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税负成本

2024-05-27

企业税负成本(精选十篇)

企业税负成本 篇1

一、企业税务管理缺位

尽管企业的税负成本是相当高的, 但奇怪的是, 绝大多数企业有行政、人事、财务、技术、生产、营销, 甚至后勤、党务等都有诸如总监、副总或经理等管理岗位, 唯独没有税务总监、税务经理等管理岗位, 可见, 大家似乎习惯于把税负成本搁在一边, 听之任之。而发达国家的企业, 尤其是跨国公司, 税务管理人员往往有很强大的团队。据报道, 宝洁公司总部的税务管理团队大约有150人之多。某国际会计师事务所在深圳的服务机构, 仅担负转让定价税务咨询服务的业务人员就多达60多人。由此可见, 我国企业的税务管理缺位情况严重到何等地步。令人不解的是, 我国高校每年招收几百万大学生, 仅有几所税务学院为政府税务系统培养税收征管人才, 竟没有一个专业、也没有一所大学为企业培养税务专门人才。更有甚者, 如果翻开各大企业的管理规章制度, 竟没有几家企业的规章中会有涉及税务管理内容的条文。多数企业每年都会花大量的经费订阅各类报纸、杂志, 但《中国税务报》却远不如其他经济类报刊征订火爆。可见, 从组织、人才、信息、教育、宣传、培训等多个角度观察, 你都会发现企业税务管理尚未引起足够的重视。观念左右行为, 人们对企业税务的认识误区亟待觉醒!

二、过分依赖财务节税

绝大多数企业之所以没有设置税务管理岗位, 与人们过分依赖财务节税的认识误区密切相关。谁都知道税务与财务关联, 所以, 绝大多数企业的税务是由财务来兼管的。但是, 隔行如隔山, 财务与税务都属于专业性很强的工作, 所以, 兼管就成了应付, 有事就管管, 没事就没人管。更突出的问题是使管理者误以为降低税负成本的责任当然要由财务来想办法。于是乎假发票、内外账等就成了顺理成章的公开秘密。某物业代理公司, 前些年由于房地产市场的火爆, 其业务发展十分迅速, 在某市开了数十家连锁店, 因现金业务较多, 财务利用内外两套账的做法大量偷逃税款, 结果, 在一次税务检查中, 税务人员从其办公电脑中调出了内账数据, 发现企业实际收入是其报税收入的好几倍。遂封存企业全部电脑, 带走企业相关责任人协助调查。最终被罚款近2000万元, 相关人员移送司法机关处理。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其实, 税负成本和其他成本类似, 财务只是最后算账而已, 谁都知道节约成本不能依靠财务的努力, 而要靠成本形成过程的严格管控。其实, 税负也一样, 一旦业务操作完成, 相应的税负也就确定了。财务不可能去改变, 要改变就只有违规犯法一条路可走。因此, 靠财务节税是极其有限的, 也是很危险的。事实上, 相对于税务机关而言, 企业财务人员水平再高, 那也不及税务人员内行。税务人员天天与各式各样的公司账目打交道, 什么高超的财务处理技巧都见识过, 所以, 企业财务要想在财务上做手脚去蒙骗税务人员, 那无异于“外行骗内行”, 痴人说梦话。俗话说, “内行看门道”, 税务人员要检查一个企业的财务是否做了手脚, 可以说是轻而易举, 最高超的伎俩对内行而言那都是“小菜一碟”。这么简单的道理, 却被许多人视而不见, 总以为我们公司的账做得很漂亮, 税务查不出来, 结果只能是自欺欺人。

三、事前不愿花小钱, 宁肯事后掏血本

多数企业都存在一个很现实的问题, 那就是业务决策者、合同签订者不熟悉税法, 怎么做才能省税钱?他们不太懂。于是乎只从业务操作方便的角度考虑问题, 并不会去考虑税负高低的差别。因此, 这就成了税负成本的考量上是外行决策、外行操作, 多交了税自己也不清楚, 只知道这是依法需要缴纳的, 并不知道别的做法可以减轻税负。尤其是外行决策就难免犯规, 于是乎就不惜一切代价去“摆平”。长期以来, 大家都习惯这种做法, 似乎没什么不妥, 其实, 这是对企业税务的认识误区造成的必然结果。两年前, 某民营企业董事长因工作需要, 从财务部门借款80万元以个人名义买了一辆奔驰车, 随后该车的油费、保险费、停车费、路桥费等相关费用也一律在公司报销。税务机关在例行检查中发现了这一问题, 两年中该车公报销各类费用约16万元, 将私车费用计入公司经营成本属隐瞒公司利润的偷税行为, 需补税4万多元, 并处1.5倍罚款;股东个人向公司借款且长期不还, 应视同利润分配, 需补交个人收入所得税16万元 (按20%计) 并处罚款1.5倍;两项合计补税加罚款需交纳约50多万元, 免予刑事处罚。如果当初该车以公司名义购买, 相关费用自然属于公司经营成本, 也不存在借款视同利润分配问题, 故50多万元的补税和罚款就不会存在。而且, 因车属于公司固定资产, 可正常提取折旧, 预计可节省公司所得税约20万元, 两项合计, 几乎接近一台奔驰车的购价。如果管理者认识到任何业务都必然会涉及纳税问题, 自己不懂就先咨询一下税务行家, 即先花小钱, 那么, 不就可以避免事后掏血本了吗?因此, 强化税务咨询, 请专业人士把关, 这是极易做到的事, 但由于观念所致, 却很少有人做。

四、偏信权大于法, 宁肯重金拉关系, 常把侥幸“冒险走钢丝”当经验

不少有实力的企业老板常常把与税务部门的过硬关系当成“保护伞”或“护身符”, 不惜花重金去建立这种关系。另一方面, 又把高水平的财务处理技巧当成“法宝”。但是, 谁都清楚一个简单常识, 关系最硬, 但法不容情。不少企业为此“赔了夫人又折兵”。有的人认为, 企业税负的轻重, 关键看企业与税务局的关系如何, 关系好了, 什么问题都好商量, 其税负自然就轻;关系不好, 今天查你, 明天罚你, 什么问题都不好商量, 其税负自然就重。所以, 企业税务管理无非就是跟税务局搞好关系。其实这种认识是极端有害的。道理很简单, 如果税务人员原则性强, 靠拉关系、讲人情常常是难以奏效的。如果税务人员原则性不强, 则拉关系、讲人情中又常常脱离不了金钱关系。而为了解决税务问题去用金钱行贿等则更是错上加错, 免不了“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常常会得不偿失或事与愿违。加之税务人员的流动或换岗也常常会使“关系”和“人情”靠不住。更何况在法制日渐加强, 执法日益严格的环境下, “关系税”、“人情税”的生存空间必然会日渐狭小。因此, 减轻税负主要靠企业苦练“内功”, 强化科学节税才是企业的必然选择, 只有这样, 企业才有可能在阳光下减轻税负。

五、税务信息高度屏蔽, 心存恐惧, 人为制造涉税问题众人回避的“隐患”困局, 拒阳光节税于“千里之外”

绝大多数企业管理者对企业的经济技术参数了于指掌, 但惟独税务数据例外。从公司老板到中层业务骨干, 十之八九你问他公司一年纳多少税、公司单位营业收入的税负水平或单位利润的负税额等, 几乎没几个人能清楚。绝大多数人对税务问题都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回避态度。这就说明公司税务信息通常是高度屏蔽的。而企业的任何其他成本数据都不会对企业中高层管理者屏蔽。这是为什么呢?这说明其中或多或少都有“见不得阳光”的东西, 多一个人知道就多一份风险。所以, “回避”就成了潜规则。如果一项重要的成本大家都不清楚其具体水平, 那怎么能降低呢?谁又会去想办法降低它呢?显然不太可能。

总之, 企业要面对的“税”多种多样, 其规定也纷繁复杂且经常变动, 而税法的罚则又非常严厉, 稍有不慎, 就可能招致高额罚款而大幅加重税负。从这个意义上说, 税负成本是一种具有高风险和高弹性的成本, 所以, 从成本控制的对象看, 税负成本更需要管理和控制。换言之, 企业税负成本的高低在较大程度上取决于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对企业而言, 税负跟其他成本一样, 该花的必须花, 该节约的应该节约!正如企业的产品生产成本, 企业可以通过提高技术装备水平来提高效率以降低成本, 可以通过改进产品设计或配方来降低成本, 也可以通过提升管理、减少浪费来降低成本, 当然, 企业如果不考虑信用或长期利益, 也可以用偷工减料的方式来节省成本。但人们不应当也不会一提到降低成本就想到偷工减料。企业的税负成本就不同了, 许多人一提到降低企业税负, 马上就联想到偷税漏税或避税。这是人们对科学节税缺乏了解而产生的认识误区。其实, 降低企业税负同降低生产成本一样有许多合法有效的途径。比如, 企业可以通过对税收优惠政策的研究和选择, 可以创造条件使之享受到减免税政策的优惠;可以通过科学的节税筹划来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的纳税方案;可以通过强化自身的税务管理减少或避免因税务违规而导致的税收处罚等额外税负。总之, 企业税负成本能否在合法的前提下有效降低, 在于企业税务管理的水平。

申论热点:企业税负 篇2

一、热点:企业税负

目前我国中小企业要缴纳、承受6种税费或“隐性”负担:

——税,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所得税等;

——费,包括教育费附加、水资源费、社会保险费等,据估算,通常交1元税,就要交0.5—0.7元的费。

——有关部门提供有偿服务收取的费用,比如集贸市场收的卫生费,这类收费有些定价不合理,但还不能不交;

——一些执法部门为了创收进行的罚款和摊派;

——一些执法部门吃拿卡要等腐败成本;

——为应对名目繁多的检查而付出的人员、时间成本等,即遵从成本。

中小企业协会会长李子彬日前对媒体表示,中小企业的实际税负已超过30%。

按说中小企业和大企业的适用税率基本相同,这些税费大企业也同样要交,为什么中小企业的负担更重?

首先,大企业多处于煤水电、“铁公基”等垄断行业,利润相对丰厚,而中小企业多处于竞争性领域,利润较为微薄。

其次,不少中小企业没有建立完备的账册体系,税务部门难以对其实行查账征收,往往实行核定征收,将实际销售收入按预先核定的应税所得率计算缴纳所得税,如果连销售收入都搞不清楚,就干脆采用直接核定所得税额的定额征收方式,比如集贸市场往往按柜台的延米数定额收税。

再次,中小企业的遵从成本与利润之比要高于大企业。

在减轻中小企业税费负担方面,有5项相关的政策措施颇具亮色:

——2008年1月1日起实行的新企业所得税法规定,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税率交纳企业所得税;

——2009年9月19日,《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对小型微利企业,其所得减按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2011年10月1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又将此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

——2009年1月1日起,将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的征收率统一降至3%;

——2011年10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从2012年1月1日起,在部分地区和行业开展深化增值税制度改革试点,逐步将目前征收营业税的行业改为征收增值税;

——2011年11月1日起,上调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

不过,专家也认为,当前中小企业税费负担仍然偏重,减税费还有空间。

应当完善税制结构,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

当中小企业经营困难时,应及时下调其核定税率或定额。

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降低遵从成本。

此外,还应合理设计税费优惠政策,真正惠及最大多数的中小企业。

有专家指出,中小企业是创新的重要力量、就业的重要载体,要多放水养鱼,千万不要竭泽而渔。(节自《人民日报》)

二、考点:申论材料与模拟考题 1、2011年10月10日,从温州市财政局获悉,温州市财政地税系统刚刚出台17条“新政”,为中小企业减税。此外,温州银行业也被要求,提高对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信贷规模上,各金融机构保证不抽资不压贷,切实向小微企业倾斜。而正是在这些政策的影响下,温州90多名负债出走的老板已有3人返回国内。其中,负债20多亿元“跑路”美国的浙江温州信泰集团董事长胡福林也回国了。而据称,胡福林此次回国是谈判企业重组事宜。

10月9日,温州市财政地税系统“企业服务季”活动正式启动。而伴随而来的17条含有“不征”、“免征”、“暂免征收”字眼的温州财税“新政”,让温州当地中小企业感觉暖心。

按照“新政”的规定,有多种情况企业可以减免税负。帮扶企业实施兼并重组中,对整体转让企业资产债权、债务及劳动力的企业产权转让行为,不征收营业税;企业内部股权重组,对股权转让不征收营业税,股权转移过程中涉及的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过户不征收营业税,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不发生转移的,不征收契税;企业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实施注销、破产后,债权人(包括注销、破产企业职工)承受注销、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以抵偿债务的,免征契税;对非债权人承受注销、破产企业土地、房屋权属,凡按照《劳动法》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妥善安置原企业全部职工,其中与原企业30%以上职工签订服务年限不少于3年的劳动用工合同的,对其承受所购企业的土地、房屋权属,减半征收契税等。

2、“融资难”一直是困扰中小企业特别是微小企业发展的头号难题。不过,在昨日开馆的第八届中小企业博览会上,记者走访多家参展企业发现,“融资难”已非一个“一刀切”的难题,而是出现了结构性调整苗头,一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重点支持行业的中小企业开始觉得融资并没有那么难了,甚至还会得到银行长期支持。

记者走访多家中小企业发现,此前仅仅依靠银行贷款的单一融资模式已开始出现多元化发展,譬如借助风投、内部融资、政策性融资等,改变过去“等靠要”的被动局面。

深圳市和平卧龙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太阳能海水淡化系统”系列研发和生产的公司,员工只有15个。该公司总经理助理邱显国告诉羊城晚报记者,由于他们从事的是战略新兴产业,属国家重点扶持领域,所以“融资也不难”。最近,广州一个专门从事科技企业孵化的国家级风投企业看中了他们,准备向公司投资数千万。

广东绿由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污泥处理及相应设备研发、生产、营运的民营环保企业,注册资本为3000万人民币,目前拥有员工近300人。该公司董事谢智勇告诉记者:“我们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环保科技类企业,由于有政策和银行扶持,今年的经营环境反而还变好了一些。”他表示,公司从发展初期就开始与广州农商行展开长期合作,现在也属银行优质客户,基本上在融资这块不算太难。

还有一些企业靠内部解决资金问题。在广东民企转型升级展区,佛山一家生产卫浴产品的公司也说“不愁钱”。该公司员工称,目前卫浴行业市场供远远大于求,今年来已有不少不出名的品牌“悄悄死掉”,而该公司不但没死掉,还在韶关大建新厂房。据了解,该公司老板的投资领域涉及多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陶瓷等,现金流并没有问题,就算某个产业出了资金问题,也可以从其他行业抽钱来辅助。

我事先派人来温州调查了一段时间,不然这次那么短的时间我不会知道那么多情况。民间借贷之所以阻挡不住,就是因为民营企业有需求,而金融机构又不能满足。正门开得不大,那旁门就要开。民间借贷要规范管理,防范风险,其目的是使它健康发展。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近日在浙江考察时强调,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同时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

一要认真落实并完善对小微企业贷款的差异化金融监管政策。对符合有关条件的小企业贷款进行专项考核,提高对小企业不良贷款比率的容忍度。

二要明确将小微企业作为重点支持对象,支持专为小微企业提供服务的金融机构。要督促各类银行切实落实国家支持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微企业发展的信贷政策。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改进对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明确银行小微企业贷款比例和增速要求,并加强统计和最终用户监测,确保政策落实到位。清理银行不合理收费和保证金存款要求。

三要加大财税政策对小微企业的支持力度,延长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期限,研究进一步加大政策优惠力度。

四要切实防范金融风险。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要遵循市场原则,减少行政干预,降低市场风险和道德风险。要加强对民间借贷的监管,引导其阳光化、规范化发展,发挥其积极作用。大力整顿金融秩序,采取有效措施遏制高利贷化倾向,依法打击非法集资,妥善处理企业之间担保、企业资金链断裂问题,努力做到早发现、早处置,防止风险扩散蔓延,防范区域性风险。对已经发生的风险事件,要妥善处置。

作答要求:

(1)联系给定资料,结合社会实际,分析温州老板外逃除了企业负担重之外还有那些原因。(20分)

要求:分析深入,准确全面,字数在3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企业负担重只是温州老板外逃的直接原因,更深层原因主要是:

1.中国制造业本身力量过于薄弱。中国制造业技术含量相对较低,缺乏自主品牌,导致利润相对过低。

2.温州企业受到国家信贷政策的影响。信贷政策调整过快导致信贷环境短期内变化过大,企业无法适时调整。中小企业缺乏公平竞争环境和金融扶持。3.我国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尤其是金融服务市场未开放。就导致了温州部分企业需要贷款来缓解危机时,不能及时得到资金支持,企业本身大受影响。

4.温州老板对产业发展现状的认识不全面,盲目进行投资造成资金链断裂。

(2)你认为减轻企业税负能够在根本上解决温州问题吗?为什么?(20分)

要求: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论述合理,字数在500字左右。【参考答案】

不能。因为税赋重只是原因之一,且仅仅是外因。外因是条件、内因才起关键作用。要想从根本上解决温州企业外逃问题,最主要的是要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首先,核心技术是企业形成核心竞争力的关键。我国大多数企业缺乏科研开发经费,加之生产经营机制不灵活,导致不少企业无法形成核心技术能力。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大量外国企业和产品进入中国,要和这些高科技产业竞争,需要我们树立创新意识,注意开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独立技术。

其次,优质品牌是企业拥有核心竞争力的条件。如今的商品市场竞争日益激烈,消费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广,能为消费者提供高于竞争对手的、不可替代的产品和服务就尤为重要。即应努力树立品牌意识,将企业文化渗透进产品和服务中,让消费者乐于选择自己的品牌,在竞争中才占有优势。

最后,人才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灵魂。我国不少企业不但缺乏高新技术研发的专业人员、也缺乏战略决策和营销策划等企业管理方面的高级人才。因此要引进相关人才、特别是加大紧缺人才的培养力度。

(3)你如何理解材料2中的划线部分的句子:“该公司老板的投资领域涉及多个行业,包括房地产、陶瓷等,现金流并没有问题,就算某个产业出了资金问题,也可以从其他行业抽钱来辅助”。

要求:观点明确,分析合理,字数在400字左右。【参考答案】

这句话的主要讲公司投资的多元化问题。投资多元化有很多益处: 1.能规避风险,避免企业全线倒闭、资本断流; 2.能带动相关系列产业发展。

在为企业规避风险的同时,投资多元化也有一定弊端: 1.造成企业资金分散,影响企业做大做强,而所涉行业均因专业不扎实、竞争力不强。

2.拆借会增加企业运营成本,并且在管理工作上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企业是否进行多元化投资主要取决于企业家的个人能力和企业的实际情况。

经营状况良好的企业,可以在保证企业能正常运营、为后续技术研发和创新留足资金的前提下,并且对所涉其他行业有一定程度上的了解和研究之后,可以适度地将部分资金投入到其他行业。这样不仅可以为企业创造其他收入,还拓展了经营项目,避免了单一投资的风险,利于企业的发展壮大。

但运营情况相对较差或企业家对所涉行业不了解的情况下,进行多元化投资就必须慎之又慎。企业本身经营现状就遇到困难,这时将资金分散无疑更影响企业的运转;盲目投资不会带来效益,只会增加发展难题。必须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4)材料3中温总理强调要“强化银行特别是大中型银行的社会责任”,参考给定资料,联系社会实际,谈谈大中银行在扶持中小企业方面有那些优势。

【参考答案】

1.大中银行有人力物力资源和资金优势; 2.大中银行的服务网点分布广泛,存贷渠道通畅;

3.大中银行受政府扶持较多,市场压力较小,抗风险能力相对较强; 4.大中银行的管理能力较强,能够很好地审核中小企业的贷款是否合规。

三、观点:相关申论文章鉴赏

为小企业减税,创造有生命力市场

温州民企老板“跑路潮” 和中小企老板自杀**让小企业始终处于舆论中心,国务院近日出台支持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其中备受关注的一点是为小微型企业减税。减税政策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提高小微型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以及将其征收企业所得税减半的政策延长至2015年底并扩大范围。

我国企业税负繁重已是不争的事实,为企业减税的呼声多年来此起彼伏,如今政府终于出台政策为小微型企业减税,释出以减税为企业减负的态度,大方向上来讲终归是件好事。只是减税政策的有效性需要得到保障,形式化的政策制定或是只停留在一纸文件上的虚弱执行力都无法令企业得到有效帮助。

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繁重,确有不同程度的减税空间,但如何减税才能确保有效是个问题。例如提高起征点是否有效、起征点提高到多少才能称之为有效都需要严密论证支持,即使起征点提高有效但提高幅度过小那最后的结果还是无效。另外,不同行业、区域的企业存在差距,根据具体情况细化减税政策的细则,对各种情况进行严密界定,该减多少、怎么减必须有据可依,笼统概括的规定容易被钻空子削弱政策有效性,容易令减税流于形式。

政策本身的有效性需要得到保障,政策的有效执行更需要得到保障。企业所得税、营业税和增值税都有一定比例收归地方财政,地方政府对税收有着不小的利益驱动力,对企业巧立名目地增税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如今要减税无异于让其忍痛割肉。所谓“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减税亦然,如果考核标准不变,某些政府可能会使用惯用伎俩,要求纳税金额小于一定量的小微型企业迁出注册地,以空出指标吸纳缴税相对较多的大中型企业。这样一来,减税政策再有效也只会变成一纸空文。

另外,助力企业发展是个长期的过程,政策需要有持续性,不能说今天企业太困难了就减税,明天情况好转了一点又加回来,政策朝令夕改会打乱企业发展的步伐,这样不仅不能成为助力或许还会变为阻力。

有人曾说,中国中小企哪有不困难的时候?这也许并不只是一句戏言,我们总是隔三差五地听到中小企困难的消息,为什么我们的企业总是陷入周期性困境?从根本上讲,我们缺乏一个可以产生有生命力中小企业的市场经营环境。如果政府只是看着中小企在一条烂路上跑,她一再摔倒就一再将她扶起,那她就永远不可能真的跑起来;政府要做的不是去干预中小企怎么跑,而是为其修一条宽敞平坦的大道,即创造一个发展实业的良好经营环境,才能让好的中小企脱颖而出,靠自己的力量跑起来。

为小微型企业减税是创造良好环境的重要一步,但仅这一步还不足够。一方面,压垮企业的不只是重税,更有各种繁重的杂费。中小企天生弱势,特别是小微型企业更是受到各种制约,缺乏资源、资金的中小企更缺乏话语权,对繁重杂费毫无还击之力,都是敢怒不敢言。要为中小企减负,就必须为其减轻极重的非税负担。各个行政部门都参与其中分一杯羹,行政权力监督自然乏力,检查整改恐难撼动其丝毫,通过改革税制实现费改税,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

企业流转税负偏重 篇3

过去十几年间,我国进行了大大小小的各种税制调整。如2008年1月1日实现了企业所得税“两法”合并,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时至今日,与四年前相比,我国经济总量不断增加,产业结构特征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在进一步推动产业结构高度化过程中,税收政策的调控效果却出现了“瓶颈”状态。笔者曾经去某新能源企业调研,发现从项目立项,经历研发之后,到最后投产的时间周期较长,而且巨大的研发投入抬高了研发风险。这种情况下,该新能源企业根本无法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这是因为,享受现行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前提是“必须要有利润”。在立法之时,企业所得税优惠的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重点扶持对国民经济具有战略意义的各类产业,然而一旦发生上述情况,政策目标与政策的实际效果之间就会出现错位。

我们不妨再就企业经营“过程”中税收负担情形做进一步分析。无论企业有没有利润,只要是从事市场交易,便需要缴纳增值税等流转税,这才是企业税收负担的关键所在。究其原因,这与我国“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密切相关。

2011年,在全国税收收入的“大盘子”中,仅来自于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三大流转税的税收收入比重高达54.86%,而来自于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两种主要直接税收入总额占全国税收收入的比重仅为25.43%左右(数据源于财政部“2011年全国公共财政收入决算表”)。

很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还未“来得及”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制度,便已经消失,更谈不上产生利润。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现行税收制度的整体设计是鼓励“成功”者,而“失败者”则无法享受。

固然,增值税、消费税等流转税可以转嫁给消费者,但于“失败”企业而言并非如此。如一个高附加值的制造业企业,仍然处在产品研发时期,尚未进入销售阶段,这种情况下,尚无产品销售,何来税负转嫁?而企业巨额研发投入中所用的各种原材料、机器设备中所含大量增值税进项税款被企业“垫支”,这无疑是一笔不小的负担。如果企业顺利完成研发,进入产品销售时期,那么这些进项税款可以通过增值税抵扣链条准予抵扣,并通过产品定价将销项税款转出,企业只是损失“垫支”资金的货币时间价值。而如果企业研发失败,最后没有形成产品,那么这些税款将被企业白白承担。

这意味着,企业经营过程中的流转税负担处于较重水平。一方面加大了企业的经营负担,提高了经营风险,尤其是对于一些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而言;另一方面,大量流转税通过转嫁,在一定程度上推高了商品物价水平。实际上,上述问题的存在是我国税制结构在微观领域的“投影”。如果继续维持这种税收模式不变,难以从根本上发挥对产业结构的推动作用。

因此,不论是从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角度出发,还是从有助于企业化解经营风险、扶持其健康发展的角度考虑,我国都需要对税制结构进行转变与调整,既要重视从企业形成的经营“成果”角度给予税收优惠,更要从企业经营“过程”中减轻税负。既鼓励成功,又要对失败给予一定的宽容。这不仅可以从根本上减轻企业负担,还能对物价水平的稳定发挥促进作用。

(作者就职于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

保障地方事权与财权平衡

“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在多地受挫

据媒体报道,原定于2012年底收官的“省直管县”的财政管理制度改革在多地受挫,部分省份甚至正将一些省直管县的转移支付项目重新划归市里。

受挫的根源在于目前存在的“财权上移、事权下移”的财政分配体制。1994年分税制改革后,中央与省级的财权已经有了清晰的划分,但省级以下各级政府的分税体制并未形成。市县财政收入50%以上要上缴,而全年的预算能有多少全靠“跑部钱进”或“拉关系”,财政省直管县后无非是将原来的“跑市里要资金”改为“跑省里要资金”,县级财政的基本保障体制并未真正建立起来。

解决的办法是建立“省级着眼辖区财政、市县着眼本级财政”的财权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分配体制。即每一级政府都要有自己的事权,以及与其匹配的财权,同时省级财政对所辖区域的财政负有纵向平衡和横向平衡的责任。当然,前提是尽快建立完善的地方税体系。在形成三个级别的分税体制基础上,各级政府再建立规范透明可监督的预算制度,政府间的转移支付也就简单化。当财政预算主要靠自己,而不是靠上级政府眼色时,县级财政是归市里管还是归省里直管又有什么区别呢?

(作者陈金保为经济学博士)

反腐也需要技巧

反腐专家建议赦免部分退赃官员以换取支持改革

中国纪检监察学院副院长、制度反腐专家李永忠建议赦免部分退赃官员以换取支持改革,因为不采用部分妥协的方式进行改革,腐败官员很可能负隅顽抗以至于造成鱼死网破的局面。

关于反腐的各种具体方案的争论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至今学术界也未达成共识。从化解改革阻力,渐进推动改革进程的角度考虑,采用妥协的方式不失为一种选择。但是,妥协的程度和方式需要深入探讨,至少不能违反改革的初衷和原则。李永忠建议赦免部分退赃官员和现行的刑法关于贪污受贿等刑事犯罪的法律条款存在一定的矛盾关系,推行改革不能不考虑这点。

惩治现有腐败官员和重塑社会体制之间存在巨大的差异。改革的目标也不仅仅是清算存量的腐败,更多的是建立防腐反腐的长效机制。

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较局部的改革试点等往往更为庞大和复杂。这就需要改革者站在总揽全局的高度,时刻把握改革相关的各个群体利益的微妙平衡,尽可能寻找阻力最小的路径,最终适时适度地推进改革。这个过程无疑需要极大的耐心、魄力和技巧。

(作者周志祥为媒体评论员)

经济增长数据中的环境成本

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李扬:中国有价值的GDP增速仅5%左右

近日,社科院副院长李扬表示,“如果在GDP中扣除生态退化与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仅有5%左右。”

印象中,自从中国的经济界开始进入弹劾“唯GDP论”的时代后,通过各种口径计算GDP真实增速便出现了各种版本。虽然视角、方法各异,但其初衷基本相同:向社会揭示高增长中所包含的高污染高浪费,警示高增长背后的隐形成本,避免人们陷入GDP巨无霸的幻想狂欢中。

为何一定要从警示增长成本、经济损失的角度出发,才能引起国人对环境的重视呢?这种警示之声似乎暗示了社会上流行的潜意识:只有在环境可以带来经济效益的时候,才有其实在意义。如果今天我们为了节省成本而保护环境,这种思维就注定了有一天我们会为了创造效益而破坏环境。

我们身处于自然之中,自然环境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独立的价值。“十八大”报告将“建设生态文明”写入其中,也正说明了无论决策层还是更为关注当下经济发展现实的地方政府,都应形成在尊重、重视自然生态的基础上发展经济的共识,将保护环境生态内生为我们社会文明的组成部分。

也许有一天,能够不从增长的角度去衡量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才是更大的社会进步。

企业税负成本 篇4

在我国当前税制结构中,营业税和增值税是两个最为重要的流转税税种,对于服务业来说,当前大部分服务行业均征收营业税,而营业税是对营业额全额征收,且成本无法抵扣,为避免重复征税,企业更愿意选择自身服务模式,而不愿意选择外购服务,这不利于企业的专业化分工;为更好地解决营业税和增值税分离带来的问题,全国各地的营改增试点已逐步启动,根据国家税务总局发布的数据表明,截止到2014年底,全国营改增试点已累计减税3276亿元,其中试点纳税人因税制转换减税1482亿元,而非试点纳税人因增加抵扣减税1794亿元,由此可见,营改增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同时,从2014年1月1日起,营改增已将交通运输全部企业纳入营改增试点范围,由此,交通运输业将全部接受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改革,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将按11%的税率计算缴纳增值税,但由于现实中进项税额的抵扣金额不足,交通运输业实际承担的税负高于营改增前按营业税3%的税率缴纳的税额,这明显地加重了交通运输业的税收负担。

虽然营改增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企业的税收负担,但却给交通运输业带来了额外的税收负担,交通运输企业如何应对税负增长这一挑战,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最大程度地降低税负成本是一大亟待解决的问题。所以本文以交通运输行业的一般纳税企业为具体案例分析营改增对企业的税负影响,从而帮助企业增强纳税意识和防范纳税风险,通过对营改增的深刻了解,企业可以更进一步地学习认识营改增政策,从而促进营改增政策的积极影响,避免其消极影响,调整企业内部管理模式,进一步降低企业的纳税成本,达到合理避税的目的,从而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提升企业的竞争实力。

2 文献综述

在国外,自从出现增值税这一政策以来便在很多国家得到了实行并推广,所以在众多国外文献中,研究者仍主要从增值税入手,而对营业税鲜有研究。Keen M and Mintz J构建了一个关于增值税的模型,在增值税税收和征收成本方面得出一个最优起征点[1]。Iris Claus针对可变利率增值税提出了一个宏观经济稳定工具,并运用动态均衡模型来进行验证,从而得出由于可变利率增值税可抑制商业周期及存在的不利的供给效应,所以其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2]。Michael Keen和Ben Lockwood基于25年143个国家的面板数据探讨了增值税在实施之后显著增长的原因、影响因素及其有效性,从而得出大部分国家采用增值税这一税收手段的普遍有效性[3]。

因为国外主要是对增值税进行研究,便基本不存在营改增这一政策变动,对于“营改增”的研究主要还是在国内,因为从引进增值税以来,我国一直坚持着增值税与营业税并存,但在之后试行的过程中却存在着重复征收等一系列问题,所以有众多学者对“营改增”进行研究。金家伟于2013年分析了营业税和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税收、固定投资和效益的影响,采用假设检验,方差分析的方法对交通运输企业2012年的经营数据做模拟,并与最新的报道成果做比较分析[4]。也有学者研究在营改增背景下的企业内部控制,同时也研究企业内部控制在新形势下各个方面的变化及调整,王龙英于2012年围绕新经济形势下企业内部控制的强化问题进行简单探讨,在全面分析企业内部控制影响因素的基础上,对其内部控制体系的健全和强化措施进行相应的分析和研究[5];王善平于2014年以上市交通运输企业数据为基础,较为系统地研究营业税改增值税对企业绩效及税负的影响模式和结果,得出了营改增税改对交通运输业企业绩效(包括现金流和利润等方面)的实际影响,提出了完善交通运输企业内部管理的多方面措施[6]。

3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税负成本影响的案例比较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之后,原来缴纳营业税的纳税人变成了增值税纳税人。而增值税纳税人分为一般纳税人和小规模纳税人。本文将着重研究营改增税改对一般纳税人的影响,选取的样本对象主要是一般纳税人。

鉴于获取数据的便利性和可靠性,本次研究选取交通运输业上市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便获得其财务报表等资料进行深入分析,本文将选取已实行营改增税改的6家上市企业2013年的税负成本变化来进行对比分析,包括中国远洋601919、中储股份600787、中海集运601866、上港集团600018、锦江投资600650、大众交通600611等六家企业,研究数据来源于上海证券交易所,具有真实可靠性。

单位:万元

资料来源:2013年各公司财务年报

其中,

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在实际工作中可用于进项税额抵扣的项目非常有限,只有水电费、燃油费、部分办公用品、部分固定资产等能够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才可以抵扣,其中固定资产相对于办公用品、燃油费等又占据主要部分,而在成本费用中占比很大的人工成本及保险等费用因无法取得增值税发票不能进行抵扣,因此在此研究中,仅扣除固定资产作为进项抵扣,以此来估算进项税额。

从以上关于营改增后交通运输业税负变化案例可以看出,除上港集团税负出现降低外,其他六家企业均出现税负增长的情况,而且增长数额远高于降低的税负成本,由此可见,营改增对于这些交通运输企业产生了较为消极的影响,企业的利润增长也受到成本增加的极大影响。

4 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影响的具体案例分析———以天津海运为例

作为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先头行业,交通运输业也受到了一定的政策效应。在实施之前,营业税只针对交通运输中的营业收入进行征税,计算方法简单,实施营改增后,增值税的征收是针对企业的价值增值进行征税,进行增值抵扣,增值税的抵扣过程复杂,对抵扣的范围、抵扣的增值税发票有着严格的要求,所以营改增对交通运输业的财务状况及内部业务重整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表2是2012年营改增前后天津市海运股份有限公司应纳税额的变化情况。

单位:元

从营改增前后的应纳税额差额中可以看出,营改增后的税额出现了降低的情况,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营改增政策实施的初衷,但本案例中,本企业在2012年度处于亏损状态,主营业务成本远高于主营业务收入,面对营改增前3%的税率和营改增后11%的税率之间8%的差异,最终也导致了税负成本的降低,这在船舶运输和船舶租赁这两者按照交通运输业来进行纳税的业务中有明显的体现。对于代理业务、报关业务和劳务业务三项业务而言,从5%的税率提升到6%的税率并没有太过明显的差异,而且在营改增后还能够进项税额的抵扣,所以计算结果会出现明显的税负降低。

5“营改增”下交通运输业的对策建议

5.1 实行作业成本核算管理控制

实行营改增税改政策后,交通运输企业一般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增加,企业内部成本控制也显得愈发重要,而进行成本控制的前提是准确地对企业进行成本核算,对于交通运输企业来说,选取正确的成本核算方法颇为重要,交通运输业的作业包括计划管理、采购、运输、仓储、装卸搬运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之间具有独立性,所以为更好地进行成本核算,确定成本发生在哪个作业环节,交通运输企业应实行作业成本核算管理,将成本分配在每个作业,以此对成本较高的作业环节进行重点管理,实现各个作业环节的差别化管理,从而尽可能地消除“不增值作业”,改进“可增值作业”,促使损失、浪费减少到最低限度,提高决策、计划、控制的科学性和有效性,促进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高。

5.2 基于目标成本法的预算管理

进行企业内部控制,要对企业各个环节产生的成本有清晰的认识,在充分了解市场及竞争对手的状况之上,交通运输企业应结合以往发生的成本进行全面预算管理,而目标成本法正是一种对于企业的未来利润进行战略性管理的技术,它将成本管理的范围延伸到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它所确定的各个层次的目标成本与物流企业的各个作业环节相对应,以此更好地进行成本控制和业绩评价。目标成本法通过了解消费者需求、分析竞争者而制定目标售价,确定目标利润进而制定目标成本,进而将目标成本进行分解,以利于交通运输企业在日常作业活动中更好地进行作业成本控制。

5.3 完善交通运输企业财务制度

物流企业实行营改增政策后,其会计核算制度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而实行增值税抵扣模式的会计核算也会较营业税核算更加复杂,所以企业根据实际情况,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保证适当的会计人员数量。另外,企业应结合自身发展、积极响应国家有关会计核算的制度要求建立企业自身的内部控制制度,完善会计科目设计、统一会计核算原则,建立属于企业自身的《会计核算手册》并严格执行,以更好地符合增值税税务核算处理原则,严格管理发票开立、领用、使用等一系列流程。

5.4 严格审查合同签订及管理

在实行营改增税改之后,企业与客户签订合同须持更加谨慎的态度,因为合同中会涉及到税收的计算,为避免税金损失,争取企业正当的权益,在签订合同时应确定含税价格和不含税价格。如采购合同,对于采购价格应实行明确的价税分离,在分析采购合同为可抵扣进项税的基础上,在采购文件中明确与增值税专用发票相关条款,明确列出不含税采购价格、税负总额和合同总金额等关键条款,同时应列示发票类型、开票时间等关键因素。

5.5 对上下游客户及供应商的管理控制

由于增值税进项抵扣需要企业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而只有一般纳税人才具备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的资格,所以,营改增税改之后,企业应对其客户和供应商的关系进行重新梳理,提高供应商的准入资格,优先选择增值税一般纳税人,以在之后的合作中能够获得恰当的进项抵扣,而对于客户管理,则应在签订合同时对涉税条款进行明确地规定。对于重新进行合作的供应商来说,在合同条款相近的情况下,对供应商的资质进行严格审查,优先选择具有一般纳税人资格的供应商,以获得增值税进项抵扣发票。在客户方面,交通运输企业要根据增值税条款的最新要求,积极与客户进行商谈,对于合同中不具备的关于价税分离的条款进行重新签订,以实现与客户的长期合作关系,同时维护企业自身的利益。

5.6 纳税的风险评估

在营改增试行的初步阶段,交通运输企业会享受一定的税收优惠政策,但这些税收优惠政策是建立在一定的条件之上的,交通运输企业在实行增值税纳税时要充分考虑这些前提条件,明确税收优惠的范围,不能为了得到税收优惠而改变企业原本的做法,这样可能会给企业带来一定的风险,另外,在纳税时,企业应严格按照纳税的业务流程和程序进行税款缴纳,要在税务机关规定的期限内办理进项税款的抵扣,办理相关纳税申报,不能因为不符合纳税的流程而给交通运输企业带来损失。

摘要:通过对比六家上市交通运输企业实行营改增税改后的税负变化案例对比来初步了解“营改增”对企业的影响,有针对性地提出交通运输企业应对“营改增”的策略建议,帮助交通运输企业进行有效的企业内部管理控制,以降低企业的纳税风险,在一定程度上为规范交通运输企业内部财务制度提供借鉴,更好地促进交通运输企业的改革和发展。

关键词:营改增,交通运输企业,税负成本影响

参考文献

[1]Michael Keen,Jack Mintz.The optimal threshold for a value-added tax[J].Journal of Public Economics,2002,883.

[2]Iris Claus.Is the value added tax a useful macroeconomic stabilization instrument[J].Economic Modelling,2013,30.

[3]Michael Keen,Ben Lockwood.The value added tax:Its causes and consequences[J].Journal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2009,922.

[4]金家伟.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对交通运输业效益影响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5]缪桂英,黄林华.增值税征管模式下营改增企业税务内部控制的改进[J].税收经济研究,2014,02:51-54.

外贸企业税负轻减与否 篇5

个人会员 曹义胜

关税调整分行业

刚刚实施了进出口关税及税则调整,但业界基本无波无浪,毕竟每年1月1日起调整实施新的进出口关税及税则,已经成为近十几年来我国关税政策的“惯例”。而且,关税调整本在情理之中,是我国外贸进出口形势与环境变化需要,也是我国政府在逐步兑现加入WTO时的关税减让承诺。

此次调整进出口关税及税则,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和特惠税率等方面。在符合世界海关组织《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列目原则的前提下对进出口税则中部分税目进行了调整,我国2008年版进出口税则税目总数将由2007年的7646个增至7758个。调整后关税总水平为9.8%,其中,农产品平均税率为15.2%,工业品平均税率为8.9%,基本和2007年一致。而对木浆、焦炭、铁合金、钢坯、部分钢材等能耗高、污染高的产品开征或提高出口关税,以有效发挥关税在促进贸易平衡等方面的宏观调控作用。

行业不同,调整方向不同,外贸企业机遇也不同。

在农产品方面,国家继续履行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关税减让承诺,降低了45个农产品进口税。主要是进一步降低鲜草莓、对苯二甲酸等45个商品的进口关税;继续对小麦、玉米、稻谷和大米、糖、羊毛、毛条、棉花等7种农产品和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等3种化肥实行关税配额管理,尿素、复合肥、磷酸氢二铵继续执行1%的配额税率。对广大农产品外贸企业来说,2008关税及税则调整是挑战也是机遇。

此次关税及税则调整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促进了部分能源资源性商品、关键零部件、先进技术装备以及百姓日常生活用品等商品的进口,有效抑制了部分高能耗、高污染产品的出口,基本实现了关税调整的预期目标,进出口商品结构正逐渐向设定的调控方向转变。实际上早在2007年8月1日起,国家就开始上调铜、钨和铅锌矿石产品的资源税,3种矿石产品资源税率涨幅达300%至1600%不等;同一天,中国对非铝合金制铝条、杆开征出口暂定关税,暂定税率为15%。长远看来,限制“两高一资”(高耗能、高污染、资源性)产品出口,促进节能降耗,将是我国相关财税政策长期调控的重点方向,相关外贸企业税负肯定会处于不断增加的趋势。提醒相关外贸企业必须从企业发展战略与经营上找对策,早准备、早应对,最根本的是要找准企业自身的行业发展方向。如所在企业对能源依赖性强或是产生污染比较严重,是否考虑走出去接近资源地,或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应用新技术、新材料等手段发展企业。另外,从市场价格和税收方面来分析,由于增加关税意味着增加了企业进出口成本,为此,进出口企业多途径降低成本不失为企业缓减税负增长压力的一种新办法。

当然,机遇与挑战从来都是并存的,国内两高一资产品出口关税大幅度增加,这样有利于国外同类产品大量进入中国,企业可以考虑利用关税“双刃性”,利用企业自身以往的外贸渠道、生产技术及人才优势,与国外同类企业合作,使用国外资源,将企业生产和市场放在国外,运用现代进出口新方式(如OEM、ODM等模式),转变企业经营模式,寻求企业新的利润增长点,长久地规避企业税负风险。

所得税调整有倾向

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新的《企业所得税法》。我将修改后的企业所得税法简单概括为“四统一”:内资、外资企业适用统一;统一并适当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新税率确定为25%;统一和规范税前扣除办法和标准;统一税收优惠政策,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区域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

“两税合一”后,实际上降低了我们内资进出口外贸企业的税收负担,这必将有利于提高内资企业的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同时,新税法实行产业优惠为主、地区优惠为辅的新税收优惠体系,优惠从区域向产业转移,有利于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进步,优化国民经济结构,一些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环保产业将会得到更快发展。

企业税负不平衡问题探究 篇6

关键词:企业税负,税负现状,税制改革

面对企业压力大,税负重的现状,在倡导熟悉税制、 运用税制,实现按期足额缴纳应纳税额的同时,国家在税制方面应当做出适时的、更大幅度的调整和改革,以不断完善我国的税收法律制度体系,切实减轻企业、特别是企业的税负,确保其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并使其为社会稳定、经济建设做出更多的贡献。当然,在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指引下,我国与税务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在不断完善当中,政府最近几年对于企业在降低税率方面也做了很大的努力,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我们希望这些政策能够尽快落实,让承担着中国未来经济希望的企业有一个更加宽阔的平台。

1企业税负不平衡现状分析

企业税负的不平衡主要体现在四个大的方面: 一是地区之间的不平衡。从分地区税负来看,东部地区省市的税负普遍高于中、西部地区各省市,从税负均值来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省份只有12个,大部分在东部地区,而其余省份的税负含量都在全国水平之下。这表明各省份税负差异较大。二是行业间税负不平衡。最近看到一则某地区税负预警值建议,颇有感触。制造业增值税税负最高6. 5个点,最低1个点; 所得税应税所得率预警值最高9个点,最低2个点。三是同一行业不同登记注册类型 ( 主要是所得税) 的不平衡。四是不同纳税人类别的税负不平衡,如小规模与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差别。比较中小企业的营业收入净利率与总税负率的上下限可以看出,被调查行业的总税负率略低于营业收入净利率,但总税负率占营业收入净利率的比重一般都在50% 以上,由此可以知道各行业在盈利状况下,取得的收入中有相当部分是以税的形式交给了政府,企业税负重可见一斑。为数众多的民营中小企业在商品定价权小,材料成本高、用工成本上升、税负又得不到减轻的情况下,出现 “挣得少交得多”的情况。因此,减轻企业税负,扶持企业更快、更好地发展非常有必要。

2企业税负不平衡的影响因素

税负平衡点,也称为税负临界点,是指在不同情况下企业的税收负担达到相等程度的临界值。税负平衡点分析就是在不同情况下寻求企业税负相等的那个点。这里笔者借鉴管理会计本量利分析中的盈亏临界点分析原理,对企业增值税纳税中的纳税行为进行分析,找出其中的税负平衡点,为企业进行增值税税务筹划提供理论与方法上的指导。区域税负不平衡的首要原因是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产业结构差异造成地区税负差异。地区间税收存在不平衡,需要有关部门通过进一步研究税负差异的深层次原因,此处从略。行业税负不平衡,比如塑料制品行业与模具行业对比。增值税板块: 塑料制品行业原材料比重大 ( 约75% ~ 85% ) ,增值税税负率在3. 5% 左右; 而模具行业原材料比重小 ( 约35% ~ 45% ) ,加工费所占比重为10% ~ 25% ,但受托加工企业大都为零散的个体小作坊,很少能取得正规的可以抵扣的增值税发票。所以增值税税负率为6. 5% 甚至更高。所得税板块: 塑料制品行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为5个点,而模具行业所得税应税所得率却为9个点,高出近一倍。既然行业间的税负率相差如此之大,那么同行业的税负率是不是差异很少呢? 不是的,这主要体现在企业登记注册类型方面。比如, 同为模具制造业,年产值500万元,所得税应税所得率按9个点计算,应纳所得税金额计算如下表: 由于个体工商户税负繁重,迫使企业 “合理避税”,有部分个体工商户甚至签假合伙合同成立合伙企业,从而降低所得税税基,以逃避高额的所得税。在同业中,小规模纳税人与一般纳税人税负比较。比如模具行业,一般纳税人增值税税负6. 5% ( 行业最高) ,小规模纳税人3% ,所得税应税所得率同为9% ( 行业最高) 。一个产销售200万元的模具行业个体户 ( 为一般纳税人) ,增值税及 所得税纳 税总额 = 2000000 × 6. 5% + ( 2000000 × 9% × 35% - 14750)= 130000 + 48250 = 178250, 而如果企业业主成立4家小规模纳税人,则增值税和所得税纳税总额 = 500000 × 3% × 4 + ( 500000 × 9% × 5% - 0)× 4 = 60000 + 9000 = 69000。差额 = 178250 - 69000 = 109250。所以很多个体老板不愿意成为一般纳税人,手中持着多本的小规模纳税人 ( 自己名义的或是他人名义的) 。一人多本执照不是少数现象,是什么让他们铤而走险,是税率的不合理设置。一般纳税人的税率差别为0 ~ 4. 5% 不等,而小规模却是无差别的3% ,所以高税负行业就催生了一人多本的不正常的 “正常”现象。“高者更高”使得企业净利润只占很小的空间,为了企业的 “持续发展”,税率规定却被 “边缘化”。

3企业税负不平衡的应对措施分析

小微企业税负问题研究 篇7

“全国一大批小微企业有可能被税务部门整死”, 这是来自北京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周天勇的微博。可见, 税负之痛, 是小微企业的一种根本性疼痛。虽然减税的空间达4000亿元, 但是, 小微企业只能顶着沉重的税负在慢慢爬行。

二、小微企业税负情况

在整个经济体系中小微企业处于“贫民阶层”是“草根企业”。企业要交纳流转税、所得税、财产税等。税费成本约占实际经营成本的10%, 另外还得负担办公产房等房租、职工薪酬, 因此企业的净利润非常低, 非常薄。根据宜信公司与清华大学教授刘鹰对全国36个城市共3231家小微企业的调研结果显示:, 有近五成的小微企业月营业额在10万元以内, 近七成企业毛利率不足20%, 经营规模小, 盈利能力弱。税费负担不可避免地对小微企业经营造成影响。

税负过重将给小微企业带来的后果是严重的, 是可能导致恶性循环的。如企业利润减少, 微小企业为求生存, 千方百计地规避各种沉重的税负, 甚至偷税、漏税, “形成非常不健康的企业文化”。一些不堪重负的小微企业, 已经走到了倒闭的边缘。而国家就要花更多的人力、物力去预防企业偷逃漏税的现象。

三、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的途径

根据公开资料显示, 目前工商登记在册的99%的企业是中小微企业, 约为6000万个。作为企业运营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税负是企业控制运营成本的重要因素。只有税负减轻了, 小微企业才能得到良好发展, 小微企业良好发展了, 国家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的途径可通过企业和国家两个层面进行, 同时借鉴国外经验。

1. 企业自主控制——合理避税

(1) 控制年度应纳税所得额

根据规定, 小型微利企业减按20%的企业所得税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如果某小微企业预计年度应纳税所得额到12月底将略超30万元 (如30.1万元) , 则可以合理减少销售额, 使年度应纳税所得额控制在30万元以内, 以享受优惠政策。当然如果年应纳税额明显高于30万元的企业将不适合使用此种办法避税, 否则有逃税之嫌, 而且企业发展壮大, 年销售额追求更高才是营利的根本。

(2) 注册“影子公司”

从2013年8月1日起, 小微企业月销售额或营业额不超过2万元的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和营业税纳税人, 暂免征收增值税和营业税。换句话说, 能不能得到免税优惠, 取决于月销售额或营业额是不是比规定的标准还要高, 由此产生了“影子公司”。一些小企业有意地拆分成多个小微企业;而有的企业一开始注册时, 就有意地挂靠在别的公司, 或者分割成多个据点分别以加工厂的形式存在。尽量把月销售额或营业额控制在2万元以内, 享受税收优惠, 从而“合理避税”。

如果小微企业各月的收入有高有低, 有的月份收入高过2万元的标准, 那就不能享受免税优惠。为了平衡各月间的收入, 享受该税收优惠, 企业可以向主管税务机关申请以1个季度为纳税期限, 在一个季度内不高过6万元, 企业还是可以享受免税的优惠。

有的小微企业拥有相对固定客户, 虽然相互间经常发生业务, 大多的企业采用汇总一定时期的业务后再统一开具发票。这种处理不但违反税法对收入确认时间和开票时限的相关规定, 而且很可能形成某个月收入高过2万元的标准。所以, 小微企业千万不要采用汇总一定时期的业务后再统一开具发票。

(3) 发奖金注意个税临界点

如果公司是负担个税后发奖金, 应注意个税临界点, 根据个税法, 有些临界点 (5000元、8000元、12500元、38500元、58500元及83500元) , 在扣除“五险一金”和免征额 (3500元) 后, 其对应的个税税率是3%、10%、20%、25%、30%、35%、45%。如:某公司6月张先生的奖金8000元;李女士的奖金8200元。但发完奖金, 张先生收到的钱却比李女士的还多, 因为“个人所得税临界点”所致, 8000元正好是一个“门槛”。张先生应缴个人所得税为450元[ (8000-3500) ×10%], 实际到手收入为7550元 (8000-450=7550) 。李女士应缴个人所得税为940元[ (8200-3500) ×20%], 实际到手收入为7260元 (8200-940=7260) 。奖金高的李女士实际收入反比奖金低的张先生少。

(4) 准确划分并核算税种收入, 避免超标无法享受优惠

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在会计账务处理和税收相关法律上的认识不够, 经常无法正确分清两个不同税种的收入的核算上区别, 所以, 会把不同税种的收入混在一个税种中进行申报, 结果会造成某个税种的收入高于规定的标准, 最后导致享受不到税收优惠。因此, 经营业务既涉及到增值税又涉及到营业税的小微企业, 财务人员等经营管理者一定要重视并准确划分收入是属于增值税还是营业税, 而且必须要分清这两种税目的界限。

2. 国家提供保障

(1) 科学认定小微企业标准

根据国家工信部联合其他四部委发布的关于中小微企业划分的标准, 可以知道中小微企业划分时主要依据企业营业收入、用工人数和资产规模等指标。而在实践中, 不同部门对小微企业认定在内涵表述上不尽一致, 税务部门称“小型微利企业”, 统计部门称“规模以下企业”等。而且, 上述所涉及的指标在企业设立登记时无法准确提供指标数据, 往往要在企业开展经营活动之后才能较完整提供, 因而工商机关没办法准确判断登记注册的企业是否属于小微企业, 使“免除注册登记费”之类的优惠政策不能得到执行。建议科学认定小微企业标准。

(2) 政府主动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服务

继续实施允许多种形式创办企业并且支持个体工商户“转型升级”工程, 工商登记手续要简化、无需注册资金、无收取任何手续费用。降低市场准入门槛, 为创业者进一步拓宽发展空间。政府通过购买服务的基本方式, 支持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市场调查、商业策划、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管理咨询、融资担保等服务, 降低创业者的创业风险和成本。

(3) 将减税降负落到实处

根据有关人士的分析可知, 国家的财政收入增长速度连续13年是经济增长速度的1.5倍, 但以小微企业为核心展开的结构性减税政策, 一直都停留在摸索层次, 零敲碎打, 没有实质效果。只有国家政府主动积极执行政策, 把办理的手续简化, 才有可能将政策落到实处。

国家政策要加大减税力度, 通过较大幅度地提高增值税和营业税的起征点, 而且还要扩大所得税的优惠范围, 才能争取将所有微型企业和大部分小型企业享受到结构性减税的好处。

税收优惠幅度可以进一步提高。小微企业新的所得税优惠界限6万元, 这个标准还是比较低, 可以进一步得到提高。争取在小规模纳税人和一般纳税人之间制定一个过渡性税率, 帮助小微企业慢慢发展壮大。小微企业在初创阶段的要有较长时间的稳定政策。

实质性的降费措施要继续推出。如:小微企业的残疾人保障金、城市建设、教育等附加费可以免除;小微企业在特定时期, 允许下浮企业负担“五险一金”的支付比例。从某种意义上看, 要把全面减免涉企收费项目作为扶持小微企业逐步壮大的重要举措, 因为, 对于小微企业的更快更见效的优惠措施是减免涉企收费项目。

整合各方面资源, 建立综合信息平台。通过综合信息平台公开透明地反映小微企业在经营、财务、信用、交易方面的信息, 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通过政府组织对小微企业的管理者关于就业政策进行免费培训, 使小微企业更好地把积极就业政策中的培训补贴落到实处。而且还要提供学习、见习、试岗的条件, 为创业者提供有关创业方面的学习途径, 提高创业的成功率。如果大中专毕业生到小微企业就业, 要为其解决业的后顾之忧, 包括档案接转、申报户籍、子女入学、职称评聘、劳动权益保护等问题。对于吸纳一定数额大中专毕业生就业的小微企业, 政府应给予相应额度的补贴或贴息贷款、保障房指标的优惠待遇。对小微企业给予政策扶持远比税负改革更重要。

四、结束语

小微企业虽然在中国经济中属于“草根阶层”, 但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小微企业占国家税收总额的50%。服务价值和创造的最终产品占国内生产总值60%。大企业都是由小企业由弱到强成长起来的。小微企业是大企业的摇篮, 在逆境中拼搏。为使小微企业能良好发展, 减税, 不要停留在口头上, 扶持政策要落到实处。

摘要:本文以小微企业税负现状分析为切入点, 看到税负过重给小微企业带来一连串恶果, 企业利润薄, 积极性削弱;只能背着重税负的镣铐, 在逆境中艰难前行。为使小微企业能良好发展, 减税, 不能停留在口头上, 扶持政策要落到实处。从企业和国家两大主体分别提出有效减轻小微企业税负的具体途径。

关键词:小微企业,税负,合理避税,提供保障,经验借鉴

参考文献

“营改增”对企业税负的影响 篇8

1993年在“分税制”改革之初, 由于我国政府财力有限, 税务征管水平相对较低, 营业税相对增值税全额征收、重复征税的特点可以为当时的政府带来巨大的财政收入, 增加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的财力。另外, 营业税税制相对简单, 易于征管等综合优势符合我国当时的国情建设, 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初期的必由之路。因此, 从1994年来增值税和营业税成为针对我国商品和劳务流通的两大税种, 其中, 建筑业之外的全部第二产业征收增值税, 营业税则覆盖了第三产业的大部分行业。增值税和营业税相比, 增值税仅针对商品增值环节征收税费, 营业税则具有明显的重复课税的效果, 使得第三产业的税负过重, 严重阻碍了服务业的发展及新型服务的兴起, 对整个产业链的影响和经济结构的完善都将产生消极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经济经过三十多年的高速增长, 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逐渐成为我国经济升级的客观要求。从2009年1月1日开始我国已经实现了由生产型增值税向消费型增值税的完美转型, 第一二产业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 化解制约第三产业的发展税制瓶颈, 均衡三大产业的发展步伐已经是迫在眉睫。在税制改革上“营改增”既是体现国际惯例的举措, 又是深化我国税制改革的必然选择。简单地说, “营改增”有以下几个好处:首先, 第三产业入围增值税的抵扣链条, 稳定并扩大了增值税的客户队伍, 积极推动了第三产业升级发展;其次, 整合行业资源, 更有利于企业精细化和专业化的分工协作, 有利于企业向更高目标发展;最后, 消除重复课税, 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内容, 货物和服务税负整体下降, 消费中可以从中受益, 积极促进消费;从而能够有力带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二、“营改增”的执行

财税[2013]106号文件《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实施办法》中具体提到“营改增”试点主要涉及几方面内容:一是主要产业方面, 本次“营改增”主要选择交通运输业包括陆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管道运输、铁路运输和邮政服务业等全部交通运输业, 与部分现代服务业包括研发与技术、信息技术、文化创意、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业、鉴证咨询和电信业等。两大行业作为改革试点;二是税率方面, 在现有一档基本税率17%、一档优惠税率13%的基础上, 新增加了11%和6%两档税率, 交通运输业适用11%税率, 部分现代服务业中的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鉴证咨询服务等行业适用6%税率。

三、“营改增”税制改革对税负的影响

为确保“营改增”的顺利推行, 中央在设计改革方案时承诺试点行业的利益不会因改革而受损。2012年3月5日, 温家宝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试点行业总体税负不增加或略有下降”。但是从实际情况来看“营改增”的执行结果既有正面的影响, 也有负面的影响。负面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一些特定的行业里, 本文对于这些行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给出以下几点解释:

(一) 有形动产租赁业税率偏重。

所谓有形动产租赁是指在约定的时间内转让物品和设备等有形动产的使用权而保留所有权的一种业务活动。根据“营改增”的税制改革具体规定此类行业的税率由5%的营业税改为了17%的增值税税率, 其余五类税率基本由5%的营业税税率改成了6%的增值税税率, 与此相比, 有形动产租赁服务行业的税率明显偏高。

(二) 交通运输业部分企业税负不降反升原因分析。

实施“营改增”政策以来交通运输业的税率由原来5%的营业税改成了税率为11%的增值税, 名义税率大幅度提升。并且考虑到交通运输业所用的生产资料主要为汽车、飞机、轮船等固定资产, 它们的资产更新周期较长, 如果近期不需要更新, 就没有大额的进项税额可以用于抵扣, 从而使企业的税负有所增加。但是, 交通运输业的这种情况具有暂时性, 从长期来看, 当固定资产的更新试点来临时, 进项税额的规模会大幅度增加, 从而对于一个完整的周期来讲企业税负不一定会增加。

(三) 鉴证咨询业企业税负不降反升原因分析。

企业的成本主要有外购产品和劳务服务及内部人力投入两大类。增值税的进项抵扣只针对外口产品和劳务服务 (即中间投入) , 而内部人力投入则没有办法进行抵扣。对于鉴证咨询业这类以人力投入为主要投入而中间投入比较少的劳动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 其进行税额相对于销项税额的金额来讲就小得多, 从而导致税负的增加。这种情况是由于行业的特征决定的, 除非企业经营范围与性质发生重大调整, 一般情况下不会发生太大变化。另外, 实施“营改增”政策以来鉴证咨询业的税率由原来3%的营业税改成了税率为6%的增值税, 名义税率大幅度提升, 这也是导致鉴证咨询业税负增加的原因之一。

针对这种情况, 政府可以考虑出台统一的过渡性质的税收优惠政策使得鉴证咨询业可以顺利度过这样一段时间。另外, 鉴证咨询业的税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营改增”后增值税的名义税率 (6%) 相对征收营业税 (3%) 时偏高, 则政府可以根据实际情况下调鉴证咨询业一般纳税人的增值税税率。

参考文献

[1]潘文轩.营改增试点中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解释[J].广东商学院学报, 2013.1.

企业税负成本 篇9

一、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税负比较

根据税法规定:对个体工商户征收个人所得税;对公司制企业征收企业所得税;个人独资企业与合伙企业不是企业所得税的直接纳税主体, 而是先区分投资人的身份, 然后按照不同身份分别征收个人所得税与企业所得税。

其他类别税收如流转税 (主要包括增值税、营业税、消费税) 、财产税、行为税和附加税 (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 等, 按照企业的经营行为纳税, 与企业的组织形式无关。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从组织形式看, 主要有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两种组织形式适用不同税种。

合伙企业组织形式下, 企业所得的纳税是根据流转原则分配的, 即合伙企业的经营所得先在合伙企业层面上计算, 然后按照合伙人的出资比例再分配给合伙人, 由合伙人申报缴纳经营所得税收。这就是说, 作为“透明体”的合伙企业层面是不用缴纳所得税的, 这就是所谓的“先分后税”原则。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联合发布的《关于合伙企业合伙人所得税问题的通知》 (财税[2008]159号) 对合伙企业的合伙人如何缴纳所得税问题进行了规范, 合伙企业以每一个合伙人为纳税义务人。合伙企业合伙人是自然人的, 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人是法人和其他经济组织的, 缴纳企业所得税。

根据《企业所得税法》的规定, 在公司制企业组织形式下, 企业须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税后利润分配给投资者后再根据投资者的不同身份缴纳个人所得税或者企业所得税。这样仔细一算, 同一笔收入实际上征纳了两次税,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经济性重复征税”。由此也可见, 不同组织形式企业的税负是不同的:合伙企业征收一道所得税, 公司制企业征收两道所得税。那么是不是合伙企业税负一定低于公司制企业呢?下面, 我们通过建模来进行具体分析。

二、不同组织形式下企业的税负建模分析

投资者的投资去向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被投资单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即属于投资实体经济;另一种是被投资单位将投资者的投资再参股投资其他企业, 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即属于投资虚拟经济。实体经济是指物质的、精神的产品的生产和服务、流通等经济活动。“虚拟经济”是指相对独立于实体经济的虚拟资本的经济活动, 即直接以钱生钱的活动。

为方便描述, 建立结构模型如下:投资者A、B (自然人或者法人) 投资设立了甲企业 (法人或者合伙企业) , 甲企业直接从事实体经济, 或者投资于其他公司制非上市企业——丁公司 (如下图所示) 。

下面, 假设A出资比例为m, B出资比例为 (1-m) ;企业甲的年应纳税所得额为L。现分两种情况来分析A、B不同投资的税负情况。

(一) 投资实体经济的税负

根据现行税收制度, 从企业层面看, 公司制企业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合伙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 表面看, 合伙企业的税收负担轻。事实究竟如何, 下面用实例来说明。

1. 投资者A、B均为个人。

(1) 如果甲企业为公司制非上市企业, 则投资者A、B个人取得投资回报的形式就是分红, A、B个人取得非上市公司的红利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综合考虑企业层面25%的企业所得税与投资者层面20%的个人所得税, 其总体税负为A1=25%+ (1-25%) ×20%=40%。

(2) 如果甲企业为合伙企业。根据税法规定, 合伙企业甲不需缴纳企业所得税, 但合伙企业的投资者个人须依据取得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按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综合考虑企业层面与投资者层面承担的税负, 其总体税负仍是5%~35%, 考虑到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的速算扣除数, 则总体税负最高不会达到35%。而按照最高档税率35%测算, 其总体税负为:A2=35%-14 750/L, 因为L>100 000, 所以总体税负处于20.25%~35%之间。

可见, 在投资者确定均为个人的前提下, 投资合伙企业的税负低于投资公司制企业的税负。

2. 投资者A、B中有一个为法人。

(1) 如果甲企业为公司制非上市企业。甲企业要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 投资者个人A取得非上市公司的红利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 法人B取得非上市公司甲的分红依据《企业所得税法》为免征企业所得税。综合考虑企业层面与投资者层面, 其总体税负为A3=25%+ (1-25%) ×20%×m=25%+15%m, 因为m<1, 所以25%+15%m<40%, 而且m越小则总体税负越小, 也就是说个人股份占比越小企业税负越小, 当m=0或者1的时候, 甲企业为一人有限公司。

(2) 如果甲企业为合伙企业。合伙双方约定, 按照出资享受分配的利润甲企业不缴纳企业所得税。但A投资者个人须按照取得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缴纳个人所得税。合伙企业的法人投资者B须按照取得合伙企业的生产经营所得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按照最高档税率35%测算, 其总体税负为:A4= (1-m) ×25%+35%m-14 750/L=25%+10%m-14 750/L。

可见, 在投资者确定为有一个法人的前提下, 投资合伙企业的税负低于投资公司制企业的税负。

综合以上两类四种情况, 其结果:A1>A3>A4, A2>A4。因此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股东均为个人的公司制企业税负最大, 法人与自然人的合伙企业的税负最低。

但是, 如果投资者可以自主选择为法人或者自然人时, 我们再来比较合伙企业与公司制企业的税负, 也就是只要比较A3与A2的大小。计算可以得到:当m>2/3时, A3>A2, 即用一个法人与个人组成的公司制企业税负大于两个自然人投资成立的合伙企业;当m<2/3时, A3

(二) 投资虚拟经济的税负

甲公司不直接从事生产经营, 而是投资丁公司。甲公司的利润主要来自丁公司的利润分配所得与转让丁公司的股权所得。根据现行税收政策, 投资者取得投资所得的性质不同, 其投资收益的所得税政策也不一样。

因甲为公司制企业, 取得股息所得免税, 取得股权转让所得须缴纳25%的企业所得税。当甲为合伙企业时, 甲取得股息所得与取得股权转让所得均不征收企业所得税。

在自然人投资者层面, 不论甲是公司制企业还是合伙企业, 取得股息所得时, 根据现行税收政策规定, 自然人投资者均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当甲取得股权转让所得且是公司制企业时, 自然人投资者须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当甲是合伙企业时, 自然人投资者须按照个体工商户的5%~35%五级超额累进税率的规定缴纳个人所得税。

在法人投资者层面, 若甲是公司制企业, 其取得股息所得与取得股权转让所得, 法人投资者免征企业所得税;若甲是合伙企业, 法人投资者须缴纳企业所得税。

为便于理解, 笔者将上述税收政策整理列表如下:

甲企业为两个自然人投资即表中的 (1) (2) (3) 组合:甲企业取得股息所得时, 公司制企业与合伙企业的税负一样;甲企业取得股权转让所得时, 合伙企业税负不一定低于公司制企业。由于股权投资企业的收益一般都比较稳定, 因而个人投资者适用税率基本上都在35%以上, 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 合伙企业的税负会大于公司制企业的税负。

甲企业为一个自然人和一个法人投资即表格中的 (1) (2) (4) 组合:甲企业取得股息所得时, 合伙企业税负大于公司制企业税负;甲企业取得股权转让所得时, 合伙企业税负不一定低于公司企业税负。由于股权投资企业的收益一般都比较稳定, 个人投资者适用税率基本上都在35%以上, 所以在大部分情况下, 合伙企业的税负会大于公司制企业的税负。

三、结论

税种不同, 税率不同;政策不同, 优惠不同。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知道, 不能简单地根据征收税种的多少来判断企业税负的高低。例如:在投资者确定均为个人的前提下, 合伙企业税负不高于公司制企业。甲企业为一个自然人和一个法人投资者时, 甲企业取得股息所得, 合伙企业税负大于公司制企业税负。但需说明的是:以上的讨论限于篇幅尚没有把所有问题均考虑进去, 如创业投资的所得税抵免优惠等。

合伙企业特别是有限合伙企业组织形式的兴起主要考虑的是所得税税负, 有限合伙企业组织形式是各地股权投资企业的首选。如:某县注册成立的合伙企业共有52户, 其中有限合伙企业27户, 这27户有限合伙企业经营范围100%为投资与资产管理, 这个现象从一定程度上可以说是从税务角度考虑的, 是纳税筹划的结果。但纳税筹划要从多层面、全方位考虑, 层面不同会有不同的结论。其实, 所有的法人除了国有企业其余的投资者均是自然人, 即个体经营者, 那样的话, 讨论的情况还会更加多样, 结果也会多样。

摘要:本文依据我国《企业所得税法》及其实施条例有关企业组织形式不同其承担的税负也不同的规定, 运用实例分析了投资合伙企业与投资股份制企业的所得税税负的不同, 以供投资者参考。

关键词:合伙企业,股份制企业,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

参考文献

[1].企业所得税法实施条例.国务院令第512号, 2007-12-06

[2].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财税[2000]91号, 2000-09-19

[3].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个人独资企业和合伙企业投资者征收个人所得税的规定.国税函[2001]84号, 2001-01-17

中国民营企业税负不容乐观 篇10

而民营企业群体最关心的就是税负问题,税负的轻重直接影响到企业的盈亏,甚至影响到企业的生死存亡。

2016年5月全面实施“营改增”税制,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又一次深刻的财税体制改革。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简称营改增)是指以前缴纳营业税的应税项目改成缴纳增值税,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

营改增税制改革的最明显最直接的目的就是降低企业税负、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活力,正如李克强总理强调:“必须要看到,‘营改增这个税制改革是当前的让利,更是在培育未来的‘新动能;当前做‘减法是为未来做‘加法。”

据统计,截至2015年,“营改增”共减税6000亿元以上,今年预计更是高达5000亿元以上。据国家税务总局数据,我国全面实施“营改增”以来,减税和持平企业比例高达98.7%,增税企业仅为1.3%。

然而,根据天则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税负问题与税制改革研究报告》(下称《研究报告》)指出,被课题组调研的企业中有63.1%认为“营改增”后税负提高了,15.8%认为税负持平,仅有21.1%认为税负减轻。这一数据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大相径庭。

“营改增”后税负不减反增?

虽然“营改增”确实降低了大多数企业的税负,但是对于某些行业或者行业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营改增”后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现象确实存在,究其原因主要表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第一,期初存货的处理不当。比如今年实行“营改增”税收政策,但是年初所使用的原材料是去年购买的。而去年该企业还不是增值税单位,没有取得专业发票,所以今年年初就不能抵扣增值税发票,导致期初税收陡增的现象。

第二,固定资产更新周期较长。在施行“营改增”之前部分企业固定资产刚完成更新不久,在短时间内没有大规模购置固定资产的需要,也没有大额度进项税用于抵扣,造成了企业税负增加。

第三,“营改增”后税率提高。交通运输业、建筑业在税制改革前的营业税都为3%,但是营改增后变为11%。加之交通运输业的固定资产更新周期长,而建筑业面临的是土、砂、石料等就地取材的建筑材料难以取得进项税额,人工费用的不断提升,无形中扩大了不能抵扣税款支出的成本比例,导致企业税负增加。

第四,融资利息无法税款抵扣。根据“营改增”政策规定,“购进的贷款服务”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并同时规定,纳税人接受贷款服务向贷款方支付的与该笔贷款直接相关的投融资顾问费、手续费、咨询费等费用,其进项税额不得从销项税额中抵扣。这就导致企业所支付的利息费用及直接相关的其他费用在“营改增”之后需要缴纳6%的增值税,且这部分的税额无法做进项抵扣。对于像金融投资、房地产等这类资本密集型行业,企业每年都需要支付给银行或相关金融机构巨额的利息费用,如果贷款利息所产生的增值税由买方企业来负担,而企业却无法进项抵扣,无疑会增加企业流转税负。

第五,增值税抵扣发票获取困难。部分企业在实际的经济运行当中有增值税抵扣发票获取困难的现象,这和企业经济不规范运行有一定的关系。但有一部分支出确实无法或者很难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比如员工工资——对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型产业就会提高其税负,比如贷款利息——对于资金密集型产业也会增大税负,比如资源类产品——煤、砂石等由于在取得矿权时所支付的款项是没有含税的,自然也就没有抵扣,在采购这类产品时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就非常困难。

除以上原因外,实际税负还会受到产业链条的影响。如果产业链中的某个环节不容易向下游转嫁税负,或者最终增加至大幅升高——比如房地产业,或者由于流转税影响到下游需求,都会造成某些企业的税负提高。

综上所述,“营改增”后部分企业税负不减反增的主要原因可以分为三大类:部分行业税率确实有所提升;某些支出项目不在增值税抵扣范围内;增值税专用发票获取困难无法抵扣税额。

中央财经大学税务学院税务管理系主任蔡昌表示,不同行业的税基要重新夯实,比如金融业哪些能够进入税基,那些不能进入税基,让税制本身清清楚楚,这样纳税人就没有困惑。另外,人力成本支出应该可以进行抵扣,买设备可以抵扣,但是人员工资支出不能抵扣,运输货物可以抵扣,但是火车票、机票不能抵扣,财产保险可以抵扣,但是人身保险不能抵扣,如此一来人竟然还不如货物。马克思说劳动力本身也要再生产,发给工人的工资也会变成食物、衣服、住房等,这也是属于价值的转移,应该可以抵扣。

以票定税、以票管税的问题依旧没有得到解决,尤其是“营改增”之后,为了抵扣税额企业提升了对发票的重视程度。但是有些支出确实面临难以获得增值税专用发票的困难,这也导致了虚开发票的现象增多。资深注册税务师、贵州省注册税务师协会常务理事刘林鹏认为,如何建立这样一个真实诚信的交易体系是关键,就像银行交易体系,企业诚信、个人诚信体系建立健全起来,完全可以不用发票。

民企四种税费问题待解

1.企业所得税:以票定税问题

“营改增”之后,企业面临的另一个较大税负就是企业所得税。企业所得税就是对企业赚取的利润(收入减去成本和费用)所征收的一种直接税。按照企业法规定,只要是与生产经营有关的成本和费用都可以作为所得税的扣除对象。但是,在实际经营中,除了有真实支出的依据以外还必须有发票才可以进行扣除,发票是在实际经营中扣除税款的唯一凭证,当然即使有发票,如果不能证明此项支出是真实的也不允许扣除。这就造成了税务执法人员站在规避自身风险的情况下实行纳税额较多的方式进行征税。

而企业在向小微企业和初级资源产品的采购过程中,难以取得发票是较为常见的情况。比如餐饮行业及企业食堂采购农副产品、建筑企业采购砂石及支付农民工劳务费用等都很难取得发票。还有一些例如房地产企业等行业因为产品周期长,大量的支出无法及时取得发票而被提前征收企业所得税的现象也较为常见。

由此算来,企业在正常纳税过程中企业所得税计税基础的利润远大于企业的实际利润,企业所得税的负担就会远超过名义税率25%。以票定税的依据也导致企业去寻找发票冲账,虚开发票现象难以断绝。

2.“残保金”导致残疾证中介火爆

残疾人就业保障金简称残保金,是指在实施分散按比例安排残疾人就业的地区,凡安排残疾人达不到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规定比例的机关、团体、企业、事业单位和城乡集体经济组织,根据地方有关法规的规定,按照年度差额人数和上年度本地区职工年平均工资计算交纳用于残疾人就业的专项资金。2016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征管办法规定,征缴标准从以往的上年“全市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调整为“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即工资水平高的用人单位将会多负担,水平低则会少负担。计算方法为:“保障金年缴纳额=(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人数×1.7%-上年用人单位实际安排残疾人就业人数)×上年用人单位在职职工年平均工资”,按照500人规模企业计算,高薪企业(以年薪20万元为例)需要交纳的残保金从原来的35.7万元上升到170万元。

高额的残保金也导致了残疾人证中介的滋生,2016年10月,四川绵阳多名残疾人接到外省来电,对方声称只要带着残疾证与公司签约,就可以获得公司为其购买的五险一金,并且不用上班就可以得到每月近千元的工资。如此一来,公司仅凭社保金和低廉的工资就可以免交大量的残保金,残疾人不用劳动就获得社保和工资,中介赚得了一笔中介费。看起来皆大欢喜的交易,却破坏了社会的公平性,并且涉嫌违法。但由于签订合同后残疾人是否到企业上班,税务部门无权管理,也造成了此类情况难以杜绝。

3.涉及国企参与的“三角债”、银行抽贷增大企业税负负担

“这辈子下辈子,祖祖辈辈不做制造业!”天则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课题组调研中,一位来自大连装备业的某女企业家如此哭诉道。该女企业家解释,在经济效益较好时,企业间尤其在制造业领域,虽签订有合同,但没有按时付款,导致企业应收账款(大部分欠款者为国有企业)差不多达到3000万元,但却没有政府帮忙解决贷款问题(其认为政府应该帮助辖区内的国有企业欠账承担责任);现在经济效益不好,企业受经济大环境的影响,许多工程项目均是暂缓或者观望,导致企业订单下降,经营收入及利润同步下降。除了这一因素之外,还有银行融资成本高昂,该企业需要随时应对银行的“抽贷”风险。该企业每月偿还银行贷款利息40万元,时常不得不借高利贷偿还银行贷款,以便周转。最终导致该企业税负负担沉重。今年销售收入3600万元,但应收账款金额大,难以回收,自己还欠供货商3000多万元,预计缴税将达500万元。目前已交地方税为68万元、国税271万元,总计万元的税款。

4.退税效率低下占压企业资金

按现行税法规定,在出口营业收入为2000万元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的出口退税额:2000×16%=320(万元);在出口营业收入为5000万元的情况下,企业可以获得的出口退税额:5000×16%=800(万元);一般而言,外向型劳动密集企业,利润微薄;之所以能够生存,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产品出口可以获得财政的出口退税,正是靠这笔出口退税款,企业得以弥补成本,勉强生存;尤其是在当前中国增值税的税率较高(最高可达17%),造成企业的税负较重,由此更为依赖增值税退税。

但是在现实中,企业所在地的增值税的退税与缴税之间通常有时间差异,造成由于出口退税到账时间较晚而占压企业资金的问题,尤其是在民营企业融资困难、融资成本高昂的情况下,严重制约着企业的正常生产运营。

民企国企税收不公?

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是近来国家大力倡导的,也获得了民营资本积极响应。但是“我们可以看到作为投资人,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就存在很大的不平等”。天则中国企业家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税负问题与税制改革研究报告》(以下简称《研究报告》)中对此问题做出如此阐述。

通过《研究报告》我们可以看到,在民企国企共同参股的企业中,在盈利后利润追加投资方面民企确实处在相对劣势位置。因为国有企业的最终投资者是代表政府管理国有资产的各级国资委或其他国资管理部门,所以在各级国有企业经营活动形成的利润以及利润分配,只涉及25%的企业所得税;而民营企业最终的投资人是自然人,因此在民营企业家投资企业的经营活动中,企业作为法人实体形成的利润首先要按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而缴纳了企业所得税以后的利润无论是自然人企业家用于再投资还是分配,还需缴纳20%的个人所得税。企业家最终获取的利润实际需要承担40%的税负。

举例来说,假设有一家国资委和自然人企业家共同投资成立公司,各占50%的股份。公司通过一年的经营获取1000万元的利润,按照企业所得税法的税率应当缴纳250万元的企业所得税。1000万元减掉250万元的税形成可分配的750万元税收利润。假设国资委和企业家对这750万元利润进行分配,按照各占50%股份的规定,这时国资委可以分到750万元税后利润的一半375万元,根据企业所得税的规定,投资方是法人分回的税收利润不需要再缴纳税款;而企业家作为自然人,根据个人所得税法的规定,在分配利润时需要由该合资公司按20%的税率代扣个人所得税,因此企业家能分到利润只有300万元。完全相同的投资行为,国资委可以获得375万元,而企业家只能获得300万元。即使这750万元不进行分配,我们假设国资委和企业家都同意将这750万元利润转增为合资企业的资本,转增资本对企业家也要扣除个人所得税。因此,国资委可以375万元转增,而企业家扣税后只能转增300万元,从比例来说,企业家这时只能占到的权利。这其间的差异、不公平显而易见,对于再次投资的民营企业家,与国企已经不在同一投资起跑线了。

对此课题组专家提出,我们的法律能不能对企业家获取的利润用于再投资时免征个人所得税呢?在推动供给侧改革、鼓励创新的政策背景下,如果能有这样的政策,无疑会大大推动民间投资。

上一篇:神经内科静脉炎的护理下一篇:浙江鄞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