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2024-06-01

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精选6篇)

篇1: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用力的三要素来表达一个力

2.知道重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重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知道在不同纬度的g的取值是不一样的

3.知道重心的概念.与物体稳定相关的两个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重力的存在,培养观察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2.通过悬挂法来测重心,利用数学模型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理解重力的方向

3.通过了解重垂线及重心的应用,培养应用物理知识解释简单生活现象的能力.

4.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验对比的方法来研究解决稳定与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锥体爬坡实验引起学生学习物理知识的兴趣,通过学习质心,让学生了解实际生活中的物理知识的应用。

2.通过稳定的对比实验,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能力和积极思考的学习习惯,增强学习物理、学习科学知识的兴趣.

说学情

学生在初中的“来自地球的力”已经学习了重力的一些基本的知识,学习了重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还运用探究的教学方法学习了重力的大小,知道了g=9.8N/Kg。不过都是一些比浅的,知识感较肤性的认识,在一定意义上说,很难理解质心这样的概念,所以要引导学生思想观念上的转变。在这里学生将学习不同的知识点,质点、重心与稳定,特别是质点高一的学生比较难接受。

对于生活中重力的例子比较熟悉,学习时比较容易激发学生的兴趣,而且对于高一的学生对小实验比较感兴趣,老师可以通过和学生一起做实验,并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1、重力的概念及重力与质量的关系G=mg,不同的纬度、高度的g取值是不一样的。

2、重心的测量及其在实践中的应用

3、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难点

1、重力的方向及应用.

2、物体稳定的有关因素

教学方法

实验法:通过观察分析明确重力的方向是竖直向下的,理解重心的概念.

探究法:通过学生的探究实验得出稳定和重心的高低、支面面积的大小的关系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通过演示实验——锥体爬坡,给学生一种与他们认为不一样的现象,提出问题(为什么锥体会从低往高处滚动呢?)让学生思考并引起学生的兴趣,向学生说,学完了今天的课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了,这样学生就带着问题进入课堂。不仅可以让学生认真听课,积极思考并回答老师提问的问题 ,这样有利于学生的听课效率。

二、新课教学

力的描述

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了力、以及力的三个要素,在这里只是为学习新的内容——而准备的知识基础的,由于我们对力的学习都从三个要素来学习的,所以,对重力的学习也要从三个要素开始,而力的学习已经是初中,经过了暑假,学生会生疏了,在这里也可以看成是复习的形式进行,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复习以前的知识,也为后面的重力的学习打下基础。对与一个力的描述,要有大小、方向、作用点。

重力及其测量

由于在初中的时候,学生已经学过了重力的测量,同时也知道了G和m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这里运用讲授法给学生讲清楚重力和物重两个概念,并让学生清楚的理解两者的关系(正比,比值为g),同是也让学生测量重力是用什么仪器,其工作原理是什么。在这里有一点与初中不一样的是初中时没讲到g的取值在不同的地理位置是不一样的,而且,在不同的高度,其值也是不一样的。对于方向,初中的时候已经学习过了,在这里还是要学生清楚的理解竖直向下,要跟垂直向下区分开来。

重心与稳定

由于重力与稳定比较抽象,因此将此定为我讲课的重点,由于用交点来测重心所在直线很容易让学生误解,而且中心是应用很广泛的针对,因此我才用实验法。

重心是重力的作用点,在初中学生已经有学了,在这里不仅要教给学生什么是重心,通过实物展示,让学生明白物体的重心可以不在物体上。一般情况下我们都是用悬挂法来测量物体的重心的。同时也给学生讲解在日常生活中重心的应用,使学生清楚原理。通过上面的学习,使学生可以自己解决在上课时的引入,这时,可以让学生领悟重心的奥妙,使得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被激发。

篇2: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一、教材的特点

这是一节科学探究课,教材以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为主线,安排了学生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探究、合作交流等教学过程,让学生经历探讨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很好地体现了新教材让学生在体验知识的形成、发展过程中,主动获取知识的精神。

同时,这节教材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及生产实际联系十分密切,教材的编写突出了这一点。在通过实验得出摩擦力的有关知识后,注重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去分析解释大量生活生产中的摩擦现象,其中还编入磁悬浮列车、气垫船等与现代科技联系很密切的内容。很好地体现了新课程“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二、教学目标

按照课程标准,本节的教学目标如下: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滑动摩擦力和接触面粗糙程度、接触面之间压力大小的关系;知道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并能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知识;进一步熟悉弹簧测力计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

经历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压力、接触面粗糙程度关系的过程,体会怎样进行科学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问题中怎样运用“变量控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地进行实验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与老教材的课程目标相比,它更注重对学生探究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更注重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

三、教材的重难点

本节教材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对于教材中的知识点,学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探究能力培养和探究过程体验方面,通过对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各种因素的实验探究,突出“猜想与假设”这个环节,同时认识在探究过程中“变量控制”的意义和方法。

四、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加强这节课的探究性,体现课改精神,这节课我主要安排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实验。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分别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的其中一个因素。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在生活中,初二学生对摩擦有感性认识,只是还没有从物理学角度对它有一个科学的认识。为了贴近学生,一上课我就演示小车从斜面上滑下的实验,并提出问题:“小车为什么会停下来?”待学生回答后,我们本节就要来学习科学探究:摩擦力。

2.进行新课

(1)介绍摩擦的分类及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由于教材中不仅研究了滑动摩擦,也提到了滚动摩擦,所以我在教学中通过演示实验,向学生简单介绍了摩擦的分类:摩擦分为滑动摩擦、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同时告诉学生在初中物理学习中,我们只重点研究滑动摩擦。接下来我向学生介绍了滑动摩擦力的概念。

在解释这个概念时,主要强调滑动摩擦是在两个物体表面间产生的,这个力的作用是“阻碍”物体的相对运动;而对于“相对运动”没作过多的解释。

(2)探究滑动摩擦力与哪些因素有关 a.探究活动的第一步是学生进行猜想与假设

在学生认识到摩擦力的存在后,我很自然地向学生们提出了问题:同学们猜一猜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呢?

有的学生思维受教材的影响,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对于这部分同学注意对他们进行鼓励,让他们提出其它猜想。有的同学在课堂上思维很活跃,不局限于书本,而会提出其它猜想,作为老师,这时即使学生提出的某些猜想显得很幼稚、很荒诞,也要发掘其合理因素并予以鼓励。但同时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猜想,在学生说出他的猜想后,可以问问他“你为什么要这样想呢?”在各种猜想均列出后,我向同学们指出,摩擦力产生的机理和制约因素都很复杂,对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门系统的学科“摩擦学”,其中一些问题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们只对两个猜想进行实验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是否与压力有关?是否与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并将全班分为两个大组,每组用实验探究一个猜想。

b.探究活动的第二步是学生制定探究计划与设计实验

怎样证明学生自己的猜想?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再让他们交流讨论,然后我有针对性地请了一位同学来说说他们组讨论的探究计划。在这个过程中,我注意对学生进行适当的引导点拨,启发学生,问他们“大家赞同他的方案吗?其他同学还有没有更好的实验方案?”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可能不止一个,我们这组的同学是要研究压力的变化对滑动摩擦力的影响,那我们应如何设计实验才能知道滑动摩擦力的变化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而不是由其它因素引起的呢?通过学生的思考、交流和讨论、老师的点拨,学生都会制定出正确的探究计划。

c.探究活动的第三步是学生进行实验与收集数据,分析论证得出实验结论

实验前,提醒同学们注意实验器材的选择,提醒学生注意实验时要水平匀速拉动弹簧测力计。至于有同学问到为什么在匀速状态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就是木块所受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以告诉学生我们将在第六章讨论这个问题,并对提出这个问题的同学进行表扬。在学生实验的过程中,我巡视各实验小组,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遇到的问题。

实验结束后,在每个大组我抽取了两个实验小组公布自己的实验数据,全班同学共同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无论学生的猜想是否与实验的结论相符,都要对学生进行鼓励,肯定他们的这种实事求是的探索精神。同时鼓励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探索滑动摩擦力是否与其他因素有关。

在得到实验结论后,我继续引导学生们总结实验中采用的方法:如果一个物理量与多个因素有关,我们在研究某一个因素对该物理量的影响时,应控制其它与该物理量有关的因素不变,这种研究问题的方法叫做“变量控制法”。接着我再讲述:“变量控制法”是科学研究的一个基本方法,它适用于多因素问题的研究。它不仅仅适用于研究物理问题,也适用于其他科学领域问题的研究,在今后的学习和探究中,我们还要经常使用这个方法。

(3)如何增大和减小摩擦

有很多增大和减小摩擦的事例都是学生们所熟悉的,而且学生们已经通过实验获得了滑动摩擦的有关知识,所以对于这个问题我组织学生自己进行讨论,我还鼓励他们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减小摩擦的事例,让他们自己用所学的知识来解释这些有关摩擦的现象,并总结出增大和减小摩擦的常用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只是适当地进行引导和点拨。

在减小摩擦的事例中,我上网下载了有关磁悬浮列车的资料和图片,并简单介绍了磁悬浮列车减小摩擦的原理,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4)讨论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

从上面的讨论中,学生已经知道摩擦力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摩擦力也并不总是有害的,接下来我让同学们继续讨论假如我们的生活中没有了摩擦力会是什么样呢?并让学生在课后完成“迷你小实验”,并将讨论的内容以“假如生活中没有摩擦力”为题写一篇小论文。

3.课堂小结

篇3: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一、“生活—物理—社会”的教学功能

1. 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

“生活—物理—社会”主要是介绍与教学内容有关的物理学史料、联系实际的知识或深化与拓展,阐述一些物理知识的形成、发展和应用,使教材内容得以铺垫和延伸,突破了教材内容的孤立与局限,具有开放性,从而扩大了学生的知识视野。以阅读材料这样具有弹性的方式呈现,有利于因材施教和促使学生个性特长的发展。例如,“能源的分类”阅读内容的取材,不仅诠释了能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意义,同时还指明了新能源研究和开发方向。

2. 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指导学生掌握自学方法的过程,最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生活—物理—社会”选编的内容大多知识性、趣味性和实用性很强,文字简练生动,图文并茂,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阅读与思考的兴趣。学生通过阅读学会独立获取信息,通过自我思维、对比、联想提出问题,并与原有的经验结合起来,利用多种途径解决问题,体会到自学的

书在黑板上,然后根据这些关键词让学生重复这些回答,经过多次操练后,让学生将这些回答连成表达自己见解的文章。这样学生不仅反复操练了这些句子,提高了遣词造句的能力,还可以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他们写作的积极性。

2.课后练习中还有大量有利于逐步提高书面表达能力的练习,如有词组的汉译英、句子的汉译英,有连词成句,有把几个简单句改写成并列句、复合句,还有做采访、写请假条、记日记、回复书信、写电子邮件、看图写作等练习。这些练习形式多样,语言结构广泛,难易程度适中,紧密结合基础知识,对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提高他们书面运用英语的能力大有裨益。另外,将难易适中的听力材料内容定出来,也能提高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这里有一个例子。牛津英语教材8A的Unit 5后有一个练习:What happened on South Hill.虽然题目要求的是训练单词的掌握能力,但教师也可以针对每一幅画让学生写出几句,再连句成篇,这样就锻炼了学生的看图写作能力。

四、巧妙延伸文章内容

在Speak up的教学中,除了听录音、朗读、表演外,还可要求续写对话、编写类似对话,甚至把对话改写为短文等;在Reading教学中,在侧重培养学生阅读能力的同时,可对学生进行仿写、改写及想象等书面表达的训练。

1. 仿写课文训练。

选取课文中的自己喜欢的某一段进行仿写。如此可以让学生们记住其有用的词句,而且学习文章的结构与脉络,运用到自己的文章中,也是很不错的。

2. 改写课文训练。

让学生找出段落的主题句,并观察该段落是如何围绕主题句而展开的。同时,让他们围绕主题句,运用该段落中所学到关键词、短语和句型等语言知识,改写该段落。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抓住重点段落对整篇课文进行改写。这样的改写练习既能够锻炼他们谋篇布局的能力,又能提成就和乐趣。

3. 渗透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教育素材。

“中国人实现飞天梦”,从1970年4月24日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到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经历了三十多年,说明了人类对航天事业的追求逐步深化的演变过程,并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还会不断地发展。热机的发展历程,从17世纪末法国工程师巴本制成第一台带活塞的蒸汽机,1705年纽可门及其助手卡利发明了大气式蒸汽机,1764年英国人瓦特对纽可门蒸汽机进行了改进,于1769年取得了英国的专利,1782年前后,瓦特将机器进一步改进,并于18世纪末将曲柄连杆机构用在蒸汽机上,到20世纪初蒸汽机被广泛用于电站、工厂、机车和船舶中,整整经历了三个世纪!学生通过阅读这些材料,深刻地体会到人类对科学技术的探索与运用的长期性和艰巨性。科学家的任何一个发明、创造都体现了他们大胆创新、勇于探索、精益求精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这些生动的物理学史料,无不印证了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推崇的一句富有哲理的名言:“对真理的追求比对真理的占有更为可贵。”通过阅读,学生不仅认识了科学成果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历史进程,还了解了科学家献身事业的工作经历和研究方法,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的熏陶和教育。

高他们语言的精练度。

3.想象练写训练。这项训练适合用于Reading部分。教师针对课文某一句话提问,让学生思考、回答,然后进行联想,写出文章。这样的训练要求学生有丰富的想象能力,所谓的天马行空就是如此,但是教师要对他们的想象有所限制,一定要与课文原句有所关联。这样既培养了学生遣词造句、连句成篇的能力,还拓展了他们的想象空间。在学生学完一个单元后,教师可与学生共同探讨,拟出与单元话题相关又与学生生活实际紧密联系的作文题目,鼓励学生利用课文中的语言材料,模仿课文的写作方法,进行有目的的仿写。此项练习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和掌握教材中不同体裁文章的写作特点和技巧,又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课文中的单词、词组和句型,提高了在具体篇章中综合运用基础知识的能力。

五、掌握特殊文体的写作

教材中Reading部分有些是特殊文体,如信、请假条、通知等。在讲解这些文章内容时教师可以讲解一下这些便条的格式,让学生们练习着写,如此学生在遇见这些特殊文体的写作要求时就不会手忙脚乱。

综上所述,教材为我们提供了方方面面的资源,无论是写作技巧还是内容来源。而作为教师,应该充分利用这些宝藏,在教学时还应注意让学生多读美文,那些优美的句子、地道的表达更要让学生多背诵、多积累,经过消化和广泛吸收,转化为自己写作的材料。所谓“劳于读书,逸于写作”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应充分利用教材给学生提供大量有效的、活生生的运用语言的机会,并随机教给他们书面表达的方法和技巧,使教学双方紧密结合、知识与能力紧密结合、阅读与训练紧密结合。有教材作为榜样模仿,学生就会感到有话可说,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使其书面表达能力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逐步提高。

走出题海,爱上教材

伏雄良

(永州市宁远一中,湖南永州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漠视教材、沉溺于题海的错误认识和做法,充分利用新教材中的“理念”、“结构”、“实验与彩图”、“科学探究”、“实践活动”、“习题”等特点进行教学,让学生走出题海,爱上教材,培养具有现代综合能力、创新能力的人才。

关键词:题海教材教法创新

走进高三教室,书桌上一尺高的复习资料映入眼帘。随手翻看,多是练习、试题、参考书等,教材并不多见。不少学生认为:教材内容过于简单,翻不出新花样;就算把数、理、化教材一字不落地背下来,也未必能得到高分;高考不会直接考教材里的内容,回归教材浪费时间;一看教材,思想便开小差;多做些题,兴许能押到考试题目……更令人堪忧的是刚刚使用新教材的高一新生,上新课时把跟教材一样厚甚至还要厚的教辅资料盖住教材,不用做笔记,不用观察,不用实践,不用思考,因为资料上有详细的答案,有一个个没有过程的结果。

我们的学生特别依赖老师,不知道怎样去钻研教材,去阅读书籍,对做实验不感兴趣,有些感兴趣的也只是看味道、好玩而已,不知道怎样去学习,学习缺乏主动性,教师布置什么作业,他们便去完成,布置多少,便完成多少。没有探索精神,缺乏朝气,那些成绩优秀的学生总是沉浸在数理化题海中,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

新课程要求新理念,新教材要求新教法,怎样利用新教材,让学生不再只是会做题的“机器”,真正地具有现代综合型

4. 接近社会生活,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

“生活—物理—社会”大量介绍了物理与日常生活、社会生产、科技发展、环境与资源等方面的联系,扩大了学生的眼界,让学生真切地感受物理知识的实际意义和价值,激发了学习物理的兴趣,增强了应用意识。例如,“超导现象及其应用”中,介绍了超导现象及超导材料的开发和应用,推动了磁悬浮技术的发展;“大海中蕴含的机械能”介绍了人类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形状和前景;利用微波技术制作的微波炉,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方便;“废干电池污染与安全处理”增加了环保方面的知识。

二、“生活—物理—社会”的使用策略

1.加强指导。

新教材中大部分“生活—物理—社会”属于常识性介绍,内容本身通俗易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可以获得知识、结论和方法。但阅读的目的不仅是让学生记住这些知识、结论和方法,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整理、概括、归纳,形成知识体系,学会思考、质疑,提高自学能力。因此,教师需要结合材料的意图、功能,以及学生的状况适时地指导,如布置阅读作业,提出阅读思考,给出阅读提纲,组织阅读讨论,解答阅读疑问,以使学生的阅读处于主动的、积极的、发展的状态。

2.重视反馈。

阅读反馈是提高学生阅读成效的必要措施。教师可以根据材料的特点,在课堂上安排一定的时间,以提问、竞答或谈话等方式,让学生回答相关的知识性、趣味性的问题,交流彼此的阅读心得,这样不仅可以增强学生阅读的目的,还可以提

人才的特质呢?

1.改变旧的教学模式,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理念”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现在各类教辅资料泛滥,书商又极尽所能地游说,我们有部分教师上课不带教科书,只带着那本教辅资料,然后依据资料上课,跟超声波扫描似的,面面俱到,平铺直叙,学生被教师牵着鼻子走。我想我们的学生总是依赖教辅资料、依赖我们的教师,面对知识不敢说“不”,思维消极、懒惰、呆板,这是我们为人师者的罪过。在新课程教学中,倡导的是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增进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合作,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改变单一守旧的教学模式,激活课堂,大胆进行教学改革。

2.指导学生阅读,充分利用新教材的“结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

教师应利用教材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本,学生预习总是习惯圈圈点点,根本不用思考,要改变这一习惯,教师应预先设计预习中的问题,如人教版必修(1)教材46页:教师可以设计如下问题:(1)充分利用“思考与交流”;(2)现实生活中“真金不怕火炼”的例子;(3)钠为什么要保存在煤油中,要用镊子取,要用刀来切;(4)点燃镁条前,为什么要用砂纸打磨,而钠则不需打磨等浅层次的问题。课上再阅读课本,让学生完成实验,注意安全,教师要指导其规范性操作,课后还要温习课本,教师可设计2—3个层次较深且与前面氧化还原相联系的问题让学生完成便可,同时教师要加强抽查读书笔记,促使学生养成读书习惯,学会怎样使用教材,逐步达到“教是为了少教、不教”,

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活跃课堂气氛,产生愉悦的阅读心理。此外,教师应根据材料编撰一些难度适宜,并具有生活、社会、科技气息的试题(特别是信息题),了解学生的阅读收获,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与课堂教学设计的融合。

如何将部分材料有机地融合到课堂教学设计中,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教师应深入挖掘材料的内涵,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在实践中摸索和积累。例如,“蒸发现象”的教学设计中,在学生感知了蒸发现象及其特点、列举了生活中的一些蒸发现象后,可让学生阅读“火洲里的坎儿井”并探讨其科学性,学生通过讨论可以明确“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从而能够指导自己更好地生活,于是,求知欲望高涨。

4.从“生活—物理—社会”中寻找切入点,开展研究性学习。

篇4: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关键词:新旧教材 初中物理 比较研究 人教版是我国初中物理教科书使用面比较广的一个版本,当前通用的人教版教材是经过长时间的试用及征集意见,在原来的实验版基础上,结合课程标准进行修订的。教材的修改比较大,为了使教师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进行更好的了解,下面对新旧两版教材进行几方面比较分析。

一、章节数量变化

在旧教材中,有17章,共87节,八年级上册一共有5章25节,八年级下册也包括了5章25节,九年级共一册,包括7章37节。而在新教材中,一共有22章85节,八年级上册多了1章1节,八年级下册多了1章,少了5节,九年级则多了3章2节。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多了5章,把旧教材之中的第七章和第八章关于安全用电的相关内容单列成了一章,旧教材之中的第十二章以及第十三章还有第十四章和第十六章分开后进行组合。总节数一共少了2节,将旧教材中的第一章第二节以及第二章第六节还有第十一章第一节和第十七章第四节都删除,把第九章中的第一节和第二节进行合并,第九章中的第四节和第五节也进行了合并,另外还增添了测量平均速度以及阿基米德原理还有热机效率和欧姆定律在串联与并联电路之中的应用等内容。

二、章节顺序发生了变化

章节顺序的改变是修改最大的,其中最主要的是力学与电磁学内容的具体教学顺序的改变。八年级上册中的内容基本上是没有变化的,旧教材中的八年级下册内容为电磁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力学,旧教材中的九年级主要是力学,新教材将其改成了电磁学。这是因为电磁学中涉及到的知识一般都是抽象的,学生不好对其进行理解,力学中的相关知识与学生实际生活是贴近的,学生很容易对其进行理解与学习,因此,把容易学习的放在前面,把难以学习的放在后面。等学生到了九年级,由于学生不断成长,其思维也在发展,这样学起来就会很容易。

三、微观分析

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除了在章节数量以及顺序方面发生了变化,同时还对每一节中的内容作了一定的修改与完善。

1.对教材中的一些栏目作了修改。将旧教材之中,每一章开篇位置的阅读指导以及篇尾位置上的我还想知道删除,在每一章篇尾位置上添加了学到了什么,这样能够让学生在复习的时候进行参考。此外,想想做做以及想想议议还有科学世界和STS栏目数量减少,有的对章节位置进行了改动,有的变作动手动脑学物理中的题目,有的被直接删除,还有新添加的。这样的改动是从教学内容量以及栏目内容价值进行的考虑。如果章节中的内容或者是活动太多,课堂上完不成就将其移到别的节次或者是将其变作题目,对于教育价值不太大的就要直接进行删除,对于内容比较少的节次添加了一些栏目,同时也增添了4个扩展性实验,体现了教育的现代化。

2.一些节次课文中添加了引言,对节次内容起到指引作用。比如,在光的折射中添加了引言。与此同时,教材中还补充了部分知识性内容或者是表述,虽然篇幅并不长,但是补充知识是很有用的,也确保了知识的完整。比如,在力这一节中,对施力物体以及受力物体进行了阐述。另外,在实验以及演示和想想做做的后面补充了对实验现象的具体描述以及知识总结或者是简单的结论,使学生能够清楚阅读。教材还把结论性的知识,比如,概念以及定律和规律等都表述出来,不仅能够确保教材内容完整同时还能使学生有正确的认识。新教材具有直接明白的特点,可阅读性比较高。

3.探究被弱化,实验得到了强化。第一,在致同学们中把探究栏目改成了实验。第二,把旧教材节次名字中的探究两字删掉。第三,旧教材中的一些探究被改成了想想做做或者是想想议议或者是演示或实验。第四,在新教材中被保留下来的探究的要求比旧教材低。探究被弱化的主要原因是实验稿在刚刚实行的时候为了对传统教学方式进行改变,比较重视科学探究的具体教学,在对旧教材进行编写的时候设置的探究比较多,在每个探究之中,设置的步骤也比较多,只要是由学生自己进行动手的实验都被称为探究,但是其实很多探究只是学生自己动手做的简单小实验,这样就导致旧教材中对于探究讲得太多,所以,在新教材中把原来的很多探究都改成了实验,实验又包括测量工具的使用实验以及物理量测量实验和物力规律探究的实验。探究仅仅是实验之中的一类。比如,在机械效率之中,原教材中的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被改成了测量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4.一些概念定义形式发生了改变。新教材中,对于速度以及密度还有压强和功率等物力概念定义加以改变,全部改成了某某与某某之比,同时也在后面强调了其物理量在数值上等同于单位某某的某某,也就是原本的定义。比如,新教材把压强的概念直接改成了物体所受压力相大小与受理面积之比,同时还强调其在数值上等同于物体在单位面积中所受的压力。

总之,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教材的教学内容总量没有变,利用调节顺序以及增删内容和完善表述等方式对教材进行了优化,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有很大进步,教材会越修越好,也希望我们的教材能够逐渐完善,成为教师和学生好用也好学的教材。

参考文献:

[1]张常红.对人教版初中物理新旧教科书的比较研究[J].中学物理:初中版,2014,(06).

篇5:大气压强说课稿教科版

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大气压强》,选自教科版八年级物理第十章第四节。下面我从四个方面来阐述。

第一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及教学重点难点】 1.教材分析

《大气压强》一课,既是对以往固体液体压强知识的复习巩固,又是对压强知识的深化和提高,也为后面大气压知识应用奠定坚实基础。

本节教材内容分为三部分:1.大气压强的存在 2.大气压强的测量 3.大气压强的应用。

2.学情分析

初中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求知欲和表现欲,喜欢动手动脑,他们的思维方式正在由形象思维向逻辑思维过渡,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能力。尽管大气压比较抽象,但在教学中通过实验和多媒体,以感性认识为依托,学生完全能够完成本节内容的学习。

3.教学目标

依据物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和教材特点,针对学生实际情况,本次课确立如下教学目标:

⑴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了解大气压强的存在

②了解大气压的估测方法以及测量方法 ⑵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观察与实践,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②体验自主动手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

③通过对托里拆利实验的学习,使学生认识和理解用液体压强来研究大气压

强的等效替代的科学方法。⑶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① 经历观察、实验及探究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②通过探究性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愉悦,培养学生参与物理学习活动的 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4.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

本次课的教学重点是:①认识大气压强的存在②大气压强的估测和测定 本次课的教学难点是:①用多种方法证明大气压的存在②学生自主动手探究估测大气压

如何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将在教学过程设计中予以阐述。第二部分【教法及学法】

本次课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实验演示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学生分组自主探究法、游戏活动法。

第三部分【教学器材】

本节课要用到的教学器材如照片所示,依据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尽量使用日常生活中的物体。

第四部分【教学过程设计】

本节课的教学过程分四个教学环节进行: 1.创设情境,设疑激趣,引入课题 开篇通过“覆杯实验”;

“瓶吞鸡蛋”等简便易行的小实验,直接切入主题,简洁、明了,而且实验器材来源于生活,随手可得,让学生感受物理就在我们身边。

2.分组探究,讨论交流,体验大气压的存在

教师先进行 “覆杯实验”的演示,并利用动画解释说明大气压强的存在且大气向各个方向都有压强。接下来教师组织学生分组探究:要求学生尽可能设计多种实验证明大气压强的存在。学生利用自己身边的物体或老师提供的器材可以进行“吸盘挂重物”“两吸盘吸在一起拉不开”“堵口的注射器拉不开”“笔帽吸嘴唇”等实践活动,边让学生交流讨论展示边引导学生进行解释,以加强对大气压强知识的理解和巩固。为了开拓学生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我又设计了几个有趣的演示实验:

1、“彩沙喷‘泉’”(在有支管的锥形瓶口装一吸管,倒插在彩沙中,通过支管抽气,很快彩沙通过吸管进入瓶内形成喷“泉”)。

2、“自动上升的小试管”(在较大的试管中灌满水,将较小的试管插入大试管 一定深度,倒置,水流出,小试管在大试管中自动上升“)

3、“饮料真的是吸上来的吗”(让两个学生分别吸两瓶装满饮料的饮料瓶,一个密闭,一个敞口,密闭的吸不上,敞口的轻松吸上,进行对比)

4、“谁压扁了易拉罐”(将加热后的易拉罐倒置在水面,很快易拉罐变扁)。并让学生对实验进一步解释。美国科学家爱迪生曾经说过:“惊奇就是科学的种子”,这些实验让学生在惊讶中领略科学的神奇。

通过这些探究活动,让学生切身体验了大气压强的存在,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能力,以此达到对第一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3.历史故事开篇,自主探究估测大气压和了解托里拆利实验 教师邀请两个“大力士”同学模拟马德堡半球实验,让同学们直观感受大气压的威力。接着结合课件中的动画给学生讲马德堡半球的故事,让学生了解物理发展史中的盛事。紧接着提出问题:大气压究竟有多大呢?然后安排学生利用所学压力压强知识和手边老师提供的吸盘、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等器材进行分组实验估测大气压。学生较容易想到通过测压力和受力面积来计算出大气压的值。在探究活动中,由于实验室所用弹簧测力计量程较小,吸盘被拉动瞬间弹簧测力计读数较难把握,学生实验探究难以成功,这时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进行改进,用装沙子或水的挂瓶,或者用小钩码加橡皮泥来代替弹簧测力计测拉力的大小。实验时教师巡视并进行指导,组织学生对实验进行评估,让学生了解到:吸盘中的空气往往难以充分排尽,拉动吸盘时受力面积也发生了变化,这些因素会导致实验结果不准确,教师因势利导,启发学生从前面所做的“覆杯实验”入手,让学生思考 “用水槽装水封口,换更高的容器实验结果又会怎样呢?”实验后水依然不流出,继续发问:“大气压究竟能支持多高的水柱呢?”此时播放大气压支持水柱的实验视频,引导学生分析获知:大气压的大小就等于它所支持的水柱所产生的压强,获得一种可以准确测量大气压值的方法,但此实验有缺陷:支持水柱过高,实验操作不方便,进一步引导学生考虑换用密度更大的液体---水银来解决问题,由于水银有毒,所以我通过实验视频给学生介绍托里拆利实验并结合动画进行分析,让学生计算出大气压的值。

在这个自主探究性学习活动中,进一步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步步深入,循序善诱,让学生学会了用转换法的思路和等效替代的方法来获取科学知识,以此达到对第二个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突破。

4.回顾小结,活动迁移以及课后研讨

先组织学生回顾小结,以便学生系统掌握所学知识。

接下来设定两个活动:

1、怎样将底部有小孔的饮料瓶灌满水?“(灌满水,盖上盖拿出水面即可)。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培养学生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安排学生进行用吸管搬运乒乓球比赛的游戏活动,游戏规则是不允许用手接触乒乓球。(用吸管吸球搬运即可)。这个游戏寓教于乐,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学习物理的热情和兴趣,也增进了师生关系。

最后,我设计了两个课后研究问题:

1、收集和了解身边与大气压有关的现象及应用。

2、撰写小论文:《假如没有了大气压》,学生可任选其一。这样设计让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培养学生应用物理知识能力及想象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科学素养。

篇6:教科版初中物理说课稿

《我们自己做主》说课稿

教学目标:

1、通过班委竞选等民主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2、理解公平,公正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做到对人对事公平、公正,为人正直。

教学过程:

一、课前体验,初步感悟

1、课前调查:了解班干部是怎么产生的? 学生喜欢哪一种方式?学生准备竞选演讲稿

2、学生汇报调查情况,确定用民主选举的方式改选班委。

二、课中体验,深化感悟

活动一:制定选举的方法。

1、小组讨论选举的方法。

2、小组汇报,老师总结

①先推选出计票人2名,监票人1名,唱票人1名。②再推选出候选人,每组推选2人。

③候选人向同学们发表竞选演说,并接受大家的提问。

④全体同学投票表决,得票多的当选(每张选票写2名候选人)⑤计票员统计得票情况。活动二 :选举活动

1、提名产生计票人,监票人,唱票人,鼓掌通过。

2、工作人员发选票

3、由各组推选候选人

4、候选人发表竞选演说,同学提问。

5、投票活动

(1)写选票(2)投票、唱票

(3)宣布结果

6、总结:由新任班长发表就职演说 活动三:谈感受

1、找学生谈感受

2、师总结:在集体生活中,学会行使自己的权利,公平、公正地对待人和 事,选举班干部,推选卫生监督员、三好学生,我们都可以做主。

三、课后践行,内化感悟

1、调查村干部的选举方法。

2、关注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选举的经过

《我们自己做主》说课稿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班委竞选等民主活动,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行使自己的民主权利,积极参与班级管理。

2、理解公平、公正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做到对人对事公平、公正,为人正直。

二、设计理念

1、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让学生感受到自己做主的快乐。本课中我力 求走进学生生活:从“班级调查”到“讨论选举方案”再到“竞选演讲”,每一 个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感到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事,让民主的 氛闱贯穿始终。

2、以真实的活动体验代替教材的讲授。通过调查班干部的产生,与学生 一起分析利与弊,学生理解了民主的意义。通过推选候选人竞选演讲等活动。学生感受到了行使民主权利的乐趣。并认识到了公平、公正的对待人与事的原

三、我的“磨课”经历

㈠、课堂因“学生”而精彩。第一次上本课时,学生的积极性特别高,他 们似乎是沉闷已久的火山,终于找到了一个出口,在那一堂课中学生陈述了“教师指定”的种种弊端,那种渴望民主平等的热情与渴望自由一般。总结:虽然 这节课组织较散落,但课堂却因贴近学生生活而精彩。

㈡、课堂因“我”而混乱。第二次上这课时,因对学生情况不了解,调控 不当,上课时学生把庄重、神圣的选举活动当成了游戏,没有认识到其中的重 要意义,更由于我的心急,把最为重要的环节“竞选演说”给漏了,课堂一时 处于混乱无序状态。

㈢、回归学生生活,追求真实、有效的课堂。总结前几次的经验。

我找到 了不足:第一,活动的开展必须有层次性、计划性。这堂课活动的开展应逐步 展开:首先是调查班干部是怎样产生的,讨论哪种方式更科学。然后再组织讨 论选举办法,再依次进行“推荐候选人”、“竞选演说”、“投票”、“唱票”。整个流程要有层次性,不能随意改动。第二、活动必要根据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开展。不能用老师的体验代替学生的体验。可以通过与学生商量交流,让学生亲自参 与活动过程,形成独特的体验。

四、反思与总结

1、我与《品社》课共同成长。当我走进《品社》课时,我才发现这门学科 独特的魅力,它对学生思想的完善,道德品质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 此,我认识到我不但要重视这门学科,而且f去研究这门学科,我要让学生与 我在这门学科中共同成长,互相促进。

2、追求真实、高效的课堂。在上课过程中我发现了自己很多的不足。首先 就是对课程特点把握不到位的问题,再有就是活动开展的实效性问题。今后我 将从课堂的高效上下功夫,让品社课堂成为学生心灵成长的主阵地。

《我们自己做主》点评

儿童的生活是课程的基础,教育的内容和形式必须贴近儿童的生活,反映儿 童的需要,让他们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观察社会,用自己的心灵 感受社会,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会.本节课通

过班委选举这件学生班级生活中的 具体事件,使学生学会在实践中行使自己的权利,积极参与班级管理,理解公平、公正在集体生活中的重要意义,做到对人、对事公平、公正,为人正直。在最初上本节课时,我们本着让学生在活动中亲身体验,在活动中充分参生生活:从“调查班委产生的方式”到“讨论选举方案”,之后推选出候选人、投票选举,每一个活动都与学生的生活密切联系,让他们感到自己决定自己的 事,让民主的氛围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但是在实践中也逐 渐发现诸多不足,比如:活动的开展缺乏层次性、计划性,导致在课堂实践中 选举的程序不够严密,过程显得忙乱,教师在课堂上有时会随兴而行,有时会 打乱了选举程序。学生参与活动的随意性比较强,没有认识到选举活动的严肃 性。

前段时间经过徐主任的亲自指点,我们在活动流程上又做了重新调整,本 次调整,我们在选举程序上做好严密的组织工作,也就是今天在课堂上呈现的 几个环节,先通过调查了解原来的班委产生方式,让学生结合生活经验认识到 民主选举是一种相对来说最公平的方式,然后组织学生讨论并制定选举的办法再在全班推选出符合条件的候选人,之后候选人进行竞选演说,给自己拉票,(这

是原来没有的一个环节,今天在课堂上,本环节中学生的表现可谓精彩迭出,不时引发与会教师的阵阵掌声),接下来让学生进行投票、唱票、统计结果,课 堂结构调整以后,我们发现学生的积极性更高了,参与度更强了,在轻松、严 肃的氛围中,学生体会到自己做主决定班

级“当家人”的乐趣。

几点建议:

1.课堂上先确定了选举工作人员,再确定班长候选人,导致候选人和工作人 员冲突,建议先确定候选人,再确定选举工作人员。

2.教师要善于抓住课堂上的资源,在两位班长产生后,要及时引领他们进行 感悟作为班长到底该履行哪些职责,另外还应该关注一下落选的候选人。

3.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比如动作、语言、表情,加强在_3.教师要加强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比如动作、语言、表情,加强在课 堂上对学生的积极引导。

上一篇:生产型企业供应科年度工作总结下一篇:成人学历教育毕业生自我鉴定