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2024-06-04

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精选14篇)

篇1: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第3课时 较复杂的解决问题

复习目标:

1、通过复习较复杂的解决问题,熟练的掌握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能弄清应用题的已知条件和问题,确定先算什么,再算什么。并会列综合算式。

2、通过归类整理,使学生掌握各类题目的解决方法,建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

3、感受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体验学习数学的意义及作用。

复习重点:

1、通过复习,使学生能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发现问题,掌握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

2、通过复习,让学生学会综合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或稍复杂的实际问题(较复杂的应用题)。

复习难点: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

复习准备:练习试卷等

复习过程:

一、复习整理

1、题组练习

①李老师29岁时,小明4岁。小明今年8岁了,李老师今年多少岁?

②参加绘画小组的有6人,舞蹈组和书法组的总人数是绘画小组的5倍,书法组的人数和绘画小组同样多,参加舞蹈组的有多少人?

③把12条鱼分给猫妈妈和她的3个孩子,平均每只猫分几条鱼?

④妈妈买回一些糖果,比10个多,比20个少。分的份数和每份数的个数同样多。妈妈买回多少个糖果?

列式解答(学生独立完成)

反馈:说说你是怎样想的?

二、巩固练习

1、列式解答。

①张老师有一根电线长12米,做一件教具要用2米,一共可以做几件这样的教具,一共要剪几次?

②把20粒珠子,平均放入红、黄、蓝、白四个袋子里。每个袋子放多少粒?

③一道除法题,除数是6,小明把被除数的十位数字和个位数字看颠倒了,结果除得的商事4,。这道题正确的商应该是几?

列式解答(学生独立完成)

2、列式解答。

①把一桶橙汁倒进瓶子,正好可以装4瓶。如果把这桶橙汁倒进杯子,正好可以装12杯。一瓶橙汁可以倒几杯?

②花店里有2束玫瑰花,每束9枝,还有6枝百合花。玫瑰花的枝数是百合花的几倍?

③同学们布置晚会现场,需要搬8张桌子,16把椅子。2名同学一次搬一张桌子,1名同学一次搬2把椅子。一次搬完需要多少名同学?

④一根电线,第一次剪去一半,第二次剪去余下的一半,最后剩下3米,这根电线原来有多少米?

三、知识的综合应用

1、甲仓库存有1200件衣服,拿走400件后比乙仓库还多100件。乙仓库有多少件衣服?

2、有两块各长46厘米的木板,钉成一块长86厘米的木板,中间钉在一起的重叠部分是多少厘米?

3、一桶油连通重910克,倒出油的一半后还重510克,桶重多少克?

4、有三盘橘子共24个,如果从第一盘拿出2个放入第二盘,从第二盘拿出4个放入第三盘,那么三个盘子中橘子的个数相等。原来每盘各有多少个橘子?

四、课堂小结:

通过今天这节课的整理和复习,你们有什么收获?请告诉你的同桌,我们一起来分享!

篇2: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稍复杂的“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求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求这个数的应用题的解题方法,并能正确地解答这类应用题。

2、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掌握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

教学难点:

正确、灵活地解答这类百分数应用题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旧知铺垫(课件出示)

1、出示复习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 。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学生找出这道题目的分率句,确定单位“1”,并根据数量关系列式:1400×(1+ )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例3

1、出示例题:学校图书室原有图书1400册,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现在图书室有多少册图书?

2、出示自学提纲:

(1)读题,找已知条件和问题,明确这道题是把谁看成单位“1”。

(2)思考:从“今年图书册数增加了12%”这句话中,你能知道些什么?

(3)学生讨论后分小组交流,并独立列式计算:

3、学生汇报全班交流。

① 今年图书增加的部分是原有的12%。

② 今年图书的册数是原有的120%。

第一种:1400×12%=168(册)

1400+168=1568(册)

第二种:1400×(1+12%)

=1400×112%

=168(册)

1、通过这道题的学习,你明白了什么?(求一个数的几分之几和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都要用乘法计算)

(二)、巩固练习:完成P93“做一做”第1题。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每题25分)

1、(1)出示练习:

①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2100千克油菜子可榨油多少千克?

②油菜子的出油率是42%。一个榨油厂榨出油菜子2100千克,用油菜子多少千克?

(2)分析理解:

A、出油率是什么意思?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B、第(1)题是求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是多少,应用什么方法计算?第(2)题是已知一个数的百分之几求这个数,可以怎样解?

(3)学生独立列式解答。

2、教科书练习二十二的第1、3、4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回查看,小组内订正。

四、课堂回顾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设计意图:

本部分内容是“求比一个数多(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与“求比一个数多(少)几分之几”的应用题相似,只是相应的分率转换成了百分率。因此,在复习上,我安排了与例题较为相似的分数应用题,通过对题目的改变,让学生了解二者的联系。因为题型及解题方法几乎都相同,学生学起来也会较为容易。

教学后记

第九课时:折 扣

教学目标:

1.明确折扣的含义。

2.能熟练地把折扣写成分数、百分数。

3.正确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4.学会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锻炼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会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合理、灵活地选择方法,解答有关折扣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创设情境(视频播放)

。节日期间各商家打折促销的活动场面:买二送一、八折、七五折、五折……

学生分析各商家搞了哪些促销活动?谁来说说他们是怎样进行促销?(学生汇报调查情况。)

教师讲解:打折出售,大家调查到的打折是商家常用的手段,是一个商业用语,

二、新知探究。

(一).教学折扣的含义,会把折扣改写。

1、课件出示自学提纲:

(1)什么叫折扣?

(2)几折如何用分数表示?百分数呢?

2、学生自学课本第97页的第一自然段。教师巡回了解学生的掌握情况。( “几折”是就是十分之几,也就是百分之几十)

3、练习检查自学情况。

八折:(  )/10  (   )/%   七五折:  (  )/10  (   )/%

六折:(  )/10  (   )/%   四五折:  (  )/10  (   )/%

(   )折:9/10   (   )/%  (   )折: (  )/10      25/%

个别学生回答,并说出是什么意思。集体订正。

4、小组长说出几折、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组员轮流说出相应的数。教师各小组间查看。

5、讨论,找规律。

原价乘以( )%恰好是现价;现价除以原价是( )%;现价除以(  )%是原价。

(二).运用折扣含义解决实际问题。

例4:爸爸给小雨买了一辆自行车,原价180元,现在商店打八五折出售。买这辆车用了多少钱?

1、教师提出自学问题,指导学生分析题意:打八五折怎么理解?是以谁为单位“1”?

2 、学生试做,教师在学生中了解学习情况。

3、小组内讲评。

4、教师问:谁还有什么不懂得请提出来。并讲评。

5、学生独立完成课本97页“做一做”。

三、当堂测评(课件出示)

1、判断(20分)。

① 商品打折扣都是以原商品价格为单位“1”,即标准量。(  )

② 一件上衣现在打八折出售,就是说比原价降低10%。(  )

2、练习(40分)。

①四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②六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③七五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④九二折是十分之(  ),改写成百分数是(  )。

3、解决问题(40分)

爸爸买了一个随身听,原价160元,现在只花了九折的钱,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

学生独立完成,小组内讲评、得分。教师让学生说出“比原价便宜了多少钱?”理解情况。

四、课堂总结;

在节日里你能否购买打折的商品?

设计意图:

1、重视情景教学。让学生初步感知数学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激发求知欲。

2、以学生自学为主,培养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

3、当堂测评了解学生掌握情况,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篇3:高中新教材如何解决课时紧的问题

关键词:新教材,课时紧,合作探究

一、对语文课程三维目标的关系要准确把握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始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其课程目标采用三个维度的设计。语文教学必须坚持三维目标的共存与共融方得新课程的精髓, 方能体现语文课程的整体功能。当然, 在不同课文、不同课时的教学中, 三维目标的确定可以各有侧重, 但绝不能彼此割裂或者顾此失彼。可是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 教学往往面面俱到, 尤其是在各种语文教学竞赛中, 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的体现更成了评价的第一标准, 教师既要忙于对学生进行“人文熏陶”, 又绝不敢忽略了对一些语文基本知识与技能的传授和训练。因此我们常常看到或臃肿不堪或蜻蜓点水的语文课。

二、处理好教材和拓展迁移的关系

新课程旗帜鲜明地提出加强语文的实践性, 加强语文与社会生活的联系, 拓宽了语文课程资源的外延。在这种思想指导下, 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大胆延伸, 不断拓展, 课堂教学不再囿于教科书所规定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调动学生生活体验和阅读经验, 自觉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 课堂教学的信息含量大大丰富。老师们从“教教材”到“用教材教”, 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也是值得肯定的变化。我们在课堂教学中一方面要适当地引进相关的课程资源, 如课前指导学生搜集资料, 课中插入相关资料、文章的阅读, 课后推荐读物, 以拓展学习内容, 提高阅读能力;另一方面更要用好教科书, 要凭借教材培养学生识字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以及综合性学习的能力。我们一定要避免出现忽略教材内容、要求, 忽视对文本的研读, 过早、过多地补充其他内容或过多安排与学习语文关系不大的活动的做法。作为语文教师, 这就是华而不实、收效甚微的一堂课。

三、设计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新课程一个最大的亮点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并以此全面取替过去课堂上的学生被动学习的状况。但教师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很多不到位的地方。

首先是关于小组合作讨论。以下几种现象很常见:一是合作讨论内容不合理。小组合作必须是学生单个无法解决的一些问题, 这才有合作学习的必要。但常常是讨论, 内容没有什么含金量, 不需要小组合作, 但为了老师的要求, 在不值得讨论的地方开始合作讨论。二是讨论时间不合理。有的讨论时间过少, 学生无法充分展开, 讨论成了摆设, 走了过场。三是合作讨论的形式有的过于单一。只要老师一宣布讨论, 学生便唧唧喳喳说个不停。有的一堂课讨论形式又花样太多, 老师不能够结合现实的教学情境, 研究并选用最为有效的合作方式。这实际上成了一堂讨论无序的课。

因此, 必须做好三种整合。

1. 做好单元教学的整合与单元教学顺序的调整

高中语文新课程采用了模块设计方式, 设置了必修课模块和选修课模块, 构成了相对完整而又相对独立的学习单元。这就要求教师要形成综合性的内容体系, 通过模块的综合化实现课程内容的整合。在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 模块与模块之间, 建立合理的逻辑关系, 对现成的教材进行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

2. 考测与个别板块的灵活有机结合

必修课后的表达交流和梳理探究两个板块可以说是新教材编写的亮点, 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 重视弘扬培育民族精神, 注重发扬传统文化。可是却因教学时间紧老师们往往就放弃这两个板块的教学, 实在可惜。我们把名著导读与表达交流进行整合, 以名著为依托, 以其后的探究与思考的问题为核心, 来完成表达交流的主题写作。因为要写作, 学生就要认真去读, 而这又恰好为写作提供了丰富的思考与素材, 二者相辅相成, 可说是事半功倍。

3. 以校本资源的开发来整合高中古诗教学

相同题材不同教法可以整合, 相同教法不同题材也可以整合……我的感受是, 没有整合就没有高品位的反思。作为一线教师, 通过自己对教材的钻研, 在尽可能大的范围内促成独立选文之间的融合与交流, 形成一个学生、教师、教材之间的互动的格局。这样的整合, 于教师而言, 是创造性地教;于学生而言, 是创造性地学。

我们编写了校本课程《诗海漫步》, 将必修和选修中的所有古诗按题材由易到难重新分类。每类诗歌从特点到来源, 从诗人轶事到名句的赏析, 娓娓道来, 让学生在自然而然中学习诗歌, 领悟诗歌。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很多学生先是爱上了对对子, 后来学着自己写格律诗, 最终还成立了诗社。他们的一些优秀的诗歌又编写在了校本课程的实战演练篇中, 这是老师们最初没料到的。

篇4: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一、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

根据《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教师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水平,开展有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和发展语言技能的教学活动,并通过设计和实施各种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使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力、合作能力及创造能力等综合素质得到发展。新课标提倡采用任务型教学途径,根据不同的语言情景开展不同的教学活动。在教学中要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运用语言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框架。只有创造性的运用所学语言知识,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水平。因此,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深刻理解课标,全面把握教材,合理选择教学策略和方法,只有这样,才能适应课程改革的要求。

二、尊重教材与灵活处理教材相结合

教材是一种教学工具,是课程资源之一。我们在教学中不能过分依赖教材,束缚在教材所规定的教学内容里,我们要在充分了解和把握课程标准、学科特点、教学目标、教材编写意图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实际情况,特别是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和学习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灵活处理。如更换教学内容、调整教学进度、适当增减教学内容、重组教学单元、整合教学内容等。只有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与手段的完美统一;才能使教材的普遍性与本地区的特殊性实现有机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对学习内容、教学方法的需求,充分调动教学双方的积极性,提高教学效率。

实践证明,在平时教学中难度太大不仅会造成“课时紧张”,而且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热情,真正是欲速则不达。我们在教学中要紧扣教材,遵循“课标”,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出发,设计的问题要使学生能够“跳一跳,够得到”。平时的练习也要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能力出发,而不应依照“高考要求考到这个难度”。

三、充分备课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新课程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教学理念,面对新课程,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实现教学目标,这就要求教师充分备课,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如何才能做到充分备课呢?

我们的备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在新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我认为备课的重点应转移到学生的发展上来。教师不仅要考虑课堂上让学生学什么、怎样学,更应考虑这样的学习对学生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要时时把学生的需要放在首位。如对教材的处理是否能吸引学生学习;问题的设计是否能激活学生的思维;教学方式是否有利于学生主动探究:教学过程有没有给学生留下足够的自主活动的时间和空间等。

新课程理念强调,教学的过程是教师“用教科书教”的过程,而不是“教教科书”的过程。教师在备课时,既要钻进教材之中仰视解读,更要高居教材之上审视并超越教材。只有这样,把自己变成教材的主人,教师才能充分发挥教材的功能,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四、培养学生良好英语学习习惯

在英语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是大面积提高英语教学的根本途径。教师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指导:

1.培养学生课前预习的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爱因斯坦认为:“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做好预习可避免上课时的被动输入,久而久之,学生就能从“学会”过渡到“会学”。教师还可布置相应的预习作业,指导学生预习。预习通常要做到:借助音标、录音机,读单词,了解词义,初步读懂课文,能就课文回答一些表层问题;借助词典、课本、笔记、参考书等到资料,了解一些单词和短语的用法,找出疑难问题。

2.培养学生课上认真听课,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做好笔记的习惯。教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关键的地方会反复的强调与讲解,这些是教科书上所没有的。并且学生要和教师有所呼应,除积极参加活动外,还要养成就举手的习惯。主要的内容要记下来,以便复习、巩固。

3.指导学生课后复习,多做习题,巩固所学知识。翻翻英语书就会发现,每一课课后都有大量的练习,这表明多做练习在英语学习中是必要的。只有将知识点加以运用,印象才会更深刻。如学习了“动词不定式作宾语补足语,如果其宾语前的动词是某些感官动词或使役动词时,该动词不定式要省略to”后,我们可以把这些动词归纳在一起,以便于记忆。可总结为:一感(feel),二听(hear, listen to),三使(make, let, have),四看(see, watch, notice, look at)。这样的归纳总结能梳理知识的条理,能加深记忆,有利于知识的内化。知识只有在应用中才能转化为能力。一些好的英语学习者都是通过使用外语来学习外语的。因此在课余时间我们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力所能及的写作训练,这样才能真正地掌握英语。

篇5: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队列队形练习,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身体姿势,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培养学生的组织性、纪律性、集体动作的能力和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

2、通过广播体操来培养学生的形体美。

3、讲解正步走的动作要领。重点:广播操的各节拍动作准确到位。内容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组织与要求

上 课 常 规

教师提前到场,准备场地器材。接受体委报数,向学生问好。宣布课的内容要求。检查服装,安排见习生。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

体委整队,检查人数,向教师报告。向教师问好。

3、要求学生认真听讲。

4、见习生应随堂听课。(强调安全意识)

成四列横队:

﹡﹡﹡﹡﹡﹡﹡﹡﹡﹡ ﹡﹡﹡﹡﹡﹡﹡﹡﹡﹡ ﹡﹡﹡﹡﹡﹡﹡﹡﹡﹡ ﹡﹡﹡﹡﹡﹡﹡﹡﹡﹡ ﹡

要求:注意力集中。

基 本 部 分

教师口令指挥,并随着学生的进行而移动。原地转法

齐步走——立定 行进间转法

听音乐做广播操。

教师认真观察,针对错误和不足进行讲解和个别指导。教师讲解动作要领。

讲解动作之后,教师带领学生集体练习。及时发现错误及时讲解。

1、听教师的统一口令。

学生注意力一定要集中,认真听讲,改正错误。(提高动作质量)体委领操。

3、学生要根据教师所讲 的易犯错误进行改正。

4、学生认真听讲。

(教师作正确动作,及时纠正个别学生的动作)

要求:队伍整齐,步伐一致,昂首挺胸,朝气蓬勃。组织:成四列横队。组织:成体操队形。要求:精神集中。组织:

﹡﹡﹡﹡﹡﹡﹡﹡﹡﹡ ﹡﹡﹡﹡﹡﹡﹡﹡﹡﹡ ▲

﹡﹡﹡﹡﹡﹡﹡﹡﹡﹡ ﹡﹡﹡﹡﹡﹡﹡﹡﹡﹡

结 束 部 分

1、放松。

2、教师进行讲评。

3、布置课下作业。

4、归还器材,下课。

1、前后互相放松。

2、学生认真听讲。

3、课下认真完成。

4、以组为单位。

队形:规定范围内 自由结组。

篇6: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一、学习目标

(一)学习内容

《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人教版)二年级上册第32页例5及做一做,练习六第8题。本节课是学生在已经学习了一步加、减法解决问题及两位数加、减、混合运算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为以后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二)核心能力

通过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提高应用意识。

(三)学习目标

1.通过生活情境,发现问题,搜集解决问题需要的信息。

2.通过自主探究,交流讨论,积累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方法策略,会选择合适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四)学习重点

经历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过程,感悟两个问题之间的联系。

(五)学习难点

发现连续两问的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

(六)配套资源

实施资源:《连续两问解决问题》名师教学课件、《连续两问解决问题》巩固练习、《连续两问解决问题》课时作业等。

二、学习设计

(一)课前设计 1.预习任务

(1)预习教材第32页。2.解决问题

(1)小兔采了12个蘑菇,兔妈妈比小兔多采9个,兔妈妈采了几个蘑菇?(2)图书馆有故事书35本,科技书比故事书少6本。请你根据信息提出一个数学问题,并解决。

(二)课堂设计 1.情境导入

(课件出示情境图和信息)。

思考1:仔细观察,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汇报,老师把学生提出的问题显示在课件上,即:男生有多少人?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

思考2:一共有多少人什么意思呢?(就是要把男生和女生的人数合在一起)【设计意图:结合信息提出不同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2.自主探究

活动1:梳理信息和问题,拿出作业纸,独自把题目中的关键数据圈起来,把问题划出来。

思考3:思考这两个问题,怎样解答呢? 活动2:独立思考,在作业纸上试着解答。把你的想法在你的小组里说一说。小组汇报解决问题的方法。

思考4:为什么要先解决第一个问题呢?我先解决第二个问题可以吗? 不可以,必须先解决第一个,因为只有先解决男生的人数才能解决兴趣小组的人数问题。

思考5:男生的人数怎么解决?

女生的人数-男生比女生少的人数=男生的人数 思考6: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怎么解决? 女生的人数+男生的人数=总人数

像这样解答美术兴趣小组一共有多少人的问题,需要把男生有多少人的问题先解答出来作为已知信息,也就是说解答第二个问题时需要将第一个问题解答的结果作为第二个问题的已知信息,这样的解决问题,叫做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思考7:解答这样的问题时,我们需要注意什么呢? 梳理清楚每个问题需要的信息。

为了使解答过程更清晰,我们在解决第1个问题时,可以标上序号(1),也可以在算式旁边标注男生人数:在解决第2个问题时,可以标上序号(2),也可以在旁边标注美术兴趣小组人数。而且算式和答语要对应。

思考8:这个问题解决完了吗?我们的解答正确吗?谁来检查?

回顾:(边点PPT边总结)回顾我们刚刚解决的兴趣小组的问题,我们需要先根据题目里面的已知信息,解决出来男生的人数,再把男生的人数9人作为已知信息,解决美术兴趣小组的总人数。

【设计意图:学生在解决一步加、减法计算的问题时没有什么难度,像这样解决两个问题的解决问题还是第一次接触,需要让孩子在探究讨论中发现两个问题之间的关系,把问题转化成我们学习过的用一步加、减法解决的问题。积累解决连续两问问题的方法。】

3.巩固练习

(1)一班有33人参加学校运动会,二班参加的人数比一班多4人。二班有多少人参加?两个班一共有多少人参加?

请同学们独立解答。找同学汇报是怎么思考的。【答案】(1)33+4=37(人)(2)33+37=70(人)【解析】考查目标1、2。

(2)一捆电线长100米,一班先用去20米,又用去38米。一共用去了多少米?二班需要40米,剩下的电线够不够?

【答案】思路不止一种:如

(1)如:100-(20+38)=42(米)(2)因为42>40,所以,剩下的电线够。

【解析】考查目标1、2。培养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现解决问题的思路不止一种,从而灵活地采取适当的策略解决问题。

4.课堂小结

思考9:通过今天解决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你想说什么?有什么发现? 今天我们探究的连续两问的解决问题,与之前学习的2个条件可以解决一个简单的问题来比,我们今天学习的却是2个条件解决两个问题,这两个问题之间是有前后联系的,前一个问题的结果又是解决后一个问题的条件。

(三)课时作业 1.练习六第1题。

【答案】(1)38+21=59(名)

(2)59-45=14(米)

【解析】考查目标1、2。培养学生会仔细阅读情境图,在读懂情境图的基础上寻找、搜集解决问题需要的条件,认真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先把信息补充完整,再解答。

在跳绳比赛中,小刚跳了46下,小明跳了多少下?小刚和小明一共跳了多少下?

【答案】答案不唯一

【解析】考查目标1、2。让学生充分感受条件和问题之间的数量关系,在感受的同时也是在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策略,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3.一本故事书共95页,丽丽第一天看了28页,第二天比第一天多看了5页,第二天看了多少页?计划第三天再看30页,丽丽能不能把这本书都看完?

【答案】(1)28+5=33(页)

(2)95-28-33=34(页)因为34>30,所以。丽丽不能把这本书看完。

【解析】考察目标1、2。本题属于连续两问解决问题的变式题,题中没有直接告诉两天看完后还剩多少页,而是又出现了第四个条件,相对来说分析起来比较复杂,这就需要学生找到条件和问题的联系,从而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

4.孵小鸡。

(1)孵小鸡要用多少天?

(2)孵小鹅比孵小鸡多用9天,孵小鹅要用多少天?(3)你还能提出其他数学问题并解答吗? 【答案】(1)28-7=21(天)

(2)21+9=30(天)

(3)略

篇7:第3课时《植树问题》教案设计

教案设计 设计说明

“植树问题”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抽象,学生接受起来较为困难,本节复习课,就是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巩固所学,理清思路,让学生的数学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1.通过对比,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植树问题的复习分为三个类型:两端都栽树、两端都不栽树和在封闭路线上栽树。由于它们之间都存有共性:都隐藏着间隔数与棵数之间的关系,因此,本节课把所有类型的植树问题归纳在一起,通过观察比较,得出公式,总结这一类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最后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所有和植树问题相关的实际问题。

2.通过变式练习,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在学生进一步明确了三个类型的“植树问题”的解决方法和策略之后,设计了不同难易程度的练习,让学生根据前面发现的规律来解决。同时做好植树问题和生活实际问题的对比沟通,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课前准备

教师准备 PPT课件 课堂练习卡 学生准备 课堂练习卡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导入复习

第七单元,我们共同研究了“植树问题”,想一想,“植树问题”存在几种情况,它们的关系是怎样的呢?指名回答后,老师小结。

(1)在线段上栽树。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 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2)在封闭路线上栽树:棵数=间隔数。

设计意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回顾,进一步理解植树问题中存在的规律,为下一步分层练习作铺垫。

⊙分层练习,强化提高 1.基本练习。/ 3(1)在练习本上画一条10厘米长的线段,每隔2厘米画一朵小花,两端都要画,一共可以画多少朵小花?

(2)一个堤坝长200米,沿堤坝栽一行小树,每隔10米栽一棵,只有一端栽,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在一段公路的一边栽95棵树,两端都栽,每两棵树之间相距5米,这段公路全长多少米?

(4)公园大门前的公路长80米,要在公路两边栽上树,每两棵树相距8米(两端也要栽)。园林工人共需要准备多少棵树?

(学生自由解答,小组内交流,然后教师组织全班交流,指名学生回答,其他同学纠正错误)

师:同学们真聪明,计算得这么准确,下面老师又为你们准备了一些题目,有没有信心完成?

2.综合练习。

一个挂钟,1时敲1下,3时敲3下,12时敲12下,当这个挂钟3时时敲3下共用了4秒钟。当12时时敲12下要用多少秒?

(1)读题明确题意。(2)分组合作探究。

设计意图:通过分层练习,层层深入地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法,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解题能力。

⊙全课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复习,我们对植树问题进行了回顾,大家有什么收获呢? ⊙布置作业

1.校园里有一段长80米的路,在路的一侧栽松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2.要在100米的马路两旁栽树,每隔5米栽一棵,一共可以栽多少棵?

3.一个圆形花圃周围长40米,沿花圃一周每隔4米插一面红旗,每两面红旗的中间插一面黄旗,花圃周围各插了多少面红旗和黄旗?

4.一个小朋友以相同的速度在路上行走,从第1棵树走到第17棵树需要16分钟。如果这个小朋友走了30分钟,应走到第几棵树?

板书设计 / 3

植树问题

①两端都栽:棵数=间隔数+1植树问题②两端都不栽:棵数=间隔数-1

篇8: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电脑出示]曹冲称象图片

曹冲用什么称出大象的重量?为什么称石头的重量就能得到大象的重量?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如何用替换的策略解决问题。[板书课题]

生活中有哪些地方是用替换来解决问题?

二、出示问题,探索运用

[电脑出示]例1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你是怎样理解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这句话?[电脑出示]

这里720毫升果汁既倒入6个小杯,又倒入1个大杯,要求小杯和大杯的容量,该怎么办呢?

学生说两种替换的过程。为什么要把大杯换成小杯?

四人小组合作。

要求1、画一画,选一种替换方法画出替换过程。

2、说一说,应该怎样替换,并且如何计算。

小组展示汇报。

怎样检验结果是否正确?学生口头检验。

解决这个问题时,运用的是什么方法?这里为什么要用替换的方法?

我们把两个量通过替换转化为一个量,便于我们计算。有时可以借助画图来帮助理解。

三、拓展应用,巩固策略

1、[电脑出示]8块达能饼干的钙含量相当于1杯牛奶的钙含量。小明早餐吃了12块饼干,喝了1杯牛奶,钙含量共计500毫克。你知道每块饼干的钙含量大约是多少毫克吗?1 杯牛奶呢?

学生独立完成。并说出想的过程。

为什么不把饼干替换成牛奶来考虑?

2、[电脑出示]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网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每个大盒和小盒各装多少个?

读题,从题目中获得哪些信息?

与例1相比,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每个大盒比小盒多装8个这句话你是怎么理解的?

怎样替换?

学生独立完成并核对。

3、学校买来5个足球和10个篮球,共计700元。每只足球比每只篮球便宜10元。足球和篮球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篇9: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我先用课件出示一个长方形,让学生回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长×宽。再提出问题:如果我想使长方形的面积增加,你有什么好办法?让学生讨论并动手画一画。

接着让学生交流方法,预设:1、可以把长增加。2、可以把宽增加。3、可以把长和宽同时增加。由此引出课题:(板书: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教学例题,感知策略

1、出示例题,让学生自己读题,说说对题目意思的理解。

2、引导学生尝试画图帮助理解题目。

3、让学生说说画图有哪些技巧,画图时应该注意些什么?

4、列式解答后再和学生一起回顾小结,通过小结使学生明白:将文字转化成图形思考起来更方便,画图确实是一种有效的策略。

三、尝试应用,体验策略

1、变换情境,出示“试一试”。刚才例题是把一个长方形的长增加,而“试一试”则是把长方形的宽减少。

有了刚才的画图经验,我放手让学生独立画图思考,列式解答。

2、在交流时教师利用课件进行演示画图过程。

3、让学生根据画出的示意图进行解答。

4、看图比较:这两道题目,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四、巩固练习,运用策略

1、出示题目。

让学生说说这道题与我们的例题和试一试有什么不同?

在教学中先帮学生分析题中关键的一句话(如果这块试验田的长增加6米,或者宽增加4米,面积都比原来增加48平方米。),然后再由学生尝试画图。图画好后边看课件演示边分析数量关系,进行口头列式。

2、出示练习题,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并尝试画图。

再根据图动脑想出解题的多种方法。

之后结合课件进行交流。

3、小结:让学生说说通过用画图策略解决问题的体会。

五、总结全课,提升策略

篇10: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教学内容:

苏教版课程标准数学教材六年级上册第89—90页的例

1、“练一练”,练习十七第1、2题。教材简析:

本节课主要教学用替换的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用画图、列表、一一列举和倒过来推想等策略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并在学习和运用这些策略的过程中,感受了策略对于解决问题的价值,同时也逐步形成了一定的策略意识。

通过解决例1这个问题,让学生初步理解并掌握等量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一是能够由题意想到可以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把“小杯”替换成“大杯”;二是正确把握替换后的数量关系,从而实现将复杂问题转化为简单问题的意图。

“练一练”依然是把一种物体分装在两种不同容器中的实际问题。与例1的区别在于,大盒和小盒的关系不是用分数表示,而是用差数表示。因此在依据题意将大盒替换成小盒或者将小盒替换成大盒后,原题中的数量关系就有了不同的变化。教学目标:

1、初步学会用“替换”的策略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并能根据问题的特点确定解题步骤,有效地解决问题,同时体会画图、列表等策略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价值。

2、在对解决实际问题过程的不断反思中,感觉“替换”策略对于解决特定问题的价值,进一步发展分析、综合和简单推理能力。

3、进一步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增强解决问题的策略意识,获得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提高学好数学的信心。教学重点:让学生体会替换策略的优越性。教学难点:对替换前后数量关系的把握。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

同学们,你们听过曹冲称象的故事吗?(同时出示几幅曹冲称象的主要图片)曹冲有没有直接去称大象的重量?他是用什么方法称出大象的重量的?(简单地说不是称大象的重量而是称?)他用什么替换了什么?(用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他替换的依据是什么呢?(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那曹冲是怎样来保证石头和大象的重量相同呢? 板书:一堆石头 替 换 一头大象

重量相等

8岁的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代替大象的重量,从而称出大象的重量,解决了许多大臣都解决不了的难题,真了不起。这就是解决问题的一种策略——替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这种策略。

二、合作交流,探究策略

1、铺垫练习。

(1)把720毫升的水倒入8个同样的小杯,正好倒满,每个小杯倒多少毫升?(2)如果把720毫升的水倒入4个同样的大杯,也是正好倒满,每个大杯倒多少毫升?

生口答算式及结果,说说依据的数量关系式

2、引入新课:

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都倒满。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

提问:刚才这两题都是只用了一种杯子,所以我们很容易就可以求出每个杯子倒多少毫升?现在老师把题目改成用两种杯子,你能马上知道每种杯子各倒了多少毫升吗?可以用720除以(6+1)吗?为什么?要想解决这个问题,还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必须知道大杯和小杯容量之间的关系)有哪几种关系?(板书:倍数关系、相差关系)

3、例题教学,感知替换方法。在上题中增加一个条件“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变成例题,指生读题。

3(1)引导交流:题中告诉了我们哪些条件?要求什么问题? 与上面的两道准备题有什么不同之处? 怎么办呢?

学生各抒已见。出现:替换法,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或小杯替换成大杯。师追问:怎么换?你是怎么想的? 多指几生说说,重点说说思考的过程与依据,强调 “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

3就是“1个大杯的容量等于3个小杯的容量”。

(2)知道了一个大杯等于3个小杯后,你会进行替换了吗? 小组内互相说说自己的想法,并初步地地整理好信息。班际交流,多指两生说说,老师利用媒体展示替换过程。

让学生说一说是根据哪句话进行替换的,并明确这样替换总数是不变的。(3)根据两种替换结果,任选一种策略算出每个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

指生口答。

(4)这个结果正确吗?怎么办呢?

师指导检验方法:答案要满足所有的已知信息: 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果汁是不是一共720毫升。1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

3师生共同检验。

(5)回顾解题过程,凸显替换价值

师:求出的结果是否正确?‘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人手进行检验?

(先让学生自由说一说,从而体会检验的全面性。交流中明确:要看结果是否同时符合题目中的两个已知条件,即:①看6个小杯和1个大杯的容量是不是一共720毫升;②小杯的容量是不是大杯的1/3)

师:刚才我们解决这个问题运用了什么策略? 生:运用了替换的策略。

师:刚才解决问题时,大杯和小杯为什么要替换?使用替换这个策略有什么好处?替换前后数量关系有何变化?

(生讨论交流,从而明确:替换的目的就是把两种量与总量之间的复杂数量关系转化为一种量与总量之间的简单数量关系)师:我们是根据哪个条件进行替换的?

生:根据“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进行替换的。

4、练习巩固,体验替换方法

小明用8元钱正好可以买12本练习本和1本硬面抄。硬面抄的单价是练习本的4倍,练习本和硬面抄的单价各是多少元?

这一题学生独立完成,再集体交流。交流中检查学生替换是否正确,找出关键的句子。并明确替换后总数没有发生变化。

师:大家说得都有道理。替换作为一种策略,不仅可以帮助我们进行实物操作,还可以帮助我们进行推想和计算。如果把题中的条件②改成“大杯的容量比小杯多20毫升”,现在还可以替换吗?(生小组讨论)

生:我们认为不好替换。因为不是正好装720毫升果汁。

生:我们认为似乎可以替换,就是替换之后有可能720毫升果汁装不下。

生:我们也认为可以替换,不过替换之后也有可能不止装720毫升果汁。

师:是啊!表面上看好像不好替换,但是如果把替换的结果一同考虑,说不定能有新的发现呢。请大家在练习纸上画图试一试,看能否解决问题。不过要特别注意,在替换时,果汁的总量会有什么样的变化。

(生在画图尝试、列式计算、检验交流后明确:把大杯替换成小杯,果汁总量就变为720-20=700毫升;把小杯替换成大杯,果汁总量就变为720+6× 师:这个题目与刚才的例题在做法上有什么不同?

生:替换的依据不同。例题中,两个数量是倍数关系;改变后的题中,两个数量是相差关系。

生:替换后的总量不同。例题中,替换后总量还是720毫升;改变后的题中,替换之后的总量发生了变化。

师:是啊!由于替换的依据不同,替换后的总量会不一样。如果我们观察替换前后杯子的个数,你有什么发现?

生:倍数关系的替换,替换之后杯子的总个数变化了。

生:相差关系的替换,替换之后杯子的总个数没有变化。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数学就是这么奇妙!在变与不变中存在着内在的联系。

五、迁移延伸,应用替换策略 1.六(1)班50名同学和杨老师、杜老师一起去参观机器人科普展,买门票一共用去270元。已知每张成人票的价格是每张学生票的2倍,每张学生票多少元?每张成人票多少元? 想:把它们都看成()票,可以把()张()票换成()张()票。那么270元相当于买了()张()票。

(生独立审题,填写替换的方法,不必列式计算)

2.在2个同样的大盒和5个同样的小盒里装满球,正好是100个。每个大盒比每个小盒多装8个球,每个大盒和每个小盒各装多少个球?

想:如果把()个()盒换成()个()盒,装球的总个数比原来()(填“多”或“少”)()个。(生先独立审题,再填空,并列式解答。反馈时,重点让学生明确替换后总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3.(出示图5)你能运用替换的策略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小结全课。

今天你获得了什么新本领?为什么要替换?替换的关键是什么?倍数关系之间的替换和相差关系之间的替换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3、比较两种替换方法的相同之处。

四、课堂作业:

1、练习十七第2题。

2、课后拓展,提升策略。

篇11: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第5课时 解决问题(1)

【教学内容】

教材第67页例5,以及练习十五第1、2题。

【教学目标】

1.理解有余数除法的意义,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应用意识。

2.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余数除法的理解。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的能力,综合与应用知识分析并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难点】

能运用有余数的除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理解“至少”“最多”的含义。初步学会简单的归纳,进行有条理的思考。

【教具、学具准备】

情境图,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先圈一圈,再填空。

(1)9个★,每4个分一份,可以分成()份,还剩()个。★ ★ ★ ★ ★ ★ ★ ★ ★

(2)14个◆,平均分成4份,每份()个,还剩()个。◆ ◆ ◆ ◆ ◆ ◆ ◆ ◆ ◆ ◆ ◆ ◆ ◆ ◆

二、探索新知

1.出示教材第67页例5,22个同学去划船,每条船最多可坐4人,至少要租()条船。

引导学生观察。

(1)请同学们解决问题:你准备用什么方法进行计算?求22里有几个4用除法计算。

22÷4=5(条)……2(人)(2)小组内解决:列式计算。说一说你们是怎样试商的? 请学生交流自己的好方法。

谈话:从答案中我们可以看出需要4条船,还余下2人。那么4条船够吗?剩下的2人怎么办?

提出问题:至少需要多少条船?

追问:题目中的“至少”是什么意思?(让学生交流讨论,引导学生理解“至少”。)

然后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只有5条船,能坐下22名学生吗?”“为什么要多准备1条船?”

那么至少要准备5条,还是6条呢?请同学们小组讨论。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巡视,并参与讨论。

教师:刚才同学们讨论的非常激烈,现在谁愿意向大家汇报一下你们这一组的讨论情况?

学生回答分析结果。

教师读学生的分析做出肯定和鼓励,然后再转入下一个问题的研究。师:生活中碰到像这样的问题,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给所得的答案“进一”。2.检验。

让学生小组交流,进行检验。

3.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2题。教师出示各种面包的价钱。

(1)初始问题:小丽有10元钱,买了3元一个的面包,最多能买几个? 学生读题,理解题意,独立列算式。口述:能卖3个,余下1元。

谈话:那么,他最多能买多少个?这里的“最多”是什么意思? 让学生讨论后回答:买3个后剩下的1元购买1个面包吗?(不够)最多只能卖多少个?(3个)

三、巩固练习

1.完成教材第67页“做一做”第1题。教师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

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求“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 学生列式。

讨论,至少要运多少次才能运完这些菠萝?剩下的3箱怎么办?(还要运一次。)

口答:至少要运4此才能运完这些菠萝。2.完成教材练习十五第1题。学生读题,独立列式解答。50÷8=6(天)……2(个)口答:至少要7天才能做完。3.完成练习十五第2题。

学生读题,独立列式,指名说说解题思路。

四、课堂小结

师: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生活中你还遇见过类似的题目吗? 学生尝试说一说。

【板书设计】

篇12:解决问题复习教案3课时

第3课时 20以内的加减法(2)

【教学目标】

1.通过综合训练,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进一步加深对加、减意义的理解。2.能解决一些数目较小,涉及加或减关系的简单数学问题。3.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初步发展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题的能力。【重点难点】

能解决一些数目较小,涉及加或减关系的简单数学问题。教学过程

一、口算训练,夯实基础

1.教师先出示加法圆盘,让学生用9分别加上外圈的数。再出示减法圆盘,让学生用18分别减去外圈的数。学生口答完成。2.教师出示口算卡片。8+7 5+9 15-9 12-3 5+6 4+5= 7+8-5 12+3-7 学生看题目在作业本上写出得数并讲评。

二、指导练习,巩固深化

(一)看算式编题

教师从刚才的口算卡片中选出加法、减法的算式各一道,请学生根据这2个算式各编一道应用题。

学生独立完成在作业本上。1.编加法应用题。

教师展示学生编的加法应用题,并写在黑板上(2~3题)。

教师提问:请大家观察刚才我们编的加法应用题,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法来解决问题。

学生和同桌相互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加法来解决问题。教师小结:

(1)求两部分的总数用加法计算;(2)两个数比较,求大的数用加法计算。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并板书。2.编减法应用题。

教师展示学生编的减法应用题,并写在黑板上(2~3题)。教师提问:谁来说说在什么情况下用减法来解决问题。学生和同桌相互说说什么情况下用减法来解决问题。学生汇报后教师板书。教师小结:

(1)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2)两个数比较,求小的数用减法计算;(3)两个数比较,求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

(二)一图四式

教师提问:你能根据图列出几个算式?与小组中的小伙伴说一说。学生根据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

(三)图画应用题

完成教材第105页“练习二十二”第16题。学生先看图,再和同桌交流说图意。

学生汇报图意时教师要强调大括号的含义及两幅图的不同之处,分析它们的数量关系,然后请学生独立完成在书上。

(四)图文应用题

教师先请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加、减法问题。学生举例说明。

1.完成教材第105~106页“练习二十二”第17、18题。

学生分析这道题是求什么,应该用什么方法来解答。再独立完成在书上。教师提问:先说说你看到的数学信息和这道题的问题,并想想用什么方法来解答。2.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二”第19题。教师提问:说说你从图上看到了什么。学生可能有如下回答:

我看到从教室出来了5人;我看到先从教室里出来了2人,后来又出来了3人;我看到先从教室里出来了3人,后来又出来了2人……

教师提问:有的同学是从整体上去研究一共出来了多少人;有的同学分别从前门和后门研究出来的人。同学们观察得很仔细,请结合这道题的问题用两种方法算一算教室里现在有多少人? 学生独立完成后教师展示学生作业。学生观察图,弄懂题意后独立解答。

注意第二个算式有两种答案:12-2-3=7(人)或12-3-2=7(人)3.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二”第20题。学生进行讨论后在全班进行交流、解答。

在交流学生提的数学问题时,要让其他学生列式解答。

(五)完成教材第106页“练习二十二”思考题 引导学生明白两点: 1.“准载客”的意思?

2.不论怎样租车,这17人必须全部上车。对有困难的学生不作要求。

三、课堂小结

教师提问:今天我们对不同类型的问题进行了复习,通过复习同学们明白了加法和减法问题的区别,请大家再次回忆什么情况用加法计算,什么情况下用减法计算?

学生回答,教师归纳总结。

总结:求两部分的总数用加法计算;两数比较,求大的数用加法计算。从总数中去掉一部分,求另一部分用减法计算;两数比较,求小的数用减法计算;两数比较,求相差多少用减法计算。师:在解决问题时,希望同学们养成先认真分析数量关系,再进行解答的好习惯。一个好习惯,能让你受益终身!

四、作业设计 1.课堂作业 2.课后作业 板书笔记 教学反思

应用题教学时要重视数量关系的分析与解题思路的梳理。本节课我先让学生复习了20以内的加减法的计算,接下来,我选出加法和减法各一题让学生自己编应用题,在学生编题汇报的过程中,很自然的将加法应用题和减法应用题的各种题型进行了归纳和整理。通过编题学生对加减法应用题有了更进一步的理解,知道什么情况下用加法,什么情况下用减法。

篇13:解决问题复习课教案

古蔺县水口镇水口小学 王兴万

教学日期:2011年4月25日 教学内容:

西师版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复习解决问题。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能综合运用两三位数加减法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掌握分析解决问题的多种策略。

过程与方法:经历解决旅游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渗透数学来源于生活的思想,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教学重难点:

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播放视频。

2、导入课题。

二、提供情景,合作探究

(一)、购门票

1、出示情景,收集信息,提出问题。

2、独立完成。

3、小组交流算法。

4、小结。

(二)、吃午餐

1、播放视频,情景再现,出示点菜单。

2、小组合作,讨论怎样点菜,计算要多少钱。

3、抽生汇报。

4、小结:合理安排生活,不要浪费。

三、拓展延伸,灵活运用

问题一:怎样合理安排住宿房间?

1、播放视频,课件出示情景,提出问题。

2、小组合作,讨论方案,并计算要多少钱。

3、抽生汇报。

4、讨论:哪种方案相对比较合理?为什么?教育学生要养成节约的好习惯。

问题二:小明一家3人黄荆一日游后结余多少元?

1、小组合作,填写清单。

2、全班交流。

3、小结。

四、全课总结

篇14:《解决问题和复习》教案设计

教学内容:

教材第58页整理复习及相关内容

教学目标:

1、巩固复习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

2、使学生进一步体会计算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数学的应用意识。

教学重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掌握口算、估算和笔算的方法,并能用所学知识正确灵活地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和整理

让学生打开教材第四单元内容,看看本单元都学了哪些内容,指名让学生回答,教师指导并归纳,总结在黑板上。

二、复习口算乘法

计算。

2060

9030

8080

1520

70030

8040

5070

40020

学生在教材上完成后,教师指名学生回答问题,全班一起订正,并让学生选题说一说口算的方法。

教师总结:为了简便计算整十数和整百数相乘,两位数乘整百数,我们可以先把两个因数0前面的数字相乘,再看看两个因数一共有几个0,就在乘积的末尾添上几个0.

三、复习口算和笔算

让学生看教材第58页的第1、第2题,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引导学生认真看懂题意再列式解答,完成后指名学生说出题意、计算过程和结果,集体订正。

通过这两道题的练习,引导学生总结出:解决问题时,一定要看清问题是什么,根据问题从题中或图中找出数据信息,再列式解答。

四、巩固练习

1、直接写出得数。

4072=

600300=

3023=

1320=

5330=

20700=

10070=

2240=

2320=

8090=

5020=

6070=

2、笔算。

5829

6713

4754

3114

2413

3311

6528

5236

3、解决问题。

(1)学校要为校队队员买36套运动服,每套运动服售价98元,一共需要多少元?

(2)每箱梨重19千克,32箱梨共重多少千克?

(3)32个同学在运动场接力赛跑,平均每个同学跑85米,一共跑了多少米?

(4) 一个果园,收了500千克桃,运出13筐,平均每筐25千克,还剩多少千克桃?

4、在下面每个算式的方框里填上相同的两位数,使算式成立。

3□=1□ 6□=3□

板书设计:

整理和复习

新人教版数学第六册第四单元两位数乘两位数教案

教学反思:

上一篇:优质粮食工程实施方案下一篇:感觉统合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