总量 ×100%………………………④

考核实际税收负担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即合法性,其基本方法是用实际税收负担比理论税收负担,即用公式④比公式③,比较结果如下:

实际税负/理论税负=(实际税收/涉税经济总量)/(纳税能力/涉税经济总量)= 实际税收纳税能力=征收率 ………………………⑤

从①式到⑤式,虽然公式的表现形式不同,但推导的结果说明征收率与税收负担二者反映的内容都是一回事。税收负担从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反映税收征管效能,征收率从征管效能的角度认识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

二、辩证认识两指标的内涵

虽然征收率和税收负担可以用于反映和分析税收征收效能这同一事物,但是并不排除这两项指标有其各自丰富的内涵和特点。

征收率以反映征管质量和征收效能为主,间接地可以认识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这一指标简洁直观,可以用清晰的数字说明税收征收效能和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以实际征收数与纳税能力的比值为参考标准:当这一比值等于1时,表明实际征收结果与纳税能力相匹配,说明税收经济关系与税法规定相吻合;当这一比值小于1时,表明实际征收不到位,说明税收经济关系低于税法规定的要求;当这一比值大于1时,表明实际征收过头,说明税收经济关系大于税法规定的要求。

税收负担,取得的这一数据往往是实际税收负担,它可以直观地表现出税收经济关系,即税收经济比例关系,但并不能直接地表现出税收征收效能的情况和税收经济关系到位与否的判断。所以说这一指标更加隐晦,只有将其与理论税负作比较,才能反映征收效能与税收经济关系贴近税法规定的程度。同时,由于税收负担的形成凝聚着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所以税收负担包含的内容更丰富,值得研究的视角更复杂,反映的情况既极具内涵又隐晦难解。因此,单凭实际税负这一指标,难以说清税收经济关系的合理性与合法性。

三、正确应用

从第一部分的理论推导可知,不论税负的高低,征收率都可能等于1。当一个地区的税负高于20%时,未必其征收率就接近于1;反之,一个地区的税负低于10%,其征收率未必就不等于1。第一部分的理论推导说明,征收率是否等于或接近于1,不是由税负的高低决定的,而是由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的贴近程度决定的。同时,一个地区的税收负担的形成是受经济结构、税收政策和税收征管诸多因素的影响,各地税负的高低与否没有直接可比性。

那么各地的税负如何比较呢?有两种途径:一是同业税负的比较;二是税负位差的比较。同业税负的比较,由于剔除了经济结构的影响和税收政策的影响,所以综合各行业的税负情况可以计算出一个地区的征收力度。税负位差是指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的差值。由上述可知,不能简单地比较税负的高低,而应比合理性,以及与理论税负的贴近程度。研究各地税负的合理性,不要看其税负高与低的绝对位置,而要看其实际税负与理论税负位差。

同业税负与税负位差两种分析方法中,由于税负位差需要计算理论税负,即估算纳税能力,所以应用难度较大。得不出纳税能力,就无法实现税负位差的分析。由于纳税能力的估算一方面难度大,另一方面尚不为地方重视,故目前同业税负的分析较为普及。

作者单位:国家税务总局计划统计司

篇2:税负效应

(一) 涉及的增值税主要条款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可以在计算当期应纳增值税中, 一次性扣除当期外购固定资产价值中所包含的全部增值税税额。主要条款为:

1.自2009年1月1日起,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购进 (包括接受捐赠、实物投资) 或者自制 (包括改扩建、安装) 固定资产发生的进项税额, 可凭增值税专用发票、海关进口增值税专用缴款书和运输费用结算单据从销项税额中抵扣, 其进项税额记入“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 (进项税额) ”科目。

2.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进项税额, 是指增值税一般纳税人2009年1月1日以后 (含1月1日) 实际发生, 并取得2009年1月1日以后开具的增值税扣税凭证上注明的或者依据增值税扣税凭证计算的增值税税额。

3.允许抵扣的固定资产, 指使用期限超过12个月的机器、机械、运输工具以及其他与生产经营有关的设备、工具、器具等。

4.购进的固定资产仅用于非增值税应税项目、免征增值税项目、集体福利或者个人消费的不得抵扣;纳税人自用应征消费税的摩托车、汽车、游艇, 一律不得抵扣进项税金。

(二) 涉及的所得税主要条款

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为固定资产达到使用状态的全部价款和价外费用。新增值税法条件下, 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不包括外购固定资产所缴纳的增值税额。

二、新增值税法对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税负影响

(一) 对增值税的影响

旧增值税法允许企业当期外购的用于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固定资产的增值税额从当期销项税额中作为进项抵扣。企业固定资产投资当期缴纳的增值税税额减少, 为企业降低了因设备投资而产生的税收负担, 有利于鼓励企业技术进步和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如果当期的销售货物金额为S, 当期购入的固定资产价格为K (含运费) , 当期购进的可抵扣的购进除固定资产外的生产资料金额为B, 增值税适用税率为t (假如销项税税率、进项税的抵扣税率和购进货物的运费的抵扣率一致) , 那么企业当期应纳增值税为 (S-B-K) t/ (1+t) 。由于增值属于价外税, 在计算增值税时所有金额都应剔除为不含税价格。对于固定资产以及外购生产资料的当期可抵扣的进项税额, 可以为从供货方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上记载的增值税税额。旧增值税法条件下当期应纳增值税 (S-B) t/ (1+t) , 新增值税法为企业减轻税负K×t/ (1+t) 。增值税转型使得大量采购设备、固定资产投入比例较高的行业收益较大。对纳入2009-2011年产业规划的十大产业中的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石化等产业扶持技术创新、加大技术投入、加快技术改造, 淘汰落后产能, 支持骨干企业进行联合重组等有较大的推动作用。对于电子信息产业和物流业的推动作用较小。

(二) 对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影响

企业的增值税由于外购的固定资产所缴纳的增值税可以在当期进项抵扣, 使得根据增值税、消费税和营业税为税基计算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负担降低。假如城建税税率和教育费附加税率合计为t*, 那么企业当期应纳的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为 (S-B-K) t×t*/ (1+t) , 相对于旧增值税法下的税负降低了K×t×t*/ (1+t) 。

(三) 对企业所得税的影响

企业当期可以扣除的外购固定资产的增值税的计税依据为不含税的固定资产购进额。计算所得税时, 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在所得税前扣除, 冲减所得税, 以鼓励固定资产投资。按照新所得税税法第五十八条, 外购的固定资产按照购买价款和相关税费 (含运费) 以及直接归属于使该资产达到预定用途发生的其他相关支出作为计税基础。在新增值税法下, 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为固定资产的不含税价格、固定资产的增值税额以及固定资产在达到使用状态条件下的其他费用等。在旧消费税下, 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中不再包含购进固定资产所缴纳的增值税额。这样企业固定资产的折旧金额就发生了变化, 使得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内的所得税税负增加。假如企业的所得税税率为T, 固定资产的使用期限为n, 在旧增值税法条件下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价基础为K, 平均年限法下的固定资产折旧金额为K/n, 固定资产投资为企业减少的所得税税负为K×T/n。新增值税法条件下固定资产的计价基础为K/ (1+t) , 那么在平均年限法下的固定资产年折旧金额为K/[ (1+t) n]。固定资产投资的年折旧金额为企业每年减少所得税税负K×T[ (1+t) n]。可以看出增征税转型后的企业在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内的所得税的增加额为K×T/[ (1+t) n]-K×T n=K×t×T/[ (1+t) n], 也就是在新增值税法条件下企业的所得税税负加重了K×t×T/[ (1+t) n], 增值税转型后企业购入的固定资产产生的整体税负为 (S-B-K) t (1+t*) / (1+t) +K×T[ (1+t) n]。

(四) 新增值税法对企业利润的影响

新增值税法使得企业的净利润由于折旧期限内的固定资产折旧额的计价基础降低而减少。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内冲减利润的金额即为所得税税负的增加额K×t×T[ (1+t) n]。

三、税负效应分析

新增值税法条件下, 企业购入固定资产的当期降低了企业的增值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 但是随后增加了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各期的所得税, 并降低了各期的净利润, 这样就产生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双刃剑效应。其中企业的增值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降低值为正效应, 而企业固定资产使用期限内各期的所得税增加和各期净利润的降低为负效应。为了振兴民族工业, 提高十大振兴产业, 使得涉及增值税转型的企业能够见到固定资产投资的效益增加值, 就应该有增值税转型的正效应大于负效应。

正效应为当期企业的增值税及城建税和教育费附加的减少额K×t/ (1+t) +K×t×t*/ (1+t) =K×t× (1+t*) / (1+t) 。负效应, 由于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内各期都要增加的所得税税负为K×t×T[ (1+t) n], 那么n期内, 就企业购进固定资产这一独立项目来说, 为企业增加的所得税税负的和即为各期增加的所得税的现值之和, , 其中R为投资者要求的报酬率。

两种效应比较:

当t=17%或13%、t*=10%、8%或者4%, T=25%、20%或15%时:

从两种效应比较可以看出, 在现行的各种增值税税率、城建税税率和所得税税率的条件下, 新增值税法为企业购入的生产增值税应税项目的固定资产带来的正效应都大于负效应, 即增值税和城建税及教育费附加的减少值带来的正效应足以弥补所得税减少带来的负效应。

从财务管理角度看, 企业较为注重当期现金流或者当期利润, 而新增值税法为企业决策者提供了直观视角, 对当期现金流减少的正效应反应较为敏感, 而对固定资产折旧期限内由于固定资产计价基础的减少使得所得税增加的现金流支出的负效应反应较为迟钝。

四、结论

在新消费型增值税体系下, 进项税额的抵扣降低了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税负成本, 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或劳务成本, 为企业参与技术改造、更新生产设备、加大固定资产投资提供了动能支持, 也为企业提供了公平的税负环境。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 在从生产型转化为消费型时, 产生的正负效应对企业的整体税负都在发生作用, 一般来说, 正效应的作用较为明显, 然而新增值税法的定量负效应虽然较为薄弱, 但是也产生了其他的负效应。由于购买固定资产的企业取得的增值税专用发票作为一般纳税人才有抵扣权限, 所以增值税转型的惠及方只能是增值税纳税人中的一般纳税人。新增值税暂行条例降低了增值税纳税人进入一般纳税人的准入门槛, 也使更多的纳税人能够享有增值税转型带来的税负降低的收益。但是重新认定为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纳税人税收负担并未改变。增值税转型为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筹资方式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特别是以融资租赁方式租入的固定资产, 租入的固定资产由于不能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 (提供融资租赁的企业不是增值税纳税人而是营业税纳税人) 就不能享有新增值税法的正效应, 在一定程度上可能会遏制融资租赁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韩耀星, 孙树营.新税收政策与会计操作实务 (上、下) [M].北京:中国市场出版社, 2009.

篇3:中国税负的行业分布及效应

三大产业及主要行业门类的税负分布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14》和《中国税务年鉴2014》的数据,2013年第一、二、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为10.01%、43.90%和46.09%;三大产业的税收比重分别为0.13%、47.28%和52.58%;第二产业中,工业贡献了41.48%的税收,建筑业贡献了5.80%;第三产业中,批发和零售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分别贡献了13.23%、12.97%和9.87%的税收,这三个行业贡献了全部税收的36.07%,贡献了第三产业税收的68.60%。

从百元增加值税负看,2013年百元GDP的平均税负为21.09元,其中第一产业仅为0.28元;第二产业平均为22.72元,其中工业为23.62元,建筑业为17.85元;第三产业平均为24.06元,略高于第二产业,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为28.51元,金融业为35.30元(金融业中包含了保险业交强险代缴的车船税,扣除该项后金融业百元GDP税负为34.33元),房地产业高达46.73元。金融业和房地产业占GDP的比重为11.75%,对税收的贡献高达 22.84%。而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百元增加值税负为8.76元,住宿和餐饮业为7.33元,远低于平均税负。

税收贡献行业(产品)排名

在工业领域,按行业大类的税收贡献进行排名,2013年贡献最大的行业是烟草制品业,贡献了全部税收收入的4.53%;其次是石油加工、炼焦和核燃料加工业,税收贡献为3.62%,其中成品油的贡献为3.21%;第三是汽车制造业,税收贡献为2.90%;第四是电力、热力生产和供应业,税收贡献为2.89%;第五为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税收贡献为2.19%;第六为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税收贡献为1.86%。上述六项税收贡献合计约为18%。

上述产品在批发环节也产生了大量税收,其中烟草制品批发环节的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47%;汽车及零配件批发为0.45%;煤炭及其制品批发为0.31%;石油及其制品批发为0.43%,四项合计达到2.66%。汽车在销售和使用环节还需要交纳车辆购置税和车船税,扣除重复计算部分后,车辆购置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2.16%;车船税为0.39%;这两项合计为2.55%。

综合上述各环节(未考虑零售环节)的税负,能源行业(石油、天然气、煤炭和电力、热力生产及供应业)贡献了全部税收的11.3%;汽车行业贡献了5.9%;烟草行业贡献了6%;合计为23.2%。

扣除车船税后,金融业贡献了全部税收的9.6%,其中银行业贡献了7.18%。房地产业贡献了全部税收的12.97%。在房地产开发、交易、保有环节还有耕地占用税、土地增值税、契税、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五个税种,2013年,上述五个税种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0.13%,扣除房地产业重复计算部分后的比重为4.58%。两项合计,房地产相关的税收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17.55%。如果将建筑业作为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开发上游环节的税收,则固定资产投资和房地产业的税收贡献为23.35%。

综上所述,2013年房地产、建筑业、金融业合计贡献了税收收入的三分之一;能源、汽车、烟草合计大约贡献了税收收入的四分之一。

主要税种的行业分布

中国的消费税是选择部分行业征收的,2013年国内消费税收入为8293.94亿元,烟、酒及酒精、小汽车和成品油四个税目占消费税收入的98%以上。其中烟草生产环节的消费税占税收收入的比重为45.4%,烟草批发环节的比重为6.4%,两项合计烟草消费税的比重高达51.8%;成品油消费税的比重约为33%;小汽车约为10.6%;酒及酒精约为3.5%。

增值税和营业税是普遍征收的流转税,随着“营改增”的推进,预计2015年增值税将完全取代营业税。2013年国内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三个税种合计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接近60%。在“营改增”背景下,我们将增值税、营业税合并称为一般流转税。从表2中可以看出,流转税和企业所得税在不同行业的分布并不一致,第二产业贡献了55.04%的一般流转税,但企业所得税仅有36.58%;其中,制造业占一般流转税的比重超过三分之一,但仅贡献了五分之一的企业所得税。

第三产业一般流转税的比重仅为44.91%,企业所得税的比重却高达63.36%。其中,金融业缴纳的一般流转税的比重仅为6.94%,却贡献了26.26%的企业所得税,金融业中银行缴纳的企业所得税的比重为21.76%,比全部制造业企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还要高出将近1个百分点。而金融业和房地产业两个行业缴纳的企业所得税高于整个第二产业。

税负分布的影响与下一步税制改革方向

中国现行的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使居民取得收入环节的税负较轻而消费环节的税负较重,由于随着收入的增长,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因此现行税制的收入分配功能较弱,整体税制具有累退性。

而在商品和服务的生产和流通环节征收的税收大部分作为成本通过提高价格转嫁给了消费者,这种税制结构是国内外相同商品价格差距较大的重要因素,也是导致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由于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可以退税,所得税不能退税,流转税比重高的国家其出口商品的实际税收含量较低,这会刺激出口,不利于内外需的平衡。

此外,随着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的提高,相对于超额累进的个人所得税,在交易环节按比例税率征收的流转税,尤其是增值税收入缺乏弹性。未来面对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和城镇化建设带来的支出压力,税制结构转向收入弹性更高的直接税有利于实现财政收入的持续稳定增长。

从税负的行业分布看,近年来房地产、金融业、建筑业占税收收入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加上能源和汽车后则接近一半。随着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速放缓和产业及消费结构的变化将使房地产、能源、汽车等行业难以维持原有的增长态势,这将给税收收入带来严峻的下行压力。而第二产业与第三产业,尤其是制造业和金融业一般流转税负担和盈利能力的背离说明减轻实体经济的税收负担迫在眉睫。

因此,中国下一步税制改革的方向是在稳定税负的前提下,逐步提高直接税的比重,尤其是提高个人所得税的比重,相应降低间接税的比重。这不仅有利于发挥税收调节收入分配的作用,对于扩大消费、鼓励投资和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也具有重要意义。

篇4:唐初的“税负指数”

政府该不该直接从事商业活动, 一直都是古今中外政府和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大问题。汉武帝之后的历朝历代, 政府对生活必需品到底是国家经营, 还是民间经营, 一直摇摆不定。

唐初, 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发出了坚定的声音。唐高祖李渊明法规定, 政府和官员不得与民争利。与之相对应, 政府全面退出一般生活品的生产和经营, 放开手让民间来主导。于是这一时期, 形成了较大一波“国退民进”的高潮。

同时, 商人的地位在唐太宗李世民时期, 也得到了提高。本来, 古代的商人地位较低, 位于“士农工商”的最后。但是, 李世民不拘一格, 选拔一些商人担任政府的财政官员, 使得商人和商业活动有了一个很好的氛围和环境。因为唐代的开放政策, 妇女地位也显著提高, 有很多女性也独立从事商业活动。《太平广记》记载, 当时一位丈夫姓贾的妇女, 在丈夫死后, 继续做生意, 收入蔚为可观, 成为大商人。

唐初, 法律还规定女性拥有遗产继承权, 女性的公民权趋同于男性。如此, 社会才会充满活力, 经济和商业才会更加繁荣。

政府在退出生产经营的同时, 并未放弃政府管制的职能。《唐律》 (可视为唐代的宪法) 规定, 为保证商业市场的正常秩序, 政府要对价格实行规范和引导, 并要在买卖双方发生价格纠纷时, 第一时间作出判定。为防止多个商人对市场的联合垄断, 各级政府要下大力进行打击和严惩。

在“国退民进”的大环境下, 唐初的政府开支是相当克制和谨慎的。我们都知道, 国民财富是一个大蛋糕, 民众切的多了, 政府就吃的少了。唐初的制度本身就在客观上意味着政府分得的蛋糕较少。而且, 唐太宗鉴于隋炀帝好大喜功、极度淫奢而亡国的历史教训, 主观上要求政府减少支出。

太宗贞观十年 (公元636年) , 有一个大臣上奏, 说首都的夏季天气酷热, 湿气很重, 建议给太宗修造一个避暑的夏宫。太宗听后, 坚决反对。他认为, 政府用的每一分钱, 都来源于民众的税赋。建造夏宫, 只会消耗国家的财富, 从根本上说就是劳民伤财。

帝王如此, 唐初的大臣更是简朴到令人惊讶的地步。如当时的户部尚书戴胄, 因居所太过于简陋, 死后都没有一个像样的地方来供人祭奠。唐太宗实在看不过去了, 特命政府出钱, 为戴胄造了一座宅邸。还有名臣魏征, 宅邸内居然没有专门的客厅, 还不如一般的中等收入者。

与之相对照的是民间的富庶, 据史料记载, 当时, 一位捡垃圾、收废品的普通劳动者和一位清除粪便的工人, 都因善于经营, 把产业规模化而成为百万富翁。

唐初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低税率时代

按照现代财税理论, 税收是为了进行国民财富再分配, 减少贫富差距。唐高祖时期, 政府把全国农户分为三等, 根据农户的财力进行梯级田税征收, 较为灵活和人性化, 使得农户在灾荒、劳动力伤残或死亡等特殊情况下, 能够少纳税, 减少其经济负担。为了进一步达到减少贫富差距的目标, 唐高祖李渊在原有的三等划分的基础上再次细分, 把农户分为九等。这样, 在农户土地产出和经济状况堪忧的情形之下, 政府能够适当地调低对特殊农户的田税税率, 甚至减免其田税。

在田税政策上, 唐初对外国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民还有优惠政策。对于加入中国国籍的外国农户和牧民, 也分为九等, 最差的两等可以免除各种赋税。对于中国南方的少数民族, 经济状况位于最差等级的农户, 总体上说, 每百亩纳税还不到100斤米。如果是那些远离汉人居住地、生产更为落后的少数民族, 在税率上还有优惠政策, 在已经减少的基础上再减半。

因灾害而农业生产受到影响的农户, 在田税减免上也有相应的规定。一般产量损失达到40%的, 可免粮食税;损失60%的, 可免粮食税和经济作物税;要是达到70%的, 可免除所有税负。

可见, 在唐初, 人们的税负痛苦指数是相当低的。至少, 比起它之前的隋代和更早的北周, 人们的纳税负担是大幅度降低了。

唐太宗的主导思想就是把财富留在民间

古代的商税, 其实就是现代的流转税, 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和关税等。唐太宗李世民即位之初 (公元626年) , 就下诏书规定, 在整个中国北方严禁收缴流通税, 并废除黄河流域各个口岸的关卡, 使得国内货物得以快速、便利地流通, 极大地加强了国内贸易的自由度。这在中外历史上都是极其罕见的。唐太宗的主导思想其实很简单, 就是政府不与民争利, 把财富都留在民间。零口岸税的政策极大地提高了国民进行投资和积累财富的热情。

为了实现这项政策的效率最大化, 防止官员、豪强等特殊群体通过各种资源优势进行商业活动, 政府同时规定, 五品以上的官员不得经商, 违者重惩。禁止高级干部从事商业活动, 其实就是把零口岸税的政策所带来的收益留在民间。

唐代在大规模减税的基础上, 也并非全都是减税或免税, 而是有差异性地对待。譬如说流通税的税率, 在北方很低, 但是在南方, 尤其是长江流域, 却相对要高一些。在南方征收的流转税高于北方, 是南北经济条件不同和财富的差距所造成的。同时, 这也体现了结构性减税的有减有增, 而非绝对的减税或免税。根据财富和实际经济状况而差别化征税, 正是现代财税理论的一个重要方面。

除了对国内贸易保持低税率之外, 唐初对外关税的税率, 也相对很低。唐太宗李世民一继位, 就下诏开放国际贸易, 不管是对北方的陆地过境贸易, 还是对东南方的海运过境贸易, 各地方政府都不得任意征税。

篇5:中美金融机构税负差异及效应

关键词:银行;金融机构;税负;效应

一、中美税负差异

(一)两国税收管辖权的差异

所谓税收管辖权,是指国家在税收领域上的主权,是一国政府行使主权征税所拥有的管理权力,它具有独立性和排他性。目前在国际税收领域,通行着三种税收管辖权,即所得来源管辖权、居民管辖权和公民管辖权。中国行使的是所得来源管辖权和居民管辖权,而美国则同时采用三种税收管辖权。美国税收管辖权的管辖对象具体包括两类:(1)美国公司的世界范围所得。(2)外国公司的美国源泉所得。而中国税收管辖权的管辖对象包括:(1)中国境内实行独立经济核算的企业或者组织(包括国有企业、集体企业、私营企业、股份制企业等)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2)总机构设在中国境内的外商投资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境外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3)外国企业来源于中国境内的生产经营所得和其他所得。由上可知,美国注重注册所在地,而中国则强调实际经营管理地。

(二)两国税率差异

从国内情况看,银行业不论从事何种金融业务,原则上统一按照“金融保险业”税目征收营业税,并按照规定的营业税额附征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从税收收入构成看,又以营业税为主,当前我国金融业的营业税税率为5%,明显高于实行3%税率的交通运输、建筑安装、邮电通信等行业。因此,其税率高低对我国金融机构税收负担影响很大。

(三)两国税基的差异

企业所得税中的税基就是企业应税所得。众所周知,从总所得到应税所得,要经过一系列的扣除,这在中美两国是一致的。但对于哪些项目可以扣除,具体到每一个项目该扣除多少,两国规定则不尽相同。相比而言,美国对折旧费用的提取实行放松管制,采用加速折旧法,因而实际税率大大低于名义税率。

二、我国金融机构税负效应

(一)金融流转税方面

目前,我国金融业务要缴纳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教育费附加税等税费。但是我国银行业营业税税负明显过重,造成高税负的主要原因是:一是金融业营业税是按照营业额全额征税而不是按照净额,即价差征税;二是金融企业购进货物所承担的增值税是不能扣除的。三是内资金融机构普遍存在不良贷款高的通病,由于营业税原则上是按权责发生制的要求征税的,因此,在滞收利息额比较高的情况下,银行实际的利息收人所承担的税负就要比法定税率高。四是目前我国规定对一般性贷款按照利息收人全额征收营业税,对外汇转贷按照利差征收营业税,而内资银行的业务主要以人民币贷款为主,外资银行以外汇转贷为主,所以导致外资银行营业税实际税负远远低于内资银行。而且,外资银行不必缴纳城市维护建设税和教育费附加使得内外资金融机构存在严重的流转税负不公平。五是金融机构间的往来没有纳人营业税征税范围。金融机构往来是指商业银行之间,商业银行与人民银行之间(商业银行向中央银行送存或提取现金、缴存存款准备金、向中央银行借款、办理再贴现及通过中央银行汇划款项等),以及与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由于办理资金划拨、结算等业务而引起的资金账务往来。并按约定的利率互相计息,其取得的利息收人即为金融往来收人,目前国内银行的金融机构往来收人所占比重较大,金融机构之间的往来日益增加,有些银行甚至超过50%,对这部分收人不征营业税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这也是导致银行资金运用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金融所得税方面的问题

我国银行业由于税前扣除项目不充分而导致所得税基偏大,原因有几方面:第一,工资费用扣除不足。金融行业的工资趋势是高薪,但银行业只能按计税工资在税前扣除工资费用,导致扣除严重不足;第二,内外资银行税前扣除差异。内资银行只能按国家规定的计税工资标准在税前列支部分工资支出。外资银行的公益捐赠可全部扣除,工资支出、业务招待费支出、坏账准备的提取都比内资企业优惠。内资银行的公益、救济性捐赠支出,只能在不超过企业当年应纳所得额的1.5%的标准内据实扣除。而且外资银行可享受再投资退税。第三,对税前扣除的坏账标准制定过严影响了内资金融业的发展。金融业经营风险较大,及时核销逾期不能收回的坏账,对保障金融企业的抗风险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为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我国政府近期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救市”措施,从过去的财政货币政策实践来看,银行业作为货币政策执行最重要的渠道,事实上已经承担起“保增长”主力军的重任,因此银行业既要保证自身市场化经营中的盈利增长和资产质量,又要承担刺激经济、引导流动性的通道作用。压力之大可想而知。在这种情况下,通过营业税改革给银行业减负,保证我国银行业健康发展和政策顺利传导,落实经济刺激措施,可谓正当其时。另外从银行业本身的发展情况来看, 2008年央行连续下调商业银行存贷款基准利率,使银行的利差大为缩小,而为促进房地产行业平稳运行而采取的七折房贷等优惠措施更是对利差收入影响巨大。因此,较高的税率水平在银行实际利差缩小的情况下,营业税有可能侵蚀部分甚至全部利差收入。这无疑将为未来银行盈利水平降低埋下隱患,从而影响到我国银行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国家税务总局金融税收政策研究小组.关于我国金融税收政策若干问题的研究[J].税务研究,2002,(11).

[2]王聪.中国银行业税负分析[J].金融研究,2007.

[3]尹音频.金融业流转税负的影响因素分析[J].财经科学,2003,(1).

篇6:物流业税负“隐痛”

据最新的国际油价的走势图, 去年同期国际原油的价格在40美元左右一桶, 而现在已经涨到近80美元一桶。但物流的价格并没有太大的变动。

目前小物流企业的利润只有3%-5%, 如果运输成本再上升, 则只能选择被兼并或者关门。

大多数民营快递企业都是加盟制, 在各个地方的加盟企业首先要在地方交税, 而业务量和利润还要合并到总公司的报表再次交税, 这也是重复征税的一个体现。另外, 新的《邮政法》颁布后, 快递企业在交纳3%的营业税之外, 还要缴纳普遍服务基金, 也有重复征税的嫌疑。

关键词汇

营业税税率, 重复征税

专家意见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常务副会长何黎明指出, 按照目前情况分析, 受成本和价格的双重挤压, 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协会将把推动物流政策的出台和落实, 作为新一年工作的头等大事。”

他预计, 2010年社会物流总额估计会有15%左右的增长, 物流业增加值增长可达10%上下。2010年我国物流业增幅将会高于2009年。但是物流企业也面临成本上升压力加大, 兼并重组加速等系列问题。

比如, 国际油价进入上升通道, 通胀预期增强, 人力成本、土地资源成本继续升高, 物流企业运营所需的各种要素价格呈上涨态势。加上市场竞争加剧, 服务价格难以相应提高。“受成本和价格的双重挤压, 物流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进一步缩小。”何说。

延伸阅读

2009年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分成多个调研组, 深入调研后, 开始形成60条政策建议, 再次提出适当调整物流业税收, 降低土地成本, 以帮助行业走出低谷。

该协会去年年初曾建议将仓储、配送等各个物流环节的营业税税率与运输业统一, 调低为3%, 以帮助物流行业走出困境。但由于去年3月份国务院出台了物流振兴规划, 发改委委托物流行业部门进一步研究更细的支持政策。因此, 上述建议被搁置1年多。

现行营业税的税目将物流业务划分为运输与服务两大类。运输、装卸、搬运的营业税税率为3%, 仓储、配送、代理等服务的营业税税率为5%。

而仓储业处于微利行业, 比如2004年经济普查数据显示, 仓储业平均业务利润率只有2.6%, 资产利润率只有0.92%, 而营业税税率却高于运输业。现行物流企业的用地一般按商业用地计价, 是工业用地成本的数倍甚至十多倍。

物流协会在2009年年初判断, 通过降低营业税率, 可以使得2009年物流总额增速在GDP之上。不过2009年全社会物流总额初步测算, 只有6%左右的增速。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经过调研后, 准备上书发改委, 建议对物流业给以更多的政策扶植。

篇7:税负效应

摘 要 税,无非就是额外的支出,如果额外的支出严重大于或比较大于自己的收入时,就会造成负担过重,拖累自己的发展。我国金融机构的税负自从计划经济时期到现在的改革开放新时期有了一定程度的降低,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较无论在总量上还是在结构上都是不合理的,造成了我国金融机构税负水平过高。本文通过比较我国和美国金融机构的税负,去发现两国之间的差异,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分析这种差异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效应 金融机构 税负 差异

我国自1994年税制改革以后,银行业所纳的税主要有: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企业所得税、教育附加税、土地使用税、车船使用税、房产税、消费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等。其中,营业税与企业所得税约占银行业所纳税的90%。所以以下主要从营业税及其附加和企业所得税两方面来比较我国和美国的税负差异。

一、中美金融机构税负的差异分析

(一)营业税方面

我国的营业税税基为计税营业收入,1997 年我国对金融税制进行调整,将金融保险企业的营业税税率由5%提高到8%。从2000年起至2003年银行业营业税税率每年降低1%,直至5%。其中各银行总行缴纳的营业税由国家税务局征收,全部归中央财政收入。金融营业税又在营业税收中占有重要比例,2005年到2007年,全国营业税收分别完成4233亿元、5129.7亿元、6582.7亿元,其中,金融保险业营业税收分别完成552.3亿元、701.4亿元、1059.6亿元,仅金融保险一个行业就占全国营业税收的13.04%、13.67%和16.09%。

目前,国内娱乐业执行20%的营业税率,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文化体育业执行3%的营业税率,服务业、销售不动产、转让无形资产的营业税率为5%。如果综合考虑营业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印花税和教育费附加,一般金融业务的流转税 综合税率就超过5.5%,如果将印花税忽略,金融业综合税率高出交通运输等行业的综合税率2.2个百分点。

从国际上看,美国是免征营业税收的。

我国的营业税存在着以下的问题:第一,税负水平过高。少数国家对银行征收营业税或者类似的税收,例如:法国按照增加值和1.2%-4%的税率征税,韩国按照总收入和0.5%的税率征税。第二,存在税负的不公平。存款利息收入、金融机构往来利息收入等与贷款利息收入之间存在税负差异。

(二)所得税方面

2007年3月16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所得税法》,统一内外资企业的企业所得税率为25%,并对税收优惠政策进行了修订。这对提升银行的盈利能力有正面作用。

欧美经济发达国家基本上以所得税为税制主体,所得税占全部税收的39%以上。美国对银行业进行征税时包括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的征税和各州政府对银行业征税。美国联邦政府对银行业征收公司所得税,美国的公司所得税采用的是多级累进和累退相结合的税率,一般银行所适用的公司所得税率为35%。很多州政府对银行业除要求执行一般税制外,各州政府规定的公司所得税率一般介于6%-10%之间,另外对其还有特殊的专门加重或免税条款。综合起来,美国银行业的所得税税率一般在40%-50%之间。

从以上可以得知,在营业税上面我们是比美国高的,但是在所得税上我们是比美国低的。

二、税负差异带来的效应分析

第一、我国征收的过高的营业税,这对我国金融企业的发展带来不利的影响。目前我国银行业的基础还很薄弱,存在着很大的金融风险隐患,主要表现在不良资产比例高、经营管理和盈利能力较低等。由于商业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国有银行还承担了经济改革的成本,所以国家财政有必要扶持商业银行发展,否则,银行业的最终风险和危机还是由国家来买单的。同国外银行业相比,国内银行业营业税对新金融工具征税还属于空白。近年来,国内银行加大了对各类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银行业盲目扩大金融衍生工具的使用,短期内可以逃避营业税的征收,但扭曲的经营行为会带来新的营运风险。

第二、我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现阶段必须积累资本进行投资建设,这样才能提高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和综合国力,可是营业税过高导致了金融机构的资本积累不足,这对我国的发展是不利的。由于国有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中利润最大化的追求,对贷款利息开征营业税会对银行资产使用方式产生影响,造成最优贷款量下降。营业税的税率提高,银行的贷款量下降,存贷差扩大。

第三、对我国金融机构的创新发展起到了阻碍的作用。美国的金融机构只征收所得税比我国的税率要高,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美国的金融机构的盈利是非常高的,并且是按累进征收的,所以在一定程度上要比营业税那种统一的标准更符合企业的发展和创新。

第四、这种不合理的税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会导致偷税、漏税情况的发生。你加重了金融机构的税负,营业税比所得税更容易转嫁,他们就会设法把税收转嫁给消费者,到头来买单的是消费者。进一步加重了不公平和收入差距。

参考文献:

[1]辛浩,王韬,冯鹏熙.商业银行税制影响的国际比较和实证研究.国际金融研究.2007(12):37-44.

[2]李文宏.中国银行业税制结构的选择.国际金融研究.2005(2):62-67.

篇8:税负痛感揭示财政改革方向

实际上, 谈税负问题, 起码有宏观和微观两方面含义。宏观税负, 指一国的税负总水平, 通常以一定时期 (一般为一年) 的税收总量占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的比例来表示。微观税负, 则是单个纳税人的实际税负, 由于存在税负转嫁, 这里是指最终实际纳税人的负担, 而不是名义纳税人。

由于我国与多数市场经济国家不同, 有不少“以费代税”和其他政府收入形式存在, 因此真实的、广义的宏观税负, 要远高于狭义统计口径的宏观税负。

如果就狭义宏观税负的国际横向比较来看, 按照年度税收收入/GDP的口径, 目前我国在20%左右, 在全球来看并不高。但政府的全口径收入, 还应包括如政府性基金收入、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入和社会保险基金收入, 还有未纳入预算管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等。这些都加起来, 广义宏观税负就相对比较高了。据2010年的数据计算, 全口径广义税负略高于30%。由于数据统计难以准确反映各级政府全部财政性收入, 也有人估计这一比重已达40%左右, 这在国际上应算是较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了。

谈论宏观税负, 最大的问题不在于税负本身的高低, 而在于几方面因素:一是能否真正规范预算之外的各类收费, 尤其是乱收费;二是在财政支出安排中能否更直接用之于民, 如宏观税负较高的国家, 往往也是高福利国家, 包括教育、医疗、社保和就业在内的福利性支出占总支出比重大多在50%以上, 因此纳税人的怨言相对较少, 我国目前这几项支出加起来大约只有30%左右;三是有没有真正减少不合理的支出与财政资金浪费, 这里不仅是消费性支出, 而且也有投资性支出的效率问题。

宏观税负和微观税负是不同角度的概念, 纳税人更多直接感受的是微观税负。如果一个纳税人在狭义的宏观税负不高的情况下, 却感受到较大痛苦和不满, 无非有几方面原因。或者是过去税收征管的弹性较大, 有时可以人为地调节税收进度、实际执行税率等, 正是近年来征管力度有所加强, 使更多人感受到痛苦;或者是纳税人被征收了非税收入, 这些政府性收入相对不透明, 但又切实地从纳税人手里被政府部门收走, 因此也容易产生不满;或者是财政支出的后评价机制不完善, 缺乏财政收入与支出在微观层面上的有效关联, 纳税人没有感受到太多税收收入被最终用到个人身上;或者存在部分主体的偷税漏税, 征税出现了“鞭打快牛”的现象, 从而即使宏观税负不变, 也可能使纳税人的平均税负上升。

另外, 还有可能是预算不够透明, 或者政府财务报告不完善, 即使有些福利性支出已有所提高, 多数人还是未能看明白财政收入的来源和流向;我国以流转税为主的体系中存在更多税负转嫁, 而由于市场竞争机制在很多领域还不完善, 因此税负往往会被转嫁给市场弱势群体, 这又增强了这部分人群的税负痛感;不得不承认, 我国部分税种的负担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如购车承担的税费。如果让更多纳税人参与到政府预算过程中, 直接影响和决定税收征收和财政资金使用的过程, 则纳税人的痛苦感将会大大减少。

上述所列问题, 笔者以为, 凸显出的正是我国财政改革的方向。

税收制度合理性的基础首先是税收法治, 而税收法治则始于税收立法。

篇9:税负效应

关键词:营改增;现代服务业;产业效应

一、营业税与增值税“两税并存”的弊端

(一)破坏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增值税是以销售商品或者劳务的增值额为计税依据,多环节课税是其基本特征。为了避免重复征税,制度上设计了以票抵税,环环相扣的计税模式,因而增值税具有明显的“中性”特征。营业税与增值税并存,破坏了增值税抵扣链条的完整性。不仅增加了服务的税收负担,而且导致制造业扣税不彻底。影响了制造业与服务业分工的细化,削弱了我国产品和服务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二)抑制了制造业对现代服务的需求。服务业承接制造业外包业务,是制造业集中优势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的基础,也是产业分工细化的必然要求。但是在营业税全额计税模式下,如果服务业承接制造业技术员工培训,则需要缴纳营业税。这种重复征税现象的存在,迫使制造业不得不放弃外包,对非核心业务内部化处理。其结果是产业分工不细,制造业主业不突出,核心竞争力不强。

(三)削弱了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增值税实行的是零税率政策,产品和服务出口后,可以凭借增值税进项发票申请退税。但是,在营业税模式下,外购服务因为没有增值税发票为凭证,因而无法退税,导致产品和服务含税出口,削弱了我国产品和服务的国际竞争力。

二、营改增试点情况

(一)上海试点情况。2011年11月16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印发了《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方案》、 《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有关事项的规定》、《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并同意上海从2012年1月1日起,在交通运输和研发和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有形动产租赁和鉴证咨询等六个现代服务业进行试点。所以,上海试点方案又称为“1+6”模式。之所以如此,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在这些行业推行营改增阻力小。因为营改增后,新增了6%和11%两档税率,这些行业减税明显。

(二)扩大试点情况。从2012年8月1号起到年底,营改增试点范围,由上海市分批扩大至北京、天津、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湖北、广东和厦门、深圳10个省市。2013年8月1日起,试点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

(三)营改增税率。原适用5%税率的营业税及3%税率的交通运输业分别调整为:提供有形动产租赁服务的,税率为l 7%;提供交通运输业服务的,税率为11%;提供现代服务业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除外)的,税率为6%;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下的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的,增值税征收率为3%。

(四)营改增计税方法。营改增试点的计税方法包括一般计税方法和简易计税方法两种。交通运输业、建筑业、邮电通信业、现代服务业、文化体育业、销售不动产和转让无形资产,原则上适用增值税一般计税方法;金融保险业和生活性服务业,原则上适用增值税简易计税方法。此外,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也适用简易计税方法计税。

三、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从已试点省市情况来看,营改增后试点一般纳税人税负下降面超过了70%。也就是说,有部分企业尤其是交通运输业,出现税负不减反增的状况。据国家统计局调查显示:75%的信息技术和鉴证咨询服务、85%的研发技术和有形动产租赁服务、70%的文化创意服务业纳税人税负均有不同程度下降,加工制造业的税负也普遍降低。

(一)现代服务业税负分析。从增值税意义上讲,现代服务业可抵扣的采购成本比较少,增值度高,为了平衡税负只能设计低税率。《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过渡政策的规定》,现代服务业适用6%的增值税税率,原营业税税率为5%,只要企业进项抵扣达到1%以上,都可以降低税负。

(二)交通运输业税负分析。与服务业可相比,交通运输业,比如像机场、航空、港口、水运、高速公路等,都属于资本密集型企业,可抵扣的采购成本比较高,有利于行业的长远发展。近期看,对于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会产生不同的影响。因《过渡政策》将交通运输业适用的税率从以往营业税3%提升至11%,如果是新建的交通运输部门,新增运输设备进项税可以直接扣除,可以抵消税率上涨的影响,部分企业税务负担不降反升。

(三)制造业税负分析。营业税改增值税之后,下游企业购入行业服务可以抵扣进项税额,购进的仓储、运输、咨询等服务项目。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制造企业的增值税税负。因而有专家指出,营改增“改在服务业,惠及工商业。”

(四)物流行业税负分析。物流业资本密集,物流行业外购成本高,附加值低,增值额低,从目前税率设计看,会大幅度降低税负。但是,由于并轨没有全面铺开,税负上升。上海试点前物流企业的实际负担率为1.3%,试点后,物流企业的实际增值税负担率会增加到4.2%。原因是改革以后,占运输企业总成本35%的路桥费不在抵扣范围之内。

部分企业税负增加这一现象并非税制设计的问题,随着试点行业的逐步扩大,抵扣链条完整以后,这些问题自然会得到解决。

(五)建筑业税负分析。中国建设会计学对施工企业调研后和出结论,营改增试点后,建筑业税负有可能会增加一倍左右。建筑业税负增加的主要原因仍然是增值税进进项税额的抵扣问题,即物料采购无法取得抵担发票,导致大量的进项税额无法抵扣。

四、营改增的产业效应

(一)有利于规范会计核算,提高管理水平。我国增值税法规定纳税人会计核算混乱,不能正确核算进项税额和销项税额,不能准确提供税务资料和正确进行纳税申报的纳税人,不能从其销项税额当中抵扣进项税额。这一规定是必然会促使纳税人规范和细化会计核算。随着会计核算的规范化和会计信息质量的提供,会促使企业对会计信息的利用,从而提供企业管理水平。

(二)刺激制造业现代服务需求,细化产业分工。企业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只能将资源集中于自己最擅长的业务领域,从而建立核心竞争优势,这就需要现代服务业承接制造业外包的非核心业务。营改增之后,制造业向服务业购买的外包服务可以产生进项税额,从而降低了外包服务购买成本,进而会刺激制造业对现代服务业的需要,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

(三)降低投资成本,推动传统服务业升级转型。现代服务业是以知识、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支撑起来的服务业,信息技术设施投资是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必备条件之一。营改增之后,固定资产进项税额可以抵扣销项税,可以节约将近17%的投资成本,这一转变对于促进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具有重要的意义。

营改增从宏观上讲,会降低企业税收负担。但是从微观上讲,企业税负有升有降。服务业企业要及时认真本企业税负的变化,及时调整投资和经营战略,赢得发展机会。如果说营改增对服务业有利有弊的话,制造业则是营改增的最大受益者,其税收负担只会下降不会上升。而且由于现代服务业是制造业产业链的自然延伸,因此,制造业要充分抓住这一有利机会,重组产业链,积极参与业务外包,并集聚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博.发展视野中营业税改增值税的核心价值研究.商业会计,2013(18).

上一篇:财务安全演讲稿下一篇: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