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2024-07-02

《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精选12篇)

篇1:《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胥晓兰

课前准备

师:孩子们,我们有两个月没有在一起上课,你们想我了吗? 生:想

师:其实胥老师也很想念你们。今天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又相聚在同一个课堂里,而且和这么的老师和领导一起来上课,你们开心吗? 生:开心。

师:那你们想不想给大家留下一个美好的印象。生:想,师:能不能把你们最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看呢?生:能。

师:你们真是一群可爱的孩子啊!那请你们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跟我一起走进今天的课堂吧。师:上课

一:情境导入

师:孩子们,你们喜欢花吗?生:喜欢。

师:其实,老师也和你们一样很喜欢花。那现在我们就一起去看花吧!不过在看花之前,老师有个小小的要求哟,你们一定要用你们那双明亮的大眼睛仔细地去观察,然后用你们那聪明绝顶的脑袋认真思考下面的问题。好吗?

师:出示情境图。生观察后,抽生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看到什么就说什么)这幅画想表达什么?

生1:我看到了花。生2:我看到了左边的花坛中每行有12朵花,有这样的8行,右边的花坛中每行有7朵花,有这样的8行。

根据生的回答,师及时给予表扬给孩子们,并对生2说,你真是一个很棒的孩子,你睁大了数学的眼光在情境中注意发现重要的数据信息,这是数学人应该具备的发现能力。

师:请看胥老师现在把红花坛覆盖了,黄花坛也覆盖了,你们又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师接着说:同学们,你们一口气发现了这么多信息,根据你们的发现,你们想解决什么样的问题呢?抽生起来提问。生1:我想求两个花坛的周长一共有多少米?生2;我想求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生3:我想求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平方米?......师:同学们,我觉得你们今天表现特别棒,提出了这么多问题,可是一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我们不可能把你们提出的所有问题都解决了,那胥老师建议这节课我们就研究两个问题“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朵花?”和“两个花坛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二:解决问题 例1:

师:把“一共有多少朵花”和“一共有多少平方米”两个问题写在黑板左右两边,抽生到黑板上用自已喜欢的方式写出综合算式并解答出来,其余学生在答题卡上做。

一共有多少朵花

一共有多少平方米?

1:12×8+7×8

2:(12+7)×8

3:12×7+6×7

4:(12+6)×7

=96+56

=19×8

=84+42

=18 ×7

=152(朵)

= 152(朵)

=126(平方米)

=126(平方米)生解决完问题后,并问下面的同学对自已的解法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和不同意见,请提出来。生生互动。

师:孩子们,你们看每个问题两个同学的解法不一样,但是答案却一样,我们把两个答案一样的式子用一个数学符号把它们关系表示出来,是什么呢?生答是“=”

师抽生到黑板上用等号把两个算式连接起来。

师:这位同学真是聪明,我们用热烈的掌声鼓励一下他吧。师:孩子们,我们刚才去公园看了花,现在去商场买买衣服吧。

2:出示例2 学 校 购 买 校 服。每 件

衣服 75元,每 条 裤子 45元。买 这 样 3 套 校 服,一共要 多 少 元 ?

师:抽两个学生在黑板上做,其余学生在下面做,师巡视并指导。生1:75×3+45×3

生2:(35+25)×3

=225+135

=120×3

=360(元)

=360(元)

生解决完问题后,并问下面的同学对自已的解法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和不同意见,请提出来。生生互动。

师:两个同学的解题思路不一样,方法也不一样,但他们的答案却是一样的。师:孩子们,其实在我们平时做的试卷,练习册甚至数学书上都会出现一些解决问题让我们用两种方法来解决的题,那我们今天就是来学习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板书课题“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

3、通过前面的例题说说什么样的情况下用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

师:认真观察前面的几个例题,有感觉了吗?如果没有,再看看你们的答题卡,想想在什么情况下可以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呢? 三:寻找规律

师:抽生说说自已发现的规律。

生1:例1中一共有多少朵花中的两种花的行数相同,一共有多少平方米中的宽相等。

生2:例2中买的服装中的件数相等

生3:有一个条件是相同的才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解决

师:通过你们的观察说得真的不错,总结也很到位,你们是当知无愧的观察小行家哟。

四:练一练

孩子们你们对什么时候用两种方法来解决问题了解和掌握了吗? 生:掌握了

.师:孩子们,你们真有自信,我就喜欢有自信的孩子,那下面我们来做做练习,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掌握了。

出示例4,让孩子们用两种方法独立完成,并找生说说自已的解题思路

五:能力提升

师:孩子们,我们不光会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们还要学会自已编写这样的应用题,那你们试着自已写一道这样的应用题,能行吗? 生:能

师:孩子们真棒,你们都是善于思考的好孩子,老师相信你们一定会编好这道题的,那你们开始吧,看谁做得最快最好哟。师:巡视并指导

师对写正确的孩子进行表扬。生:展示并汇报成果

六:小结 读懂情境图 筛选数学信息 发现并提出问题 分析解决问题

篇2:《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

课本第56页第3、4题。

教学目标:

1、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能正确计算带有小括号的两步混合运算。

3、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学会用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分析具体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出示下列习题

124+25=答案

400-=答案

213(102-99)=答案

(120-63)45=答案

先指名学生口答运算顺序,然后让学生独立计算,最后进行全班订正。

二、探索新知

1、教学第3题。

出示第3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上你能获得哪些些信息?问题是什么?

指名回答,引导学生找出图中所提供的信息,明确所提的问题:啄木鸟每天吃多少只害虫?

(2)自主探索

教师提示学生试着用线段图来表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分析和解决这个问题。

(3)合作交流

①指名板演,并说说自己的思考过程。

②教师引导分析,画图讲解,让学生明白题中的数量关系。

(4)即时练习。

2、教学书6页上的第4题。

出示第4题教学情境图,引导学生认真观察。

(1)理解图示内容。

问:从图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自主探索,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的想法。

(3)合作交流。

三、巩固练习。

教师出示与3、4题类型的题让学生练习。

四、全课小结。

问: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

五、作业布置。

篇3:《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资料与方法

2015年3月-2016年8月收治感染患儿150例, 临床表现主要为不规则发热、咽峡炎、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皮疹、眼睑水肿等临床疑似EB病毒感染。其中男86例, 女64例。年龄1~15岁, 中位年龄8岁, 病程1~3周。

方法: (1) 本次研究ELISA法采集血清检测EBV-Ig M抗体、QF-PCR法采集咽拭子及外周血2种样本类型检测EBV-DNA对150例研究对象患儿同时进行检测, 并记录结果。ELISA法检测EBV-Ig M抗体:试剂盒由德国OUMENG医学诊断 (中国) 有限公司提供, 并按照说明书进行操作。QF-PCR的仪器与试剂仪器设备FQ-PCR仪为美国Applied Biosystems real time PCR 7500, EB病毒核酸定量PCR试剂使用艾康生物技术有限公司, 并按照其说明书进行实验操作及结果进行判定。血清学检测EBV-Ig M抗体:采集本次研究感染患儿静脉血1m L于促凝管中, 离心并分离血清后严格按照ELISA法实验操作流程进行孵育、清洗液冲洗、显色、终止显色、比色等步骤测定EBV-Ig M抗体。结果以样本的吸光度值与标准品吸光度值的比值≥1.1判断为阳性。QF-PCR法检测:同时采集本次研究感染患儿清晨未洗漱咽部分泌物, 并使用无菌的生理盐水处理采集好的咽拭子标本, 以及1 m L外周血于EDTA抗凝管中, 所取标本都经过震荡混匀、离心沉淀、吸取上清液, 再加入细胞裂解液提取DNA后进行PCR扩增, 标本核酸提取的全过程, 严格按试剂说明书操作, 并判断结果。 (2) 从研究感染患儿既往病历回顾性分析并统计EBV感染患儿的例数, 并按不同年龄、病程、样本类型和2种EBV检测法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 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两种方法检测EB病毒感染的结果:150例受检感染患儿中, ELISA法检测EBV-Ig M抗体检出阳性50例 (33.33%) , QF-PCR法检测咽拭子样本EBV-DNA阳性78例 (52.00%) , QF-PCR法检测全血样本EBV-DNA阳性69例 (46.00%) 。ELISA法与QF-PCR检测咽拭子样本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10.69, P<0.01) , ELISA法与QF-PCR检测全血样本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χ2=5.03, P<0.05) , QF-PCR检测咽拭子样本与QF-PCR检测全血样本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08, P>0.05) 。

两种方法检测不同年龄段患儿EBV感染阳性率变化, 见表1。

两种方法检测不同病程下EBV感染分布情况:在病程≤7 d下血清EBV-Ig M与QF-PCR全血标本检测阳性结果 (χ2=5.70, P<0.05) 比较,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病程14~21 d下血清EBV-Ig M与QF-PCR全血标本检测阳性结果 (χ2=1.82, P>0.05) 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因此, 在发病患儿早期, QF-PCR的检测阳性率是高于血清EBV-Ig M的检测, 见表2。

讨论

EBV是疱疹病毒科γ亚科, 1964年从非洲儿童恶性淋巴瘤的细胞培养中被Epstein及Bart等首先发现, 故命名为EB病毒[4], 是最早被识别的人类肿瘤病毒。一般EB病毒通过唾液的接触在人群中传播, 并在口咽上皮细胞并大量复制, 裂解细胞释放病毒颗粒病毒, 机体发挥细胞免疫功能清除被EBV感染的细胞。少量EBV潜伏在B淋巴细胞[5], 随细胞周期的复制而复制, 对免疫功能正常的个体, 由于EBV特异性的免疫监视作用, EBV并不会大量复制导致疾病。而在细胞免疫功能受损后, EBV复制可加速, 引起一系列临床病变包括重症疾病[6]。因此, 进行外周血EBV-DNA及抗体的检测对临床早期辅助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传统的实验室检测的EB病毒检测方法是ELISA检测EBV-Ig M抗体, 该方法较为准确、简便、快捷[7]。急性期患儿血中即可出现该抗体, 是急性感染的可靠指标, 已作为临床诊断的主要依据之一[8]。但是EBV感染的血清学反应复杂多样, 有些EBV患儿会出现衣壳抗原CA-Ig M的延迟, 甚至有些患儿会出现持续缺失[9]。难免会出现漏诊, 误诊。不能准确指导临床早期治疗和诊断。所以QF-PCR检测方法出现以特异性高、高灵敏度、快速、不易污染的等成为一种实验室新型的检测方法[10]。

在本次研究的150例受检感染患儿中, ELISA法检测EBV-Ig M抗体检出阳性50例 (33.33%) , QF-PCR法检测咽拭子样本EBV-DNA阳性78例 (52.00%) , QF-PCR法检测全血样本EBV-DNA阳性69例 (46.00%) 。结果表明, QF-PCR法检测阳性率是显著高于ELISA法, 即QF-PCR法检测灵敏度更高。QF-PCR法检测不同类型样本的结果表明, 咽拭子的阳性率是高于外周血的, 与国内外报告的相关文献相符合[11]。对于咽拭子的无创的采集方式, 对于低龄感染患儿及家长都比较便于接受。在1~3周病程的感染患儿中, 在病程≤7 d下QF-PCR全血标本阳性率是高于血清EBV-Ig M, 在病程14~21 d下血清EBV-Ig M与QF-PCR全血标本阳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所以针对早期感染EB病毒患儿, 血清学检查和QF-PCR法联合检测可以有效将漏诊及误诊率降到最低, 对于临床早期辅助诊断及治疗更有意义。

篇4:《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例题和“试一试”,“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从现实情境中收集信息、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的策略,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与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难点】

理解乘法、加减法相结合的两步计算的问题的不同解法。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谈话:星期天,妈妈去商场为孩子买衣服,(课件演示服装专卖店,一位营业员正挂出一套服装。营业员介绍说:每条裤子的价钱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

提问:你知道了什么?“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这句话怎么理解?(如果说把裤子的价钱看作1份的话,那么上衣的价钱就是这样的几份?)

有时为了解决实际问题,我们可以利用“线段图”来“画数学”,来帮助我们发现数量间的关系,解决实际问题,想了解吗?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那么你能画出表示上衣的线段吗?让学生尝试练习。(在表示裤子价钱线段的下面画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是1份,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要画这样的3份)追问: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

那现在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有:买一件上衣要多少钱?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等)

谈话:同学们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有的问题要用两步计算来解决,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板书课题)

二、探索新知。

1.教学例题。提问:“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一套衣服”指的是什么?怎样表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呢?(教师示范,学生在图上用问号标出。)

谈话:你会解答这个问题吗?自己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如果有困难,可以和同桌互相讨论。

反馈:你是怎样列式解答的?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3=84(元)84+28=112(元)

②1+3=428×4=112(元)

比较:请同学们比较这两种解法,看它们有什么不同的地方?(突出一种解法是先算上衣的价钱,另一种解法是先算一套衣服的价钱是几个28元。)

2.教学“试一试”。谈话:同学们通过自己的努力求出了“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那么,怎样求“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呢?

引导:用线段图怎样表示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再结合线段图想一想,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要求:请同学们先画出线段图,再独立解答。

学生独立解答,并在小组里交流自己的解题方法。

反馈:你是怎样解答的?能把你的思考过程介绍给大家吗?(着重说一说线段图的画法和解题时是怎样想的)

学生的解法可能有:

①28×3= 84(元)84-28=56(元)

②3-1=228×2=56(元)

要求:请同学们比较例题和“试一试”,看一看,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在解题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三、巩固深化

1.“想想做做”第1题。分别出示带子图,要求:先说说带子图所表示的意思以及问题各表示什么意思,然后独立解答,最后在小组里交流。汇报时要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2.“想想做做”第3题。提问:从题目中你获得了哪些信息?还有哪些信息我们不知道?你会解决吗?(学生独立填表,全班共同校对)

提问:看着这张表你还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你会解决吗?(四人小组合作,互相提问并解答)

3.谈话:商场里刚刚进了一些卷笔刀(课件同步演示),已知一个小猫型卷笔刀是6元,一个兔子型卷笔刀是12元,一个大象型卷笔刀是16元。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编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

学生编题后,组织交流,并有选择地呈现实际问题,学生一起解答。

4.作业:“想想做做”第2题和第4题。

四、全课小结

篇5:《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学情分析

这部分内容主要是教学用两步连乘计算简单的实际问题,学生在之前已经学了关于两步计算的一些问题,但是不同的是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中的已知条件更能够进行不同的`组合,不仅需要学生去收集信息更需要去选择分析有用的或者是关联的信息,使得学生掌握不同的解题策略。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经历用两步连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探索过程,进一步积累对相关数量关系的认识,感受从已知条件出发或从所求问题出发进行思考都能有效地确定解题思路,能用两步连乘正确解答简单的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培养灵活组合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进一步感受乘法运算的实际应用价值,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并体验成功解决问题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

篇6:《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活动目标:

1、尝试学习用两种颜色均匀地给一件事物涂色。

2、通过看图形颜色推理的方式,以及涂色操作活动,进一步感知色彩的组成。

3、感知三原色组合成新色彩的神奇,乐意参与猜测游戏活动。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根据色彩进行大胆合理的想象。

活动准备:

1、每位幼儿提供一张线条画操作材料,每组的操作材料可以不一样,例如:树叶、花朵、茄子、菠萝、裙子等,人手三支红、黄、蓝彩色笔。

2、幼儿用书人手一册。

3、图片:一片绿树叶、一片橙色树叶、一串紫色的葡萄。

活动过程:

一、师生共同阅读图画故事《找朋友》,感知三原色的变化。

教师:红黄朋友在一起变出了什么颜色的东西?

蓝黄朋友在一起变出了什么颜色的东西?

红蓝朋友在一起变出了什么颜色的东西?

完整地讲述故事。

二、看图形颜色:猜一猜。

教师分别出示一片绿树叶、一片橙色树叶、一串紫色葡萄。

教师:它是什么颜色的?你知道绿树叶(橙树叶、紫葡萄)是由哪两种颜色变出来的?

三、幼儿操作活动《变一变》。

介绍变色要求:看一看操作材料上有什么?想一想,你想把它变成什么颜色?请你用两种颜色进行涂色,提醒幼儿不要涂到轮廓的外面。

幼儿操作活动,教师进行语言指导。

四、让幼儿自主观看同伴的作品,请个别幼儿上来在集体面前介绍自己的作品,讲述自己是怎么变色的。

五、教师进行简单的评价,并对幼儿积极认真参与的态度给予表扬、鼓励。

教学反思:

孩子们学习积极性高。但在开始作画时,相当一部分孩子不敢下笔,在老师的鼓励和引领后才纷纷动笔画。分析原因,平时锻炼机会不足,缺乏自信心所致,大家认为,活动时间太长,在这次活动中,教师的活动程序清晰有序,过程生动、有趣,方法得当。富于启发性、探究性,更重要的是教师的教态、语言、语气始终充满感染力,深深吸引着孩子们情绪愉快地积极、主动参与到活动中,因此,整个活动过程气氛活跃,效果理想。

篇7:《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白科小学鲍柳

今天,当我上三年级数学上册第四单元《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时,发现教材的难度远远大于学生的接受能力。

篇8:《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一、创设问题情境。

教材安排了解决一套衣服价钱的问题,引导学生质疑,从而明确解决问题要找相关条件,渗透解决问题基本思路的训练。

二、探索解答方法。

让学生借助直观的线段图,理清数量关系,是学会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策略。在教学过程中,注意指导学生学习线段图的画法,体会线段图表示数量关系的合理性,重视借助线段图理清解题思路;接着放手让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倡导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最后注重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此类问题数量关系的特点以及解题方法的联系和区别,从而逐步掌握方法。

三、重视识图能力、解题思路训练。

“想想做做”的第1、2题是看图列式计算,练习时首先安排看线段图说条件、问题及思路的针对性练习,再通过选择有效信息解决问题,不仅巩固了例题中学习的基本解题方法和策略,而且让学生积累解决实际问题的经验,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两道习题中说问题的环节比较重要,因为学生习惯算了第二条线段的长度就认为是两条线段的总和了。

课堂中出现的问题是:

1.线段图是第一次在教学中出现,学生在认知上由直观具体的“图”文,向较为抽象的“线段”过渡是一次,将重点放在画线段图的方法指导上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教师先亲自示范画图,再让学生尝试画图,使学生充分感知,能很好完成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

篇9: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说课稿

1、教材内容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第43-44页的内容及相关练习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用两步计算来解决的实际问题是在学习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以及用两步计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因为从简单应用题到两步计算应用题是一个质的飞跃,解答两步应用题需要分析较为复杂的数量关系,找出解答的中间的问题,正确地选择已知条件和运算方法,让学生扎实的掌握两步应用题的数量分析和解答策略,可以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应用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3、教学目标

根据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数学教学必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和已有的知识经验,使学生在认识,使用和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初步体验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进一步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因此,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为:

①会利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

②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

③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的习惯。

4、教学重、难点

结合教学内容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我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学会用解决与倍有关的实际问题。教学难点是使学生自己找到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法。

二、说教法

本节课主要采用直观教学,运用谈话与讲练、导与学相结合的方式进行,充分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视、听、思、议、说、做等活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并在参与中不断感知发现寻找策略,从而使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数学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说学法

我采用让学生画线段图来表示数量关系的方法,让学生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并通过动手实践、相互评价,使学生学会有序的思考问题,并让学生进行系统的总结归纳,理清思路,同时学生也会在活动中品尝到了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的成功和喜悦,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的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一)情境引入;(二)解决问题;(三)拓展辨别;(四)练习提高;(五)全课小结五个教学环节,整节课注重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同时注重引导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下面就从这五个教学环书 说这节课的教学设计。

(一)情境引入

l、谈话引入:今天,老师发现小朋友穿的衣服都很漂亮,注重说衣服的数量是按照什么做单位来计算的?(请一个小朋友站起来),问:“你的上衣和裤子是一起买的?还是分开来买的?”“你的呢”

(这样的谈话提问,源于学生的生活实际,充分利用现实教学资源解决“件"和“套”的区别,同时为问题的提出埋下伏笔)。

2、问题的提出

首先是播放课件,情境是妈妈带着小玲去买衣服,售货员告诉她们:“裤子是28元”,“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问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放完后提问:

①你从片子上了解到哪些信息?

②他们需要我们帮助解决什么问题?(生:算出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这样的设计让学生回忆起已有的生活情境,顺理成章地提出问题,并激发去探索问题的积极性)

(二)、解决问题

l、教学用线段图表示题中的数量关系,教师先用一条线段表示裤子的价钱,让学生互相讨论后,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

2、引导学生理解线段图的图意。

3、提问:这个问题需要几步来解决?说说你的想法,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或者相互评价。

4、总结两种解法,并引导学生比较。

(这样设计遵循了学生的思维过程,有利于帮助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体会成功的过程,同时通过自主探索,自由发言,相互评价,使学生懂得尊重别人,合作学习的重要性。)

(三)、拓展辩别

1、如果把原来的问题改为.“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小朋友会解决吗?

2、这跟原来的问题,在解决时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呢?

(通过问题的变换,在设计上防止学生思维定势,养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习惯)

(四)、练习提高

l、P43.1、出示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P44.2、指名说出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集体订正,并说说先求什么,再算什么。

3、P44.3、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学生各自填表,集体订正。

4、P44.4、独立解答后,指名说说每步计划所表示的意义。

(通过这些练习既可以让学生达到巩固新知,反馈纠错的目的,又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0:《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广西藤县东荣镇中心校坡头小学

吴勇庆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第五册课本P80——81第1——3题

教学目标:

1、在具体情境中理解用连乘解决的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并能用连乘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了解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的解决办法,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进一步发展数学思考,提高有条理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感受、体验、探索的过程中,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强探索的意识,提高合作交流的能力,获得成功的体验,树立学习的信心。

教学重点:能对获取的信息作出正确分析,用连乘计算解决实际问题。教学难点:理解数量关系,体会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有条理地分析和解决问题。

教学对策:一方面积极创设教学情境,引导学生观察思维;另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要注意指导学生对解决问题的过程进行反思。

教学准备: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发现问题

小朋友们,我们学校的体育室没有了乒乓球,我们一起去商店买乒乓球。

请看大屏幕,从图中你看到了什么?

有几个已知条件?哪个条件是题目没有直接告诉我们的? 找出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条件并说出可以求出什么?

二、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1、问:你能自己解决这个问题吗?请大家试一试,做完后在小组里说一说你是怎样算的?

2、汇报交流:哪一组来汇报一下你们的解决方法? 方法

一、5×2=10(元)10×6=60(元)

提问:说说你是怎么做的?

谁能说一说他的方法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提问:和他一样的同学请举手。你和他不一样,能说说你的方法吗?请同学汇报。

方法二:6×5=30(个)

30×2=60(元)

提问:你是怎样想的?

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谁能再说一说这种方法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归纳反思

(1)-提问:刚才这道题我们用两种方法都可以解答。谁能再来说一说方法一先算什么?方法二呢?

师:虽然解答方法不同,但结果是一样的,还可以利用这个窍门互相检验。(2)提问:看黑板观察这两种方法,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样的方法解决实际的问题吗?(板书课题: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师小结:解决这样的实际问题时要自己观察图,认真阅读文字,找到已知的信息,然后找有直接关系的两个信息看能求出什么,再一步步地解答

三、尝试应用,拓展深化

1、想想做做1 刚才我们去商店买了东西,现在一起去动物园逛逛。

⑴收集信息,问: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信息?

⑵问:哪些信息之间是有直接联系的?根据这两个信息你能先求出什么?

⑶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教师依据学生汇报出示答案,并重点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2、想想做做2

在动物园里兔子会乱跑,管理员就把它们关在笼子里养,一起去看看养了多少只?

从画面上你知道了哪些信息?学生独立分析并解决(在小组你说说你是怎样想的),教师重点问不同的方法先算的各是什么?。

四、回顾总结,汇报收获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收获吗?

2、学习了数学知识,就可以用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在课后请留心观察,找出数学问题并选择正确的方法解答进行解答,再想想从中学到了什么。相信你的数学会越学越好,你也会越来越聪明。板书设计:两步连乘的实际问题 方法一:先算一袋要多少元。

5×2=10(元)

10×6=60(元)方法二:先算一共有多少个。

5×6=30(个)

篇11:《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用两步计算解决问题》教学建议

信息窗3——呼啦圈表演

本信息窗呈现的是体育大课间学生转呼啦圈的情况。图中呈现的信息有: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根据这些信息可以提出数学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出对分步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学习。

通过本信息窗的学习,学生经历“画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理解并学会“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的数量关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时,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课件或者挂图出示情境图,然后引导学生观察了解情境图中的信息,根据信息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你问我说”中有2个红点问题。第一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理的几倍多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第二个红点问题是探究解决“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的数是多少”的问题。

第一个红点标示的问题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然后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先借助学生提出的问题“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引导学生寻找与二年级相关的数学信息:“二年级转呼啦圈的人数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一年级转呼啦圈的同学有18人。”

本节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习用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这里是第一次学习用线段图来分析理解数量关系,所以要为学生提供充分的动手操作机会,在操作中感知数量之间的关系。教学时可分两步进行。首先是引导学生用线段图表述题意。教师先大胆让学生自己尝试画线段图,然后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如线段的长短比例、上下位置、条件与问题的标注方式等等。“比一年级的2倍多5人”这句话是学生学习中的难点,应指导学生用线段图正确地表达题意:二年级的人数可以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一年级的2倍一样多,一部分是再多出的5人,从而切实理解这句话的含义。

其次是引导学生会看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可引导学生自上而下读图,从条件入手,用综合法分析数量关系:“一年级的2倍能求出来吗?”“多5人呢?”也可引导学生自下而上读图,从问题人手,用分析法分析数量关系:“要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需要知道哪两条信息?”“先求什么?”然后学生内化分析过程,用自己的话尝试说说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2倍是多少,再求二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在理解的基础上列式计算:18×2=36(人),36+5=41(人)。

第二个红点问题教材先呈现了借助线段图来分析数量关系的方法,意在渗透解决问题的策略,再根据线段图分步列式解答问题。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教学时,在明确问题后,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信息,再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个红点的方法自己尝试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来分析题意。教师应适时指导学生思考:“‘比一年级的、3倍少2人’应该怎么画?”通过交流讨论明确:先画一条线段表示出18人的3倍,然后按合适的比例从后面取出其中的一小段用虚线表示出少的2人。

接下来可放手让学生自己读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找解题思路,尝试列式解决。在交流环节,重点是引导学生结合线段图来说自己的解题思路:先求一年级人数的3倍是多少,再求三年级转呼啦圈的有多少人:18×3=54(人),54-2=52(人)。

此外,本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回顾反思解决问题的全过程:画线段图整理信息和问题→分析数量关系→列式解答,从而形成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和基本策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自主练习”第1、2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多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读懂题意,然后可以借助画线段图帮助分析数量关系,再列式解答。交流时重点说清解题思路。

第3、4题是巩固“求比一个数的几倍少几是多少”问题的练习。第3题练习时教师先让学生明白“限乘”的含义,是指最多能乘坐的人数,再让学生自己试着分析解决问题,之后全班交流。交流的时候学生说说解题思路,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小学数学精选教案

我学会了吗?

篇12:《用两种方法解决问题》教案

教学内容:课本P84,例题5.

教学目标:

1. 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2. 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学会用两步以上计算来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个问题可以产生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201班同学准备去参观科技馆,但是他们遇到了一些困难,我们一起去看看吧。

二、学习新知

1、出示例题

2、理解题意

谁来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知道有2名老师和30名学生。

问租这辆车能不能坐下。

3、解决问题

怎样解答呢?

看看车上有多少个座位。

你准备怎样计算座位的个数呢?

学生思考、交流、汇报。

4、检查

解答正确吗?

2、小结:同一个问题,为什么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呢?

三、巩固练习

1、完成做一做。

2、完成练习二十一第2题。

上一篇:技校个人鉴定怎么写下一篇:正面管教---莫让家长担心的预言成为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