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2024-06-29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精选8篇)

篇1: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前言:

人际关系一直是影响着人们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时它也令人们相当的困扰。作为大学生来讲,人际关系有着不可忽略的影响与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人际关系成了大学生的一个重要的困扰之一。因此,此次调查了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并希望能给存在人际关系困扰的大学生带来一定的帮助。

调查时间:2013年11月

调查地点:安阳师范学院

抽样方法:本次调查采用随机抽样的办法进行问卷调查,不分性别,每人一份问卷,共发放调查问卷25份,回收的有效问卷为25份,有效回收率为100%。

调查过程:本次调查采用的是问卷调查方式,具有效度和信度。发放的问卷是25份。2013年11月,将25份问卷发放到不同学院,例如文学院、经济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美术学院„„其中不仅有文科的院系也有商科和工科的院系,使得问卷不会呈现单一趋向性。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一)、调查对象:本次调查以所有在校大学生为总体。抽样调查部分学院的大二大三级学生,学院包括文学院、经管学院、音乐学院、体育学院„„

(二)、调查方法:

1、主要以问卷调查方式,问卷由25道选择題和非选择题构成,1—21题为单选题,22—24为多选题,最后一题是表达自己想法的非选择题。题目涉及有受测者在交际与交友方面的行为困扰程度、在待人接物方面的困扰程度以及同异性朋友交往的困扰程度。

2、发放问卷时,采用到课室直接发放并回收的方式以及委托他人代为回收的方式。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从数据归纳来看,反应出有72%的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困扰较少,说明大部分的大学生在与朋友相处上的困扰较少。善于交谈,性格比较开朗,主动关心别人,对周围的朋友都比较好,愿意和大家在一起,彼此相处都不错。一般来说,不存在或较少存在交友方面的困扰,善于与朋友相处,人缘很好,获得许多人的好感与赞同。

但不可忽视的,还有30%的人存在着困扰,甚至10%有严重的困扰。那么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到底包括有哪几方面呢?

(二)、学生在交谈方面的困扰程度较低,大多数学生(接近72%)都有有较高的交谈能力和技巧,善于利用恰当的说话方式来交流思想感情。同时在待人接物方面以及同异性朋友交往方面都比较正常。但学生的交友方面情况整体不容乐观,仅有一半(50%)的学生在交友方面是比较轻松自在的。

有50%的学生在社交与交友方面存在一定的困扰。学生不喜欢一个人呆着,需要和朋友在一起,但却不善于创造条件并积极主动地寻找知心朋友。甚者有8%的学生在社交活动与交友方面存在严重的行为困扰。例如,在正常集体活动与社交场合,比大多数同伴更为拘谨;在有陌生人或老师在场时,往往感到更加紧张;往往过多考虑自己的形象而使自己处于越来越多被动和孤立的境地 ,在此基础上,导致有大概30%的人交谈能力一般,能够诉说自己的感受,但不能讲得条理清晰。如果受测者与对方不太熟悉,开始时往往表现得比较拘谨与沉默,不太愿意与对方交谈:同时有近25%的人可能觉得与异性同学交往是一件愉快的事,有时又可能觉得这种交往似乎是一种负担,不知道如何与异性交往最适宜。

(三)、对大学生人际关系现状的原因分析:

第一:网络因素。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更多的学生将时间用于网络,例如打游戏,聊天,看电影„„减少了与其他人的感情联系,久而久之,与周围的人感情淡漠,逐渐失去了交友的能力,由于整天对着电脑,以致交谈能力下降,与别人接触时显得不自在尤其是在异性面前,更加内敛。

第二:家庭因素。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环境,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这些存在有害羞自卑心理的人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

第三:个人因素。由于长期的生活各人所经历的事情不同,导致形成的价值观不尽相同,这些价值观在一定的程度上也影响着学生的人际关系:

1. 以自我为中心。更多的80后90后成为了大学生的主体,这些被家庭

社会宠溺的一代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2.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的很冷淡,对任何事情不发表意见,也不表示赞同。

3. 讨好行为,功利主义。有一部分的同学为自身利益着想,就会很刻意的去亲近某一位同学,或老师。这样与被亲近的人之间也建立了虚伪的人际关系,让同学认为此人是一个谄媚主义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好。

4. 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有些人经常在待人处事时很容易偏激,对他

人言行敏感、多疑与不信任,猜疑是大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大敌。有些人因为他人的长处、成绩会有偏见而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有些人会因为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自己好进而产生嫉妒,在生活上处处针锋相对,不能与同学和平相处。

以上,简单的列出了导致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那么针对这些原因,对大学生提出几点相关的建议:

三.建议:

积极实践,掌握良好的人际关系技术。其中有以下的几点原则:

1.人际交往要注意双向原则

人际交往时一种双向的互动活动和行为。中国有句古话:“来而不往非礼也:往而不来亦非礼也”礼尚往来是人之常情,人际交往也是如此。

2人际交往要注意平等原则

人格平等是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两者的统一。正如沁心所言,我们将任何人都当一个人来看待,没有一个人比另一个人更重要。

3信用原则

诚信是做人的根本,离开了诚信一切都是那么的虚伪,没有真实感。

4.包容原则

每个人都希望被接纳,可是世界上就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也没有两个一摸一样的人,因此我们只有包容别人的小缺点,理解他人,心胸宽广一点,求同存异。

5.克服心理障碍

害羞心理,自卑心理,嫉妒心理,猜疑心理,每个人都有只是程度不同罢了,因此我们要有勇气去面对环境的改变,面对世间的一切是是非非。我们要把握自己做人的原则,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总结

通过这次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的调查,使我们看到了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优点及不足,也让我们了解到大学生的人际交往心理和存在的问题,并且也认识到我们应对大学生交际问题所要采取的一些措施。总体来看,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与技巧比较良好,且能较正确处理交际问题。综合分析可知,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人际交往对每个人都非常重要,特别是当代大学生。社会应为中学生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环境及对他们的人际交往问题给予重视。

篇2: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在大学校园里,现代大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由于个性自我为中心、自卑、骄傲,嫉妒等心理,未能处理好自身的人际关系,面临着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的困惑.本文通过对造成人际关系紧张的原因进行分析,并为改善大学生人际关系提出自己的看法。

人际关系人际交往大学生

人生活在社会中,离不开与他人的交往与协同,如何处理好各种人际关系就成为世人皆要碰到的,谁也回避不了的事情。根据调查反映,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并不理想。根据调查结果表明,占44%的同学反映,跟宿舍同学存在人际关系紧张现象,75%的同学反映曾经跟同学有过关系紧张的现象。

从踏入大学校门的那天起,大学生就会遇到各方面的人际关系:师生之间、同学之间、舍友之间,以及个人与班级、学校之间的关系等等。面对如此众多的人际关系,有的同学因为处理不当,整日郁郁寡欢,心情沮丧;有的同学因为人际关系紧张,精神压力很大,导致程度不同的心理病症;而更多的同学则由于不知如何处理复杂的人际关系,而经常为苦闷、烦恼的情绪所困扰。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事例

案例一:某同学来自某大城市一个富裕家庭 , 是独生子女 , 入学一年,与宿舍的同学的关系很差,因为有一位同学晚上睡觉打呼噜吵到她,她就跟那位同学发生了争吵;因为有一位同学擅自用了他的电脑,她又跟那位同学争吵;因为有一位同学说她不节省,浪费电,她又跟她吵起来了,等等,现在跟班里的同学关系也弄得很差。

案例二:有位同学反映,宿舍有四个人,但有两个同学做得特别差,从不扫地,从不注意个人的卫生,不仅懒,在别人打扫卫生时还在一边说风凉话,而且也很不节省,经常浪费电,浪费水,跟他们商量时,他们就说不是经常在宿舍,不关他们的事,要不就是假装听不到。有时班里有活动的时候,那两位同学也会找借口推托,然后就不参加班里的活动。

案例三:有位同学反映,他们宿舍有一位同学,说他经常在学校自修,所以每月交电水费时

他就只交20%,这样还不算,他在宿舍时,我们所有人都不可以吵闹,要是吵到他了就骂我们,在宿舍里好像个皇帝那样子,任何人都要迁就他。

二、大学生人际关系紧张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根据调查,我们不难发现,在大学生中间存在这样的问题,影响着人际关系的良好发展。

第一:以自我为中心。以自我为中心的人表现为只从自己的经验和角度去认识人和事,而不能意识到别人对同一事物的看法和观点,对人或事的看法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常常只在乎自己的想法,在待人、接物、处事当中只关心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而忽视别人的处境和利益,很少站在别人的立场为别人着想。常常喜欢盛气凌人、自吹自擂,并且自私自利。随着社会的发展,在大学校园里,独生子女越来越多,一部分的同学有这样的倾向,导致了人际关系的紧张。

第二:性情孤僻,自我封闭。有些人性格孤僻,不愿与他人交往,或者把自己的真实思想、情感掩盖起来,不关心周围的同学,冷眼看世界,周围的同学也很难与他交谈,对班里的事情表现的很冷淡,对任何事情不发表意见,也不表示赞同。

第三:对人有偏见,有嫉妒心理。有些人经常在待人处事时很容易偏激,对他人言行敏感、多疑与不信任,猜疑是大学生之间进行交往的大敌。有些人因为他人的长处、成绩会有偏见而产生嫉妒的心理,会心怀不满,甚至在行为上冷嘲热讽和采取不道德行为;有些人会因为别人的家庭情况比自己好进而产生嫉妒,在生活上处处针锋相对,不能与同学和平相处。第四:有害羞自卑的心理。有些同学因为家庭环境,或者因为外貌、成绩等因素,在与同学的交往中就会畏首畏尾,不敢大胆的表达出自己的想法,在交往中遭受到一点挫折,就会意志消沉,灰心丧气,有时还会怨天尤人。如果受到别人的耻笑与污辱,就会忍气吞声,沉默寡言,最终导致自己交不到朋友。

第五:讨好行为,功利主义。有一部分的同学为自身利益着想,就会很刻意的去亲近某一位同学,或老师。这样与被亲近的人之间也建立了虚伪的人际关系,让同学认为此人是一个谄

媚主义者,导致了人际关系的不好。

第六:个性张扬,无拘无束。有一部分的同学在学校里喜欢把自己打扮得奇装异彩的,主张个性张扬,无拘无束的大学生活,却不关心宿舍的卫生问题,甚至是个人的卫生问题,这样导致了宿舍的同学对其产生不满情绪,影响了人际关系。

第七:性格决定问题。有些人性格比较小器,对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或者因为自身的生活习惯,对任何人都过于挑剔,对同学的生活习惯都过分要求;或者性格比较高傲,看不起被自己差的人;或者性格过分的独立,有自己的想法,不屑于与同学的交往,缺少集体观念,这样在大学人际关系中也有一定的影响。

三、改进大学生人际关系的建议:

人际关系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通过互相交往与互相作用形成的人与人的直接心理联系。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殊产物,是其大学生活中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方面。和谐、友好、积极、亲密的人际关系对于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是有益的,紧张、消极、敌对的不良人际关系对大学生的工作、学习、生活是有害的。每一个人都希望与他人友好相处,都希望自己能拥有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那么,怎样才能在大学校园与人友好相处,拥有一段终生难忘的美好回忆,同时又为将来步入社会做一个充分的人际关系方面的准备呢 ? 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摆正位置,了解大学校园人际关系的特点。从成为大学生的那一天起,我们就迈进了人生的另一个舞台,要做到关键的一点是正确认识自己的过去,忘记过去的辉煌或阴影,保持一种全新的心态进入大学的校门。同时明确在大学校园里,与人相处的对象和特点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中学以前,我们与之相处的对象和含义比较狭窄,那时的人际关系也比较简单。例如,我们可以只跟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自己不喜欢或者不想交往的人就可以不去理他。然而,一旦成为了大学生,住到校园的集体宿舍里,我们就不能再仅凭个人好恶与人交往了。对于集体中的每一员,无论喜欢与否,我们都要每天面对,都要与其相处。所以,不仅要同自己喜欢的人交往,还要与自己不喜欢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第二,要努力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改善性格上的不足之处,注重自身能力的培养。通常在大学生的交往中,往往喜欢与性格良好、成熟、待人热情、坦率、思想活跃、有责任感的人

交往,讨厌虚伪、自私、冷酷的人。若交往中存在恐惧、自卑、封闭、猜疑、自傲、嫉妒的心理,都是不易与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需要大学生在交往中注意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树立信心,改正性格上的一些不足之处,在同学中间里良好形象,学会在交往中真诚待人,信任他人,宽容他人。同时在交往中要学会适度的真诚的赞美别人,有些人就会由于受到称赞而使自尊心得到满足,对此人产生心理上的接近和好感,因而也就减少了相互的摩擦和人际冲突,为良好的人际交往提供了心理条件。真诚地赞美他人,他人反过来会对你抱有好感。有些人常常注意自己,不能发现别人的可贵之处,如果你能仔细观察,多注意别人,就会发现任何人都有值得赞美的地方,并且肯定和表扬别人的长处,此举将会给自身带来益

处。一般来说,若想要增强人际吸引力,更友好、更融洽地与他人相处,就应充分健全自己的品格,施展自己的才华,使自己的品格、能力、才华不断提高。

篇3: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一、问题的提出

关于教师形象的界定, 似乎并无统一定论。学者余芳认为“所谓教师形象, 教师在教育教学等职业活动中展现出来的文化素养和职业技能为基础的仪态和行为。”而学者李成学、罗茂全却认为, “教师形象是指在一定社会的情境中, 教师行为的影响对他人引起的概括印象。”随着时代发展, 新时期教师形象内涵、要素及结构的发展研究还较少受到关注。

学习积极性指的是学生在学习活动过程中一种主动、自觉、能动的心理状态。目前, 对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研究大多集中在学习积极性的心理分析和如何调动、培养小学生学习积极性两个方面。对于影响学习积极性的因素, 主要是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条件、学校环境、家庭环境、学生健康状况、个性特征、学习动机与需求等几个方面。其中教师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教师的人格魅力、教学方法和师生关系三个方面。

目前对教师形象的作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生的教育影响上。一方面是从理论分析角度, 阐释教师形象对小学生心理、师生关系等方面的影响;另一方面是通过问卷调查, 了解公众心目中的教师形象。如程瑞和林泽玉, 在2008年向学生、家长和教师发放问卷, 以了解公众视阈里的教师形象。目前尚未有教师形象与小学生学习积极性相联系的研究见于报刊。

基于学校教育教学和师生发展的需要, 本研究结合鄱阳街小学阳光文化的校园文化特色, 了解本校学生的积极学习状况和教师校园形象, 并对教师形象和学生积极学习的关联性进行分析, 从而为寻找重塑、优化教师形象的策略, 激发学生积极学习做理论准备。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以鄱阳街小学1至6年级1077名学生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生576人, 女生549人, 来自务工家庭子女79人, 来自单亲家庭子女66人。以鄱阳街小学1至6年级67名教师为调查对象, 其中男性教师6名, 女性教师61名, 语文教师32名, 数学教师16名, 综合学科教师19名。

(二) 研究工具

基于核心概念的理论, 我们编制了调查工具《小学生积极学习状况调查问卷》 (学生自评和教师他评两套问卷) 和《小学生教师形象调查问卷》 (教师自评和学生他评两套问卷) , 一共四套问卷。《小学生积极学习状况调查问卷》按照学生在学习上的朝向稳定、态度主动、行为进取的横跨课前、课上、课下三个时间段的三大维度进行问卷编制, 共28题, 每题按照1~5分进行赋分, 分值越大表示积极学习状况越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达到0.88, 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0.95 (p<0.01) , 累积解释率53.35%, 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37~0.93 (p<0.01) 之间, 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15~0.8 (p<0.01) 之间, 低于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小学生教师形象调查问卷》按照体貌形象、专业形象、交际形象、情绪形象的横跨课上、课下两个时间段的四大维度进行问卷编制, 共22题, 每题按照1~5分进行赋分, 分值越大表示教师形象越好。问卷的内部一致性Cronbachα系数达到0.93, 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信度;问卷的KMO和Bartlett球形检验值0.92 (p<0.01) , 累积解释率64.7%, 各维度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在0.74~0.96 (p<0.01) 之间, 各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在0.6~0.83 (p<0.01) 之间, 低于与总分的相关系数, 表明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三) 研究方法

本次调查采用临时搭建网络平台, 在线测评的方式完成, 教师集体施测, 学生以班级为单位完成测试, 一二年级学生因为识字量、理解能力以及计算机操作能力不够的问题, 采取纸质答题, 教师读题和个别术语统一标准解答的形式, 最后逐一将纸质问卷调查结果输入在线测评系统。

每个班学生根据执教情况, 各有一半学生对班上两名教师分别进行他评。对学生进行他评的教师为测评班级的班主任和副班主任, 测评教师对学生的熟悉程度如下:非常不熟悉1.3%, 比较不熟悉3.7%, 一般熟悉11.7%, 比较熟悉32.7%, 非常熟悉42.7%。

本次调查采用自评和他评相结合方式进行, 根据教师们对两种评价方式所占比重的分配, 再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计算。调研完毕后采用EXCEL2003和SPSS17.0对数据进行分析, 先后采用描述性统计、相关分析、差异检验等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

三、研究结果

(一) 小学生积极学习状况

对学生学习在课前、课中、课后所呈现的朝向稳定、态度主动、行为进取等方面九个维度的状况展开调查, 结果如下:

1. 小学生积极学习基本状况

注:因为体育学科关于学习积极性的题目只有3道, 维度与其他科目不同, 单独计分, 下同。

调查发现, 鄱阳街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总体良好, 除了朝向稳定维度, 其他得分都在3.5分以上, 其中体育的得分超过4分, 表现较好的发展态势。

2. 不同年段学生的积极学习状况及发展趋势

采用方差分析发现鄱阳街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同年级的差异 (见表2) 。结果发现, 在朝向稳定维度, 1年级显著高于4、6年级;在态度主动维度, 6年级显著高于1年级;在行为进取维度, 6年级显著高于1、4年级;在体育学习积极性维度, 1年级显著高于2、3年级, 1、2、3年级显著低于4、5、6年级。

3. 不同年级学生不同学科积极学习状况

采用方差分析发现鄱阳街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同学科的差异 (见表3) 。综合科指的是英语、美术、音乐、科学、劳技、综合实践、信息技术, 体育学科不在其中。结果发现, 在朝向稳定维度, 语文显著高于数学。在态度主动、行为进取维度, 语文显著高于综合学科。在总均分维度, 语文显著高于数学和综合学科。

采用方差分析发现鄱阳街小学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不同学科在不同年级的差异 (见表4) 。在语文学习的总分上, 6年级显著高于1年级、2年级、3年级、4年级。在数学学习的总分上, 6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和5年级, 3年级显著高于2年级、4年级、5年级, 1年级和2年级显著高于4年级。在综合科学习的总分上, 1年级显著高于3年级、5年级、6年级, 4年级显著高于6年级。

(二) 教师校园形象状况

此次调研对教师在校园内课上、课下呈现的体貌、情绪、人际、专业四个维度的教师形象状况展开调查, 发现结果如下:

调查发现 (见表5) , 鄱阳街小学教师校园形象整体良好, 除了情绪得分低于4分, 其他都得分在4分以上。

(三) 教师形象与积极学习状况相关分析

采用相关分析发现 (见表6) , 学生学习积极性均分及各维度、体育学习积极性均分与教师形象均分及各维度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朝向稳定与教师形象的均分及各维度的相关系数相对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 1、2年级学生的朝向稳定得分与教师形象的均分及各维度都存在显著正相关, 4年级学生的朝向稳定与教师情绪形象存在显著正相关, 其他年级学生的朝向稳定得分与教师形象的均分及各维度都不存在显著相关。

为了解教师校园形象不同因子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预测解释情况, 我们建立了多元回归方程 (见表7) 。学生学习积极性=1.55+0.34*专业+0.08*情绪+0.07*人际, 回归方程显著, 三个因素可以联合解释学生学习积极性变化的29%。方程回归系数表示当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专业每提高1分, 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0.34分;当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情绪每提高1分, 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0.08分;当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 人际每提高1分, 学生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0.07分。其中, 表中可看出专业对学生学习积极性的解释力更强, 提高作用最大, 其次为人际的积极影响作用, 最后为情绪的积极影响作用。

教师的情绪形象对学生的朝向稳定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解释率为2%;教师的专业形象、情绪形象、人际形象对学生的态度主动都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解释率为26%;教师的专业形象和人际形象对学生的行为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解释率为27%。教师的专业形象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具有正向的预测作用, 可以解释体育学习积极性的14%。

四、讨论分析

(一) 小学生积极学习与教师形象关系密切

调查发现, 学生的学习积极状况良好, 学生的积极状况整体有提升空间, 朝向稳定相对较弱。本次调查对朝向稳定的界定指向学生注意力的专注、集中, 根据任务要求自觉的把注意力集中在学习方面, 而小学生的注意力品质还处在发展中, 特别是小学低段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有限, 这可能是朝向稳定维度得分不高的原因。学习积极性会因为学科不同而存在差异, 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总分显著高于数学和综合学科。不同学科的学习积极性会受年级变化的影响, 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六年级达到了高峰, 在四年级是低谷, 综合学科的学习积极性在一年级达到了高峰, 在六年级是低谷。随着年级的上升, 学生面临着升入初中的学习压力的影响, 会更加关注语文和数学学科, 而在其他综合学科上的学习兴趣和所花精力也会随之下降。

教师校园形象得分都比高, 表明鄱阳街小学教师校园形象整体良好, 略显不足的是教师的情绪形象。有研究表明, 男性教师相比, 女性教师群体中情绪不稳定的的人数比例相对较高。本次调查对象以女教师居多, 这可能是情绪形象得分不如其他维度高的原因。不同年级和学科教师的校园形象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鄱阳街小学的教师形象具有跨年级和学科的稳定性。教师专业形象、情绪形象、人际形象对学生积极学习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教师的专业形象对学生体育学习积极性具有正向影响作用, 一二年级学生朝向稳定受教师的校园现象影响明显。专业形象反映了教师的专业素养, 这会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调查研究显示, 有95.8%的小学生希望教师能有丰富的知识, 他们希望教师能解答他们遇到的所有难题, 能告诉他们课本上没有的知识。而教师的情绪形象和人际形象都是教师人格的具体化体现, 往往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心理发展状况。其中, 一二年级学生的朝向稳定即注意力的调控方面因为年龄特点会受教师的形象影响较多。而随着年龄的上升, 学生已经较少受此影响, 可能更多的转向其他因素, 但是也表明了积极的教师形象对小学一二年级学生注意力调控方面的重要意义。有研究认为, 通过改变教育环境变量来改进注意力在多数情况下是有效的。

(二) 研究启示

影响小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之一, 是良好的教师形象的塑造。良好的教师形象往往能吸引学生, 使之感到和教师接触是一种快乐, 从而产生强烈的“亲师性”和“向师性”。学生会因此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活动中, 使之产生探求知识的动力和兴趣, 这正是提高学生积极学习的关键。此课题具有深入研究的价值。在后续研究过程中, 结合调查报告中呈现出的有价值的信息, 教师专业形象、人际形象、情绪形象对学生积极学习的正向影响, 课题组成员将通过文献查阅、观察法和访谈法继续深入研究提升教师形象的策略及其对学生积极学习的影响机制。

五、结论

通过本次调查, 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1) 学生的学习积极状况良好, 仍有提升空间;语文学科的学习积极性总分显著高于数学和综合学科;语文学科和数学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的高峰期在六年级, 综合学科的学习积极性的高峰期在一年级。

(2) 教师校园形象良好, 教师的情绪形象有提升空间;不同年级和学科教师的校园形象不存在显著差异。

篇4: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本研究以初中生为研究对象,采用自编量表,从性别、年龄、成绩、家庭构成等方面对中学生团队精神状况进行调查。

关键词:中学生;人际信任;团队精神

一、问题的提出:

团队精神是大局意识、协作精神的集中体现,是指团队成员为了团队的利益与目标而相互协作、尽心尽力的意愿与作风。

初中生是正在成长中的人,在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社会既要求有独立工作能力,又善于与人合作,具有团队精神的创新型人才。因而,对于中学生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是很必要的。

中学生处于生理、心理迅速发展的时期,这些发展特点必然会在其团队精神的培养中体现出来。他们表现为性别、年级的差异。培养团队精神应始于学生时代,这样待学生走出校门步入社会之后,才能尽快适应新的工作环境,更好地融入到新的团队中去。

本研究旨在考察不同性别、性格、学习成绩、家庭结构等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团队精神的影响,以及针对这些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来加强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二、研究方法:

1、被试。从本校各年级中各选三个班级,人员组成有很大差异。共459名学生。

2、测量工具: 自编中学生人际合作、团队精神量表

(一)中学生人际信任:本量表包括12项,分信任与不信任两种情况。

(二)、中学生团队精神调查表。本调查表共20项。采用5级评分制,完全符合为4

分,完全不符合为0分。对量表进行了百分比运算。

三、调查结果

表1、人际信任的性别差异分析:

表1 表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有极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信任总体上高于男生。在12个因素中,除序号6、7、9无明显差异外,其余的9个问题,男、女生都表现出极其明显的差异。

表2 :中学生团队精神 性别差异 调查表

表3表明:成绩优、差的学生在调查(一)中的3、5、7上都呈现出显著的差异;成绩良、差的在调查(二)中的1、2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成绩优、差的在调查(三)中的1、5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结果表明:人际关系的两个维度(受欢迎指数、受排斥指数)与人际信任的总水平和其高、低水平均无显著相关。可见,中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的好、坏并不明显地影响其人际信任度,这说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度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影响它的因素很多。

四、结果分析

1、性别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性别在中学生人际信任总体及9个内容上都存在着显著差异,这与我们预期的结果是一致的。这个结果表明了“青少年时期随着第二性征的出现,男、女身心发展出现了性别上的差异。”同时也提醒广大教师在对中学生进行教育时,一定要注意性別的差异,才能引导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健康发展。这个结果与之前“男、女中专生人际信任存在显著差异。其中女中专生学生人际信任度显著高于男中专生”是一致的。(吕峰,2000)

2、年龄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此次研究发现,初中三个年级学生团队精神状况在总体上无明显差异,这与研究预期不尽一致。这就提醒教育工作者,在工作中一定要注意初中生同时处于青春发育期,不应该把初中低年级过分当小孩进行“孵鸭”教育,也不应把高年级过分当大人,任其“自由成长”。他们的身心均处在既幼稚又趋向成熟,既依赖父母又不能完全独立的矛盾发展状态,他们需要老师和家长的正确引导。

初、高年级学生的人际信任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低年级略高于高年级,他们在对好朋友、同学、老师、权威及对父母的信任等5个因素上,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初步研究)低年级高于高年级,这有学生的生理年龄和心理年龄的增长所带来的变化所致;有学识水平的升高引起的变化所致。

3.学习成绩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影响

成绩的好、坏对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具体内容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成绩优的学生在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许多方面高于其他成绩等级的学生,比如在对好朋友、自己、老师、高尚人格的信任方面特别高于成绩差的学生。鉴于此,教育工作者要“面向全体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心、爱护每一位学生,特别要摈弃以“成绩”论英雄的作法,“让鲜花和小草都享有阳光”,让所有学生都健康成长。

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

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与父母婚姻状况无关,且单、双亲家庭的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无论在总体上还是在20个因素上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中学生的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主要是在学校学习、生活中形成的。这一结果印证了李丹(2000)的研究结论“学生的人际信任态度”主要是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环境中,在与教师和同伴的相互作用中形成”。

五、调查结论:

1、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表现出极其显著的性别差异,女生的人际信任明显高于男生。

2、初、高年级学生除了在对好朋友、同学、老师、权威的信任上表现出极显著的差异外,总体水平上人际信任无显著差异。

3、 成绩的好、差除了对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的部分内容有影响外,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总体水平无明显影响。

4、父母的婚姻状况对中学生人际信任和团队精神无明显的印象。

六、问题存在原因:

学校层面:

(1)、只关注学生是否“只要能参加集体活动就等于没有心理障碍”以及“看起来很良好的适应状态”,而忽略了对学生积极竞争、互助合作等心理品质的激发与培养。

(2)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多的是关注形式的教育,忽略学生个体潜能开发及自身自愈能力的提高。

家庭层面:

目前的中学生大多数是独生子女,通过上述情况的调研可以看到,中学生在“团队精神”建设方面的特点,缺乏协作或合作精神。特别是家长对孩子“唯分数论”的单一追求,使得这一代学生的各种优秀的意志、品质很缺乏。、

七、具体措施:

1、学校、家庭、社会几方面应以一种更全新的理念,更宽泛的视野,来重新整合“团队精神”的各种要素。把这项教育作为一个系统,把各学科知识,各种价值取向,各要素,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形成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实现整体统合。

要从教育理念上正确认识和理解“团队精神”,并探讨如何在各学科教学过程中强化渗透其理念。如体育课的很多团体活动:篮球、足球、花样跳绳、拔河比赛、接力比赛等等,这些运动项目都能很好的促进中学生“团队精神”的形成与发展。当然,这些运动学生们在小学都有所涉及,但是那时观念还没有完全形成,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多,有的学生这些团队意识已经有所降低,许多体育活动都不积极参加,所以,到初中阶段还要进一步对学生通过体育活动加强它们“团队精神”的培养。还有思想品德课,现在的品德课教材很贴近生活、贴近实际,针对团队精神的内容很多,这是一个培养学生们“团队精神”的主阵地,要充分地利用好。

2、具体措施:

(1)将学校各班级划分6—8个小组,每个组员都是各科课代表,负责日常事务,有不会的问题采取“兵教兵”的方式,全员参与。这个组也是值日小组,每个分担区都有专人管理,采取加分、减分制。每周五各班级进行评星反思课,反思一周来的各小组成员在学习、纪律、卫生等方面的表现,对各小组进行加、减分的总结,评出优秀小组和励志小组(分数最低的),之后评出个人的“星”数,根据得星情况进行“滚动晋级”,一学期下来分别评出“三、四、五星级”学生。这项活动把个人与小组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达到的效果是:即使学生不为其个人着想,他也得为小组——团队着想。

学校的大型活动、集体活动、班级活动,各小组都有自己的职责,“人人有事干,人人有活干”没有闲人,没有旁观者。

(2)参加暑期社会实践,进行分组,几人合作“救治病人”、“过独木桥”等活动,让学生充分体会团结协作的益处。

(3)利用游戏、校运动会接力比赛、拔河、冬季长跑、歌舞、书法、辩论赛、球类比赛、广播操比赛、背诵《中学生守则》比赛等赛事,加强团队精神的培养。

(4)举行各种形式的有关人际合作、团队意识的讲座。

(5)各小組自主编排“团队精神”的心理剧,提升学生的合作意识。

(6)利用双休日到社区参加志愿服务,为社区打扫卫生,宣传交通法规等,让学生们进一步体会到社会是一个大组织,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合作与密切配合。

(7)举行以心理学游戏为依托的主题班团队会,来加强团队意识的培养。

(8)举办大型活动——请心理学专家来校演讲。

(9)信任向后摔活动,这个活动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很好地体会到团队精神的实质与内涵。

(10)密室逃脱,在游戏中寻找线索,触发密室机关一步一步走出密室。分为不同的房间,有需要逻辑思维与推理能力的、有需要勇气和胆量的、有需要体力和协作配合的,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房间,十人一组,团队作战,在限定时间内逃出密室者获胜。这项活动要求大家团队协作、集思广益,发挥各自能力,通过游戏体验,激发团队意识。只有相互配合才能成功逃脱。在这个过程中,良好的沟通,相互的信任,互相的了解与照顾,凝聚然后绽放,使得学生们找到了乐趣,进入一种良性循环。一个同心、同愿、同行的相互信任的团队,是学生们所喜欢的。

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改变旧有模式,增加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立体模式,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关爱,相互理解,友好合作。这不仅是培养团队精神的需要,也是获得人生快乐和持续幸福的重要方面。

参考文献:

1、沃建中,《中学生人际关系发展特点的研究》(2002)

2、吕峰、文庆松等。 中专生信任他人量表测查分析.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01年第一期

3、魏晓娅。《中学生人际信任的初步研究》

篇5: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外语学院 简丽霞 2012081212

大学学什么?除了知识外,最关键、最基本的是人的能力,大学生应该培养各种能力如:人际交往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掌握信息能力、学习能力和自立能力等等。其中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尤为重要, 伟大的革命导师马克思曾经说过:人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每个人都不是孤立存在的,他必定存在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如何理顺好这些关系、如何提高生活质量就涉及到了社交能力的问题。大学生在脱离父母直接管理下的阶段,交际变得尤为重要。为了了解当今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同时也为了研究如何改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我们于2013年4月进行了关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的调查。

此次调查在西南政法大学渝北校区进行。调查对象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我们利用自己编制的问卷)对大学生进行随机调查,回收有效问卷72份,其中女学生38份,男学生34份;男生占47.22%,女生占52.78%。我们小组对回收的问卷进行了数据整理和统计,小组全体成员对结果进行讨论,经小组讨论修改后成文。我们对调查问卷统计分析后。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思考:

一、大多数人偏于外向

在我们的人际交往中我们作为信息的传播体和接受体,在交际中实现信息的传递,如果传播体受到影响,那么接受体所获得的信息量必然减少,信息是思想的表达载体,它影响我们的正常生活。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家对自己的性格不自信,更多选择作为信息的接受体,当然也有46%的人觉得自己内向。结论一:大家注重人际交往的必要性与存在性(根据题三)只有8%的同学觉得自己的人际关系很差或不清楚,绝大多数的同学在日常生活中注意到自己的人际关系,他们学着协调好周围人对他的理解与看法,并且能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与局限,有危机感也有紧迫感,虽然并不擅长处理人际也学着与别人交流。

表现1:交友原则中有34.72%的学生选择寻求志同道合的人,超过一半的人更倾于开心就好,少数人对于这没什么要求,也有少许人是为了未来的人脉。

表现2:大多数人交友主要是因为共处认识,此方式接近3/4,还有一部分是因为经常碰面,少部分人因上网而结交,极少人通过朋友介绍。

表现3:有45.83%的学生与异性交往很自然,自在,有45.83%的学生偶尔表

现出不自在,少数人与异性交往经常回感觉到自然。

表现4:在社交场合中,超过一半的人偶尔会紧张,有22.22%的学生认为自己在社交中会很自然。

进入新环境是否会经常怀念老朋友:是 51人 70.83%不是 21人 29.17%

有几个知心朋友:一个6人 8.33%两个12人 16.67% 三个以上 54 人75.00% 建立稳定的朋友圈子是否愿意结交新朋友:是的,愿意 72 100.00%不愿意 0 自认为在朋友间的人际关系怎么样:一般23 人31.94% 还不错38 人52.78%非常好 10人13.89 %尚不清楚 1人 1.39%

结论一:正确的教育和引导环境可以使得孩子更快的得到锻炼,不利的环境会让孩子变得自私、自大等不良的素质,最终导致他们未来人际交往的瓶颈状态。

表现1:农村的孩子们负担着崛起的想法,积极投身社团与学生会的工作中。(根据周围同学的了解)

表现2:城市的孩子在宿舍里总是玩电脑和手机等电子产品,减少了与别人的交流。(根据日常的观察)

表现3:应试教育使得孩子们过分的注重学习而减少了与别人交流的机会。结论二:高中的教育环境对孩子们对同学的感情很纠结。有的人不清楚或不喜欢高中的人际关系(根据题六)

表现1:很多人抱怨高中学习压力大,导致在很多方面的教育缺失,学生成为考试的机器缺少感情。

表现2:很多学生在高中毕业后,面对新的大学环境显得很紧张,害怕。对新面孔表现出严重的自卑。小结:孟母三迁,说明了了环境对我们个人素质的影响很大,同样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环境也在造就我们的处人方式。好的环境下我们表现的更成熟,更冷静。所以在对孩子的教育上要提供正确与高效的方法。人际交往是协调一个集体关系、形成集体合力的纽带。而一个良好的集体,能促进青年学生优良个性品质的形成。如正义感、同情心、乐观向上等都是在民主、和睦、友爱的人际关系中成长起来的。良好的人际关系还能够增进学生集体的凝聚力,成为集体中最重要的教育力量。人际交往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互动。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是积极向上的,反之,不利于个体的全面健康的发展。我们知道轰动全国的云南大学“2.23 凶杀案”,主犯马加爵,由于与同学产生了一些小矛盾,而走上杀人的道路。这件事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思考。为此,我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要正视和解决不愿交往﹑不懂交往﹑不善交往的问题,塑造自身形象,以积极的态度和行为对待人际交往,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我们希望通过对人际交往的特点以及交往的原则的认识与理解,可以从中领悟到交往的一些知识。结合这些特点与原则,找到合适的方法培养我们的人际交往能力,促进我们自身的人际关系。

建议:就问卷中反映的问题,我们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注重人际交往的原则

(1)平等的原则:社会主义社会人际交往,首先要坚持平等的原则,无论是公务还是私交,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要以朋友的身份进行交往,才能深交。切忌因工作时间短,经验不足,经济条件差而自卑,也不要因为自己是大学毕业生、年轻、美貌而趾高气扬。这些心态都影响人际关系的顺利发展。

(2)相容的原则:主要是心理相容、即人与人之间的融洽关系,与人相处时的容纳、包含、以及宽容、忍让。主动与人交往,广交朋友,交好朋友,不但交与自己相似的人、还要交与自己性格相反的人,求同存异、互学互补、处理好竞争与相容的关系,更好的完善自己。

篇6: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日益强大的社会心理压力,如何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具有及其重要的意义。我们小组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来分析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状况以及影响其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在某种意义上也显现了当代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价值取向和交际理念。关键词:大学生;人际交往:大学;大学生活

一、调查题目:大学生人际关系

二、调查成员:10201202班级成员

三、调查目的:通过对大学生在人际交往和沟通中存在的问题的调查以及原因分析,以更好的认识和正确处理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存在的问题,同时形成一种团结友爱、朝气蓬勃的人际交往环境。并期望通过这一调查能引起大学生对人际交往更多的关注,从而也将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和发展健康的个性品质。

四、调查的准备:为了让这次调查具有真实性、说服力,我们小组组织了几次正式的会议和几次自由的讨论,同时也运用了计算机网络经常在网上对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讨论。在首次讨论级小组会议的讨论中确定了调查流程,并初步拟定了调查的形式,如进行采访和采用问卷调查等,还确定了调查的范围,我们将在主要在东华理工大学中进行调查,对小部分社会人士进行调查,还确定了调查的内容。进过组员们的激烈讨论,我们提出了各种关于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问题,并配合调查问卷的各个环节对小组成员进行分组,明确划分各个成员的任务。在后面的多次讨论中我们主要是正对问卷的设计和在会议讨论主要是对回收的问卷及统计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确定调查报告的初步拟写;以及调查得其他形式的讨论,并最中否决了使用采访的形式,确定正式访问的形式进行调查。

五、调查的对象:这项调查的样本是根据随机抽样的原则,从学校学生中抽取的。我们共发放问卷400份,回收397份。由于问卷有限,有效率就等于回收率。

六、问卷调查的设计:经过讨论确定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五大部分,第一,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第二,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性;第三,大学生人际交往问题分析,第四,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的态度;第五,大学生人际交往的原则。命题是以大学生活和与大学生息息相关的事为题。

七、调查问卷的分发:我们在学校中随机抽取400名学生,这些学生就构成本次调查的样本。调查采用自填问卷的方式进行,问卷由我们组员发给被随机抽取的学生,请他们当场作答,填答后仍由我们调查员收回。

八、问卷统计与分析:经学生们的配合我们很顺利的收回了397份的问卷,经组长的调配将397份问卷发给了九人进行统计,调出一人来把答案输入到计算机中,最后得出了这个问卷调查得统计数据。在得到统计数据后我们组再一次的进行了会议讨论对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

九、调查结果:当代大学生中,90.5%认为在校园生活中人际关系很重要;48.5%的同学认为自己在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往上存在障碍;89.9%的同学交往动机为情感;而在交往内容方面比较广泛,普遍都为情感沟通,在学习方面所占的比例是情感沟通、思想交流、娱乐中最小的;认为交往的相似性在兴趣、爱好方面的同学很多,占53.9%,认为学历的相似性只占6.98%;平时经常在人际交往时注意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60.3%,其他的25%认为偶尔想过,14.7%的同学从来没有想过;认为自己是一个会处理人际关系的同学占了45.7%,26.8%的同学认为自己不太对处理人际关系;认为人际关系会对自己的生活学习产生影响的同学占86.9%,2.62%的同学认为没有影响;认为自己性格是外向的占40.9%,认为自己性格内向的占20.4%,其他的同学认为自己属于中性;认为性格与人际交往有关的同学占59.8%,认为有一点点关系的同学占20.6%;会因为同学一个扫自己面子的玩笑而生气的同学占12.4%,视情况而当的同学占80.1%;与同学发生矛盾时,即使理在自己,也会好言相对,不会一时冲动,气势汹汹的同学占23.9%,视情况而定的同学占70.6%;若朋友不小心打碎了一个自己非常心爱的物品,会一点不发怒的同学占10.5%;愿意与陌生人主动交往的同学占40.9%;与陌生人主动交往时,会真诚相待的占69.5%,会小心谨慎的占20.1%,会不理不睬的占10.4%;有勇气在公开场合发表自己看法的同学占80.6%;也寝室室友相处的都好的占18.96%,与一部分室友相处的好的占80.6%,其他同学认为都不好;能适应来自不用地区同学的生活方式的占69.8%,基本上能适应的占20.9%;经常碰面而不知不觉就成了朋友的同学占80.6,都是老乡,聚会是交上的同学占30.9%,一个协会,共事时交上朋友的占60.9%,通过朋友认识的占80.9%;认为自己有1—3个知心朋友的占80.6%;有4——6个知心朋友的占2.6%,认为没有知心朋友的占10.1%;认为自己有1个知心的异性朋友的占30.4%,有2个以上的占9.7%,认为自己,没有异性的知心朋友的占50.9%;与异性交往会感到拘束的同学占20.6%;

十、调查总结:根据此次调查得出的分析结果来看,当前大学生人际关系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影响大学生人际关系的主要原因并非大利益上的冲突,相反,无外乎一些生活琐事。比起中学生,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更为复杂,更为广泛,独立性更强,更具社会性。个体开始独立地步入了准社会群体的交际圈。大学生们开始尝试独立的人际交往,并试图发展这方面的能力。而且,交往能力越来越成为大学生心目中衡量个人能力的一项重要标准。大学生处于一种渴求交往、渴求理解的心理发展时期,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他们心理正常发展、个性保持健康和具有安全感、归属感、幸福感的必然要求。然而,并不是每个大学生都能处理好人际关系的。在这一过程中,有相当数量的人会产生各种问题。认知、情绪及人格因素,都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建立。一旦在这一过程中受挫,就可能表现为自我否定而陷入苦闷与焦虑之中,或因企图对抗而陷入困境,并由此产生心理问题。仔细分析,大学生人际关系中的困惑、不适可以分为以下5类情况:

第一类:缺少知心朋友。

这类大学生通常多能正常交往,人际关系也不错,但自感缺乏能互吐衷肠、肝胆相照、配合默契、同甘共苦的知心朋友,为此,有时不免感到孤独和无奈。第二类:与个别人难以相交。

这类大学生与多数人交往良好,但与个别人交往不良,他们可能是室友、同学或父母等与自己关系比较近的人,由于与这些人相处不好,常会影响情绪,成为一块“心病”。

第三类:与他人交往平淡。

这类大学生能与他人交往,但总感到与人相处的质量不高,缺乏影响力,没有关系比较密切的朋友,多属点头之交,没有人值得他牵挂,也没有人会想念他,他们难以保持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这类同学多会感到空虚、迷茫、失落。

第四类:感到交往有困难。

这类大学生渴望交往,但由于交往能力有限、方法欠妥或个性缺陷、交往心理障碍等原因,致使交往不尽人意,很少有成功的体验,他们往往感到苦恼,很希望改变社交状况。

第五类:社交恐惧症。

这类大学生对人际交往特别敏感、害怕,极力回避与人接触,不得不交往时则紧张、恐怖、心跳加快、面红耳赤,难以自制,总是处于焦虑状态。他们害怕自己成了别人注意的中心,害怕自己在别人面前出洋相,害怕被别人观察。总担心自己会出现错误而被别人嘲笑,总处于一种莫名的心理压力之下。与人交往,甚至在公共场所出现,对他们来说都是一件极其恐怖的任务。

其实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很多,分析起来大体上有以下几各方面的因素:

1、家庭教育的原因;

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所以在家里父母总是怕孩子吃亏,慢慢的就养成孩子自私的心理。并且有些家长本身人际关系就不好,由于长期的渲染,致使孩子也反感与人交往。正所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所以很多事情孩子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所以有时候,做家长的应当让孩子接受一些挫折教育和吃亏教育,这样才会让他们真真的自己去了解社会感知社会。真正的去为人处世。

2、学校教育的原因;

在很多中小学校,包括有的大学把学习成绩放在第一位,忽略甚至根本就没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还有很多时候,有的学校把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形式化。致使很多学生在面试的时候面红耳赤,羞羞答答,这是学校教育的失误,其实学校应当注重培养学生如何做人,以及怎么面对和接触社会,时刻让同学们明白,虽然他们不能改变一个社会,但他们一定要适应这个社会。

3、自私自利的个人思想;

如今像你们这样的大学生,基本都是独生子女。家长们“望子成龙”的期盼,对自家“独苗”的呵护,成为培育“一切为我”的温床。当你们计如大学校园,独立地过集体生活,与同学相处时,一些同学自小养成的“以自我为中心”的自私心理就暴露无余。

4、社会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

市场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动了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另一方面也助长了一些功利思想的膨胀,这种思想意识也影响了大学生的处世理念和行为方式。

十一、对策与建议:

每个成长中的大学生,都希望自己生活在良好的人际关系气氛中,如何提高个人的人际魅力,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状态,这是每个大学生值得思考的问题,调查结果也表明,那些对大学生活感到满意度低的学生,其列在第一位的是人际关系不适。对在校大学生,就从品性格、能力、学识、体态、交际手段与社会经验等方面锻炼自己,使自己能够适应大学生活。良好的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不是与生俱来的,它需要在社会交往实践中学习,锻炼和提高。但如同其他事务一样,“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也有它内在的规律性,即依据一定的交往原则。只有遵循了正确的交往原则才能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也不能在交往中掌握和创造更好的人际交往的艺术。

(一)掌握良好人际关系的原则

1、正直原则。

主要是指正确、健康的人际交往能力,营造互帮互学、团结友爱、和睦相处的人际关系氛围。决不能搞拉帮结派,酒肉朋友,无原则、不健康的人际交往。

2、平等原则。

主要是指交往的双方人格上的平等,他包括尊重他人和保持他人自我尊严两个方面。彼此尊重是友谊的基础,是两心相通的桥梁。交往必须平等,平等才能深交,这是人际交往成功的前提。

3、诚信原则。

指在人际交往中,以诚相待、信守诺言。在与人交往时,一方面要真诚待人,既不当面奉承人,也不在背后诽谤人,要做到肝胆相照,襟怀坦荡。另一方面,言必行,行必果,承诺事情要尽量做到,这样才能赢得别人的拥戴,彼此建立深厚的友谊。

4、宽容原则。

在与人相处时,应当严于律己,宽容待人,接受对方的差异。俗话说,“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交往中,对别人要有宽容之心,如“眼睛里容不得一粒沙子”般斤斤计较,苛刻待人,或者得理不让人,最终将会成为孤家寡人。

5、换位原则。

在交往中,要善于从对方的角度认知对方的思想观念和处事方式,设身处地地体会对方的情感和发现对方处理问题的独特个性方式等,从而真正理解对方,找到最恰当的沟通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事业成功的基础,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需要一颗宽容的心,需要真诚,需要积极交往的主动性,塑造很好的个人形象,善用各种交际手段,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见。

1、克服社会知觉中的偏差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能否正确地认识和了解他人,同样关系到人际交际能否顺利进行。要走出对他人认知的心理误区。

2、建立健康的人际交往模式

适度的自我价值感是良好的人际关系的基础。自我价值感来源于对自己作为一个独特的个体而存在有的固有价值的认识。伴随这种价值感而来的是对他人的独特性价值的理解以及对他人的尊重。是否具有这种适度的自我价值感直接影响到人际交往的模式。

3、塑造良好的个人形象,增进个人魅力

社会交往中,个体的知识水平与涵养直接影响着交往的效果,良好的个人形象应从点滴开始,从善如流,“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优化个人的社交形象。

4、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大学生对外在世界的观察和思考已接近成熟,但对内在自我的反省能力却有待发展。在人际交往中,他们往往觉得别人不关心自己,或不尊重自己,却很少反省自身,问问自己对别人怎样。这种单向性思维容易导致交往中一厢情愿的倾向,并容易对挫折做出错误的归因。故大学生应培养主动真诚交往的态度。

社会生活中的每一个生活都生活在人际关系网中,每个人的成长和发展都依存于人际交往。人际关系的好坏往往是一个人心理健康水平、社会适应能力的综合体现。现代社会是一个开放的社会,开放的社会需要开放的社会交往。对于正在学习、成长中的大学生来说,人际交往是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同学之间、师生之间、老乡之间、室友之间、个人与班级以及和学校之间等错综复杂的社会交往,构成了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网络系统。培养良好的人际效能力,不仅是大学生活的需要,更是将来适应社会的需要。一个没有交际能力的人,就像陆地上的船是永远不会漂泊到壮阔的大海中去。

附件:

篇7: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重庆师范大学涉外商贸学院财务管理2011级10班 XXX

指导老师:11

1摘要:大学生人际关系是大学宿舍文化的有机整体和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解决我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本文基于我们对我校大部分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重点阐述了我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他们宿舍生活的关系以及他们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关键词:调查;大学生;人际关系;宿舍生活;心理因素;决策

人际交往能力是指一个人在一个团体、群体内的与他人和谐相处的能力,人是社会的人,很难想象,离开了社会,离开了与其他人的交往,一个人的生活将会怎样?大学是一座令人神之向往的梦想殿堂,如今大学寝室文化作为校园文化的有机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也越发显得不可忽视。它与大学精神双向互动着,寝室文化不仅对大学精神的培养和锻造发挥着重要影响,而且寝室文化的建设也时时受制于大学精神。寝室作为学生课余生活的主要场所,对学生本身有着重要的影响。寝室是大学生之间联系最密切、交流最频繁的场所之

一。学生除了上课外大部分时间是在寝室中度过的。休息、娱乐、谈心交友、课余阅读都离不开寝室。因此,寝室同学之间的交往,也成为大学生人际交往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走上社会的时候,我们会与各种各样的人物打交道,在与人交往中,你能否得到别人的支持、帮助,这里就会涉及到自身能力的问题。我认为,我们在校学习期间,就要培养自己与同学、与教师、与领导、与职工打交道的能力。与同学交谈,可以论争不同的学术观点,可以谈对社会现象的不同认识,在论辩中提高自己的思辩能力;与老师交谈,可以交流读书心得,理清不同的思想认识,可以从中受到启迪;与领导交谈,可以充分交流自己对问题的不同见解,还可以锻炼自己在领导面前不怯场;与职工打交道,你可以了解到他们的工作状况和不同的心态。为了更好地了解并解决我校大学生的人际关系问题,促进寝室文化的建设,本文基于我们近期对我校大部分学生的问卷调查及访谈,重点阐述了我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与他们宿舍生活的关系以及他们人际关系问题产生的原因和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生活的关系及我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1、大学生人际关系与宿舍生活的关系

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大学生在以宿舍为主要空间的共同学习生活、相互作用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它包括宿舍的设施、环境卫生、室内陈设和宿舍成员的生活方式及其多种多样的闲暇活动,以及由此而表现出来的各种思想观念、行为方式等。构建和谐校园是学校发展的目标,也是学校发展的源动力。大学阶段是大学生个性发展和形成的重要阶段,这一时期的大学生们正处在渴求交往、理解的心理发展期。所以,构建和谐校园,首先就要先解决好宿舍的人际关系,宿舍人际关系是学生在共同生活中构成的以语言、思想、知识、情感为媒介的交往关系。对当代大学生来说,宿舍不仅是休息睡觉的地方,更像是一个和睦的大家庭一样的重要,他是学生们生活、诉说、交往的重要场所,如果宿舍成员之间不和睦、互不理睬,就会产生孤僻、自私的个性,学生就不会有安全感,所以,宿舍人际关系是大学生最重要的人际关系。

2、我校大学生人际关系存在的问题

(1)存在自卑、自傲以及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大学期间的生活和学习环境对每个大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环境,一切都需要重新去认识和适应。在学习上,有些学生原来是班里的佼佼者,但是到了大学里确排在了后面;在生活上,原来什么事情都是依赖于父母,而现在都得靠自己去处理和适应,因而产生了强烈的自我失落感。现在的学生进入高校前,存在许多的差异,这些差异本可以让学生相互沟通,相互学习,从而相互得到促进与提高。但是如果把握不当,这种多文化、多差异的接触碰撞,往往也会导致学生出现一些负面心理问题,这其中主要的问题就是自卑和自傲心理。很多学生为家里独生子女,而且家庭结构单一,没住校经历,而宿舍生活会让同学们的接触非常紧密,这种非常紧密的接触难免会引起一些冲突。而面对冲突,许多学生都会用一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来看待或者去处理,以尽量保护自己为主要目的。在宿舍里,大家都是平等的,没有谁一定要迁就谁,相互交往应该是礼让三分,诚以待人。但是如果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比较严重的话,就会出现问题,如果要求别人都要依着你、顺着你,显然不现实,这种以自我为中心的思想是宿舍关系恶化的重要原因。

(2)存在嫉妒心理。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由于自身的性格或者是一些外部的因素,不希望别的同学超过自己,什么事情都希望别人不如自己,心理失去平衡,便自觉或不自觉地贬损别人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由于自卑、自傲、嫉妒的心理,从而引发宿舍内的种种矛盾,以自我为中心,从不管别人感受,甚至为一些小事引发悲剧。

二、解析我校大学生人际关系问题存在的原因

引起我校大学生人际冲突的原因相当复杂,既有浅层的直接原因, 也有深层的根本原因; 既有外在的客观原因, 也有大学生自身的主观原因; 有单方面的原因, 也有双方或多方面的原因。根据调查显示, 导致我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我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不成熟、不健全, 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的内在心理原因

一方面, 受到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我校大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上还不成熟, 不健全。在人际认知上, 同学们具有明显的片面性、狭隘性, 第一印象、刻板效应、晕轮效应等人际认知偏差在同学们人际交往中随处可见; 在情绪情感上,部分学生具有明显的冲动性、情境性, 尤其是低年级的大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 容易受到环境和情绪的影响, 面对矛盾时冲动性强, 自控性差。另一方面, 受到社会环境中不良因素和教育偏差的影响, 我校大学生身上具有一些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这些不良的个性心理品质主要有: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自傲自负、嫉妒嫉恨、狭隘敏感等。这些个性心理品质上的特点和缺点,使同学们宿舍的人际冲突经常化、多样化, 频繁发作, 很难避免。

2、我校大学生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的匮乏, 是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重要的主观原因

人际交往是一门学问, 也是一门艺术, 和谐的人际关系需要科学的交往知识和技能。在书山题海中挣扎出来的大学生, 根本没有闲暇的时间和精力用来学习人际交往的知识和技能, 他们的人际交往知识和技能是原始的、经验性的, 他们对人际交往的意义、人际认知偏差、人际交往的艺术和技巧、人际冲突的原因、人际冲突和危机的应对策略知之甚少。在人际关系中, 他们往往凭感觉、直觉, 凭情绪、经验来处理自己所面临的各种人际问题, 很难适应新环境下复杂的大学生活, 很多情况下甚至会弄巧成拙, 导致各种人际冲突的发生。

3、激烈的社会竞争蔓延到大学校园, 引起大学生之间的利益之争, 是我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重要的客观原因

随着社会的发展, 生存和发展的竞争愈演愈烈, 为了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获得更多的利益, 一些人往往不择手段。眼下, 大学生就业形势越发严峻, 是否是学生干部、三好学生、优秀团员、党员, 是否获得过各类奖学金, 是否参加过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是大学生参与就业竞争和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资本。为了赚取更多的就业资本和深造资本, 使自己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 很多大学生从入学伊始就暗地里展开了各种较量。此外, 受到社会上一些不公平的和不正当的竞争影响, 少数大学生在明争暗斗过程中, 为达到目的不择手段。比如通过造假拉拢、离间、诋毁他人,甚至动用家长关系等途径, 千方百计来打败竞争对手。这种为了私利而展开的不公平、不正当争斗, 使表面上祥和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充满了火药味, 人际冲突无形地潜在其中, 一触即发。

4、地区差异和家庭经济条件差异所造成的我校大学生在生活习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 是我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冲突又一重要的客观原因

我校大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 有着不同的家庭经济背景, 这种差异给他们的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等方面造成了较大的差异。比如, 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学生, 在物质生活上可以不受拘束, 而家境贫困的学生则通常比较节俭。来自偏远山区和农村的学生生活俭朴, 思想相对简单,习惯简单淳朴的生活;而来自大城市的学生生活丰富, 思想开放, 喜欢追赶潮流与时尚。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念是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道路上潜移默化形成的,具有较强的稳定性, 通常很难改变, 这一点并不为个性独立的大学生所理解和接受。同一个宿舍的大学生在生活上交往极为频繁, 在公共物品的使用、个人作息时间的安排、宿舍卫生和个人卫生等诸多方面, 难免会产生或大或小的摩擦, 引起人际冲突。

三、我校大学生应如何正确处理人际关系问题

善于与人交际,你会从中学到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思想活跃、感情丰富,人际交往的需要极为强烈,人人都渴望真诚友爱,大家都力图通过人际交往获得友谊,满足自己物质和精神上的需要。但面对新的环境、新的对象和紧张的学习生活,使得一部分学生由此而导致了心理矛盾的加剧。此时,积极的人际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以使人精神愉快,情绪饱满,充满信心,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一般说来,具有良好人际关系的学生,大都能保持开朗的性格,热情乐观的品质,从而正确认识、对待各种现

实问题,化解学习、生活中的各种矛盾,形成积极向上的优秀品质,迅速适应大学生活。相反,如果缺乏积极的人际交往,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和别人,心胸狭隘,目光短浅,则容易形成精神上、心理上的巨大压力,难以化解心理矛盾。据本次调查分析显示,我校大学生应当从以下几方面处理人际关系:

1、尽量避免争论。人与人之间的争论是很正常的事。但是争论往往都以不愉快的结果而结束。事实证明,无论谁赢谁输都会很不舒服。赢者当时可能获得一种心理满足,但很快会被人际关系恶化的阴影所笼罩,一时的满足心理会变得烟消云散。输者的心理挫折感更加强烈,往往会演化为人身攻击,对于人际关系是非常有害的,争论的结果往往是两败俱伤。

2、不要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别人会使他人的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受损,尤其是一时面子上感到难堪。有时候只要稍稍改变一些方法,变直接批评、责怪和抱怨为间接的暗示和提醒,效果会好得多,这就是所谓的“坏话好说”的艺术。

3、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勇于承认错误是人际关系的润滑剂。当人际关系产生障碍的时候,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明智之举。虽然承认自己的错误是一种自我否定,但是,承认错误会使自己产生道德感的满足;另外,承认自己的错误是责任感的表现,对他人也具有心理感召力,在此情境中的人际僵局也会因此被打破。

4、学会批评。不到不得已时,决不要自作聪明地批评别人。但是,有时批评是不可避免的。这时学会批评的艺术是维护人际关系的重要策略。卡内基总结的批评的艺术是很值得借鉴的:批评从称赞和诚挚感谢入手;批评前先提到自己的错误;用暗示的方式提醒他人注意自己的错误。

参考文献:

篇8:关于大学生人际关系的调查报告

基于本文研究高校贫困生人际关系问题, 参考众多文献中的相关问卷, 综合比较, 制定出了研究本文所需的调查问卷。随机抽取浙江省某所高校的几个学院, 然后将问卷分发给其中已经被认定为贫困生的学生。共发出问卷100份, 收回100份, 有效问卷98份, 样本的有效回收率为98%。

一贫困生的人际关系情况调查

表1的数据表明, 在接受调查的贫困生里面, 53.07%的贫困生乐意跟非贫困生交往, 46.93%的贫困生不太乐意跟非贫困生交往, 而78.57%的贫困生乐意与贫困生交往, 只有21.43%的贫困生不乐意与贫困生交往。从中我们可以看出, 贫困生的人际交往具有一定的排他性, 他们比较乐意跟自己的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成长环境差不多的同学交往, 而将近一半的贫困生不太愿意跟经济条件、生活水平、成长环境优于自己的同学交往。通过以上数据, 我们经过分析得出以下观点:其一, 自尊心, 贫困生同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交往, 在日常学习、生活当中难免会有一些消费行为, 囊中的羞涩更加容易产生挫败感, 从而导致他们不愿意过多地跟经济条件优越的同学交往。其二, 共同语言, 跟生活水平差不多的同学交往比较容易有共同语言, 也更加容易成为好朋友, 在分享相同经历的同时, 帮助彼此建立牢固的友谊。

表2数据表明, 在主动跟周围同学交往、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方面, 80.61%的贫困生有想法, 也有行动, 15.31%的贫困生想过, 但没有付诸行动, 只有4.08%的贫困生没想过, 也没付诸行动。说明绝大部分的贫困生都想跟同学交流, 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将人类需求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 分别是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五类, 其中社交需求排在第三位。舒茨认为, 个体在人际互动中, 有包容、支配和情感三种基本的需要。因此无论是贫困生还是非贫困生都需要人际交往, 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实现自我满足与自我价值。

表3数据表明, 在遇到困难寻求倾诉方面, 72.46%的贫困生首先会向老师、室友、同学等倾诉, 27.54%的贫困生无人倾诉。分析原因, 一是大部分贫困生都是来自于农村或者偏远的地区, 从小到大所生活的环境跟城市里面的学生有着天壤之别, 有些贫困生在上大学之前可能连火车都没有坐过。进入大学之后, 面对丰富多彩的大学校园生活, 他们想参与, 但是跟城市里出生的孩子相比, 在能力素质、交际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 导致部分贫困生产生自卑心理。然而越自卑就越不敢跟其他同学进行交流, 越自卑也越容易封锁自己的交际圈, 在遇到困难时不知道找谁帮忙。二是贫困生经常会遇到的困难可能就是经济困难, 面对大部分同学都不用为生活发愁, 而自己经常要为日常的开支发愁, 难免会产生焦虑的心理, 从而导致他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表现出压抑、嫉妒、虚荣、羞怯的心理。即使有困难也不好意思跟老师或者同学说, 怕受到同学们的嘲笑或者怜悯。

表4数据表明, 在班级里有没有人老是跟自己过不去方面, 52.04%的贫困生从来没有, 而47.96%的贫困生选择了有。说明贫困生在人际交往方面还是存在着一定的问题。部分家庭条件优越的大学生会用异样的眼神打量贫困生, 认为他们是乡巴佬、土气, 把贫困生归为另类, 在生活上、学习上经常排斥贫困生, 跟贫困生作对。另外, 贫困生由于种种原因, 缺乏人际交往的经验, 不能很好地把握人际交往过程中的情感因素, 在交往过程中感情反应不能够做到适时适度。比如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反应冷漠, 或者不合时宜地强烈反应, 这些都会使贫困生在人际交往过程中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结论与建议

由于经济条件以及生活阅历的差异, 贫困学生的心理负担比一般学生重得多。贫困生容易把困难和压力埋藏在内心深处, 从而变得敏感多疑、沉默寡言, 导致沟通能力下降, 人际关系不和谐。于是形成了自尊而又自卑、坚强而又脆弱的双重性格。这种矛盾心理使得贫困生缺乏克服困难的自信心和积极进取的精神。高校贫困生中出现的种种心理健康问题, 既有外在物质上的原因, 也有内在精神上的原因。因此, 解决高校贫困生的心理健康问题, 必须坚持物质资助与精神培养相结合, 依靠家庭、社会和学校各方面力量, 多管齐下, 帮助贫困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1完善贫困生认定制度, 提高贫困生的满意度

当前高校贫困生认定主要采用的是由学生家庭所在地民政部门开具的家庭经济贫困证明, 以此作为贫困生认定的基础。学校可以派相关工作人员到部分贫困学生家庭所在地对贫困生资料进行核查。另外学校在做好贫困生资格认定公平、公正的同时, 还要加强贫困生的动态管理。建立学校、学院、班级三级信息反馈机制, 对建档的贫困生实习动态管理, 对于学生反馈上来的日常消费行为不符合贫困生身份的贫困生, 给予其批评教育、贫困等级降档, 甚至取消其贫困生资格等严厉处罚。

2健全贫困生资助体系, 提高贫困生综合素质

高校应当设立专门的部门负责贫困生资助相关工作, 根据实际情况, 制定适用性强的资助管理办法, 进一步完善学校-学院-系三级资助管理机制。配备专职工作人员, 提升贫困生资助体系, 确保贫困生资助工作能够科学、合理地开展。除此之外, 高校还应根据实际情况开展勤工助学、心理健康教育、诚信教育等, 不断提高贫困生自身的综合素质。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高校只有加强贫困生自身的教育, 才能真正做到从物质层面资助到精神层面资助的转化, 才能让贫困生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3拓宽贫困生奖励渠道, 鼓励贫困生积极进取

完善各种奖学金制度, 除一般的奖学金外, 高校还可以设立专门的“贫困学生奖学金”, 奖励一些品学兼优的贫困生。这类奖学金的设立, 可以极大地激发贫困生刻苦学习的积极性, 同时也使部分学习优秀, 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贫困生得到资助。这样一方面可以帮助解决部分贫困生的经济困难, 另一方面通过优秀贫困生的模范作用, 鼓励贫困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面对困难, 不断进取, 奋发向上。

4加强对贫困生的心理辅导, 帮助贫困生精神解困

国家、社会及学校对贫困生制定了诸多的优惠政策, 采取了帮扶措施, 但是主要都是集中在经济解困的层面, 因为经济解困是比较容易做到的。然而我们不能忽略也绝不能忽视对贫困生的精神解困等相关工作, 应该多考虑他们在心理、情感、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需要。开展针对贫困生的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将团体心理辅导寄于活动当中, 帮助更多的贫困生积极参与到活动中来, 给贫困生提供锻炼的机会, 在活动中提高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杜磊.高校贫困生认定工作的研究进展及展望[J].教书育人, 2013 (11) :8-10.

[2]杜磊, 孙文菁.高校贫困生生活质量、消费观念调查分析——以浙江省某高校贫困生为例[J].教书育人, 2014 (11) :10-11.

上一篇:饮食访谈记录下一篇:幼儿园大班健康《多变的流星球》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